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整合促进循环经济

2024-09-13

资源整合促进循环经济(通用6篇)

资源整合促进循环经济 篇1

中集物流积极响应国家发展循环经济、节能环保的号召, 为发动机及其相关零部件提供以循环包装器具租赁为核心的综合物流解决方案, 着力采用循环使用的包装产品替代原有包装模式下大量消耗的木材资源, 谋求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为促进行业绿色经济的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1 发动机循环包装业务模式

中集物流提供一站式包装物流链解决方案:包括包装产品的设计及制造, 以及具体营运环节的配送、回收、仓储、清洗、维修及系统管理, 商业模式上采用租赁的方式 (按包装使用次数收取租赁费) 。

2 给发动机企业带来的价值

1、减少木材的使用量, 实现节能环保, 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2、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未来可享受财政、税收、银行贷款等方面的优惠。

3、提高产品形象。

4、能有效地加强整机在储运过程中的防护, 提高防尘、防水性能。

5、提高装箱效率和减少工人劳动强度。

6、木箱存在原材料短缺导致供应不及时的风险, 采用循环器具则可解决此困境。

7、木材作为资源性产品, 价格有持续上涨的压力, 采用循环器具则成本可控。

8、中集物流提供包装物流一体化服务, 厂家不用承担固定资产的投入的压力, 同时避免承担由淡旺季引起的备箱量变化的风险和包装箱的配送、回收、清洗、维修、堆存、系统管理等繁琐细节的工作。

3 中集物流优势

中集物流 (中集集团旗下企业) 是中国最大的钢制物流器具供应商, 产品种类超过500种, 现有芜湖、天津、大连、佛山四大包装物流器具制造基地, 年生产能力超过100万台/套。

在器具制造的基础上, 中集物流致力于为不同行业客户提供专用物流装备及综合的物流解决方案, 以自身物流装备产品和服务网络为依托, 调度互补资源、技术和服务, 满足客户货物收集、成品包装、港口操作、海外物流器具回收等整条供应链上的各类需求。

产品和服务广泛应用于汽车、合成橡胶、玻璃、食品、化工、农业等行业, 为客户提供物流规划、器具租赁、仓储配送及供应链管理等服务。

中集物流针对发动机包装的产品研发、生产、运营等诸多方面具有如下优势:

1、为玉柴集团的发动机提供的钢制可循环包装租赁业务已运营超过5年, 累计租次超过50万次, 积累了丰富的运营管理经验。

2、针对发动机行业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查, 已研发出针对行业内各发动机机型匹配的通用性包装产品。

3、中集物流已完成了全国性的回收网络布局, 在国内主流的客车厂、卡车厂、工程机械厂均已设立了驻点办事处。目前的业务范围已覆盖12个省3个直辖市共68家主机厂, 与主机厂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可保证资产及时、完整地回收。

4、建立了完整的资产管理体系及信息系统, 可对包装资产的全生命周期进行实时跟踪管理。

资源整合促进循环经济 篇2

一、法律制度方面

1、加强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水平

2002年以来,我国先后出台了《清洁生产促进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对建设项目、发展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保证环境保护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决策,对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但必须进一步加强地区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水平,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各部委正陆续推出的新型生态住宅建设、新型能源使用等规定和意见,在现有的法律框架范围内全力推进循环经济。

2、加快地方行政法规制定,推进立法进程

为尽快推动循环经济的实施与发展,XX应针对本地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先行制定实施办法。内地某些城市就有出台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地方法规的先例,对本地区借鉴参考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XX也应加快立法进程,特别是在废弃物的收集、处理、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的激励、惩处、引导、支持等方面,建立符合循环经济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跟踪评估机制、数据收集系统等方面有所突破,能在全疆起示范作用。

3、建立绿色准入制度

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凡进入XX的项目,不但要符合产业政策和导向,要看产品的技术含量,还要看企业有无清洁化生产的能力、技术、设备和措施。

4、建立环境信息公开发布制度

定期在权威媒体向社会公布“地区城市环境质量”指标及相关报告。与此同时,建立企业环境表现公开制度,鼓励公众监督企业的环境行为。与环境评估和巡察制度相结合,促进全社会参与循环经济的建设。

二、组织方面

1、成立地区循环经济推进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作为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组织协调机构。十六大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和树立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提上议事日程,为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XX应成立以地区主要领导挂帅,各县市主要领导,相关职能部门主要领导参与组成的“循环经济推进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作为XX发展循环经济的组织协调机构。

2、成立循环经济研究中心。依托地区经济研究所、经济发展研究会,联合塔里木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地区职业技术学院经管系,成立循环经济研究中心。跟踪国内外循环经济发展态势,介绍疆内外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研究XX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中长期规划及政策措施等急需解决的问题。

3、支持、扶持各类专业服务、中介服务、咨询服务机构开展对循环经济的服务。特别要在法律法规、信息、规划方案设计、循环经济效益评估、技术合作与引进咨询等方面提供市场化服务。

4、成立循环经济规划、项目评选、论证专家库。对须扶持的企业、项目等由专家把关,提供决策咨询建议。

三、规划方面

1、立即着手研究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目标和总体规划。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总量消耗,减少污染产生量纳入浦东发展战略目标。

2、将循环经济各方面的研究纳入XX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提出加以重点研究的关键技术,重点大幅度提高能源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技术,先进的与环境友好的制造业关键技术,以废弃物为原料的新型工业技术和体系。

3、制定循环经济推行与实施的方案和计划。特别要制定好循环经济基础“十一五”专项规划,从根本上创造循环经济的动力机制。

4、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率先解决结构性污染,2010年前坚决淘汰技术落后、浪费资源、污染严重、没有市场、治理无望的生产工艺、设备和企业;减少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将开发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生物发电)列入发展规划。

大力发展以金融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以知识为特征的创新创意产业,以高科技为主的先进制造业。以产业集聚为抓手,推进生态产业链和生态园区的建设,挖掘减物质化的潜力。

5、做好静脉产业及垃圾管理的规划。随着垃圾管理思路的转变,垃圾处理设施的规划和建设要在研究确定目前和今后垃圾的产生量、垃圾的成分和构成以及垃圾的分布特点的基础上,按照循环经济理念统筹规划、科学建设垃圾处理设施。

四、政策方面

1、经济政策

建立完整的环境资源价格体系,使环境价值得到相对完整的体现,缓解环境乱用现象,利用市场机制,明晰环境产权,使资源和其它物品一样走入市场,使其价格正确反映全部社会成本。例如垃圾处理方面可以在居民垃圾收费、产品售出收入、政府税种补贴、厂家补贴等几个方面,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垃圾管理的合理费用比例,特别是要研究实施对垃圾处理企业的优惠政策,包括减免税政策、财政补贴政策和政府扶持政策等。

2、产业政策

支持鼓励发展生态工业,限制污染产业的进入,保证增量部份不再对环境造成新的损害;用生态工业学的观点改造现行工业系统,支持企业采用积极的方式和措施恢复环境的清洁面貌,逐步弥补以前对环境的欠帐。从城市的产业结构中挖掘减物质化的潜力。

3、消费政策

倡导消费未被污染或者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推行政府绿色采购制度,支持绿色产品生产企业的发展;引导消费过程中对垃圾的正确处置方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改变公众对环境不宜的消费方式和行为,减少对一次性产品的使用和依赖。从城市的产品功能上挖掘减物质化的潜力。

制订有偿使用环境资源政策。强制企业或消费者承担外部不经济成本,控制企业为了获取最大额外利润而不考虑资源环境的成本。如过度包装、一次性产品等生产或消费行为。

制订强制性污染排放标准和污染收费政策。强制淘汰高消耗的落后技术,以重点污染控制和短缺资源循环利用为目标,以清洁生产体系为基础,逐步推进排污许可、持证排污、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辅之以惩罚性收费、收支两条线等配套措施。

4、财税政策

采取多种形式,切实加大对发展循环经济需要的投入。通过政府投资、财政贴息、优惠贷款等途径,引导民间资金、建立循环经济发展基金、发行建设债券、税收转移支付等方式,募集资金用于生态工程、环境综合治理、重点技术攻关等重大项目的实施。

投入保证政策。通过各种渠道筹措筹措资金,保证对循环经济的投入,参照全国,其投入一般应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5%以上(全国际水平1%左右)。

对资源使用大户、污染排放大户提出资源化、减量化、再利用的具体指标和时间节点,并收取保证金。对行动迅速、效果明显的企业除退还保证金外,给予相应的奖励,对行动不力、效果较差的企业除扣除保证金外,给予相应的惩处,收费标准要达到或超过污染治理的投入。

经相关部门认定,对发展循环经济确有较大作用的单位和企业实施财政补贴或免税或税收返还政策,如回收补贴等。

制订发展循环经济的补偿政策。凡开发、利用绿色能源,生产绿色产品,保护、恢复生态环境的单位或企业可申请补偿,经认定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兑现。

五、宣传教育方面

1、完善宣传教育网络

建立包括学校、企业、机关团体、社区在内的覆盖城市和农村、生产和消费各领域的宣传教育网络。了解循环经济的基本理念、内涵,进行生态、法规教育和道德养成教育是构建循环经济型社会的三大基础之一,要做到干部必修、居民必知、学生必读,奠定发展循环经济的公众参与基础。

2、创新宣传教育方式

要不断创新宣传教育的方式,加强针对性,提倡方式的多样性;宣传材料要有层次性、可读性,突出重点,深入浅出。将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与科学技术的普及相结合,与社区活动相结合,与“八荣八耻”行为规范相结合,与“做一个文明的XX人”相结合,与全地区的重大活动相结合,与XX的实事工程相结合、与法制宣传教育相结合。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强大声势和舆论。

3、落实宣传教育措施

⑴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组织力量分别编写循环经济的“干部读本”、“居民读本”和“学生读本”,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对象、不同重点进行差别化教育。

⑵制定循环经济培训计划,将相关内容列入公务员、中青年干部、科处级干部、知识分子等例行培训之中。根据实际需要增设专题短期培训班,并作为干部考核内容之一。原创文秘材料,尽在文秘知音网络.com网。

⑶确定若干宣传教育示范社区或村镇,落实不同示范内容,依托基层组织,开展循环经济工作试点,不断总结经验,在全地区推广。被选定试点单位,该项工作的进展情况作为年终考核内容之一。

⑷在幼儿园、小学、中学、高校普遍进行循环经济基本内容教育,作为全体教职员工行为规范内容之一。特别是在中高等学校可适当组织自愿者队伍,参加幼儿园、小学、社区的宣传教育工作。在全区推广“社区绿色课堂”,带动“三化进社区”活动,推进消费体系循环经济发展的社会化。利用媒体进行消费体系循环经济建设的宣传和倡导。

⑸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组织力量加强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单位的宣传教育,并加强执法监督、检查力度,将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落在实处。

六、技术方面

循环经济是知识经济发展的结果,技术进步是其发展的基础,循环经济的支撑技术体系由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等五类构成。XX要结合循环经济发展重点,做好以下五点。

1、使用、推广国内技术已经成熟,而资源又短缺的项目。如节水技术、节能技术、房地产开发中的“四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等。

2、确定技术突破重点,组织力量攻关的项目。对地区发展循环经济迫切需要解决的、带有全局性、方向性、基础性的问题作为研究重点,如石油化工废弃物污染治理技术、矿产资源开发回收技术、废旧电器、电子产品再利用技术等。

3、确定地区急需、疆内技术短期难以突破,需重点引进的技术项目。如生化处理技术、纳米工程技术等。

4、大力推广使用发展循环经济的一般技术工具。如物流分析方法(MFA)、生命周期评估(LCA)、环境设计(DFE)、生态产业园区(EIpS)、可持续生产和消费(SpC)等。

资源整合促进循环经济 篇3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发展区域经济,是我国“十二五”规划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提升我国社会经济整体综合素质的重要战略措施。要实现“十二五”规划提出的目标,把发展区域经济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实施资源整合战略。

整合資源,就是在特定的区域范围、空间范围和时间范围内,以市场机制为主导,优化投资环境,合理动员利用和科学有效配置自然资源、资本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技术资源等生产要素资源,增强相互之间的关联程度,使之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动态调节,相互补充,相互作用,相互协调,从而达到优化配置状态,产生整体聚合能动效应的行为过程。

我国是一个地区差异大,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家。由于区域地理、气候、环境、人口、历史、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各地区资源优势上的明显不同。由此形成了资源上的互补性。从国家战略高度来分析研究不同区域的资源优势,构架具有区域合作的发展格局;从地区的范围研究细分各地不同的特点,搭建区域合作的平台;从项目的运作考虑发挥相关各方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做到资源优势互补,这是资源整合战略在不同层次上的应用。无论是大地地理差异,还是一种特产产品的优势发挥,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确保“十二五”规划任务在各地区的落实,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十一五”时期,我国在资源整合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果。自2008年起,国家先后批准了珠三角、海西经济区等10多个区域经济发展规划。这些发展规划,都是要整合区域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

在实施资源整合战略中,要善于发现资源的价值。过去有个说法,叫“捧着金碗要饭吃”,就是形象地比喻一些地方本来有丰富的宝贵资源,可是却长期不被人们所重视。例如陇南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地域文化积淀,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既有南国之灵秀,又具北国之雄奇,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但由于交通、观念等原因,陇南旅游业的资源优势尚未成为产品优势,许多县还处于国家级贫困县状态。

我们在深入基层调研中发现这样一个案例:辽宁南部绥中县有一个万家镇王家村,号称“关外第一村”,地域优势明显:东西向102国道穿村而过,与山海关、秦皇岛毗邻而居,南北向连着碣石海滨、九门口长城,王家村正坐落在这一“黄金路口”上。过去一直处于贫困状态。2005年,新上任的村党支部书记分析村的自然环境,发现所具有的交通优势资源,看到了致富的门路。他说:“咱们不能捧着金碗要饭吃,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咱就靠路吃路。”于是,王家村把商业开发、果树蔬菜种植、畜牧养殖、运输等列为四大支柱产业,一举引爆“地域经济”,短短几年,这个村50多户人家拥有了轿车,提前迈进“小康村”行列。

山东省东营市花官镇是我们重点调研的一个整合资源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的典型基层单位。

花官镇在黄河三角洲地区农业产业化起步早、基础好、产业链条比较完整。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过程中,他们大力发掘特产资源优势,整合农产品、投资、工业、技术等方面的资源,按照“强蒜、扩畜、促菌、壮棉”的思路,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强蒜”,就是整合地方特产资源,加快品牌建设和大蒜制品深加工。“促菌”就是整合技术资源和本地原料资源优势,加强与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上海食用菌研究所的深度合作,建设食用菌原种研发中心,形成了年产2万吨真姬菇和1万吨灰树花菇产业规模。

区域资源整合,是“十二五”时期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的特点。目前国家已经批准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正在各地政府的主导下逐步实施,大区域规划整合资源促进发展的优势已经日益显现。

例如旅游业的产业关联度高,是集吃、住、游、购、娱为一体的产业群体,涉及行业多、带动面宽、辐射域大、渗透力强。在我国鄂西北有武当山、神农架等著名旅游资源,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鄂西北实施旅游资源整合,依托武当山、神农架,打响“野人”和“帝王文化牌”,科学规划、系列开发、着力配套、精心包装、提高品位,整合旅游景点资源,发挥集聚优势,建成鄂西北黄金旅游线路上的精品热点,成为鄂西北“旅游热线”。

实施整合资源战略,要解决好面临的几个关键问题:

一是要各地区充分做好资源的调查和分析,明确一个地区,一定范围内的主要资源及其构成特点,并发掘出资源的内在价值。例如内蒙古地区的矿产资源优势,其储量和分布特点、在全国能源整体布局中的地位,如何解决资源转化过程中的瓶颈问题,都需要认真加以研究。

二是加强资源拥有地和需求地之间的紧密联系,制定科学的区域经济整合发展,资源优势共享共赢的发展规划,形成经济上紧密型合作的运作机制。由于中国的行政管理体制上的原因,各自为政,地方主义等倾向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资源的整合和区域合作。我们要按照“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创新机制、创新管理的要求,突破区域行政束缚,实现资源整合互补,共同发展。

三是在资源整合中坚持可持续发展,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发掘资源优势,利用资源促发展决不是竭泽而渔,而是要整合资源,科学合理地利用资源,实现地区经济平衡发展,保持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无论是一个区域自身的资源整合还是区域之间的合作开发,都要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形成全区域的可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做到产业上下游的平衡,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所在地人民生活改善的和谐。

四是资源整合战略中突出产业特色。一个地区的资源优势可以是多方面的,有自然的,有历史人文的,有土特产品的,有风俗习惯的,等等。然而在产业规划与发展中,要从经济结构调整的目标出发,结合本地与周边地区的特点,抓住重点,形成一个或几个特色明显的产业,把可能整合的资金、人才、市场优势,集中到最具特色、最具发展潜力和商业价值的资源上来,从而形成具有带动作用的产业优势,把资源优势转变为商业价值。

资源整合促进循环经济 篇4

一、阜新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成效

阜新的农业循环经济建设发展较快, 特别是2007年被确定为全国循环农业示范市以来,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框架已初步构建。

1. 农业循环经济工作领导得力。

阜新市委、市政府确定了循环型农业为阜新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之一, 率先成立了“阜新市农业循环经济领导小组”, 编制了《阜新市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管理办法 (暂行) 》《阜新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阜新市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实施方案》, 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科学规划。

2. 农业循环经济链条运行良好。

阜新已建立起以农作物秸秆、林产品、农产品、畜产品为资源的四大循环经济体系。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等多个循环经济链条运行良好。

一是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成果显著。到2009年,

注:本文系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 (项目编号L09DJY077) 阶段性成果

全市农作物秸秆青黄贮6.5万窖、秸秆气化站6处、大中型沼气池45座, 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40%以上。阜新的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主要有四种途径:一是依托阜新荣大颗粒饲料等企业, 发展草食畜牧业;二是发挥辽宁田园实业等龙头企业带头作用, 生产食用菌;三是秸秆机械粉碎后直接还田, 增加土壤有机含量;四是秸秆气化可燃气体供给农户。

二是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居全省领先水平。阜新“四位一体”生态模式户建设从1990年开始, 2009年全市累计建设生态模式户4.5万户, 年综合处理畜禽粪便约72万吨, 年产沼气900万立方米, 建设数量及利用率在省内名列前茅, 被评为全省农村能源建设先进市。

3. 林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探索显效。

“十五”以来, 阜新市共完成人工造林作业面积321.5万亩, 投入造林资金8.6亿元;实施退耕还林工程, 使农民获直接经济效益2.9亿元;实施以林草间作为主, 配以林药、林菌、林烟、林粮间作和林下养鹅等办法, 林地经济开发面积100万亩。彰武县推行的“林草畜一体化”开发模式, 形成了“沙荒地造林——林下杂草养鹅——鹅粪滋养林木”的良性立体循环体系。

4. 农产品加工业循环经济良性格局初现。

阜新以双汇等企业为龙头, 建成千亩以上农业园区15个, 建立了养殖业、有机农业发展链条。辽宁田园实业利用秸秆和畜禽粪便生产食用菌和有机肥料, 每年转化秸秆6万吨、畜禽粪10万吨, 生产食用菌菌料10万吨, 年生产褐菇2万吨, 安置农村劳力3200人, 带动15000余户农户致富。阜新振隆土特产开发了南瓜干、南瓜粉、南瓜丝面、南瓜饼干等系列产品, 既提高了企业效益, 又增加了农民收入。

二、阜新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制约因素

阜新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取得了成绩, 但也存在着制约循环农业发展的问题。

1. 农业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阜新地处亚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降水量少, 蒸发量大, 水资源相对短缺, 沙漠化和水土流失等造成生态退化。阜新农业生产过程中长期滥施和偏施农药化肥、地膜回收不力、用水浪费所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较为严重。

2. 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

阜新的农业生产以种植业为主, 而“靠天吃饭”的粮食生产在种植业中比重较大。阜新现有耕地的80%左右为中低产田, 农田基础水利设施缺乏, 有效灌溉和节水灌溉面积数量偏低。

3. 农业中介组织作用发挥欠佳。

农业中介组织是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纽带。阜新的农业中介组织数量有限、产业覆盖面窄, 尚处于初始阶段, 其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阜新有专业生产合作社和专业生产协会285个, 带动农户3万户, 仅占全市农户总数的10%。

4. 农业循环经济支撑体系不完善。

目前, 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综合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 工作机构、工作队伍、工作方式等还不适应循环农业发展的需要, 在相当程度上限制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三、阜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建议

走农业循环经济之路, 不仅是实现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需要, 更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1. 坚持因地制宜, 减少面源污染, 实现“减量化”。

阜新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面临着耕地资源短缺、水资源短缺、农业面源污染日益突出等问题, 特别需要通过“减量化”来解决。“减量化”原则是农业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之一。一是节水,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二是节药, 减少高毒农药使用量和薄膜残留量;三是节肥, 增施有机肥, 控制化肥量, 提高化肥利用率。

2. 抓住转型契机, 依托农产品加工业, 实现“再利用”。

农产品加工业基地是阜新经济转型中打造的三大基地之一。阜新的农产品加工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由转型前12.7%上升到27.3%, 成为继煤、电之后的重要接续产业。再利用原则是农业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之一。再利用原则在农产品加工业中的应用, 主要体现在系列开发、反复加工、深度加工各类农产品、林产品、水产品、副产品。因此, 要依托农产品加工业, 以龙头企业与农业园区为载体, 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畜禽类深加工、林产品加工、农业废弃物资源化, 实现“再利用”。

3. 推广典型经验, 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阜新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已经涌现了发展典型, 如“四位一体”生态户模式、彰武半干旱地区的“五峰模式”。五峰镇发展了“甜玉米种植——保鲜玉米深加工”、“肉牛饲养——肉牛屠宰加工”、“甜玉米种植——秸秆青贮——肉牛饲养”、“养牛——牛粪——沼气——照明 (燃料) ”、沼肥等良性循环产业链条, 实现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环境改善。因此, 要积极推广典型经验, 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激发农户参与农业循环经济的热情。

4. 多方协力, 完善服务体系建设。

农业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完善的服务体系提供有力支撑。一是中介组织服务。围绕产前、产中、产后提供产品销售、技术指导、信息咨询等服务, 促进农户与市场、农户与企业的有效衔接。二是资金投入。农业生产的特殊性与农民收入的波动性, 需要多渠道筹集资金, 加大政府财政、银行信贷、社会资本投入力度, 重点支持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畜牧养殖、生态建设。三是技术保障。发挥农业科研机构和技术推广机构的作用, 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 使农户得到科学用药、合理施肥、保护性耕作、立体种植和间作套种、生态畜禽养殖、沼气综合开发利用技术等应有的技术指导。

5. 正确定位, 转变政府职能。

政府管理能力对经济转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阜新各级政府应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 建设服务型政府。一是强化责任意识。把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纳入地方基层政府的职责范围之内, 把资源和环境作为硬指标纳入政绩考核体系。二是利用财税杠杆。对环境污染、农药超标、化肥过度使用的可采取限制性政策, 对节约资源、清洁生产、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发展沼气工程的给予鼓励性政策。

摘要:本文在总结阜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成效的基础上, 分析其发展的制约因素, 从原则、资金、服务、政府等多方面入手, 提出了阜新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促进经济转型的建议。

江苏循环经济促进条例施行 篇5

《江苏省循环经济促进条例 》2016 年1 月1 日起施行。这是江苏省针对循环经济出台的首部法律条例。

《条例》增加了刚性约束,将一些特别重要的管理制度与项目限批、企业淘汰、政绩考核等挂钩,以形成转型升级倒逼机制, 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并在法律责任部分设置约谈有关政府主要负责人和对相关单位责令限制生产、停产整顿、依法关闭等内容。 一是推行总量控制。 注重江苏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省情实际, 坚持发展与资源环境相融合的原则,突出资源总量消耗、污染物排放、温室气体排放的总量控制要求,明确省和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应将总量控制目标合理分解到下一级人民政府、各重点行业或重点企事业单位,新、改、扩、技术改造项目要满足总量控制指标的要求,为资源利用和排放划定总量红线,有利于倒逼社会各主体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二是设定限额标准。 结合江苏循环经济发展的阶段实际,提出严于、高于全国标准的限额规定,明确对重点行业、重点产品资源消耗制定更加严格的限额标准, 并对超出限额标准的企业进行减产、限期技术改造、停产整顿、转产等严厉的规制,为江苏循环经济在全国的引领示范发展提供强力保障;三是加强重点监管。 提出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进行聚焦监管的创新思路,明确对超过国家和省规定总量的能耗、水耗、碳排放重点企业,实行重点监督管理,并加强能源计量、用水计量的在线监测,避免撒胡椒面式的分散监管弊端,提高监管水平和效率。

发展绿色包装促进循环经济 篇6

1. 包装废弃物对城市自然环境的破坏

有关资料统计显示, 包装废弃物的排放量约占城市固态废弃物重量的1/3, 体积的1/2。我国城市固态废弃物所占比重是其重量的15%, 体积的25%。

2. 包装废弃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和自然资源的损耗

随着包装工业的日益规模化, 一次性塑料包装材料被广泛应用, 手提塑料袋、一次性泡沫饭盒等材料一旦被人们随手丢弃之后, 就形成了大量难以处理的垃圾。铁路、公路、街头巷尾的“白色污染”十分严重, 严重危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 现在全世界呼吸道疾病的高患病率与固体废弃物的大量排放有着很大的关系。包装废弃物造成的自然资源的浪费与损耗同样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据美国中西部研究所对1958——1966年期间包装工业情况作了一份审慎的报告记载, 按美国当时人口每人每年消耗的包装材料由1958年的183kg增加到1966年的238kg, 耗费美国公众250亿美元, 占当时全国总产值的3.4%。1966年23503吨包装材料中大约90%是扔掉的固体包装废弃物、垃圾, 其中包装纸占42%。若每吨废纸重新利用, 可抵17棵用于造纸原料的树木。

二、循环经济背景下绿色包装的提出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学者们越来越有共识地认识到, 当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根本原因, 在于工业化运动以来, 以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 (所谓两高一低) 为特征的线性经济模式, 为此提出人类社会的未来应该建立一种以物质闭环流动为特征的经济即循环经济, 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环境与经济双赢, 即在资源环境不退化甚至得到改善的情况下促进经济增长的战略目标。因此, 循环经济是对传统线性经济的革命。循环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建立了一组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内容的行为原则 (称为3R原则) , 每一个原则对循环经济的成功实施都是必不可少的。其中, 减量化或减物质化的原则属于输入端方法, 旨在减少进人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和在经济过程中系统地避免和减少废物;再利用或反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 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资源化或再循环原则是输出端方法, 通过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理量。

绿色包装是循环经济在包装领域的运用, 所以绿色包装是以3R原则展开和延伸。绿色包装应是: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无害, 能循环、复用和再生利用, 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包装。也就是说包装产品从原材料选择、产品制造、使用、回收和废弃的整个过程均应符合生态环境保护的“清洁生产”要求。它包括了节省资源、能源、减量、避免废弃物产生, 易回收复用, 再循环利用, 可焚烧或降解等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内容。绿色包装的宗旨是以不污染环境, 保证人体健康为前提, 以充分利用再生资源, 节约自然资源, 降低能源消耗为发展方向, 以造福人类千秋万代为目的, 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包装, 不仅产品是绿色的, 废弃物也应该是绿色的。作为废弃物也不污染环境, 可以回收利用或回复自然。

三、我国绿色包装现状

由于出口商品必须采用绿色包装和国内环保事业的兴起, 政府的支持, 我国的绿色包装产业快速发展。环保包装材料的使用越来越多, 市场占有率逐渐上升, 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 部分产品还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在国际市场上有较好的销路, 绿色包装产业的市场在不断扩大。然而, 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绿色包装产业还远远落后, 发展的速度也不够快。

1. 绿色包装概念模糊

在许多人心目中, 绿色包装往往被片面地理解为包装产品的绿化, 错误地将使用易降解材料制成的包装产品视为绿色包装, 而不问包装产品的生产是否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也不问包装产品在使用后是否能再利用。如将纸包装一律视为绿色包装, 将塑料包装则置于绿色包装的对立面, 甚至认为聚乙烯有毒, 应全面实行以纸代塑等。其实应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来考虑包装对环境的影响。例如, 对纸包装回收处理不当就不符合绿色包装的要求, 而塑料包装如果实现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等处理就应该被提倡。塑料具有其他包装材料无法替代的优点, 全面禁止塑料会造成更大的污染。我国森林资源有限, 造纸引起的污染问题也很难控制, 所以全面实行以纸代塑既不现实, 也不环保。

2. 绿色包装发展失衡

不同企业实行绿色包装的时间不同步。最早实行绿色包装的都是出口型企业, 这类企业受国际市场的影响, 对绿色包装了解较早, 迅速调整了企业在包装上的战略;而以国内市场为主的企业则对绿色包装的反应较为迟缓, 近几年才开始涉足绿色包装。另外, 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 经济发达的地区绿色包装发展迅速, 而经济较为落后的中部和西部地区绿色包装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宣传, 发展缓慢。在对包装废弃物的处理上, 各地政策和法律也不一致, 造成包装污染向经济不发达地区转移。

3. 资金、技术投入不足

绿色包装是以高科技为支撑的, 我国由于对绿色包装新技术的投入和研究不足, 虽在部分产品上具有国际领先水平, 但整体的技术水平仍然是落后。另外在绿色包装方面人才奇缺, 尤其是管理型人才的缺乏严重制约了绿色包装的发展。

四、循环经济背景下如何发展绿色包装

1. 以清洁生产为理念, 开发、生产新的绿色包装材料

清洁生产是循环经济的核心内容, 清洁生产的根本目的是进行无废、少废生产, 实现生产过程污染的“零排放”和制造产品的绿色化。绿色包装的清洁生产, 要求生产者在包装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 资源化的经济活动行遵循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为原则, 使包装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2. 倡导绿色消费, 营造绿色包装良好的市场氛围

绿色消费是广大社会公众参与循环经济的消费行为规范, 绿色消费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据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调查, 有72%的人认为发展环保产业, 开发绿色产品对改善环境状况有益;有54%的人愿意使用绿色产品, 还有38%的人表示购买过绿色产品。绿色消费往往要依赖绿色标志来引导, 绿色标志在国际标准中叫做“环保标志”, WTO规则显示, 凡是获得“环保标志”的产品方可进人国际市场, 如欧盟市场的产品包装须有环保标志。在绿色消费潮流的推动下, 人们在选购商品时将不再仅仅关注商品的质量是否合格, 包装是否精美, 而是更关心商品是否符合环保要求, 包装上是否有“绿色包装标志”。消费者购买带有“绿色包装标志”的商品, 会为自己对环保事业做出了一份贡献感到荣幸。由于消费者对绿色包装的需求比较旺盛, 因此商品的生产厂家从自身利益出发, 也将不得不把商品包装的环保因素考虑进来, 主动采用绿色环保包装, 实行绿色营销, 以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要, 促进商品的销售。

3. 加强回收与再利用, 实现包装废弃物的生态化循环

循环经济实行“谁污染, 谁付费”和“谁治理, 谁收益”的环境污染治理方针, 让污染者付出巨大的经济代价, 使其不得不实施清洁生产。一是征收垃圾税。循环经济最直接的刺激措施是根据所倒垃圾的数量进行收费。美国有200多个城市征收垃圾税, 不少欧洲国家都采用垃圾收费政策, 但同时又积极鼓励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在居民区和公共场所都设有专门的回收箱, 便于人们把包装废弃物投入, 将包装废弃物投入回收箱是免费的, 若当作垃圾投入垃圾袋则要付费。二是征收包装税。国家可对包装废弃物会造成环境影响的产品收取包装税。这种做法提高了那些包装废弃物需要特别处理或不易回收的商品的成本价格, 相对降低了那些使用易于再生利用包装的产品的价格。用市场价格机制进行激励, 迫使产品生产者从设计生产的最初环节, 就考虑包装使用后能否易于回收, 从而减少环境污染。三是收取包装押金。对于一些易于直接重复使用的包装, 可采用包装押金制。销售商向生产商交付押金, 而顾客向销售商交付押金, 以经济利益驱动包装废弃物回收。

4. 国家出台政策支持绿色包装产业的健康发展

绿色包装产业的健康发展有赖于国家出台良好的政策支持。建议实施以下的产业政策:一是推行环境标志认证制度。对被评定为绿色包装制品的生产企业, 对其被认定的绿色包装制品, 实行一定期限的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二是在科技部设立专项绿色包装新技术开发基金。三是加快包装立法的步伐。施包装制品强制回收和生产者负责的政策, 推行垃圾分类回收制度, 建立地区授权包装回收处理中心, 促进包装循环经济的形成。四是制定出口产品绿色包装的优惠政策。参与绿色包装有关的国际合作, 以应对绿色包装有关的色贸易壁垒纠纷。五是全国的各种媒体应大力宣传绿色包装理念, 设立“绿色包装日”活动。

绿色包装是循环经济中包装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发展绿色包装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政府部门和科技、工业、商业等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和配合, 创造一个无污染或少污染的生态环境, 只有这样, 循环经济下的包装业才能在小康社会建设、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和谐社会构建中有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诸大建.从可持续发展到循环经济[J].世界环境, 2000, (3) .

[2]王润如.从循环经济看绿色包装[J].中国包装业, 2003, (1) .

[3]庚晋, 白杉.“绿色包装”的发展机遇[J].湖南包装, 2004, (1) .

上一篇:非同一控制下合并下一篇:选择阅读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