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试行)(共8篇)
重庆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试行) 篇1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渝办发 [2007]196)重 庆市政府公众信息网 2007年07月25日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渝办发〔2007〕196号)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重庆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试行)》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二○○七年七月十七日
重庆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发〔2006〕10号)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渝府发〔2007〕65号),根据卫生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试行)》和《重庆市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指在本市城镇范围内设置的经区县(自治县)卫生行政部门登记注册并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
第三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服务对象,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服务重点,开展健康教育与促进、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具有社会公益性质,属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
第四条 市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各区县(自治县)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制定本地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
第二章 服务功能与执业范围
第五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对象为本行政区域内的常住居民、暂住居民及其他有关人员。
第六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以下公共卫生服务:
(一)卫生信息管理。根据国家规定收集、报告本行政区域有关卫生信息,开展社区卫生诊断,建立和管理居民健康档案,向本行政区域内街道办事处及有关部门和单位提出改进社区公共卫生状况的建议。
(二)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普及卫生保健常识,实施重点人群及重点场所健康教育,帮助居民逐步形成有利于维护和增进健康的行为方式。
(三)传染病、地方病、寄生虫病预防控制。负责疫情报告和监测,协助开展结核病、艾滋病、其他常见传染病以及地方病、寄生虫病的预防控制,实施预防接种,配合开展爱国卫生工作。
(四)慢性病预防控制。开展高危人群和重点慢性病筛查,实施高危人群和重点慢性病病人管理。
(五)精神卫生服务。实施精神病人社区管理,为社区居民提供心理健康咨询和指导。
(六)妇女保健。提供婚前保健、孕前保健、围产期保健、更年期保健,开展妇女常见病预防和筛查。
(七)儿童保健。开展新生儿保健、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保健,协助对本行政区域内托幼机构进行卫生保健指导。
(八)老年保健。指导老年人进行疾病预防和自我保健,进行家庭访视,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指导。
(九)残疾康复指导和康复训练。
(十)计划生育技术咨询服务,发放避孕药具。
(十一)协助处置本行政区域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十二)卫生行政部门下达的其他公共卫生任务。第七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以下的基本医疗服务:
(一)一般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护理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治疗。
(二)社区现场应急救护。
(三)家庭出诊、家庭护理、家庭病床等家庭诊疗服务。
(四)转诊服务。
(五)康复医疗服务。
(六)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其他适宜医疗服务。
第八条 社区卫生机构应根据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提供与上述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内容相关的中医药服务。
第三章 机构设置审批与执业登记
第九条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则上按街道办事处范围设置,以政府举办为主,一个街道办事处或3万―10万居民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需要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其服务人口一般为0.5万―1万人。人口规模大于10万人的街道办事处,应增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口规模小于3万人的街道办事处,或小于0.5万人的居委会,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置由区县(自治县)卫生行政部门确定。
第十条 各区县(自治县)社区卫生机构设置规划应纳入当地区域卫生规划、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须经同级政府批准,报市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第十一条 规划设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立足于整合卫生资源配置,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布局。政府举办的一级医院和街道医院应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政府举办的部分二级医院和有条件的国有企事业单位所属医疗机构通过结构与功能改造,可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第十二条 新设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由卫生行政部门设立,也可按照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通过公开招标等方式确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举办者,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第十三条 设置审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征询所在街道办事处及社区居民委员会的意见。第十四条 各区县(自治县)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置审批、执业登记、校验、日常考核与监督管理。区县(自治县)卫生行政部门审批同意设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后30日内报市卫生行政部门备案。市卫生行政部门有权依法撤销区县(自治县)卫生行政部门作出的不符合规定的审批决定。
第十五条 设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符合本行政区域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
(二)符合《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标准》;
(三)有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名称、组织机构与场所及规章制度;
(四)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第十六条 设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单位或个人应向所属区县(自治县)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以下材料:
(一)设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申请书;
(二)设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用房产权证明或使用证明;
(四)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执业资格的相关证明,机构负责人、财会人员的身份证等相关证明;
(五)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必需设备和资金证明;
(六)选址报告和标明主要科室及比例的建筑设计平面图;
(七)审批机关规定的其他材料。
第十七条 区县(自治县)卫生行政部门受理申请后,应当在20个工作日内作出决定,批准的,发给《设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批准书》;不予批准的,应书面说明理由。
申请人在取得《设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批准书》后,应在一年内设置,超过有效期未设置的,应重新申办设置审批手续。第十八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执业,必须向批准其设置的卫生行政部门申请执业登记,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医疗机构申请执业登记注册书》;
(二)《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
(三)规章制度(细化);
(四)常用药品清单。
(五)第十六条第(三)、(四)、(五)、(六)、(七)款之规定。
第十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办理执业登记:
(一)不符合《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的核准事项;
(二)不符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标准》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标准》;
(三)投资不到位;
(四)业务用房不能满足诊疗服务功能或内部布局不合理;
(五)通讯、供电、上下水道、消防等公共设施不能满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正常运转;
(六)规章制度不符合要求;
(七)消毒、隔离和无菌操作等基本知识和技能现场抽查考核不合格。
第二十条 各区县(自治县)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执业登记申请之日起45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核。审核合格的,予以登记,发给《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审核不合格的,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二十一条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校验期为一年。区县(自治县)卫生行政部门受理校验申请后30个工作日内完成校验工作,并报市卫生行政部门备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校验期满前1个月应向原发证机关书面提出校验申请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校验申请书,《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副本;
(二)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执业资格的相关证明,机构负责人、财会人员的身份证明等相关证明;
(三)校验期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工作总结与各项统计信息资料;
(四)市、区县(自治县)卫生行政部门规定需要提交的其他材料。
第二十二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发证机关可以根据情况,给予1―6个月的暂缓校验期:
(一)不符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设置标准》;
(二)处于限期整改期间或停业期间的;
(三)经卫生行政部门考核不合格的;
(四)市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情形。
不设床位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暂缓校验期内不得执业。暂缓校验期满仍不能通过校验的,由发证机关注销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第二十三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变更名称、场所、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服务范围的,或因扩建、改建、迁建原因需停业的,按相关法定程序办理相关手续。
第二十四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执业登记的事项:
(一)名称、执业地址、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
(二)所有制形式及分类性质;
(三)注册资金;
(四)服务范围;
(五)诊疗科目;
(六)房屋建筑面积、住院床位、日间观察床位;
(七)服务对象;
(八)职工人数;
(九)执业许可证登记号(医疗机构代码);
(十)核准登记附设药房(柜)的药品种类;
(十一)有效期限。
第二十五条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登记的诊疗科目应为预防保健科、全科医疗科、中医科(含民族医学)、康复医学科、医学检验科、医学影像科,有条件的可登记口腔医学科、临终关怀科,原则上不登记其他诊疗科目,确需登记的,须经区县(自治县)卫生行政部门审核批准,同时报市卫生行政部门备案。社区卫生服务站登记的诊疗科目应为预防保健科、全科诊疗科,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站经区县(自治县)卫生行政部门审批后,可登记中医科(含民族医学)或其他诊疗科目。
第二十六条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当地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服务范围和人口情况,合理配置一定数量以护理康复为主要功能的病床,但不超过50张。社区卫生服务站不设住院病床。
第二十七条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独立法人机构,实行独立核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其下设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实行一体化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本行政区域内其他社区卫生服务站具有业务管理、指导职能。
第二十八条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是专有名称,未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命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须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执业登记,原则上不得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名称。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命名原则是:重庆市+所在区县(自治县)名+所在街道办事处名+识别名(可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命名原则是:所在区县(自治县)名+所在街道办事处名+所在居委会或社区名+社区卫生服务站。
第二十九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使用由国家卫生部统一制定的专用标识。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条 卫生行政部门应建立健全监督考核制度,实行信息公示和奖惩制度。应定期收集社区居民意见和建议,将社区卫生服务数量、质量和接受服务居民的满意度作为考核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业绩的重要标准。
第三十一条 卫生行政部门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评审制度,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建设。
第三十二条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院(所)、专科防治院(所)等预防保健机构在职责范围内,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所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进行业务评价与指导。
第三十三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根据服务功能、服务人口、居民的服务需求,按照精干、效能的原则设置卫生专业技术岗位,配备适宜学历与职称层次的从事全科医学、公共卫生、中医(含中西医结合、民族医)等专业的执业医师和护士,药剂、检验等其他相关卫生技术人员根据需要合理配置。
第三十四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专业技术人员须具有法定执业资格。
第三十五条 临床类别、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注册相应类别的全科医学专业为执业范围,可
以从事社区预防保健以及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诊疗,不得从事专科手术、助产、介入治疗等风险较高、不适宜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的专科诊疗,不得跨类别从事口腔科诊疗。
第三十六条 临床类别、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事全科医疗工作,申请注册全科医学专业为执业范围,须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一)取得全科医学专业中、高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二)经市卫生行政部门认可的相应类别全科医生、社区护士岗位培训并考核合格。
(三)参加市卫生行政部门认可的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考核合格。取得初级资格的临床类别、中医类别执业医师须在有关上级医师指导下从事全科医学工作。
第三十七条 根据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有关专业的医护人员(含符合条件的退休医护人员),经所在单位同意,在区县(自治县)卫生行政部门注册备案后,可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事相应专业的临床诊疗服务。
第三十八条 社区卫生技术人员依照国家规定接受全科医师的毕业后教育、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等职业培训。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须建立健全培训制度。高等医学院校有关医学专业毕业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事全科医疗工作的,接受全科医师规范化或岗位培训后,方可在全科医疗岗位工作。第三十九条 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实行定编定岗、公开招聘,签订聘用合同,建立岗位管理、绩效考核、解聘辞聘等制度。非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自主用人制度。
第四十条 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恪尽职守,遵纪守法,不断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努力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
第五章 执业规则
第四十一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执业,须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技术规范,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教育,实施全面质量管理,预防服务差错和事故,确保服务安全。
第四十二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须建立健全以下规章制度:
(一)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
(二)人员岗位责任制度。
(三)人员聘用、培训、管理、考核及奖惩制度。
(四)技术服务规范与工作制度。
(五)服务差错及事故防范制度。
(六)服务质量管理制度。
(七)财务、药品、固定资产、档案、信息管理制度。
(八)医疗废物管理制度。
(九)社区协作与民主监督制度。
(十)其他相关制度。
第四十三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须根据卫生行政部门规定,履行提供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第四十四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妥善保管居民健康档案,保护居民个人隐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关闭、停业、变更机构类别等情况下,须将居民健康档案交由当地区县(自治县)卫生行政部门妥善处理。
第四十五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严格掌握家庭诊疗、护理和家庭病床服务的适应症,切实规范家庭医疗服务行为。
第四十六条 市及区县(自治县)卫生行政部门要建立信息平台,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本地有关大中型医疗机构专科设置、联系方式等转诊信息,支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中型医疗机构建立转诊协作关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因设备或者技术条件难以安全、有效诊治的患者应及时转诊到相应的大中型医疗机构诊治。对医院转诊病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根据医院建议与病人要求,提供必要的随访、病历管理、康复等服务。
第四十七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中医药(含民族医药)服务,应配备相应的设备、设施、药品,遵守相应的中医诊疗原则、技术标准和技术操作规范。
第四十八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在显著位置公示医疗服务、药品和主要医用耗材的价格,严格执行相关价格政策,规范价格行为。
第四十九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配备与其服务功能和执业范围相适应的基本药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使用药品,须严格执行药品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从具有合法经营资质的单位购入或由政府组织统一配送。严禁使用过期、失效及违禁的药品。
第六章 附则
第五十条 本管理办法由市卫生局负责解释。第五十一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发布部门:重庆市政府 发布日期:2007年07月17日 实施日期:2007年07月17日(地方法规)
重庆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试行) 篇2
关键词:医疗卫生机构,医院,公共建筑,节能管理
一、重庆市医疗卫生机构能耗现状
(一) 基本情况
重庆直辖十余年来, 是我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最快的时期。通过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健康重庆”建设, 我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 新建、改建了大量不同类型的医疗卫生机构。目前, 我市现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400余个, 既有业务用房面积共约850万平方米, 其中市级大型医疗卫生机构20余个, 既有建筑业务用房面积约80万平方米, 在建及规划建设业务用房约140万平方米。在医疗卫生系统中推广节能工作, 意义十分重大。根据有关部门调查统计, 医疗卫生机构的平均节能潜力在25%以上。
2009年全市医疗卫生系统能源消耗统计调查显示, 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全年共消耗煤炭2368吨, 天然气1129万立方米, 汽油、柴油、煤油、燃料油等共6848千升, 液化石油气及其他石油制品167吨, 电力消耗19511万千瓦时 (其中中央空调用电1327万千瓦时) , 水消费量为1282万立方米。所有能源消耗折合标准煤共54449吨。
(二) 医疗卫生机构能耗特点
水、电、空调、蒸汽、医疗气体作为维持医院运作之基本要素, 其中以电力和医疗气体最重要, 若二者之一中断, 便会立刻危害到病患的生命, 所以公用系统为医疗作业之命脉。系统设备以安全、可靠度为首要要求, 但是公用系统亦为主要能源耗用设备, 必须妥善管理以确保安全, 并兼顾节约能源。在医疗卫生机构能耗中, 电力约占45%, 为整个医院之主要能源, 天燃气、煤炭等约占29%, 主要用在供应蒸汽、热水、消毒、洗缝、厨房及冬季暖气, 其中如以电力再分析, 空调约占50%, 照明、插座约占34%, 所以空调、照明为医疗卫生机构节能管理重点。
二、重庆市医疗卫生机构节能改造对策
(一) 照明节能系统
使用高效发光光源代替原有的低效光源, 在节电的同时提高照度、显色度, 改善照明环境, 从而给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稳定的照明环境, 既提高了工作效率亦保护了人体健康。用T5 (高效荧光灯+电子镇流器) 替换T8 (荧光灯+电感镇流器) , 节电25%以上, 照度提高15%以上, 显色指数由原来的70提高到85, 消除了频闪, T5荧光灯的寿命是T8的两倍。磨砂灯泡或白炽灯泡选用色温相当的节能灯替换, 在照度不降低的前提下, 节电60%以上, 且寿命提高6~8倍。其余部分可根据各科室的不同要求来替换更高效的节能环保光源。
(二) 空调节能系统
空调能耗是建筑能耗的主要部分, 约占医院总能耗的50%左右, 最大可占到建筑总能耗的65%, 因此, 医院节能的主要任务是降低其空调系统能耗。空调节能的技术措施可归纳为八个方面:减少冷负荷、提高制冷机组效率、利用自然冷源、减少水系统泵机的电耗、减少风机电耗、采用自然通风、使用智能控制系统、中央空调余热回收。
(三) 电梯节能
电梯可采用全可控有源能量回馈器进行节能。有源能量回馈器的作用就是能有效的将电容中储存的电能回送给交流电网供周边其他用电设备使用, 节电效果十分明显, 一般节电率可达15%~50%。此外, 由于无电阻发热元件, 机房温度下降, 可以节省机房空调的耗电量, 在许多场合, 节约空调耗电量往往带来更大的节电效果。
(四) 燃油锅炉节能技术
采用水源热泵型热水机组或风冷热泵代替燃油锅炉制热水, 除用于生活热水外, 也可用作燃油锅炉的补充用水。相比较传统的燃油锅炉, 热泵型热水机组具有以下的优点:效率高, 节能显著;体积小, 重量轻;环保性能好, 无污染物排放;电脑自控, 无需人工管理;具有防止结垢和水质软化处理功能。
(五) 医疗卫生机构污水处理和投资
医疗卫生机构污水处理不仅仅是技术问题, 而且是衡量医院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设备选型直接影响工程费用和运行费用。我们可对现有设备进行更新改造, 采用国家科技部门推荐的无动力医院污水处理装置, 进一步降低能耗和运行费用。
(六) 加强能源管理
再好的节能措施也必须要人来维持, 医疗卫生机构本身也要制定用电用水管理规章制度, 建立节能奖励制度和浪费能源处罚制度。
三、重庆市医疗卫生机构节能改造实务
近年来, 重庆市卫生局高度重视医疗卫生机构的节能改造工作。2008年, 市肿瘤医院投入67万元 (其中节能专项资金30万元) 对住院病房实施节能改造, 经测算, 每年节约用电约70万度, 节约电费约33万元。目前, 市肿瘤医院正在积极申报“新建住院部大楼室内照明系统”节能节电示范工程, 该项目计划投资180万元, 预计每年可节约用电74万千瓦时。2009年, 市卫生局在部分市级医疗卫生机构推广使用财政补贴高效照明产品 (T5高频节能灯管) 5万只, 每年可以节约用电约200万千瓦时, 2010年4月,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投入58万元对医院污水处理站排风系统进行综合改造, 通过改造, 将净化后的污水末端水用于二氧化氯发生器, 每月将节约用水4千吨, 预计年节约水费约20万元。
实践经验证明, 通过节能改造, 在提高医疗卫生机构能源使用效率, 降低服务成本的同时, 医疗机构的空调照明环境整体舒适度也将得到明显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薛志峰.既有建筑节能诊断与改造[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2010[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薛志峰.公共建筑节能 (建筑节能技术与实践丛书)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4]涂光备.医院建筑空调净化与设备[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重庆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试行) 篇3
【关键字】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记分
1 前言
《广东省卫生厅关于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记分的试行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于2011年01月04日开始实施,至今已超过两年。《办法》制定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广东省医疗机构监督管理,以及保障医疗服务质量与医疗安全。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记分作为行政处罚以外的处罚措施,能弥补行政处罚手段的不足,更好地规范医疗机构执业行为。
具体在深圳市,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记分,不仅与医疗机构的年度校验密切相关,还被作为卫生行政部门对医疗机构年度医疗服务质量评价的重要评分依据。因此,大部分医疗机构管理者对于不良执业行为记分甚至比行政处罚更为看重。然而,《办法》出台至今,尚缺少一个与之相配套的实施细则,或者规范性流程,某些关键部分规定很模糊,对于卫生监督员的具体实施有一定难度。以下将着重指出《办法》在实施过程中的模糊点以及给予相应的解决意见,并对《办法》提出几点建议。
2《办法》的几处模糊点
2.1《办法》中提到,在查实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的10个工作日内制作《广东省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记分通知书》(以下简称《通知书》),“查实”的时间概念没有明确给出。
2.2《办法》中规定,“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单项分值为2分(含)以下的,执法人员可以当场作出记分处理”。此处是理解为“不管有多少个不良执业行为,只要每一个不良执业行为单项分值为2分(含)以下的,无论最后累计记分是否超过2分,都可以当场记分”,还是理解为“最后累计记分2分(含)以下的,才可以当场记分”,还有待明确。
2.3卫生监督员将制作好的《通知书》送达医疗机构,由谁签收,《办法》无明确规定。
3 解决意见
根据《办法》的制定精神,以及深圳市卫生监督员执行的具体情况,以下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意见,供大家参考应用。
3.1对于当场记分的情况,“查实”的时间即为当天;对于非当场记分的情况,一般会伴随行政处罚,这里,“查实”的时间应规定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书的时间。
3.2不良执业行为记分,对于医疗机构的年度校验以及医疗服务质量评价,均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固综合考虑,当场记分的条件,应该是:当场可以查实不良执业行为,且医疗机构该次的不良执业行为记分累计在2分(含)以下的。累计超过2分的,应当进行领导审批程序,不能当场记分。
3.3《通知书》的签收人,是得到医疗机构相关授权委托的人。签收人要填写好卫生行政部门提供的授权委托书,并加盖医疗机构的公章及其法定代表人的签章,相关授权才能成立。
4对《办法》提出几点建议
《办法》实施至今已超过两年,逐渐显露出滞后性,以及与当前卫生监督执法工作的不相匹配,下面将对《办法》提出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4.1前面已经提到,《办法》作为一个试行的管理办法,而且实施已超过两年,相关部门亟需出台一个与之相配套的实施细则,或者规范性流程,解决模糊点、争议点,尽可能地统一各地卫生监督部门的操作流程,更好地监管、规范执法人员的具体操作。
4.2《办法》规定的某些不良执业行为记分分值,有待商榷,例如:常见的不良执业行为“诊疗活动超出登记的诊疗科目范围的”一次才记2分,而另一常见的不良执业行为“任用一名卫生技术人员从事执业范围或本专业以外的诊疗活动的”一次却记4分。医疗机构超范围执业和任用超执业范围人员同属严重违法行为,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等,两者的处罚相当。再例如:前面说到,医疗机构“任用一名卫生技术人员从事执业范围以外或本专业以外的诊疗活动的”一次记4分,而“使用一名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诊疗活动”一次却记12分。依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八十一条,明确注明“医疗机构使用卫生技术人员从事本专业以外的诊疗活动的,按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处理”,可见两者是等同的。从以上对比不难看出,《办法》规定的某些不良执业行为记分分值还有待修改,使之趋于更加合理、公正。
4.3《办法》虽然规定了五种记分分值以及四十六种具体的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但是对于卫生监督员的日常执法应用来说显然不够,目前仍然有很多不良执业行为没有被收录进去。例如“使用未取得《母婴保健技术考核合格证》的医师从事母婴保健技术服务工作”、“使用未取得药学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从事处方的调剂工作”等,均没纳入到《办法》中。相关部门应当广泛征求意见,适当增加不良执业行为的种类,使之与现阶段的卫生监督执法工作相匹配。
重庆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试行) 篇4
收费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杭物改[2009]4号
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
《杭州市区社区化准物业管理服务收费管理办法(试行)》已经杭州市物业管理改善工程领导小组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杭州市物业管理改善工程领导小组
二OO九年七月二十一日
杭州市区社区化准物业管理服务收费
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推进我市物业管理改善工程,健全完善住宅小区综合管理体制和长效管理机制,全面提升住宅小区综合管理水平,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质量,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住宅小区综合管理的若干意见》(市委办[2009]14号)和《杭州市老旧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改善工程实施方案》(杭政办函〔2009〕217号)等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办法适用于本市上城、下城、西湖、拱墅、江干五城区范围内开展物业管理改善工程,实行社区化准物业管理服务的收费管理。
第三条(准物业管理服务收费涵义)社区化准物业管理服务收费是指由街道(乡镇)、社区居委会组织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站,为小区住户提供基本的公共区域保洁服务、小区内安全秩序维护服务、停车秩序维护服务、共用设施维保服务、公共绿化养护服务、小区内道路保养服务、房屋共用部位维修管理服务等(详见附件《杭州市社区化准物业管理服务标准》),并向住户收取一定的服务成本费用。
第四条(管理主体)杭州市各级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同级物业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的社区化准物业管理服务收费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收费原则)社区化准物业管理服务收费按照全覆盖、低收费、有补贴要求,收费标准遵循补偿部分服务成本以及费用与服务内容相适应的原则。
第六条(定价形式)社区化准物业管理服务收费实行政府指导价。开展物业管理改善工程后成立业主委员会,通
过业主大会选聘物业服务企业开展专业化物业管理的,以及开展物业管理改善工程前已选聘物业服务企业的物业服务收费实行市场调节。
第七条(基准收费标准)社区化准物业管理服务基准收费标准为每月每平方米建筑面积0.15元,可上浮动20%。
第八条(具体收费标准征求业主意见后确定)各小区可以根据管理规模大小、服务成本、经营收入等情况,在政府指导价规定的幅度内,充分征求业主意见后确定具体收费标准。
住宅小区内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配套设施的准物业管理收费,按不超过所在小区住宅收费标准的原则协商确定,其他非住宅物业服务收费实行市场调节,标准可相应上浮。
第九条(维保及运行费用分摊)实行社区化准物业管理的高层、小高层等住宅,其共用电梯、增压水泵的维保及运行费用可按实另行向住户分摊。
第十条(费用交纳)住户应当按时足额交纳准物业管理服务费。住户交纳的准物业管理服务费,包括生活垃圾、粪便清运、处置费。住宅小区停车费、房屋装修垃圾清运处置费等按市价格主管部门规定的标准另行缴纳。其他代办服务、特约服务等收费由委托双方协商确定。
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站收取准物业管理费应使用税务部门统一监制的票据。
第十一条(费用免交对象)住宅小区内持有有效期内市民政部门核发的《杭州市困难家庭救助证》或区民政部门核发的《杭州市上城区慈善总会救助证》、《春风常驻救助证》(下城)、《拱墅区边缘困难家庭救助证》、《江干区困难家庭救助证》、《西湖区困难家庭(区级)救助证》的家庭,经当地社区公示无异议后,予以免交准物业管理服务
费用。部队和享受国家定期抚恤的优抚家庭可免交生活垃圾、粪便清运、处置费。
第十二条(经营收入等弥补物业服务经费)由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站收取的小区内公共路面停车、物业管理用房出租、广告设置等经营性收入,专项用于住宅小区物业管理,以弥补小区物业服务经费不足。
第十三条(收支情况公示)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站应当每半年向全体住户公布一次小区实施准物业管理的收支情况,让住户充分了解本小区的经营状况,维护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站和住户双方的合法权益。
第十四条(明码标价规定)社区化准物业管理服务收费实行明码标价。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站应当在管理区域内的显著位置,将服务内容、收费项目、收费标准、价格举报电话12358等有关情况进行公示。
第十五条(违反规定的查处)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价格违法行为,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将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第十六条本办法由杭州市物价局会同市房管局负责解释。
附:杭州市社区化准物业管理服务标准
杭州市物业管理改善工程领导小组
二OO九年七月二十一日
附件:
杭州市社区化准物业管理物业服务标准
一、基本要求
(一)配备有管理、保洁、绿化、维修和秩序维护人员,所有人员均佩戴明显标志、行为规范、服务主动热情。
(二)公示服务电话,及时处理居民对小区管理方面的投诉和建议。
二、公共区域保洁服务
(一)小区内设有垃圾收集点,生活垃圾每天清运。
(二)小区公共场所每日清扫,楼道每周清扫;共用部位按需保洁。
(三)区内公共雨、污水管道,雨、污水井,化粪池等发现异常及时清掏。
三、安全秩序维护服务
(一)对小区内进行巡查。
(二)对火灾、治安、公共卫生等突发事件有应急预案,事发时及时报告有关部门,并协助采取有关措施。
(三)监控室有专人值守,并有值班记录。
(四)协助消防部门做好消防安全工作,消防设施设备基本完好,可随时启用,消防通道畅通。
四、停车秩序维护服务
有专人负责小区内停车秩序,指导自行车、汽车停放有序。
五、共用设施维修、共用部位养护服务
(一)建立共用设施设备档案。
(二)不定期检查小区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包括庭院改善和危旧房改善后新增、修缮的设施设备和共用部位)的使用状况,进行日常管理和维修养护,并做好检修记录和保养记录。
(三)对实施平改坡后产生的公共空间每季度不少于1次进行巡查,发现有违规占用现象及时予以劝阻制止。
(四)楼道灯完好率不低于80%。
(五)受理居民报修,维修工作有报修、维修等相关记录。
(六)落实维修经费,组织申请维修基金或按规定收取各相关住户的分摊费用。
六、绿化养护服务
对小区绿化定期进行修剪养护,预防花草、树木病虫害。
七、小区内道路保养服务
对于属小区内的道路(包括庭院改善和危旧房改善后新修缮的小区道路,不含市政道路)进行日常维护,有破损及时修缮,不影响车辆、行人正常通行。
八、物业管理用房管理服务
重庆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试行) 篇5
第一条为了促进投资,维护公司、股东及债权人的合法权益,规范公司债权转股权登记管理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以下简称《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登记管理条例》(以下简称《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债权转股权是指公司债权人将其对公司(以下称“被投资公司”)享有的合法债权转为出资(认购股份),增加被投资公司注册资本的行为。
债权转股权不适用于公司设立。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的债权人应当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自然人(港澳台人士除外)或者在中国大陆依法设立、具备公司股东资格的法人和其他组织。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对被投资公司股东有特殊规定的,还应当符合有关的规定。
本办法所称的被投资公司应当是住所在重庆市行政区域内的内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第四条公司债权转股权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被投资公司属于有限责任公司的,应当经全体股东一致同意。被投资公司属于股份有限公司的,应当经出席公司股东大会的股东所持表决权的三分之二以上通过。
(二)债权应当基于双务合同产生、并以货币给付为内容。
(三)同一债权涉及两个以上债权人的,应当经该债权的全体债权人一致同意。
(四)债权人如果同时是被投资公司债务人的,该债权人实施债权转股权的金额不得超过其所享有的债权抵消所承担债务后的余额。
(五)被投资公司属于有限责任公司的,债权评估作价出资的金额应当经公司全体股东一致同意;被投资公司属于股份有限公司的,债权评估作价出资的金额应当经出席公司股东大会的股东所持表决权的三分之二以上通过。
(六)债权人为国有企业或者其他国有性质的单位的,应当按照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完善审批手续。
第五条公司债权转股权,债权人应当与被投资公司签订《债权转股权协议》。《债权转股权协议》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债权人和被投资公司的名称、住所;
(二)债的形成依据、时间;
(三)债权总金额及各债权人所享有的份额;
(四)拟转为出资的债权数额、评估作价方式;
(五)协议生效时间;
(六)争议解决及违约责任。
第六条依照《债权转股权协议》的约定,相关债权可以全部或者部分转为对被投资公司的股权。
同一债权涉及两个以上债权人的,经该债权的全体债权人一致同意,可以将该债权的全体或者部分债权人享有的债权转为被投资公司的股权。
第七条转为出资的债权应当经具备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和资产评估机构进行专项审计和资产评估,审计和资产评估应当采用同一基准日。债权转股权的作价金额不得高于该债权经审计确认的帐面值,也不得高于该债权的评估值。
第八条公司以债权转股权形式增加注册资本的,应当经依法设立的验资机构验资。验资证明应当依照《公司注册资本登记管理规定》的有关规定,载明该债权的审计和评估情况,包括:审计及评估机构的名称、审计及评估基准日、审计及评估报告的文号、审计及评估结果等事项。此外,验资证明还应当载明实施债权转股权的基准日期、全体股东确认的作价出资金额、被投资公司财务报表的调整情况。
第九条以债权转股权方式增加的注册资本不得分期缴纳,被投资公司应当一并申请办理注册资本、实收资本变更登记。
第十条被投资公司申请注册资本和实收资本变更登记,除提交《公司登记管理条例》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规定的申请材料外,还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被投资公司属于有限责任公司的,应提交公司全体股东一致同意债权转股权的决议;被投资公司属于股份有限公司的,应提交出席公司股东大会所持表决权三分之二以上的股东同意债权转股权的决议。
(二)债权人与被投资公司签订的《债权转股权协议》。
(三)被投资公司属于有限责任公司的,应提交公司全体股东对债权作价出资金额一致确认的文件;被投资公司属于股份有限公司的,应提交出席公司股东大会所持表决权三分之二以上的股东对债权作价出资金额确认的文件。
(四)同一债权涉及两个以上债权人的,提交该债权全体债权人一致同意的文件。
(五)公司登记机关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规定要
求提交的其他证明文件。
第十一条公司债权转股权符合《公司法》、《公司登记管理条例》和本办法的相关规定,申请变更登记的材料齐全、符合法
定形式的,公司登记机关予以登记,登记的出资方式为债权。
第十二条公司债权转股权中,被投资公司虚构债权增加注册资本的,由公司登记机关依照《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第六十八条予以处罚;被投资公司提交虚假证明材料或者采取其他欺诈手段隐瞒重要事实取得公司变更登记的,由公司登记机关依照《公
司登记管理条例》六十九条予以处罚;被投资公司或者债权人有其他违反公司登记法律、法规行为的,由公司登记机关依法予以处罚。
第十三条承担公司债权转股权的专项审计、资产评估、验资或者验证的机构提供虚假材料或者因过失提供有重大遗漏的报告的,由公司登记机关依照《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第七十九条予以处罚。
第十四条本办法由重庆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负责解释。
重庆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试行) 篇6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微型企业创业扶持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渝办发〔2010〕192号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
《重庆市微型企业创业扶持管理办法(试行)》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年七月十五日
重庆市微型企业创业扶持管理办法
(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微型企业创业扶持工作,促进微型企业健康发展,扩大就业再就业,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微型企业的若干意见》(渝府发〔2010〕66号)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微型企业的申请创办、扶持发展和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按照本办法规定创办微型企业可享受财政扶持、税收扶持、融资担保扶持、行政规费减免等扶持政策。
第四条 市政府和各区县(自治县)政府分别成立微型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协调和监督全市和各区县(自治县)微型企业的发展工作。
市和各区县(自治县)微型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以下简称微企办),具体负责微型企业的发展规划、创业培训、创业审核、政策扶持、监督管理等日常工作。
第二章 创业申请
第五条 申请享受微型企业创业扶持政策的创业者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本市户籍(含集体户口);
(二)属于“九类人群”;
(三)具有创业能力;
(四)无在办企业;
(五)属于“九类人群”的申请人出资比例不低于全体投资人出资额的50%;
(六)其他应当具备的条件。
第六条 申请微型企业创业扶持的创业者应当向居住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提交以下材料:
(一)微型企业创业申请书;
(二)身份证明;
(三)户口簿;
(四)居住证明;
(五)属于“九类人群”的证明材料;
(六)其他需要提交的材料。
居住地与身份证明或户口簿载明的住址一致的,申请人可不提交前款第(四)项规定的材料。
第七条 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受理申请后,应在3个工作日内对申请人是否符合本办法第五条第(一)项和第(二)项的规定进行审查。审查符合规定条件的,应将审查结果进行公示,公示期不少于3天。经公示无异议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应在微型企业创业申请书上出具同意推荐意见。审查合格后,申请人应将上述材料提交拟创业所在地工商所。
第八条 工商所受理申请后,应当对申请人是否符合本办法第五条第(三)项和第(四)项的规定进行审查。审查符合规定条件的,工商所应当出具审查意见,告知申请人办理企业名称预先核准和相关前置许可等注册登记手续,相关部门的前置许可应在3个工作日内办理完毕,并将申请审批资料移送当地微企办。
工商所自受理申请之日起,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完成申请的审查和资料的移送工作。
第三章 创业培训
第九条 各区县(自治县)微企办收到工商所报送的申请审批资料后,应当对申请人组织开展微型企业创业培训,已经接受创业培训或具有相关创业知识的申请人可不参加。
市微企办牵头会同市人力社保局制定微型企业创业培训计划,由市微企办和市人力社保局联合发文下达各区县(自治县)微企办和人力社保局实施。微型企业创业培训纳入全市创业培训计划。
第十条 微型企业创业培训实行定点培训,凡具备微型企业创业培训办学条件,且愿意承担微型企业创业培训工作的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均可向市微企办申报。
市微企办会同市人力社保局等相关部门对全市微型企业创业培训定点机构进行认定,并向社会公示。
第十一条 符合微型企业创业培训相关规定的,由同级财政部门按照每人1000元的标准给予微型企业创业培训补贴。
培训补贴由微型企业创业培训机构向同级微企办提出申请,微企办牵头与同级人力社保部门审核后,送同级财政部门复核,由财政部门将补贴资金直接划入定点培训机构在银行开设的基本账户。
第十二条 微型企业创业培训以提高申请人创业能力为目的,开展政策解读、项目选择、担保贷款、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合同签订及风险的规避、员工聘用与社会保障、工商税务知识、创业实例分析、创业投资计划书制作及答辩等内容的培训。培训结束后,培训机构应当出具结业鉴定意见。
第四章 创业审核
第十三条 创业审核按照尽职审查和集中会审相结合的原则进行。申请人向拟创业所在区县(自治县)微企办提交创业投资计划书后,微企办审核人员应在3个工作日内完成初审,并将初审意见提交由工商、财政、税务、教育、人力社保、科技、金融、承贷银行、担保机构等部门和单位组成的审核小组集中会审。审核小组原则上10个工作日内会审1次,并审定财政资本金补助比例。
第十四条 创业审核应重点审查以下内容:
(一)培训机构结业鉴定意见(按本办法规定不参加创业培训的除外);
(二)拟创办企业及申请创业者自身基本情况;
(三)拟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情况;
(四)拟创办企业的人员及组织结构;
(五)市场预测;
(六)营销策略;
(七)拟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的生产管理计划;
(八)资本金补助资金使用计划等财务规划;
(九)注册登记应当提交的相关材料;
(十)创业投融资计划;
(十一)其他应当审核的内容。
第十五条 微企办应当及时将审核结果通过网络、报纸、公示栏等形式进行广泛公示。
第十六条 申请人、其他组织和个人对区县(自治县)微企办是否通过审核的决定有异议的,可以在15日内向市微企办申诉。第十七条 各级微企办、相关部门和单位工作人员对创业审核中获知的商业秘密,应当予以保密。
第五章 注册登记
第十八条 申请人通过企业名称预先核准后,应在拟创业所在地的重庆农村商业银行、重庆银行、重庆三峡银行等银行中选择一家开户银行以预先核准的企业名称开设账户,并将投资资金存入该账户。
第十九条 申请人通过创业审核,且投资资金到位后,由区县(自治县)微企办向同级财政部门申请资本金补助。财政部门按照微企办审定的补助比例在5个工作日内将资本金补助资金转入申请人开设的账户。
第二十条 创业者投资资金和财政补助资金到位后,区县(自治县)微企办应当按照企业登记的相关规定,将相关资料转到企业注册登记办理机构,5个工作日内办完营业执照。
工商部门依法进行注册登记的同时,应当对申请人是否符合本办法第五条第(五)项规定和相关前置许可进行审查。
第六章 扶持政策
第二十一条 市级财政部门每年根据市微企办确定的各区县(自治县)微型企业发展计划,安排扶持微型企业发展资金预算,将补助资金切块下达给各区县(自治县)财政部门。
区县(自治县)财政部门对市级财政资金、区县(自治县)配套资金实行集中管理、统筹安排,并向申请人拨付资本金补助资金。补助比例控制在注册资本金的50%以内,具体补助办法和标准由各区县(自治县)政府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
第二十二条 从微型企业成立次年起,财政部门按企业上年实际缴纳企业所得税、营业税、增值税地方留存部分计算税收优惠财政补贴,补贴总额以微型企业获得的资本金补助资金等额为限。
微型企业凭纳税证明和营业执照,向当地财政部门申请享受税收扶持政策。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的具体审核、拨付工作由区县(自治县)财政部门办理,于每年6月底前完成,7月底前向市财政局书面报送办理情况。按现行财政体制应由市级财政承担的部分,由市级财政通过年终结算的方式补助给区县(自治县)财政。
第二十三条 微型企业可在开户银行申请微型企业创业扶持贷款,用于借款人生产经营所需的流动资金或固定资产购置,贷款额度不超过投资者投资金额的50%,贷款利率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贷款利率基准利率执行。贷款发放原则上应在借款人向银行提出借款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完成。
微型企业创业扶持贷款期限为1―2年,并按有关规定享受财政贴息。
第二十四条 具备抵押或担保条件的微型企业,在申请微型企业创业扶持贷款时,可按照《重庆市小额担保贷款办法》(渝就业办〔2008〕16号)规定,持工商、税务核发的工商登记证、税务登记证、抵押物清单或担保合同以及有效证件向所在地社区居委会或村委会申请。
第二十五条 市三峡担保公司负责全市微型企业贷款担保工作。各区县(自治县)政府指定当地专业担保公司为微型企业提供担保的,由市三峡担保公司为其提供再担保。
担保公司按现行担保贷款管理办法的最低标准且不高于担保额的2%收取担保费。
第七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六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区县(自治县)微企办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由区县(自治县)微企办撤销申请人扶持资格,并由相关部门依法追究责任:
(一)不按投资计划书使用资本金补助资金的;
(二)采用欺骗手段取得被扶持资格的;
(三)出租、出借被扶持资格的;
(四)虚假出资、虚报注册资本、抽逃注册资本的;
(五)其他违法违规行为。
第二十七条 微型企业申请变更或注销,应当经区县(自治县)微企办审查,并由工商部门依法办理变更或注销登记。
第二十八条 工商、财政、税务、人力社保、金融等部门和单位应加强协调配合,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依法对微型企业资金用途、开业状况、关闭注销、雇工情况等实行全过程监管,严厉查处套取、抽逃、转移资金和资产的行为。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九条 申请人恶意骗取、套取、挪用资本金补助资金等违法行为应当记入企业征信系统或个人征信系统。相关行政机关、金融机构依据不良信用记录,在银行信贷、行政许可、政策扶持等工作中依法对违法当事人采取禁止或限制措施。
第三十条 各级微企办、人力社保、财政等部门应加强对微型企业创业培训质量、培训补贴资金申领的监督检查,检查结果作为对培训机构考核的重要依据。
第三十一条 培训机构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由市微企办会同市人力社保局取消培训资格:
(一)弄虚作假,骗取培训补助费用的;
(二)当年无正当理由未完成创业培训目标任务的;
(三)连续两年培训合格率低于90%或结业鉴定准确率低于80%的;
(四)连续两年培训学员的满意率低于80%的。
第三十二条 各级微企办、财政、人力社保、审计、监察等部门应加强对微型企业发展申请、审批、资金发放等环节的全过程监督检查,依法查处截留、挤占、滞留、挪用、骗取、套取财政资金和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等行为。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 则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所指“九类人群”包括:
(一)大中专毕业生。指毕业未就业的全日制中专、高职、大专、本科、研究生等学历层次的毕业生,以及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职业教育毕业证书的职教生(含本市集体户口)。
(二)下岗失业人员。指持有“下岗证”或“职工失业证”的本市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国有企业关闭破产需要安置的人员、城镇集体企业下岗失业人员等三类人员;持有“城镇失业人员失业证”和“最低生活保障证明”的已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且失业的本市城镇其他登记失业人员。
(三)返乡农民工。指在国家规定的劳动年龄内,在户籍所在地之外从事务工经商1年以上,并持有相关外出务工经商证明的本市农村户籍人员。
(四)“农转非”人员。指因农村集体土地被政府依法征收(用)进行了城镇居民身份登记的本市居民。征地时已作就业安置、户籍关系已迁出本市的人员除外。
(五)三峡库区移民。指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安置的长江三峡工程重庆库区水淹移民和占地移民。
(六)残疾人。指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军人证》,并具备创业能力的本市居民。
(七)城乡退役士兵。指在本市行政区域内,所有城镇户籍和农村户籍的退役士官和义务兵。符合退役士兵安置条件,已安置工作的除外。
(八)文化创意人员。指从事文化艺术、动漫游戏、教育培训、咨询策划及产品、广告、时装设计等的本市居民。
(九)信息技术人员。指从事互联网服务、软件开发、信息技术服务外包服务的本市居民。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第五条规定的“居住证明”包括公安机关出具的暂住证明和居委会(村委会)出具的相关居住证明材料。第三十五条 申请人只能享受一次微型企业扶持政策。
第三十六条 各区县(自治县)可根据本办法规定制定实施细则,并报市微型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同意后施行。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由重庆市微型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附件:重庆市微型企业创业申请书
附件:
重庆市微型企业创业申请书
姓 名
性 别
学 历
证件名称
证件号码
户口所在地
移动电话
现居住地
家庭电话
人员类别
□大中专毕业生 □下岗失业人员 □返乡农民工 □“农转非”人员
□三峡库区移民 □残疾人 □城乡退役士兵 □文化创意人员 □信息技术人员
人员类别
证件名称
人员类别证件号码
创业培训
经 历
拟经营场所
拟创业项目
组织形式
□有限责任公司 □个人独资企业 □合伙企业
企 业
投资金额
申 请 人
出资金额
申 请 人
出资比例
其 他
投资人姓名
证件名称
证 件 号 码
出资金额
出资比例
是否属于
“九类人群”
本人提交材料真实有效。谨此对真实性承担责任。
申请人签字:
年 月 日
注:1.申请书中“人员类别”只能选取1项。2.如其他投资人中有属于“九类人群”的投资人,该投资人应提交属于“九类人群”的证明材料。3.申请人有创业培训经历的,应在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提交申请书的同时,提交人力社保部门培训证书、经济管理类学历证书等相关证明材料。
乡镇或街道
意 见
负责人:
年 月 日
工 商 所
意 见
负责人:
年 月 日
审核人员 初审意见
负责人:
年 月 日
审核小组
审核意见
负责人:
重庆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试行) 篇7
1 重庆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不均等的现状
1.1 基本公共卫生经费增幅与卫生总投入增幅不均等
2009年全市基本公共卫生费用占公共卫生费用的比重为34.65%,占卫生总投入的比重仅为5.16%,人均基本公共卫生费用为15元;2010年全市基本公共卫生费用占公共卫生费用比重为29.36%,占卫生总投入的比重为4.26%,人均基本公共卫生费用为15.68元。可以看出2010年基本公共卫生费用在绝对数上得到了增长,但基本公共卫生费用占公共卫生费用的比重却由2009年的34.65%下降到了29.36%,下降了近五个百分点,占卫生总投入的比重从5.16%下降到了4.26%,基本公共卫生投入还较低,且增长缓慢,跟不上医疗发展和公共卫生发展水平,还应进一步加大对基本公共卫生的投入水平。
数据来源:基本公共卫生费用数据来源于重庆市2010年第四季度医改监测,公共卫生费用和卫生总投入数据来源于重庆市财政局
1.2 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在资源配置、需求、项目成本等方面不均等
1.2.1 城乡卫生资源配置不均等
财政收入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保障,受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财政收入的增长对于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需求的增长来说是滞后的。目前在城乡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上,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论是房屋、设备、还是人员素质上,均落后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3]。截止2009年,以农村人口为主的“两翼”(东南翼和东北翼),每千常住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分别为3.2、2.71人,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分别为1.49、1.25人,而主城发达经济圈相应指标分别为5.39和2.21人,均高于“两翼”地区。
1.2.2 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需求不均等
2009年医改方案才将农村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范围,因此,对于农村的公共卫生服务保障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还缺乏历史的积累,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起点低、保障范围广和资金需求量大。同时在人口结构上,由于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的较多,常住人口多为老人和儿童,而老人和儿童都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重点对象,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需求比例相对较高。同时受农村医疗条件落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供能力弱的影响,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需求大与提供能力低的矛盾加剧,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不均等现象突出。
1.2.3 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成本不均等
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成本费用不一致,这主要表现在农村地区开展服务成本远远高于城市地区,特别是重庆山区,农村地区交通不方便、居民分散,卫生人员在开展家庭访视、健康检查时,往往会花费比城市更多的时间。因此按照同一成本标准,不利于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开展,造成城乡居民享受服务的不均等。
1.3 地区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不均等
1.3.1 地区间财力不均等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政府对卫生特别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投入往往受政府财力的影响[4]。目前重庆市区县间财力不均衡现象较为突出,区县间人均财力差异较大,仍有27个区县人均财力在10万元以下,最低的仅有5.8万元。财力均等化是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基础,是城乡群众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有力保障。受地区政府财力影响,各区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投入存在较大差异,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不均等。
1.3.2 地区投入不均等
重庆市各区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投入存在较大差异,主要表现为主城地区的基本公共卫生经费无论是支出总量还是人均经费上都高于其他区县,出现中间高四周低的局面。2010年主城九个区人均基本公共卫生费用达到17.78元。而渝西、渝东南和渝东北地区,人均基本公共卫生费用仅为15元,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中央财政对东、中、西部采取了不同的补助标准来调控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带来的差异,而对于各区县的经济水平和财政实力的差异,市级财政却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控,市级对各区县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负担比例一致,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依然存在较大差异。由此,可以看出,重庆市各区县基本公共卫生经费投入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而由于经费投入的差异还会带来设备、服务质量等一系列的差异,因而这种差异会进一步影响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进程。
数据来源:重庆市2010年第四季度医改监测
1.4 不同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政补助不均等
截止2010年,各区县政府投入仍存在明显不足,且主城区和周边区县有较大差异。2010年武隆、南川、开县财政补助比例较低,财政补助在整个基层卫生机构总收入中的比例分别为25.5%、26.4%和34.1%,而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近四分之三,药品收入仍然达到15.8%,而南岸区基层机构业务收入所占比例相对较低,不足30%。财政投入的不足,直接导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滞后,人员整体素质较低且严重不足,“重医轻防”、“以药养医”、“以医养防”现象还未得到根本性转变,依然有部分基层医疗机构把主要精力用于“抓收入、发待遇”,医院管理者和医务人员的趋利行为导致公立医院公益性淡化。
2 对策建议
2.1 加大投入,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
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也是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目标。首先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的投入责任,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纳入各级政府的政绩考核中,促使政府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纳入政府的主要工作之一,从而能加强政府的投入力度和重视程度,确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及时拨付和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其次,进一步强化政府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零差率和运行补偿政策和公共卫生服务专职人员编制政策,并把相应经费纳入财政预算[5]。再次,根据经济水平、医疗技术水平以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的发展,建立稳步的筹资增长机制,确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顺利提供。众所周知,我国在农业、教育、科技的支出方面都有法定的增长比例,确保了农业、教育和科技投入的保障,在经费得到保障下,我国近年来在农业、教育和科技方面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可以看出,稳定的投入增长对于发展社会事业具有巨大作用。因此,发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可以考虑参照农业、教育和科技方面的法定增长比例,确保服务经费的增长与经济发展和生活消费水平、医疗技术水平和群众需求相适应。
2.2 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分配
建立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合理分配方式,把有限的资金合理分配到各个项目中,确保各项目的顺利开展。首先应结合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规范,结合重庆自身的经济和自然地理情况,制定适合本区域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规范,并根据规范的流程和要求,测算开展各项服务的成本;其次,在测算成本时,还应把地理交通条件纳入成本构成中,从而把农村地区开展相同工作与城市社区成本消耗区别开来,进一步合理分配人均经费。最后,根据各项成本测算结果合理分配各项服务在不同地区的人均成本。
2.3 加快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建设
2.3.1 完善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助政策
乡镇卫生院是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主要提供机构,完善乡镇卫生院的补助政策,确保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提供。首先要在严格界定功能和任务、核定人员编制、核定收支范围和标准、转变运行机制的同时,政府负责按国家规定核定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经费和其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使其正常运行。其次,大力支持村卫生室建设,对乡村医生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等任务给予合理补助,使其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发挥重要的辅助作用。
2.3.2 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建设
由于重庆市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整体水平还较低,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首先应进一步推进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在全市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中,要坚持向贫困区县特别是农村地区倾斜,加快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
2.3.3 建立农村医疗卫生人才引进和激励机制
全市农村卫生队伍总量严重不足、学历偏低、素质不高、职称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十分突出。因此,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开展农村卫生队伍人才培养工作,改善和提高基层卫生队伍服务能力,是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措施。首先应该优化现有人力资源,加强对现有卫生人员的专业培训,通过培训,提高现有卫生人员的素质,以满足开展重大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6]。另一方面,鼓励医学专业学生到农村工作,在住房、待遇和技能培训上给予更好的条件,确保能够把人才引得进,留得住。
2.4 加大对贫困区县投入,消除地区差异
重庆各区县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各地医疗条件、技术水平也参差不齐,贫困区县在政府财力、医疗基础设施、人员配置、技术条件等方面都远远落后于主城各区;贫困区县农村人口多,且常住人口在结构上,老人和儿童比例较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需求相对较多,经费需求也相对较大;由于农村自然条件、医疗条件和人口分布上,开展各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成本费用也高于城市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目标是逐步实现均等化,因此在实践中,应该根据各区县的财政情况和医疗状况进行差别拨款,向贫困区县倾斜,加大对贫困区县的投入力度,特别要加大对贫困区县的农村医疗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医疗条件,促进地区和城乡居民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进一步均等化。
参考文献
[1]沈楠.从均等化角度探析公共卫生支出结构问题[J],社会与政治,2008,1:98-99.
[2]于风华,孙经杰,刘瑾.公共财政框架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探讨[J].中国卫生资源,2009,12(3):101-102.
[3]蒲川.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施策略研究—以重庆市为例[J].软科学,2010,24(5):73-77.
[4]陈共,王俊.论财政与公共卫生(第一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5]李蓉.加大财政投入,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J].团结,2010,3:39-40.
重庆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试行) 篇8
广播电视大学是运用多种媒体教学资源进行远程开放教育的高等学校,为了使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建设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特制定本办法。
一、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建设的原则
1.注重教学资源的科学性。在教学资源中,现象的描述、概念的说明、理论的阐述、材料的引用、原理的论证等都要准确无误,做到观点稳妥、结构合理、逻辑严密、方法正确。属于国标内容应符合国家标准,同时注意吸收新的教学和科学技术成果。做到教学资源的先进性。
2.突出教学资源的教学性。教学资源内容应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力求目的明确、重点突出、难点清晰。做好教学设计,处理好学科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的关系,根据教学的原则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把知识的传授和智力开发、能力培养以及学习方法的指导结合起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各种方法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增强教学资源的实用性。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建设要基于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做好教学设计,使教学资源适于学生能方便、有效地进行个别化自主学习,努力解决好教与学之间的信息反馈和交互式学习的问题。
4.讲求教学资源的艺术性。注重教学资源内容、形式、结构和表现机器的设计,充分利用文本、声音、图像、影像等媒体的特长以及其有机地组合,准确、生动、完美地表现教学内容,增强教学效果。在符合教学要求和规律的前提下,提倡教学资源形式活泼、形象生动、风格多样,提高教学资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5.体现多种媒体教学资源的协调性。要制定好多种媒体教学资源一体化设计方案,根据课程内容和特点合理选择教学形式和手段,分别使用恰当的教学媒体,精心设计和编制音像及其他媒体教学资源,注意开发利用计算机以及网络等多种媒体,并将其有机配合,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优点,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6.注意教学资源建设和使用的经济性。在多种媒体教学资源的建设和使用过程中,既要保证必要的经费支持,又要注意少花钱多办事,尽量避免重复建设。媒体选用要讲究性价比,重在用的合理、恰当和有效,尽可能降低制作、复制、发行的成本,让学生用得到上用的起,提高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建设和使用的经济性,充分发挥各种媒体教学资源的作用和效益。
二、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建设类型
1.直录(播)课堂:一般录制课程专题辅导、专题讲座、期末复习之外,也可请校外名师或本校课程负责人就某一专业的长线主干课程进行系统地远程直播或直录,将其压缩上网或以光盘形式下发。
2.IP课件:一般录制课程专题辅导、专题讲座、期末复习,也可请校外名师或本校课程负责人就某一专业的长线主干课程进行系统地远程直播或直录,并挂在网上的课件点播处。
3.小型CAI课件:一般是对文字教材中重点、难点和疑点进行形象性剖析、对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进行检查等。通常用于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进行课堂多媒体教学时使用的。
4.网络课程:指包括全部教学内容和教学各环节在内的具有学习与交流平台的大型课件,可在网上运行或运用光盘发放。
5.专业网页:主要指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教学实施方案,课程的教与学建议、重点说明、难点剖析、作业辅导、自测练习等教学信息的文字性说明,也可与小型课件配套。通常在开课前必须上网或刻成光盘下发。
6.音像课件:针对学生自学中较为困难的内容,以及需要加以归纳、概括、提示或解释的问题,制作相关的、少量的音像课件供教学或学生使用。常见的有课程教学辅导、期末复习等专题形式。
三、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建设的要求
1.工作思路:引进与开发相结合,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规范操作;
2.建设对象:以公共课程、市开课程、部分必修课程、师资缺乏的课程为主; 3.媒体类型:现阶段以直播课堂、IP课件为主,加大网络课件开发力度;
4.开发队伍:教师和技术人员为主,教师负责教学内容的设计,技术人员负责技术保障。
四、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建设的申报
1.教学资源管理中心在每年6月和11月,根据课程开设和教学资源配置等情况,提出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建设的意见及开发需求,提出多种媒体教学资源的总体设计方案,多种媒体教学资源的类型与结构、经费预算、完成时间等,上报校教学资源建设委员会。
2.教学资源建设委员会收到申请开发多种媒体教学资源的书面报告后,由教务处、导学中心、资源中心、技术中心组织专家召开评审会,对总体设计方案进行评价,提出评价意见报学校资源建设委员会审核通过后予以立项,由学校与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开发者签订《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建设任务书》。
3.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建设可以视课程的具体情况由教师个人承担,也可成立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开发项目组。多种教学资源开发项目组一般由本课程教师和技术中心的技术人员组成,必要时可聘请校外专家参加。在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开发项目组成员中应选定一位具有本学科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有组织管理能力的专职教师担任组长,负责开发工作。
4.市电大鼓励各电大分校(工作站)的专兼职教师积极参与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开发(申报程序同上)。
五、多种媒体教学资源的开发和验收
1.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开发者要按照审批后的方案组织实施,并定时向有关部门汇报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开发的进展情况。
2.在开发过程中,资源中心、导学中心、技术中心等职能部门应对开发质量和进度进行抽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有特殊原因不能按时完成任务时,开发者须事先提出书面报告说明原因并提出补救措施,报学校资源建设委员会审批。
3.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开发完成后,开发者应在规定日期内向教学资源中心提交开发工作完成报告(一式两份)和开发完成的多种媒体教学资源。
4.教学资源中心接到完成报告后,应组织校内外专家对多种媒体教学资源进行评审。凡不符合要求的,退回开发者进行修改,直至达到要求。
六、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建设的试用与正式使用
1.多种媒体教学资源通过评审验收后移交技术中心制作。技术中心必须根据教学安排,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制作任务,并交资源中心发行。
2.首轮使用的多种媒体教学资源称为试用的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在试用期间,导学中心以及课程责任老师应加强与基层电大的联系,调查试用情况,再将情况反馈給项目开发组以做调整,同时报送资源中心。如教学资源需作较大改动的,由导学中心责成开发者书面提出修改意见,报学校教学资源建设委员会审批后执行。
3.经试用修改后的多种媒体教学资源,确定为重庆广播电视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的正式多种媒体教学资源。正式资源一般应使用3年以上。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可将该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向西部电大教学资源委员会推荐,或通过中央电大教材管理部门向全国电大推荐。附件:教学资源共享开发经费投稿与优胜办法(试行)
【重庆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试行)】推荐阅读:
重庆市轨道交通控制保护区管理办法(试行)09-10
重庆师范大学学生公寓网络管理办法(试行)07-28
《重庆市社区矫正工作实施暂行办法》05-15
重庆市现代服务业07-01
重庆市花卉植物租摆服务合同10-11
重庆市卫生局行政执法主体清理情况09-03
重庆培训机构电话08-29
重庆市企业信用信息管理办法08-19
重庆市公路管理条例08-13
重庆市教师资格认定机构报名点及联系方式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