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和未来

2024-08-15

当前和未来(精选4篇)

当前和未来 篇1

朱中一:立足当前,面向未来

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始终是行业的重要任务。中国的市场经济是一个法制经济,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当中的决定性作用,离不开成熟配套的法律制度和政策环境。十八届三中全会讲到了市场经济决定性因素,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我认为,发挥政府的作用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建立一个配套成熟的法律法规环境、制度环境。如果没有一个成熟的配套的法律法规环境和成熟的制度环境,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是非常难的。

任何政治的出发点是要解决面临的现实问题。我们要立足当前,面向未来。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没有一个完善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是发挥不了市场决定性作用的。所以,我们相信,从今年开始,各个部委一定会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加快制定配套的相关制度法规。房地产税的立法肯定是加快的,不动产登记条例的立法是加快的,住房信息的联网是要加快的,商品房销售的合同文本也在加快,这些都是在奠定法律制度、政治制度基础,如果没有这些东西是很难发挥市场的作用。比如说要解决小产权房的问题,要解决城乡土地市场的统一问题,没有法律这些是不可能完成的。

当前和未来 篇2

2011年12月09日《中国发展观察》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许正中

当前经济形势:健康与隐忧并存

(一)总体积极健康

对近年经济形势的正确认识和评估是制订中长期战略规划的基础。从总体上看我国经济运行的情况是好的,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结构和效益的关系趋于改善,经济与社会发展趋于协调,一些突出矛盾正在逐步缓解。

1.经济增长走势良好

从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至今的33年间,经济增长速度一直都保持在高位运转。尽管有一些小的波折,但从1998年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平均每年是9.9%,工业化、城镇化、消费结构升级、收入增长等经济增长的支撑力量并没有发生变化。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的是数以亿计的人口摆脱贫困,我国也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与制造国、第二大经济体。

2.消费增长平稳较快

改革开放以来,出口和固定资产投资使我国经济持续着快速发展,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两大动力严重受挫,消费需求的重要性逐步凸显。2007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首次超过投资,2009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50.7%上升至52.5%,投资与消费增幅的差距有所缩小。正如摩根士丹利亚洲非执行主席史蒂芬·罗奇所表示的,中国“十二五”规划可能引发现代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消费浪潮,对中国、亚洲及更广泛的全球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

3.进出口总额较快增长

对外贸易是一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重要方式和渠道,也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核心内容与出发点。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从封闭半封闭经济发展为全方位的开放经济,从贸易逆差转变为顺差,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2010年我国进出口连续5个月出现正增长,一季度进出口总额6178.5亿美元,同比增长44.1%。其中,出口增长28.7%,进口增长64.6%。更可喜的是从进出口产品的结构看,机电类技术型产品出口增势较强,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开始下滑。

(二)隐忧依然存在1.外部:国际市场动荡增加

良好的外部环境是我国经济保持健康态势的前提条件之一。然而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遭到了巨大打击。其后经过各国政府的努力,世界经济开始缓慢复苏,但仍十分脆弱,充满不确定性,且各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超常规财政刺激政策的负面影响开始显现,风险从私人部门向公共部门转移。美国国债被评级机构历史性地降低信用等级,引起了国际金融市场急剧动荡;与此同时欧盟主权债务危机仍在发展,日本经济仍受地震的严重困扰。这些都严重阻碍着世界经济的复苏。另一方面,世界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壁垒将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构成严重威胁。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遭遇的歧视性待遇增加,其中发展中国家针对中国的反倾销行动占其全部反倾销行动的比重,从2002年的19%增加到2009年的34%;而工业化国家针对中国的反倾销行动从2002年的11%增加到了2009年的27%。这都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震荡较大,存在不确定性。

2.内部:通胀阴影挥之不去

中国经济的发展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将会纠结于保增长还是控通胀的微妙平衡中。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上半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涨幅从1、2月份的4.9%到5月份的5.5%,再到7月份创37个月新高的6.5%,逐月攀升。8月份虽然略有下降,但仍处高位,上涨压力仍然较大。与之相对应的则是高失业率。根据中科院的统计,2009年我国失业率为9.6%。日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张小建也表示:“今年年底到2012年中国失业率肯定要比现在有所增长。”挥之不去的通胀阴影制约了我国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空间,降低了调控的效率,制约着经济的发展。高盛投资管理部中国副主席哈继铭指出:“过去三年货币供应速度过快。累计货币增速超过GDP增速50%,接下来如果货币增速慢于GDP增速是很正常的,是对过去三年错误的纠正。”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预期:“双C”(机遇与挑战)齐飞

2006年,世行《东亚经济发展报告》提出了“中等收入陷阱”(Middle Income Trap)的概念。要跳过这个陷阱,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关键。未来一段时期不仅是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结构重构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之旅。

1.全球新一轮洗牌:出口奇迹步入黄昏

金融危机减缓了世界经济的发展速度,改变了世界市场的需求总量和需求结构。低迷的国际市场加剧了各个国家之间的出口竞争。为促进经济尽快复苏,各国纷纷贬值本币、增加各种补贴来刺激出口;同时也竞相出台各种贸易保护措施,保护本国市场并缓解国内就业压力。一些发达国家面对金融泡沫破灭的事实,提出了“再工业化”的口号,期望通过扩大实业生产,发展制造业的途径,提高劳动者的有效收入,从而促进人们的实际购买力。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传统的贸易保护主义必然抬头,针对“中国制造”的贸易壁垒必将极度严苛。而随着中国国内各种生产要素价格的不断上涨,中国曾经拥有的低成本出口优势将被严重撼动,发达国家会逐渐把投资中心转向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尽管制造业所创造的中国出口奇迹将很难重现,但全球新一轮的洗牌也为中国经济的崛起提供了机会。在新经济格局形成的过程中,旧有格局被打破,新经济体将获得发挥的空间,登上世界舞台。

2.中国城市化越坎:城市病“魔咒”缠绕

根据国际经验,城市化的发展是一个缓慢、加速、再减慢的过程。当城市化水平达到30%左右后,就将进入加速阶段。目前我国的城市化率是47.5%,已经处于加速阶段内。据预测我国城市化水平在2015年将达到50.35%,2020年达到54.45%,2030年达到61.63%。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同时也是社会结构的巨大变迁,与其动态性、多样化和高度关联度的发展模式相伴随的是“城市病”的逐渐凸显和集中爆发。城市作为一个引力场,聚集的不仅仅是人口、物质、资金、信息、文化和产业,还有各种社会问题。在经济快速转型的过程中,这些社会问题不断积累、激化,反过来成为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城市化在带来问题的同时,也带来了发展。巨大的城市化空间同时也是扩大内需和经济发展的空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部长冯飞表示,“推进城镇化将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投资增长,以及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带来的消费扩大,为我国扩大内需和调整经济结构提供动力。”

3.中国区域经济重整:主体功能区理念的落地

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区域发展越来越呈现失衡、不协调的态势。我国区域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主要不是单纯的经济总量的地区差距,而是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空间失衡。不合理空间结构的调整要花费巨大代价。未来五年正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

期,也是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时期,区域发展不协调的问题解决不好,将成为经济发展的羁绊。综合考虑区域发展的差异性,划分不同类型区域并制定和实施有区别的规划及发展政策,是世界各国政府调控区域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此基础上,“十二五”规划提出了主体功能区战略,对国土空间重新调整、合理规划,这一思路充分体现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然而主体功能区战略在从构想成为现实的操作中还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也提出了许多挑战。如人口转移问题,与相关规划之间的衔接和协调问题、土地流转问题、主体功能区的划分、规划目标、监管和绩效考评体系问题等。

4.低碳经济与新一轮技术革命的突破:技术瓶颈凸显

当前国内煤炭行情及未来展望 篇3

一、目前国内煤炭行情特点

国内煤炭经历了近10年煤炭产需量快速增长的黄金时代, 受到外部严峻的经济环境影响, 尤其是欧债危机的风险还在继续扩大, 自2011年11月份增速开始放缓, 煤炭市场逐渐陷入低迷期。2012年煤炭市场需求和价格回落, 煤炭产量继续增长, 全社会存煤快速增加, 市场供大于求趋势明显, 企业经营风险加大。

1.煤炭供需失衡

2012年煤炭市场需求回落, 供应能力大幅增加。初步测算, 2012年全国煤炭消费总量约36.2亿吨, 同比增长3.9%, 增速同比回落5.6个百分点。主要耗煤行业中, 电力行业耗煤约17.8亿吨, 同比增长2.5%, 增速回落10个百分点;钢铁行业耗煤约5.5亿吨, 增长4.8%, 同比回落0.7个百分点;建材行业耗煤约5亿吨, 增长8.5%, 增幅与去年基本持平;化工行业耗煤约1.8亿吨, 增长11%, 同比回落1.8个百分点。四大耗煤行业共消费煤炭30.1亿吨, 占消费总量的83.1%。而另一方面全国原煤产量呈现递增趋势, 2012年我国原煤产量累计38.6亿吨, 同比增加3.4亿吨, 增长9.64%, 其中, 一季度为8.6亿吨, 二季度为10.9亿吨, 三季度为10.1亿吨, 四季度为8.9亿吨。同期, 我国煤炭进口约2.9亿吨, 与2011年相比增加了1.076亿吨, 同比增长59%;累计出口煤炭928万吨, 为1986年以来新低, 也是1987年以来煤炭年出口量首次不足1000万吨。

2012年伊始, 全国煤炭库存激增, 迅速从用户、中转地, 向上游煤炭企业蔓延。2012年底煤炭企业存煤8500万吨, 同比增加3120万吨, 增长58%;重点发电企业存煤8113万吨, 同比减少52万吨, 下降0.6%, 可用天数仍保持在19天以上, 煤炭企业去库存压力较大。2013年一季度, 据陕西省煤管局统计, 陕西省煤炭库存量287.49万吨, 环比增加28.87万吨, 增幅11.16%, 同比增加70.55万吨, 增幅 32.52%。其中省属煤矿存量262.09万吨, 环比增加29.27万吨, 增幅12.57%, 同比增加61.65万吨, 增幅30.76%;央企神东煤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陕煤矿存量25.40万吨, 环比减少0.40万吨, 降幅1.55%, 同比增加8.90万吨, 增幅34.50%。数据显示, 山东37家统调主力电厂电煤储备已达1050万吨, 按日均最高耗煤量测算, 可维持29天以上的用量。与此对应, 兖矿集团库存约110万吨, 山东能源集团库存约100万吨。这是近10年来, 国内煤炭市场首次出现供需失衡现象。

2.煤炭价格弱势运行

自2011年11月份以来, 煤炭价格整体弱势运行。以动力煤为例, 如图1所示, 环渤海动力煤平均价格走势表现为四个阶段:2011年11月至2012年2月是第一阶段, 煤价延续2011年11月份以来的回调态势, 继续小幅回落;2012年3~4月是第二阶段, 煤价止跌后连续小幅上扬;2012年5月~8月是第三阶段, 煤价由升转降, 降幅快速扩大;2012年9月至今是第四阶段, 煤价小幅上扬后持续小幅下降, 整体煤价还是处于低位。尤其是2012年9月至今, 市场煤价一直处于历史地位。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显示, 5500大卡动力煤的综合平均价格已从2011年11月9日的853元/吨持续降至2013年4月24日的613元/吨, 下跌240元, 跌幅高达28.1%, 创近几年内新低点。

数据来源:秦皇岛煤炭网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二、我国当前煤炭行情成因分析

1.国家整体经济形势

煤炭一直作为我国的基础能源, 在国民生产中起着支撑作用。1981年~2011年, 中国能源消费以年均5.82%的增长速率, 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10%的增长。2011年, 煤炭占全国能源年消费的比重为68.4%[1]。所以, 国民经济的整体活力与煤炭的消费状况息息相关。2011年以来, 我国国民经济增长速率逐步放缓趋稳, 有研究表明:GDP每增长1%, 商品煤价平均售价就上涨5.429%, 煤炭消耗量每增长1%, 商品煤平均售价提高8.648%[2]。但是, 如图2所示, 2011下半年以来, 受欧债危机风险因素增加影响, 国内经济增速减缓, 煤炭需求同比大幅下降, 煤炭市场供大于求, 导致煤炭价格一直处于弱势区间。

2.煤炭进出口

我国在煤炭进出口政策方面经历了如下调整:2006年我国取消了煤炭出口退税政策;2008年8月20日, 焦炭的出口税率由25%提高至40%, 炼焦煤的出口税率由5%提高至10%, 其他烟煤等征收10%的出口关税;2012年对褐煤进口关税原定3%的税率被取消, 我国实现煤炭进口零关税[3]。由此可见, 国家政策不断放松进口收缩出口。其中2009年是具有标志性的一年, 此年度中国进口煤炭1.26亿吨, 出口2240万吨, 净进口量1.03亿吨, 这一年中国首次成为煤炭净进口国[4], 截止到2013年, 中国已连续4年成为煤炭净进口国, 同时连续两年成为世界第一大煤炭进口国。如图3所示为我国近些年煤炭进出口变化情况。就2012年, 据海关总署统计, 全年共进口煤炭2.9亿吨, 同比增长29.8%;出口煤炭928万吨, 下降36.7%;净进口1.972亿吨, 增长17.4%。事实上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 全球发达经济体低迷, “金砖国家”等新兴经济体增长势头不减, 欧美等发达国家收缩煤炭进口, 而这些多余的煤炭都流向了中国、印度、韩国等国家[5], 如图4所示。

数据来源: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

数据来源:数据库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

另一方面, 进口煤相对内贸煤的价格优势形成对国内煤炭的冲击。比如美国坑口发热量为5800大卡煤炭报价22.68美元/吨, 煤炭铁路运输成本为每吨0.0194美元/英里, 运送至西海岸运费估算将达到平均18.82美元/吨, 由巴拿马干散货船运送至中国秦皇岛港的海运费用平均每吨22.74美元, 按照17%的增值税税率进行计算, 美国动力煤的到岸价将约为75.16美元/吨。再按1:6.1428的美元汇率, 上述美国煤炭若运到秦皇岛, 价格仅为462元/吨。而国内, 即使是在目前煤炭价格最低的4月份, 5800大卡煤炭报价约为650元/吨, 仍与进口煤炭价格相差甚大。所以进口煤炭对国内煤炭市场的冲击很大, 特别是在东南沿海地区。

3.下游工业用煤需求减弱

我国煤炭消费主要用于火力发电、钢铁、建筑、化工等重工业, 其中火力发电就要消耗50%以上的煤炭, 钢铁消耗其中约15%, 剩余领域的煤炭用量占比很低。而钢铁、建材和有色金属等重工业产品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生产这些重工业产品, 除直接消耗大量煤炭外, 还要消耗大量电力。2003年至2012年, 我国重工业累计用电量占全社会累计用电量的60.5%, 80%以上的发电量为燃煤发电。而2012年以来我国南方地区降雨量充足, 水力资源充沛, 水力发电占总发电量比例增加, 导致发电企业煤炭需求减小, 库存有余。另一方面数据显示我国房地产产业的增长对于拉动煤炭需求具有重要作用[6], 近两年的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使房地产市场趋于稳定, 泡沫减少, 导致市场对煤炭的需求疲软。

4.能源结构影响

石油作为一个国家的战略能源, 在能源结构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国际油价的高低起伏, 影响着其他替代能源的需求及价格浮动。如图5, 2011年以来国际油价长期处于中低位平稳波动, 特别是2012年3月开始的油价下跌, 使国际上原本使用石油发电的国家地区, 放弃使用煤炭发电, 重新采用石油发电。而能源消耗大国美国去年发生一场悄然降临的“页岩气革命”, 亦用其取代煤炭来发电。数据显示, 2010年美国页岩气产量已经超过了1000亿立方米。在过去的5年里, 美国页岩气产量增长超过20倍, 从2006年仅为其天然气总产量的1%, 到2012年增长至美国天然气总产量的40%, 同期美国天然气总产量增长25%。这都在很大程度上导致煤炭需求降低, 煤炭产能过剩, 使国际煤炭价格处于低位, 再加上国际海运运输成本低廉, 对于我国沿海地区来说, 进口煤相对内贸煤在价格上更加具有优势。这进一步导致我国煤炭企业的产能相对过剩, 库存增加, 销售困难。另一方面, 国家大力发展新能源, 如核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生产总量中的比重增加。国务院通过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显示, 到2020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比例争取达到16%。其中, 风电达到3000万千瓦, 太阳能发电达到200万千瓦, 力争使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总电力装机容量的比例达到30%以上。这些都使得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有所减小, 需求下降。

数据来源:中国化工网

三、未来煤炭趋势展望

我国资源现状的基本特点是“富煤、贫油、少气”。在未来较长时间内, 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中拥有绝对的主导地位, 它在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中所占比重一直保持到60%以上。我国电力燃料的76%、钢铁能源的70%、民用燃料的80%、化工燃料的60%均来自于煤炭。煤炭行业已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我国政府在《中国的能源政策 (2012) 》白皮书承诺, 到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将达到15%左右, 一半以上需要依靠水电来完成, 我国南方地区是水力发电的主要地区, 所以南方地区降雨量是否充沛对于煤炭需求有很大影响, 这成为影响煤炭年度需求的不确定因素。另一方面, 国际新能源页岩气成为新宠, 尤其是在美国国内页岩气的开发利用取代了大量的煤炭发电, 并将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逐步取代煤炭。受其影响, 目前我国鼓励页岩气开采, 但我国在这一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 相关经验是“零基础”, 技术政策都不是很完善, 这些依然不能撼动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主导地位, 所以在10年之内煤炭作为第一能源的地位不会动摇。同时,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初期向半工业化过度的时期, 还处在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 城市化进程如火如荼, 国家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只是挤破了房地产行业的泡沫, 使房市趋于稳定, 但是国人对于房子的刚性需求还在, 未来房地产行业将依旧增势迅猛, 仍是带动煤炭需求的重要动力[6]。只是随着我国经济增势的减弱, 这种需求逐渐呈现平稳增长, 不会出现前十年那样辉煌的“黄金时代” (产量年平均增长率13%) 。此外, 由于经历了前几年煤化工行业的热度, 产能纷纷过剩, 因此目前的国家政策在这一方面持谨慎态度, 并有所限制, 未来煤化工行业的发展充满不确定性, 这在一定程度上使煤炭需求受到不确定因素影响。但是根据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分析判断, 煤炭产需量将在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2014年以后重拾增长势头, 但增势将弱于此前10年, 煤炭产需量峰值将出现在2020年前后。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年鉴2011[EB].中国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2]袁桂秋, 张玲丹.我国煤炭价格的影响因素分析[J].价格月刊, 2009.2.

[3]王震.我国煤炭进出口现状及展望[J].煤炭经济研究, 2012.7.

[4]才汝骏, 沙炜, 李响.中国煤炭进口形势及未来走势分析[J].煤炭经济研究, 2011, (6) .

[5]王玥葳, 李清亮.进口煤对中国近期沿海煤炭市场的冲击分析[J].中国煤炭, 2012, (9) .

浅谈我国当前及未来周边安全形势 篇4

展望2012年的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有两大战略态势值得深入关注。第一、中美战略竞争将持续加剧。一方面,奥巴马总统首次参加东亚峰会,在地区合作进程、地区议程的设制以及区域内其他合作机制等都发表了相关构想,这对中国和平崛起的进程将产生重要影响。另一方面,南海问题矛盾升级,这一问题本来是中国与越南、菲律宾之间的主权争端,但近来的发展越来越表现为中美战略利益的较量。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使得维护海洋权益和稳定周边海域日益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内容,但这与视太平洋为其“内湖”的美国的战略利益不可避免地产生冲撞。南海问题成为美国牵制中国的“抓手”,未来美国与周边国家深化海事安全合作,在海洋问题上结成利益共同体抗衡中国的趋势将增加。对中国而言,岛屿因涉及主权问题,毫无疑问是中国核心利益,而且海洋利益是国家利益拓展中必须坚持的内容。未来的挑战是周边国家在何种程度上愿意接受中国改变既有的海洋秩序。

第二,2012年是周边国家的大选年,各国国内政治变化可能引发地区格局新变化。2012年,美国、韩国、俄罗斯、台湾地区等都将迎来大选,中国也面临着政府换届。各国政府将更加关注国内问题,但是选举中议题的炒作,可能给地区国际关系调整带来新压力和动力。新领导人上台,财经政策变革将对市场走势产生重大影响,这种波动有时足以影响到国家的对外政策。更为直接的是,新领导人为满足国内民族主义压力,以对外政策的强硬缓和国内矛盾,可能让周边国家在观察政策走向时产生误判。

上一篇:决策与执行下一篇:罚不当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