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理论视角下的翻译

2024-05-20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翻译(精选12篇)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翻译 篇1

1 关联理论的基本观点

关联理论作为认知语用学的一种理论, 主要强调语言交际信息和交际意图的传达与实现, 简言之, 就是交际与认知。它不以规则为基础, 也不以准则为标准。 (赵彦春, 1999) 交际过程主要涉及交际双方即说话人与听话人。交际顺利进行包括两个方面:首先, 说话人向听话人传达交际信息;其次, 听话人依据交际信息和语境推断说话人的交际意图并予以回应。关联理论将上述这一过程概括为明示与推理, 即说话人明示交际信息, 听话人推理交际意图。交际, 从本质上来说, 就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

关联理论提出了人们在交际中下意识遵守的两个准则 (Sperber, Wilson, 1986) :

(1) 关联理论第一准则:人类认知倾向于最大关联。

(2) 关联理论第二准则:每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它本身的最佳关联。

最大关联涉及到关联性的强弱问题。关联性的强弱取决于两个因素:处理努力与语境效果。在同等条件下, 关联性的强弱与其处理努力成反比, 与语境效果成正比。

最佳关联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明示刺激具有足够的关联性, 值得听话人付出努力进行推理;二是明示—刺激与说话人的能力偏爱相一致。 (Sperber, Wilson, 1986) 举例如下:

A:Will Sarah be long?

B:She is with Frank now.

B并未直接回答A的问题而是说明Sarah与Frank在一起。因此, A要从双方的认知语境中做出推理, 寻求B所回答与认知语境的最佳关联。若Frank办事果断利索, 那么A就会推断Sarah很快回来, 若Frank办事犹豫不决, 拖拖拉拉, 那A就能推出Sarah短时间回不来。同一句话, 不同的语境和认知环境下推理亦不同。对于交际双方来说, 从语境中寻找话语的最佳关联性是顺利完成会话的保证。

2 关联理论的翻译观

关联理论对于翻译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德国学者Gutt认为翻译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关联理论认为翻译作为一项交际活动, 也要符合交际的一般规则, 因此翻译也可以被看作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翻译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讲就是要寻求具有最佳关联的译文, 即译文既要符合目的语文化的语用环境, 适应目的语受众的阅读期待, 又要忠实于原文, 传达原作者的交际意图。赵彦春根据关联理论将翻译定义为:翻译不是静态的代码转换, 而是以关联为准绳, 以顺应为手段, 以意图为归宿, 尽量使译文向原文趋同的动态行为。 (赵彦春, 2003)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翻译实践活动涉及三方, 即原作者、译者、译文读者之间的三元关系, 译文读者不再是被忽视的一方, 而是一个与原文作者以及译者平分秋色的第三方。 (王治琴, 2005) 译者应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 作出一个最能体现原作者交际意图的译文, 并了解读者的认知环境, 达到译语读者的期待, 既“忠实”于作者又满足了读者。笔者认为, 对于一个翻译工作者来说, 能做到这一点已实属不易。因此关联理论也可作为翻译评价的一个标准, 译者要不断提高翻译能力, 寻求译文的最佳关联, 做到二者的统一。

3 关联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体现

例1:《广富林遗址断想——过去的上海人告诉今天的上海人》是一篇关于上海历史的新闻报道, 作者朱全弟、李圆圆从广富林遗址的发掘、对过去历史的推测及其发现对于现代文明的意义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释和报道。其译文由Jeffrey Yao, Gao Yi翻译并发表于东方翻译上, 其对翻译和翻译研究具有重大启示作用。英译本对原文进行了大量的删译、改译等, 笔者仅举一例说明。

“河南人是上海人的最早祖先”中的一段中英文本对比:

笔者曾经笑对外地人说:你们千万不要骂上海人, 一不小心, 说不定就骂了自己的祖宗。同时笔者也反对前一阵子骂河南人的现象, 同样有过类似的忠告。因为我们中华民族70%以上的姓氏来自中原, 如果说某一地区的人有这样或者那样的缺点, 应该也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共同的缺点, 骂有何益?说不定还落下一个不孝的罪名。 (朱全弟、李圆圆, 2009)

In fact, over 70%of all Chinese surnames are derived from central China.Therefore, if you ridicule others for their origin, you are at the risk of blaspheming against your own ancestors.In my view, it is no good discriminating against any people from any region of the country, for we share the same national traits of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be it good or bad. (Jeffrey, Gao, 2009)

对比原文与译文, 不难发现, 译文采取了意译的手法, 对原文语序、句意进行了综合。相较于原文来说, 译文虽未字字一一对应, 但对原文大意表达得清晰地道, 充分考虑到了欧美人的阅读期待与习惯, 可以说译文获得了最佳关联。相反, 若字字直译, 对于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背景的人来说很难把握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韵味。如“说不定还落下一个不孝的罪名”则是典型的中国认知语境的产物,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 百善孝为先, 孝道能反映一个人整体的道德品质, 其影响十分重大。在欧美人的认知语境中则不是那么明显。因此译者进行了删译处理, 译者的处理把握了其关联性, 充分考虑欧美人的认知语境, 获得了最佳关联, 可以说是关联理论下一次成功的实践。

关联理论认为不能静态地去理解“信”这一翻译准则。首先, 信是忠实于原文字所表达的意图而非其字面含义;其次, 信还在于能否使受众付出较小的努力以把握作者的意图。因此, 关联理论的翻译观是保证效度的基础上求其信度。 (赵彦春, 2003)

由此观之, 《广富林遗址断想》英译本中对原文的删译、简译符合了关联理论的翻译观, 保证了其效度, 寻求了原文语境下的最佳关联, 使受众付出较小的努力便可理解原文, 成功传达了原作的意图, 体现了关联理论在翻译过程中的指导作用。

例2:Your lips will know it, But your hips will not show it. (3Musketters巧克力)

上述一则广告语是来自西方国家的巧克力广告, 若采用直译法, 进行字字对等则为“您的嘴唇感觉到, 您的屁股不显现”。虽然对原文字面作了全部的阐释, 但不了解西方幽默的人很难理解, 况且读之不雅观, 给人一种突兀之感。相反, 若意译为“好吃看不见”则既传达了该产品的特质, 好吃不发胖, 又较好地适应了汉语受众的认知环境和文化语境, 符合原广告语的交际意图和消费者的心理需求, 获得了最佳关联。因此, 关联理论认为译者应根据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和译文读者的能力与偏好来整合译文, 使得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之间获得最佳关联, 才能得出正确的译文, 达到交际目的。 (颜君, 2010)

由以上案例观之, 相较于传统的语言学派翻译观, 关联理论从更加宏观的角度对翻译作出了阐释, 翻译的过程与目的不应局限于字面上的对等, 而应在充分考虑两种语言与文化背景的基础上, 以寻求最佳关联, 实现交际意图的等值。此外, 笔者认为, 关联理论的一个重要突破点在于其对传统翻译标准“信, 达, 雅”的重新阐释与解读, 翻译标准的提出与应用受具体的翻译情境的制约, 我们应以一种动态的思维去理解忠实与通顺, 把握翻译标准的真谛。

4 结语

关联理论可以有效地解释和指导翻译活动。关联理论的翻译观将关联性作为翻译过程中的一个指导性标准, 将最佳关联作为译者追求的目标, 反映了翻译是一个涉及多方的动态过程, 从新的视角来审视翻译这一传统上被认为是静态的编码—解码的过程, 对翻译理论的发展和翻译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摘要:关联理论是由认知语用学派提出的有关语言交际的理论, 但其对翻译理论及翻译实践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本文主要从关联理论的基本观点、关联理论的翻译观及其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关联理论视角下的翻译活动。

关键词:关联理论,语言交际,翻译

参考文献

[1]Jeffrey, Yao, Gao, Yi.Thoughts on the Guang Fu Lin Archaeological site—A Different Story of Ancient Shanghai[J].东方翻译, 2009 (1) :29.

[2]Sperber, D.&D.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Blackwell and Oxford, 1986.

[3]王治琴.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诠释及对语言形式翻译的指导[J].上海翻译, 2005 (2) :10.

[4]颜君.关联理论在广告翻译中的应用[J].中国商界, 2010 (7) :263.

[5]赵彦春.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J].现代外语, 1999 (3) :273-295.

[6]赵彦春.关联理论与翻译的本质[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3 (3) :117-121.

[7]朱全弟, 李圆圆.广富林遗址断想——过去的上海人告诉今天的上海人[J].东方翻译, 2009 (1) :25.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翻译 篇2

从关联翻译理论视角看商标翻译

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关联翻译理论视角,对商标翻译进行了探讨.在关联翻译理论框架下,商标翻译是一种特殊的交际行为,其目的是诱导译语的.潜在消费者购买译名符号所代表的商品,激发他们强烈的购买欲.因此,译者必须充分考虑原语作者意图与译语读者的认知语境,努力追求原文作者意图(即商标命名者)及译语读者(即潜在消费者)之间的最佳关联性,以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通过对商标翻译方法的探讨,笔者最后指出关联翻译理论对商标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为成功翻译商标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作 者:李广伟 戈玲玲 LI Guang-wei GE Ling-ling 作者单位:南华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衡阳,421001刊 名: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HUA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0089(5)分类号:H31关键词:关联翻译理论 商标翻译 翻译方法

关联视角下的商标翻译 篇3

【关键词】关联理论 语境效果 商标翻译

一、关联翻译观的阐释

关联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在语言哲学领域兴起的关于语言交际的解释理论,它包含两个基本原则:认知原则,指各类认知倾向于同最大限度的关联性相吻合;交际原则,指每种明显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这种交际行为本身具有最佳关联性。关联性是个相对的概念,它的强弱取决于两个因素:推导努力与语境效果。在同等条件下,语境效果好,推理时所付出的努力就小,关联性就强;语境效果差,推理所付出的努力就大,关联性就弱。可用公式表示为:关联性=语境效果\处理努力。关联理论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交际与认知。交际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两个基本条件:交际双方的“互明”;最佳的认知模式,即关联性。Wilson的学生Gutt把关联理论与翻译结合起来,提出了关联翻译理论。该理论将翻译看成是一个对源语(语内或语际)进行阐释的明示一推理过程,是语言交际的一种方式。为了交际成功或取得一定的交际效果,译者就要根据交际者的意图和受体的期待进行合理的取舍,译文的质量取决于相关因素的趋同度。趋同度越大,翻译越成功。最佳关联性是译者力争达到的目标,也是翻译研究的原则标准。

二、商标翻译

商标翻译是一种特殊翻译.其复杂性是由商标的特殊性所决定的。相对其它文本而言。商标词的构成极为简洁。其译介受句子,段落,篇章等较深语言层次的影响较少,因而译者需要考虑更多的应是语音,语义和语用层面的交际线索。作为一种竞争型语言符号,商标命名的目的不只是执行语言符号的指谓功能。更重要的是诱导潜在消费者对命名符号所指商品的兴趣和购买欲。因此.商标翻译不是由原语到译语的单项文本材料的替换.而是在明确原语商标命名符号指代关系的前提下.结合译语的语言特点和命名的语境因素进行二度创作的过程。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译者的这种二度创作需遵从最佳关联的原则:根据商品推广意图,努力使潜在消费者以最小的认知处理获取足够的产品信息并唤起购买欲望。促成商家、译者和消费者三者问的交际。译者在考虑原商标符号语境因素的同时,还应研究目的市场潜在消费者的认知环境,根据原商标符号意欲体现的商品内涵,结合译入语的语言特征,民情习俗,审美心态,消费理念,价值取向等因素对原商标符号进行“入乡随俗”的改造,做到既体现商品推广理念又迎合消费者的心理期待。

三、商标译名的关联形态

1.语音关联。语音既是商标名的物质外壳.也是连接原语商标与其译名的纽带。为了取得品牌在国际营销和广告活动中的统一形象.不少译者从语音层面着手,通过相同或相似的声响效果使消费者从语音物质外壳认知原商标符号及其产品相关信息。由于人们听觉特征和发音方法的相似性,某些音素或音组在人们的长期使用中形成了与某种特定意义较为固定的联想关系.商标命名者常常通过音组的物质表现引发人们在商标名与某种事物之间的联想。如:Yahoo雅虎(网站)模拟人们浏览网页找到信息时发出的惊喜赞叹之声 “哟呵”。Kodak柯达(相机)从听觉特征上与按动相机快门的咔哒声近似,娃哈哈Wahaha (矿泉水)让人联想到消费者饮用该产品后舒爽、惬意,愉悦的笑声。

2.语义关联。

(1)单一型语义关联。商标名翻译中的单一型语义关联.是指译者根据原语商标符号的语义内涵寻找译入语中含同等语义信息的语言符号进行替换。这类商标译名与原语商标名没有音的关联.但在语义上与原语商标符号几乎对等,译名从语义角度维持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统一形象,并利用语言符号的联想意义指示产品的某方面特质。

(2)兼容型音义关联。兼容型音译关联指商标翻译中译者兼顾语音的相关性和语义的联想性,在保留原语商标语言符号语音物理特征的同时,注重从语义上焕发消费者的兴趣和共鸣。译者常选取与原语商标符号发音相同或相近文字,利用文字所蕴含的积极意义信息诱导译语受众作出正面联想,译名在原语语音形式的基础上达到意义上的超越。力求在语义中体现产品能效、企业文化并迎合潜在消费者的民族习俗,审美心态和需求期待。这种音义合璧的方式以不同角度、不同層次的关联性形成认知语境,提高认知效果。例如:Reebok。这个单词的本义是指南部非洲一种羚羊,它体态轻盈,擅长奔跑。Reebok公司希望消费者在穿上Reebok运动鞋后。能像Reebok羚羊一样,在广阔的天地间纵横驰奔.充分享受运动的乐趣。

商标翻译不是从一种语码到另一种语码的简单转换,而是带有明确商业意图的跨语言、跨文化的特殊交际活动。在认知语用学关联理论框架下,人类的交际行为都会产生一个最佳相关性的期待,即在认知过程中力图以最小的处理努力获取足够的语境效果。这要求翻译中译者充分考虑原语与译语不同认知语境的不同层次的关联性。在商标翻译中.译者应兼顾商家推广意图与潜在消费者认知语境的语言特征,民情习俗,审美心态,消费理念等诸多因素,根据这些因素,译者可以选择语音关联,单一型语义关联或兼容型音义关联等商标翻译策略,以不同角度,不同侧重点的关联性增强认知效果,促进商品信息传通,实现商家与消费者的交际成功。

参考文献:

[1]贺川生.商标英语[M].湖南大学出版社1997:2.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隐喻与翻译 篇4

关联理论是基于认知下的语言交际理论, Sperber和Wilson认为交际是一种明示-推理过程。说话者一般以明示的方式传递信息, 从而使听话者更好地理解话语;而听话者不仅仅要解码字面意义, 也要对信息的内在含义进行演绎推理。因此, 交际是一种明示-推理过程。此外, 交际具有两种意图, 即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信息意图主要指说话者话语的字面含义, 是说话者对听话者传递某种信息的意图。而交际意图指的是说话者传递信息的目的, 也就是说, 说话者为何传递该信息。唐诗作为中国古文学的思想精华, 具有深刻的文化底蕴和深刻含义。《无题》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杰作。近十几年来, 不同学者, 从不同角度对该词进行解读, 而本文以关联理论为视角, 以它的两种英译为例, 分析其在隐喻翻译策略中的应用。

2 关联理论的翻译方法

德国学者Gutt是把关联理论运用到翻译研究中的先驱者, 并提出关联理论的翻译观。关联理论为译者处理原作者的意图在跨文化交际中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李占喜, 2007:22-23) 。翻译是一种交际, 不仅包含编码和解码, 更重要的是动态语境的介入。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和目标读者的认知语境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的认知语境可能改变甚至夸大, 正是因此交际双方发生交流。这个过程要求译者不仅传达原文本隐含含义, 也要考虑读者对文本隐含信息的理解。因此, 翻译有着双重明示-推理过程, 基于原作者-译者-读者的三者关系。三者有着不同的认知文化背景, 认知能力也就不同。因此,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 需要考虑译文读者是否与原作者处于同一认知背景, 如语言背景是否相同或相似。在不一致的情况下, 译者必须创造相同的认知语境, 以达到最佳语境。Gutt提出成功的翻译决定性因素包括两点, 即最佳语境效果及寻求译文与读者的最佳关联。而要在翻译过程中做到最佳关联, 需要提供充分的语境, 并使读者不需要付出人员和多余的努力来理解译文。

3 关联理论下的隐喻翻译

3.1 隐喻翻译

隐化和显化翻译存在的可能性, 是指“某些形式”在翻译中发生隐化和显化的一种可能趋势 (王建国, 2008) 。在实际交流中, 通常有显化和隐化两种意思。交际双方不仅要知道显化含义, 也要了解隐化含义, 以达到交际目的。然而, 因为不同语言间的文化差异, 原文本中一些隐含的含义对于目标语读者很难理解, 因为不同语言的读者有着不同的认知能力。而隐喻作为两种不相像的物体之间的比较, 由本体和喻体构成。隐喻中隐含或隐喻的含义对于交际者来说难以理解, 在交际中, 难以传达隐喻的交际信息。束定芳先生阐述了隐喻的模糊性, 他认为隐喻意义的模糊性主要指的是隐喻意义的理解对语境的依赖性, 需要理解隐喻含义, 需要将喻体明显的语义特征转移到本体上。而喻体本身具有多种含义特征, 因此, 隐喻的含义是说话者的意图和听话者选择的喻体特征在本体上的映射。

3.2 李商隐的《无题》两种英译分析

对某一隐喻性意象的解释不仅是一种。而Gutt (Gutt, 1991) 的关联理论翻译观, 为译者提供了隐喻翻译的框架。根据他的观点:首先:基于目标读者的认知背景, 译者要明确解释出隐喻中的隐含含义, 实现最佳关联;其次, 译者应尽量扩大主要信息, 省略让目标读者费解的次要信息, 以传达原文的意图。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林建民版本:

许渊冲版本

首先, 就《无题》这首诗的题目而言, 并不是真正的无题, 而是寄托了诗人各种不同的情感交织。诗人恰恰用无题二字来表达作者无法表达的深切的悲痛之情。因此, “无题”本身就是概念隐喻。林健明把“无题”二字译作“Untitled Poem”, 而许渊冲则译为“To One Unnamed”, 两位译者在一定程度上都做到了把诗人李商隐的抽象的悲伤情绪映射到具体的概念隐喻范畴中。而诗的第二节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通过“丝”与“思”的谐音, 意义为除非死去, 否则思念将不会停止。丝方尽林译和许译分别为died after it ended fibre productions, 和death spins silk from lovesick heart。在”丝“的处理上, 林译采取了目标读者较能接受的概念”fibre“, 而许译则采用了直译的策略, 找到英文中对应的概念”spins silk”。在诗的第四节也出现了概念隐喻, 通过具体的青鸟为概念, 阐述了现实的遥远, 只能凭借青鸟来表达无限的思念之情和无奈之感。林译和许译把”蓬山”分别译为At the legendary Mount Penglai和the three fairy mountains, 采取了增译的策略, 表明现实的遥远与虚幻。而青鸟这一具体的概念隐喻, 是作者的寄托, 依靠青鸟代为探望, 表达了诗人的无奈和思念。青鸟都译为“blue bird”.对于目标语读者-英文读者有相同的意象, 中英文读者对于这一意象有相同的认知文化背景, 所以译者在目标语中保留了同一意象。因此, 英文读者在没有额外的信息处理过程下, 完全理解了隐喻也就是说, 翻译成功实现了诗词的最佳语境效果, 也就表明了翻译是成功的。

当意象对于目标语读者能大概理解, 但有点疑惑所以如果我们直译目标语中的相同意象时, 可能意思表达上不自然或造成歧义。模糊的隐喻理解会让目标读者付出更多的努力处理信息。因此, 为了让处理信息付出的努力更小, 从而让读者更容易理解, 让隐喻自然地翻译给目标读者, 解释是必要的。许译lovesick heart, 增译抽象的情感, 更能让目标读者感受到抽象的感情, 减少理解文本的努力程度, 增加关联度。符合以最小的努力达到更大的关联效果。在此处许译更加充分体现了思尽泪干的思念爱意情绪, 更能让读者感受到抽象的情感。.泪, 指燃烧时的蜡烛油, 语义相关, 寓意为诗人因思念而流泪。春蚕直到死亡才停止吐丝, 蜡烛燃烧至尽才停止流泪, 诗人用此概念来比喻男女之情, 表明爱情的至死不渝之意。第四节中, 林译和许译把“蓬山”分别译为At the legendary Mount Penglai和the three fairy mountains, 采取了增译的策略, 表明现实的遥远与虚幻。而青鸟这一具体的概念隐喻, 是作者的寄托, 依靠青鸟代为探望, 表达了诗人的无奈和思念。青鸟都译为“blue bird”。

当意象在目标语中没有对应的意象, 造成语言费解。在这种情况下, 在源语言中的意象被目标语中可接受的意象替换, 因为目标语读者和源语读者有着不同的认知环境。如果保留意象直译, 会让目标语读者花更大的努力去理解。处理信息花费的努力越多, 信息与语境的关联度就越小, 关联性越小, 交际就越不成功。替换原意象, 使用比较容易接受的表达意象是目标读者更容易理解, 从而达到与原语读者相同的语境效果。在第三节中, 诗人描写的是照镜夜吟图, 早上起来, 照着镜子, 发现镜中的自己因忧愁之绪青丝变成白发, 在深夜中, 不禁感到内心的孤寂, 感到月光的寒冷。此时, 鬓改与月光寒的情景重叠, 增添了诗人心中的深深愁苦之情。林译中temple is changed和moonlight appeared to be chilly表达云鬓改与月光寒, 而许译为hair turns grey和feel cold更贴切, 一个是具体的, 一个是抽象的, 深刻体现了隐喻性, 准确阐释了诗人的源语。由于认知文化上的差异, “云鬓”这一概念在英文中并没有对应的词语, 两位译者分别改译为temple is changed和hair turns grey, 把隐喻的意象变为明了的概念, 林译与许译相比, 在此处更加直接, 采取了意译的策略, 更符合英文读者的认知习惯, 让读者不用多加推理的明白意思。

4 结束语

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 唐诗采用了许多隐喻性的表达方式以更加形象深刻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要把中国文化传出去, 译本如何让目标读者以最小的努力实现最大化的接受与理解是很必要的。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 隐喻的翻译可以达到成功的翻译, 对于文化背景上的差异, 我们要把翻译多元化, 针对隐喻的意象在不同语言上认知的差异, 当意象在两语言中有对应的意象且有相同的认知理解, 可采取直译, 不同时则意译, 当概念模糊时, 则增译。可或多或少的采用直译、意译、增译等。因此, 本文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 探究唐诗中隐喻翻译的策略, 以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当然, 本文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研究的语篇尚少, 有待于具体应用并详述翻译上的创新之处等, 这需要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Sperber D, Wilson 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lackwell, 1986/1995.

[2]Gutt, Ernst-August.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Context[M].Oxford:Blackwell, 1991.

[3]李占喜.从关联翻译理论视角管窥翻译过程的特点[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7, 15 (1) :66-68.

[4]王建国.从关联理论看翻译中的隐化和显化[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8 (5) :79-83.

[5]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6]林健民.中国古诗英译[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 1989.

[7]许渊冲.唐宋词选一百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商务印书馆 (香港) 有限公司, 1991.

[8]龙艺红.分析《无题》诗在概念隐喻视角下不同译本的翻译效果[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5 (8) :53-54.

[9]蒋元猷.李商隐《无题》中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三种英译的比较[J].考试周刊, 2009 (27) :37-39.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翻译 篇5

《贵妇的画像》的过渡性特征的分析研究

从功能翻译理论角度分析《大卫•科波菲尔》三个中译本 情感教学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理论和实践 生活在夹缝中的畸形人——评《小镇畸人》 英语高尔夫新闻中隐喻的认知分析

蕾秋•乔伊斯《一个人的朝圣》成长小说的分析 黑暗中的光明—《蝇王》的主题探析

文化图式理论视角下汉英动植物联想意义比较

On Sister Carrie’s Broken American Drea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logy 从心理学的角度论《儿子与情人》中保罗的恋爱模式

On Contradiction Between Comprehension and Expression in Translation 从社会语用学角度分析《雷雨》中的称谓语 Advertising Language: A Mirror of American Value 浅析《到灯塔去》中女性主义思想在两位女主人公身上的体现 《小城畸人》里的象征主义手法分析

任务型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现状分析--以xx学校初一学生为例 从模糊语分析广告语

论英汉基本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差异 广告翻译中的语用失误研究

从目的论的角度比较研究《茶馆》的两个英文译本 英语新闻标题的文体特点与翻译 英文商标名翻译的原则与策略

论色彩在《红字》中的运用与艺术效果 从狼人电影解析狼文学 41 《远大前程》的叙事技巧

从语用学角度分析简•奥斯丁的《爱玛》中的会话含义 43 从语言学的角度解析幼儿双语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44 从《红字》看霍桑的政治观

黑色孤岛上的灰色母亲—从黑人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宠儿》中的母女关系 46 论中美广告中所反映的文化价值观差异

A Study on Differences of Family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A Case Study of The Joy Luck Club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浅析卡夫卡小说中的荒诞意识

以“三美论”对比《登高》两个英译版本的“意美”与“音美” 论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中的爱情观 化妆品说明书特征及其汉译技巧 论象征主义在《喜福会》中的体现 浅谈英语影片名的翻译

《喧哗与骚动》中凯蒂悲剧的分析

浅谈时代背景对于《飘》中人物性格形成的影响 《青春》中的孤独主题分析

呼啸山庄中希斯克里夫爱与恨的分析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Business Negotiations: East and West 英汉颜色词翻译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Doomed Tragedy out of Desire-Driven Morbid Personalities in Nabokov’s Lolita

从文化翻译观看异化与归化的相对性

General Principles and Features of Legal English Translation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语用预设视野下的广告英语分析

从宴客角度探究中西方文化理念的差异

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看张谷若《德伯家的苔丝》的翻译

十九世纪英国女性小说中的两位灰姑娘——伊利莎白•班纳特和简•爱形象比较 Comparison and Transl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Euphemisms 《诗经》中修饰性叠词的比较研究

思维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从核辐射报道看英国报纸行文的语言特征

《晚安,妈妈》中公共汽车和洗衣机的象征寓意

挥之不去的父权阴影——解读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艾米莉的一朵玫瑰花》 从跨文化角度看文化空缺翻译

英语写作中的母语迁移作用及教学启示 论基督教教义对美国人慈善观的影响 唐诗宋词中颜色意象的研究及其翻译 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问题之比较分析 英汉拒绝言语行为表达方式比较

论英汉动物隐喻的异同及其对英语学习的启示 浅析英语交际法教学及其运用 从《海狼》看杰克•伦敦的女性观 Irony Art in Orwell’s Animal Farm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英汉语篇中的省略衔接手段对比及其翻译方法——以《雪》译文为例 英汉广告中的双关语及其英汉互译 《白鲸》主人公亚哈的悲剧性格分析 论托尼莫里森《宠儿》的哥特式元素

英文征婚广告和中文征婚广告所体现的文化差异 从《永别了,武器》中看战争对人性的影响 身势语在基础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论女性的牺牲——对《儿子与情人》中女性形象的分析

迷失的童年——从成长小说的角度解读伊恩•麦克尤恩的《蝴蝶》 论《儿子与情人》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 从苔丝的悲剧到托马斯•哈代的宿命论 跨文化交际下的中英文禁忌语的对比研究 中外经典英文广告的语言特征浅析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98 透过七夕和情人节看中西文化差异 99 中西方文化中颜色词的隐喻比较研究

A Naturalistic Approach to Jude’s Tragedy in Jude the Obscure 101 宗教在世界战争史中扮演的角色 102 广告中的熟语模因探析

To Obey or Rebel –A Study of Female Characters in Moment in Peking 104 奥巴马演讲词中的委婉语研究

从最佳关联原则看口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106 基于跨文化视角文化全球化的分析

中西方爱情悲剧故事的比较分析——以“梁祝”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 108 英语X-ful词的形态与认知构建 109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110

受超验主义影响的具有美国精神的作家 112 浅析初中英语语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Conflicts between Chinese Culture and American Culture in The Joy Luck Club 114 Hawthorne’s Religious Notion: an Analysis of The Scarlet Letter 115 《荒原》中的神话溯源

《麦琪的礼物》和《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对比研究 117 《人鼠之间》中两主人公乔治和雷尼的对比分析 118 广告语中预设触发语的语用分析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解读《蜗居》对话折射的生存焦虑 120 论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及其影响 121 电影《狮子王》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A Brief Study of Schema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English Reading 123 中学英语教师课堂反馈对学生焦虑的影响 124 问题类型对TEM阅读成绩影响的实证研究 125 中西方餐桌礼仪的文化对比分析 126 广告语及标语动词的翻译

福克纳短篇小说《献给爱米莉的玫瑰》叙事技巧分析 128 A Cultural Approach to the Translation of Movie Titles 129 英语广告中仿拟的关联分析

从目的论的角度论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策略 131 美国电影作品中英雄主义所隐含的美国社会文化

从后现代主义视角解读《第二十二条军规》的无秩序性 133 从十字军东征看中世纪宗教冲突 134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汤姆形象分析

《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中麦康伯个性转变之分析

从生态批评角度解析杰克•伦敦的动物小说《野性的呼唤》和《白獠牙》 137 《哈利波特》的原型——亚瑟王传奇

论哈罗德•品特三部剧作中的权力斗争主题 139 浅析交替传译过程中停顿现象

中国侠义精神与西方骑士精神的比较 141 汉英禁忌语的对比研究

浅析英文商标翻译中的问题及对策 143 数字“三”的文化意蕴及其翻译方法 144 诸神形象折射中西方价值观不同 145 新兴资产阶级代表—鲁滨逊•克鲁索 146 汉英交替传译中的语篇衔接分析 147 从构式视野下对英语图式习语的解读 148 基于认知的颜色词隐喻研究

从关联-顺应理论视角研究旅游文本英译 150 从《嘉莉妹妹》看本性与理性的斗争

151 从合作原则浅析《飞屋环游记》中的言语幽默

152 Jane Austen’s Cinderella Complex Reflected in Pride and Prejudice 153 任务型教学中策划对高级英语学习者写作任务完成效果的影响 154 Risk Comparing of Documentary Collection and Letters of Credit 155 目的论下英语广告仿拟格的汉译 156 浅谈《简爱》的女性意识

157 功能对等视角下汉语广告的英译策略

158 Analysis of the Distorted Love between Mother and Son in Sons and Lovers 159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成长三部曲 160 浅析中文商标词英译的原则和方法

161 The Conditioning Factors of Juvenile Delinquency in the United States(-)162 Symbolism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 163 英汉基本颜色词文化内涵对比

164 师生关系与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之关联性探析 165 论《爱玛》中简奥斯丁的社会理想 166 奥巴马竞选总统获胜演讲的文体分析 167 英语委婉语成因及其在政治方面的应用 168 分析内战对《飘》中斯佳丽的影响 169 英语非限定性动词的语言分析 170 功能对等理论下汉语新词英译研究

171 On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Marriage 172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73 中西方传统习俗的对比研究——出生礼,婚礼,葬礼 174 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词汇教学研究 175 《麦田守望者》成长主题解析 176 嘉莉妹妹的人物特征

177 Satan in Paradise Lost as a Tragic Hero 178 论《白鲸》主角的悲剧实质 179 体育专有名词的翻译研究

180 从接受理论看赛珍珠的《水浒传》翻译

181 浅析《老人与海》的主人公——圣地亚哥的人物形象分析 182 试论达尔文主义对《远离尘嚣》创作的影响 183 从冗余理论浅谈翻译技巧之增译法与减译法 184 浅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自由 185 英汉死亡委婉语的文化差异及其分类对比 186 从《嘉莉妹妹》看美国梦与道德观 187 英汉称谓语对比及翻译

188 从日常交际礼貌用语失误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189 The Death Image of Emily Dickinson’s Poetry 190

191 “集体无意识”理论观照下艾米莉的悲剧性 192 浅谈中学英语教学中交际任务型教学活动的设计

193 An Analysis of Tess’s Tragic Fate and the Realization of Hardy’s Fatalism 194 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文化冲突

195 Pragmatic Failures in Translation of C-E Advertisements 196 论《苔丝》中女性意识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 197 《黛西米勒》中道德冲突的表现分析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翻译 篇6

摘 要:本文运用关联理论,探究博物馆解说词汉英过程的实质。作为一种对外传播活动,博物馆解说词英译实践与关联理论存在共同特征,两者都强调在交际活动中事先考虑受众或接受者的认知环境的重要性。博物馆解说词的汉英翻译,实质是译者尽力寻求原文与译文之间最佳关联的过程。以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博物馆解说词英译文为研究对象,在语用关联论的框架下,对译文中的翻译实例进行了批判性分析,归纳了适用于博物馆解说词汉英翻译实践的三大原则:1.合理重组解说词信息,达到最佳关联;2.灵活转换翻译方法,满足受众群体期待;3.增加背景知识介绍,达到双方交际互明。

关键词:关联理论 河姆渡博物馆解说词英译 翻译方法

一、引言

随着各国间跨文化交流的日趋频繁,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被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所吸引,纷纷选择游历中国。博物馆作为历史文化的承载者,帮助游客更加直观地了解当地文化底蕴,已经成为对外传播文化信息的重要平台,并通过展出的文物传递民族自豪感。博物馆解说词作为特殊的旅游资料,其英译文应帮助外国参观者消除博物馆文物信息传播中出现的意义空缺,建立语义连贯,达到跨文化沟通的目的。[1]由于中西方思维和语言特点的差异,国内博物馆解说词的英译文仍是当前阻碍文化对外传播的“绊脚石”。目前,对于旅游资料汉英翻译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旅游景点介绍和景点公示语的汉英翻译问题,很少触及博物馆解说词的英译问题,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

本文尝试运用语用关联论探讨博物馆解说词汉英翻译过程的实质,以实地拍摄的图片资料为佐证,选取中国新石器时代研究史上突破性成果之一的河姆渡博物馆解说词的英译文为研究对象,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对译本中的翻译实例进行了批判性分析,归纳了一系列的翻译错误,并提出修改译文。

二、语用关联理论视角下博物馆解说词英译过程实质

众所周知,1986年Sperber和Wilson提出关联理论,突破传统的语境观,提出了“认知环境”的概念并主张用“互明”替代传统语用学的“互知”[2]。关联理论认为,交际能否成功的关键是交际双方的认知环境能否达到“互明”。也就是说,当交际双方所明示的事实或语境假设达成一致时,双方的认知环境就会形成某种交集,而这个交集就是关联理论所谓的“共同认知环境”(mutual cognitive environment)。

起初该理论只运用在语言学领域,Gutt将关联理论应用于对翻译的解释,即认为翻译是一种语际明示——推理的阐释活动,整个过程涉及三个交际者: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作为一种对外传播活动的博物馆解说词英译实践,与关联理论存在共同特征,两者都强调在交际活动中事先考虑受众或接收者的认知环境的重要性。基于这样的共同点,本文认为博物馆解说词的汉英翻译实质是译者尽力寻求原文与译文之间最佳关联的过程,最佳关联是指受体(受众)在理解话语时付出有效努力之后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3]关联和翻译是兼容的[4],在博物馆解说词汉英翻译过程中,应考虑目的语受众的认知环境。大多数外国游客是普通的参观者,对中国文化知之甚少,倘若翻译中掺用复杂的专业术语等(除非有特殊情况,但有必要进行解释说明),不但起不到最基本的明意,反而会减弱参观的兴趣。另外,由于中西方存在的文化差异,在汉语特色词汇或文化意象等翻译方面,尤其要注意文化背景的补充,通过注释说明,避免“文化错位”,必要时进行“改造性”的翻译。

三、博物馆解说词英译过程中最佳关联的实现

(一)合理重组解说词信息,达到最佳关联

博物馆解说词翻译内容一般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说明性文字的翻译,如展览的前言、部题、结语和具体的文物说明;另一部分是文物名称的翻译。[5]针对博物馆解说词中说明性文字的翻译,首先应该注意的是汉英语言的差别。汉语重意合,惯用四字词语,讲究句式押韵;而英语是形合语言,句子之间通过连词连接,强调逻辑性。因此,译者应避免逐字翻译,根据译入语受众的思维方式,在译文中要适当调整句式结构。

(1)河姆渡文化以1973年发现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命名,是中国长江流域最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之一,距今约7000~5000年。主要分布于杭州湾南岸的宁(波)绍(兴)地区东部,并越海东达舟山群岛。

原译:Hemudu culture was named after the Hemudu site in Yuyao County,Zhejiang Province.Hemudu site was first excavated in 1973.The age of the Hemudu culture was ca.5000-7000years ago.As one of the major Neolithic cultures in the Yangtze River region,Hemudu culture mainly distributes in the Ningshao Plain south of the Hangzhou Bay,reaching as far as the Zhoushan Archipelago to the east.

改译:As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Neolithic culture of the Yangtze River,Hemudu culture, dating back to around 7000-5000BC,is named after the town of Yuyao where the site was initially discovered in 1973.This culture mainly emerged in the eastern areas now known as Ningbo and Shaoxing on the southern side of the Hangzhou River estuary and reached Zhoushan Island on the east in Zhejiang Province.

“前言”是参观者进入河姆渡博物馆第一眼看到的文化信息,也是对馆内所包含文化信息的高度概括,所以译者在翻译这部分内容时应该确保准确度和可读性,同时注重可读性,“即便是漏译几个字,甚至一两句话或是变译,也无关宏旨”[6],以便引导读者融入馆内的文化氛围中。如例(1)原译开头几句,逐句机械翻译的简单句导致译文逻辑混乱,表达内容不清晰,严重影响了原文信息内容的传递。在保持原意和对信息理解的情况下,笔者利用增减法和适当调整篇章结构的方法改译,对句子顺序以及结构进行改写,以符合外国参观者的思维习惯。例如:“主要分布在宁绍地区……”原文翻译中为“…in the Ningshao Plain…”。原文中所谓的“宁绍”是指如今位于浙江省的宁波和绍兴两个地区,原译文明显是依照本土文化中的普遍理解和语用习惯进行机械翻译的,然而外国游客缺乏必要的背景知识,容易在理解中产生文化错位,误认为仅是一个地区。笔者对此运用增补法添加完整的文化信息,便于跨文化交流的成功实施。

(2)河姆渡文化的发现与确立,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重大突破,证明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同为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发祥地,改写了中国文明发展的历史。

原译:The discovery and identification of the Hemudu culture are significant breakthroughs in Chinese Neolithic archaeology,including the Yangtze River,just like the Yellow River,served as the original center for the origin of the ancient Chinese cultures.The ancient history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has been re-written.

改译:The discovery and identification of Hemudu culture is an unprecedented breakthrough for Chinas Neolithic archaeology.It proves that the Yangtze River,along with that of the Yellow River, is acclaimed as a principle origi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and also allows us to rewrite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例(2)中的“改写了中国文明发展的历史”是典型的无主句,在英译文中应增加动作的施为者。另外,改译文中增添了“along with”与“and”等连接成分,使得译文更连贯,符合译入语读者的阅读习惯。

除此之外,应用通俗易懂的表述代替生僻的专业术语,或加以通俗的解释,使译文符合受众期待,获得最佳关联。试看以下几例:

(3)稻谷

原译:Oryza sativa L,grains

改译:Oryza Sativa L,commonly known as Asian rice,is the plant species.

(4)茂密的丛林间,虎、大象、水牛等大型哺乳动物出没期间。

原译:In the dense forests there lived Panthera tigris,Selenarctors thibetanus,Elephas maximus, and Bubalus mephistophles.

改译:Tigers,bears,elephants and other mammals lived in the dense jungle.

例(4)原译中的“虎”一般归为医学用语,又如上表中所列举的原译文中大量使用拉丁英语和专业用途术语,同时也存在印刷重复,首字母大小写等拼写错误。具体改译如上表。

由于中外读者(受众)思维层面的巨大差异,如英文注重阐明信息,逻辑性相对较强,而汉语重文采,辞藻华丽,描述性强。因此,翻译活动不仅仅是一项简单的语言转换过程,还需要考虑一系列非语言因素的影响。在翻译过程中,应以理解原文为基础,在译文中选择性地做适当调整。[7]

(5)男人们肩荷骨耜走向村外的稻田,荡浆河湖,张弓引箭;女人们手提篮筐隐现在山丘树丛;

原译:Men went to the rice paddy with bone spades on their shoulders,They paddled on the rivers and lakes,they hunted with their bows.Women collected in the woods with baskets in their hands.

改译:Men went to the rice paddy with bone spades on their shoulders,fished on the rivers and lakes,and they hunted with their bows,while women went foraging in the woods with baskets in their hands.

例(5)中的汉语四字结构,笔者在理解的基础上采用改写的方式将译文具体化,充分考虑到译文受众的认知环境,以便于其通过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

(二)灵活转换翻译方法,满足受众群体期待

文物是不同时期社会历史文化沟通的桥梁,在文物名称的翻译过程中应考虑目的语受众的认知环境。假使文物英译名中掺用生疏的专业语体,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参观者的兴趣。河姆渡农耕器具和中国古代用具可以结合直译,直译加注释等方法进行翻译,并根据实际需求加以一定的用途说明,因为展品说明译文的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外国参观者对展品的理解。

试看以下几例:

(6)象形蚕纹盖帽器具

原译:“Ivory cap decorated with silk worms”

改译:“Ivory Carved Cup With Silkworm Design”

(7)龟形陶盉

原译:Turtle-shaped ceramic pitcher

改译:Turtle-Shaped Ceramic He,A Wine Vessel

(8)陶塤

原译:Ceramic xun

改译:Xun,A Ceramic Musical Instrument

(9)异形陶鬶(gui)

原译:Irregular shaped Gu

改译:Gui,An Irregular Shaped Pitcher For Heating Wine

(10)骨针

原译:Bone needles

改译:Bone Needle,Used in Sewing and Producting Experiment”

例(6)中,原译缺乏准确性,易使外国参观者产生困惑。在博物馆文物名称翻译中,译文首字母需要大写。一些生僻的汉字和具有古代中国特色文物的音译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传播本国文化,保持其特性,但需通过必要的注释来帮助外国参观者了解文物的真实用途。如:例(7)~(10)。在明确文物具体内容的基础上,选用准确的中心词,避免累赘,用尽可能简洁的文字使接受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正确的信息,达到最佳关联。见下表:

(三)增加背景知识介绍,达到双方交际互明

河姆渡博物馆的文物名称英译文说明只包括对应的英语名称和文物出土的遗址,考虑到外国受众的“认知环境”,对相关的文化信息应做一定的补充增译。请看以下几例:

(11)粘有米粒的陶罐

(田螺山遗址)

原译:Ceramic caldron with rice grain

(Tianluoshan site)

改译:Ceramic Axes With Rice(T)

(12)双鸟朝阳象牙蝶形器

(河姆渡遗址)

原译:Butterfly-shaped ivory objects decorated with two birds facing a sun

(Hemudu site)

改译:Two-Phoenix Like Bird Worshiping the Sun, which as the most completely and earliest design in Chinese mythology(H)

鉴于文物名称名牌的大小,名牌中可以省略“田螺山遗址”的全称,另起一块名牌简单说明“田螺山遗址”的介绍,与河姆渡遗址的关系,并注明在文物名牌中以首字母为代号进行标记,例如河姆渡博物馆——H,田螺山博物馆——T。节省版面,也可用于添加其他必要的文字说明。此外,例(12)“双鸟朝阳象牙蝶形器”是河姆渡博物馆的代表性文物,其中的“鸟”实指中国古代的一种图腾——凤凰,原译中直译成“bird”不符合跨文化交际原则,不能充分传递文物的文化内涵,更不能满足目的语读者的期待,所以在改译中增加了对“凤凰”的解释,避免同一事物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引起的理解错位。

四、结语

翻译作为特殊的语言交际,译者的首要任务是使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文接受者的期待相吻合,使译语文本最大限度地向原语文本趋同,由此达到最佳关联。[8]翻译的过程是一个寻找最佳关联的认知过程。[9]笔者认为博物馆解说词的翻译过程是译者在理解原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的基础上,采用直译、直译加注释、增补法等方法实现译文与译文受众最佳关联的过程。本文对河姆渡博物馆解说词英译文所做的批判性分析旨在为该领域的翻译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并希望能引起相关部门关注,积极推动地方性文化的对外建设与传播。

本文为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课题项目“多模态有声思维翻译教学模式的有效性研究”[项目编号:JDW1250]的阶段性成果之一,浙江省新兴特色专业(翻译)建设项目“口译初学者跨文化协调者身份构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以及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三十五”课程建设项目“实用文体翻译课程TAM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王建荣.博物馆文物英译中的顺应与选择[J].宜宾学院学报,2014,(14).

[2]赵彦春.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J].现代外语,1999,(3).

[3]李东梅.近10年来关联理论在中国的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2).

[4]赵彦春.关联理论与翻译的本质——对翻译缺省的关联论解释[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3).

[5]邵欣欣.文物名称翻译的三种格式利弊谈[J].博物馆理论与展览研究,2012,(11).

[6]罗新璋.翻译论集[M].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4.

[7]左飚.环性与线形:中西文化特性比较[A].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8]孟建钢.关联理论对翻译标准的解释力[J].中国科技翻译,2001,(1).

[9]王治琴.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诠释及对语言形成翻译的指导[J].上海翻译,2005,(2).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翻译 篇7

在新闻体裁的作品中,标题起着浓缩主题、画龙点睛的作用,被视为新闻报道的眼睛和灵魂。简洁、凝练、别具一格的汉语报刊标题比比皆是,吸引读者眼球,为读者导读。翻译时译者需调动各种翻译手段,力争把原标题的意义和风格再现给译语读者。关联理论从认知科学的角度阐释人类的语言言语交际行为,为翻译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本文拟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对汉语报刊新闻标题的英译进行分析。

一、关联翻译理论与汉语报刊新闻标题英译

1. 关联翻译理论。

关联翻译理论认为,翻译过程是一个三元明示推理过程,要求原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三方达成认知上的互明[2]。译者翻译时,应了解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既要表达出原作者试图阐释的意义,又不应使译文读者“付出不必要的推理努力”。不能两全其美时,译者应遵守关联原则,根据原文的语用因素选择翻译策略,对译文读者理解明示信息和推导暗含意义进行引导和制约,使译文与读者现有的知识背景发生联系。

2. 译入语受众的认知语境与翻译。

关联理论认为,语境是一个心理结构体,是听者对世界的假设的集合。认知语境包含物质环境中的信息,文本前面所提供的信息和读者的文化背景,等等。所有这些信息都是读者理解话语的潜在语境。[3]

不同的文化、语言及生活环境,国内外受众在接受新闻内容上肯定会有所差异。对我国读者来说,有些标题的暗含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如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信息和中国特有的概念,但这些对于缺乏类似语用前提的国外受众来说,直译不能激活其认知语境。Gutt认为,欲使交际成功,关键在于听者如何从自己的认知语境中可利用的全部假设里面选出言者试图传达的那些假设。为达到新闻标题翻译的目的,译者的任务就是让读者花费最少的努力来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让译文标题对受众产生足够关联,实现新闻标题的信息传递功能。

二、汉语新闻英译的关联策略

Gutt认为,“寻求最佳关联”应该作为译者翻译的指南,即“最小最大原则”——以最小的心理投入获取最大的语境效果。成功的翻译是源语的交际目的与译语读者的期待相吻合。当形式与传达源语的意图存在差异时,应根据交际目的进行取舍。根据新闻标题的功能,本人认为,“最佳关联性”可作为衡量新闻标题英译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准。只有译文对译入语读者产生的关联性最大,才达到了最佳效果。(以下例句皆来自2007年7月至2008年3月的“China Daily”、“Shanghai Daily”、“21 Century”、《光明日报》、《环球时报》、《北京日报》、《扬子晚报》)

1. 直译——基本保留原标题的语言特征和交际线索。

如果汉语标题的含义明白、直接,译成英语时读者一般不会产生理解上的困难,则可直译或基本上直译。

例1:美众院通过谴责日军强征“慰安妇”议案

US House says Japan must apologize for“Comfort woman”

例2:生态文化与可持续发展

Ecological Culture&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例3:芝加哥:美国“最兴奋的”城市

译文:Chicago most caffeinated U.S.city:survey

例3的译文平铺直叙,没有体现原标题暗含的吸引力。本人认为直译成“Chicago‘most exciting’U.S.city:survey”更能实现原标题作者意图的最佳传递。咖啡因已是世界上熟知的事物,可以在国内外读者的认知语境中引起较大的关联,直译更具吸引力。

2. 源语文化负载的标题应该意译,化隐晦为明示。

标题为标新立异,经常采用修辞手段如拟人、双关等,与本国文化相关联。但如果这种修辞手段在语言转换时与英语难以契合,则必须舍弃原标题,化隐晦为明示。

例4:地球真的受伤了……

译文:Earth’s“vital signs”in bad shape:report

在中国地球与“母亲”相关联,读者能从拟人的角度对地球状态进行思考。对于没有该认知语境的国外读者,译者运用了“vital signs”(生命的迹象),让他们看到该标题也能联想到生命,激起心灵的共鸣。

例5:奥斯卡别样风景“孕味”女星争艳红地毯

译文:Baby bumps at Oscar on the red carpet

“孕”为“韵”字的谐音,既点出了亮点——奥斯卡红地毯上的怀孕女星,又点出了“风情”——怀孕女星的韵味。该则标题大体整齐,形成错落有致的美感。但英文中没有大体的对应词具有此关联效果。译者巧妙地把“孕”译成了“baby bumps”,bumps体现了孕妇的特征,很好地传达了原标题的韵味:家庭与事业共享,女性风情尽现。

例6:宣称要促和平协议七国之旅风险重重

布什硬闯中东地雷阵

译文:Bush visits Mideast to push for peace

Doubts remain how much he will pressure Israel to compromise

例7:印总理五年来首次访华(主)

经贸合作是重点边界问题受关注(副)

译文:Indian PMto make trip to China

“Border,economic and trade issues to top agenda during visit”

对偶使标题整齐和谐,具有很好的艺术效果。但却很难译成比较工整的句子,所以这类标题常简化译成一个英文句子,同样能在译语读者中产生最大关联。

3. 重构标题——实现原作者意图与读者期待相吻合。

新闻编译是通过翻译和编辑的手段,将以源语语言写成的新闻进行翻译、加工、综合,使之成为用译语语言表达出来的新闻的翻译方法[4]。对外报道不应是机械的语言文字翻译,在编译对外稿件时应考虑国外读者的认知语境,以加强其传播效果。因此,新闻标题也应根据内容的不同而稍作修改,为译文读者创造最大的语境效果。

例8:美国‘弹打卫星’用意几何

Bull’s eye:Missile hits toxic tank

汉语标题直截了当,反映出新闻的倾向性。英文标题Bull’s eye:Missile hits toxic tank更是独具匠心。Bull’s eye现已为约定俗成的短语,意为“靶心”,暗指美国把卫星当作靶心,动机不纯。

例9:北京2008年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庆祝活动隆重举行

吴邦国出席并致辞

刘淇华建敏陈至立出席罗格颁发邀请函

译文:Beijing rolls out the red carpet

Games invitations sent out as nation starts one-year countdown

汉语报刊新闻标题分为单层标题、双层标题、三层标题三种情况,对于重大事件一般采用正式的三层标题,点明其深度。英语新闻标题则更关注客观事实报道。因此,该则译文采用拟人的手法,简化了中国味十足的标题,取而代之是英语报刊风格的表达。

例10:告别绕地球椭圆轨道,进入地月转移轨道

“嫦娥”一甩袖,飞向“广寒宫”

变轨成功表明中国航空测控技术实现新突破

译文:Chang’eⅠenters Earth-moon transfer orbit

China rocketing ahead in space program

该则中文标题巧妙运用双关,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卫星以“嫦娥一号”命名,进入广寒宫意味着进入月球。但国外读者却没有该认知语境,直译出关键要点即可达到信息传递的目的。

四、结语

关联理论是动态的理论,涵盖了众多的翻译现象,对翻译具有极强的解释力。新闻英语注重传播效果,以“最佳关联性”作为汉语新闻英译的标准可以很好地发挥关联理论的解释作用。在这一过程中,译者必须充分发挥主动性,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力图为译语读者提供最大的语境效果,实现最佳关联。

参考文献

[1]张子让.当代新闻编辑[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138.

[2][3]Ernst-August Gutt,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26-46,27.

[4]刘其中.新闻翻译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6.

[5]Sperber&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second edition)[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6]刘宓庆.文体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

[7]张健.新闻英语文体与范文评析(第二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翻译 篇8

法国语言学家、哲学家DanSperber和英国的语言学家DeirdreWilson于1986年出版了《关联性:交际与认知》 (Relevance:CommunicationandCognition) , 该书于1995年出版第二版, 由此提出了关于交际与认知的关联理论。作为认知语用学的最新发展, Sperber&Willson提出的关联理论推翻了传统的格赖斯的“合作原则”及后期新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关联理论认为交际双方话语意义的推导无需借助交际对象是否遵循了某些原则。或者说, 关联理论的提出是对格氏交际原则的一场“革命”, 是全新的认知语用学理论。关联理论已经成为当今认知语用学的重要理论。以关联理论为核心的认知语用学已经成为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之一。本文尝试结合关联理论中的最佳关联研究认知隐喻思维与翻译。

2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翻译观

2.1 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作为认知语用学发展的前沿阶段, 一直关注话语的推导机制。与以往的有关话语推导机制不同 (如格氏的合作原则、利奇的礼貌原则等) , 关联理论的独特之处在于, 其体系既不以规则为基础也不以准则为基础, 只是提出一些看法, 为理解自然语言提供了一个大的框架。语境是“理解某个话语所使用的各个前提的集合” (Sperber&Wilson, 1986) , 并在关联理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正确理解自然语言中的每一个话语的具体所指则有赖于通过语境来寻找信息的关联,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推理。根据关联理论, 如果听话人能够使用说话人意欲表达的语境来理解话语, 交际就能够顺利进行。反之, 假如听话人使用了错误的语境信息, 交际就无法进行下去。也就是说, 人类交际之所以能够进行, 是因为人们能够根据对方的行为或话语进行各种推理。关联理论认为, 交际的实质就是交际者根据读者 (或听话人) 所有的认知环境和交际情境向对方传达自己的交际意图, 同时读者 (或听话人) 结合该话语提供的信息及相关语境, 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解码和推理, 最终实现交际者的交际意图。为此, 关联理论的创始人Sperber和Wilson提出最佳关联的概念, 并指出成功交际的关键在于说话人和听话人能否找到最佳关联。一个话语要建立起最佳关联, 必须具备如下两个条件:一方面该话语要足以使听话人能够找到说话人想要表达的意思;另一方面说话人想要表达的意思值得听话人去付出努力。事实上, 寻找最佳关联就是引导听话人不仅要注意说话人意欲表达的语境, 而且还要寻找说话人希望对方所做的那种理解。

那么, 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话语理解机制又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呢?关联理论认为理解话语的标准是人类认知假设。作为对Lakoff和Johnson关于隐喻论述的回应, Sperber和Wilson甚至认为我们所赖以生存的不是隐喻, 而是关联。人类的认知是靠关联 (relevance-oriented) , 换句话说, 人类的交际活动依靠的是具体的心理认知模型, 也是一种交际模型。人类正是基于这样一种集体无意识的人类共性的认知假设, 从而进行交流并认识世界。

基于语境及最佳关联概念的关联理论对于翻译这一“宇宙历史上最为复杂的现象” (Richards, 1953) 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2.2 关联理论的翻译观

什么是翻译?翻译的本质是什么?翻译为什么是“最为复杂的现象”?回答这些问题并非易事。

雅各布森从符号学的观点出发, 将翻译分为三类:同一语言内部的符号转换;两种语言之间的符号转换, 即语际翻译;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之间的跨类翻译。至于如何解读这种宏观的翻译观, 并非本文的任务。本文所指的“翻译”是其中的语际翻译, 即两种语言之间的符号转换。

传统的翻译观认为, 翻译就是把一种语言所表达的信息转码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其中译者的首要任务就是在译作中尽可能多地保留原文信息。因此, 翻译被看成是通过语码转换实现意义传递的一种手段 (Sarcevic, 1997:55, 转自《当代语用学》, 何自然, 陈新仁) 。显然, 传统的翻译观是对翻译活动的一种表象描述, 并没有对翻译的本质做出阐述。因此, 传统的翻译观不能解释翻译活动的本质现象。作为一种言语交际活动, 翻译不仅涉及语码, 更重要的是根据动态的语境进行动态的推理。

在国内翻译界, 有这样一些翻译思想:严复于1898年发表的《天演论》所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翻译思想;鲁迅在1935年也提出“凡是翻译, 必须兼顾两面, 一当然力求其易解, 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傅雷则提出“神似”说———“以效果而论, 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 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当代学者王克非将翻译定义为译者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 它的特点是突出了“译者”和“文化”。国外的译论主要基于等值标准和等效标准。例如, 西方现代翻译理论研究的杰出代表EugeneA.Nida指出, “Translationconsistsinreproducinginthereceptorlanguagetheclosestnaturalequivalentofthesourcelanguagemessage, firstlyintermsofmeaningandsecondlyin termsofstyle.” (翻译是指首先从语义上, 其次也从文体上用最切近、最自然的对等语在译语中再现原语的信息) 。

从国内及国外的译论中可以看出, 中国学者似乎更注重由原语到目标语的“风骨”的传递, 西方则更强调在内容上的“对等、贴切”。无论哪一种翻译思想, 都蕴涵着对原语“推理”这一前提。“推理”是关联理论指导翻译活动的重要机制。推理所依据的就是关联性。也就是说, 翻译活动要在语境允许范围内寻找最佳关联。

翻译活动至少包含两个参与角色:原语和目的语。在对原语的理解和翻译过程中人们对语码的选择所依赖的也是关联性。在关联理论的框架内, 翻译是一个对原语进行阐释的明示—推理过程。在此过程中, 译者要根据交际者 (原语发出者) 的意图和受体 (目的语读者或听者, 本文讨论的是读者) 的期待进行取舍。译者首先根据交际者明示 (有时是暗示) , 进行推理, 找到符合目的语读者的认知语境, 此时, 译者身份发生变化———由原来的受体变成交际者, 通过明示或暗示, 使目的语读者可以根据语境推理出符合认知语境的信息来。因此, 在翻译活动中, 明示-推理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体现在由原语交际者向译者的传递过程, 另一方面体现在由译者向目的语的读者的传递过程, 译者实际上具有了双重的“身份”———交际者和受体。译文的质量取决于相关因素间的趋同度 (convergence) , 也就是说, 抛开译文的语言表现形式, 译文的质量体现在原语与目的语之间是否达到最佳关联。可以说, 关联性就是翻译的基本原则。翻译的成功与否在于, 原交际者的目的和读者的要求在认知环境方面与原文关联程度。

3 两种不同的隐喻观

翻译活动中译者是如何在原语和目的语之间寻找到最佳关联的呢?笔者认为, 最佳关联的认知基础就是被Lakoff和Johnson称之为“我们所赖以生存的`隐喻'”。有必要指出, 本文中的翻译与隐喻指的是翻译中隐喻的思维方式, 并非是对隐喻语言现象的翻译。尽管中西译界在翻译的阐述上各有侧重, 二者在翻译思想上是一致的:语际翻译是一种思维活动, 是通过译者作为桥梁, 架设在两种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纽带。建立这种纽带的机制则是人类共同的思维方式———隐喻。

3.1 Sperber和Wilson的隐喻观

关联理论所讨论的隐喻和以Lakoff为代表的认知隐喻理论所说的隐喻并不完全一样。在Sperber和Wilson看来, 隐喻的工作机制应该从关联性的角度来审视。“阐述” (interpretation) 和“描述” (description) 是他们隐喻观的重要术语。与Lakoff和Johnson的认知隐喻观不同, Sperber和Wilson似乎将隐喻看做范围更广的一种修辞手段, 其中包括反讽、疑问等。其隐喻观似乎与传统修辞学中的隐喻有着丝丝缕缕的联系, 关联理论所讨论的隐喻仍然隶属于语言学范畴, 而认知隐喻则属于认知科学乃至哲学范畴 (严世清, 2002) 。

比较而言, 认知隐喻观对翻译研究有更强大的解释力。

3.2 Lakoff和Johnson的隐喻观

隐喻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现象。理查兹最早意识到隐喻的认知本质。在其《修辞哲学》一书中, 理查兹指出“隐喻从根本上讲是一种思想之间的交流, 是语境之间的互相作用。人的思维是隐喻性的, 它通过对比而进行, 语言中的隐喻由此而来。” (转自束定芳:隐喻学研究, 2000) 而集隐喻研究大成者无疑是Lakoff和Johnson。在他们看来, 隐喻是人类生存主要的和基本的方式, 人类语言是隐喻性的, 普通、日常的语言中充满了隐喻。Lakoff和Johnson认为“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 (转自束定芳:隐喻学研究, 2000) 。据此, 可以说隐喻是人类的认知方式。

隐喻是如何作用于人类的认知的呢?这就必然引起隐喻的工作机制的讨论。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 Lakoff和Johnson提出“映射”这一隐喻的工作机制, 认为源域中的关系、特征、知识等通过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特征被映射到目标域中, 从而产生隐喻的意义。相似性是隐喻工作机制的重要概念, 是由源域向目标域“映射”的重要依据。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之间之所以能够进行翻译, 是建立在人类共同的认知心理基础上的。隐喻作为一种人类普遍的认知现象, 为翻译活动提供了可能。毫无疑问, 翻译作为人类认知方式之一, 自然就是一种隐喻。

4 隐喻是实现翻译中最佳关联的工作机制

相似性作为隐喻产生的重要依据, 在翻译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 什么是相似性呢?“所谓相似性就是事物之间相似的地方” (束定芳, 2000) 。相似性体现在物理方面, 如事物间在形状、大小、功能等方面的相似之处;或者体现在心理等方面的相似性。相似性具有程度之分。可以说, 相似程度越高, 对于隐喻的解读越容易, 反之越困难。关联理论认为, 翻译活动是从原语到目的语的明示-推理过程, 其所依赖的是最佳关联;Lakoff和Johnson认为隐喻的工作机制是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 其依据为二者之间的“相似性”。Sperber和Wilson认为相似性是个模糊的概念, 应该从关联性的角度来审视隐喻的工作机制 (严世清, 2002) 。笔者尝试用基于隐喻相似性的最佳关联为翻译活动提供有利的保障。在此, 根据隐喻的工作机制, 语际翻译中的原语为源域, 目的语为目标域。翻译活动即由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 其依据为二者之间的“相似性”, 即关联性。

可见, 翻译的原理与隐喻的原理是相同的, 两者都是在相似性基础上的思维转换活动。在翻译活动中, 语际之间的相似程度越高, 译作与原作的关联程度就越大。这里所说的语际之间的相似程度指的是两种语言之间的隐喻思维的相似性, 也就是原作与译作在意义上的关联性。隐喻思维的相似性越高, 原作与译文之间的关联性越大。可以说, 译作本身就是隐喻思维的具体体现。因此, 在翻译活动中, 译者的首要任务是实现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最大关联, 并在此基础上寻找最佳关联。

那么, 译者如何从一些可能的最大关联中找到最佳关联呢?或者说, 译者如何确定已找到的关联就是最佳关联呢?回答这个问题需要考虑多方因素:语境;译者对语境的理解;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态度 (忠实原文还是再创造?) 。所有这些因素都足以影响原作思想的表达, 即影响原作与译作是否具有最佳关联。因为“翻译不仅是一种隐喻, 而且是一种多范式的隐喻” (张阿力, 2005) , 也就是说译作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其中包括原作、原作的创作背景、译者的理解等方面。正因为如此, 翻译活动才如Richards所言“宇宙历史上最为复杂的现象”。例如, 《东方财经》电视频道有一档栏目的英文名称为`InsiderInsight'。笔者刚看到该英文标题就立刻对其相应的中文标题产生了好奇:这么一个浓缩了隐喻思想的标题该怎么翻译成中文呢?这两个英文词汇所包含的隐喻意义均比较宽泛, 具有“多范式”的解释。根据新英汉词典的解释, Insider可以表示“内部的人”、“了解内情的人”、“业内人士”等意义;Insight可以表示“洞察”、“见识”、“顿悟”等意义。然而, 无论怎样组合这些词语 (如“业内分析”、“内部观察”等) , 似乎都不能产生令人满意的翻译效果。原来, 其中文标题为:第一声音。当然, 也许该栏目先有中文标题, 后有英文翻译。但无论哪一种情况, 此翻译活动体现了建立在心理相似性基础上的隐喻思维。可见, 翻译的水准也正体现了译者对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相似性的把握及捕捉最佳关联的能力, 很多语际之间“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的现象也正体现了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缺乏最佳关联的表达方式。这或许是因为人类文化的多元性, 或许是因为人类隐喻思维尚没有发展到具有足够的相似性的缘故, 所谓“不可译”也正因为如此, 当然, 这并不是本文研究的内容。

5 结语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翻译研究以最佳关联为核心思想, 对翻译研究有强大的指导的作用。关联理论框架下的隐喻研究虽然与传统的隐喻观有着丝丝缕缕的联系, 但其作为认知语用学的前沿发展阶段, 注定要与人类的认知方式密不可分。最佳关联思想与现代隐喻研究思想有相通之处, 具体表现为最佳关联与相似性之间的关系。建立在相似性基础上的隐喻工作机制必将为语际翻译活动中寻找最佳关联提供有力的认知保障。

摘要:按照关联理论的观点, 话语理解不仅仅是交际双方动态的认知推理过程, 也是依据语境信息寻找最大关联的过程。翻译的本质是一种认知活动, 是译者根据动态的语境进行动态的推理, 从而达到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最大关联。隐喻作为一种认知现象, 其意义的理解离不开语境, 因此, 隐喻也是一种语用现象。结合关联理论中的最大相关性和语境两个概念框架, 分析翻译和隐喻的关系, 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关联理论对翻译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关联理论,隐喻,翻译

参考文献

[1]Lakoff, G.&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80.

[2]Nida, Eugene&Charles R.Taber.The Theory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Leiden:E.J.Brill, 1969.

[3]何自然, 陈新仁.当代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4]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5]严世清.论关联理论的隐喻观[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 (2) :7-11.

关联视角下的广告翻译 篇9

广告作为一种促销手段, 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国际贸易的飞速发展, 商品国际化除了以质量取胜, 广告的翻译成为商品打入新市场的一个重要包装和走向国际市场的前提。因此, 如何理解、运用, 并翻译商业广告成为很现实的问题。本文拟运用关联理论中的语境和最佳关联等观点, 对一些广告翻译合理性进行认知方面的分析, 从而说明广告这一特殊文体翻译策略。

1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是西方语言学家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一种交际理论。关联理论认为, 语言的交际是一个明示- 推理的过程:说话者示意, 接受者推理。听者从每个话语中获取信息时, 可能会对话语做出多种理解。但听者不一定能理解话语所表达的全部意义, 他往往用一个标准去理解话语。这个标准就是关联性。关联性涉及到两个概念: 推理努力 (processing effort) 与语境效果 (contextual effects) 。关联性的强弱取决于这两个方面, 在相同的情况下, 语境效果越大, 关联性越强;推理努力越小, 关联性越强。根据关联理论, 人类的话语交际过程就是寻求最佳关联的过程, 即听者在话语理解时能够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 而不必付出不必要的努力。一方面, 说话人尽可能地以一种明示的方式表达信息; 另一方面, 听话人总是设法将信息纳入明示—— 推理模式中进行演绎推理, 以便获取话语信息和语境的最佳关联。关联理论的翻译观把翻译看作是一个涉及大脑机制的推理过程, 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这种交际看重的是交际者的真实意图和接受者的期待。翻译不仅涉及语码, 而且更重要的是依据动态的语境进行动态的推理。在关联理论指导下, 翻译应该尽可能地取得近似的语用等值, 即获得最佳关联翻译, 从根本上讲, 应以实现语言的交际目的为目标。

2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广告翻译

广告是一种特殊的交际行为, 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来讲, 广告是交际者 (广告主) 诱导和说服交际接受者 (广告受众) 接受其产品等的言语行为。在交际过程中, 人们总是用最小的认知努力获取最大的语境效果, 广告受众很少会花大量时间来仔细研读广告, 因此, 广告必须要短时间内引起受众的注意, 引发其兴趣, 使之产生欲望, 从而采取行动。这样一来, 广告翻译者就要研究告译文受众的认知环境, 通过分析来确定原语作者和译语受众对此广告相关的认知环境是否趋于一致, 如一致, 这时可直接传递其信息意图, 即直译。然而, 很多情况下, 由于广告语常常使用双关谐音等修辞法, 加上文化背景、民族心理的差异, 两语受众的认知环境往往不尽相同, 有时甚至差别很大。这时信息意图可能会违背交际意图, 这就要求译者在进行广告翻译时, 打破原语广告词句这些属于语言层次的束缚, 从原交际者 (广告主) 明示的交际行为中寻求出最佳关联性, 然后在译者和译语接受者 (广告受众) 共知的认知环境下传递给译语接受者, 实现原交际者的意图, 翻译时有必要作相应的调整和转换。例如:Challenge the Limits译文:.挑战极限。其传达的交际意图是非常明确的。译文都可以说是忠实的, 不但以句为翻译单位语义忠实, 而且以词为翻译单位也是基本忠实的, 采用直译。We've hidden a garden full of vegetables where you'd not expected - in a pie.译文:满园蔬菜何处去—尽藏馅饼里! 若这个广告直译为“在您意想不到的地方, 我们珍藏了满园的蔬菜, 那是在一个小小的馅饼里”, 虽然保留了原文的基本信息和夸张手法, 但冗长拗口, 难以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译者巧妙仿拟汉语古诗“满园春色关不住”

加以改译, 来实现译文读者与原文作者的最佳关联效果。

Every time a good time译文:秒秒钟钟欢聚欢笑 (McDonald’s) 虽然句子的结构形式荡然无存, 但只要仔细琢磨, 原广告词的精髓仍然在译文中得到保留, 也就是说译文读者可以通过译文体会到交际者的交际意图。

Be good to yourself. Fly emirate译文:纵爱自己纵横万里 (Emirate—阿联酋航空) 对原文进行增补, 出于对原文某些关键词的词义进行挖掘、引申或扩充, 将原文的深层意思加以发挥, 使得交际者的交际意图更为突显。

Easier dusting by a str-e-etch.译文: 拉拉拉长, 除尘力强。在这则广告中, “stretch”一词除了作为除尘布的品牌名称“拉长”外, 其拼写还被别出心裁地拉长, 传达出该词的本意“延伸”。让人很容易感到除尘布能延长人手臂的功能, 真切而形象地渲染了功效。译文中“拉”字的重复展现了原文中“stretch”一词被拉长的效果, 形成感觉上的延伸, 达到最佳关联。

3结语

广告翻译是一种目的性极强的活动, 目的在于投消费者所好, 以促成其购买活动。为了激起人们的购买欲望, 译者应该深入研究译语受众的认知环境及其与原语读者认知环境的差别, 创设适合译文受众的认知环境的广告语境。翻译时, 应该使消费者在解读广告过程中获得最佳关联, 取得最佳的语境效果, 从而使受众产生购买欲望, 以达到广告的预期目的。

摘要:随着国际贸易的飞速发展, 广告翻译成为商品打入新市场的一个重要包装。运用关联理论对广告翻译策略的合理性进行认知方面的分析, 总结了关联理论指导下广告翻译常用的方法。

关键词:广告,广告翻译,关联理论,最佳关联

参考文献

[1]Dan Sperber&Deirdre 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Cognition[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2]戚云方.广告与广告英语[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3.

关联理论视角中的隐喻翻译 篇10

隐喻metaphor或称暗喻, 指暗示的比喻。即在两个事物间所进行的某种比较, 通过一定的语境把两者之间的关系隐晦地暗示出来。事实上, 要理解隐喻就需要读者具备较宽的知识和较丰富的经历, 对客观世界的各种现象做细致的观察和思考。我们可以通过将关联理论的一些基本观点应用到隐喻翻译中, 帮助我们更好地在关联理论下理解翻译活动。

一、关联理论框架下的隐喻翻译之对联

对联是一种古代诗词形式。《红楼梦》里的许多对联就有隐喻。

1.厚地高天, 堪叹古今情不尽。

痴男怨女, 可怜风月债难酬。

杨宪益译:Firmas earth and lofty as heaven, passion from time imperial knows no end;Pity silly lads and plaintive maids hard put to it to requite debts of breeze and moonlight.

霍克斯译:Ancient earth and sky, Marvel that live's passion should outlast all time;

Star-crossed men and maids, Groan that love's debts should be so hard to pay.”

在原作中, “风月债”指跌宕起伏的爱情。霍克斯将它译成love's debts, 读者能够对词汇的蕴涵一目了然。而在杨宪益先生的译本中, “风月债”被逐字译为“debts of breeze and moonlight”, 在比较之后, 我认为前者的语言效果更好。尽管后者保留了原来隐喻的意象, 但是译本读者不能够理解词语深层次的含义。

2.春恨秋悲皆自惹,

花容月貌为谁妍。

杨宪益译:They brought on themselves spring grief and autumn anguish;Wasted, their beauty fair as flowers and moon.

霍克斯译:Spring grieves and autumn sorrows were by yourselves provoked;Flower faces, moon-like beauty were to what end disclosed?

在原作中, “春恨秋悲”和“花容月貌”这两个隐喻分别指岁月的无情和美貌的消逝。“春恨秋悲”在两个译本中都是按字面意思翻译的, 指岁月更迭的悲伤。“花容月貌”分别被译为“flowers and moon”和“flower faces, moonlike beauty”。两位译者都把隐喻转换成明喻, 这种转换不但保留了原有隐喻的意义而且也体现了奈达先生提出的动态对等。

在很多外国的谚语中也有对联的形式, 也体现了关联理论下的隐喻。

如:Damn braces.Bless relaxes. (挨骂使人奋起, 赞誉使人松懈)

The fields have eyesight and the woods can hear. (田野有眼, 树林有耳)

这句话是说王子阿赛脱在树林中的独白刚好被他的兄弟、从流放地逃回来的派拉蒙所听见, 才有上句的来历。

In war, resolution;in defeat, defiance;in victory, magnanimity;in peace, goodwill. (作战时, 要坚忍不拔;战败时, 要蔑视敌人;战胜时, 要宽宏大量;和平时, 要友好亲善。)

对于隐喻翻译, Mild L.Larson提出了几种隐喻的方法: (1) 基本完整的保留原隐喻; (2) 用一个明喻替代原来的隐喻; (3) 仅仅解释其意义。译者要完整理解原作的意图之后, 需要构建目标语, 并且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使对原作的翻译尽量接近目标读者。

二、翻译中的隐喻之语言表达

隐喻或称暗喻, 指暗示的比喻。例如:“她是一朵带刺的玫瑰”。 (She is a thorny rose.) , 实际上是说“她像一朵带刺的玫瑰, 漂亮但很棘手” (She is like a thorny rose, prickly as well as pretty.)

Stop and smell the roses.意思是:请留步闻一闻玫瑰的花香吧。

上句的隐喻含义就是:We need to stop working and enjoy life from time to time.

(我们需要不时递停下手中的工作来享受生活。)

Our relationship is a blind alley.我们的关系是个死胡同。隐喻含义就是Our relationship is like a blind alley and will reach no satisfactory result. (我们的关系就像一个死胡同, 不会有什么满意的结局。)

A great ox stands on my tongue. (一头壮牛站在我的舌头上。) 这是希腊原文的直译“壮牛”表示不可挪动的重物。就是成语“三缄其口”的意思。

莎士比亚剧 (Julius Caesar) 第四幕第三场中Brutus说:“I had rather be a dog, and bay the moon, than such a Roman (我宁愿变作一条疯狗对着月亮空叫, 也不愿意为罗马人这样活着) ”To bark at the moon“字面意思是指狗想要通过狂叫去惊吓高高在上的明月。隐喻指对不可能的事情痴心妄想, 白费力气最后徒劳无功。

三、翻译中的量词隐语翻译

第一类抽象量词是表现光线的词, 这类词常常用来修饰人的情感、品质、态度等, 而且光线的强弱变化也会牵连着情感的强弱。

例如:He felt a glow of pride in son who admitted by Harvard University.儿子被哈佛大学录取了, 他非常自豪。

I spotted a flicker of challenge in his eyes.我察觉他的眼神刹那间显示出异议。

诸如此类还有a flicker of disappointment一丝失望的眼神, a shadow of doubt一丝怀疑, a shade of difference有点怀疑, 等等。

第二类抽象量词是表现天气状况的词, 用以表示“一阵……;一场……”等, 常常修饰感情或感觉。例如:

A violent gust irritation swept him into action.暴怒之下, 他采取了行动。

The old man was in a flood of tears.老人泪如泉涌。

There was a storm of applause.想起了一阵暴风般的喝彩声。

第三类抽象量词是表现自然景观的词, 往往表示“一阵……;一股……;一群……”等。例如:A surge of impatient shoppers poured into the store.一群迫不及待的客人潮水般的涌入商店

A long ripple of laughter is echoing on Mr.Smith's class.史密斯的课上传来一阵长久的欢笑声。

此外还有, a wave of anger勃然大怒, a galaxy of talents一大批英才, a sea of flags一片旗海。从以上例句中, 可以发现, 表示隐喻概念的“a…of+抽象名词”这种结构是普遍存在的, 翻译时应该注意, 有助于灵活表达隐喻。

四、结语

根据关联理论, 交际的成功在于两个因素: (1) 互明 (2) 关联。为了确定话语含义, 译者必须找到最佳关联。翻译的基本原则就是关联, 一个成功的翻译必须达到最佳关联。为了使译文跟原文达到最大程度的契合, 译文要尽可能向原文靠近, 这就是说译文要具备最佳关联性。本文用事例说明隐喻翻译需要最佳关联原则的做指导;本文也对关联理论下的隐喻翻译做出初步研究, 希望以此为出发点, 共同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曹雪芹.红楼梦[Z].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

[2].Gutt.E.A.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3].Larson, MildredL.Meaning-Based Translation:A Guide to Cross-Language Equivalence[M].New York: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n, 1984.

[4].Hawkes.David.The Story of the Stone[Z].England:Penguin Group, 1980.

[5].Yang Hsien-yi&Gladys Yang.A Dream of Red Man-sions[Z].Peking:Foreign Languages Press, 1978.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翻译 篇11

关键词:关联理论;科技翻译;全译;变译

如今,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各国的产品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性越来越大,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高科技电子信息产品成为大多数国家的主要对外贸易对象。不论是本国的“小米”还是美国的“苹果”、韩国的“三星”,想要走向世界必定少不了用英语推广自己的品牌。作为母语为非英语的国家,科技翻译在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加之本国人对国外产品的关注度与喜爱度越来越大,这为我国科技翻译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在众多的电子产品中,国内大批的“果粉”使得“苹果”一举成为关注度最高的品牌,它产品形式的多样化,产品更新换代的快速化为国内翻译人员提供了大量的翻译素材。科技翻译与其他翻译形式一样,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本文以“苹果”手机说明书的汉译本为例,通过运用关联理论分析译者是怎样将全译与变译相结合以达到译文在语义与语用上的最佳关联,从而达到最佳的交际效果。

一、理论依据

(一)关联理论与翻译

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是法国学者斯波伯(Sperber)英国学者威尔逊(Wilson)在1986年合著的专著《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中提出的。此理论的提出被认为是西方近年来影响很大的认知语用学理论,并且其影响现今已远远超出了语用学领域[1]。自关联理论提出之后,国内外很多专著与文章对其进行了研究,国外的语言学刊物如Lingua曾出过两期关于认知语用研究成果的专题报道,其中包括“关联理论中的关联”、“关联与指称”、“关联的语法制约”、“关联与会话”等[2]。这些研究都是仅在语用学领域的研究。而后,关联理论的运用渐渐超出了语用学的范围,其中之一就是关联翻译理论的提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方式,因此,关联理论这一指导交际的认知理论对翻译有着极其丰富的解释力[1]。关联翻译理论是威尔逊(Wilson)的学生格特(Gutt)在1911年发表的博士论文《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中提出的,此理论的提出令人耳目一新,作为语用学领域的关联理论对我国语用学领域影响匪浅,但是与我国翻译界却没多大影响,直到关联翻译理论的提出,在我国翻译界刮起一阵热风,随着时间流逝,时代的进步,虽然各种翻译理论层出不穷,但关联翻译理论不仅是在理论还是在实践,都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关联理论中,语境是其一重要的关键词,关联理论中的语境并非简单意义上的语言环境与非语言环境,这里的语境含义更为广泛,并非是静态的,而是动态多变的,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有不同的语境。根据关联理论,语境的选择是交际双方的认知环境所决定的,因此在翻译这一交际活动中,译者需根据不同语境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另外,关联理论认为交际的明示具有推理性,也就是在交际过程中,听话人需要结合说话人的语境推理出其想表达的真实意图。因此,关联理论提出了最佳关联性(Optimal relevance)这一性质,这其中包含了三个因素,及关联性,语境效果,推理努力。在推理努力一定的情况下,语境效果越大,关联性就越强,而在语境效果一定的情况下,推理努力越大,关联性就越小,所以,听话人在接受信息进行推理的过程中付出的努力越小,关联性就越强。关联翻译理论中就将最佳关联作为目标,力求使听话人在阅读时付出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的关联,从而达到最佳交际效果。

(二)科技翻译中全译与变译方法的适用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科技文体在传播科学知识,交流技术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并已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形式。科技文体有其独有的特点,其包含的内容领域广泛,涉及某一学科的专业知识、技术,因此科技文体在内容及语言表达上大多是客观的,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在论证方式上科技文体有严密的逻辑性,并且其撰写目的是为了在科技工作者之间进行思想、技术交流或科技工作者与客户之间进行科学知识及其产品性能的传递,顾科技文体的表达要简明准确,总而言之,总结其特点就是:内容科学、语言简明、表达规范、题材广泛[3]。根据翻译要遵循原文与译文语用上的关联,翻译方法可有全译法与变译法两种[4]。全译法就是不改变原文的语言形式、结构等,完完全全地按照原文风格进行翻译,力求将原文再现。变译法就是根据具体地语境来变通翻译,力求传达最有效的信息[5]。根据关联理论的最佳关联性,科技翻译需要尽可能的客观,忠实原文,所以译者在翻译科技文体时尽量使译文与原文表达上的一致这时可以选用全译法,将原文事实呈现在读者面前。但是,语境是动态的,有时需要根据不同情况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这时译者就要时刻关注受众的语境,并尽最大努力减少读者的推理过程,可以进行必要的变译来改变原文的内容、结构或形式,从而传达最有用的信息,达到最佳的交际效果。

二、iPhone产品说明书中的全译与变译

(一)iPhone产品说明书的特点

从说明书的全局上来看,iPhone产品说明书内容很详细,条理清晰。其可分为两个部分,及主体与附录。主体部分为33章,对iPhone的所有功能进行详细的介绍跟使用说明,附录又分为三小部分,分别介绍iPhone的商业用途以及国际键盘与安全操作等。从形式及语言风格上来看,结构条理清晰,内容详细,语言简练,态度客观,通俗易懂,没有过多修辞手法,且层次分明。根据iPhone说明书所呈现出来的特点,译者在翻译时需要保留原文的结构与语言风格,这样才能将原文原本的信息传达给使用者。此时全译的方法可以在翻译时将原文在结构与语言上很好地再现。但由于iPhone使用国家很多,根据不同国家的相关规定或功能设计的不同,在翻译时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适当的变译,添加一些说明或删除一些不必要的信息,从而达到语境上的契合,并实现译文的最佳关联。以下为汉译iPhone说明书中具体的全译与变译现象。

nlc202309021738

(二)全译现象

全译现象在iPhone产品说明书的汉译本中普遍存在,将汉译版说明书与其英文版作比较会得出,汉译版结构,语言上基本上都与原文相符,很好地将原文再现。

例如:Siri lets you write and send a message, schedule a meeting, place a phone call, get directions, set a reminder, search the web, and much more—simply by talking naturally. Siri asks question if it needs clarification or more information. Siri also uses information from your contacts, music library, calendars, reminders, and so forth to understand what you’re talking about.

译文:Siri 能为您书写和发送信息、安排会议、拨打电话、获取路线、设定提醒事项、上网搜索等等,只需您自然地说出来即可。如果Siri需要澄清或者更多信息,它会问问题。Siri也会使用来自通讯录、音乐库、提醒事项等的信息来理解您谈论的内容。

从中英文的对比可以看出,此几句的翻译与原文结构基本相同,一些词语的排列及使用都做到了遵循原文,而且并没有对任何信息进行删除或者添加解释性翻译,字字句句都是原文的再现,这样的翻译方式在译文中有很多处,通过分析得出在产品说明书的翻译中,使用全译法可以将原文中的信息传达得清晰明了,有助于传播开发者的技术。另外,毕竟iPhone是由美国苹果公司开发的,对原文翻译的忠实也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开发国对各项功能的介绍及使用说明,避免了不必要的推理过程,不仅在语义,而且在语用上都达到了最佳关联。

(三)变译现象

变译的方法在iPhone产品说明书的使用频率没有全译多,但是却是不可缺少的。此处将iPhone产品说明书汉译本中出现的变译分为三种,第一种为增译,第二种为减译,第三种为改译。下面将对其进行详细分析。

首先是增译的方法。

例如:随iPhone4S或新款机型在中国销售的Apple耳机(可通过插头处的深色绝缘环辨别),其设计符合中国标准,并且与iPhone4S或新款机型兼容。请仅使用和设备兼容的耳塞或耳机。

这句是汉译本中的原句,在英文原文中没有出现。这是译者在翻译时添加上的段落,是在介绍配件设备耳机时增译的段落,由于在中国销售的苹果耳机有其特有的识别标准,此处译者就根据实际情况说明在中国销售的苹果耳机时符合中国标准的,由于耳机型号和品牌的繁多,大多都与安卓系统的手机兼容,所以一般使用者不会过多在意兼容或不兼容的问题,会如往常一样在苹果手机上使用,若插上去之后不能正常使用会使使用者产生心理上的阴影,故译者专门备注说明要使用兼容的耳塞或耳机。这样合理的变译使得产品符合中国顾客的使用习惯,并使其在阅读说明书时达到语用上的最佳关联。

再如:Siri is available on iPhone4S or later, and requires access. Cellular data charges may apply.

譯文:Siri可在iPhone4S或新款机型上使用,并且需要互联网接入。可能需要支付蜂窝移动数据费用。Siri可能不适用于某些语言或地区,功能可能因地区而异。

此句从中英文对照可以看出,后面“Siri”可能不适用于某些语言或地区,功能可能因地区而异”在原文中是没有出现的,这句也是对原文进行增译,由于译者考虑到苹果公司在开发时对语言和地区可能覆盖不全面,一些国家地区特有方言可能不会被录入,而中国又是一个多方言的国家,一些地区的方言使用者在使用Siri时会受到阻碍,所以译者在此特别说明,缩小了某些地区读者的推理过程,实现了最佳关联。

第二种是减译的方法。

例如:When you’re not using iPhone, you can lock it to turn off the display and save the battery.

译文:不使用iPhone时,可以锁定它以关闭显示屏,从而节省电池用量。

从这句看出,译文对原文进行翻译时省略了主语you,根据英文表达习惯,句子时长需要有主语,但是中文表达习惯中若主语是大家都知道或公认的,则通常可以省略。在这三句中,主语you或your在译成中文时为“你”、“你的”,根据中文表达习惯,读者在阅读时都知道这里的主语是自身,所以为了达到语言的简练,这里的you和your在翻译时可以省略。

再如:You can also get the local weather, and display your personal stock ticker. If you’re signed in to your Twitter and Facebook accounts, you can tweet and post to those accounts from Notification Center.

译文:您也可以获取当地天气,并显示您的个人股市报价。

原文中的“If you're signed in to your Twitter and Facebook accounts, you can tweet and post to those accounts from Notification Center”在译文中没有出现,译者只保留了前一句的翻译。此处出现了两个美国人常用的两个社交APP,Twitter和Facebook,这两个交友网美国人使用较多,大部分中国人都不怎么使用,而是用我国的微信,QQ等,包括文本中后面介绍共享时译者也删除了对Twitter和Facebook方面的介绍,这样省略了一些不必要的信息,使整个汉译文本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具体实际,做到了语境上的关联。

汉译本中体现的第三种变译方法为改译。

例如:Use the Apple EarPods with Remote and Mic (iPhone5, shown above) or the Apple EarPhones with Remote and Mic (iPhone4S or earlier) to listen to music and video, and make phone calls.

译文:使用Apple EarPods with Remote and Mic耳机或Apple EarPhones with Remote and Mic耳机(iPhone4或iPhone4S)来听音乐和视频以及打电话。

此处可以注意到原文括号中earlier在译文中译者将其固定改为iPhone4,此处的改译是为了消除歧义,不确定旧款到底是指iPhone3还是iPhone4等等,而且避免读者进行不必要的推理,不仅达到交际的目的而且实现了最佳关联。

三、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根据iPhone产品说明书独有的结构、语言、表达特点,加上需要考虑动态语境因素,在翻译产品说明书时,全译与变译方法相结合能更好地传达开发者意图和原文信息,方便读者理解,全译法在语义上遵循了原文表达,变译法在语用上也达到了与实际相关联,实现了翻译中要达到的最佳关联的效果,这样语义与语用上都实现了关联性。时代在不断进步,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掌握多种翻译技巧,灵活运用不同翻译方法才能更好地为科技翻译服务。

参考文献:

[1]孟建钢.关联性·翻译标准·翻译解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8):25.

[2]何自然,冉永平.关联理论——认知语用学基础[J].现代外语,1998(3):93.

[3]王炜,丁惠.从关联理论的角度解读科技翻译的策略[J].读与写杂志,2009,6(12):190.

[4]李鲁.试析科技翻译中的语义与语用翻译手法[J].中国科技翻译,1991,7(1):13.

[5]刘健.科技英语翻译中的全译与变译对比研究[J].青年文学家·语言研究,2013(11):162.

从关联理论视角看国际广告的翻译 篇12

1 广告与广告翻译的现状

语言学家库克曾经在书中写到:无论在大街上行走, 逛商店, 还是在看电视, 浏览邮件时总是与广告不期而遇;无论是独自一人或与家人朋友一起时, 广告总在我们身边, 就好像是我们正在使用的一个品牌牌子 (1993) 。由此可见广告在20世纪90年代已经铺天盖地, 无处不在。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国际广告更起到国际交流的作用, 成为传播不同国家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什么是广告?广告的定义多种多样, 其中比较权威的当属美国广告协会对广告的定义:广告是付费的大众传播, 其最终目的为了传递情报, 改变人们对广告产品的态度, 诱发其行动而使广告主获得利益 (崔刚, 1993:1) 。所以广告是一种特殊的实用性文体, 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这就决定了广告翻译也不同于其它文体的翻译。

如今, 广告翻译成为翻译界的热门, 引起翻译界的广泛关注。大量的外国品牌广告已被译成众所周知的汉语广告。如:Enjoy Coca-Cola. (Coca-Cola) 请喝可口可乐。 (可口可乐) ;A diamond lasts forever. (De Bierres) 钻石恒久远, 一颗永流传 (第比尔斯) 。这些广告的译文可谓是成功的, 因为译语广告的受众已耳熟能详, 起到了诱导受众付诸行动的作用。但是, 广告翻译却始终没有统一的指导标准, 以往的翻译理论无法解释这种特殊文体的翻译过程。

2 关联理论对广告翻译的诠释

关联理论是Sperber和Wilson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一书中提出的与交际、认识有关的认知语用学理论, 主要研究交际中的推理本质。其中三个基本要素——明示推理过程、认知语境、最佳关联, 有效地解释了广告翻译的过程, 并对以后的广告翻译实践起到指导性作用。

2.1 明示—推理过程

关联理论翻译观把翻译看作涉及原作者、译者和读者三方面的交际行为。广告翻译也可被看作是一种涉及三方的交际行为, 具有双重的明示推理过程 (ostensive-inferential process) , 译者在其中扮演双重角色, 既要推理又须明示。说话人 (原语广告) 把信息明白的展示出来, 听话人 (译者) 根据说话人 (广告主) 的明示行为, 结合语境假设推断说话人的交际意图, 把原语广告转变成译文;译者再把推断出的信息结合译语受众的语境以译语广告的形式明白地展示出来, 听话人 (译语广告受众) 结合语境假设进行推断, 达到交际的目的。

2.2 认知语境

由于国际广告是一种跨文化交流, 东西方认知语境 (cognitive context) 也存在差异。在进行广告翻译时, 由于认知语境发生变化, 译文广告语对受众的影响很难达到原语广告对受众影响的等同效果。因此, 广告的翻译应抓住产品销售市场消费者的心理和需求, 在广告受众的认知环境下获取最佳的语境效果, 把信息有效的传递给消费者, 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时侧重广告受众的认知环境, 不能一味追求表面词句的对等。

2.3 最佳关联

Sperber和Wilson (1986:158) 认为:“每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这个交际行为本身具备最佳的关联性。”在不同的认知环境下, 译文广告很难保持与原文广告的等效性。即使保持了等效性, 这种翻译方法往往会与以往的翻译理论发生冲突, 对其中的翻译过程也无法作出解释。关联理论的最佳关联性原则 (the principle of optimal relevance) 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难题。一则优秀的广告在原文语言上无疑是很成功的, 但如果在翻译时忽视了原文语言和原语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的寻求, 一位的追求字面的对等, 就不一定能达到原文的效果。人类的交际行为都会产生一个最佳相关性的期待, 即在广告翻译的第一环节中, 译者要在和广告主共知的认知环境中寻找出原语广告与原语语境的最佳相关性, 通过推理从而获得最佳语境效果, 实现交际的成功。在接下来的翻译中, 译者首先要在和译语受众共知的认知环境下寻求与译语语境最佳相关的译文, 把信息明确的传递给译语受众, 使译语广告达到与原语广告同样的语境效果。

结语

广告是一种特殊的交际行为, 其目的性非常明确。从认知语用学来看, 广告是一种语用行为。所以其翻译不同于其它文体的翻译, 不能单纯的用以往的翻译理论来指导广告的翻译。关联理论属于认知语用学的理论, 它虽然不是翻译理论却能从语用角度来指导广告的翻译, 有效地解释广告翻译的过程。作者通过分析多种翻译策略及其译例得出:几乎所有立足于关联理论之上的广告译例都是很成功的。随着国际广告日益增多, 关联理论在广告翻译中起到积极作用的同时也有待进一步的考验。

参考文献

[1]陈先奎, 孙钦美.从关联理论视角看广告翻译[J].财经界, 2006 (11) .

[2]高涛.广告翻译的最佳关联策略[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12.

[3]何自然, 冉永平.关联理论——认知语用学基础[J].现代外语, 1998, (3) :92-107.

[4]邓英华.英语广告修辞及其美学效果[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4 (1) .

[5]吕慧, 肖莉.广告英语的修辞手法及其翻译[J].科教文汇 (下半月) , 2007 (1) .

上一篇:职业道德社会化下一篇:加载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