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猪病防治要点

2024-06-29

当前猪病防治要点(通用5篇)

当前猪病防治要点 篇1

盛夏高温高湿环境条件, 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同时造成动物机体抵抗力下降, 容易诱发动物疾病。饲养密度过高、通风透气和防暑降温措施不良、饲料配制不当、卫生管理差、基础免疫不牢固、消毒措施不到位和防疫隔离措施不严等农村散养户和小型养猪场常见的饲养管理漏洞均可增加发病的机会。特别是当前正处于猪病的高发季节, 一旦防御措施不力, 极易造成猪病的发生和流行, 给养猪生产造成重大损失。因此, 各养猪场应积极采取措施, 严防猪病发生。主要应做好以下几点:

1 加强管理, 提高抵抗力

要降低饲养密度, 以利于猪体散热;要保持圈舍通风透气, 加强防暑降温措施, 保证猪圈清洁、干燥;给猪只提供充足的清凉饮水, 每天向猪群提供2~3次含电解多维的饮水;合理调配饲料, 尽量多饲喂青绿多汁饲料, 避免使用霉变饲料。通过使用一些具有增强免疫和抗应激作用的制剂和营养添加剂, 以提高猪群的先天性免疫力。

2 全进全出, 严格消毒

中小型肉猪场应全进全出、彻底消毒、间隔一月后方可引入新猪, 以免因消毒、隔离不严, 导致新引入的仔猪和原存栏猪间疫病互相传染, 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同时要及时了解仔猪供应地的疫情, 避免引入病猪和带毒猪。

3 科学免疫, 加强监测

做好重要疫病的免疫工作 (如猪瘟、口蹄疫、蓝耳病、伪狂犬病等) , 严格按免疫程序免疫;对新引入的猪要隔离观察10~15d, 确认健康后进行免疫;对已经疫苗免疫后一个月的猪, 进行抽样采血, 检测免疫抗体, 及时了解猪群的抗体水平;对免疫抗体不合格的猪群立即补免, 提高抗体水平, 把疫病感染的风险降至最低。

4对症治疗

在保证饲养管理、免疫、消毒措施到位的基础上, 对发病猪只采取抗生素对症治疗, 可辅以清热凉血败毒和通便宽肠的中药制剂。一旦发病, 对不愿采食的猪群, 采用饮水给药的方法;能够采食的猪群采用拌料给药的方法;尽量少用注射给药方法。使用药物包括解热镇痛药、抗病毒的中药和西药、抗生素 (主要用先锋类药物) 或磺胺类药物、抗寄生虫类药物 (血虫净、贝尼尔等) 及增加机体免疫力药物 (黄芪多糖等) 。

5严格处置病死生猪

要按照不宰杀、不食用、不贩卖、不转运、不丢弃, 一律作无害化处理的。

降, 死亡率增加, 死亡6~8只/d, 该养殖户请求诊治。2临床症状

鸡群刚发病时有6-7只鸡出现呼吸道症状, 2、3天后, 表现呼吸道症状的鸡群不断增多, 表现为打喷嚏、呼噜、喘、咳嗽、鼻腔分泌物增多、流鼻液、鼻窦肿胀, 病鸡精神不振, 采食减少, 个别鸡排出黄、白、绿色稀便, 软皮蛋收增多, 蛋壳质量下降, 产蛋率下降。3剖检变化

笔者共剖检6只病死鸡, 其病理变化大致相同, 表现为气管充血、出血, 有大量的粘性分泌物, 喉头出血, 十二指肠有轻度出血, 心脏、肝脏有纤维素性渗出物, 肺出血, 气囊浑浊, 腹膜、肠系膜血管充血, 卵黄萎缩, 卵泡破裂, 输卵管肿胀, 内有脓性分泌物。

4 实验室检验

无菌采取病死鸡的肝脏、心脏, 分别接种在营养琼脂、麦康凯、SS培养基上, 用纸片法做药敏实验, 在37℃温箱中培养24h可见琼脂培养基上长出白色、透明露珠状菌落, 麦康凯培养基上长出光滑、凸起、圆整的红色菌落。经药敏试验结果可见, 高敏药物为头孢噻呋;中敏药物有丁胺卡那、环丙沙星;庆大霉素、氟笨尼考、新诺明、诺氟沙星、阿莫西林等药物不敏感。

5 防制措施

(1) 在发病期间, 每天用不同成分的消毒液消毒一次, 同时采用纯中药拌料, 用于清热解毒、凉血上痢、

当前猪病防治的一些误区 篇2

1. 养猪业与猪病病因

影响养猪业发展的原因主要有品种、营养、管理、疾病和市场五大因素, 在正常情况下, 疾病因素所占的比重不大于1/5, 因疾病造成亏损或倒闭应视为不正常。当前猪病发生甚至猖獗流行的原因很多, 主要是社会整体防疫水平低下, 法制法规不健全并难以落实, 病死猪流入市场, 养殖环境恶劣, 养殖设备不足, 饲养管理不善, 免疫和药物的使用不科学等, 最终造成难以为猪的健康生存提供所必须的条件。

目前, 由微生物病原体而引起的传染性疾病虽在猪病中仍占据重要地位, 但因营养、管理失宜引起的非传染性疾病更为频发。它除直接致病外, 还使猪的抗病力下降, 为病原体的入侵造成可能。这就会发生多种致病因子引起的单一或混合感染的猪病, 这是当前猪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2. 药物的疗效与变异的猪病

我国用药物防治家畜疾病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取得了显著成绩, 它是保护养殖生产的重要手段。有史以来, 危害人畜健康并造成大量死亡的主要是传染性疾病。

20世纪40年代发明和使用了青霉素, 它对许多细菌性疾病的防治取得划时代的成就, 使用青霉素等药物治疗当时家畜严重发生的炭疽病、气肿疽、猪丹毒、猪肺疫等病都取得过卓越的疗效。随后许多新的抗菌药物不断研制成功, 为畜禽养殖的防病、治病以及促进生长提供了保障和支持。

但是, 近年来发现, 药物对猪病的防治效果越来越差, 且病越来越多, 一方面是药物方面的一些原因, 另一方面则是猪病方面的一些原因。近些年所发生的猪传染病与20~30年前有本质的区别, 过去猪传染病是以急性败血性侵害导致猪的发病和死亡为特征, 用药物对付单纯的细菌病原体, 并结合使用特异性免疫技术十分有效。但近些年的猪传染病, 大多是以猪免疫系统受损而导致多种细菌并发、继发或混合感染, 同时还有许多新病原体的出现或老病原体发生变异, 改变了病原体与猪体之间原有的相互关系, 还造成一些猪传染病以非典型或综合征的形式出现, 这给猪病的防治造成极大的难度。

3. 猪病药物的种类及耐药性

兽用药物有数千种, 在猪病防治的实际应用中, 主要是针对细菌性传染病的抗生素、磺胺类、喹诺酮类、呋喃类以及某些中草药, 也称其为抗菌药物, 其次是一些解热药和糖皮质激素, 虽然还有其他大量作用于猪体各系统以及影响组织代谢的药物, 但在养猪业中很少使用。

近些年, 在使用抗菌药物时遇到的首要问题是细菌的耐药性, 它已成为药物疗效降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如大肠杆菌对盐酸环丙沙星的耐药性在3年时间内从10%上升到100%, 药物有效率从100%下降到33.3%。耐药性还普遍的存在多重耐药, 据资料, 猪的耐药性20世纪50年代一耐, 60年代二耐, 70年代四耐、五耐, 80年代六耐、七耐, 90年代已达到七耐以上的占大多数。在其他一些国家出现了可耐受目前所有抗菌药物的细菌, 被称为“超级细菌, MRSA”。所以在使用抗菌药物时, 最好根据药敏试验选择用药以提高药物的疗效。

药物进入体内后有一系列的吸收、分布、转化、排泄等极为复杂的过程, 这与药物疗效密切相关。所以, 实验室的体外药敏试验不能完全代表药物在猪体的效用。如近几年, 多地实验室对猪的药敏试验显示, 氨基糖甙类药物有较高的敏感性, 但经猪口服用药往往无效, 这是因此类药物经口服后几乎完全不能吸收, 它除直接对存在于消化道的病原菌有抑制作用外, 对其他系统和全身性感染无任何作用。还应注意, 细菌对某种药物的耐药性不是一成不变的, 同种的细菌对相同药物的耐药性有很大差异, 如近几年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采集到的猪致病性链球菌, 有的对青霉素高度敏感, 有的则严重耐药, 可见细菌的耐药性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在生产实践中, 除经常做药敏试验外, 还要收集相关资料, 并经常细心观察在生产中用药的实际效果, 以及时修正用药。

4. 掌握好适应症和联合用药

抗菌药物可大体分为狭谱抗菌和广谱抗菌两类, 根据病原菌的特点能用狭谱时不用广谱;广谱药不一定比狭谱的好。还应考虑它属于杀菌药物还是抑菌药物, 以及在猪体内的血药浓度及维持时间等一些问题。

目前不合理的药物联合使用较为严重, 它可使疗效降低、毒性增加或产生拮抗, 还可导致病原体耐药性增加以至加重复杂化等更深层次和长远的问题。联合用药应首先明确病原菌的种类, 然后从药物本身考虑药物之间的理化性质、药物动力学和药效学等相互关系, 才可确定联合用药的种类、配比、用量及疗程, 更需得出疗效的确切证据, 还要注意同类药物同时使用可能造成蓄积性中毒。在现实中, 很多缺乏药物或兽医知识的养猪者, 经常频繁和大量同时用多种药物防治猪病, 不但治不了病, 还会造成严重后果。对缺乏理论研究和临床验证的联合用药, 应慎重对待。

多年来, 经药物学和临床证实可增效的联合用药仅有青霉素+链霉素和磺胺类+增效剂。在防治猪支原体肺炎及血痢时用每t饲料中拌入80%支原净120 g+金霉素300 g或“安泰”1 500 g+2.5%洛美沙星1 000 g。防治猪呼吸道病综合征 (PRDC) 和链球菌病、细菌性腹泻等用“加康”400 g+阿莫西林300 g或磺胺二甲嘧啶 (SM2) 700 g+北里霉素300 g等几种成功的联合用药。

5. 科学的用药

在掌握疾病种类的基础上制定用药方案, 它包括药物种类、剂量、疗程、药物轮换计划等, 避免无的放矢或一旦有病就乱投药。预防性用药在效果和经济上远远胜于治疗用药, 但预防用药一定要认准敏感药物和用药时机, 投药太晚、疗程太短或太长、药量太低或太高等都影响疗效或增加药肠残留。孕猪的围产期、仔猪断奶期、保育猪转群期, 以及易发生应激时, 是预防用药的重点时期。一般预防性用药应达7~10 d, 治疗性用药不应少于5 d。

许多养猪场 (户) , 预防为主的观念尚未得到落实。对当前猪细菌性病原体敏感度较好的药物有氟苯尼考、替米考星、氧氟沙星、阿莫西林、阿米卡星、头孢噻呋等可供选择, 应将抗菌药分为一线、二线、三线等, 没有明确指征时不轻易提升用药档次。在治疗猪病时应明确有下列情况的病猪要放弃治疗:烈性传染病的急性发病猪、重病猪、药费价格超过猪价值的猪、生长发育明显受阻的慢性病猪、治愈后不能产生经济效益的猪。防治猪病是为了获得经济效益和防止疾病扩散。

6. 正确看待抗病毒药

猪传染性疾病在猪病中占据主要地位, 其中病毒性疾病可达80%以上, 尤其近些年新传入或新发生且防治难度大的也多是病毒病。在用抗菌药物防治无效时, 往往寄希望于抗病毒药, 但经使用后收效甚微。因为病毒的复制周期包括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及装配释放等阶段, 已知现有的抗病毒药, 最多是某一种药对某一种病毒复制过程的某个阶段产生某种程度的干扰或影响而已, 对已进入细胞内的病毒则毫无作用。目前不会伤害宿主细胞, 又能灭活病毒真正意义上的抗病毒药在全世界尚未研制成功。

我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一、二部 (2000年) 尚未收载一种抗病毒药。近几年还发现, 在不清楚抗病毒药的药理作用的情况下, 仅从“抗病毒药”这一药名上理解, 为提高所期望的疗效, 往往加大剂量或长期使用, 因而发生严重毒副作用甚至死亡。

但是, 现在对抗病毒药进行研究和探索, 以及在临床上试用仍是十分必要的。目前在理论和实践中对某些病毒有抑制作用的中药主要有金丝桃素等, 市面上主要有腾骏动物药业开发的“安泰”等产品。其抗病毒作用主要是通过调动自身作用的扶正去邪、五脏自稳、阴阳自和等途径来实现的, 并不是直接对病毒的灭活。

7. 中草药的效用

我国用中药防治家畜疾病已有多年历史, 中医、中药被认为是祖国宝贵的遗产, 但通过生产实践发现存在问题颇多。中草药本身的化学成分非常复杂, 每一种中药 (指植物药) 都含有100多种化学成分, 中医药有它特殊的理论体系, 需按照“四诊八纲”辩证, 再按特定的君、臣、佐、使的要求组成方剂使用, 它最适于个体的治疗, 并不适用以群发为主的传染蔓延的猪病。现在使用中草药防治猪病常有2种制剂形式: (1) 粉剂。将中草药经粉碎后拌在饲料中投药, 这种原始粉的剂型经消化道较难吸收利用, 同时中草药都有一定气味, 适口性不佳, 猪往往采取甚少或拒食, 所以难以达到疗效;将中药制成煎剂的方法多适用于个体治疗。 (2) 注射剂。有的是从中草药中提取的单一化学成分, 但所制成的针剂含有效成分较低, 尤其中药是一种化合物群体发挥药效的, 这类的化学单体成分的针剂往往效果较差, 且目前能提取出单一有疗效化学成分的中草药为数甚少, 这也限制了中草药针剂的应用。用中草药联合制做针剂发生的混浊、沉淀等问题远远未能解决, 更谈不上疗效。许多中草药同样具有有毒副作用及药物残留, 只不过较西药相对较慢、较少而已。

目前利用中草药种类众多, 药效特殊等优势, 将其用做添加剂促进生长, 提高免疫力, 预防免疫抑制性疾病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 这为中草药的应用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8. 充分发挥被动免疫制剂的防治作用

在猪病由于混合感染或病毒性疾病, 用化学药物防治效果不好的情况下, 使用被动免疫制剂往往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这是一条值得重视和应用的防治途径。目前应用的此类制剂大体分为3类, (1) 具有特异性的制品。如抗猪瘟血清等, 但生产或市售的此类产品甚少, 且针对性较单纯。在生产中应用较多的是用本场病愈猪、淘汰的健康母猪, 或本场经强化免疫、接种自家疫苗的育肥猪, 采血后分离出血清使用。尤其是在仔猪断奶期或保育期转群阶段, 以及发病前或发病早期做预防性注射, 收效甚好。现在已有经国家批准生产针对仔猪腹泻性疾病的高免卵黄制剂市售;针对其他疾病的特异性高免卵黄制剂也已在研制中。 (2) 属于非特异性的制品。目前, 我国生产和使用的主要是一些细胞因子制剂, 如干扰素、白细胞介素、转移因子、胸腺激素等。 (3) 免疫增强剂类。如黄芪多糖, 左旋咪唑等可供试用。这些制剂在猪病防治中应用的数量逐年增加, 它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制品的质量, 其次是使用时机和猪体的状况。

9. 对当前兽药混乱现象应有所认识

我国现有兽药企业2 700多家, 通过GMP认证的有1 300多家, 进入市场的兽药产品近4 000个, 但由于法律和管理等多方面原因, 仍有一些假冒伪劣的兽药在市场销售, 在选购和使用时应加以注意。还有一些药物只有对症作用, 治表不治本, 往往延误病情。在临床上这类药并不能适用于猪病的各不同阶段, 或暂时有对症的效果, 但对猪整体有害, 或经一段时间用药仍以猪的死亡而告终。兽药所存在的问题不限于上述几种, 应提高认识, 慎重选购和使用。

1 0. 树立正确的观念

当前猪病防治要点 篇3

1.1 流行现状

自2006年发生流行以来, 从局部暴发到全国性大面积流行, 该病从未间断发病, 去年入秋以后该病在我国许多地方多次暴发, 病情极其严重。今年到目前为止, 相对稳定, 但不能保证没有疫情暴发, 肯定轻于去年。

蓝耳病为何一再暴发流行?高致病型毒株已广泛散播, 猪群感染猪 (尤其是母猪) 带毒、排毒率高, 表面健康猪群的病毒检测阳性率一般在10%以上, 有的甚至高达60%以上;传染性强, 曾患过蓝耳病, 血清抗体现已阴性的猪群仍且有传染性;接种PRRSV后157天甚至360天可从实验猪中分离出PRRSV;免疫机制复杂;高致病型蓝耳病油苗质量不佳, 效果较好的活苗 (弱毒或致弱) 仍存在许多不足甚至存在重大隐患;众多诱发因素与混合感染的影响。

1.2 预防措施

1.2.1 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 建立稳定的种猪群, 不轻易引种。引种时, 首先要搞清所引猪场的疫情, 阴性猪场只能引入阴性猪, 坚决禁止引入阳性带毒猪;阳性猪场引进的阴性猪应先进行弱毒苗免疫, 免疫4周后方可进场。引入猪必须进隔离区, 做好监测工作, 一般需隔离检疫4~5周, 健康者方可混群饲养。

1.2.2 规模化猪场要彻底实现全进全出, 至少要做到区域性 (如产房、保育、育肥) 全进全出。

1.2.3 建立健全规模化猪场的生物安全体系。

1.2.4 做好各阶段猪群的饲养管理, 用好料, 保证猪群的营养水平, 以提高猪群的抗病能力。

1.2.5 疫苗接种, 目前国内外已有许多商品化PRRS弱毒苗或致弱苗和灭活苗, 弱毒苗有标准毒和弱毒, 实践证明活苗效果显著好于灭活疫苗。用猪蓝耳病活疫苗对全场各日龄猪群进行免疫, 基础免疫进行2次, 间隔3周;种猪以后每隔4~5月免疫1次;商品猪1~2次免疫。

注意:一个猪场只能使用一种活疫苗;如果仅在保育猪出现感染, 则哺乳仔猪断奶前免疫1次;如果哺乳仔猪后期出现感染, 可在3日龄免疫1次;经产且抗体阳性母猪群不建议接种;如果猪场是阴性、稳定猪场, 可不免疫, 但必须有生物安全保障。

1.2.6 做好猪瘟、圆环病毒病、猪伪狂犬病和猪气喘病等疫病的免疫接种工作。

1.2.7 定期对猪群中病毒的感染状况进行监测, 以了解该病在猪场的活动状况。一般而言, 3~6个月监测一次, 对各个阶段的猪群进行采样进行抗体监测, 如果每次监测抗体阳性率没有显著变化, 则表明该病在猪场是稳定的, 相反, 如果某次抗体阳性率有所升高, 说明猪场存在感染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

1.2.8 对发病猪场要严密封锁, 对流产的胎衣、死胎及死猪做好无害处理, 病猪舍彻底消毒;隔离病猪, 积极治疗;周围猪场严格生物安全措施, 紧急免疫, 避免疾病扩散。

1.3 药物防治

本病重在预防, 对于已发病猪, 可进行适宜治疗。隔离病猪, 注射干扰素、畜可健或惠可宁, 解亦舒饮水, 连用3~4天, 无治疗价值的及时淘汰病猪;全群用包被替米考星拌料和紫益清饮水, 连用7天。

2 猪瘟

2.1 我国猪瘟现状

病原检测猪带毒率 (隐性感染率) 16%左右;但猪群抗体合格率只有50%~75%左右, 有的虽经过多次免疫, 许多猪只的抗体仍为零。

中国的疫苗C株属1群, 不过疫苗与当前流行株的相关性达74%, 疫苗还是有效的, 欧洲应用证明我国研制的疫苗仍是世界最好的疫苗之一。猪瘟病毒有强、中、弱之分, 病情与猪的抵抗力及毒株的毒力强弱都有关系。

本病传播复杂既有垂直传染又有横向传播, 带毒母猪是最大传染源, 母猪带毒还会危害卵巢和输卵管, 造成不孕, 仔猪免疫失败。

2.2 病猪表现

2.2.1 无名高热型:

各类猪发生的以高热为特征的非典型猪瘟, 仍是危害养猪业最严重的猪病之一, 发病猪死亡率10%~30%不等;和蓝耳病、圆环等病毒混合感染病例增多, 并继发多种细菌病, 使疾病复杂化。

2.2.2 繁殖障碍型:

主要表现种猪亚临床感染 (感染率平均20%左右) 及仔猪免疫失败, 哺乳期或断奶后仔猪多发生典型猪瘟。死于典型猪瘟的仔猪小肠斑点出血, 结肠溃疡, 肾脏表面出血, 膀胱黏膜出血, 繁殖障碍性猪瘟病猪发烧、早产。

2.3 防治措施

2.3.1 预防

2.3.1. 1 免疫接种 (选好苗、制定好程序)

种猪的免疫程序:种公猪春秋两防, 即每年2次;种母猪春秋两次;一年3次;每窝产后21~30天免疫。

仔猪的免疫程序:

20~60程序, 即20日龄一免, 60日龄二免;

0~70程序, 即乳前一免, 70日龄二免;

0~35~70程序, 即乳前一免, 35日龄二免, 70日龄三免。

后备种猪按仔猪程序:至8月龄配种前加一次免疫后, 按种猪程序进行。

2.3.1. 2 开展免疫监测, 查明隐性感染猪;

2.3.1. 3 及时淘汰隐性感染带毒种猪, 净化猪群;

2.3.1. 4 坚持自繁自养, 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制度;

2.3.1. 5 做好猪场、猪舍的隔离、卫生、消毒工作, 减少猪瘟病毒的侵入。

2.3.2 疫情处理

尽早发现, 及时诊断;划定疫点;封锁疫点 (疫区) ;做好病死猪的无害化处理;紧急预防接种;认真消毒被污染的场地、圈舍、用具等, 粪便堆积发酵、无害化处理猪瘟;针对非典型病猪积极进行药物治疗。

2.3.3 药物治疗措施

本病重在预防, 对于已发病猪, 可进行适宜治疗。隔离病猪, 注射干扰素或病毒唑、畜可健或惠可宁, 解亦舒饮水, 连用3~4天, 无治疗价值的及时淘汰病猪;全群用硫酸新霉素和紫益清饮水或拌料, 连用7天。

3 猪口蹄疫

3.1 临床症状

口蹄疫发病初始, 猪往往出现精神沉郁、发热、流涎、跛行, 但特征性症状是口、鼻、蹄及乳房等无毛部位出现水疱, 继而水疱破裂, 形成溃疡、结痂, 痂块脱落后形成疤痕。仔猪无病症或仅见拉稀急性死亡。类似症状的还有猪水疱病、猪水疱疹 (SVE) 、水疱性口炎 (VS) 。

3.2 病理变化

除表现易发部位皮肤及可视黏膜的口蹄疮外, 剖检病猪可见一下病变:口腔黏膜表现为弥漫性口炎, 咽喉、鼻腔、气管和支气管黏膜有溃疡。蹄间水疱破裂后, 通常出现继发感染, 表现深部组织坏死及化脓。仔猪甚至育肥猪心肌有灰黄白色条纹和斑点状坏死, 称“虎斑心”, 急性肠炎, 骨骼肌变性坏死等恶性口蹄疫病变。

3.3 防治措施

3.3.1 扑杀病畜及染毒动物疫情发生后, 可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扑杀动物的范围, 扑杀措施由宽到严的次序为:病畜→病畜群→疫区所有易感动物。

3.3.2 免疫接种兰兽研与中农威特共同研发的油佐剂全病毒灭活苗 (耿马或缅甸98谱系2010流行毒株) , 能有效遏制口蹄疫流行。常规免疫应保证每年2~3次。紧急预防应加倍免疫, 并增加免疫次数。

3.3.3 切断传播途径小到一个养猪场, 大到一个国家, 要想保持无口蹄疫状态, 必须严格限制患病动物、动物产品和其他染毒物品移动, 但面前在我国难以做到。

3.3.4 动物卫生措施疫区除对场地严格消毒外, 还要关闭与动物及产品相关的交易市场。

3.3.5 流行病学调查包括疫源追溯和追查易感动物及相关产品外运去向, 并对之进行严密监控和处理。

3.3.6 防控按规定该病不允许治疗, 实施严格扑杀措施。惟一有效的防制制剂是高免血清, 但也只限于对发病前期的猪有效, 而对中、后期的病猪基本无效, 因有散毒的危险, 禁止使用。有的用干扰素、病毒唑及抗生素防制疗, 但注射时因心脏病变常导致急性死亡, 可口服防继发感染药物和对症药物 (包被替米考星拌料+新霉素和解亦舒饮水) 。

4 猪Ⅱ型圆环病毒病

4.1 猪Ⅱ型圆环病毒感染现状

在德国, 屠宰猪和2~3岁繁殖猪血清抗体阳性率达85%。加拿大26%~55%。英国86%。爱尔兰92%。我国猪抗体阳性率一般在50%~80%之间, 几乎无一猪场幸免。该病感染率高, 致病力弱, 若无其它协同致病因素作用, 多呈隐性感染, 但近年来致病力较强的毒株不断出现, 传播途径复杂, 难以根除, 病例增多。属免疫抑制病, 诱发其他疫病或导致其它疫病免疫失败, 常与蓝耳病、猪瘟等病混合发生, 死亡率较高的蓝耳病、猪瘟病例多能检测到圆环病毒 (100%) 。

4.2 PMWS的临床症状

PCV2是主要病原, 一般临床症状可能与继发感染有关, 或者完全是由继发感染所引起。主要发生于断奶后保育仔猪, 特别是5~12周龄仔猪。一般于断奶后1周发病。感染猪场发病率一般4%~30%, 病死率介于4%~20%。猪渐进性消瘦或生长迟缓, 厌食、精神沉郁, 呼吸困难, 咳嗽。有时见腹泻和神经症状。贫血和可视黏膜黄疸, 体表淋巴结尤其是腹股沟浅淋巴结肿大。病猪衰竭、消瘦, 全身淋巴结肿大。白斑肾、胃溃疡, 间质性肺炎。

4.3 猪皮炎与肾炎综合征 (PDNS) 病症

4.3.1 症状:

该病通常发生在保育和育肥猪, 成年猪散发。病猪皮肤发生圆形或不规则形的隆起, 呈现红色或紫色中央为黑色的丘疹, 丘疹常融合成带状或班块状, 随后发展成黑色结痂。病灶通常在后躯、后肢和腹部。发病较轻的猪体温、行为正常, 常可在7~10日自动康复, 严重的可表现跛行、发热、厌食、精神沉郁、俯卧、步态僵硬死亡, 病死率较高。

4.3.2 病变:

剖检可见肾肿大、苍白, 常被出血点覆盖, 皮肤见局部炎症反应。镜检全身性坏死性脉管炎和纤维蛋白坏死性肾小球肾炎, 这种病变是Ⅲ型过敏反应的特征。

4.4 先天性颤抖的症状及病变

颤抖由轻微到严重不等, 一般发病率在1%~3%, 但有的高达20%。严重颤抖的病仔猪常在出生后1周内因不能吮乳而饥饿致死。耐过1周的乳猪能存活, 3周龄时康复。颤抖呈两侧性, 乳猪躺卧或睡眠时颤抖停止。有些猪一直不能完全康复, 整个生长期和育肥期继续颤抖。发病猪常为新引入的年轻种猪所生, 这表明这些血清学阴性种猪在怀孕的关键期接触了PCV2。

先天性震颤的猪无肉眼变化, 病理组织学变化为脊髓髓磷脂沉着迟缓, 脊髓神经缺乏髓磷脂化。

4.5 PCV2相关性肠炎

感染引起免疫抑制导致肠道病原菌的增殖。常见的病原菌有细胞内劳森氏菌 (引起回肠炎) 、密螺旋体 (出血性结肠炎, 血痢) 、沙门氏菌 (坏死性结肠炎) 等。回肠炎、血痢、结肠炎

4.6 防制措施

4.6.1 改变饲养方式、改善饲养环境、加强饲养管理、消除应激危害因素, 完善生物安全措施。

4.6.2 接种PCV2疫苗, 仔猪2周左右用灭活苗免疫。

4.6.3 加强检测, 清除带毒猪, 并注意猪场净化。

4.6.4 加强消毒措施, 做好常见病毒性疾病的防疫。

4.6.5 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严防细菌并发或继发感染 (病重畜可健注射, 群体包被替米考星拌料)

5 仔猪病毒性腹泻

5.1 病毒感染说

笔者倾向于流-胃-轮-瘟-蓝-圆-口-菌等多病原感染的结果, 环境与饲养管理是发病的重要因素。另外, 不能排除有流行性腹泻病毒新血清型 (Ⅱ型) 或变异毒株。

5.2 防治

5.2.1 疫苗免疫:

猪流-胃二联灭活疫苗免疫:妊娠母猪于产仔前20~30日龄, 仔猪3日龄注射;据说哈兽研研制的流-胃-轮三联弱毒疫苗效果较好;关键还要做好瘟-蓝-圆-口的免疫工作, 防治细菌继发感染。

5.2.2 综合防治措施:

改善饲养环境, 加强饲养管理, 药物科学预防, 患病猪及时治疗。 (畜可健或惠可宁注射, 口服新霉素+补液盐)

6 伪狂犬病

6.1 现状

猪场一般均使用效果良好的伪狂犬病基因缺失苗, 所以大规模暴发猪伪狂犬病的可能性下降, 主要表现为散发和局部暴发, 但不能忽视如下两个方面:

6.1.1 群体内部潜伏感染、区域环境野毒感染的双重压力;

6.1.2 保育、肥育期猪群伪狂犬病亚临床感染, 受到PRRS等其他病毒或细菌性因子多重感染导致严重的PRDC暴发。

6.2 防制方法

6.2.1 免疫接种

控制伪狂犬病的根本措施在于免疫预防, 疫苗的种类有灭活疫苗、弱毒疫苗和基因缺失疫苗。灭活疫苗对妊娠母猪安全、不存在毒力返强和散毒的危险, 但要求抗原含量高。

通过基因工程方法人工缺失该病毒的毒力基因胸苷激酶 (TK) 和与病毒增殖无关的糖蛋白基因g G或gE。这样由于缺失了毒力基因TK后, 使该病毒的毒力、潜伏感染的能力和返强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十分安全, 缺失了糖蛋白基因后可作为标志, 结合缺失蛋白ELISA, 在临床上可将注苗与感染野毒猪区分开来。建立健康猪群, 最终根除和消灭此病。

6.2.2 其他综合防制措施

加强引种关;在引种前进行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测, 任何一项结果应为阴性。猪群要定期监测野毒的感染、传播或消失情况。

消灭啮齿动物, 并禁止犬猫等动物进入养猪场。

加强以消除传染源及消毒为核心的生物安全措施。

6.2.3 伪狂犬病根除计划

当前猪病防治要点 篇4

1 猪病的发病特点

1.1 发病急, 流行快, 区域广, 频率高, 周期缩短

近年来, 猪病以病毒、细菌和支原体等混合感染为主, 传播速度很快, 2~3个月可传遍多个省市, 流行区域广泛, 例如深秋发生的猪高热病、冬季流行的猪传染性胃肠炎等疫病。自2010年以来, 高热病由一年的深秋暴发变化为常年多次发病, 发病周期缩短。

1.2 新病不断出现, 老病重新流行或病情加重, 传染病的危害性增大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发生的传染病, 如猪细小病毒病、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猪痢疾、猪蓝耳病、圆环病毒感染和副猪嗜血杆菌病等30多种传染病已在全国各地发生与流行, 由于人们对这些病的诊疗经验不足, 加大了猪病的治疗难度, 给养猪业造成新威胁。同时, 过去已控制的一些传染病, 如狂犬病、链球菌病、口蹄疫、流感和伪狂犬病等, 近年来发病率也有回升的趋势[1]。在新病不断出现的同时, 一些老的传染病也出现病情加重的现象, 例如猪沙门氏杆菌病、猪大肠杆菌病、仔猪腹泻等病, 20世纪八九十年代采取一般的常规治疗就能治愈这些疾病, 而现在治疗这些疫病已变得很困难。

1.3 疾病耐药现象严重, 敏感药物选择困难

由于各种猪场的实力所限, 种猪场净化疾病的措施难以落实, 猪体带菌带毒现象难以根除。疾病预防难, 一旦发病, 治疗难。滥用药物成为各猪场防猪病共同存在的问题。诸如大肠杆菌和副猪嗜血杆菌等细菌病的耐药现象逐年突出, 加重疾病的治疗难度。与此同时, 治疗模式发生改变, 从单一治疗转为综合治疗, 大量滥用、乱用抗病毒、抗细菌中西药物以及多种生物制剂的现象大量存在。例如有的养猪场从仔猪出生到出栏均一直投喂抗生素, 有的在不了解病因及药理作用的情况下, 盲目添加一些抗病毒及抗细菌中西药物用于防治疫病, 如此长期滥用、乱用抗生素, 使猪场中一些常见的细菌产生耐药性, 使抗生素的疗效显著降低, 并造成抗生素在猪肉及内脏器官中的残留, 严重影响出口贸易和人体健康[2]。

1.4 养殖小区的建立, 交通工具的进步, 人为地加速畜禽疫病的传播速度

养殖小区的建设, 违背科学养殖的理论。因养殖户可用耕地有限, 饲养密度过大, 养殖技术参差不齐, 猪只进出栏时间不一致, 无法有效落实全进全出的养殖理念, 不能真正落实猪粪、病死猪的无害化处理, 病猪交叉感染的问题难以杜绝。加之服务体系的逐步完善, 缩短了养殖场户之间的距离, 增加了养殖场户之间的接触机会, 加快了疫病的暴发速度。

1.5 病毒的混合感染和细菌的继发感染是近几年猪病的主要流行形式, 临床诊断、免疫预防和药物防治更加困难

猪群发病常常不是一种病原引起, 而是由2种或2种以上的病原体相互作用造成的, 导致猪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危害严重, 控制难度很大。当前, 主要的感染病原有猪蓝耳病病毒、猪圆环病毒、猪流感病毒、猪伪狂犬病病毒、猪瘟病毒和肺炎支原体等。其中, 猪流感病毒和猪蓝耳病病毒是近年来感染猪群的主要病因之一, 季节的转换或天气的变化使猪群的免疫能力下降, 猪流感病毒乘虚而入, 导致猪流感疫病侵入并蔓延, 若猪场中有猪蓝耳病病毒和猪圆环病病毒等病原存在, 这些病原很快就会侵入猪体, 导致猪群发病。

在猪场中频繁发生的继发性感染细菌主要有副猪嗜血杆菌、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链球菌、大肠杆菌、沙门氏杆菌、猪多杀性巴氏杆菌、衣原体、猪附红细胞体等。虽然环境中没有病菌存在, 但猪的呼吸道或肠道等器官里存在巴氏杆菌、副猪嗜血杆菌和大肠杆菌等内原性细菌, 当猪的抵抗力下降时, 其就在猪体内迅速繁殖, 引起猪群发病, 所以大型或中小型猪场在猪病的流行季节都有可能发病。应抓好日常管理, 切实做好疫病的免疫和药物防治工作, 提高猪群的抗病能力, 防止各种传染病的发生。在猪病料中同时可检出多种抗体和抗原, 或分离到2种以上的细菌, 但很难区分哪一种是致病病原。由上述病原引发的猪病综合症,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缺乏特征性, 增加临床诊断的困难, 也给疫病的免疫预防和药物防治带来困难, 从而导致猪群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高, 养猪风险加大[3]。

2 综合防治措施

2.1 广集信息, 及早预防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每个人获取畜禽疫病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广, 了解某种疾病的发病原因、发病症状、流行区域、治疗措施、危害程度, 尽早采取免疫和消毒等主动预防措施, 阻止疫病的侵入。发现疫病选择特效的治疗措施, 在疫病的最佳治疗期内治愈疾病。

2.2 不走弯路, 及早诊治

转变猪病治疗理念, 个体与群体治疗相结合, 以群体治疗为主, 个体治疗为辅, 抛弃整个猪群个体注射的治疗办法, 力争在猪病发生的早期治愈猪病[4,5]。正确认识病菌感染与临床发病之间的关系, 力争在疫病的亚临床状态治愈猪病。在猪病诊治的实践中, 以高热 (一般40℃以上) 、不食作为猪群发病的标准已不能适应当前猪病诊治的需要, 亚临床状态诊治疾病和群体治疗是当前治愈猪病的关键措施[6]。在正常情况下, 外界环境和猪体携带的病菌与猪体之间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状态, 病菌与猪体和平共处, 猪体呈现健康状态。当外界环境条件改变, 例如天气炎热、寒冷、骤变等, 机体的免疫能力下降时, 病菌就会迅速繁殖, 感染猪体, 而病菌感染机体后, 病猪并不会立即出现发热不食等临床症状, 病菌通过侵入途径 (肠道、肺脏、林巴器官等) 进入猪体, 然后在猪体内的细胞或体液中快速繁殖, 在病菌繁殖的同时, 猪体防御器官的功能也会加强与病菌的斗争。此时猪只采食基本正常, 猪体自身有很强的抗病能力, 如果采取科学的治疗措施, 阻断或抑制病菌的进一步繁殖感染, 使病菌繁殖数量达不到使猪体发病的规模, 在亚临床状态治愈猪病, 能大大提高病猪的治愈率, 有效降低养殖户因病造成的经济损失[7]。而当病菌繁殖到一定数量, 能够影响到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 病猪出现发热、不食等临床症状, 即发病再进行治疗时, 常常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2.3 疫病后果准预测, 果断决策降损失

根据发病率、死亡率、病程、发病猪体重、愈后生产潜能、当时生猪行情科学预测, 合理选择治疗措施, 及时淘汰病死猪或整个猪群。

参考文献

[1]李新.浅议如何加强猪病防控工作[J].农民致富之友, 2011 (10) :46.

[2]冯立新, 孙锷, 王磊, 等.春季常见猪病及其防治[J].养殖技术顾问, 2011 (11) :87.

[3]沈国东.夏季常见猪病的防治措施[J].养殖技术顾问, 2011 (11) :99.

[4]姜波.春季常见猪病及其综合防控[J].养殖技术顾问, 2011 (11) :126.

[5]杨玉勇.猪病防治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J].新农村, 2011 (8) :78.

[6]陈焕春.当前我国猪病流行动态与防治对策[J].兽医导刊, 2011 (11) :12-14.

当前猪病防治要点 篇5

1 猪瘟仍是当前养猪业的头号“杀手”,

但临床表现非典型化占据主流, 科学防治不容乐观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各品种、年龄、性别的猪均易感。一月龄以内的仔猪很少感染发病、一月龄以后易感性逐渐增加。本病有高度的传染性, 当易感猪群受到传染时, 即引起急性暴发, 最先发病的猪呈最急性经过。用“三看”来认定猪瘟的临床表现, 病理变化。一看皮毛。皮肤发红或有出血点, 指压不褪色则为猪瘟, 指压褪色则为猪丹毒;皮肤发黄多为黄袒;肢端皮肤发绀是肺疫;皮毛逆立多为感冒或热性病初期。二看粪便。粪便呈黄白色, 且无血、无臭、无粘液, 多为一般性腹泻;先便秘后拉稀或粪中带血, 多为急性胃肠炎或仔猪副伤寒;粪稀如水, 且伴有较多的血液和粘膜, 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 则为猪瘟, 粪便稀带血, 猪体消瘦, 腹痛则为猪棘头虫病。三看鼻镜。鼻镜干燥是体温升高、发烧的表现;鼻腔有大量鼻液流出多为流感;如有泡沫样鼻液流出, 则为肺水肿, 肺出血或慢性支气管炎。主要表现突然发病, 高热稽留, 全身痉挛, 四肢抽搐, 皮肤和粘膜发绀。两眼有多量的粘脓性分泌物, 甚至使眼睑粘连。耳、四肢内侧, 腹下及外阴等处皮肤出现出血点或出血斑。病猪皮肤、浆膜、粘膜和内脏器官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变化, 以淋巴结、肾脏、膀胱、脾脏、喉头、胆囊和大肠粘膜出血最为常见。肾脏色泽变淡, 皮质上有针尖大至小米粒大、数量不等的出血点。脾脏出血性硬死为猪瘟特征性病变。全身淋巴结充血出血, 切面呈大理石状。喉头和会厌软骨有不同程度的出血。膀胱粘膜有出血点。盲肠和结肠, 特别是回盲口常有钮扣状溃疡。不过, 近年来临床上见到的猪瘟, 多以温和型、非典型化占据主流, 往日猪瘟的典型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已经少见因此误诊现象十分普遍。

防治措施:不要总以为猪打了疫苗就万事大吉了, 疫苗质量不佳, 免疫程序不合理, 注射剂量不足, 操作不规范等, 即使是打了猪瘟疫苗也照样还会发生猪瘟。母猪打过猪瘟疫苗时, 没断奶的仔猪不会发生猪瘟。如果仔猪出生后6周以内打疫苗, 反倒因母源抗体干扰, 造成免疫失败, 待长到小猪、架子猪、肥育猪时, 就有可能发生非典型猪瘟。因对猪瘟没有特效治疗药物, 所以惟一的办法就是以毒攻毒。即以大于平时预防量的10倍以上的猪瘟疫苗注射, 刺激机体产生干扰素, 干扰猪瘟病毒复制, 使其产生免疫力。猪瘟常发地区实行超前免疫, 即初生仔猪吮初乳之前注射疫苗4头份, 即可终身获得免疫力。

2 猪繁殖与呼吸道综合症开始流行, 危害严重

猪繁殖与呼吸道综合症又称蓝耳病 (PRRS) , 是一种新的高度传染性疾病, 以母猪发热, 厌食和流产、死胎、木乃伊、弱仔等繁殖障碍以及仔猪呼吸症状和高死亡率为特征。该病目前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 我国一些地区的猪群也开始流行, 给养猪业造成严重的损失, 必须重视防治工作。

临床症状表现不一。种母猪开始发病时, 母猪出现体温升高, 精神沉郁, 嗜睡, 厌食甚至出现呕吐, 个别母猪甚至绝食3~7天, 随着病毒在猪群中传播。它影响妊娠后期母猪, 患PRRS的母猪在怀孕70天后, 流产率为0.5~4%, 死胎率为正常的2~4倍, 死亡率达20%以上。且弱胎数增加, 导致断奶前仔猪死亡率增加, 通常达20~50%。木乃伊比率由2~4%上升到15~20%, 在PRRS暴发期间, 一般会有4%以上的存栏母猪发生死亡。感染PRRS病毒的公猪可能表现为由于体温上升而出现精神沉郁, 但常常不表现临床症状。一般来说, 公猪对PRRS的反应与母猪相似, 感染后7天左右血液中的病毒消失。出现PRRS抗体并随之上升。有研究指出, 公猪感染PRRS病毒后的一段时间内, 其精液中有病毒排出, 最长达92天 (范围内为6~92天) 平均为35天。早产乳猪脐带肿大, 出血, 产后24小时死亡。小猪主要表现为呼吸加速, 有时呈腹式呼吸, 比其他细菌和病毒感染时的病状重得多。耐过猪生长缓慢, 需3周以上时间才能恢复, 育肥猪与成年猪表现的症状相似, 一些猪由于体温升高而厌食, 精神沉郁, 咳嗽, 常继发其他细菌或病毒混合感染而导致死亡。与仔猪相比, 育肥猪感染PRRS病毒的症状相对较轻。

目前该病毒尚无有效治疗药物, 关键是预防。在实践中, 防治的措施取决于猪群是否感染PRRS病毒, 生产单元的类型, 纯种后备猪或商品猪;管理方式;猪群规模和耐风险性;设备条件。

有多种生物安全措施, 特别适用防治PRRS。对非疫区猪群一定要尽可能的防治患PRRS。做好引种时的检疫工作, 引进的猪要严格隔离和观察60天, 并且测PRRS抗体。为了说明检测结果, 必须了解其在原猪场的免疫接种情况;详细了解引入猪场中猪的PRRS情况, 一定不要从表现急性PRRS症状的猪场中购进种猪, 以确保购进的猪在到达及隔离结束时都为血检阴性;对预购进的公猪或精液与本场进行比较, 对PRRS阴性的猪场, 则只能从PRRS阴性的猪场中购进PRRS阴性公猪或精液;严格执行“全进全出”管理程序, 对所有猪群尤其是保育和生产育肥猪应采取全进全出制;明确免疫目的和制定免疫制度, 制定一种切实可行的免疫计划;对那些已确诊发生PRRS并造成巨大生产和经济损失的猪场, 建议接种PRRS疫苗以预防和控制PRRS病毒感染, 适当减少群体规模或保育群规模, 有助于控制正患PRRS病猪场的保育群患PRRS, 但必须采取一套严格的措施才能成功;控制种猪场PRRS病毒的流行, 可降低PRRS病毒对猪生产性能的慢性影响。

3 弓形虫不可忽视

猪的弓形体病应该说是一种“老病”了, 但是前几年很难在临床上见到, 呈流行性发作更为少见。但近年来, 在很多地方已经形成地方性流行, 危害较大。其临床表现似流感, 体温升高到40.5~42℃, 稽留热型, 表现呼吸困难, 呈腹式呼吸, 咳嗽、流鼻涕, 四肢和全身肌肉疼痛, 僵直, 四肢内侧, 腹部皮下大面积呈现红紫色, 体表淋巴结肿大。以磺胺-6-甲氧嘧啶、磺胺嘧啶加甲氧苄胺嘧啶等药物治疗有效。

4 冬季不可忽视的猪气喘病

猪气喘病是由猪肺炎支原体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临床特征以咳嗽、气喘、呼吸困难为主, 死亡率虽然低, 但感染率很高, 感染猪发育迟缓, 生产速度降低13~16%, 每千克增重的饲料消耗增加14%, 加上药费的增加, 给猪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不同品种不同年龄的猪均可感染, 尤其是哺乳仔猪及幼龄猪最易感染。传染在哺乳期就开始了, 由大猪传给小猪, 小猪在6周龄或更大时才出现临床发病。

成年猪多呈慢性或隐性感染。妊娠后期母猪常呈急性发作, 死亡率高。该病虽无明显季节性, 但以冬春寒冷季节多发。在气候骤变, 阴冷潮湿, 猪群拥挤, 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不良时常促使该病的发生和流行。该病流行时常出现继发感染。如继发巴氏杆菌病、胸膜肺炎、沙门氏杆菌病等, 可使死亡率明显增加。

病猪在采食后或驱赶运动后常出现连续的低头干咳, 气喘, 呼吸次数增加, 病初期呼吸快而浅, 后期变为慢而深, 呈腹式呼吸, 拱背, 伸颈, 头下垂, 体温无明显变化。后期精神不振, 消瘦, 不愿运动, 预后常出现继发性感染而死亡。病理剖检见肺部心叶、尖叶、中间叶及膈叶下缘发生触合性支气管肺炎, 呈对称性肉样变, 病程长者, 病变部位颜色成深紫红色、灰白色、灰黄色肝变。病灶周围肺组织有气肿, 肺门淋巴结肿大呈灰白色, 切面外翻。有继发感染时引起胸膜纤维素性粘连, 肺部有化脓灶及坏死性病变。

单个病猪可用卡那霉素每千克体重2~4万单位, 每日一次肌肉注射, 连用五天。庆大霉素40~80万单位肌肉注射, 连用3~4天。如病猪较多可在饲料中加入北里霉素, 每100千克饲料加50克拌料, 连用5~7天并可在饲料中同时加入维生素B6, 以便增强代谢过程, 改善神经, 循环和消化系统的功能。

正确处理通风和保温的关系。猪舍内每周带猪消毒一次, 发病严重时增加消毒次数。生产区每10天消毒一次, 每次转群后彻底清扫消毒。消毒药可用2%次氯酸钠和0.3%过氧乙酸, 二者交替使用。如不同日龄的猪只混群, 连续不断的流水式猪舍, 过度拥挤等都可诱发此病, 要避免这些应激因素的产生。猪支原体弱毒苗免疫接种, 以提高抵抗力、降低发病率。在注射前将临床症状严重的猪淘汰。种猪和后备猪每年8~10月份免疫一次, 每头猪免疫剂量为5毫升, 在右侧胸腔注射 (注射部位在倒数第二肋间) 。仔猪可在5日龄进行早期免疫剂量为2.5毫升, 右侧胸腔注射, 使仔猪较早产生免疫力, 减少育成及育肥阶段的感染机会, 而且仔猪注射疫苗方便易行。

5猪感冒不等于猪流感, 虽小病可别小看

猪感冒是由于对猪只管理不当, 寒冷的突然袭击, 如贼风、穿堂风, 初冬未注意防寒保温等所引起, 各种年龄的猪均可发生, 但以仔猪多发, 且多发生于气温骤变的季节, 但没有传染性。其主要症状是体温升高, 末稍部分发凉或皮温不整, 眼流泪, 鼻流清涕以后转为脓稠鼻涕, 呼吸增快, 严重者畏寒怕冷, 不愿行走等, 可继发支气管肺炎。

猪流感是由于猪流感病毒所引起, 有传染性, 常全群同时感染, 其症状与普通感冒相似, 病猪体温升高40℃以上, 有时高达42℃。眼鼻常流出粘性分泌物, 鼻汁有时带有血色, 常呼吸急促, 呈明显的腹式呼吸, 夹杂有间断性咳嗽, 少食或不食, 粪便干硬, 也常见肌肉和关节疼痛, 喜卧, 多头猪挤在一起。猪流感的特点是来势突然, 大群发生, 症状较重, 但病程短, 多数猪在一个星期之内恢复, 少数猪发生继发性感染。出现大叶性出血性肺炎或肠炎而致死。解剖病死的猪, 发现病变以呼吸器官为主, 可见上呼吸道 (鼻、喉、气管、支气管) 粘膜出血, 有大量泡沫状液体, 或杂有血液。在肺的心叶, 尖叶和中间叶出现鲜牛肉状病变, 呈紫红色, 多呈不规则的对称。肺病区膨胀不全, 塌陷, 周围肺组织发生气肿 (外观呈苍白色) 。肺门、纵膈淋巴结水肿、充血。

无论猪的感冒还是流感, 虽是小病但不能小看。实际上, 猪得了这两种病以后, 往往成为“百病之源”, 特别是体温升高, 咳嗽等症状, 会成为许多疫病的先兆或诱因, 如不及时控制, 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发现后一般可用解热镇痛药如复方氨基比林, 30%安乃近进行对症治疗, 使用抗生素或磺胺药控制继发感染。中兽医疗法以解热镇痛, 祛风散寒清温解表为原则, 可用银翘散, 荆防败毒散等方剂。

6温和型猪瘟, 蓝耳病、附红细胞体, 弓形体等疾病, 常见多发, 临床症状极为相似, 诊断困难, 疗效不高

病猪在临床都有下列症状:体温升高, 呼吸困难, 流涎, 下痢, 食欲不振, 精神沉郁, 肌肉震颤, 间歇性痉挛, 后躯麻痹, 有前进、后退或转圈等强迫运动, 常伴有癫痫样发作及昏睡等现象;耳、腹下、尾、四肢内侧, 母猪会阴等处有出血性紫斑;有的伴有嘴角瘙痒。神经症状出现后1~2天内死亡, 仔猪死亡率可达100%。若发病6天后才出现神经症状, 则有恢复希望。但可能有永久性后遗症, 如瞎眼、偏瘫、发育障碍等。青年猪常见便秘, 一般症状和神经症状较幼猪轻, 病死率也低, 病程约4~8天。成年猪常呈隐性感染, 较常见的症状为微热倦怠, 精神沉郁、便秘、食欲不振。数日即恢复正常, 很少有神经症状。怀孕母猪于受胎40天后感染时, 常有流产、死胎及延迟分娩等现象。怀孕后期感染的则产出木乃伊胎, 也有活产胎儿, 但胎儿产后不久常出现典型的神经症状而死亡。母猪流产前后, 大多数无明显的临床症状。

对这些疾病, 目前仍缺乏特效的药物, 主要依靠注射疫苗预防。预防措施:不从疫区购入猪种, 引进的种猪应严格的隔离检疫, 并采血送实验室检查, 猪舍地面、墙壁、设施及用具等经常进行消毒, 粪尿放入发酵池或沼气池处理, 扑灭猪舍鼠类、防止野兽侵入等, 种猪场的母猪应每3个月采血检查1次。流行时的防治措施, 对于发病肥育猪场一般可采取全面免疫的方法。

7猪群寄生虫病感染率高, 影响生产效益

目前最严重的寄生虫病是疥癣引起的皮肤病, 尤其是育成猪群发病率很高。其次是蛔虫病, 鞭虫病偶有发生, 它的驱虫方法与蛔虫一样。

7.1猪蛔虫病

猪蛔虫寄生在猪的小肠内, 是一种常见的寄生虫病。该病流行很广泛。尤其对3~6月龄的育成、育肥猪和后备猪危害最大, 病猪发育不良, 生长缓慢, 并伴发胃肠炎症, 降低对其它疾病的抵抗力, 严重时可引起死亡。猪蛔虫繁殖力很强, 严重污染环境,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在卫生条件差, 猪群拥挤, 饲料不足, 质量差, 缺乏微量元素和维生素时感染严重。

当幼虫移行到肺部时, 病猪表现咳嗽, 呼吸急促, 体温升高, 食欲减退, 精神不振, 不爱走动, 消瘦。成虫寄生在小肠时, 食欲不振, 消化机能障碍, 磨牙、发育不良。如严重感染时可发生阵发性痉挛性疝痛, 大量虫体阻塞肠管。病理解剖:初期幼虫在肺、肝脏移行, 肺表面有出血点, 呈暗红色, 肺内有大量蛔虫幼虫, 肝表面有大小不等, 边缘不规则瘢痕化的白色斑纹, 呈点状或块状。大量成虫寄生在小肠引起肠炎。有时胃、胆管内也可发现有成虫。一般发现小猪消瘦, 贫血、生长停滞或成为僵猪, 可取粪便进行虫卵检查。

每年春秋两季各驱虫一次, 平时每隔2~3个月驱虫一次。搞好猪舍卫生, 经常清除粪便并堆积发酵。母猪驱虫在配种前或产仔前3个月进行。治疗:伊维菌素是国际公认的一种高效广谱新型驱虫药。能较好地驱除体内外多种寄生虫。国产伊维菌素注射液0.2~0.4mg/kg体重一次皮下注射, 效果均为100%, 与进口伊维菌素注射剂0.3mg/kg体重一次皮下注射效果相同。驱虫灵0.2g/kg体重混入饲料中一次服用。丙硫苯咪唑10~15mg/kg体重一次服用。敌百虫每千克体重0.1克, 总量不得超过10克。配制成水溶液混入饲料中一次服用。集体喂药时, 为防止有的猪吃得多, 有的猪吃得少, 影响驱虫效果, 一般以10头猪为一群最好。

7.2猪疥螨病

猪疥螨是疥螨虫寄生于猪皮肤所引起的慢性皮肤病。以病猪皮肤发痒和皮肤发炎为特征。该病是一种接触性感染的疾病。猪栏、墙壁、用具、饲养人员的工作服, 鞋、手均可传播。虫卵离体后10~30天内仍有保持发育能力。猪舍阴暗, 猪群拥挤时及寒冷季节发病较多。除此之外, 与营养和健康状况有关。瘦弱猪和幼年猪易感。多发生在5月龄内的猪, 先从头部、眼下、耳壳、腹下开始, 然后蔓延到颈、背部、四肢。最后扩展到全身。疥螨在猪皮肤挖掘隧道, 刺激末稍神经, 引起皮肤发痒, 常在圈墙、栏柱等处磨擦, 皮肤组织受损伤, 有组织液渗出形成痂皮。皮肤以不断受磨擦刺激, 皮肤角质层增厚形成皱褶和龟裂, 被毛脱落, 严重时, 食欲减少, 消瘦死亡。

治疗:伊维菌素计量同猪蛔虫病, 阿福丁、每千克体重用阿福丁0.3mg皮下注射, 用药后3天病猪瘙痒症状减轻, 在第七天时重复用药一次效果较好。敌百虫3%溶液喷雾, 5~10天之后再喷雾一次。松馏油50ml加双甲脒8~10ml混合后加植物油溶解, 加热搅拌均匀, 冷却后涂擦患部。涂擦前患部要剪毛并清洗干净。隔日再涂抹一次, 一般涂抹2~3次即可好转。购入新猪要隔离检查, 确认无病方可并圈饲养。猪群不可过于拥挤。搞好环境卫生, 定期消毒。

7.3仔猪水肿病仍不断发生, 给养猪业造成很大损失

猪水肿病也叫肠毒血症, 是仔猪一种急性致死性疾病,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且流行广泛。近几年来虽有缓和, 但是不容乐观, 该病由特殊血清型的溶血性大肠杆菌在肠道内大量繁殖产生毒素被仔猪机体吸收后引起的。突然发病, 精神沉郁、食欲减少或完全停食, 口流白沫, 心跳加快, 呼吸起初快而浅, 后来慢而深。病猪肌肉震颤抽搐, 叫声嘶哑, 四肢划动作游泳状态, 行走时四肢无力, 摇摆不稳, 站立时背部弓起, 发抖。体表某些部位的水肿是本病的特征, 水肿常见于眼睑、头盖部、颊部、下颌部, 有时波及到颈部和腹部皮下。

剖检主要见到胃大弯和贲门水肿, 水肿发生在肌肉层和粘膜之间, 切面呈胶冻样。胃底部及小肠有弥漫性出血, 结肠系膜及大肠壁也发生水肿。淋巴结水肿、充血、出血。脑水肿, 头部, 眼睑皮下水肿, 呈胶冻样。发病率虽不很高, 但死亡率很高。该病呈地方性流行, 常限于某些猪场和某些窝仔猪, 一般不广泛传播, 在发病猪场中的发病率约为10~35%, 主要发生于断奶仔猪, 生长快, 体况健壮的仔猪最为常见。

饲料和饲养方法的改变;日粮蛋白质浓度过高;缺乏矿物质和维生素, 尤其是维生素E和微量元素硒的不足;气温突变, 阴雨潮湿等应激因素是诱发本病的原因。因本病病因复杂, 应采取以下综合性预防措施降低发病率。

不要从有病地区购进新猪。邻近猪场发生该病时, 要及时对存栏仔猪接种疫苗, 同时做好消毒工作, 防止病原性大肠杆菌的侵入。

仔猪断奶时要加强科学的饲养管理。不要突然改变饲料品种和饲养方法, 要减少饲料喂量, 以后逐渐增加至足量, 避免应激现象的发生, 是预防仔猪水肿病的关键。

降低饲料蛋白质, 提高纤维素含量, 在饲料中合理添加维生素E和微量元素硒, 日粮硒保持0.3~0.3mg/kg水平, 维生素E保持150~200mg/kg水平。

在饲料中添加2%的有机酸能有效预防本病。有机酸可增加仔猪胃液的酸度, 促进胃蛋白酶的分泌。提高对饲料中蛋白质的消化率。二能抑制大肠杆菌、肠球菌等有害肠道菌的滋生, 有利于益生菌的增殖, 保持肠道的微生状态平衡, 以预防水肿病的发生。

在本病发生的猪场, 可在仔猪料中按每千克体重添加5~20mg土霉素碱, 每日一次, 连用5日, 以预防本病的发生, 乳酸菌 (益生素) 制剂也有预防功效。

病猪一般用抗菌素, 口服以抑制肠道内的病原性大肠杆菌;用盐类泻剂排除肠道内的细菌;用葡萄糖、氯化钙、甘露醇等药物静脉注射、安那

高寒地区牛患腹泻每年春初发病较多, 一般患病牛病程时间长, 多数因营养不良性贫血而死亡。严重影响着养牛业的发展, 给养殖户经济造成较大损失。笔者把自己近几年来防治牛腹泻的体会介绍如下, 供大家参考。

谈春

1发病原因

由于冬季饲养管理不当, 造成营养不良, 机能抗体下降, 抗病力低。

季李牛 (山书录患省西腹峨代县泻畜口镇的医牧兽防站0342治) 00体

山区冬季积雪、冰, 随着春季气温升高, 溶化积雪及冰河形成洪水卷着泥沙污染放牧区及河域。大约持续7~10天左右, 牛非常爱饮用, 一旦喝了寒气伤脾胃, 脾胃功能运转失调, 随后为引发腹泻的主要原因。

在治疗期间, 由于抗生素的滥用, 一方面细菌产生抗药性, 另一方面在用药的过程中造成肠道菌群失调引起感染, 导致久治不愈的结果。

2临床症状

病初精神短少, 草料迟细, 泄粪稀薄, 混有泥沙, 肠鸣如雷, 耳角发凉, 舌苔薄白, 舌津滑利。

3诊断要点

腹泻粪便中常有泥沙, 机体消瘦较快, 治疗后容易复发。

4剖解

肠胃粘膜脱落, 充血, 个别心包积水。

5 治疗方法

由于饮用污浊河水, 冷气入胃寒气伤脾, 脾胃而阴冷, 致使脏器冷气虚, 脾胃失调水谷不能运化, 清浊不分而作泻。

治疗原则以温脾健胃, 调中止泻为治则。

5.1 处方一:本方适用发病初期

青皮21克、厚朴24克、炒白术30克、肉桂9克、川芎6克、猪苓21克、泽夕21

咖肌肉注射, 利尿素口服, 以强心、利尿、解毒, 有一定的疗效。可用以下几种方法治疗:25万单位/ml的卡那霉素2ml, 5%磺酸氢钠30ml, 25%葡萄糖40ml混合后一次静脉注射, 每日

两次。同时腹腔注射10%磺胺嘧啶10ml, 将芒硝20g、土霉素片50mg/kg体重同时灌服, 一日一次。或消肿王0.2ml/kg体重或复方治菌磺0.3ml/kg体重肌肉注射, 一日两次。连用3天。克、枳壳24克、滑石30可、炭山楂30克、木通5克、甘草12克、生姜9克。共研末, 煎沸冲之, 候温灌服, 每天一付, 连服3天。方义:方中青皮、厚朴、枳壳、健胃行气;肉桂、生姜、温中散寒;白术利湿健脾胃;当归、川芎补虚活血;山楂、甘草健脾和胃。故本方具有健脾调中, 补虚散寒, 再用猪苓、滑石利水则泻自止。

5.2处方二:本方适用腹泻日久者

红糖500克、莲子150克, 研末, 混合后开水冲, 候温服之。连服3天每天一付。方义:红糖味甘, 性温, 温胃健脾, 解毒止痢;莲子味甘, 涩、性平, 养心益肾, 补脾涩肠, 收敛止泻有良好功效。

5.3 巩固疗效

促进消化机能的修复, 采用复合多维片

1 0 克、鞣酸蛋白1 0 克、胃蛋白酶1 0 克,

或人工胃液, 连服7天每天2次, 一般无复发。

5.4在严重脱水情况下, 应早期进行强心补液, 纠正酸中毒

最好将生理盐水、低分子糖酐和5%碳酸氢钠液按2:1:1比例进行混合性输液为宜, 在500ml的输液中加入10%氯化钾10ml以补充钾。

5.5中西医结合

近年来治疗病例中, 及早发现对症治疗效果好, 用抗生素治疗后易复发, 建议用中西结合治疗更佳。

6预防措施

以预防为主为原则。

加强科学饲养管理, 添补精料, 增强机体抗病力。

早春期间放牧应注意牛少饮用凉洪水, 防止和减少发病率, 保证家畜健康发展。

上一篇:教育教学论文的选题下一篇:数据化信息平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