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经济形势(通用12篇)
当前经济形势 篇1
近三年来,中国经济在稳步增长的大环境之中,和发达国家经济体比较,我国的增长幅度都是在正常状态之内。
但是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我国的消费内需还不足。近10 年来,我国的投资率由35% 上升到40% 以上,消费率由62% 下降到48% ,投资增加,消费下行,消费内需不足。投资快速增加的同时,投资效益明显下降,过去投1 块钱产出3 块钱,而现在投1 块钱只产出1 块5。第二个问题是产能过剩。过剩到什么程度? 我国35 个行业有21 个行业产能利用率低于75% 。我国的太阳能产品产量占世界的80% ; 多晶硅的世界产能是20 万吨,我国就占9 万吨; 我国的钢铁产能是9. 7 亿吨,市场的需求是6. 7 亿吨,过剩3 亿吨; 水泥全世界的产量我国占了60% ,30 亿吨。世界的警戒线是人均1 吨,我国是人均2. 3 吨。总体而言,我国产能严重过剩。三是政府债务严重。债务总量现在还有争议,有的说20 万亿元,专家研究说28 万亿元,不管20 万亿还是28 万亿,有一个数字是可靠的,有3 个省、99 个市、145 个县、3400 个镇债务已经达到甚至超过100% 。这些问题怎么解决? 小打小闹不行,必须得改革,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我国长期发展积累的这些问题。
谈到改革,这是全世界比较热的一个话题,国外的大智库、政府组织专门的专家来研究我国的三中全会决定。我国三中全会的决定在全世界产生了强大的冲击波。那么怎么来理解? 我觉得和我国蓬勃向上的发展、欣欣向荣的国力有直接联系。因为国外研究和我们的不一样,它是研究你怎么垮台,而不是研究你怎么有活力。美国、日本不是研究你怎么有活力,而是研究你这个决定最后产生什么负面作用。我们研究这个决定,是研究怎么产生正能量。为什么说这个决定很重要? 就是因为全世界的改革就中国成功了。邓小平说社会主义不改革就死路一条,事实证明这句话是正确的。但是你改错了是死路一条,不改革也是死路一条,所以必须得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
那么对三中全会决定怎么概括和理解? 第一个是三中全会决定主题鲜明。全面改革是主题,层次清楚,六个紧紧围绕。另外保障有力,一是组织保障,成立中央改革领导小组; 二是安全保障,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国际国内要有一个安全的环境; 三是时间保证,2020 年在重要领域、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另外,外国认为决定体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总目标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明确。不仅要实现四个现代化,还要实现第五个现代化,即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二个是方向明确。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不动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的专利,坚持这个方向不动摇。第三个是出发点、落脚点明确。增强人民福祉,体现了以民为本,这个外国予以高度评价。
第一,经济改革。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我国经济方面的改革取得重大成功,要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公有制和非公有制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两个都重要,一个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两个毫不动摇,对公有制经济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壮大,对非公有制经济要毫不动摇地鼓励、引导。两个神圣不可侵犯,公有制经济神圣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也神圣不可侵犯。那么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要打破垄断,鼓励形成混合所有制。过去讲,国家控股的混合所有制是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十八届三中全会有了突破,无论是国有企业控股的混合所有制,还是民营企业控股的混合所有制,都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实现形式,这是理论上的重大突破。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到国有企业的发展中,互相参股,可以国有企业控股,也可以民营企业控股,这为多种所有制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这是基本经济制度。
第二,金融改革。我国金融改革是相当重的一个任务,上海自贸区提出可以把资本项目放开,可以办民营银行,所以金融改革力度很大。我国金融体系、金融市场是在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来的,它的重大缺陷就是剥夺了企业和居民的金融权利。企业和居民有什么金融权利?企业和居民形成的金融买方市场,这种权利在计划经济下被剥夺了。居民存款要选择利率最高的银行,那么我们利率都是一致的,没有高低,是固定的。企业贷款要选择贷款利率最低的银行,我们贷款利率也是固定的,贷款利率、存款利率不是随着市场信号而浮动的。市场信号不发挥作用,银行之间的竞争不是说市场信号利率的变化而是在存款规模的总量、贷款规模的总量变化,国有银行之间的竞争不是买方市场说了算而是卖方市场说了算,你爱存不存,爱贷不贷。改革就是要恢复居民和企业的金融权利,要打破国有银行的垄断,允许民间资本办银行。利率要随市场浮动,居民和企业有选择的权利。那么你经营不好,国有银行利率不发生变化,利率低,储户不去你那儿存款,你没有存款就没有贷款,就没有存贷差,就没有效益,那你就破产。改革要允许银行经营不善,要有破产退出机制,银行破产后居民存款怎么办? 要建立存款保险机制。经营不善的银行要破产,要形成买方金融市场。我国金融改革要朝这个方向努力。
股票不是圈钱的,要变成投资者盈利的平台,现在的股票都赔钱,87% 是赔钱的,赚钱的只是13% 。所以说要改变股市成为圈钱的机器,要变成投资者盈利的平台,特别是社会的散户,对违规的、披露虚假信息、搞老鼠仓的要严厉打击。另外将审批制改为备案注册制。
要发展债券市场,我国债券总量占GDP的比重是45% ,美国是174% ,英国是114% ,所以说我国债券市场发展很落后,要鼓励其发展。
也要发展保险,我国保险金额占GDP比重是3. 7% ,美国是14% ,要发展各类的保险机构,推出更多的保险产品。
还要发展期货,我国GDP总量相当于美国1993 年的水平,美国1993 年有78 个期货品种,我国现在才26个,相当于美国1958 年的水平,印度还有60 个期货品种,因此应鼓励发展期货。
另外要推出更多的金融衍生工具、金融产品,美国大量印钞票,为什么不通货膨胀? 它有2000 个金融衍生品,把印的钞票除了转移到国外的部分,国内的金融衍生品给吸收了,给居民的投资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可见,我国的金融市场、资本市场上的金融衍生工具和产品过少。
进一步推进资本项目利率、汇率的市场化。美国是先利率、汇率市场化,然后资本项目放开; 日本是先资本项目放开,然后利率、汇率市场化; 英国是先汇率放开,然后是资本项目放开,最后是利率放开; 法国是先利率放开,然后资本项目放开,最后是汇率放开。这四种模式完全不一样,没有可比性和借鉴性,所以说资本项目放开、利率放开、汇率放开,完全根据自己的国情来决定,没有先后顺序,不像我们国内有些专家还讲出个顺序来。所以利率、汇率市场化,资本项目放开、人民币国际化和金融改革要紧密结合。
第三,收入分配体制改革。要拉动内需、扩大消费,若手中没有货币,有效需求不足怎么能够消费? 扩大消费要解决收入的问题。收入的增长要跟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的提高要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改革开放35 年,我国人均收入增长7. 4% ,GDP年均增长9. 8% ,GDP的增长高于人均收入增长2. 4 个百分点。近10 年来,城市居民收入增长1. 8 倍,GDP增长3. 6 倍,财政收入增长4. 5 倍,就是说居民收入的增长低于GDP增长,低于财政收入增长。可见,国富、民富不同步,增长幅度不协调。前10 年城乡收入的差距是1: 2. 2,现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1: 3. 3。邓小平同志讲如果不能控制收入分配差距扩大,改革就是失败,所以说收入分配差距要缩小。一是提高初次分配劳动收入的比重,在初次分配中我国劳动收入的比重占40% ,国外占60% 。二是在二次分配中,通过税收,然后交给财政,财政转移支付提供公共服务,增加居民的福利,间接增加居民收入。我国工薪所得税收入最高个税税率是45% ,财产收入最高税率是20% ,说明那些富翁、土豪财产收入的税率太低,要提高。三是收入要透明化,要建立收入透明的社会信息网,官员财产要申报。四是要有财产收入,不仅富豪有财产收入,普通的居民也要增加财产收入。在我国有财产收入的人群只占10% ,财产收入占个人收入的比重仅为2% ,而国外财产收入占个人收入的比重是40% ,有财产收入的人群比重高达90% ,所以要鼓励居民有财产性收入,包括股票、债券、理财、存款。要增加财产收入,包括农民也应有财产收入,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房产贷款抵押、入股分红等。那么当农民有财产收入时再进城就不是无产者,而是以有产者身份进入城市的。社会主义要研究怎么把无产者变成有产者,实现邓小平提出的共同富裕。邓小平有个经典论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什么叫共同富裕? 既有劳动收入,又有财产收入,都变成有产者,在共同富裕的大道上向新社会目标前进,社会主义得到巩固,共产主义得到实现。
除了居民的收入,还有城乡一体化。当前,世界有两大亮点,一个是美国的高科技,一个是中国的城镇化。他说中国经济出现问题,他没有看到城镇化,而西方国家就说,世界两大亮点,中国城镇化还没有完成。我国城镇化率为52. 57% ,离70% ~ 80% 的目标还很远,所以说要大力推进中国的城镇化。那么中国城镇化的目标是什么?归根结底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关于城镇化会议,公安部有一个解释,户籍制度改革要和三中全会决定吻合。为什么要吻合? 三中全会决定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包括什么?包括生产资料、货币资本、劳动力流动,户籍制度改革本身没有体现这个精神,还是那套老话,小城镇放开、中等城市适度放开、大城市限制、特大城市禁止。现在还这么讲,说明没有跟上形势,城镇化不是让户籍制度搞得越来越神秘、越来越严格,根据市场配置资源发挥决定性作用,户籍制度的改革目标是取消户籍制度,要市场还要户籍制度干什么? 户籍制度越严格,市场就不能发挥作用。市场要发挥决定性作用,户籍制度就要取消,要实行身份证制度,身份证制度就是在城市工作这段时间内要享受这个城市改革发展的成果,享受这个城市的福利待遇,不是根据户口而是根据工作的时间长短。现在改革户籍制度方案和三中全会之前的说法没什么两样,其实是在三中全会决定之前就已形成的文件,所以没有解放思想。
劳动力流动还有一个新的说法,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就是根据你的身份证,你在这儿工作半年以上时间,就应该享受这个城市的福利,而不是根据有没有户籍制度。户籍制度出现不是根据市场经济发展产生的,户籍制度本身就阻碍了劳动力流动,把人分成三六九等,没有体现以人为本,没有体现社会公平。外国的城镇化没有户籍制度,就是身份证。那么在身份证制度下,怎么做好城市的管理,这是要研究的内容。李克强总理和中央领导都讲了,我国的城镇化是要搞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所以说要根据三中全会的要求调整,不能停留在原来的想法上。劳动力的流动要根据市场配置资源发挥决定性作用来设定改革方案,不能脱离三中全会的决定。
另一个,农民要进城,要有住房,保障性住房怎么解决? 工作怎么安排? 子女上学,学校能不能容纳? 生病之后,医院能不能给安排? 这是一连串的问题,这些问题正是要考虑的,不是说小城市放开、中等城市适度放开、大城市禁止、特大城市不允许,这几句话太旧了,没有跟上形势。
再就是房价问题。我国房价在70 个城市中有69 个价格往上涨,一个往下降,就是温州。房价上涨什么原因? 要找到原因。商品房价格应该谁管? 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应该由市场管。政府管什么?政府要管公益性住房,包括保障性住房、廉租房。商品的价格由市场决定,政府非要在那儿限价,那能行吗? 市场价格政府是限制不住的。政府应该把公益性的廉租房、保障性住房管好,带有政府补贴性质。商品房要按市场价格,政府要管可以,但不是通过行政命令,而要通过经济手段,通过税收,比如给你规定两套房子,你说消费不够,要扩大消费,买第三套,收你消费税。你买完之后,一看房价上涨,你说我要发财,可以,你可以卖,收你增值税。你买了第三套房子,也不消费,也不出售,在那儿闲置,收你浪费资源税,三种税就解决了。很简单的问题,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就解决了。那么政府管什么? 就是管廉租房、保障性住房。廉租房、保障性住房要保证收入分配透明化,收入多少钱、什么标准,收入低的住廉租房,收入提高后要把房子退出来还给政府,给下一个排队的。但这种廉租房的退出机制、收入分配的透明机制,收入提高以后不退房的检查机制目前我国仍不完善。我国自有产权房比重是80% ,美国自有产权房的比重是69% ,德国、法国是60% ,日本是55% 。一个奇怪的现象,我国人均收入比发达国家低,为什么自有产权房的比重又比发达国家高,这就是我国房价为什么上涨的主要原因。为什么? 就是因为虽然年轻人大学毕业后收入低,但是为什么能够买得起房? 就是因为双方父母老人的支持。老张家能够买商品房结婚,老王家绝不示弱,双方老人倾尽终生积蓄,支持子女买商品房。个人收入低,是整个家族来买这个房子,这就产生了刚需。所以这种刚需的出现,以四个老人的全部积蓄支持子女购房,这种特有的形式在外国不具备。中国就一个子女,双方老人支持,所以收入低没有影响购房。所以我国自有产权房的比重超过美国。所以有一个导向,不鼓励年轻人买新房,可以买二手房、租房子,收入提高以后,再买商品房,不要啃老,把老人啃光。我国房地产的发展,还有一个怎么发展二手房市场、怎么合理导向的问题。
还有一个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怎么来理解?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就是说在资源配置上,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在这个领域,政府发挥越多、发挥越好,市场就发挥不了决定性作用。所以政府更好地发挥作用,不是跟市场去抢谁配置资源多,配置资源由市场发挥作用。那么政府更好发挥作用在哪里体现出来? 宏观管理、社会公正、市场公平、法制建设。这样把政府的作用能更好地发挥出来。所以市场配置资源发挥决定性作用,政府更好地发挥作用,正好是两个不同领域当中的互补,政府要管那些市场管不了、管不好的。市场管不了、管不好的,比如罢工市场管不了,得政府管。比如西藏修公路,市场管不了,必须得政府管。市场管不了、管不好的由政府管,这样通过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通过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两个作用做到互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能更协调地发展。
当前经济形势 篇2
首先,今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取得的显着成效,中央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迅速出台并不断充实完善了包括两年中央新增投资
1.18万亿元带动总额4万亿元投资计划,促进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已经取得了显着的成就,发展情况好于预期。GDP增速逐步加快,经济效益趋向好转。内需保持较快增长,外需出现向好迹象。市场信心明显增强,价格下行压力有所缓解。我国宏观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趋势没有改变。当前我国经济总体发展情况是好的,是健康的。农业连续五年获得大丰收,新农村建设加快。尽管今年农业遭受了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但在国家强有力的政策促进下,全年粮食产量有望获得好收成。结构调整积极推进,节能减排成效继续显现。就业和居民收入稳定增加,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进展,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增值税转型、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进展顺利。惠及广大城乡居民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开,基本药物制度颁布实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实施,部分地区启动了森林采伐管理改革试点。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和部分城市商业银行设立了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启动,创业板正式推出。文化体制改革继续深化,新闻出版行业体制改革全面推开。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围绕体制机制创新开展了多方面的积极探索。国内居民的购买力大幅度提高,金融行业运行平稳,通货膨胀的势头基本上得到遏制。从长远的战略角度看,我国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从现在开始至少还有30年的快速发展期,这是由我们的国情决定的。今年我国经济较快回升的同时,但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目前经济回升主要依靠政府投资推动的固定资产投资及其派生投资拉动,由消费和出口拉动的市场性投资增长虽然也在恢复,但比较缓慢,扩张计划中的政府投资计划完成后,内生的市场性投资能否成为新的稳定增长动力仍然存在脆弱性和不确定性,巩固经济回升态势的任务艰巨。
其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给我国带来的影响在可控范围之内。这场金融危机虽然使我国部分金融企业遭受了损失,但损失的数量很小,不可能从根基上动摇我国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安全。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大挑战和国内外经济复杂形势,党中央和国务院总揽全局、正确判断、科学决策,确立“保增长、扩内
需、调结构”的战略思路,及时、准确、有力地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较快扭转了去年下半年以来经济增速下滑态势,经济稳定回升态势基本形成,全年8%的保增长目标完全能够实现。但是,要保持经济稳定持续健康发展,我们还面临许多已经呈现或潜在的问题和困难,政府投资拉动为主,内生性持续增长动力相对不足。目前的经济增长动力以政府投资拉动为主,自发投资和消费等作用比较小,内生性经济增长机制没有完全形成,货币信贷快速增长引发了通货膨胀预期,国际经济复苏迟缓等问题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压力。外需对我国的经济拉动能力尚弱,经济回升的国际环境依然严峻。经济结构调整任务依然艰巨。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是我们的重要任务,但粗放发展模式至今还没有根本性改变,当前产能过剩仍然比较严重。因此,在2010年要保持经济发展的大好形势,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持续性同时增强灵活性,逐步实现由保增长转向调结构,由政府投资驱动转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由政策外部驱动转向市场内部驱动,由经济快速回升转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如何看待当前北京经济形势 篇3
2009年是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迎接建国60周年的背景下到来的,也是在全国协力迎战国际金融危机的战鼓催征中而来。过去的一年是不可忘却的一年,新的一年也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金牛开泰纵有诸多文章要做,但正确把握大势,提振经济信心乃是新年度谋篇布局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一环。本期特别报道推出三篇文章:《如何看待当前北京经济形势》、《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统计解析》、《迎战“寒冬”,开拓明天》,分别从不同角度论形势、谈信心、话发展。
2008年以来,美国金融危机殃及全球,世界经济普遍下滑,形势复杂多变。全国经济增速一路放缓,1—3季度,跌破5年来的两位数,增长9.9%。而北京经济2008年前3季度也出现了高位回落的情况,从2007年底的13.3%,2008年的一季度的11.3%,上半年的11%,到1—3季度经济增速回落至9.1%。
对于经济增速回落,目前存在两种不同看法:一种认为由于奥运的成功举办,北京经济应保持高速增长,增速回落不正常;另外一种认为北京经济出现了奥运后低谷效应,增速还将进一步回落,经济增长将明显放缓。那么,应该怎样看待北京当前的经济形势?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 北京经济的特征
首都经济。北京作为全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首都,具有独特的、其他城市不可比拟的经济特征,特别表现为中央经济在北京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资产规模看,2007年,全市45万亿经营资产中,中央法人单位资产额37.6万亿元,占到资产总额的83.4%。其中,第二产业中,中央单位资产1.1万亿元,占第二产业资产总额的52.3%;第三产业中,中央单位资产36.5万亿元,占第三产业资产总额的85%。中央金融单位资产32.1万亿元,占金融业资产总额的91.6%。
从增加值看,2007年,全市GDP达到9353.3亿元,其中中央单位实现3459.1亿元,占GDP总量的37%。第三产业中,中央单位实现增加值2701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40.1%;中央金融单位实现增加值936.2亿元,占该行业的72.8%。
以上数据表明,北京经济更准确讲应该称其为首都经济。因此,北京市为中央单位服务不仅从政治要求上有其特殊性,从经济角度上也有其必然性。
总部经济。北京作为首都,具有首都经济的特征,因此北京也就成为不同类型总部的集聚地,北京经济的“总部型”特征日益凸显。
在国家国资委管辖的146家大型国企中有超过100家在京。如中国移动、中石油、中国电力、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总行等全国性、垄断性的大企业、大集团的总部均设在北京,对北京的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仅在金融街区域,目前就汇聚了1500多家国内外金融机构总部和大企业总部,116家股份制银行、证券保险公司总部和分支机构。区域内总资产已超过18万亿元,区域金融机构管理资产33万亿元,占到全国金融资产的70%,控制了全国90%的信贷资金和65%的保费资金。
除此之外,世界500强企业中已经有200多家在北京投资,累计投资项目超过450个。由商务部认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有20家。以研发功能为主的外资企业达到300多家。总部经济对北京经济影响重大。
服务业主导型经济。北京经济的另一显著特点就是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1994年,北京的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形成了“三、二、一”的产业发展格局。1995年,三产比重超过了50%,1998年超过60%,2006年超过了70%。2007年,北京的第三产业比重达到72.1%,比全国第三产业的比重(40.1%)高出了3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对北京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72.3%,成为带动北京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其中,金融业、批发零售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实现增加值分别占到全市GDP的13.8%、9.4%和9.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了20.5%、10.6%和11.4%。
北京服务业的比重远远高于全国及其他省市,有利于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首先,服务业不像工业、外贸等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其次,服务业中的大部分行业都是低污染、低能耗的行业,更有利于实现节能减排,提升经济增长质量。第三,按现行分税体制,服务业企业大多交纳营业税,而营业税大部分归地方所有,所以服务业比重高有利于增加地方税收,增强地方财力。第四,从就业角度来看,服务业可以大量吸纳就业人口。
投资消费双轮驱动。从经济增长的需求动力角度看,北京经济增长由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投资主导型转变为当前的投资、消费双拉动型。
从投资率和消费率之间的比例关系看,从2006年起,消费率首次超过投资率,消费和投资的比例关系为53.5∶50.5,消费开始代替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首要力量。2007年,消费与投资的比例关系进一步提高到54.3∶48.7。
从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规模对比来看,也呈现出北京经济靠投资、消费双轮驱动的特点。2008年1—11月,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4160.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为3051亿元,消费规模超过投资。
开放型经济。首先,北京的商品市场有自己独特的特点,那就是买全国、卖全国,甚至是买世界、卖世界。2008年1—11月,全社会商品购进总额21659.3亿元,其中57.6%由市外购进,14.4%是进口;商品销售总额22132.8亿元,其中56.2%批发到市外,5.2%出口。其次,北京作为进出口贸易集散地,大进大出的特征十分明显。据海关总署统计,2008年1—11月,北京地区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2552.7亿美元,占全国的10.7%。北京的进出口贸易增速连续6年保持在20%以上。第三,北京的服务贸易发展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服务贸易进出口额约占全国的1/5,其中出口额约占1/4。通信邮电服务进出口额约占3/4;其中出口额占4/5强。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进出口额约占40%;其中出口额约占45%。第四,外资企业在北京经济中占重要地位。2007年,全市外商投资企业增加值2245.9亿元,占GDP的24%;纳税总额1144.8亿元,占全市税费收入(包含国、地税各项税费收入)的26%。
奥运效应。一是奥运助推经济发展提速。举办2008年奥运会,成为首都经济持续增长的加速器。2002—2007年,全市GDP年均增长12.4%,处于改革开放30年来发展最快、持续时间最长、稳定性最好的时期。二是提前四年实现经济翻番目标。由于整个奥运筹备阶段,全市经济正处于发展上升时期,在奥运因素的推动下,全市经济发展步伐加快。2006年,全市GDP达到786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相当于2000年的2倍,即比2000年翻了一番;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GDP由2001年的3262美元跃升到6323美元,提前四年实现了市委市政府提出的2010年GDP和人均GDP的发展目标。2007年,全市经济总量突破9000亿元,达到9353.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相当于2000年的2.25倍;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GDP突破7000美元,达到7654美元,达到上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
综上所述,北京经济以服务业为主导、投资消费双轮驱动的特点,决定了北京经济发展具有稳定性好、波动小、能耗低、效益和质量好的优势。但另一方面,首都经济和总部经济的特点,使得北京经济对政策的反应更直接和敏感,开放型经济的特点,则使得北京经济对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更敏感。
■ 当前北京经济增速下行是周期性变化规律使然
2008年以来,在多重因素叠加效应下,全市经济进入周期性向下调整阶段,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变化。
首先,从国际环境看,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并从虚拟经济蔓延到实体经济。
其次,全国经济从2007年三季度开始逐季下行。2008年3季度仅增长9%(1—3季度增长9.9%),已连续5个季度回落,未来仍存在较大下行压力。
第三,北京自身经济增长向下调整是发展规律使然。从改革开放三十年北京经济波动规律看,基本上10年一个周期。第一次调整是1989—1990年,1989年经济增速由1988年的11.3%降为4.2%,1990年达到谷底,增速为4.1%。在这一大的背景下,北京经济也出现下行,经济增速由1988年的12.8%降为1989年的4.4%,1990年的5.2%。第二次调整是1998—1999年,我国从1993年开始实行的“双紧”政策,使经济逐步降温,到1998年,经济惯性下滑,再加上东南亚金融危机和洪涝灾害的影响,经济增长速度降至政府预期目标(8%)以下,1998年增长7.8%,1999年增长7.6%。而同期北京经济增速也处于低位,1998年增长9.5%,低于两位数增长。目前北京经济自身有调整的需要。从1999年—2007年,北京经济连续9年保持了两位数增长,从2000年起,连续8年保持了11%以上的增速,而2002—2007年更是创出年均12.4%的高增长。从以往10年一次调整的规律来看,经过一段长时间的快速增长后,目前北京经济又到了需要调整的阶段。
第四,奥运因素在短期内加大了经济波动的幅度。2008年上半年北京经济增长11%,进入三季度,奥运安保、环保和交通限行等相关措施限制了人流、物流、车流等,使经济发展受到阶段性影响。
正是由于出现了上述四方面相关因素的叠加影响,北京经济开始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变化。
经济进入调整期,增速放缓。2008年以来,北京经济走势与全国一致,呈现逐步回落的态势,GDP增速由上年全年的13.3%回落到2008年一季度的11.3%、上半年的11%,1—3季度进一步回落至9.1%。
主要行业变化明显。
(1)工业生产减速。2008年1—11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1%,比上年同期回落10.6个百分点。一方面是国际因素,外需减弱、订单减少使得外向型制造业增势放缓。另一方面是产业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等因素,使得高耗能行业生产明显回落。1—11月,规模以上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加值同比分别下降33.4%和7.8%(上年同期分别增长2.9%和6.6%)。
由于北京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1/4(2007年为23.6%),因此,2008年工业增速的大幅回落对全市经济的影响非常明显。从工业发展态势看,“九五”以来,北京市对工业投资连年不足,远低于上海和天津;同时缺少大的项目,导致北京工业增长后劲不足。
(2)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房地产业增加值下降。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作用下,北京市房地产市场自2006年起连续3年供销双降,进入深度调整。2008年以来仍延续低迷态势,1—11月,全市商品房施工面积9432.4万平方米,同比下降4.8%;销售面积仅为968.9万平方米,下降48.6%。全市房地产业增加值继2007年下降1.8%后,2008年降幅进一步扩大,1—3季度下降18.6%。
(3)受世界金融市场动荡等因素影响,股市低迷,金融业增长放缓。2008年1—11月,全市证券市场成交量同比下降35.9%,其中股票、基金成交量分别下降40.3%和19.5%;11月末,股票市场库存市值4148.2亿元,比1月末缩水53.5%。1—3季度,全市金融业增加值增长6.8%,远低于2007年的增长水平。
(4)受奥运相关限制措施的短期影响,人流、车流减少,部分服务业增长放缓。
■ 树立信心,把握机遇
全面客观地看待调整,树立信心。第一,此次经济调整是正常的,是北京经济自身特征所决定的:一是影响这次经济回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必然性因素(如北京经济自身发展规律、宏观调控、结构调整)带来的周期性回调和政策性减速,也有偶然性因素(如世界金融危机,国际市场紧缩,奥运环保、安保及交通限行措施等)引发的短期影响。二是当前的调整是国内外经济的共同趋势,北京很难独善其身。第二,短期调整有利于长期健康发展。一方面,调整带来经济下行,但另一方面,短期调整有利于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在经济困难面前,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所以,这个时候,更需要我们树立信心,科学地认识短期调整是正常的,坚信北京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趋势并没有发生变化。
把握机遇,加快调整。虽然北京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但同时未来发展也有很多机遇,将对促进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积极作用。一是政策面良好,二是争取大项目支撑,三是恰逢建国60周年大庆,将对拉动需求产生积极影响。
除了上述外部机遇外,北京自身也具备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的优势。如奥运的筹办为北京积累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为未来经济发展蓄积了能量和动力;北京首都经济、总部经济、服务业主导、投资消费双轮驱动的特征使北京经济发展的稳定性较强;另外,北京市还具备资金面比较宽松的有利条件,2008年11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含外资)本外币存贷差超过2万亿元,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充裕的资金支持。
当前的经济形势与企业对策 篇4
首先开始第一个问题。中国的改革进入新时代,其标志就是三中全会。三中全会决定的总意向,从我的感想来说可以概括为以下六句话。第一,改革的决心前所未有。决定中说,到2020年,在改革的主要领域和关键环节要取得决定性的成果,改革有了非常具体、明确的目标,反映了国务院推进改革的决心。第二,改革的广度前所未有。以往的改革主要是围绕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及党的政治改革等六个方面展开,而这次的改革涉及到以往很少提出的,比如人的制度改革、司法制度改革以及军队制度改革等。第三,改革的思路前所未有。这次改革的具体措施已经深入到各种不同主体的权利的公平配制,在灵魂深处改革。第四,改革的力度前所未有。从改革的保障措施可以看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小组,这个领导小组是一个高层面、权威的,能统帅其他各部门的小组。第五,改革的难度前所未有。因为这次的改革很深入,要触及利益,触及灵魂。第六,改革释放的能力前所未有。改革可以从三个方面释放能力,一是改善人的预期,比如因为改革的预期,大家投资的积极性上来了;二是改革优化资源的配制,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三是改革可以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其次是第二个问题。三中全会所决定的变革,有价值和意义的内容很多,我从全面优化功能配制方面加以说明。这次改革中的改制,核心是优化责权关系,涉及权利和利益的改革,抓住了改革的核心。总而言之,这次三中全会的决定,精髓部分可以总结为八种关系。
第一种关系是党与其他主体的责权关系,这次改革一定要在党的领导下坚持改革的力度,改革要有强硬的领导机构,但同时也要通过给予其他主体更多的权利来形成改革的活力,这一次决议把人大的权利提高了,同时要协商民主,还要发挥广大人民的主体作用,另外改革总体目也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一新的概念;第二种关系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正确地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资源配制中要很好地发挥市场的作用,由原来的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的作用,这就把中国推进市场化改革的方向确定下来,这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的,今后政府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服务、保护环境等方面;第三种关系是要处理好国企与民企的关系,公有制财产不可侵犯,非公有制财产也不可侵犯,财产不可侵犯是市场经济的基石;第四种关系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最重要的是财权与事权,中央政府要掌握财权,事权也要收上来,地方政府的财权与事权也要对等,这样能调动两者的积极性;第五种关系是农村与城市的关系,一方面要保障农民的各种权利,包括其中最重要的土地权利,另一方面是城镇化的问题,最重要的是搞好户籍制度的改革,产业制度的改革,福利制度的改革等等;第六种关系就是资源与环境的关系,这一次的决定提出建设生态环境的制度体系,由制度来保护环境,具体分为资源方面的制度和环境方面的制度;第七种关系是特权与民权的关系,最重要的要打击和限制特权,增加民权;第八种关系是国内与国外的关系,也就是继续对外开放,一个是产业对外开放,另一个是区域开放,要建立发展自贸区域,还要发展丝绸之路。总的来说,这次改革的核心是公平,以前的改革是讲效率,现在更多的是讲究公平,具体就是权利的公平配制。
第三个问题是三中全会对经济的影响。我主要说两个层面的影响,一是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二是对行业的影响。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分短期、中期和长期,短期就是未来几年的影响,中国的宏观经济目前整体面临下行压力,但预期第四季度和明年一季度的短期经济会上行。中期影响方面,一系列改革决定对于调整结构、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无疑有正面的刺激作用,但改革对经济增长本身也是一把双刃剑,对中期经济增长也有可能产生向下的压力,包括地方政府以后可能不能像以前那样大搞建设,同时中国经济面临大调整,此外中期还会对房价产生向下的影响,或者说有利于建立房地产调控的长效机制。从长期来看,这些改革导致的矛盾在短期、中期化解之后,长期就会走向一个健康、先进、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对行业的影响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首先说不利的一面,主要对以下三类行业带来挑战。一是对房地产及其相关行业,改革将产生压力;二是垄断行业,因为改革要鼓励各种发展;三是对高消耗、高负担、高排放的“三高”行业。
而对另外一些行业来说,则是受益的。第一,节能环保产业和生态行业,因为我们要建设一系列的生态文明制度;第二,部分资源、能源行业在短期内要受益,有些长期受压制的价格改由市场来定价,短期有价格上升的空间;第三,文化产业,包括文化创意产业、现代传媒产业、教育培训产业及旅游产业等;第四,健康产业,包括医疗产业、医药产业、保健产业及养老福利业等;第五,部分生产型服务业,包括金融业、物流业等等,民营银行也可以发展,物流业则是生产型服务业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第六,现代农业;第七,军工行业;第八,妇女儿童相关行业,包括婴幼儿,计划生育政策的改革会增加这个行业的需求。
当前经济形势述评 篇5
当前经济形势述评
证券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去年以来,中国资本市场在经历长达4年的持续低迷之后,实现了转折性变化,与宏观经济同步,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与此同时,今年也是资本市场继续夯实基础、不断创新发展的一年,市场品种与交易方式、投资者结构、市场规模和环境等都在发生较大变化,法律法规体系日趋健全,市场监管体系逐步完善,上市公司质量稳步提高,投资者队伍日益壮大,资本市场具有的各项功能得到有效发挥。这些新情况、新态势对促进证券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既带来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证券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今年上半年,中国证券市场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股票市场交易活跃,股指总体出现震荡上扬走势。
中国证监会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家数1477家,总市值达166232.8亿元。上半年沪深两市共计筹资1879.57亿元。沪深两市股票日均成交2027.18亿元,比去年日均增加440%。
据折算,截至6月30日,沪深股市总市值占GDP的比重已超过77.8%。目前,股市市值占GDP的比重已接近100%。
与此同时,沪深两市开户数不断增加。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统计数据显示,截至8月6日,沪深股市帐户总数达11124.62万。其中,A股帐户9441.37万,比年初增加2000多万户。
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企业直接融资能力提高,居民理财品种增多,使我国直接融资比重较低的局面有所改变,证券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步提升。
加强法律体系建设是证券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保障
今年以来,证券市场的发展变化,对加强资本市场法制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市场的创新发展迫切需要法律制度的规制与支持;另一方面,市场变化又要求监管部门加大对市场的监管力度,规范市场行为,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提供有效的权利保障,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为此,国务院有关部门全面部署了2007年的立法工作。重点包括: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证券公司监管条例等行政法规的审查工作,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法律制度,健全市场主体约束机制,拓展融资方式,保障金融创新,全面清理、科学规划期货市场法规体系等。《证券法》和《公司法》修订实施后一年半来,证监会对证券市场法律制度体系做了全面的梳理与完善。截至6月30日,陆续出台了87件规章及规范性文件,包括《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等;还包括4月15日正式实施的《期货交易管理条例》,与此相配套的规章和文件有《期货公司管理办法》、《期货交易所管理办法》等。
证监会主席尚福林说,这次配套立法工作,对资本市场法律规则体系进行了一次全方位清理和重构,涉及数量多、变动大、速度快,使法律规则体系覆盖到资本市场发行、交易、结算的各个方面和领域,促进了证券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此外,《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证券公司风险处置条例》、《上市公司监督管理条例》和《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条例》目前均已进入审查程序,《期货法》的起草工作也在进行当中。
根据有关部门的立法计划,通过出台《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办法》,非上市公众公司将在年内被纳入监管,使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法律制度进一步完善。
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是证券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环节
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的基石,其整体质量直接关系到资本市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也是
资本市场实现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今年上半年,证监部门开展了加强上市公司治理的专项活动,目的是增强上市公司的独立性,规范日常运作,提高透明度。
尚福林要求,各上市公司必须增强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投资者权益的责任意识,自觉规范自身及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行为,真实、准确和完整地披露信息。在全流通的市场环境下,上市公司应进一步规范并购重组行为,切实运用各种创新方式提高并购重组效率,推进行业整合,提高上市公司整体质量。还应在发展中不断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尽快完善内控机制,提升资本市场运作水平;主动培育股权文化,牢固树立为投资者负责、为全体股东谋利益的理念,引导投资者进行理性投资。
加强教育 强化监管 坚决打击违法违规活动
今年以来,我国资本市场投资者信心明显增强,沪深两市开户数增长迅速。随着市场的活跃,不少缺乏风险意识和风险承担能力的新投资者入市,市场违规行为也有所增加。针对这种情况,必须继续深入做好投资者教育,进一步强化新形势下的市场监管工作,切实防范市场风险,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上半年,证监会发出通知,要求证券期货经营机构认真担负起风险提示的职责,增强开展投资者教育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求上市公司认真做好信息披露,提高市场透明度,不断增强投资者对市场风险的认识、警惕、防范,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严厉查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维护资本市场健康稳定运行。与此同时,加大了监管和处罚力度:
--加大对虚假信息披露和内幕交易违法犯罪案件的打击力度,重点查处了一批违规信息披露和股价异动案件;
--强化信息披露监管,严格上市公司重组的审核程序,防范各种违规资金进入二级市场;--继续加强对证券中介机构的监管,对证券公司借壳上市采取更加严格的审批制度;--协调配合地方政府建立打击非法证券活动的联合执法机制,基本遏制了非法证券活动的多发势头;
--会同公安部门严厉打击了一批利用互联网的新型证券违法违规活动;
--公司自查与监管部门查处相结合,坚决打击利用“老鼠仓”等手段非法牟利活动。
中国证券市场是一个新兴的市场、转轨的市场。在监管部门不断强化监管的同时,投资者也应加强风险意识,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防止非理性投资行为。
拓宽投资渠道 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
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日益扩大和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多元化投融资需求日益显现。一方面,不同形式、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蓬勃发展,提出了不同的融资要求;另一方面,广大居民财富的迅速增长,也提出了多样化的投资需求。
今年以来,证监会出台多项举措,拓宽融资渠道,增加投资品种。6月20日公布的《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境外证券投资管理试行办法》,允许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等为境内居民提供境外理财服务。南方基金和华夏基金成为首批获得QDII业务资格的基金公司。上半年,证监会还就公司债权发行试点办法公开征求意见,拟在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及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的境内股份有限公司中开展公司债发行试点。同时,商品期货产品创新速度明显加快,线性低密度聚乙烯等3个期货新品种陆续上市,股指期货推出的条件也已具备。
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是当前我国资本市场的重要任务。为此,证监会提出以下几个方面措施:
一是积极培育蓝筹股市场,继续推动大型优质企业上市,鼓励现有主板公司利用各种方式做优做强;
二是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板,支持更多中小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发展壮大;
三是适时推出创业板市场;
当前经济形势 篇6
【关键词】房地产经济;理性思考;策略
开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消费水平和居民的收入都得到了快速的提高,同时我国的房地产也得到了快速的增长和发展。房地产在我国具有较强的保值和增值期望加之我国的人民币的升值空间的降低,使得我国人民在进行消费和投资时往会把钱投资到房地产上,导致了当今的房地产经济出现了泡沫化的繁荣景象,虽然在当今国家的相关房地产的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措施使得当前房地产经济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冷淡和下滑趋势,但是如果政府和国家层面没有出台更加强有力的措施进行对土地和房产方面进行改革,房地产经济必然还会出现泡沫化、非理性的繁荣现象。
一、当今房地产经济中出现的非理性化状态简介
1.从当今的经济来看,房地产中的价格弹性与居民的收入弹性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房地产大类中的商品房是居民生活所需要的必要物品,因此,商品房的需求价格弹性会相对较小,也就是说商品房价格的升高或者降低对商品房的需求量影响是很低的。从当今我国的经济发展程度和居民生活收入水平来看,人民购买商品房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比较困难的,导致商品房对于这些人民来说是一个较为奢侈的物品,然而一般的奢侈品相对来说具有比较大的收入弹性,商品房中的这两种性质的存在导致了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之间的矛盾和差距。
2.在当今形式下的房地产价格无法与真正的价值相互匹配。在经济学上商品的价格就是商品价值用货币体现的形式。但是在当今房地产经济形式下,我国的房地产的价格远远超过房地产真正的价值,造成这种现象有以下几点愿意:首先是社会相关统计部门的统计方式和方法各尽不同,导致了各个对房地产的统计数据具有相对较大的差距,这种现象的存在严重的误导了大众消费者;其次,人民生活的硬性需求导致房地产商人为的抬升价格;最后,社会大众媒体和网络的舆论宣传和炒作导致了房地产的价格严重高于实际价值。
3.我国的土地交易和出让方式与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严重相悖。我国的土地交易和出让方式存在着“以产定销”模式,这种模式的具体是在具体土地交易和出让方面事先规划好,然后通过合适的优惠措施引导消费者进行消费,这种以产定销的房地产模式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严重相悖。因此,在当今我国国情下,要改变这种模式以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在交易土地时,土地的位置、大小和相应时机都要有经济市场来决定,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消费需求来引导房产地规划和实施,这种状态下的房地产市场才能够更好的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相符合,从而把房地产经济维持在一个相对安全和稳定的形势之下。
4.我国房地产相关企业迅速盲目的扩张,导致当今房地产经济中出现高负债率和高房屋空置率的现象发生。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镇化高速增长导致房地产迅速扩张,造成了房地产极度“繁荣”的局面,大量涌入到民间的资金房地产建设中的同时由于政府的相对宽松的房地产准入规则,导致了房地产相关企业盲目快速发展,而大部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都是通过民间融资和银行贷款进行房地产的开发,导致了相关房地产开发企业存在着极高的负债率。与此同时,大量建设的房地产与城镇居民的人口数和需求数量形成极大差距,使得房屋空置数量快速升高部分地区甚至出现“鬼城”现象。
二、对促进当前经济形势下房地产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发展提出几点建议和策略
1.通过对社会土地制度的规范达到解决土地财政的效果。我国的房产价格非理性的上升,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我国的土地价格始终降不下来。所以,在逐步解决民生居民的住所问题中政府要灵活的运用国家政策法规,适时和适度的进行房屋建设性用地的土地价格和标准,比如对相关土地买卖进行税收的适当降低、降低过高的房屋建设所需水泥、钢铁等建筑必需品的价格。
2.为降低过高的房地产金融风险需要寻找和开发房地产金融衍生品。房地产经济面临的过高的金融风险需要其他形式的金融产品进行对冲,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进行房地产相关金融产品的设计和交易,这中措施能够把房地产经济中的金融风险和相关衍生品进行对接,缓冲和降低房地产经济中的金融风险。比如,进行房屋的私募基金、信托基金等基金形式的房地产产品的交易。
3.政府需要发挥重要的政府管理职能,采用强有力的措施降低房地产的非理性需要。这种强有力的措施包括以下几点:首先,家庭进行第三套房产的购买行动中需要国家银行不對其发放房屋贷款或者大幅度的提升贷款利率;其次,对于家庭中具有多套房产的居民进行征收房屋的空置税;最后,对于国家居民或者相关房地产开发企业进行不动产的登记和征收税收措施。
4.政府引导房地产企业进行资源融合。房地产相关企业极度扩张导致房地产行业规范化欠缺,因此,需要政府引导企业或者给予相关有资质的企业进行收购和重组,把零散的房产土地资源进行整合,使房地产行业理性化发展。
三、结语
当今经济形式下房地产经济出现各种不协调和非理性的行为需要政府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对房地产行业进行强有力的规范和整合,促进房屋逐步走向合理以及实现房地产经济走向理性化发展局面。
参考文献:
[1] 周芳. 我国房地产企业融资模式研究[D]. 山东大学.2011.
辽宁当前经济形势分析及对策建议 篇7
一、经济增长出现了实质性下降, 形势比较严峻
对于2015年前三季度多项经济数据出现的持续增幅下降甚至负增长如何认识, 是挤水分, 还是实质性下降?是形势判断需要回答的问题。有观点认为是由于2014 年同期数据水分较多、基数较高, 2014 年下半年起落实中央巡视组整改要求, 夯实数据“挤水分”形成的指标下降。但从经济运行多方面看“, 挤水分”只是造成指标下降的一个原因, 而占辽宁经济主成分的工业经济的实质性下降才是经济下行的主要原因。
(一) 工业增加值延续2014年以来的下降趋势
作为工业大省, 工业生产运行状况最能反应出辽宁省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根据统计数据, 2015年前三季度, 辽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5.4%, 四大支柱产业均出现明显下降:装备制造业下降6.6%;冶金下降5.6%;石油化工下降0.5%;农产品加工下降6.5%。
从工业增加值增长率看, 辽宁位列全国末位。实际上, 2014年辽宁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就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 前7个月一直保持在8%以上的增长速度, 但从8月开始就出现了大幅度下滑, 8月当月仅增长2.8%, 到了月开始出现负增长, 12月增速最低为-4.9%。
(二) 工业经济先行指标略有回落, 企业经营面临严峻挑战
工业用电量和货运量作为工业经济的先行指标, 在工业产业结构相对稳定的情况下, 能较好地排除人为干扰, 反映地区工业生产变动的实际状况。2015年前三季度, 辽宁工业用电量同比下降5.9%;货运量同比增长4.3%, 增速比2014年同期有明显下降。
(三) 重化工业城市停产半停产企业户数增加
在产品需求下降、干得越多亏得越多的市场形势下, 停产半停产是企业出于“经济人”的理性选择。201年前三季度, 全省亏损企业数较上年同期增长22.6%, 停产半停产企业数增加明显。
(四) 石化、冶金等行业出现了量价齐跌的情况
作为辽宁支柱产业, 石化、冶金行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十分具有代表性。2015年前三季度, 全省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同期下降5.8%, 降幅大于全国平均水平0.8 个百分点, 连续40 个月下降;全省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6.2%, 降幅大于全国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 连续42 个月下降。生产资料市场价格低迷, 必然影响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列入全省重点统计的80种主要工业及能源产品中, 近81%的产品产量同比下降, 其中部分重化工产品产量受国内外市场需求结构调整和产能过剩压力的影响, 降幅超过四成。
(五) 重点行业税收持续下滑
2015 年前三季度, 装备制造、钢铁等行业税收总量分别同比下降7%、12%。其中, 装备制造业中的汽车制造业税收下降11.8%, 已连续6个月负增长。与此同时, 房地产、采矿等行业税收呈比重和总量“双下降”态势。其中, 房地产业税收比重同比回落2.2个百分点;累计降幅比2014年扩大了11.9个百分点, 自2014年2月份以来已连续21个月持续负增长。采矿业税收比重同比回落1个百分点;累计降幅比上月扩大了3.1个百分点, 自2013 年底以来基本为负增长。建筑业税收比重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累计降幅比上月扩大了1.5个百分点, 自2014年6月份以来已连续16个月负增长。
(六) 基础设施投资持续低迷, 房地产市场呈现量价齐跌
建筑施工是经济的一部分, 基础设施和房地产开工量和投资额的变化反映经济实质性变化。2015年前三季度, 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同期下降26.9%;住宅投资额同比下降26.4%;购置土地面积同比下降38.2%。
二、经济下行的主要原因是体制性结构性弊端多年来没有根本改变
当前全国经济由高速转变为中高速, 正走向新常态, 但辽宁经济增速出现“断崖式”下跌, 显然已经超出了新常态, 与全国现象不同, 被部分学者称为“新东北现象”。是什么原因导致“新东北现象”的产生?我们认为, 应从直接经济原因、深层次经济原因及非经济原因等三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 直接经济原因:辽宁产业结构偏重, 传统产业优势丧失, 全国产能过剩的负面影响辽宁更突出
重化工业是全国产能过剩比较集中的行业。辽宁是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大省, 受产能过剩的影响比其他地区严重。从历史上看, 全国投资过热年份都是辽宁工业增长较快年份, 辽宁重化工业产品在全国投资过热年份有旺盛的市场需求。通过构建计量模型近十年全国投资和辽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关系进行分析, 发现全国投资每变动1%, 辽宁则同向变化1.09%, 显示出辽宁工业与全国基建规模关系紧密且变动幅度大于全国。当前全国产能过剩的重化工业行业生产和增加值增速明显下降, 是影响全国工业增速下降的主要行业。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石化产品等是高度依赖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需求的行业。这些行业在2008 年以前已经出现产能过剩, 当时中央国务院提出防止经济和投资双过热。但2008年美国发生次贷危机导致全球经济下降, 我国实施4万亿元投资刺激计划, 大量基础设施、房地产投资项目上马, 使这些行业产能进一步过剩。前些年, 投资需求旺盛, 这些行业产能利用率维持着高水平, 辽宁经济增幅也十分高涨, 2007年全省GDP增速高于全国2.6 个百分点。随着4 万亿投资刺激计划结束, 经济进入前期政策消化期, 全国投资增速下降, 这类产品市场需求萎靡, 全行业产能利用率下降, 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
在产能过剩、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 辽宁传统产业优势丧失, 市场竞争乏力, 导致企业减产减收。改革开放初期, 辽宁重化工业由于建设早、资本雄厚、在技术水平上和企业规模上具有竞争优势。近年来, 市场经济发展也出现了南方民营的重化工业。据企业反映, 资本和技术门槛很低的电解铝生产领域中民营企业占三分之二。钢铁行业的热轧冷轧也已不是国有企业的“专利”。辽宁钢铁企业原来以自有矿山和本地矿山为优势, 但澳大利亚和巴西的铁矿含量高、价格低, 加上运费以后的成本还低于本地矿石。辽宁老企业原有的资本和技术优势基本丧失, 辽宁开采近百年的煤炭行业不再有开采条件好、含热高的煤矿, 为保就业只能开采热能低、条件差的煤层, 甚至开采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矿井, 结果势必是产品价格低、开采成本高。与山西、内蒙古等含热高、成本低的企业相比毫无优势可言。辽宁一些老国企还背负着厂办大集体等历史遗留的包袱, 企业对计划经济的“体制负债”无力追索, 企业非经营性成本沉重, 在市场竞争中困难重重。
(二) 深层经济原因:投资拉动战略导致产业结构越来越重, 经济增长缺失动力
过去十年振兴没有明确的产业目标和相关政策。2003 年国家没有明确老工业基地的产业定位。2006 年辽宁确定到2010年基本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 标志是GDP增速不低于东部地区, 城镇居民收入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 速度成为振兴标志, 而投资则成了经济赶超和GDP增长最大的拉动力。多年来辽宁经济增长贡献率最高的是投资, 常年高居于70%-80%。投资拉动是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地区资本形成中, 制造业投资、房地产投资、基础设施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接近70%。政府可以直接有所作为的铁路、公路、机场、港口、新城新市镇、产业园区及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 建得早、建设得多:高速铁路建得早;高速公路通到县;油路通到村;有条件的海岸都建了港口。伴随新城新市镇和产业园区建设, 房地产建设也快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增长率作为辽宁省政府对市县的考核目标成为市县政府和园区管委会的重要任务。这些项目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在重点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 对产业发展主要依靠招商引资, 而对本地传统装备制造业的扶持、对自主创新技术成果转化缺乏招数、着力不够。结果体现在产业结构上, 是重化原材料工业越来越重;农产品加工度不高;省内原有的轻工纺织业逐步出局;加工工业的装备制造业不大不多不全;高新技术产业数量非常有限。
重型产业结构对全国投资依赖过重, 是辽宁经济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通常所说的出口、投资、消费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 其实这是经济体短期发展动力的分析方法, 区域经济理应是“四驾马车”, 应增加“境外净流出”。我们运用投入产出表分析法, 将辽宁十大支柱性行业的“净出口”、“省外净流出”、“自用与流入流出”分别进行比较, 发现石化、钢铁净流出所占比重较大。在市场低迷、外需不振的背景下, 以重化工业为支柱的辽宁, 经济增速下滑具有必然性。
从投入产出表中还看到, 辽宁消费品工业极其薄弱, 产业结构偏重, 是在新常态下辽宁经济陷入困境的另一个侧面。从辽宁消费品产出的价值流向看, 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五金、电料类消费品、通讯器材类消费品、日用化学品类消费品和服装鞋帽纺织类消费品, 属于“大进”部门, 流入比例高, 即消费品多数属于省外制造, 辽宁消费的增长对本省工业拉动作用极为有限, 消费增长实质上是拉动了外省消费品工业生产。关于辽宁消费加快增长提高了对本省经济贡献率的分析结论是不科学的。
辽宁科技研发经费投入不足, 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比较差, 装备制造加工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不大不强, 致使职工工资收入较低, 在全国排名靠后, 加之政府集中财力和占有土地及金融资源较多, 导致服务业市场需求不足, 服务业发展慢、占比低。
依靠政府投资、招商引资来扩张经济规模和调整产业结构是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在新形势下, 传统模式难以持续, 导致经济下降。一是经济调整的内在压力。土地出让金收入和基于土地出让金的借款是地方政府投资项目的主要资金来源。房地产市场低迷, 加上征地补偿水平快速上升, 地方政府来自土地出让金的净收入增长乏力。二是财政制度改革正在快速推进。地方债管理改革使过度举债、基础设施超前建设的矛盾集中显现, 势必会对地方政府的市场化融资行为带来直接冲击。三是采用“公私合作” (PPP) 需要一个过程, 社会资本并没有很快接过政府投资的“接力棒”, 成为地方基础设施投资的主力。四是由于取消了相关优惠措施, 使许多拟定中的投资项目变得不再有利可图, 短期内不利于经济增长。
过度依赖房地产投资拉动经济难以持续。房地产市场变化也是固定资产投资下行的主要原因。许多新城、新市镇、产业园区规划目标都是建成几十万人口的城市, 如果将其加总必然超过现有总人口, 严重超过实际需求。根据国际经济惯例, 户均住房达到1套左右, 房地产新开工面积往往达到峰值。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测算, 2013年全国城镇户均住房已超过1.0套, 在现有城镇化水平下, 住房市场格局已从供不应求转向供求基本平衡和局部供给过剩。住房消费的低迷将对全省经济造成一系列不利影响。住房消费低迷波及建筑、工程、家电等行业。因新增住房交易锐减, 家用电器等居家用品的销量也急转直下。
(三) 非经济原因:体制改革机制转换滞后
在行政管理体制上, 辽宁的计划经济痕迹比较多。规划编制过程中不能充分聚集各地、各部门、专家和群众的集体智慧。在规划执行环节, 采取高层行政下指标的方式, 不注意发挥当地党委、人大、政协及社会组织的作用。采取先计划后统计, 层层下指标、层层加砝码, 指标具体且硬约束, 导致市县区上报统计数据“注水”成分比较大。作为政绩考核手段之一, 对很多项目的考核只注重指标数据, 缺乏对项目的细化分析和质量追踪。
在招商引资工作中, 招商主体是政府和政府部门 (指标层层分解, 甚至到街道社区) , 没有采取企业招商、政府“安商”、“养商”的办法。存在为了完成招商指标而招商, 不重视入驻企业实际意愿、企业发展实力和项目的可持续性, 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 这些企业要么休眠、要么撤离。
在与央企对接上, 缺乏政府主导市场化的有效利用渠道和手段, 辽宁抱着“金饭碗”要饭吃。
在创新驱动问题上, 科技研发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政府采取的办法主要是直接拨款, 而不是鼓励企业自主选择自我发展, 许多地方政府部门对鼓励企业自主研发的税收抵扣办法缺乏认知, 结果是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缺乏动力。辽宁虽然是装备制造业基地, 但很多企业生产用机床设备仍靠进口。科研资源和人力资源流失严重。辽宁是科研院所云集之地, 但是存在着科研成果“墙里开花墙外香”、技术人员“孔雀东南飞”的现象。近几年, 年轻优秀劳动力外流现象比较明显, 中小城市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因为本市发展机会少、就业困难, 而纷纷转向省内的中心城市或外省, 对本地的人才梯次结构产生了冲击。
税费成本高, 企业负担重, 历史遗留问题多。辽宁体制改革滞后的一个表现是实际税费负担重, 宏观税赋在全国名列前茅, 企业经营环境恶劣, 小微企业生存成长困难较多, 创业创新成本高阻力大。企业实际税赋高 (全国税法是一个, 名义税赋一致, 但因征收激励有别, 实际税赋大不相同) 。企业为职工缴纳的养老保险比例为企业工资总额的20%, 还有其他保险和公积金, 如果应收尽收将大大超过现有税收水平。辽宁老工业基地企业实际缴费比例高于经济发达地区。铁路运费、电价、水资源费、环保相关费用等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高速公路费、过桥费等已经成为一些物流企业的严重负担。厂办大集体、工伤和退休人员医疗保险、国企办社会等历史遗留很多, 长时期未能得到彻底解决。
三、对策建议
当前辽宁经济形势比较严峻, 对此不仅要有清醒的认识, 更要有科学的应对策略。要吸取上一轮“振兴只解决眼前速度规模赶超”的经验教训, 要明确结构调整产业振兴目标。要立足省情, 充分发挥和利用好各项政策作用, 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要应对眼前, 更要顾及长远, 长短结合、标本兼治, 清醒地认识稳妥地执行治标之策, 扎扎实实地规划未来, 谋划产业振兴的长远根本任务。
(一) 短期看很难找到立竿见影的办法, 应立足于长远, 重点还是要调结构、促改革
一般来说, 抓投资, 集中快上一批大型基础设施项目, 是政府短期内提振经济、拉动增长的有效手段。近年来, 辽宁比较注重投资拉动, “铁公基”项目上得多, 基础设施基本上已经可以满足未来一段时期发展的需要, 房地产也已经相对饱和。当前已经没有多少大型基础设施投资项目, 对工业的拉动力减弱, 投资需求已经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难以靠短期刺激手段大幅提升。另外, 辽宁当前的问题并不是短期形成的, 而是长期的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和投资结构造成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问题, 形成时间长、范围大, 也不可能在短期内解决。如果短期内采用大规模投资刺激手段, 仍会出现上一轮扩大内需所显现的一些问题, 基础设施投资项目完成后, 原材料工业需求下降, 而有持续市场需求的产业没有形成, 地区又会出现经济下滑, 对长期发展更加不利。因此还是要踏踏实实调结构、促改革, 不能只顾眼前, 投资救济。一时的名义增长数据可以上去, 但必然丧失新一轮振兴老工业基地治本的机遇。治本之策是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和管理体制创新, 把加工工业搞上去, 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 提升产业丰厚度, 拉长产业链, 优化产品结构, 促进服务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 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这些任务不是短期可以实现的, 长远发展的途径是以体制改革促结构调整。
(二) 经济处于低迷期, 财政要少收多支, 实施养老保险全国统筹, 国有资本金划转社保基金, 降低企业负担
按照财政调控经济周期的理论, 在经济繁荣阶段, 应实行盈余财政政策, 并以繁荣时期的财政盈余来弥补经济萧条时期的财政赤字, 实现财政收支的周期性平衡。我们目前面临的现实是在经济繁荣期不仅没有实现财政盈余, 还积累了相当规模的债务, 财政的周期平衡能力非常有限。当前经济处于低迷期间, 财政收入下降幅度较大, 收支压力加大, 同时又面临偿债高峰。但即使财政状况不好, 也应实行“放水养鱼”, 减轻企业负担, 出台相关支持政策, 最大限度地支持市场主体, 尽早实现经济恢复。政府要努力降低企业负担, 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要努力减少政府自身开支, 通过税收抵扣的税式支出方法, 支持企业进行技术研发和技术改造、产品创新以及产业升级, 提高企业竞争能力, 使其在下一周期具备较强的市场优势。财政要切实保证社会保障的各项支出, 特别是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失业人员增加的形势, 加大对失业人员的救助力度。做好就业培训、精准扶贫、稳定社会的财力安排和工作预案。
减轻企业负担、增加企业竞争力, 是以改革稳增长的长效措施。辽宁是社会养老改革试点省, 在实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后, 民生保障水平得到提高, 但企业负担加重了。老工业基地的老职工多, 产业就业吸引力弱, 年轻人口少, 养老支出需求大, 实际征缴的养老保险费标准高, 企业负担较重。解决的办法是尽快争取实行全国统筹, 化解社保支出压力大的困境。同时, 实行国资改革, 进一步出让一般竞争性国企资本, 并将保留国企的国有资本金划转社保基金, 为降低企业社保税率 (缴费水平) 提供支持。
(三) 改革政府绩效考核方式
政府绩效考核应逐渐转向重点考核公共治理能力, 强化政府在社会服务、支持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方面的作用。对经济指标下降, 不应看得过重, 应注重调结构和技术进步, 注重民生保障, 注重长远发展。对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不应简单看GDP, 而应该注重产业振兴。如果产业结构不优化, 一旦经济形势不好, 东北现象会再次出现, 还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目前尽管对各地GDP不再考核, 但各地迫于压力可能会互相攀比, 仍会导致GDP数据注水, 在指标数据上应实事求是, 严格按统计法执行, 保证数据真实准确。
(四) 以更积极主动的态度和方式落实国发28号文件
2014 年8 月, 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 开启了对新一轮东北振兴的支持。要充分利用给予的政策, 加快相关工作的推进。除给予的项目支持积极协调推进外, 还要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创新推进。现在各市反应有很多政策还不明确不落实, 省里应组织相关力量对文件深入研究分析, 明确分类:国家明确的政策支持, 比如“将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展的境外并购外汇管理试点政策拓展至东北地区重点装备制造企业”要积极协调落实;给予的政策框架, 比如“鼓励民间资本、外资以及各类新型社会资本, 以出资入股等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支持东北在国有企业改革方面先行先试, 推进国有资产资本化、证券化”等等, 要在框架内充分发挥主动、创造性工作;给予方向性的原则, 要积极主动去探索。尚未明确无法实施的, 要责成相关部门主动去中央部门协调沟通, 促进实施细则早日制定下发。比如“妥善解决国有企业改革历史遗留问题”应实事求是向中央反映, 辽宁的“厂办大集体”还没有完全解决、“新的资源枯竭型城市问题还在不断出现”等, 提请国家部委尽快出台相关具体办法。关于创新的各项政策支持也需要积极争取。要明确分解任务至各相关部门, 将工作做到实处。积极推动并参与东北振兴基金的设立和运作。
(五) 推进改革要特别发挥研究机构和群众的作用
目前深化改革基本是由相关职能部门推进, 在部门利益的现实情况下, 难免会存在很多障碍, “等靠要”的思想严重, 改革方针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难免拖拉和保守, 不利于改革的及时深入全面推进。应该引入社会各方面参与, 不能完全依靠职能部门自己改自己。应发挥研究机构的作用, 对改革的具体方案和实施进行深入研究, 提出更科学有效的方案办法。对改革方案的制定和推进要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 以保证改革的质量和效率。还要活跃改革气氛, 鼓励公众参与, 来建议并监督改革的进行。
(六) 完善和建立辽宁与央企的对接机制和机构
辽宁央企多, 企业规模大, 多数央企生产的产品作为原材料被转移到其他沿海省份, 成为其产业发展的资源。辽宁还没有充分利用央企生产的产品来延长本地的产业链, 没有利用本地资源发展更多的消费品工业、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调整产业结构, 应充分利用央企在辽的优势, 学习山东等省的做法和经验, 完善和建立辽宁与央企的对接机制和机构, 组织和建立一批地方国有企业, 明确产业发展任务, 担负迅速建立地区主导产业和新兴战略产业的任务。经过一定阶段发展通过市场招标引进民营战略投资者, 形成混合所有制企业。要指定一批产业园区, 承接央企的产品作为进一步加工的原材料, 逐步形成并壮大装备制造和精细化工等一系列相关产业。地方国企经营政府选定的产业是特定情况下实现产业政策目标的特殊举措, 对此要破除意识形态障碍, 坚持生产力标准。同时加强与央企合作共同开发一些项目, 如房建、交通、电力及海外工程承包等等。辽宁已有一些与央企合作的基础, 应建立起工作机制和相应的平台, 并且还要继续加强与央企的协调沟通, 创造更多的有利条件。
(七) 抓紧产业基金相关政策制定和组建, 形成政府扶持产业发展投融资新模式
经济调控和结构调整都需要资金的大量投入。当前形势下, 政府土地收入大幅下降, 资金投入能力严重不足。创新政府投融资模式, 发挥政策性金融作用就显得更加重要。政府要最大限度利用市场资金, 合理有序地投放到经济调控和结构调整中去。对地方政府来说, 自有财力有限, 可用的金融调控手段更不多。但政府过去采取无偿拨款支持民营资本的方法, 也投入了不少财力。由于是无偿拨款, 没有认真核查支持效果。这种模式的政府投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而且丧失了政府投资理应享有的国有资本权益。当前产业基金成为各地政府调控结构的新工具, 各地政府都在做积极准备, 但辽宁省仍没有相关政策和办法, 应抓紧研究制定, 积极推动全省各地的产业基金早日建立, 尽早发挥作用。政府将支持企业的财政预算支出基数集中起来, 作为发起设立产业基金的资本, 吸引金融和民营机构的投资, 建立起基金, 政府确定产业范围, 由专门的产业基金管理公司运营, 指定相关银行监督, 控制好风险。以参与企业股份的形式, 用于支持相关产业的发展, 达成效果后要有退出机制, 在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发挥作用。
(八) 调整招商方式, 充分整合利用现有土地资源, 让宝贵的土地资源真正发挥效用
新征用土地投入巨大, 各地政府投入能力严重不足, 致使有些项目因土地问题难以进行。在政府融资平台清理、农村非公益土地不必先征后用的同时存在大量闲置的土地。在此状况下, 不宜更多征用新地。应充分利用现有土地资源, 清理闲置和低效土地用于新项目,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部分地区已经对投资强度和用途达不到原用地合同标准的占地企业进行清理。但受各种人为因素影响, 这项工作中的部分项目执行困难。建议辽宁省政府及时统一出台对占用土地进行清理整顿的文件, 对利用率不达标的土地项目及时清理, 以免影响新项目的上马。
(九) 完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 妥善化解政府债务危机, 确保民生保障不受影响
当前煤炭经济形势分析与应对研究 篇8
一、当前煤炭行业的经济形势分析
(一)供大于求的现状
第一,市场需求逐渐饱和。 对于工业行业而言,煤炭资源的主要作用是辅助电力、钢铁、建材等行业,而并非作为直接的资源进行利用,这些年来,这几大行业都在倡导使用新能源,导致煤炭市场的需求量逐渐变小。
第二, 煤炭的供给量过剩。 过去十年属于煤炭行业发展的黄金十年,近年来,我国在建或者已经建成的煤炭基地就有十三个,二零一零年,我国煤炭的总产量达到二十八亿吨,巨世界第一位,煤炭资源的供给量过大,已经成为了当前煤炭行业的重要情形之一。
(二)受到新能源产业的挑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科技产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近年来,新能源的研发和使用成为了煤炭行业发展受到制约的重要原因,相比于煤炭资源,新能源有着可持续利用、污染小、效果好等优点,因此, 受到了社会消费者的广泛青睐,无论是生产制造业、医药业还是在其他一些行业,新能源的使用随处可见,因此,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正在发生着迅速的转变,导致煤炭资源的需求量进一步减少。
(三)受到其他外部环境的不良影响
第一,由于受到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欧洲和美国一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变得缓慢,能源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全球国家对于煤炭资源的需求量已经远远不如前几年, 煤炭资源的价格也开始显现出持续下滑的趋势,很多煤炭能源消耗的公司开始对煤炭资源大量进口,导致了我国煤炭的销售利润持续降低。
第二,当前,我国煤炭行业的另一个主要情形是,煤炭企业的开工率较低,煤炭库存过于饱和,行业正在面临着整体亏损,有些地区的政府出台了煤炭资源转化率超过五成的要求, 导致了很多煤炭企业不得不投入大量的资源来建设下游企业。
(四)行业内部的发展过于极端化
近几年里,因为很多企业对于煤炭资源的过度开采,导致了企业煤炭资源开采到了匮乏的地步,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和考验,企业在转型的过程中也遇到的重大困难,与此同时,企业内部发展过于极端化,也导致了煤炭企业自身发展矛盾更加体现了出来。
(五)缺乏充足的流动资金
经营效益的降低肯定会对资金的供给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从而进一步对企业的内部调控和业务拓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就当前而言,企业贷款回收过程中现金所占的比例进一步缩小, 使企业的应收账款得到了提高,企业所要承受的风险也进一步提升。 价值煤炭行业的种种现状,导致了煤炭企业陷入了难以经营的局面,有很多企业采取了裁员的方式来环节这种现状,但是,这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二、煤炭企业发展的相关应对措施
根据上文中提到的我国煤炭行业当前的经济形势, 煤炭资源供应量过大、供应远远超过需求,已经成为了当前制约我国没糖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因此,煤炭企业应当认清问题的根本,从根本入手去解决这个难题,在此,笔者提出了以下相关建议,
(一)加强改革的力度,坚持市场化原则
在煤炭企业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 一定要将市场经济的基础调节作用发挥好,煤炭企业的改革一定要坚持市场化原则,将煤炭基地的建设力度有效提高,与此同时,要加大煤炭资源管理的力度,打开煤炭市场,煤炭供给方和需求方一定要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来保证双方的共同利益。
(二)杜绝过度开采,合理利用煤炭资源
在进行煤炭开采时,一定要将煤炭的开采技术、开采要求、开采需求量等多种因素考虑进去, 而不能单方面考虑一种因素, 根据市场需求、环境容量等因素,进行合理、有效的开采,使煤炭的生产数量与消费数量总体呈现协调的态势, 使产业的专业受到科学化的推进。 与此同时, 还要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 提高煤炭资源的开采有效率,从而使煤炭资源得以有效利用。
(三)使企业的经营环境得到改善,来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
一定要建立起和煤炭企业发展相关系数的税收财政体系, 来对煤炭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和使用新能源产业加以支持,使城市、区域得以可持续发展,除此之外,还要对煤炭企业予以优惠政策,减少煤炭税收,来提高煤炭企业的收益,使整个需求市场能够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四)使销售的途径得以拓宽
对于煤炭企业来说,其经营一定要和公司、市场实际相结合,才能使企业内部的销售机构得到健全和完善,要加大和兄弟企业、合作企业的互动与联系,还要定期和政府部门予以沟通,让政府了解煤炭企业的需求,了解政府相关政策,如此来拓宽煤炭企业销售的渠道,使企业的销售变得更加容易。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虽然我国煤矿行业的前进道路存在着阻碍,可是,是完全有办法来拓宽前进道路的,只有工作者齐心协力,将上文提到的给内容做到位, 并且找寻新的解决措施, 才能够推动煤矿行业与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孟朝阳.谈我国煤矿企业现状[J].中国矿产,2010
[2]叶伟伟.对中国煤矿企业中存在的问日做以分析研究[J].矿产开采,2011
论当前的经济形势及应对措施 篇9
一、深层问题探析
(一) 经济增长模式
据专家分析, 我国目前还能维持“稳增长”的手段主要是依靠国家政府增加投资。这种任务性的投资虽然也能起到刺激经济的作用, 但是所能起到的效果十分有限。更令人担忧的是, 这种任务性的投资大多是劣质投资, 在房地产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 劣质投资的后果就是房地产泡沫的急剧增加, 居民无法“安居”, 建造出来的民居又大量闲置。
此外, 我国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制造业而发展起来的。但受制于生产力水平, 制造业依旧局限在低层次的循环圈内, 难以打破体制经济的束缚, 实现产业升级。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主要是建立在大量原材料、能源和劳动力消耗的基础上。但是在全球能源危机的今天, 粗放型增长模式难以为继——生产成本大幅增加, 但是生产出来的产品算不上是高科技产品, 滞销的后果将使企业入不敷出。
但是在2009年那次经济危机中, 我国就是采取这种“不稳定、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事实上也取得了很明显的效果。因此, 经验使得我们再次习惯性地选择这种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模式。那么, 经济短期下滑、长期低质量增长的结局不可避免。而且一旦锁定成型, 最终的结果将是经济急剧衰退。所以, 对于处在十字路口的中国经济, 除了转型, 无路可走。
(二) 经济结构失衡
经济结构失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三个产业的比重失衡、区域经济发展失衡以及增长动力结构畸形。我国的第二产业远远超过发达国家, 比世界平均水平要高出十到二十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的比重明显偏低, 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美国74%的水平, 也低于同期的俄罗斯63.3%。同时, 产业内部失衡亦较为突出。三农经济仍未发展完善, 主要还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工业大而不强, 制造业规模虽已位居世界第三, 但企业极度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与创新产品;服务业服务效率和附加值不高, 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 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占40%左右, 而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还不足30%。区域经济对比中, 城乡收入差距为3.3∶1, 并且有逐步扩大的趋势。此外, 城乡的社会保障机制、公共基础设施也相差甚远, 城镇的社会保障机制已经基本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但是农村的社会保障机制还刚刚起步, 只有少数农村居民能够享受到部分社会保险、养老保险。城镇的科教文卫事业远比农村先进, 这也导致农村在近期内难以追上城镇经济的发展水平。
据统计, 我国的投资率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二十个百分点, 但是消费水平则低二十个百分点。本轮实施的一揽子计划仍然是采取大幅增加政府投资, 这又将进一步扩大投资与消费之间的差距。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结构与发展方式势必会产生更大的历史性影响。
(三) 外部环境滞后
政府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是我国经济的一大特色, 但是随之产生的弊端是, 政府精英们颁布的调控措施远不如市场变化来得快、来的有效率。同时, 少数精英人士做出的决策难免带有主观因素的决定。现实是地方政府这几年来急于出让土地以获得政府收入, 同时向商业银行贷款用作土地的前期开发。这一举措使得政府财政收入不仅依赖土地的出让, 而且对商业银行的依赖程度也日益加大, 这对于需要稳定运转的政府来说可不是什么有利的事。因为一旦银行方面出现危机, 政府就是立刻受到波及。为了避免被牵连, 政府不得不进一步颁布有利于银行的政策, 主动救助陷入危机的商业银行。即使商业银行方存在过错, 政府也不方面采取强硬的改革措施, 例如上调准备金率 (上调准备金率会影响银行的营业利润, 但是如果不上调的话, 通货膨胀无法得到有效控制) 。
另一方面, 法制环境的滞后也阻碍了市场经济的繁荣。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 法制不仅能很好地规范市场经济的发展, 而且能保障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但是我国法制环境的现状是重点打击扰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 但是在非犯罪层面给予的保障不够完善, 甚至在许多领域依然是原则性保障或者完全是空白。
一言以蔽之, 政策环境、法制环境等滞后, 使经济由实体经济向虚拟经济延伸的渠道不畅, 多元化的增长方式未能形成, 有形成低层次自循环圈的可能性。
二、应对措施
(一) 调整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调整包括两方面——产业机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前者是指三种产业之间相互协调, 共同应对市场需求的变化, 使产生的效益实现最优化、最大化;后者是指产业机构升级, 即生产结构系统由低级形式变为高级形式。调整产业结构首先需要增加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 降低第一产业的比重。这就需要提高劳动生产率, 实现由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向节约型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具体说来就是, 发展高新科技产业, 发展对自然、社会温和的产业。其次, 需要调整需求结构。政府、企业、家庭或者个人对所需要产品或者服务的需求比例各不相同, 但是根据市场供给规律, 需求决定生产及产品价格。要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必须在需求结构优化的同时调整产业结构。最后, 引导资金的流向 (包括国内资金以及外资的流向) 。银行的资金流主要是从农村吸收储蓄存款, 将可流动资金应用于城镇的建设, 如贷款给房地产公司。由此可见, 国内资金流过于单一, 导致房地产等几个利润高的部门出现资金饱和、生产过热的现象, 最后的结果是房地产市场出现大量泡沫。因此, 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国内资金流也进行引导和调控。而外资的流向对于产业调整和地区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后, 我国对外资的政策是积极引导, 以促进我国国内经济的增长。该政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个, 但是其负面效用是外商无限制的进入, 使得地方对外商毫无选择, 有些甚至引进档次较低的技术, 或者是环境污染严重的外资项目。因此, 有必要积极、合理地引导外资的流向。
(二) 扩大内需
扩大内需是我国需要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因为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 在经济萧条的时代, 扩大内需可以转移大量剩余劳动力, 加快程式化进程。在经济发展节奏放缓的同时, 可以保持一定数量的增长, 而且还能解决就业问题, 保障社会的稳定、有序。但是单纯依靠扩张性财政政策是不行的。因此, 还需要同步实行提高工资待遇。目前的工资水平难以保障正常生活的需要, 也进一步影响了消费市场。高积累、低消费反而会对经济发展的正常发展不利——国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会导致高收入者消费高档进口商品, 导致国内消费市场的萎靡。
通常的做法是维持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引导投资作用, 如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农村教科文卫设施的建设等。同时鼓励民间经营组织的发展, 实现多渠道融资的畅通, 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各个领域。
(三) 改善外部环境
法制环境对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必须尽快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法律体系, 如投资法、信贷法、预算法等亟需完善。改善法制环境不仅依赖立法上的完善, 而且需更加注重法的实施效果。今后的重点应该是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在执法过程中, 加强执法力度, 凸显出法律对违法犯罪分子的威慑作用。同时要加强法制宣传, 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 树立法律权威。
参考文献
[1]王保安.中国经济结构失衡、基本特征、深层原因与对策建议[J].财贸经济, 2010:8-13.
[2]刑杰.浅析当前的主要经济形势及其对策[J].商业文化, 2010:150-151.
当前煤炭经济形势分析与对策建议 篇10
1 煤炭市场现状分析
1.1 产能过剩日益显现
“十一五”期间煤炭采选业累计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12489.7亿元, 相当于新中国成立55年煤炭投资总和的2.8倍。进入“十二五”, 对煤炭采选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仍延续上升势头, 2011年投资约4700亿元, 同比增长16%。全国煤炭采选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大幅持续增加的背后是产能的扩张。按照每800元换算一吨产能来计算, 2006—2011年, 合计增加产能约21亿吨, 其中仅在“十二五”期间就要释放16亿吨, 有5亿吨转入“十三五”释放。煤炭产能的快速增加, 一方面可满足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 另一方面大大增加了煤炭企业的市场风险。
1.2 需求增幅低位运行
从2012年开始, 煤炭需求增长受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步伐加快抑制, 将成为不争的事实。2012年, 四大行业耗煤约30.56亿吨左右, 以四大行业占全部耗煤的86%来推算, 2012年全国的煤炭消耗量将在35.2亿吨左右, 比2011年增加约1.5亿吨, 增长4%~5%, 其增幅要比2011年与2010年的8.5%回落4个百分点左右。因为我国现在尤其强调经济稳步增长, 据此可初步预计, “十二五”后几年煤炭需求量的年均增幅基本会在4%~6%波动。
1.3 新能源挤压煤炭市场空间
根据有关专项发展规划和能源相关发展预测研究, 到2020年, 生物质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 生物燃料乙醇年利用量达到1000万吨, 生物柴油年利用量达到200万吨。2020年, 中国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至少为2.9亿千瓦, 约占总装机的17%。届时, 这些装机容量的每年的发电规模约为7亿吨煤炭的发电量。即15年间, 生物质发电、燃料乙醇、生物柴油年均增速分别达93%、59%和2.6倍。
1.4 进口煤炭冲击国内市场
5月我国煤炭进口2617万吨, 当月同比增长62.3%。较4月增加66万吨, 环比上涨3.32%。2012年前5月我国累计煤炭进口11273万吨, 累计同比增长67.8%。煤炭进口量继续保持高位运行。广东、广西、海南等省区进口煤几乎支撑着这些地区海上煤炭调入量的1/3左右。进口煤的大量涌入, 缓解了煤炭运输紧张局面, 但也平抑了国内煤炭价格。
通过对煤炭市场现状的分析, 得出一个最基本的判断就是煤炭供大于求的矛盾短时间内不会缓解。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煤炭供大于求的矛盾是产量增长、进口增加、需求下降等因素叠加形成的问题。中国GDP与煤炭消费量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相关性, 二者之间的弹性系数对未来我国的煤炭消费量的预测方法有效, 也就是说, 9%的GDP增速是煤炭供求平衡的临界点, 当GDP增速低于8%时, 对煤炭市场来说就意味着“严冬”的到来。从煤炭企业最困难的1998年、1999年来看, 这两年的GDP增速分别只有7.8%、7.6%, 与之相对应的是, 两年煤炭消费量环比都出现了大幅下滑 (1997年为13.92亿吨, 1998年为12.95亿吨, 1999年为12.64亿吨) 。从目前形势看, 二季度我国GDP增幅为7.8%, 创下近三年来最低增幅, 这也预示着煤炭行业“严冬”的到来。
2 煤炭企业现状分析
2.1 煤炭价格下降
进入5月份以来, 重点地区市场动力煤炭价格一直跌跌不休, 主要煤炭产地山西焦煤集团部分矿点一次性下调煤价100元/吨;主要中转地秦皇岛港5500大卡市场煤价比4月末下降45元/吨, 比2011年同期下降100元/吨。省内煤炭企业也多次下调价格, 5月份至今调价幅度最多的济宁地区气精煤已超过300元/吨, 煤价下滑速度之快历史少见。从集团情况看, 商品煤税后平均价格由年初的671元/吨, 下降到6月份的526元/吨, 降幅22%。同时, 全国煤炭库存激增, 迅速从用户、中转地和煤炭企业蔓延, 全社会库存达到3.2亿吨, 大体相当于一个月的消费总量。被称为国内煤炭市场“风向标”的秦皇岛港也因煤炭库存爆满而亮起“红灯”。在这种情况下, 市场竞争已经白热化, 拼产量、拼成本、拼价格、拼市场已经成为各煤炭企业生存竞争的共同选择。
2.2 成本持续增长
根据对部分大型煤炭企业的统计, 前4个月累计原煤单位生产成本同比上升9.93%, 其中财务费用增长49.48%, 其主要原因是, 大型企业参与资源整合, 煤矿基本建设和技改借款增加。有的煤炭企业为了减轻经营压力, 还降低了煤矿安全生产费用提取标准。前4个月, 全国90家大型煤炭企业实际利润水平同比全部下降。在这种形势下, 部分效率低、煤价低、煤质差、竞争优势不明显的煤炭企业开始陷入亏损, 而且今后几个月, 随着煤炭降价的滞后效应将会逐步显现出来, 煤炭企业效益大幅下滑已成必然, 亏损企业和亏损面将越来越多。
2.3 资金异常紧张
效益下滑必然影响资金供给, 进而影响到其他方面的资金投入。4月末90家大型煤炭企业应收账款净值1674亿元, 同比增长41%, 增幅比2011年同期提高18.4个百分点。货款回收中现金比例下降, 多数企业在50%以下, 特别是炼焦煤生产企业现汇比例大多在30%以下。一些发电企业开始拖欠货款, 导致部分煤炭企业现金流趋紧。随着煤炭产能过剩问题的日益严重, 煤炭供大于求的矛盾愈加突出, 煤炭企业开始步入困难时期。面对外围市场的不景气, 煤炭企业开始从内部降本探寻良策, 相继裁员减薪以压缩成本。据了解, 我国第二大煤炭企业中煤集团今年4月和5月连续降薪10%, 其他煤炭大省山西、河南、陕西等地煤炭企业也纷纷举起限产裁员降薪的大旗, 永煤集团、义马集团、山西焦煤集团、郑煤集团、河南煤化集团也都已经降薪达10%到20%, 同时中央企业也已提出准备过3~5年紧日子, 以抵御行业“寒冬”和市场风险。
通过对煤炭企业现状的分析, 得出一个最基本的判断就是煤炭企业发展进入周期性低迷时期。一方面煤炭行业经过“黄金十年”的高速发展, 产能过剩的矛盾日益突出, 发展进入下行通道实属必然。另一方面国家主动调低GDP增速, 煤炭需求增长速度也会有所下降。可以说, 煤炭企业发展进入周期性低迷时期, 既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 也是我国煤炭行业无序发展的必然结果。目前, 煤炭市场继续下行的趋势仍然非常明显, 并且至今没有任何止跌回升的迹象, 预计煤炭价格下降的空间和时间还会持续较长时期, 质量较差的煤种价格甚至会完全低于成本。
3 对策与建议
3.1 营销策略的基础
要加强市场信息机构建设, 加强与相关行业机构、研究机构、煤炭用户、煤炭企业的交流沟通, 建立信息网络, 扩大信息来源, 认真分析研究。
3.2 加强煤质管理
在当前煤炭市场不好的情况下, 更要重视煤质的稳定和提高, 用高质量的煤炭增强市场竞争力。煤炭质量管理关键在井下、重点在采场。要增加“销售指导生产”的意识, 按照市场和用户对品种、质量的要求, 及时做出安排和调整, 合理组织煤炭生产, 确保煤质管理不脱节。
3.3 加强成本管理
坚持勤俭办企业、勤俭办一切事业, 大力压缩各类非生产性开支和“两项资金”占用, 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形成节支降耗的良好氛围。要牢记降成本不能以牺牲职工利益为代价, 不是靠降工资来降成本, 而是主要依靠压缩管理成本、优化生产设计、加强资金管理、推进科技创新等提高经济效益。
3.4 加强市场开拓
对煤炭企业而言, 在煤价和煤炭销售数量明显下滑的时候, 关键是抓好提量增户。提量, 就是提高老用户的销售量, 抢占其新增需求量;增户, 就是要加强市场开拓, 在全面考察的基础上, 增加新的煤炭用户。这两个方面的工作相辅相承, 互相促进, 不可偏废。
3.5 加强价格管理
科学的定价机制是衡量营销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定价过高就会造成销售不畅、产品积压;定价过低就会给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要在认真调研煤炭市场和周边企业行情的基础上, 全面分析煤炭产品的品种、质量情况, 随行就市确定销售价格, 让利不让市场。
摘要:目前, 加强对煤炭经济形势的分析直接关系到煤炭企业的健康发展。本文利用相关数据对我国近期煤炭形势进行了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 对煤炭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思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煤炭形势,煤炭企业,分析,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6224109.htm.
[2]牛克洪.煤炭产能迎来“剩”时代[N].中国能源报, 2012-05-17.
[3]张静.中国GDP与煤炭消费量的相关性研究[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10 (9) .
喜中有忧的当前印度经济形势 篇11
【内容提要】 据美国高盛公司的估算,印度经济在2020年之前可以连续保持8%的高增长率。团结进步联盟政府执政三年来,印度经济创下年均增长8.6%的优异纪录。2007-2008年度是“十一五”计划的开局年,预计印度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10000亿美元。这个成就应归功于曼莫汉·辛格总理在1991年担任国大党政府财政部长时设计的经济改革方案和以后历届政府坚持改革开放的政策。保持对外友好政策的连续性也使印度的国际形象迅速改善。目前,印度发展经济的内外环境相当有利。印度既已成为“世界办公室”,成为“世界工厂”的梦想也有望实现。然而,喜中有忧,印度经济还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团结进步联盟政府执政三年来,印度经济创年均增长8.6%的优异纪录。其中,2006-2007年度增长9.2%,国内生产总值达9300亿美元,居世界第十位,次于美国、日本、德国、中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和加拿大。 第十个五年计划(2002-2007)以接近8%的指标结束, 年均增长7.8%。“十一五”计划(2007-2012)提出了“更快、更全面发展的目标,使经济走上持续高增长的轨道”; 经济年增长指标为9%,最后一年为10%。2007-2008年度是“十一五”计划的开局年,预计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10000亿美元。这个成就应归功于曼莫汉·辛格总理在1991年担任国大党政府财政部长时设计的经济改革方案和以后历届政府坚持改革开放的政策。在经济自由化、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大潮下,濒临崩溃的经济再现生机。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基础上,印度出现了一批跨国公司,令世界刮目相看。但十五年来的经济发展成果在各阶层中的分配是不平衡的。中产阶级以上的富人更加富裕了。贫困人口比例虽然也在下降,但贫困和失业人数依然庞大。贫富悬殊、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了。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经济的增长速度,又带来新的脱节。“经济过热”、工资商品供应短缺和通货膨胀加剧现已成为政府当前密切关注的问题。经济持续高增长正面临挑战。“十一五”计划将重点放在解决农业生产停滞不前和使经济发展的好处惠及所有人的问题上。由于国大党以少数议席执政,在左派政党的影响下,有些敏感性的改革措施,如修改劳工法,使企业主有权决定雇用或解雇劳工,很难出台,但纠正前政府失误而实行的关怀工农群众的措施有利于社会走向稳定。保持对外友好政策的连续性也使印度的国际形象迅速改善。目前发展经济的内外环境相当有利。据美国高盛公司估计,至2020年印度可以连续保持8%的增长率。印度总统阿布杜勒·卡拉姆在共和国成立58周年前夕向全国人民保证:“如果我们以发展为核心,统筹和兼顾,如果我们倾心尽力,并且保持透明,甚至在2020年之前,一个繁荣的印度即有可能呈现在大家面前。” (注:印度驻华使馆编:《今日印度》2007年第1期。)
一、印度当前经济形势的亮点
(一)形成了以服务业为主的国民经济结构。在2006-2007年度国内生产总值中,服务业占55.1%,工业占26.4%,农业占18.5%。目前的经济景气主要靠服务业、工业特别是制造业驱动。这一年度服务业增长11.2%,工业增长9.9%,其中制造业增长11.3% ,农业仅增长2.7%。
服务业的发展,首先是由于信息技术和服务的持续高增长,其产值(包括硬件)达478亿美元,占GDP的5.4%。其中软件和服务出口额达310亿美元,比上年度增长32.6%;国内销售额为159亿美元,比上年度增长21%。(注:Business Standard,February 7, 2007.)因为印度在中东、非洲、南亚、东南亚和东欧打开了新市场,全国软件和服务公司协会将原来的2010年软件和服务出口目标600亿美元改为750亿美元。其次,电信业屡创新高,产值达1000亿美元,占GDP的13%。在手机产品飞快发展的形势下,今年2月底电话订户达2.03 亿,普及率为18%。目前,印度的电信网仅次于中国和美国,居世界第三位。(注:The Economic Times, January 16, 2007.)再次,商业、运输、房地产、金融、旅游等行业的增长均达两位数。成熟、稳定的金融市场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并保证了资源的合理配置。2006-2007年度银行信贷扩大了29.6%;国营银行不良资产下降到1.3%,2007年和2008年两年可降至1%。股市繁荣尤其显眼,2007年1月12日市值为8340亿美元,占GDP的 91.5%,仅低于日本(占GDP96%)和韩国(占GDP94.1%),居亚洲第三位。旅游服务业潜力巨大。近几年印度开辟了医疗旅游、农村旅游和生物旅游等新项目。世界旅游组织预期南亚将是热门的旅游目的地,而印度最具有吸引游客的资源。据印度工商协会估计,2010年在印度举办英联邦运动会,将会使印度占世界游客的份额从2006年的0.52%上升到1.5%。加上机场、旅馆等旅游设施的改善,还将增加50万人就业。虽然目前的经济结构还不完善,一、二、三产业比例不够协调,但服务业产值每单位所消耗的能源和资源比工业和农业少,这有利于节约资源和能源。
当前中国经济形势面面观 篇12
第二,中国目前从总体上看,上游产品还没有改变下降的局面,PPI工业品出厂价格已经连续49个月处于下降,一季度下降为4%多一点,3月份当月下降为4.3%,未来要由降转为增还要一定的时间,来自上游涨价的压力眼下也还不大。
第三,外部世界虽然变化了,一些大宗商品价格短期有些波动,但总体上看,相对于过去来自国际的涨价压力,应当说还不是很大,输入性的通胀压力不是很大,美元属于相对的强势,所以大宗商品的价格还是受到强势美元的压制。
第四,中国目前的通胀从性质上看属于成本推进型,而不是需求拉动型,两者对通胀释放的机理不一样的。成本推进型是渐进释放,需求拉动型是急剧释放,性质上看也不会短期快速地释放出来。
【当前经济形势】推荐阅读:
当前经济形势08-30
当前经济金融形势思考08-05
当前宏观经济10-29
怎么看当前经济形势06-17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特点08-17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要点11-05
当前世界经济总体形势05-26
讲座2当前经济问题11-05
如何看我国当前经济形势08-29
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