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转换理论

2024-09-30

翻译转换理论(精选10篇)

翻译转换理论 篇1

一、 引言

1.背景。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腾飞,科技发展和文化繁荣,国际间医学领域的学术交流日益频繁。主要表现在高等教育机构、研究机构之间的交流与互访、不同类型的学术研讨会数量不断增加。不但对医务人员、研究人员的英语交际能力、演讲及展示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对医学翻译人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拟采用某一医学领域的学术交流大会上的演示幻灯为素材,以卡特福特的翻译转换理论为指导,结合医学英语的特点,指出其中的不足之处并为今后的实践工作积累经验,提供参考。

2.卡特福特的翻译转换理论。卡特福特是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其著名的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翻译的语言学理论》是英国翻译理论语言学派的代表作,在西方翻译理论界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翻译的语言学理论》深受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以及J.R.弗斯的影响。卡特福特认为任何翻译理论都必须采用某种语言的理论,即普通语言学理论。语言本身是一种固有模式,是形式(form),不是实体(substance)。语言具有三个层次,实体、形式和语境。实体(包括语言实体和字型实体)和语境都是超语言的。语言内部层次就是这些媒介的形式,是对实体的一种抽象。语言主要是在不同的层次(如语音、词形、语法及词汇)和级阶(句子、分句、片语、词及词素等)发挥其交际功能。

卡特福特定义翻译为:Translation is the replacement oftextual material in one language by equivalent textual material inanother language.卡特福特认为谈翻译必然要谈意义。意义是一种语言特征,一篇原语文本具有原语的意义,一篇译语文本具有译语的意义。意义是与任何语言形式或它可能具有的任何形式(文本、文本中的条目、结构、结构成分、类别、体系中的术语)有关系的网络。由语法和词汇的形式语言单位所构成的关系有两个种,一是形式关系,二是语境关系。形式关系在语法里就指语法等级体系里不同等级的条目之间的关系。不同的语言具有不同的语法,所以不可能存在两种语言一样的语法。所以原语和译语的形式关系只能是相似,而非对等。就好比单词的单复数问题。中文弱化了单词的单复数形式,而英语却对单词的单复数形式有着明确的规定。如原语“summary of clinical parameters”,中文只会译为“临床指标/参数总结”,而不会译为“一些或者若干临床指标/参数总结”。因此,正如卡特福特所言,每一个词都有其产生于该系统与其他词语互为依存的“价值”,形式关系不可能达到完全的等值。反观语境关系亦然。他认为一个文本的意义是无法完全翻译到另一个文本中去的,至少在一个层次或更多层次上的意义是无法找到对等语,而只是一种替换,将原语的意义移植到译语的意义中。卡特福德强调的语言个性。每种语言都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凝聚,都受其独特的文化影响,都具有独特的语境系统,而体现语境系统的词汇语法系统也是独特的。故此每一种语言都自成系统。不同的语言存在于不同的系统中。而每一种语言又由无数子系统组成的,所以形式对应关系最多不过是粗略的近似,原语条目和译语条目显然几乎不可能具有相同的形式关系和语境关系。由此产生出形式对应(formal corresondence)和文本等值(textualequivalence)的区分。文本等值指某个词或句子在特定情景中的含义,是可以翻译的;而形式对应指一个词同其语法系统之间的关系,由于各种系统之间存在差异,所以翻译具有不可译性。但是他提出译者的主要任务是寻求内容的等值。他认为把翻译理论与语义与语法作用的分析紧密结合起来,从语言的使用技巧谈论翻译,认为翻译旨在产生一种与原文语义等值的译文。理论的目的在于说明如何从词汇和语法结构上产生这种语义的等值。因而产生翻译转换,即“在从原语到目的语的过程中背离了形式对应。”

卡特福特认为有两种转换:层次转换(level shift);范畴转换(shift of category)。卡特福特进一步将范畴转换分为四种,结构转换、词类转换、单位转换和内部体系转换。

二、 医学英语的特点

医学英语一般是“指医务人员、各医疗部门在临床应用、科研及教学、医学基础及医学服务等实践中所使用的专门语言。”医学英语属于专用英语,具有措辞准确、表达客观、逻辑紧密、行文简洁、词义明确、含义固定以及具有各种严格的应用文书等语体特征。医学英语主要源于拉丁语、希腊语、法语词汇。本文拟以某一医学领域的学术交流大会上的演示文件为例,对其中的文本材料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医学英语的若干特点。

1.缩略法。由于多数医学英语的词汇较长的原因。为方便沟通和交流,常常将某一个词组中的首字母组合成为一个新的词汇。例如,IOS=impulse oscillometry,FOT= forcedoscillation technique,FEV=,EFL=expiratory flow limitation等等。

2.专业化。医学英语属于专用英语,是指与医疗行业、学科或目的相关的英语,有着独特的词汇、短语、句法结构以及惯用表达模式和规范等,从而满足医疗行业的特定需要,并实现技能的专业化。如Larynx,咽喉;Trachea,气管;Alveoli,肺泡;spirometry,呼吸量测定法等等,均有专门的词汇表达特定的含义。

3 . 合成词。医学英语中广泛使用旧词合成新词的方法。如bronchodilation支气管扩张;extrathoracic胸腔外的;hyperresponsiveness气道高反应性。

4 . 名词化。医学英语中大量使用了名词化的词语。如elasticity of peripheral lung,retraction forces,dimensions ofperipheral airways。既满足医疗行业的特定需要,又符合演示文件信息浓缩,表达简洁的特点。

三、 从卡特福特的翻译转换理论看医学演示文件的翻译

以下以医学某一领域的学术报告PPT为例。参照卡特福特的翻译转换理论,对比原语与译语文本,探讨如何运用转换理论最大可能地达到翻译等值,从而为翻译实践工作总结积累经验,提供参考。

1.翻译等值。在翻译过程中,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是达到形式和文本的等值。但由于英语和中文的语言特点和语法的不同,形式和文本往往不能两者兼具。而在PPT文本翻译中,由于PPT本身主要仅为满足报告人与听众简单的交流而服务,文本简洁、易懂,主要以翻译单词、短语以及短句为主。因此我们可以在追求内容等值的前提上,尽量做到文本相似。

例文一:

原文:“Graduate of the Technical University in Dresden,Diploma in 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on Techniques,CertifiedEngineer.”

译文:“毕业于得累斯顿工业大学,专业电子和信息技术,注册工程师。”例文一需要翻译的主要是简单的介词短语以及单词的音译,译文与原文在语义上一致,而在文本上译文亦与原文大致相似。

2.范畴转换。

(1)单位转换(unit shifts)或级阶转换(rank shifts):这类转换指目的语的翻译等值与原语处于不同的级阶。这里的“级阶”指分为层级的语言单位,如句子、从句、词和词素。

例文一:

原文:1976-1979 R&D in Funkwerk Koepenick,Berlin.Development of commercial computerized wirelesscommunication systems.

译文一:柏林Funkwerk Koepenick公司从事商业微机控制无线通讯系统的研发。

译文二:1976-1979年就职于柏林Funkwerk Koepenick公司的研发部门,主要参与商业计算机控制无线通讯系统的开发。

对比两个译文,不难发现译文根据英语以及中文的语法特点分别进行了级阶转换。原文中为两个并列的短语,并分别有两个限定词“in Funkwerk Koepenick,Berlin”和“ofcommercial computeriz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修饰R&D和development。但是在译文一中,译文转换为一个句子。“in Funkwerk Koepenick,Berlin”变为句中的主语,而“of commercial computeriz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成为修饰宾语的定语。级阶从短语转换为句子。同样的,译文二也对文本进行了调整,成为一个主从复合句。对第一个修饰词做了与译文一同样的处理,而第二修饰词则成为了分句,起到补充说明主句的作用。然而 ,译文二根据中文的特点,将原句拆分为主句和分句,除了在形式上与原文最为接近外,也更加符合中文的行文习惯。

(2)词类转换(class shifts):包括从一种词类转换成另一种词类。

例文二:

原文:Effortless examination

译文一:测试简单易行、无需用力。

译文二:测试毫不费力。

该句主要 是产生了 词类转换 。原文中e ff o r t l e s s是examination的前置定语,在译文一和译文二中,effortless分别翻译为“简单易行、无需用力”及“毫不费力”修饰测试,并转换为了后置定语。

(3)结构转换(structural shifts):卡特福特认为这是一种最常见的转换形式,主要涉及语法结构的转换。

例文三:

原文:The key concepts of the forced oscillatory respiratorymechanics is the“impedance(Z)”,the spectral (frequencydomain) relationship between pressure(P) and airflow(V).

译文一:强迫振荡呼吸力学的主要概念是“阻抗(Z)”,压力(P)和流速(V)之间的频谱(频域)关系。

译文二:“阻抗(Z)”是强迫振荡呼吸力学机制的重要概念,也就是压力(P)和流速(V)之间的频谱(频域)关系。参看原文,分句“the spectral (frequency domain) relationship…”应该是作为主句“The key concepts of the forced oscillatoryrespiratory mechanics”的补充说明。对比译文一二,译文一背离了原句的意思,使得从句成为了主句的宾语,“阻抗”、“压力”、“流速”三者成为了并列的成分。译文二能理顺主句与分句的意思,在不改变原句意义的情况下,较好地运用目标语言将源语转换,并且为避免产生歧义,将“阻抗”这一概念调整为整个句子的主语,运用了卡特福特翻译转换中的“结构转换”这一技巧,能更好地表达出源语的意义。

四、 结语

以上摘取了演示文件的若干文本为例,参考卡特福特的翻译转换理论,对翻译文本进行评析,旨在优化翻译质量,从而为日后工作的开展积累经验,提供参考。

鉴于当前我国的医学翻译人才主要由医护人员或者英语专业的人才组成,同时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对专业英语的重视度不够,故此我国的医学翻译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因此增强对在职医学翻译人才的继续教育,特别是语言学理论的学习,将对我国的医学翻译事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演示文件主要用于学术会议的报告与交流,其主要作用是提示讲者并为听众展示作者思路和强化要点。因此演示文件的文本特点主要以简单清晰、规范易懂为主,不涉及深层的语义关系。而卡特福特的翻译转换理论主要是从语言学的角度讲翻译过程中层次和结构的对应规则,对语言间的深层语义考虑不多,故此学习卡特福特的翻译转化理论能为演示文件的翻译提供极好的翻译策略。

摘要:生物医学文献及演讲均是及时报道和传达生物医学研究领域新发现的重要途径。医疗翻译作为科技翻译中一支重要的分支,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固有模式。当前国家经济腾飞,科技发展,文化繁荣,国际之间的医学学术交流日益频繁,医学翻译的准确性尤为重要。本文拟对医学领域学术交流大会上演示幻灯的文本进行分析,运用卡特福特的翻译转换理论探讨医疗翻译在这一特殊载体的特点,旨在解决翻译实践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优化翻译质量,从而为今后工作的开展积累经验,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翻译转换理论,医学翻译,特点,翻译策略

翻译转换理论 篇2

汉语与英语分属不同的语言系统,具有不同特点和结构,两者之间无法实现绝对的对等,若想要准确的传递原文信息,且语言表达符合目标语读者的语言习惯,就要在翻译过程中进行“转换”。“翻译转换”这一概念是由英国著名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卡特福德提出的。卡特福德(1917-2009)于1965年在《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一书中提出了“翻译转换理论”,他认为“转换”就是“原语进入译语过程中偏离形式的对应”。

二、翻译转换的类别和理论基础

根据语言的层次和范畴,卡特福德将“翻译转换”分为两类: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他提到层次转换指“处于一种语言层次上的原语单位,具有处于不同语言层次上的译语翻译等值成分”。卡特福德提出的转换理论的基础是韩礼德的系统语法和语言层次理论, 韩礼德将语言分为四种不同的层次:语法、词汇、词形和语音。但由于词性和语音之间,以及词性和语音与语法词汇之间都无法进行转换,所以卡特福德认为层次转换只存在于词汇到语法或语法到词汇的翻译过程中。

卡特福德认为等值关系可以在阶级之间上下转换,因而将“范畴转换”定义为“翻译过程中对应形式的脱离”。根据韩礼德对范畴的定义和归类,卡特福德将范畴转换分为:结构转换、类别转换、单位转换和系统内转换。

三、翻译转换理论在《简爱》中译本中的应用

1.层次转换。汉语通常使用词汇手段来表达数、时态、体等范畴, 而英语则通常用语法手段, 因此, 英汉翻译时常需要利用词汇和语法之间的层次转换。在《简爱》中译本中,译者多次使用层次转换来表达时态,请看以下例子:

I do my best; and have done it, and will do it. (Charlotte Bronte,283)

译文:我尽力而为,过去这样,将来也这样。(Zhu Qingying, 211)

汉语中动词不会为了表达时态而转换为不同的形式,而是会选用一些可以表达不同时态的词,在例子中,“have done”是完成时,转换为汉语的表达是“过去这样”;“will do ”是将来时,转换为汉语表达为“将来也这样”。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会顺其自然的采用这种方法来实现英汉时态表达的转换。

2.范畴转换。英汉两种语言表达习惯和句子结构都大不相同,翻译过程中必然会进行范畴转换,才能避免翻译腔。下面将从 “结构转换、类别转换和单位转换” 三个方面具体分析范畴转换在《简爱》这一著作翻译中的应用。

(1)结构转换。结构转换是一种可以发生在所有等级上的转换, 也是最常发生的范畴转换。由于两种语言具有不同的特点,英汉之间的结构转换存在多种形式,下面主要具体分析被动语态和主动语态之间的转换:

1)被动语态和主动语态的转换。英语表达中被动语态较为常见,而汉语则恰好相反,只有在少数特定情况下才使用被动语态。所以在将文学作品从英文译入到汉语时,译者要考虑讲将动译为主动,这样中文读者读起来会感觉语言更顺畅地道。请看下面的例子:

Still, now and then, I received a damping check to my cheerfulness; and was, in spite of myself, thrown back on the region of doubts and portents, and dark conjectures. (Charlotte Bronte, 142)

译文: 不过我时时会感到扫兴,情不自禁地想起那些疑惑、凶兆和不祥猜测。(Huang Yuanshen, 181)

在原文的表达中,作者用到了“was thrown back”, 不强调动作发出者,使用的是被动语态,符合英文中多用被动语态的特点。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将被动语态转化为主动语态,译为“我想起”,这更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如果作者直译为“我被那些疑惑感染”,会使文章读起来有很重的翻译腔。

2)物称主语与人称主语的转换。英语多使用物称主语句,比较客观的描述事物或事件,而少用人称来叙述 而汉语则相反,倾向于描述人及其行为或状态, 常常使用人称做主语。因此,英汉翻译时, 译者需要注意到人称之间的转换。在简爱中的中译本中也体现了这一点,例如:

‘It passes me! she continued; (Charlotte Bronte, 231)

译文:“我不了解!” (Li Jiye, 323)

在物称主语的句子里,it作主语较为常见,‘It passes me!表示说话者的难以置信,英文表达中这样的方式更加客观,情感更强烈,但在中文表达中,人们习惯用人作主语来表达情感,所以译者将其转换为人称主语的句子,符合中文表达法,使得译文更地道。

(2)类别转换。“当原语单位的翻译等值成分是一个与原语单位处于不同类别的成分时,就产生了“类别转换”,类别转换在大多数情况下体现在词汇转换上,例如英语偏好名词结构,而汉语倾向使用动词以使意义表达更加清晰明确。这种词汇间的转换也使得译文不再生硬。词性转换的形式多样,比如,名词与动词的转换, 形容词与副词的转换等。请看下面的例子:

Bessie had retained her quick temper as well as her light foot and good looks.(Charlotte Bronte, 299)

译文:贝茜的性子依然那么急,手脚依然那么轻,容貌依然那么姣好。(Huang Yuanshen, 250)

原文中“quick temper,light foot和good looks ”是“形容词+名词”的形式,译者将名词转换为形容词,同时用副词“依然那么”修饰,突出了原文中 “as well as” 的意思。这种表达更符合中文表达习惯,且译文流畅,形式整齐。因此,若译者善于使用类别转换,灵活运用词汇转换的技巧,那译出的文学作品就更加流畅,语言优美,文学价值更高。

(3)单位转换。单位转换即指源语中某级上一个单位的翻译等值成分为译语不同等级上的单位这样一种形式等级上的脱离。也就是说,译者可在目标语的其他等级中寻找能与源语最大程度对应的等级,比如,一个单词可以翻译成一个短语或一个子句被译为句子。这样译文会更符合目标语的表达方式。请看以下例子:

I resolved, in the depth of my heart, that I would be most moderate-most correct; (Charlotte Bronte,60)

译文:我暗下决心,要把话说得恰如其分,准确无误。(Huang Yuanshen, 82)

在这个例子中,“I resolved, in the depth of my heart” 在英文中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但作者在翻译过程中,把它转换为一个简单的短语“暗下决心”,在意思上实现了对等,且形式上更为简洁明了。除此之外,成语的使用也增强了译文可读性,文学价值更高,这在文学翻译中是不可或缺的技巧。

四、结语

本文基于翻译转换理论, 结合实例进行分析,说明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在《简爱》翻译过程中的应用情况。英汉两种语言结构上存在巨大的差异,所以翻译的过程其实就是转换的过程。翻译转换理论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 使译者能够依据汉语的表达习惯进行翻译。在今后西方文学的翻译过程中,译者若能熟练使用卡特福德翻译理论,译文质量和文学价值一定会得到很大提升。

参考文献:

[1]Catford,J.C.(1965).A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 ion:An Essay on Applied Linguist ics[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卡特福德.穆雷译.翻译的语言学理论[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1.

[3]李春雷.从翻译转换角度对比《简爱》的两个中译本[D].北京语言大学,2007.

[4]赵瑛瑛.《简爱》两种中译本的对比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6.

[5]金堤.等效翻译探索(增订版)[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翻译转换理论 篇3

1 尤金·奈达的“逆转换理论”及其应用于《伤寒论》翻译的理论基础

尤金·奈达将翻译定义为:Translation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1].即“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文的信息”。“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对等语”, 即实现“动态对等”、“功能对等”。它是奈达翻译理论的核心, 翻译要为接受者服务 (receptor orientation) , 并使译文接受者最大程度且准确无误地理解原文信息, 这就要求译文尽量使用译文接受者喜闻乐见的、符合译语表达规范的言语形式[2]。为了取得这一对等, 奈达提出“逆转换翻译理论”。“逆转换翻译理论”又称“四步模式说”, 指翻译过程包括四个阶段:分析 (analysis) 、转换 (transfer) 、重组 (restructuring) 和检验 (test) 。对原文 (source language) 进行语法语义分析的基础上, 将其从表层结构逆转换为深层结构, 然后传译到译文 (receptor language) 深层结构, 最后再从译文深层结构转换为译文表层结构, 最后对译文进行比较和检验, 见图1。

为推广基督教, 让上帝的子民更好地聆听圣经, 奈达最初将“逆转换理论”用于《圣经》的翻译,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将普世大众《圣经》译本的翻译方法用于《伤寒论》, 可以使译文接受者最大程度地理解这部中医经典。此外, 为了文本信息传递的有效和迅速, 译者需要重视临床医籍内容本身叙述的准确性和表达的流畅得体, 无需考虑双关、夸张等修辞, 这样的文体适合奈达“功能对等”的翻译理论。

2“逆转换理论”应用于《伤寒论》翻译的理论介绍

“逆转换理论”翻译《伤寒论》分为四个阶段:分析 (analysis) 、深层转换 (deep transfer) 、重组 (restructuring) 和表层检验 (surface test) , 见图2。

2.1 分析阶段

将古文各成分间的关系用最清晰的形式表达出来。“如果一个译本还是不能具有与原文等同的质量, (通常) 不是因为这种目的语本身的句法或词汇存储量不够, 而是因为译者篇章分析的能力有限”[3]。包括分析词语功能、语句逻辑关系和语篇文体风格。分析词语功能是按词语在文中的作用归类, 分为事物词、活动词、抽象词和关系词。事物词表人、事件活动的主体, 由名词或代词表示, 如“喘家”“少气者”等。活动词表事物词参与的行动或过程, 由动词表示, 如“叉手自冒心”“心动悸”“心中懊憹”等。抽象词表事物词或活动词的质或量、时空或加强语义等, 由形容词、副词或虚词来表示, 如“ (发汗) 过多”“仍 (发热) ”“ (二三日) 以上”。关系词表上述三类词的关系, 如“……则……”“若……”。接着, 按功能划分语句意群, 分析逻辑关系, 如“……者也” (表判断) 。最后, 分析文体风格, 《伤寒论》为临床医著, 翻译重心在于内容本身, 无需添加任何修辞。划分出表层结构后将其转换为包含意群、语法和逻辑关系的现代汉语译文, 即深层结构。

2.2 深层转换阶段

根据医理将译文按意群 (meaning group) 转换成深层结构的英语译文, 译文是逐个意群的组合, 是散乱而不连贯的英语。“转换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 意义的丢失和变形在所难免。当形式与内容发生矛盾时, 形式让位于内容。译者就要充分利用译语的优势对这一意义的丢失进行有效的补充, 在很多时候, 需要改变译文的形式来忠实地传达原语信息”[2], 从最大程度上使译文读者在阅读译语文本时获得和原文读者相同的感受。

2.3 重组阶段

深层结构按语法、句法重新排序组成表层结构, 包括功能和文体风格的重组。前者是将意群按语法、句法调整语序, 注意名词人称、数的变化, 动词的时态和语态等。后者指译语的文体要与原文的文体相对应, 两种形式互为动态对等。原文是传达临床诊疗方法的医古文, 以客观诊疗过程为内容、以阐述医理治法为依托, 译语应保留其原貌。

2.4 表层检验阶段

比照原文和译文在译意层面是否取得功能对等, 即“值”的对等。将中国传统文化考虑在内, 对成文进行回译、校对及改正以形成最终译本。这样可以弥补“言必称奈达理论之缺陷”[4], 即缺乏对翻译文化交流功能的重视, 使译本在最大程度上引起译文读者的共鸣。

3《伤寒论》心系疾病条文译法举例

例句1:发汗过多, 其人叉手自冒心, 心下悸, 欲得按者, 桂枝甘草汤主之。

译文:Afterexcessive perspiration, the patient tends to press his chest with interlacing hands while his heart palpitates.Guizhigancao Decoction serves as a remedy in this case.

分析词语功能 (表1) 和逻辑关系, “……者”表判断。文体风格强调内容, 无需添加修辞。清·尤在泾注解:“心为阳脏, 而汗为心之液, 发汗过多, 心阳则伤。其人叉手自冒心者, 里虚欲为外护也。悸, 心动也;欲得按者, 心中筑筑不宁, 欲得按而止之也, 是宜补助心阳为主”[5]。深层转换阶段, 将原文转换为现代汉语, 用//间隔。句 (1) 为病因, 句 (2) 为结果, 句 (3) 为结论: (1) (太阳病服了发汗药) 汗出的量过多 (造成心阳虚) // (2) (因而) 病人两手交叉覆盖在自己的胸部, 心悸不宁, 须要按捺保护 (方感舒服) // (3) 可用桂枝甘草汤主治。重组阶段句首加after。表层检验阶段需考虑中国传统文化。在翻译中, 译者既要力求保持原有的文化传统, 又要在此文化传统所归约的社会、文化体系内引入相异性;译者需要采用种种变通翻译策略, 将文化的相异性转化为本土文化能容纳的因素, 即在不同文化间将一种异域文化的相异性植入到本民族“身份认同”中来[6]。为保持中医内涵, 汤剂名译为Guizhigancao Decoction。

例句2:伤寒脉结代, 心动悸, 炙甘草汤主之。

译文:Febrile disease caused by Cold:the one who is marked bypalpitations, bound pulse and intermittent pulse, can be effectively treated with Zhigancao Decoction.

罗希文译为 (以下简称罗译) [7]:Febrile disease caused by Cold:Decoction of Radix Glycymhizae Praeparata suits a severe case of palpitation with a slow-uneven and interval pulse.

本句逻辑词虽未明确写出, 但关系已暗含于句中。深层转换后: (1) 外感病, 脉象结代, 心中悸动不宁的// (2) 用炙甘草汤主治。为保持连贯性及体现内在逻辑, 加the one who is marked by和can be effectively。罗版译文“Decoction of……suits a case of……”的结构打乱了原文语序, 而且用拉丁语翻译“炙甘草汤”。“拉丁语是一种死亡的语言。全世界目前只有弹丸之地的梵蒂冈人使用它。在西方现在很少有人使用拉丁语阅读或写作”[8], 难免晦涩难懂, 大多数读者不易接受。而前者语序更加尊重原著蓝本, 汤剂名称也保留了中医特色。

例句3:太阳病发汗, 汗出不解, 其人仍发热, 心下悸, 头眩, 身瞤动, 振振欲擗地者, 真武汤主之。

译文:After the adoption of a diaphoretic to greater yang disease, the patient does not get recovery although he has perspired.He still suffers from fever, palpitations below the heart, vertigo, generalized twitching, trembling and shivering of body which are likely to cause him to fall down.Zhenwu Decoction should be used as a remedy.

清·钱天来《伤寒溯源集》中有言:“此所谓心下悸者, 非心悸也, 盖心之下, 胃脘之上, 鸠尾之间, 气海之中……[9]”故“心下悸”保留原文直译。句 (1) 、 (2) 表原因, 句 (3) 表结果: (1) 太阳病已经用过发汗法, 汗出之后而病不解除// (2) 病人仍然发热, 心下部悸动不安, 眩晕, 全身肌肉跳动, 身体振颤摇晃, 站立不稳, 像要跌倒// (3) (这是肾阳虚衰, 水气泛滥所致) 用真武汤主治。加After使分句更连贯。金·成无己:“真武, 北方水神也, 而属肾, 用以治水焉……少阴肾水也, 此汤可以和之, 真武之名得矣。[10]”用Zhenwu Decoction翻译“真武汤”, 保留中国传统文化韵味。

例句4:少阴病, 四逆, 其人或咳, 或悸, 或小便不利, 或腹中痛, 或泄利下重, 四逆散主之。

译文:When in Lesser yin syndrome, the patient has the coldness on the extremities, or coughing, or palpitations, or inhibited urination, or abdominal pain, or diarrhea and tenesmus.Sini Powder could be used as a curative.

罗译[7]:Lesser Yin syndrome:Sini Powder is a curative for the syndrome with the following symptoms and signs:Coldness on the extremities and with a cough, palpitation, dysuria, abdominal pain, diarrhea with a descending feeling at the anus.

句 (1) 表原因, 句 (2) 表结果: (1) 少阴病, (证见) 四肢厥冷, 病人或有咳嗽, 或见心悸, 或见小便不通畅, 或见腹中疼痛、腹泻、下痢兼里急后重的// (2) (是肝郁气滞所致, ) 用四逆散主治。罗版译文用了两次冒号, 按“少阴病:四逆散主治:临床表现”打乱了原文句序。而前者保留宋本原貌, 且以“When in”开头, 行文更加流畅、自然。

4 结语

翻译转换理论 篇4

【关键词】英汉语翻译 语内翻译 语际翻译 必要 转换

一、引言

翻译工作中的基础是要以原文为支撑,并进行深入的理解,尤其是其文化内涵的分析掌握,达到“信、雅、达”的翻译水平,这对于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都有一致的要求。因而,英汉语翻译工作不仅是将文字符号进行简单的转化,而不考虑其文化中所蕴涵的色彩。一般对于理工类的专业文章翻译基本上可以做到与原义的对等,能表达文章所要转述的意思,但针对文学色彩浓厚的小说、诗歌、谚语等文化交流方面的翻译,逐字逐句的机械化翻译将会造成遗失原文丰富内涵色彩的问题,有的甚至与原文所要表达的意思南辕北辙,出入非常大。英汉语翻译中涉及到的典故、语境信息、历史背景等内容非常广泛,因而要在翻译中表达价值理念、文化内涵等重要信息,就不得不依靠语内翻译向语际翻译的转换来实现。笔者结合自身的学习工作经验,以下将简要介绍英汉语翻译的语内翻译向语际翻译转化的必要性和方式方法。

二、语内翻译与语际翻译的定义

语内翻译着重于对原文词语本义的转化,对应性比较强,而语际翻译则注重于构建跨语言环境,提供相互交流的可能,其灵活性比较大,原文的翻译可以出现较大的跳动。如果说语内翻译着重的历史性解释语内翻译总是把经典的或非经典的历史文本当作转化的对象, 并且以译者所在场的文化语境为标尺试图把历史文本改造为现代文本,语内翻译往往被认为不具备跨文化的语言特征,其注重对历史性的关注;而语际翻译被认为对语内翻译有一定的依赖性,但翻译中有地域性的倾向,以意义为标尺,达到语义交流的目的。

三、英汉语翻译中语内翻译向语际翻译转换的必要

翻译受到语言文化的特征影响非常深,一般语言文化特征主要集中在物质文化、宗教文化社会文化、语言文化和生态学几大方面。而其中对翻译影响最为重要的当属语言文化,语言文化涉及到拥有该语言的民族风俗传统、生存环境、文化意识、心理习惯等内容,具有多元、多变、多维的特征。不同的民族语言由于以上几个要素的发展有很大的变动性,形成的语言文化差距非常大。

语内翻译针对语言内部的目的性翻译色彩比较浓厚,通过翻译双方的语言符号来相互解释;而语际翻译在于构建跨语言的意义交流,通过语言文字来解释语言符号,其对参与双方的语言在跨文化环境中的广阔交流性较强,更加关注语言之间的转换和一致性,凸出语言意义的交流作用。但由于不同语言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要通过翻译过程去理解原作者的“本义”,就要搭建与原作者相同的语言环境和语言文化,来达到复制原文的文化含义,即要实现跨文化的转化交流,而如何实现将语言“内化”的信息进行“外化”,此中就要翻译者对原文的文化信息进行体会、吸收,继而转化为“外化”的语言,这即是所谓的语内翻译向语际翻译的转化。语内翻译向语际翻译的转换关键是语言文化的传递,原作者类似于编码人,而翻译者类似于译码人,编码人创造原代码信息,译码人负责代码的转换,而编码人和译码人共同在一个环境中工作,彼此熟悉代码的含义,但二者共同的环境并不是某一方的语言环境,而是经过跨界交流所构建的,因而,二者之间的交流不是一次性活动,而是吸收、内化、外化,再形成另一种语言文化。语内翻译向语际翻译转换的基础有两个:其一,两者文化语言之间的符号代码可以进行转换,能构成另外一种文化语言的框架,维持其结构性的完整,换言之,此翻译过程要忠实于原文信息,保证翻译的真实属性;其二,原文信息被替代的过程需要一次“语内”翻译,原文信息被再一次重建,但要符合原文的文化内涵,例如“china(瓷器)”一词如果直译就是“中国”的意思,很难与瓷器联系到一起,但构建跨文化的交流环境,瓷器发源于中国,而早期的西方人对中国的瓷器特别喜爱,瓷器有中国特有的色彩信息,因而就实现了语言文化的转换。

四、英汉语翻译中语内翻译向语际翻译的转换

业内研究有一个普遍的共识性见解,即文化包含表层、中层和深层的信息,表层文化多指可感有形的物质或精神产品;中层文化指社会文化中的风俗习惯、制度规范和行为方式等;而深层文化则涉及到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民族心理和审美情趣等内容。即使不同的文化在发展中形成了差异性很大的语言形式,但其文化一般不离以上三类的划分,虽然不同种族所创造的文化在深层意义上都反映着人类共同的能力,使得文化在本质上具有同一性,但由于发展中的多元、多变、多维性的存在,文化差异必然存在,英汉语翻译要实现语内翻译向语际翻译的转换,文化的特质和通性研究必不可少。

1.文化价值观念的差异转化。英汉语翻译中文化价值的差异对文章的解释有很大的影响,如英文中的“individualism”是一个中性词,指个人主义,强调个性化的生活行为方式,但中文对个人主义则含有贬义词的色彩,指牺牲团体利益而满足个人需要的观点。这与中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念的差异有很大关系,西方崇尚“个性化”的发展,对人本、人文的理解和中国有不同,而中国首先是在满足集体利益的前提下,其次再是个人利益的诉求。再如英语中的“sexy”在西方意味着对男女美好体态的赞美,具有完美的吸引力,但中国人比较含蓄,受儒家忌谈“性”的思想影响,“sexy”在汉语中有引起色情的欲望的意味,但如果体会西方人对性情的追求直白开放,就能感受到其中的赞美意味,翻译成“性感的、迷人的”,实现语言文化观念的交流。

2.文化背景区别的换位思考。文化背景直接关系到了语言的表达方式和习惯,如中国的“一贫如洗”对于“如洗”一词的把握就很难做到精确,用简单的“washing”失去了中文“如洗”文化意蕴,但经过文化意义的跨界体会之后,翻译成“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其中的“church mouse”z指教堂中的老鼠,没有一点油水可以沾到,则形象的将“如洗”一词的含义传达出来了。

3.语言文化内涵的转换。语言文化内涵和语境中的事物关联性很大,但语言文化内涵的区别翻译中有很大的差异,如西方将“dog”视作忠诚可靠的象征,在朋友间的打趣时常用到这一词,但由于语言文化内涵的不同,中国有“狗眼看人低”、“痛打落水狗”等词语。因而如果在交流时使用狗一词会被当作对对方的冒犯,但如果翻译成“伙计、小子”则传达了其中友好、诙谐的内涵;如英语中的“yellow book”在汉语中易被当作“色情书籍”,但其英文本义为“法国等政府发表的报告书”,如“yellow press”易被当作“扫黄”,但英文中是“哗众取宠的报刊”之意,因而语言文化内涵的差异导致翻译的结果南辕北辙,这就需要体会原文所处的文化内涵,构建跨文化交流的语境,实现语内翻译向语际翻译的转换。

五、结束语

英汉语翻译中不仅要做到忠实于原文的直观信息,还要做到翻译的信、雅、达,传递不同文化信息中的深层次内涵,语内翻译和以及翻译既相互独立,又有相互依赖的成分,而做到语内翻译向语际翻译的转换,对于传递翻译原文的文化意义,构建跨文化交流的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相关研究值得深入。

参考文献:

[1]鲍时祥(今译).老安(英译).论语[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2.

[2]方梦之.中国译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3]洪青皎.论语精译[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6.

[4]蒋伯潜.十三经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2010.

英汉翻译中的词类转换 篇5

1. 词类转换定义和特征

词类转换就是将一个单词在不改变其意思的情况下转换成另一种词类, 该转换方法也可以称作“零位派主”, 在转换的过程中, 其主要特点就是不需要借助词缀的修饰。在英汉翻译的过程中, 需要注意两种语言在词汇、语法构成以及表达习惯上都不相同。而词类的转换方法是在不改变意思的情况下, 对原文中的某些没有对等词义的词进行词义转换, 让译文的变得更加通顺、流畅。由此可以看出, 词类转换在翻译中的作用非常大, 如果没有按照正确的转换方式进行翻译, 常会出现两类问题: (1) 译文与原文的意思对等, 但是不符合汉语习惯表达方式; (2) 符合汉语的正常表达习惯。例如:They taught us the value of an opportunity, 一般情况下, 很多人会翻译成“他们教导我们每一个机会的价值”, 虽然每个词的汉语意思表达非常准确, 但是感觉仅仅是翻译了原文的意思, 读起来感觉不流畅。而我们把原文翻译成“他们教导我们要珍惜每一个机会”时, 简单转换了一下“value”词性, 读起来比较顺畅, 而且表达的意思与原文相符。由此可见, 在翻译的过程中, 词性是可以根据语境进行转换, 比如动词与副词、名词, 名词与形容词、副词之间的相互转换, 掌握了这些转换规律, 对做好英汉翻译非常重要。

2. 词类转换的具体形式

2.1 转换成动词

在英语语法中, 以动词为重点, 名词使用频率比较高;而汉语语法中恰恰相反。因此, 在英汉翻译的过程中, 应该把英语语句中的名词、形容词、前置词和副词等词翻译成汉语中为动词, 具体转换形式如下所示:

2.1.1 名词转译成动词

1) 动词派生的名词向动词进行转译。

例1:Rockets have found application for the exploration of theuniverse.

火箭已经被用来进行探索宇宙。

2) 带有-or或-er结尾的名词, 在不代表职业和身份的情况下, 并含有动作意思时, 可以转移成动词。

例3:He is both a calligraphy and a lover of bibliomaniac.

他既爱好书法, 又有收藏癖。

2.1.2 介词转译成动形式

例4:The people are with them.

人民拥护他。

2.1.3 形容词进行转译成动词

在英语的语法当中, 表示心理状态形容词, 如情感、欲望等使用在系动词后, 作表语时, 翻译时可翻译成动词的形式。如certain, sorry, grateful等。

例5:Doctors have said that they are not sure they can save his life.医生说他们不敢肯定能否救得了他的命。

2.1.4 副词翻译成动词的形式

副词在与介词相同的时候, 翻译过程中可以翻译成动词形式。

例6:The manager let the workers out and experts in.

经理让员工们出去了, 让专家们进来。

2.2 转换成名词的形式

2.2.1 动词翻译成名词的形式

在英语的词汇当中, 由名词派生得到动词的形式, 在翻译中, 可翻译成名词的形式。

例7:The earth on which we live is shaped like a ball.

我们居住的地球, 形状像个球。

2.2.2 形容词翻译成名词形式

1) 在英语语法中, 如果形容词钱有定冠词the时, 在翻译过程中可将其转译成名词形式。

例8:They did their best to help the wound and the sick.

他们尽最大努力去帮助伤员和病号。

2) 表示事物特征的形容词作为表语使用时, 也可以翻译成名词形式。

2.3 转译成形容词形式

2.3.1 由形容词派生得到的名词向形容词转换

例9:Independent thinking is an absolute necessity in study.

在学习中, 独立思考是非常必要的。

2.3.2 无定冠词名词在作表语时, 可转移成形容词

例10:The blockade was a success.

封锁很成功。

3. 小结

综上所述, 本文所进行的词类转换分析研究对于英汉翻译的学习者或者研究者来说都是非常实用且应该掌握的。但是本文的分析总结是有限的, 很多更加准确、更加实用的方法还需要翻译工作者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去发现和积累。

在不改变英文原意的前提下, 英汉翻译时保障句子的通畅, 合理的转换词类的翻译, 提高译文的质量。因此, 上述都是值得我们去创新和发现总结的, 都是有益于学科发展的。

参考文献

[1]杨信彰.语言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英汉翻译中的词性转换 篇6

英汉语的一个显著差别就是英语句子中,名词与介词占优势;汉语句子中,动词占优势。

英语句子中的谓语动词受动词形态变化的约束,句子中只能有一个谓语动词,它是英语句子的轴心和核心,然后要借用名词表达,而名词和名词之间的联系却要借助介词串通,所以英语句子名词和介词占优势。要理解和掌握英语,只要抓住谓语动词就抓住了英语句子的灵魂。在翻译时,对介词要特别注意。因为英语句子的扩展、准确意义的表达,往往是通过介词实现的。例如:

Inadequate training for farmers and the low productivity of many farms place the majority of country dwellers in a disadvantageous position in their own countries.

(农民缺乏训练,许多农场生产率很低,这就使得大多数农民处于贫穷的困境。)

此句只有一个谓语动词,却有八个名词、六个介词或连词,译成中文时,却用了三个谓语动词。

一、名词和动词的相互转化

汉语动词没有什么形态变化,使用方便,且重于动态描写,所以汉语动词用得多,而且动词连用在汉语中比比皆是。汉语在表达一些复杂的思想时往往借助动词,按时间顺序、逻辑顺序,逐步交代,层层铺开,给人以舒缓明快的感觉。因此,英译汉时,很多英语名词需要按照汉语的表达习惯转换成汉语动词。例如:

The doctor’s extremely quick arrival and uncommonly careful examination of the patient brought about his very speedy recovery.

(医生迅速到达,并非常仔细地检查了病人,因此病人很快就康复了。)

Repeated changes in flow direction ensure even diffusion over the entire exit area.

(反复改变流动方向,可确保在整个出口域内扩散均匀。)

有时候,英语名词往往由动词衍生而成或含有动作意味的名词充当。例如:

Yet closeanalysisof such people often reveals theexistenceof what might be called“stability zones”in their lives.

(然而进一步分析这些人后常常发现他们生活中存在着一种或许可以称之为“文档区域”的东西。)

The way he distributes his time and emotional energies is a directclueto his value system and his personality.

二、介词和动词的转化

英语中的很多介词有很强的动作感。虽然理论上属于虚词,但在实践中常常可以表示动作行为的进展状态和程度,发挥动词的作用。例如:

三、英语形容词的转化(转化成名词,动词,副词等)

四、英语动词的转化(转化成名词)

五、英语名词的转化(转化成形容词)

六、英语副词的转化(转化成名词和形容词)

七、其他词性转换情况

当然,除了以上列举的,还有一些其他英汉汉英词性的相互转化情况,但出现的频率小一些,需要我们在平时翻译时小心注意,不可犯错。

摘要:英汉造句方式上的差异必然导致词类使用频率的不同,主要体现为连接手段的区别和词性的不同。英语多使用介词、代词、连接词等连接句子,而汉语则更多依靠词序、逻辑顺序连接句子。英语多用名词和介词等表达,汉语则多用动词等表达,因此在翻译中必须做大量的词性转换工作。

关键词:词性转换,英汉翻译,连接手段

参考文献

[1]Catford,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5.

[2]Leonardi,V.Equivalence in Translation:Between Myth and Reality http://accurapoid.com/journal/14equiv.htm.

[3]Newmark,P.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4]Nida&Tabe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Leiden:Brill,1969.

[5]Wechsler,Robert.Performing Without a Stage:The Art of Literary Translation.North Haven,CT:Catbird Press,1998.

[6]但汉源.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

[7]何刚强.英汉口笔译技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翻译转换理论 篇7

一、英语翻译中跨文化视角转换的基本介绍

语言不仅是社会现象, 同样还是文化现象, 可以说语言和文化是相互影响的。因而英语翻译并不只是语言的转换, 其中涉及到两种不同文化和思维方式的转换。由于文化背景等差异, 英语翻译的难度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一些翻译学家表示读者对语言翻译工作的影响比较大, 因而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除此之外, 文化的发展会促进语言的发展, 不同地区的语言在居住环境以及生活习惯的影响下有着自身的独特特点, 为了使得译语更加符合读者习惯的语言表达方式, 在英语翻译中就需要进行表达方式的转换, 这就需要在跨文化视角下来完成。语言在表现形式上是复杂多样的, 其差异也较为明显。视角转换就是译者在不涉及文化背景的情况下, 用目标语来重组源语信息, 运用转换表达角度的方式来使得译文和读者的语言习惯相一致。在跨文化的视角转换中主要包括正反转换和虚实转换两种形式, 其一是正反转换, 这也是最为主要的视角转换方式。汉语和英语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传递同样的信息, 可以采用正反转换的方式来实现转换。其二是虚实转换, 英文的虚写需要实译, 或者是实写的地方需要虚译, 这样就可以尽可能的较少语言特点的差异所带来的翻译错误, 保证译文的效果。在英语翻译过程中, 跨文化视角转换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二、中外文化存在的差异

1.地域和自然环境存在的差异。地域文化是影响语言表达的重要因素, 地域文化就是指在特定区域内具有自身特色且至今都发挥着一定作用的文化传统, 主要包括地方民俗和传统习惯等。一般而言, 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和稳定性, 不同环境下的人们会形成不同的文化。地域文化对说话方式的影响是不容忽略的, 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 人们会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认知。对于英汉两个民族来说, 其语言也带着浓厚的民族色彩。比如地理特征上的差异使得英国人在理解我国一些古诗词的时候存在一定的偏差。从深层次来说, 一些事物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会有着丰富的延伸含义, 但是当其处于另一种语言文化中就无法体现其本质含义。面对这种情况, 在英语翻译过程中, 需要注重不同民族的特点以及地域文化的差异, 这样才能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 保证英语翻译的效果。

2.社会和历史背景存在的差异。社会历史背景存在的差异会影响人们的态度和行为, 在历史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会对语言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不同的国家其社会历史背景有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对语言表达方式的影响更为明显。从历史的角度来看, 中国和国外一些国家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截然不同。中国人注重综合性的思维, 也就是整体的和谐, 因而也就形成了流水型的句式结构;但是西方国家强调分析型的思维方式, 于是就形成了树杈形的句式结构。这种差异在谚语和习语中是更为明显的, 因而要想准确的翻译源语, 就需要对源语和译语的文化背景有着正确的认识。作为译者, 要想译文更容易被读者所接受, 需要采用视角转换的方式, 根据实际的翻译情况和母语的语言表达习惯, 在翻译的时候对原文进行相应的调整, 使其更加符合翻译的要求。

3.文化背景存在的差异。翻译的实质是两种文化的交流, 因而要想成功的完成翻译工作, 熟悉文化之间的差异显得更为重要。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差异使得文化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 这也是文化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在翻译的过程中, 需要运用一种语言将另外一种语言所表现的含义重新表达出来, 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就决定了翻译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在学习一门语言的时候, 需要相应的了解其背后的文化, 这样才能真正的理解语言中蕴含着的独特文化。对于英语翻译来说, 只有了解文化背景的差异, 才能让翻译的内容更加贴切, 有效的克服和解决文化差异也是英语翻译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但是要想实现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的对等比较难, 跨文化视角转换的作用就逐渐凸显出来。

4.生活习惯和习俗存在的差异。习俗文化主要指的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由民族风俗习惯所形成的文化, 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在打招呼等日常活动中的习惯也有着一定的差异。英汉在生活习俗方面的差异比较多。例如在汉语中, 熟悉的人见面打招呼会客套说“你吃了吗”等, 这在汉语中并没有很深的含义, 但是在西方文化中, 如果问“你吃了吗”常常会引起别人的误会。因而将此情景转化为西方语言则应该用到“how are you”等问候语。这种差异就是由于生活习俗的差异所引起的, 因而在翻译的过程中不能直接按照字面的意思来翻译, 需要考虑当时说话的情境以及两种风俗习惯之间的差异。

三、英语翻译中跨文化视角转换的翻译技巧

文化对于语言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翻译的实质是语言之间的转换, 也可以说是文化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翻译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增加译文的可理解性, 减少因为了解错误所造成的沟通障碍。语言的翻译主要是语音、词汇以及语法等三方面的翻译, 而跨文化视角转换包括广义和狭义, 广义的视角转换包含的内容是较为全面的, 而狭义的视角转换就是从不同的角度来传达相同的含义。在英语翻译的过程中主要采用归化策略和异化策略, 主要包括形象转换、虚实转换、修辞转换以及词类转换等。

1.跨文化视角转换的归化策略翻译技巧。归化策略就是指将文化中存在的差异转化成目的语读者熟悉的文化表达形式, 也可以说是从源语相反的角度来传递相同的信息, 让读者感受到不同文化之间异曲同工的趣味, 使得译文更加符合读者的语言习惯。在英语翻译的过程中, 常常会碰到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的文化差异十分悬殊的情况, 因而要想让读者更容易体会语言中的深层含义, 需要采用归化处理的方式对语言中的成分和句式进行转变。

(1) 物与人和人与人的视角转换。中西方文化在语言表达习惯和表达方式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首先是主语的表现方式上, 汉语中主要是以“人”为主语, 而英语中的主语主要是“物”, 因而在英语翻译的过程中就需要进行主语的转换才能保证源语言的本质含义。其次是在人称的翻译上, 西方人十分注重谦让, 因而其顺序一般是:第二人称—第三人称—第一人称, 但是在承担责任和承认错误的时候会将第一人称放在前面。这就需要译者在翻译的时候注重人与人之间的转换。最后就是亲属称谓, 西方国家的亲属称谓比较笼统, 而汉语中则分的十分仔细, 因而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注意人物之间的关系。

(2) 词类转换的翻译技巧。在跨文化视角转换翻译的过程中, 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因而对于正面无法翻译的情况需要从反面翻译, 或者反面不能翻译的情况从正面来翻译, 一些肯定的表达采用否定的翻译方法, 否定的表达采用肯定的翻译方法, 使得译文更加符合读者的语言习惯。而在词类转换的翻译过程中, 经常会采用这种正说反译法或者是反说正译法。在英语翻译中, 根据英汉之间语言习惯和词语的搭配习惯来进行语言的转换, 可以使其更加符合译语的表达习惯。

(3) 句式转换的翻译技巧。在英语翻译中, 句式的翻译是主要的部分, 而对于一些特殊的英语句式来说, 在翻译的过程中其难度是比较大的。例如英语中常见的倒装句、祈使句和省略句等, 这就要求我们在翻译的时候要选择合理的方式使其更加符合源语所要表达的含义。

2.跨文化视角转换的异化策略翻译技巧。在英语翻译的过程中, 不能只是进行简单的语言转换, 还需要考虑特定的语言文化背景, 因而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与之相异角度的方式来进行语言的转换, 也可以叫做语义翻译。语义翻译就可以采用异化翻译策略, 以此来实现两种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转换, 在异化翻译过程中主要包括正反词和相悖语态两种形式。

(1) 正反词的转换翻译。在跨文化视角翻译的过程中, 需要充分利用词性灵活性的特点, 采用正反词的方式来进行转换翻译。这种翻译的主要优势就是解决翻译中句子不通顺的情况, 完善翻译效果。作为翻译者需要根据原文所表达的真正含义来进行语言的转换, 同时还需要注重译文的流畅性。除此之外, 由于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 可以运用否定式表达出原文的相同含义。正反词的转换翻译可以有效的保持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独特性, 译文也更容易被读者所接受。

(2) 相悖语态的转换翻译。在英语翻译的过程中, 关于语态的翻译是比较常见的。例如对于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的翻译, 汉英的主语和谓语的位置有很大的区别, 汉语中比较习惯于运用主动语态, 而汉语中主要采用的是被动语态。这就需要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注重目的语的用于习惯, 提高翻译的准确性, 同时也更能保证译文语义的连贯性。

参考文献

[1]高帆.英语习惯用语的差异性翻译[J].新课程 (教育学术) .2011, 1 (03) :56-57.

[2]柴秀智.道桥专业英语语法翻译特点与技巧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0, 4 (S2) :19-20.

翻译转换理论 篇8

由于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的不同,中外人们的表达方式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很多学生在进行英语翻译时容易受到惯性思维的影响,用汉语思维翻译英语句子,结果不能准确的表述英语语句的含义。采用跨文化视角的翻译技术,不仅能够准确的表达句意,还能直接的了解该国家的文化,所以作为一名外语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时要重视跨文化视角转换的练习,并在不断的实践尝试中准确掌握英语翻译的技巧。

二、、中中外外文文化化差差异异简简述述

1.生活环境的差异。中外差异主要表现在生活环境的差异,每一个地域都有其独有的生活方式和民俗,不同环境下的人们会形成不同的文化,人们说话方式不同,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和想法也不同。

2.社会历史背景的差异。社会背景的不同会影响人们的态度和观念,社会背景对人们的说话方式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比如英国的父母经常对子女说称赞的话,上司在批评下属的时候会提前夸赞下属的优点,而中国的情况与这恰恰相反,父母很少从正面夸赞孩子,都是用委婉的话间接地鼓励孩子,在下属做错事的时候,上司会直接针对错误的地方进行指导。

3.文化背景的差异。翻译的实质是文化之间的交流,所以在翻译的时候考虑到两国文化的差异是非常重要的。不同民族的文化不同,在相互交流的时候需要运用自己本国的语言将另一种语言的含义表达出来,这决定语言和文化之间密切的关系,所以在翻译英语时要了解语言包含的文化,只有这样才能让翻译与英语原意更加贴切,才能真正理解语言所蕴含的道理。

4.风俗习惯的差异。民族风俗是民族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形成的文化,是经过上千年的传承流传下来的,是一个民族的宝贵传统,民族风俗深深的影响着人们的说话方式。比如英国人在见面的时候最长问的是天气,认为问年龄是最不礼貌的问题,与此相对的在我们国家,熟人见面会客套的说“你吃了吗”,但是如果在西方问这样的问题,会给人造成疑惑,引起人的不快。所以在翻译英语句子时不能直接按照表面意思翻译,要考虑当时说话的情境。

三、、英英语语翻翻译译中中跨跨文文化化视视角角转转换换及及翻翻译译技技巧巧

1.人与人之间的视角转换。中西方语言表达习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最主要的表现就是语序不同。我们在日常交流时,总是把主语放在前面,以“人”为主语,但是英语以“物”为主语,所以在翻译句子的时候要进行主语转换,不能按照自己的语言习惯翻译英语句子。西方人十分注重礼貌,平时交流的时候总是把“我”放在最后,但是在道歉的时候会把“我”放在前面。除此之外,西方国家对于亲属的叫法分的不是特别明确,比如叔叔和舅舅可以用一个词,这就要求我们在翻译英语句子时要注意人物之间的关系[3]。

2.单词转换的技巧。在翻译英语的时候需要注意的地方很多,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下有不同的意思,每一个词的含义都不是绝对的,在这个场景下这个词是褒义的,在另一个场景下它可能就会变成贬抑的。所以在翻译英语时要结合前后文的意思,充分利用单词灵活性的特点,不能从正面直接翻译,根据英汉语言习惯的不同进行转换,同时要结合上下文的意思, 将文字组合成符合读者习惯的文章。

3.语句转换的技巧。英语翻译中的语句翻译是比较复杂的,受社会历史背景的影响,英国人很少直接的指出别人的缺点,时刻保持着自己谦卑的态度,所以英语中会经常出现倒装句和省略句,这就要求我们在翻译的时候要选择正确的方式翻译句子,考虑语境和说话人的态度语气,让句子最大限度的接近英语原意。

4.连贯文章的技巧。英语翻译不仅要对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此同时翻译者还要有强大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能够将每个句子组装在一起形成连贯的文章,只有将英文原本作者的思想和理念完整的表达出来,才能为读者提供最优质的阅读感受。

结论:通过本文的描述,我们发现英语句子的翻译不只是文字的转换,要想翻译成一篇好文章,就要充分的了解单词的确切意思,注重英语本身所体现的历史背景和风俗习惯,在翻译英语的时候,不盲目判断单词的意思的好坏,跨越思维方式的差异,结合跨文化视角转换的翻译技巧,让汉语读者能够真切的感受到英语的内在含义,体会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让语言变成两个民族文化传播的桥梁。

摘要:语言是国家文化的灵魂,每一个文字都蕴含着这个国家沧桑的历史文化,通过对语言的学习,我们能够深切的体会到这个国家广阔的情怀。提到英语翻译,不只是按照固定的语法将语言转换过来即可,作为一名外语专业的学生,要学会结合国家的文化背景进行翻译。为了准确的传达英语语句的意思,我们要对跨文化理论进行研究,掌握英语翻译的技巧。本文简洁了中外文化的差异,针对英语翻译中跨文化视角转换及翻译技巧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英汉翻译中词类转换法的应用 篇9

【关键词】英汉翻译 词类 转换

词类转换(conversion)是常用的英汉翻译技巧。在翻译时,由于两种语言在语法和习惯表达上的差异,在保证原文意思不变的情况下,译文必须改变词类,这就叫词类转换(或词类转移)。英译汉中的词类转换在英译汉中尤其重要,因为如果处理不当,译文会出现两种倾向,一类是译文语义基本符合英语原文,但汉语表达有欠正确;另一类是汉语表达尚有可读性,但译文语义却与英语原文不符。如果机械地按原语的词性去“对号入座”字字翻译,就会造成译文文理不通、寓意不明、语意含混。

一、英语名词转换成汉语动词、形容词、副词

1. 英语名词转换成汉语动词

在现代英语中,名词使用的范围比较广,不仅常用作主语、 宾语、表语、同位语,还可以用作定语或状语。按照英语句法,每个句子中只能有一个谓语动词(包括并列谓语动词的情况),因此动作名词的使用和动名词的使用是很经常的。英语限定动词只能用作谓语,但是在汉语中就没有一个句子中只能使用一个动词的限制,因此汉语中动词出现的频率要比英语高。汉语动词除了作谓语,构成主谓结构、动宾结构、连动结构和兼语结构等之外,还可以在句中作主语、宾语和补语。这种客观情况决定了英语中的一部分名词应当转译成汉语中的动词。因此与动词同根的名词、由动词转化而来的名词、含有动作意义的名词、动名词等均可视情况转换为汉语的动词。笔者注意到,这些名词大都是抽象名词,而在其后一般都有一个介词短语,并与介词宾语之间有着逻辑动宾关系。此外某些“介词+名词”及“介词+名词+介词”的短语也可转换成汉语动词。

二、英语形容词转换成汉语的副词、动词或名词

1. 英语形容词转换成汉语的副词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上的不同,有些英语形容词可以转换为汉语副词,这种转译法在由形容词修饰的名词转译成汉语动词时经常运用;另外,如果译成汉语动词的是英语中的动作名词,那么这个动作名词原来所带的形容词也相应地转移成汉语中的副词;还有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不同,有些英语形容词难以转换成相对应的汉语形容词,可将其译成汉语的副词。

2. 英语形容词转换为汉语动词

英语中由系动词加上某些表示情感、知觉、欲望等心理状态的形容词构成的系表结构,形容词后常接介词短语、动词不定式(短语)或从句,这类形容词常转译成汉语动词,而其后的内容则相应地成为它们的宾语。

3. 英语形容词转换成汉语的名词

可以转换成汉语名词的英语形容词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加上定冠词表示某一类人的形容词;另一种是用来表示特征或性质的形容词在汉译时,往往在其后加“性”“度”等字而译为汉语名词。

三、英语副词可转换成汉语的名词、动词或形容词

英语中副词使用频繁,有的表示时间、地点、方式,用来修饰动词;有的表示程度,用来修饰形容词或其他副词;有的起连接作用引导从句;有的用来修饰整个句子。英语副词在句子中的位置也比较灵活,有时在句首,有时在动词前后,有时在词语中间。翻译时首先要弄清它的修饰关系,正确理解其含义,然后根据汉语习惯灵活处理。

四、英语动词可转译成汉语名词或副词

1. 英语动词可转换成汉语名词

英语中一些由名词派生或转用的动词,其概念很难用汉语动词来表达,翻译时可将该英语动词转义成汉语名词,通常在其前加个“的”字,使其相关词语成为定语;英语被动句译成汉语“受到…+名词”或“加以+名词”结构时,该英语动词则转换成汉语名词。

2. 英语动词可转换成汉语副词

英语中有些动词具有汉语副词的含义,翻译时可转换成汉语副词。

五、英语介词(或介词词组)转换为汉语动词

虽然英、汉语介词都是封闭词类,但是与汉语相比,英语介词用法多样,且使用频率高。英语用介词的地方,汉语往往不用介词而用动词来表达。与动词搭配使用的介词往往可以省略不译,如:arrive at/in (到达),look afte r(照看),persist in (坚持),put up with (忍受),take care of (照管)等。但是,具有动作意味的英语介词或介词短语在翻译时往往转换成汉语动词。

总之,上面所归纳出来的五种词类转换法都是在英汉翻译中经常用到的,因而对于一个英语专业的学习者和英汉翻译的探索者来说,也是必须掌握的。至于在英汉翻译中的词类转换方面,是否还有其他更好更准确的方法,这就需要我们在各种各样的翻译实践中不断地去总结和探索。只要这些方法是建立在“忠实、通顺”的基础上,是基于句法和修辞的需要,是出于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应该说,都是值得我们去发现和创新的,同时也是对翻译这门学科有益的。

【参考文献】

[1]伦道夫·夸克. 朗文英语语法大全[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翻译转换理论 篇10

关键词:层次转换,范畴转换,《病梅馆记》两英译本

20世纪50年代以来, 用语言学方法进行翻译研究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 翻译转换理论便是其中之一。在众多的学者中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相对简单明了, 在句子及句子以下层面的分析上可操作性强, 如李德超 (2005) 对翻译转换理论的发展进行了综述, 林铃 (2009) 详细地介绍了卡氏翻译转换理论并列举了具体的英译汉句子加以分析, 郑淑明和曹慧 (2011) 探讨了卡氏转换理论在科技英语汉译中的应用等。但翻译转换理论用于古文翻译这一领域尚不多见, 古文用词凝练, 结构齐整, 在翻译为白话文以及英文时很难兼顾形式和意义。本文以刘禹锡的«陋室铭»为文本, 选取罗经国、Stephen以及颜林海的三个译本, 从转换翻译角度对译文进行分析和比较, 以期获得对翻译实践的启示。

1 卡氏翻译转换理论简介

卡特福德把转换理论分两种: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其中范畴转换又分为四种:结构转换、类别转换、单位转换和内部结构转换。

层次转换是指处于一种语言层次上的原语单位具有处于不同语言层次上的译语翻译等值成分。有四个语言层次:音位、字形、语法和词汇, 其中音位和字形这两种语言层次之间是不可译的, 且这两种语言层次与语法之间也是不可译的, 因此层次转换只能发生在语法和词汇之间。

范畴转换是指翻译过程中形式对应的脱离。其中结构转换是汉英翻译之间最常见的转换, 可以发生在所有等级上, 具体表现为句子成分的增加或减少以及句子中各成分顺序的改变。韩礼德将类别定义为, 根据其在相邻高一级单位结构中的作用而划分的特定单位成分的组合, 于是当译语单位的翻译等值成分是一个与原语单位处于不同类别的成分时, 便发生了类别转换。鉴于汉英两种语言的特点, 笔者将其定义为词性的转换, 只针对词, 排除短语或词组, 否则, 容易与单位转换混淆。单位转换其实就是等级转换, 原语中某级上一个单位的翻译等值成分为译语不同等级上的单位这样一种形式对应的脱离。当原语和译语具有形式上大致对应的结构, 而翻译时需要在译语体系里选择一个非对应的术语时, 即为内部体系转换 (卡特福德, 1991:85-96) 。

2 翻译转换在«陋室铭»三个英译本中的应用分析

结合卡特福德的转换翻译理论, «陋室铭»三个英译本转换策略的使用情况比较如下表, 译本一为罗经国英译本;译本二为Stephen英译本;译本三为颜林海英译本。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 三个译本都采用了结构转换、类别转换、单位转换以及层次转换, 但是转换策略使用的数量不一致, 转换实现的途径也有差异。现从以下5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2.1 结构转换

从表1可以发现:三个译本都采用了大量的结构转换, 这是因为英汉两种语言间存在着差异。英语重形合, 汉语重意合, 加之古文短小精练, 重意合的特点在古文中表现的更明显, 造成形式很难对应, 因此结构转换出现众多。具体到本文, 造成结构转换的有以下几点:

2.1.1 原文主语的省略, 英译中主语的增补

原文有9个小句没有主语, 而英语的特点是主语突出, 三个译本都增补了主语, 如“可以调素琴, 阅金经”, 三个译本都添加了“I”;其他没有增补主语的有的是承接上一句的主语, 如“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译本一和译本三都承接了前边的主语, 把小句转换为非谓语成分;也有的是将主语调换了, 如“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为了行文连贯, 译本一分别用”my room”和“it”做主语, 进行了调整;译本二采用“this hut of mine”和“I”做主语, 进行了调整;译本三将两句合译, 插入让步状语从句, 调换“my room”做主语。

2.1.2 连动句的使用

连动句即为连用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或动词短语共同陈述一个主语, 英语中一句最多只能有一个谓语动词, 所以英译中要调整结构。如“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这里上、绿、入以及青都是动词, 译本一:采用了非谓语结构, 翻译为并列的两个句子:译本二也借助非谓语, 翻译为一个复合句;译本三采取了意译的办法, 翻译为两个并列的简单句, 三个译本的对比如下:

译本一:The moss creeping onto the doorsteps turns them green.The color of the grass reflected through the bamboo curtains turns the room blue

译本二:The green moss creeping on the stepping stones and the verdure in the courtyard peeing through the screen do tell the presence of spring.

译本三:Here, moss kisses the steps, and green grass catches the eyes.

2.1.3 主动句和被动句的使用

这也是汉英翻译中常见的结构转换类型, 如“谈笑有鸿儒”原句是肯定, 译本一和译本三都译作主动句, 译本二译为了被动句, Here could be heard the table-talks and laughters of renowned scholars, 使结构发生了转换。

虽然三个译本使用的结构转换策略相似, 但是如表1所示, 三者也存在差异。译本一主要是主系表结构和主谓宾结构加其他成分。其中大量补充主语, 添加衔接词, 多处采用there be句型补充语义。译本二主要采用主系表结构和主谓宾结构添加其他成分, 多主动和被动的转换。译本三主要采用主谓宾结构添加或省略成分, 大量采用合译, 使行文比较简练。具体对比分析见下例:

例1: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

译本一:A mountain needn't be high;It is famous so long as there is a deity on it.

译本二:A mount needs not be high;it becomes noted when on it fairies dwell.

译本三:A mountain has a fame not for its height, but for a deity being in it.

原文的主体结构是主系表结构和动宾连动结构, 译本一主体结构是主系表, 后一句添加了逻辑连接词so long as, 并用there be句型进行了语义补充。译本二的主体结构也是主系表, 后一句是借助关系副词when引导的从句来完善语义的。译本三主体结构是主谓宾补, 后一句在前一句的基础上省略了, 通过not...but以及介词搭配实现语义的连贯, 译文简练。

2.2 类别转换

根据表1, 三个译本都出现了类别转换, 类别转换主要集中在形容词、动词以及名词间的转换。具体对比分析如下例:

例2: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译本一:My home is humble, But it enjoys the fame of virtue so long as I am living in it.

译本二:This hut of mine is a humble one, but I make it virtuously fragrant in repute

译本三:My room, although simple and humble, is famous for my virtues.

原文的“馨”作动词用, 译本一译为“fame”作名词用, 词类发生了变化;译本二译为“fragrant”作形容词用, 词类发生了变化;译本三省译。

2.3 单位转换

从表1可以看出三个译本单位转换也使用的较多, 仅次于结构转换。三个译本的单位转换主要有两类: (1) 汉语的下级层次转成英语的上级层次 (汉语的词转换成英语的短语或是句子, 抑或是汉语的短语转换成英语的句子) ; (2) 汉语的上级层次转成在英语中的下级层次 (汉语的句子转换成英语的短语或是句子, 抑或是汉语的短语转换成英语的单词) 。

第1种类别转换主要是由古文凝练的风格造成的。通常古文的一个字词代表一个意思, 即语义和语音是对应的, 它可以作为动词、名词、副词等, 而相对应的, 英语却要用短语、词组、甚至是一句话来表达汉语的意思, 这时就出现了单位转换。如下例:

例3:水不在深, 有龙则灵。

译本一:A lake needn't be deep;It has supernatural power so long as there is a dragon in it.

译本二:A body of water needs not be deep;it would be ensouled, if a dragon makes it its resting whereabouts.

译本三:A lake has a spirit not for its depth, but for a dragon being in it.

原文“有龙”是个词组, 译本一译作英语的小句“there is a dragon in it.”;译本二也译作了英语的小句“a dragon makes it its resting whereabouts.”;译本三译作一个非谓语“a dragon being in it”。译本一和译本二均进行了小句拓展。

第2种单位转换相对来说比较少, 这也是由于汉语重意合, 通常是由不同的小句连接而成没有特定的句法。具体可对比下例:

例4: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译本一:without the disturbance of the noisy that jar on the ears, or the solemn burden of reading official documents.

译本二:But there are without riotous strings and pipes to confuse the ears, and tedious official documents to ring quietude's knell.

译本三:neither interrupted by such noises as from those silkstring and woodwind instruments, nor exhausted by official documents.

原文是两个并列小句, 译本一将其与上一句合译, 用with结构将原文的小句转为名词性词组, 使语言的阶级发生了变化;译本二没有与前句进行合译, 采用的是there be句型, 构成并列的结构;译本三同译本一, 但是是通过neither....nor...的结构, 虽然发生了转换但是结构都并列。

2.4 内部体系转换

从上表可以看到内部体系转换没有出现, 这也是由于汉英这两种语言的差异性引起的, 在两种语言之间很难找到相对应的体系。

2.5 层次转换

层次转换在汉英翻译中也很少见, 因为在英译中, 可能出现的层次转换就是英语的时态以汉语的词汇代替, 两译本的层次转换都集中体现在情态和时态两个方面。如下例:

例5:何陋之有?

译本一"How could we call a room humble as long as there is a virtuous man in it.

译本二:wherefore could either one of them be branded as a humble cell?

译本三:"How could we call a room humble as long as there is a virtuous man in it?"

原文“何”的反问和感叹意义在译文一中通过“how could”来体现, 在译本二中通过情态“could”来体现, 译本三同译本一”how could”。

3 结束语

本文以《陋室铭》为文本, 以翻译转换理论为支撑, 对比分析了罗经国、Stephen以及颜林海的译本。对比分析发现, 三个译本都采用了层次转换、结构转换、类别转换以及单位转换, 且结构转换与单位转换最为普遍。但是三个译本在具体的转换手法上存在差异:罗译本主要采用主谓宾结构添加和主系表结构, 补充主语, 添加衔接词, 通过there be句型补充语义。译本比较忠实原文的语义, 结构也较为对仗。Stephen的译本主要采用主谓宾的结构添加和主系表结构, 多使用被动语态, 语义表达不太准确。颜的译本主要采用主谓宾结构, 大量合译, 多采用意译的办法, 用词简练, 译文明了。结合三个译本的对比分析, 作者以为这是由汉语重形合、英语重意合的语言特点造成的, 具体到该文本, 作者以为结构转换主要是因为古文省略、连动句以及语态等的使用造成的;单位转换主要是古文本身凝练所造成的, 类别和层次转换不多。在古文翻译实践中我们要结合语言特点, 综合使用转换策略, 使译文更忠实通畅。

参考文献

[1]Munday J.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M].London&New York:Routledge, 2001.

[2]卡特福德.翻译的语言学理论[M].穆雷, 译.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1991.

[3]李德超.从维内、达贝尔内到图里:翻译转移理论综述[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5 (1) :94-99.

[4]林铃.卡特福德翻译转换模式下的翻译过程研究[J].语文学刊, 2009 (5) :74-82.

[5]郑淑明, 曹慧.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在科技英语汉译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翻译, 2011 (4) :17-20.

[6]林茵茵.论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的有效性及其局限---以《爱玛》的两个中译本为例[D].兰州:兰州大学, 2009.

[7]文军, 李盈盈.杜甫《石壕吏》翟译本的翻译转换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2013 (4) :7-12.

[8]黄国文.语篇分析中的文本类型研究[J].外语研究.1988 (2) .

上一篇:IT建设下一篇:校园新闻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