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公共卫生档案管理

2024-09-17

社区公共卫生档案管理(通用12篇)

社区公共卫生档案管理 篇1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最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单元。作为公共卫生服务各项工作的策划者与执行者,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拥有辖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第一手资料, 但是, 随着职能的拓展, 公共卫生服务越来越精细化, 公共卫生档案管理出现了一些不规范的情况。因此, 强化管理意识, 规范公共卫生档案管理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 档案管理意识薄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内容包括了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家庭康复、健康教育、传染病防治、慢性病管理、妇幼儿童健康管理等等。社区卫生服务是由卫生及有关部门向居民提供的预防、医疗、康复和健康促进为主要内容的卫生保健活动的总称, 虽然其项目工作内容不大, 但其工作分属在县级以上不同的部门, 工作人员少, 一人担任多个职务, 工作量增大, 使得工作人员疲于应付。且因为机制、体制的缘故, 无财政编制的人员在卫生服务中心所占比重较大, 这些人员的薪酬、福利待遇缺乏有效保障, 致使社区公共卫生工作人员队伍不稳定, 人员的流动性大, 档案管理意识不强, 同时, 容易出现离岗、调动时交接不完善的情况。目前, 国内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是免费公益项目, 财政虽有一定的经费补助, 但补助力度不大,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经费仍然有限, 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部分精力放在基本医疗上, 公共卫生工作重视程度较低, 档案管理工作也不能有效规范。

(二) 档案真实性与完整性不高。社区公共卫生工作复杂且量多, 加之各种报表, 容易使人员工作难以进行, 加上工作人员本身若是责任心差、档案意识差, 就会使档案缺乏一定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例如:居民健康档案, 存在因社区居民怀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技术水平而不愿配合建立健康档案, 致使社区工作人员难以收集到真实的连续的健康档案信息。同时, 建立健康档案以户籍为基准, 对人户分离居民的健康信息调查、建档难度较大, 但上级部门在进行基本公共卫生考核时, 建档率是考核的其中一项内容, 故而存在为提高建档率而虚构档案信息的可能性, 这样, 档案信息的真实性就大打折扣。目前, 人们生病住院仍然习惯到大医院就诊, 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率低, 即使建档, 其健康档案资料也不能及时完善、更新, 完整性不高。

二、优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档案的策略

(一) 提高公共卫生档案规范管理意识。社区公共卫生档案作为监测辖区卫生疾病疫情及防控、保健工作的居民健康管理记录, 整合了辖区居民健康信息、饮食习惯、地理环境等各方面因素, 以此分析数据, 及时掌握本区域各种流行病疫情信息, 参考并及时调整处理策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当在日常工作中强调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完善档案管理制度, 经常性组织档案管理业务培训, 强化员工档案管理意识。

(二) 强化社区公共卫生员工综合素质。要保证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质量首先要确保社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的稳定。目前,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少数工作人员专业素质较低、专业不对口, 使得社区公共卫生的职工队伍逐渐跟不上公共卫生工作对职能拓展、服务细化的要求。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强化公共卫生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政府也应加大财力、物力投入力度, 解决人员编制问题, 解除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人员的后顾之忧, 让这些卫生工作人员扎根基层, 为辖区居民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提供优质服务, 以此保障档案材料的真实性与完整性。

(三) 规范信息材料收集与整理工作。要规范居民的建档与填写各种报表数据的工作, 统一格式、统一上报, 整合各项数据, 确保社区卫生档案的质量, 避免信息遗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将健康教育作为工作重点, 通过纸媒、电视、互联网及街道等多种渠道进行宣传健康档案的好处, 让更多居民认识到建立健康档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 加强辖区居委会、街办、物业管委会等部门的沟通与联系, 取得他们的理解与支持, 确保健康档案资料的连续性、完整性、真实性。少数公共卫生工作人员自身业务素质不高, 不能规范书写各种调查报告及工作报表, 甚至犯了常识性的错误。因此, 上级部门要开展经常性职业培训, 强化人员素质, 规范服务流程, 并针对目前网络化、信息化的普及, 加强电子信息技能培训, 做好信息安全。

(四) 提高档案综合利用率。社区公共卫生档案要与医疗业务结合, 以提高档案利用率。可以对居民的健康档案做信息筛选审查, 将心血管疾病、精神疾病、糖尿病等高危人群做重点干预, 在争取到居民积极性的同时获得重要数据, 以便更具针对性地做好数据分析, 提高疫情监测质量与服务质量。

三、结语

优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档案管理, 要开展各种形式的档案利用服务, 使社区居民及从业人员理解公共卫生档案的价值与意义, 自觉提升档案管理意识, 进一步规范公共卫生档案, 确保档案的完整性、连续性、真实性, 为辖区健康管理服务。

摘要:目前, 社区公共卫生的档案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的问题, 如:档案管理意识较差, 领导不够重视, 档案的完整性、连续性、真实性不够, 等等。本文对如何解决社区公共卫生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做深入探讨, 对公共卫生档案的形成、收集与整理等各环节提出优化策略。

关键词:社区公共卫生档案管理,优化,策略

参考文献

[1]李艳, 金生国, 刘立群, 徐宗余, 周巍, 吴翔天, 程建鹏, 尹德卢, 张业武, 肖峰, 陈博文.全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功能落实情况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 2009 (09) .

[2]傅鸿鹏.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政府主导的实质和内在要求[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 2009 (08) .

[3]余琦娴, 郗瑞, 王媛, 曹冀, 刘鸿娟, 黄国伟, 芦文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健康教育相关工作量测量[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5 (12) .

社区公共卫生档案管理 篇2

如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虽然建立了健全的社区居民健康档案,但社区卫生信息化管理系统尚缺乏全国性的指导标准,而且现有市场的软件标准不尽相同,信息技术比较滞后,而且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软件多样,容易造成资源浪费,管理难统一的问题。由于科技技术的滞后,导致各个卫生管理档案部门信息资源缺少共享,容易无法满足对社区居民的医疗需求,会限制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

2.2 社区公共卫生档案管理工作者意识薄弱,法制不健全

在这方面的档案专业人才缺乏,队伍不够稳定,而且缺乏系统的`业务知识培训,水平不高,导致资料收集不全面,会严重影响卫生档案管理和工作的正常开展。 社区公共卫生管理人员对计算机信息技术利用率较低 ,掌握不足,不容易利用信息化软件去分析病情,违背了社区卫生服务意愿, 不利于社区居民的康复治疗。

2.3 社区公共卫生管理档案经费投入少,保护条件差

由于资金、意识观念等限制,部分档案基础设施不完善,保管条件差,不利于档案的管理和利用。

2.4 社区居民认同度不一

社区公共卫生档案的建设和管理与社区居民息息相关,只有社区居民积极配合和参与才能发挥档案的最大作用,然而如今依然存在一种现象,居民往往不重视档案的记录,并且由于卫生部门的宣传力度不够,大部分居民甚至不理解卫生档案的含义及作用,有些知之甚少,并且对涉及个人隐私的记录文字不信任,不愿意把自己的健康情况如实的记录下来,也对档案管理的真实性和时效性造成威胁。

3 如何完善社区公共卫生档案管理

3.1 建立健全社区公共卫生档案管理系统

社区卫生档案管理者要负责不断完善档案管理体制和档案整理的操作规范,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合理配置、利用和管理社会资源,构筑新型城市社区卫生档案管理的服务体系,努力保障保存社区群众的卫生健康档案的全面性,为居民的健康提供记录。

3.2 依托信息技术,建立健康档案

加强医卫结合,在日常诊疗服务中,每位接诊医生在根据现有的居民健康档案做出临床诊断的同时,也应同步检索健康档案的完成情况,做好档案的更新、完善工作,以便于对不同的居民分别采取跟进措施。对于居民数量的巨大,应积极开发应用软件,依托现代信息系统,通过自然就医的方式建档,并建立真实、完整、可连续使用的电子健康档案,全面提高健康档案的质量。

3.3 全方位、多角度综合提高社区公共卫生档案管理

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依托卫生档案规范开展卫生管理工作,同时充分利用随访服务的机会,及时完善、更新居民的个人健康档案,包括其家庭健康档案。对辖区内未建档居民,特别是信息系统内档案信息不完整的,陆续进行补充调查,及时更新基本信息内容,秉承客观、真实、全面地原则来反映个人健康状况,同时,也应该不断提高社区医生的工作效率,利用社区各种媒介,加大卫生教育宣传力度,提高健康知晓率和健康行为行成率,争取使群众能够认识自身健康的重要性,使其积极参与并配合建立卫生档案的工作,使居民卫生档案能真正为群众健康服务。

4 小结

社区公共卫生档案管理 篇3

摘 要:结合案例,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新闻、网络、专家访问等方法收集资料,从公共管理视角,采用SWOT分析方法讨论南宁市社区卫生服务(community health service,CHS)建设的现状、问题,探讨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更有效的实现医疗公平的对策建议。结果发现:南宁市的CHS建设还不够完善,经费、人才资源短缺直接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能力,是当前南宁市CHS体系建设面临的主要困难;其次是缺乏优惠政策引导,群众还没有真正感受到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看病的好处。三是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缺乏了解,相较大医院,对社区卫生服务认同程度存在差距,主动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寻求服务还不积极,导致社区卫生机构服务对象较少,大医院看病拥堵现象。南宁市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为:

①公共卫生职能突出;

②在促进群众健康保健、疾病预防上优势明显;

③具有方便、快捷等社区服务特点;

④公共财力投入仍然较为薄弱;

⑤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低;

⑥城区间社区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分布不平衡。

结论:建议出台政策优惠,使群众更多享受到社区卫生机构服务的实惠;积极促进大医院与CHS开展技术合作;引进质量管理体系,发展中医特色医疗服务,使社区卫生服务更深入群众;加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的资金投入,建议建立区域卫生服务评估制度,平衡区域发展。

关键词:公共管理;服务;医疗

1 案例

在广西医科大一附院,到产科挂号的人排着长队,排在队尾的黄女士不停地掏出手机看时间,等了约30分钟后才挂上号。记者注意到,有几个病人等得不耐烦,中途离开。自治区人民医院目前实行分楼层分科室挂号,每层楼都能挂号,分流一部分病人。此外病人还能通过“114”进行电话预约挂号,也能免去现场挂号排长队之苦,但是存在部分预约病人不按预约时间候诊等问题,也对现场挂号的病人造成影响。记者当天在门诊看到,在上午的就诊高峰期,多数科室的挂号处还是排着长队,妇科和儿科尤为火爆。排在妇科的林小姐向记者抱怨“排了一个多小时了”。儿科这边,的士司机卢先生上午8时不到,就带小孩来看病,看完病已快中午了。他说,因为来得早,挂号的时间倒是不长,但候诊时间太久,从挂上号到走进诊室,中间等了一个多小时[1]。

来到北湖南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里完全没有大医院的繁忙景象。市民唐先生因扁桃腺发炎来看病,一分钟也不用等,直接走进诊室就看上病了。该中心负责人坦承,在社区医院,很少能看到排队的场面,通常都是随到随看,有时候是专家在诊室里坐等病人。有社区医院的医生笑称这种现场是“旱的旱死,涝的涝死”[1]。

不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负責人坦承,虽然从国家到地方,政府都明确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但在政府投入不足的情况下,一些原本是公益性质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了生存,不得不把很多心思放在经营上,而忽略了预防、康复、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南宁一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负责人透露,目前政府购买的仅是公共卫生服务,没考虑到房租以及人员工资。例如社区医院的房子问题,除了一些大医院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有自己的门面,大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仍要解决租房问题,设在市中心地段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的房租更贵。这位负责人算了一笔账:2009年,政府购买他所在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补贴是10万元,远远不够维持服务站的开支。“光人员工资一个月就要1.5万元,房租水电每个月支出0.8万元左右,一年下来这些开支就达到了27万多元。”这位负责人说:“有时候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的补贴,当年不能及时拨付到位,经营者就不得不自己先垫资。这样一来,能不想办法在看病方面增加收入吗?”[2]。

2 研究方法

SWOT分析最早是由美国旧金山大学韦里克(H.weihric)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是一种综合考虑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各种因素,进行系统评价,分析其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遇(opportunity)、威胁(threats)从而选择最佳的经营战略的方法[3]。SWOT分析方法已经广泛的适用于企业并得到认可,SWOT同样适用于公共管理发展策略研究。在把握南宁市CHS体系发展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外部环境的变化,应用SWOT分析对南宁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外部条件等各方面内容进行综合和概括。其中,优势、劣势分析着眼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自身的职能、实力,在解决居民“看病难”能力上与大医院的比较,机会和威胁分析则注重外部环境的变化及其对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可能影响。

3 南宁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SWOT分析

3.1 优势

①获取便捷,方便居民就近医疗。至2010年年底,南宁市共有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9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62个),其中政府举办的有67个(中心31个、站36个)、社会力量举办29个(中心3个、站26个),覆盖服务人口约190万人,其中户籍人口约160万人[4],城市人口覆盖率约70%。相比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群众来说更易获取,在公共卫生方面的职能突出。

②医疗与保健相结合,有效预防和控制疾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主要具有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六位一体”的综合服务功能,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上采取的是防治策略,即以一级预防为主,以减少发病率和病死率为目标,以控制危险因素为主要内容,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为手段,二、三级预防并重策略,在疾病控制和预防、群众健康保健上有重要作用。

③医疗费用相对较低。由于医疗药品的进货渠道不同,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药价上有差别,大医院进货过程经过一步步审查,药品质量有保证,但是药价比药房和社区医院高;社区医院进货渠道单一,但南宁市实行社区诊所药品“零差价”销售后,价格绝大多数都要比药房便宜,不足是药物种类固定为基本药物,种类相较大医院少。

3.2 劣势

①基础设施薄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备简单,工作环境较差、技术力量较大型医院薄弱。目前南宁市建立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新建的是少数,多数由二、三级医院或下属卫生所和企业医院或企业卫生所转型[4],普遍存在着环境差、房舍缺、设备不足的问题。

②人才资源短缺。工资低、福利待遇问题使医务人员流动性快,同时由于全科医生的培训、职称晋升制度尚不完善[5],不能满足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对职业发展的高层次需求,因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留不住高素质人才。

③医疗技术水平薄弱。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未经过系统培训,受理论知识、临床经验、法律知识、道德规范等方面的局限,医疗技术水平薄弱。

④区域资源分布不平衡。目前青秀区、西乡塘区、高新区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覆盖率较高,但江南、兴宁、良庆、邕宁各区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还较少。近年来,南宁市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尚未同步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不健全,基层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任务难以落实;凤岭南、相思湖、五象新区等区域,尚未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3.3 机遇

①政策支持。为促进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中央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按照中央文件的精神,广西先后下发了《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补助政策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桂财〔2007〕5号)、《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实施意见》(桂政发〔2007〕16号)、《关于建立全区城市社区卫生工作统计报告制度的通知》(桂卫妇社〔2007〕19号)、《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办法及标准(试行)>的通知》(桂卫妇社〔2007〕26号)等文件。这些政策的制定,促进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快速发展,并使社区卫生服务的管理更加科学规范。

②大医院医疗资源拥堵。南宁市区有二级以上医院20所,大部分集中于老城区域,而新建城区医疗资源相对不足,部分居民就诊不方便。三级医院承担了大量常见病、多发病及慢性病的诊治工作,出现看病长龙,导致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③群众对健康保健的重视。随着环境污染、食品安全问题日趋增多,群众对疾病的预防、健康保健方面重视程度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一线医疗机构,相较大医院,與群众联系更紧密,更具亲和性,可及性。

3.4 威胁

①存在医疗风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服务对象,其主要对象是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服务对象具有复杂性,对医疗需求存在很大差异,医疗设备水平相较大医院较低,由于社区卫生机构小,服务对象复杂,对医务人员全科专业素质要求较高,但目前医务人员素质与社区医院职能要求仍有差距,决定了社区卫生服务存在医疗风险。

②行业竞争性。由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面、改善设备、医务人员待遇等资金大多数通过自筹解决,因此受经济利益驱使,仍然存在无证经营、挂靠经营、违规经营现象。诸如无证经营的所谓“黑诊所”,以单纯追求经济利益为目的,开展超范围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也是屡见不鲜。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会导致公共卫生体系底层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有益作用难以实现,并会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

③群众认同感低。虽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相较大医院方便,在费用上也相对便宜,但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认可度较低。很多病人担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设备、医务人员的资质、药品配备等方面都不如大医院,在社区医院看病会不会出现误诊、延误病情,因此在可能情况下,群众都希望到医疗条件好的大医院就诊。

3.5 构造SWOT矩阵(表1)

4 对策及建议

4.1 SO策略

建议制定优惠政策,用经济杠杆引导群众使用社区医疗服务。

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保扶持政策,将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医疗保险体系,降低参保人员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费用的个人支付比例。使社区卫生服务能够以较低的诊疗费用和药费自付比例吸引群众就医。规定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逐步实现群众一般的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医,实现普通病患与疑难病患分流。逐步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格局。

4.2 WO策略

建议制定优惠政策,促进大中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建议社会力量开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或个人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积极参加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把社会资金吸引到社区卫生服事业上来。

以南宁市区内各个大型综合性医院为中心点,一家大型医院辐射周边若干社区医院,负责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技术、人力上的支持。在增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水平的同时,大医院的医生还可以成为社区医院医师的指导医师,提升社区医疗人才的素质。制定医务人员输出制度,大医院可以有计划地输送初晋中、中晋高医师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一定时间。这样可以使大医院的医师了解基层的基本工作流程以及社区患者的实际要求,根据实际情况更加合理地制定治疗方案。同时,可以带动、提高社区医院的医疗队伍的基本水平。一方面使大医院医师的水平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可以全面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水平。

4.3 ST策略

建议引入质量管理体系。发展中医特色医疗服务,加强知识宣贯,提高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认识。

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引入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医疗服务质量监督测量机制、过程控制机制、风险识别与控制机制、评估和持续改进机制。对医疗服务过程进行面向对象、面向过程的质量管理,保证医疗过程的可追溯性、可控性。对医疗服务过程进行有效监督管理。

由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具有为居民提供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医疗“六位一体”的功能,因此要利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分布广、接近群众的特点,积极开展居民乐于接受的特色服务。发挥广西本地中医药优势,开展中医特色服务,例如中草药和针炙、按摩、刮痧、药缮、食疗等中医传统技术疗法,为居民提供健康和形式多样的服务。同时在服务中加强医疗知识普及,提高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认同感。

4.4 WT策略

建议加大投资力度,建立区域卫生服务评估制度,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础设施。

由政府主导,加大资金投入,建立起稳定的社区卫生服务筹资和投入机制,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公益性”得到强化。建立区域卫生服务评估制度,在一定周期内,根据城区经济状况、人口结构、地理环境、卫生与疾病状况、群众需求等因素的变化,对区域卫生服务质量进行评估,根据协调、持续发展理念,以区域内所有人群都能得到他们该得到的健康需求为目标,同时又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合理布局、建设大型综合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使卫生服务总供给与总需求基本平衡,促进医疗资源均等化,更好地为群众提供医疗服务,形成区域卫生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若凡,等.南宁仍存“看病难”现象 大医院抢挂号得“走后门”.南国早报网,2011年8月4日.

[2]郭燕群.社区医院:“非营利”不等于不赚钱 不创收不现实.广西新闻网,2010年3月25日.

[3]张忠霖,张建萍,朱学德.SWOT分析法与医院管理理论探讨[J].中国医院,2003,7(5):15-17.

[4]《南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2011—2015)》.2010.

社区公共卫生档案管理 篇4

一、常州市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基本情况

江苏省常州市区2012年常住人口135.08万人, 社区卫生重点服务人群30.32万人, 占常住人口的比重22.44%。2012年财政医疗卫生总支出为6.12亿元, 财政公共卫生总支出为1.35亿元, 其中财政社区卫生总支出0.77亿元。设有2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下设63家社区卫生服务站, 共有全科医生411名, 拥有房屋面积12.06万平方米, 输液床椅1632张, 社区卫生病床830张, 计算机735台, 实现了网络信息联系站点全覆盖。

二、常州市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投入产出效率分析

1. 财政投入逐年加大, 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建成

2010—2012年, 常州市区人均公共卫生财政投入年均增长率为16.28%, 逐步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的城市社区公共卫生建设体系。2012年城市社区卫生机构医疗收入中医保收入占比30.04%, 药品收入中医保收入占比54.49%, 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了持续的筹资机制, 有效缓解了居民就医看病的医疗负担。

2. 中医在社区卫生服务中作用发挥彰显, 优化了社区卫生服务结构形式

2010—2012年, 常州市社区卫生服务中中医服务占诊疗服务总量比例年均增长16.51%。由于中医不需大型的医疗设备, 就诊费用和药费也比较低, 与社区卫生服务“简单、方便、价廉、效验”的要求相契合, 对优化社区卫生服务的结构形式起到推动作用。

3. 出巡诊比例大幅提高, 社区卫生诊疗服务方式优势初显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有别于传统医院, 主要是服务方式不同:社区卫生服务是主动服务、上门服务, 而传统医院是病人上门求诊。2012年常州市城市社区卫生机构西医出巡诊达6万人次, 占西医诊疗服务总量的3.17%, 中医出巡诊2756人次, 占中医诊疗服务总量的0.84%。虽然出巡诊的比重目前仍处于较低水平, 但2010—2012年, 年均增长率也达到67.96%, 这说明常州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努力提高出巡诊在诊疗服务中的比例。

4. 全科医生比例大幅提高, 有效缓解群众需求与全科医生人才缺乏的矛盾

全科医生是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中间力量, 是实现人人享有公共卫生服务的人力保证。2012年常州市社区卫生机构全科医生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比例为25.20%, 市区平均每3287人配备1位全科医生, 已符合国家标准每2000—4000人的社区应当配备1名全科医生的要求。

三、常州市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社区卫生经费中药品和诊疗收入占比较高, 影响公共服务的定位

虽然常州市财政对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投入不断增加, 但从总收入构成情况看, 占主体地位的仍是诊疗收入和药品收入。2010—2012年, 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机构诊疗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分别是:24.93%、17.45%、19.80%, 药品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63.04%、63.16%、59.11%, 此经费来源结构与社区卫生作为纯公共品的定位是不相一致的。

2. 健康教育活动开展不佳, 将会造成有限医疗资源的紧张度

健康教育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挥其职能的重要途径。传统医院的服务对象是病人, 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面向全体居民, 通过健康教育使亚健康人群不变成病人, 健康人群不变成亚健康人群, 所以说。从近三年数据分析, 常州市每万人健康教育活动人数呈明显的下降趋势, 环比下降率连续两年超过25%。从长远来看, 健康教育活动开展不利, 可能引起病患数量增加, 既加重居民的医疗负担, 也会造成有限医疗资源的紧张度。

3.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量下滑, 管理和运行效率有待提高

随着新医改的推进, 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日益发展以及各项硬件及软件设施的改善,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和运行的效率理应有所提高, 但通过分析常州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生日均诊疗量”这一指标, 近三年年均降幅1.87%, 究其原因有:一是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缺乏信任, 没有因为社区卫生机构条件的改善而改变对“大医院”的偏好;二是医生的工作效率不高, 虽然“卫生技术人员年培训人次”年均增长4.25%, 但是“卫生技术人员职称平均指数”年均下降了27.63%, 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和运行效率。

4. 医务人员职称结构和培训支出“两个偏低”, 制约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

常州市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职称结构中, 高级职称占比长期处于低位, 近三年均不足5%, 而初级职称占比则长期超过60%。这样的职称结构会影响该地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从2012年培训经费保障看, 培训支出占商品和服务支出的比重不足1%, 这也制约了社区卫生服务医务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

5.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资源配置不均衡, 影响医务人员的工作绩效.

从总体看, 2012年常州市市区城市卫生服务机构每万居民业务用房面积达784.87平方米;从个体看, 每万居民业务用房面积最小的社区仅为242.98平方米, 仅为最大社区的11.38%;人均卫生投入最少的社区为16.67元, 仅为最多社区的15.51%。说明常州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投入不均衡, 提供均等化的公共卫生服务目标较难实现。

常州市2012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职工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为75.53%, 说明职工满意度与所在机构的资源配置、职工的工资性收入、工作绩效、心理健康、生活质量等密切相关, 需采取有效措施, 从提高职工满意度, 到为病人提供高质量的健康服务, 来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健康发展。

四、加强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绩效管理的对策

1. 以资金绩效为导向, 加强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投入科学化

一是逐步建立政府主导的投入机制。明确公共卫生服务投入应实现城乡居民均等化为目标, 建立由政府占主导地位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 按国家规定核拨基本建设经费、设备购置经费、人员经费和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兼顾现阶段基本国情, 可考虑个人适当投入但其比重应逐步降低直至为零。

二是逐步完善政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政府要优先保证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 逐步提高政府公共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 逐步提高政府卫生投入增幅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幅, 由此确保人均公共卫生经费逐步提高。

2. 以服务成本为突破口, 实施社区卫生服务绩效管理精细化

一是确定社区卫生服务包。“基本卫生服务包”的概念是由世界银行在《1993年世界发展报告》中首先提出来的, 包括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及基本医疗服务包在内的一揽子基本卫生服务项目。建议财政和卫生部门联合研究确定, 既能满足国家和省政府关于建立城市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制度要求, 又能满足当地居民实际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同时, 财政部门又能承受的“基本卫生服务包”, 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 逐级扩大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包的范围, 从而为财政投入提供合理依据。

二是科学测算社区卫生服务成本。即依据“基本卫生服务包”和服务成本确定基本拨款数额;基本建设专项、一般专项及突发事件专项作为专项拨款。其中:基本建设拨款根据发展规划按照年度计划拨付。一般专项根据事业发展需要, 长期固定需要列支的项目, 如培训专项等。突发事件根据政府文件和政策需求安排;绩效拨款根据绩效评价的结果, 以一定基数拨款的比例作为绩效拨款的来源, 同时作为制定单位和员工绩效工资的依据, 由财政与卫生主管部门签订相应的绩效合同, 卫生部门与下属的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参照签订绩效合同。

三是建立绩效评价机制。绩效评价是完善政府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委托代理关系的重要制度, 也是建立问责机制的依据。卫生行政部门应着力探索绩效评价长效机制, 健全督导检查制度, 促进社区卫生服务政策措施落实。此外, 还应定期开展诊疗效果评估, 将病人的诊后满意度等纳入考核。

3. 以人才培养为基础, 确保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质量高效化

一是构建科学合理的社区卫生人才队伍的培训计划。随着居民健康需求的不断变化, 根据社区卫生不同专业的岗位要求, 制定和调整培训计划, 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培训与使用相结合, 中医与西医相结合。

二是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公共卫生队伍建设。逐步建立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体系。借鉴国外成功经验, 逐步在培训模式、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培训教材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促进全科医生执业水平和个人素养的提升。

三是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关心职工个人发展、薪酬水平、工作心情等各个方面, 建议在社区卫生管理中设立专项资金, 用于改善职工工作条件 (包括硬件和软件) , 提高职工满意度, 努力营造温馨、高效、为民服务的文化氛围。

4. 以“大病进医院、小病进社区”为方向, 促进医疗服务质量和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

一是逐步建立社区首诊制度。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除了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外, 应探索社区与大型医院的合作互助机制, 逐步建立社区首诊制, 主要承担一般门诊、康复和护理等服务, 实现小病社区解决, 大病转入大型医院治疗。

二是制定合理高效的双向转诊及其监管制度。明确转诊的程序、规范、要求, 建立全市的双向转诊协调中心, 由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负责协调解决双向转诊工作。

5. 以多层次宣传为抓手, 形成社区卫生事业发展格局多元化

一是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宣传, 使一线工作者意识到社区卫生服务是一项朝阳产业, 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大势所趋, 培养职业自豪感, 从而激发工作积极性。

二是加大对居民的宣传和健康教育, 不能局限于社区板报、传单、通知等形式, 可以通过专家巡讲、坐诊、科普讲座等专业性的宣传方式, 使广大群众感受到社区卫生服务的温馨、便捷, 赢得他们的信任与支持。

6. 以信息技术为支撑, 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建设和管理信息化

社区公共卫生档案管理 篇5

根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为切实加强我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管理,切实做好公共卫生经费的发放,促进相关机构的工作开展,结合我社区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一章 总则

1、为规范和加强我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专项资金的管理,保障专项资金安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更好地为全镇居民提供公共卫生服务,根据卫生局有关要求和有关财务制度的规定,特制定本制度。

2、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指: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传染病防治、结核病防治、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高血压患者管理、2型糖尿病患者管理、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卫生监督协管与中医药健康管理等。

3、公共卫生项目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公共卫生服务,为本社区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工作成本补助。

4、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的使用和管理主要体现两个结合,一是经费管理采取预算和项目管理相结合;二是经费核拨以工作数量和质量相结合。

5、专项资金必须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分配、专款专用、追踪问效的原则,实行项目管理。

第二章

资金拨付

1、根据本上级财政部门对我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补助数额,结合我社区实际服务人口,确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拨付总额。

2、社区卫生服务站收到拨付资金后,根据每个工作人员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完成情况,下发到具体工作人员。

3、按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监督检查制度》,由项目实施办公室组织公共卫生机构人员对辖区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情况进行考核评价,考评内容为服务项目完成质量和数量、居民满意度、居民健康指标改进情况等。根据考评结果拨付项目资金。

第三章

资金使用

1、我卫生服务站对下拨的专项资金,专款专用,并明确专人负责。项目不得相互混用,确保全面、真实地反映资金使用情况。

2、专项资金不得作为其他用途,与其他经费混用。

3、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实行专账管理,专款专用。

4、凡与项目有关的资料要按档案管理有关规定做好原始资料的归档工作,逐步实行计算机管理,加强信息化工作,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服务和管理水平,自觉接受上级部门的检查与监督。

第四章 资金监督

1、加强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的日常监督,对不按规定用途使用专项资金的要及时制止和纠正,情节严重的按照规定予以处罚。

2、要建立相应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评估机制,将专项资金的落实、管理、使用情况以及项目实施的绩效作为考核评价的主要内容,考核到人。

3、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截留、挤占和挪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专项资金;不得将专项资金用于项目规定用途之外的工作,不得用于基本建设或事业经费等。

社区公共卫生档案管理 篇6

关键词:社区卫生;经济管理;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211-02

医疗卫生的发展和管理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如何做好改革的各项事宜关系重大,尤其是在当前看病难和看病贵的情况下,医院的医疗资源相对集中,同时不能够满足更大范围群众的需求,而另一方面,适合广大患者的社区卫生机构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尤其是在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城市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社区医疗的发展也相对滞后,在这种情况下,加强社区卫生体制的改革和管理,进而让社区医疗卫生的服务更加贴近广大患者,让病人有了更加便利的就医服务,从而有效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对此,我们就要充分的认识到当前社区卫生经济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以便更加有针对性的予以解决,例如当前社区医疗尚处于不尽完善的阶段,而且社区卫生经济的相关经费也相对不足、经济管理不够科学和完善,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因此就需要我们加强探索和分析,最终实现社区卫生经济管理的优化,促进社区医疗卫生的改革和完善。

一、社区卫生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在当前情况下,社区卫生的服务处于较为低级的阶段,还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经济运营结构和系统。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政府的经费投入还是有所欠缺的,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社区的卫生机构只能从一些药品,或者是医疗上进行相关的创收并以此来进行弥补,而且还有一些社区的卫生机构必须依靠医药的昂贵收入来进行维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以药养医”这样对于社区卫生经济的发展是较为不利,甚至只会进入卫生事业发展的一个恶性循环。进而导致一些社区卫生服务根本就没有能够很好地开展社区卫生服务,而是放在的谋取利益上。

(二)社区卫生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区的卫生经济管理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社区的服务理念也表现的较为滞后,经营管理理念不到位,相关的服务态度和治疗技术也不尽如人意。虽然社区卫生服务在发展和管理的过程中,其中的一些得到了政府的相关支持,但是在力度上仍然不够,其对其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和客观,进而在经济管理的过程中也没有形成较为完备的体系,这样一来,具体的工作中相关的工作人员就会出现职责、相互关系的模糊。虽然医疗卫生属于公益性、福利性事业,但是在当前市场化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就需要我们利用市场化的运作来进行管理,也就是加强经济的管理和完善,如果没有市场化运作的有偿服务,也许我们的卫生机构就很难进一步的维持和更好的发展。与此同时,在当前的卫生机构中,还会有一些个体的服务工作人员服务意识还不够到位,对于经济管理的意识不够强烈,甚至变相的追求经济利益,这些都需要经济管理制度的约束,以便更好的协调这种情况,最终推动社区卫生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二、关于加强社区卫生经济管理的措施和建议分析

通过以上的相关分析,我们对于当前社区经济的发展也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其中是存在着一系列问题的,这些问题的出现在很大的程度上制约了社区卫生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针对这些问题寻求有效措施来予以解决。具体来说,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政府要深化对社区卫生经济服务和管理的认识,加大投入的力度。社区经济的管理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那么其本身就没有更多的资源和经费来进行社区的完善和改革。对此,就要积极的依靠政府的力量,通过政府对社区的投入,进而来积极构建一套覆盖面广、运行成本低的社区医疗服务系统,更好的为广大患者所服务。所以,我们加强社区卫生经济的管理就要重视各级政府、财政部门的财政经费投入。在这方面,要根据实际界定社区卫生服务经费投入与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比例关系,进而有效的贯彻和落实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的工资调配。与此同时,我们那就要依靠政府来承担社区医疗的相关费用,使得其成为一个非营利性的服务机构,更好的为患者服务,并降低病人的就医费用。

(二)加强政策的扶持,有效推行双向转诊制度。社区卫生经济的发展和管理需要有政府的有效参与,并协同制定相关的长期发展规划,以便更好的依靠政策和制度来对社区卫生经济的发展和管理服务。在这方面,相关的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政策的扶持,同时依托综合性医院来有效建立社区首诊制度及社区、医院之间有约束性的双向转诊制度。这样一来,也就可以更好的实行社区医院和区域大中型综合医院的配合。而大医院也就可以对社区转来的患者进行相关优惠(如减免一定比例的检查费、化验费)等,这样,在社区医院和大医院之间形成了有效的互动,充分的利用了医疗上的相关资源,并且实现了更好的社区服务,达到医疗资源共享。但是,在进行社区首诊制度和双向转诊制度的过程中,我们就要积极的依靠相关的卫生行政部门来进行统一有效的监管,其中这些卫生行政部门不仅对医疗机构进行公益性的财政支持,进行相关的统筹补偿,与此同时还需要积极的对双方利益进行合理地分配,以便更好的对社区医院进行管理,促进社区医疗能健康地发展运行。

(三)国家医疗保障必须与社区医疗挂钩。我们知道,在当前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深化的大背景下,我们已经建立了较为全面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该项制度的推行对于我们的社区医疗卫生经济管理也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其中也就要求我们在进行经济管理的过程中不断的改进社区医疗体系,按照国家的医疗保障制度的相关要求来进行管理,其中要做好和社区医疗的有效结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关于社区医疗费用由医保报销,如果社区卫生机构不能很好的按照政策规定执行的话,那么就会给社区居民的看病造成困扰和麻烦,造成社区医疗系统的发展可能会停滞不前。所以,我们对当前社区卫生结构进行调整,完善相应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使得其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四)不断的降低药品价格,实现对医药的科学化管理。通过相关的调查和分析,我们知道,在当前的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当中,很大一部分的医疗费用是呈现不但增长的趋势的,而在这其中,药品费用在整个医疗费用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所以,当前社区卫生经济管理就要充分的重视该问题,并寻求有效的措施来进行管理和完善。首先的一点,我们要明确造成药品费用增长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其中,如药品成本提高给费用所造成的影响。对此,我们还需要注意一些可以控制的环节,如价格管理的过程中所存在的缺陷和漏洞,如果医院相关的补偿机制不够完善的话,就会出现医药的乱收费和高收费,甚至进行不科学合理的用药等。所以,在社区卫生经济管理的过程就要通过完善相关监控制度来进行有效监管,保证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特需性。避免社区医药经济的发展进入恶性循环中去,实现其健康的发展。

(五)对于社区卫生事业的发展来说,要在实际的工作中科学合理的运用财政补偿资金,并通过较为科学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来实现有效管理。其中,我们要进一步的强化对社区卫生机构的经济管理力度,最好是推行全程成本核算。我们知道,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的经营和管理也有相应的模式,其中需要考虑到利润和效用的问题,对此,也就需要考虑在实际工作中的投入、价格以及成本和产出这几个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综合的考虑成本的有效控制和优化与投资者的运营能力之间的关系。其中,社区卫生机构有效的进行成本核算就要对一定时期内所产生的各项经济费用进行记录、汇集以及计算和分析,并且需要我们按照医疗卫生服务的过程中关于不同项目和不同范围情况下医疗卫生服务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计算,最终通过科学化的计算来确定一定时期内的医疗服务所需要的成本,及总体的成本水平,通过这样的成本考核,我们也就能够更好的反应不同医疗服务项目所产生的消耗,从而更好的催相关医疗费用进行分配和管理,最终达到控制成本,提高医疗结构经济效益的目的。

三、结束语

总之,在当前情况下,尤其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情况下,我们一定要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予以充分重视,加强医疗卫生事业的管理和完善,以便更好的促进卫生事业的发展。而社区医疗卫生机构作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其中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急需我们予以解决,对此,就需要我们更好的进行管理,尤其是经济方面的管理和完善,以便社区卫生机构的良性运行,以更加优质的服务来汇报患者和社会公众。

作者单位:绍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参考文献:

[1]张宇,肖十力,张拓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双向转诊实现途径和管理办法的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02,5:123.

[2]卢祖洵.中、美两国社区卫生服务比较[J].中国全科医学,2003,5:293-294.

[3]肖纯怡,程晓明.全科医生队伍建设与全科医学教育现状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3,6:642.

[4]蓝绍颖,庄勋,朱湘竹.江苏省社区卫生服务卫生人力资源评价[J].中国全科医学,2003,6:646.

[5]刘新明黄训哲.关于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经济管理和服务的分析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09,7:124.

社区公共卫生档案管理 篇7

社区居民健康档案记录着社区中全部居民的健康信息,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重要文件的载体,承担着记录、收集和整理居民健康信息的职责。社区医生通过完善的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可以切实掌握居民的个人健康情况,建立健康管理体系,及时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防止居民健康出现严重问题。动态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医疗保健、健康教育、康复治疗和指导生育等服务的基础。据相关调查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创建的纸质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的利用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其管理工作带来了人力资源的大量浪费。利用现代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可以使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发挥最大作用,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质量。为了高效利用社区居民健康档案,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社区服务中心自2010年建立了社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即HER,并且将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与其服务有机结合,从根本上提高了南岗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质量。

2 建立社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意义

通过互联网可以随时查询社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信息,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中记录了社区居民的疾病史、免疫接种史、过敏史和个人基本信息等。每个建立了电子健康档案的居民都会得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放的个人健康卡,当居民接受预防保健治疗和就诊时,可以出示个人健康卡,社区医生通过刷卡可以掌握居民个人健康信息,切实提高了居民健康档案的利用率。社区居民电子病历和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实现了数据信息共享,将静态存储的纸质健康档案转化为动态的电子健康档案,使社区卫生信息资源得到了高效利用。

3 社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应用

3.1 妇女、儿童保健工作中的应用

2010年4月——2012年9月,南岗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利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为481名社区居民孕妇和1 940名社区流动孕妇建立了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根据不同孕妇的预期生产时间和个人身体情况自动制定了随访计划和保健措施,社区医生根据系统自动生成的随访提醒将每名孕妇的健康情况和分娩记录输入到系统中,其利用率达到了100%。

2011年4月——2012年12月,南岗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实施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记录,为社区中3 421名户籍儿童和4 583名流动儿童建立了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包括个人体检记录、保健记录、免疫记录等,为社区儿童的个人成长发育提供全面管理服务。

3.2 社区居民享受基本医疗的应用

首先,为社区医生制定诊疗方案提供参考,当社区居民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时,可以出具个人健康卡,医生通过互联网合理的治疗方案,避免了重复治疗和用药,从根本上降低了资源浪费。截至2011年10月,南岗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总收入同比增长7.1%,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患者人数增幅达到18.9%,就诊均次费用下降10.1%,用药费用下降7.3%。

其次,增加社区居民免费接受体检的数量,在南岗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社区居民建立电子健康档案的同时,发现社区中有相当部分的居民没有享受到预防保健服务。在2011年为这部分重点居民提供了免费健康体检服务,包括60岁以上的社区非户籍老年人654人,伤残居民和无业居民46人,60岁以上的社区户籍老年人18 035人,免费健康体检的覆盖率达到88.2%。

3.3 开展早期肿瘤筛查工作的应用

2012年初期,南岗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社区门诊、社区体检和健康讲座等形式组织开展了社区居民早期肿瘤筛查工作,为每个进行肿瘤筛查的居民建立了个人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可以根据社区高危人群的具体情况自动筛选出宫颈癌、乳腺癌、胃癌、肝癌、肺癌和大肠癌等多种肿瘤高危人员。社区居民早期肿瘤筛查结果呈阴性的居民将纳入到高危人群管理中,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定期进行随访,并将每次随访信息录入到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中。检查结果呈阳性的社区居民会被安排到上级医院复查,社区医生要及时跟进结果呈阳性的社区居民情况。截至2012年12月底,南岗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社区中4 489名妇女和低收入者提供了免费早期肿瘤筛查服务,将16例宫颈涂片Ⅲ级和183例乳房肿块阳性的妇女纳入到高危人群范围进行管理,由此可见,利用社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可以真正提早发现肿瘤,并及时移送患者转诊治疗。

4 结论

南岗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发社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以来,得到了社区居民、社区医生和上级医疗机构的肯定与支持,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帮助社区居民提早发现病情,尽早医治,切实提高了南岗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效率。同时,充分利用了现有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资源,满足社区居民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生育指导“六位一体”的卫生服务需求,从而能够提供优质、综合、连续的社区卫生服务,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水平,改善社区卫生状况。

摘要:本文结合现代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的实际情况,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例,分析了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在妇女儿童保健、基本医疗享受和早期肿瘤筛查等服务中的应用。

关键词: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公共服务

参考文献

[1]潘红梅.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J].山东档案,2012,(04):49-51.

[2]周云,马敬东,张会会,等.居民健康档案功能模型及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应用[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3,(01):124-126.

社区公共卫生档案管理 篇8

关键词:社区医院,卫生档案管理,认识

做好档案管理工作, 使档案更加的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 能发挥好档案管理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功能。是有关档案管理人员思考的问题, 作为社区医院的卫生档案管理人员, 必须要适应发展社区医院越来越快的发展新形势, 努力做好档案管理工作。更好的服务人民和社会。

1 管理好档案工作的前提是必须热爱这份工作

档案说起来非常重要, 用的时候非常需要, 忙的时候往往就会暂不必要。这是现实社会工作中的常见现象。尤其社区医院, 人员少, 工作头绪多, 岗位往往不专一, 这种现象更为突出。卫生档案管理涉及面广, 部门多, 并且不易收集, 不容易出成绩, 还会浪费很多时间。往往就会被人给忽略, 所以, 很少有人喜欢做这份工作。而事实上, 不论是哪一种档案都是非常重要的信息资源。它反映了单位的历史, 是该单位发展历程和管理工作的真实记录。对以后有重大事件的处理和重要政策活动及事业的发展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凭证作用。成为一名优秀的档案管理者, 不仅能体现出自己的自身价值, 还能对单位的发展做出贡献, 之后可能就会爱上这份工作, 还会决定克服一切困难来做好这份工作。有了对此份工作的热情, 工作的时候就会得心应手。能把档案管理工作管理的井井有条, 也能为单位带来一定的荣誉。社区医院的档案管理人员往往兼职者居多, 这就需要树立高度的责任心和满腔的工作热情, 以工作为己任, 以病员的需要为己任, 爱岗敬业, 脚踏实地的做好档案工作, 使之成为实实在在的历史记录和工作需要依据、未来发展根据。

2 充分认识社区医院档案管理的特征和面临的问题

社区医院的档案材料是在特定的环境和时间的条件下进行原始记录的, 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整理, 具有很实用的价值。它的形成不是朝夕就能完成的, 是要经过长时间对工作实践中形成的原始资料的积累和监测完成的。同其他档案的形成一样, 不受个人和单位以及区域的限制, 具有科学性强、政策性强、专业性强、可利用性强等特征。社区医院档案管理水平的好坏, 反映出了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 面临的突出问题是档案管理意识水平的高低, 对单位发展长远发展规划的责任心强弱, 同时从业人员兼职过多, 专业化水平不高也非常突出。没有良好的管理制度, 考核制度不细致, 奖惩制度不明确, 晋级晋职排不上号, 都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国家发展城镇化步伐的加快, 推动着社区医院建设速度的加快, 社区医院档案的管理思维与政府体制改革步伐必须要相适应, 期间对外开放意识和主动服务意识淡薄, 忽视档案的开发和利用, 也是社区医院档案管理中的突出问题。

3 不断提高社区医院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

高素质的档案管理人员才能做出高质量的社区档案管理工作, 社区医院的档案与一般的机关档案和文书档案不同, 不仅有突出的时效性和及时性、真实性等特点, 还具备专业信息的重要分享性、传输性和扩散性等共性, 所以, 卫生管理工作人员要充分考虑如何尽可能的充分有效收集, 进行合理的加工, 及时的储存。优秀的社区医院档案管理人员, 不但要进行简单汇总、收集、装订和上交等过程性的工作, 还要继续学习本行业的专业知识和教育培训。不断的学习社区医院档案管理的专业知识, 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 熟练的运用工作技能和专业技能。不断地增强自己独立完成档案管理工作的能力, 还要对工作细心积极主动, 形成良好的创新意识, 跟随时代发展的步伐, 不断进行探索和运用科学合理规范的方法管理, 把社区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做到更加的有效和有序, 形成井井有序的社区医院档案管理的操作方案和工作规程, 并不断对其改进完善。档案管理人员还要积极参加专业的培训班, 努力加入专业的卫生培训, 进一步的提高自身素质, 是自己的档案管理与专业管理融为一体, 为自己进入更高的层次打下基础, 努力提升档案管理的专业化水平。社区医院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门正在不断的走向完善的档案学科, 因为和人民群众的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随着他们的法律意识不断的加强, 有更好的去关注自身的利益相关一切活动的能力, 因此我们要更认真、更好、更全面的适应当前和未来社区卫生发展的实际需要。

4 不断完善社区医院档案管理的制度

社区医院档案材料的来源是多个方面的, 有财务的, 有人事的, 有管理的, 有公共设施和设备等档案。涉及的部门多、专业多, 人多、事杂, 多少不一, 水平参差。假如没有良好的规章制和耐心细致的工作工作态度, 就不能保证社区医院档案资料的收集及时完整的做好, 更加谈不上进行合理的分类, 和整理有序。近些年来我国建立了许多档案管理规章制度, 将社区医院档案管理的收集工作和整理工作纳入到了年度考核, 规范管理的正规渠道。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建立和逐步完善, 不仅提高了社区医院档案管理的水平, 还保证了档案收集更全面和储存更有序、分类、利用更为合理。但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这就要求各医院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既要按章法来, 又要结合实际创新发展, 实现管理制度因地因时制宜的不断完善。

5 规范和完善社区医院档案管理的收集内容

规范和完善社区医院档案管理收集内容是提高管理效率的必备条件。作为基层的档案管理人员, 对工作中形成的档案监督要有明确的分类。 (1) 法规制度材料:包含技术管理规范, 卫生监督法规等方面。 (2) 卫生监督预防性的材料:是由新兴项目的生成材料, 许可审批等方面组成。 (3) 行政处罚材料:分析报告, 检测记录等。 (4) 工作材料:包含该年度的每项工作计划, 检查记录总结等。 (5) 调查专题材料包含设计、报告调查和汇总统计。

6 利用科学技术提高社区医院档案管理制度的信息化

随着社区医院工作逐渐的法制化正规化和规范化, 档案管理如何提高工作效率是现代社区医院档案管理体制的首要问题。建立的计算机网络档案管理系统, 推动社区医院档案管理的工作的发展是一个大趋势。加强对档案管理的信息化, 是当前社区医院发展档案管理管理工作持续快速发展的根本措施。信息时代对档案要求的重点是对资料的保存和利用。由于信息化科学技术的运用, 社区医院档案管理, 要逐步实现资料的数字化处理和电子文件的方式进行管理, 并以现代化的形式存放, 走向无纸化管理。这将不但提高档案的安全性, 还将极大的提高档案的储存集整理的效益, 促进档案的利用水平。所以, 社区医院的档案馆人员不能自寻理由, 固步自封, 要不断的学习新方法、新技术和技巧, 运用现代科学的管理手段进行科学管理, 努力提高总过效率和档案利用水平。

总而言之, 社区医院是近年来形成的几次医疗卫生组织。社区医院的档案管理工作, 既有传统的专业特征, 也有崭新的社区要求。上文所述, 必须实施有效的档案管理方案, 开通科学信息化的管理模式, 让管理工作更加完善和适用, 才能较好的完成社区医院档案管理记录历史, 促进工作, 服务社会任务, 进一步推动社区医院整体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齐建萍.加强档案管理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2) .

[2]何树娟.加强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探析[J].改革与开放, 2010 (10) .

社区公共卫生档案管理 篇9

1 基本情况

广州市萝岗区2005年9月成立, 辖区总面积393.22平方公里, 全区人口总数36.99万人, 其中常住人口17.05万, 流动人口19.94万, 行政管辖5街1镇, 包括30个居委会、28个村委会。2006年起, 区卫生行政部门大力推行社区预防保健,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在5条街道各成立了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镇的工作由2家镇医院防保科负责, 按属地开展社区公共卫生工作。2007年起, 区卫生行政部门每年对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家镇医院组织实施社区公共卫生考核。

2 考核方法

⑴根据《萝岗区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实施方案》, 将社区健康教育工作五大考核项目 (组织管理、场地设施、印发资料、开展活动、效果评价) 标化为信息上报、管理与网络、场地和设施、印发健康教育资料、印发健康教育处方、出版健康教育宣传栏、开展健康教育讲座、开展宣传咨询活动、开展居民健康教育效果评估、效果评价 (年度复核) 10项内容, 纳入《萝岗区社区 (农村) 公共卫生考核和经费管理办法》考核评分细则中。

⑵每项内容采取百分制, 通过工作数量、质量、难度系数等平衡计算各单位完成的标准工作量, 完成的标准工作量直接与社区公共卫生经费核拨挂钩。

⑶考核采取各单位自评与区复评相结合, 数量与质量相结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镇医院) 每月以报表形式向区疾控中心 (区健康教育所) 报告工作完成情况, 区疾控中心 (区健康教育所) 每季度对考核对象上报的工作数量与自评质量进行核查, 每年组织一次健康教育效果抽查评估。对核查发现的问题和整改意见书面反馈给各考核单位, 并抄报区卫生局。

⑷统一全区健康教育报表、操作表及资料收集整理格式。

3 应用效果

⑴2006年实施社区公共卫生考核前:社区健康教育由辖区医院兼职完成, 主要面向病人与家属;各医院均无专职的社区健康教育管理人员, 部分有兼职健康教育人员;健康教育无固定场所, 专用照相机、投影仪等设施不齐全;资料发放局限于院内健康教育处方的发放;健康教育活动仅有1家区医院定期开展讲座义诊活动;各医院都有宣传栏但没有定期更换健康教育内容;部分医院有开展活动效果评价, 但无1家医院开展居民健康教育效果评估;健康教育资料收集保存不完整, 尤其缺少活动照片与讲课件等留存。

⑵实施社区公共卫生考核后: (1) 组织管理方面。7家单位全部实现了专人管理健康教育, 以文件形式确定了各单位健康教育领导小组与分管领导, 建立了详细的辖区通联资料 (含各居委会、机关事业单位、学校和托幼机构、工厂企业等) , 形成了基本的社区健康教育网络。 (2) 场地设施方面。逐年完善, 现7家单位都配备了健康教育用投影仪、照相机、笔记本电脑、宣传栏、健康教育资料架、急救训练模具、人体器官模型等, 全部实现了微机化管理。5家单位设有专门的健康教育活动室。 (3) 资料发放方面。7家单位每年均发放健康教育处方15种以上, 其他健康教育资料 (宣传折页、单张、宣传画、VCD、DVD音像资料) 10种以上, 并做到有详细的发放登记和样本留存。 (4) 开展活动方面。7家单位健康教育专栏每两个月至少更换1次, 利用街道和居委会宣传栏开展健康教育每年1次以上, 每年开展健康教育讲座10次以上, 健康教育宣传咨询活动6次以上, 活动记录完整 (采取统一的记录表格) , 并有照片留存, 部分附有活动小结或效果评价。 (5) 效果评价方面。每年由区疾控中心 (区健康教育所) 统一调查问卷, 由各单位自行组织对属地居民开展调查评估, 年终区疾控中心对各单位属地居民进行抽查测评。2008年抽查结果显示居民健康知识普及率95.6%, 健康知识知晓率79.6%, 健康行为形成率82.4%, 较2006年有了较大提高 (2006年抽查测评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69.33%, 健康行为形成率75.71%) 。

4 讨论

4.1 通过对社区公共卫生考核内容细化, 制定详细的评分标准, 使社区健康教育管理有章可循

将信息上报、管理、网络, 场地及设施纳入考核内容, 促使社区健康教育组织管理和硬件上了一个台阶, 各单位工作场所及影视器材得到明显改善。发放资料种类与开展活动数量规定了最低限量, 有助于健康教育工作任务的完成;将重点人群和行业健康教育纳入开展活动与讲座质量评分, 统一资料收集整理内容与格式, 有效地促进了健康教育管理质量的提高。在完成规定量的基础上, 鼓励多劳多得, 调动了工作积极性。

4.2 统一报表、操作表格式及资料收集整理格式, 便于信息的

汇总与核查, 同时加快了社区健康教育管理规范化、微机化进程考核要求各单位每月填报健康教育工作报表, 每月上报的工作数量, 如多于区核查结果的5%, 当月工作量按区复核实际工作量的一半给予补助, 有效地制止了弄虚作假行为。社区居民健康教育效果评估每年根据当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全区统一调查问卷, 考核结果具有可比性。

4.3 专业健康教育机构的指导对社区健康教育工作有重要意义[3]

社区公共卫生考核将专责人员培训与医护人员全员健康教育培训纳入健康教育项目管理与网络内容要求。区疾控中心 (区健康教育所) 作为技术指导部门, 每季度开展一次督导工作, 进行现场技术指导, 同时每年组织健康教育骨干培训2次以上, 受训人员再对单位全体人员及下属卫生站工作人员进行分级培训。健康教育人员素质与工作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为社区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有效的技术保障。

4.4 存在问题

虽然社区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已基本形成,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客观地评价, 其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 在某些环节上还存在漏洞[4]。目前实施的社区公共卫生考核未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属卫生站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提出具体要求, 活动的效果评价亦缺乏具体操作指南, 这是今后工作有待完善的地方。

4.5 努力方向

社区公共卫生考核由卫生行政部门组织, 针对下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医院开展, 充分发挥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骨干作用。但按世界各国及WHO总结的经验:“以社区为载体, 联合其他场所, 形成多部门、多学科合作, 充分动员社区资源积极参与是提高人类健康素质水平的最有效途径”[1], 社区健康教育并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一己之力的工作。全社会参与、多部门协作使各种资源充分利用的模式应是今后发展的大方向。如何在现有政策、体制及物质条件的基础上, 寻求社区健康教育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最大限度地满足社区居民的健康要求, 是今后社区公共卫生工作需进一步探索与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胡晓云, 陈新, 毛宗福, 等.我国城市社区健康教育模式现状研究[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9, 23 (1) :53-55.

[2]孙建国, 胡峻峰, 程玉兰, 等.我国城市社区健康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的探讨[J].中国健康教育, 2004, 20 (11) :1022-1025.

[3]胡晓云, 陈新, 毛宗福, 等.湖北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健康教育工作现状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 2009, 25 (6) :444-446.

社区公共卫生档案管理 篇10

1 基本情况

原南汇区是上海市的郊区, 在19个区县中属经济欠发达地区, 南有洋山深水港, 北有浦东国际机场, 面积860平方公里, 行政村183个, 居委87个, 常住人口123万, 其中户籍人口74万。截至2009年8月, 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4家, 分中心13家, 社区卫生服务站12个, 村卫生室163所;乡村医生547名 (148名为药房专职人员) , 其中113人 (20.7%) 为返聘人员。

2 主要做法

2.1 加强硬件建设

2.1.1 完成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

标准化建设之前的村卫生室大都面积小、房屋破旧, 有的还是租借的。根据原南汇区委的统一部署, 从2003-2005年用3年时间完成141所村卫生室的区级标准化建设。在此基础上, 2006年起, 按照上海市卫生局、农委要求, 陆续完成160所村卫生室市级标准化建设。每所中心村卫生室投入15万元, 由市区镇财政各出5万元, 面积不低于120平方米, 设置诊疗室、治疗室、注射室、观察室、药房、康复室、健康教育室、信息室共八室, 统一设施设备, 一般村卫生室则为60平方米, 设置六室。

2.1.2 完成信息网络建设

每个村卫生室配备两台以上电脑, 建立“村卫生室信息系统”, 并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网。居民在村卫生室就诊可刷卡进行合作医疗的实时报销,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通过信息系统随时监督乡村医生的医疗行为, 区级部门也可以通过系统进行监管。

2.2 实行五个统一管理

2.2.1 统一组织管理

村卫生室的法人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担任,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社区卫生服务科对村卫生室进行日常管理, 布置日常工作, 进行业务培训、技术指导和督促检查, 建立技术操作规程和各项制度。

2.2.2 统一机构设置

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 按照标准化建设标准, 将原有的村卫生室合并或新建, 统一布局、统一功能室。诊察台、治疗车、注射椅、急救箱、药品柜、电脑、打印机、标识标牌等15种基本设施设备由卫生局统一配置。

2.2.3 统一人员管理

乡村医生的聘任、培训、调动等都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统一管理。村卫生室负责人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聘任, 一年一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乡村医生的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培训、业务指导、业务考核, 乡村医生的报酬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考核后按月发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需要可调动乡村医生在本镇范围内的卫生室工作。并将乡村医生组建到全科服务团队中, 与全科医师一同开展以块为主的全科团队服务。

2.2.4 统一财务管理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单立村卫生室账户, 进行独立核算, 村卫生室的收入按月上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业务收入部分返还, 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及镇村统筹经费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拨到各村卫生室, 日常开支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村卫生室统一票据管理, 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统一印制, 实行电脑收费打印, 票据每月装订后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保管。

2.2.5 统一药品管理

首先是规范采购行为, 禁止村卫生室自行采购药品, 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统一采购、统一配送。其次是制订村卫生室药品目录, 将原先规格不一、产地不一、价格不一的药品进行统一, 建立206种药品目录, 卫生室购药按目录申报。2008年起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 将药品品种控制在150种, 并统一规格、统一产地、统一售价。第三是规范药房管理, 药房都安装空调、统一配置药品柜、实行药房专人负责制、定期盘点, 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房的要求进行统一管理。

2.3 解决乡村医生收入保障

2.3.1 解决乡村医生收入来源

原来乡村医生的收入主要来自于医疗业务收入, 所谓“三费一差”, 即挂号费、注射费、出诊费、药品差价, 普遍收入不高, 无保障。随着社区卫生服务的推进, 乡村医生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职能日益增多, 收入无保障使乡村医生开展公共卫生服务积极性不高。2006年, 原南汇区政府下发了《南汇区村卫生所 (室) 规范化管理实施意见》, 明确乡村医生的收入由基本报酬、防保补贴和劳务收入三部分组成, 基本报酬由镇政府按辖区人口5~15元/人的标准向村委会统筹, 防保补贴从防保经费中按2~5元/人标准提取。这一措施, 基本解决了乡村医生收入来源问题, 乡村医生收入不仅提高了, 也有了保障。

2.3.2 解决乡村医生养老保障问题

乡村医生本质上还属农民, 到龄离岗后, 每月只能拿到百多元的养老补贴, 无其他保障, 为了生计, 有的乡村医生做到70多岁还不肯离岗。养老保障问题成了乡村医生的一块心病, 年年要信访, 年年有提案, 却迟迟不解决。2007年, 原南汇区卫生局、劳动保障局、财政局、社保中心根据上海市有关文件精神联合下发了《关于本区乡村医生纳入基本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意见》, 将在岗乡村医生纳入镇保, 将到龄离岗和因特殊原因离岗的乡村医生实施“农保+补贴”的办法解决养老保障问题, 所需缴费资金由区、镇人民政府负担。久拖未决的乡村医生养老保障问题基本得以解决。

2.4 加强业务管理与绩效考核

2.4.1 制订乡村医生工作规范

自非典以后, 公共卫生服务得到政府部门和社会普遍认同和重视。2004年, 原南汇区卫生局下发《南汇区乡村医生预防保健工作规范 (试行) 》, 内容包括传染病管理、儿童计划免疫、除害工作、饮水卫生、慢性病防治、健康教育等13项。其后, 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2.4.2 制订村卫生室管理绩效考核

原南汇区卫生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村卫生室管理的实施意见》, 进一步明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村卫生室的管理主体, 须从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财务及经费等各方面加强管理, 要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制订以服务数量、服务质量和老百姓满意度相结合的新型绩效考核, 打破以往按收入多少来考核的旧办法。区卫生部门每年对卫生室进行绩效考核, 将考核分值纳入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绩效考核, 与职工收入挂钩, 以此督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强日常管理。

2.5 注重人才培养

2.5.1 加强在职培养

乡村医生是农村卫生保健工作的主要承担者, 在巩固和发展农村社区卫生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2]。乡村医生的素质直接影响农村卫生保健服务质量。2006年至2007年, 卫生局和农委共同对全体在职乡村医生进行40个学时的远程培训, 以提高理论水平, 并进行考试, 合格率为96%。

2.5.2 开展定向培养

乡村医生的待遇低, 缺乏养老和医疗保障, 是导致青年人流失和医学毕业生不愿到郊区农村、社区工作的原因[3]。2007年起, 在应届高中毕业生和应届三校生 (三校生指中专、职校、技校的毕业生) 中以定向培养、定点招生的方式, 委托专科学校培养大专学历乡村医生, 并签订协议, 毕业后到卫生室工作, 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编制, 在校学习期间的学费、学杂费、住宿费等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给予一次性补贴。

2.6 开展全科团队服务

将乡村医生纳入全科团队, 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公共卫生医师等共同开展全科服务, 明确乡村医生在团队中的职责, 开展以一般常见病初级诊治及诊断明确慢性病维持治疗为主的基本医疗服务和以预防保健为重点的公共卫生服务, 包括健康教育、传染病管理、慢性病管理、残疾人康复、老年保健、妇幼保健等。在全科团队中, 乡村医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3 成效

3.1 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

镇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 明确社区卫生中心是村卫生室管理的责任主体, 实行人、财、物、业务的统一管理, 职权分明, 转变以往村卫生室无人管理、管又管不好的混乱局面。使镇村医疗资源合理整合, 协调开展以全科医师领衔的团队服务, 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有序开展, 为实现“小病不出村”打下基础, 使社区卫生服务顺利推进。

3.2 公共卫生服务得到顺利开展

在经费没有保障之前, 乡村医生只热衷于开展有收入的医疗业务, 看病开药积极性高, 而开展无偿的公共卫生服务则不积极。实行一体化管理后, 待遇有保障, 并将公共卫生服务数量质量也纳入绩效考核, 打破了乡村医生“重医轻防”的观念, 使各项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3.3 医疗行为明显规范

通过在职培训,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定期培训和日常指导检查, 乡村医生的医疗行为逐渐规范, 服务水平明显提高。过度使用激素和抗生素的情况得到遏制, 联合用药也逐渐规范, 抗生素的使用、病历及处方的书写都得到规范, 医疗纠纷减少。

3.4 乡村医生队伍逐渐稳定

乡村医生收入和养老有了保障, 在职的乡村医生工作比较安心了, 已到龄离岗的乡村医生也不再老是上访了。新一代乡村医生已采用定向培养的方式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编制, 以后的保障将更到位, 有一定的吸引力, 乡村医生队伍逐渐稳定。

3.5 居民就医下沉到村

由于村卫生室硬件改善, 就医环境舒适, 服务水平也有提升, 加上诊查费减免、药品实行零差率等一系列优惠政策, 老百姓愿意到就近的村卫生室就诊, 平时也愿意到村卫生室咨询保健知识、量血压等, 老百姓对乡村医生的服务也较满意。在老百姓就医选择中, 乡村医生存在价格优势、地理优势、情感优势。

4 思考

乡村医生是具有特定时代背景, 中国特色的历史产物。50多年来他们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最基本的医疗服务并承担公共卫生、预防保健等卫生服务, 成为农村三级保健网络中不可或缺的基层卫生队伍, 为我国初级卫生保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4]。在新形势下, 尤其是在社区卫生服务全面推开的今天, 如何完成乡村医生的转型, 适应基层卫生工作新需求, 尚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

4.1 乡村医生的“身份”问题

乡村医生起先叫“赤脚医生”, 1980年代改名为“乡村医生”, 但一直未摆脱半农半医的“身份”, 本质上仍属农民, 不属于真正的医务人员。乡村医生作为历史的产物, 其历史使命已完成。现已进入21世纪, 历史遗留问题不能一直遗留下去。现在的乡村医生已是社区卫生服务的一分子,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 其承担的职责是农村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因此, 应确认新一代乡村医生的“身份”, 他们应与全科医师一样, 属于基层卫生工作者。新培养的大专学历的乡村医生应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编制, 从根本上解决其“身份”问题, 那么待遇问题、保障问题等其他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 上海已走出这一步。

4.2 乡村医生的待遇保障问题

目前乡村医生尚未纳编, 其待遇及保障问题仍是主要问题。乡村医生单靠业务收入是远远不够的, 要乡村医生去创收也有违医改精神。乡村医生的收入来源一部分应是医疗业务收入, 但比重不应太高, 应在30%左右;另一部分应是公共卫生服务经费, 可按服务项目多少来核定, 也在30%左右;另外40%应由政府财政补偿, 主要是镇级财政, 加上村级统筹, 也可吸引社会资金。

4.3 乡村医生的培养问题

2006年, 对上海部分区县乡村医生的调查显示, 95.1%的乡村医生愿意参加各类培训, 其中主要原因是希望通过培训“提高业务水平”[5]。但目前乡村医生的在职培养和继续教育机会比较少, 更谈不上职称晋升了, 这也是难以吸引优秀人才到村卫生室工作的原因之一。创造同等的培训条件, 不仅是提高乡村医生业务水平的重要途径, 也是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扎根农村工作的有力举措。应建立乡村医生定期培训、轮训, 参加学术交流的机制, 使乡村医生与全科医师同样有提高的机会, 真正适应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

摘要:原南汇区在镇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方面已探索13年, 在行政管理体制、乡村医生收入保障机制、乡村医生培养以及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等方面都进行了大胆尝试。文章对当地的做法及成效进行了介绍, 指出新时期要合理利用医疗资源, 充分发挥乡村医生在卫生保健网络中的基础作用, 全面推广社区卫生服务, 必须实行和完善镇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并就乡村医生“身份”的解决问题、待遇保障问题及培养问题展开了思考。

关键词:农村卫生,一体化管理,乡村医生,社区卫生服务

参考文献

[1]蒲忠林, 陶秀琴.推行镇村一体化管理打好社区卫生服务基础[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3, 17 (02) :46-47.

[2]刘士刚, 王宗玲.乡村医生现状分析与管理对策[J].中国校医, 2008, 22 (6) :678.

[3]陆静, 许铁峰, 陈颖, 等.上海市郊区社区卫生基层医生队伍调查与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8, 28:89.

[4]刘继同.中国乡村医生的未来和医务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工程[J].中国卫生人才, 2007, 3:36.

社区公共卫生档案管理 篇11

关键词 管理执行力 影响因素 社区 对策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12-0018-02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countermeasure of the

management execution of the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institutions

TANG Gang

(Maogang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Songjiang District, Shanghai 201607, China)

所谓社区卫生服务的管理执行力,指的是贯彻单位建设发展战略意图,完成预定任务,实现预定目标的能力[1],包含完成任务的意愿、权利与能力、质和量[2]。管理执行力建设是中心规章制度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关键,是中心文化建设和医疗质量管理的核心内容和永衡话题,如何加强管理执行力建设也是一直困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领导的重要问题。没有管理执行力,即使把目标定得再高,措施计划定得再好,也无法落实到具体行动上,所制订的措施计划就无法执行到位,所定的目标就无法实现[3]。管理执行力的执行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医疗卫生单位的规范运营和可持续发展。

1 影响管理执行力的因素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拥有较强的执行能力,在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满意度一直保持较高水平,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控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为保障人民健康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管理执行力不够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决策机制不完善

决策机制不完善。缺乏集体领导意识,个别领导的意见成为主宰意志;少数领导凭经验、拍脑袋进行决策,用老经验解决新问题,不调查、不咨询;在自己部门或职能范围内决策,较少进行部门间的协调,结果出现各自的决策表面正确,而执行起来与事实不符的情况[4]。

1.2 责任意识不强

部分职工对社区卫生事业的社会责任认识不足,对肩负的居民健康守门人的使命感不强;少数单位和医护人员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服务模式和服务功能的转变不适应,存在抵触情绪;不能从全局考虑问题,对工作的目的和性质不理解,将执行中遇见的困难认为是不切实际,强调客观原因。

1.3 制度不完善

规章制度不健全、不完善、欠科学,表达不明确,操作有弹性,导致执行制度的针对性不强,执行检查时较困难;职工对制度内容掌握不全面,难以成为职工的行为准则;监督和考核机制不严格,考核流于形式,对违纪违规现象处罚不力,制度的权威性不高;职责不清,履职不到位,引起互相推诿。

1.4 制度管理不力

在规章制度面前,部分领导干部没有以身作责,没有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管理者不敢严格管理,执行时人情味浓,甚至存在利益驱动现象;缺乏定期培训教育,职工综合素质和能力达不到“与时俱进”,不能适应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要求。

1.5 决策与执行脱节

少数干部错误地地认为,领导的职责是决策,忽视执行的重要性;执行管理前紧后松,以后不了了之;管理执行力层层递减,底层职工抱着与我无关的心态、甚至阳奉阴违,缺乏责任感。

1.6 缺乏良性文化氛围

中心没有形成“完美执行为荣,消极执行为耻”的文化氛围。对执行不力的员工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甚至部分职工认为抬头不见低头见,何必当真。单位对干部员工的教育方法有待改进,效果有待增强[5]。

2 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执行力的对策与思考

美国企业家H·格瑞斯特说:“杰出的策略必须加上杰出的管理执行力才奏效。”管理执行力越强,结果越好,当管理执行力等于零时,再完美的方案也等于零。所以说,三分战略,七分执行,管理之道贵在落实。执行凝聚着心血和责任,体现着作风和意志,反映着能力和水平。提高管理执行力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任务,必须找准切入点,抓住着力点,改进不足点。

2.1 健全决策机制

作为一名基层领导,要善于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做出科学决策,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重大事项未调查研究之前不作决策,不经过集体讨论之前不决策,专业性较强的事项不经过专家咨询论证之前不决策,与职工利益相关的事项不充分听取意见之前不决策;建立健全决策后评价、反馈纠偏和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对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尽量减少决策的失误。

2.2 强化执行意识

通过学习培训统一职工思想,引导广大医护人员增强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把提高管理执行力摆在重要议程上;明确责任,做到以岗定责,责任到人,并建立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机制。有效的上下沟通交流是提高管理执行力的基础,有好的理解力才会有好的管理执行力。

2.3 完善制度建设

对制度进行整理汇总,并使制度中的约束性条款清晰可见,便于操作,针对性强;要养成定期学习制度的习惯,建立事事必责的责任机制,强化执行意识;用赏罚分明的奖赏机制保障管理执行力,使制度成为人人不可逾越的“高压线”。

2.4 加强队伍建设

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头抓执行、促落实,努力建立一种和谐的社会环境、一种和睦的工作环境,一种同心协力的发展环境;职工要发扬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勇攀高峰的精神,最大限度地的发挥人的潜能,借助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不断提高管理执行力,提高执行的责任感;运用科学的执行方法与执行技能,提高执行的效率;注重学习和培训,加强工作技能和综合知识学习,学以致用,提高执行能力。

2.5 强化考核督查

用环环紧扣的运行机制提升管理执行力,使各项工作衔接紧密,步步走实,紧张有序,高效运转;上下联动形成合力,朝着一个目标,一个方向,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及时了解掌握工作进度,全面实施绩效考核,充分激发职工执行的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自觉接受监督,拓宽交流渠道,广泛征求意见,把监督权和评判权交给广大群众和服务对象,促进各项工作的落实。

2.6 构建执行文化

中心要营造健康的文化氛围和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强化对职工的教育,增强危机意识,使职工认识到执行制度是对自己负责,严格管理是对职工的关心。

总而言之,提高管理执行力是增强医疗卫生单位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医疗卫生单位建设和发展的治本之策[2]。

参考文献

[1] 于淑清. 浅谈文化构建对医疗卫生单位管理执行力的影响[J]. 今日科苑, 2010, 14(8): 237.

[2] 徐霞. 大学校长的行政管理执行经验研究[J]. 科技文汇, 2011, 8(10): 179-180.

[3] 李健. 企业管理执行力缺失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 工会论坛, 2011, 17(3): 81-82.

[4] 管永前. 行政决策失误的原因分析与对策探讨[J].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09, 32(1): 94-96.

[5] 耿协忠. 加强管理执行力建设,提升工作质效[J]. 现代企业教育, 2011, 28(10): 78-79.

社区公共卫生档案管理 篇12

社区电子健康档案的发展回顾

2002年汉雷教授在中国引入电子健康档案理念, 在《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杂志上介绍了电子健康档案的理论[5]。2005年, 电子健康记录和社区卫生信息技术标准化研究等项目也积极启动, 我国开始从不同领域和层次入手, 使卫生信息标准化[6]。2007年, 我国首个网上电子健康档案在深圳建立, 这其中包含深圳政府投资1.3亿元, 为我国健康档案的建立带了好头[7]。2009年3月18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 (2009-2011年) 》, 其中规定, 2009年将会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实施统一的居民健康档案, 并进行规范的监督和管理。2009年5月15日, 卫生部组织制定了《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 (试行) 》, 并提供标准文本以供下载[8]。2010年的两会上,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提出, 全世界都在卫生建设中逐步走向数字化, 为紧跟世界步伐, 中国也应对电子健康档案进行抓紧建设[9], 由此, 我国在卫生信息化标准建设方面迈出了一大步, 取得重大突破。

电子健康档案在社区卫生管理中应用现状

个人健康档案是个人健康连续的、动态的记录集, 它主要记录人一生的生理健康、精神健康和与健康相关的所有信息。传统的健康档案 (纸张记录) , 不但资料繁杂不易归档, 耗费人力、财力, 占用空间, 而且利用度极低。借助于计算机和网络等技术将个人的健康信息数字化采集、传输、储存, 居民可以随时查阅、检索、统计、维护自己的健康信息, 为健康风险评估、健康管理、疾病诊疗和健康指导等提供基础性保障, 从而达到健康促进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目前, 电子健康档案在社区卫生管理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建立电子健康档案:电子健康档案是将社区居民的个人信息、健康情况以电子信息化的形式储存在计算机服务器中, 跟传统纸质健康档案的不同就是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 庞大数据库的建立需要资料的收集、核对、统计、筛查等, 可以及时更新调整档案信息, 用传统纸质方法很难做到。早在2006年全国已有35个城市, 2 40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9 72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建立了社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10]。截止2011年3月, 北京市级社区卫生平台建立了526万份居民电子健康档案, 建档率42.9%[11], 上海市徐汇区居民建档率72%, 杭州市上城区2013年的建档目标是80%。档案内容包括个人的基本信息, 也包括既往病史、家族史、个人生活习惯、职业等信息, 其中涉及流动人口建档与社区管理相联系、死亡居民档案的注销、乔迁居民迁出及迁入、新生儿的新增档案等各方面内容等难题。上海市徐汇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涵盖了常住户籍人口和常住非户籍人口, 对人户分离、长期外出等特殊情况, 83.33%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予建档[12]。电子健康档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与社区管理、户口档案管理, 通过电子计算机网络有机联为一体。 (2) 基于电子健康档案进行健康管理:健康管理是此次建设健康管理档案的主要目的, 目前主要是对老年人管理 (>60岁) , 慢性病居民管理 (主要是高血压和糖尿病) , 精神障碍疾病居民管理, 残疾人、孕妇、儿童等弱势人群管理, 传染病、肿瘤患者的管理。利用电子健康档案可进行健康管理的形式:a.健康随访:包括电话随访或者上门随访, 由电子健康档案管理软件设计随访时间、随访内容, 对居民的健康情况作长期跟踪随访, 目前随访比较多的是高血压、糖尿病管理, 并做评估、记录相关信息, 从而进行健康教育指导, 提高全民的健康预防意识。b.门诊健康管理:因为电子健康档案随时记录个人的健康信息, 为社区门诊带来方便, 一方面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随时搜索个人就诊用药、既往病史、家族史等信息, 对诊疗有帮助;另一方面随时记录个人健康情况动态信息。上海市徐汇区将健康档案应用在社区疾病诊断中, 利用健康档案完善社区诊断。c.双向转诊:利用电子健康档案信息, 无论是社区还是医院, 都将实行双向转诊, 方便医院与患者;同时两者可以共享居民的健康状况, 无论对医疗机构还是患者方面, 都节约了资源, 能高效利用时间, 使患者疾病能够尽快得出诊断, 方便追踪患者情况, 也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了连续性服务, 做到大病去医院、小病到社区、康复回社区。d.远程诊疗: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 建立远程服务、可视化诊疗、移动病房查房等, 及辅助检查会诊、疑难患者或危重患者会诊, 充分利用现有的医疗资源, 降低患者病死率, 即使是医疗条件不完善的地区, 也尽力做到方便、快捷地服务, 以此确保双向转诊医疗服务的连续性。 (3) 利用电子健康档案进行卫生资料数据统计:电子健康档案是个庞大的数据库, 记录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等社会居民群体的健康信息, 通过部分抽样调查、数据筛查可以统计区域居民健康信息, 例如以糖尿病、高血压为索引, 可以统计其发病率、控制率、动态变化、年龄等相关信息情况。从而指导卫生部门了解当时、当地的居民健康情况, 更好地进行健康管理。另一方面可以作为医疗管理部门对医务人员工作考核的方式, 可以有明确的数据记录随访、门诊、治疗等健康管理工作量。

电子健康档案应用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目前的医疗资源分布并不均匀, 较好的医疗设备与人才往往集中在大、中型城市, 而随着慢性病、代谢性疾病、精神疾病发病率不断升高, 建立规范的电子健康档案迫在眉睫, 也是医疗改革的重要内容。信息化技术在健康档案管理应用中发挥了不可逾越的作用, 但目前仍存在的不少问题: (1) 各地区经济水平及整体信息化水平不平衡, 导致全国各地发展极不平衡, 政府投入经费相对不足, 相关部门重视程度不够, 健康档案所带来的近期经济效益不可见。 (2) 电子健康档案信息化管理知识的普及和人才缺乏, 社区机构普遍缺乏信息技术人才, 信息科配备的人员少。 (3) 系统安全和隐私的保障、保护机制不健全, 需要进一步优化。 (4) 居民对健康档案的认知不够, 采集健康信息、原始资料保存困难[13]。 (5) 健康档案普遍存在着内容、结构、指标、格式没有统一的标准。 (6) 存在信息“死档”, 档案利用率太低, 很大部分社区只是将社区健康档案作为对社区医生的考核标准, 没有真正发挥健康管理的作用。

电子健康档案应用的建议

政府加大管理: (1) 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模式:由卫生行政主导, 乡镇社区卫生机构着手, 各级卫生机构及其他部门配合。 (2) 加大资金投入, 制定各项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 软件的编制也更具管理效能。 (3) 加强计算机软件、云技术的开发, 实现资源共享, 减少“死档”的发生, 提高软件的利用率, 并降低系统的运行、维护成本[13]。 (4) 完善技术、管理、法律等方面的制度, 明确电子健康档案信息的法律地位, 从根本上为其提供法律保障。

卫生机构加强建设: (1) 医学技术标准化, 加强计算机软件建设, 建立统一电子健康档案, 利用信息云平台, 更好地进行评估、交流, 加大电子健康档案的利用。 (2) 加强人才培养建设:目前社区卫生工作人员人才紧缺、学历普遍较低, 信息技术人员更加缺少, 积极采取措施, 留住人才, 提高社区卫生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3) 开展对社区全科医护行政管理与卫生信息管理人员的培训, 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 按地区位置划分, 做到“人人享有电子健康档案, 档案记录一生、管理一生、服务一生”, 全科医生责任到人。

因地制宜, 统筹建设:立足实际, 分步骤、分阶段, 不同地区的医疗卫生条件和建设不同, 可根据当地的经济状况、地理环境、人口资料、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具体情况, 建立可行性电子健康档案。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居民对建立电子健康档案的认识, 提高依从性, 保证电子健康档案建立的质量。

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对于提高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具有重要作用。目前电子健康档案系统的建设, 各地区也发展不平衡, 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各种困难, 亟需各级政府进一步支持, 对社区信息化建设加大投入, 坚定不移地完善社区卫生改革。

摘要:目前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实施电子健康档案信息化管理已经是社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大力推进电子健康档案建设, 将大大改善社区医疗服务的工作条件, 有利于提高社区健康服务水平。通过回顾电子健康档案的发展历程及其在社区卫生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发现电子健康档案系统的建设在各地区发展并不平衡, 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各种困难, 亟需各级政府进一步支持, 对社区信息化建设加大投入, 坚定不移地完善社区卫生改革。

上一篇:物理自学能力下一篇:绿色会计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