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关联理论在翻译中的作用

2024-08-06

浅谈关联理论在翻译中的作用(通用10篇)

浅谈关联理论在翻译中的作用 篇1

浅谈关联理论在翻译中的作用

关联理论是近年来影响较大的认知语用理论.它关注的核心是交际与认知,是一种研究语言的解释性使用的`方法论.翻译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是语言的解释性用法.它不仅涉及语码,更重要的是根据动态的语境进行动态的推理,而推理的依据就是关联性.

作 者:李磊  作者单位:宁夏大学外国语学院,宁夏,银川,750021 刊 名: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32) 分类号:H3 关键词:关联理论   推理   语境   翻译  

 

浅谈关联理论在翻译中的作用 篇2

一、关联理论

1. 关联理论——交际推理。

关联理论指出交谈双方通过明示—推理过程理解对方话语的含义。言语交谈双方说话的目的是为了明白各自的话语含义, 所以是一个“明示”的过程。在“明示”的过程中, 交谈双方需要根据对方的话语或行为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各种推理, 以便能够进行良好、有效的沟通。如:A:The train is due at two o’clock.B:Oh, but it’s already half past two.在这个对话中, 通过B的回答:“但是现在已经2点30分了。”可以看出B在说时间。但是, 这并不是B的真实意图。A需要根据B的明示 (2:30) 进行推理, 通过认知找到其关联性:火车本应2点钟到达, 但是现在已经2点30分, 了解B的真实想法, 即火车晚点了。关联理论认为, 在言语交谈双方的明示—推理过程中, 听话人应通过言语交谈的语境来正确领会说话人的真正意图。同一句话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会有不同的意义, 这是因为句子的意义并不仅仅是依赖于它的字面意义, 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说话人的意图, 以及其中包含的意义。因而, 同一句话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 要正确理解句子的含义, 就必须获取正确的语境。

2. 关联理论——语境效果。

根据关联理论, 语境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 它是理解某个话语的一系列前提, 它“是个包罗万象的范畴, 涉及到语言知识、语言的上下文、人的世界知识、交际的社会文化背景、交际的时间、地点、交际者、说话方式等情景要素。这些要素是人们在会话交际中进行语用推理的重要依据, 而且在话语理解过程中都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在关联理论框架下, 语境是变化的, 它不是客观存在的, 也不是推理之前已经确定的条件, 而是在话语理解过程中不断选择产生的认识。这一语境特征也决定了听话者应根据不同的情况对言语交谈的语境信息进行选择, 获取可以利用的语境信息, 最终选择正确的语境。为了获得正确的语境, 语言交际双方应找到最佳关联。

3. 关联理论——最佳关联。

言语交际活动中关联性的达成涉及以下两个方面:处理努力 (processing efforts) 和语境效果 (contextual effect) 。处理努力是指说话者应尽量使听话者不需要花费不必要的努力就可以获得最佳关联。认知语境包括逻辑信息 (logical information) 、百科信息 (encyclopaedic information) 和词语信息 (lexical information) , 而最佳的关联性来自于最好的语境效果。根据关联理论, 在人类语言交际过程中, 说话人一方面倾向于生成最关联的话语, 另一方面, 听话人倾向于注意那些最关联的话语现象, 注意说话人想要表达的语境, 通过推理过程寻求最佳关联, 搜寻说话人希望对方所做的那种理解, 以使交际成功进行。交际是否成功, 主要看交际双方能否对彼此的认知环境显现和相互显现。因为, 当交际双方的认知环境显现和相互显现时, 这部分显现和相互显现的重叠部分即构成交际双方共同的认知环境。这样, 交际双方就能够很好得达到最佳关联。

二、关联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翻译也是一个认知—推理的互动过程。译者应努力准确地传达出原作者的话语含义, 使读者不需花费不必要的努力便可以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 以使原作者和读者达到最佳关联。例如:This boy was in the seventh heaven with his new toy.如将该句翻译为“这个男孩在七重天玩他的新玩具”会使汉语读者丈二和尚摸不清头脑, 不知道“七重天”是什么。这时, 译者就必须将关联理论应用于此翻译中, 根据原作者提供的话语进行推理, 选取恰当的语境以达到最佳关联, 译出原语作者的真实意图, “in the seventh heaven”指的是神和天使居住的天国的最高层, 那是个尽善尽美、幸福快乐的地方, 身处七重天会得到极度的满足、快乐。因而, 应将此句译为“这个男孩因有了新玩具而欢天喜地”就取得较好的关联效果。再如:胸有成竹。如果按照句子字面意思翻译为:Have a bamboo in his stomach.这会让英美人士感到很荒谬。因此, 译者必须再现关联, 领会原文作者的意图:胸有成竹这个句子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因而, 将句子翻译为:Have a well-thought-out plan before doing something.就很好的运用了关联理论。再如:今日略备薄礼, 不成敬意, 望大家笑纳!这是中国人送礼时常说的一句话。这句话的字面意思与说话者的真实意图好像没有什么联系:既然礼物不足以贵重, 无法表达对别人的尊敬, 为什么说话者还要送这份礼物?因此, 译者必须再现关联, 透过中国文化 (中国人认为谦虚是美德) , 来领会说话者的真实意图, 将说话者的潜含意义翻译出来:Now we have some presents for you and hope you’ll like them.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到, 关联理论和翻译都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因而, 将关联理论应用于翻译中, 可以很好的实现成功交际。

参考文献

[1]Sperber, D&Wilson, 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 Blackwell, 1986.

[2]Gutt, Ernst-August.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3]何自然.认知语用学——言语交际的认知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浅谈图式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作用 篇3

关键词:图式理论;语言图式;内容图示;形式图式;英语翻译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0-0141-01

一、图式理论综述

从图式到图式理论的演变和发展这 200多年的历史过程, 凝聚了哲学家、 心理学家、人工智能专家等诸多学者专家的心血。根究西方哲学家的一般理解, 图式就是用来组织、描述和解释我们经验的概念网络和命题网络。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在认知过程中通过对同一类客体或活动的基本结构的信息进行抽象概括, 在大脑中形成的框图便是图式[1];心理学家认为图式是储存于人们记忆之中的由各种信息和经验组成的认知结构。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过30年的发展研究, 国内关于图式理论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而21世纪以来,图式理论被广泛地应用于外语教学领域,涉及了阅读、听力、翻译、写作等方方面面。大多数学者认为,影响读者理解的图式有三种类型: 语言图式( linguistic schemata)、内容图式( content schemata)和形式图式( formal schemata)。[2]语言图式是指读者先前的语言知识,即关于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知识。 内容图式是指文章的内容范畴,是文章的主题,因此内容图式又被称为主题图式。形式图式( formal schemata)通常也被称作文本图式( textual schemata),或者也称修辞图式( rhetorical schemata),是有关各类文章篇章结构的知识。

二、图式理论在外语阅读中的应用

20世纪 70年代后期,随着计算机、控制论和信息论的应用,图式理论也受到影响。现代图式理论出现后,被广泛用于研究阅读理解等心理过程[3]。国内图式理论首先被应用于外语的阅读教学中。正如张法科、 王顺玲所述, 图式理论应用于外语阅读教学,标志着阅读理论发展的新阶段[4]图式理论的应用不仅促进了读者对语篇的理解,而且也提高了学习者阅读理解的效率。当然,阅读理解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任何单一的理论是无法解决的。

三、图式理论在翻译理解中的作用

在翻译活动中,译者担负着传递信息的责任,为了使原文本信息得到准确的传达, 译者就必须透彻理解原文内涵。而对于原文来说,译者首先是一名读者, 作为翻译活动主体的译者,他对原文的理解常常是受他的心理图式所影响的。译者是特殊的读者,他的语言图式会影响他阅读的速度与理解,他不但要自己进入原语读者的角色,还要有意识地识破这来自异族文化的语言材料中的一切内涵, 不论是形式方面的还是内容方面的,他都要挖掘出来,这要求他有丰富的形式图式与内容图式。在文学翻译中,由于文学作者往往博古通今,他们的作品同样也会包罗万象、引经据典,有时连原文读者也未必能完全读懂。所以,对于一名译者来说,他拥有的图式愈丰富愈广泛。

四、图式理论在翻译教学中对提高学生翻译水平的作用

基于图式理论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强调图式理论的功用较为迅速明显地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是可能的。具体而言,可以从三种语言图式类型着手,在翻译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应该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外国文化的报刊书籍,如政治学、艺术史、美国地理、英国风情等。还可适当地引导他们背诵一些名篇佳作或习语的英译,以夯实其语言根基,更便于翻译出更地道的译文来。比如商务英语翻译中,American Plan includes bed, breakfast,lunch and dinner.译文为美式酒店服务包括住宿和一日三餐。American Plan指美式酒店服务或美式收费制(包括膳食及一切服务费在内的旅馆收费制)。与它相对应的有 Continental Plan 和 European Plan。这些词汇为英美文化所特有,并非什么“美国计划”、“大陆计划” 或“欧洲计划”,而是用来指代英美旅游业中不同的接待方法。再比如,文本类型不同, 语体也不尽相同。SAFE,EASY, QUICK&with FUN!普通翻译成:这种机器使用起来安全,操作起来也很简单,生产效率高,而且能给您带来很大的乐趣。虽然翻译正确表述了原句的内容,但作为食品料理机的广告,并没体现出工整、简洁、有力的文体风格,所以更好的翻译应为:使用安全,操作简便,高效快捷,乐在其中!还有中翻英也是如此: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实现了空前的大团结。英语可以翻译成: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1949 marked an unprecedented great 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这是江泽民1997年11月1日在美国哈佛大学的演讲。原文中“新中国”一词所表达的概念在中国人人皆知 ,但美国人就未必清楚,因此译者把“新中国”翻译为西方人所熟悉的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加上“in 1949”,这样原文中的信息在译文中得到更清楚的表达。

参考文献:

[1]彭开明,杜成, 徐建英.认知图式理论在翻译建构中意义及其具体运用[J].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121-124.

[2] 傅静. 图式理论与英语阅读教学: 启示与限制[ J] .

[3]张必隐.阅读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浅谈关联理论在翻译中的作用 篇4

【论文摘要】关联论把翻译看作是一个认知推理的交际过程,并就此为翻译研究提出了新的理论框架。基于应用翻译具有信息性、劝导性、和匿名性的特点,本文应用关联理论的相关原理,指出在应用翻译过程中,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应利用自己认知语境的各种信息知识推导出原文的暗含意义或交际意图,找出语境和信息的最佳关联获得相应的语境效果,再以译文读者的认知能力和期待为准则,对译文进行最佳关联的取舍,为译文读者提供最佳关联,实现应用翻译传递信息的目的。就此本文提出了应用翻译的一些翻译策略,如替换,改译,增译,补译,摘译或将信息重组等方法,以实现译文和交际目的的最佳关联。

【论文关键词】关联理论;应用翻译;应用翻译策略;关联性

一、引言

二、应用翻译及其特点 从应用翻译的特征来看,“信息性,劝导性和匿名性是这类文本的主要特点”(方梦之[J],)。信息性,是指这类文本主要传递文本的客观信息和形象;劝导性旨在唤起读者去体验去行动,如广告劝导人们购物,旅游介绍劝导人们去参观旅游景点,在功能上,出于功利的目的更倾向于译文而非原文;匿名性指原文作者大都处于匿名的状态,和文学翻译相比,缺乏“个性”,有一定的写作模式。

应用翻译的这些特征决定了它“不是展示译语语言文化异彩的场所,不提倡所谓‘异化’和‘诗学效果’”(贾文波,:277),而应该尽量去缩小原语和译语由于文化,语言思维等不同所引起的差异,努力减少信息交流的障碍,达到应用翻译交流信息的目的。

三、关联理论及其翻译观

关联理论认为,语言交际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图的活动,它要传递的是说话人的意图。说话人为使听话人懂得自己的意图,总是以明示的方式表达信息; 听话人为了了解说话人的意图,必须将信息纳入无误的明示——推理模式中进行演绎推理。演绎推理的重要依据就是获取信息和语境的最佳关联。

“译者的责任是努力做到使原文作者的意图(intention)与译文读者的企盼(expectation)相吻合”(林克难,1994)。为做到这一点,译者必须担负双重推理的责任。首先从原文字句中体会原文作者的意图,即原作者企图通过这些字句传达给受体什么假设。译者应解读原文的明示信息,对其暗含意义结合语境进行推理,找出语境和信息的最佳关联获得相应的语境效果。同时译者还必须了解目的语读者的认知环境,即原文企图传达的语境信息是否在译语中存在,如果存在,是否需要译语读者费力地调出语境,是否能达到“最佳关联”,然后译者向译语读者进行明说并表达其暗含意图。在表达过程中,译者要考虑译文读者对译者明说后暗含意图的推理。由于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存在语言、文化、思维等的差异,所以认知环境不可能完全一样,译者为了使译文读者达到最佳关联,译者应对译文进行处理,以使译文读者从语境中获得最佳语境效果。

四、关联理论翻译观下的应用翻译策略

(一)替换,改译以实现译文的最佳关联

在不同的语言交际中,由于原语作者和译语读者处于不同的`文化语境中,早已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互明的共同认知环境”,译者首先要解读原文的暗含的意思,然后为目的语读者提供译语的最佳关联。对译语中缺失的文化形象,可以用替换或改译的方法寻找译语读者和译文的最佳关联,如“有钱到处是杭州,没钱杭州凉飕飕”的译文“With a heavy purse ,everywhere is paradise for you, but with an empty purse, paradise is miserable for you.”在中国文化中,很容易将杭州和天堂联系起来,因为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说。在翻译中,如果把杭州直接音译为“Hangzhou”,不了解中国文化的译语读者很难将“Hangzhou”和“天堂”相联系,就无法实现最佳关联,故作者在此用了改译的方法,改变形象,以实现最佳关联。

(二)增译,补译以实现译文的最佳关联

为了保留原文的特色和个性,我们可以采用异化的翻译方法,但是对于译语中缺失的文化语境,我们可以采用增加注释或阐释的方法,即保留了原文的特色,又消除了因文化差异所带来的认知语境中的障碍,有效地实现译文的功能。

例1:生在苏州,穿在杭州,吃在广州,死在柳州。

It is gook luck for anyone to be born in Suzhou with the most promising living environment, to dress himself in Hangzhou with the most beautiful silk clothes, to dine in Guangzhou with the most delicious food, and to die in Liuzhou with the most elaborate funeral.

“苏州”、“广州”、“杭州”“柳州”都是中国的城市名,在这里无法采用转换形象的方式改译,如果采用音译或直译的方法,译语读者无法知道为什么要“生在苏州”……,采用解释性的增译方法,可以跨越理解的鸿沟,将暗含的意思表达了出来。

(三)摘译,缩译或将原文信息重新组合,以达到最佳语境关联

摘译强调的是保留原作中重要的或译文读者感兴趣的信息,删除那些次要的、可有可无或表达重复的冗余信息。缩译即对原文的信息进行压缩,用更精炼的语言将原作译出。

由于原语和译语文化和语言的差异,必然存在认知环境的差异,如果将原语的文体风格和句型结构不作改变,原封不动地翻译,译语读者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知道其意图,就违背了关联论“最小最大”原理(“以最小的心理投入获得最大的认知效果”)。因此,“译文只能根据交际意图和译文读者的期待,用蕴含译语文化身份的表达方式来取代原语文化身份的表达方式,取‘义’而舍‘形’,将原文表达交际意图的主要信息予以明确表达,不然难以达到读者与译文的最佳关联。”(贾文波,2004:289)

例2:仿真绣《耶稣像》堪称苏绣极品,为近代绣界宗师沈寿于198月以油画为范本绣制而成。绣品中耶稣神色微妙,肌肤质感细腻,头发飘然若飞,尤其是他的一双眼睛,深藏忧戚,极为感人。沈寿大师创作的这一作品,用色多达111种,劈丝线细达七分之一,针法也复杂多变并有大胆突破。

The exhibition also displays the embroidered Portrait of Jesus by master Shen Shou, based on an oil painting in August 1914. The embroidered picture uses 111colors, split silk threads, and complicated stitches. The smooth skin, flying hair, and in particular, the melancholy eyes of the embroidered Jesus, are a visual feast.

为达到最佳语境效果,译文将一些不影响信息 分析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应用翻译策略 分析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应用翻译策略分析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应用翻译策略 更多内容源自幼儿

传递的部分删去(划横线部分),摘取了一些重要信息,并按逻辑层次对原文语序作了相应调整(原文第二句和第三句),这就顾及了译文读者的认知能力,为达到最佳关联提供了充分的语境。

五、结语

浅谈关联理论在翻译中的作用 篇5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探析汉语亲属称谓语的社会化使用及翻译

该文将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解释汉语中社会化使用的亲属称谓语翻译.并以大量亲属称谓语翻译的实例为例,证明作为注重交际的`理论,关联理论在处理拥有不同内涵的亲属称谓语时,具有极强的解释力.同时探讨关联理论框架下的对等问题以及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文化缺失.

作 者:顾伟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翻译学院,山东,日照,276800 刊 名:海外英语 英文刊名:OVERSEAS ENGLISH 年,卷(期): “”(6) 分类号:G623.31 关键词:关联理论   亲属称谓语   对等  

性格分析在小说翻译中的作用 篇6

人物性格分析在小说翻译中的作用

李秀丽(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 102249)

摘 要: 本文通过对《傲慢与偏见》 两个中译本中译例的对比研究,指出分析小说人物性格可以帮助译者在创作过程中选择最妥帖的对应词语,从而尽可能地实现译文与原文的对等。人物性格分析尤其适用于表达人物情感、态度、看法的词。本文从一词多义和近义词两方面阐释了人物性格分析在小说翻译中的作用。

关键词: 词的感情色彩;近义词; 多义词; 人物性格分析

小说的翻译与实用文体的翻译不同,要考虑许多因素,如小说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人物对话口语语体的特点、人物的性格特点等等。其中人物性格分析对小说原文的理解和翻译有很大的影响。我们知道,人物性格的刻画通过词语来实现,同样,人物性格也影响着词语的选择和使用。人物性格分析首先对多义词的词义辨析有帮助, 符合人物性格的词义才是准确的。另外,人物性格分析对近义词的翻译也有帮助。近义词的辨析体现在小说翻译中,很大程度上是小说中涉及人物(含作者)的情感、态度的词的辨析和翻译。因为小说中的人物是有丰富的感情的,有感情的人对周围的人和事有着自己的判断和态度,有喜爱也有厌恶,有同情也有讽刺。小说中人物的感情和态度是复杂的,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态度的语言也具有复杂性。词是语言的单位,词义在语言中具有一定的感情色彩(陆国强,1983: 4)。尤其是表达人物的看法、感情和态度的词,有的明显含褒义,有的明显含贬义。但有些词,虽然是中性词,但在上下文中具有了感情色彩,表达了一定的感情倾向。问题是语言中有很多近义词,字面意义相同,但隐含意义不同(同上: 120),因此表达的感情态度会有差异,褒义或贬义的程度会有所不同。因此这些表达情感、态度的词的理解和翻译值得注意。由于人物的情感、态度是构成人物性格的很重要的因素,所以分析人物性格对这些表达情感态度的词的理解和翻译有着很大的影响。本文以《傲慢与偏见》 的两个中译本为例,通过比较这两个译本中一些词语的不同译法甚至“误译”,说明人物性格分析在小说翻译中的作用。这两个译本分别是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张玲、张扬的译本和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孙致礼的译本。

1.人物性格分析对多义词翻译的影响

多义词,顾名思义,就是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含义的词(同上: 90)。确定多义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到底是哪项含义,有时可以借助分析小说人物性格,看哪项含义更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请看《傲慢与偏见》 第四章中的一段原文和相应的译文。“He is j ust want a young man ought to be,” said she, “sensible, good-humoured, lively;and I never saw such happy manners!—so much ease, with such perfect good breeding!” “He is also handsome,” replied Elizabeth, “which a young man ought likewise to be, if he possibly can.His character is thereby complete.” 【作者简介】 李秀丽(1970-),女,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研究方向: 翻译及英语语言教学。人物性格分析在小说翻译中的作用 80

张玲译文: “他也很有气度,” 伊丽莎白回答,“只要可能,青年男子就该这样。所以,他的人品很完美。”

孙致礼译文: “他还很漂亮,” 伊丽莎白回答道。“年轻人么,只要可能,也应该漂亮些。因此,他是个十全十美的人。伊丽莎白在评价宾利先生时,用了 handsome 一词。根据韦氏字典(Webster’s Encyclopedic Unabridged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handsome 是个多义词,共有六项含义。第一义是形容人的外貌好,漂亮,第五义指宽厚,有气度(Handsome: gracious;generous.Gracious: behaving in a polite, kind, and generous way, especially to people of a lower rank)。那么,handsome 在这里到底是译成“漂亮” 还是“有气度” ? 伊丽莎白很看重人的修养和内在品德,并不是以貌取人,所以“年轻人么,只要可能,也应该漂亮些” 这样的话很不符合伊丽莎白的性格。Handsome 在这里译成有气度才准确。

2.人物性格分析对近义词翻译的影响

2.1 对贬义词和褒义词翻译的影响

有些意思相近的词,表达的感情、态度的强度有差异,褒义或贬义的程度会有所不同。比如,tiresome, annoying, disgusting 都是贬义词,意思相近,但贬的程度不同,是翻译为“烦人” 还是“令人讨厌”,是“令人厌恶” 或是“令人作呕” ? 另外,英文中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的感情、态度也会有程度上的差异,比如“nonsense” 一词,可以译成胡扯、扯淡、胡说、瞎胡说等。所以判断英文词对应的汉语词是否合适,除了要准确掌握英文词本身的含义,还须借助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和性格分析。请看以下《傲慢与偏见》 中的原文和译文。“My dear Mr.Bennet,” replied his wife, “how can you be so tiresome!You must know that I am thinking of his marrying one of them.” “Is that his design in settling here?” “Design!Nonsense, how can you talk so!But it is very likely that he may fall in love with one of them, and therefore you must visit him as soon as he comes.” 张玲译文: “我亲爱的本内特先生,” 太太回答说,“你怎么这么烦人!你要知道,我这是在琢磨着他会娶她们中的哪一个呢。” “他住到这儿就是打的这个主意吗? ” “打主意!瞎胡说,亏你说得出口!不过倒是很有可能他兴许看上她们中的哪一个呢,所以,他一来你就得去拜会他。孙致礼译文: “亲爱的本内特先生,” 太太答道,“你怎么这么令人讨厌!告诉你吧,我在琢磨他娶她们中的一个做太太呢。” “他搬到这里就是为了这个打算? ” “打算!胡扯,你怎么能这么说话!他兴许会看中她们中的哪一个,因此,他一来你就得去拜访他。” 本内特太太虽然势利、庸俗、爱唠叨,但她在丈夫面前,还不是一个肆无忌惮的泼妇。她毕竟是简?? 奥斯丁时代的女人。那个时代,男人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于女人,何况本内特先生是有些经济收入的。另外,本内特先生在心理上、心智上都站在比本内特太太更高的位置上,不会容忍太太说他“胡扯”,“怎么这么人物性格分析在小说翻译中的作用 81 令人讨厌”。而“烦人”、“瞎胡说” 所表达的批评的态度要弱一些,更符合本内特太太的性格和身份。人物性格分析对贬义词和褒义词翻译的影响,还有另一种情况。同一个词,在同一处上下文中出现,有的译者译成褒义词,有的译者译成中性词,原因在于译者对人物性格的把握和处理存在差异。人物性格 的理解和处理体现在词的使用等具体细节上,尤其是表现人的感情、态度的词(包括形容词、动词、名词以及副词)。请看《傲慢与偏见》 第二章中本内特太太和女儿莉笛亚的一段对话。“… Lydia, my love, though you are the youngest, I dare say Mr.Bingley will dance with you at the next ball.” “Oh!” said Lydia stoutly, “I am not afraid;for though I am the youngest, I’ m the tallest.” 张玲把 stoutly 译成褒义词“勇气十足”,孙致礼译成中性词“满不在乎”。根据韦氏字典,stout 在这里的含义应该是它在字典中的第二义: bold, brave or dauntless。小说中的莉笛亚是个满不在乎、鲁莽、大胆的人。孙致礼译成“满不在乎”,一定程度上是出于对人物性格的考虑。所以说人物性格分析对词的翻译有着一定影响。

2.2 对中性词翻译的影响

中性词虽然没有明显的褒义或贬义,但有些中性词的使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物性格或是作者对人物的态度,反之亦然。分析人物性格或是作者的态度也有助于这些中性词的理解和翻译。独立的中性词在翻译的时候一般不会产生问题,加了程度副词的复合中性词的翻译就值得注意。比如“thankfully” 一词, 是中性词,译成英语是“感谢地”,但 most thankfully 是译成十分感谢,感激不尽,还是千恩万谢,要看人物性格。以下是《傲慢与偏见》 中一段原文与译文。When the clock struck three, Elizabeth felt that she must go;and very unwillingly said so.Miss Bingley offered her the carriage, and she only wanted a little pressing to accept it, when Jane testified such concern in parting with her, that Miss Bingley was obliged to convert the offer of the chaise into an invitation to remain at Netherfield for the present.Elizabeth most thankfully consented, and… 张玲的译文: 伊丽莎白十分感谢,同意留下。孙致礼的译文: 伊丽莎白感激不尽地答应了。伊丽莎白有礼貌,但并不卑微,在宾利小姐面前,没必要感激不尽。所以笔者认为十分感谢比感激不尽更贴切。再比如,alone 一词,一般情况下翻译成“独自一个人” 或“一个人”。但“quite alone” 是译成“就一个人”、“孤零零” 还是“孤单单” ? 以下是《傲慢与偏见》 中一段原文与译文。“To walk three miles, or four miles, or five miles, or whatever it is, above her ankles in dirt, and alone, quite alone!What could she mean by it? It seems to me to show an abominable sort of conceited independence, and a most country town indifference to decorum.” 张玲的译文: “步行三英里,或者四英里,或者五英里,不管它究竟多少吧,踏着深到脚脖子的泥浆,而且是一个人,孤零零一个人!她这么干是什么意思? 在我看,这显示了一种令人讨厌的自行其是,是一种根本不顾礼节的乡巴佬的作风。” 孙致礼的译文: “踏着齐踝的泥浆,孤零零一个人跑了三英里,四英里,五英里,谁知道多少英里!她这究竟是什么意思? 依我看,这表明她狂妄放肆到令人作呕的地步,一点体面也不顾,乡巴佬气十足。” “孤零零” 一词,《现代汉语词典》 的解释是“形容孤单,无依无靠”,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在某种人物性格分析在小说翻译中的作用 82 程度上表达了使用者对词语所涉及对象的同情。而《傲慢与偏见》 中的宾利小姐绝非是一个有同情心的人,在上述例子中,宾利小姐是在讥讽伊丽莎白。所以把“alone, quite alone” 译成“独自一个人,就一个人” 比“孤零零一个人” 更好。

3.结 语

人物性格的刻画通过词语来体现,同样,人物性格也影响着词语的选择和使用。翻译属于二次创造,通过《傲慢与偏见》 译文中的几个例子,本文说明了人物性格分析有助于译者处理表达人物态度、看法、感情的多义词和近义词。词有感情色彩,表达了使用者的赞扬或是批评、同情或是厌恶,关心或是冷漠,而相同的一类情感,程度上有强弱之分,表达同一类的情感有很多的词。通过分析人物性格可以帮助译者更好地把握这些差异,避免误译,从而尽可能地使译文与原文实现对等。

浅谈关联理论在翻译中的作用 篇7

一、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理论渗透

1.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

首先,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测评模式仍然以闭卷测试为主,翻译在考试中占据的比例较小,教师为了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在设计教学体系结构时是以考试内容为基础的,由于翻译在考试中所占的比例较小,因而大学教师对英语翻译教学毫不重视,使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达不到要求。

其次,英语是拼音文字,英语和我们的母语汉语相比,不仅语言表达上存在较大区别,语序及语言逻辑也存在很大不同。翻译作为英语教学中的难点,仅仅依托于大学英语教学中较少的课程分配是无法达到教学效果的。这直接导致英语翻译教学的量和度都不够,翻译训练的方式相对单一,无法实现真正的教学效果。

再次,大学教师对待翻译教学的态度存在问题,现如今大学英语教师,普遍认为翻译属于英语的专业化技能,对于普通大学生而言根本没有必要开展翻译教学课程,因此很少有大学英语教师及教研团队针对大学英语的翻译教学体系和内容展开研究和探索,导致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发展缓慢。

2.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理论

由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处于不受重视的地位,因此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并没有形成规范化的理论体系。因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没有规范化的理论体系作为指导,因此,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根本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不同于专业翻译的培训,其对翻译能力的要求并没有那么严格。因此,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主要的教学目的就是提升大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为了促进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发展,提升大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我们有必要针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及社会对大学生英语翻译能力的需求进行合理的设计。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理论体系的设计目标为追求译文与原文内容上的一致,而不是追求字与字的对等。因此,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要做到让大学生在翻译时能够准确、完整的表达原文的意思,对于翻译内容的表达形式及结构则可以做出一定的让步。

3.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理论的渗透

鉴于我国大学英语测评体系的现状,我们不可能将过多的精力投入到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但我们可以通过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理论渗透,提高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为了实现在教学过程中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理论渗透的目的,我们首先要让学生能够正确的理解原文与译文的对等关系,英语原文与译文的对等关系包括文字对等和意思对等两方面内容,也就是英语翻译中的直译与意译。

直译与意译作为英语翻译中的两种方式,各有优缺点。为了实现在英语教学中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理论的渗透,教师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直译与意译这两种翻译方法,并能够根据翻译内容的特点实现对这两种翻译手段的灵活运用。除此之外,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还应该做好引导工作,由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并不是为了培养专业的翻译人才,因此应该更追求翻译技能的实用性,让学生可以在翻译过程中适当忽略原文的文学性,引导学生将英语翻译的重点放到正确的表达内容上。

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技巧渗透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涉及到很多的翻译技巧,在翻译技巧中,最常用的就是合译法、分译法、减译法和增译法。

1. 合译法和分译法

合译法和分译法是两个相对的翻译方法,合译法就是指合并原文中的几个简单短句进行翻译。分译法就是指将长难句适当分解,并以相对简单的短句组合翻译表达文章的意思。合译法和分译法的选择,是按照英语句式的长短进行选择的。因此,教师要让学生能够熟练运用两种方法,针对不同的句式和句子结构,通过长短句的组合变化更清晰具体的表达英语原文的意思。英语和汉语相比,有着较多的长难句,因此在英语翻译教学时,教师必须教会学生对长难句进行分解,并在翻译时能够利用介词、连词等副词完整、清晰的表达原句的意思。

2. 减译法和增译法

根据翻译理论,英语翻译译文的流畅和自然是重点,译文与原文的语言规范要相符。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英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忠实翻译的重要性,努力保持原文与译文风格的一致性,并根据汉英两种语言的差异,合理的应用一些词语。在利用增译法进行翻译的时候,一般利用虚意词,当然也可以有选择性的利用实意词。利用增译法进行翻译,不但能传达原文的语言信息,还能够使译文更符合语法要求。减译法是与增译法正好相反的翻译技巧,即在翻译英语时,有选择性的省略一些词语,以避免译文的拖沓与重复。在实际教学中,英语教师应注意让学生理解应用减译法进行翻译不是为了简化原文意思,而是为了更加整洁的表达原文意思。

浅谈关联理论在翻译中的作用 篇8

关键词:语言学;言语行为理论;交际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208-01

一、引言

奥斯汀(J.L.Austin,1911-1960)是二战后英国著名的分析哲学家,在英美哲学界有很大的影响。人们通常认为,在奥斯汀的整个思想中,他在《如何以言行事》一书中提出的“施行话语”与“记述话语”区分学说和言语行为理论最具有建设性,是其对哲学和语言学的原创性的、永久性的贡献。其中言语行为理论一方面经过赛尔和格赖斯等人的修正和发展,成为语言哲学最重要的意义理论之一;另一方面经过 一些语言学者的细致阐发和发扬光大,成为语用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文学研究、社会语言学、语言交际理论等领域有着经久不衰的影响。

二、言语行为理论三分说

言语行为理论是从总体上研究话语的施行方面。奥斯汀把作为整体的言语行为分为三个层次,即认为在说些什么时,我们可能以三种基本的方式在做些什么。他把这三层意义的做些什么分别成为“话语行为”、“话语施事行为”和“话语施效行为”。大体而言,话语行为相当于说出某个具有意义的语句;话语施事行为是指以一种呼吁施事的力量说出某个语句,如做陈述、提疑问、做许诺等。话语施效行为则是经由说些什么而达到某些效果的行为,如使相信、使惊奇、制止等。

(一)话语行为。

奥斯汀把最为通常意义上的“说些什么”的行为称为“话语行为”的实施。对该行为进行剖析可以大致区分为三个层次即:发音行为、发语行为和发言行为。发音行为紧紧是指发出某些声音的行为,而所说出的东西是音素。发语行为是指说出某些词汇,即发出特定类型的声音,这些声音属于某种语言的词汇库,它们按照该语言的语法规则有序排列,有一定结构,并且具有特定的语调,符合该语言的语法。这个话语就是发出某个语素。发言行为是带有或多或少确定的含义和所指来使用某些上述词汇的行为。(杨玉成,2013:91)

(二)话语施事行为。

话语施事行为意指在说话中实施了言外之事。奥斯汀用公式“在说X当中,我在做Y事情”。如“在说‘我明天会来’当中,我正在做许诺”。在这里,说某件事情是话语行为,而许诺是指在说话中所实施的言外之行,即在说“我明天會来”中行许诺之事。(杨玉成,2013)奥斯汀在《如何以言行事》一书中把“我明天会来”归为初级施行话语,“我保证我会到那里”归为显性施行话语。

(三)话语施效行为。

话语施效行为是指说话者在说了些什么之后通常还能对听者、说者或其他人的感情、思想和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的产生不是话语施事行为,因为它不是在说话中所实施的行为,而是言后之果。

三、言语行为理论在日常交际翻译中的作用

(一)翻译的性质。

奈达认为翻译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接受语中用切近的自然对等语再现源语信息”(Nida et al.,2004:12)。在这个定义中,“自然”是指译文不能有翻译腔;“切近”是指在“自然”的基础上选择意义与原文最接近的译文;“对等”不是一致,意在强调原文信息的再现而不是原文形式的保留。动态对等翻译要求接受语文本在不同的语言结构里尽可能完满地再现源文本旨意。

(二)言语行为理论在日常交际翻译中的作用。

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强调读者的反应。他指出目标读者不仅仅要理解原文,他们还应该作出和源语读者相一致的反应(谭载喜,2004:235)。奈达这里指的读者反应就是言语行为理论中的言语施效行为。在日常交际的翻译中译者应该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分析话语表层含义的同时,进一步分析说话者意图、预期效果和听者的实际反应。下面举例子说明:

Son:“Father,I want that bike.”

Father:“Well,Luke,you already have had two bikes.”

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分析爸爸的回答,表面上看是在陈述卢克应经有了两辆自行车了,深层意思是我不会给你买的。爸爸通过说做了拒绝的行为,表达不会再买的意图,所以动态对等地翻译可以为:

儿子:“爸爸,我想要那辆自行车。”

爸爸:“算了吧,卢克,你已经有两辆自行车了。”

甲:“你再嘚瑟,我就削你。”

乙:“你动动我试试。”

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分析甲的话语,奥斯汀认为说些什么是在做些什么。甲在说话的同时,是对乙做出警告,言外之义是让乙不要在放肆,否则后果自负。乙在说话的同时,是对甲的质疑,言外之义是你不敢,是对甲的挑衅和蔑视。所以动态对等的翻译可以为:

A:“If you keep behaving like this, I will give you a sound beating.”

B:“I dare you.”or “How dare you.”

四、结束语

在言语行为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日常交际的翻译,能更好地理解话语交际参与者的意图、目的和态度等蕴含于话语中的深层含义,能更好的理解原文话语的意义和读者的反应,尽量减少翻译过程中产生的误差或误解。言语行为理论分析把具体情景、说话者意图、目的和接受者的预期反应结合起来综合分析说话者如何以言行事。这有助于译者深入、透彻地把握原文,从而更好地实现双语转化。

参考文献:

[1]YangYucheng and ZhaoJingchao, trans.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by John Langshaw Austi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5

[2]Eugene A. Nida and Charles R. Tabe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3]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浅谈关联理论在翻译中的作用 篇9

摘要:奈达的译学思想在中国翻译界一向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他本人最近宣布“我的观点已经发生根本变化”。奈达学术观点的这一变化无疑会给我们目前译学建设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本文将着重从翻译理论的作用、翻译标准及语言学与翻译的关系三个角度对奈达翻译思想的转变加以分析;重新阐述理论在译学框架中的地位及作用,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及翻译理论的意义。

关键词:翻译学;翻译理论;翻译实践;描写性研究

Abstract: Nida’s ideas on translation have great influence on Chinese translation scholars. His recent statement-”My ideas have changed substantially” -will surely have a negative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studies in China. This paper aims at analyzing, from three perspectives, the reasons for Nida’s change of views on translation. It will also give a re-evaluation of the position and role of translation theories in translation studies, as well as explore the rel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Key words: translation studies; translation theories; translation practice; descriptive study

一、奈达思想的转变及对我国译界的影响

奈达博士是西方语言学翻译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经过五十多年的翻译实践与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至今他已发表了40多部专著,250余篇论文。自八十年代初奈达的理论介绍入中国以来,到现在已经成为当代西方理论中被介绍的最早、最多、影响最大的理论。“他的功绩在于:1、把信息论与符号学引进了翻译理论,提出了‘动态对等’的翻译标准;2、把现代语言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到翻译理论中来;3、在翻译史上第一个把社会效益(读者反应)原则纳入翻译标准之中。” (周仪、罗平,:32-33)尤其是他的动态对等理论,一举打破中国传统译论中静态分析翻译标准的局面,提出了开放式的翻译理论原则,为我们建立新的理论模式找到了正确的方向。国内无数翻译理论研究者与翻译教师对之趋之若鹜,中国翻译界形成了“言必称奈达的局面”。这些现象足以表明奈达在中国译界中的地位。

奈达本人对其理论进行了不断修改与发展,从描写语言学阶段到交际理论阶段,进而发展到社会符号学阶段。对理论进行不断的修改与深入,这是理论研究的一条必然的道路。然而仔细分析我们即可看出,奈达最根本的变化还是在对待翻译学的态度上。1964年奈达在其著作“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中旗帜鲜明地打出了翻译科学的旗号;在1974年,《翻译理论与实践》中认为“翻译远远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技术,而且真正理想的翻译说到底是一门艺术”;1991年“翻译的可能与不可能”一文中说道,“我们不应把翻译变成一门科学……大多数成就显著、富于创造精神的翻译家很少用得着、或者根本用不着翻译理论……”。在“与奈达的一次翻译笔谈”(见张经浩,《中国翻译》第5期,以下简称《笔谈》中,奈达正式宣布“我的观点已发生根本变化”(“My ideas have changed substantially”)。从最初首先提出翻译科学到完全放弃翻译科学,可谓是一个根本上的变化。鉴于奈达在中国译界乃至世界翻译界所拥有的巨大影响力,他的思想转变对译学理论者至少会在心理上造成一次巨大的震撼,同时给我们正在积极兴建的翻译学科构成一次不小的冲击。

在这种情况下,对奈达的思想转变作以详细的分析,找出造成奈达本人放弃理论及翻译科学的`原因迫在眉睫,否则我们的翻译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工作就等于后院着火,自己乱了阵脚。本来这样一项工作应由译界德高望重的老前辈来做,不过笔者迫不及待要谈一下自己的看法,期望能澄清当前的一些模糊认识,还恳请译界各位前辈批评指正。

二、奈达思想转变的原因

1. 对翻译理论作用的认识偏差

在《笔谈》中,奈达屡次提及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如,“各色各样的语际交流理论很少为大部分优秀的口、笔译专业工作者所使用”、“很难运用一般原理解决具体问题”等。似乎在他看来,翻译理论一提出就应马上可以用于指导实践(还有许多学者也持有类似的观点,认为翻译理论与实践之间有脱节现象,进而否定翻译理论的意义)。从一般哲学角度看,理论来源于实践,上述说法没有什么错误。但不要忘记翻译活动本身的特殊性质。我们目前所说的翻译理论(或是纯理论)是通过对翻译实践活动经验的总结而提炼出来的,主要用来检验翻译作品、检查翻译活动的效果,而并非像奈达认为的那样,直接用来指导翻译实践。

为进一步说明这一点,我们首先借助霍姆斯的译学理论来具体分析一下。在霍姆斯的译学构想中,翻译学被分为三大分支:描写翻译研究、翻译理论和应用翻译研究。他认为,“翻译理论研究分支主要是利用描写翻译研究的成果,加上相关学科的理论,建立用于解释和预测翻译过程和翻译产品的原则理论及模式”。(张美芳,)在他看来,理论是用来“解释和预测翻译过程和翻译产品的”。西文翻译理论家图瑞也持有类似的观点。他认为“翻译学术研究的目的是描述和解释现象,而不是改造世界”。(陈德鸿、张南峰,2000:126)这里所说的“改造世界”显然指的是指导翻译实践活动。

由此可以看出,奈达的“翻译理论无用论”关键在于他并未能真正把翻译理论与指导翻译实践的应用理论分离开来,把翻译理论的作用等同于应用理论的作用。说到这里,我们不禁要反问一句,难道所有的“一般原理”都要用来解决“具体问题”吗?众所周知,当今自然科学的基础是数学,但数学中也有理论数学和应用数学之分,其中理论数学是应用数学的基础,但对具体的实践活动就无直接的指导作用,不能用来解决“具体问题”,它却是数学科学的基础,不可或缺。自然科学尚且如此,作为一门“人文科学”(杨自俭,2000)的翻译学更是如此。

另外,“奈达在阐述自己提出的新观点时,较少涉及具体的翻译技巧问题,而较多的涉及翻译中的语言学、风格学和修辞学问题。他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从比较广泛的范围内对翻译的普遍原理作进一步的探索”。(谭载喜,1991:79)奈达的研究主要是从宏观角度进行的,探讨的是普遍原理,那么不可避免地会忽略在微观层面上对具体技巧的研究与探讨,得出的理论也就远离实践。因此他现在过多的强调理论对实践的直接指导作用

似乎是有悖于他的初衷的。

2. 屡次强调单一的翻译准则

奈达最初的研究认为,翻译研究应“采用描写性而不是规范性方法”(谭载喜,1983:51)。通过描写得出的原则本身就应是开放性的。而非规范性。但在《笔谈中,奈达却一再认为别人所说的准则都是规范性的,如他说“……大多数专业译者屡屡违反理论家们定下的许多规矩……”、“……非严格遵守不可的规矩。”显然这与他最初设定的翻译准则在性质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同时翻译标准本身的描写性质也注定其自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描写现象范围的限制,用描写方法总结出的理论或标准也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如奈达描写的现象主要集中于《圣经》翻译文本,而《圣经》是用来教育和感化人的,有其特定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翻译注重的是听众或读者的接受情况,追求交际的效果,所遵循的原则是“功能对等”或“交际理论”。为达到这一目的,适当调节或改变形式是符合其原则的。如在没有雪的语言里,人们可能不理解白如雪是什么意思,那么换成白如霜或白鹭毛等保持交际功能未尝不可。(谭载喜,1991:273)但若换成科技文章或医学文章,再去依照交际原则进行转换肯定是行不通的。这也就说明任何准则都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寻求“放之四海皆准”的理论本身就是不现实的,是错误的。对这一目标所作的任何努力也都是徒劳的。

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认识到追求唯一的万能的标准是不现实的,因此提出了“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辜正坤),“翻译不确定性理论”(奎因,参见郭建中,2000:90-98)。杨晓荣教授主张的“条件论”就是通过对翻译标准不定性研究而得出的结论。她认为在不同的条件下对文章翻译标准的要求也应有所不同,每一条标准都应有其适用和不适用的情况。目前还有一些人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因此各说各的理,互不相让。其实如果将各自所研究的范围明确限定,许多争论就会不攻自破。

3. 过多强调和依赖语言学的作用

《笔谈》中他讲道,“要想翻译好就得多学语言学,其实不然。”首先笔者不清楚奈达先生说的“翻译好”指的是“翻译理论好”还是“翻译实践好”。不过不管是指哪一种,我们都要首先认识到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单凭语言学知识去搞翻译研究是不行的。“我国一位有识之士明确指出,从语言学角度来研究翻译理论已经使翻译理论的研究走进了死胡同,因为翻译与语言除有密切关系的一方面,还有毫无关系的一面,翻译中的非语言因素是大量的、普遍的。翻译过程决不是单纯的语言活动,语言学理论难以驾驭翻译的全过程,因而不可能把翻译理论建立在纯语言学的基础之上。”(郭建中,2000:107)奈达从描写语言学研究转到交际理论,再到社会符号学研究这一过程充分表明他本人也是意识到了语言学角度研究翻译的局限性,所以变换了研究的角度。但在《笔谈》中他仍认为其他人从事翻译理论研究非常依赖于语言学知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当前提出的阐释学、目的论、结构主义及多元系统论等都从不同角度对翻译现象做出了较为科学、客观地分析。这足以证明人们研究翻译理论不仅仅是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的。

三、重新认识翻译理论

1. 正确认识翻译学的结构框架及翻译理论在其中的位置

众多研究翻译学的学者几乎都谈过对其框架结构的构想。如谭载喜提出的翻译学结构包括“普通翻译学”、“特殊翻译学”和“应用翻译学”三个部分;金堤提出的翻译学分为翻译学基础理论、翻译学本体理论、翻译学专项研究和翻译技巧研究;杨自俭主张的翻译学包含翻译工程、翻译艺术和翻译学;刘宓庆的译学构想框架中分为“内部系统”和“外部系统”两部分。范守义认为翻译学可由“基本理论”、“应用技巧”和“多视角研究”构成。威尔斯提出译学应由“普通翻译学、涉及两种具体语言的描写翻译学和涉及两种具体语言的应用翻译学”构成。(谭载喜,1991:283)再加上霍姆斯的“描写翻译研究、翻译理论和应用翻译理论”,我们可以看出,这几位学者在构想译学框架时,虽然用的术语不一致,但无一例外地将理论与应用部分划分开来。在他们看来,理论是整个结构的核心部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远离实践部分;而具体指导实践活动的属于应用部分(或是应用翻译学、翻译工程、外部系统、应用技巧、应用翻译理论)。杨自俭(2000)说过,“学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理论与应用部分界限清楚、自成体系,并能为其他学科提供理论和方法。”我们当前的问题就是理论与应用界限模糊,常常有人将理论与应用混淆起来,看不到理论的作用,进而引出“理论无用论”的说法。当前我们的理论研究不是太多了,而是理论研究还远远不够,理论的抽象概括还差得很多。霍姆斯也说过,“翻译研究各分支之间缺少一个清晰的界线是阻碍这一领域研究发展的主要障碍”。(Weissbrod,)杨自俭(2000)说,“理论核心抽象度高,独立性强,是学科取得独立地位的标志”。为早日建成翻译学,我们还必须大力加强这方面的描写与研究。

2. 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为形象说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我们先画一个简图:

翻译实践部分

应用翻

译理论

翻译理论

浅谈关联理论在翻译中的作用 篇10

关键词:语境;分类;对外汉语教学;作用

中图分类号:h1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0-0100-01

对外汉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语用学的重要理论之一“语境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就有着颇为重要的实用价值。

一般而言,语境就是语言运用的环境,是人们运用语言的基础和出发点。1923年波兰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首次提出这一概念。我国国内现代汉语研究中最早提出和研究语境的当属陈望道先生。

一、语境的分类

对于语境的分类,学术界观点不一,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为了便于更直观清晰的看出语境的研究内容,我们可以把广义的语境分为:

(1)上下文语境,由语言因素构成,包括口语的前言后语和书面语的上下文。(2)情景语境,由非语言因素构成,包括时间、地点、话题和交际参与者。(3)民族文化传统语境,简称文化语境,包括历史文化背景、社会规范和习俗、价值观等。

这种分类方法既顾及了汉语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大家都能接受的“上下文语境”和“情景语境”,又把“民族文化传统语境”吸收进来,更好地体现了对外汉语教学的跨文化特点,因此得到很多人的赞同。

二、语境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由于汉语词义的模糊性,民族性,多义词、同义词的存在以及众多修辞手法的运用等多种原因,要理解一个词或一句话的意思,离开一定的语境是不行的,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境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方面。下面我们分别谈一下语境各个方面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上下文语境

在汉语中,词义的多义性和模糊性给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同一个词语有不同的义项,但在具体的语境中,词义又具有单一性。例如:

我的闹钟不响。“不响”是个多义词,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①没有声音。②有声音,但很小。单从此句来看我们没法判断该取哪个意思,但是假如结合上下文,就很容易判断了。

“我的闹钟不响,声音跟蚊子嗡嗡似的。”这个就是声音小,不响亮的意思。“我的闹钟不响,原来是没电了。”这个就是没有声音的意思。

实际上上下文语境的作用还远不止于此,依据上下文我们还可以辨别词语的比喻义,理解词语的内涵意义,确定词语的临时意义等。例如: “观鱼”中“鱼”一定是活的,“煎鱼”中“鱼”则是死的,[±活]这些义素就是“鱼”由上下文临时赋予的。

要想明白一个词或句子的真正含义,必须从它所出现的语境出发,结合上下文去理解,这样才能避免句子歧义的出现。

(二)情景语境

一句话的具体意思必须结合它出现的具体情景来理解,我们知道,汉语中有“言内意外”的现象,即真正的意图在字面意义之外,这就需要我们结合具体的情景去揣测说话者的真正意图。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中国人比较含蓄,很多话不直接说出,而是采用一种间接迂回的方法,让听话者自己去体会,很多外国人,他们根本不理解这种现象,如果在教学中不注意教给他们要从语境的方面去揣摩说话者的言外之意,那么交际很难顺利进行。

(三)民族文化传统语境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交际中很多话语都是以这些文化传统为基础的,如果你不了解这些文化背景,就会不了解甚至误解说话人的意思。例如:

甲:你有什么了不起,能把我吃了?乙:不能,我是回民。

外国学生看到这句话,会一头雾水,觉得前言不搭后语,但是如果了解我国回族人民不吃猪肉的文化传统,就会恍然大悟,这句话有这样一个蕴含:回民不吃猪肉。于是可以推导出这样一个会话含义:你是猪,我当然不能吃你。

三、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地方

上一篇:匆匆优秀说课稿下一篇:英语演讲开场白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