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纳的学习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2024-05-13

布鲁纳的学习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共10篇)

布鲁纳的学习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篇1

布鲁纳的学习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布鲁纳的学习理论是旨在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理论,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获得发现的经验和方法。其目的是让学生尽量掌握最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现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方法对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关键词】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教学

一、布鲁纳的学习理论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是典型的以结构主义为背景的学习理论。他认为学校只教授现成的科学结论是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学校教育中应以学科结构代替结论性的知识。所谓学科结构就是一门给定的学科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相互关系。知识结构的价值在于简化信息,产生新命题,促进知识的迁移。最佳的知识结构是以一定学科现代发展水平而确定的基本原理为基础的,把该学科的大量知识加以组织,使之系统化、结构化,并与学习者的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认知结构的核心是类别编码系统;学生的知识学习是一个类别化的信息加工活动,是自己主动形成知识的类目编码系统的过程。学习过程是一个类目化活动,指人们根据原有的类目编码系统,把新的信息纳入原有结构;或形成新的在目编码系统(类似于皮亚杰的“同化”和

“顺应”)。掌握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对于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学习最适宜采取发现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的基本结构。

“发现”就是用自己的头脑去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发现学习中的“发现”是一种“再发现”,而学生的再发现与科学家的再发现仅在程度上存在差别,因为它们本质上都是一种“领悟”或“顿悟”。从这个意义上讲,学习就是通过学生的探索,自下而上地由具体、特殊的类目,上升到包括水平高的类目编码系统。当然,他认为,促进学生学习的真正动力是认知兴趣,这是最直接、最稳定、最活跃的学习动机。

布鲁纳认为,人类认识客观世界时,不是去发现各类事物的分类方式,而是创建分类方式,藉此简化认识过程,适应复杂的环境。知觉某一件事物,实质上就是对它进行主动的分类,而一旦将它划归某一特定的类别,我们也就同时要根据已有经验中(或已有分类系统中)关于这一类别事物的固有属性和规则,对该物体应该具备的其他特征做出预测,并作深入的认识。因此,“一套类别以及类别编码系统” 是归类和推理等认识活动的重要工具,也是布鲁纳认知结构思想的核心。总之,布鲁纳充分强调了结构的重要性。他曾在《论认知》中说:知识是我们构造起来的一种模式,它使得经验里的规律性具有了意义和结构。任何组织知识体系的观念都是人类发明出来的,目的是为了使经验更经济、更连贯。

二、对布鲁纳的学习与教学理论的评价

(一)贡献

布鲁纳的学习理论克服了以往根据动物试验的结果而推演到人的学习的种种缺陷。他认为人类的学习是更高级的学习,是在头脑中形成了一定的认知结构,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再整合新知识,从而获得更系统知识的过程。为此,他提出了发现学习理论。

布鲁纳创立的发现法教学,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重视问题情景,对提高学生的智慧潜能,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内在动机、发现的技巧以及记忆保持和提取知识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发现教学法对当前教育的改革也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他的认知—发现学习是当代认知派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并促进了学习理论的发展。

布鲁纳的结构教学观对于教师的教学工作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采用结构教学,能够在整体上传授系统知识,提出理论的框架,方便学生整理知识。学生理解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就容易掌握学科的具体内容,帮助记忆,同时有助于迁移,及培养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对学生的智力发展也有好处。

(二)不足

布鲁纳的学习与教学理论过分重视知识的结构化,忽视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性,它放弃了知识的系统讲授,而以发现教学法来代替,夸大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忽视了知识学习活动的特殊性,忽视了知识的学习即知识的再生产过程与知识的生产过程的差异。

发现法教学存在着局限,虽然发现法教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

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它并不适用于全部科目,对于一些笼统模糊的概念可以用发现法教学来传授,让学生发现学习的规律,但不能全部知识都采用发现法教学的方式,不然反而会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混乱。

发现法学习提倡让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尚无定论的实际材料,而不是现成的理论,学生不能通过教师或者教材上的内容来获得知识,只能靠自己去分析,得出规律。这种学习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很高,能做到自己总结得出知识规律的学生仅是少数,而且他们所总结出来的知识规律一旦是不正确的,那么会很难纠正,就像学溜冰,如果学生刚开始就靠自己摸索,而他溜冰的方式是错误的,但没有其他人给与他及时的纠正,他可能会一直用他所发现的规律去溜冰,一段时间以后,就算他人想给他纠正也会很难。

发现法学习的过程较为复杂,整个过程要经过复杂的独立思考、发现、整合、内化等环节,有时候可能还需要反复试验,多次转换。这样不适合高年级的学生,因为他们的课程比较多,学习压力重,如果每一门学科都用发现学习的方法,一个是浪费时间,二个是浪费精力,而且这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不切实际的学习方法。但较低的年级,比较适用这种教学方式,因为较低年级的学生所学的知识一般都比较简单,而且可以用于学习的时间也比较充沛,利用发现法教导他们学习,反而更能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智力的发展。

布鲁纳认为“好的学科结构可以使得任何科目都能按照某种正确的方式教给任何年龄阶段的儿童”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就想绘画,唱歌之类,学生就算知道如何整理学科结构,也知道怎样训练,但没有具备一定的天赋或者悟性,也未必就能在这一领域取得成就。

无论是结构教学还是发现法教学。都对教育者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结构教学要求教育者更系统地整合学科结构,传授知识。发现法教学需要教育者具备一定的发散思维,知道如何去创设一个问题情景,让学生去发现学习,而在这过程中,没有现成的发现法教学方案,方式又很灵活,会出现的问题也是未知的,如果教师缺乏知识素养和教学机智、技巧、耐心等其中至少一项,都可能会弄巧成拙。

发现法耗时过多,不经济,不宜于需要在短时间内向学生传授一定数量的知识和技能的集体教学活动。

布鲁纳的学习理论还夸大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教师的作用等等。

三、布鲁纳的学习与教学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虽然布鲁纳的学习与教学理论存在着些失之偏颇的地方,但这些问题并不妨碍布鲁纳所提出的重视学科基本知识结构和发现法教学模式的理论对指导教材的编写、课堂教学实践和学生学习知识的活动具有的参考价值。

(一)布鲁纳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心理学教学尝试

心理学教学应重视把学科的基本结构介绍给学生众所周知,心理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科学,但它具有以普通心理学为主干,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等为枝干的结构体系。学生先以普通心理学为基础,再在这门课的基础上学习其他心理知识,能够做到系统

地掌握心理学的结构,进而学习各科的具体内容。因而把学科的基本结构介绍给学生具有从整体着眼,全面出发的作用。

2、心理学教学可采用“发现法”教学

心理学中具有很多抽象的概念理论,很容易让学生陷入理论主义,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利用发现法教学方式,一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三是在实践中让学生真正掌握理论的精髓,总结得出心理学的规律。在教学中,可采用三种发现方法:一是做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验,如做速记测验,“走迷津”实验等能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短时记忆的规律;二是在调查中发现学习。心理学学生利用测量量表,调查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如考试焦虑之类,再利用Spss统计分析数据,总结写出论文,这样能让学生在调查中,总结出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掌握他们的特点,进而提高了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研究的热情;三是利用多媒体教学。播放有关心理专题的访谈之类,让学生发现学习,不但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更能让他们深化学科知识,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四是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发现学习。比如开展心理辅导课程,让学生直接与各种心理现象面对面,总结出自己的咨询心得。五是让学生在形象的讲述中发现学习。抽象的概念可以通过形象的讲述让学生发现学习。如讲述品德具有稳定性时,可以用生动的事例来说明。

(二)发现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首先通过一些有趣的数学事例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师讲授

数学家发现学习的故事;先创设一个问题情景,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同一类型数学题的解题板书。让学生思考这类型数学题的解题方式有什么共同点,从中总结出公式; 老师再出同一类型的数学题让学生巩固学习,帮助记忆公式。

(三)利用发现法可以对我们当代课程进行改革

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改变了以往老师刻板传授,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提出让学生发现学习的新概念。

运用策略性知识,促进有效学习。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将学生的天性与学习过程结合起来,根据学生的个别特点,采取与之适合的教育措施,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与探究能力。

运用合理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参与主动学习。

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

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兴趣。

总之运用发现法来指导我国当代的课程改革具有时代的意义,但是在改革当中要注意结合我国国情,根据我国的实际来运用发挥发现法的优点,克服发现法的不足。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要培养学生发现学习的能力,也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只有这样,才能让布鲁纳的学习理论更好地为人类的教育服务。

四、结束语

简而言之就是将知识原发现的过程进行改造、缩短, 使之与学生要学习的新知识联系起来, 引导学生进行探索, 不仅要知道结果,而且

要知道获得结果的过程。这样的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概念和一般原理, 还能培养学生对待学习和调查研究的态度, 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难题能力。注重学生智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努力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态度, 主张教学从“ 教材中心”、“ 教师中心” 转向以学生为主体, 发展为中心, 这是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并努力实践的。【参考文献】

[1]肖少北.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与教学改革[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1,(5).[2]韩旭华,张乃钲.依据教育心理学原理培养激发学习动机.山西中医学院学报[J].2001,(2).[3]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 布鲁纳.教学论 [M].姚梅林,郭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布鲁纳的学习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篇2

1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1) 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认识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 并通过把新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 积极地建构其知识体系。

2) 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3个过程。新知识的获得是与已有知识经验、认知结构发生联系的过程, 是主动认识、理解的过程。转化是对新知识的进一步分析和概括, 使之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以适应新的任务, 并获得更多和更深刻的知识。评价是对知识转化的一种检查, 通过评价可以核对我们处理知识的方法是否适合新的任务, 或者运用得是否正确。

3) 强调学习的内部动机。他认为, 学习的最好动机是对学科本身感兴趣, 这样学习的积极性才会得到充分发挥。

2 电力拖动学科教学特点

1) 电力拖动课程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气传动与控制”专业方向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和特色课程。

2) 以电动机作为原动力的电力拖动系统是生产中最为常用的动力系统它不仅将电能转换为机械能拖动各种生产机械完成机械加工和位置移动, 而且需要根据生产机械的需要进行速度调节。其理论性和实践性均较强, 且具有一定的难度。

3 电力拖动学科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因其理论性和实践性均较强, 且具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普遍具有畏惧心理能否学好本门课程, 学生心里普遍有疑问。

2) 学生总体上对知识没有形成体系, 不能将知识前后联系和联贯。

3) 缺乏发散思维, 不能纵向联系, 学生不能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新的任务中去, 往往只满足于会连接教科书中的几种应用线路, 不能“举一反三”, 教师对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和精神引导的也不够。

4) 学生开始学习时还感觉好奇, 有兴趣, 但时间一长就不太感兴趣了。教学难度加大。电力拖动学科教学存在的问题总体上说就是:不少学生头脑中没有形成知识体系, 兴趣、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缺乏。教学的效果和当前素质教育及创新教育的宗旨有差距。

4 解决问题的探索和研究

作者采用对比的方法。选择两个平行的情况相似的班级, 分别采用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来指导教学和传统的方法, 对效果进行对比研究。

5 认知-发现学习理论指导教学的具体过程和方法

5.1 优化、整合课程教学内容

对教学内容按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进行优化、整合, 使知识体系化更加明显。

首先将课程内容分成交流电机控制和直流电机控制两大块。每块又分为若干个子项目。

1) 交流电机控制:三相异步电机的全压启动控制, 三相异步电机的降压启动控制, 三相异步电机的制动与调速, 三相异步电机的基本控制线路。

2) 直流电机控制:直流电机的启动, 直流电机的制动与调速, 直流电机的基本控制线路。

在每个子项目里又有很多个具体实用电路, 这样使知识网络化。在教学开始阶段就将本课程的知识网络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头脑中有个大概的知识构架。

5.2 按照认知-发现学习理论来设计课堂教学

基本步骤是: (1) 提出和明确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2) 让学生对问题体验到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 以激发探究; (3) 提供解决问题的各种材料和线索; (4) 协助学生分析材料和证据, 提出可能的假设帮助学生分析、判断; (5) 协助、引导学生审查假设得出的结论。教师的任务: (1) 鼓励学生有发现的自信心; (2)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使之产生求知欲; (3) 帮助学生寻找新问题与已有经验的联系; (4) 训练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协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6) 启发学生进行对比。

5.3 举例说明

按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组织每一个项目的教学。如在学习电机基本控制线路的正反转控制线路时的安排:

1) 先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电机带动搅拌机转桶, 转桶的结构设计的是正转时搅拌混凝土, 搅拌好之后, 使转桶反转, 混凝土自动倒出。

问题:请设计电机控制线路来完成上述动作?

2) 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电机转动的原理和方法

三相交流电通入电机线圈绕组时产生旋转磁场, 根据电磁感应定律在转子上产生旋转力矩, 使转子转动。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转子转向发生改变-需要力矩改变-磁场转向改变-通入电机的三相交流电相序改变是否可行呢?

4) 学生验证

直接启动的电路, 将通入电机的相序改变后发现转向改变了。

通过上面的引导学生掌握了使电机正反转的根本方法。再通过下面的引伸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思维。

5) 继续引伸启发

知道使电机反转的方法了, 但搅拌机既需要正转又需要反转,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6) 协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的任务, 训练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教师的提示、引导、回顾和学生讨论以前学习过的通过交流接触器控制电机的有关知识得到启示:可以使用两个交流接触器分别控制电机的正转和反转。

那么是不是可行呢?让学生画出新的电路图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大多能做出电路图, 如图1所示

学生按图连接电路, 的确能实现正反转, 任务似乎完成了。

7)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评价电路图1

功能似乎实现了, 但在教师及学生的共同讨论后发现:在实际应用中万一KM 1和KM 2同时动作的话会引起主电路短路, 如何做能使KM 1和KM 2每次只动作一个?

教师可以提示以前学过的复合按钮的结构和交流接触器辅助触头动作的特点。

8) 学生完善电路

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完善设计的结果有3种, 如图2~4所示。

9)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评价图2~4这3个电路的优缺点见表

通过评价, 学生明白了图4按钮接触器双重联锁电路是较好的选择。

然后让学生在电工实训台上将按钮接触器双重联锁电路进行安装, 调试。

10) 引导学生对自己设计和安装, 调试好的线路进行评价。

评价必须有一个标准, 这个标准是参照国家维修电工技能鉴定中级工的标准给出的。

给学生评分标准, 学生可以对照自己的设计、安装、调试来给自己评价。如表2按钮接触器双重联锁正反转电路的评分标准。

11) 每个项目都给学生打分,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团队精神。

参照每个项目的评分标准, 教师给学生打分, 由于实训时往往是两个同学一组, 打分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大大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

6 用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指导教学与用传统教学法教学效果对比

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 在每个项目教学的时候都对照表3记录班级的学生在各个对比项中所处级别的人数, 在学期结束时再汇总, 求平均值, 得到表3。为了便于对比以百分数表示。

1) 对比方:甲班 (用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指导教学) ;乙班 (用传统教学法教学) 。

2) 对比项目:甲、乙两班各对比项目均以各等级学生数约占全班总数百分率表示见表

7 总结

通过上述八个项的对比, 我们发现用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指导教学相对于用传统教学法教学有优势也有劣势。

7.1 优势

1) 学生积极参与和自主学习和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的能力。

2) 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团队精神。

3) 很好的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创造性。

7.2 劣势

1) 学生的课堂利用率偏低, 同样的教学内容要更多的学时才能完成。

2) 两极分化严重, 学习能力和自觉性较强的学生的水平和能力提高的很快而有相当比例的学生水平和能力进展缓慢。

3) 部分学生对学习能力和自觉性较强的学生的依赖性更强, 甚至放弃了学习的主动性。

8 思考

通过研究发现用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指导教学优势很明显, 但劣势不容忽略, 究其原因引发我们的思考。

1) 对课堂利用率低的问题是不可避免的, 因为认知-发现学习理论指导教学要求教师更多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但我们应该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课堂教给学生的不能仅仅以知识的多少来衡量, 更重要的是方法和能力, 不然片面强调利用律又会掉进应试教育的泥淖。

2) 要特别注意两极分化的问题。

当前学生都是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 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强, 有些学生就靠老师灌输才能学习。所以不能过分依靠学生的自主学习, 不然会有一些同学干脆放弃学习。

摘要:布鲁纳是美国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和教育改革家, 提出了认知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思想, 他的研究成果对于各个学科的教学都有深刻的影响。在电力拖动课程教学中引入认知学习理论并对其效果进行研究和总结。

关键词:布鲁纳,认知学习理论,电力拖动,教学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勇.试析布鲁纳认知-结构理论[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1) .

[2]刘华.电力拖动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开发与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 2001 (4) .

[3]赵淑芝.电力拖动与自动控制线路技能训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4]唐云岐.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1.

[5]王艳.电机及电力拖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1.

布鲁纳的学习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篇3

1.布鲁纳学习理论

布鲁纳的学习理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发现学习、知识结构组织原则和学习动机。他的发现学习理论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学习动机理论则认为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是激励、指引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而知识结构理论主张教师不仅教学生专门的课题或技能,而且应该使学生弄清楚学科知识组成的基本结构。这一理论强调知识的基本结构应该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

2.布鲁纳学习理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2.1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布鲁纳提出发现学习理论。发现学习就是通过学生的独立学习,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这一学习理论强调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强调了他们的能动性,主张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教师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学生亲自参与所学知识的体系建构,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发现知识。在学生做英语练习时,教师不在教学过程中立即呈现答案,而是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主动探索问题。这可以改变教师“一言堂”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和谐、民主、愉快的气氛中进行教学活动。例如教 “Open day”这一单元之前,可以向学生呈现图片,叫学生用“there be”句式回答图片中有什么内容,而不是直接就进入课程学习。如果直接进入课程,只是一味向学生灌输“there be”的语法知识,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使学生失去了学习主动性。因此,应该改变这种思想,增加学生课堂参与度,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又如,名称的复数形式与动词一般现在时第三人称单数形式相似。两者一般在词尾加-s。如:名词复数:bed(beds), tree(trees),动词第三称单数:help(helps), play(plays)。两者以s, x, ch, sh结尾的词,在词尾加-es,原词尾已有e的,一般只加-s,都读作[iz]。可见,这两者具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是,它们二者也具有区别。在名词方面,以o结尾的名词,有的加-s,也有的加-es。而单词第三人称单数以o结尾的动词加-es。因此,一般的老师在教这些语法知识的时候都会教学生怎样具体辨别。这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发挥。英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进行总结,然后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概括。这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2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重视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布鲁纳学习动机理论认为学习动机是指学习活动的推动力,又称“学习的动力”。他强调学习动机不仅包括学生的外部动机,更包括内部动机。将学习动机理论应用到初中英语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一方面,教师可以将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融入英语教学之中,增强课堂的吸引力。例如,不可数名词的教学工作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度。以往学生觉得不可数名词的学习很难。我们可以将不可数名词的学习同日常生活事物结合起来,向学生介绍生活中不可数的事物,如:bread(面包)、milk(牛奶)、water(水)、rice(米)等。这可以让学生对不可数名词有进一步深刻的认识。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有时可以以播放英语歌曲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Getting along with others”这一单元之前,我们可以播放歌曲《Auld Lang Syne》(友谊地久天长),让学生通过歌曲学习更多英语知识,了解到友谊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的兴趣。

2.3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重视学生英语知识的迁移。布鲁纳的知识结构理论主张教师要重视学科整体知识结构,并提出了知识结构的组织原则应该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知识的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广泛地存在于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中。例如,英语的“听”和“说”的能力是不可以区分的。老师可以多鼓励学生进行对话提升他们听和说的能力。如在教“Getting along with others”这一单元的时候,教师可以叫两名同学围绕着“how to get along with others”的主题进行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表述清晰,还要求他们认真了解对方说话的内容。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还有助于他们将“说”的知识迁移到“听”,从而实现“听”的能力的提高。

3.结语

布鲁纳的学习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篇4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其典型的、核心的观点是将学习看做是个体外显行为改变的历程,学习是被动的,对学习时个体内在的心理历程是否改变一般不予解释,而个体外显行为的改变主要显示在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上,主张人一切行为是由环境决定的,是历史上著名的极端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

华生的一段话话是行为主义的代表引证的最多的,他说:“给我一打健康而又没有缺陷的婴儿,把他们放在我所设计的特殊环境里培养,我可以担保,我能够把他们中间的任何一个人训练成我所选择的任何一类专家一一医生、律师、艺术家、商界首领,甚至是乞丐或窃贼,而无论他的才能、爱好、倾向、能力,或他祖先的职业和种族是什么。”

布鲁纳的学习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篇5

2l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由于受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以及我国高等教育内部发展规模持续增长等因素的影响,我国高等工科教育发展面临的内外环境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然而,目前高等工科院校在教学上依然存在着许多弊端,主要表现为教学观念固步自封,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学方法单调呆板,“满堂灌”和平铺直叙仍是现行主打的教学方式;教学评价形式单一,缺乏对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的评估;等等。这些弊端的存在对高等工科院校创新性人才培养质量势必产生负面的影响。

在深化教学改革的浪潮中,高校教师应如何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实现对其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的综合培养目标?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位高等工科院校教师面前的一项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而元认知学习理论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必要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二、元认知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关系

元认知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弗莱维尔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所谓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是指有关个体认知过程的知识和对个体认知过程进行的监控与调节。我们所谓的感觉、思维或想象都属于认知活动,而元认知则是对这些认知活动的认知。

元认知学习理论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方面。元认知知识是指个体通过经验积累起来的关于认知活动的一般性知识,分为个体元认知知识、任务元认知知识和策略元认知知识三类。元认知体验是指伴随认知活动所产生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积极的元认知体验会激发人的认知热情,调动人的认知潜能,从而影响人的学习速度和有效性。元认知监控是个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理解以及任务执行情况的认识。它表现为主体根据自己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要求,制订计划,选择策略,评价其有效性,以及对学习结果进行检查和修正。

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在人的认知活动中是紧密联系、互为影响的。元认知知识的掌握,有利于产生积极而准确的元认知体验,有利于有效的元认知监控;积极的元认知体验,有利于动态地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并由此积累正确的元认知经验和知识;有效的元认知监控又有利于产生积极的元认知体验,同时获得更丰富的元认知知识。这三个方面协同作用、循环往复和有机结合即构成了个体元认知水平,它是学习者自主性学习能力的核心体现。

三、元认知学习理论在机类课程教与学中的应用

运用元认知学习理论,笔者在“材料成形工艺基础”等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中,试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开放性教学的尝试,让学生在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中既培养了工程实践能力,又提高了自身的元认知水平,收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转变传统教学方式,营造良好元认知知识环境。在传统的知识注入型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角,学生在课堂上往往欠于独立思考,只需按部就班地接受、吸纳、记住教师灌输的知识就行了,而对于“材料成形工艺基础”等专业基础课程,具有实践性强、基础性强、内容庞杂、技术涵盖面广等特点,若按传统方式教学,则易造成学生“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错,一考就忘”的局面。要想改变这种授课状况,首先就要将学生置于课堂主体地位的环境,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创造必要的条件。

(1)基于问题的讨论式教学,增强教学活动的互动性。如在介绍特种铸造前,先让学生自己对所学的砂型铸造方法来个小结,引导学生从模型、铸型和充型三个方面总结出砂型铸造的基本特征:即模型用木模、铸型用砂型和在重力作用下充型,并归纳出砂型铸造的优缺点,再启发学生在此基础上发散思维,鼓励其大胆突破思维禁锢,提出问题:如果模型不用木模,铸型不用砂型,还可以用什么替代?在压力或其他外力作用下充型又将如何?由此引出了各种特种铸造方法的特点及工艺。基于问题的讨论式教学,充分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让课堂焕发出灵性和活力。

(2)适时开展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师的精心组织策划下,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借助对典型案例的分析来诠释比较抽象复杂的概念或理论,揭示错综复杂的问题或关系的一种教学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独立的判断和认识事物的能力。在讲到铸造工艺一节时,笔者穿插了以下案例:2012年2月20日,辽宁鞍钢铸造车间,在浇铸一个大型铸钢件接近结束时发生砂型型腔喷爆,造成13人死亡、17人受伤的重大事故,笔者以案发相关报道资料中的大量图片为实记,将学生带入触目惊心的“现场”,深入案情分析问题,从专业视角找出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学生在案例的分析过程中,不但需要运用刚学习到的铸造工艺知识,同时还接触到了生产运作、生产管理和生产监控等新信息,对知识进行重构,去发现、分析和解决案例中的实际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和获得新的认知能力。

2.强化元认知体验,培养元认知能力。通常,学生在学习中理解了某个知识点,但并不等于会运用这个知识,运用好知识的前提是具有运用这种知识的意识,而这种意识的建立难以通过教师单方面的讲授来完成,它还需要经历相应过程的体验。体验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得以强化:其一是实操式体验,如协同培养、深入企业车间、了解生产实际、开展工程训练、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等;其二是探究式体验,即通过以问题或任务为导向,以项目驱动的学习体验,如课题研究、学业竞赛等;其三为讨论式体验,如前所述的讨论教学、案例教学、作业展示等。让学生在学习互动过程中,讲出自己解决问题所依据的规则或理由,发现并叙述解题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不同思维方式及不同解决方案,借助语言暴露其内隐的思维过程,进而对问题解决产生影响。

无论哪种方式的体验,都蕴含着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两个方面,在体验中学生认识到自己是怎样想的,自己的想法是怎样起作用的,从而对认知活动的结果加以设想和预估,对思维过程进行审视和监控。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挖掘和强化这种体验,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这是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的有效途径。

3.完善元认知监控,提高教学效果。从元认知角度看,学习不仅是对学习材料进行识别、加工和理解的认知过程,也是对该过程进行监控、调节的过程。元认知监控表现为学习者对自己所从事的学习活动进行积极而自觉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它是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主要体现,是影响学业成绩的关键因素。

为此,笔者利用互联网技术,在网络教学平台和课程网站上,开设在线学习、自检自测、拓展训练、在线问答等信息渠道,为学生学习的自我监控保驾护航,使学生对学习的过程自我把控,对学习的效果及时总结。这种对学习的自我监控是元认知策略的核心,也是反映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改变课程考核方式,完善教学过程。课程考核本身是实现教学目的和检测学生学习成果的一种手段,课程考核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是否完成和深化了对所学知识的建构,实现了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课程考核必须与教学紧密结合,成为教学的一部分,体现教学并服务于教学,寓教于考,以考促学。笔者对课程考核采取了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教学过程中的课堂讨论、作业情况、任务展示、学习态度等方面都在考查之列,并按40%的比例计入课程总成绩,期末考试占60%,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分析、理解、归纳和应用能力。

四、结语

能值理论及其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篇6

文章介绍了能值理论的`发展历程、基本概念和原理,并对美国波多黎各地区(Puerto Rico)退化森林生态系统6种不同恢复重建措施进行了能值投入和产出分析,结果表明每公顷货币成本分别以经济林最高(9712$),自然演替林次之(1 620$),外来物种入侵林最低(1 217$);能量转换效率即能值转换率分别以涵养林最高(5.5×104sej/J),自然演替林次之(3.9×104sej/J),外来物种自发入侵林最低(2.0×104sej/J);能值货币价值以自然演替林最高(4 006Em$),经济林次之(3044Em$),外来物种自发入侵最低(1 554Em$).

作 者:程淑兰 马艳 作者单位:程淑兰(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100049)

马艳(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布鲁纳的学习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篇7

如今,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我国的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和机遇, 这个时代急需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我国的各阶段教学在此大环境中同样需要改革, 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是时代的呼唤。教学目的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基本应用能力, 而且需帮助学生发展思维能力与创造力。问题教学法是贯彻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模式, 对教学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当然, 问题教学法在课堂中的应用模式也不能一概而论, 而应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自身特点和能力选择和确定。

二、问题教学法的理论介绍

(一) 问题教学法的提出

问题教学法源远流长。最早提出的是以美国教育家杜威为代表的进步教育派。他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独立自主发 现问题并分析解决的过程。到了20世纪中期, 真正意义上的问题教学法始于前苏联教学论专家马赫穆托夫等人。他们系统地探究了问题教学的本质、认识论基础、心理学基础及方法体 系后形成的系统的理论。后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倡问题教学,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问题教学也被广泛使用, 促进了其进一步的深化和发展。在中国, 问题教学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大教育学家孔子就要求学生“每事问”, 认为“疑是思之始, 学之端”。到了南宋, 朱熹认为“读书无疑者, 须教有疑”。由此可见疑问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二) 定义与特点

问题教学法把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 创设问题情境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 让学生在积极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活动中, 掌握知识, 发展智力, 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扎实基础的一种教学方法。

问题教学法的特点是首先需要创设问题情境, 激活学生思维。提出问题是进行思考的前提, 它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通过创设与课堂内容相关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结论。另外还讲究“布白”艺术, 追求启发性思维的效果。这种“布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提高学生探究并解决问题的兴趣。新兴的“问题教学法”还以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主动性行为为特征。

三、不同年龄阶段问题教学法的应用

(一) 问题教学法在小学的应用

传统的小学教学主要采用教师教授为主, 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然而,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教育面临的改革, 新课标提出改变这一现状,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问题教学法是贯彻启发教学的重要模式。针对小学生的学习特点, 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用生动活泼又简单易懂的语言让课堂充满趣味性, 让小学生把精力集中于课堂, 再辅之以活动和游戏, 并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同时, 教师在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流程时应优先注重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 也可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 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 让学生在活动和游戏中自主学习新知识, 运用新知识。

(二) 问题教学法在初、高中的应用

初、高中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学习能力与小学生有显著差异。他们的身心发展由少年期向青春期过渡, 这一阶段既是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最佳时期, 又是为今后发展创造条件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 他们表现出的特点是:对学习的基本内容有一定的掌握, 但对一些重要内容不能高效率地掌握。事实是, 初、高中的学习内容逐步深化, 学科知识逐步系统化, 学习成绩分化日趋激烈, 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能力日显重要, 学习的自觉性和依赖性、主动性和被动性并存。当然, 他们也已经初步具备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 因此, 教师在课堂中不仅需对其思考方向稍加引导, 同时要考虑如何应用问题教学法提高教学质量。当然, 教师不仅自身要会提问题, 还要教会学生如何思考问题, 如何提出有效的问题, 而且必须明晰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讨论过程, 而不是仅仅关注最终结果。

(三) 问题教学法在大学的应用

在大学期间, 大学生不仅掌握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 而且逐渐形成世界观、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大学生的学习具有专业性、自主性、多元性、和创新性等特点, 自主性是大学生活动的核心。与中学学习不同的是, 他们的学习活动是一种以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为特征的社会活动, 围绕如何使大学生尽快成为高级专门人才而进行。

教师应该努力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并且课堂讲授要求做到少而精, 提出的问题要清楚明了, 具有研究性和探索性, 势必要求大学生在课外通过自学掌握的内容多; 老师提出问题以后, 可以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开展多方面的学习。例如, 参加专题讨论、社会调查、参观考察、查阅文献资料等, 丰富多彩的教学和教辅活动为拓宽大学生知识面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问题本身要有探讨价值和充满趣味性、刺激性, 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或具有现实意义; 老师提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知识层次和生活阅历, 在学生的探究能力范围之内, 这样学生才能有自信继续探索;老师还要鼓励学生自己提问, 提出一些值得探究的问题, 然后与大家一同探究与讨论;老师采用问题教学法还必须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不仅要求理解、巩固知识, 而且要培养他们树立独立思考、探索创新的精神, 培养创造性。在大学这种学术气氛浓厚的环境中, 老师要激励学生萌发一种重新组合各种知识, 从新的角度解释已有现象的创新愿望, 从而产生探索和创新的需求。

四、结语

对学生来说, 问题教学法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善于思考, 自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习惯, 从而提升各方面的能力, 使学生从中找到乐趣, 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交流的习惯, 同时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精神。对老师来说, 问题教学法对老师提出较高的要求, 有利于推动老师知识的更新。问题是老师知识更新的推动力, 让老师及时查漏补缺, 更好地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 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其实, 问题教学法在课堂实施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归纳起来主要包括: 一是课堂上学生不敢提出问题或者是没有问题可提, 二是问题的提出者和解决者是教师而不是学生;三是问题情境的设置和问题的提出仅仅局限于教科书和参考书;四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困难、单调, 或者模糊, 使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这样下去, 中国教育所培养出的将会是一批又一批的不假思索便接受新知识的“书呆子”。由此可见, 尽管问题教学法有许多优势, 但仍有诸多不足之处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摘要:新课程标准下, 问题教学法受到极大关注, 成为极其重要的课堂教学方法, 并为越来越多的教学工作者所运用。本文通过文献检索、理论分析和比较研究, 介绍了问题教学法的相关理论及优缺点, 并重点介绍其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应用, 将问题教学法实际应用的可行性呈现在读者面前。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理论介绍,不同年龄阶段,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1]Schw arts, P.et a.l W ebb.Problem-Based L earning:Case studies, Experience and Pac tice[M].Kogan Page Limited, 2001.

[2]卢钦萍.问题教学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2013.

[3]崔玉文.浅析“问题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中的运用, 2013.

[4]王艳.问题教学法在现阶段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2013.

[5]袁蕊.浅议“问题教学法”在大学思政课中的运用, 2013.

布鲁纳的学习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篇8

论文关键词:成人学习理论 员工培训

论文摘 要:企业员工都是成人,具有成人学习的一般特征,通过对诺尔斯成人学习理论的简要介绍及成人学习特点的阐述,为企业有效组织员工培训提供了可借鉴的应用策略。

在知识经济时代,掌握知识和技术的人力资源是企业锻造核心竞争力的力量源泉,是企业创造独占性异质知识和垄断技术优势的基础。企业的竞争力取决于企业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源于员工素质的提高,提高员工素质就必须加强人员培训。由于企业员工都是成人,具有成人学习的一般特征,故研究掌握成人学习理论,进行合理的培训组织,对提高员工培训效果是大有裨益的。

一、诺尔斯的成人学习理论

成人学习理论是在满足成人学习这一特定需要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教育心理学家认识到了正规教育理论的局限性,于是开发了“成人教学法”,即成人学习理论。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马尔科姆.诺尔斯(Malcolm Knowles)在他所著的《被忽略的群落:成人学习者》(《The Adult Learner:A Neglected Species》)一书中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全面阐述。诺尔斯认为,以往的学习心理学大多建立在有关动物和儿童学习实验的基础上,不适合于成人学习的心理特点,所以,要科学地说明成人学习,必须运用最近对成人心理发展的研究成果,不能照搬儿童教育学运用的心理学理论,而应当运用一种有机的,具有能动性的心理学理论,尤其是马斯洛、罗杰斯的人本心理学理论。他的理论模型建立在以下基础上:(1)成人需要指导他们为什么要学习;(2)成人有进行自我指导的需求;(3)成人可以为学习带来更多的与工作有关的经验;(4)成人是带着一定问题去参与学习的;(5)成人受到内部和外部的激励而学习。

诺尔斯通过理论研究,认为成人学习者具有四个方面的突出特征:(1)随着个体的不断成熟,其自我概念将从依赖性向独立性转化。(2)成人在社会生活中积累的经验为成人学习提供了丰富资源;(3)成人学习的计划学习目的内容方法等与其社会角色人物密切相关;

(4)随着个体的不断成熟,学习目的逐渐从为将来工作准备知识向直接应用知识转变。诺尔斯的理论明确划分了现代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区别,并带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和很强的实践性。

二、成人学习的特点

在诺尔斯成人学习理论的基础框架下,现代研究者共总结出成人学习具有的九大特点:

1、参训者需要知道学习的目的和原因。社会的竞争、工作的需要,使成人学习者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但是他们要知道在自己所参加培训的课题领域已经知道了什么,还需要学习什么,他们希望通过参加培训课程来及时补充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2、参训者感觉有现实或迫切的需要就会去学。培训者如果在课程开始之前就能够让参训者意识到学习的紧迫性,参训者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都会有很大提高。

3、参训者对学习内容的实用性和结果尤其关注。绝大多数人参加培训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得方法,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4、参训者乐意表达个人意见,使人感受其存在价值。一般而言,成人参训者都愿意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需要被尊重和认同。

5、参训者拥有丰富的经验,喜欢将新知识与经验做比较。以往的知识和经验背景对成人学习者无疑具有双重意义:从积极的方面来说,原有知识和经验有助于对现有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消极的方面则可能使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成为进一步学习的障碍。

6、参训者喜欢按自己的方式和进度学习,期望知道结果。自我指导式学习(Self-directed Learning,SDL)就是针对成人这一特点,将灵活性与取舍性的原则结合起来。一般来说,SDL的益处主要体现在:激发学习动力;提高对改变的适应能力;提高学习灵活性;接近成年人的学习方式;更易于了解学习效果;在适合的环境下最节省成本。

7、参训者年纪越大,对复杂动作的协调性就越差。年纪大的学院在培训的互动环节中,往往感到紧张,潜意识里进行自我否定,阻碍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吸收和掌握。

8、参训者在轻松、愉悦和友爱的环境下,学习效果更好。

9、节奏和进度的掌握影响整体效果,易产生精神疲倦。培训进度过快或过慢,都会让参训者产生疲劳的感觉,并影响整个课程的评价。

三、成人学习理论在企业员工培训中的应用

由于成人学习的这些特性制约着员工培训中的教学活动,因此企业培训者在教学中应遵循以下培训原则,才能保证培训的成功。

1、为员工创造安全感。由于成人员工具有独立的人格,渴望在学习中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理解,所以培训者一定要注重使成人员工在学习环境和过程中具有安全感。让员工有安全感的原则之一是尊重员工,把他们当作学习的主体;二是学习任务、学习小组及学习材料和教室环境的设计都要让员工感到这种学习经历对他们来说是适合的、有用的,是有利于他们个人职业发展的。培训者可通过下面的方法营造安全感:

(1)尊重员工,建立有利于学习的良好的师生关系。培训者的培训中不仅要注意听取员工的需求,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而且在与员工交往时要平易近人,态度谦逊,对员工为学习付出的努力和学习取得的成绩要给予充分肯定,为其创造一个支持性的学习氛围,使其感到被接受和尊重。

(2)学习目标的可行性和相关性会使员工感到安全。培训者要与员工一起分析学习目标并指出:这些目标是通过需要评价建立起来的,在相似的课程中曾使用得很成功,要让员工相信只要付出适当的努力就能达到这些目标;而且这些目标是灵活的,可以根据员工的具体情况做出调整。评析了学习目标后,员工会表现得富有安全感。

(3)允许员工发表自己的意见能使员工感到安全。比如培训者想了解员工对培训的期望或他们所希望的学习群体应建立的规范时,可以组织他们开展小组活动,通常四人一组比较合适,这样一方面可给他们带来社交和环境的安全感。另一方面员工在小组中发表意见时,培训者可听到不同的意见。

2、多种方法鼓励员工参与学习。由于成人员工的年龄、学历、职务差异较大,而且他们都具有独立的个性,喜欢以自己长期以来形成的不同的学习方法安排自己的学习,学习的目的性较强且以解决自己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为核心。所以培训者要区别对待不同的员工,采用多种的方法发动员工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培训者可以采用下面一些措施。

(1)联系未来情景,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成人参与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履行社会职责和角色任务,培训者在培训中不断地联系未来情景,强调培训中所学东西一定会有利于员工今后的工作和发展,同时不断强化培训的目标有助于员工端正态度,积极参与。

(2)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员工的学习兴趣。成人的心理和人性都已基本成熟,自主意识和实用意识较强,他们希望学习自己不懂的和知之甚少的东西,不愿培训者重复他们已经知道的内容。所以培训者应在教学中注意创设问题情境,巧妙的置疑设难,引导员工溯本求源,探索知识的应用价值,自然能使员工兴趣盎然,求知欲浓厚。

(3)培训者可以根据培训目标,采用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并且尽可能利用最新的技术。培训者可以采取提问、分组讨论、让学生示范操作、让学生参与讲授、进行体验性操练、角色扮演、游戏等多种方法调动员工作的积极性,使他们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当前,随着科技的发展,员工对培训技术手段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培训者一定要注意利用最新的培训

技术来为培训服务。

3、循序渐进,及时反馈,注意强化。由于成人员工本职工作忙,社会活动多,有大量的客观事物要在大脑皮层上形成记忆性兴奋灶,易使大脑出现疲劳,造成保持率低,遗忘速度快,学习速度较青少年慢的特点。这也使成人员工常常容易低估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学习焦虑情绪,因此培训者应注意以下几点:

(1)按由易到难,由小组活动到个人活动的顺序安排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员工如表现得富有安全感、热情和乐于进取,说明学习内容的难度较适合员工的水平。反之则应调整。对一些年龄较大或学习能力较低的员工,培训者应允许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速度,给他们安排出足以完成学习任务的时间。即在培训中既要掌握集体培训的总原则,也要考虑因人施教的培训特点。

(2)培训者应不间断的对员工的反应给予及时反馈,这样使每个员工可以准确知道已经取得了哪些进步,还要做出哪些努力,反馈的信息越及时、准确,培训的效果越好。比如,当全班进行操练时,培训者应在教室里巡视并点评员工的工作情况,员工需要知道培训者对他们的工作感兴趣;在员工回答问题后,培训者应用语言或表情给予赞许,每个学习阶段结束后培训者要作小结,并将小结写在最后的评语上。总之,要在培训中让员工产生成功感,降低挫折感,增强自信心。

(3)注意开展强化活动,以巩固在职培训的效果要用多样化、有趣的方式重复事实、技能和态度,直到员工掌握。虽然成人员工可以通过实际工作和学习进行强化,但要使培训课程设计和教学富有成效,培训者就必须采有适当的强化手段来保证成人的学习,如果在培训后再安排精心设计的强化活动就能极大的加深记忆,促进发展。

(4)注重成人的经验并和教与学的设计相结合。成人员工在生活、学习和劳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人常常以个人的经验来指导自己的活动,他们在进入某种学习环境时,总会回想起过去的学习感受和体验,并将其与教育环境相联系起来。因此培训者的教学前一定要了解员工的知识、经验和需求,甚至可以让员工参与到教与学的设计中来,做好需求评价有助于提高培训效率。在教学中培训者要激发成人员工回忆以前学到的知识,促进学习的正迁移,避免负迁移。

4、坚持实践的原则,学以致用,让员工在做中学。成人是通过“做”来学习的。他们学习新东西时,总希望亲自动手干一下。而且实践也证明,凡是在培训期间完成了实际任务的人总是比只完成了虚拟任务的人收获大得多。所以训练内容越真实,训练效果就越好。培训管理者要确保培训目标所需要达到的主要能力都能在培训中得到练习和应用,最好将课堂教学与员工的工作、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使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相互促进,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四、结语

企业培训的目的为了提高员工的素质和工作能力,最终促进企业的发展。由于企业员工都已是成人,所以在培训中应注重成人独特的身心特点和学习特性,采用有针对性的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等.企业培训手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 邹爱婕 周忠祥.浅析成人学习理论在企业培训中的重要性.中国西部科技,2008(15)

布鲁纳的学习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篇9

学习迁移,即一种学习所积累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是之前学习对之后学习的影响,也可以是之后学习对之前学习的影响,只不过前者被称为顺向迁移,后者被定义为逆向迁移.这种学习迁移理论在知识、态度、技能以及行为规范中均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广泛应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例如先学会自行车,当学习骑摩托车时就可以运用骑自行车的平衡感很快学会骑摩托车.又如学会中文中的拼音有助于学会英语中的音标.可以说只要进行学习,就可以运用学习迁移理论,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就是学习迁移理论.

二、学习迁移理论的应用

在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学生学习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是必要的,需要了解物理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发展对科学的探索兴趣.所以学习迁移理论的教学方法将能够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产生积极的应用效果,那么该如何让使学习迁移理论更完美的应用到高中物理教学将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1.帮助学生搭建知识结构框架

前文提到,学习迁移分为正向迁移和逆向迁移,但往往正向迁移应用比较广泛,能够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能力,但是一个完整的知识构架是应用学习迁移理论的基础和前提.所以教师就要发挥帮助学生学习的作用.某高中为了加强学习迁移理论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帮助学生搭建知识结构框架,从而有利于学生对所学习物理知识的全面理解.首先帮助学生搭建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框架,只有在完成知识结构搭建的基础上,才能充分利用学习迁移理论帮助学生学习.一项研究曾经发现,人的大脑分为左脑和右脑,左脑和右脑记忆的范围不同,但同样是记忆一项数据,人脑对图片的记忆速度会更快、记忆的时间更加持久.所以教师在进行高中物理教学时,可以通过表格或示意图的方式帮助学生搭建知识结构框架,引导学生将所掌握的知识点联系起来,从而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例如在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的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中,这章首先讲述牛顿第一定律,然后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质量与力之间的关系,这是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巩固,接下来依次讲解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讲完这三个定律,就可以帮助学生找出这三个定律之间的关系,形成牛顿运动定律的知识框架.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比如,物理教师还应该向学生讲解惯性定律与惯性系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举例子加以解析.个别物体相于另一物体参考系而言,它是相对静止的,然后教师以具体的实例加以诠释,一颗大树与飞驰的汽车相比,其是处于静止状态的,这样学生通过具体实例对牛顿第一定律有全面的认知.因此,在健全的物理教学体系下,学生更加容易学习物理知识.总之,物理教师应用迁移学习理论进行教学,一定要帮助学生搭建知识结构框架,从而为学生探索物理知识做好铺垫.

2.加强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任何学科的学习都需要通过归纳总结进行巩固,所以高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向学生传授单元的物理知识,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教师想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就必须重视对学生归纳概括能力的培养,在拥有知识框架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对所学知识点的归纳总结能力.而且这种总结能力应用技巧作用于学习的全过程,特别是能够将新的知识点经过总结之后融入到原有的知识框架中,形成新的更加完善的知识结构.例如在讲述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的第七章万有引力与航天时,行星的运动遵循万有引力定律,这时就要引导学生将万有引力与第六章第五节的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定律进行结合、对比,以防止学生出现思维误区.由于万有引力定律是解释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定律,是由牛顿提出的,该定律中的内容是任意两个质点在连心线方向上的力而相互吸引,引力的大小与治理乘积呈正比例,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而且这两个物体化学及物理状态与中介物质无关;而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定律的性质则是速度大小不变,而速度的方向时刻在变的变速曲线运动.此外,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在变化的变加速曲线运动.该定律具有线速度大小、角速度和周期不变的特点.总之,第七章万有引力与航天时行星的运动遵循万有引力定律与第六章第五节的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定律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学生通过对两大定律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可以提升其归纳的能力,进而对其学习物理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3.结合实际应用学习迁移

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开始接触物理,但只是掌握物理的基础知识,高中物理则是对初中物理的升华研究,虽然高中物理知识繁多,但每部分的知识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教师可以从一个问题引出另一个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实现学习迁移的效果.学生将在课堂上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在实际中,才能确保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得物理学习取得最佳的效果.那么,物理教师在教师过程中,可以通过创建相应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勇敢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在设置的情境环境下,并依据学习迁移理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思考中掌握知识点.

三、学习迁移理论的意义

布鲁纳的学习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篇10

彭聃龄指出, 学习理论是对学习规律和学习条件系统的论述, 它主要研究人类和动物的学习行为特征, 解释有机体为什么学习, 怎样学习和学习什么 (2004:476) 。长期以来, 心理学家在研究学习本质的过程中对学习提出了不同解释, 形成了不同的学习理论。其中, 影响较大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二十世纪初逐渐形成, 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占据学习理论的主导地位, 直至受到以后发展起来的认知主义、人本主义等理论的冲击, 但是由于行为主义在心理学及语言学中的重要作用, 其学习理论对于语言教学仍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因此, 本文针对行为主义代表人物斯金纳的学习理论及其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简要分析。

2. 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 著名的行为主义学家斯金纳提出了两种类型的学习, 一种是由刺激引发的反应, 称为应答性反应, 而另一种不是由刺激引发的, 而是有机体的自发行为, 叫操作性条件作用。斯金纳认为行为的产生是强化的作用, 强化决定有机体行为方式的形成和转化过程, 因而要达到控制行为的目的, 就必须合理控制强化。

由于斯金纳特别重视强化在行为学习中的作用, 他提出了一系列强化假说。

2.1 强化与强化类型

强化物是指任何使反应概率增加或维持某种反应水平的刺激, 而利用强化物诱使某一行为概率的增加的过程就叫做强化。根据强化的性质, 斯金纳将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是指通过反应后呈现令人愉快的刺激来增加行为反应的频率, 而负强化则是通过减少或阻止反应后出现的令人厌恶的刺激来增加行为反应的频率。

正强化和负强化都是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在外语教学中, 可通过赞扬、奖品对学习者的进步进行正强化, 也可通过收回批评、停止惩罚, 对学习者的行为进行负强化。还有一种方法在教学实践中经常用到, 这就是惩罚, 与负强化不同, 惩罚导致反应概率的降低, 而不是增加。一般说来, 惩罚在矫正行为方面也有效果, 但不如强化的效果好, 而且可能带来消极影响, 因而在教学中, 我们要有条件地施以惩罚, 教给学习者正确的做法以取代错误的行为, 这样才可使学习者获得真正的进步。

2.2 强化程式

强化程式指利用强化原理进行操作条件作用实验时, 在强化物出现的时间上做出不同的安排, 由此得出个体正确反应出现的频率与强化物呈现方式的关系。斯金纳根据间隔时间和频次特征将强化分为两大类:连续强化和间隔强化。间隔强化又可再分为固定比例强化与变化比例强化, 固定时间强化与变化时间强化。

在教学中, 斯金纳认为, 有效教学的关键就是要合理安排强化类型的程式。不同的强化程式会造成行为的习得速度、反应速度和消退速度的不同, 贺新宇和黄宇春 (2009) 指出, 建立某一反应的最佳训练组合可能是:最初使用连续强化, 然后是固定时间强化, 最后是变化比例强化。这值得我们在语言教学中借鉴使用。

2.3 行为塑造

行为塑造是对一种目标行为进行的渐进式培养, 即把目标分为小步, 对正在接近目标行为的各种过渡反应进行强化, 直至培养出所需要的目标行为。渐进式接近是行为塑造的重要原则, 在学习过程中同样有效。学习者可为自己每次设定一个语言学习的小目标, 当达到小目标时就奖励自我、予以强化。这样通过一步步的强化, 最终会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这种链式塑造技术在语言教学中同样有效, 教育者首先确定语言学习的终点目标, 并了解学习者的起点行为, 将终点目标划分成一系列阶梯式的小步子, 步子大小以学习者能力而定, 每当学习者完成一步时就及时予以反馈和强化, 直至终点语言目标实现, 目标行为就成功实施。

2.4 评价

斯金纳的学习理论强调强化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但他的学习理论带有明显的生物学化倾向, 忽视了人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然而他的行为主义方法包含许多合理部分, 在教学中特别是语言教学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教育技术领域, 斯金纳仍然是备受推崇的先驱 (朱纯, 2007:23) 。

3. 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与语言教学

在行为主义心理学看来, 语言是人类行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有效的语言行为是对刺激物做出的正确反应。在语言教学领域, 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与影响主要体现在程序教学法与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 以及盛行一时的听说教学法。下面我们就简单分析它们在语言教学的应用。

3.1 程序教学法与计算机辅助教学

程序教学法是斯金纳学习理论很好的体现与应用。所谓程序教学, 就是将知识分解成一系列知识项目, 这些知识项目存在内在逻辑联系, 前后相接, 逐渐加深, 然后使学习者按顺序逐个学习每项知识, 在这一过程中给予反馈和强化, 最终学习者掌握所学知识, 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程序教学观的基本要点如下。

(1) 小步骤。每次向学习者展现少量的信息和知识, 然后从一个知识项目有序地向下一个发展。

(2) 及时反馈。对于学习者的反应要给予及时的反馈, 使学习者正确的反应得到强化, 错误的反应得到纠正。

(3) 自定步调。学习者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和学习情况安排学习进度, 这有利于缓解班级学习中因学习速度不一而产生的焦虑和压力。

由此可以看出, 程序教学法有许多优点, 在语言教学中有指导意义, 如在外语教材的编写过程中, 可将所教内容细分成多个小单元, 并按小单元的逻辑顺序依次编排, 形成由易至难的多个层次, 前一个层次的学习是下一层次的基础, 这也恰好体现了渐进式接近的原理, 有助于学习者良好语言习惯的养成。

关于程序教学法的效果问题, 施拉姆在回顾36项程序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方式的比较研究中指出, 17项研究表明程序教学法更有效, 18项研究表明这两种教学方式效果相同, 只有一项表明传统教学方式更有效, 于是, 问题的答案似乎是程序教学是有效的。但是其中的原因和本质尚未知晓, 这值得我们深入的探讨与研究 (赫根汉、奥尔森, 2011:99) 。

计算机辅助教学 (CAI) 也是在行为主义学习观, 特别是程序教学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辅助技术。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通过在计算机上呈现知识和练习来帮助学习者学习的。通常情况下, 通过计算机的及时反馈, 即使没有老师的监督和评价, 学习者也可从错误中和反馈中学到很多知识, 但是朱翠英等人 (2005:66—67) 也指出, 通过CAI掌握的知识是有一定局限性的, 虽然具有节省时间精力的优点, 但从最终学习教学水平来看, 达不到传统面授的效果。

所以, 在外语教学中, 我们应合理使用计算机技术为语言教学服务, 目前CAI技术的发展是多媒体互动式教学, 即把课本、图像、音频等多渠道信息结合在一起的学习程序。相信这种教学模式会弥补传统课堂的一些不足, 对外语教学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3.2 听说教学法与模仿强化

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语言的教授和学习深受行为主义学习观的影响, 听说教学法就是很好的例证。听说法的语言学基础是结构主义, 而心理学依据便是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语言是一种习惯, 而习惯需要反复的“刺激—反应”才能形成, 所以听说法的核心内容是刺激、反应、强化、形成习惯等概念。在行为主义指导下的听说法的教学原则体现以下几点。

(1) 反复练习形成习惯的原则。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刺激反应学说认为, 语言习惯的形成需要靠反复练习, 所以在语言学习中, 教师用大量的外语授课和录音等作为刺激手段, 强化学生的反应, 巩固所学语言知识。

(2) 限制使用母语原则。外语学习是一种习惯, 只有通过外语本身进行大量句型操练才可以有效形成, 所以在外语课堂中不提倡用母语和翻译。

(3) 及时反馈纠正错误原则。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 习惯一旦形成, 就很难改掉, 所以在语言学习中, 教师要及时给予学习者反馈, 对于错误及时纠正, 以免错误的语言习惯导致语言僵化现象的产生。

当然, 听说法也有不足, 它将语言看成习惯形成, 只注重语言的形式和结构, 重视句型的机械操练, 忽视语法规则的指导作用和语言的内容和意义。后来, 人们逐渐认识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无法解释人类习得语言的潜能和语言发展, 无法解释语言抽象问题和语义, 就对其产生了质疑, 尤其是受到了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的批判。

但是, 对于外语教学来讲, 行为主义的许多理论仍是科学的, 尤其是强化和模仿, 它们是外语学习中非常有效的途径和手段。董燕萍 (2009:183—184) 指出, 强化不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 但不等于说强化不起作用, 而模仿虽不是语言习得的关键因素, 但模仿对语言习得有一定作用。而且, 强化和模仿对外语学习的效率和时间长短有影响。她认为, 对于中国学习者来说, 强化和模仿不是外语学习中第一重要的, 不能作为教学的主要思想, 但有选择的强化和模仿是很有必要的。对此, 她特别提出三条注意:强化不是机械主义的强化, 而是在某一时间内多次接触同一语言项目或同一话题;模仿不是鹦鹉学舌似的一字一句地模仿, 而是对语音的模仿, 对规则的模仿;所有的强化和模仿都是基于意义的, 而不是基于形式的。

对于我国外语教学来说, 要想在相对较短时间的学习环境中掌握较多的内容, 就要采取一定的强化和模仿训练方式, 所以听说法的“强化刺激, 反复练习”的原则值得我们在语言教学实践中借鉴使用, 以提高外语教学的水平和效率。

4. 结语

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学习观对于语言教学仍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值得我们研究和利用。在语言教学中, 我们要认真分析程序教学法、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和听说教学法的优势, 取其精华, 为我所用。相信如果我们恰当运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 并且从教学实际出发, 灵活采用各种科学方法, 就能提高外语教学的质量, 并取得一定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B.R.赫根汉, 马修.H.奥尔森著.郭本禹, 崔光辉等译.学习理论导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1.

[2]董燕萍.心理语言学与外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

[3]贺新宇, 黄宇春.心理学[M],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9.

[4]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5]朱纯.外语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上一篇:小学美术三年级课件下一篇:写漫画的作文小学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