档案馆建筑的文化性

2024-09-20

档案馆建筑的文化性(共10篇)

档案馆建筑的文化性 篇1

20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全国各地档案馆建设发展较快, 特别是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 档案馆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远远超越并提升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实用、经济、美观”的档案馆建筑原则, 日趋向档案馆的功能方向靠近, 表现在由外到内, 由表及里, 努力挖掘并体现文化的影响力。

1 档案馆建筑的历史回顾

在我国, 档案管理制度形成较早, 关于中国古代重视档案管理在档案馆库的修造方面就可以充分显示。

奴隶社会, 档案被看作是上帝和祖先意志的体现, 是非常神圣的。收藏王朝重要档案的“天府”、“监府”是当时最好的建筑和神圣的地方, 是王朝的国家档案库。进入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繁荣的两汉时代, 王朝中央在宫廷内外修造了诸如石渠阁、麒麟阁、天禄阁、兰台、东观以及石室、宣明等多处殿阁, 用来收贮各种档案典籍。这些建筑, 都各有专司。如石渠阁是专门用来收藏秦代档案图籍的。在阁的四周筑有石渠, 渠中放水以保安全。两宋时期, 由于档案文件由卷轴式演变为折叠式, 中央王朝收贮官署政务档案的阁架库开始普遍, 同时出现收贮各衙署历年档案的金耀门文书库。到了明清时代, 档案库建设又有新发展, 全国各地有名称可考的架阁库、黄册库、案牍库等约150余处。明朝中叶, 珍藏皇家档案的御用库房——皇史宬的修建, 则体现了中国古代的“石室金匮”的保管档案之制。皇史宬建造在1.42公尺高的石台上, 四面汉白玉雕栏环绕, 整个大殿全部砖石叠砌, 连门窗也都是以石材雕琢而成。3.5公尺厚的山墙和6.14公尺厚的檐墙磨砖对缝, 顶覆黄琉璃瓦单檐缓坡, 无梁无柱, 风格独特。在中国古代, 修造这样坚固而又有防护设施的库房来保管档案, 足见统治者对档案的重视。

建国后, 各级各类档案馆大多建于50年代末、60年代初国民经济暂时困难时期, 档案库房基本上是利用旧房舍或一般的办公用房, 不仅面积小, 条件差, 而且有些年久失修, 危及档案的安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档案馆房问题开始逐步解决, 至80年代初发展较快。为了使档案馆库建设符合现代化的保护档案的要求, 1985年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和国家档案局联合编制了《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 确定了“实用、经济、美观”的建筑原则。总的来看, 20世纪90年代之前, 档案馆库建筑注重的多是实用、经济、美观, 还没有去挖掘、体现它的文化性。

2 档案馆建筑体现文化性的动因

2.1 档案馆文化性质的要求

档案馆建筑要与档案馆文化功能相匹配。1983年4月26日国家档案局颁发的《档案馆工作通则》中明确规定:“档案馆是党和国家科学文化事业机构, 是永久保存档案的基地, 是科学研究和各方面工作利用档案史料的中心。”档案工作代表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档案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先进文化思想的指导。换句话说, 档案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档案馆承载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延续和发展, 与此相适应, 档案馆建筑也必须与档案馆的文化性质和文化功能相匹配, 展示出档案馆特有的文化形象, 才能为广大公众所接受和认可。

2.2 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角色定位的要求

档案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不仅仅要以档案资料为依托, 某种程度上还需要借助档案馆建筑来凸显它的教育功能。20世纪80年代末档案实行向社会开放后, 档案馆由简单的档案的保管中心上升为一个地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对广大公众进行传统教育, 进行国情、省情、市情教育, 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和文化知识水平, 是它的一项重要职责。教育基地毕竟不同于一般的社会组织, 不能停留在一般的机关单位的要求模式上, 而应该力图从各个层面上能够传递出一种民族精神, 一种时代特征, 一种昂扬向上的朝气。如何体现这种精神, 这种内涵?除了对档案馆人员加强训练, 提高综合素质, 塑造良好形象外, 还要借助档案馆建筑来突出它的教育功能的显示。

2.3 现代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

档案馆建筑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 文化包含于各个方面, 乃至渗透于各个角落。研究地域文化, 促进经济发展, 提升城市文化品味, 是社会有识之士的共同目标。陌生人了解一个城市, 首先会看这个城市的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建筑, 通过感官的印象对这座城市的文化定位得出大体的结论。档案界人士经常开玩笑说, 看看档案馆大楼, 就知道这座城市的领导有没有文化。虽说是个玩笑, 可仔细琢磨起来却不无道理。档案馆与图书馆, 是一个城市中最醒目、最显眼、最吸引市民的文化休闲场所, 如果不能成为一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 成为有代表性的重要文化场所, 或者说称不上是一个城市建筑史上的精品, 那都是一种遗憾, 换句话说, 是一种文化的悲哀, 一个城市的悲哀。

3 档案馆建筑包含的文化内涵

档案馆建筑的文化性既包括建筑思想、建筑观念、建筑情感这些抽象的精神层面的内容, 又包括档案馆建筑的设计造型、布局结构、基本装饰这些具体的客观物化的形式。

具体来说, 档案馆建筑的文化内涵包括以下几点。

3.1 代表民族文化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 中华文化灿烂辉煌, 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档案馆因为集中保管着人类这些源远流长的历史文明, 而成为人类文化的知识宝库。要使这座知识宝库从形式到内容, 都能“表里如一”, 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散发出凝重的民族气息, 折射出强大的民族精神, 显示出雄壮的民族魂魄, 首先在档案馆的外在包装即档案馆库建筑设计上, 要能够揭示和诠释出中华民族悠久的绵长的强大的生命力和炎黄子孙特有的根深蒂固的无法更改的不屈的抗争精神。

3.2 代表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是文化百花园中的一个分支, 是通过一个地区的风土人情、地域气候所折射出的区别于其他地区的域情和地区资源的人文阐释。地域文化是由无数个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所组成。档案馆建筑当然属于地域文化的大系统, 通常也是衡量和检验一个城市文明程度、文化品味的重要尺度。因此, 从档案馆建筑中可以透视出一个地区地域文化研究的发展速度与已取得成果。更何况现在多数市级档案馆已经成为本地区地域文化研究的重要基地, 从档案馆建筑上能直接透射出地域文化的厚重与否。

3.3 代表档案馆文化

作为文化建筑, 档案馆建筑代表了档案馆文化风貌, 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 还给人以文化的熏陶。档案馆建筑属于档案馆的一部分, 必须与档案馆文化理念相吻合, 与档案馆的组织文化相呼应。人类在学会创造文化的同时, 就学会了对文化的储存。档案馆的产生、存在和发展都是社会需要的结果, 社会的需要决定了档案馆的社会价值。从档案在现代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来看, 档案馆的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一方面, 档案中储存的丰富知识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资源, 有助于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另一方面, 档案馆保存的人类优秀文化遗产是存史、资政、育人的生动资料, 有利地维护了历史面貌。保管档案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社会利用, 档案馆在强调服务功能的同时, 还强调以人为本、人性化管理、人文关怀。所以, 档案馆建筑也要尽量突出人本的思想和理念, 突出档案馆的服务功能和现代意识。

比如说广东省新档案馆, 精心营造了一个具有浓郁文化氛围, 展示兰台人卓越品位的文化建筑, 为公众提供了一个舒适、优美、文雅的文化休闲场所, 非常富有文化的眼光。成功的档案馆建筑, 可以改变人们心目中档案馆与世隔绝、神秘莫测的刻板印象。

3.4 代表建筑文化

文化是一个海洋。档案馆建筑按照行业来区分, 又属于建筑文化的范畴, 也就是说建筑同样具有文化性。美是具有广泛的社会实践性的, 而建筑文化一开始就表现为这种实践的美, 而且这种建筑文化的美是开放的、融合的、创新的, 既注意吸取东、西方建筑学中的先进成分, 又结合本民族、本地区的特有土壤, 突出民族、地区特色。建筑经常被称之为遗憾的作品, 而档案馆建筑追求的最大目标是在体现建筑美的同时, 力求从馆房设计、布局中体现出文化性, 展现出文化美。离开了文化美, 档案馆建筑就会缺少个性, 与其他建筑混为一同, 成为“遗憾”的建筑。

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档案馆建筑是从社会大文化的角度去考虑它的环境选择和建筑风格, 使其与图书馆、博物馆等浑然一体, 成为大文化之一族去贴近民众, 在一些细节的设计和场馆的设施上也体现出可贵的人本观念。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3.5 代表和谐文化

从本质上说, 文化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必须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才能存在。人以自己为目的, 通过实践的活动, 使客观世界合乎人的生存需要, 这种以人的存在为轴的物质生产活动, 是人类文化的根基。建筑也是一样, 需要与周围的建筑环境和谐相处, “互不相扰”, 创造一个和谐环境来维持自身的自由式发展。美观固然是档案馆建筑设计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但外部环境既是对档案馆建筑的烘托, 又是对利用者心境的陶冶, 因此还要考虑与周围环境建设的交融、和谐。如档案馆的选址是否安全, 地理位置是否方便、便捷, 周围环境是否幽雅宁静, 与附近建筑物是否保持了适当的距离, 是否会有碍将来档案馆库的扩建等等。除了馆外的设计, 在馆内适当地张贴些壁画、摄影图片、名人字画, 不仅能改观室内立面效果, 而且能起到启迪人们心灵的作用。阅览室书架、桌椅的陈列, 色调的组合也是体现档案馆文化的一种方式, 和谐的色彩会对人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导向、暗示作用, 使人心情愉悦, 视觉收缩自如。

总之, 21世纪的档案馆建筑要抓住现代气息和档案文化的结合点, 围绕文化性, 使档案馆真正地面向公众, 贴近百姓, 满足社会公众的不同层次的需求。

摘要:档案馆是文化事业机构, 承载了人类文明的延续和发展。档案馆建筑属于文化建筑, 既要体现美观、适用, 又要体现文化风貌, 给人以文化的启迪和熏陶。本文探讨的就是关于档案馆建筑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档案馆建筑,文化风貌,文化内涵

延伸综合档案馆文化功能的思路 篇2

【关键词】综合档案馆;文化功能;传播途径

档案自身具有很多重要的价值,而在综合档案馆,档案的延伸功能却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无论是在途径还是形式上都不够全面。综合档案馆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容,通过对档案资源的深入挖掘,可以将其潜藏的文化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进而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真正的体现出综合档案馆自身的意义。

一、基本功能

(一)文化记忆功能

文化记忆是档案最为基础的功能,人类在生活和生产的过程中所创造的具有一定价值的活动,都会以档案的形式记录下来,从而形成一种文化链条,是展现历史的一种文字记载形式。其他的文献资料都是在档案的基础上衍生的,档案所记载的内容具有真实性和传承性,通过档案内容能够反映出社会发展过程中某一个时期的历史活动,更好的呈现出当时社会发展的原貌,所以说档案是最为客观的文化记忆载体。

(二)文化存储功能

文化具有特殊的魅力,人们在了解文化创造、文化传播成果的基础上,既能知晓过去,又能创造未来。档案是人类存储文化的有效手段,作为档案集中保管、存储地的综合档案馆,理所当然地成为地域内文化存储中心。保存着档案,也就是在存储着文化。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得以延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各级各类档案馆对档案的大力收集与精心保管。

二、延伸功能

(一)文化传播功能

档案馆的文化传播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纵向传播和横向传播。档案主要是以声音、图片和文字的形式进行记录的载体,纵向传播文化传播功能主要体现在人们通过对档案资料的阅读,能够获悉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一切,从而更加清晰的了解我国的社会历史,将这种文化更好的传承下去。而横向文化传播是以档案资料为载体,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通过对档案信息资源的研究和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化范围的拓展,从而获取更加广泛的文化内容。这是对档案信息资源的深度挖掘,是体现档案潜在价值的重要途径,也是档案馆文化传播功能的体现。

(二)文化教育功能

1、学生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档案意识逐渐增强,所以档案信息资料的开发利用价值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在档案馆中存储了大量的文化资料,通过对档案资料的查询,可以了解到当地的人文风情、历史发展进程等各种资料。学生在档案馆中查阅资料,可以提高自身的查阅能力、分析能力以及组织能力等,通过对档案资料的分析能够有效的印证已经掌握的资料的真实性,是研究学术的重要途径,也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载体。2、现实教育:目前,各级国家档案馆保存的档案主要是同级党委政府形成的公文,这些文件大部分是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和规定等。综合档案馆利用这种资源优势,通过报告会、研讨会、网站、微博等形式向公众发布,通报当前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形势。公开现行文件,关系到公众切身利益的某一特定的方面政策文件汇编,让公众能更方便地查找并快速地了解政策变迁,维护自身合法利益。这既是尊重公民的知情权,又能扩大档案馆的影响,使档案走入寻常百姓的生活中,促进档案事业更好更快发展。3、文化休闲功能:在综合档案馆中融合了各种文化,是一种社会文化的综合体现,通过对档案资料的阅读,能够拓展人们的视野,在精神上得到慰藉。在档案资料中,能够更好的还原历史,人们在紧张的工作之余,通过阅读档案资料,在了解历史文化的同时,还能够缓解紧张的情绪,释放工作和生活所带来的压力。在综合档案馆中保存着真实的原件、原物,通过对这些物品的观摩,加之资料的解释,仿佛徜徉在历史的文化长河中,更加深刻的了解历史中所发生的一切。并且通过对历史文化的回味,能够对现有的生活有更加深刻的体悟,在思想上受到启发,这是档案馆社会文化功能的真实展现。通过对档案资料的阅读,让读者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接受历史教育,产生更加浓重的爱国情怀。

三、加强综合档案馆的文化功能的资源建设

(一)民生档案资源建设 加强民生档案建设,一方面改变以往注重政务文件,忽视多门类档案资源的做法,扩大档案收集范围,调查各阶层的档案需求,积极扩大档案门类,收集广大民众形成各类档案,做好档案资源建设;另一方面也为扩大民众利用档案的权限创造有利条件。综合档案馆应本着维系社会和谐、服务于民的思想,为人民保管档案和利用档案提供便利。

(二)非国有档案资源建设 非国有档案应该从一定程度上纳入社会记忆体系,其收集、保护、体系的构架应成为综合档案馆拓展服务功能的重要方面。基于非国有档案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国家档案局应建立分类体系,指导非国有企业进行科学的收集、管理,并以此为依据进行备案登记,纳入整个档案资源体系的监管之下。

(三)增强文化自觉意识 综合档案馆要将文化建设视为自己应尽的责任,以主人翁的姿态投身于文化建设的热潮之中,增强文化自觉意识,挖掘档案的文化价值,发挥好档案文化记忆和文化储存的功能,发挥好档案文化传播、文化教育和文化发展的功能。综合档案馆只有更加主动、更加理性、更有成效地服务于文化建设,才能使档案事业在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中发挥更大、更直接的作用。

四、结束语

在综合档案馆中融合了大量的历史文化资料,这些都是对社会发展过程的一种记载,是历史文化的一种展现。通过对档案资料的阅读,能够更加清晰的掌握社会发展进程,对于历史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体验。档案是文化记忆的载体,为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应该让档案信息资源充分的发挥出文化功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文明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高鹏,陈聃.档案的文化之“殇”——兼论档案馆的文化功能[J].档案学通讯,2012-05-18.

[2]胡燕.论档案馆文化功能发展与演变进程中的公众因素[J].浙江档案,2010-06-25.

档案馆建筑的文化性 篇3

关键词:档案文化,功能,显现,提升

档案作为历史的积淀和原始记录, 具有与生俱来的文化内涵与品格, 在人类文化传承和文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知识化生存的今天, 其意义更是非同寻常。但在一些部门和单位, 档案不被人重视, 档案部门偏安一隅, 档案工作不被人理解且发展滞后。究其原因,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档案文化功能尚未充分显现和社会档案文化意识还很薄弱。因此, 档案工作者必须立足与时俱进的价值观念和日益开放的国际化视野, 对档案文化的内涵、功能和档案文化意识进行新的思考和探究。

一、档案文化功能的显现

档案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历史记录, 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 是人类智慧的物态结晶。档案作为一种文化, 凝结着一个民族的价值趋向。档案既是记载文化内容的载体, 也是传承文化的使者, 人类社会的种种记忆都是通过档案获得和拾取的, 档案是重要的文化元素和文化资本。档案作为历史文化范畴, 传承、记载文化及其发展过程是其主旨, 在挖掘历史文化、弘扬民族文化、发展地方文化、建设现代文化的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毋庸质疑, 不断丰富档案文化内涵, 对于档案工作是一种历史的责任和对未来的全景化关照, 并可极大地促进档案工作的发展和创新。在当今网络文化弥漫全球的社会, 档案文化和档案信息将成为网络文化之网上的扭结, 而网络强大的传输功能也将使档案文化的魅力淋漓尽致地展现, 并不断拓展档案文化的内涵。档案作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客观历史记录, 既纵连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 又横贯了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层面。“今世赖之以知古, 后世赖之以知今”, 档案作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其功能如下:

1. 文化积淀功能。

任何现代的社会文化, 都积淀着以往历代人们的文化创造和成果, 文化也因此而日趋丰富多样。文化积淀时间越久, 也就越深厚。没有历史文化的积淀, 现代文化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档案是人类积淀文化的最有效的手段, 是人类文化的贮存器。人类的知识90%以上来自档案文化的历史积淀, 如果没有档案文化的积淀, 任何人类文化都将失去基础和源头。

2. 文化传播功能。

文化传播是一种文化传播扩散的迁移继传现象。历史上诸多古代文明的湮没, 原因各异, 但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是文化传播的途径被切断。档案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 彰显着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 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 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播功能。人们对各个历史时期文化的了解, 主要是通过史书、档案文献和文物实现的。

3. 文化教育功能。

档案史料具有真实性和权威性, 是民族文化教育的生动素材。在当前的社会历史条件下, 档案文化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上。通过丰实的档案馆藏和档案文化资源, 将反映我国近现代优秀文化成果的档案资料、我党我军革命斗争的档案史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辉煌成就等档案资料挖掘整理出来, 为社会主义文化教育提供生动的历史教材, 能起到陶冶人们的情操、净化人们的心灵、培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激发民族自信心的特殊作用, 进而达到调控社会公众思想和行为的目的。

二、档案文化意识的提升

档案文化意识, 是指整个社会、某个集体或个人对档案这一文化现象的认识和态度。档案文化意识的强弱, 会从心理层面极强地影响人们对档案工作、档案部门和档案事业的重视程度、理解程度和支持程度, 从而会从根本上影响到档案工作的进步和档案事业的发展。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强化和提升档案文化意识。

1. 注重档案收集工作, 不断地丰富人文档案馆藏, 为档案文化意识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史料基础。

我国历史悠久、资源广阔, 人文资源丰富, 并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因此, 在档案的收集工作中应注意其文化属性, 特别是要注重对反映人文精神和民族文化精髓的档案以及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档案史料的收藏管理, 认真细致地进行编目、整理, 确保其完整性、系统性、真实性和权威性, 有助于我们充分挖掘优秀的传统文化成果。

2. 注重档案编研工作, 打造档案文化精品。

在坚持科学性和历史性、继承性和辨证性相统一原则基础上, 立足特定的文化层面, 进行档案整理、编纂, 形成档案文化精品, 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文化需求, 从而为档案文化功能的增强开拓更加广阔的路径。

3. 营造更具时代特色的文化环境, 树立科学的服务理念, 改革落后的服务方式。

随着人类不断加快的信息化进程, 档案服务的领域不断拓展, 内容也在不断地更新, 档案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档案工作要及时应对新的时代要求, 不能只在档案馆 (室) 中收收发发, 而应当从档案馆 (室) 中走出来, 开展广泛的社会服务活动, 使服务方式由被动变为主动, 服务手段由落后变为先进。要利用高科技手段, 借助计算机网站, 让更多的利用者通过先进的互联网阅读档案。同时, 档案馆 (室) 也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 对自己的工作环境进行“文化”包装, 在巩固传统的档案保管和利用功能的基础上, 加大对利用者注意力的吸引, 进一步拓展自身的文化教育与传播功能, 促进传统型档案馆 (室) 向文化型档案馆 (室) 的过渡, 为利用者创造一个开放、优美和具有较高品位的档案文化环境, 使公众在查阅和利用档案获取信息的同时, 享受文化的洗礼。

信息时代档案馆建筑设计理念探讨 篇4

关键词:信息时代;档案馆;设计理念

中图分类号:TU24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136(2009)24-0046-02

档案馆是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产物,档案馆和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一起,是很具品位和特色的文化场所,其建筑是与所在行政区域或国家历史相匹配的标志性建筑,已成为衡量一个城市(地区)和国家文明程度、管理水平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之一。

当今电子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档案馆建筑从建筑风格、平面设计、内外环境设计以及管理等方面,都令当代建筑师和档案馆专家们感到既困惑又兴奋。因此,我们在建设一所新的档案馆时,不仅需要新技术,而且还需要能展示档案馆信息环境中新形象的建筑。建筑与设计在新的信息时代将发挥其特殊的作用——创造新颖独特的建筑效果,使人们从建筑外观上就能感受到其所表现的内涵。

1信息时代对档案馆建筑的影响

1.1档案馆社会功能的开拓

档案馆的功能属性包括自然功能和社会功能。档案馆的自然功能能够超越时空,只有量的增减而无质的变化;档案馆的社会功能却要接受社会制度和一定发展阶段的影响,随时发生变化并作相应调整。现代社会正迈向信息时代,档案馆的社会功能也相应发生变化,如有的档案馆建立了档案寄存中心、图书资料中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还有档案价值鉴定评估、技术服务等中介服务机构的大量出现,大大拓展了档案馆的社会功能。

1.2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信息化技术在档案方面的应用,使电子文件在信息采集、管理及利用各方面与传统纸质档案有很大的不同,从而带来管理模式、运作程序、技术方法等诸方面的变革,数字档案馆、网站的建设,网上提供利用已成为档案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方向。这些变革与发展都对档案馆的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

2信息时代档案馆的建筑设计理念

2.1开放的档案馆

2000年的全国档案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转变观念,改变认识。把档案馆建成“两个基地,一个中心。”即档案保存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档案信息服务中心。时代要求档案馆从封闭走向开放,档案馆的功能也要由档案保存、档案借阅、技术管理3种模式转变为保存、借阅、技术管理、对外开放4种模式。档案工作理念的改变,导致了建筑设计理念的变化。

2.2智能化的档案馆

新档案馆建筑最受关注的是建筑师如何处理好数字化信息与档案的关系,构建智能化的空间。可以说,智能化的建筑是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随着建筑智能技术的发展,智能化建筑技术逐步应用于档案馆建筑之中。作为现代化智能建筑,应设立3A系统,即楼宇自控系统(BAS)、办公自动化系统(OAS)、通讯自动化系统(CAS)。智能化建筑是将建筑物的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4个基本要素进行最优组合,提供一个安全、方便、舒适和高效的工作环境。信息时代档案馆的设计应将其功能需求、信息化、智能化及现代技术充分结合,从而使其既有传统档案馆的优点,又能适应现代化管理需要。

2.3绿色的档案馆

社会的发展使建筑能耗问题已引起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从建筑的全过程看,目前我国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发达国家的2-3倍以上,整个建筑能耗占我国全部能耗的50%。因此,发展绿色建筑刻不容缓,推动绿色档案馆将成为我国未来档案建筑主流。根据绿色建筑的定义。绿色档案馆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①在规划领域,绿色档案馆首先强调辨识场地的生态特征和开发定位。②在设计领域,绿色档案馆采用建筑集成设计方法并遵守环境设计准则,将档案馆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综合考虑建筑的间距、朝向、通风、形状、结构体系、围护结构等因素。③在施工领域,绿色档案馆的目标是减少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对所使用的燃料、电气产品、建筑用材、用水设施均选用绿色环保产品。

3档案馆建筑设计实例

3.1总体布局

某市档案馆位于市中心城区西北侧,职业学院的南地块,与某市博物馆紧邻,西、南面两面均有城市次干道,规划总用地0.893 hm2,实际用地0.795 hm2,博物馆按“地一级”的要求兴建,拟建建筑面积为12 600 m2,总投资3 000万元。

档案馆建筑用地为长方形,东西面宽小,南北进深大,这种场地的特点,决定了方案大致的合理布局,应该是前面为裙楼,后面为档案馆主楼。

在总体布局上,充分考虑了当今档案馆的设计趋势,以及南方建筑的特点,根据相对宽松的用地,‘采用了传统档案馆典型的空间布局,并考虑南方建筑对自然通风采光、降低能耗的要求,将对公众开放的裙房和主楼拉开一段距离,以形成内部的院落和绿化空间。

在建筑的南面,设置了步行入口和大片的树林,机动车人口在用地的西北角,内部道路可以环绕建筑物,建筑的周边,还设置了绿化和荷花池。

3.2设计构思

档案馆作为城市各种主要档案收集、整理、储藏的场所,应力求反映档案馆的特征。设计构思从场地、功能和城市文脉分析人手,并结合当代档案馆发展的趋势,通过整体的形象,力求展现出档案馆简练大方、整体大气的特点。

设计采用裙房和主楼组合的模式,来反映档案馆最基本的功能要求,裙房部分对外开放的公共空间,犹如两个叠合的档案盒,其巨大的悬挑,表明了建筑所具有的重要性。而主楼和裙楼之间的院落和绿化空间,能很好地满足了建筑的通风和采光。

建筑的外墙,吸取了档案馆卷宗排列时的特点,将其转化为一种立面上不断变化的开窗方式。而主楼和裙楼弯曲的建筑边缘,就像一个把各种卷宗收集起来的盒子,寓意这是一个城市的档案建筑。

3.3平面设计

档案馆裙房共两层,其平面为方形,设计采取开放的布置方式,将人口大厅和各种功能组织在一起,人口大厅的西侧,为楼梯和自动扶梯,通过楼梯一侧的分隔墙,划分为公共部分的功能空间。

二层除了报告厅外,不设任何封闭的墙体。开放、高大的空间,赋予档案馆鲜明的个性,而位于南面的玻璃幕墙,则可以使公众毫无遮挡地观看到室外的大片树林。

裙房和主楼之间设置的桥梁,既是相互联系的通道,也是观景、休息的廊道。

考虑档案库房的要求,设计将主楼的交通设施布置于两端,从而为档案馆提供了巨大的储存空间。主楼一层的西面,为办公入口,门厅一侧设置有档案接收用房。主楼一层除了部分为开放的阅览、目录、咖啡、餐厅等用房外。其余为内部用房,2~6层均为内部的办公以及技术用房。档案库房设置于主楼的7~10层。地下室为水电空调设备用房。

3.4建筑造型

档案馆力求体现档案馆的特点,在设计中尤其注重对整体的把握。

比如裙房,是两个叠合在一起的体块,一层的外墙完全采用玻璃,它一方面为室内大厅提供了充足的光线,另一方面,透明的玻璃使二层看上去好象悬浮起来,脱离了地面;二层的造型,东西两面采用上下弯曲的实墙面,以遮挡阳光的直射,它也暗示某种类似卷宗的意味,而悬浮的建筑体块,强化了档案馆在城市中的重要性。

主楼采用简洁的设计手法,包裹立面的建筑边框,和裙房一起形成设计语汇的一致与对应,而墙面上。类似卷宗的开窗方式和墙面处理方式,增强了档案馆建筑的特点。整个建筑在造型上力求简洁、抽象、具有力度。通过现代的设计手法,赋予建筑强烈的个性。

3.5消防与疏散设计

防火设计:档案馆消防等级按=类公共建筑设计,建筑物耐火等级不低于2级。防火分区划分:裙房:因裙楼与主楼脱开,一、二层大厅作为—个独立的防火分区,面积控制在5 000 m2以内。主楼防火分区面积:按有自动喷淋2 000m2/分区考虑。防火分区之间设置防火门和防火卷帘。

档案馆建筑的文化性 篇5

一、对档案文化内涵的几点剖析

档案文化建设对档案事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对档案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也有助于填补学界在此方面的空白,也能大大提升国家总体文化软实力。下面文章从三点来系统阐述档案文化内涵的内容。

1.从档案定义角度分析档案文化内涵。档案是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或者个人在其经历的社会历史事件中所留存下来各种形式的记录[1]13。纵观我国档案馆(室)藏,里面所涵盖的载体形式有很多种,诸如:纸张、电子文件、照片、多媒体材料等;记录内容种类有很多种,可以说纵观古今,横贯自然社会科学;所接触到的范围领域有政治、民生、农业、科技、种族、环境、文化、经济等。可以说档案中所存留下来的信息都是有较高历史价值的资源,同样也有着较高的文化价值。

2.档案文化与档案工作、档案事业的关系。档案是对一定时期内百姓、政权所从事一切事务的记录,并且档案所记录的信息内容具有很高的真实性。各种载体上所记录内容同它们自身所记录时代的自然社会科学以及社会背景有着密切的相关性,档案所记录的历史能反映出当时的人文价值观以及文化推崇等。因此研究档案文化建设与档案工作、档案事业有着密切联系,只有加强文化建设、深层次挖掘文化内涵,才能更好地推动档案工作与档案事业的发展。

3.从档案文化内在属性分析档案文化。档案文化的内在属性是其自身记录内容所呈现出的历史追溯性和知识属性,因其载体形式上所记录内容与当时历史事实吻合度大,对当时事实的状况是一种还原和再现的特性,所以说从档案中展示出的档案文化是一种传承了过去历史的档案文化。同时由于档案是最原始的历史记录,公众对其认可度较高,展现的档案文化也是有较高认可度的[2]17。所以从档案的内在属性来看,研究和建设档案文化必须是基于史实的准确与真实。

二、档案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从中国知网上搜索关键词“档案文化”、“档案文化建设”出现的与此相关的文章大概有10余篇,我国档案学界对档案文化建设相关的研究还是比较薄弱的,形成的理论体系尚不完善,更不必说出版相关的专刊著作了。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着软件与硬件等方面的若干问题,笔者通过多年在档案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方面经验,对存在的问题系统总结如下。

1.档案文化所展示出的作用未能引起重视。档案自身的功能作用是多方面的,其自身所展现出的文化功能对于当前我们社会来说是无形的财富,由于档案自身的原始性呈现的文化功能独一无二。档案文化对于人类文化的传递、传承、发展和共享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现阶段我们的档案管理工作中,一个优秀的档案管理人员首先要具备档案价值观,只有具备了档案价值观才能更好地认识到档案文化所彰显出的价值。但是,由于我国档案局(馆)属于行政管理机关,其自身文化功能没有更多地被给予重视,档案文化价值不能更好地服务民众及社会。

2.档案文化面临着若干方面的挑战和压力。进入21世纪信息时代以来,各种信息技术被引入到档案领域,我国的档案管理方式以及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档案信息化使得档案文化的传播方式以及途径从先前的单一单向转换成多元双向的模式,大多以互联网模式传播,民众也可以向档案管理机构反映自己的档案文化物件和对档案文化的一些想法[3]17。在这样的背景下,档案管理人员素质要求也变得更加严格,一方面不仅仅需要档案的基本理论、实践理论,更有对于计算机技术、数据处理技术的要求。档案文化建设工作需要创新的观念,要求我们祛除以往陈旧管理观念,拓展思路,大胆尝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档案文化建设工作更上一层楼。

3.档案文化内涵本质认识不充分。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都是由浅及深、由表入里,档案文化的认识也是如此,由于当前档案界在档案文化方面挖掘的理论较浅、探索的根基较薄,所以对于档案文化本质的认识不充分。由于知识经济以来,我国档案部门侧重点更多在信息挖掘、知识管理工作方面,对于档案文化这种“不能直接创造财富”的研究不愿去接触,造成研究人员对于本质的研究显得薄之又薄。未来的档案理论研究工作,我们不仅要关注信息资源的开发,更要关注精神文明的建设,将一部分目光投向档案文化建设。

三、解决档案文化建设若干问题的几点策略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档案文化建设进程中存在着若干问题,对此我们也有了一个基本的共识。那么在互联网络时代传统文化逐渐被淹没的背景下,档案工作人员应如何应对文化建设中的这些问题呢?

1.加大经费投入,提高领导重视程度。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程度决定了档案文化建设情况,档案管理基础性工作做得到位才能保证档案文化建设顺利开展。虽然互联网络、多媒体技术引起我国档案管理领域的变革,使得文档一体化工作、电子文件归档及管理工作得到加强,但是在档案管理硬件设施方面还有着很多的不足,许多历史档案没有得到很好的保管,自身所记录的原始内容很多已字迹不清[4]32。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大基础性工作的资金投入,并且相关责任领导给予高度重视,将基础性档案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只有将基础性工作做好,才能有利于档案文化建设。

2.加强档案文化建设中体制机制的改革。为了更好地建设档案文化,我们要针对现有档案管理体制机制中的不足,提出有针对性、建设性的意见,大力改善现有的问题。从根源上得到改善,促使档案文件建设能够落到实地,努力将档案文化作为文化发展工作的重点,促使档案文化带动档案事业的发展,使其两者能够有效对接。笔者相信档案工作机制体制得到有效改善,档案文化建设也便会“如鱼得水”,提高每一位档案人的档案文化,使其自觉和主动,建设具有长远、持续的档案文化也便不是什么难题了。

3.构建信息化建设平台,促进档案文化建设方式的创新。为了使档案文化功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变化,发挥出最佳作用。我们必须对传统档案文化建设进行完善。档案管理部门应在文化建设方面采取符合信息时代的管理方式与模式,档案信息化工作应纳入到档案全局统筹工作中。只有发展信息化工作才能使档案文化建设跟上时代步伐,这样不仅有利于日常工作效率的提升,更有利于档案文化的传播、发展等。

4.强化社会与民众的档案文化意识,提高档案文化功能的发挥。社会环境的档案意识决定了档案工作发展的程度,档案文化建设更是离不开社会与民众的档案意识。新时期以来档案部门、档案员,自身一定要具有强烈的档案意识,拓展创新、摒弃保守传统观念,结合社会具体环境,对档案规范、管理有一个更新的认识。良好的社会、民众档案意识有利于档案文化的传播、建设以及发展,相信我们从意识建设着手,实现档案文化科学、系统、高效的建设也便指日可待。

文章通过对档案文化内涵的探讨,以此为基点来展开一系列的分析,相信会对未来档案文化建设大有裨益。作为新常态下档案管理工作者,把握档案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对应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解决策略,一定会促使档案文化建设发展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严永官.档案文化的内涵及其建设路径[J].浙江档案,2012(6).

[2]潘连根.档案文化价值及其实现[J].浙江档案,2009(4).

[3]薛匡勇.档案文化建设再探索[J].档案管理,2013(6).

建筑彩画的档案价值研究 篇6

1 彩画的定义

我国建筑彩画历史非常悠久,依据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经有了建筑彩画的雏形。在江西清江县营盘里出土的陶屋上所呈现出的纹饰形象,就为我们证实了彩画在当时社会中建筑装饰的普遍性和重要性。到了春秋时期,建筑上已经开始出现藻类图案,并对不同阶层采用不同颜色,用以区分身份地位。在春秋时代的抬梁式木构架建筑上就已经绘制彩画,而且在建筑色彩运用方面已有了严格的等级制度。这点可从《论语》中《山节藻棁》和《春秋毂梁傅注疏》所看出,里面载有“礼楹,天子丹,诸侯黝恶,大夫苍,士黈”等,所谓“楹”即是柱;“节”是坐斗;“棁”是瓜柱。由此可以体现春秋时期彩画便已盛行。到了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中原,各类装饰引入了很多域外的纹样和图案。那时候统治者多半提倡佛教,大兴凿岩造寺之风,故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寺、塔、石窟建筑,比如遗留至今的云冈石窟、甘肃的莫高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等,都是这方面的实例。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发展的高峰,也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成熟时期。这时期的建筑,在继承西汉以来成就的基础上,吸收、融化了外来建筑的影响,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建筑体系。而到了元代各种宗教并存发展建造了许多大型庙宇,并开始和中国建筑相结合,即形成独立风格,装饰、色彩也逐渐融合。彩画在时代的变更中随着环境的影响而不断变化,到了建国后在纹饰表现和在色彩运用等方面都有了很大发展创新,它越来越适应当今人们的审美取向要求。

从建筑学的角度看,彩画无疑有着很高的审美价值,可以说是建筑史上的瑰宝。而换个角度,从档案学的思想来看,彩画可以反映一个朝代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历史文化,可以说拥有着情报价值和凭证价值,接下来就从这两个方面探讨彩画所具有的档案价值。

2 彩画的情报价值

情报价值是指公共文件由于含有对各种研究有用的情报资料而固有的价值。对于彩画来说,其一笔一画都蕴含了大量的反映朝代兴衰成败,社会历史变迁的情报。通过研究各朝的彩画,可以帮助学者了解在当时社会什么是主流,包括彩画的图案、颜料、笔锋,都有着代表一个王朝的独特之处。

本文前面有简单提到,佛教盛行时期,彩画大都带有宗教性质,域外的纹样和图案与本土相结合。比如从西晋开始,外来佛教装饰技术传入中国,与佛教相关的一些纹饰如卷草、莲瓣、宝珠等也成为建筑彩画的题材。到了唐朝,唐石刻艺术见于石窟、碑、石像方面,已达到过去未有的水平,往往于石面上色、贴金。这时期彩画构图已初步使用“晕”,对于以对晕、退晕为基本原则的宋代彩画具有一定启蒙作用。纹饰的使用,除莲瓣以外,窄长花边上常用卷草构成带状花纹,或在卷草纹内杂以人物,这些花纹不但构图饱满,线条也很流畅挺秀。此外这时还常用整团窠纹、半团窠纹作相间排。同时还有宝相花、束莲、回纹、连珠纹、流苏纹、火焰纹、飞仙等富丽丰满的装饰图案,非常丰富。元代各种宗教并存发展建造了许多大型庙宇,如大都的护国寺、妙应寺,大都、新疆、云南一些城市兴建伊斯兰礼拜寺等。并开始和中国建筑相结合,即形成独立风格,装饰、色彩也逐渐融合。在装饰方面,主要宫殿方柱涂以红色并绘金龙。墙壁上挂毡毯和毛皮,丝质帷幕,仍保方心,左右两段设找头。但在彩画构成上强化了在构件两端间隔造型,开始明确的设立“箍头、盒子”的先河。由此可以看出,由于民族众多,各民族有着不同宗教文化,经相互交流给传统建筑技术增加若干新因素。元代崇尚西藏喇嘛教,该教成为主要宗教,从西藏到大都建造了很多喇嘛教寺院,也为彩画带来了一些新题材。到了清朝后期,受外来侵略的影响,国力衰败,以及进口颜料对传统颜料的冲击,中国建筑彩画由原来普遍用天然矿物质颜料,逐渐改为用现代化工颜料,使得彩画整体效果由原来的稳重、素雅、柔和变成了对比强烈刺激。

而不同地区的彩画风格特点也不同,北方彩画由于自然环境所造成的整体色调较为单调,颜色则多以青、绿、红、黄等相对艳丽的色彩为主,并使设色过程中互相形成色彩上的对比,丰富了建筑的色彩,增加了趣味性。又由于北方干爽的气候影响,建筑上的装饰基本适宜饰以彩画,如建筑物内外檐均可饰以彩画。而南方彩画鉴于其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彩画的色彩为了同建筑整体环境相映生辉,以淡雅的色调居多,常用有红、黄、墨绿、灰、白等色。此外,南方气候潮湿,所以彩画多饰于内檐处,外檐则多采用木雕或砖雕等其他装饰。内容题材较北方相比也更丰富。从彩画的风格上也可以用以区分地区,研究不同区域的历史文化特点。

由上述例子都可以看出,彩画在艺术风格、色彩运用上的变化,完全是受到当时社会的影响,从另一方面看,这也很好地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社会风貌。对于学者来说,研究彩画的同时,自然会从此物中感受到当时的历史风貌。由此可见,彩画是一种静态原始的档案,生动地还原再现了以往的岁月。

3 彩画的凭证价值

所谓档案的参考价值,是指档案所记载的内容对档案形成者及其以外的机构、组织和个人的参考意义和作用。彩画除了反映一个朝代的社会风貌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受到了古代图腾崇拜的影响和帝王思想的浸润。彩画在设计上有着一定的阶级特征,同一个朝代不同的彩画所代表的层次也不同,可以作为辨别一个家庭身份的证据。

最开始的时候,彩画受到原始图腾崇拜的影响,人们在器物和建筑上绘制图案,用以表示祝福、辟邪、祭祀等,祈求得到祖先和神明的庇佑。在原始社会末期,逐渐出现阶级分化。都城、宫殿、庙宇成为权利的象征,建筑装饰也因此得到统治者的推崇。孔子认为,殷商“其所以盛也”正是因为宫墙文画宣传等级制度的结果。秦始皇统一中国,兴起以建造宫殿、陵寝为主的建筑热潮,建筑极尽奢华,夸饰王权。而汉代继续把这种思想发扬光大,西汉初,萧何对刘邦提出“天子以四海为家,非令壮丽,亡以重威”,更提出了“非巨丽无以显尊严,非雄壮无以威天下”,意思是雄伟的建筑形式应该与华丽的装饰相结合,用以显示王权。由此可以看出,皇家的彩画艺术是与王权紧密相连的。伴随着封建礼制的教化和相关法律规定,彩画无论是构图、图案还是设色等方面在当时都已经进入了制度化的发展时期。清期君主集权制的加强,巩固了皇权的地位。随着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彩画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的装饰功能越来越显著。

龙凤标志是中华远古氏族的主要图腾,随着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后来成为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重要装饰题材。早在周代就有以“龙,万虫之长”的观念将龙作为帝王的象征;唐代则将龙纹用于佛教建筑中作为护法之物;宋代《营造法式》的出现——将彩画纳入规制之中;到了清时期,《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则明文规定了彩画制作的等级要求。清代彩画也就此达到了艺术与技术上的顶峰阶段,不仅在彩画题材内容上做了严格的等级划分,色彩上也作了详细的规定。尤其到了清代末期,等级制度导致的两极分化极为明显,皇家类建筑中彩画的主题更是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强调,使其与建筑物本身的使用功能、规模统一起来:如最高等级的和蛮彩画,不仅大量运用龙、凤象征皇室成员的纹样,还将其施以金色,装饰效果尊贵无比。为创造具有皇家气派的豪华彩画效果,相对以前历朝历代彩画,大大增加了彩画贴饰真金量,创造了贴金之最,以及以彩画贴金量之大小及是否贴金,作为体现彩画等级的一个重要标准。且和蛮彩画只用于皇室宫殿、坛庙等建筑的主要殿宇上,普通的官员以及百姓的建筑一律不准许装饰。在遵循“礼”制的指导下,清代彩画表现出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如清代产生的和蜜彩画与苏式彩画的运用中,就受到封建等级观念的限制:和玺彩画只能用于皇室的宫殿、坛庙等等级高的建筑上,苏式彩画则多用于皇室园林、官吏宅邸等,一般庶民百姓则不准许饰以彩画。在彩画艺术中体现统治者的权利地位也早有历史。

中华民族的艺术发展一直以来都与人们的思想观念、审美理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彩画的表现不仅充满了帝王的尊贵地位,也具有浓厚的民间艺术色彩,即通过彩画艺术检释不同阶级人们的思想意愿。由此可见,彩画蕴含着丰富的凭证价值。

4 结论

从上述的例证中可以得知,彩画作为一种历史文物,具有档案所具备的情报价值和凭证价值,无疑可以说是实物档案的一种。彩画不仅可以还原历史、尊显王权,建筑彩画艺术在同中国社会一起发展中,在不同时期都留下了时代的特征。重视这类文物的档案价值,不仅是文物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档案部门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工作环节。

参考文献

[1]王仲杰.故宫古建筑彩画保护70年[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5.

[2]杨建果,杨晓阳.中国古建筑彩画源流初探[J].古建园林技术,1992(3).

档案馆建筑的文化性 篇7

关键词:大档案,高校档案馆,文化功能

高校档案不仅记录着学校发展过程中的成就和经验, 也记录了学校深厚的文化、传承的学术等方方面面。高校档案是学校各项活动的直接记录, 是档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在全国档案局 (馆) 长会议上, 杨冬权指出档案文化建设向纵向发展, 诸如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开展历史文化研究以及加强自身文化建设。并且提出要进一步做好教学档案、就业档案、社保档案、住房档案、健康档案、医疗档案、安全生产档案等重要民生档案。高校档案作为档案事业的一部分, 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而做好高校档案工作则需要加大开发高校档案馆的文化功能。

一、高校档案馆的文化功能

《档案法》第八条规定:“中央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各类档案馆, 是集中管理档案的文化事业机构, 负责接收、收集、整理、保管和提供利用各分管范围内的档案。”高校档案馆作为档案事业的一部分, 作为学校档案保管的集中地, 具有文化储存、文化教育等重要功能。

1. 文化储存功能。

《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明确指出:“建校在50年以上、全日制在校生规模在1万人以上、已集中保管的档案资料在3万卷以上的高校应建立档案馆。”这一规定不仅突出了档案理员要做好监督和版本控制工作:维持Wiki中的秩序, 及时还原被错误编辑的档案。通过群众的协作, Wiki中将会逐渐产生内容完整、真实的档案条目。对于经档案馆工作人员鉴定达到归档要求的档案条目, Wiki管理员可对其实施保护, 禁止用户再对其编辑。

3. 档案的组织。

尽管依靠技术支持, 可实现对上传档案的自动标引, 但档案馆工作人员还应利用自身专业知识抽样校验标引的准确性。为减轻档案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档案馆工作人员可以将这一权利授予有经验的志愿者。通过标引, 可将Wiki中的档案组织起来, 建立起档案之间的有机联系。

4. 档案的利用。

由于Wiki中的内容开放, 档案馆和群众可以共享Wiki中的档案: (1) 档案馆。档案馆应做好对Wiki中档案的归档与研究工作。Wiki中的档案也许是文本文件, 也许是图像、多媒体文件, 抑或是其他形式的文件。这些被Wiki组织起来的以不同方式记录了某一群体的活动的档案, 是研究这一群体的珍贵资料。因此, 档案馆应对其中有价值的档案做好归档工作。档案馆工作人员可以先对Wiki中的档案进行鉴定, 找出其中有价值的档案。然后, 将这些电子文件连同Wiki中记录这些电子文件信息的元数据一起归档。还可以与这些档案的持有者协商, 将这些电子文件对应的纸质档案也一起归档。此外, 这些相互具有有机联系的档案蕴藏着丰富的有潜在价值的知识。档案馆工作人员应深入其中, 挖掘隐含知识并对其加以利用。 (2) 群众。群众在这里既可以方便地找到政府公开的文件, 作为维权依据;又可以找到与家族有关的档案, 作为修订家工作在高校的地位, 也说明了高校档案馆具备着文化存储功能。档案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历史记录, 是人类智慧的物态结晶, 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是历史文化的积淀, 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源泉。高校档案记录了其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 见证了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在第12届国际档案大会上, 挪威档案学家列维·米克伦在其报告———《从职业到专业:档案工作者的职业特性》中写道:“档案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仅是一种信息, 而且是人类进行各种活动的记录, 反映人类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 是反映人类文化和文明的基础。没有档案的世界, 是一个没有记忆、没有文化、没有法律权利、没有历史的世界。”而作为档案集中保管基地档案馆也就成为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存储中心。而高校始终处于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之中, 也打上了特定时期的社会文化烙印。正是高校的这种文化性决定了高校档案馆可以通过收集、整理、鉴定和保管等业务活动来实现其文化贮存功能。

2.文化教育功能。档案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 它翔实记录了人们创造历史的曲折过程和奋斗足迹, 形象生动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是进行文化教化的重要素材。高校档案馆作为文化的谱的参考资料。尤其对于研究者而言, 在Wiki中可以找到有关某一主题的丰富的材料。

四、基于Wiki的档案馆服务模式应用前景

该服务模式的应用前景可从群众和档案馆两个方面分析: (1) 群众找到了归属感。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使得群众有强烈的家族观念和地域观念。广大群众通过档案馆的Wiki, 既可以修订家谱, 寻根问祖, 又可以为当地的档案研究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成为历史的书写者。广大群众会积极热情地投入到档案馆Wiki的使用中。 (2) 档案馆提高了服务能力。首先, 档案馆利用开源的Wiki成本投入小。其次, 群众的热情参与扩大了档案馆档案的来源。最后, 志愿者的帮助减少了档案馆由于使用Wiki提供服务而增加的工作量。更重要的是档案馆找到一条保护、利用档案的新途径。档案馆在与社会协同、共融的同时, 服务了社会, 提升了形象。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 基于Wiki的档案馆服务模式具有一定的优点, 但其中也有一些问题, 例如, 由于档案鉴定工作复杂且需要专业知识, 难以招募相关志愿者;Wiki上协作方针、原则的制定需要经过广泛的讨论;需要高技术人才对Wiki升级、维护工作提供技术支持等。这些问题能否解决, 关系到基于Wiki的档案馆服务模式运行效率的高低。

参考文献

[1]黄霄羽.以创新应对变化以发展追求认同[J].档案学通讯, 2013 (1) .[2]胡昌平.信息服务与用户[M].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

[3]王丹丹.图书馆引入、实施Wiki的障碍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 2011 (3) .

[4]卞昭玲.现代服务理论指导下的档案馆服务模式转变[J].兰台世界, 2007 (1) .

一个贮存地和传播源, 完全可以在文化教育上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 为学校乃至社会的文化教育服务。高校档案馆的馆藏档案具有历史性、直观性等特点, 一般通过举办展览、开展专题讲座等形式来挖掘本校档案馆的资源作为在校学生的教育素材。高校档案馆的教育功能主要是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抵制各种不良思想的影响。

3. 文化休闲服务功能。

随着人们对文化休闲服务需要的日益增长, 传统的档案保管及提供利用方式已不能适应人们需要, 向社会公众提供形式多样的文化休闲服务, 让综合档案馆成为文化休闲重要场所已成为档案馆在文化功能建设方面的必然要求。同样, 高校档案馆同样具有文化休闲服务功能, 教职工、学生对档案的利用更多地体现出对自身成长的关怀, 对学校的热爱与关注, 高校档案将更多地带给他们荣誉感、使命感。正如德里达在其《档案》著述中所说“我们需要档案, 人们对档案充满了无法抑制的、不断袭来的思古幽情与回归渴望”。因此, 高校档案馆以其独特的馆藏资源, 以提供档案展览、发放档案复制品、开放公布档案信息和发展学校档案馆网络等方式满足学生的种种文化休闲需要, 从而进一步拓展了文化休闲功能。

二、在大档案的管理下建设高校档案馆文化功能的必要性

杨冬权在2010年全国档案局 (馆) 长会议上指出“十二五”期间要重点做好的工作之一就是树立“大档案”的观念, 即各级档案部门要在档案资源建设过程中大力实施“以人为本”战略, 凡是涉及人民群众的档案, 凡是人民群众需要利用的档案, 凡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用的档案, 都要纳入档案资源建设体系, 保证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形成的档案应建尽建, 全面覆盖。因此, 高校实施大档案的管理是建设高校档案馆文化功能的必然。

1.大档案管理是高校档案馆文化存储功能的物质基础。高等学校实行“大档案”管理就是集中统一的管理全校的所有档案, 通过对多门类档案信息的聚集, 形成内涵丰富的档案资源库, 实现档案信息的统筹管理和资源共享[3]111。整合高校档案资源, 提升高校档案的综合服务实力, 是高校档案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从而高校档案馆扩大档案的收集范围, 聚集了丰富的档案资源, 才会拥有更强大的文化存储功能, 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教职工乃至公众服务。高校档案馆的文化存储功能的发挥最终是为了档案的利用, 没有档案的利用就会成了空谈, 实行大档案的管理能极大地丰富高校档案馆的馆藏, 为档案利用服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2.大档案管理是高校档案馆文化教育功能的精神基础。我国近年来把档案馆建设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实践场所, 这是档案馆参与文化教育活动的体现。在大档案的管理下, 高校档案馆才能开发丰富的档案信息资源为各种类型的研究服务, 并为各种学术研究提供可能的条件。为教育服务, 在发挥档案社会教育功能的同时, 进一步选取适用档案为学校教学服务, 法国、苏联、加拿大、美国等把这种活动称之为教育的第二课堂, 由档案馆与教师合作在档案馆开辟实物教学课堂, 以弥补学校课堂之不足。因此, 高校档案馆要想成为学校、社区以至社会的教育基地就亟待需要大档案的管理。

3.大档案管理是高校档案馆文化休闲服务功能的必然要求。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现代人的生产效率得到大大提高, 人们的自由时间相对增多, 人们的消遣娱乐方式不再仅仅局限于旅游、度假、购物等休闲方式, 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科技馆等文化事业单位。而且, 人们面临来自工作、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压力不断加大, 也就越来越需要寻求精神慰藉。在普通公民看来, 档案不仅要涉及政府的职责和保护公民的个人权益, 而且更多的应为他们提供根源感、身份感、地方感和集体感。因此, 档案馆的文化休闲服务功能紧跟人们迫切需求、社会发展步伐应运而生。高校档案馆在大档案的管理下也以其独特的馆藏资源, 以提供档案展览、档案专题报告等各种文化休闲的方式, 发挥高校文化营地的优势, 拓展文化休闲服务功能, 满足学生、教职工乃至社会公众的文化休闲需要。

三、在大档案的管理下实现高校档案馆文化功能的策略

1.树立大档案管理理念, 整合高校档案资源。分散的、零星的档案不系统且不便于利用, 因而不符合大档案管理的要求。大档案管理的主旨是在集中统一管理高校档案的前提下, 满足学生及社会人对高校档案利用的需求。为更完善的实现档案馆的文化功能, 高校档案馆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 高校档案馆要突破传统归档理论的限制, 加强与学校有关的各类档案史料的征集。其次, 高校档案馆要扩大归档范围, 明确档案馆的工作职责, 把学生档案单独设类。再次, 高校档案馆应充分挖掘档案资源, 充分发挥档案馆的文化功能, 努力为社会利用创造条件。这点就着重体现了高校档案馆贯彻的大档案理念, 不仅为本校人员提供档案利用, 还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

2.遵守档案法规, 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工作制度。高校档案馆开展文化功能的服务一定要符合国家法律规定, 遵守档案法律法规。大档案管理要防止“泛档案”现象, 要有收集档案的范围和界限。如果收集的档案过于庞杂, 不仅会浪费物力人力财力, 也不便于高校档案馆提供档案利用, 从而也影响了高校档案馆文化功能的正常发挥。高校应根据《档案法》、《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规定》、《教学档案归档制度》、《会计档案管理制度》、《科技档案管理制度》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 制定适合高校并行之有效的档案管理制度[3]111。另外, 因为高校档案馆大多是在综合档案室的基础上组建的, 导致了高校档案馆在管理制度、服务机制等方面都变现出一定程度的内向性和封闭性。这就要求高校档案馆在大档案的管理理念下, 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 形成一个外向性和开发式的档案管理模式, 从而真正的做到档案馆的开放、档案的开放。

3.推进档案数字化进程, 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档案数字化是新时期信息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档案数字化的发展将推动档案资源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为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打下坚实的基础。档案信息资源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信息资源, 高校档案信息资源重要性也是十分突出的, 因此高校需要推进档案数字化的进程。高校档案馆将馆藏档案数字化, 一方面, 可以保护非常珍贵的纸质历史档案, 另一方面, 可以通过档案网站向档案用户及时地提供利用。使更多的利用者了解到高校档案的价值, 进一步促进了档案馆文化功能的发挥。大档案理念在高校档案馆中的应用最终是为了实现档案资源的共享, 提高档案的利用率。这不仅使高校档案工作人员树立大档案的服务理念, 也提高了档案用户对档案利用的意识。

参考文献

[1]方图辉.论新时期高校档案馆文化功能的开发与利用[J].兰台世界, 2010 (4) .

[2]王毅.综合档案馆文化功能评估机制研究[J].中国档案, 2012 (6) .

[3]祝振亚.高等学校“大档案”管理和建设的思考[J].青海大学学报, 2011 (4) .

档案馆建筑的文化性 篇8

关键词:高校,档案馆,文化育人,拓展功能

教育是一所高校的灵魂, “传道、授业、解惑”是高校教育的基石。党的十八大提出, 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着力培养有社会责任感、有创新精神、有实践能力的合格人才应该是高校教育的有效性, 即教育的生命力、影响力的真实体现。高校档案工作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 高校档案馆的文化育人功能与高等教育紧密相联, 特别是作为人们在教育实践中所获得的能力 (内化) 和创造的成果 (外化) 积淀的档案文化, 是留存在校园内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随着高校教育事业的不断推进, 高校档案馆就不能局限于提供信息服务, 而应该以其丰厚优质的文化资源, 主动参与育人工作, 积极拓展教育功能, 实现教育功能和服务功能并进, 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为高校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多做奉献。

一、从扩大宣传入手, 真正认识高校档案馆文化育人的潜在优势

当前, 高校多数档案馆偏重于传统式管理与服务, 档案资源开发利用层次不高, 内涵丰富的档案文化不被认可和了解, 仍处于“养在深闺”无人知的状态。不要说外界对档案馆的文化育人功能知之甚少, 就是本馆人员对此也少有比较清醒的认识。我们不仅要看到, 高校档案是高校在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活动中形成的的真实记录, 具有原始性、直观性、知识性等特点, 而且更要看到, 高校档案蕴含着丰厚的具有史料价值的文化积淀, 承载着以校风、学风为主导的充满生机活力的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 潜存着巨大的教育能量, 显现在育人方面就有四大功能:

一是导向功能。她象一盏凝聚着几代教育人思想精华和丰硕成果的明灯, 引导人们去深刻地认识主、客观世界, 勇敢地面对困难和问题, 百折不挠地去开创美好的明天。

二是激励功能。高校档案史册中珍藏着的具有强烈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名人名言、师德纪实、经典案例, 就如一首首激荡人心的好歌、一本本摧人奋进的好书, 她能奇迹般地激励和影响人的一生。

三是支撑功能。高校档案文化已成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坚实载体, 以其独特的方式留住了学校的“根”和“魂”。如果离开她的支撑, 几代教育人创造的一切成果随时都有可能像脚底下的沙子一样悄无声息地流走。

四是消费和抑制功能。档案文化的开发与拓展, 一方面满足人们求知欲望, 另一方面, 她象一面镜子, 促使人们自觉地约束和反省自己, 努力去完善和提升人生的境界。

因此, 应该加大力度宣传高校档案潜在的文化育人功能, 让大家, 特别各级的领导同志都深刻认识到, 档案文化的软实力是与生俱来、客观存在的, 如果开发利用得当, 对于实施素质教育, 培养合格人才, 将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依托校史馆建设, 打造大纵深的精神家园

凡有条件的高校都建有一定规模的校史馆。为了展示学校发展历程, 回顾和纪念学校所走过的峥嵘岁月, 校史馆内一般都设有相对固定的展厅或展馆。校史馆校史资料以高校档案馆藏为基础, 通过系统地梳理、深入地挖掘, 让收藏在档案馆内的历史记载、文字图表资料活起来。可以说, 校史馆是可移动的档案馆, 是高校档案工作的展示平台, 是高校档案业务的延伸和拓展。目前, 国内大部分高校都将档案馆与校史工作归并管理, 其优势十分明显。因此, 依托校史馆建设, 努力打造大纵深的精神家园, 是高校档案馆的特殊历史使命。这是高层次的精神文明建设, 在立德树人的教育工作中将发挥独特的作用。

1. 深入校史编研, 开阔大视野

学校的成长历史是丰厚精彩的, 她离不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追求, 但又有着自身充满活力的发展脉络。校史是学校记录历史、重现历史、传承历史的重要载体, 是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学生生活等全面真实的写照, 是大学发展的根脉和源流。高校校史编研应该大视野、大纵深地开展工作, 深入挖掘档案资源, 特别要把着重点放在梳理各时期蕴藏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光荣传统的具有代表性的史料上, 要善于从庞杂的库藏中, 搜索相关人物、事件的细节, 丰富和提炼知识内涵, 提升文化育人品质, 创造出更多的文化精品。在梳理、归纳各类反映校史情况的文字、图片材料过程中, 不仅要补充完善组织沿革、历任领导内容, 完成好学校史志、大事记、年鉴等编修工作, 还要在开发校史文化产品上下功夫。比如, 编印反映学校辉煌发展史的宣传画册、出版校友传记与回忆录等等, 这些编研成果有别于纯粹的文本记事, 尤其以“亲历亲述”为主的史纪, 回溯办学足迹、钩沉大学人物, 配有可感可触的细节, 生动鲜活的影像, 图文并茂地诠释大学波澜壮阔的历史, 展现历代教育人实事求是、追求真理、自强不息、献身科学的高尚精神和品质, 必将成为深受学子喜爱的精神食粮。

2. 丰富校史展览, 开辟大课堂

校史展览以馆藏档案史料、图片、图表、音像、实物等为主, 辅以各类征集品, 通过加工整理, 赋予时代的新内涵, 并借助各种现代化展览手段, 真实再现跨越世纪、曲折而辉煌的发展历程, 形象直观地展示老一辈师生努力拼搏取得的光辉业绩。结合校园文化活动, 应不失时机地举办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校史展览, 比如举办纪念建校多少周年展览、纪念名人诞辰多少周年展览, 还可以突出本校特色, 举办校史老照片展、校史实物展、精品书画作品展等。史实的展示, 有效地扩大了第二课堂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再加上开展各项生动具体的主题活动、专题教育, 更好地起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比如新生刚进校时组织他们去档案馆展出厅参观, 让学生一入校就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浓烈的校园文化氛围, 不仅使他们领略了学校发展历史, 而且对充满生机活力的大学精神留下深刻的印记。

三、拓宽档案文化育人的路子, 搭建多方位的服务平台

档案工作的本质和最终目的是服务, 档案文化育人正是服务的体现。从这个意义层面上看, 高校档案馆搭建多方位、宽覆盖的服务平台与深化文化育人功能密不可分, 高校档案馆能否充分发挥文化传承和文化育人的重要作用, 取决于服务职能的有效履行。因此, 高校档案馆有必要以创新服务为导向, 拓宽服务辐射面, 通过优良的服务, 贴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实现服务与育人的完美融合。

1. 努力创造条件, 为文化育人进教材、进课堂打开方便之门

针对目前大学生的文化教育仍然大部分集中于课堂的现实情况, 高校档案馆要立足丰富的馆藏, 还要在多角度、多层次收集档案资源上下足功夫, 特别对体现时代精神, 反映高校独到的办学理念、办学风格及人才培养、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的个性化思路, 以及名人名言、重大活动、获奖荣誉、科学研究和历史事件等重要内容, 侧重全面细致地收集和挖掘。比如馆藏的精品课程、教学改革经验教训、优秀教案、突出的科研及其转化成果等档案资料, 是学校长期教学、科研成果的积淀, 是各种评估、检查的依据, 更是学校提炼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 探索教学科研与社会需求结合的重要参考。又如优秀毕业生、学生社团公益活动档案资料, 是展示不同时期大学生的精神风貌, 激励在校大学生努力学习, 养成优良校风的极好教材。名师、领导班子、杰出教职员工等名人档案, 又是实现文化育人的最生动素材。能够顺畅地将收集整理的馆藏资源转化为课堂上的育人教材, 这是对档案服务工作的首肯。如果条件许可, 还可以依据本校人才资源优势, 开设名师生平、学术事迹的专题讲座, 利用高校的校友档案记载的许多优秀学子的成才历程和创业事迹, 举办优秀学生事迹报告;结合党校、团校学习, 开设理念信念、思想道德教育、人生修养教育专门课程等。既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 增强传统文化素养, 为终身教育奠定基础, 又能为学生树立人生追求的楷模, 点燃激情, 投身求学上进。

2. 加大档案开放内容, 满足多元化的需求

除了利用档案资源举办各种形式的展览, 展示学校诸多建设成果之外, 应主动拓宽服务领域, 更新服务内容, 以满足高校师生挖掘与利用档案信息的需求。比如开展档案咨询服务、跟踪服务、专题服务、定向服务等。通过调查、了解用户的需求特点和利用要求, 以及利用档案的信息反馈, 以便对未来用户的需求进行预测、研究, 并在此基础上, 配合提供服务, 将相关知识主动传送给相关用户, 从而提高服务质量和效果。高校档案馆应积极融入学校各项工作, 比如积极配合校风学风建设、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师资建设、科研学术等工作, 找准服务育人的最佳结合点, 提供有力的档案支持和信息服务。

3. 提供勤工助学岗位, 为在校学生提供学习和实践园地

勤工俭学的学生在参与档案管理和服务, 在接触和了解档案人物和档案历史的过程中, 对于先辈们的理想和追求, 他们会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和教育。还可以将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和科研活动安排到档案馆进行, 学生在借鉴科研档案过程中容易受到启迪, 从而激发创新意识。

4. 完善档案信息网络, 全方位提供服务

高校档案馆应充分利用网络时代的便利条件, 整合和挖掘各类档案信息资源, 将工作重心从传统的文献资料整理呈现向开发高知识含量的信息产品转变, 实现知识的再创造、再传播与知识共享, 使教育用户从档案馆直接获取知识、直接接受教育, 到远距离获取知识、接受教育, 实现档案文化育人功能的延伸和拓展。

高校档案馆可整合馆藏档案信息资源, 创建专题数据库, 构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为广大用户提供丰富的数字化档案资源的在线利用, 提供全文信息服务或二、三次加工信息服务, 使检索、查询变得方便、快捷、简单。高校档案馆可依据本校发展特点及时代特征制作出属于自己的寓知识性、趣味性、可操作性于一体的网页。通过档案网站的“教育服务”专栏, 提供精心选择和开发后的专题 (课程) 资源, 以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形式呈现。比如学校师生可以通过网站查阅名师学者的成果、优秀学生事迹材料、学校发展史等档案信息, 收看名师讲座及社会名人专题报告。高校档案馆还可根据不同服务对象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开展个性化教育服务, 实现网上学习、交流和互动, 使教学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还可以开设“网上展厅”, 将高校的历史文化、标志成果和特色资源通过图文声像、立体多维技术手段在网络上予以展现, 并增加多媒体互动、模拟体验等功能, 给用户感官上巨大冲击力和震撼力, 起到深刻、直观的教育效果。

高校档案馆很有必要与同行业及图书、情报、数据中心及相关社会组织机构等实现网络有机联结, 建立互通、互补的关系, 拓宽信息交流通道, 最大限度满足用户对信息的全方位利用需求, 使高校档案文化育人的时间得到延伸、空间得到扩展、视野得到拓宽, 扩大了教育效果, 提升了服务质量。

四、加强档案管理队伍建设, 保障文化育人的发展后劲

人才工程建设是档案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档案管理队伍素质的高低对于高校档案事业能否健康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档案工作人员是高校档案馆建设的中坚力量, 也是高校档案馆拓展文化育人功能的主要实施者。当前要解决好高校档案馆文化育人方面存在的关键问题和主要薄弱环节, 说到底就是高校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 是否舍得人力、财力的投入和智力支持。

1. 领导层应充分认识档案文化育人的价值, 提高档案工作的重视度

要将档案工作纳入学校发展建设规划和工作计划, 一是档案馆配有专长的管理人员要落实到位, 随缺随补;二是校园文化活动领导班子要有档案部门负责人参与;三是学校分管领导对档案文化工作, 特别对文化育人功能的发挥, 做到有检查督促, 有表扬激励, 还要针对存在的不足, 加大经费的投入, 推进档案馆库等基础设施和管理模式的现代化建设, 进一步提升档案工作运作效率和管理水平。高校档案馆也应该正确认识档案文化育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并将之视为提升档案管理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准和工作目标, 认真抓好落实。

2. 加强自身品德修养, 坚持职业操守

作为高校教学辅助人员的档案工作者, 要严格要求自己, 爱岗敬业、乐于奉献, 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影响学生, 做到以榜样示范、以服务育人。

3. 精通专业技能, 练就一身硬本领

高校档案馆拓展文化育人功能, 要求档案管理人员不仅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传播者, 而且是文化教育活动规划和实施的实际操作者。除了要熟练掌握档案专业知识, 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软件操作能力, 还应当了解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 熟悉一定的教学策略。新时期, 高校档案管理人员应通过自学、培训、学术研究、考察交流等多种途径, 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及实施教育活动的能力, 以适应不断细化和人性化的工作职责的要求, 确保档案文化育人的功能经久不衰。

参考文献

[1]牛函娟.知识经济背景下高校档案资源育人浅议[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1 (19) :164-165.

[2]高永青.以校史展览为依托拓宽高校档案工作领域的思考[J].北京档案, 2012 (2) :30-32.

关于档案文化建设的探讨 篇9

关键词:档案文化建设 现状问题 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4(a)-0238-01

档案文化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其在文化传承过程中具有重大的文化教育、媒介及凭证作用。在新时期,档案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更为突出,怎样充分发挥档案文化的积极作用,是档案文化建设中有关部门必须思考的问题。

1 档案文化建设的现状问题

档案文化的价值与属性在理论方面已得到公认,但是由于受多种不良因素的影响,档案文化建设比其他文化的研究都要滞后很多,其应该具备的价值功能尚未得以充分发挥,笔者将这些因素详细分析如下。

第一,对档案文化理念认识不足。其实,截止目前,社会各界对档案文化意义的认可,还停留在相关学者的认知层面,并未真正实现全社会的普及,大多数档案工作人员也不是研究者,其对档案文化的理解也较为粗浅,甚至部分档案工作机构的领导也其档案文化理念没有太深刻的认识。在具体实践中,人们主要是把档案当成一种工具,这就使其文化属性被击打压制,势必影响档案建设工作与其文化价值的充分发挥。

第二,档案文化的社会形象不牢固。档案文化不管是驾驶属性还是文化属性都是依托真实的档案馆而得以体现的,当前的社会,正从行政管理类型的档案概念想社会文化类型的档案概念变化,其主要区别就在于档案的文化属性上。档案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见证与记录,历史越悠长的档案文化价值就越高,文化平整作用就越强。民间及政府都十分重视整理、保护与政绩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但是我国的档案馆一直以来都没有被看到正规的文化机构,在人们心中其身上的行政属性比重更大,被看成政府部门的附属,这就造成其宝贵的文化价值与文化属性被严重抹杀,在很多人来看档案馆很难和文化联系在一起。可见,当前我国档案馆的文化形象尚未树立,严重影响了档案文化建设活动的顺利开展。

2 加强档案文化建设的有效策略。

针对当前档案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一些制约因素,笔者探究了一些积极措施予以应对,以期促进档案文化建设工作高效开展。

第一,创新档案文化观念,为公众提供大量的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曾有人说档案是“社会发展的历史痕迹”,作为对现在与过去的个人、社会组织、国家机构从事军事、宗教、文化、科学技术、经济、政治等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有价值、意义的各类声像、图表、文字等各种形式的社会记忆及历史记录,档案的内容非常丰富;作为社会发展中文化、经济、政治等社会活动能够的真实记录,档案室最有价值的“博古通今”的特殊文化信息与历史遗产,因此从社会价值上来讲,档案室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载体,这也是恰当理解档案文化作用的立足点与出发点。所以,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及社会快速发展,档案机构应不断丰富档案的各种文化属性,主动将档案放置在文化建设的大环境中去利用、开发、保护、挖掘、收集,将“保存社会记忆”作为核心责任,不断提高开发、开放档案文化信息的力度,为广大社会公众创造更多的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

第二,充分理解档案文化的职能作用,积极研发多样化的档案文化产品。档案文化的主要职能作用是传承、传世人类发展过程中的有价值的资料与信息,在悠长的人类发展过程中,将形成的档案资料完好、真实地保存下来,可作为国家及地区制定合理、正确的重大决策的有力依据,更是文化资源中的珍品。所以,我们应合理、科学地借助这类珍贵资源,借助图书出版、影视拍摄、图片展览等形式,加大档案文化建设力度,通过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与视听设备,为社会各界提供丰富的各类信息,切实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共建,最大程度地满足人们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需求,为广大社会公众创造丰富的档案文化产品与服务。

第三,不断优化与丰富档案的类型。当前,我国档案馆保存的档案种类较为单一,很难满足社会公众及市民多角度、全方位对档案信息的需求。当实践特点出发,紧紧围绕改善的档案馆藏结构、丰富档案馆藏内容的工作目标,始终能够坚持“体现特色、完善结构、丰富馆藏、整合资源”的基本原则,不断探究加强档案信息建设的有效方案,创新档案管理工作思路,借助多种方式,大量收集并整理内容广泛、形式丰富、种类多样的能反映社会历史及文化特色的各种档案信息,不断增加馆藏档案的厚度,实现丰富档案资源结构、体现地方特色的目标。

总之,档案文化是社会发展辉煌历史的见证与记录,其可为国家与地区的重大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依据。在新时期,我们必须全面分析档案文化管理中存在的一些不良影响因素,并积极制定有效措施予以应对,积极探索、因势利导,不断创新馆藏档案资料的类型与内容,力争为广大社会公众提供更为丰富的档案文化产品与服务。

参考文献

[1]于辉.关于档案文化建设的现实思考[J].黑龙江档案,2011(4).

[2]殷燕.关于档案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甘肃农业,2013(1).

档案馆建筑智能化探究 篇10

1.智能建筑定义。智能建筑 (Intelligent Building, IB) 指利用系统集成方法, 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信息技术与建筑艺术有机结合, 通过对设备的自动监控、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对使用者的信息服务及其与建筑的优化组合, 所获得的投资合理、适合信息社会需要, 并且具有安全、高效、舒适、便利和灵活特点的建筑物[1]。其定义涵盖以下方面: (1) 综合应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和建筑艺术, 并高度有机集成化。 (2) 建筑物内部环境人性化并与使用者有较高程度的亲和关系。 (3) 有先进的消防、安防系统与设施, 能以很高的效能及时应对和处理各类火灾灾害或安防监控事务。 (4) 以建筑设备、网络通信系统、办公业务系统为基础, 对楼宇进行高效能的控制和管理。 (5) 使依托智能建筑工作的用户在处理信息交互、办公事务和从事经济活动时具有较高的效率。 (6) 使用系统集成的方式对各个子系统、功能环节进行高度灵活、科学的集成, 将诸子系统从硬件到软件都高度有机地集成在一个大系统中。

2.智能建筑的发展趋势。智能建筑的概念最早由美国人提出。1984年1月, 美国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市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智能化大楼—City Place Building, 随后日本、新加坡及欧洲各国的智能建筑也相继发展[2]。1990年, 我国首次将智能化理念融入建筑, 建成了北京发展大厦, 该大厦被认为是我国智能建筑的雏形。随后智能建筑建设在全国各地迅速展开, 上海的金茂大夏、深圳的地王大厦、广州的中信大厦、南京的金鹰国际商城等都是智能建筑的典型代表。2004年11月建设部对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大型公共建筑作了调查统计。结果显示, 我国在建和已竣工的大型智能公共建筑, 包括体育场馆、机场航站楼、大型剧院、会展中心等共有2367幢, 而全国各地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政府办公大楼、行政中心、金融大厦、公检法大楼中属于智能型建筑的也不在少数。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对智能建筑的发展十分重视。1997年10月, 建设部发布《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管理暂行规定》 (建设[1997]290号) , 使智能建筑系统工程设计走向有序化。2000年10月1日《智能建筑设计标准》 (国家标准GB/T50314-2000) 正式出台, 标志着我国智能建筑业走向成熟。

二、档案馆建筑智能化的必然性

1.档案馆建筑智能化是创造适宜的档案防护环境, 保障档案安全的可靠途径。档案的防护包括防潮、防水、防日光及紫外线照射、防尘、防污染、防霉虫鼠等有害生物和防盗。出于保护档案实体、延长档案寿命的考虑, 我国《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 (JGJ25—2000) 对档案库房及各类技术用房应达到的防护条件作出了明确规定。以温湿度为例, 其要求如下。

传统档案馆对库房及各类技术用房温湿度的监测、调节是靠人工方式实现的, 不仅繁琐, 而且难免出现监测不及时、调节不到位等现象。而智能型档案馆则能够按照事先编好的程序对档案馆内不同房间的温湿度进行不同标准的自动控制, 为馆藏档案营造更加适宜的保存环境。同时智能型档案馆内安装的消防报警系统和安全防范系统, 以其智能化优势, 能够及时排查并消除火灾、盗窃等安全隐患, 更好地保障档案安全。

2.档案馆建筑智能化是打造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实现档案管理数字化和档案馆办公智能化的有效手段。智能档案馆可经由通信网络接收、存贮、处理、交换、传输各种档案信息, 实现档案管理数字化、档案信息传输数字化、档案提供利用流程数字化等。它还可以通过办公自动化系统处理档案馆日常工作中形成的各种文件及各项办公事务, 实现办公一体化、过程化和智能化。

3.档案馆建筑智能化是营造优良的办公环境, 提高档案人员工作效率的理想选择。目前, 很多大厦的中央空调系统不符合卫生要求, 成了传播疾病的媒介, 大厦内采用的大量装饰材料挥发出的有机物严重超标, 使得室内空气质量极差。人们在这种建筑内工作, 时常会出现头痛、精神萎靡, 甚至频繁生病等现象, 这就是“病态建筑综合症”。而智能型档案馆则可以有效避免这些问题。它能够通过智能化空调系统检测出空气中有害污染物的含量并自动进行消毒, 以确保档案馆内环境的安全、健康。智能型档案馆还能自动调节馆房内的温度、湿度、照度及空气中的含氧量, 甚至可以控制馆房内的色彩、背景声音和味道, 营造舒适的工作环境, 使档案人员心情舒畅, 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4.档案馆建筑智能化是节省能源、降低管理费用, 实现短期投资、长期收益的有益尝试。据统计, 在发达国家, 建筑物的耗能占全国总耗能的30%—40%。而在建筑物的耗能构成中, 采暖、空调及通风设备的耗能占65%左右[4], 是耗能大户。智能型档案馆的节能性能十分优越, 它可以在满足档案及档案工作者对环境的特殊要求的前提下, 尽可能地利用自然光和大气冷热量来调节室内环境, 减少能耗。它还能按事先确定的运行程序, 区分“工作”与“非工作”时间, 对档案馆内照度与温湿度等实施不同标准的自动控制, 最大限度地节省能源。同时, 智能型档案馆内安装的门禁系统、电子巡更系统、闭路电视监控系统, 只需少量人员即可完成整栋大楼的安防工作, 节省了人工成本, 降低了管理费用。

5.档案馆建筑智能化是塑造档案工作良好社会形象的崭新举措。档案馆社会形象是指公众对档案馆综合认识后形成的印象和评价, 它既包括馆藏形象、管理形象、业务形象等内在形象, 又包括档案馆服务形象、建筑及设施形象等外在形象。而建设智能型档案馆, 能为公众营造优雅的档案查阅环境、提供良好的查阅设施和高品质的查阅服务, 是新时期档案馆塑造良好外在形象的崭新举措。

三、档案馆建筑智能化的系统构建

1.档案馆楼宇自动化系统的构建。档案馆楼宇自动化系统是将档案馆内的电力、照明、空调、给排水、消防、安保、车库管理等设备或系统, 以集中监视、控制和管理为目的, 构成的综合系统。其功能主要体现在: (1) 自动监控档案馆建筑中安装的各种机电设备的启/停状态, 自动检测其运行参数, 对档案库房及各类技术用房的温度、湿度进行超限报警、自动调节, 使其达到最佳状态。 (2) 在保证档案馆内环境舒适的前提下, 提供可靠、经济的最佳能源供应方案, 自动实现对电力、供热、供水等能源的调节与管理, 以期达到节能的目的。 (3) 提高档案馆建筑物及馆内人员与设备的整体安全水平和灾害防御能力, 提供可保护馆内人员生命与财产安全的安保系统。 (4) 及时提供馆内设备运行情况的有关资料、报表, 便于分析并进行故障处理, 按照设备的累积运行时间提出保养报告, 以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2.档案馆通信自动化系统的构建。通信自动化系统是智能档案馆建筑的中枢神经系统, 它通过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网络和通信技术, 保障档案馆内、外各种通信渠道畅通, 实现对数据、文本、图像、音频、视频及控制信号的传输、接收、控制、处理与利用。档案馆通信自动化系统主要指计算机网络系统和电话通信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分为三个部分, 即以档案馆内人员为服务对象的内网、以政府部门为服务对象的政务网和以社会大众为服务对象的外网。内网用于档案馆内数据、语音、图像等信息的传输与处理, 政务网主要向经过授权的用户提供未公开的档案文件信息并用于政府部门间的信息传输, 外网主要向社会公众提供开放的档案目录及有关全文信息。为实现保密, 网络之间需进行物理隔离, 形成相互独立的网络。电话通信系统则主要包括内部电话系统和公用电话系统。

3.档案馆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构建。智能档案馆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并非个别办公工具的更换或者某些办公方式的改进, 而是在智能型工具的支持和协助下, 实现办公一体化、过程化和智能化, 达到节约时间、人力、物力和财力的目的。智能档案馆的办公自动化系统主要有三项任务: (1) 电子公文处理, 包括发送通知、传送文件、汇总表格等日常办公操作; (2) 档案计算机管理, 通过计算机采集、存贮大量档案信息, 并对其进行综合管理, 实现档案保管、编目、检索、利用等环节的数字化、智能化; (3) 视频会议系统, 通过视频终端实时摄录设备采集会议视频、音频数据, 通过数据传输, 实现点对点或多点的实时交互式通信, 将不同地点与会人员的活动情况、会议内容及各种文本以可视的形式展现在各个分会场。

参考文献

[1]张少军.智能建筑理论与工程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1.

[2]王娜, 沈国民.智能建筑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3]建设部, 国家档案局.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 (JGJ25-2000) [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

上一篇:约定夫妻财产下一篇:爱情的非常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