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下资源型企业绿色会计探讨论文

2024-12-08

循环经济下资源型企业绿色会计探讨论文(共7篇)

循环经济下资源型企业绿色会计探讨论文 篇1

循环经济下的绿色物流管理探讨论文

一、我国绿色物流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缺乏绿色物流政策性的指引。绿色物流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要让企业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同时政府部门要构建绿色物流发展的理论框架,进行绿色物流的约束,做好绿色物流政策性的建设。同时由于物流所涉及的系统十分广泛,而造成了物流行业的无序发展,导致了资源配置的不合理,从而为绿色物流的运转增加了负担。

(2)缺乏完善的物流技术装备。我国物流技术装备与国际通用标准有很大的差距。导致了物流自动化和机械化程度水平低下,影响了物流运输工具的高效性。企业缺乏物流信息管理平台,订单查询、货物跟踪和库存等物流信息服务也不健全。

(3)缺乏专业的物流人才。我国的物流教育是理论教育为出发点,缺乏大批有实际经验的物流专业人才。而企业对物流方面研究投入也微乎其微,使得高成效的成果甚微,物流人才紧缺阻碍我国绿色物流的发展的进程。

二、循环经济下的物流管理

企业的绿色物流范围包含了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原材料的采购、零部件的供应、产品的销售以及产品废物后的处理等。因此,企业的绿色物流管理包括采购、生产和销售等方面的绿色化。具体如下:

(1)首先要对产品所需的零部件进行绿色评估,其次根据零部件的绿色性对供应商进行评估。从重视采购成本的观念向采购产品的环境友好度的理念转变,然后才去绿色包装和绿色运输。

(2)企业的生产物流要向绿色化过度。以清洁技术为引导,加强生产管理,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尽可能少的减少废弃物的产出。同时,对物流运输路径优化实现装卸的效率,从而实现物流生产活动的高效性。

(3)要实现产品的物流分销绿色化,必须保证分销网络有利于环保运输方式的选取,同时要保证物流包装在满足安全的条件下的重复利用。

三、我国发展绿色物流的策略建议

(1)加强政府在绿色物流发展的作用。在政府的干预下,建立完善的绿色物流管理体系。对绿色物流发展提供贷款性的优惠、政策补贴机制,引导企业的绿色物流行为。政府也要对绿色物流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进行宣传,为绿色物流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使企业从观念上对绿色物流带来的益处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同时对道路规则和停车规则规范,使物流的运输效率最优化。

(2)物流技术装备技术的规范化。物流技术装备的规范化与绿色物流的发展密不可分。用新的`物流标准代替陈旧的制度,完善不足的物流技术标准,修订不符合实际的物流技术标准,对尚缺乏的标准抓紧时间定制,从而使我国物流技术装备在物流术语、技术标准、物流运作和管理模式上的标准化,各项技术装备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

(3)加强绿色物流化研究与物流人才的培养。设置现代物流业发展所需的相关专业,长期的专业教育与短期的培训相结合加强对物流操作、管理和相关的信息人员的培育,培育出高层次、复合型的人才,满足我国现代绿色物流发展的需要。按需求层次进行培育,使各行业所需的物流人才均衡。同时,对从事物流行业的人员进行转配的培训,从整体上提高我国物流人才的水平。

(4)废弃物循环物流的建立。废弃物的合理处理,会对环境产生的副作用降低到最低的层次。而废弃物循环物流系统的建立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企业不仅仅要考虑自身的物流效率,还应该与供应链上其他企业联合,建立包括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在内的循环物流体系。同时,政府对整个供应链废弃物循环物流的建设中,给予优惠政策和激励。

四、结束语

绿色物流为循环经济的一个环节,与绿色制造、绿色消费共同构成一个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经济循环系统。政府和供应链上的企业应该认识到我国发展绿色物流所存在的问题,采取合理的物流管理政策,促进我国绿色物流模式的健康和有序的发展。

循环经济下资源型企业绿色会计探讨论文 篇2

关键词:循环经济,绿色会计,制度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六中全会把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列为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九大目标和任务之一。发展循环经济的目的就是要实现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 实现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力求把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为了科学地评价循环经济的发展状况, 从企业到国家建立一套国民经济核算制度, 包括企业绿色会计制度、政府和企业绿色审计制度、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等。

一、建立绿色会计制度的必要性

绿色会计是指以环境资源和社会环境资源的耗费为中心而展开的会计, 也是指以价值形式对环境及其变化进行确认、计量、分析, 以便为决策者提供环境效益信息的一种会计理论和方法。实施绿色会计制度有利于绿色GDP的顺利实施, 也有利于加快循环经济的步伐。

在传统的会计系统中, 没有定价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没有包括在资产负债表中, 自然资本的折扣没有予以内部化。除了反映罚款、处罚、排污费和清理成本以外, 环境破坏未予以考虑。环境支出费用一般记入期间费用, 金额较大时, 作为待摊费用处理。虽然操作简便, 但是环境支出费用只有在实际发生时才计入, 潜在的环境成本则忽略不计, 使得当期收入与费用配比不合理, 生产成本小于真实成本, 虚增了利润。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发生的支出大多属于将产生未来生态受益的支出, 将其视为费用, 将会对短期经济利益产生影响。清洁生产技术的投资方案在现行的会计评估方法下, 由于投资回收期长于其他方案, 很难被企业决策层所接受。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也难以实现。现行的成本核算方法由于成本归集的范围太窄, 不利于清洁技术的推广。复式记账法的出现使得企业借债经营成为可能, 从而增加了自然资源使用量和废弃物的排放。

建立绿色会计制度则会弥补传统会计制度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出现的不足, 从制度上促进循环经济的建设。实施绿色会计, 不单纯是环境会计核算的建立, 而是与环境相关的一系列政策、法律制度的颁布与实施。一旦实施绿色会计, 则必然会淘汰一大批不良生态经济的企业。同时, 实施绿色会计有利于绿色GDP的顺利实施:微观上, 要求企业提供的财务信息是扣除自然资产损失后净贡献, 把承担的对环境补偿责任纳入其核算范畴, 这将改变环境污染治理支出基本由国家负担的局面;宏观上, 绿色会计将改变传统的GDP, 代之为绿色GDP, 这个全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不但反映了经济增长的数量, 更反映了其质量。因此, 必须加快绿色会计制度的建设, 以促进循环经济的顺利推进。

二、加快绿色会计制度建设的措施

(一) 建立绿色会计的理论体系

绿色会计是会计学、环境科学、现代经济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相互结合, 运用一定的以货币单位、实物单位计量, 反应、报告和考核企业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等成本价值, 平衡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自然资本, 全面反映自然资本和企业社会经济效益的一门会计科学。首先, 环境保护会计、自然资源会计和生态资源会计三者构成了企业的绿色核算;其次, 环境社会责任会计和环境管理会计构成了企业的内部绿色管理;最后, 环境统计成为国家宏观上的绿色统计。这三个部分形成绿色会计理论体系。随着会计核算领域的扩大, 成本的外延也得到延伸, 从传统的领域拓展到环境成本的计量、确认和管理。由于环境成本所包含的内容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难计量性, 使得环境成本控制的难度加大, 缺乏客观的计量基础和标准, 因此解决这一问题是绿色会计发展中最艰难的一步。

(二) 确立绿色会计的目标

1.绿色会计的总体目标。用绿色会计来计量、反映和控制自然资源和社会环境资源, 改善自然和社会中的环境与自然问题, 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同步可持续增长总体目标具有广泛性、同步性和长远性等特征。

2.绿色会计的具体目标。确认和计量会计主体在一定时期的环境效益, 组织相应的会计核算, 尽可能多地为社会相关各部门提供有关企业的环境目标、环境政策、环境规划、环境效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环境会计信息, 促使企业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 高度重视生态规律和物质循环规律, 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努力提高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 实行绿色会计的基本原则

1.长期性和循序渐进性原则。绿色会计的实施不仅涉及产品成本的市场价格的变更, 更主要的是涉及市场规律的变动, 乃至全球的商品流通准则和经济体制问题。因此, 绿色会计的实施仍需经历一段漫长过程和大量艰苦的准备工作, 必须坚持长期性原则;同时, 当前的“环境与发展”主题, 必须选择一定的行业进行试点, 进行大量的实践, 以推动绿色会计理论的发展, 还应坚持循序渐进性原则。中国政府已将《建立中国绿色国民核算体系研究》课题, 交给了环保总局下属的环境规划院, 此项目已于2008年6月启动。在环保总局积极开展研究工作的同时, 国家统计局也紧锣密鼓地进行相关研究工作, 即导入新的指标———“绿色会计”。该体系使用流程图来追踪资源的运用情况, 据说, 这项工作已经得到了来自联合国的支持。

2.灵活性原则。由于绿色会计所核算的内容十分广泛, 而且在不同的环境、地域、时间条件下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理应在确定原则的状况下结合具体情况, 灵活探索。对不同的产业、产品, 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时期选择不同的核算内容及标准。

3.系统性原则。绿色会计是一项内容丰富、复杂的系统工程, 不仅包含经济问题、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也包含时间和空间的问题, 必须突出系统性原则。从理论到实践, 从产品到市场, 从企业到社会, 从资源到环境, 从国内到国际等方方面面都要系统研究。

(四) 制定实施绿色会计的政策措施

1.应尽快出台绿色会计具体准则。规范绿色会计制度, 健全绿色会计内部控制规范, 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会计理论体系。

2.实施绿色会计需建立和健全相关的配套的政策制度。包括:资源资产评估制度、环境污染税收制度、自然资源市场交易制度、资源税和资源耗用补偿制度等, 以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总体目标。笔者认为, 在下一轮的税制改革中, 应充分考虑即将实施的绿色会计, 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的税制体系。可以仿照美国, 向化学和石油工业企业开征一项税, 作为对直接或间接排放或可能排放有可能危及人民健康和环境质量的有毒有害物质行为的治理基金, 即超级基金负债, 作为对环境破坏的追溯性补偿。

3.引入环境标准化制度。推进环境质量认证是绿色会计实现的重要措施, 也是外部环境成本向内部成本转移的重要考核指标。ISO14001是国际标准ISO14000系列中的环境管理、环境审核的—种, 到2002年6月, 全世界有40970家企事业单位取得该认证, 其中日本9467家, 我国仅1625家。

4.建立环境会计考核、监督和评价体系。企业在引进绿色会计核算制度的同时, 也必须从内部和外部建立环境会计的考核、监督和评价体系。即从企业内部, 应推进绿色会计的实施, 考虑产品全生命周期, 在产品的设计阶段加入环境因素。从企业外部, 实行绿色审计, 强化绿色会计执行力度。

在中国实施绿色会计制度, 虽有大量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尚需经历漫长的道路, 但经过不断地探索实践, 结合世界会计核算发展的新趋势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动向, 以及我国绿色GDP指标核算体系的实施需求, 积极探索绿色会计制度, 必将加快我国资源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的步伐, 确保绿色GDP的顺利实施, 为我国会计理论与实践和资源环境保护理论与实践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茂兴.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我国企业运营方略[J].经济前沿, 2005 (8) .

[2]刘志惠, 徐文莉, 贾名清.关于当前我国循环经济发展面临的若干问题的讨论[J].集团经济研究, 2007 (6) .

循环经济下绿色会计的信息披露 篇3

传统的资产主要是以有形资产为主,土地使用权、专利权等无形资产为辅,没有包括环境资源等自然资源。但企业为了满足经济活动的需要,也要追加投资,增添相关设备来维持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的现状。此时的资产中也包含了劳动因素,并以货币形式表现,形成了绿色资产的价格。另外,环境资源是有限的,确认绿色资产价值也是有必要的。对此,绿色资产是指企业取得或能加以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可能带来未来效用的环境资源。

传统的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而资源的有限性,要求由过去的“谁污染,谁治理”转变为“谁受益,谁付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需要付出成本,履行支付污染成本的义务也要确认为负债。对此,绿色负债是指企业发生的、符合负债确认标准,须由企业承担、要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义务。

传统的收入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总流入。在循环经济中,绿色效益应在收入的基础上扩大,包括直接绿色效益和间接绿色效益。对环境进行开发利用,取得有形资源产品时获得的环境效益为直接绿色效益,如合理采伐森林获得林产品,通过销售林产品获得收益。间接绿色效益是环境自发的,取得无形环境效用时而获得的绿色效益,如森林保护土壤和大气层,调节气候带来的效益。对此,绿色效益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绿色资产给人类带来的已经实现或即将实现的,能够用货币计量的效用。

传统的费用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中所发生的经济利益流出。在循环经济中,它还应包括减少资源缴纳的自然资源耗减费用、生态资源的降级费用、维持现有的生态资源基本存量的研究与开发费及生态资源的保护费用。对此,绿色费用是指企业在持续发展过程中,通过经济活动或其他活动,而付出或者耗用资产的转化形式。

绿色会计计量是绿色会计得以存在的前提条件。传统的会计计量以历史成本为计价原则,用货币表示,但绿色会计存在着无法用货币计量的经济事项。常用的计量方法主要有直接市场法和替代性市场法。直接市场法是度量被评价的环境质量到国家规定的环境标准之间的变动,直接用货币价格这一变动的条件或结果进行测算,包括市场价值法或生产率法、人力资本法或收入损失法、防护费用法、恢复费用法等。而替代性市场法指用部分、间接反映环境质量脱离环境标准程度的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来衡量环境价值的方法,又称为间接市场法。由于替代性市场法反映了多种因素产生的综合性后果,而环境因素只是其中之一,因而其可信度低于直接市场法。

对绿色会计信息披露的建议:目前,学术界对有关绿色会计信息的披露提出如下的建议。第一,在传统会计报表基础上,增加合适的项目,编制绿色会计报表,对与资源循环利用有关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指标进行单独披露。第二,财务报表附注、财务状况说明书中还应客观揭示有关循环经济信息的内容,以及生产活动消耗的资源、环境污染程度及造成的社会责任成本等情况。第三,加强企业社会责任成本信息的披露。在信息披露内容中应包括对生态环境、资源、社会福利、企业人力资源及消费者责任等方面的全部社会责任成本信息。其中包括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情况,本会计期间内企业已承担的社会责任情况,因承担社会责任而对财务状况产生影响的情况,以及影响社会责任完成情况的相关因素。第四,编制循环报告。循环报告的主要内容是资源循环的情况,包括资源循环检测、研究的机构和人员情况,资源循环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的情况,资源循环项目完成情况等。

笔者认为,由于我国绿色会计的研究与应用处于初级阶段,较为实际的做法是在现有财务报告的基础上附加有关绿色会计信息的披露。条件成熟以后,可循序渐进地增设绿色会计的有关科目,编制绿色会计报表,从立法上排除绿色会计信息披露的障碍,建立系统科学的绿色会计信息披露模式。

循环经济背景下企业竞争优势 篇4

在传统的波特竞争模式下,通过分析外界环境变化对企业资源带来的影响,探索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的方式。

关键词:循环经济 制度设计 资源整合 竞争优势

循环经济的发展背景和趋势

循环经济是20世纪以来发展起来的新概念,是按照商品供应链角度出发描述的新经济模式。

从上游的资源,然后加工、生产成产品,进行消费后再回收利用,重新进入使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重新创造了新价值,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最小。

较之于传统的经济模式,其主要特点体现在:第一,“再利用”,提高产品的利用效率和次数,减少污染和浪费资源;第二,“再循环”,强调整个过程和模式的可持续性。

根据产业经济发展的规律和先进发达国家的经验,经济发展逐步从低级到高级过渡,第三产业占比逐步增大。

但是由于全球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发达国家已经率先完成以高污染、高能耗为特征的重化工业过程,逐步进入技术和创新驱动的服务业时代,而更多的发展中国家还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中,中国就是典型代表。

改革开放后,我国处于保持高速发展阶段。

进入21世纪后,工业与资源、环境和生态的矛盾日益突出,虽然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也无法继续支撑高污染、高能耗的发展模式,生态环境变得日益脆弱,严重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来实现节约型社会,是贯彻我国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和必定要求,这体现了我国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走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是当今世界各国的发展潮流,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所必须的战略选择。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国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致力于经济结构转型,并连续出台了多项政策和措施进行引导,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单位,转型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企业,因此企业如何调整自身的发展战略,来适应新的发展环境,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也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循环经济下资源型企业绿色会计探讨论文 篇5

循环经济理念下再生资源业发展途径研究--以宿迁市耿车镇为例

摘要:发展再生资源产业是建立循环型社会的.重要内容.本文分析了宿迁市耿车镇再生资源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下的再生资源发展途径,并给出了再生资源(环保)产业园的建设思路、建设目标以及重点发展项目.作 者:高良敏    陆根法    刘宁    张向明    骆敏    陆上岭    王劲松    李元  作者单位:高良敏(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93;安徽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系,淮南,232001)

陆根法,刘宁(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93)

张向明,骆敏,陆上岭,王劲松,李元(宿迁市环境保护局,宿迁,223800)

期 刊:生态经济  ISTICPKUCSSCI  Journal:ECOLOGICAL ECONOMY 年,卷(期):2005, (5) 分类号: 关键词:循环经济    再生资源    利用    途径   

发展循环经济,打造绿色乡镇 篇6

我们__镇的工业经济结构以纺织印染等资源型基础产业为主,能耗相对较高,年需消耗电57902万千瓦,原煤75.2万吨,水7377万立方米,万元产值综合能耗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发展循环经济,对我__来说还是大有空间和潜力。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积极引导下,我镇的一些企业在发展循

环经济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像__热电,在供电供热的同时,还为40多家喷气织机企业供应压缩空气,实现了热电气联产,每年可以节约用煤5万余吨,填补了省内空白。__集团与浙江大学联合研发,成功地把污水处理厂的污泥转化为了肥料,每年可以消化污泥8500吨,解决了污泥填埋所产生的二次污染问题。虽然我们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和实践,但对我们来说,循环经济还是个全新的课题。实践证明,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增长方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发展循环经济必将是今后发展的必然选择,今后,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起点,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1、从宣传引导入手,转变发展理念。

一些企业对循环经济了解不多,往往是一知半解。因此,作为政府,一是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培训活动,如举办专题讲座、经验交流会、成果展示会和印发宣传品等,普及循环经济知识。二是要宣传典型案例,教会人们如何去做,用不同类型的典型说话,用事实说话。三是要帮助企业算好发展循环经济的经济账,引导他们转变发展理念。

2、从制定规划入手,体现可持续性。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是一项因地制宜的工程,很难找到统一的发展模式。一方面,要在编制总体规划、区域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中,把发展循环经济放在重要位置。另一方面,要防止不论具体条件一哄而起的形式主义。要根据我们瓜沥的实际,制定好印染、热电行业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制定好城镇公共建筑和住宅节水、节能及排污管网的规划。制定好规划后,有利于我们把握全局,从能做的做起,从需要解决的紧迫问题做起,既务求实效,又不急于求成。

3、从污染源头入手,做到综合利用。我们目前主要抓好2家热电企业,11家印染企业的清洁生产工作。以11家印染企业定型机废气治理,冷却水回用为重点,实现以工业废弃物代替生产中的原燃料,减少天然资源的消耗。大力发展以粉煤灰为原料的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生产线,这将在减少工业废弃物排放的同时,节约能源和保护土地资源。实现节能、降耗、减污“三赢”,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4、从项目建设入手,形成示范推动。具体来讲,就是抓好“三个一批”。抓好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在全镇主要行业内选择2-3家企业作为循环经济试点单位,促进企业清洁生产、能源节约、原材料节约和废弃物综合利用。在试点的基础上,以点带面,促进全镇工业循环经济全面发展。抓好一批废弃物处置和回收利用项目。鼓励发展资源综合利用,扶持好__热电、__污水处理等再生资源回收企业,重点发展煤渣制砖、污泥制肥。抓好一批节能、节水、节地示范工程。以节能、节水、节地为重点,实施一批节约降耗示范工程,淘汰高耗能、高耗水的技术、设备和产品,降低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和取水量,厉行节约用地,加大土地整理力度,盘活存量建设用地。

5、从强化考核入手,健全推进机制。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的同时,要健全政府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推进机制。这方面,一是要建立循环经济考核评价制度,把发展循环经济与村、企业的考核评价紧密结合起来,早日形成我镇的循环经济体系。再次,要加强和完善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对于那些对资源综合利用效率高、在循环经济发展中坚持技术创新的企业,在政策上要给予大力扶持,同时,要严格实施“谁污染,谁治理”的政策,让那些污染企业难以生存。

发展循环经济,我们还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我们一定会以这次会议为契机,加大力度,加快速度,走一条循环发展的绿色之路。

__镇人民政府

二○○六年九月十日

循环经济下的企业会计问题 篇7

世界经济的发展进入到20世纪下半叶后,随着全球人口的激增,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巨大需求及资源的有限性这一矛盾日益突出,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人们在反思传统的“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的单程消耗式经济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型的“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继而发展成为“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资源化(Recycle)”,即以“3R”为核心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该发展模式是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生存与发展为理念,将“循环”的概念与“经济发展”相结合以形成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温总理在十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明确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指导思想。可见,循环经济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流模式。如何使会计充分体现循环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二、循环经济会计问题产生的背景

根据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K.E.Boulding)的“宇宙飞船理论”,西方许多国家认识到:地球与宇宙飞船一样,这艘飞船靠不断消耗自身有限的资源而生存,如果人类的经济活动超出了地球的承载力,地球就会像宇宙飞船一样走向毁灭。因此,人类要将废弃物作为资源循环利用,保持生态平衡。这一思想的提出,也即意味着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应从效法以线性为特征的机械论规律转向服从以反馈式的闭路循环为特征的生态规律。于是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各国纷纷开始掀起了环保运动。与该阶段的环保理论相适应,西方各国对环境会计展开了研究,包括环境会计的目标,成本、负债的确认、计量,环境会计的列报等;IAC、FASB也发布了相关的准则,对环境会计予以规范;国内也有许多专家学者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就环境会计假设、目标、计量、信息披露、成本管理、环境会计概念框架等展开了研究。然而,该阶段人们注重的是生产末端污染物的治理,即“先污染,后治理”,治理的结果是技术难度加大,治理成本高,难以达到预期的治理效果。通过对末端污染治理的经验总结,污染的治理从末端逐步向源头发展。20世纪80年代,人们提出了“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流动型发展模式。但是,对于污染的源头治理,大多数国家仍停留在观念上,缺少远见,从而缺乏在政策上的有力举措。因此,尽管人们当时已认识到污染源头治理的重要性,但对环境治理主要还是停留在末端污染的治理上。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资源与人口矛盾的日益突出,人们已充分认识到源头治理的迫切性,西方各国纷纷将经济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指导性原则,才使得污染物的源头治理和预防取代了末端的治理,并成为经济发展的真正主流,最终实现“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发达国家把发展循环经济、构筑循环经济社会体系作为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有的国家以立法形式加速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导入,如德国1996年颁布并实施的《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对废物的处理顺序是“避免产生—循环使用—最终处置”;日本的《推进建立循环型社会基本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循环社会法律体系。有的国家已将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成功地运用到了企业的生产,如杜邦化学公司采用的“3R”制造法是最为典型的经济实例。

就目前来看,国内外围绕着循环经济理论及发展模式展开研究的较多,而就循环经济下的企业会计问题的研究却极少。以下将就循环经济下的会计目标、对象、要素、计量披露、会计的概念框架、产品生产的决策、业绩评价等问题展开分析与探讨。

三、循环经济下的企业会计问题

(一)会计目标问题

传统的环境会计目标是“向政府管理机构、当前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等环境利益关系人提供有关报告主体对其环境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以及对于理性投资、贷款及其他决策有用的信息”。这里的受托责任主要是指生产末端污染物的治理责任。尽管环境会计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后,也开始关注到了对污染源的治理,但仅限于设想,未能有较好的会计处理方法,因此,也只是以末端治理为主的环境会计。而在循环经济下,“受托责任”是以“3R”为原则,着重于源头污染的治理及资源的循环利用。这时,企业对环境的保护责任不仅限于末端污染治理,更重要的是对污染源的控制与治理和资源的再利用,要求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由此决定了循环经济下的企业会计目标应是:向政府管理机构、投资者、债权人等其他环境利益相关者提供有关报告主体对其按循环经济发展要求设计的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以及对于理性的投资、贷款及其他决策有用的信息。

(二)会计对象和要素问题

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企业会计所要反映的是企业按循环经济发展规律要求所展开的经营活动。根据循环经济的会计目标及对象,并借鉴环境会计要素的划分,循环经济会计要素应包括循环经济成本、循环经济负债、循环经济收入、循环经济利润。所谓循环经济成本是指依照对环境治理的“3R”原则要求,企业所采取的或被要求采取的措施成本,以及企业因执行环境目标要求而付出的其他成本。循环经济负债是指企业发生的,符合负债确认标准的,并与循环经济成本相关的义务;循环经济收入是指企业发生的,符合收入确认标准的,并与循环经济成本相关的经济利益;循环经济利润是指循环经济收入与循环经济成本之差额。在循环经济成本的会计处理中,将符合资产确认标准的予以资本化;否则,应作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因此,循环经济成本可分解为循环经济资产和循环经济费用。循环经济资产是指因符合资产确认标准而被资本化的循环经济成本;循环经济费用则是循环经济成本中不会在未来带来经济利益,或者与未来经济利益没有足够联系的支出;这时的循环经济利润则是循环经济收入与循环经济费用之差额。根据上述的分析,循环经济会计要素应包括循环经济资产、循环经济负债、循环经济费用、循环经济收入和循环经济利润。

(三)会计的计量问题

由于要反映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污染治理及资源循环利用的信息,循环经济下的资产、负债、费用、收入有些需要采用非货币计量,如废物的排放量、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等,也即循环经济对会计提出了多重化计量的要求,这也就使得循环经济下的会计计量与环境会计的计量有着相同的模糊性。然而,财务会计的前提假设之一就是货币计量,因此需要将非货币的信息转化为货币计量的信息,这需要借助于有关的价值评估方法,如现实市价法、机会成本法、预防性支出法、置换成本法、假想市场法等,所有这些都将使得循环经济下的会计计量方法较为复杂,难度较大。

(四)会计信息披露问题

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为了使财务报表充分反映成本费用和资源开采的节约情况,披露原材料有害成份使用降低情况,以及废物转化为资源的情况,应一方面在财务报表中设置循环经济资产、循环经济负债、循环经济费用、循环经济收入及循环经济利润的项目,用于反映相关信息;另一方面,在报表附注中应提供与本企业产品生产相关的治理标准,包括原材料中的毒性成份含量、生产工艺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并将实际值与标准值进行比较的信息一并加以披露。与此同时,还应披露源头治理的措施、企业的治理政策等。只有这样,才能使环境利益相关者全面了解企业的环保信息,进而解除或确认企业的受托责任,为投资、贷款等决策提供相关的信息。

(五)循环经济下会计准则制定问题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已被绝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所倡导并付诸了实践。随着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我国也正在快速地进行经济生产模式的转变。如何提供与循环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可靠的、相关的会计信息将日益被提到议事日程中。“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为了充分发挥会计在循环经济中的作用,需要加快循环经济下企业会计准则制定的步伐。国内外已有的较成熟的环境会计的研究成果为循环经济会计准则的制定提供了许多借鉴,使加速循环经济会计准则的制定具有了可行性。然而,如何制定循环经济会计准则,具体应包括哪些内容,则是摆在会计理论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

(六)循环经济下的会计概念框架建立问题

概念框架(CF)是由互相关联的目标和基本概念所组成的逻辑一致的体系,这些目标和基本概念可用来引导首尾一贯的准则,并对财务会计和报告的性质、作用和局限性作出规定。美国的会计理论与会计准则制定历程,充分证明了概念框架的重要性:从理论上来说,概念框架是否合理、科学,标志着会计理论的发展水平;从实务上来说,概念框架是否科学,直接决定着会计准则的制定能否保持首尾一贯,从而使得实务中对会计事项的处理能否有条不紊地展开。我国具体企业会计准则不断修订和重新颁布的过程也有力地说明:概念框架在准则制定中的重要作用。由上可知,循环经济下的企业会计准则的科学制定,有赖于循环会计概念框架的建立。如何建立循环会计概念框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会计理论课题。

(七)产品生产的决策问题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导入,使得传统管理会计中关于产品生产决策理论与方法也发生了改变。传统管理会计认为,只要产品的收入大于支出,则产品的生产方案可行;如果存在多个备选方案时,收益最大的为最优方案。在传统的环保思想下,由于强调的是末端的治理,因此,在产品生产方案决策中,更主要的还是考虑产品生产的盈利性,也即是站在企业这一微观角度上考虑的利润获得能力,与传统管理会计产品生产决策标准基本一致。在循环经济条件下,产品生产决策不仅仅要考虑产品生产的直接获利情况,更重要的是应考虑环境的治理,而且是污染源头的治理,企业应站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角度,充分考虑产品本身的安全(主要是指产品有毒性成份的含量是否达到标准或消除)、生产工艺的污染性、产品末端的废物利用及资源化等因素。可见,产品的生产决策已从原先直接的微观利润标准转化到以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前提的宏观获利能力。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可以说,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导入将引起产品生产决策理念的变革。这种变革需要在产品的生产决策过程中,以一定的标准和方法考虑生产工艺污染对环境的影响,产品的安全性,以及废物再利用和资源化等问题。

(八)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评价问题

由于业绩评价的导向性作用,循环经济下的企业战略经营业绩的评价是促使企业按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要求组织生产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循环经济是以“3R”为原则,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生存与发展来求得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这种业绩评价更是“战略”意义上的业绩评价,它不仅仅是企业这一微观层面的可持续发展,更是整个社会乃至世界经济宏观层面上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对于这种形式的战略经营业绩的评价应突出反映企业对污染源的治理效率及资源循环利用的情况。为此,循环经济下的企业战略经营业绩应合理设置评价指标体系,以客观地评价企业按循环经济发展规律要求展开的经营所取得的业绩。

上一篇:爱心使者志愿服务活动体会下一篇:天使不在身边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