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氏菌病防治

2024-06-23

布鲁氏菌病防治(精选11篇)

布鲁氏菌病防治 篇1

布鲁氏菌病已经成为我国乃至世界比较流行的一种疾病, 其对人类和牲畜产生了较大的危害。近些年来, 随着我国各地区畜牧业的不断发展, 导致布鲁氏菌病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因此, 相关部门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建立一个快速、准确、灵敏、操作方便、适用性强的治疗和防治体系,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预防该类疾病的发生及蔓延。

1 布鲁氏菌病的发病机理

布鲁氏菌病主要是由布鲁氏菌引发的一类以感染牲畜为主的传染性疾病。该病主要是以引发流产、胎膜发炎、睾丸炎、不孕不育以及各种组织病变等为特征, 以侵害生殖器官为最终目的。人类一旦感染该疾病将会出现多汗、关节痛、脾肿大、发热、神经痛等症状, 而且具有易复发、病程长等特点。大量统计资料表明, 世界因布鲁氏菌病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都接近30亿美元。国际上将布鲁氏菌病分为6个生物种和19个生物型。6个生物种主要包括牛、羊、猪、犬、绵羊和沙林鼠等布鲁氏菌, 其中以牛、羊、猪3种最为常见。布鲁氏菌对于热具有较强的敏感性, 而对干旱和冷却具有较强的抵抗性。该类病菌通常在衣服上可以存活5个月左右, 而在污染的水、土壤以及病畜的排泄物中可以存在1~4个月。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四环素以及强力毒素等均具有良好的抑菌效果, 但是对青霉素的敏感性比较差。

2 布鲁氏菌病的基本特征

2.1 季节性特征

布鲁氏菌病在全年各个季节均可发病, 但与牛、羊的流产具有较强的关联性, 从而导致布鲁氏菌病的流传具有一定的季节性特征, 发病高峰期多在3~8月份。人类季节性发病率增高也与牛、羊的流产及产羔等密切相关。

2.2 性别与年龄的发病特点

处于任何年龄段的群体对于布鲁氏菌病均具有较强的敏感性。通过调查和研究发现, 中青年人群的发病率比较高, 因为他们与感染源接触的次数比较多。布鲁氏菌的传染对于性别没有选择性。相关部门曾经对河北、河南、山西等9各省市进行了调查, 经过显示女性感染率为1.79%, 而男性的感染率为2.28%, 男性稍微高于女性。

2.3 职业性特点

布鲁氏菌病的发病及传染还具有一定的职业性特点, 通常在兽医、屠宰工、农牧民、挤奶工等人员中感染的可能性比较大。但是, 如今该病逐渐向非职业化方向转变, 在学生、公司职员以及领导人员中也有少量病例出现。

2.4 高发地区的相关性

内蒙古的东部和中部是我国布鲁氏菌病发病率比较高的地区。蒙晋冀和蒙黑吉等省市的交界处也是该类疾病的发病高峰区。在2012年的报告中得知, 这几个省市布鲁氏菌病的发病例数就已经超过了全国的50%, 因此, 必须采取措施对其进行有效的预防。

3 布鲁氏菌病的防治措施

3.1 定期监测和检疫

对于牛、羊、猪等动物需要定期进行血清学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和监测, 并提前对其做好相关的预防。在对成年动物进行监测时, 羊、猪应在5个月以上, 牛应在8个月以上, 而且怀孕期的动物一般在生产后半个月到1个月期间进行全面的监测和检疫。对于接种过疫苗的动物也要在18个月之后对其进行监测。对于那些从外地运输过来的动物, 必须进行严格的检测, 合格之后才能允许进入。

3.2 免疫接种

如今, 我国对于治疗布鲁氏菌病使用最多的疫苗主要有3类, 分别是牛RB51、牛S19和羊Rev.1, 其中RB51疫苗对于治疗布鲁氏菌病的效果明显好于其余2类药物。S19疫苗株对牛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但是其能够传播到人体内部, 并极易导致怀孕牲畜流产。Rev.1被认为是一种毒力减弱株, 其对于羊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但是该疫苗具有较强的毒力, 在合适的条件下, 这些毒力是可以有效恢复的。我国采用比较普遍的疫苗主要为M5株、S2株和S19株疫苗, 这些疫苗对于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治疗效果, 因此要根据本区的特点选择一套合理的疫苗对牲畜进行免疫接种。但是目前市场中销售的疫苗存在较大的缺陷, 而且免疫效果也不理想, 有些疫苗还会对牲畜产生较大的影响, 因此, 相关部门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杜绝不良疫苗的流行, 以确保牲畜能够进行有效的免疫接种。

3.3 布鲁氏菌病的处理

对于布鲁氏菌病, 必须按照国家的相关规范和标准进行扑杀、隔离、消毒以及无害化处理, 并对一些比较特殊的病情进行疫源追踪和病学调查,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得达到防治效果。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布鲁氏菌病主要发生在牲畜之间或人与畜之间, 而在人与人之间是不会传播的, 由于该类疾病流行范围比较广、持续时间较长, 会严重威胁人类的身体健康。布鲁氏菌病已经成为困扰我国畜牧业以及人类生存的主要传染病, 因此, 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全面的防治, 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杜绝该类疾病的发生和流传。

摘要:随着布鲁氏菌病在人和牲畜之间的不断流行, 不仅对人类的健康和正常的生活造成较大的影响, 还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布鲁氏菌病的发病原理、基本特点以及防治措施等给予介绍, 为该类疾病能够得到预防提供借鉴。

关键词:布鲁氏菌病,发病机理,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

[1]彭小兵, 君生, 夏业才, 等.多重PCR方法鉴别牛、羊、猪种布鲁氏菌株[J].中国兽医杂志, 2010, 44 (2) :12-14.

[2]张艳红, 康建生.山西省布鲁氏菌病流行情况及防治对策[J].中国兽医杂志, 2008, 44 (9) :84-85.

布鲁氏菌病防治 篇2

为做好2014年 镇布鲁氏菌病防治工作,根据市疾控中心2014年 布鲁氏菌病健康教育方案(疾控中心函发[50]号)文件精神,我院于2014年8月27日举办了村级卫生人员布鲁氏菌病防治工作培训,参加培训人员包括院公共卫生科全体人员及全体村卫生室人员。现小结如下:

培训过程中,就目前布氏杆菌病在我国的发病情况向大家作了简单介绍,就布氏杆菌病的临床表现及分期、实验室检查、诊断步骤以及与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伤寒副伤寒等疾病的鉴别诊断、治疗护理措施等方面向与会人员做了详细介绍,并从布斯杆菌病的传播途径着手,向大家介绍了在生活和工作中如何预防该病,并讲明了布氏杆菌病疑似如何确诊,以及确诊病例如何及时上报、管理以及转诊流程。

通过本次培训学习,进一步提高了村级医务人员对布氏杆菌病的认识,思想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相关专业水平明显提升,为布氏杆菌病的防控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达到了预期目的。

浅析蛋鸡沙门氏菌病的综合防治 篇3

一、病原特性

鸡沙门氏菌是肠杆菌科的一属,该属细菌抗原结构复杂,目前共发现四千多个血清型,我国已报道的血清型有240种以上。在自然条件下,沙门氏菌的抵抗力较强,在土壤中可以存活14个月,在鸡舍内可以生存到第二年。但是,沙门氏菌不耐热,煮沸5分钟可杀死,70℃20分钟也可致死,高锰酸钾溶液、甲酚皂溶液(来苏儿)、甲醛溶液和苯酚(石炭酸)等消毒液都能迅速将其杀死。鸡沙门氏菌是胞内寄生菌,易产生耐药性,当遇到抗生素、磺胺类等药物的攻击时,可躲进动物体细胞内避开药物的作用,使该病难以治愈。

二、流行特点

鸡副伤寒通常引起成年鸡发生急性或慢性败血病,但以雏鸡死亡率为高。鸡副伤寒沙门氏菌主要感染雏鸡和火鸡,在孵化器内感染较多,1月龄以上的鸡有较强的抵抗力,青年鸡和成年鸡很少发生急性副伤寒。鸡副伤寒沙门氏菌感染的特征是细菌在肠道无症状性定殖,有时持续到屠宰导致加工的胴体污染,因此鸡副伤寒容易导致人类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近年来,由于密集饲养、鸡品种易感性差异、病原菌的毒力与嗜性不同、并发感染和各种应激因素的影响,使以往主要感染雏鸡的鸡白痢沙门氏菌出现了易感日龄增大和临床病型多样化的趋势,导致整个养鸡周期都受危害,严重影响产蛋率;且可垂直传播,几乎无法彻底消除。

沙门氏菌病严重降低了鸡群的均匀度,病程延续到成年鸡时,可造成蛋鸡推迟开产,同时产蛋率降低20%左右,没有产蛋高峰,蛋壳质量不好,破损蛋增多,给养鸡户带来较大的损失,对种鸡而言,种蛋的受精率、孵化率降低,雏鸡死亡率也高。

三、诊断方法

鸡沙门氏菌病的检测方法很多,包括血清学鉴定、平板凝集法(PAT)、卵黄琼脂扩散试验、酶免疫测定法、ELISA法、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技术、单克隆抗体和LPS敏化RBC等,但基层最为常用的检测方法是平板凝集法。生产实践中,人们在平板凝集试验基础上做了一定的改进,获得了更简便、实用、快速的凝集试验法,例如:利用稀释血清凝集反应的方法有试管法、血清平板凝集法、卵黄平板凝集法、微孔板凝集法;利用全血反应的有纸片法和全血平板凝集法等,产蛋鸡群还可用卵黄琼脂扩散试验检测抗体。进行蛋鸡净化检验时,可根据饲养条件、日龄、血清抗体的消长规律,选用不同血清学方法。

四、综合防治

1. 做好鸡群净化

有条件的养殖场要坚持自繁自养,谨慎从外地引进种蛋。小规模养殖户,要选择正规种鸡场购买雏鸡,尽量不要从外地购买青年鸡。临床上,因引进的青年鸡未做免疫和隐性感染而导致发病的情况时有发生。对健康种鸡群,每年春、秋两季要定期用血清凝集试验进行全面检疫和不定期进行抽查检疫。对40日龄以上的中雏,也可进行检疫,以淘汰阳性鸡和可疑鸡。

2. 做好环境消毒

鸡舍内要进行严格的消毒,正常情况下每周消毒1次,发病情况下每周消毒2次,在免疫前后3天不消毒。鸡舍腾空后要彻底清扫,洗刷和消毒用具,而后熏蒸消毒。消毒后至少闲置2周以上才可进鸡。进鸡前5天再熏蒸消毒1次。蛋鸡消毒常用的药物有0.3%过氧乙酸、0.1%新洁尔灭和0.1%次氯酸钠等。

3.加强饲养管理

蛋鸡场应重视饲养管理,合理配制饲料,提高雏鸡营养水平,并提供合适的光照、温度和通风,减少应激因素,提高蛋鸡的抵抗力。若发现患鸡,要立即隔离消毒。调查结果表明,不同鸡舍感染率也有差异,饲养管理条件相对落后、预防措施不完善的养鸡场发病率明显高于标准鸡场。

4. 配合药物治疗

多数种鸡养殖企业采用定期投喂大剂量抗菌药物来暂时性预防鸡沙门氏菌病的发生。例如,在鸡白痢易感期,用0.02%呋喃唑酮饮水,或在雏鸡粉料中按0.02%的比例拌入呋喃唑酮或按0.5%的比例加入磺胺类药物,有利于控制鸡白痢的发生。成年鸡可首选庆大霉素、氯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和诺氟沙星等,按使用说明饮水或混料喂服,可获得较好的疗效,但迄今尚未发现任何一种或几种药物能够使沙门氏菌病从鸡群中清除。近年来,鸡沙门氏菌耐药性菌株明显增多,因此建议养殖户不要盲目用药,要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药物及时投喂,或者选择中药治疗:雄黄10%、藿香10%、滑石10%、白头翁10%、马齿苋15%、黄柏15%、马尾莲15%、诃子15%,共为细末,按日粮的5%添加,治愈率较高;或用大蒜捣泥,加5倍量清水调和,0.5~1毫升/天,分3~4次滴服,疗效显著。

目前,鸡沙门氏菌病还没有有效的疫苗,因此要在全国范围内加以防范,以血清凝集试验进行定期检疫,淘汰阳性鸡和认真执行兽医卫生综合防治措施,同时在育雏、育成和产蛋阶段,选择敏感药物及时投喂。具体到各养鸡场(户),则应制订和实施严格的卫生管理制度,做好沙门氏菌病的防治和净化工作。

﹡基金项目:邢台学院2012年度校级科研专项课题;邢台市科技支撑项目

(作者联系地址:宫彬彬 邢台学院 邮编:054001 ;

山羊布鲁氏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篇4

1 流行情况

2012年5~11月, 该养殖场饲养的山羊先后有56只母山羊发生流产, 流产胎儿多为死胎, 45只公山羊出现一侧或两侧阴囊肿大。发病后曾用黄体酮注射液和抗生素治疗, 但效果不理想。我们经过现场调查, 临床诊断、实验室诊断等确诊为布鲁氏菌感染。

2 临诊症状

初期症状不明显, 日久个别山羊精神沉郁, 食欲减退, 机体逐渐消瘦, 生长缓慢或停滞, 淋巴结肿大, 妊娠母山羊发生流产, 流产胎儿大多数为死胎, 阴道流出恶臭的脓性分泌物, 以初次怀孕的母山羊流产率高, 占流产山羊的56.6%。公山羊出现阴囊下垂, 一侧或两睾丸及附睾肿大, 触有痛感, 站立时后肢张开。个别病山羊有的出现飞节肿大, 发生关节炎和滑液囊炎而致跛行, 有的羔羊可见后肢麻痹, 行走困难等症状。

3 病理剖检变化

剖检主要病变是胎衣部分或全部呈黄色胶样浸润, 其中有部分覆有纤维蛋白和脓液, 胎衣增厚并有出血点。流产胎儿主要为败血症病变, 浆膜与黏膜有出血点与出血斑, 皮下和肌肉间发生浆液性浸润, 脾脏和淋巴结肿大, 肝脏有坏死灶。公山羊出现化脓性坏死性睾丸炎和附睾炎, 睾丸肿大, 后期睾丸萎缩。

4 实验室诊断

4.1 涂片镜检

取胎盘绒毛叶组织、流产胎儿胃液或阴道分泌物作抹片, 用改良柯氏染色法进行染色镜检, 可见背景为蓝色, 菌体呈橙红色, 杆状或短杆形, 大部分在细胞内, 集结成团, 少数在细胞外。培养物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 为细小的阴性球杆菌, 无芽胞、荚膜和鞭毛。

4.2 细菌分离培养

无菌采取流产胎儿胃液和阴道分泌物, 接种于血清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 置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3d后, 可见湿润、闪光、圆形、隆起、边缘整齐灰白色小菌落。随培养时间的延长, 菌落增大, 颜色也逐渐加深。

4.3 生化试验

本菌触酶试验阳性, 糖发酵, 甲基红试验, 维培试验, 吲哚、柠檬酸盐利用反应均为阴性。

4.4 虎红平板凝集试验 (RBPT)

自病山羊颈静脉采血8~10ml/只, 分别置于编号的试管中, 分离血清, 56℃灭活30min, 4℃保存备用。具体操作和判定方法参见G B/T18646-2002[1], 检验结果为阳性。筛出的阳性羊血清样品再用试管凝集试验作最后确诊, 均为阳性。

根据以上各种检验结果, 可确诊该次流行的疾病为布鲁氏菌感染。

5 防治措施

(1) 该病的病羊无治疗价值。淘汰虎红平板凝集试验 (RBPT) 阳性山羊和可疑的山羊, 严禁与假定健康的山羊接触。

(2) 对羊舍用百毒杀带羊每天消毒2次, 对污染的用具进行彻底清洗消毒。对流产的胎儿、胎衣进行焚烧或深埋处理。

(3) 淘汰阳性山羊后, 用盐酸强力霉素、利福平分别按25mg/kg和15mg/kg体重拌料饲喂, 每日两次, 连用一周为一个疗程, 间隔一周再用一个疗程, 进行预防性治疗。

(4) 加强饲养管理, 2~3d对山羊舍及用具消毒一次, 1周对环境消毒一次。同时在日粮中添维生素ADE粉和微量元素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5) 对全场检验为阴性的山羊接种布病五号弱毒苗。通过对山羊布鲁氏菌病检疫清群, 目前该病已得到了理想的控制。

6 讨论与小结

(1)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实验室诊断综合鉴定为布鲁氏菌感染。该病发病缓慢, 死亡率不高, 但危害大, 应及早诊断, 对阳性病山羊及时淘汰。通过对全场1357只山羊进行虎红平板凝集试验 (RBPT) 检验, 共检出阳性山羊218只, 阳性率为16.06%, 说明山羊群布鲁氏菌感染率较高, 应引起广大山羊场养殖场的高度重视。

(2) 近年来, 有关家畜和野生动物感染布鲁氏菌的报道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如Madsen等[2]报道, 1990~1991年在津巴布韦一些竞技场收集20多种野生动物4066份血样, 经检查其抗体阳性率相当高。Godfroid等[3]报道, 1994年在比利时, 从141头野猪中分离到布氏杆菌13株, 并用ELISA检查布鲁氏杆菌抗体, 其阳性率为39%。Roffe等[4]对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的野生动物进行血清学检疫。在37头雌牛中有28头血清对布病呈阳性反应, 并对其进行分离细菌, 26头中有12头培养出布鲁氏菌。许多学者认为, 在野生动物中流行的布鲁氏菌可能是引起家畜布鲁氏菌病感染的来源, 从而使家畜的布鲁氏菌病在近几年有抬头的趋势。

(3) 布鲁氏菌病是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 2010年12月19日, 东北农业大学的学生进行“羊活体解剖学实验”时因实验用羊感染布鲁氏菌而引起同学感染布鲁氏菌的严重事故。山羊感染布鲁氏菌后对饲养管理人员、尤其山羊场技术人员威胁极大, 许多技术人员因助产等接触而感染布鲁氏菌病。因此, 加强我国大中型山羊场山羊布鲁氏菌病监测和控制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马兴元, 赵玉军.国家法定猪病诊断与防制[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7.4, 211-212.

[2]Madsen M.Serological sarvey of Zimbawen wildlife for Brucel-losin[J].Vet Bull, 1996, 66 (8) :749-752.

[3]Kautsch S.An outbreak of Brucellosis in pigs and couclusious for characteristies of this epidemic diagnosis[J].Vet Bull, 1995, 65 (11) :1064-1070.

喝牛奶会得布鲁氏菌病吗? 篇5

其实早在2011年,就有此类新闻报道,并提到“喝感染病菌的牛奶也有可能患此病”。这让许多人忧心忡忡:这是一种什么病?我喝了牛奶,会得这种病吗?

布鲁氏菌病是人体被布鲁氏菌感染导致的,是人畜共患病之一。动物受到感染后没有症状表现,但是人体一旦感染,危害很大。其症状跟流感比较像:发热、出汗、头痛、乏力等,严重的可能导致中枢神经损伤,也有可能导致长期、慢性的症状,比如持续发热、关节疼痛以及疲劳乏力等。

如果在布鲁氏菌病发病的急性期及早发现病症,并采取正规方法进行治疗的话,布鲁氏菌病是可以治愈的。但是,布鲁氏菌病如果转为慢性的话,会导致很多组织器官受到病菌侵害,严重时甚至影响生殖能力。

因为布鲁氏菌病并没有独特的症状,所以一般需要进行血检才能确诊。它导致的死亡率不高,低于2%,不过不太容易治疗。目前,一般还是采用抗生素治疗,所需要的时间长达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

布鲁氏菌病的发病率跟动物养殖的卫生条件关系比较大。比如美国每年只有几十个病例,而养殖场所卫生监控比较差的地区发病率就比较高。

布鲁氏菌主要感染动物,牛、羊、猪、狗以及骆驼、鹿等动物都可能被感染。这种细菌可能通过三种途径进入人体:吃了被感染的奶制品、通过人体的呼吸进入、通过人体表面的伤口进入。

在这三种途径中,通过呼吸感染并不常见,一般只发生在屠宰场或者培养此类细菌的实验室中。通过皮肤伤口进入,也往往是屠宰场工人居多。浙江的感染病例和现代牧场的员工,就是这样的情况。此外,许多野生动物也可能被感染,所以狩猎者也有一定的感染风险。因此,常与动物接触的人一定要注意,如果出现全身不适、疲乏无力、食纳减少、头痛肌痛、烦躁或抑郁等症状,必须马上到正规医院进行检查治疗。尤其是有寒战高热、多汗、游走性关节痛症状者,必须要筛查布鲁氏菌病。

对于普通人来说,接触动物的机会不多,通过这两种途径感染的风险也就很小,染病途径就只有被病菌感染的奶制品。

许多人追求“未经加工的原生态牛奶”,觉得“营养好、风味佳”,用这样的奶制成的“纯天然、无添加”的奶制品对许多人很有吸引力。从理论上说,如果养殖条件好,卫生设施完善,刚刚挤出的“生奶”倒也没有多大危险。但如果奶牛生病了,比如被布鲁氏菌这样的致病菌感染,那么它们的奶也就会被污染。尤其是那些号称“不用药物、不用抗生素”的动物,这种风险就更大。

其实,布鲁氏菌不耐高温,巴氏灭菌就可以把它们杀灭。中国市场上合法销售的牛奶,都经过巴氏或者超高温灭菌,也就不会留下布鲁氏菌。换句话说,只要是正规渠道而来的经过杀菌的牛奶,就用不着担心它会感染这种病菌。

人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特点及防治 篇6

1 流行特点

1.1 散发

人感染布鲁氏菌病多呈散发状态, 大多有与羊接触或喝羊奶有关。鞍山市立山区有一人感染了布鲁氏菌病, 流行病学调查喝了生鲜羊奶, 当地喝生鲜奶的人很多, 只有一人发病, 有些养殖户夫妻都与病羊接触史, 有的丈夫发病, 有的是妻子发病, 并不是与病羊接触的人都发病。

1.2 与羊接触者

发病率高于与牛接触者, 羊型布病最多见。

1.3 人的传染源是患病动物

一般不由人传染人。但牌楼镁矿有一工人感染了布鲁氏菌病, 流行病学调查没有与家畜接触史, 患病原因有待进一步探讨。

1.4 传播途径

主要是消化道, 也可通过皮肤传播, 通过昆虫叮咬可以传播。

1.5 接触分娩、流产畜患病几率大

病畜和带菌者在流产或分娩时将大量布鲁氏菌随着胎儿、胎水和胎衣排出。流产后的引导分泌物以及乳汁中含有大量的布鲁氏菌, 这时人接触患病几率大。

2 人患病临床表现

本病临床表现变化多端, 就个别人而言, 其临床表现可以很简便, 仅表现为局部脓肿, 或很复杂而表现为几个脏器和系统同时受累。羊型布鲁氏菌大多较重, 牛型较轻, 部分病例可以不发热, 未经治疗的自然病程为3~6个月, 也有仅1个月或长达数年, 潜伏期为7~60d, 一般为2~3周, 少数患者在感染后数月或1年以上发病。

2.1 亚急性及急性感染。

急骤发病者约占10~30%。少数患者有数日的前驱症状, 如无力、失眠、低热、上呼吸道炎症等, 急性期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发热、多汗、无力、关节炎、睾丸炎等。

(1) 热性以弛张型最为多见, 波状型虽仅占5~20%, 但最具特征性, 其发热期为2~3周, 继以3~5d至2周无热期后热再起, 如此循环起伏呈波状型, 多数患者仅有2~3个波, 偶可多达10个以上, 其它热型尚有不规则型, 持续低热等。

(2) 多汗是本病的突出症状, 常于深夜、清晨热急骤下降, 出现大汗淋漓, 大多患者感无力、软弱。

(3) 关节疼痛使患者辗转呻吟和痛楚难忍, 可涉及一个或数个关节, 主要为骶骨、髋骨、膝、肩、腕、肘等大关节, 急性期可呈游走性。痛呈锥刺状, 一般镇痛药无效。

(4) 睾丸炎是布病的特征性症状之一。睾丸及附睾大多呈单侧性, 可大如鹅卵, 伴有明显压痛。

(5) 次要症状, 有头痛、神经痛、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等。

2.2 慢性感染

(1) 夜汗、头痛、肌痛及关节痛为多, 疲乏, 长期低热、寒战或胃肠道症状等, 还有失眠、抑郁、易激动、易被误诊为神经官能症。

(2) 急性期遗留症状, 关节痛、坐骨神经痛、明显无力、夜汗。

3 防治

(1) 居民在购买牛奶、羊奶时一定要查看奶牛、奶羊是否有布病检疫合格证明, 无《动物检疫合格证》的牛奶、羊奶不要购买。

(2) 养羊专业合作社要对所有羊只进行布鲁氏菌病检疫, 阳性畜扑杀, 重点要检查关节炎、睾丸炎、流产的羊群。健康的羊群, 坚持自繁自养, 如有引进必须隔离饲养, 经布病检疫后混群饲养。

布鲁氏菌病防治 篇7

1“两病”流行是制约我国奶牛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 “两病”在世界范围出现反弹, 成为影响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因素, 也使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很大威胁, 成为当前制约奶牛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1.1“两病”流行不仅严重阻碍了奶牛业生产, 也影响了养殖户的经济收入

随着市场对奶制品需求量的增长, 奶牛售价和原奶收购走势看好, 统计表明, 养1头年产5t鲜奶的奶牛, 按每千克2.7~2.8元计算, 鲜奶销售收入在1.35万元以上, 扣除生产成本, 获利超过5000元。如果一户农民养10头奶牛, 每年鲜奶销售净收入达5万元, 如果年生产健康犊牛8头 (按80%的受胎率计算) 、公犊、母犊各半, 仅出售犊牛的纯收入达12000元。总的净收入达42000元, 由此可见, 饲养奶牛已经成为广大农民增加经济收入的重要途径之一。

然而, 由于“两病”反弹, 出现了奶牛流产、不孕不育、死胎、子宫炎、乳房炎以及结核菌引起的结核性胸膜炎等疾病, 致使奶牛业生产受到严重损失。尤其是近几年在本省个别县区, 由于奶牛“两病”的发生使全县大型奶牛场和奶牛养殖小区面临倒闭, 奶源供不应求, 全县畜牧企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由此可见, “两病”在奶牛中的流行发生, 严重制约了奶牛业发展, 也制约了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经济收入。

1.2“两病”流行严重影响了奶牛的产奶量和乳品质量

近年来, 肉、蛋、奶等畜产品在人民生活中已不可缺少, 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 奶牛场受“两病”的影响, 产奶量和乳品质量明显下降。据世界资料统计, 因布病而造成奶和肉减产约15~20%, 而在我国, 奶牛场因布鲁氏菌和结核菌感染可使产奶量减少70%以上。

1.3 阻碍我国出口贸易发展

每年我国动物及其产品在进出口贸易中占重要地位, 但家畜感染布病和结核病后, 直接影响了外贸业的发展, 对国际贸易具有一定的政治影响。

2 奶牛“两病”出现反弹的原因分析

2.1 思想麻痹、检测工作滞后, 使病原得不到有效控制

二十世纪七十、八十年代, 经过努力, 我国的“两病”流行得到有效控制。但一些地区在达到颁布控制标准之后, 产生了放松麻痹思想, 放弃对“两病”的监测。有的奶牛场甚至多年不对牛群进行定期检疫。特别是“老疫区”, 隐性感染牛未得到彻底根除, 这是奶牛场“两病”不断发生和流行的主要原因。

2.2 奶牛的饲养、流通、交易等各环节的防疫监督力度不够

近年来, 长治市从外地引进的良种牛频繁, 有相当一部分良种牛从外地引进后, 畜主不报检, 没有经过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检测, 不知道是否有病, 所以容易带进“两病”。如果买进病牛后不经隔离就与其它奶牛混养, 导致传染扩散。另外, 牛的流通、交易频繁, 给防疫监督工作带来困难。

2.3 检疫技术落后

目前, 国内好多县市实验室建设仍然是空白, 再加多数地方奶牛场“两病”监测布病仍然采用平板凝集试验和试管凝集试验, 牛结核病仍然采用提纯结核菌素皮内变态反应试验。这些诊断方法与国际上所采用的EHSA和PCR诊断技术相比, 敏感性和特异性方面都有一定的差距, 诊断技术未得到更新, 使奶牛场“两病”净化得不到彻底解决。

2.4 奶牛场对“两病”监测存在抵触

按照有关规定, 一旦发现奶牛“两病”, 应立即扑杀销毁。养殖户为保护自身利益, 拒绝兽医人员对奶牛场进行“两病”监测, 一些养殖户甚至明知自己养的牛患了病, 也会隐瞒不报, 并千方百计地延长其产奶期, 最大限度地挽回自己的经济损失。2003年8月, 广东某媒体记者暗访发现, 广州市1家奶牛场饲养的600头奶牛中, 竟有70%患有结核病, 而该奶牛场却长期隐瞒不报, 并弄虚作假骗取“检疫合格证”, 致使每天两吨多病牛奶照常供应广州市场。一时间“结核奶”事件成为全国消费者关注的话题。

2.5 基层畜牧兽医人员不敢检

按照有关规定, 对奶畜的“两病”应每年进行检测, 但由于基层防疫经费不足, 缺少应有的防护设施, 致使出现在采血和检测过程中感染人的现象, 再就是检测出阳性后, 由于扑杀补偿标准低, 和市场价格相差甚远, 而且还迟迟不能到位, 养殖户不让扑杀, 使检验的后续工作难以进行。

3 加强奶牛场“两病”防治工作的几点建议

我国具有有效控制家畜“两病”的成功历史经验, 在“十五”期间设立了奶业重大专项, 从奶牛育种、营养、牧草、饲料、奶制品加工、疾病预防控制等方面全方位开展深入研究, 必将为我国奶牛业发展提供最新的技术支撑。

如果说良种和饲料是获得高产的基础, 那么疫病预防是获得利润的基石。以下就如何加强奶牛场“两病”防治工作谈几点建议。

3.1 广泛宣传, 提高全社会防疫意识

动物防疫工作是一项全社会性的系统工程, 奶牛场“两病”防治工作的开展, 单靠业务部门而没有政府的直接领导和决策以及有关部门的配合是不可能办到的。因此, 要积极宣传, 要使有关领导认识到动物防疫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对防疫工作给予重视和支持;同时, 要对养殖户推广科学饲养、防疫管理技术, 提高他们的防疫意识和防治知识;对消费者, 要引导他们改变传统消费观念, 树立无公害、绿色的健康消费意念,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加强社会督查力度。

3.2 奶牛场建设应符合动物防疫要求

奶牛场场址选择应符合动物防疫卫生条件要求, 要建在居民区下风处, 周围1千米范围内应无动物饲养场、医院、动物交易市场、畜禽屠宰场、化工厂制革厂等, 防止污染, 场区应整洁卫生, 设有产房、隔离圈舍和消毒池等设施。应统一规划, 建立奶牛养殖小区, 集中饲养;采取生态养殖模式。同时, 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每年要对奶牛场的防疫条件进行严格审核, 符合要求的发给《动物防疫合格证》。

3.3 要定期搞好奶牛场的“两病”监测和净化工作

对奶牛场“两病”要定期进行监测, 1年至少监测两次。发现阳性病牛, 要立即作扑杀深埋等无害化处理;对可疑牛要及时隔离, 并重复检疫, 布病可疑牛经3~4周后重检, 两次监测均为可疑者可确诊为阳性牛;结核病可疑牛, 于第1次检疫60d后进行复检, 其结果仍为疑似反应时, 经60d再复检, 如仍为疑似反应, 应判为阳性, 并按阳性病牛进行处理。

3.4 要加强健康合格证的认证

动物疫病预防机构每年都要对奶牛进行1次“两病”监测, 对“两病”监测合格的奶牛场, 要推行奶牛健康合格认证, 发给奶牛群“两病”监测检疫合格证明或《奶牛健康登记证》, 并对“奶牛健康证”实行动态管理, 及时办理变更或注销手续, 要凭证交易, 凭证出售。

3.5 要加强奶牛的档案管理工作

每个奶牛场都应建立健全免疫、监测等档案, 包括奶牛照片 (或图) 、耳标耳号、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情况、疾病诊治、消毒和“两病”监测情况以及品种、系谱、产奶量等, 都应做详细完整记录。需从外地购进奶牛的, 必须向当地动物防疫监督部门申请或报检, 并备案, 确保不引进病牛。

3.6 规范奶站管理工作, 杜绝“两病”奶流向市场

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卫生防疫等部门要密切配合, 共同做好奶牛防疫和乳品安全管理工作。奶制品收购站和奶制品加工单位要严格把好牛奶的质量安全关, 坚决拒收无《动物防疫合格证》和当年《奶牛健康证》的奶农提供的牛奶。

3.7 各级政府要加大“两病”防控经费投入

坚持淘汰阳性牛, 逐步净化牛群, 这是控制和消灭“两病”的关键所在。但由于奶牛价高, 由此引起的经济损失农牧民难以承受, 所以扑杀难度大, 因此, 政府部门应安排奶牛“两病”扑杀补助经费, 以保证病牛的扑杀工作顺利完成。

4 奶牛场应采用的“两病”防疫、控疫的技术要领

4.1 阳性牛群的净化措施

牛群中查出“两病”阳性牛, 该牛群将视为阳性牛群。对阳性牛群的“两病”净化措施如下:

(1) 每年定期对全群牛进行“两病”检疫。对确诊的阳性牛要按照国家规定立刻扑杀处理。

(2) 对检出阳性牛的牛舍要全面消毒。奶牛的饲养、挤奶和管理要专人操作, 所用的车、工具不能出牛舍, 不能与假定健康牛舍混用。

(3) 每年对各牛舍的混装奶至少检查3次, 如果发现阳性, 就要对全群奶牛进行监测, 以查出感染牛。

(4) 如果有流产发生, 首先要按布鲁氏菌病检查诊断, 如果确诊为布鲁氏菌病, 要按照1和2进行处理。流产胎儿和其它排泄物要焚烧或深埋, 对产房要严格消毒。

(5) 阳性牛群以后连续多年检疫 (包括混装奶检查) 全部为阴性, 经上级组织的鉴定和复查通过, 才能确认牛群净化成功。

(6) 兽医和其他人员要做好自我保护, 以防感染布病和结核病。

4.2 健康牛群的防控措施

对1个健康奶牛群可按以下步骤进行“两病”的防控。

(1) 引进的牛必须进行“两病”检疫。对新进牛必须先隔离, 由专人饲养, 经过2次检疫确诊无疫后, 方可混群饲养。

(2) 对流产牛首先要做布鲁氏菌病诊断, 排除后再查其它病因。对流产胎儿和其它排泄物要焚烧或深埋, 要严格消毒产房。

(3) 对奶牛进行直肠检查, 要做到1头牛用1只手套, 并做好操作前的严格消毒。

(4) 牛舍的饲养工和挤奶工要相对固定, 各牛舍的工作人员不得相互“串门”。

(5) 奶牛场内不能养羊、猪和狗。

(6) 奶牛场要消灭鼠、蚊蝇和驱赶野鸟, 以防疫源传入。

(7) 每年春秋两季, 所有的奶牛都要进行两次例行检疫。检疫合格证既是奶牛获准继续饲养的身份证, 也是确保其所产牛奶顺利出售的通行证。

布鲁氏菌病防治 篇8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自2004~2008年布病点状暴发流行线索调查资料, 监测化验报告, 患者病历等。

1.2 方法

调查采用线索调查方法, 深入病区, 查看周围环境, 走访居民、连队卫生员, 掌握发病线索, 了解一些情况及既往流行史, 在近期内有不明原因发烧、乏力、关节痛等典型症状者, 为可疑线索, 对可疑线索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 了解接触史、发病史。

监督化验。畜间采用血清学方法, 以平板凝集试验筛选, 试管凝集试验确诊。人群对确定的监测对象, 首先以布鲁氏菌素皮内变态反应筛选, 对皮变阳性者或有临床疑似症状者, 采集静脉血进行血清学检查来确诊。

2 结果

2004-2008年羊群点状暴发流行13起, 感染羊688只, 呈逐年增多态势, 见表1。人群发病254例, 见表2。

调查结果显示, 患者不局限于以往的放牧、屠宰、皮毛商等人员, 而是以畜室圈舍饲养过程中密切接触的饲养户农民为主, 占72.34%, 有明显的家庭聚集性, 1户2人以上发病率占到总数的38.24%, 最多的1户为3人发病, 患病年龄最大的78岁, 最小的4岁。男女性别比为3.4:1。

3 讨论和建议

3.1 我地区每年的12月~4月份羊群全部为圈养, 存栏羊只活动范围小, 密度增高, 一旦发生布病, 极易引起暴发流行。

连队居民较集中, 畜圈与居民住房相邻, 在饲养过程中的频繁接触, 增加了畜与人之间的感染机会, 特别是产羔季节, 接羔助产中, 不注重防范, 保健意识差, 病羊流产物、排泄物污染环境, 杨易造成布病的暴发流行。

3.2 羊只市场交易频繁。

由于现在交通方便, 运输快捷, 羊只的交易流动性大。出入境及市场交易检疫的疏漏, 极易造成布病疫情的扩散和蔓延。

3.3 羊只免疫工作不到位。

当前都是单家独户为饲养单位, 由于群落分散, 给免疫工作带来一定难度。一些饲养家户为了节省开支, 不愿接受有偿免疫, 没有建立羊只之间的防护屏障, 造成布病流行, 一旦畜间布病流行, 往往由于羊只存栏数很大, 免疫工作人员少, 难免出现漏检情况, 导致暴发流行。再就是一些饲养户, 法制观念不强, 发现羊只感染了布鲁氏菌病, 出现流产、乳房炎、咳嗽等症状, 为了减少经济损失, 偷偷转移卖出, 造成布病的传播与扩散。

3.4 饲养者和居民的防范意识薄弱。

饲养者在接羔时防护措施差或没有, 对病死畜和扑杀的病畜末采取焚烧或深埋等无害化处理, 家庭里的切菜板及刀没有生熟分开。要养成不饮生水、生奶、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 对畜肉加工一定要做到烧煮熟透。

根据上面的分析, 我们对今后布病的防治工作提出如下建议:搞好健康教育宣传, 普及饲养防病知识的教育, 增强自我防护意识;修建畜室圈舍要远离居民住房;积极开展畜间免疫, 做好出入境及市场交易检疫工作, 力争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治、早上报。严防布病的暴发流行和扩散。

摘要:掌握我团布鲁氏菌病在人畜间的暴发流行情况, 根据布鲁氏菌病暴发流行情况作出调查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布鲁氏菌病,调查,防治

参考文献

[1]郝宗宇, 张爱梅, 等.“九五”期内河南省布氏菌病疫情现状及分析[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2001, 16 (5) :287~289.

沙门氏菌病的防治 篇9

1 发病情况

笔者经查阅资料和深入基层走访调查知:1983年水洛乡发生雏鸡白痢, 数据不详。1995年4月, 县食品公司新办猪场从四川某地引进川白商品仔猪109头, 10 d后暴发仔猪副伤寒, 发病98头, 死亡93头, 发病率89.91%, 死亡率85.32%, 致死率94.90%。2001年12月至2002年1月, 有贩运者从河南市场收购, 运到县内销售仔猪320头, 饲养户买回10~15 d后, 陆续反应仔猪发病、死亡。经确诊为仔猪副伤寒, 据统计, 发病261头, 死亡223头, 发病率81.56%, 死亡率69.68%, 致死率85.44%。

2 流行情况

各种年龄畜禽均可感染, 但幼年畜禽易感染, 猪常发于6月龄以下, 牛出生后30~40 d最易感染。转群、运输等因素为主要发病诱因。四季均发生。

3 症状

仔猪:由于病情的轻重不同, 按症状不同可归纳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病猪突然发烧, 精神不振, 少食或不食, 初期便秘, 然后拉稀, 粪味恶臭, 甚至便血, 呼吸困难, 行走摇摆, 同时耳根、胸前及腹部的皮肤呈红紫色斑点, 以白猪最为明显, 一般经3~5 d倒毙。慢性:病初食欲减退, 精神萎顿, 鼻镜干燥, 寒热往来, 便秘与腹泻交替发生;有的继之呈顽故性下痢, 味带恶臭, 耳、颈、胸、腹等处皮肤亦有红紫色斑点。后期被毛粗乱, 身体消瘦, 稽延10 d或1月疲惫死亡。

鸡白痢:多在孵出后几天才出现明显症状, 7~10 d后雏鸡群内病雏逐渐增多。发病雏鸡呈最急性者, 无症状迅速死亡。稍缓者表现精神萎顿, 绒毛松乱, 两翼下垂, 缩颈, 闭眼昏睡, 不愿走动, 拥挤在一起。病初食欲减少, 而后停食, 多数出现软嗉症状, 同时腹泻, 排稀薄如浆糊状粪便, 肛门周围绒毛被粪便污染, 有的因粪便干结封住周围, 影响排粪, 故常发生尖锐的叫声, 最后因呼吸困难及心力衰竭而死, 有的病雏出现眼盲或关节呈跛行状态。

4 防治

加强饲养管理, 消除发病诱因, 保持饲料、饮水清洁卫生。运输过程中注意防寒保暖, 避免应激。起运前可选用氯霉素、土霉素及呋喃唑酮等药物预防治疗。仔猪按程序注射疫苗预防;育雏期间每千克饲料中, 加0.1 g痢特灵2片, 能防白痢的发生。发病后应果断隔离、封锁治疗、彻底消毒, 对死尸焚烧、深埋处理。

下列两处方供病初试用。

方1:麻黄9 g, 桂枝9 g, 防风9 g, 荆芥12 g, 黄芩9 g, 桔梗9 g, 杏仁9 g, 粉草3 g, 生姜6 g, 大枣5个。煎水分两次灌服, 如能吃食, 可混在饲料内吃下。

布鲁氏菌病防治 篇10

【关键词】博乐市;布鲁氏菌病;监测

【中图分类号】 R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597-01

1 基本情况

博乐市总人口16333人,其中牧业人口9766人,农业人口100314人。家畜总数13万只。辖4个街道、3镇、3乡、小营盘镇、达勒特镇、乌图布拉格镇、青得里乡、贝林哈日莫敦乡、阿热勒托海乡。

2 人、畜间布病疫情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的细菌侵犯人体后引起的变态反应性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它不仅损害人的身体健康,而且严重影响畜牧业的发展。我市10几年没有报告人、畜间布病疫情。

3 监测对象、监测点和检测方法

3.1 监测对象和人数

主要以从事兽医、屠宰,皮毛乳肉销售加工等职业人群以及与动物密切接触的农区羊畜大户、牧区牧民,年龄在7~60岁之间者作为检测对象,共312份。

3.2 检测方法(血清学方法)

被检血清采用虎红平板凝集实验或玻片凝集实验(初筛实验),初筛实验阳性的被检血清和登记表同时及时州疾控中心,确诊实验由自治区疾控中心和地(州)级疾控中心共同来完成。

4 监测结果

4.1 不同地区布病分布

4.2 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布病分布

4.3 不同职业布病分布

4.4 健康教育和基层醫疗卫生人员培训情况。

本次现场监测期间在检测人群中开展布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促进活动,活动覆盖面达到危险暴露人群和牧区牧业人群的90%以上。

5 讨论及疫情分析

牛布鲁氏杆菌病的防治 篇11

1 牛的布鲁氏菌病

牛的布鲁氏菌病是牛和人共患的一种传染病, 由牛致布鲁氏菌病所致, 目前世界养牛的地区, 都不同程度流行着本病。牛感染此病后表现出许多不同的症状, 但主要是母牛发生流产, 所以叫它“传染性或流行性流产病”。

人由布鲁氏菌病牛感染后, 表现的症状是高热、微汗、多汗无力、关节及肌肉疼痛等, 严重地影响着劳动、工作和学习。

牛种布鲁氏菌用肉眼看不见, 经过染色, 在显微镜下可见病菌呈球状或球杆状, 长0.5~1.5µm, 宽0.3~0.7µm。这种病菌的抵抗力相当强, 当温度为18~21℃时, 在水中能生活60 d以上;在灰尘内能生存42~72 d;在干牛粪里能生存120~160 d。

2 传染途径

在养殖场小区或散养户中, 牛的布鲁氏菌病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眼结膜、破损皮肤以及病公牛本交配种或用被感染的精液人工授精经过阴道而传染的。在牛群中, 如有一头牛因布鲁氏菌病流产, 由于流产母牛从胎儿、胎衣、羊水、胎膜、阴道粘液及乳汁向外排出大量的布鲁氏菌, 对环境都会造成严重污染。这样, 同群或附近其它健康牛如果吃到被布鲁氏菌污染的草、料、水、或吸入带病菌的灰尘就会感染本病。

3 临床症状

牛感染布鲁氏菌病后的症状有发热、流产、死胎、早产、胎盘滞留、子宫内膜炎、阴道炎、不孕、关节炎、关节滑囊炎 (水瘤) 、跛行、乳腺炎、奶量减少、食欲减退、消瘦轻瘫等。公牛有睾丸炎、付睾炎、关节炎、关节滑囊炎、体温升高、食欲不振等。但所有症状不一定都能看到, 尤其是发热, 一般不易觉察。病菌处侵入机体至造成母牛流产, 时间为5~8个月, 这是牛患布鲁氏菌病的一个较明显的症状。但是, 也有部分病牛仍可正常生产。少数病牛虽能生产, 但所产犊牛无生活力, 病牛通常流产一次, 二次者少见, 三次者则为例外。有些病牛第一次流产后数年或终身体内带菌, 成为继续散播疫病的传染源, 因此布鲁氏病菌的防治至关重要。

4 牛布鲁氏菌病造成的经济损失

牛布鲁氏菌病可引起母牛流产和产奶量减少, 同时因流产而引发子宫内膜炎, 会使15%~20%的乳牛在2~3年配种不孕。我们曾对三个奶牛场因该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了调查, 共有1 198头怀孕母牛中, 有227头因布鲁氏菌病流产, 平均流产率19%。他们饲养的是黑白花和改良牛, 体大产乳量高, 经三年育成的基础母牛或公牛平均出售价格20 000元, 初生犊牛每头3 000元。这样流产227头犊牛损失达600多万元。

5 布鲁氏菌病的预防

5.1 定期检疫。

每年要请专业人员定期检疫, 检疫有阳性的, 全群扑杀, 按国家规定, 省市区三级政府按5:3:2的比例给养殖户相应的补偿。

5.2 接种疫苗。

先检疫, 确认没有感染布氏菌病后, 接种布鲁氏杆菌疫苗, 每年接种一次, 现在我们政府每年免费下发布鲁氏菌病疫苗。

上一篇:县域农村水利工作下一篇:绿化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