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档案馆的建设(共10篇)
公共档案馆的建设 篇1
摘要:针对公共档案馆建设中出现的理论探讨热而实际建设外热内冷的问题, 从公共关系视角进行分析, 探讨公共档案馆建设的内涵, 并阐述何为公共档案馆建设的经济、有效的公共关系模式和策略, 以期改善、促进公共档案馆的建设。
关键词:公共档案馆,建设,公共关系,视角
近年来, 产生于西方且盛行欧美两百余年的公共档案馆思想对我国档案馆建设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公共档案馆不但在理论界受到关注, 而且在档案馆建设实践领域也刮起一股“热风”, 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率先进行公共档案馆建设的尝试。然而, 档案馆建设实践领域这股公共档案馆建设“热风”却并没有按照一些学者预期的那样, 吹遍全国。本文拟立足于近年我国公共档案馆建设的实践, 从公共关系视角出发, 思考建设中的理论热而实践冷的问题, 探寻对我国公共档案馆建设更经济、有效的公共关系模式和策略。
一、我国公共档案馆建设的内涵
我国公共档案馆的建设具有其特定的内涵, 应该从其产生的背景进行挖掘分析。
1. 我国公共档案馆产生的背景。
我国公共档案馆是受西方公共档案馆理论和实践的启发, 受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进步和公民权利逐渐受重视的社会潮流的激发而产生。公共档案馆的最早出现, 学界认为是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以后。1790年9月, 法国颁布了《国家档案馆条例》, 规定档案馆实行对社会、公众开放的原则, 由此标志公共档案馆的诞生。随后, 这种思想风行欧美, 到如今, 欧美各个国家档案馆已成为其公共档案馆的主体。然而公共档案馆的思想开始影响我国档案馆的建设, 并在学界成为研究领域的一个新热点等诸多现象, 除了受到18世纪国外公共档案馆思想的影响之外, 更得益于近年来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进步和公民权利逐渐受重视的社会潮流。
这股潮流源起于1980年中共中央做出的开放历史档案的决定。在1998年, 政府信息公开作为立法研究课题立项, 随后,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经历了十年破冰期。在这一过程中, 公民要求信息公开的意识与呼声日强, 公民信息权利逐步得到重视和保障。到2002年, 国务院在其《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加强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档案馆等公共文化和体育设施建设。”国家明确将档案馆列入公共文化设施进行建设, 档案馆的公共性得到凸显。2004年, 全国档案局 (馆) 长会议提出, 要把档案馆建成档案安全保管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已公开现行文件集中向社会提供利用的中心和档案信息服务中心[1]。在西方公共档案馆理论思想和实践基础影响下, 在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和公民权利提升的潮流中, 我国的公共档案馆产生了。
2. 我国公共档案馆建设的内涵。
国家各级综合档案馆原就是具备公共性的, 是我国公共档案馆建设的物质基础。国家综合档案馆应该成为公共档案馆的主体。可以说, 公共档案馆是应该由国家设立并管理的, 有保障公民利用档案信息权利的制度安排的, 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的综合档案馆。随着民主法制的健全和国家对公民权利的重视以及档案馆自身建设发展提高到一定程度, 国家各级档案馆都会朝着公共档案馆的方向转化, 转化到一定的程度, 达到一定标准之后, 他们都是公共档案馆。这里的标准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的来考量, 一方面是综合档案馆对社会公众开放提供档案信息的公共性程度;一方面是综合档案馆对社会公众提供的同档案有关的休闲娱乐服务的公共性程度。我国公共档案馆建设内涵就在于强化综合档案馆的公共性, 以适应民主法制建设的需要和社会的需求。
从公共关系视角来解释我国公共档案馆建设内涵, 就是改善、融洽、密切综合档案馆同社会公众的关系。“公共关系”一词是由英文“Public Relations”翻译而来的, 中文可译为“公共关系”或“公众关系”, 是指组织机构与公众环境之间的沟通与传播关系[2]。档案馆的公共关系就是指档案馆同社会公众之间的沟通与传播关系。
二、对我国公共档案馆建设现状的分析
我国公共档案馆的实际建设领域虽已有一些建设成果, 但同理论界的探讨热潮相比还显冷清。
1. 近年来公共档案馆建设范例分析。
近年来, 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在公共档案馆的建设方面已经做了有益的探索, 下面试举几例: (1) 天津泰达档案馆。2003年, 政府投入3亿元建成旨在提供公共信息和文化服务的泰达档案馆、泰达图书馆。正在从传统档案馆向公共档案馆转型过程中的泰达 (天津开发区) 档案馆, 作为区域信息中心和文化中心的载体, 在诠释区域历史、展示区域文明、提供凭证信息、保障公众权益等方面, 发挥了独特作用[3]。 (2) 上海外滩档案馆。2004年4月23日, 位于上海市中山东二路9号的上海市档案馆外滩新馆缤纷开馆, 闪亮面世。该馆在传统档案馆职能基础之上新增了展览教育、社会课堂、咨询利用、市场服务、学术交流、文化休闲、旅游观光等休闲娱乐服务职能[4]。 (3) 广东省档案馆新馆。2004年6月, 由广东省投资2.6亿元建成了保存档案史料、利用档案史料、展示历史进程, 对人民群众开放的社会教育场所的新馆, 其新馆的硬件设施可支持档案展览、学术交流、文化休闲活动等[4]。
以上是国内几个经济发达地区进行的公共档案馆建设的探索情况, 笔者拟立足于此, 管窥我国公共档案馆建设的现状。这几个城市在进行公共档案馆建设方式上, 都不约而同的采取了另辟新馆的方式来进行, 使公共档案馆走出了政府的“深宅大院”, 走向了社会公众。而且, 公共档案馆在综合档案馆的职能基础上增加了新的职能, 拓宽了服务范围。然而, 这只是在少数经济发达地区的探索, 放眼全国, 多数地区在公共档案馆的建设方面进展并不大。
2. 对我国公共档案馆建设现状基于公共关系视角的分析。
从公共关系视角来看这种另辟新地建设公共档案馆、增加档案馆职能、拓宽服务范围的行为, 可以视作档案馆———公共关系主体, 在通过拓展传播途径、拓宽传播口径的方法, 加大对社会公众———公共关系客体公共关系活动力度的行为。然而这种另辟新地建设公共档案馆的公关方式, 其成本对于档案馆来说可谓不菲, 尤其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公共档案馆建设, 更是相当大的一个阻滞因素。笔者认为我国综合档案馆向公共档案馆的转型建设, 应该寻求更经济有效的公共关系模式和策略。
三、改善我国综合档案馆的公共关系, 促进公共档案馆建设
公共档案馆起源于西方, 在欧美盛行了几百年, 近年来又对我国的档案馆建设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在理论界受到关注并引起广泛讨论热潮, 在档案馆建设实践领域也引发关注, 部分国家档案馆的公共服务职能更是借此契机得到了拓展。影响我国公共档案馆建设的因素有很多, 作者在此仅针对档案馆的公共关系做一探索, 从公共关系视角探寻建设我国公共档案馆建设更经济有效的建设道路。综合档案馆是我国公共档案馆的主体, 促进我国公共档案馆建设, 笔者认为还应该从积极改善我国综合档案馆的公共关系做起。
1. 明确我国公共档案馆建设的内涵, 重视综合档案馆的公共关系。
改善我国综合档案馆的公共关系, 是拓展我国综合档案馆职能和服务公共性的关键。要改善我国综合档案馆的公共关系, 就需要对综合档案馆的公共关系给予充分的重视, 这要基于对我国公共档案馆建设的内涵有明确认识。我国公共档案馆建设的内涵就在于强化综合档案馆的公共性, 以适应民主法制建设的需要和社会公众的需求。在明确认识强化综合档案馆的公共性, 以适应民主法制建设的需要和社会公众的需求这个我国公共档案馆建设内涵的基础上, 才能对综合档案馆公共关系的重要性有正确的认识, 才会重视综合档案馆的公共关系, 才有可能改善我国综合档案馆的公共关系, 促进我国公共档案馆建设。
2. 寻求档案馆公共关系新模式, 从根本上改善综合档案馆的公共关系。
寻求档案馆公共关系新模式, 不仅仅需要基于对公共关系专业科学的认识和重视, 还需要拓宽眼界, 走多方合作的道路。
(1) 专业规范地认识公共关系, 重视在公关活动中的创新。改善综合档案馆的公共关系, 档案馆的公共关系活动就要做到既专业规范又有所创新。创新不是简单的点子, 而是基于对组织的深刻了解, 更是源于对社会“大势”的精准把握, 创新还渗透着对公共关系的专业认识。专业人士要求从公共关系活动策划之始就牢牢把握住“公共档案馆”这个品牌定位, 在策略上有效地融入社会热点主题, 从而较好地解决传统与时代主题之间的互动关系。在网络传播的新时代, 还要在传统媒介和新媒介直接按进行整合, 以有效提高品牌的口碑效应。
(2) 跳出“档案圈”, 寻求联合公关伙伴。改善综合档案馆的公共关系, 要跳出“档案圈”, 可以寻求诸如网站媒体或其他类型的单位或组织作为公共伙伴, 走联合公关的道路, 已达到优势互补。档案馆传播的是公共服务性信息, 企业组织传播的是商业信息, 可以根据组织的特点和局限性开展合作, 以达到有效的多方受益的联合传播效果。这样做的优势在于商业信息和公共服务信息可以实现有机融合。单一地宣传档案馆信息, 公共关系活动的规模和形式都要受其经济条件和信息性质的制约与限制, 其公共受众面也会受制约, 不易引起受众的广泛关注, 很难达到理想的公关效果。同时, 如果单一的宣传单个企业组织的信息, 是以个体的传播利益为目标, 其本质是商业的, 可能会引起受众的抗拒。将两者有机结合, 辅以档案馆这个事业单位的参与, 将传播信息定性为“服务性”信息, 对于档案馆这种事业组织来说具有传播利益, 可以降低公关成本, 拓宽受众范围;对于企业组织来说同样具有传播利益, 其商业传播目标可以被隐含地予以达成。
3. 建立公共关系活动绩效评价与反馈机制, 有效测评档案馆的公共关系活动。
改善我国综合档案馆的公共关系, 还需要建立针对公共档案馆公共关系活动的绩效评价与反馈机制。以此作为了解与掌握档案馆公共关系活动效果的手段, 并及时对其活动效果加以反馈, 才可以有效地测评档案馆的公共关系活动, 促进综合档案馆向公共档案馆的转化。具体的评价体系与反馈机制需在改善档案馆公共关系活动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郭红解.析公共档案馆[J].中国档案, 2007 (2) .
[2]线路.公共关系.http://baike.baidu.com/view/20950.htm?fr=ala0, 2009-11-23.
[3]黄丽萍.构建公共档案馆[J].中国档案, 2006 (3) .
[4]曹航.对我国公共档案馆建设的再思考[J].档案学通讯, 2009 (1) .
公共档案馆的建设 篇2
关键词:公共档案馆;建设;综述
近些年,国内不少地区都在开展建设公共档案馆的行动,公共档案馆的研究也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从以往的文献看,关于公共档案馆某一方面的研究很多,综述性质的文章较少。而关于公共档案馆各方面的研究,又都可以纳入公共档案馆建设这一问题上。因此,本文欲将公共档案馆建设的外延扩大,以其作为研究对象,欲通过文献综述的形式来分析公共档案馆研究的现状。
1资料统计与分析
笔者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检索源,以公共档案馆为篇名,将检索年限设置为2001年~2011年,共检索到289篇文章。经筛选、去重,得到有效文章172篇。其年份的分布情况如下表所示:
由表可知,关于我国公共档案馆建设的研究总体呈上升后逐步稳定的一个趋势,这与我国近些年大力倡导公共档案馆建设有关。172篇文章中,有158篇能找到作者的所在单位。其中,档案局馆(包含档案室)发表34篇,占总数的21.5%,高校师生发表110篇,占69.6%,其他组织发表14篇,占8.9%。由此可见,我国公共档案馆研究的主体是档案局馆和高校师生。
2公共档案馆建设研究的主要问题
我国对公共档案馆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主要是对国外公共档案馆的介绍,直到2001年才有第一篇关于我国公共档案馆建设的文章。2001年以后,尤其是从2005年开始,我国的公共档案馆研究热度逐渐增加,主题也日趋多元化。笔者经过分析,将我国的公共档案馆建设粗分为公共档案馆内涵、公共档案馆建设的重点、公共档案馆的社会功能、公共档案馆建设的宏观对策以及公共档案馆建设与政府责任之间的关系五个方面。
2.1公共档案馆的内涵。关于公共档案馆的内涵,宗培岭认为,公共档案馆在内容上包括馆藏资源公共化、信息传播途径多样化与档案利用社会化三个方面[1]。潘玉民认为,现在所讲的公共档案馆就是国家档案馆,只不过将为公众和社会的需要和利益服务放在档案馆一切工作的首位,成为档案馆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2]。郭红解认为,公共档案馆是由国家和政府设立并管理,资源属于国家和社会全体公民并为全体公民所共享[3]。各位学者对公共档案馆内涵的界定虽然表述上略有差异,但是,对公共档案馆实质的认识却是一致的,那就是由国家设立,资源属于国家和全体人民,主要职责是为公众服务。由此看来,各级国家档案馆就是公共档案馆的前身。而建设公共档案馆实际上是适应社会转型、推进民主政治和传播文化的客观需求,也是体现国家档案馆的性质、拓展档案馆服务功能的内在需求[4]。
2.2公共档案馆建设的重点。实现国家档案馆向公共档案馆的转型,需要以人为本的理念、公共性的馆藏、面向社会的服务等作保障,这也是公共档案馆建设的重中之重。
公共档案馆建设的理念是指公共档案馆建设中应遵循的原则或是价值取向,这是近年来在以人为本的社会环境下兴起的。曹兴华认为,公共档案馆应引入CIS理念以打造自身的品牌形象,创造良好的发展和服务环境,从而表现出符合社会价值观要求的一面[5]。程结晶、彭小芹提出,公共档案馆要以用户感知价值为导向,构建自身的核心能力,真正履行为民服务的宗旨 [6]。张锐则认为“普惠与均等”应作为公共档案馆履行职能的价值取向[7]。李灵风老师强调,突破传统权利因素的禁锢,转而关注公民权利的保障与实现成为国家档案馆的价值取向,而这一价值取向当以公民权利为核心、以全体公众为服务对象,以公益性为主要特征[8]。可以看出,几位学者在公共档案馆建设的价值取向上都强调要“以人为本”,这也就是公共档案馆建设的核心理念。
馆藏建设是公共档案馆建设的基础,建设真正意义上的公共档案馆首先要构建社会公众需求的馆藏。目前,我国档案馆各项功能的发挥上表现出力不从心,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馆藏单一问题。主要表现在:所保存的档案以政务档案为主,民生档案数量少;纸质档案为主,数字化程度不高;档案信息以一次信息为主,综合加工的少[9]。因此,公共档案馆的馆藏建设上要遵循社会性、开放性、文化性等原则[10]。而在实际的操作中保证收集范围从以党政机关为主向以公共部门为主转变;加强微观层面的社会档案资源的接收和收集;积极整合资源,实现档案馆公共信息服务功能的最大化[11]。
公共档案馆为公众提供优质有效的服务是其建设的终极目标。现代公共档案馆的整个运行机制应是面向服务的,虽有为国家和社会保存历史记忆的基本职能,但实质也是一种服务。因此,要构建服务主导型的公共档案馆模式[12]。周林兴认为,公共档案馆不仅是一种机构,更是一种制度,是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制度安排之一[13]。在服务的原则上,有学者提出,档案服务的社会化、均等化问题。其中,档案服务的社会化需要服务观念的突围,馆藏资源的合理构建、共知共享以及合理的利用政策与策略作保障[14]。而档案服务的均等化,表现为档案信息资源的公平配置与公平获取[15]。在服务方式上,相对于传统的被动服务,近些年,更强调主动服务的重要性。档案馆网站、档案手机报、档案官方微博的建立,也正在改变着人们利用档案的方式,也使得档案信息服务的范围更广。
2.3公共档案馆的社会功能。公共档案馆的社会功能有基本功能与延伸功能之分。基本功能是指档案馆对档案的接收保管、提供利用和档案研究等方面,是相对固定的。相对于基本功能,档案馆的延伸功能是动态的、多维的,它包括信息传播、社会教育等多方面[16]。本文所言的社会功能主要是公共档案馆的延伸功能。通过文献分析,笔者发现,近些年,研究最多的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保障公民的信息公平、缩小数字鸿沟。首先,公共档案馆在保障公民信息公平上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其次,公共档案馆属于国家的公共服务部门,在法理上也要求其为公众提供有效的信息[17]。在保障公民信息公平、缩小数字鸿沟上,公共档案馆在信息资源、信息服务、信息法律法规、信息基础设施、信息教育等方面,具有促进信息公平的作用[18]。不过,我国中、东、西部在档案馆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人员信息素质以及公共服务水平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些也制约着公共档案馆在促进信息公平中的作用[19]。
二是文化方面的功能与责任。公共档案馆作为文化事业机构,汇集着具有重要文化内容与历史内涵的档案,是社会文化的宝库与集聚地[20]。潘玉民认为,公共档案馆的文化责任也就是公共档案馆承担应当承担的文化建设责任,完成应当完成的文化使命。它包括文化传承、文化服务、文化传播、文化教育、文化交流、文化构建等方面的责任[21]。周林兴认为,公共档案馆作为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承担提升公民文化素养的职责、保存社会记忆的职责、维护社会公平公正的职责以及提升国家凝聚力的职责[22]。黄振原等则认为,公共档案馆保障的是公民的档案文化权利,从公众的角度上讲,主要表现在享受文化服务的权利 [23]。值得特别强调的是,公共档案馆的社会记忆功能,它真实记录了国家、政府的兴衰变迁,却忽视了对普通公众的个人记忆。诚然,国家记忆很重要,但档案需要给普通公众提供一种根源感、地方感和集体记忆[24]。因此,对于公共档案馆而言,由国家档案模式向社会模式转变尤为重要。
2.4公共档案馆建设的宏观对策。为公共档案馆的建设提出宏观对策是很多文章的题中之义。不少文章在分析公共档案馆建设的现状后,都会重点阐述建设公共档案馆的具体措施。如,李国庆认为要从观念的转变、法制的完善、服务手段和方式的创新、经费的恰当投入以及管理体制和运作模式的改革五个方面推进公共档案馆建设和健康发展[25]。再如,曹航认为,推进公共档案馆建设首先要树立“开放、亲民”的公共服务理念,然后,努力构建平民化的馆藏结构,最后,是满足社会需要、服务民生[26]。笔者经分析总结得出目前我国公共档案馆建设的主要五大策略:一是观念上的更新:建设公共档案馆,观念要先行,要树立开放、亲民、服务的公共服务观念。二是要加强法制建设:将公共档案馆名称、性质等列入档案的法律法规,保障公共档案馆的合法地位。三是要建立面向社会的档案资源体系,加强对关系民生、文化等方面档案资源的收集。四是优化服务,创新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五是技术的提高以及高素质档案人才的引进。尤其在人才的方面,要解决三个层面人才资源建设的问题,即领导人才建设问题、业务人才建设问题以及技术人才建设问题[27]。
2.5公共档案馆建设与政府责任之间的关系。公共档案馆建设是社会公共事业的一部分,法理上,要求政府保证公共档案馆的健康发展[28]。这种责任,包括认识公共档案馆的价值定位、赋予公共档案馆法理上的保障和依据,以及给予经济支持和制度保障从而促进公共档案馆在全国各地的均等发展等[29]。只有政府在公共档案馆建设中不缺位,公共档案馆才能真正实现其在促进社会和谐、公正、民主中的作用。
3总结
从2001年到2011年,我国关注与研究公共档案馆建设的学者逐年增加,理论研究也逐渐趋于成熟,这为我国公共档案馆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然而,受各方面情况的制约,建设公共档案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笔者认为,政府的大力支持、档案机构的全力行动以及社会公众的普遍认可才能构建真正的公共档案馆。
参考文献
[1]宗培岭.公共档案馆,你从哪里来——写在上海市档案馆新馆开馆之际 [J].浙江档案,2004(1):5~7.
[2]潘玉民.公共档案馆,你到哪里去——兼论社会发展与档案馆社会化[J].浙江档案,2005(6):17~18.
[3][4]郭红解.析公共档案馆[J].中国档案,2007(2):30.
[5]曹兴华.公共档案馆应引入CIS理念[J].湖北档案,2009(9):21~22.
[6]程结晶,彭小芹.用户感知价值导向的公共档案馆核心能力的建构[J].档案学研究,2011(2):24~28.
[7]张锐.惠普与均等:公共档案馆履行职能的价值取向[J].档案学研究,2011(2):20~23.
[8]李灵风.从权力到权利——国家档案馆公共服务基本价值取向研究[J].档案学通讯,2011(3):33~36.
[9][27]吕元智.基于价值创新的公共档案馆信息服务模式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10(3):24~31
[10]袁文清.公共档案馆的馆藏资源体系建设[J]. 档案管理,2007(3) :78~79.
[11]饶露.加强馆藏建设,打造真正意义上的公共档案馆[J].山西档案,2010(4):25~27.
[12]姚志强.构建服务主导型的公共档案馆模式[J].山西档案,2004(3):19~20.
[13]周林兴,罗辉.公共档案馆服务的制度分析及政策启示[J].山西档案,2006(5):22~24.
[14]王英玮.关于公共档案馆服务社会化的思考[J].档案学通讯,2005(3):85~88.
[15]聂云霞.基于公共档案馆视角的档案信息服务均等化探析[J].档案学研究,2011(1):55~57.
[16]宗培岭,薛匡勇,王向明,赵屹.档案馆信息社会化与档案馆社会功能研究[J].浙江档案,2003(11):11~13.
[17]周林兴,刘振宇.谈公共档案馆与信息公平[J].兰台世界,2007(3):11~12.
[18]陈艳红,张浩.试论公共档案馆在促进信息公平中的作用及对策[J].情报杂志,2008(2):138~141.
[19]陈艳红,罗凤.论我国公共档案馆发展中的数字鸿沟问题——基于区域层面的比较[J].档案学研究,2009(5):19~21,25.
[20][22]周林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程中的公共档案馆职责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1(5):49~51.
[21]潘玉民.论公共档案馆的文化责任[J].档案学研究,2010(1):12~16.
[23]黄振原,姚红叶.关于公共档案馆保障公民文化权利的思考[J].北京档案,2011(2):19~21.
[24]苏君华、周林.《集结号》、社会记忆与我们的责任——公共档案馆保存平民档案的意义与策略[J].山西档案, 2008(4):14~16.
[25]李国庆.对我国公共档案馆建设的理性思考[J].档案学通讯,2007(1):25~28.
[26]曹航.对我国公共档案馆建设的再思考[J].档案学通讯,2009(1):26~29.
[28]周林兴,苏君华.公共档案馆事业发展中的政府责任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0(3):22~26.
[29]苏君华,袁礼华.公共档案馆事业的发展与政府责任的考量[J].档案管理,2007(5):15~16.
公共档案馆的建设 篇3
IC是一个空间、资源和服务的多要素有机综合体。资源是前提条件, 空间是支撑条件, 服务是最终目的。IC是一个将网上课程、数据库、数字图书馆资源等资源通过学习交流的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 并配有各类训练有素的馆员做指导, 向用户提供一站式服务的新型服务模式。这三要素是一个统一体, 缺少任何一个要素都将无法称为真正意义上的IC。
一、以IC为目标定位的公共档案馆建设
1.公共档案馆应以IC作为目标定位。公共档案馆特性决定了其基本目标定位的设计, 公共档案馆职能拓展为这种目标定位的实现提供了保证, 公共档案馆基本建设的推进和数字档案馆工程启动为目标定位提供了保障, 档案管理与服务创新的要求是公共档案馆IC建设的基本动力。
(1) 公共档案馆特性决定了其基本目标定位的设计。根据我国档案馆管理体制, 公共档案馆可以理解为由国家或地方政府设立的, 以保存公共档案资源为主体, 并向社会公众开放的档案馆。其中, “向社会公众开放”表明了公共档案馆的本质特征, 即便档案馆资源再丰富、信息化程度再高, 但档案馆依附在机关大院里, 对外又无公共服务窗口, 想“公共”也“公共”不起来, 更何谈服务。而IC平等开放的信息存取环境及一站式信息服务恰恰符合公共档案馆的建设目标。因此, 公共档案馆的开放性、公共性和服务性决定了其目标定位, 其中, 开放性是决定性因素之一。
(2) 公共档案馆职能拓展为这种目标定位的实现提供了保证。颁布并已施行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已明文规定国家档案馆作为政府信息查阅场所。因此国家档案馆 (已具备公共档案馆性质) 的收藏对象正从传统的档案史料 (非现行文件) 逐步扩展到包括处于不同运动阶段的文件与政府信息。而各种档案网络服务平台 (如区档案馆局域网、政务网、互联网) 的建立为整合档案资源, 促进区档案信息化建设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特别是一些就业、务工、住房、公证、困难补助等涉及民生的档案也纷纷进馆, 社保、社区、医疗等档案管理规范也相继出台。由此可看出, 公共档案馆职能拓展的核心是更高效更全面的服务社会, 服务大众, “以人为本”。这点与建设IC的目的不谋而合, 且在馆藏资源、管理理念及管理方式上为建设IC提供了保证。
(3) 公共档案馆基本建设的推进和数字档案馆工程的启动为目标定位提供了保障。如前所述, IC是一个空间、资源和服务的多要素有机综合体, 公共档案馆建设和数字档案馆启动在建设IC方面符合了其建设所需的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纸质资源和数字资源、面对面服务和远程服务、软硬件设施、技术支持及档案管理等基本要求, 这为公共档案馆IC的建设提供了保障。
(4) 档案管理与服务创新的要求是公共档案馆IC建设的基本动力。“管理无缝隙, 服务无边界”是社会对档案管理与服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以前, 我国档案管理与服务工作在观念上一直囿于“被动服务”、“有限服务”、“重藏轻用”等。伴随着电子时代的到来以及《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出台, “无缝服务”、“信息资源开放利用”、“信息资源共享”等词语铺天盖地, 逐渐受到图情档界的青睐。档案管理与服务工作在这种大背景下, 档案馆重新审视自身存在的问题, 从客观实际出发, 更加突出“以社会需求和公众服务为中心”, 而IC这种新的服务模式对于档案管理与服务创新工作有如“久旱逢甘霖”。值得注意的是, “管理无缝隙, 服务无边界”这种要求更体现在公众信息知情权与获取利用权的充分实现。
1.公共档案馆IC建设的主要思路。笔者借鉴国外IC服务模式, 将公共档案馆IC的构成也分为实体层、虚拟层和支持层。
(1) 实体层。实体层的实现目标是在整个IC实体环境中针对不同的用户类型、学习方式、学习目标和相应的需求, 营造多个大小适宜、布局合理、设施完备、舒适便捷的信息共享和学习空间。
馆舍空间。馆舍空间与布局是IC规划与建设中非常重要的项目之一, 服务区的设计要符合用户查考及利用的习惯和方式, 有利于资源存取和使用, 要运用声学、灯光和视觉艺术等手段,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舒适的环境。在确保功能不受影响的前提下, 尽可能将多种服务融合在一起, 便于个人及群体用户的学习、交流和协作研究。此外, 还要充分考虑残障辅助设施、消防及安全。IC服务区应包括:
IC核心区。通常是将开放式资源存取区、参考咨询台、IT技术支持台和多功能计算区集成在一起, 构成IC核心区。笔者认为IC核心区应位于公共档案馆突出位置或主体楼层, 并配备大量联网电脑, 操作台尽量用比较大的桌子, 周围留有足够的空间, 以便于多人交流。咨询台应位于核心区中心位置, 参考咨询台与IT技术支持台最好放在一起, 以避免浪费用户时间。通常, 核心区内还配备工具书, 因此应充分考虑书架及沙发的布局, 做到方便。
电子阅览厅。用于档案信息检索、档案数据库使用和电脑软件等课程的培训。其布局应具有灵活性, 便于用户与指导人员交互以及根据需要而调整。2007年5月份, 中央档案馆馆长、国家档案局局长杨冬权对青岛市档案局 (馆) 进行了考察, 并提出“管理无缝隙, 服务无边界”, 青岛的档案工作经验值得全国推广。
多功能厅。多功能厅集合了报告厅、会议厅和档案知识培训等功能, 可用于专人讲座、内部会议, 档案专业的论文写作培训及一对一的指导, 并提供演讲训练。也可针对有关课题, 如档案数字化策略、专题目录数据库及资源共享等课题为研究小组成员提供场所。需配备桌子、椅子、书架、网络信息点和电源等设施。
多媒体试听室。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更新, 越来越多的原始数据已无法读出, 必须借助兼容的设备。用户可以在多媒体工作者的指导下欣赏并回味经典老歌和老电影, 追忆当时的那个年代。因此, 应配备多媒体制作软件和相应的设备, 满足用户需要。
休闲区。IC应设有比较舒适的休闲区, 配备沙发、茶几、饮料和点心, 供在查阅利用过程中用户作短暂的休息之用。休闲区的环境设计应优雅, 可用一些雕塑或字画等艺术品进行点缀, 有条件的可配备大屏幕的电视机, 在休息的同时可获得新闻信息。
以上服务区不是一成不变, 可根据目标进行组合与增减。
硬件配置常见的硬件设备包括:常用存储介质, 如磁带、硬盘及光盘, 电脑、公共查询工作站、可出借的笔记本电脑、刻录机、打印机、扫描仪、复印机和残障辅助设施等。不同服务区的电脑配置可以不同, 但同一服务区的电脑配置应尽量一致, 尽可能多安装工具软件和应用软件, 操作界面应简洁、方便和统一。电脑数量应根据服务区的大小和用户流量而定。此外, 还可提供笔记本电脑出借服务和配备多媒体制作室和高档多媒体工作站、扫描仪、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视频输入与输出等设备。网络信息点和电源插座也尽可能多地提供, 无线网络应覆盖整个IC区, 这样可在不增加电脑的情况下扩展IC的计算功能。
(2) 虚拟层。
(1) 资源建设。档案馆服务区别与图书馆服务的关键在于档案对人们的寻根溯源和凭证作用, 因此建设内容丰富、自由存取、方便快捷、结构合理的档案资源体系非常重要。在档案资源体系建设上, 可一方面直接面向公众提供数字档案资源和纸质档案资源, 另一方面可在数字档案馆建设基础上加强知识导航、虚拟咨询、专题论坛、培训课程等服务, 间接提供档案资源。
(2) 软件配置。IC是一个综合的数字环境, 除获取电子资源的软件外, 还应安装各种应用软件和专业软件。比如, 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多媒体播放、办公软件、扫描与图形处理、CD刻录、远程服务、在线通讯工具等通用软件, 以及数学、统计、GIS等专业软件, 甚至提供游戏软件, 以保证读者所想所做都能实现。为了方便用户, 应提供界面一致、快捷方便的软件入口菜单, 并提供从简洁到详细的电子版使用指南。
(3) 虚拟环境建设。虚拟环境建设的目标是在网络环境营造支持开放存取和协同学习虚拟空间, 其绝大部分内容正是数字档案馆建设的重点, 但应在网络上形成良好的存取利用环境, 在充分利用数字档案馆资源的基础上, 加强一站式搜索引擎、知识导航、虚拟参考咨询、虚拟社区档案、专题论坛、培训课程、IC服务设施咨询与预约系统等内容的建设。
(3) 支持层。
(1) 组织与管理。IC是在各类工作人员共同支持下的共享与协作学习环境, 需要一个创新型服务组织来支持它的运行。公共档案馆IC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型如下:公共档案馆全面负责IC运行, 合作项目的部分工作人员来自相关部门, 比如, 企业档案馆、专业档案馆或者其他信息服务机构, 这些人员由档案馆统一协调管理, 与档案馆一道共同提供服务。档案馆在规划与建设时要充分思考IC运行管理机制, 必须明确与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与职责范围, 制定明确的服务协定和完善的服务规范, 构建合理的人力、技术资源体系, 健全通讯手段和报告流程, 畅通用户信息反馈渠道, 有效的管理是IC成功的基础。
(2) 人员与培训。配备训练有素、爱岗敬业和知识结构合理的服务人员是IC成功的关键。人员结构可采用全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方式。IC的运行需要各类人员的分工与合作, 包括参考咨询馆员、IT专家、多媒体工作者、指导人员和助理等。为提高和扩展工作人员的工作技能, 提高职业道德修养和信息素养, 需要制定专业的培训计划对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参考咨询技能、数据库使用方法、档案馆规章制度与处理流程、与用户服务相关的知识、服务设施的维护与故障处理等技能。对IT人员应侧重培训参考咨询技能、数据库使用方法、档案馆规章制度和处理流程以及读者服务等相关知识, 对助理人员要进行档案馆基础和电脑维护等知识的全面培训.
(3) 服务质量评价。服务是IC的核心内容, 建立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质量跟踪体系, 拓宽工作人员和读者之间的沟通渠道, 正确地了解、分析和评价用户对服务质量的感受和要求, 对改善服务设施, 改进工作方法、制定培训计划和提高服务质量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可采用的服务质量评价方法有很多, 可采用日常信息反馈方法、发放正式反馈表和网上调查等。
在创新服务上引入图书馆界的IC理念, 从实体层、资源层和支持层三个方面建设公共档案馆IC, 符合现代公共档案馆的建设目标, 即要把档案馆建设成为具有档案保管、信息传播、社会教育、文化交流、服务公众等主要功能的当地标志性文化建筑。但在公共档案馆IC建设中应重点关注几个核心环节, 如档案资源体系建设、IC核心区建设、跨馆虚拟空间建设。公共档案馆IC实际构建工作还任重道远, 需要档案界及相关部门协同进行并配合国家政策支持, 才能使公共档案馆的“亲民”战略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蒋志伟.构建中国特色的信息共享空间[J].情报资料工作, 2007 (3) .
[2]李海蓉.政务信息公开与现行文件开放问题探讨[J].档案, 2007 (2)
[3]李国庆.对我国公共档案馆建设的理性思考[J].档案学研究, 2007 (1) .
公共档案馆的建设 篇4
关键词:档案馆;社会价值;公共空间;公共服务
档案馆已发展成为保存人类历史记忆并提供利用的责任承担者,其社会性属性决定了它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种公共资源,承担着人际交往、思想交流的重任,同时它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机构,更是公共产品的重要载体以及服务于社会公众的文化阵地,肩负着文化传承、文化传播、文化熏陶的重要使命。因此,在当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不断强化以及文化强国战略稳步推进的大背景下,必须充分地认识到档案馆在社会文化服务中所具备的文化底蕴,并且充分发挥其作为公共空间的存在价值,体现其社会性、公共性、文化性与开放性,为我国社会文化的全方位发展贡献其应有的文化力量。
1 档案馆公共空间的社会价值
档案馆作为一种公益性文化事业机构,或者说作为一种公共性制度安排,[1]其社会价值在一定程度上是由社会需要来决定的,在不同的时期档案馆会表现出不同的社会价值。随着我国经济改革巨大成就的取得,社会文化发展已成为当前社会焦点。因此,档案馆作为公共空间的社会价值日益成为关注的重心所在,那么,其作为公共空间具备哪些层面的价值呢?
1.1 促进社会民主政治建设的社会价值。随着档案馆公共属性的不断凸显,档案馆已成为社会民主政治发展的标志之一,它在民主社会的社会公众领域话语和社会公众领域决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与社会公众的政治权利及个人权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档案馆已成为社会公众参与民主政治的不二选择,尤其是在保障社会公众知情权的实现方面,极大地体现了档案馆促进社会民主政治建设的社会价值。因为档案馆是社会公众获取政府相关信息的主要渠道,能够使社会公众知晓政府决策的程序、进程以及事件发展的来龙去脉。这一方面为社会公众自己的决策提供了依据,更好地实现了其对自身的规划,另一方面消除了由于信息不畅而带来的误解,避免了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对立矛盾的产生,并且,社会公众还可以在了解事情真相后通过正常渠道为政府相关决策建言献策。这样一来,不但促进了社会问题的科学解决,极大地引导社会公众参与到政府的决策之中来,发挥了社会公众的力量,更是促进社会民主政治建设,真正体现了人民民主的政治理念。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档案馆作为公共空间通过引导社会公众的政治参与以及化解社会矛盾来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实现社会民主政治建设的社会价值。
1.2 促进社会公共文化发展的社会价值。文化已成为一个单位、一个行业以及一个国家的社会软实力的象征。因此,如何来塑造自身文化并提升自身的文化魅力,以及如何来融入社会文化并促进社会文化建设,并在这种双赢互动战略中实现其社会文化价值,已成为各种社会文化主体不得不着重考虑的问题。档案馆作为一个文化事业机构在促进社会公共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有着独特的社会文化底蕴,有着其他文化主体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首先,“档案馆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的存在”,[2]它的出现本身就意味着一种新文化的产生,它代表了一种文化现象。应该说,档案馆与其他文化主体相比,在文化的沉淀、传承、传播等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与价值。其次,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资源的丰富,在物质层面满足之后,社会公众的社会需求必然就会向精神文化层面发展。人们走进档案馆已可能不仅仅是为了查阅档案而来,也有可能是为了寻求心灵的片刻安宁或是试图为漂泊的心灵寻找可以根植的家园。从中可以看到,档案馆就不只是特定文化环境下的文化产物了,它正在以其特有的方式向社会展示着一种全新的社会文化现象,即休闲文化。最后,我国当前正在大力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希望为社会公众建成一个科学且合理的文化环境,并且,随着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这些有利的环境为档案馆促进社会公共文化发展的社会价值实现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1.3 促进社会信息公平利用的社会价值。信息已成为当今社会里人们工作生活中最为重要的资源之一,然而由于信息的获取渠道、获取成本,以及对信息资源的掌握等社会元素的存在,导致社会公众在得到与发出信息时有很大的差异,信息利用中的各种不公平现象时常出现,特别是那些“时效性”强的信息资源更是时常发生。这一方面有来自作为信息接收方的社会公众的原因,如其对信息索取方法、渠道、能力及需求的表述等方面存在问题,导致无法顺利获得其想要的信息,如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村居民以及有身体缺陷的弱势群体。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来自信息的掌控者、发布者或传播者的原因导致信息利用中出现不公平现象,如其未提供适合的信息获取途径、方式,以及未能针对不同的社会公众群体进行差异化服务或者未能提供必要的帮助手段。面对这些不公平与不公正的现象,作为社会公共空间并且掌控着最多政府信息资源的档案馆,必须发挥其公共空间的社会价值并主动地承担起其相应的社会责任,使信息能够得到公平与公正传递。[3]因为,如果档案馆能够做到公平、公正地面向社会开展档案信息资源服务,那么必将极大地起到促进社会信息公平利用的示范效应,实现促进社会信息公平利用的目的,使档案馆在承担其社会责任的过程中发挥其相应的社会价值。
2 档案馆公共空间社会价值的实现策略
档案馆作为一个“自明性”公共空间,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以及促进社会公众素质提升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档案馆作为公共空间的这些价值力量并不是一个自我实现的过程,需要我们为其提供相应的推动力。
2.1 重视档案馆标志性存在意义的塑造。档案馆作为一个沉淀文化、传承文明的社会元素,其厚重的历史感向社会传递的应该是一种自信、一种荣耀。它作为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的结构、总体的布局以及对其自身内涵的定位应该能够反映其所在区域的文化模式、文化品位、文化水准以及文化的地域特色。重视档案馆的标志性存在意义,一方面,它能体现一座城市的历史以及体现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反映一座城市的精神面貌与道德风尚。另一方面,它也能更好地吸引社会注意力,引起社会媒体、社会公众的关注,使其作为公共空间的意义得到不断强化与认同,并在这种强化与认同中使其社会价值得到不断实现。因此,为了实现档案馆的标志性存在意义,在对档案馆的设计、装修及外形的选择中,一方面,尽量把一些档案元素嵌入其中,如把“档案袋”、“档案盒”等以“放大”的形态在档案馆设计与装修中加以体现,另一方面,把当地的一些地域性文化、地域性人物甚至地域性传说等文化元素反映在建筑物中,从而充分体现档案馆建筑的“唯一”性、文化性的标志性存在意义。图书馆界在体现其建筑独特性方面已经取得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如国家图书馆大楼就是以“书”、“书架”、“书桌”为元素的建构体,使其很好地与其他建筑有了明显的区分与识别。应该说重视对档案馆的标志性存在意义的塑造,必将对档案馆公共空间的社会价值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2.2 重视档案馆公共文化空间理念的培育。如果说重视档案馆标志性存在意义的塑造是对公共空间的审美与视觉景观创造,那么,重视档案馆公共文化空间理念的培育则是对档案馆公共空间作为有意义的文化场域的塑造,更是“作为人们活动和交往平台,作为维系社会文化意识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空间媒介的意义”。[4]现代档案馆正在以开放的姿态迎接八方来客,它已不仅仅是一个获取档案信息资源的物理空间概念,它正在向一个集查阅、休闲、娱乐、交流为一体的公共文化空间发展。通过这个空间使档案馆的历史得以“复活”,使“死文化”变成“活力量”,成为社会“文化化人”的动力源泉。而且,不同文化背景与不同生活方式的人们在这里得到文化的交流与思想的碰撞,“接受着塑造人心灵的、规范人价值取向的、提升人素质的文化的熏陶”。[5]因此,档案馆要改变过去以“资源”为中心的管理理念,树立起以“利用者”为中心的文化服务理念,拓展档案馆的文化表现力,充分培育起档案馆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存在意义。首先,举办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公益性文化活动,如“定期邀请一些档案专家或文化学者,为公众举办各类知识讲座,宣传、普及档案文化知识。也可组织用户论坛、用户讲演比赛、名家讲坛、文化沙龙、学术研讨会,引导公众利用档案、阅读档案作品”。[6]北京档案馆举办的“京城讲坛”系列文化讲座“档案见证北京”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其次,举办一些艺术文化氛围的展览活动,如档案馆历史文化档案珍品展、名人档案展、名人书画展与摄影展以及社会公众收藏展等,这些活动不但丰富了档案馆的文化种类,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档案馆的文化内涵。最后,开辟一定的休闲、娱乐的文化空间,使档案馆文化呈现出一种开放性、多样性,真正体现档案馆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海纳百川般的气度与胸怀。
2.3 重视档案馆公共服务中信息技术的采用。创造了具有吸引力的视觉效果以及培育了以“人与文化”为中心的公共文化空间理念后,服务手段的创新以及服务能力的提升就是档案馆公共空间社会价值实现还需要考虑的问题。而在当前环境中,信息技术已触及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特别是随着终端用户技术、即时通讯技术的运用,档案馆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互动与接触已变得如此容易。首先,充分发挥与社会公众日常接触最为频繁的信息技术的运用。随着Web2.0技术的发展与成熟,社会公众对公共信息的获取已变得方便与快捷,如微信技术、微博技术、QQ软件等,为档案利用者随时随地利用档案提供了便利与可能。其次,档案馆应该充分运用数据库技术。根据社会公众的需求以及其自身馆藏的特点,做到大力开发各种形式的数字信息资源,并制作成相应的资源库,如目录数据库、索引数据库、全文数据库、专题数据库等,使社会公众足不出户就能够领略到历史文化资源的魅力。再次,档案馆还可以运用相关多媒体技术,把档案数字资源制作成不同格式多媒体资源,如“文本型”、“图像型”、“图表型”、“动画型”、“音频型”及“视频型”等,这不仅可以适应不同的社会群体需要,也可以让社会公众更加形象且直观地了解档案所隐含的文化。最后,档案馆还可以利用网络技术,通过档案网站开展一些“在线讲座”、“在线论坛”与“在线沙龙”、“在线研讨”等网上公共文化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来服务由于时间或空间受到限制而无法到档案馆去参加相关活动的社会公众,使他们也能够领略到档案历史文化的魅力。通过这些信息技术的运用,一方面,可以提升档案馆的服务能力与服务手段,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档案馆文化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惠及更多的社会公众,使其公共空间的场域意义得到更大的延伸。
2.4 重视档案馆档案主题文化活动的开展。档案馆作为公共空间的社会价值实现不仅仅是通过“引进来”,还可以其他形式的文化创新服务,通过主动地“走出去”的方式拓展档案馆的公共空间范畴,使其社会价值的多样化实现。如档案馆可以通过举办“档案馆开放日”、“国际档案日”、“档案在你身边”、“档案走进校园”、“档案走进社区”等以档案展览为载体的主题文化活动,通过向社会公众发放活动宣传册、活动手册、环保袋等,悬挂宣传横幅等来进行宣传。另外,档案馆也可以借助于电视节目覆盖面广的优势,开展一些专题电视节目的拍摄,把一些珍贵的档案或历史事件通过录制或拍摄一些历史剧、爱国主义影视以及以专家访谈的形式,提供给社会公众利用,如北京卫视开办的《档案》栏目。当然,档案馆也可以通过报刊等传统媒体开展一些具有文艺性、文学性的专栏节目,如江苏省档案馆与南京市《扬子晚报》合办的《档案穿越》专版;南昌市档案馆与《江西晨报》合办的《档案解密》专栏,都属于这种主题文化活动的类型,应该来讲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通过这些档案主题文化活动使档案馆公共空间社会价值延伸到社会公众的身边。可以说,正是因为借助于这些档案主题文化活动,极大地促进档案馆文化向社会文化的发展,同时也极大地延伸了档案馆公共空间的范畴,激发了档案馆的活力,实现了档案馆社会价值由“引进来”的实现方式到“引进来”和“走出去”双管齐下的实现方式转变。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公共档案馆发展战略研究(项目批准号:12CTQ035)
参考文献:
[1] 周林兴,罗辉. 公共档案馆服务的制度分析及政策启示[J].山西档案,2006(5):22~24.
[2] 周林兴.论档案馆的文化自觉[J].山西档案,2010(6):14~17.
[3] 韩振英.基于信息公平的档案信息服务体系的构建[J].档案学研究,2009(4):24~27.
[4] 陈竹,叶珉.西方城市公共空间理论——探索全面的公共空间理念[J].城市规划,2009(6):59~65.
[5] 王丽珺,李雪琴.论图书馆公共文化空间的价值理性回归[J]. 晋图学刊,2014(1):1~4.
[6] 王培三.档案馆构建公共文化空间的有效方式[J].北京档案,2013(1):36~37.
我国档案馆外部公共关系建设研究 篇5
一、以多样的宣传吸引公众
首先, 要综合采用多种手段。在对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研讨会等传统形式广泛运用的同时, 档案馆可采取一些更能让多数公众接受的途径, 如城市广场滚动屏幕的宣传、超市收银小票背面的推广宣传、公交候车亭的灯箱宣传等, 这样的宣传不仅覆盖面广, 成本也相对低廉。其次, 要把握好公关宣传的契机。档案馆可抓住当前国内或本区域内贴近民众的重大事件进行宣传推广, 或利用社会名流的广泛影响力提高公关宣传力度。再次, 注意宣传活动与公众的互动性。档案馆如果一味地进行单向的信息传播, 将很难产生预期的宣传效果, 而双向互动才会达到档案公关宣传的最佳状态。在档案馆公关宣传中, 通过倾听来获取公众的反馈信息和评价信息, 并进行相应的分析, 是公关宣传持久有效开展不可或缺的方式。
二、以优质的“产品”满足公众
档案馆具有独特的信息资源, 把这些资源转化为符合公众口味的“产品”, 是档案馆开展公共关系活动的物质基础。首先, 丰富馆藏。馆藏结构不合理已成为制约档案馆工作开展的瓶颈之一, 我们应从现在做起, 在调研、统计等基础上, 制定合理的馆藏调整策略, 以用户需求为中心, 逐步形成完善的馆藏结构, 变“政府记忆”为“社会记忆”。其次, 推出“产品”。档案馆应以用户需求为主导, 时刻关注民生、贴近公众、突出热点, 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独创性、系列化的开发与编研, 来满足社会各界公众不断变化的需求。如北京市档案馆在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 从平常百姓的生活入手, 编纂出版了以图文展示共和国60年百姓生活变迁的史料性作品《中国生活记忆——建国60年民生往事》, 赢得了公众的好评。由此可见, 只有坚持“顾客至上”的“优质产品”, 才能使广大公众自愿“选择”它、坚持“使用”它, 档案馆的良好形象才能不断深入人心。最后, 合理开放。档案馆还需要积极进行档案开放工作, 将所保存的可以公开的和保密期满的档案, 分期分批地向社会开放, 使公众充分享受查阅、利用档案的权利, 让公众形象地认识到档案和档案工作的重要价值, 赢得其对档案馆的长期关注与支持。
三、以良好的服务留住公众
目前, 我国多数档案馆仍处于“等客上门”的被动服务状态, 服务方式单一, 服务手段落后, 影响了档案馆的公众形象与地位。要想使档案的价值得以充分发挥, 就必须以良好的服务吸引并留住公众。首先, 要树立服务理念。档案馆要进行科学的服务定位, 在明确并细分用户的基础上, 以用户为中心, 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档案工作者应认清自身的责任和义务, 既要做合格的“保管员”, 又要做优秀的“传播者”。其次, 要拓展服务方式。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档案工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在继承与发扬传统服务方式优势的同时, 我们应该积极利用先进的技术, 不断开拓创新, 以更方便快捷的服务方式满足公众, 留住公众。如通过数字档案馆建设消除时间、空间障碍, 最大限度地实现档案信息共享;档案馆网站运用web2.0技术, 实现与公众的互动。再次, 要提高服务效率。服务效率的提高同样有赖于先进技术, 尤其是网络技术。档案馆工作人员应积极学习, 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 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 适应社会的发展, 开展更高效的工作。
四、以真实的反馈维系公众
重“产品”、靠服务、借宣传, 是促进档案馆外部公共关系建设的有效手段, 但要赢得公众的长期关注与支持, 还需要建立公众信息反馈机制。公众需要档案馆提供什么样的档案、开展什么样的服务, 档案馆在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今后的发展重点是什么, 这些问题只有在收集、分析了公众的反馈信息的基础上才能得以解决。同时, 信息反馈在一定程度上也使档案馆真正把社会公众的要求当作工作的重心, 避免了工作中的盲目性和被动性。可以说, 公众的信息反馈是档案馆维系公众的长久动力。在这一点上, 我们需要明确以下几个问题。第一, 由谁反馈?毫无疑问, 利用档案馆信息资源的当前用户是档案馆获取反馈信息的主要对象;同时, 从更大的角度来看, 档案馆的潜在用户、各类媒体、社会各界都会对档案馆的工作进行直接或间接的评价, 这些都是反馈信息的收集对象。第二, 档案馆怎样获取反馈信息?收集公众反馈信息的渠道很多, 我们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直接询问、利用情况统计、召开利用者座谈会、设立档案利用反馈意见箱等方式获取, 也可以利用网络进行统计、调查来获取信息。同时, 信息反馈工作也要重视质量, 做到灵敏、迅速、准确、有力。第三, 档案馆如何分析、处理公众的信息反馈?获取信息不是目的, 档案馆需要对此进行分析, 最终解决公关问题。其中, 公众对档案资源和信息服务的利用需求、对档案工作人员的意见、对档案馆工作的建议以及对档案馆形象的整体评价都是重点分析的内容。
总之, 档案馆的公共关系“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 贯穿档案馆的整个生存和发展过程, 档案馆做好公共关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恰当运用公共关系的原则与方法, “内外兼修”, 为档案馆营造和谐的外部环境、形成最佳的社会舆论氛围, 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以赢得社会公众的了解、信任、支持与合作, 促进档案馆事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克非.公共关系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48
[2].丁宇.现代档案馆形象策划与设计[J].活力, 2010.4
[3].李颖.档案馆开放的理性思考[J].北京档案, 2004.8
公共档案馆文化亲和力建设初探 篇6
一、对公共档案馆本质的理性思考
客观地讲, 公共档案馆的概念是“舶来品”, 1838年8月, 英国颁布《公共档案法》, 依法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公共档案馆。经过100多年的发展, 在当今欧美发达国家, 公共档案馆的主体是各国的国家档案馆, 正如有的学者总结指出:“一般说来, 在当今世界, 凡由国家出资设立, 主要收藏公共档案, 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的档案馆, 都可以称之为公共档案馆”, 公共档案馆的根本特征是全方位向社会提供服务, 使馆藏资源为全社会所共享, 因此获得了大众欢迎, 具有比较高的利用率。
1. 从理论层面来看, 中国对公共档案馆的认识发
轫于20世纪80年代的公共档案馆研究, 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 并未引起学术界的真正重视, 2000年以前发表有关“公共档案馆”的文章主要是介绍西方公共档案馆的情况, 近10余年来, 我国对公共档案馆的理论研究日趋活跃, 而且呈现出逐年递增的态势。
2. 从政策层面来看, 国家档案局拓展服务功能的
实践活动从进入新世纪以来从未间断, 提法不断完善发展, 直至对建设公共档案馆提出具体要求。2000年, 全国档案馆工作会议提出, 要把档案馆建成保管党和国家重要档案的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建成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档案信息服务的中心。2004年, 全国档案局馆长会议进一步提出, 要把档案馆建成档案安全保管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已公开现行文件集中向社会提供利用的中心和档案信息服务中心。2008年初, 国家档案局明确提出, 要建立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和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2009年5月, 又进一步强调, 要在推进档案资源体系和档案利用体系建设的同时, 切实加强档案安全体系建设, 从而形成了“三个体系”建设的完整表述。2009年10月30日, 国家档案局局长杨冬权在全国档案馆工作会议上提出, 本世纪下一个十年要努力把各级国家档案馆建设成为“五位一体” (档案安全保管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档案利用中心、政府信息查阅中心、电子文件中心) 的公共档案馆。
3. 从实践层面来看, 一些沿海发达地区和档案工作
基础较好的内陆地区的国家综合档案馆正在向公共档案馆转型。天津、上海、广东和广州、深圳、沈阳率先开启了公共档案馆建设的实践,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 上述地区公共档案馆建设的模式基本上是依托当地政府雄厚的财力支持, 通过建设新馆或大力提升档案馆硬件设施来实现的。坦率地讲, 这种模式也许并不具备示范效应, 同时各地公共档案馆建设还存在认识不统一、方法不适当等诸多问题。著名档案学者冯惠玲教授忧心忡忡地指出, “我们为社会精心保存的作为‘社会记忆’的档案, 却很少引起广大市民的关注”, “是公众不太需要档案, 还是我们的档案馆对公众不够亲近呢?问题的症结应该在于后者”。笔者认为, 在档案馆硬件建设不能得到明显改善的情况下, 下大气力加强“软件建设”, 特别是加强公共档案馆的文化亲和力建设, 不失为破解公共档案馆建设难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加强公共档案馆文化亲和力建设的重要性
1. 加强文化亲和力建设是档案部门自身改革的必然要求。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 档案局 (馆) 作为党委的直属部门, 往往强调为领导决策服务, 把档案的安全保管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有限利用的同时, 对普通群众利用档案关注不够、热情不足、方法不多。不仅是市民百姓, 就连不少专家学者、国家公务员都认为档案馆是充满神秘色彩的机要部门, 因此敬而远之, 造成国家综合档案馆门可罗雀的尴尬境地。近年来, 各级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纷纷提出改革举措, 无一例外地大力加强自身亲和力建设, 千方百计地服务市民群众, 拉近与百姓的距离并取得了成功。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必须敢于创新, 勇于改革, 秉承服务为民、利用为先的理念, 把加强文化亲和力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向着公共档案馆的目标迈进。
2. 加强文化亲和力建设可以实现公共档案馆的正确定位。
建设公共档案馆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档案部门的具体体现, 加强以“开放亲民”为核心的文化亲和力建设可以使公共档案馆的服务功能得到有效拓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档案馆的服务要从以往以党和政府为中心变为以社会与公众需求为中心, 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 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 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 提供便民、亲民、惠民、安民的服务举措, 真正实现公共档案馆服务方向的转变。
3. 加强文化亲和力建设可以使档案文化价值得到有效彰显。
档案作为文化的产物和载体, 是文化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档案馆这个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园”中, 各级党委、政府可以通过档案和档案文化产品有效汲取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经验、教训, 为今天的发展提供借鉴。人们可以探究整座城市的历史与文脉, 探寻个人和家族的工作生活轨迹, 更为培育民族精神、传承优良传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重要阵地。
4. 加强文化亲和力建设可以使档案更加有效地惠及民生。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民群众对档案的需求也日趋多元化。因为档案具有无可替代的凭证作用, 国家档案馆可以为社会稳定提供“减压阀”, 有效促进矛盾快疏导、问题快解决。近年来, 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向社会提供利用婚姻档案、公正档案、优抚档案、知青档案、退伍转业档案、破产企业档案、转制企业档案、独生子女档案、房产档案、医疗保险档案等, 为解决众多百姓的婚姻、工龄、退休、优待抚恤、养老保险、房产纠纷等问题提供有力的依据和凭证。在档案事业的科学发展进程中, 建设面向公众的公共档案馆显得尤为迫切, 公共档案馆可以给予群众, 特别是部分困难、弱势群体以真切的档案人文关怀, 通过指导困难群众利用档案了解事实、解决问题, 让他们感受档案为民生需求服务的作用, 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帮助他们提升对社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加强公共档案馆文化亲和力建设的举措
1. 树立公共档案馆和谐亲民、创新发展的良好形象。
目前, 公共档案馆在市民心目中的知晓程度远远低于纪念馆、博物馆、图书馆, 究其原因, 还是档案馆缺乏亲和力所致的认同不足。但是我们应该意识到, 公共档案馆的打造, 亲和力的营造, 首先是以档案馆自身的和谐为前提的。以哈尔滨市档案馆为例, 我们提出了“超越自我、开拓创新、服务大局、争创一流”的档案工作主题;延伸工作触角, 发挥档案在服务新战略新跨越、服务建设文化名城、服务民生中的独特作用;深入开展“档案服务新战略新跨越、服务创建文化名城、服务民生星级竞赛”活动和“学青岛、强管理、提技能、重塑局 (馆) 机关新形象”活动, 使档案部门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与日俱增。
2. 建立面向社会公众的多元档案资源体系。
我国档案馆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的状况, 即纸质档案多、声像档案少;文书档案多, 专门档案少;反映党政机关活动的档案多, 反映老百姓的档案少, 档案馆的馆藏不够丰富, 有些重要历史档案资料存在空白和断代, 满足不了社会和公众的需求, 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公共档案馆的建设步伐。这就需要我们在丰富档案资源体系上下功夫。以贯彻国家档案局9号令为总抓手, 在完善各级档案馆接收单位范围, 加大对各类公务档案收集力度的基础上, 广泛征集珍藏在民间的家谱档案、地方契约文书、老奖状、老票证、老物件、老照片等特色档案资源, 认真研究社会公众的利用需求, 建立起一个平民化社会化的馆藏结构。2011年, 哈尔滨市档案馆首次尝试开展境外征集档案工作, 实现了境外征集哈尔滨重要历史档案资料零的突破, 并立足哈尔滨市深厚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 借助其他部门和社会力量征集, 吸引民间收藏家踊跃捐赠, 进一步丰富了馆藏。
3. 形成面向社会公众的“档案大宣传”格局。
档案宣传要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 围绕社会和群众的关注热点, 走“联合经营和开发”之路。要打破地域界限、行业界限, 努力构建“档案大宣传”格局, 形成双赢、多赢的局面。要注意与新闻媒体建立长效联系, 通过经常沟通和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采访及适时提供高质量的宣传稿件等形式, 尽量站在媒体关注什么信息的角度, 找准切入点, 把握关键点, 抓住落脚点, 主动策划具体的宣传内容和形式方法。研究媒体不同阶段的需求特点, 找到其与档案工作契合的内容“节点”、“热点”, 吸引媒体对档案的“聚焦”。主流媒体也通过对档案工作的关注, 形成一个权威、真实、可靠的报道视角, 引导舆论方向, 有效影响受众, 提升媒体的社会公信力和公共档案馆的社会亲和力。要通过政府网站在线访谈和接受新闻媒体采访等“政民互动”, 让人民群众不断了解档案的文化功能和惠民利民作用。公众通过媒体传播, 可以很好地了解档案部门服务民生的具体举措, 使他们觉得档案馆不再神秘而是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档案是解决诸多问题必不可少的凭证, 从而促进全社会档案意识得以提高。
4. 创建档案文化品牌, 促进全社会关心支持档案工作。
哈尔滨市档案局通过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平台, 创建中小学生德育实践基地、市委党校干部培训现场教学基地;配合市委党校将“档案文化建设与创建文化名城”等专题纳入教学课程;组织“档案馆开放日”活动, 举办“哈尔滨·红色记忆”档案图片展, 发挥哈尔滨市档案学会各位常务理事的专业特长, 适时组织档案文化展览;充分发挥档案馆的资源优势和驻哈研究机构、高校的人才优势, 研究学术选题, 申报课题项目;完善档案课题成果共享机制, 争取快出成果、多出成果、出好成果等方式, 使全社会认识档案、认知历史、认同氛围, 在相互了解、主动参与中全面提升公共档案馆的文化亲和力。
参考文献
[1].冯惠玲.论档案馆的“亲民”战略[J].档案学研究, 2005.1
[2].许翠花.亲和力是档案馆工作的关键[J].兰台世界, 2012.5
[3].黄项飞.基于社会档案观的公共档案馆建设[J].档案, 2011.5
[4].李国庆.我国公共档案馆建设的理性思考[J].档案学研究, 2007.1
[5].曹航.对我国公共档案馆建设的再思考[J].档案学通讯, 2009.1
公共档案馆的建设 篇7
关键词:企业信用档案,信用信息平台
商务部“企业信用体系研究”课题显示, 我国因为信用缺失而导致的经济损失高达5855亿元, 相当于全国年财政收入的37%。其中, 逃废债务造成的损失约1800亿元, 产品质量低劣和制假售假造成的损失约2000亿元[1]。信用问题已成为我国众多领域特别是金融界、企业界争相讨论的话题。为适应市场经济信用体系的建立, 人们提出了企业信用档案的概念。因此, 档案部门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接收、征集信用信息, 监督指导有关部门和企业建好信用档案, 构建信用档案信息平台, 为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奠定坚实基础。可以说, 做好企业信用档案工作, 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为手段, 充分整合企业信用信息, 构建公共信用信息平台, 已成为档案人员亟待研究的一个新课题。
一、建立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的研究现状
在国外, 许多国家和地区有着良好的社会信用, 原因之一就是这些国家和地区基于其庞大的开放式信息系统, 建立了完善的信用体系。例如, 美国联邦政府在逐步建立健全法律体系的基础上, 组建信用行业协会, 建立分工明确的管理体系, 并利用网络实现资源共享, 使得信用信息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国外征 (诚) 信业发展较早, 征信机构的权、责、利对称, 市场定位明确, 在信用信息的搜集处理和促进信息共享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从国内情况看, 目前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已投入运行并实现全国联网, 为实现全国集中、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提供了基础平台。例如, 2006年在上海召开的“信用长三角”高层研讨会上发布了拥有60多万家上海企业信用档案的“信用长三角”信息平台, 它能提供分散在税务、工商、金融信贷等各信用单位的企业信用信息, 实现企业名称、法人、注册等八项信息的三地联网查询。
二、建立基于企业信用档案的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平台
所谓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平台, 即把原来存放在各处的信用信息同时推向一个操作平面, 通过对相关业务系统进行整合, 方便用户高效查询跨系统的数据, 实现信用信息的共享。
1. 建设目标。
企业信用档案本身形成者的多元性特点, 决定了其构成不仅有保存在企业内部的企业信用活动材料, 还包括与之有信用关系的相关部门形成的一部分信用档案, 他们分散保存于不同的企业与部门之中。在进行企业信用档案管理时, 应根据需要对分散保存的企业信用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合理整合, 使同一受信人 (即企业) 的所有相关信息系统地集中起来, 在既充分发挥信用档案的作用, 又维护企业商业秘密的前提下, 利用现代网络和通讯技术, 在信息交换平台上实现信用信息资源的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共享。具体来说, 即综合运用行政的、法律的和商业化的手段, 依靠先进的信息技术, 逐步收集、处理分散在工商、税务、银行等部门的信用记录, 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档案系统, 坚持内网与外网相结合, 即建设面向企业、辅助决策的内部网络平台和面向社会、公开的外部网站, 构建覆盖全国的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平台, 为使用者提供综合、实时、高效、智能的资信服务与评价体系。
2. 主要内容。
(1) 需求分析。在对用户需求进行调研的基础上, 了解政府、企业及个人在信用活动中的各种信息需求, 确定所需要的企业信用信息有: (1) 企业一般信息, 如企业名称、地址、电话、产品质量状况等; (2) 与企业信用状况和历史有关的信用信息, 如财务报表、银行还贷记录等等。此外, 还包括企业分类、企业注册资金、注册日期、产值、所有制形式、企业变更记录情况等。 (2) 企业信用动态数据库的建立。建立信用资料数据库, 是构建信用信息平台的核心内容。企业信用动态数据库需要征集的信息包括:企业一般信息和大量涉及企业信用状况和历史的相关信用信息, 这些信息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企业信用档案。数据库提供数据源采集、数据存储与管理、数据交换、数据分析、数据归档、数据导出发布、数据查询等服务。建立企业信用动态数据库, 要对现有企业信用数据资源进行整合, 先建立行业或地区的信用信息数据库, 条件成熟后, 将各区域间的数据库联网, 实现信用信息的全国共享。 (3) 制定统一的信用数据库标准。目前, 我国的信用数据库缺乏统一的设计标准。研究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系统总体方案, 构建总体框架, 必须设计出信用数据库的全国统一标准, 如信息采集技术标准、信用报告的标准文本, 来规范各类信用数据库, 逐步建成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系统, 方便信用数据的维护、查询和管理, 为实现信用管理提供物质和技术保障。简单来说, 就是对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实行标准化管理, 制定统一的信用选项、编码格式、信息编码、数据结构、网络接口、企业和个人识别码等, 建立标准化的数据库, 形成完整的信用记录。 (4) 网络平台建设。在构建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的过程中, 应坚持内网与外网相结合, 建设面向企业辅助决策的内部网络平台和面向社会公开的外部网站。内网 (Intranet) 主要服务于内部, 通过整合企业信用档案资源, 为企业在交流、合作、竞争中提供决策支持。外网 (Internet) 则面向社会公众, 实现随时随地数据传输和发布, 方便社会用户及时了解企业信用状况, 提供信用信息服务。 (5) 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的安全维护。信用信息的特殊性, 决定了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的安全, 保护用户的信用信息免遭来自网上攻击和内部泄密的威胁, 保护用户的隐私权和商业秘密。这些措施包括网络安全规章和网络安全技术, 如防火墙、访问控制、数据加密、防病毒技术。 (6)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基础设施是指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中的硬件基础平台以及与之相连的设备, 包括信息采集设备和信息发布设备等。 (7) 制定信用信息开放的相关规范。在法律许可的前提下, 用户可不受时间、空间限制, 随时通过网络查询信用主体的信用信息。构建信用信息共享平台, 必须有相应的法律、制度和规范, 严格界定数据公开的内容、范围和方式。凡涉及商业秘密的信息, 必须要得到企业的授权方能查询。只有这样, 才能从根本上保障企业的合法权益。
做好企业信用档案工作, 通过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开放、透明和公平的信用信息共享渠道, 为市场交易提供信用信息交流和共享平台, 降低信息搜寻成本, 缩短信息征集时间, 建立起守信激励机制和失信惩戒机制, 实现信用信息资源全方位、多角度的共享, 对于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公共档案馆的建设 篇8
一、国家公共服务体系
我国的国家公共服务体系包括教育体系、公共卫生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社会福利体系等。
1、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 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这几项社会保障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的“安全网”,它对社会稳定、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公共卫生体系
“公共卫生服务”则是一种成本低、效果好的服务,是一种社会效益回报周期相对较长的、效益非即时显现且评价复杂的、政府主导的服务。简单的说,公共卫生就是疾病预防控制。
3、基本公共教育服务
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是指在教育领域提供的基础性公共服务,具有公共性、普惠性、基础性、发展性四个主要特征, 是主要由政府提供,与全体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教育服务,是实现人的终身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基础。
4、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面向大众的公益性的文化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先进文化理论研究服务体系、文艺精品创作服务体系、文化知识传授服务体系、文化传播服务体系、文化娱乐服务体系、文化传承服务体系、农村文化服务体系等七个方面。
二、档案利用服务在国家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地位
档案利用服务是档案工作的最终目的,档案利用服务体系在国家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基础地位。这是因为在国家公共服务体系中最基本的记录信息均与档案有关,国家公共服务体系提供服务的评价评估及服务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与矛盾的解决,均需要利用其产生的档案, 均与这些服务系统的档案工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例如,在基本教育服务系统中,有学籍档案。为了方便管理与利用学籍档案,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颁布实施 《高校档案管理办法》的基础上,于2013年颁布实施了《全国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学生学籍管理采用信息化方式,实行分级负责、省级统筹、属地管理、学校实施的管理体制。
再如,在基本卫生服务体系中,2002年颁布实施了《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这个规定是为了加强医疗机构病历管理,保证病历资料客观、真实、完整,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法规而制定。2009年颁布了《关于规范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的指导意见》,意见说:“健康档案是医疗卫生机构为城乡居民提供医疗卫生服务过程中的规范记录,是以居民个人健康为核心、贯穿整个生命过程、涵盖各种健康相关因素的系统化文件记录。居民健康档案是居民享有均等化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体现,是医疗卫生机构为居民提供高质量医疗卫生服务的有效工具,是各级政府及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卫生政策的参考依据。”2010年又颁布了 《电子病历系统功能规范 (试行)》和《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试行)》两个规范性文件。这些病历或居民健康档案均是档案利用服务所要涉及到的。
再如,1989年民政部、中国地名委员会关于印发《全国地名办公室主任会议暨省级地名档案馆工作座谈会纪要》 的通知;1990年民政部关于建立救灾扶贫经济实体档案和颁发《救灾扶贫经济实体证书》的通知;2006民政部、国家档案局联合下发了《婚姻登记档案管理办法》;2008民政部办公厅国家档案局办公室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最低生活保障档案管理的通知》;2010民政部国家档案局联合下发了《伤残抚恤人员档案管理办法》;2010年,民政部下发了, 《社会组织登记档案管理办法》;2013年民政部国家档案局下发了《社会组织登记档案管理办法》等等。
上述这一些都表明,公共服务与档案工作,特别是与档案利用工作关系非常密切。没有稳定、准确、真实的记录, 就无法记录公共服务的运转,就无法评价评估公共服务的效能,没有这些记录的长久保存———档案,就很难向公众提供一个全面、系统、周密、细致、准确、及时、有效的基本公共服务。档案利用服务体系是国家公共服务体系中重要的基础性支撑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而档案利用服务则是这个基础性支撑系统的核心,在国家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三、档案利用服务在国家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档案利用服务在国家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档案利用服务是档案工作的根本目的。档案利用服务是由保存档案的根本目的所决定的。在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充分发挥各种各类档案信息资源的效用, 为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提供利用服务,是档案服务体系建设与运行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档案工作的根本目的和中心任务,是档案工作的归宿,也是党和国家对档案工作的根本要求。
2、档案利用服务工作,是档案管理系统输出档案信息、发挥档案作用、实现档案价值的主渠道,是档案工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直接手段[1]。档案作为一种证据性、凭证性信息,其作用和价值主要体现在利用服务上, 只有让档案和档案工作在国家公共服务体系中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国家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其作用和价值才能得到体现,利用的越好,其作用发挥的才越充分。
3、档案利用服务工作做得如何,是衡量档案部门业务工作开展程度和工作质量优劣的主要标志。档案服务工作是档案工作联系社会的一个窗口,档案利用服务工作做得如何,是衡量档案部门业务工作开展程度和工作质量优劣的主要标志,对档案工作和档案人员的社会形象至关重要[2]; 由于档案利用工作的实质在于提供档案及档案信息为社会实践服务,都要涉及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 利用等工作环节(或工作内容),档案服务实际上就是要以档案工作人员的服务活动体现在各工作环节上。
4、档案利用服务有助于推动“档案社会利用观”的形成,进而影响到档案利用服务政策的制定,制定更为开放包容的档案利用政策。现有的档案利用服务政策尽管还需要在更新理念、充实内容、完善体系、科学设计、完备功能等方面不断努力,但在确立、引导档案社会服务意识,规范利用主体和服务主体行为、协调“保密与开放”之间的冲突方面都发挥了应有的历史作用,至今仍有着积极地意义[3]。
5、档案利用服务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外界利用档案的需要,对整个档案工作具有一定的检验和推动作用[4]。 对于档案利用服务的具体内涵,从利用者和档案保管机构的不同角度来看,侧重点有所不同,利用者主要关心的是自己的档案利用服务的需求是否能够得到满足,档案保管机构主要关心的是保管机构为了满足利用者的需求而开展的档案利用服务工作是否有效。
6、档案利用服务有助于建立多元化的利用服务制度。 现代化的档案利用体系囊括了数字化的馆藏信息资源和网络化的档案信息服务平台,充分发挥数字化网络的作用, 坚持档案信息利用服务虚拟化、数字化、信息化,档案部门必须围绕用户利用构建多元化的利用服务制度。而档案利用服务实践有利于档案机构在服务过程中,了解和掌握不同用户的利用需求与利用规律,为建立多元化的利用服务制度积累经验。运用数字化与网络化技术则更加有利于多元化的利用服务制度的建立。
7、档案利用服务工作是档案馆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具体表现。档案馆是国家文化事业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文化事业机构,档案馆在保障公众的档案利用权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是保障公众的档案利用权的根本途径[5]。或者说“档案馆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具体表现就是面向公众开展档案利用服务工作[6]。”
四、结语
综上,档案利用服务在国家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地位与作用,要求我们档案工作者必须认真严肃地看待自己的工作,审慎对待每一次利用服务工作,将每一次成功的利用服务所产生的能量注入到整个档案利用服务工作之中,为国家公共服务体系发挥作用提供支持,推动档案利用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摘要:档案利用服务体系在国家公共服务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在国家公共服务体系中,最基本的记录信息均与档案有关。对国家公共服务体系提供的服务,进行评价评估,以及服务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与矛盾的解决,均需要利用档案,依据档案。档案利用服务在国家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是档案工作的根本目的,是发挥档案作用、实现档案价值的主要渠道,有助于推动“档案社会利用观”的形成,是检验整个档案工作的标尺,也是推动档案工作的动力,还是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具体体现。
新论公共档案馆功能及其实现 篇9
关键词:公共档案馆综合档案馆档案服务
公共档案馆的提法由来已久,但是其很多问题都还处于探索阶段,比如公共档案馆的涵义、作用等等,并未形成完全一致的观点。笔者仅就实现地区公共档案馆功能的可行性措施,浅陈己见。
一、公共档案馆及其功能
(一)公共档案馆与综合档案馆
公共档案馆是由国家中央或地方政府管理、资助和支持的,免费为社会公众服务的档案馆。它可以是为一般群众服务,也可以是为某一特定群体如学者、军队、工人、农民、儿童等服务的。我国的公共档案馆来源于综合档案馆。1955年,国务院批准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馆,此后,地方各级档案馆相继建立。198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以下简称《档案法》)颁布,从法律上明确了我国国家档案馆的公共档案馆性质,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被明确赋予公共档案馆的职能。《档案法》规定:“中央和县级以上的各级各类档案馆,是集中管理档案的文化事业机构。”
[1]可以看出,作为以构建全面反映社会历史面貌,覆盖人民大众的馆藏资源为内核,以面向社会公众提供公益性精神文化产品及服务,满足人民大众对文化精神生活的多种需求为宗旨的国家综合档案馆,其本质属性和发展定位就是公共档案馆。省、自治区、直辖市档案馆应当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公共档案馆,地(州)市档案馆应是各地(州)市的公共档案馆,区(县)档案馆是各区(县)的公共档案馆,行业档案馆是各行业内的公共档案馆。这也符合公共档案馆具有多类型性的特点,即公共档案馆有中央的和地方的,有综合性的和专门性的。
进入新世纪,公共档案馆的建设得到了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2002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加强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档案馆等公共文化和体育设施建设。”这是国家首次明确将档案馆列入公共文化设施进行建设。2004年,全国档案局(馆)长会议提出,要把档案馆建成档案安全保管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已公开现行文件集中向社会提供利用的中心和档案信息服务中心。[2]档案馆社会服务功能的逐步拓展,预示着我国建设公共档案馆的决心和毅力。建设公共档案馆不仅是适应我国社会转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需求,也是推进民主政治、政府信息公开的客观要求,还是传播先进文化、拓展档案馆的服务功能、实现我国档案事业跨越式发展的现实需要。
(二)公共档案馆的功能
对于公共档案馆的功能,各位研究学者的表述不尽相同。“上海市档案馆刘南山馆长认为,档案馆不仅应该成为学者的资料宝库,作家的灵感圣殿,教师、学生的第二课堂,还应该成为收藏爱好者的会聚场所,影视工作者的拍摄基地,学术流派的论剑讲坛,休闲一族的旅游胜景,市民节假日的驻足福地,乃至家庭亲子教育和情侣约会、谈心、寻找感觉的高雅去处。”[3]刘馆长的描述为公共档案馆的社会角色形象塑造了一副美好的理想蓝图。笔者以为,公共档案馆在承担为本地区公众提供档案文献资源查阅与咨询服务、提供档案证明等基本服务功能的同时,还需要承担区域内档案文献信息加工和资源共享、档案业务指导与培训等高层次职能,这才是公共档案馆应有的功能。进而,在发挥公共档案馆应有功能的基础上,构建覆盖全社会的、普遍均等的、惠及全民的公共档案馆服务网络体系。
二、目前公共档案馆功能缺位的原因
国际档案理事会城市档案馆委员会主席阿尔贝勒奇说过,按照国际标准,一个优秀的城市档案馆应当必备三个条件:一是位于市中心,市民容易接近,方便查档;二是现代化程度高,可以通过互联网和其他先进技术手段为用户提供便捷的服务;三是同市民生活紧密相关,能帮助他们了解城市发展的历史。[1]时至今日,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公共档案馆仍是凤毛麟角,除了上海、深圳、广东等发达地区已出现象上海市档案馆、广东省档案馆、深圳市档案馆这样的公共档案馆雏形。多数地区的综合档案馆离真正的公共档案馆还有很大的差距,集中表现在档案馆的标志性不强,无论从选址、设计布局还是功能建设来说,都没有很好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文化性不高,馆藏档案内容单一、结构不合理,不能全面反映社会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公共性不足,开放力度不够,据统计,目前我国综合档案馆中,能公开提供给社会公众利用的已开放档案数量大约只占整个馆藏档案总数的一半左右,有的仅有三分之一。且服务方式单一,社会整体的档案意识比较薄弱。即使有的档案馆呈现出一定意义上的公共档案馆状态,但也大多是“设施孤岛”,尚未形成完善的服务体系。制约公共档案馆服务体系的形成和功能有效发挥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客观上是公共档案馆管理体制造成的障碍。目前的档案馆管理体制可以概括为垂直分级管理的行政体制和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这就严重阻碍了跨级、跨区的公共档案馆服务体系的形成。各馆分属不同的地方政府,彼此在人、财、物上都没有隶属和管理关系,上级馆对于本地区基层馆也仅具有业务指导关系,其号召力大打折扣。其二,主观上是公共档案馆本身意识不强。由于大多数档案馆财政经费拮据,困难重重,馆长考虑最多的是如何使本馆摆脱困境,在地区档案馆事业发展方面想法不多,有些即使有所想法也会被认定为劳民伤财而不得不放弃。这直接影响了公共档案馆功能的发挥。而出现上述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具体地区的大小差异及当地政府投入的不同,各地区公共档案馆的状况及存档量相对会有很大的差别。就全国来说,总体财政投入匮乏,我国公共档案馆建设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三、实现公共档案馆应有功能的对策
档案馆服务体系建设离不开公共档案馆。《公共图书馆标准》认为“开展公共图书馆服务的任何行政单位在为使用者提供图书资料方面都无法做到自给自足”,“各图书馆行政单位之间、公共图书馆与其他类型图书馆之间开展协作”。同样的,开展公共档案馆服务的任何单位在为利用者提供档案资料方面也无法做到自给自足,各级各类档案馆之间必须开展充分协作。因此,让档案馆形成网络体系,是实现公共档案馆社会功能的必由之路,也是公共档案馆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endprint
(一)以馆长联席会议制度主导公共档案馆工作
譬如以省、市或行业为单位,每年召开两至三次公共档案馆馆长会议。如年初召开全市公共档案馆工作会议,市档案馆编制全年工作要点和任务安排表,作为各馆年度工作计划的依据;7月份召开全市公共档案馆半年工作调度会议,由各馆介绍上半年工作情况和下半年打算,市馆对全市性工作进行统一调度,找出问题,分析原因,研讨对策;年底召开全市公共档案馆全年工作总结汇报会,总结工作成绩与存在的不足,提出来年努力的方向。要保证联席会议制度一直得以坚持,才能确保公共档案馆工作的全面推进和相对平衡发展。
(二)以学会为平台促进各类档案馆协调合作
省、市档案学会要定期召开会员代表大会,确保会务工作逐步制度化和规范化。具体操作如下:每年召开一次理事会议、一次常务理事会议、至少两次理事长办公会议,每季度编印一期会刊。以学会为平台,抓住学术交流、行业服务和科普阅读三条主线,组织多种多样的跨系统的学术研讨、业务交流、馆际合作,使全省、全市各级各类档案馆的合作意识、共享意识明显增强,为推进整体公共档案馆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以竭诚之心服务基层档案馆(室)
公共档案馆要尽力帮助解决关系档案工作人员切身利益的问题,如为基层普通档案工作者解答职称评审的有关问题,指导撰写论文并修改论文等;支持和帮助县级以下档案馆(室)开展基层档案管理员的业务培训,经常深入基层档案馆(室)开展业务辅导;学会每年还可以举办一次文体比赛或考察活动,促进会员间交流学习。
(四)以倡导调查研究推动科研学术水平提高
除了积极发动档案工作者们参加全国性档案学术征文活动外,各地区、各行业每年可组织开展本地区、本行业档案学术征文及评选活动或档案学理论研讨会等。评选出优秀论文,在表彰会上由获奖论文作者作专题发言;请专家对征文活动及获奖论文进行述评。还可以不定期邀请档案学界的专家、教授来讲学,指导学术研究和专业论文写作。出台鼓励和奖励办法,倡导对学术成果和服务成果进行奖励,将对档案馆界的理论研究在客观上起到巨大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五)以承办和参与全国性档案活动及开展重点工作扩大影响
比如积极响应全国档案馆宣传月活动,使档案馆走出“象牙塔”,促进公共档案馆与百姓“零距离”、“无障碍”接触。此外还可以借助开展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等使档案馆逐渐步入社会公共文化空间领域。
(六)以文化兴国、文化强市为契机,努力推进公共档案馆服务体系建设
现在,国家乃至许多地方政府都提出了“文化兴国”、“文化强市”的战略理念与发展规划,还有开展“公共服务进社区”等工程,为公共档案馆抓住机会和多渠道促进公共档案馆服务网络的逐步完善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
综上所述,在目前情况下,公共档案馆应以超越本馆的视野和战略,为本地区乃至全国档案馆服务体系建设和档案事业的全面发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对我国公共档案馆建设的背景研究[EB/OL]. http://www.yhda.net/Html/Doc/713_1.html.
[2]公共档案馆与综合档案馆是一回事吗?[EB/ OL].http://blog.163.com/zhw_1357/blog/static/ 608361820091133256109/.
[3]张晓霞.中美档案馆比较——以档案馆的公共性为切入点[J].档案与建设, 2011.(4).
[4]李国新.“湖南省衡阳市公共图书馆回访”调研报告[J].图书馆,2010(3).
档案馆公共服务的几点思考 篇10
笔者认为要实现档案馆公共服务可以遵循这样一个思路: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对外加强档案公关, 改善档案馆与社会公众的关系, 拉近彼此距离, 实现档案馆与普通公众的良性互动。对内强化业务, 优化馆藏, 提高人员素质, 改变工作机制, 确定目标以实现服务社会、服务大众的根本目的。具体来说, 主要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档案公关, 改变档案馆和档案服务的外部环境
公共关系 (Public Relation) 是指某一组织为改善与社会公众的关系, 促进公众对组织的认识, 理解及支持, 达到树立良好组织形象、促进商品销售的目的的一系列公共活动。公关的目的是评估社会公众的态度, 确认与公众利益相符合的个人或组织的政策与程序, 拟定并执行各种行动方案, 提高主体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改善形象, 争取相关公众的理解与接受。档案公共关系是档案馆以提高自身社会影响力, 改变对外形象为目的而进行的促进档案馆和公众之间良性互动、争取最大社会效益的活动过程。
在美国, 国家档案馆广泛收集谱牒档案满足日渐兴起的各种人群寻根的需求, 受到公众的欢迎, 这就是一种档案公关行为。前文讲到的英国见闻也是一种档案公关行为。对于我国档案馆来说, 档案公关还处于起步阶段, 但我们看到了档案部门正在进行尝试。2005年10月14日, 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访问沈阳, 时任中共辽宁省委书记李克强向连战赠送了由辽宁省档案馆珍藏的其母亲赵兰坤在辽宁私立坤光女子学校任教时的档案复制件。对于这件特殊的礼物, 连战显得十分兴奋, 说:“这是最好的礼物。”联想之前北京大学赠送其母亲在北大求学的学籍档案, 一份收藏已久的档案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事实告诉我们, 档案公关是十分必要的。如果不改变档案馆形象, 改变公众对档案的理解, 即使今天我们的档案馆开放了, 休闲娱乐等服务功能增加了, 我们的馆员热情了, 微笑了, 公众也并没有把档案馆视为如图书馆、博物馆一样的公共文化设施。
以当前我国档案馆发展状况而言, 笔者以为档案馆根据实际需要开展以下档案公关活动。 (1) 加强宣传, 增强社会档案意识。宣传的方式多种多样, 档案服务进社区、举办专题展览、档案知识讲座等, 让普通人了解和认识档案。 (2) 增强新闻曝光频率, 让档案成为公众喜闻乐见的公共产品。现代社会, 新闻媒介的作用是超乎想象的, 有些时候, 档案部门做一年的宣传不如新闻一句话。所以不仅商品需要创出品牌打出广告, 档案同样需要曝光, 档案新闻频见于新闻和网站, 有助于人们接受档案馆和档案是公共资源的认识。 (3) 加强公民信息素质教育。笔者进入大学接受的第一次培训, 就是图书馆的信息素质培训。第一次知道了在大学如何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的图书资源。但是我们尴尬地发现, 同样作为公共文化设施的档案馆却鲜见举办这样的培训。长期以来, 档案馆的用户主要是党政机关的领导和史学研究者, 他们的文化水平较高, 利用能力也比较强, 明确地了解需要什么样的信息和哪里保存有这些信息。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公民权利意识的全面提升, 群体数量庞大的普通群众用户成为档案利用者的主体构成, 他们的利用需求也越来越大, 但由于这些人的文化程度千差万别, 其文化程度就成了制约其利用档案的因素。对于档案部门来讲, 由于用户构成复杂, 知识结构层次不均, 群体数量庞大, 所以要做好这项工作是艰巨的。
二、加强基础工作, 优化馆藏结构
档案馆的角色定位决定档案馆的馆藏方向。著名档案学家希拉里·詹金逊指出:“在普通公民看来, 档案不仅要涉及政府的职责和保护公民的个人利益, 而且更多地还要为他们提供根源感、身份感、地方感和集体记忆。长期以来, 我国档案馆收集的主要是政府机构的公文档案, 事业单位的文书档案, 决定了其利用主体是国家公务员和研究人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公民的主体意识日渐增强, 社会公正、自由平等的观念日渐深入人心, 普通公众对档案的利用需求和维权意识大幅提高。面对多元化的利用需求, 国家档案局局长杨冬权2007年就提出, 档案工作要以人为本, 转变重事轻人, 重物轻人, 重典型人物轻普通人物的传统观念和认识, 重视所有涉及人的档案价值, 建立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在档案的收集工作中, 根据档案的完整性、系统性、价值性原则, 认真开展档案鉴定工作, 确保入馆档案的质量。另外, 在收集工作中, 应正视公众的利用需求, 收集与群众利益相关的家庭、财产档案、婚姻档案、公证档案、族谱、家谱档案、工商档案、教育档案等档案。档案馆还应该根据本地区的历史、著名事件和人物、历史遗迹、风俗特产、民间艺术等方面情况收集反映本地区地方特色、文化特色、民族特色的特色档案, 形成本馆的特色馆藏。没有优质的档案馆藏, 档案馆公共服务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三、加强人事管理、提高馆员素质
面对时代的挑战, 如何开发人力资源, 提高馆员素质, 是档案馆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在档案馆人事管理中应建立现代人事管理制度, 实行馆员职业资格认证。要从根本上改革过去的人事制度, 在人事管理中要以人为本, 尊重人的价值, 实行动态的、竞争意识的调节和开发, 讲究人才能力、人才结构, 实现人与事的合理优化, 以能力测评、绩效评估、薪资激励制度为手段, 激发档案人员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在人才队伍的组建上, 要从本馆实际情况出发, 结合整体目标和服务定位, 实行岗位管理。认真分析不同层次, 不同知识结构的人才的特点, 实行人才的合理配置, 并且制订专业人才的聘用标准以及考核、评估、奖惩、培训等管理制度, 从制度上推动和实现人才效益。只有档案馆具有合理优化的人才结构, 才能从根本上实现档案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重组, 进而实现档案馆的公共服务。
四、运用现代技术, 开展多样化服务
在档案服务中, 还要加强档案用户研究, 分析和揣测不同类型、不同职业的用户的潜在需求, 积极探索和把握用户的心理和需求规律, 吸引潜在用户。改变陈旧僵化的服务观念, 结合传统服务方式, 开展动态的、特色的、个性化的服务方式, 积极开发新产品来吸引潜在用户。另外, 还要重视利用效果的反馈, 实施跟踪服务, 采取换位思考的模式, 站在用户的角度来分析和反思档案馆服务工作以发现服务工作的不足之处, 加以纠正并不断发掘新的服务方式和新的用户需求倾向, 进而营造新的用户群体。
信息时代, 互联网成了人们获得信息的重要窗口。智能化的模糊检索提高了信息的查全率和查准率, 使信息的获取更加便利快捷。因此档案馆应重视新技术的应用研究, 积极推动档案馆的信息化建设。一方面以网络平台为依托, 加强档案资源的信息化建设, 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可共享性。当然, 档案馆的信息化建设不仅仅建立档案馆网站那么简单, 更要加强档案信息开发和重组, 加快档案资源数字化工作, 充实档案信息数据库的内容, 使传统档案馆向数字档案馆转变。另一方面, 利用网上在线交流平台 (例如e-mail、腾讯QQ、MSN等) , 实现档案信息的在线咨询和网上远程服务, 缩小档案馆与用户之间的空间距离, 让用户感觉到档案资源就在身边。
五、整合档案资源, 提供优质服务
我们前面所讲的各项工作的目的就是实现档案馆各个方面资源的有效整合、重组和优化, 充分利用档案馆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 实现档案馆的公共服务, 发挥档案信息的价值为国家和社会服务。因此将提供优质服务作为档案馆工作的目标, 对服务工作实施目标管理, 以激发馆员的工作动力和责任感, 同时目标的有效完成又能够带给馆员极大的满足感和认同感, 使他们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另一方面, 档案馆以优质服务主动贴近市场, 贴近用户, 能够使用户主动地将档案馆作为信息源, 更乐意从档案馆获取信息, 从而在档案馆与用户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只有档案馆以自己优质的服务去积累用户, 逐步扩大自己的社会影响力, 才能够使档案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进而实现档案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 虽然我国的档案馆公共服务已经提上日程并在近几年得到了长足发展, 然而在社会需求和竞争层次上讲, 这是远远不够的。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 满足公众利用需求, 我们档案工作者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 积极推动档案公共服务工作, 真正发挥档案馆及档案的作用。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 档案在社会各个方面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然而档案馆服务工作仍然面临着困境, 本文在分析档案馆服务现状的基础上对档案馆服务工作的主要障碍作了分析、总结, 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档案馆,公共服务,障碍
参考文献
[1]武鸿铭.档案室人员服务意识淡薄的原因与对策[J].档案学研究, 2003 (3) .
[2]徐绍敏.档案馆开发利用面临的窘境及对策[J].档案学通讯, 2003 (1) .
[3]王海峰.新公共服务理论对档案公共服务的启示[J].兰台世界, 2008 (1) .
【公共档案馆的建设】推荐阅读:
公共档案馆网站10-14
公共档案馆社会责任07-01
公共档案08-08
公共档案信息05-25
档案公共服务08-04
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档案06-30
社区公共卫生档案管理09-17
公共场所卫生监督档案10-23
数字化档案馆的建设论文08-18
公共基础建设的意义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