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资源整合

2024-10-09

党建资源整合(共11篇)

党建资源整合 篇1

引言

党的十八大精神中明确指出, 要把各级支部建设成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互联网时代, 随着4G、互联网+、微信等技术的发展, 如何更好地利用资源, 借助科技平台, 推动并促进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建设有着重要意义。高校党建更要结合教育特色与优势, 改变传统学习思路, 创新学习方式, 提高学习效率, 激发党员学习兴趣, 建立党建数字资源整合与共享平台, 为广大党员提供学习与交流的便利, 促进电子党务发展[1,2,3], 进一步提升高校党组织在自身发展与学校建设的服务水平。

1. 高校党建数字资源

党建数字资源是建设电子党务平台的基础, 对于高校而言, 除了可以利用上级下发的学习材料及网络资源以外, 高校图书馆建设过程中也会收集大量的相关资源。同时, 高校党员主要是教师党员和学生党员, 他们除了年龄和社会地位不同之外, 学习特点、学习能力和学习时间也不同。另外, 由于社会阅历不同, 教师党员与学生党员在学习时的关注点和理解力也不完全一样[4,5,6]。因此, 高校党建的数字资源更要注重内容的丰富性及形式的多样性。

1.1 党的基础理论

党的基础理论知识包括党章、党史、制度等内容, 还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哲学政治类相关内容, 扩展内容包括对这些基础理论的分析与解读类的相关知识。这一部分的数字资源建设可以结合高校图书馆电子书资源进行。

1.2 时政热点

有关时政热点方面的党建资源建设主要是涉及上级下发的材料和即时性的时政新闻, 包括对这些材料的正确解读与评论类的材料, 这一类资源需要按时间和关注点进行梳理。由于相关资源的繁杂特性, 应尽量选取出处来源可靠的资料, 通过专人进行甄别后, 以宁缺毋滥的标准, 选择性收集整理放入平台, 避免把一些不准确的资料收入平台。同时可以通过邀请校外专家或高校内部相关学科专业教师举办讲座, 通过直播、视频、PPT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 并保留相应的学习资料。

1.3 学术理论研究

仅对党的理论知识及时政热点有所涉猎还称不上学习型党组织, 最多算是具备学习的雏形, 高校党员, 特别是教工党员, 理论与思想觉悟应该更上一个台阶, 对党的一些学术期刊, 特别是高水平期刊, 如核心期刊的文章内容进行学习。支部学习并非脱离于工作独立存在的, 党建知识的学习可以应用到教学与管理的实践工作中, 在工作过程中提炼创新工作方式方法, 可以加深对知识的吸收与利用, 并发展出新的工作思路与模式, 促进党建工作进步, 二者相得益彰。利用高校图书馆的数字期刊资源, 把党建相关内容的期刊文献收集至平台, 便于党建工作者及党员的学习。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者往往兼任教学科研等其他工作, 具备学术研究经验与优势, 因此, 高校党组织应该由学习型向研究型发展。由于高校基层党组织是高校党建工作的前沿阵地, 党员更应该通过学习, 将党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 并深入思考进行党建工作上的创新。

1.4 实践经验学习

高校党委往往下设多个院级党组织和更多的基层党支部, 由于受工作或学习时间与场地的限制, 这些院级党组织和基层支部之间活动交流较少, 在同一院级党委领导下的基层支部开展的社会实践与组织活动往往具有较强的可参考价值, 借鉴意义较高, 有利于本学院特色党建活动的开展。因此, 基层支部的党建工作资料、活动资料、宣传资料等都可以收集整理放入平台供党员学习。除此之外, 与师德建设、应用软件培训的资源也可以归入此类。

2. 数字资源整合与共享需求

高校党建数字资源的收集整理只是建立数字党建资源平台的基础, 数字党建资源平台不仅是党建数据的集散中心, 而且是党员交流互动的平台, 这是一项持续性的工作, 高校党建工作要建立起对数字党建资源平台进行维护和利用的长效机制[7,8,9]。

2.1 资源整合

高校数字党建资源平台至少要以高校为最小单元, 省市级乃至国家范围的平台建立耗时耗力, 同时不利于保密与平台维护。由高校党委主持, 各院级党组织进行配合, 将各院级党组织、基层党支部现有的党建数字资源进行汇总, 整理去重, 分类建立平台数据库。统一管理更便于数字资源的使用, 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提高了党建资源的利用率。

2.2 共建共享

在平台后期数据的连续收集过程中, 所有党员用户可以进行资源上传与推荐, 由其所在党支部审核后逐层传递至院级党组织, 确定最终资源开放类型, 全体党员用户都可以通过平台进行资源学习与下载, 由此实现资源的共建与共享。这样可以保持党建数字资源的稳定性与延续性, 避免因支部换届交接过程中造成的数据丢失现象发生, 保障资源的安全性。

2.3 宣传展示

党建平台可以专门设置一个栏目用于报道宣传高校各级党支部组织活动及社会实践, 还可以发布一些其他公开发布的内容, 如党员发展公示等, 这样, 所有党员和支部均可以查阅以往一些优秀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学习, 对好的活动进行鼓励, 对其他党员也会起到激励的作用。

2.4 保密安全

党建数字资源平台上并非所有资源都处于完全公开状态, 对于部分涉密文件需要限定党员用户身份进行访问, 因此, 要把所有数字资源进行涉密级别分类, 对于部分特殊用户需设定权限, 不同身份的党员用户拥有的资源开放权限级别也不同。

2.5 交流互动

党建数字资源平台不仅仅是党建资源的数据库, 其承担着党员与党员、党员与组织、组织与组织之间进行交流互动的责任, 通过设立论坛进行分区讨论、学习资源下设置留言功能、答疑功能等, 可以充分激发党员的学习动力, 调动党员学习的积极性, 促进党员进行深入思考, 通过交流提高对学习资料的理解程度。可以鼓励高校相关学科专业人士设置网络课堂, 对资源进行解读与答疑。交流平台密切了党员间的联系, 有利于党内团结。

2.6 即时便利

移动设备与互联网使得碎片化学习时间利用率越来越高, 特别是高校的学生党员, 更习惯于利用移动设备获取学习信息, 因其所具备的即时性与便利性, 移动平台也倍受教工党员的青睐。因此, 党建数字资源平台信息的获取、交流互动等功能还要适应移动设备的发展需要, 鼓励党员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 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提高思想觉悟。

3. 党建平台建模

建设党建数字资源平台需要制定一套长期有效的管理机制, 按各级党组织职责进行对应的平台责任与职能分配, 用党建平台覆盖大部分可以数字化处理的实体工作, 以党建评估标准进行资料整理, 这样既不会增加党务工作者的工作负担, 又可以为将来与其他相关平台接轨做准备。数字化办公也可以大量节约人力、物力、时间资源, 提高党务效率。根据党建数字资源的分类特点及使用功能需求, 平台模型应该建立成一个具有数字资源完备、资源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多级管理、即时便利、交流互动特色的平台, 同时, 该平台应集学习、展示、存档、管理功能于一身。党建数字资源平台建立模型见图1。

在党建数字资源平台模型示意图中, 资源的内容主要分为基础理论、时事热点、学术研究、实践经验四个方面, 这些内容的格式为数字化格式, 主要是相关资料的音、视频文件、电子期刊与书籍、图片与文字等格式的材料, 相关专家讲座可以采用现场直播的形式播放, 非即时资料可以直接转播或二次加工处理后进行播放, 这里的实时直播与历史转播不仅限于视频格式的文件, 对于实时信息也可以随时发送, 其他信息可以选择定期更新处理。为了适应移动信息的接收, 可以对较大的资料进行碎片化处理, 方便党员使用移动终端进行学习。对所有资料及用户通过加标签方式进行细致分类, 保证系统内信息的安全性, 同时, 确保党员用户获取学习资料的准确性。党员间交流可以通过平台进行, 以树型结构分支部设置不同模块, 平台用户可以进行支部内部与支部间的交流。

平台的管理设置也以树型结构为主, 由党委担任一级管理员, 全面负责整个平台的设置与维护, 特别是对二级管理员的权限设置。二级组织为二级管理员, 负责数据资源的收集与整理, 还要负责审核其管辖范围内上传数据资源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并引导用户充分利用平台。二级管理员下可设分管理员, 负责管辖范围内的部分平台维护, 包括对学习资源评价与交流心得的筛选与回复。平台用户可以分为普通用户与专家用户, 专家用户可以负责答疑与网络课堂的申请, 并对学习资源有推荐权限。普通用户则可以申请上传与下载资源, 提交学习心得与评论, 以及向专家提问等。

交流功能则根据高校需求, 设定公共讨论区块、二级支部内部讨论区块、党建工作区块、宣传活动区块, 由各级支部管理员共同维护。

结语

电子党务是党建工作发展的趋势, 数字化信息处理与管理手段可以提高党建工作效率, 促进党内交流, 有效宣传党的思想。数字信息具有即时和易于传播的特性, 党建数字资源整合与共享平台适应于当下党务工作的发展需要, 是党建工作的一种新模式, 党员的学习与培训要与时俱进, 创新发展高校党建工作, 强化党员的思想觉悟与服务意识, 形成党建与教学的合力, 促进党建与教学的良性循环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文龙.大学生党的基础知识全程化教育的内容与方法[J].网络财富, 2009 (12) :17-18.

[2]吴新叶.电子党务:党内民主的功能平台与利用——一个比较视角的分析[J].政治学研究, 2011 (05) :58-66.

[3]杨安娜, 谭朔, 刘天浩.高校电子党务探索[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4 (05) :11-14.

[4]姜卫平.新时期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 (03) :98-102.

[5]甘桂阳.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问题透视与对策创新[J].改革与开放, 2010 (18) :30-31.

[6]胡增裕.新时期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进网络的实践与思考[J].改革与开放, 2009 (07) :158-159.

[7]孙忠进, 王臻.基于党建资源整合与共享的高校党建工作创新[J].党史文苑, 2011 (02) :53-54.

[8]孙忠进, 王臻, 赵德三.高校党组织党建资源整合与共享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1 (01) :114-117.

[9]张忠义.党建资源整合:服务型转向的基层党建制度创新[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14 (02) :36-39.

党建资源整合 篇2

文山会海、材料报表、无谓考核,不仅无益于工作推进,而且挤占了干部抓落实的时间,导致工作空转、效率低下。为调动干事热情,山东日前召开“担当作为、狠抓落实”工作动员大会,针对不担当不作为等问题,削减文山会海,构建奖惩体系,探索精准督查,让更多的干部深入一线抓好落实。

“美好蓝图不是喊出来、等出来的,而是干出来、拼出来的。”2月11日,山东召开“担当作为、狠抓落实”工作动员大会,吹响“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的冲锋号。

“不能扑下身子抓落实,一切只能是‘空中楼阁’‘镜花水月’。”山东省委主要负责人说,要把蓝图变现实,就要把“规划图”变成“施工图”,把“时间表”变成“计程表”,担当作为、狠抓落实。

减 负

精简会议文件,压减报表材料,让更多干部深入一线抓落实

“开个会,发个文,就算工作落实了,问题解决了。”有地方干部曾向记者吐槽,“这样的会议文件太多,挤占了真正落实工作的时间。”

山东下决心砍掉不必要的会议,精简文件,让干部从“文山会海”中解脱出来。今年,山东各级各部门会议数量将减少1/3以上,各级制发文件数量将减少1/3以上,各级简报将压减1/3以上,基层上报的报表材料一律压减一半以上。

山东提出,事关拍板定事、研究政策、解决问题的会议,要及时开,开精开好。不开没有实质性内容的会议。提倡开短会,不得要求无关人员层层陪会;提倡发短文,不发没有实质性内容的文件。不得将“全国”“全省”改成“全市”“全县”,制定出所谓的“新”下发文件,搞“上下一般粗”。文件要务实管用,原则上不超过3000字。

过度依赖材料报表调度工作,必然加重基层负担。山东规定,严格控制各种总结和报告,各级党委和政府每年除了按中央规定、省委省政府要求向上级报告工作外,其他一律不报。对基层反映强烈的“空头政策”“无效文件”,将倒查部门责任。今年3月底前,山东省直各部门要梳理近两年下发的政策性文件,责任不明确的,补充下发责任清单。今后出台政策性文件,一律逐条明确部门责任。

山东省委主要负责人强调,“抓落实的‘岗位’不在办公室、会议室,不在文件堆、资料堆里,也不在网络和微信群里。去哪里抓落实?基层一线!”问题要在一线发现,政策要在一线实施,工作要在一线推进。

山东省委决定,省委常委和副省级以上领导干部,每年在基层调研不少于2个月,采用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四不两直”方式,掌握第一手情况。

领导干部要用“身影”指挥,不能用“声音”指挥。山东省市两级部门,凡有项目审批、资源管理、民生服务、社会治理等职能的,每月要有1周左右时间在一线,强化过程指导和服务。山东还将开通“省级领导直通车”“厅长直通车”,及时解决工作中的瓶颈制约。

激 励

构建奖惩体系,调动干事热情,大胆使用“李云龙式”干部

落实就要担当,干事可能会得罪人。有些干部遇到问题,往上交、往下压、往外推、往后拖,导致一些工作“空转”。

山东省委调研发现,现在,基层仍有“等靠要拖”现象,遇事“等”上级的意见,“靠”上面推着干,“要”条件讲价钱,能“拖”则拖,好像工作与己无关。

山东规定,对任何工作,都要有功论功、有过追过,奖章要挂在具体人“胸前”,奖金要发到具体人“手里”,板子要打在具体人“身上”。山东将探索创设“攻坚克难奖”“勇于创新奖”等,对重点工作、重大项目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

山东省委主要负责人说:“要大胆使用《亮剑》中‘李云龙式’的干部。这类干部政治可靠、对党忠诚、能打胜仗,但不见得受个别领导‘待见’;敢抓敢管、敢于碰硬,但容易‘得罪人’,直来直去、个性鲜明,可能会被认为‘不灵活’‘不成熟’。这类干部推荐时即使‘得票’不最高,也要为他们撑腰鼓劲,放到重要岗位,为山东多造就一些攻坚克难的闯将、干将。”

为此,山东从今年起,组织部门考察干部,要探索设置“落实力考察评价”项目,对善抓落实的干部,给予特别关注。要大胆使用在基层扎实历练、在吃劲岗位和艰苦地区经受磨炼、表现优秀的干部,让担当有为的干部有平台、有空间、有盼头、有奔头。

有些担当任事的干部,往往冲在前面,因无意过失绊倒了、摔了一身伤。按照“三个区分开来”的原则,山东建立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责任分担制度,不能搞“泛化问责”,绝不允许用问责代替管理、以问责推卸责任,避免“干事多出错多、不干事不出事”的逆向惩罚。

考 核

改进督查方式,不搞“一刀切”,侧重考量重点领域、重点内容

对于河道治理、整治加油站等任务,有的地方把责任全部压给乡镇,而有执法权的部门只负责督导问责。针对这类现象,山东提出,落实责任要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不能简单以“属地管理”名义把责任层层下移,搞“降格落实”“悬空落实”,最后都压给乡镇和村居。今年5月底前,山东将制定出具体意见,完善主体责任清单和配合责任清单。

督查要重实地、察实情、见实况,不能依靠看照片、看资料、看台账,更不能以“留痕”多少来评价工作好坏。比如,督查“双招双引”,不能只看签了多少协议或合同,要看到位资金、看项目开工率、看落地项目实物工作量。山东将构建创新“精准督查”机制,改进督查方式,克服督查表象化、无序化、多头化,从严控制总量,未经批准,部门严禁以党委政府名义开展督查,各类督查减少50%以上。

过去,有的县属于重点生态保护区,有的乡镇是纯农业乡镇,却同样考核工业项目、GDP增速。山东提出,考核重在看发展、看变化,以实绩论英雄,科学设置考核指标,讲究差异化,不搞“一刀切”。

山东对各市党委和政府综合考核,突出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创新驱动、“三大攻坚战”等重点领域、重点内容。比如,“双招双引”专项考核,对象是16市书记和市长,前三名重奖,后三名约谈,连续落后要有说法;考核前三名的市,公务员优秀等次比例增加1个百分点,后三名降1个百分点。

据介绍,今年山东将推行“电视问政”“网络问政”,每周安排一名省直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公开向社会和群众答疑。省直部门和各市主要负责同志,每年初要对自己的本职工作、省里安排的重点任务,在新闻媒体上向社会作出公开承诺。

党建资源整合 篇3

中国共产党关于党建资源整合思想发展脉络的探析

●许涞华

加强党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充分整合党建资源,发挥党建资源的集约化效应。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关于党建资源整合思想,有一个初步形成、不断发展、加强探索、逐步深化的过程。

中国共产党;资源整合;思想发展

加强党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为此,必须充分整合党建资源,发挥党建资源的集约化效应。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关于党建资源整合思想,有一个初步形成、不断发展、加强探索、逐步深化的过程。

一、党建资源整合思想的初步形成

党的三大以后,毛泽东担任中央局秘书和中央组织部长,明确提出要壮大和巩固党的组织,必须“扩大党的数量,实行民主的集权主义,巩固党的纪律”[1],凝聚党建资源。党的五大后,毛泽东提出要大力发展党的组织,广泛吸收工农群众和知识分子中先进分子入党,并“在一切工人组织、农民协会及革命的知识阶级团体里,组织我们的支部和党团”[2]。毛泽东在他起草的 《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中专门讲了党建资源的质量问题:“党员的质量之差和组织之松懈,影响到红军的领导与政策之执行非常之大。”[3]毛泽东认为党的组织路线的首要问题是党员发展的路线:“党员发展的路线,以战斗兵为主要对象。同时,对非战斗兵如夫子勤务兵等,亦不应忽视。”[4]“党的领导权的取得,单靠在工人阶级中的活动是不够的 (这是要紧的),共产党必须在农村中、士兵中、贫民中、小资产阶级与知识分子中,以至一切革命同盟者中,进行自己的活动,为这些群众的切身利益而斗争,使他们相信共产党不但是工人阶级利益的代表者,而且也是中国最大多数人民的利益的代表者,是全民族利益的代表者。 ”[5]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开始思考军队党建资源的集约化管理。在红军中建立了第一批党支部,提出了“支部建在连上”的重要论断。三湾改编时,毛泽东指出“党代表制度,经验证明不能废除。特别是在连一级,党的支部建设在连上,党代表更为重要。”[6]连队的党代表同时担任连党支部书记,在党员和群众中所树立的威信,使得成为党组织能在连队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凝聚各种资源的重要因素。毛泽东根据军队的建设经验,提出要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到决定党的整体战斗力的高度来认识,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设中,把“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广泛运用于各类党的基层组织,确立了党的基层组织应成为整合社会基层资源的战斗堡垒的思想。随着湘赣边界根据地的巩固和扩大,县区乡各级民众政权也普遍建立起来,毛泽东强调党要注意发挥政府的作用,调动行政资源的效用,“以后党要执行领导政府的任务;党的主张,除宣传外,执行的时候必须通过政府的组织。 ”[7]

1937年5月毛泽东在《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的总结讲话中指出:“在长期的和残酷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在建立新中国的伟大斗争中,共产党必须善于吸收知识分子,才能组织伟大的抗战力量,组织千百万农民群众,发展革命的文化运动和发展革命的统一战线。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8]毛泽东很早就注意到整合和发挥企业党建资源的优势,1942年10月,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高干会议上指出,一个工厂内的行政工作、党支部工作、工会工作分裂开来的做法是完全错误的,三者必须统一在这样一个共同目标之下:成本少,产品好,销售快,这就是行政、党支部、工会的共同任务。1943年6月,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集中阐述了党的领导科学对于加强党建资源的重要性,一是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二是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的方法。如果“只有领导骨干的积极性,而没有广大群众的积极性相结合,便将只是少数人的空忙。但如果只有广大群众的积极性,而无有力的领导骨干去恰当的组织群众的积极性,则群众积极性既不可能持久,也不可能走向正确的方向和提到高级的程度。”[9]三是群众路线的基本领导方法。“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10]“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每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11]在土改过程中,毛泽东认为必须有组织有领导地进行整顿,才能保证土地改革的进行,吸收土改中的新生资源,“全党必须明白,解决这个党内不纯的问题,整编党的队伍,使党能够和最广大的劳动群众完全站在一个方向,并领导他们前进,是解决土地问题和支援长期战争的一个决定性的环节。 ”[12]

建国后,毛泽东对按照社会基层组织的特点确定不同的基层党组织的地位,对其在整合党建资源的不同作用和方法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毛泽东认为,在全面整党阶段要注意建党问题。1950年5月,中共中央根据毛泽东的建议,发出了《关于发展和巩固党的组织的指示》,提出在全面整党阶段,要注意建党问题,“城市及新区建党必须采取慎重的方针。城市着重在产业工人中建立党的组织。乡村须在土改完毕始能吸收经过教育合乎党员条件者建立党的支部。”[13]八大预备会议第一次会议上,毛泽东指出了要主动整合党外资源,“单有党还不行,党是个核心,必须有群众。 ”[14]

二、党建资源整合思想的发展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把党建资源整合放到整个党的建设环境之中,放到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环境中,与党的政治路线联系在一起来考虑。邓小平在党的八大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鲜明地指出,建国后一些党员组织观念淡薄,自由主义严重,不受约束。邓小平强调所有共产党员都要增强党性来凝聚党建资源,“一个党如果允许它的党员完全按个人的意愿自由发表议论,自由行动,这个党当然不可能有统一的意志,不可能有战斗力。”[15]党的组织和干部对党的建设进行指导和领导时要克服“命令主义”的错误,“不少党的组织和干部,在作出决议、指示以前,既不同群众商量,在执行决议、指示的时候,对群众又不是采取说服教育的方法,而是企图一切靠命令行事。犯这种错误的同志,他们在主观愿望上也许是想把工作做好,但是,在实际却是把工作做得很坏。”[16]并提出了靠党内资源的作用加以纠正和完善的方法,“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必须经常听取下级组织和党员群众的意见,研究他们的经验,及时地解决他们的问题。”[17]

邓小平强调党组织、党员、群众在党建资源整合中的紧密联系,“要大力加强党的组织、党员同群众的联系,要把国家的形势和困难、党的工作和政策经常真实地告诉群众。”[18]“党是依靠全体党员和全党的各个组织,来联系广大的人民群众的。”[19]党组织要经常地对党员进行教育,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监督党员切实履行义务,将党自身的力量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过去我们党的威力为什么那么大?打仗的时候我们总是说,一个连队有百分之三十的党员,这个连队就一定好,战斗力强。为什么?就是党员打仗冲锋在前,退却在后,生活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这样他们就成了群众的模范,群众的核心。就是这么个简单的道理。”[20]邓小平纠正长期以来我党对于知识分子成份的错误观点,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工人阶级自己培养的脑力劳动者,与历史上的剥削社会中的知识分子不同了——但总的说来,他们的绝大多数已经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自己的知识分子,因此也可以说,己经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他们与体力劳动者的区别只是社会分工的不同。从事体力劳动的,从事脑力劳动的,都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者。”[21]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认为基层党建资源整合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一些党委对基层党组织建设注意不够,没有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摆到应有的位置,程度不同地存在着放松基层党组织建设、削弱基层党组织的领导的倾向;二是上级党委对基层党组织建设指导不力,使基层党组织不能适应新形势,工作被动;三是上级党委领导不力,一部分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战斗力不强,有的甚至处于瘫痪状态,一些党员不起模范带头作用。

为了使得党在企业中发挥其自身的政治核心作用,更好地凝聚和整合各项资源,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指出要对工厂管理制度实行改革,使党委摆脱日常事务,集中力量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和组织监督工作。“这不是削弱党的领导,而是更好地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党的领导。”[22]邓小平认为党建资源作用的发挥,具体体现在完成本单位的各项工作任务上,从数量到质量都要落到实处,“一个工厂的党委,总必须保证在产品的数量、质量和成本方面完成计划;保证技术先进、管理先进、管理民主;保证所有管理人员有职有权,能够有效率、有纪律地工作;保证全体职工享受民主权利和合理的劳动条件、生活条件;保证能够培养、选拔和选举优秀人才,不管是党员非党员,凡是能干的人就要他们能充分地发挥作用。如果能保证这些,就是党的领导有效,党的领导得力。”[23]党组织要根据党在各个时期的任务和本单位的发展目标,通过组织动员全体党员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对干部和群众进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教育、形势和国情教育,帮助、指导并协调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根据各自的特点搞好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来整合优势资源,充分了解和分析群众的思想动态和要求,“我们要把大量的工作放到群众中去,同他们一块生活,一块活动,一块说笑,一块下棋,然后去做工作。”[24]

三、党建资源整合思想的成熟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既从共性的角度又从个性的角度论述党建的方法与实施问题,来推进党建资源的整合力度。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以后,党建资源发展运行越来越重视其独特的规律,突出了根据不同实际,实行分类指导,既要突出重点,又要注重平衡发展。一是农村党建资源。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新时期党的建设这一伟大工程的重要“基础工程”,没有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加强,就没有全国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加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选好带头人,真正形成能够带领群众艰苦创业、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25]二是国有企业党建资源。企业党组织要起政治核心作用,“要探索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和激励约束机制,把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同依法选择、管理企业经营管理者结合起来。要加快培育经营管理者人才市场。”[26]要有一套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及时解决自身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不断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工作制度。三是高校党建资源。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坚持党对高等学校的领导,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系级单位党总支的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同时充分利用行政资源与之互动,不包揽行政事务,“党委都是学校的政治核心,全面领导思想政治工作,管理干部,同时支持行政领导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力戒包揽行政事务。”[27]四是社区党建资源。江泽民在1999年考察上海社区党建工作后发表了重要谈话。他认为,社区党建是在街道党建、单位党建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新经济组织党建与社团党建的基础上,通过街道党工委的综合协调作用,将社区内的所有基层党组织较为紧密地联结、整合起来,以便形成、扩大党的政治影响与推进社区建设的合力。2002年5月,江泽民明确提出:“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街道社区、社团和社会中介组织党的建设的工作力度,不断拓宽党的工作覆盖面。”[28]五是军队党建资源。党员战斗力的基础在基层,军队基层党组织建设重点是连队党支部,抓好连队党支部建设,不仅要保持一定的党员数量,更重要的是要大力提高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文化业务素质,从而解决自身建设能力和领导连队自身建设能力不够的问题,以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使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落实到基层。六是关于非公领域的党建。“凡是已具备条件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都应建立党组织,都要在企业职工中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党组织要按照政策积极做好团结、教育、引导私营企业主的工作,把他们团结在党组织的周围,使他们支持在企业中建立党组织,拥护党的各项政策,依法经营企业,关心和保障职工权益,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29]七是其他类型的党建资源。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单位的基层党组织要认真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加强党的知识分子吸收和团结。党和国家机关中党的基层组织要紧密结合本单位的业务工作,抓好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对党员和领导干部的监督。其他类型的基层党组织,也要按照各自的不同情况,制定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的具体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阶层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为整合基层党建资源,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将 “能否自觉地为实现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是否符合党员条件”作为吸收新党员的主要标准。提出“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的论断,以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江泽民指出,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这些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通过诚实劳动和工作,通过合法经营,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其他事业做出了贡献。他们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团结在一起,他们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30]“应该把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自觉为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经过长期考验,符合党员条件的社会其他方面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并通过党这个大熔炉,不断提高广大党员的思想政治觉悟,从而不断增强我们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31]这不仅充分调动了非公有制从业人员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而且尤为重要的是拓宽了我们党的群众基础,壮大了我们党的阶级基础,更加明确了新时期我们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从而为在整合非公有制党建资源提供了明确的理论依据。

四、党建资源整合思想的深化

在当前形势下,我们党要以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的,大力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利用执政资源,盘活各种社会资源进行社会建设。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指出,党要“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32],各级党委、政府应全面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增强各行各业人们的创造活力,形成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活局面。”[33]通过更新管理理念、管理方式,拓展服务领域,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党内和谐是党建资源整合的基石。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第一次明确了实现党内和谐的重要意义,提出应健全党内民主制度,以党内民主促社会民主,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这是不断提高党领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的内在需要。只有实现党内和谐,才能更好地化解社会矛盾,整合社会利益,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促进和推动社会和谐的发展。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只有党内民主了,才能保持党的生机和活力,才能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和各级党组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资源由内而外的整合。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建立健全充分反映党员和党组织意愿的党内民主制度,“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推进党务公开,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选择一些县(市、区)试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完善党的地方各级全委会、常委会工作机制,发挥全委会对重大问题的决策作用。”[34]

具有生机活力的基层党建新格局是新时期凝聚党建资源的新要求。中央提出,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党员动态管理机制,“要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全面推进农村、企业、城市社区和机关、学校、新社会组织等的基层党组织建设,优化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创新活动方式,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各

类基层组织建设。”[35]为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建立健全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在全国农村普遍开展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关心和爱护基层干部、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注重解决基层组织经费保障和活动场所等问题。”[36]采取对口帮扶、结对共建等多种形式,实现城乡之间党的基层组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帮互助、共同前进。按照加强在进城务工人员和新社会组织中开展党的工作的要求,积极探索新途径,努力取得新突破,真正实现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同时,还要加强对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基层群众组织和基层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的领导和指导,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促进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

[1][2]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309.408.

[3][4][13][14]毛泽东文集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第一卷88.第一卷88.第六卷37.第七卷87~88.

[5]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第二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61~62.

[6][7][8][9][10][11][12]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一卷64.第一卷73.第二卷618.第三卷898.第三卷899.第四卷1162.第四卷1253.

[15][16][17][18][19][20][21][22][23][24]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第二卷271.第一卷223.第一卷228.第二卷368.第一卷225.第二卷268.第二卷86.第一卷340.第二卷270~271.第一卷289.

[25][26][29]人民日报.1999-7-21.1999-6-27.2000-5-16.

[27]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96.

[28][30][31]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610.609.

[32]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706.

[33][34][35][36]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干部学习文件选编 [M]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250.336.339.339.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长宁区委党校常务副校长、行政学院常务副院长

■责任编辑:周奕韵

D26

A

党建资源整合 篇4

关键词:医疗资源,人力资源,整合

目前, 我国的医疗机构发生了多项深刻的变革, 产权制度已从单纯公有制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模式, 一些历史遗留的地方医疗机构、行业医疗机构逐渐实施属地管理, 如何安置处理好这部分医疗资源, 成为许多医疗机构管理者的难题。为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合理均衡配置当地的医疗资源, 许多地区医疗机构管理者探索成立大的综合性医疗管理集团, 对区域性医疗资源进行整合。而医疗资源整合不能是形式上的算术叠加, 而要将全新的管理理念与医院实际相结合, 整合涉及的不仅是控制设备资产、技术与人才、资金与市场, 还有组织结构调整、管理风格差异、员工期望与文化融合, 因此在整合的过程中, 人力资源整合是确保整合成功的关键环节。

1 医疗资源整合过程中人力资源整合容易出现的问题

1.1 人力资源整合介入较晚, 缺乏周密的计划

在一些实施的医疗资源整合的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 管理者更关注被整合医疗资源的资产、设备、医疗市场, 而对职工的关注过低, 造成职工的猜疑、焦虑、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最终导致职工内心对整合的反感、不接受, 失去对管理层的信任, 影响整合后医疗资源的效率。

1.2 忽视整合过程中的文化整合

医院文化是一个医院的灵魂和核心, 任何一家医疗机构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积淀, 整合后, 由于医院文化的间接性和深层次性决定了其整合不像经济行为那样容易看到效果, 因此在整合过程中容易被忽视, 而原有的医院文化依然会在重组后医疗机构中延续并存在的, 使其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出现对立、冲突等困扰, 加大了整合后的工作难度。

1.3 高端人才的流失制约整合后医疗资源的发展

近年来就业机制的不断完善和健全, 使得医院在人才竞争上日益激烈, 整合后的医疗资源由于其过多的不确定性, 在人才竞争上处于极大的劣势地位。一些高端人才出于自身的发展和整合后人力资源的竞争, 有选择性地离开整合后的医疗机构, 使整合后的医疗机构失去部分人才、技术、市场, 降低了整个整合的预期值。

1.4 人力资源整合危机预案建立的缺失将影响整合的顺利实施

任何危机的爆发都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公众性、复杂性的特点, 鉴于危机带来危害巨大, 因此医疗机构管理者及整合双方要做好处理危机预案。由于整合的过程也是组织优化、人员重组的过程, 这中间不免会出现降职、调岗的现象, 从而在职工心中产生不满、紧张、忧虑、甚至仇恨的心态, 这些可能不会直接表现出来, 但会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 例如:散播不利于医疗机构的流言、职工之间互相猜疑、大量核心员工的调离, 甚至影响到医疗服务的质量问题, 这些都是不可忽视的, 在整合危机中最严重的就是上访、罢工等极端方式, 这会给医院和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以至于影响整合的进程。

2 人力资源整合在整个整合过程中的对策

2.1 整合前的准备

管理者要制订详细的人力资源整合计划, 深入整合与被整合资源的内部, 充分了解该医疗机构的组织结构图、薪酬福利制度、人财物的管理方式等。同时, 应详细了解高层管理, 以及对医院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关键人才、高端人才动态, 尽早与他们进行非正式沟通, 了解其对整合的态度, 并说明整合的缘由, 以及新医院对关键人才、高端人才的态度和政策。通过沟通让职工了解整合的动因、目的和效应, 让职工找到自己在未来工作中的定位, 以尽量减少因整合产生的恐慌情绪及人员流失。

2.2 整合中的落实

根据整合前的调研制定的政策和计划需要有强有力的执行, 明确人力资源整合的目的、态度, 为确保整合后医疗资源效率和效益的提高, 公开选拔具有一定管理才能和诚实可靠的的人员担当部门主管。由于整合后人力资源的重叠性, 需要制定好合适的职工任用原则, 确保职工利益和整合后的医院利益不受损失, 保证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行。

2.3 整合后的跟踪

整合完成后在最初运行的过程中, (1) 加强监督, 完善监督机制, 落实好各项人力资源管理规定和激励措施。 (2) 加强文化整合, 通过不断地组织活动和人员培训, 形成一种新的医院文化。 (3) 培养职工主人翁意识, 增强职工对整合后医院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激发其责任感和使命感, 使职工在新的医院中更加勤奋的工作。医疗资源在深化改革中重组是大势所趋, 其成败关系到医疗系统改革的成败。在目前的实践过程中有许多不完善之处, 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 只能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摸索, 不断地完善, 通过不断地资源整合, 合理地分配医疗资源, 实施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 提高医务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为全面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努力工作。

参考文献

[1]邢茂迎, 张鹭鹭, 王新光, 等.转型期医院医生资源供需匹配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3, 19 (2) :95-97.

[2]龚幼龙, 严玲, 冯玲芳.农村卫生人力的工作量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及事业管理, 1997, 17 (4) :12-13.

党建资源整合 篇5

整合基层党建资源创新党建工作新格局的实践与思考

党的十七大作出“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大战略部署后,改革创新日渐成为党的建设的工作主题和组织部门的研究课题。对基层党建工作而言,要体现主题、实现破题,就必须围绕普遍性、深层次问题进行改革,围绕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创新——党建资源不平衡就是一个亟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当前,优质党建资源大多集中在城市、机关和党的上级组织等领域,相对而言,农村和城市社区以及非公经济领域党建资源比较薄弱。党建资源犹如城乡二元结构一样,存在城乡不平衡、城市单位与社区不平衡、传统领域与新领域不平衡、基层组织与上级组织不平衡等问题。

一、整合党建资源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拜城县紧紧围绕城乡统筹发展主线,有效整合基层党建工作资源,着力构建城乡统筹的党建工作新格局,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整合组织资源,巩固执政基础。一是横向联合建立党组织。采取村村联建、村企联建、村居联建和站所与村共建等方式,将原84个行政村和64个居委会合并为50个村、13个社区,并建立相应党组织,实现了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二是纵向整合建立产业党组织,把党支部建立在产业链上,把党员嵌在“链条”中,将单一化的行政村党支部设置模式向产业党支部为代表的多功能设置模式拓展,用“支部+协会”新模式引领产业发展。

整合干部资源,激发一线活力。一是整合党政人才资源。一方面鼓励年轻干部到基层一线经受锻炼、丰富阅历、增长才干;另一方面,重视从基层选拔优秀干部到党政机关工作,改变了一些部门干部来源单一的状况,形成了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合力。二是整合专技人才资源。围绕“建立大党校,建强大队伍,发挥大效益”思路,有效整合教、科、文、体、卫种、养、加等方面专业技术人才,建立了一支近千人的党员教育培训骨干师资队伍,从而强化了对党员队伍的专业技术培训,提高了广大党员在经济建设主战场发挥主力军作用的能力。

整合党员资源,发挥模范作用。一是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在城市社区,按照共驻共建的思路,通过开展领导干部帮建社区“联系卡”、在职党员扶贫帮困“连心卡”、社区党员发挥作用“责任卡”的“三卡”主题实践活动,有效落实了部门帮建社区责任制。在农村基层,按照以城带乡的思路,持续开展部门包村、领导挂项和城乡党员“户对户”、贫富党员“手拉手”等结对帮扶活动,将组织资源优势转化成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优势。二是开展“双培双带”活动。围绕建设新农村主题,深化“双培双带”活动,先后培养农民党员致富能手1427名,培养致富能人党员1162名,带领2万多户农民走上致富道路。三是开展设岗定责活动。针对无职党员“教育管理缺抓手、发挥作用缺平台”的实际,极开展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为城乡无职党员为党工作、服务群众搭建了广阔平台。

整合部门资源,实现良性互动。一是建立协调机制。县委建立了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党建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二是健全帮联机制。建立了县级党员领导干部联系基层党建示范点制度,共在农村基层、城市社区、非公企业建立联系点25个。三年来,共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21个,新建和改建活动场所21个,落实帮扶项目78个。

二、整合党建资源的初步考虑

党建资源主要应包括人才资源、组织资源、阵地资源,还有资金、活动、教育培训机会等。推进基层党建工作改革创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牢固树立党建工作科学发展的理念,并且围绕以人为本的核心、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运用统筹兼顾的根本方面,着力解决党建资源整合及优化配置问题。

一要全力筑牢大党建格局,整合组织资源,实现城乡共联。整合基层党建工作资源,最核心的是整合组织资源。要改进和完善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方式,以农村专业协会、各类经济联合体为依托建立党组织,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使基层党组织的设置努力适应农村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基层党组织功能的有效发挥。要拓展党建工作的有效覆盖,积极探索共驻共建、区域联建、行业统建等党组织组建模式,大力组建园区党委、小区支部、楼栋小组等党组织,努力做到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的组织;哪里有党的组织,哪里就有党的工作。

二要努力聚集大投入主体,整合物质资源,实现基础共建。整合基层党建工作资源,最重要的是整合物质资源,按照投资主体多元化、资源配置集约化的思路,努力改变党的基层组织工作缺设施、活动缺场所、服务缺条件等问题。今后,基层党建工作要进一步增强融入中心的主动性和服务大局的自觉性,将党建示范点培育工作与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和谐示范社区创建等中心工作结合起来谋划,将“双培双带”工程同全民创业工程、青春创业行动、巾帼建功活动统筹开展,让更多的项目、设施、资金、技术等资源为党的建设服务、为党的中心任务服务,营造党的上级组织为基层组织服务,党的基层组织为党员服务,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为群众服务的良好氛围。

三要倾力构建大培训网络,整合教育资源,实现阵地共享。整合基层党建工作资源,最紧迫的是整合教育资源,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思路,为党员队伍建设这一基础工程的推进提供有形依托。在城市,要对党校、农广校等阵地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定位功能、明确服务主体,以较少的投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领域党员的需要。在农村,要以实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项目为契机,对基层组织办公活动场所和农村各类教育培训阵地进行新建、改建和武装提高,使党员教育培训和服务阵地实现“低成本扩张”。

四要着力发展大服务力量,整合人才资源,实现人才共用。整合基层党建工作资源,最关键的是整合人才资源,通过党管人才、党育人才、党用人才的有机统一,切实解决基层党组织“有人干事”的问题。今后,要按照在社会实践中、在人民群众中、在艰苦环境中培养干部、锻炼干部、识别干部的思路,引导和组织党政干部和各类人才不仅要投身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主战场,也要参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新实践。具体要抓好选派机关优秀干部、拟提拔年轻后备干部、新提拔试用期干部到农村挂职、进社区兼职和到企业担任党建指导员工作,继续深入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实现人才资源的共享。

三、整合党建资源的制度构想

实现党的建设改革创新与科学发展,要求我们在探索实践中,不断深化对党的建设科学发展规律的认识,正确把握党的建设各种资源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勇于创造,走出新路。当前重点应在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努力建立五项机制。

首先,着力探索形式、内容、效益相统一的机制。基层党建必须防止片面追求形式创新、追求轰动效应,导致形式与内容脱节、实际效果不佳的现象。坚持内容、形式、效益的统一,要在形式服从内容的前提下,推进工作方式和载体的创新。要在谋划思路、制定措施、部署工作时,坚持从现实需要和客观实际出发,科学制订工作目标,在各资源要素之间合理投入时间、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效益的最大化。要建立科学的效益评价标准,切实做到“四评”:一是评价党的建设的经济效益,看党的建设在促进经济发展中起到的作用;二是评价党的建设的政治效益,看各级组织的凝聚力和影响力是否有效增强,党的执政地位是否得到有效巩固,党的执政能力是否得到有效提高;三是评价党的建设的社会效益,看好的党风是否引领了好的民风,党内民主是否带动了人民民主,党内和谐是否促进了社会和谐;四是评价党的建设的预期效益,看党的建设发展态势和后续效应,对现实工作预期的长远影响。

其次,着力探索党员、班子、组织相协调的机制。党员、班子、组织是党的建设的三大基本要素,党员个体是基础,领导班子是核心,党组织是党员和班子发挥作用的依托和保障。实现党员、班子、组织相协调,关键要统筹三个方面的工作,着力构建党的组织、班子和党员一体化的互动机制。一是保持和发展党员先进性。按照时代发展要求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形成年龄梯次配备、知识合理搭配、能力互补组合的先进群体,以党员群体的先进性体现组织和班子的先进性。二是发挥领导班子的示范表率作用。着力加强各级领导班子的民主集中制建设,以民主科学的方法和自身模范的行动,带动和影响广大党员队伍。三是强化党组织功能。通过有效的教育管理,提高党员的个体素质;通过积极主动的服务,增强党组织的向心力和党员的归属感;通过强有力的保障,为领导班子成员和广大党员更好地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第三,着力探索单位、行业、区域相统筹的机制。整合资源、优化配置、聚集优势,重要的是促进各单位间、领域间党建工作的平衡发展。解决好这一问题,关键要打破区域、行业的界限,把各种要素有机统筹起来,实现党建要素的优化组合,形成最佳效果。要努力实现单位间、领域间的合频共振,在继续加强传统领域党的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经济社会发展新领域的党建工作,把传统领域的成功经验移植推广到新领域,用先进的理念和方法改进和完善传统领域的党建工作,促进党建工作的“优化升级”。

第四,着力探索人力、手段、制度相衔接的机制。基层党建工作改革创新,要靠整合人力资源来推动,靠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来装备,靠建立科学的工作机制来保障。要用系统观念认识人力资源,准确界定党建工作部门的权责,调动整合党建工作各部门的力量,通过联席会议制度进行经常性的沟通交流、信息交换和协调配合,既防止工作中出现“盲区”,又避免由于职能交叉而造成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学会借助平面媒体、网络媒体扩大党建工作的影响面,增强党建工作的影响力;学会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工作,通过党建网站、远程教育等形式,加快信息传递,提高工作效率。

创业资源整合七政府资源 篇6

握并充分整合创业的政府资源、享受政府扶持政策,可使你的创业少走许多弯路,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创业的扶持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科技政策、产业政策、金融政策、人才政策等等。

案例 启明星辰正确理解、获得政府的支持

案例说明:

北京启明星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1996年,是一家由中国留学生创立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安全高科技企业。启明星辰公司几年来始终坚持技术创新,确保技术水平与国际同步,是国内实力最为雄厚的网络安全科研队伍之一。

案例分析:

副总裁潘重予用一句这样的话概括了启明星辰对海淀创业园——中关村——政府政策支持方面的感激之情:“启明星辰整合政府资源,是政府科技政策实实在在的受益者。”

启明星辰创始人严望佳认为整合政府资源、获得政府支持也应该是一个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更是如此;但如果把政府支持当做企业策略的全部,这样的企业是不能成功的。这里,严望佳道出了一个问题的两个面:一是把政府支持纳入企业战略,从宏观层面、更大方向范围上真正领悟了政府支持的核心价值;另一方面,又提醒和强调不能把政府支持当做企业策略的全部,可谓头脑冷静理智决断。在研究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案例中,针对政府支持,一部分企业上升不到理念的高度,甚至回答不了政府为什么要支持;另一部分则把政府的支持当做不要白不要的施舍,更有人把政府立于战略高度的支持当成既得利益,千方百计,不择手段,用尽心机,忘记了做企业的根本。

在严望佳看来,具体到资金的支持成为了启明星辰健康成长的保障,但政府支持另一方面的体现,更给启明星辰带来了进步发展的无穷动力。

案例启示:

政府资源对创业者而言是不可多得的成功创业的助推器。政府资源亦即是各项优惠扶持政策,包括:

财政扶持政策:中央财政预算设立中小企业科目,安排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地方政府根据实际情况为中小企业提供财政支持。

融资政策:人民银行加强信贷政策指导,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鼓励商业银行调整信贷结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各商业银行在其业务范围内提高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比例,扩展服务领域。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采取多种形式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推进和组织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推动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

税收政策: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对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中小企业,在一定期限内给予税收优惠:一是由失业人员开办,初期经营困难的;二是吸纳社会再就业人员比例较高的;三是设立在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四是从事高科技产品的研究开发的;五是从事资源综合利用和环保产业的;六是国家产业政策规定需要扶持的。

科技政策:国家制定政策鼓励中小企业按照市场需要,开发新产品,采用先进的技术、生产工艺和设备,提高产品质量。国家实施了一系列的科技计划,包括:科技攻关计划、星火计划、重点新产品计划、“863”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

产业政策:对我国境内新办软件生产企业、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和生产线宽小于0.8微米(含0.8微米)的集成电路生产企业,经认定后,自开始获利年度起,第1年和第2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3年至第5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中介服务政策:政府有关部门在规划、用地、财政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推进建立各类技术服务机构,建立生产力促进中心和科技企业孵化基地。国家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建立健全培训、信息、咨询、人才交流、信用担保、市场开拓等服务体系。

创业扶持政策:政府有关部门在城乡建设规划中合理安排必要的场地和设施,支持创办中小企业;地方政府应为创业人员提供工商、财税、融资、劳动用工、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咨询和信息服务;国家鼓励引进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创办中外合资(合作)企业;鼓励依法以工业产权或者非专利技术等投资参与创办中小企业。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科技部及地方政府大力发展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即企业孵化器,为创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并实行优惠政策鼓励其为中小企业提供良好的创业服务。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政策:政府有关部门和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指导和帮助,促进中小企业产品出口。国家制定政策,鼓励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到境外投资,开拓国际市场。国家有关政策性金融机构应当通过开展进出口信贷、出口信用保险等业务,支持中小企业开拓国外市场。

政府采购政策:政府采购应优先安排向中小企业购买商品或者服务。政府是最大的消费者,各级政府每年要采购大量的商品和服务,你要注意政府采购信息,向当地政府采购管理机构了解政府采购如何向中小企业倾斜。

了解政府扶持政策、整合政府资源的方式途径:

一是上政府公网查询。现在政府一发布政策就组织其上网,并印发政府公报。你要注意定期到政府公共服务网上浏览检索,看看是否有新政策出台或者有否项目申报通知。

二是委托政策服务公司提供政策咨询。政策服务公司比较关注政策变化,与政府有关部门关系密切,不仅了解政策,也知道如何帮助你享受政策。

三是注意与有关部门保持密切的沟通。每一家企业都要与一些政府部门打交道,你也不例外,要注意配合你经常打交道的政府部门的工作,并注意定期向这些部门咨询政策。与政府部门保持密切的关系,你可以用足用好政府政策,寻求更快的发展。

整合资源,协作共赢 篇7

课程整合是学校为了将教学与社会现实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的一种革新举措。它是指将两种、两种以上的学科,融入到课程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创立综合性课程文化。这种要求并非面向知识,而是强调把知识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观念和综合实践能力,对教师、学生、教学本身都提出了更高的综合性要求。在初中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其内容包括劳作、手工、设计、家政、农业技术、工业技术、商业、职业准备等方面的教育内容,形成了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既有一定独立性又有一定渗透性的内容结构。因此,笔者尝试把研究性学习作为学习方式,信息技术教育作为学习手段,着眼于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观,实现了劳技课程与信息、研学领域的整合、联动,充分给予了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从而极大地激发出学生对活动的兴趣。

一、劳动与技术教育同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整合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为教学构建了一个多媒体、网络和智能有机结合的交互式、开放式的动态教学环境。劳动与技术课程作为一门培养学生劳动技能的课程,当然也必须得到信息技术的支持。通过信息技术与劳技教学的整合,能扩展劳技教学的容量,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给教学带来生动活泼的新局面,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声情同步、形声并茂、时间统一的世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劳技的兴趣,培养他们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能力,建构起“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劳技教学模式。

例如,教材“园艺”这部分内容,全书只有43页,却要32课时完成。常见花卉的特性和养护要点都没有介绍,仅靠一点课本知识很难开展教学。劳技教师几乎都是半路出家,专业知识欠缺,上课时底气不足,不敢展开讲,害怕会出现科学性错误。因此,教师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扩展教学容量,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例如可通过互联网查找有关养花、家庭简易插花、家庭自制植物盆景的相关知识。在具体的“走进园艺世界”的教学中,考虑到盆景艺术操作难,学生不易进行操作实践,因此,我利用网络和多媒体向学生介绍盆景的基本知识和欣赏盆景图片。同时,让学生查找有关奥运花卉介绍、校园花卉调查、中国十大名花介绍、江苏省名花和名树介绍、制作花束等有关内容,从而为引出学习内容和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劳动与技术教育同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整合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与学习方式,已向各学科不断渗透。它能改变学生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把学到的知识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劳技课作为一门实践性、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其目的是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劳技教学更容易也更有必要开展研究性学习。把单纯的劳技教育与研究性学习活动整合,为原本单纯以劳技教育为主的校本课程注入新的教学元素,共同构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并加以实施,能极大地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培养学生的多种技能。

三、劳动与技术教育同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整合

劳动与技术课程是加强劳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学校更好地与社会生活、工农业生产相衔接的有效措施,也是使中学教育从“升学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社会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它能帮助学生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的意志品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江泽民同志曾提出:“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加他们的社会经验,各级各类学校都要认真贯彻执行教育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早已过去,只有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才能让学生看到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价值所在,也才能真正克服目前中小学劳技教育面临的一无劳技教师、二无劳技教材、三无劳技设备、四无劳技基地的困难。

着力提升资源整合能力 篇8

一、远教应用与涵养教师素质的有效融合

远教应用的关键在教师。没有一支训练有素、具备先进教育思想、掌握先进教育技术和教学艺术的新型教师队伍, 再好的设备, 再优质的资源, 再高速的网络, 都只能是一堆摆设, 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因此, 要抓好远教应用, 必须从提高教师的应用观念和应用能力入手。只有教师从思想上真正认识了远教应用的优势作用, 在实践应用中, 真正尝到了应用带来的甜头, 才会把远教应用真正融入常规教学, 形成一种自觉行动, 才会整体推动学校远教应用进入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

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应用环境, 整体提升教师自觉应用的素养, 需要经历一个由行政强行推动到制度制约, 再逐步形成自觉行动的艰苦过程。

加大力度, 用行政推动。国家投巨资抓远教工程, 这是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 我们必须把远教应用当做政治责任来看待。为此, 我们在抓好设施设备的配套完善、网络建设, 建设县校两级资源库, 实施校校通工程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行政推动的作用, 抓好资源优化整合和教师的应用技能培训。2 0 0 4年开始, 连续五年相继投资2 5万元, 采取全县培训各学科骨干教师、学校组织二级培训的培训模式, 每年利用暑期, 分期分批对全县初中、小学的3 7 5名各学科骨干教师进行了设备网络操作、课件制作、应用教研、课堂应用等方面的培训。

激活机制, 用制度约束。在行政推动的基础上, 必须有有效的机制和严格的制度作保证。一方面建立健全县校两级远教应用领导机构和远教应用教研机构, 完善远教应用工作制度;另一方面采取定培训指标、建培训档案、上示范课和汇报课、包校督查、过程考核等措施, 狠抓各校的培训工作。通过机制的作用, 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应用的积极性, 使教师从思想认识、设备操作, 到资源的优化整合应用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

养成习惯, 用效果印证。要真正使远教应用成为广大教师一种自觉的行动, 必须让教师感受远教应用的效果。通过示范引领, 实际体验, 使教师在实践中感悟, 感悟中领会, 领会中印证。只有切实感受到远教应用的教学效果, 远教应用才能自然地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实践证明, 实施远教应用与涵养教师素质的有效融合是推进远教应用的根本途径。

二、远教应用与优化教研方式的有效融合

长期以来, 由于常规教研形式的单一性、条件的局限性以及教师教研能力的差异性, 常规教研在教研内容、教研时效、教研质量上存在很大差距。要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就要从研究开发适合教情、学情的学科资源和研究课堂应用的最佳方法两个方面突破。如今, 远教资源的来源是多渠道的, 网上资源浩如烟海, 同一个教学内容有很多种资源可供选择, 各个学校、各个教师、各班学生的教情学情千差万别。通过下述途径可以实现远教引用与优化教研方式的有效融合。

光盘教研, 解决教师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学校通过组织教师观看专家名师的示范课、优质课、应用方法讲座等光盘资源, 让教师开阔视野, 学到好的教法。灵石县王禹中心校通过光盘教研, 形成了领导“看、议、研、听、评、思”, 教师“看、议、研、备、上、思”双六字光盘教研模式。

网络教研, 解决教师教研的时效性问题。网上教研一般有校际教研、教师博客教研和远程互动教研三种形式, 校际教研和教师博客教研更为普遍。网络教研的高效快速, 大大地缩短了教研周期, 方便了教师交流, 提高了教研的速度和效率, 能有效保证教研的时效性。灵石县段纯中心校每月都要对教师登录博客的次数和时间进行汇总考核。南关中心校为解决学校点多面广、组织集体教研费时费力的实际困难, 购置了远程双向视频教学教研系统, 初步实现了全镇1 1所小学网上视频互动交流教研。

资源整合教研, 解决资源的优化和适合教情学情的问题。采取集体备课方式, 立足教情学情, 筛选网上资源, 进行优化整合, 形成高质量的整合应用电子教案。要求各学科教师对每一课的内容进行图片、电子教案、课件等资源的系列化整合。灵石县坛镇中心校通过整合教研, 形成了“钻研、浏览、下载、修改、应用、反思”六环节电子备课模式, 效果比较好。

“难点开发”教研, 解决教材难点突破的问题。常规教学的资源在网上都可以撷取, 结合自己的学情, 一些难点问题用现有的资源难以突破, 为此我们将向基层学校征集的难点内容、难点问题集中疏理, 请教学高手和专家进行集体攻关。组织全县学科骨干教师集中教研, 共克难关, 形成本地资源, 通过县教育局网站“难点开发”平台, 实现资源共享。如2 0 0 8年灵石县就将初中、小学征集到的1 9 4 4个难点内容, 集中1 6 5名学科骨干教师, 分学段分学科进行了6次集中教研开发, 并对开发过程中仍有困难的3 3 2个难点内容, 精选5 0名“精兵强将”, 利用暑期聘请专家进行攻关指导, 有效地解决了教学难点。不同形式的应用教研, 不仅优化了资源配量和课堂结构, 提高了教师的应用水平, 更重要的是促成了应用教研与常规教研的有机融合。

三、远教应用与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

远教应用的主渠道是课堂, 关键是教师如何将整合优化的资源有效地运用在教学中。现代教育手段多媒体的应用不仅可以为学生创设形象生动的问题情境, 也可以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 同时还可以将大容量的知识点系统化、快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课堂教学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有效支持, 课堂应用既是技术, 又是艺术, 抓好这一环节至关重要。

开展应用活动来实施有效融合。一方面, 学校采取多种形式自主活动, 如推门听课、上汇报课、观摩课、评教评学等, 精心打造优质应用课, 有效提升课堂应用水平。另一方面, 组织县优质课评选、示范观摩等活动来实施有效融合, 从而全面促进课堂应用水平。

通过现场会的形式打造精品课, 实施有效融合。现场会是一种有效的推动形式, 我们相继采取抽签确定和划片组织的方式, 每学期组织一次远教应用现场会。由于现场会的强力推动、精英荟萃的精品课展示, 课堂应用水平得到较大提升。

因地制宜, 创设多种课堂应用模式, 实施有效融合。远教应用工作需结合本地实际情况, 创设灵活多样的应用模式, 如空中课堂、U盘化资源应用、网络化资源应用的模式。不断提高教师课堂应用技能和课堂应用质量, 实施远教应用与提高课堂效率的融合, 是远教应用深化提升、持续发展的生命线。

整合资源 激发兴趣 篇9

新课程标准把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自信心这两个非智力因素摆在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任务的首要位置, 这充分说明了兴趣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地位。根据我们的问卷调查可以看出, 随着年级的升高, 初中学生和高中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水平下降, 其中初一与初二, 初二与初三, 高一与高二之间差异显著。兴趣的丧失导致了部分学生失去继续学习英语的动力, 从而产生厌学的倾向, 使得两极分化现象日益严重。由此可见, 在英语教学中, 要想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 并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培养学生的兴趣至关重要, 甚至可以说这是学习英语的前提和保证。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激发学生强大的学习动力, 树立他们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促使他们顽强拼搏, 努力学习, 防止分化、掉队。

那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充分调动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呢?我在教学实践中对下列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关爱学生, 沟通师生感情

众所周知, 学习英语必须要记住大量的词汇和句型, 根据遗忘的规律, 早上记住的东西, 晚上可能就遗忘了百分之九十。那么要记住这么多的词汇和句型, 学生就要进行经常性的复习, 这时候学生会觉得困难, 认为学习英语太烦了, 兴趣顿减。所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帮助他们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显得尤为重要。根据情感教育心理学的原理, 教师对待学生的情感对于学生是否对该学科产生兴趣和树立学习该学科的自信心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要以满腔的师爱营造民主、和谐的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帮助他们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因此, 我首先以平等的身份与他们交往, 从学生的角度去看他们的问题, 去理解他们的思想, 从而师生之间产生情感共鸣, 思维共振。在交往过程中, 我尽可能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让他们克服自卑感, 增强自信心, 从而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积极鼓励学生, 使学生感到有成就感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 不如好之者;好之者, 不如乐之者。”这里的“乐”, 指的就是兴趣。要想学生“乐学”英语, 就要让他们有成就感, 有自信心。希望成功是人类共有的天性, 即使一点一滴的进步也能使学生感到兴奋, 这是学生愿意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学生在学习上取得进步时, 要对学生的成绩给予肯定的评价, 及时给予表扬、鼓励, 这样会让学生感到成功的光荣, 产生积极学习的动力。在课堂上, 我经常使用鼓励的语言,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时候还可借助同学们的掌声进行鼓励。学生听到这些肯定和赞扬的声音, 就会洋溢在欢乐之中, 他们的大脑皮层就会处于兴奋、活跃的状态, 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有效地激发出来。在英语课堂上, 有的学生虽然没能正确地回答问题, 我从不对他们进行批评, 而是对他们敢于表达自己观点的行为给予表扬;有的学生没有完全答对问题, 我则对正确部分进行肯定并鼓励;有的学生英语笔试成绩一般, 但他们喜欢上台表演, 或者他们的语音语调模仿能力较强, 我就经常让他们在班上朗读课文, 让他们发现自己在英语学习某个方面的优势, 对英语学习有成就感, 增强自己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从而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经常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并不失时机地表扬和鼓励他们, 让许多原来成绩差的同学在英语课上逐渐能积极地参与英语教学, 从而防止了分化和掉队。

三、迁移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让“学困生”学好英语是件使很多教师头疼的事。学好英语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 而“学困生”缺乏的往往正是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从正面向他们大谈学好英语的种种好处, 恐怕收效甚微, 如能把这些学生在其他方面的兴趣迁移到英语学习当中来, 那就可以事半功倍。中学生都喜欢看国内或国外有关侦探或军事方面的电影。我抓住学生的这种爱好, 通过学校的总控室利用每周三和周五下午的一个小时向全体学生播放有英文对白的这方面的影片。因为播放的大部分影片只有英文对白没有中文字幕, 那么学生在看的时候对影片内容的理解不免有些困难, 但是他们对影片中的情节又非常的感兴趣。这时候学生的心中不禁泛起一阵波澜:要是我的英语学得好, 那现在我就可以理解影片中的这些内容了。通过在全校范围内播放这些影片, 一段时间过后, 我欣喜地发现, 以前很多对英语课不感兴趣的学生现在都已“脱胎换骨”了。由此可见, 巧妙地迁移学生的兴趣, 正如“四两拨千斤”, 对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大有裨益。

四、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让学生感到有“味”

英语教学既是一门科学, 又是一门艺术。所谓艺术, 就是要求英语教师对英语课堂教学的各个步骤精心设计, 使其富有创造性和开拓性, 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调动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动力。现代英语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是“以人为本”, 并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和个体差异的统一。课堂活动要面对全体学生, 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 使每个学生都投入到各种活动中。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教案, 想方设法以新颖、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激发各个层次学生的兴趣, 用兴趣来激活他们的思维, 唤起他们的学习注意力, 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让学生以快乐的情绪进行学习, 使学生感到学得有“味”、有趣。

语法课一般比较沉闷, 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兴趣。但是在语法课的教学过程中, 我改变了过去的那种“老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教学模式, 而是把语法点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连接起来, 教学效果十分显著。如在组织学生学习“过去进行时”这个语言结构的时候, 我们结合学生当时的实际情况, 注意“现在进行时”与“过去进行时”的比较, 以自然谈话的方式引入课题。

(1) 引入。

T:What are we doing now?

S:We are having an English lesson now.

T:Yes.We are sitting in the classroom and having an English lesson.But what were you doing at this time yesterday?

S:We were having a chemistry lesson.

T:What were you doing from 7 to 7:30 yesterday afternoon?

S:We were watching news on TV.

T:What were your father doing from 9 to 10 last night?

S:He was reading newspapers.

(2) 简短的问答练习。

(3) 情景对话:要求两人一组, 设计一个情景进行对话练习, 并进行表演。

(4) 学习课本上有关“过去进行时”的内容。

(5) 小结。

(6) 课堂同步练习。

在进行关于“过去进行时”这一语言结构的教学时, 我改变了以往语法课的教学方式 (也就是对语法规则进行讲解的教学模式) , 在语言实践和运用中,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来, 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和比较, 找出语言结构, 从而帮助他们主动地掌握“过去进行时”的含义和用法。这样, 语法课上就少了一些沉闷, 多了一分活跃,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 学生在表演和练习的过程中也获得了快乐和成功, 从而有助于树立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五、开辟社会课堂, 增强学生交际能力和完善学生学习英语的学习价值观

英语学习也可以是艺术性活动, 学唱英文歌曲、朗诵英文诗歌、表演英语戏剧等活动, 都对英语学习起到一定的作用。适当的内容, 即与学生的思想、感情等合拍的内容都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使学生很容易进入艺术的角色, 在不知不觉中掌握英语, 领悟英语的魅力, 既培养了兴趣, 又增强了信心。我校与中国香港澳门、美国、加拿大等地区和国家举行了多次的英语夏令营和圣诞英语文艺晚会。通过这些课外活动, 我们不仅扩大了学习英语的影响, 又培养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另外, 我们每个学年都举行英语演讲比赛、英语作文竞赛、英语板报比赛、英语手抄报比赛等其他形式的英语活动, 这就给学生提供了展现自己英语才华的机会, 不仅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和决心。

六、加强目的性教育, 明确学习英语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和利用社会大课堂, 让学生意识到英语的重要地位及学习英语的重要性, 让学生了解到英语是世界上运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全世界70%以上的邮件是用英语书写或用英语书写地址的;在全世界的广播节目中, 60%是用英语进行的;绝大部分的国际会议用英语作为第一通用语言;世界上绝大部分的科技资料是用英语发表的;英语是联合国的正式工作语言;英语更是因特网所使用的国际性语言;据统计, 全球80%以上的网页为英语网页。总之, 在国际政治、军事、经济、科技、贸易、交通运输等领域, 通常以英语作为交往工具。随着我国加入WTO、北京申奥成功及上海申博的成功, 英语作为国人的第一外语, 已经越来越重要了。而且在二十一世纪这个以网络技术和电子为代表的信息时代, 成为一个专业技术过硬又具备良好外语素质的人才, 将更有利于自己适应时代的需求和竞争。当学生了解到英语的这些重要性时, 他们就会给自己一个定位, 也就是培养自己对英语这门学科的兴趣, 同时他们也会给自己学好英语的决心, 即学好英语的自信心。在这些年的英语教学过程中, 我们坚持向学生强调英语的这些重要作用, 从而培养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同时也树立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决心和自信心, 从而防止了分化和掉队。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 (5-12) .

[2]中小学外语教学.2005 (6, 10) .

社区资源整合浅议 篇10

一、社区资源的含义

社区资源就是社区自身内部存在的可以有效地促进供社区发展的资源, 主要包括物质资源、精神资源、人力资源、组织资源以及综合资源等。第一, 物质资源是社区所有的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 它是社区发展和建设的资金保障和物质支持, 一定规模的物质设施是满足社区成员生产和生活需要的物质条件;第二, 精神资源指社区中各种公共组织和社区成员的社会态度、精神风貌、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等, 精神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社区的办事能力和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 社区成员会对社区的活动产生认同满意或者不满的心理, 就算是一个社区的物质资源非常丰富, 如果社区成员的态度是消极的, 那么这种物质资源不仅不会起到积极作用, 还会产生很大的危害, 一般情况下, 物质资源与精神资源是协调发展的, 不会出现物质资源或者精神资源强弱不等的现象;第三, 社区是人群生活的共同体, 其中人口是构成社区的首要部分, 这就决定了人力资源是这些资源中最宝贵的资源, 主要是指社区成员中具有能力及政治素质的人, 人力资源对社区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第四, 任何团体想要有秩序地进行下去, 就必须需要一定的组织机构对其进行维持和管理, 社区是地域性的社会实体, 仅仅依靠邻里这些基层的群体是不够的, 这就需要发展相应的社区组织;第五, 综合资源指一种无形的文化资源, 或者是一种传统资源, 社区具有社区文化, 这种社区文化资源又被称为综合资源。

二、社区资源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社区资源整合在认识上不统一。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 我国的社区也获得了发展, 但是社区的发展仅仅使得社区居民有了共同的生活地域, 他们之间严重的缺乏联系和社区共同体的意识, 这是因为外来人口的增多, 使得社区内成员的人口素质差异大, 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多元化, 种种原因都使得他们对社区资源的整合有着不同的认识;社区自身对社区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也不足, 各部门之间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也都存在差异, 这就导致资源无法有效地整合。

二是社区人员的专业化程度不高。目前, 我国社区并没有专业化的社区服务队伍, 大多数从事社区服务的人员都是下岗失业人员和退休人员为主, 他们既没有受过高等教育, 也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 他们所能提供的服务就只是满足一些基本的生活方面的要求, 而不能满足更高层次的要求。

三是政府角色错位。社区资源的整合需要政府来协调推动, 但是政府并没有完全地转变自己的角色, 过多的干预社区的治理, 抑制了社区的功能发挥, 再加上居民在一定程度上认为自己是被动的接受者, 这就又导致了社区居民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而且在资源整合过程中政府的行政化和形式化问题特别突出, 许多政府举措并没有实际发挥作用, 只是流于表面工作, 从而使得存在于社区资源整合中的问题不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

四是居民社区意识淡薄。在现在新型社区中, 居民大多是外来居民, 彼此之间都不了解, 虽然生活在一起, 但是缺少联系, 这样社区居民缺少归属感和认同感, 对社区的建设不会投入感情, 没有共同利益的认识, 社区的建设必将是一盘散沙, 不能很好地实现资源的整合。

三、社区资源整合的建议

第一, 培育社区意识, 形成社区资源共享共建局面。社区资源整合是一项复杂的工程, 不仅要考虑到政府对社区的规划, 还要考虑到社区居民的需求拉动力, 能够实现社区良好发展的要点就是找到二者的平衡点, 社区的建设首先要培养社区居民的社区意识, 只有居民具有了社区意识, 才能将社区力量聚集到一起, 从而带动社区的发展。然而, 目前社区发展都是封闭性的、独立性的, 自我发展, 缺少交流与互动, 这就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因此现在应努力实现资源的利用效率, 最大限度地开放社区资源, 最终实现社区的资源共享。

第二, 培育专业的社区服务队伍。社区的建设离不开专业的团队, 我国应该着力培育专业的社区队伍以壮大社区的建设力量, 我国可以根据居民自己的意愿采取公开招聘的方式, 择优录选, 充分发挥有能力的、政治素养高的人员的才能, 同时也可以对社区工作中领导干部进行定期培训, 以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 保持他们的能力与时俱进, 也可以建立志愿者团队, 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 为社会居民提供尽可能全面的服务。

第三, 明确政府在资源整合中的角色。政府应该简政放权, 充分发挥社区的灵活性, 由社区自己承担起该承担的责任, 实现社区自治, 但是社区自治并不是完全将政府排斥在外, 政府要有效的接入社区的治理, 仅仅依靠社区自己的力量很难实现社区资源的整合, 这就需要政府从中协调, 加大对社区建设的投入, 把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真正的从社区的实际情况出发辅助社区发展, 实现社区资源的有效整合。

第四, 培养居民的社区意识。培养居民的社区意识的首先任务是要提高居民的满意度, 其中最能体现居民满意度的是社区公共物品的建设, 所以要努力改善社区环境, 包括绿化及人文环境, 努力提高社区服务水平, 与此同时, 社区应该多组织一些小活动, 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及志愿者组织的作用, 这样可以促进邻里之间的了解和交流, 既满足了居民的心理需求, 又可以增强社区居民的凝聚力, 又可以发挥社区居民主人翁的精神, 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

参考文献

[1]杨贵华.社区共同体的资源整合及其能力建设——社区自组织能力建设路径研究[J].社会科学, 2010.1.

[2]邱柏生.论社区资源类型及其整合方式[J].时事观察, 2006.6.

[3]胡苏云, 赵云.流动人口社区服务型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 1997.4.

[4]徐丽.城市社区福利服务资源整合研究——以唐山市社区为例[D].2012.3.

[5]李力, 张国桐.浅析城市社区资源的整合[J].经济研究, 2007.8.

[6]李世红.浅析社区资源的整合[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6.16.3.

党建资源整合 篇11

一、财政、国资两类监管资源与政府审计资源整合的必要性

1. 现有政府审计资源严重制约了政府审计目标的实现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 (2010年修订) , 结合现行财政与财务隶属关系和国有资产监管职责的划分, 属于审计署及其派出机构审计对象约3万个以上, 还不足按照审计法要求纳入被审计单位全国80万个的4%。然而这3万个被审计单位的资金量约占全国被审计单位的70%左右。但由于目前政府审计力量不足, 每年实际审计的单位不到其中的3000个, 审计覆盖面约10%, 有不少中央单位自审计署成立以来从未接受过审计。根据相关中央预算单位应执行审计的情况, 一级预算单位有100多个, 每年只能审计50%左右, 二三级预算单位的审计面只有20%;县以上国税局有3000多个, 每年审计不足5%;海关系统有250个分关, 每年只能审计20%左右。

政府审计作为社会经济运行“免疫系统”, 通过依法对财政、财务收支开展审计监督, 检查相关经济事项, 以监督财政、财务收支及其相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性, 来实现“推进法治、维护民生、推动改革、促进发展”政府审计监督目标。随着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深入、政府职能转变的加快, 我国对政府审计的期望会进一步提高, 政府审计任务更加繁重如“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和重点资金的审计监督, 每年都能进行一次才好, 其他对象争取每5年审计一次”。由此, 政府审计力量相对不足与日益增长的政府审计需求的矛盾, 客观上要求将两类监督资源进行整合。

2. 将部门监管资源与政府审计资源整合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的要求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就是使国家治理体系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与程序化, 实现复合的、合作的、包容的多元共治。科学的、复合的、多元共治意味着减少或杜绝重复监管, 实现由部门监督转变到功能监督。然而, 在我国更多的是部门监管且部门监管割裂, 如食品药品监管“九龙治水”、国资监管“五龙治水”、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管理与评价“六龙治水”等等。这种监管主体多元化、部门职权交叉、“多头执法”现象, 导致了权责不清, 容易造成各监管部门看似分工明确, 但实际并不明确。不可避免地出现有利可图时多家监管, 有责无利或责大于利的则都不监管。一旦发生问题时, 各监管部门相互推责, 使监管责任追究流于形式。同时各监管部门缺乏有效协调和联动, 容易造成监管工作的缺位、错位和越位, 难以形成监管合力。将财政、国资部门监管资源与政府审计资源整合, 减少或杜绝重复监管, 实现各职能部门“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业务协同”的政府监督是治理现代化的体现。

二、财政、国资监管资源与政府审计资源整合的可能性

1.“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是两部门监管资源与审计资源整合的动力

政府审计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监控与制约系统, 国家治理的需求决定了政府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国家治理目标内生性决定了政府审计目标。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要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加强和整合政府监管职能, 探索功能性监管, 构建系统性、协同性的大监管体制。治理体系现代化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 将政府审计资源与政府监管资源整合是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手段。

有效的功能性监管需要政府打破部门界限和职能分割的籓篱, 整合各部门资源以整体、协同、联合的形式来组织监管工作, 减少交叉监管;改革权力运行模式由单向、强制、刚性向互动、合作、包容的转变, 摈弃“职能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利益集团化”。将直接监管、授权监管和委托监管三类监管方式创新性地加以融合, 以功能为基础, 将各部门相近或相似的功能整合集中, 通过授权监管、委托监管来减少交叉监管。

公共权力的配置与监督是国家治理的主题。实现国家善治, 要求政府各职能监管部门以政府审计“预防、揭露与评价”功能为基础, 减少直接监管, 科学的实施授权监管与委托监管, 从而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

2.“三法”为政府监管资源与政府审计资源整合提供了坚实的法理基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 (2006年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 (1995) 、《企业国有资产法》 (2009) , 我国政府审计机关分别与财政部门、国资部门在监管对象、目标上交叉重叠。正是在监管对象与目标上的交叉重叠, 为我国政府审计资源与其他政府监管资源进行整合提供了现实的与坚实的法理基础。

3.“财政大监督”与“国资大监管”的监管改革与派出审计局的设立为部门监管资源与审计资源整合提供了现实可能

财政是党和政府履行政府职能的物质基础、体制保障、政策工具。财政监督是国家经济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大监督”自2010年实践以来, 极大的提高财政监督的效率与效果, 是财政监督与时俱进的体现, 其要义是“全员参与、全面覆盖、全程监控”, 旨在实现财政预算编制、执行、检查与绩效评价“四位一体”的新机制。

经营性国有资产是构筑国民经济安全的微观物质基础, 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国有资产监管科学化。“国资大监管”能避免“五龙治资”, 通过拓宽监管范围, 逐步做到全过程、全方位监管。

“四位一体”的财政大监督, 以“主业核定、业绩考核、薪酬分配、企业领导人员任免和财务评价、产权管理、监事会监督、风险管控”为主线的“国资大监管”工作闭环, 以及派出审计局的居间性质, 为财政与国资部门监管资源与政府审计资源整合扫除了障碍。

三、财政、国资监管资源与政府审计资源整合的对策

1. 财政、国资监管计划与政府审计计划的沟通与整合

根据《财政检查工作办法》 (2006) 、《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 (2003) 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 (2010年修订) 的规定, 财政、国资部门与审计机关在实施检查监督时, 应当根据本级人民政府与上级部门要求, 确定下一年度工作重点, 编制年度检查监督项目计划。因此, 财政部门、国资委在制定监管年度计划时, 加强与相应层级的政府审计部门的沟通与协调, 针对相似监管目标或同一监管对象, 从监管起点进行整合, 避免监管功能的缺位与重复。

2. 财政、国资部门与政府审计机关信息交流与共享

(1) 交换相关检查监督文本记录

财政、国资部门与政府审计机关交换文本记录包括各自的检查工作底稿以及结论报告。在我国, 财政部门与审计机关、国资部门与审计机关在监管职责范围、目标上存在重合。在部门之间监管计划协调的前提下, 由于业务的关联性, 交流工作底稿与结论报告, 有利于较少重复检查监督。

(2) 形成联席会议制度, 实时共享相关信息

财政、国资部门与政府审计机关形成联席会议制度, 任意部门或机关执行检查行为时, 对所知悉的敏感信息要通报给联席单位, 联席单位之间要做到相关信息自由及时共享。

3. 协同性工作支持

财政、国资部门与政府审计机关执行检查监督时, 要密切配合, 形成监管合力。如对财政部门进行预算执行审计时, 审计机关延伸到预算资金的使用单位。而预算单位可能属于国资监管对象, 所以此时需要国资部门进行协同性工作支持。

4. 事后支持性跟进与反馈

财政、国资与政府审计机关通过检查监督形成检查监督报告。这些报告既有可能包括对被检查单位违规的揭露, 也有可能包括对被检查单位的经营管理建议。财政、国资与政府审计机关对所揭露的缺陷性质、范围以及整改措施都很关注。它们都有对所有重要或重大缺陷赋有监管责任, 以“一方监管为主、其他共享事后监管信息”的联席的方式, 共同监督所报告缺陷的改进措施及其结果, 减少监管资源的浪费。

5. 人力资源培训的合作与协作

财政、国资与政府审计机关共同的责任是“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与效益性”。尽管三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但是它们检查监督的基础却是相同的, 即都以资金流为基础。这种以资金流为基础的检查监督方法, 为三者共同的人力资源需求与培养提供了可能性。故财政、国资与政府审计机关应在人力资源管理、培训与调用等方面加强合作与整合, 以使有限的人力资源效用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刘家义.论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J].中国社会科学, 2012, (6) :60-72.

[2]陈骏, 吴青川.政府职能转型背景下的国家审计治理功能[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9, (1) :22-27.

[3]宋常, 王睿, 赵懿清.国家审计在走向善治的国家治理中的若干问题[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12, (1) :10-15.

上一篇:倾听是一种爱下一篇:纽马克翻译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