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马克翻译理论

2024-10-09

纽马克翻译理论(共9篇)

纽马克翻译理论 篇1

随着中国在2011年12月11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中国经济的国际交往、国际经营活动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拓展, 大量的境外企业涌入我国;同时, 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份额逐步增加。在中国企业向国际化发展的过程中, 会计英语翻译变得越来越重要, 这就需要一大批即精通外语, 又熟悉国际会计和商业惯例的翻译人才以及适当的翻译理论为翻译作指导。我国已有的著名翻译理论, 大多以文学翻译研究为主, 涉及会计英语等应用翻译的理论少之又少。不论是极具影响的近代严复的“信、达、雅” (faithful、expressive、elegance) 、现代鲁迅的“宁信而不顺” (Rather be faithful than smooth) , 还是当代傅雷的“神似”说 (the notion of“To Be Alike in Spirit”) 和钱钟书的“化境”说 (the notion of Sublimation) , 乃至当今许渊冲先生的“竞赛论” (the notion of Rivalry) 、“优势论 (the notion of Advantage) 等, 基本上都是针对文学翻译而言的, 讨论的都是如何使文学翻译尽可能做到艺术上形势与内容的完美统一, 如何使译文充分体现文学原著的语言艺术美感和文学价值。[1]传统的翻译理论对会计英语这种极具专业性的文本翻译不具备足够的指导性, 因此我国的会计英语翻译理论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 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此外, 根据东北财经大学《基础会计》书中的定义:“会计是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 对企事业、机关单位或其他经济组织的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地反映和监督的一项经济管理活动。会计的目标就是为经营管理提供财务信息, 并考核评价经营责任, 从而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因此, 会计英语翻译以向读者提供财务信息为目的, 注重客观事实, 对于其中的部分比喻甚至可以舍去以保持完整的意义表示。

会计英语翻译以传达信息为主, 属于应用翻译 (pragmatic translation) 的范畴, 区别于强调美学意义和有较强情感表达意义的文学翻译, 翻译时更重视它的形式逻辑、推理和分析。因此, 会计英语属于纽马克界定的“信息型”功能文本类型, 适合采用交际翻译理论。本文以纽马克的交际翻译法为指导, 探究会计英语翻译。

1 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

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 (Peter Newmark) 的翻译理论将语言的功能和翻译结合起来, 将各类文本体裁划分三种类型:“表达型文本” (expressive text) 、“信息型文本” (informative text) 、“呼唤型文本” (vocative text) 。同时, 纽马克又对这三类文本的所关注核心、作者在翻译时扮演的身份做了分类, 并对翻译对象的类型在这三种功能文本类型中做了归类。

[2]其中, 信息型文本关注的重点是外部环境, 有关主题的客观事实, 是语言之外的实际现状。 (The core of the informative function of language is external situation, the facts of a topic, reality outside language, including reported ideas or theories.[2]) 因此, 翻译这类文本时必须注重信息的客观事实, 注重信息的传递效果, 甚至可以为此省略某些修辞手法的翻译, 以达到文本信息的准确表达。在翻译信息型文本时, 纽马克建议采用交际翻译法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

交际翻译理论是纽马克提出的八种翻译方法[逐字翻译 (World-for-word translation) , 直译 (Literal translation) 、忠实翻译 (Faithful translation) 、语义翻译 (Semantic translation) 、改写 (adaptation) 、自由翻译 (Free translation) 、习语翻译 (Idiomatic translation) 、交际翻译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之一, 它以目的语的读者为导向, 努力使译文对译入语的读者所产生的效果与原文对源语言读者所产生的效果相同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attempts to produce on its readers an effect as close as possible to that obtained on the readers of the original[3]) 。也就是说, 交际翻译理论的重点是根据目的语的语言、文化和语用方式传递信息, 而不是以忠实地复制原文的文字为目标, 因此这种翻译理论对会计英语等重视客观事实、信息传递、形式逻辑的应用英语翻译具有很好的指导性。

2 交际翻译理论在会计英语翻译中的具体应用

2.1读者反应和翻译文本的专业性

会计英语翻译的主要目的是为读者提供有效准确的财务信息, 因此比较注重读者的理解和反应, 即翻译文本的读者反应。鲁迅曾在其著作中对读者给出这样的分类, “我们的译书, 首先要决定给大众中怎样的读者。将这些大众, 粗粗分起来:甲, 有很受教育的;乙, 有略能识字的;丙, 有识字无几的。”鲁迅认为, 供给甲类读者的译本, 应“宁信而不顺”;供给乙类读者的, “还不能用翻译, 至少是改作, 最好还是创作, 而这创作又必须并不只在配合读者的胃口, 讨好了, 读得多就够。”;至于丙类读者, “则在‘读者’范围之外, 启发他们是图画, 演讲, 戏剧, 电影的任务, 在这里可以不论。”[6]在翻译时要考虑读者的接受能力, 以及翻译文本产生与预期翻译目的相同的读者反应, 这与交际翻译理论关注的重点相同。纽马克在《翻译问题探讨》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一书中说道, 当交际翻译理论试图使翻译对译入语读者产生与原文对源语言读者的相同的效果, 它这是一种根据事实, 主观翻译的过程, 这种效果也是由读者的心理或生理反应来证实。 (In theory a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is ipso facto a subjective produce, since it is intended primarily to achieve a certain effect on its readers’minds, which effect could only be verified by a survey of their mental and/or physical reactions.[3]) 会计英语翻译面对的读者, 即会计信息的使用者, 包括被投资者、政府机构、债权企业的职工以及代表职工利益的组织、客户和企业内部管理当局。这些读者以具有财会知识的人员为主, 因此在翻译时要使用专业词汇, 保证翻译的专业性和准确性, 同时要尽量使用在我国会计制度中与原词对等或接近对等的正式用语, 注意部分用词与日常英语使用时的区别。

例1:Suppose such earning power disappears before the good-will is completely amortized.The amount of goodwill on the bal-ance sheet would no longer be a valid measure of excess earningpower.:,

翻译:假设在商誉被完全摊销之前这种收益能力消失了, 资产负债表上的商誉将不再是超额收益能力的有效度量了。

根据《21世纪大英汉词典》的解释, “goodwill”在日常英语中意思为“友好、亲善、好意、善良”, 而在会计中翻译为“商誉”, 指购买一个企业所支付的价值超过其账面价值额差额, 商誉的存在通常是由于职工的高素质和士气以及良好的企业声望等造成的;[4]

例2:By maintaining adequate cash balance, the company isable to take advantage of discounts on purchases, prepare for bor-rowing money when necessary, and avoid the embarrassing and pos-sibledamaging effects of not being able to pay bills when they are due[5].

翻译:企业通过保持足够的现金余额, 有利于享受购买折扣, 为必要借款做准备, 以及避免账单到期却无力偿还而产生的难堪和可能的严重后果。

在这个句子的翻译中涉及会计方面专业术语翻译, 如“cash balance”译为“现金余额”, “balance”在日常英语中多指“平衡、均衡”, 但在会计学中指“余额”, 比如“debit balance”和“credit balance”指“借方余额”和“贷方余额”;“balance sheet”指“资产负债表”, 在该财务报表中列示了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期初余额、期末余额。

例3:Each transaction is keyed in some way, such as by thenumbering or by the date or by both.

翻译:每笔交易都用特定的方式标注, 例如用数字标注, 或用日期标注, 或二者并用。

这里“key”作动词, 译为“标注”, 而不是“关键;钥匙 (n.) /键入;提供线索 (v.) ”。所以“by the numbering”和“by the date”分别表示“用数字标注”和“用日期标注”。

2, 2翻译对象和翻译文本的规范性

会计英语翻译的对象主要包括各种术语、会计凭证、账簿、报表和会计准则等各种会计信息。这类翻译对象都有特定的书面格式和行业规范, 翻译时必须使译文符合该行业的要求, 任何外行或者不专业的翻译都可能为合作双方带来经济业务上的麻烦甚至是不必要的损失。纽马克在《翻译教程》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中指出, 信息型文本翻译的核心是客观事实, 因此翻译人员必须了解熟悉目的语中专业规范的表达。这要求翻译人员不仅要熟悉词语的意义, 还要了解相关会计知识, 这样才能保证会计词汇、短语、句子翻译的准确性。

例1:A company recorded unbilled and uncollected servicerevenues of¥1000 on May 31, 2016.On June 26, 2016, ¥500 ofthese was collected.The adjusting entry for accrued revenues, along with their sub-sequent collection, is illustrated as followed:2016May.31 Dr.Accounts receivable 1000Cr.Revenues 1000To accrue service revenues.Jun.26 Dr.Cash 500Cr.Accounts receivable 500To record collection of received.

翻译:2016年5月31日, A公司确认劳务收入1000元, 尚未收到发票和相关款项。在6月26日, 收到其中的500元。

应计收入的调整分录和随后的收款分录如下:

2016年5月31日借:应收账款1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1000

4月26日借:库存现金500

贷:应收账款500

不管是英文还是中文的会计分录都有固定规范的格式, 而且会计科目也是唯一确定的。其中, “accounts receivable”对应“应收账款”;“Dr.”和“Cr.”分别对应中文会计分录中的“借”和“贷”, 同时还要注意标点符号、日期的书写和借贷双方内容数字要错开, 让读者阅读时一目了然。此外, 各种会计报表翻译也有严格的内容和格式要求, 翻译必须符合行业规范。

例2:Accounting Equation’:Assets=liabilities+owners equityNet income (Net loss) =revenues-expenses

翻译:会计等式: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净利润 (净损失) =收入-费用

这是会计中的两个基本等式, 分别反映了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 翻译时按照固定的格式翻译即可。

3 总结

翻译理论是翻译实践经验的总结, 同时又指导和服务于翻译实践。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提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 会使实践顺利进行, 达到预期的效果。”交际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读者反应和翻译内容的客观事实, 指导会计英语翻译者要根据读者的接受能力翻译文本, 翻译的结果也要符合行业化规范。同时, 随着经济的发展, 不论是会计还是英语都在与时俱进, 翻译也要与时俱进。翻译人员不仅要具有相应的会计专业知识, 也要随时更新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 保证翻译的专业性和规范性。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 中国在“引进来”和“走出去”政策的指导下, 外资企业和境外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加, 会计英语的翻译研究也越来越重要。中国已有的翻译理论以文学翻译研究为主, 涉及会计英语等应用翻译的理论研究甚少, 会计英语翻译理论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会计英语属于纽马克界定的“信息型”功能文本类型, 因此文章以纽马克的交际翻译法为指导探究会计英语的词汇、短语、句子翻译。

关键词:交际翻译理论,会计英语翻译,信息型文本,读者反映,翻译对象

参考文献

[1]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37.

[2]Peter Newmark.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 1988:40.

[3]Peter Newmark.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982:39-69

[4]孙坤, 胡英坤.会计英语[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148.

[5]葛军.会计英语[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210.

[6]鲁迅.鲁迅文集·关于翻译的通信[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4.

纽马克翻译理论 篇2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我国的经济也日益国际化。广告作为现代经济活动的重要环节,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大众传媒手段,广告不仅需要向国内消费者介绍国外产品的性能和特点,也需要向国外消费者宣传中国产品,因此广告词的翻译在商品的跨国际流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翻译的是否得当,直接影响跨国商品在目的语消费者中的销售业绩,也影响着商品交换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二、纽马克翻译理论

彼得·纽马克是英国著名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大量的翻译实践和翻译教学经验使纽克形成了独到的翻译理论。1981年,纽马克的第一部著作《翻译问题探讨》出版,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以及文本类型理论。1991年,出版了《论翻译》一书,提出了“翻译关联理论”。其中文本类型说、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在纽马克翻译理论中最具有影响力。纽马克在布勒语言功能理论的影响下将文本主要分为三类:表达型文本、信息型文本、呼唤型文本。根据这三种文本的不同特点与用途,提出了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在交际翻译中,纽马克认为目标文本所产生的效果应该力求接近源文文本,适用于信息文本和呼唤文本的翻译。在语义翻译中,纽马克认为目标文本应在目标语的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准确地再现源文本的语境意义,适用于表达型文本的翻译。在实际应用中,交际翻译多采用增译、改写、类比释义等翻译方法,语义翻译多采用直译、音译、音译加注等翻译方法。

三、纽马克翻译理论与广告词翻译

广告一次源于拉丁语“adventure”一词,有“注意”和“诱导”之意。美国广告学家E.S.刘易斯在1898年提出了AIDMA理论,该理论认为消费者在接触广告信息到最终达成交易需要五个阶段:引起注意(Attention)、引起兴趣(Interest)、唤起欲望(Desire)、留下记忆(Memory)、购买行动(Action)。由此可以看出,广告的目的是吸引消费者最终达成交易,赚取利润,因此广告属于呼唤型文本。另外,消费者购买产品首先要对产品的性能、特点以及用途有所了解,这是达成购买行动的基础,因此广告词还要让消费者对产品有最基本的了解,从这个角度来看,广告也属于信息型文本。综上所述,广告词属于信息型文本和呼唤型文本的结合体,需要一消费者为中心来选择翻译方法,宜采用交际翻译来翻译这类文本,即根据目的语的语言、文化和语用方式传递信息,抓住目的语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表达习惯,而不是拘泥于原文的文字和结构。具体的翻译方法表现为意译、改写、替换等。

1.意译。例1:Good to the last drop.滴滴香浓,意犹未尽。这是麦斯威尔咖啡的广告词及其译文。这句广告词的原文“Good to the last drop”实际上是想表达咖啡的味道很好,一直喝到了最后一滴。但是这句广告词的英译并没有根据字面意思直译成“喝到最后一滴”,而是以原文的意思为基础,根据汉语的表达习惯,采用四字结构,使这句广告词读起来朗朗上口,意义深长。

例2:A diamond is forever.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这一译例堪称广告翻译的经典。例2并没有将原文直译成“钻石是永恒的”,而是采用了对偶句,是这条广告语更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易于被中国消费者所接受,并且记方便记忆。

2.改写。例3:Safeguard 舒肤佳,例4:Sprite 雪碧,例5:BMW (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宝马。

例3—5我们可以看出广告词的译文与原文并没有关联,但是中文翻译使产品带给中国人的印象丝毫不异于原广告词带给源语读者的印象。根据纽马克的观点,在交际翻译中,译者有权对文本做逻辑上的改进,有权用讲究的结构去替换笨拙的句法结构,有权摒除语言表达中任何任性的含糊晦涩和歧义以及同义反复现象,有权更改文本个人言语方式上的怪癖。以“Safeguard”的译文“舒肤佳”为例,如果将原文翻译成“安全守卫皂”,虽然交代出来产品的用途,但是显得晦涩生硬。而“舒肤佳”则可以让人产生好的联想,产生购买的欲望。同时,将“BMW”译成“宝马”,取自于中国文化中的汗血宝马,使人感觉车的性能很好。

3.替换。例6:百闻不如一尝。Tasting is believing.例7是某视频的广告词。译文是套用了英语成语“Seeing is believing”。将“Seeing”换成了“Tasting”,但是仍然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记忆。同时,用目的语消费者所熟悉的成语作为广告词可以贴近消费者心理,吸引他们的注意,激起购买的欲望。

例7:古有千里马,今有三菱。Not all cars created equal.上述是三菱汽车针对美国市场的广告词。巧妙地模仿了《美国独立宣言》中的“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将原来的句式改为否定,将原来的“men” 改成“car”,但是仍然让美国消费者感到亲切,使该广告更具有冲击力。

广告词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特殊文体,其主要目的是吸引消费者,激发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纽马克的翻译理论,特别是交际翻译主张把译文的读者放在第一位,强调译文产生的效果与源语一致,这与广告词翻译的目的具有一致性。

参考文献:

[1]李慧慧.交际翻译法在广告翻译中的运用[J].九江学院学报, 2009(5):108-110.

[2]杨凤荣,于海霞.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看翻译目的论在国际广告翻译中的应用[J].文教资料,2006(3):173-174.

纽马克翻译理论的研究与运用 篇3

关键词:语义翻译,交际翻译,研究,运用

一、引言

彼得·纽马克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把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应用于翻译实践之中, 把翻译研究和英语语言研究相结合。他所提出的翻译理论在西方翻译界引起了极大的关注。他运用现代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来分析和解决翻译的具体问题, 使得他的翻译理论与评点式、印象式或经验式的传统翻译理论有很大的区别。他认为翻译理论来源于比较语言学, 属于语言学的内容范畴, 主要涉及语义学, 所有语义学的问题都与翻译理论有关。与此同时, 他认为翻译既要运用科学的方法, 又要结合艺术手法和翻译技巧, 针对不同类型的文本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 使得译作对译文读者产生的效果尽量等同于原作对原文读者产生的效果。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是纽马克翻译理论的主要内容, 也是其翻译理论中最重要和最有特色的组成部分, 它对翻译实践有着一定的指导启示作用。

二、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简述

(一) 语义翻译

语义翻译其目的是在目的语语言结构和语义许可的范围内, 把原作者在原文中表达的意思准确地再现出来。语义翻译重视的是原文的形式和原作者的原意, 而不是目的语语境及其表达方式, 更不是要把译文变为目的语文化情境中之物。由于语义翻译把原文的一词一句视为神圣, 因此有时会产生前后矛盾、语义含糊甚至是错误的译文。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一样都不是十全十美的翻译方法, 在翻译实践过程中都应根据不同的文本类型进行适当调整运用。

(二) 交际翻译

交际翻译其目的是努力使译文对目的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与原文对源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相同。即是说, 交际翻译的重点是根据目的语的语言、文化和语用方式传递信息, 而不是尽量忠实地复制原文的文字。译者在交际翻译中有较大的自由度去解释原文、调整文体、排除歧义, 甚至是修正原作者的错误。由于译者要达到某一交际目的, 有了特定的目的读者群, 注重目的语读者的理解和反应, 因此它所产生的译文必然会打破原文的局限, 与语义翻译相比其译文会更加通顺流畅。

三、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异同

(一) 二者的不同之处

1.语义翻译中翻译的基本单位是词, 是表达性的, 以源语文化为基础的, 是客观性的、认知性的, 是具有相对性, 有时是不可译的。交际翻译中翻译的基本单位是句子, 是功能性的, 不拘泥于源语文化背景, 是主观性的、直观的, 是具有普遍性且可译的。

2.在语义翻译中, 译者以原文为基础, 以源语文化为准绳, 对原文的内容涵义进行解释, 帮助目的语读者理解文本的意思, 其译文通常比较复杂详尽, 甚至有时会晦涩难懂。交际翻译的关注重点是目的语读者, 为他们排除阅读或交际上的困难与障碍, 使交际顺利进行, 其译文通常是简单易懂、清晰直接。

3.语义翻译与文本和思维过程紧密相关, 而且思维的每个环节都很重要, 其需要在译文中得以体现出来。它所关注的重心是原文。在翻译过程中, 追踪的是作者的思维过程而非作者的意图。由此可见, 语义翻译与思维密切相关。当某些特定文本与言语关系更为密切, 而言语的首要目的又是为了交际时, 翻译的重点就应放在交际上。交际翻译旨在使译文给读者的影响与原文所期望的效果达到一致, 其关注的重心是译入语。由此可见, 交际翻译与言语密切有关。

4.语义翻译为了表现原作的思维过程, 力求保持原作的语言特色和独特的表达方式, 发挥了语言的表达功能。交际翻译关键在于传递信息, 让读者去思考、去感受、去行动, 发挥了语言传达信息、产生效果的功能。

5.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在表达形式上也有所不同。语义翻译使译文与原文的形式更为接近, 并尽量保留原文的谐音效果。交际翻译则是重新组织句法, 运用更为常见的搭配和通俗易懂的词汇, 使译文流畅地道、自然规范。当信息的内容与效果发生矛盾时, 语义翻译重内容而轻效果, 交际翻译则重效果而轻内容。

6.语义翻译较客观, 讲究准确性, 屈从源语文化和原作者, 翻译原文的语义, 只在原文的内涵意义造成理解的最大障碍时加以解释。交际翻译较为主观, 只注重译文读者的反应, 使源语屈从译语和译语文化, 不会给读者留下任何疑虑。

(二) 二者的相同之处

1.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两者之间既是相互对立的, 又是相互依赖的。两种翻译方法作为认知翻译的基础, 是对认知翻译的修正和完善, 都必须遵循译入语的语法结构和某些固定的文体特征, 都要求在目的语文本中准确地表达源语文本的思想内容。所以, 在英译汉的文章时, 因为英语文体的表达方式特点, 多采用长句进行内容阐述。而在汉译英的文章时, 因为汉语与英语在语序和表达方式上的差异, 一般须译成短句, 使其符合汉语的表达特点。

2.如果原文信息带有普遍性, 不带文化特性, 信息内容的重要性与表达信息的方式和手段同等重要, 而译文读者的知识水平和兴趣又与原文读者相当, 这时语义翻译就可能等同于交际翻译, 因为译者既忠实于作者, 又忠实于读者。

3.在对一整篇文章进行翻译时, 可能有些部分需要用交际翻译, 另一些部分则需要用语义翻译。这两种翻译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相辅相成, 互为补充的。所以,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界限划分并非十分明确, 是用语义翻译多一些还是交际翻译多一些, 是需要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

四、纽马克翻译理论在英汉互译中的运用

由于语体或体裁不同, 翻译方法各不相同。文学作品、科技文章、政治评论、新闻报道、广告宣传等各有语体特征, 对翻译各有不同的要求, 采用的方法也就不尽相同。

语义翻译是在目标语的语法允许情况下, 尽量使译文的语义和句法结构接近源语言和原文的意思。它必须更多地考虑原文的审美价值, 注重表达原文的内容意义, 译作应该在译语的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情况下, 尽可能准确无误地再现原文的涵义和传达原文准确的语境意义。所以, 语义翻译更适合严肃文学、科技文章和其他视原文语言与内容同等重要的语篇体裁。从传播文化的角度翻译文学作品, 如果作品中的某种语言特点与其表达的内容一样重要时, 那么此时建议使用语义翻译法。如翁显良在翻译李白《长干行》这首诗时, 把“郎骑竹马来, 绕床弄青梅”中的“青梅”译为“green plums”, 这中表达方式充分体现了语义翻译策略能保留原文语境的特性。

交际翻译是根据目标语的习惯和文化传统来传递信息, 使译文读者尽可能产生与源语言读者一样的效果。它充分发挥语言传递信息的功能, 使读者能明白无误地理解原文中作者所想要表达的创作意图。在翻译过程中常以段落作为翻译单位, 若遇到难译的词或句子时, 则用一些浅显易懂的词或句子来替代原文。由于交际翻译重效果且简洁明了, 又经过适当的艺术加工, 译文通常优于原文。所以, 交际翻译更适合广告宣传、通俗小说、公共场所的通知标语、广为熟知的交际用语及常用的比喻等。如这则关于酒的中文广告词为:爽口顺喉、和醇耐味、名贵高尚。通过交际翻译法被译为:Sensuously Smooth, Mysteriously Mellow, Gloriously Golden.其中, 辅音S模拟消费者品酒后的赞叹声, 辅音M象征品酒者闭口品酒的神态, 而爆破音G表现品酒者发自肺腑的赞美。在这则广告翻译中, 交际翻译就能比较明显的发挥诱发效果的作用。

结论

从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可以看出翻译标准不是绝对的, 而是相对的;不是单一的, 而是多重的。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符合翻译实践的普遍规律, 对翻译实践有切实的指导意义。一方面可以避免译文过于拘泥于原文的语言形式, 将语义翻译变成死译、硬译, 以致于译语读者完全不能理解原文所表达的含义。另一方面, 可以避免不顾原文含义而胡译、乱译, 导致完全背离原文的意思。纽马克翻译理论的提出为解决翻译标准问题增添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他对其翻译理论的补充和完善及对文本的分类, 针对不同的文本类型运用不同的翻译方法, 都对当代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和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郭建中.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

[2]马兴腾.解读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区别与联系[J].三峡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08 (增刊) .

[3]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6.

[4]徐明玉.浅谈纽马克的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J].科技信息, 2008 (25) .

[5]辛献云.从纽马克的文本范畴理论看翻译标准的相对性和多重性[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1 (2) .

纽马克翻译理论 篇4

【关键词】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的晚宴致辞 纽马克 交际翻译法

一、引言

伦敦时间2015年10月2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出席了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白金汉宫举行的盛大欢迎晚宴。中英两国领导人的此次会晤,促进了两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全面发展,加深了两国人民的之间的友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这是一篇新闻报道,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纽马克认为新闻报道的翻译最好采用交际翻译法。本文作者详细分析了此篇致辞中所体现的交际翻译法,揭示了该方法对跨文化翻译的各种文体翻译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彼特·纽马克及其交际翻译法

纽马克出生于1916年,他从事过多种欧洲语言的翻译工作,是一名出色的译者和编辑。同时,他也是一位语言学家,并担任英国语言学家协会会长。他的主要兴趣就是把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应用于翻译实践之中,把翻译研究和英语语言研究相结合。他的一生,甚至到了晚年,都仍工作在翻译实践的第一线。叶子南曾认为:“一个从事翻译实践的人,如果不想过多地涉猎理论,而只想充实一下与实践有关的理论知识,那么他可以不读奈达,但却应该读纽马克。”他的代表作包括《翻译问题探索》(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1981)、《翻译论》(About Translation, 1991)和《翻译短评》(Paragraphs on Translation, 1993)。纽马克认为针对不同的文本类型应当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语义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或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这两种翻译是在翻译界长期围绕直译和意译争论不休的背景下提出的。

纽马克认为语义翻译是“译者只在目的语句法和语义的限制内,试图再现原作者的准确语境意义”(Semantic translation, where the translator attempts, within the bare syntactic and semantic constraints of the TL, to reproduce the precise contextual meaning of the author.)由此可见,语义的翻译标准是:忠实于原文作者,重视作者的个性和权威。译者不但要复写原文的字面意义,而且尽可能完整无损地重现文本的内涵意义、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表现手法等。他认为交际翻译是译者尽可能在目的语中向读者再现原文读者感受到的同样效果(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where the translator attempts to produce the same effect on TL readers as was produced by the original on the SL readers. )。与语义翻译不同,交际翻译的翻译标准是:以译文读者为中心。要求译文通顺流畅地道,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

根据语篇的不同功能,综合语言学理论中已经存在的几个模式,从语言的功能切入,纽马克将语篇分为三种功能类型:即表达功能、信息功能、呼唤功能、人际功能、诗意功能和元语言功能。他指出,表达功能的语篇通常以语义翻译为主,而信息功能和呼唤功能的语篇则主要采用交际翻译方法。20世纪90年代他又提出“关联翻译法”,这标志着他的翻译理论渐趋系统。

三、伊丽莎白二世女王晚宴致辞中体现的交际翻译法

中国和英国是东西方两大文明的杰出代表,两国虽然相距遥远,但一直相互影响。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的晚宴致辞更加反映了两国的友好往来。本文作者试分析致辞中所体现的交际翻译法。

例1:(原文)“Your visit to the United Kingdom marks a milestone in this unprecedented year of co-operation and friendship between the United Kingdom and China, as we celebrate the ties between our two countries and prepare to take them to ambitious new heights.”

译文:您对英国的访问,对于今年这一中英两国合作和友谊的前所未有的年份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我们要庆祝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并要将其推向雄心勃勃的新高度。

从语法角度分析,源语中主语 “Your visit”后直接加入谓语动词,将状语等成分置后。而在目标语中,将状语和谓语动词的位置作出相应的调整。而且译者并未将“as”译为“因为”,而是将其处理成一个完整的句子。译文以目标语读者为中心,读起来通畅地道,符合汉语表达习惯。

例2:(原文)Prince Philip and I recall with great fondness our visit to China almost thirty years ago.

译文:我和菲利普亲王经常会重温将近三十年前我们那次访问中国的美好回忆。

源语是“Prince Philip and I”,译者将目标语译为“我和菲利普亲王”;“recall with great fondness”译为“重温”。这两个短语无论在结构上还是语义上,都使得译文贴近目标语读者,符合汉语表达习惯,很好地传递了源语信息的文化内涵。

四、结语

纽马克翻译理论的核心是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在新闻报道的翻译中,译者应尽量以目标语读者为中心,采用交际翻译法。并且应充分挖掘和探索目标语对象的心理和文化习俗、习惯,同时尽可能缩小文化差异,实现双语的完美转化。

参考文献:

[1]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2]纽马克.翻译的方法[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1.

[3]龚长华,陈怡华.药学英语翻译实践教程[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

纽马克翻译理论 篇5

一、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

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于1981年在其《翻译入门》一书中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理论。语义翻译指在译入语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前提下,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文的上下文意义。语义翻译重视的是原作的思维过程,力求保持原作的语言特色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交际翻译指译作对译文读者产生的效果应尽量等同于原作对原文读者产生的效果。交际翻译重视的是传递信息,让读者去思考,去感受,去行动。对于绝大多数信息性、祈使性、人际性和部分审美性等文本应采用交际翻译,如许多非文学作品、广告、宣传、通告等旨在说明或引导读者的文本的翻译。

二、商标的含义和特征

商标代表产品的名称,传递企业文化,是商品显著特征的浓缩,是商品文化的核心部分,成功的商标翻译对开发国际市场和商品盈利都是至关重要的。它既是品牌,又是产品的代表,在高度概括商品信息的同时又能够给消费者以美好的享受,强烈煽动他们的情绪,激发其购买欲望。最终出售商品。

三、交际翻译法对商标翻译策略的指导

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对商标英语的翻译有巨大的指导作用。根据其理论,商标属于号召性文本,所以翻译时应以交际翻译为主。交际翻译理论对商标翻译的策略及理念有着重要的启发和指导作用。因此,应用交际翻译理论对商标进行翻译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消费心理与商标翻译。纽马克把译文读者作为一个重要因素,而消费者与商标翻译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商标翻译对消费者的心理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一个好的商标翻译应该迎合消费者的消费心理,给消费者留下美好的印象,从而起到促销作用。例如:香港著名的品牌“Gold lion”本意为“金狮”,寓意和字形都属上乘,但是销量的确一般,译者不得不改译,利用“lion”的谐音,译成“利来”,保留前者“gold”的意,因此“金利来”声名鹊起,迎合了中国人金钱名利全都来的这种吉利的想法,随后销量大增。

2.文化差异与商标翻译。文化心理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繁衍发展过程中文化积淀而成的心理特征。同一事物在不同文化氛围中所引起的语义联想不同,日常生活中借物喻义,触景生情是常见的语言现象,也是各民族共同的思维方式。由于不同国家文化各不相同,所以当翻译商标时,我们应该考虑其文化因素。既要符合消费者的文化心理,符合民族语言的特点,又要尊重销售市场消费群体的民族感情、宗教信仰、符合人文、地域、风情。当选择品牌时,中国人更喜欢一些鸟类和动物,因为它代表着尊贵和幸福。例如,“蝴蝶牌电子灶”,“报喜鸟西服”,“水仙牌洗衣机”等等,然而西方人却不这样认为,“选择动物、鸟类、鱼类作为品牌名称通常给人们不好的品质印象。”(刘法公,2003(6):68-71)这主要是因为鸟类和昆虫在传统文化上有不同的含义。商标翻译无论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都要力求使译文符合译入语国家的文化观念和认知习惯,这样才能使商品在译入语国家被消费者接受。

3.思维方式差异与商标翻译。中国人习惯于形象思维,而西方人则习惯于抽象思维,我们从翻译的角度研究这些差异,目的在于对翻译中难以解决的问题提供一种文化解释。

以“老”字为例,中国人喜欢用老来表达对长辈的尊敬,这种思维方式在商标中也有所体现。例如:“老干妈”(old nominal mother--food products)”,“王老吉”(old man who’s called Wang--drink)”这些商标很容易吸引中国消费者的兴趣。然而,在西方国家情况却恰恰相反。他们着重年轻,未来或新的想法,认为“老”意味着过时的或即将死去,因此,这类的商标在西方国家很少见到。

4.审美心理。商标翻译除具有实用外,必须考虑到大众的审美心理,要体现一种简洁明快的美。每一个成功的品牌必须结合美学,其表达既要精炼准确,还需要给人以美的享受。美国有一种化妆品“Revlon”被巧妙地译成“露华浓”,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揽露华浓”这一著名的诗句,使译名充满了汉语文化色彩,浪漫而又典雅。

商品译名就是最佳广告,是产品在国外市场获得商业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商标词的翻译对产品的销售情况产生的影响十分显著。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已逐步意识到商标是企业巨大的无形资产。中国制造的产品必须“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我们虽已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我们要时刻创新,提高产品质量,提升商品名誉。这也决定了商标词的翻译必须最大限度地符合大众的口味,形象、贴切、创意、独特既能表达出原来的韵味,又符合中国人的文化和思维习惯,极具市场号召力。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进出口贸易变得异常活跃,商标翻译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商标代表产品的名称,传递企业文化,成功的商标翻译对开发国际市场和商品盈利都是至关重要的。在商标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除了要精通两种语言,更要深谙两种文化的差异。因为文化传统,习俗,思考方式以及不同的价值观都会对商标翻译产生巨大的影响。

浅析奈达与纽马克翻译理论之异同 篇6

尤金·奈达与彼得·纽马克是西方翻译界颇具影响力的翻译理论家。在我国, 奈达的翻译理论是当代西文翻译理论中介绍得最早、最多, 影响也是最大的。奈达提出了动态对等为核心的等效理论, 影响深远。纽马克是被介绍到我国仅次于奈达的西方翻译理论家。他提出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扩展了直译和意译的概念, 为翻译研究指出了新的思路和方向。两人是要好的朋友, 都应用相关的语言学理论来描述和解决翻译中的实际问题, 但在翻译的一些基本问题上, 如形式与内容、对读者反应重视度及等效问题等, 他们又存在一些明显的分歧。比较研究二者的理论, 习其精华, 对开拓我国翻译工作者的眼界, 培养翻译工作者的辩证思维, 必然有一定的益处。

二、二者理论的相同或相似点

1. 承认可译性的存在

奈达和纽马克的翻译原则建立在一个共同的基础上, 即承认语言的共性、承认可译性的存在。奈达认为每种语言都各有所长, 应该平等对待。两种语言之间会有语言和文化的差别, 但语言的共性必然超过个性, 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所拥有的共同点远远大于他们之间存在的差异。另外, 语言都具有开放性, 能接受新思想和新的表达法。因此, “能用一种语言表达的任何东西都可以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1]纽马克也认为, “原文的每一层意思都可以得到传译, 毫无疑问, 任何东西都是可译的”。[2]承认可译性是他们研究翻译问题的前提。

2. 以语言学作为理论基础

奈达和纽马克的翻译理论都以语言学作为理论基础, 都运用了现代语言学来分析和解决具体的翻译问题。奈达试图“用一种描述性的方法来解释翻译的过程”。他认为, “最可靠的方法是语言学的方法, 因为它可以描述分析不同语言的相应信息间的关系”。[3]“通过将乔姆斯基的生产语法和语义学成果运用到翻译理论中来, 奈达引发了一场翻译界的革命”。[4]纽马克坚持认为翻译理论“源于比较语言学, 在语言学的范畴内, 主要涉及语义学;所有语义学的问题都与翻译理论有关”。[5]奈达与纽马克的翻译理论都以语言学作为翻译基础, 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三、二者理论的不同侧重点

1. 内容和形式

在翻译过程中, 到底应该以翻译内容为主还是以形式为主?归结到底也就是“直译”还是“意译”?奈达与纽马克都认为单一的翻译方法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必须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但是又各有侧重。

按照奈达对翻译的定义, 翻译主要是传递原文的信息, 即原文的内容, 否则便违背了译者的职责:“翻译即交际。”[6]对于同一信息内容, 不同的语言可能有不同的传递方式, 正如奈达所说:“如果所有的语言形式不同 (这也是它们成为不同语言的本质之所在) , 那么要保留内容, 形式就必须加以改变。”[7]在翻译中译者应该尊重译文语言的特征, 充分发掘译文语言的潜力来传译原文的意义, 不应该把一种语言的形式强加给另外一种语言。由此, 我们可以看出他认为语言是传递信息的工具, 语言及其表现形式只是达到这一交流目的的手段, 传递信息的内容才是交际的最终目的。因为语言的差异性, 把一种语言的形式传递到另一种语言中几乎是不可能的。译者只能不惜一切代价保留原文内容, 而把形式放在第二位。众所周知, 诗歌以打破语言常规为特色。不同语言中诗歌的形式迥异, 因而很难在译文中保留。奈达指出, 翻译诗歌, 译者只能放弃形式对等, 而采用动态对等原则, 译者拥有创造性重写的自由。此处提到了动态对等原则, 现作进一步讨论。奈达对动态对等翻译下的定义是:“所谓翻译, 是在译语中用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 再现原文的信息, 首先是意义, 其次是文体。”[8]他的“动态对等”观念实质上在某种程度上的归化翻译。70年代, 奈达又直接用“功能对等”替代了“动态对等”。这个替代并不是否定先前的动态对等。实际上, 二者并无实质上的区别。“奈达认为, 如果一个信息很重要, 把它弄得模糊不清显然没有好处, 除非原作者故意采取隐晦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思。功能对等强调的是语言之间、文化之间能通过寻找翻译对等语, 以恰当方式重新组织信息的形式和语义结构而进行交际”。[9]例:翻译white as snow, 如果一种语言里没有“雪”这个字, 却有“霜 (frost) 字, frost也是白的, 可以用“白如霜”来替换。也可以用“白如雪”。如果还不行, 可以用一个非比喻形式very, very white“白极了”来表达。保留原作内容, 形式必须改变。

纽马克则认为:“研究翻译不能不研究文本类型, 应对不同的文本类型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语义翻译或交际翻译。根据不同的内容和文体, 纽马克把文本分为三大类型:表达功能、信息功能和呼唤功能。”[10]在表达功能的文本中应主要采用“语义翻译”, 后两种功能型的文本应主要采取“交际翻译”。在以表达功能为主的文本中, 如文学作品、私人信件、自传、散文等, 其核心是表情达意, 作者独特的语言形式是很重要的。纽马克在语义翻译中宣称文本的形式是重要的, “一旦改变了形式 (当然形式的改变是不可避免的) , 就歪曲了思想”。[11]语义翻译要求译者在传递原文意义的同时要尽力保留原文的形式:如作者的个人习语、他的独特的表达形式等。纽马克认为优秀的译者应该尽量用直译, 除非原文写得很糟, 或者原文是信息或呼唤功能的文本。在交际翻译中, 纽马克的观点与奈达基本相同, 即翻译的重点是传译原文的信息, 意义应该优先于形式。信息功能的文本重在语言之外的信息, 呼唤功能的文本以读者为中心, 包括所有的修辞手段都是作者用以感染读者以达到唤起读者的目的。“译者的主要任务是把原文的信息传递到译文, 不必过多考虑原作的风格。必要时可以做适当的语法和词汇的调整以便更好地传递原文的信息。对形式的改变不仅允许, 而且值得推崇”。[12]显而易见,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之间的区别在于, 前者保留源语的文化、词汇特色, 忠实于原文作者;后者以目的语的可读性为主, 当信息与交际目的发生冲突, 交际翻译选择对等效果。之所以纽马克用语义翻译取代直译, 是因为在他看来直译就是死译, 语义和句法不符合目的语要求。

通过比较二者, 我们看出, 奈达认为内容优先于形式的原则适合翻译所有的文本, 而纽马克则认为应该采用不同的方法翻译不同的文本, 从而给予形式和内容不同的侧重。

2. 对读者反应重视度不同

纽马克虽然认为在信息型文本和呼唤型文本的翻译过程中, 要把读者的接受程度考虑进去, 但是读者因素只是翻译标准的一个部分, 而不是全部。在更多表达型文本翻译时。还是要保证“原作者的神圣地位”的。不同的读者可能因为受教育程度、思维方式、文化背景的不同, 对译文有千差万别的理解和反应。而在这一问题上, 奈达则认为读者反应是判断译文好坏的唯一标准。这是因为, 他从信息论出发, 认为“翻译即交际”, 原文信息如果在翻译过程中不能完全传递到译文中, 那翻译就不成功。可见, 奈达比纽马克更重视读者的反应。现以莎士比亚的名句为例: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按照奈达的观点, 我们应该多考虑读者的反应, 所以, 译文可以翻译成:

我怎能把你比做春天?

你比它更可爱也更温和。

根据纽马克的观点, 这个一个表达型的文本, 所以应采用语义翻译法, 则翻译成:

我怎能把你比做夏天?

你比它更可爱也更温和。

毫无疑问, 翻译成春天更能让读者理解。但纽马克则指出, 读者具有丰富的想象力, 他们能从诗的上下文中感受到英国夏天的美好, 从而体会到这种表达的生动性。因此, 他们在此问题上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对翻译实践颇有启迪和指导意义。

四、结语

奈达和纽马克的翻译理论都来自实践和他们的潜心研究。作为西方翻译理论的代表, 他们的理论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他们对理论研究的执着并敢于自我否定的精神值得中国的翻译理论界学习。我们应该把时间用在不断发现新的问题上, 而不是围绕一个老问题进行无休止的争论。在学习西方翻译理论的同时, 我们应不断开拓创新, 创立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

参考文献

[1][7][8]Eugene A.Nida and C.Taber, R.The Theoryand Pratice of Translation[M].Leiden:Brill, 1969:4, 5, 12.

[2]Peter Newmark.About Translation[M].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1991.

[3]Eugene A.Nida.Towards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Principles and Procedures In-volved in Bible Translating[M].Leiden:Brill, 1964:8.

[4][9]刘军平.西方翻译理论通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9:143, 146.

[5][10][11]Peter Newmark.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Oxford:Pergamon Press, 1981:5, 21-22, 64.

[6]Eugene A.Nida.Meaning Acorss Cultures[M].NewYork:Orbi’s Books, 1981:20.

纽马克翻译理论 篇7

1 关于研究方法

无论是奈达还是纽马克, 他们从事翻译研究的研究方法是一致的, 即他们的研究都摆脱了评点式、印象式的传统翻译研究的束缚, 本着对语言结构研究的科学态度, 运用现代语言学的理论来分析和解决翻译中的具体问题。奈达认为, “最可靠的方法是语言学的方法, 因为它可以描述分析不同语言的相应信息间的关系”。他的翻译理论中创造性地运用了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 所指意义与内涵意义理论。同时他的动态对等和读者反映理论也使人感受到有文艺理论中阐释学和接受美学的影子。而纽马克坚持认为翻译理论“源于比较语言学, 在语言学的范畴内, 主要涉及语义学。所有语义学的问题都与翻译理论有关”。因此他将格语法, 文体论, 话语分析以及符号学理论融入了翻译研究。

2 关于可译性

可译性是翻译研究的基础。奈达和纽马克两人在这一问题上观点基本一致。 即他们都承认语言的共性, 承认可译性的存在。奈达认为“任何能用一种语言表达的东西都可以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纽马克也认为“原文的每一层意义都可得到传译, 因此, 毫无疑问, 任何东西都是可译的”。但是, 他们也认识到可译性的限度, 即绝对等值的翻译是不可能的。奈达认为很多情况下, 为保留内容, 只能牺牲形式。纽马克也提出, 翻译中意义难免有走失。

3 关于翻译的性质

对于翻译性质的认识, 即翻译究竟是科学还是艺术, 奈达和纽马克都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1964年奈达在他的专著《翻译科学探索》中认为翻译是科学, 提出:“所谓科学, 主要指的是翻译的描写性, 也就是说可以向描写语言一样, 对翻译程序和方法进行客观地、科学地描写并使之公式化 ” 。 而在1969年奈达出版《翻译的理论和实践》一书时, 他却在卷首开宗明义地宣称:“翻译远远不仅是一门科学, 也是一门技术, 而且真正的理想的翻译始终是一门艺术”。他认为翻译归根到底是艺术, 翻译家是天生的。同时, 把原来提出的“翻译是科学”改为“翻译研究是科学”。后来到了1991年, 他又发表了《翻译的可能与不可能》一文。文中他又指出翻译基本上是一种技艺。他说:“我们不应试图把翻译变成一门科学, 因为究其实质, 翻译不是一门可以独立门户的学问, 而是一种需要创造力的技巧, 一种运用多方位洞察力处理问题的本领”。

同样, 纽马克对翻译的认识也经历了一定的变化。最初, 他认为翻译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也是技巧。后来在把语言进行二元划分, 即把语言分为标准语言和非标准语言的基础上, 他又将翻译性质阐释为翻译部分是科学, 部分是技巧, 部分是艺术, 部分是个人品位。他认为因为标准语言如科技术语通常只有一种正确译法, 有规律可循, 这就体现了翻译是科学的一面。而非标准语言往往有许多正确译法, 怎么挑选合适的译法要靠译者自身的眼光和能力, 则体现了翻译是艺术和品位的性质。但与奈达不同的是, 纽马克虽然认为翻译是科学, 但他不承认翻译作为一门科学的存在。他认为目前的翻译理论缺乏统一全面的体系, 根本不存在翻译的科学, 现在没有, 将来也不会有。

4 关于翻译与文本类型

奈达在指导《圣经》翻译实践中提出了“动态对等”。动态对等就是译文的接受者对译文的反应要基本等同于原文接受者对原文的反应。在翻译《圣经》以及类似的以信息或呼唤功能为主的原作时, 强调动态对等很有道理。但不足的是, 奈达试图把动态对等理论的适用范围扩大化, 将它上升为一切翻译的准则, 即认为动态对等适用于所有的文本类型。这一观点未免显得有些偏颇。所以相对于奈达的观点而言, 纽马克提出的根据文本类型采取翻译方法的主张可谓是一大进步。纽马克教授认为, 研究翻译不能不研究文本类型, 应针对不同的文本类型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他把文本分为三大类型:表达功能、信息功能和呼唤功能。以表达功能为主的文本中, 如文学作品、私人信件等, 其核心是表情达意, 语言形式和内容同等重要, 应主要采用语义翻译; 以信息功能为主的文本, 如教科书、学术论文等, 其核心是语言之外的现实世界, 应采用交际翻译法; 以呼唤功能为主的文本, 如通知、广告等, 其核心是号召读者去行动, 去思考, 也应采用交际翻译法。不难看出, 纽马克语义翻译或交际翻译理论比较辩证地看待了不同文体的区别, 比较切合翻译的实际, 适用范围更广。但其中仍有一个明显的遗憾, 即由于面铺得太开, 每一种文本的译法犹如蜻蜓点水, 分析得不够透彻。

5 关于翻译与意义

尽管奈达在 《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指出:所谓最切近的自然对等是指意义和语体而言, 但严格来说, 两篇言语材料在意义上是不能真正对等的。用卡特福特的观点来说, 原文有原文的意义, 译文有译文的意义, 但它们却有相同的功能, 可以实现功能对等。在这个问题上, 纽马克也同样认为在翻译的过程中意义的走失是不可避免的。纽马克总结了意义走失的四种情况: (1) 如果原文本内容涉及到本国特有的自然环境、社会制度、文化习俗, 目标文本在意思上就必然有所走失; (2) 每一种语言都自有语言 、语法、词汇的基本系统和运用方式, 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事物与思想概念怎么分门别类, 各种语言 也不一样; (3) 怎样运用语言, 译者和原作者各有自己的方式; (4) 译者和原作者具有不同的意义理论和价值观念。

6 关于翻译与读者

奈达的动态对等原则是以读者为中心的, 他把翻译的侧重点放在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上。在《翻译的理论和实践》第一章中他开宗明义地指出翻译原来曾把侧重点放在信息的形式上, 而新的侧重点现已转移到读者对译文信息的反映上。不同的读者理解力不同, 兴趣也各异。为此, 奈达把译文读者分为四类:儿童读者、初等文化水平读者、普通成人读者和专家。他认为对同一原文应准备几个不同的译文以适应不同层次的读者需要。与奈达相似的是, 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对译文读者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它认为译者应该根据原文使用的语言种类, 确定原文读者群的特点, 并据此确定译文能给予目的语读者多少注意力。他根据读者的知识水平和兴趣, 把读者分为三类:专家、普通教育者和文盲。但在另一方面, 纽马克批评了奈达以读者为中心的原则, 认为其运用范围是极其有限的。他明确指出在翻译文学名著或者是重要言论时, 译者首先应忠实于原文作者, 其次是忠实于目的语, 最后才是忠实于读者。

7 结论

以上对尤金·奈达和彼得·纽马克两人的翻译思想进行梳理后, 不难发现他们的理论有诸多共通之处, 同时又各具特色。他们的理论是翻译实践和潜心研究的结果。同时随着翻译实践的丰富和理论界的评论, 他们的理论也得到了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郭建中.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

[2]李文革.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3]廖七一.当代英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

[4]苏文秀.奈达与纽马克翻译理论比较[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8, (3) .

纽马克翻译理论 篇8

20世纪70年代产生的功能派翻译理论是一个重要的翻译理论, 突破了对等理论的限制, 要求翻译活动必须依据翻译目的。以语言功能为依据, 莱斯 (Reiss) 和纽马克 (Newmark) 进行了各自的文本划分, 二者都认为翻译应先基于文本类型, 决定翻译策略。莱斯和纽马克对文本类型的归类有相同, 但也存在差异。笔者在本文中试比较二者的文本类型翻译理论。

2 论莱思和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翻译理论及翻译方法比较

2.1 简述莱斯的文本类型理论

莱斯以布勒的理论为基础, 共划分了四种文本类型:

1) 信息文本, 此类文本以传递信息作为最主要功能。信息文本以逻辑性强为主要特点, 强调文本的内容才是交际的焦点。

2) 表情文本, 强调的是作者如何表达自己的心境和感情, 作者或“发送者”的地位显著, 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传递方式, 其语言特点是具有美学特点。

3) 感染文本, 以信息接受者为中心, 强调文本的感染力度。语言的形式通常是对话性的, 其语言特点是呼吁感染, 强调感同身受。

4) 听觉媒介文本。此类类型是写出来让读者听的, 如歌曲, 电影、电视或有声 (像) 广告等。

莱斯的文本翻译理论认为在一个文本中存在多种功能, 但这些功能需分清主次。在翻译过程中, 应当以原文中主要的文本类型作为参考, 再决定采取何种翻译策略。这也就说明了文本类型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译者的翻译方法, 如何决定文本类型归类是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的重中之重。虽然我们可以说文本类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翻译策略, 最终的翻译策略需要考虑诸多因素, 莱斯在其“翻译要求”中提出了译文要以语言功能为基础, 基于不同的翻译要求, 原文和译文可以体现不同的语言功能。

2.2 简述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理论

纽马克的语言功能理论与莱斯功能理论十分相似, 都是以布勒的语言功能工具模式为基础, 将文本类型分为了三种:

1) 表达功能型文体, 其核心是表达情意, 作者表达自己的思想, 忽略读者的反应。

2) 信息功能型文本, 其核心是语言之外的现实世界, 通常不带有个人感情色彩。

3) 呼唤功能型文本, 强调以读者为中心, 号召读者按照作者意图来行动、思考并作出自己的感受。

纽马克强调翻译方法不能截然分开, 如果文本要传递的信息没有文化差异, 那么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可以重叠使用。换言之, 在翻译时不能一成不变, 要有所变通。

2.3 试比较莱斯与纽马克的文本理论

二者的文本类型划分都以布勒的语言功能三分法为基础, 所以都认为文本类型应该有三种基本功能, 而基于三种基本功能二者都认为有三种基本文本类型。而且, 他们都一致认为一个文本不止具备一种文本类型, 很多文本都是兼有三种文本类型, 只是在一个文本中, 不同的文本类型占的比例不同而已, 从这一层面说, 二者对于文本的特点、划分也是基本一致的。

当然, 二者的划分也不是完全一致, 存在一些差别。首先, 莱斯的信息文本中包含交际语 (phatic) , 因为纽马克受雅克布森的影响, 他将交际语作为一种单独的语言功能, 有些翻译专家认为将交际语不能单独作为一种功能, 完全可以附属到其他的语言功能当中。其次, 二者对于说明书对于何种文本类型当中看法也不相同, 莱斯将其归于信息文本类型, 而纽马克则将其归于呼唤功能文本类型。笔者还是比较倾向于莱斯的划分方法, 说明书不具备呼唤功能所具备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从以上两个方面来看, 莱斯划分的文本类型比较的客观。再次, 莱斯又基于三种文本类型, 又扩充划分出了听觉媒介文本, 笔者认为此种划分有所牵强, 也不够严谨, 因为听觉媒介文本完全可以包含于前三种文本类型中, 从逻辑层面看, 这类文本不具备与其他三种文本类型并列存在的必要。比如也可将电视、新闻、报道归于信息文本, 有时候也可以将演讲归属于表情文本。很难用同样一种标准去衡量所有类型的文本。当然, 莱斯的这种分类为了方便译者和读者理解, 但不是十分严密。而纽马克的文本类型受到雅克布森的影响, 和莱斯的分类相比较, 对每种文本的功能特点总结的更加具体、细致。他注意到了语言的其他功能, 如交际、美学和元语言功能。

2.4 莱斯与纽马克的文本翻译方法、步骤以及翻译批评比较

二者的翻译方法都建立在对等的基础上, 都认为翻译的基础是离不开文本分析的, 而且要针对不同的文本类型需采用不同的的翻译方法。在翻译表达型的文本类型时, 二者都强调需保留原文的美学特点。对于翻译信息型文本, 二者都认为应该如实翻译, 尊重原文的表达。对于翻译感染型的文本, 二者都强调注重读者的反应。二者都意识到翻译和文化的关系, 承认翻译时会有意义走失的现象。

但二者的翻译的翻译方法存在分歧, 莱斯的观点是强调目的语的重要性, 目的语要追求与原文相对等的表达效果, 但这些过程需要借用目的语中的一些形似的表达, 如成语、词组或隐喻, 要给读者提供熟悉的语言表达环境。纽马克主要提倡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 他的这两种翻译方法都强调以原文、原语为基本点, 语义翻译以原文的表达为重点侧重方式, 译者翻译时要尽可能地贴合原文。而使用交际翻译方法时, 主要是让读者在阅读时能够体会原文作者所处的情景。

在翻译步骤层面, 纽马克认为应该先分析原文, 然后再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 翻译时要注重的各个层面, 如原语文本层面、所指层面、衔接层面和自然层面。与纽马克不同, 莱斯将翻译过程分为分析阶段和再次词语表现阶段。

二者在翻译批评方面也存在一些差异, 莱斯的翻译批评是以功能理论为基础, 无论文本取向还是目的取向的翻译, 主观因素都会影响翻译。翻译批评只有把主观因素考虑在内的才是合理的。纽马克在其撰写的《翻译教程》中提出了两种主要的翻译批评方法, 即功能批评法和分析批评法。他强调翻译批评者应善于运用这两种方法, 但在批评同一文本时应注重侧重, 应结合整体和细节来评判译文和原文的关系才是合理的。

3 结束语

莱斯和纽马克提出的文本类型理论的价值在于它们的客观性, 避免了将翻译变成死译硬译, 导致读者不能完全理解译文的意思, 也可以避免乱译, 导致与原文的意思完全背离, 也使翻译不在局限于老生常谈的直译和意译之争, 为翻译事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与活力, 大大促进了翻译的发展。该文通过归纳两位翻译家的主张, 希望为学习和从事西方翻译理论的学者提供一些参考。

摘要:凯瑟琳娜.莱斯和彼得.纽马克的文本类型为翻译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通过对二者的文本类型理论的认识、对比和分析, 二者的翻译理论在翻译的方法、步骤和翻译批评等方面存在差异, 该文进行了详细的读解, 二者的文本翻译理论研究为翻译学者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文本类型,翻译理论,比较

参考文献

[1]Newmark, Peter.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 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2]Reiss, Katharina.Translation Criticism The Potential&Limita tion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3]张南峰.中西译学批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4]陈婧.文本类型翻译理论与翻译标准的在讨论[J].宜宾学院学报, 2004.

纽马克翻译理论 篇9

一、“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理论在字幕翻译中的应用

纽马克提出的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认为, “交际翻译指译文对译文读者产生的效果尽量等同于原作对原文读者产生的效果。语义翻译则指在译语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前提下, 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文的意思。”也就是说, 交际翻译更注重译入语及其受众感受;语义翻译更注重源语, 试图在翻译过程中无论风格上还是形式上都实现再现原文的效果。把语义翻译应用到字幕翻译中就是指译者要注重保留原对白的风格及形式, 从而完整的表达原对白;把交际翻译应用到字幕翻译中就是译者要注重译入语受众的感受, 译文要符合译入语受众的语言表达方式, 尽量做到“地道”, 达到译入语受众在观看字幕时以为自己读的就是原对白的效果。

二、语义翻译、交际翻译与翻译补偿

世界上存在来自不同语系的多种语言, 语言使交流变成可能, 翻译使这种可能变成可行。然而, 由于源语言和目的语言属于不同语系时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有着极大的不同, 以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为指导原则下的字幕翻译虽然能使源语言的大致意思表达无误, 有时却在保留源语言本意的基础上失去源语言观众所能体会到的“韵味”。这时, 翻译补偿便能很好的发挥作用。夏廷德在其著作《翻译补偿研究》中是这么表述翻译补偿的, “补偿是以目的语手段为主, 辅之以符合目的语规约或规范的其他语言手段, 根据文本类型和翻译目的, 对翻译过程中潜在的或发生的损失进行的修复或弥补。”本文试图以电影《敢死队2》的字幕翻译为例, 以语义翻译、交际翻译理论为指导, 分析探讨如何对字幕翻译中的缺损进行翻译补偿。使译入语受众体会到近似于源语受众所能体会到的影片“韵味”。

1、词汇层面的翻译与补偿

词汇的翻译是基础的翻译, 而限制于影视作品的特殊性及文化的差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也难免造成词义或词汇所指意象的丢失, 使译作所译非所指, 给观众造成不便, 这就要对翻译进行词汇的补偿。

例1.Barney Ross:Alright guys, put your toys away.

巴尼·罗斯:行了, 伙计们, 该回家了。

这句台词是巴尼团队赴尼泊尔营救富豪任务已接近尾声, 准备甩掉敌人开飞机走人时巴尼对团队其他人说的。从译文中我们可以看出, 该译文根本没有译出“toys”一词的意思, 造成译文词汇层面的缺失。“toys”原意指玩具, 但在这种语境下巴尼口中的“toys”显然是指他们的敌人, 具有轻蔑的意味。故笔者认为应对“toys”一词进行词汇层面的补偿。改译为:“行了, 伙计们, 把你们的尾巴甩掉, 我们该回家了”。这样方显巴尼轻蔑的意味。

例2.Barney Ross:Thanks for showing up.

克里斯莫斯:今天谢谢你。

Booker:My pleasure.

布克:别客气。

巴尼团队在一个废旧的小镇遭到桑族人袭击, 布克的出现使巴尼团队绝处逢生。“show up”原意为“到场、出现”, 根据影片中人物性格可知, 布克喜欢单干, 也不爱管闲事儿。所以他能帮助巴尼团队解围的行为很难得, 译文一定要译出“show up”才显示出巴尼十分感谢布克的解围。但该译文并没有译出“show up”, 造成译文词汇层面的缺失。建议改译为:“谢谢你今天出面解围”, 其中“出面”很好的补偿了译文的“show up”词汇意思的缺损。更显巴尼感激之情。

2、语用层面的翻译与补偿

影视作品展示的是故事中主人翁的生活, 口语化是字幕翻译最大的特色。而在日常生活中的对话往往除了表达句子本身的意思之外还附带着其他的意思, 译事是一种三元关系……译者既要忠实于原作者, 又要服务于译文读者。译者在字幕翻译过程中, 应当在交际翻译理论指导下, 对除影视对白字面意思外的其他意思通过翻译补偿良性的传达给受众, 使译作所译为所指。

例3.Christmas:Better you than me

克里斯莫斯:还好不是我

Barney Ross:That`s nice, nice.

巴尼·罗斯:你还真会安慰人。

在巴尼团队赴尼泊尔营救中国富豪任务中, 巴尼不慎身中两枪, 克里斯莫斯说道:“Better you than me”, 巴尼调侃的语气回答:“That`s nice, nice.”根据字面意思我们应该译为:“那很好, 很好”。但这种译文不能准确的表达巴尼调侃又有点埋怨克里斯莫斯的意思。在交际翻译原则的指导下并对译文进行语用层面的翻译补偿译为:“你还真会安慰人”补偿了英文原句语用层面的缺失。

例4.Billy:she was a nurse.

比利:她是个护士。

Barney Ross:That comes in handy.

巴尼·罗斯:一定很会照顾人吧。

比利与巴尼闲聊, 说到比利女朋友是个护士时巴尼说道:“That comes in handy.”“handy”译为便利的, 手边的, 就近的。此时, 巴尼的言外之意是比利找了个护士女朋友很好, 因为护士很会照顾人, 所以该译文在遵循交际翻译原则的指导下对译文进行了语用层面的翻译补偿, 使译入语读者一目了然。

3、文化层面的翻译与补偿

电影翻译过程中, 译者“不仅在语言之间, 同时在两种不同的文化之间建起了桥梁……他们重构起了跨越语言界限的词语等值, 同时也反映、移植了别国文化”。一个合格的译作不仅要译好原对白中的词汇和语意, 更要译好其中的“文化”, 搭建好译入语受众与原对白文化共鸣这座桥。

例5.Church:Should be a walk in the park for you.

澈弛:“这对你来说小菜一碟”。

澈弛交给巴尼团队一项任务, 任务是去噶扎克山区附近搜寻一架被击落的飞机, 把飞机内保险箱里的东西拿回给他。澈弛认为这项任务对巴尼团队来说非常容易, 所以对巴尼说:”Should be a walk in the park for you.”。交际翻译更注重译文读者的反应, 使读者不觉得译文晦涩难懂。故译文在遵循交际翻译指导下, 对译文进行文化层面的翻译补偿, “小菜一碟”四字格的使用充分考虑到了译入语文化, 使译入语受众也感受到了源语受众所能感受到的“韵味”。

例6.Barney Ross:But your girlfriend over there has a world-classcheating gene.

巴尼·罗斯:可你要是娶了她, 这辈子那种帽子就戴不完了。

Christmas:I should stab you in the heart.

克里斯莫斯:我真该一刀捅了你。

巴尼团队在一家小酒吧消遣, 看到举止轻浮的克里斯莫斯女朋友, 巴尼劝道, “But your girlfriend over there has a world-class cheating gene.”根据语义翻译原则译为“你女朋友有着世界级的欺骗基因”, 也许经过揣测观众会理解出这句话是指这女孩不检点, 但这需要观众在看了字幕后进行二次思考, 故该译文充分照顾到了译入语受众接受信息瞬时话的特点, 对该译文在翻译时进行文化补偿, 把表达女孩不忠的话语转换为中国人思维里的“那种帽子”, 使译入语受众觉得译文很有中国味道。

4、审美层面的翻译与补偿

“美, 其实无处不在, 同时也是语言的基本属性之一。‘趋美’是人类语言的共性。”正如严复先生提出的“信、达、雅”, 在保证译文准确达意的同时, 也要兼顾“雅”, 使译文兼具美感。字幕翻译也不例外, 译者应在兼顾语言本意的同时, 尽量再现原语电影中言语之间的美意。

例7.Barney Ross:Let us take care of him.

巴尼·罗斯:埋葬他。

巴尼团队里年轻的狙击手比利在执行任务时被早已经埋伏在附近的维来恩犯罪团伙杀害, “Let us take care of him.”, 这句对白是巴尼与团队其他人说的, 译文“埋葬他”未免有些生硬, 体现不出感情色彩, 因此笔者认为在交际翻译的指导下并对译文进行审美补偿, 将译文处理为“我们送他最后一程。”更能让受众体会到巴尼对比利的死是多么痛心和惋惜, 使受众和影片中的巴尼在感情上产生一种共鸣。

三、总结

通过以上对《敢死队2》的字幕翻译分析, 可知, 在字幕翻译过程中译者既要充分的根据语义翻译原则忠实于原对白的语义信息, 又要根据交际翻译原则照顾到译入语受众的语言习惯, 可又限制于译者水平、文化差异等诸多原因, 难免译文会有些语义或风格上的损失, 适当的翻译补偿有利于减少这种翻译中的缺损, 使译入语受众和源语受众感受相同。

参考文献

[1]柴梅萍.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传递的得与失//杨自检.英汉语比较与翻译5[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732-741.

[2]Newmark·Peter.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Oxford:Pergamon Press, 1981.

[3]夏延德.翻译补偿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5:68.

[4]孙会军, 赵小江.翻译过程中原作者—译者—译文读者的三元关系[J].中国翻译, 1998 (2) :35-37.

[5]杨自检.英汉语比较与翻译[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上一篇:党建资源整合下一篇:创造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