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消防监督和服务

2024-06-24

当前消防监督和服务(精选4篇)

当前消防监督和服务 篇1

在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经营形式日趋多样化的今天, 社会矛盾和冲突凸显, 社会恐怖事件和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 公安消防机构作为一支重要的行政执法队伍, 时代赋予了公安消防机构特殊的使命, 为此,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消防监督执法工作发展道路显得尤为重要。现笔者就如何开展当前消防监督执法工作浅析如下。

1 当前, 消防机构面临的社会环境。

1.1 消防法律体系仍不健全, 一些领域缺乏法律规定, 部分条款缺乏可操作性。

目前, 我国初步建立了以《消防法》为基础, 以部委规章和地方性法规为补充, 以技术规范、标准为配套的消防法律体系。但是消防法律体系仍不健全, 《消防法》在整个国家法律体系中未得到充分重视, 极其重要的《消防组织法》至今未出台, 无法明确规范国家机关的消防行为。消防部门发现隐患后, 依照现行消防法的法定权限自己无力解决, 督促政府及其行业主管部门进行联合整治时, 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往往以排查火灾隐患是消防部门职责为由, 互相推诿、扯皮, 使隐患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而被监管单位一旦发生火灾, 消防监督人员又成为被问责的主体, 最后使消防监督员面临着即使尽职尽责也达不到要求的无奈局面, 切身利益根本无法得到法律保障。

1.2 政府的消防工作还处于由消防部门一家单打独斗的局面。

尽管各地依靠地方党委、政府, 建立健全了消防工作责任制, 层层签订了多种责任状。但在日常的消防工作中, 各级政府在落实消防责任制中大打折扣, 相关职能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之间没有很好地加强联系与沟通, 一说起消防工作就想当然的认为那是消防部门的工作, 或者以自己是“门外汉”、“不专业”等搪塞, 消防工作的目标责任考核工作机制不健全和不完善, 政府的消防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工作还处于由消防部门一家单打独斗的局面, 未真正形成有效的政府、部门、单位和公民“四位一体”的社会化消防工作格局。乡镇、农村和社区消防责任制落实不到位, 社会面火灾防控基础工作依然薄弱。

1.3. 社会层面没有形成良好互动的消防安全执法环境。

一是部分单位和个人对存在的火灾隐患不能积极主动地整改, 对正常的消防监督检查等执法活动产生误解, 认为消防执法是与其过不去。二是部分领导对消防执法认识产生偏差。为了地域发展和获取更多的财政效益, 地方政府和行政机关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经常对一些打招商引资招牌的企业进行不应有的“保护”, 甚至不惜作出干预消防执法的规定, 置国家《消防法》于不顾, 致使招商引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重经济效益、轻消防安全”的现象。

2 新形势下推进消防监督执法建设的建议和对策

针对以上消防监管执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问题, 笔者提出如下改进和加强消防监督执法的建议和对策:

2.1 服务式执法是当前赋予消防机构的根本要求。

当前社会矛盾和冲突凸显, 强势部门必然成为众矢之的, 每一名消防工作人员必须在脑海里根置于服务理念,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新时代所有消防工作的全部出发点和根本归宿。消防部门作为政府的消防安全职能部门, 担负着维护社会消防安全的重任, 要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 强化服务理念, 把执法与服务有机结合起来, 在执法中体现服务。要充分了解和掌握当前党和国家以及当地宏观经济调控政策, 找准服务经济建设的切入点、着力点, 并在消防监督执法中根置于服务理念, 提前介入, 积极帮助企业消除火灾隐患。

2.2 确立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的理念, 理顺消防工作关系, 避免单打独斗。

消防机构应当主动与当地政府做好沟通汇报, 当好参谋助手, 利用消防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这个平台, 定期召开消防工作联席会议, 督促政府责成相关职能部门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 要积极与发改、住建、经贸、安监、质检、工商等职能部门沟通, 形成联络机制, 不能搞越庖代俎, 大包大揽, 更不能单打独斗;要帮助政府树立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的理念, 不能说管行业的不懂消防安全就听之任之, 放任不管, 必须分清责任, 理清关系, 为职能部门提供消防技术支持, 帮助解决各行业内部消防隐患。

2.3 注重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和谐统一

法律是一把双刃剑, 执法必然造成一定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消防部队是国家法律的重要执行者, 必须正确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在新时期、新阶段消防机构在执法过程中, 应当与时俱进, 追求执法工作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和谐统一。片面追求法律效果, 不注重社会效果, 搞运动式执法, 搞突击执法, 就会导致“执法数量上去了, 执法机构的社会形象下降了。尤其在当前形势下, 社会矛盾和冲突日益多发, 片面追求法律效果必然成为众矢之的, 服务式执法是众望所归。但是如果片面追求所谓的“社会效果”必然会违背法治原则和精神, 失去公安消防机构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执法者在执法过程中应找到一个平衡点, 充分体现“柔性执法”。

2.4 引入市场机制, 为有限的消防警力减负。

消防机构的警力有限, 消防安全工作又无规律可言, 一年四季超负荷运转, 与其不断挑战负荷极限, 不如放权整合社会资源, 发挥市场机制这支“无形之手”的调节作用, 着实为基础执法机构减负。不搞大包大揽, 要充分发挥行业社团组织的消防安全自治自律作用, 按照企业自主、行业自律的原则, 制订行业社团组织参与消防安全管理指导意见, 发动消防协会各专业委员会、商会等行业社团组织加强消防自治能力建设, 参与对消防安全的监管, 提高行业消防安全管理水平。要加快提升消防中介组织的服务能力, 制订消防中介组织发展规划, 建立健全行业准入、行业培训、行业自律等机制, 引导和培育消防技术咨询与消防安全评估、消防设施检测、消防安全评估论证、消防培训等消防中介组织的发展, 建立注册消防工程师、消防安全管理人员和专职消防人员等从业资格制度, 实现消防安全管理和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

摘要:本文从当前消防行政执法实践中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入手, 提出消防机构“服务式”执法理念, 对如何破解当前消防执法部门面临的“瓶颈”性课题进行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法律效果,社会效果,消防工作,行政指导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Z].

[2]消防监督检查规定[Z].

[3]徐鹤生, 周广连.消防系统工程[Z].

当前消防监督和服务 篇2

当前,全国公安消防部队正在开展“立警为公、执法为民”教育活动,为提高教育成效,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最近,我们深入到社区和群众中,通过召开单位领导和群众代表座谈会,走访社区的管理组织,发放了调查问卷等形式,就人民群众期待消防部门解决的问题进行了调查。从调查的情况看,人民群众不仅关注自身的消防安全,而且也密切关注消防部队的队伍和业务建设。经梳理汇总,人民群众期待消防部门解决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期待消防部门加强老城区和社区消防监督工作,给人民群众创造一个安居环境。近年来,一些地方在加快老城区改造的过程中,忽视了消防设施的配套建设,有相当一部分老城区存在无消防通道、消防水源以及建筑耐火等级低、电气、火源隐患多等问题,这类地区的消防安全工作平时没有人过问,这里的老百姓最怕的就是失火。同样,新建的居民新村群众也存在担忧,他们最怕是新村实行封闭管理后,一旦发生火灾,消防车进不来怎么办?有的新村的市政消火栓被圈占、封堵,有的甚至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不少群众忧心仲仲,没有水源消防队拿什么灭火?不少商住楼开设了各种各样的人员密集场所,有的甚至经营油漆、香蕉水等易燃、易爆危险物品,危及了楼上住户的消防安全。群众普遍期望各级政府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改善老城区和社区的消防安全状况,同时,期望公安消防部门切实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做好社区消防管理,为人民群众营造一个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

笔者认为,群众所指出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所提出的要求并不过分,政府、部门在这方面完全能够有所作为。首先,各级政府要依据《消防法》和《城市规划法》,把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和城市建设相同步,使消防水源、消防通道建设一步到位、不欠新帐。其次,在实施旧城改造中,应当优先改造耐火等级低的旧房密集区,尤其是对一些老式木结构民居要加快改造步伐,既为人民安居乐业办实事,又提高了城市抗御火灾的能力。第三,要强化社区消防管理工作。对楼房成片的新村式社区消防管理,要以辖区派出所社区民警为消防管理牵头人,落实物业管理部门的消防管理责任,通过设立楼长负责制为抓手,将消防管理延伸到每家每户。对里弄式社区的消防管理,要以辖区派出所和居委会为主体,在社区内适当配备移动式灭火器材,通过十户联防等形式将防火工作落到实处。第四,要出台有关地方性规章,严格控制在居民住宅楼下经营易燃、易爆和使用瓶装液化气的火锅店,通过政府的约束力确保人民群众的安全。

二是期待加大消防宣传力度,动员广大群众自觉地做好消防安全工作。有群众指出,火灾是完全可以防止的,但群众对预防火灾的知识太缺乏,不知道怎样去防。还有些职工指出,有些企业对消防工作说起来重要,忙起来就不要了,归根到底还是思想上不重视。消防部门应针对这一现实的问题,强化宣传教育工作,开展送消防法规和知识下乡、进企业、到群众的活动。通过各种宣传渠道,加强消防专业知识宣传和培训的力度和广度。当前,要重点根据居民家庭火灾多发的特点,加强社区的消防安全工作,督促有关政府部门、社区管理组织把社区的消防宣传和消防设施的建设等工作尽快的开展起来,增强民众对消防安全感知程度,自觉地做好家庭防火安全工作。在调查中,还有的部门和私营企业老板提出了消防部门要加强私营企业消防安全工作建议,认为在新一轮经济发展过程中,私营经济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如果不从头紧起,一开始就加以规范,就有可能遗留下新的火灾隐患,以致积重难返。因此,建议政府有关部门不要以牺牲消防安全为代价,正确引导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要求消防部门,严格依法加强民营经济建设过程中的监督和指导,确保这些企业的健康发展。

笔者认为:群众的期盼正是我们需要加强的方面,应当在政府的统一领导和组织下,各部门和宣传渠道形成消防宣传工作的合力,通过正反两个方面的宣传,引起人民群众和各有关部门、企业对消防安全工作的重视。只有走群防群治之路,火灾才能真正防得住。

三是期待加大消防投入,改进防火和灭火工作。有群众对当前防火灭火工作提出了质疑,认为消防部队至少有三个方面亟待改善:第一,消防车辆装备不足。目前,与各地高层建筑纷纷拔地而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公安消防部队举高消防车和特种消防车严重不足,就拿南通市而言,全市高层建筑已近200幢,而消防部队仅有1辆云梯消防车、2辆举高消防车,一旦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救人和灭火工作难以保证。第二,消防站的布点太少,特别是广大的农村地区,一旦发生火灾等城里的消防队到场时,该烧的东西都已烧得差不多了。更让人担扰的是,有的偏远乡镇已经形成了规模型的乡镇工业园区和小化工区,这些地区均不在公安消防队的保护范围内,距公安消防队最近的也有半小时路程。如果不迅速解决消防站布点少的问题,势必会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安定造成重大影响。第三,消防警力严重不足。有人直言消防部门人员:“对一个拥有成千上万个工厂企业和上百万人口的县,仅凭四、五名消防监督管理人员,消防安全怎么监督?怎么管得过来?能忙得过来吗?”,“一个县城的消防队就十几兵官兵,如何处置可能同时发生的多起火灾?假设发生一场比较大的火灾,既要救火又要救人还要抢救物资,能救得了吗?”消防警力不足一直是困扰消防工作开展的老大难问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消防警力不足的矛盾愈加突出。为此,各地要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巩固和发展多种形式的消防队伍。在这方面,南通市已有了可贵的实践。目前,全市在巩固现有22支专职消防队的基础上,依托乡镇派出所保安联防队,在全市组建了131支乡镇消防联防队,配备了129台消防泵、2辆消防车和27辆消防执勤用车,有效地缓解了消防警力不足的矛盾。此外,还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由政府适当出资组建一些志愿消防队。

四是期望消防部门公正、公开、公平执法,维护消防法规的权威性。在调查中,有群众指出消防部门在执法中存在执法不公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在对待外方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与内资企业方面不公平;对同一类违法行为,在违法事实、情节和危害后果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在量罚问题上有不公现象;有的还直接放任了违法行为,没有进行处理等。

当前消防监督和服务 篇3

一、社区矫正检察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 社区矫正立法滞后, 检察监督缺乏必要的法律支撑

人民检察院作为国家的专门法律监督机关, 有权对执行机关执行刑罚的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 但现行法律并未明确检察机关对社区矫正的法律监督权, 对于检察机关对社区矫正的法律监督途径、监督对象、监督方式等问题也缺乏明确规定, 各地试点的作法五花八门, 也有超越法定权限之嫌, 影响社区矫正检察监督工作的深入开展。[1]

(二) 法律观念陈旧, 影响社区矫正检察监督职能的有效发挥

我国重刑主义观念影响深远, 加之在现实中确实有利用非监禁刑逃避法律制裁的司法腐败现象发生, 大多数民众将社区矫正视为纯粹的刑罚执行方式, 期望从严管理监督。检察机关的工作人员也在相当程度上存在上述观念, 他们在社区矫正检察监督工作中, 很容易忽视对矫正对象合法权益的保护, 未能及时对侵犯矫正对象合法权利的现象进行监督纠正。

(三) 检察监督对象仍存在不合理之处

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内容庞杂的系统工程, 依照现行法律规定, 除了公检法司四个部门外, 其他社会组织和社会志愿者在社区矫正机构的指导下有序参与到这项工作, 其他有关部门、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社区矫正人员所在单位等也依法协助社区矫正执行机关管理帮扶社区矫正人员。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 只能对执法机关的执法活动的合法性施行监督, 如果上述非执法主体在参与社区矫正工作中的活动不受检查监督的制约, 很难保证检察机关对社区矫正的有效监督。

(四) 检察机关的机构设置难以适应社区矫正检察监督的现实需要

虽然最高人民检察院在其原监所检察厅内增设监外执行检察处, 专门负责监外执行社区矫正的检察监督工作, 但各地方检察机关大多只在辖区内有监狱或看守所的地区设立刑罚执行监督机构, 有的地方的社区矫正监督人员由监所检察机构人员兼任。[2]社区矫正是一项巨大的系统性的刑罚社会化改革工程, 目前的监所检察机构配备无法有效应对日益繁杂专业的社区矫正的检察监督工作。

(五) 检察监督方式存在缺陷, 难以适应社区矫正制度的发展要求

检察机关的传统监督手段的应用于社区矫正有其严重缺陷, 具有明显滞后性, 严重削弱监督效果。检察机关对于社区矫正的监督方式大多属于事后监, 具有时间上的滞后性, 监督工作就难免被动, 而且极易出现监督漏洞, 极大影响检察监督的效能发挥。

二、完善社区矫正检察监督制度的建议

(一) 制定《社区矫正法》, 并出台配套社区矫正检查监督实施细则

社区矫正作为一种非监禁刑罚执行方式, 在当今刑罚社会化的趋势下, 将会频繁的应用于我国的刑事司法实践中, 与此相应, 我国应当在立法上将社区矫正提升到与监禁刑罚平行甚至更高的位置加以规定, 这就需要制定一部完备的社区矫正专门法, 为社区矫正工作的规范化发展奠定良好的法制基础。在此基础上, 制定与《社区矫正法》相配套的人民检察院社区矫正实施细则, 使社区矫正法律监督工作有法可依。[3]

(二) 坚持以人为本, 保障社区矫正人员的合法权益

社区矫正的主要任务就是要社区矫正人员改造为守法公民, 参加社区矫正的机关首先就应该遵守法律规定切实保证严格公正执法, 因此检察机关应当依法受理并及时处理社区矫正人员的控告和申诉, 纠正执法机关社区矫正人员合法权益的行为, 严肃查处侵犯社区矫正人员法定权利的执法人员, 对于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三) 明确检察机关在对社区矫正进行法律监督的监督对象

根据法律规定, 检察监督对象是侦查机关、审判机关、和行刑机关等司法职能部门, 司法行政机关是社区矫正的执行机关, 检察机关对其刑罚执行活动理所当然享有检察监督权。但是检察机关对其他参与矫正工作的组织不能进行直接的监督, 而是应该通过监督执行机关的执法活动进行间接监督。

(四) 在检察机关内部设立与监所监察部门平行的专门的社区矫正监察部门

社区矫正的检察监督与监所检察监督在监督对象、监督方式、监督程序等许多方面存在差异, 有其工作性质决定, 监所监察部门不能完成社区矫正的检察职责。[4]社区矫正与监禁刑罚相对, 共同构成我国的完整的刑罚执行方式, 与此相对应, 笔者建议检察机关增设社区矫正检察部门, 与监所检察部门并列, 共同完成对刑罚执行活动的法律监督职责。

(五) 充分利用各部门之间形成的信息共享平台, 改进监督方式和监督手段

按照《决定》要求, 参与社区矫正的四个主要部门建立社区矫正信息交流平台, 实现数据共享, 各级检察部门要真正合理充分利用这一机制, 改善社区矫正检查监督工作中长期存在的监督滞后性严重、监督漏洞多的问题, 对社区矫正的决定、执行、监管、解除各个环节全面实现监督, 并在社区矫正措施变更时适时跟进, 实现对社区矫正的动态化监督。

摘要:检察机关作为专门的国家法律监督机关, 有权对社区矫正执行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依法进行监督。本文通过研究当前检察机关参与社区矫正工作中的具体实践, 深入分析检察机关参与社区矫正法律监督的成功经验和遇到的问题, 就如何完善我国社区矫正的法律监督制度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社区矫正,检察监督,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徐红华.社区矫正检察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法制与经济, 2011 (4) .

[2]卞增智.论我国社区矫正检察监督体系的构建[J].法制与社会, 2010 (28) .

[3]黄朝晖.浅议社区矫正的检察监督[J].法制与经济, 2010 (8) .

当前消防监督和服务 篇4

一、观念创新是高校档案工作的精髓

(一) 管理观念的创新。

我国很长一段时间中实行的都是计划经济, 高校实行的也是较为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 档案工作在这种形式下难免会形成思维定式, 加之其与经济活动的脱钩, 长期单一的工作方式必然导致思想上的僵化, 旧有的观点难以解决新形势下的新问题。身处信息化和大数据的浪潮中, 高校档案工作只有顺应历史的潮流, 站在整个时代发展的新高度, 重新审视高校档案工作的整体发展规划, 既有宏观的管理战略“度势”, 又有微观的管理战术“审时”, 借鉴管理学中先进的管理理论, 将二者融会贯通, 将科学的管理方法运用到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中去, 确保高校档案事业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二) 服务观念的创新。

高校档案管理人员要注重自身建设, 在提升专业素养同时, 必须牢记高校档案管理部门不仅是高校档案的保存地, 更是服务全校师生的服务部门。对于不合时宜的旧观念老观念要及时摒除, 认识到师生的需求、科研教学的需要得到满足是检验档案服务工作合格与否的很重要的一个标准。档案工作一在于档案的保存一在于档案的利用, 保存为了利用, 利用才能体现保存的价值。档案的充分有效利用与高校档案管理部门的服务息息相关, 服务观念的创新是确保档案利用的重要前提, 服务观念创新了, 利用率提高了, 档案的价值才会凸显。

二、模式创新是高校档案工作的手段

(一) 管理模式的创新。

一般而言, 高校档案工作成绩的高低都是通过评价管理工作的水平来确定的, 比如, 查看高校档案的存储场所是否符合档案存放的要求, 馆藏档案分类是否合理, 档案管理设备是否先进等等。但是,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 社会已经进入一个以用户需求为第一考虑的时期, 场地、设备、馆藏可以说这些都是高校档案管理部门提供服务的硬件条件, 而高校档案馆或档案室的管理模式也应从对于场地、设备和馆藏的关注的基础上, 更多的投入到对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并向高校用户群体提供服务的方面上, 管理工作的重心应该转向对于高校档案的用户以及档案馆工作人员的管理上来。可以说, 这种管理模式的创新对于高校档案工作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促使档案工作从消极执行任务向主动创造发展方向发展, 进而实现高校档案工作的自我超越。

(二) 服务模式的创新。

对于高校档案服务模式单一性、保守性的由来已久, 不可否认, 这与高校的行政管理模式不无关系。越来越多的人已形成共识, 传统的手工服务极大的制约了高校档案工作的健康发展。科技与服务的联姻已经成为提升服务水准的不二之选, 例如创新服务手段, 建立健全电子档案网上检索系统, 开展网上利用服务, 向高校用户提供非保密电子档案的查询、利用服务。拓展高校档案的服务领域, 发现并重视档案信息的价值, 为相关部门甚至企业提供可公开的档案信息。诚然, 在科技飞速发展信息成几何级数增长的现代社会, 我们不能迷信现代技术, 但是恰当的引进新的技术确实能够改善高校档案部门的服务环境, 提升高校档案馆 (档案室) 的社会地位, 赢得更多的满意, 从而逐渐成为校园的信息枢纽中心。

三、机制创新是高校档案工作的根本

新的形势需要新的工作机制与之相适应, 从而使得自身能够在新的形势下能够顺时顺势, 不断发展。高校档案工作必须建立新形势下的新机制, 践行“谁主管, 谁负责;谁经办, 谁负责”的原则, 遇事不推诿不扯皮, 各部门职责分明, 责任分配明晰合理, 落实到部门到个人, 确保档案工作顺利开展。此外, 要适时将竞争机制引入到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中来。高校档案工作的特殊性容易使工作人员产生得过且过不思进取的想法, 怀揣“铁饭碗”, 工作消极应付, 创新更是无从谈起。而引入竞争机制, 打破现状, 也就从根本上解决了高校档案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创新问题。对现有工作人员和即将进入档案管理部门的人员实行公开公平竞争, 择优择强上岗, 从而使整个高校档案工作人员清醒清楚的认识到日子并不是混出来的, 在其岗谋其职做其事, 充分发挥自身的工作潜力, 促进高校档案工作的永续发展才是硬道理。

四、法治创新是高校档案工作的保障

高校档案工作的合理有序开展需要完善的档案制度保障, 近年来, 各高校档案馆 (档案室) 依据档案局的相关要求和规定, 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 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和制度, 诸如《档案保管制度》、《档案保密制度》、《档案借阅制度》、《档案员职责》以及《归档制度》等等。同时还制定了不同类目档案的类分方案, 以及根据档案的不同密级、重要程度制度的保管期限表, 从而基本实现了高校档案工作的有制度可依, 有标准可查, 有规范可遵的局面, 这是制度层面的问题。在法律层面上讲, 高校档案管理部门应恪守国务院颁发的《档案法实施办法》, 建立有效的执法监督机制, 加大执法力度, 定期开展档案执法检查, 发现违法违规问题要及时上报解决,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考现有法律法规中还需要完善的地方, 确保高校档案工作法律法规与档案工作相适应, 并指导高校档案事业的长足发展。

高校档案工作是高校基础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档案部门不仅承担着高校档案的收集、整理、分类、归档工作, 更肩负着为高校师生、高校发展提供优质服务的重要职责。档案的收藏是档案服务工作的基础, 没有全面、有序、科学的收藏归档工作, 档案服务工作也无从谈起。另一方面, 高校档案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也体现了高校档案收藏工作的意义。高校档案工作人员在档案管理和服务工作中, 既要熟悉与之相关的档案法律法规章程制度, 以便做好相关工作, 又要积极主动分析研究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保持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态度, 树立创新管理、创新服务的观念, 将高校档案工作进一步做大做好做强, 进一步发挥高校档案馆的信息枢纽作用。笔者认为, 要想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中, 跟上社会发展的潮流, 为高校的发展做出其应有的贡献, 高校档案馆需要做到:观念创新、模式创新、机制创新与法制创新。其中, 观念创新是精髓, 模式创新是手段, 机制创新是根本, 法制创新是保障。得其精髓, 用好手段, 抓住根本, 依托保障, 从而提升高校档案馆的社会地位, 实现高校档案事业的蓬勃永续发展。

摘要: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 高校的改革工作对于高校档案的管理和服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是仍有许多高校档案管理和服务相对滞后。创新, 从观念创新是高校档案工作的精髓, 模式创新是高校档案工作的手段, 机制创新是高校档案工作的根本, 法治创新是高校档案工作的保障四个方面阐述了当前高校档案管理和服务工作需要注意的地方, 以期高校档案事业能够蓬勃永续发展。

关键词:高校档案,档案管理创新,档案服务创新

参考文献

[1]李建斌, 李晓晶.刍议高校档案管理与服务创新[J].管理研究, 2010 (3) :89-90.

[2]王成国, 郭红丹.新形式下如何做好高校档案管理工作[J].齐齐哈尔职业学院学报, 2009 (4) :76-78.

上一篇:法学研究生的论文写作下一篇:如何上好高中篮球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