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会计的目标(共12篇)
绿色会计的目标 篇1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 有关生态环境破坏和自然灾害现象广泛衍生, 社会主义事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至此受到深度考验, 同步状况下社会大众日常生活质量大幅度提升, 对于环保意识亦加以系统化增强, 这一切结果都对既有建筑领域产生大面积影响。本文, 笔者决定针对现阶段广泛流行的绿色建筑内涵机理加以论述, 设计关键性设计目标, 希望为我国城市经济实力大幅度提升和生态环境协调提供保障条件。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原则,规范目标,可持续发展
1 绿色建筑内涵机理的论述
绿色建筑, 实际上就是在我国城市化建设步伐加快过程中贯彻落实的可持续规划模式, 其需要设计主体时刻保持科学化设计思维体系, 同时善于结合多元化技术设施支持, 针对一切建筑可操作系统进行精确性验证评估。需要注意的是, 该类概念在不同机构、角度上的侧重点存在显著差异。结合美国绿色建筑协会公布的评估体系文件观察, 可以认定绿色建筑主张快速落实建筑材料灵活可靠性生产、运输、建筑、施工等生命周期的维护目标, 至此不断减小对周边生态环境的侵蚀效应, 令广大居住使用主体获得愈加舒适和谐的环境。
需要额外加以强调的是, 绿色建筑绝对不是简单定义的建筑类型, 而是一类健康的生活习惯, 在覆盖各类建筑基础上, 主张针对居民住行、生产等公共性活动秩序加以有机维护。
2 基础性设计规范原则和目标
我国经过对绿色建筑长久化的研究实践过后, 逐渐地提炼整理出一系列较为深刻的设计思想原则、规划方式。透过本质层面观察验证, 绿色建筑设计本身属于一类生态化伦理、美学、建筑发展观念, 因此在实践过程中需要全面贯彻以下规范性原则和目标:
2.1 和谐性
建筑本身就是人类行为的一类影响结果, 包括空间选取、施工建造、后期拆除等工序流程中, 都存在较大规模的资源消耗和波动影响现象。因此, 日后绿色建筑设计要集中一切技术手段体现其独有的生态建筑体系、人员环境协调特性, 这便是当今我国绿色建筑设计中的核心指导原则。
2.2 适用性
结合以往实践经验整理论证, 在特地区域进行单体建筑项目实施过程中, 都有必要提前针对该类区域自然、经济、科技条件进行多元化验证评估, 包括地质、气候、民族风俗、建筑机理特性等, 总之就是充分可持续地利用各类分布性能源, 使得建筑材料发挥出应有的强度和持久特性, 借此抵御当地不同条件限制效应。
2.3 节约性
就是告诫建筑设计主体将大部分精力投射在节能省地结果之上。所谓省地, 就是透过设计规划层面着手, 针对既有生产、生活、绿化、交通等不同用地比例关系进行清晰化校验设定, 顺势大幅度提升当地土地资源综合开发沿用实效。相比之下, 节能原则, 便是希望利用蓄热等技术性设施, 提升既有能源使用效率, 包括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能等, 避免以往过度浪费现象的重复滋生。另外, 在针对城市建筑进行开发设计过程中, 仍有必要联合特定区域气候特征, 进行太阳能形成运行规律系统化探析, 试图凭借太阳光和通风等节能控制途径, 减少对既有生态环境体系的过分侵蚀效应。
2.4 舒适性
一直以来, 我国现代城市建筑设计舒适性规范要求, 和内部资源占用以及能源消耗状况存在严重冲突迹象。尤其是在居住生活舒适性已经设定的条件作用下, 设计主体需要将施工材料蓄热与绝热性能、建筑结构保温与隔热性能、太阳能冬季取暖与夏季降温功能等, 加以协调化开发控制。
2.5 经济性
现代城市绿色建筑施工、居住应用、维修养护等工序流程, 都会牵涉极为繁琐的技术系统问题, 当中任何细节处理不当, 都将直接威胁我国社会整体组织体系协调性。尽管说大数量技术、成本投入, 能够映射出绿色建筑环境中人们生活的高尚水准, 但是绿色建筑功能、效率不单单完全依托高技术予以演变呈现, 归结来讲, 今后我国城市绿色建筑的核心发展路径, 便是及时融合适宜的技术、地方材料, 以及饱含地域生态人文特色的建造经验。
3 新时代下规范性设计要点补充
绿色建筑设计过程涉猎较多专业知识, 包括建筑、给排水、电气、暖通等理论内容, 一旦说规划选址确认过后, 绿色建筑设计质量将完全交由以上专业知识交织协调性决定。笔者经过长久化操作实践, 针对建筑设计期间需要关注控制的要点加以充分整理解析。
3.1 水系统构建要点
绿色建筑想要快速落实节水目标, 第一要务就是提升水资源利用实效, 调试要点便是将废水、雨水进行回收利用, 使得水环境系统透过原本的供给-排放模式朝向供给-排放-储存-处理-回收利用的循环利用的方向过渡扭转。单纯拿建筑设施外部的污水、雨水管线为例, 其应该尽量维持和场地道路规划的统一关联特性, 借此为后期管道开挖和维修工程提供便利性服务条件。
3.2 通风环境创造要点
创设出良好的通风对流环境, 构筑起和谐化自然空气循环体系, 可以说是我国现代城市绿色建筑设计的规范性守则。但现实中, 开发商在进行住宅小区设计构筑过程中, 往往将注意力集中投射在经济效益结果之上, 致使建筑密度和容积率大幅度提升, 对于人民更高层次的生活质量追求有着天差之别。为了确保通风线路直短和高速率等特性, 避免气流迂回路程和阻力效应, 笔者认为可以在内廊式进深扩大处理和节约用地基础上, 针对门窗进行相对设置;如若期间内廊式建筑走廊过长, 则可以在中间特定位置上进行楼梯间通风口设置, 如此一来, 便会形成过堂风, 令以往小区住宅中的通风不畅隐患得以快速消除。
另一方面, 太阳能综合式开发应用要点。主要是在进行建筑方案规划设计过程中, 密切配合排水、电气等专业性技术设施, 同时精准化演算出建筑物所需的集热器面积, 保证为建筑物体型、屋面形式科学化设计, 光热、光电集成热构件安装等工序, 提供可靠的初始适应条件, 令太阳能进一步自然地融入到现代绿色建筑设施之中, 而不再是一类有碍观瞻的建筑附属物。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尽管说笔者已经针对我国绿色建筑中的水系统、通风环境、太阳能开发应用措施进行适当的验证解析, 但是摆在我国面前的城市绿色建筑道路还是十分冗长, 需要相关建筑设计主体不断耗费较多精力去潜心钻研, 力求为今后建筑节能应用目标贯彻落实, 而提供更为可靠丰富的指导性建议。
参考文献
[1]朱萌.探究建筑工程绿色建造技术发展趋势[J].建筑知识, 2015, 13, (12) :69-71.
[2]张素萍.试论绿色建筑设计[J].低碳世界, 2016, 20 (1) :144-146.
[3]林艺清.绿色建筑设计中的技术选择探讨[J].福建建材, 2016, 14 (1) :77-85.
绿色会计的目标 篇2
创建 “绿色学校”工作目标责任书为切实加强创建“绿色学校”工作,进一步落实“纵向街接,横向贯通,立体渗透,全员参与”的方针,保护我们的工作、学习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根据《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1996—2010)》和省创建“绿色学校”考核标 准,特制定本工作目标责任书。
一、工作目标
认真组织学习贯彻《环境保护法》、《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1996—2010)》、浙江省创建“绿色学校”考核标准等一系列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各级文件精神,不断增强师生环境保护意识,通过多种创建活动,培养师生保护环境的能力,达到“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学校教育环境目标。
二、具体要求
1、组织领导:学校各级干部、教师重视环保工作,建立创建“绿色学校”领导小组,校长对“绿色学校”创建工作负总责,各级干部、班主任和全体教职工根据分工职责、工作性质,对创建“绿色学校”工作负有不同程度的具体责任,每学期定期研究创建“绿色学校”工作,有措施,有保障。
2、制度建设:
①有一套切实可行的创建“绿色学校”工作计划与方案,环境宣传教育纳入学校总体安排。
②注重原始数据和文件材料的积累,档案资料齐全,管理完善。
③重大环境保护节日活动,制度落实,主题明确,内容充实,形式多样。④定期组织师生进行环境教育学科渗透研究活动,重视教育培训工作,做到有计划,有内容,针对性强。
3、管理措施:
①宣传教育:充分利用现有教材中环境教育的内容,加强各学段、各学科对环保教育的渗透;各部建立环保科技兴趣小组,定期开展活动;充分利用学校校报、宣传窗、广播台等媒体,进行环保知识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外出社会实践活动,提倡“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培养学生自觉为保护环境做好事、做实事的意识。
②活动重点:根据创建绍兴市“绿色学校”活动原则,结合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确定创建活动内容月月有重点(详见工作计划)。
③环境建设:根据学校发展规划,及时做好“门前三包”工作,有效控制污染源,绿化、美化、净化校园。
④绿色消费:节约水资源,减少污染;拒绝使用一次性卫生筷,节约资源;合理使用空调等电器,减少能源消耗;餐厅就餐提供绿色食品;公众场合谢绝吸烟;各部设有废电池收集箱,请将废电池放入此箱,减少对大气的严重污染。
三、考核评价
学校将根据各部的活动计划,加强对创建“绿色学校”的管理与检查,并把创建“绿色学校”有关内容纳入对教师和班级考评范围。
探析我国的绿色会计 篇3
关键词:绿色会计;可持续发展
近期公布的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进环境税费改革,这标志着环境税的出台已尽到了实际操作的阶段,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绿色会计在我国的发展,使绿色会计再次成为了众人瞩目的对象。
一、绿色会计的定义
绿色会计又称环境会计,与传统会计不同的是,虽然它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但其核算对象不仅仅局限于传统会计的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而是除资金以外的资源环境、整个社会生产消费及生态循环价值。
二、国外发展现状及理论研究
世界各国对绿色会计的研究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之处,以美国和日本绿色会计的发展模式为代表。
(一)美国的绿色会计
作为最早推行绿色会计的美国,在其进行全国范围内的推广以前,许多国内的大型先进的企业就已经意识到了传统会计在环境计量上面的不足,开始在企业内部自身使用绿色账簿。目前,第五准则公告《或有事项会计》中关于环境问题产生的负债和93-5公告《环境负债会计》关于环境支出的费用化和资本化处理等准则,是美国企业在进行绿色会计核算中的主要的依据。同时,美国政府以协助角色的身份,参与产业个案的研究探讨,进而达成绿色会计的建立。针对绿色会计,设置专门的网站以及推出环境会计相关的使用工具册和个案研究报告。
(二)日本的绿色会计
对于绿色会计的研究,日本的起步晚于美国,是从20世纪90年代才逐渐开始。与美国政府采取的辅助措施截然不同的是,在推行环境会计的过程中,日本由政府主导,组织一系列的专家、学者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提出方案并首先设立“环境会计制度纲领”。并于1999年3月公布了“统一遵循准则”,协助企业澄清成本科目类别。日本绿色会计初步框架的正式初步形成则是在2000年3月,政府提出了“发展环境会计系统2000年报告”,报告的提出使日本国内绿色会计的分类和架构更加的完整。同时,日本政府开创的第三方独立鉴证制度进一步保证了环境报告书的可信性。
三、在我国的现状及不足之处
绿色会计在我国虽有发展,但进度缓慢。总的来说,我国的绿色会计的发展主要存在一下几个问题:
(一)法规制度不健全
虽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为主体,以《国家鼓励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办法》等相关的法律、条例、环境标准在内的环境法律体系为绿色会计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环境基础,但是相关的执法部门在执法过程中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助长了企业污染环境方面的气焰。
(二)没有具体可行的环境会计信息核算体系和理论
一方面,国外快速发展绿色会计所形成的先进理论并不是所有都适应于我国现有的发展状况,因此不能一味的将国外的经验应用于中国会计体系中,而在国内又没有形成强有力的理论基础支持。另一方面,在会计核算体系逐步与国际接轨的同时,并没有相应得具体可行的会计核算体系的提出与制定,失去了统一的科目、计量方式、信息披露等必要的指标体系,这使得绿色会计发展更加缓慢。
(三)企业自主环境保护意识差
企业仍处于以利润最大化为企业发展目标,严重忽视了在发展过程中对环境的保护。例如,在2010年7月份的作为以及大型上市公司的紫金矿业的渗漏事故再次体现了企业环保意识的缺乏。
(四)缺乏绿色会计方面的专业人才
绿色会计是结合了多种专业知识的学科,其中以会计学与环境学、可持续发展学为主导。因此在进行绿色会计核算的过程中,运用的不仅仅是会计财务方面的知识,它还要求财务人员熟练掌握环境学、可持续发展学等方面的内容,并能将之与财务会计联系起来。
(五)缺乏对绿色会计核算成果的审计和监督
现在的审计体系的审计主体是企业的经济事项,从经济利润的角度考核经营者的经营绩效,而绿色会计反映的是社会资源环境,揭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信息,但绿色会计所形成的会计学成果并没有机构去进行必要的审计以及监督。
四、我国绿色会计发展方向展望
建立绿色会计对于我国经济发展而言至关重要,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得以实施的重要保证,但是建立绿色会计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一)进一步完善现有的环境保护的法规体系,更重要的是在法规的执行过程中杜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状,对出现污染环境的企业进行严格合理的处罚。同时,对于在其监督岗位上的人员也要进行定期的法律法规的培训及考核,增强其对法律法规的熟知度。
(二)加强对国内绿色会计理论的研究,特别是要适应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应重视发展绿色会计新学科,同时意绿色会计理论与实际结合的研究,统一相应的计量标准、会计科目、信息披露标准等指标体系,争取绿色会计能够尽早应用于我国企业实际的问题。
(三)增强企业以及社会对环保的重视。将企业的环保指标与其利益紧密的相互联系,对采用先进的环保技术并取得明显成效的企业在税收方面可以进行一定的优惠政策。
(四)培养绿色会计的高素质人才。一方面,在高校的高级财务人才的培养体系中逐步渗入一些国内外先进的绿色会计的财务理念,以及增强对国外绿色会计核算体系的了解;另一方面,增加对在职财务人员的必要的后续培训,拓展其知识面,为绿色会计在企业中的实际运用奠定基础。
(五)在企业审计中加入绿色会计的元素,将企业的环境责任的履行程度也纳入审计的范围,增强第三方的监督力度,敦促企业及时有效的披露相关信息以及在环保方面加大投入,转变企业原有的“三高”发展模式。
五、结束语
虽然绿色会计的发展面临众多棘手的问题,但是绿色会计是会计核算的时代发展方向,它符合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低碳理念。绿色会计的最终实现有利于我国在全球竞争中长远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吕福祥.绿色会计的研究现状和理论基础[J].集团经济研究,2006.
[2]叶陈毅,叶陈云,辛祥晶,高檩.对改进我国绿色会计核算模式的相关问题探讨[J].会计之友,2009.
[3]李克国,魏国印.环境经济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绿色会计的目标 篇4
关于绿色产业的发展, 涵盖的范围比较广, 既包括了节能环保产业规划, 又包括了新型能源建设规划和生态建设规划等, 还要重点发展绿色农业产业规划。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 农业耕种面积比较大, 农业人口比重也大, 依靠科技创新实现绿色发展, 发展绿色农业经济, 是发展的势趋, 同时也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更是广大农业科研人员的奋斗目标和共同选择。因此说:规划我国农业的发展目标, 即是实现绿色农业, 让绿色成为引导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以下对在我国实施绿色农业的必要性做一简要的分析。
第一, 我国土壤污染状况日益严重, 已经影响到了耕地质量、食品安全甚至人的身体健康。20世纪80年代末期, 我国污染面积只有几百万公顷, 而现在已经超过1 000万hm2, 污染面积呈逐年扩大趋势。土壤污染类型多样化, 氮磷污染以外, 其中严重的是重金属污染。根据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结果表明, 目前我国受镉、砷、铬、铅等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近2 000万hm2, 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5, 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而减产粮食1 000多万t。此外, 农药、抗生素、病原菌等也成为土地污染的来源。在育种和栽培过程中使用新的高养分肥料, 降低污染, 提高肥料利用率, 研究生物肥料, 这只有靠实施绿色农业才能实现。
第二, 绿色农业的目标就是要提高农业发展的绿色经济效益, 实现产业、社会和生态环境三方面的和谐发展。绿色发展要落实到绿色产业, 绿色产业应该包括农业, 因为农业是中国最大的产业, 如果没有绿色农业的实现, 中国绿色发展将会成为一句空话。另外, 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 百姓的饮食安全问题是个大问题, 因此, 食品安全和粮食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国家在“十二五”规划中, 将“推进农业现代化,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重点任务来抓, 虽然没有明确指出发展绿色农业, 但发展绿色农业无疑已经成为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 绿色农业是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主导产业, 在农业生态系统中, 通过运用微生物、动植物的食物链和生态链, 实现了自然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 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和谐发展。
绿色农业的主要任务是生产绿色食品, 这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工业农业和食品业及流通业各个系统上下游全面参与和统筹管理。绿色农业的产业链模式为:绿色能源→绿色工业→绿色材料→绿色制造→绿色化肥→绿色农药→绿色除草剂→绿色空气→绿色水资源→绿色土地→绿色农业→绿色食品生产→绿色食品加工→绿色食品储运→绿色生活。产业链比较长, 但每个环节都很重要, 都不能缺少, 只有严格执行, 才能更快的实现绿色农业的发展目标。
第四, 实施绿色农业也是国人实现高品质生活的需要。在粮食数量基本得到满足后, 人们对食品的安全和营养价值的要求越来越高。利用人们对食品营养和外观高要求的心理, 许多不法分子和企业投机取巧, 用含有化学成分的各种添加剂来改变食品营养和商品外观, 出现了许多食品安全重大事件, 要改变这一状况, 也需要发展绿色农业。
闵集中学创建绿色学校奋斗目标 篇5
创 建 “环境优美”的校园,做到校园建筑布局合理,校园绿化怡人,校园环境整洁,校园文化浓郁,形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生活,有助于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提升学生人格,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意识的学校文化氛围。具体而言,包括六大指标,即:绿美净健的生态环境、修德美性的人文环境、以生为本的课程环境、亲善宽和的人际环境、横宽纵深的信息环境、自律自善的法治环境。
一、创建绿色学校活动规范化、制度化。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主体教育网络,培养一支合格的具有一定环保意识、环保知识的教师队伍。全面动员,充分参与活动,力求活动具体化,务实化。
二、教育工作优质化。充分利用先进电教媒体、网络,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加强环保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使环保教育融于各学科教育之中。
绿色会计的目标 篇6
关键词会计控制目标;公司治理目标
控制是会计基本职能之一,是会计工作的主导职能。其主体是本会计单位和有关单位的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其对象主要是有关的价值运动包括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从范围看,会计控制主要是内部控制,即会计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外部投资者、债权人、国家和有关部门,也要运用会计方法,对会计单位实施控制。由于会计基本职能表现本质和结构,外联社会环境,是基本需求与可能的统一,会计目标是会计职能的具体化,应当根据会计基本职能,建立会计的基本目标。从会计总目标来看,“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体现了市场经济和各种社会的共同要求,“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则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要求。它们都体现会计的本质和基本职能。
一、会计控制目标对会计行为的影响
会计行为是会计活动的具体体现,但对于非会计人员而言,他们对看到的会计行为实质是会计活动的结果,即最终由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的产生和分配是受会计目标约束的。不同的会计目标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也有区分,以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为例:由于会计信息的使用对象不同,受托责任观认为会计信息的使用对象主要是企业现有的投资者和债权人,而决策有用观认为会计信息的使用对象主要是各种相关的决策者,特别是证券市场的潜在投资者,这就使得会计行为有所不同。
二、会计控制目标应服从于公司治理目标
会计控制的目标和公司治理的目标的取向应该是一致的。会计活动的总目标是提高经济效益,只有企业的效益提高了,才能保证利润的不断增长,从而使股东或相关者的利益得到保证。而会计控制的总目标是由其分步目标来完成的。从财务会计的目标来看,无论是决策有用观或是受托责任观,其共同的前提都是以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为基础。决策有用观下,财务会计的目的是为企业的股东和其他相关集团提供与未来经济决策有关的财务信息。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所有者和经营者的驱动并非完全相同,因此,他们的决策会因利益的不同而存在分歧。经营者处于企业内部,任何信息都易于到手,决策也相对快捷和准确。而股东和其他相关团体远离企业,进行相关决策的主要依据是财务会计信息。并由于契约的不完备和信息的不对称等因素的影响,企业所提供信息的相关性和真实性与否对股东和利益相关集团的决策极其关键。如果财务会计信息失真,股东的决策就会失误,公司的战略失误,所有的经营决策会脱离公司的客观实际情况,其结果是,投资失误,经营失败,企业的经济效益下滑。这种情况下,难以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公司治理目标。在受托责任观下,财务会计的目标是准确地计量收益和总结经营状况,反映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为了保证经营者为所有者尽职尽责,双方是通过一系列的契约来规定义务和责任的。在这种情况下,财务会计活动应注重信息的可靠性及经营净收益的准确计量,为所有者对经营者进行合理考核和制定激励提供依据。如果信息失真,会影响到考评的结果和经营者的积极性。在没有合理的激励刺激下,经营人员会做出逆向选择,以损害所有者的长期利益来保证自己的利益,这显然不利于实现公司治理的目标。因此,可以说,在现代公司制度的前提下,会计控制的目标是服从公司治理目标的,并且是实现公司治理目标的重要保证。
三、会计控制目标模糊,影响公司治理效率
现代会计是为公司治理服务的。公司治理要解决的问题是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如何确保资本所有者的利益不被经营者侵害,如何促使经营者努力地工作,最大地发挥其创新的才能,在考虑所有者利益的同时又兼顾到公司其他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是通过契约或制度安排,使因两权分离而产生的目标差异所造成的效率(交易或代理成本)尽可能降低,把这种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责任是经营者必须承担的任务,是连接权力和利益的纽带,同时也是公司治理的一个核心。在两权分离的前提下,如何有效的反应经营者履行受托责任的完成情况,这时会计控制的作用就显现了。因为会计控制目标的定位将直接关系到会计信息编制与公司效益的对比问题,进而关系到会计信息能否在进行经济决策和衡量经管责任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关系到会计理论框架的科学和严谨。显然,如果会计目标模糊,势必影响公司治理效率。
参考文献:
[1]魏刚,《上市公司股利分配问题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2]戴新民,《创业板上市公司信息批露若干问题》,《经济管理》,2001(1)
[3]杨文士,张雁,《公司治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生物质能、太阳能发电所需要的多晶硅原料等高技术含量的设备和材料我国也基本依赖进口。高成本必然导致产品价格的上升,市场竞争力下降。总体来说,我国的新能源行业在国际产业链中还处于加工环节,利润相对较低。因此,我国必须大幅度增加新能源科技研发投入,建设国家新能源科技研发机构,积极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提高产品竞争力。
(2)急需政策扶持。由于当前的技术还不成熟,新能源行业的发展依然需要依靠财政补贴来降低成本,扩大利润空间,因此新能源行业的发展潜力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政策力度。
尽管此前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新能源的政策措施,比如太阳能建筑补贴等,新能源规划还会包括其他财政补贴措施,尤其是针对太阳能发电方面的补贴已经列入了新能源振兴规划草案中。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财政补贴可直接以终端消费者为对象。如在新能源车的推广上,不仅要给制造商支持,更重要的是给新能源车的消费者补贴,因为需求问题是根本的问题。除了财政支持外,相关的法律法规也要进一步完善,只有为新能源行业制定了一套良好的游戏规则,才能真正实现长期发展。
(3)须尽早建立行业标准。中国的新能源发展迅速,投资增幅逐年加大。但由于缺乏相关行业标准,新能源市场显得混乱无序。只有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生产、销售和配套设施的严格标准,才能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同时使生产商能够形成标准的加工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否则产品质量会参差不齐,社会资源被浪费,并在某些领域会出现新一轮的产能过剩。
(4)缺乏银行信贷支持。新能源行业的特点是前期技术投入大、项目周期长,因此发展一个项目需要巨额投资。而私募、风投等投资方重视短期收益,一旦市场售价达到他们的预期,便果断获利了结,不可能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提供帮助。政府补贴和通过成立相关能源基金虽然可行,但对于一个迅速发展中的朝阳产业来说也是杯水车薪。因此,银行信贷还是起着关键作用,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银行会出现借贷现象,政府更应该主动出面,为商业银行承担风险,以此扩充新能源行业的资金来源渠道。
三、新能源行业的发展前景
我认为,经济危机给新能源股票带来的虽然有阻力,但更多是机遇。在其他企业纷纷倒闭的困境之下,新能源行业却在逐渐兴起,可见其并不完全依赖于经济周期,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从长期来看,国际油价仍有上升趋势,而且由于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具有不可再生性,新能源终将成为未来人类的唯一选择;在短期内,技术改进也会使新能源相对于常规能源的成本优势逐渐体现出来,通过价格传导使新能源产品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同时,政府也非常重视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从而使新能源有了政策的支持,如太阳能建筑补贴和将要出台的产业振兴规划中的其他措施。政策对于新能源的发展非常重要,它不仅引导着产业资金的流向,而且还能扩宽市场,规范行业标准。
从金融市场上的表现来看,新能源也是被各机构重视的板块,股神巴菲特高价入股新能源电池公司比亚迪就是一个例证。
绿色会计的目标 篇7
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能源短缺以及肇始于美国的金融次贷危机等“复合型”危机,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2008年末提出“绿色新政” (Green New Deal) 概念, 呼吁全球领导人在投资方面, 转向能够创造更多工作机会的环境项目, 以修复支撑全球经济的自然生态系统[1]。中国作为一个资源大国和一个传统工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 绿色现代化也是中国的必选之路。传统的现代化道路对中国而言已不可重蹈, 基于全球趋势和自身利益考虑, 发展绿色经济已是中国实现科学发展的迫切要求和战略选择[2]。对中国来说, 推进绿色新政, 需要协调各种利益, 探索属于自己的绿色发展之路。
一、绿色新政的内涵和特征
(一) 绿色新政的内涵
“绿色新政”是由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2008年底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所谓“绿色新政”其基本要义是提高政府的绿色领导力, 基本目标是发展绿色经济, 基本方法是致力于绿色投资, 基本保障是实行绿色政策改革[3], 这一理念是对环境友好型政策的统称, 主要涉及环境保护、污染防治、节能减排、气候变化等与人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相关的重大问题[4], 通过呼吁全球领导人在投资方面转向能够创造更多工作机会的环境项目, 以修复支撑全球经济的自然生态系统。
(二) 绿色新政的特征
相比于工业时代全球经济特征, 绿色行政有其独特、鲜明的特征。凸显环境保护、污染防治、节能减排、廉洁高效、开拓创新、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等都是绿色新政本身所特有的。绿色新政以绿色经济为主要突破口, 落实到经济发展上, 是一种以维护人类生存环境、合理保护资源与能源、有益于人体健康为特征的经济, 是一种平衡式经济, 诸如开发清洁能源和清洁技术, 开发包括生物物质在内的农村能源, 开发包括有机农业在内的可持续农业, 建设生态系统基础设施以及通过发展节能交通工具和节能建筑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等[5]。总之, 绿色新政是全球新政, 突出持续创新和绿色发展, 致力于化解多重危机, 以达到多重目标。
二、推行中国特色绿色行政的国际背景和中国国情
(一) 国际背景
2008年, 由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风暴颠覆了美国的金融格局, 进而席卷全球, 重创世界经济。再加上气候变化、能源危机、粮食危机和水资源危机, 使得全球面临多重危机的重压, 并恶化了失业、社会经济动荡和贫困等社会问题, 威胁到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社会的稳定和长期发展。
发端于欧洲的以新能源为代表的低碳绿色经济变革, 在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迅速成为世界的宠儿。当前, 欧、美、日等主要发达国家及不少发展中国家力图利用此次全球多重危机中的机遇, 纷纷制定和推进短期内刺激经济复苏、中长期以应对气候变化向低碳经济转型为核心的绿色发展规划, 试图通过绿色经济和绿色新政, 在新一轮经济发展进程中促进经济转型, 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 国际各主要经济体大力实施的“绿色新政”, 是以能源技术革命为核心的新一轮工业革命, 具有显著的战略意义:一是以发展绿色经济作为新的增长引擎, 力图借此刺激经济复苏摆脱目前的经济衰退;二是谋求确立一种长期稳定增长与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绿色”关系的新经济发展模式;三是力争占领全球新一轮绿色工业革命制高点和全球经济的主导权。
(二) 中国国情
中国作为一个资源大国,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 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发展的同时, 我们也不得不看到中国所面临的挑战, 诸如粗放型的经济发展忽略了重要的环境保护, 造成了生态和环境破坏, 土地资源大规模严重退化, 水生态环境恶化, 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 城市空气污染依然突出;自然灾害受灾率、成灾率和经济损失继续上升, 暴雪、干旱等十年一遇甚至百年一遇的灾害性气候屡见不鲜。
“十一五”以来, 我国持续加大对生态环保的投入力度, 陆续完成一系列生态环保目标, 在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居乐业美好环境的同时, 走出一条“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高产出”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今后我国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据法新社3月28日报道, 美国皮尤慈善信托基金会报告显示, 在世界各国2010年对绿色能源的投资中, 中国是最多的, 达到544亿美元 (约合3 571亿元人民币) 。中国共产党在第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提出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先是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 努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这些都充分显示了大力实施的“绿色新政”是世情国情党情所提出的新要求和新趋势。
三、中国实施绿色新政的总体思路与基本目标
(一) 总体思路
中国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是当今世界上典型的绿色新政理念, 并逐渐形成了清晰的、具中国特色的绿色新政的战略路线图[6]。
推进中国特色的绿色新政,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现实出发, 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 通过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来转变发展模式。“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 节约能源, 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 发展循环经济, 推广低碳技术,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7]。
(二) 基本目标
在新时期, 我们重新提出发展绿色经济, 实现绿色发展。具体有三个基本目标:一是推进中国特色环境保护新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二是依靠技术进步, 提高产业的资源效率和绿色竞争力, 实现绿色复苏, 解决增长、脱贫和就业等发展问题;三是通过转变发展方式, 特别是绿色转型, 逐步从石化能源转向低碳、无碳的新能源, 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促进经济体系的“绿色化”, 以应对长期的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挑战[8]。
四、推行中国特色绿色新政应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认识有待提升
我国长期以来依靠着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推动经济发展, 进而导致了经济效益低下, 投入多、产出少, 影响国力迅速增长, 资源浪费严重, 生态环境恶化等各种问题。推行绿色新政,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近期主要任务之一。我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转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底子薄、条件差;传统观念束缚;就业压力过大;教育事业和科技水平规模小、投资不足, 人员素质不高;不合理政策的阻碍;投资主体多元化, 资金来源分散, 规模小型化, 大量重复建设;公民对绿色发展、绿色科技认识不足等都是客观存在的实情。
(二) 加大绿色发展投资的力度有待加强
近年来, 粮食和能源的短缺, 导致工业、农业的生产力的未来可持续性无法保障。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过去几十年里国内大量的资本涌入了房地产、矿物燃料和附带嵌入式衍生品的结构化金融资本, 而用于投资可再生能源、节能、可持续农业和环境保护的资本十分有限。因此, 我国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行绿色新政, 发展绿色产业, 投资绿色能源, 促进绿色消费, 加大节能减排, 绿色创新, 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三) 协调绿色新政实施部门间的利益关系的弥合度有待提高
中国不仅在经济部门和资源环境部门之间存在严重的条块分割, 而且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和合作。在有关资源和环境保护管理部门的设置及其职责的行政规定存在诸如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和具体化, 各种规定之间缺乏衔接、协调和配合甚至相互矛盾等问题。在与环境和资源相关的立法过程中, 有关部门为了强化自身利益, “以法争权”, 使得立法过程带上了鲜明的部门特色, 容易与其他法律或部门规定产生冲突。上述情况会弱化绿色新政实施的整体合力和协调推进度。
五、实施中国特色绿色新政的努力方向
(一) 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确实做到“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的五个坚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必须先完成如下几点: (1) 提高全民素质, 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前提条件; (2) 提高综合管理水平, 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基础条件, 要充分吸收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 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 结合国情, 不断探索, 不断改进提高; (3) 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必须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4) 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要以技术改造为重点, 推进企业技术装备水平的进步。
(二) 加大绿色经济发展力度
所谓绿色经济, 是以生态经济和知识经济为基础, 以市场为导向, 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崭新的经济形势, 是产业经济为适应人类环保与健康需要而产生并表现出来的一种发展状态[9]。确实发展绿色经济, 必须继续抓好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 扎实推进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加快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 即要重视节能环保的管理服务, 用节能环保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技术创新, 广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加紧健全鼓励节能环保的政策, 创新体制机制, 逐步构建绿色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三) 加强环保节能的认识程度
近年来, 我国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取得积极成效, 但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扭转。水、大气、土壤等污染仍然严重, 固体废物、汽车尾气、持久性有机物、重金属等污染持续增加, 水土流失加重, 天然森林减少, 草原退化, 生态系统更加脆弱。能源消费总量持续增加, 能源利用效率不高。发达国家200多年工业化进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 在我国现阶段集中凸显。只有加强能源资源节约, 发展循环经济, 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 才能有效破解经济增长中的资源环境瓶颈制约[10]。立足我国的基本国情, 走出一条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道路, 是形势使然、出路所在。
结语
2008年以来, 全球各主要国家纷纷出台了有关“绿色新政”的声明, 全球“绿色竞争”的气氛已日趋激烈。面对新一轮绿色经济的发展, 谁想掌握未来就必须掌握绿色经济发展先机。对中国而言, 发展绿色经济既是大国竞争的新焦点, 也是提高综合国力的途径。中国必须积极推行中国特色绿色新政, 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绿色发展、绿色崛起、绿色贡献是中国为世界作出的前所未有的贡献。只有绿色发展才有绿色贡献, 也只有绿色贡献才是最大的贡献。我们才能理直气壮地说, 中国发展 (指绿色发展、科学发展) 不是对世界的威胁, 而是对人类的贡献[11]。
摘要:为了应对全球面临的经济危机和气候变化危机, 各国陆续推出各具特色的绿色新政。中国正处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两型”社会的战略转型期, 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的绿色新政, 对于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在揭示了绿色新政的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 分析了实施中国特色绿色新政的国内外背景, 指出了中国实施绿色新政的总体思路与基本目标;针对推行中国特色绿色新政应解决的主要问题, 提出了实施中国特色绿色新政的努力方向和具体路径。
关键词:气候变化,金融危机,绿色新政,中国特色
参考文献
[1]陈文江.金融危机推动“绿色新政”[N].解放日报, 2008-11-15 (14) .
[2]谢春山, 孙伯良, 王晓云, 等.绿色新政及中国的策略[J].中国科技论坛, 2009, (7) :3-7.
[3]中国行政管理学会, 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司.以绿色新政推动科学发展[N].中国环境报, 2010-02-24.
[4]张来春.西方国家绿色新政及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发展观察, 2010, (1) :44-48.
[5]唐烨.如何推动“绿色新政”[N].解放日报, 2009-12-03 (14) .
[6]何勇.怎样用绿色新政应对多重危机[N].中国环境报, 2009-05-25.
[7]李金华.十二五规划与绿色新政、绿色责任[N].中国绿色画报, 2011-03-08.
[8]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绿色发展与创新[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57-61.
[9]常华.绿色新政风行全球[J].科技智囊, 2009, (8) .
[10]生贤.环境倒逼机制促经济转型[N].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1-04-12.
绿色会计的目标 篇8
会计目标是会计活动完成任务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具体而言就是会计核算要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资料,以满足各方面对会计信息的需要。其核心是如何提供使用者需要的、能够保障质量的会计信息。
一、政府会计目标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从目前通用的会计理论看,会计目标有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两种不同观点。这两种观点从根本上是由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财务报告的使用者和他们对信息需求的不同产生的,有学者认为两者之间是互补的关系。根据政府会计中资金运动的特点,两种观点应该互相结合,侧重点在受托责任观。也有人认为,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发展, 我国的预算会计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导致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许多弊端逐渐显现出来,已经不能满足实际的需求,这一现状促使我们必须进行预算会计的改革。在分析现行预算会计制度缺陷的基础上,提出我国预算会计改革的方向———建立政府会计,现代我国的政府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服务型政府,政府必须向人民公布他们完成受托责任的情况,计算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成本,评价绩效,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政府会计的建立不断完善,并逐步与国际趋同。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理事会(IPSASB)于2006年启动了公共部门会计概念框架项目,计划用2007年到2012年6年的时间,划分四大阶段,其第一阶段的首要任务就是对财务报告目标进行研究。随着新公共管理(NPM)运动的兴起,政府的管理活动已经从传统的行政“旧管理”发展成了商业化的“新管理”,强调其应当承担起由成功和产出衡量的财政绩效的受托责任。综合国外一些对政府会计目标的研究成果,可以大致分为两种模式:一是英美模式;二是德法模式。美国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政府财务报告提供的信息应当有助于使用者:第一,评价政府的受托责任;第二,做出经济的、社会的以及政治的决策等,评价受托责任是政府财务报告的最高目标,其他目标的都必须与之相符合。德国的会计目标为:满足立法机关的信息需要,是“立足导向的”,用于“财政”目的而不是“管理”目的。法国则认为,所有的信息使用者的重要性是不同的,政府会计信息必须先确认政府部门自己的需要是最重要的。
二、政府会计目标与企业会计目标的影响因素
政府没有直接的所有者,也不以盈利为直接目标,政府的目标是多元而且复杂的,不仅包括了政治方面的,还包括了社会的、经济的、国际的等多重目标。企业的组织目标虽然是多元化的,但多是围绕经济利益,如利润最大化、所有者权益最大化、市场份额最大化等。政府和企业会计所处的会计环境不同,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和需求者也不同。因此政府会计目标与企业会计目标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根本上存在共同点。
(一)环境差异。
现代的企业是处在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中的,生存和经营都不能离开资本市场。资本市场是金融市场的一部分,所有提供和需求长期资本的机构都与其有关系,企业会计必须适应资本市场的需求,符合资本市场运作的规律。
政府是政府会计所反映的主体,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的发展会受到政治市场的制约,政治市场作为人们参与政治活动的场所是影响政府会计的重要因素。政治市场的需求方是选民和纳税人,供给方是政府的官员们。不同国家政府设置、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民主进程状况等方面都影响着政府会计的系统设计。因此各国的政府会计目标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我国主要是传统文化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主张“天人合一”、“和为贵”、“以人为本”。我国政府目标的选择是和我国的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会计目标的定位亦离不开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二)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及需求差异。
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目前主要划分为三类:债权人、投资者和其他的使用者。投资者最为关注投资的风险与收益,为了避免逆向选择的存在,要求有足够的信息以支持他们的投资决策;债权人为了保证能按时收回自己的本金和利息,需要利用相关信息以支持借贷给哪个企业,借贷的金额与期限等。
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各级人大和政府、政府管理者、立法机构代表与社会公众。政府首先要为全体公众提供公共管理服务,各级政府需要会计信息去有效履行管理,以便更好地做出政府预算的编制、执行、监督和决策,对国家进行宏观的经济管理;立法机构代表公众对政府进行收支审核和监督;社会公众主要是指广大的纳税人,还包括了政府债券的购买者、缴税人和选民,与政府有着直接的委托代理关系。特别是纳税人,他们有强烈的了解税款使用情况的需求。这些都反映了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政府会计信息来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从而并做出相关的决策以维护自身的利益。此外,我国政府预算会计主要信息使用者之一的各级政府部门,过去主要对预算执行信息存在需求,如今已经转向了对反映预算执行信息和公共服务成本、公共管理绩效、财政可持续性等财务指标的需求。
三、政府与企业会计目标的比较
(一)企业会计使用决策有用观。
在客观环境因素方面,相对于受托责任观,决策有用观较适用于资本市场高度发达并在资源配置中占主导地位的会计环境。受托责任的定位是围绕资源的维持、使用与增值。随着融资渠道的变化和拓展,现代企业股东人数较多并且股权高度分散,导致企业委托代理关系逐渐模糊化。同时资本市场的不断变化使得委托方决策方式和渠道发生变化,并开始用决定是否持有或抛售公司股票代替是否聘任或解聘管理企业。企业处于高度发展的资本市场中,因此,资本市场是决策有用观形成与发展的摇篮。决策有用观主要是对企业提供信息的保障,决策有用观的定位:信息的提供、利用和推动管理。强调信息要有用,便于理解。企业投资者在信息需求方面,目光从企业资本保值与增值上转移到资本市场平均风险与报酬水平上,大部分债券上市,企业投资者会与债权人关注大致相同的信息。因此,对于企业的会计目标来说决策有用观得到普遍认可。
(二)我国政府会计目标以受托责任观为主。
现代社会政府税收是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并通过发行政府债券等方式获取资源,以集中配置和使用社会公共资源。公共资源来自纳税人和社会公众,政府负责对其管理和使用,之间暗含着一种“社会契约关系”。公众通过政府的报告获取政府受托责任履行情况,通过建立完善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可以激励和监督政府按照公众利益选择行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我国为了五年乃至更长的一段时间将把“富民”摆在重要地位。因此,要通过社会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在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博弈的背景下指导界定政府会计目标。我国政府财务报告基本目标应界定为反映公共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根据公共部门存在的广泛信息需求,可以把政府的受托责任归纳为合规受托责任、财务受托责任和绩效受托责任。
政府会计人员应披露有利于公众评价受托责任的会计信息,从而提高政府的透明度,真正实现向服务型、透明型政府的转变。政府系统在政府会计活动及其管理活动中,与各利益相关者产生一定的利益博弈关系和责任配置关系,政府会计目标的构建应该符合我国和谐社会的需要。
(三)政府会计目标与企业会计目标一体化趋势。
通过对比政府会计与企业会计,不难看出两者在技术层面具有较多的共性,即政府和企业都是以受托责任为基础的,只是他们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在受托责任和多元资源的理论指导下,从信息使用者对信息需求的情况出发,政府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可以借鉴企业会计已有的成果。
企业目标与会计目标的基本关系 篇9
1. 基本内涵
企业的预期结果是实现目标, 没有目标的企业是没有希望的企业。设定一个目标就相当于给企业的发展指明了最终方向, 是鼓励企业员工不断前行的精神动力。
2. 基本内容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 通俗的讲, 企业的设立就是为了赚钱, 得到高额的利润, 所以追求的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即企业利益最大化。然而,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又有着明显的不同, 在资本主义国家, 并不是国家去控制企业, 而是资本家将决定权控制在自己手中, 工人工资由资本家来决定。所以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目标就是满足资本家的利益需求。社会主义国家恰恰与之相反, 国家的企业是大企业由国家掌管控制, 主利益在国家手中, 工人工资由国家来定。社会主义国家的企业目标是尽最大的可能去满足人民物质需求, 在满足人民需求的前提下, 去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即企业效益的最大化。
企业的总目标是为了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具体内容包括要求资源配置合理、产品成本最低、管理决策科学、产品质量最优化、财务管理利润最大化等五个子目标。如果按时间分为一年以内是近期目标、一年到三年是短期目标、三年到五年是中期目标、五年以上是长期目标;按整体与局部分为整体目标和部门目标;按职能分为营销目标、销售目标、财务目标、生产目标、人力资源目标和研发目标;按管理水平由高到低分为高层次战略目标、中层次职能目标和基础操作目标。
3. 企业目标的演变过程及不同阶段的要求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企业目标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变化, 与此同时在不同阶段又分别对应着不同的目标要求, 下面从以下几个阶段对不同阶段要求进行阐述。
(1) 利润最大化阶段
企业是一个营利性机构, 故企业是将实现最大利益作为自身目标, 并通过生产经营活动使企业自身得到更多的利益, 这就是决定企业目标是利润最大化的原因。拥有最高的利润, 得到最大的好处, 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是人们所要追求的, 所以这个目标在企业产生时就被大家所接受, 并为之努力、奋斗着。
(2) 股东财富最大化阶段
随着经济的发展, 出现了股份制企业, 随着出现了两权分离的情况, 与之相对应, 企业目标也发生了变化。股东将自己的财产投入到企业是为了获取更高的收益, 所以企业在获得高额利润的同时, 也要为股东创造更多的财富价值。因此就出现了企业的目标从利润最大化阶段向股东财富最大化阶段转变。所以在这种新目标的指导下,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就必须去考虑到股东的利益, 要使股东的利益达到最大。
(3) 企业价值最大化阶段
企业价值最大化阶段是企业内部各种利益关系逐渐复杂而随之出现的。我们一直说的企业价值是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市场价值的总称。企业的总价值是未来企业盈利能力的体现, 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是由未来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完成的, 而且企业各方面能力的提高是在稳定发展的前提下实现的, 最终实现企业总价值最大。
二、会计目标
1. 基本概念
从“会计”一词出现开始, 就一直让各位学者对研究会计目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就开始针对会计目标进行研究, 并逐步将其考虑是研究会计理论的起点,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在美国不同的时期就出现逐渐完善的会计概念来发现。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 美国会计界在会计目标的研究上出现了受托责任和决策有用两个学派观点, 在我国也是围绕这两个观点之间进行争论。一些公司会计专家认为会计主要是指为企业的相关者提供对其做出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 由此来满足企业高层管理者为了获取更高的利益而做出准确的决策。
2. 基本内容
(1) 受托责任观。受托责任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经济关系, 它出现在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出现偏差并且投资者与经营者之间有很明确的委托与受托关系的经济背景下。受托责任观认为会计目标是使用适当的方法来调节委托与受托关系, 并为客户提供可靠的资金运营情况的信息。由于企业的委托者不可以参与经营企业, 可是又有权了解资金的使用情况, 这种情况下受托者就有责任向委托者解释其想要了解的内容。因此, 会计目标是为了让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了解资金的使用情况。
(2) 决策有用观。决策有用观是在日渐发达的资本市场下产生的。在这种情况下, 投资者对企业投资就是为了赚钱, 因此要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决定, 就必须了解该企业的一些信息: (1) 企业现金流量的信息; (2) 关于企业经济情况以及资金变动的信息。决策有用观主要适用于两权分离的经济环境, 并且资源要通过在资本市场上间接进行分配, 而不是在两者之间直接建立, 这也是为什么投资者与经营者之间出现模糊关系的原因。
这两种观点适于不同的经济环境, 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都需要进行两权分离。但受托责任观是直接进行两权分离, 业主和运营商非常明确, 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直接建立的, 不存在模糊和缺位的现象;决策有用观是不能直接进行两权分离, 而是通过资本市场进行两权分离, 从而两者之间存在模糊和缺位的现象。
3. 会计目标的演变过程及不同阶段的要求
会计是为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而产生的, 并且与当时的经济发展情况有着密切关系。历史上, 我国一直有重农抑商的传统, 因此, 现代市场经济以及现代会计不能产生于我国也就不足为怪, 下面从以下几个阶段对不同阶段要求进行阐述。
(1) 合伙经营阶段
11世纪末到13世纪后期, 随着十字军东征开启了意大利城市与东方之间贸易。当时, 外贸商人为了分担海运风险, 拉拢多位投资者分担风险, 所以就出现了合伙经营和以后的股份合作。这一时期, 投资者投入的资金被外贸商人看作欠款并对其承担无限责任, 盈利表现为期初资产与期末净额的差额, 而外贸商人对欠款数额和偿还能力的关注远远超过盈利。此时, 向外贸商人提供有关财产和欠款方面的信息是企业的会计目的。当时, 股份合作是以投资者自愿购买一次航程为时间的股票来募集资金, 每一次海运结束之后, 将资产和利润在投资者之间进分配。会计的主要目标在于向投资者提供每次航程结束的盈利信息。
(2) 持续经营
在15世纪末期, 伴随着新大陆的发现和新贸易路线的开通, 永久性投资替代了以航程为期限的股票, 原始的由股份制的形式变化成多个投资者投资的持续经营形式。由于存在多位投资者, 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成为必然的事实, 多数股东渐渐脱离对公司的控制, 他们只要定期得到利润就可以, 因而利润的多少是衡量企业管理情况的重要指标。从而使会计出现了资产、成本、利润和费用的概念, 并将定期公布资产的使用状况和可用来发放给股东的股利数额作为其目的。
三、企业目标与会计目标的基本关系
1. 企业目标与会计目标的一致性
企业目标与会计目标有着相同的行为主体, 所以两者在某些地方必然具有一致性。在理想条件下, 当企业目标与会计目标相同时, 企业的利润将达到最大。现实状态下, 企业受到的约束条件有很多, 也就是受到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约束。当企业的其它利益相关者为众多分散的投资者时, 他们要求对企业的信息有一定的熟知度, 会要求企业对外提供相关的会计信息, 这样便于他们做出提高自身利益的经济决策, 最终使自身的利润达到最高。此时企业的目标实质是企业管理高层的利益达到最大。所以, 企业信息的内外部使用者需要会计对其提供有用的信息, 从而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从中了解企业的近期动态, 这样才能支持企业实现企业目标, 如此, 企业与会计目标就实现了协调统一。
2. 企业目标与会计目标的背离性
企业目标是在利益相关者约束条件下, 企业管理高层的利润达到最大。从利润的角度来分析, 如果企业为了使利润达到最大化, 就会通过会计来隐藏利润或多报支出来偷税、漏税, 或者将本年度的利润推迟到下年度, 从而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在该种情况下, 企业目标与会计目标相背离。同时, 在这种情况下, 会计反映的会计信息一定是虚假的, 而这些虚假的信息会使决策者做出错误的决策, 因此会计目标很难实现。
3. 企业目标与会计目标基本关系的动态变化
当企业目标和会计目标相同时才能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但是当企业由于经营管理不善或企业所有权发生变化时, 企业目标与会计目标之间的基本关系也将会发生变化。
四、协调企业目标与会计目标之间关系的对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国家在国有独资和国有控股的大中型企业中作为最大的股东和委托者, 非常关心企业资本结构是不是合理、国有资产能否为其获得最大利润、是不是可以赢得预想的获利能力和偿债能力来保障所有者权益最大化。所以调节好企业目标和会计目标之间的关系, 企业利润才会达到最高。怎样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 明确产权关系, 贯彻资本保全原则。
做好库存盘点、产权登记、明确产权关系, 以及建立严格的资本管理体系, 将“资本保垒”的原则使用到理财的整个过程中。
2. 优化资本结构, 实现预期产权经营目标。
资本结构决定了企业长期债务、经营行为。当资本结构不合理时, 财务管理通过筹集资金对其进行调整, 尽量用更少的钱支配更多的商业活动, 并取得预期的性能目标管理。
3. 加强财务约束, 对经营体制进行约束管理。
一方面要加强组织的约束能力, 建立满足市场经济需求和以资金为核心的管理系统新体制;另一方面要建立财务报告公开制度, 将企业置于社会公开监督下, 同时将信息充分披露, 对避免经营者的短期行为和玩弄“数字游戏”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有帮助。
4. 开展经济责任审计。
衡量经营者经营绩效的标准是看国有资产能否保值、增值, 是对过程中的一种考察和监督, 又是对下一个任期执行前的监督, 这是对国有企业经营者有效的监督。
5. 具备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要求企业管理高层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严格管理, 以确保企业对外提供的会计信息真实、可靠, 没有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
五、我国的企业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是企业会计系统操作来实现期望的未来结果, 所以在企业的环境中研究会计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所以我国的会计目标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会计目标不仅提出了新的要求, 还增添了新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需要。
1. 会计提供的信息要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调控的需要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 以微观个体的形式存在宏观经济中。如果没有微观个体的企业, 就相当于整个国民经济没有宏观整体。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与经济效益会影响全国的经济运转情况。尽管市场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资源配置中作为基础充分发挥着作用, 但政府有必要的可以调控的范围内对国民经济的经营情况进行调节, 同时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很有必要的。国家将资源托付给企业, 就有权了解企业对资源的使用情况, 对企业提供的信息进行了解、分析, 从而得到有关国有资产的运行情况。在中国, 做出宏观经济决策所需求的大多数信息的来源都是会计信息, 如果没有会计信息, 想要准确的判断国民经济是不可能得。
2. 会计提供的信息要满足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者对信息的需要
企业的经济效益取决于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好坏, 经营管理的如何将会影响到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甚至决定企业的前途和命运。会计作为企业内部重要信息的提供者, 就必须保证所提供信息的可靠性, 这样才能帮助管理高层做出合理的决定, 加强企业内部的管理。
3. 企业利益相关者是通过会计提供的信息去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处于混乱的经济环境之中,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与投资人、债权者、政府和企业职工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企业的投资者为了确保自己的利益不受到危害, 需要通过了解企业资产的保管、使用等情况, 监督企业是否在有效地运用资产来提高自己的利益;企业的债权人为了自身债权的安全, 需要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政府要使经济正常的发展, 实现财政收入, 就必须了解企业的运行情况。由于想知道这些问题但又不能直接参与到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 所以只有通过会计提供的资料来进行分析、判断, 做出对自己有用的决策。
六、总结
理想情况下, 当企业和会计的目标是一致的时候, 均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可现实状况下, 因企业存在诸多外界制约因素, 也就是受到其他利益相关者约束的影响。而我们的会计目标就是要在受到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约束条件下使企业的利益达到最大。为了促进我国企业目标与会计目标之间的协调发展, 我们在对企业目标与会计目标定义时, 就必须去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实际发展情况, 这对我国企业发展极其重要。而目前会计界在对企业目标的争论中并没有充分的去思考这一问题, 对这一问题能否被信息使用者使用并用于他们的相关决策, 是使用者最关心的问题。
摘要:近几年来,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在日益完善的市场体制以及逐渐成熟的资本市场的情况下, 会计目标也在随之发生变化。但不管如何变化, 都要满足中国经济管理的需要, 反映机构实施管理者对企业的管理、执行情况, 使投资者、债权人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针对企业目标与会计目标, 本文首先对两者的内涵、内容、演变过程和不同阶段的发展要求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其次论述两者之间的基本关系, 最后在对两者之间关系协调的基础上提出对策, 以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关键词:企业目标,会计目标,基本关系
参考文献
[1]杜江颖.企业目标、财务目标与会计目标的现实选择[J].科技咨询导报, 2007 (11) .
[2]高袆.企业目标与会计目标的关系[J].科技信息, 2008 (24) .
对绿色会计的思考 篇10
一、绿色会计产生背景
1999年, 联合国讨论通过了《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 形成了系统完整的国际环境会计与报告指南。各国政府纷纷研究建立本国的环境会计体系, 中国于2001年3月成立了“绿色会计委员会”, 2001年6月, 经财政部批准, 中国会计学会成立了第七个专业委员会——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 标志着中国绿色会计研究进入新阶段。
二、绿色会计在我国推行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 绿色会计在我国推行的必要性。
1.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绿色会计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必然联系, 二者是相辅相成和互为依存的关系。第一, 两者所要实现的目标一致。无论是可持续发展, 还是绿色会计, 它们所要实现的目标都是既要实现经济效益又要实现社会效益, 在促使企业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 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和物质循环规律, 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努力提高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第二, 可持续发展是建立绿色会计的前提和理论依据, 它的提出为绿色会计作用的有效发挥创造了良好的环境。第三, 绿色会计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手段。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这一核算方法, 也惟有绿色会计才能更好地核算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各个因素, 衡量可持续发展, 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2.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传统的企业发展模式是高投入低产出, 必然造成过度开发消耗资源;高污染低效益必然造成生态环境补偿能力严重滞后, 这些都阻碍了企业自身的发展。只有增大环保投入, 重视绿色会计, 才能始终保持竞争的优势。一是正确衡量国民生产总值和企业生产成本的需要。二是企业责任向社会扩展的必然结果。三是正确核算企业经营成果, 准确分析企业财务风险, 全面考核经营管理者业绩的需要。
3.强化我国环保意识的需要。
环境状况的恶化对经济活动主体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 人类要求从自然界取得的资源越来越多, 同时排放到自然界中的废物也就越来越多。
4.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需要。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要求我们尽快建立绿色会计方面的准则, 以便在国际贸易中维护自身权益, 赢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二) 绿色会计在我国推行的可行性。
近年来, 随着经济的发展, 绿色会计的作用已经越来越明显, 在我国实施绿色会计的条件也已逐渐成熟, 具备了实施绿色会计的可能性。
1.我国实施绿色会计已具备了一定的会计环境。
绿色会计对象的价值能够被准确计量是绿色会计得以存在的重要前提条件, 而环境标准则是绿色会计计量的起点。我国的环境标准分为三级五类, 三级为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 五类是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方法标准、样品标准、基础标准。其中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属强制性标准, 违反者要负法律责任。除此之外, 我国还颁布了一系列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有关的政策、方案和计划。总之, 从会计环境的角度来说, 这些法律、条例和政策已构成了绿色会计所需的法律规范环境, 这表明绿色会计在我国的实施具备了一定的条件。
2.我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为绿色会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十四届五中全会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 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 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 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实现良性循环”, 这一论断明确了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为建立我国的绿色会计指明了方向。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绿色会计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在自然资源市场上, 国家或代表国家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 是自然资源的所有者和提供者, 勘察企业和开发利用企业作为需求方, 购买自然资源的使用权, 实现资源的有偿使用, 并通过价格机制来进行调控。另外, 随着企业对环境保护所负责任的社会化, 企业要从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方面来考虑其经营决策和管理方法, 通过加强对自然环境的核算来真正提高效益, 这些都为绿色会计的实行创造了条件
4.我国会计制度改革为绿色会计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与环境条件。
绿色会计所要研究的资源与环境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也引起了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关注, 并且有助于推动会计国际化的进程。近几年来, 我国进行了会计制度的改革逐步向国际惯例靠拢, 已加入了会计国际化的行列, 为中外绿色会计的交流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这些理论基础与环境条件为我国绿色会计的建立提供了可能性。
三、绿色会计在我国企业推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 我国企业推行绿色会计存在的问题。
虽然绿色会计在我国推行已经具备必要可行性, 但还需要很多准备工作。现在面临的主要困难:一是从业人员知识结构不完善;二是计量标准需要时间统一;三是对经济事项的反映难度增加;四是税收方面的缺陷。
(二) 推行绿色会计的对策研究。
传统会计中的企业往往只考虑企业的短期利益, 对资源消耗无度。克服这一缺点, 推行绿色会计, 要以下列条件为前提:一是提高全民素质, 加强环保意识。二是企业应制定长远发展战略, 增强从投资改善环维护中取得效益的抗风险力。三是制订各种环境绩效衡量指标, 完善、科学的绿色会计方法体系。四是健全环保法律法规建设, 约束、规范人们的经济行为以符合环境发展需要。
我国企业推行绿色会计应遵循的原则。一是长期性和循序渐进原则;二是灵活性和边界推进原则;三是系统性和双赢的原则;四是强制性和全方位监督原则;五是坚持成本效益原则。
1.建立绿色会计的规范标准。
一是修改《会计法》;二是完善会计准则;三是给出明确的价格信号, 形成合理的价格体系;四是要有适应的会计理论导向。
2.尽快转变企业环境观念。
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只有充分认识到会计工作与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认识到会计工作和会计人员可以在环境管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才会考虑推行绿色会计, 绿色会计才能得到真正的推行。
3.尽快推行绿色会计教育体系。
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 对环境改善起到积极推动作用的企业给予一定物质或政策上的奖励, 对破坏环境的企业给予惩罚, 以保证公平。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形成对企业的舆论监督。
4.借鉴国外绿色信息披露的经验。
许多大的上市公司, 特别是一些跨国公司, 都以环境报告书的形式单独披露环境信息, 如日本有670家企业编制了环境报告书并向社会公布。
5.完善社会责任的考核体系。
应加强监督, 由政府或有关社会机构, 依据国家的有关环保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的会计法规、制度, 对绿色会计信息的合法性、真实性进行监督, 以促使企业加强环保意识, 自觉保护环境。
6.加强对绿色会计的实施和宣传教育的力度。
通过开展社会宣传, 加强全国人民的环保意识教育, 使绿色会计逐步被公众、企业和市场接受。
以上分析使我们看到绿色会计制度在我国虽是新生事物, 但是已经具备了推行、发展的可能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相信不远的将来, 绿色会计会成为我国实现“本世纪初遏止环境污染和生态资源破坏加剧趋势”目标的法宝。
参考文献
[1].李丽华.环境会计在我国应用的可行性分析[J].林业财务与会计, 2005
[2].刘洁卉.建立绿色会计的必要性和措施[J].审计与理财, 2005
绿色会计的目标 篇11
关键词:财务会计目标 财务管理目标 管理活动 运营成本
一、财务会计目标与财务管理目标理论角度的比较
1953年,美国的会计学家斯朵伯斯首次将财务会计目标作为单独的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开启了会计目标研究新的篇章,并且取得重大突破,为财务会计目标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到了1960年,一篇关于会计理论构建的论文发表,其中着重提到了会计目标研究的必要性。从此,财务会计目标在会计学界获得了足够的重视,在之后的岁月里,人们对财务会计目标的研究表现出了足够的热情。财务管理目标能够决定企业管理活动的具体内容和方向,不管是企业的内部管理人员还是外部人员,只要关注企业的财务信息,都可以通过财务会计的经济数据了解企业的运营情况。
以前,财务管理目标的定位在财务管理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也是财务管理研究者不断探索的内容,如今,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经济制度逐渐健全,融资决策和资本预算等内容已经成为财务管理的主导问题。
二、财务会计目标与财务管理目标基本内容角度比较
我国对于财务会计目标的研究时间较短,在美国的研究史上曾经产生过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两种观点。受托责任观在股份制公司中体现的较为明显,由于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所以两者之间形成了受托和代理的关系。在这个观念中企业经营业绩是受托责任观的主要观点。在决策有用观形成之前,美国会计学界对会计信息的认识还不够深刻,仅仅重视数据的准确性,而对于能够为决策者提供的帮助完全忽视,后来有人提出其重要性,现在决策有用观已经获得会计学界的追捧,成为市场经济的主流思想之一。
一直以来,会计学界对财务管理目标都很难界定,这是因为企业在发展,在不断变化,在不同的发展过程中对财务管理目标都有着不同的重要意义。那么财务管理目标究竟有什么作用?它主要是评价企业的理财是否合理或是否完成预期目的的有效手段。因此,企业的生存、发展、经营模式等都与财务管理目标有着密不可分的练习,从而成了企业财务会计目标难以准确界定的根源。通过以上内容,我们得知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管理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反映企业经营情况的重要手段。
三、财务会计目标与财务管理目标主要特征角度的比较
财务会计目标在企业中占据重要地位,能够影响和制约管理活动的方向。在财务会计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又被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影响所左右。因此,财务会计目标与信息质量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会计质量信息决定了财务会计目标能否实现。从这个角度观察,财务会计目标具备以下特征:
1.明晰性
财务信息的目的是为了方便财务人员了解企业情况,可是会计信息能否发挥其应有的效果具有两个制约因素,一是研究者的理解能力,二是信息内容本身,前者我们无法抗拒,只能选择后者,尽量注意财务信息的明晰性,使其发挥出应有的效果。
2.实用性
实用性是财务会计信息最根本的要求。由于财务会计信息是财务人员了解企业情况的重要资料,所以最看重信息质量,不要求信息多,但是实用性要强,对于一些没有具体作用的信息不必提供,财务信息主要以简练、实用为主。
3.关联性
指提供的信息要与使用者的目标分析具有一定的关联性,这样才能使财务信息发挥出明显效果。
4.准确性
财务信息是帮助企业管理者进行决策的重要资料,因此,准确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旦所提供的信息偏差较大,不但不能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帮助,还可能造成重大决策失误,使企业蒙受巨大损失。
5.一致性和可比性
这两个特征是从信息使用的使用角度提出的,在信息使用者使用信息的时候,如果财会人员提供的会计报表本企业其他的时期的信息具有一致性那么会是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大大的增加。同样的如果会计报表可以与同行业内其他企业进行比较的话,也同样的提高信息的使用价值。这种可比性强调的是一种在相同时期政策、方法等条件下纵向的比较
6.重点性
这个特征是指会计报表的内容上应当企业的重要的经济情况进行重点的阐释,其他的相对不重要的事项则可以简化或是省略,这么做的主要目的是避免这些不重要的事项对使用者在重点经济事项的关注上产生干扰,从而体现出财务报表的重点性体现。但是到目前为止对于重要和相对不重要的事项的话费还处于一耳光模糊的状态,并没有具备可操作性的划分标准,因此在对重要事项的把握上要与使用者的需要而言的。
四、财务会计目标与财务管理目标环境背景角度的比较
在历史发展的条件下,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极其这些环境的变化都对财务会计目标和采取管理目标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会计的发展史上可以清楚的看到,凡事重大的创新与变革都与当时社会的经济发展等状况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些就是所谓的会计环境,会计环境是指会计所处的各种客观条件,在不同的谁会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会计环境。会计思想、理论、组织和实务的发展都受到会计环境的影响。对于财务会计目标来说,不同的会计环境下的会计目标也是各不相同的,在会计环境中的三类因素中,对会计目标而言生产力环境是影响最大的会计环境的因素,其次是经济环境因素,最后是政治环境因素包括政治、法律文化教育等其他上层建筑。可以说推动财务会计目标发展变化的最主要的力量就是会计环境的变化。
通过对以上内容的分析,我们了解会计目标的作用是为公司提供便捷的信息共享服务,而财务管理目标是通过处理财务关系或财务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两者之间虽然完全不同,但是对企业的良性发展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卢永华.关于财务会计目标的理论反思[J].会计之友,2003,4.
绿色会计在林业会计中的应用研究 篇12
一、应用绿色会计是林业会计的必然趋势
(一) 满足现代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际需求
林业可持续发展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持续性而最终构成,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生态持续性、经济持续性以及社会持续性, 这三者间属于一种彼此作用、彼此制约的综合体, 而在它们中, 生态持续性在林业可持续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林业是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的主战场, 其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 主要将重心放到了森林资源的科学经营以及有效管护方面, 这在很大程度上要求林业会计把所有关于森林资源的经营活动纳入到林业会计事项范畴之中。而要想准确详细的计量、记录、报告、确认森林资源的实际收益或者发生的损失, 就必须采用绿色会计的理论和方法, 只有这样, 林业行业的森林资源实际经营状况以及森林资源的经营业绩才会被全面的反映和考核, 对于森林资源科学经营与有效管护十分有利, 提高了生态环境质量, 将森林资源具有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功能作用全面发挥。
(二) 与现代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要求相一致
现阶段, 随着林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不仅使得林业会计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同时, 也为其带来了良好的机遇。按照林业分类经营的具体要求, 可将森林划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生态公益林, 一种是商品林。前者主要指的是将发挥生态效益作为核心的森林, 后者指的是将追求经济效益作为核心的森林。所以, 实际中林业会计怎样科学的运用绿色会计的理论及方法对公益林的生态效益和商品林经济效益加以详细的核算, 进一步降低环境成本, 实现环境效益的最大化, 这不仅与商品林和公益林两种类型森林资源的科学经营及有效管护息息相关。
(三) 将传统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进行全面改革
实际中, 由于传统林业经营管理体制以及运行机制带来的影响, 使得我国林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承担着一个资本原始积累的角色, 不惜将森林资源破坏, 以确保经济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如果依旧遵循着传统的以木材利用为中心的原则开展林业经营活动, 那么, 就会将森林的经济效益作为前提, 对其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完全的忽视, 从而使得森林资源不断减少, 生态环境日渐恶化, 自然灾害发生率不断提高。如果林业会计核算过程中也将木材利用作为核心, 那么, 就很难将生态环境与森林资源归列到会计核算体系范畴中。所以, 从可持续发展角度上看, 传统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呈现出了一定的局限性, 具体体现在:对生态效益完全的忽视和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 严重制约了生态质量水平的全面提高, 使得环境成本与收益的确认以及计量进一步弱化, 无法及时有效的披露环境信息。
二、绿色会计在林业会计中的应用
(一) 制定详细的林业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的主要作用是确保会计工作能够实现预期的目的以及获取较好的效果, 在会计理论结构中属于最高层次。实际研究林业会计目标时, 应以会计环境为着手点的会计理论为研究林业会计目标的基础理论。同时, 在该理论基础上, 通过会计外部环境决定会计目标。所以, 我们应在该理论的指导下, 把绿色会计目标贯彻落实到林业会计全程中, 详细划分林业会计目标, 主要是基本目标与具体目标。前者指的是以增强经济效益为核心, 确保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不断提升, 保证这三方面的效益达到协调统一的目标。后者应涵盖以下几方面:第一, 对林业企业资源加以全面计量, 为科学合理运营有限资源的决策提供实用的信息。第二, 将林业企业的义务与权益如实的反映, 为维护资源托管者的权益提供所需的信息。第三, 将林业企业资源、义务、权益实际变动情况加以计量, 为资源管理者提供高效有用的信息。第四, 为全面执行会计职能提供价值高的信息。
(二) 进一步扩展和丰富林业会计核算内容
现阶段, 林业会计应将以下几项内容进一步丰富和扩展, 一是森林资源资产核算, 具体核算内容有林地资产、森林景观资产、林木资产、森林生态资产以及林区野生动植物资产。二是环境成本, 涵盖了环境支出成本、环境破坏成本、自然资源消耗成本。三是环境收益, 主要将林业企业对环境资源保护时所取得的收益全面反映, 涵盖了育林收入、环境损害补偿收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收入、环保奖励等各环节的收益。四是, 环境利润, 也就是将环境收益中的环境成本与环境税金扣除后而得出的净额, 主要将会计主体的环境绩效全面的反映。
(三) 设立相匹配的报表项目
首先, 设立相匹配的会计报表项目。比如把资产负债表中的林木资产项目转变为森林资产, 并设置林地资产、森林生态资产、森林生物资产项目, 接下来, 再在森林生物资产项目下进行林木资产项目的设立, 在森林生态资产项目下进行保育土壤、生物多样性等各类项目的设立;将林木资本项目转变为森林资本, 并在其项目下进行林木资本与森林生态资本项目的设立。其次, 重新设立会计报表附表。比如, 设立利润表的附表, 即森林生态效益经费收支明细表, 主要作用是将林业企业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经费环节的收入支出情况全面反映。
参考文献
【绿色会计的目标】推荐阅读:
绿色会计的发展对策07-30
绿色会计计量的论文09-23
绿色会计的确认与计量10-28
低碳环境下的绿色会计08-09
绿色会计08-13
绿色会计发展05-13
企业绿色会计05-15
绿色会计核算研究06-07
绿色会计实务08-17
循环经济与绿色会计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