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经济总体形势

2024-05-26

当前世界经济总体形势(共9篇)

当前世界经济总体形势 篇1

当前世界经济总体形势分析

【摘要】:正2011以来,世界经济总体上继续保持了缓慢复苏的态势,但复苏进程比较脆弱,且很不平衡。展望2012年,世界经济有望保持低速增长,但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进一步增加,复苏面临的风险增加。因此,应清醒认识世界经济复苏 【关键字】:世界经济 增长 复苏 债务

2012年上半年,世界经济出现复苏势头,整年形势将好于上一年。但复苏势头前强后弱。美国经济情况远不如人们年初估计的那么乐观。美国商务部公布的第二季度美国GDP的预计增长率,按环比折年率计算仅增1.1%。欧洲增长乏力,估计今年只增1.5%。日本经济已经停止恶化,但经济前景并不明朗。日本政府2012年3月发表经济报告认为,2012年经济将出现零增长。除日本外,东亚经济则在进一步好转。亚洲开发银行于2012年4月和7月分别两次调查本地区的经济增长情况,将不包括日本在内的2012年东亚经济的预计增长率由2001年12月公布的4.7%提高到5.8%。中国经济运行态势良好,2012年上半年估计增长7.5%。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中有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去进一步思考和研究。21世纪初,世界经济会如何发展,同这些问题有很大关系。

一、全面估计美国在当前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012年初,人们一度认为美国经济在年中将出现比较强劲的增长,从而带动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但情况发展并不是这样。除增长速度不如人意外,失业率、企业投资等情况也远不如人们预料的那么好。7月12日白宫宣称,2012财年,美国的财政赤字将高达1650亿美元,大大超过不久前估计的1000亿美元大关。2001年,美国贸易逆差达4114亿美元,占GDP4%左右。2012年的贸易逆差可达4980亿美元。

问题是,迄今为止,我们常常是,或者说,更多地是从增长的角度,而不是从全面发展的角度,来观察世界经济和美国经济。美国无疑仍是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这种状况短期内是难以改变的。但美国经济中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也大(注:美国商务部不久前调整了1999年以来的GDP数据。按环比折年率计算,2001年GDP季度数据连续三个季度衰退。商务部将2001年美国GDP增长率由先前的1.2%调整为0.3%,同2000年第二季度5%以上的增长速度成鲜明对照。)。这种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常常带有突发性质,因而使其影响更为巨大,也更难以防范。“9·11”恐怖袭击对美国经济的直接影响大致已经过去了,但它对人们心理等的深层次影响是不可能很快消失的。美国许多公众认为,“9·11”事件是在美国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发生的;现在美国对恐怖袭击作了这么多的防备,如果再发生比较大的袭击事件,它对美国的影响将是非常严重的。令人深思的是,“9·11”事件刚刚过去,安然等大公司假账案又接踵而至,并且其揭露也像任何一件突发的政治、军事事件那样地出人意料。到2012年10月,公司丑闻刚刚略为平息,美国对伊拉克开战的可能性又因为美国国会同意对伊动武而日益增长,世界油价随之进一步上升。提前出版的2012年10月21日的《商业周刊》的文章说,据Goldman,美国一家企业经济研究机构的估计,如果有50%的可能战争不会发生,美国经济下一预计增长2.4%;如果有30%的可能对伊拉克动武成功,美国经济可能增长2.3%;如果战争使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等产油区遭到严重破坏的可能性有15%,美国经济可能只有1%的增长。现在看来,美国经济这个火车头也是一把双刃剑。它既给世界经济带来增长,也给世界经济的增长带来重大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我们既要充分利用美国给世界经济带来的机遇,又要做好充分准备以应付它带来的各种问题。至少从这两年的情况看,对于这二者,我们应当同样地予以重视。21世纪的世界经济不但需要增长与发展,还需要健康与稳定;不但需要带动增长的火车头,也需要能够促进稳定发展的因素。21世纪的世界经济应当是繁荣和相对稳定的世界经济。这些,都不是美国一个国家能够做到的。

二、欧盟和中国是促进世界经济平稳增长的重要因素

2001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为101432亿美元,占世界GDP的32.7%。目前,世界并无一个经济体能取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地位而代之。在今后一个时期内,也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完全抵消由于美国的不稳定发展给世界经济带来的影响。这决定了今后一个相当时期,不稳定发展仍然是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我们不能把世界经济的不稳定发展完全归因于美国,但在21世纪世界经济诸多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中,美国是其中最大的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

另一方面,目前世界上也有一些经济体,他们的发展,相对来讲比较平稳。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和平衡了由于美国的不稳定发展给世界带来的影响。在这些经济体中,欧盟和中国的情况最值得注意。目前美、欧的经济规模实际上是大体相当的。起码相差并不大。2001年,美国GDP为101432亿美元,欧盟为78828亿美元。同1996年比较,2001年欧盟的GDP反而少了8672亿美元,但在此期间,欧盟经济是以1.3%~3.4%的速度增长的,究其原因主要在汇率的变化。如果按1995年的价格和汇率计算,2001年的美国GDP不应当是101432亿美元,而是90835亿美元;欧盟GDP不是78828亿美元,而是99417亿美元,反而比美国多8579亿美元。欧盟经济增长速度不如美国,但发展比较平衡。最近十来年大致保持2%左右的增速,通胀率一般低于2%,财政赤字占预算的比重控制在3%以内,内债占GDP比重低于“马约”规定的60%,投资收益率一般在3%~4%。2012年头9个月,欧元区的贸易顺差达233亿欧元,和上年同期的62亿欧元比较,有较大幅度增加。失业率虽然较高,但近年内也已从20世纪90年代末的11%降到7%~8%。欧盟经济的总体情况是健康的。今后十年,欧盟经济将继续保持比较平稳的增长速度。21世纪,欧洲是促使世界经济平衡增长的重要因素。认为目前欧洲经济处于“停滞、徘徊”状态,并无充分根据。

其次是中国。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为世界经济的繁荣和稳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这种贡献,其程度超过中国在世界经济和贸易中占有的份额。这种情况引人思考一个问题:在科学技术和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的条件下,一个国家对世界经济的作用、影响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一般说来,这个国家在世界经济中占据的份额越大,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越密切,它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也越大。但“一个国家在世界经济中占据的份额”和“它与世界其他国家联系的程度”只是决定这个国家国际影响的两个基本因素,但并非全部因素。一个国家如果能在世界经济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时刻,以一定的经济力量为依托,采取正确的政策,常常能够发挥比其经济所占份额更大的作用。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对世界经济稳定增长所起的作用,其重要性超过当时中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份额,就是一个例子。

参考文献:卢孔标,李亚培。《我国对外贸易对国内物价影响的实证分析》

刘华,王仁祥。《人民币汇率与通货膨胀的关系问题思考》 钱俊锋。《谨防进出口贸易引发通货膨胀》

当前世界经济总体形势 篇2

(一)

今年以来, 我国经济增长总体平稳, 物价涨幅总体可控, 结构调整积极推进, 经济发展总体态势良好。

第一, 经济增长总体平稳。上半年经济增速虽比去年上半年有所放缓, 但仍处于平稳较快增长区间。内需拉动作用明显增强, 民间投资保持较高增幅,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高位回稳。经济增速适度放缓, 既有全球经济减速的影响, 也是我国主动调控和市场需求变化综合作用的结果, 总体上符合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

第二, 物价涨幅总体可控。虽然食品、居住类价格同比涨幅仍处高位, 但物价涨幅趋于收敛, 价格上涨势头得到初步控制。

第三, 结构调整积极推进。从需求结构看, 在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下降的同时, 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升。从生产结构看, 农业生产投入增加, 工业生产平稳增长,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较快, 现代物流、软件、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从收入结构看,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快增长, 财政对社会保障、教育和医疗卫生投入大幅增加, 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明显增加。

总体上看, 未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控制物价上涨势头的有利条件较多, 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因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而改变, 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强劲。受水利等基础设施和保障性住房等民生工程投资增长、产业转移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因素的拉动, 投资增速依然会保持在高位;最终消费在就业状况改善、工资持续上升、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能力提高的情况下, 将保持较快增速;出口增速受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会有所回落, 但仍将回归正常水平, 全年经济增长速度仍将高于9%。随着稳健的货币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 社会总需求增速放缓, 加之粮食和主要工业品供应较为充裕, 翘尾因素逐步减弱, 以及稳定物价措施逐步落实到位, 今后几个月物价涨幅将有所回落。

(二)

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 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条件相对较为有利, 但面临的矛盾仍然较多, 突出表现在物价高位运行、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压力增大等方面。

第一, 物价高位运行。由于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短期内难以根本消除, 食品、居住类价格同比涨幅仍处高位, 劳动工资等要素成本上升的压力将长期存在, 今后一个时期抑制物价上涨的任务仍很艰巨。

第二, 经济增速放缓。从投资需求看, 今年以来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幅明显回落。从最终消费看, 受汽车、住房等消费热点降温的影响, 加之部分刺激消费的政策到期退出,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将有所减弱。从外部需求看, 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与出口企业生产、资金、汇率成本提高等因素叠加, 使得出口增速呈现放缓态势。

第三, 结构调整压力增大。从需求结构看, 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低于投资的贡献率。从生产结构看, 部分高耗能行业生产增长较快, 局部地区电力供需偏紧, 节能减排任务十分严峻。从收入结构来看, 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增长仍明显高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结构失衡使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相互交织, 总量平衡和结构矛盾交互叠加, 加大了宏观调控难度。

与此同时, 受融资成本、原材料价格上涨、工资上涨、汇率上升等因素的影响, 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大, 经济效益下降。房地产市场成交量萎缩, 房屋竣工量增速下降, 但大部分城市房价依然处于高位, 买卖双方博弈使市场陷入僵持状态。

(三)

当前, 应从两方面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

一是要处理好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与增强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的关系。当前, 稳定物价总水平仍然是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宏观调控的取向不能变。

与此同时, 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 必须增强宏观经济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一方面, 要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使货币信贷增速逐步降下来, 为稳定价格总水平创造条件;另一方面, 又要充分考虑国内外形势的复杂变化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实体经济的影响, 以及政策的滞后和累积效应, 增强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

二是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 在控物价、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找到“平衡点”, 既要把物价涨幅降下来, 又不使经济增速出现大的波动。

当前我们要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 采取有效措施巩固经济社会发展好势头。

第一, 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 努力把物价涨幅降下来。当前, 要继续采取综合措施, 抑制物价过快上涨, 力争使物价涨幅在后几个月降得多一些, 为今后一个时期稳定物价创造条件。

第二, 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增强内需的拉动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是增加就业、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经济增长速度既不能过高, 也不能过低。要着力扩大内需, 增强经济自主增长力量, 完善促进消费政策, 促进城乡居民持续增收, 鼓励发展新兴消费领域和消费业态, 促进民间投资持续较快增长。同时, 要高度重视外部市场环境变化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采取措施稳定外需, 避免出口大幅回落对工业生产、就业和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

第三, 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力求取得更大进展。调整经济结构, 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先决条件。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 支持市场拓展和商业模式创新。要有针对性地解决中小企业资金紧张等突出困难, 改善小企业发展环境。要遏制“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发展, 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我国经济的总体形势是好的 篇3

记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并取得喜人成绩。朱主任,请您谈一谈我国经济目前的发展现状?

朱之鑫:我国经济当前的形势可以概括为两句话:一是今年以来的形势总体是好的;二是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还比较突出。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古诗来形容对中国经济的总体形势有不同的看法是最恰当不过的了。我想强调的是,在看到我国经济增长存在由偏快转向过热的危险时,还得不出我国经济已经全面过热的结论,这里面的原因有三点:第一,经济的过热和过冷描述的实际是一个总量关系。在当前,总供给和总需求基本平衡的关系没有改变。第二,做为总量平衡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还没有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并没有出现由于总需求严重超过总供给而引起的全面的、持续的、大副度的价格上涨。第三,作为总量关系的一个反映,经济增长的支撑条件也明显改善。综合上述因素,足以说明中国经济的总体形势是好的,我国经济并未全面过热。

记者:为什么要在GDP核算中,一定要把环境成本算进去?

朱之鑫:我要明确一点,那就是在GDP核算中,将来一定要把必要的环境成本、资源消耗成本计算在内,这是我们的努力目标。先前,有学者提出了绿色GDP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国家统计局曾专门和联合国统计委员会进行探讨,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套完整、科学的绿色GDP统计和考核办法。要拿出一套能够得到社会承认和国际公认的统计方法还需要一段时间。

记者:油价一直是一个很受大众关注的话题,而且国际油价高企对中国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油价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

朱之鑫:我认为,国际油价高企对中国的影响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原油价格的大幅度提高,必然使用油成本提高,这势必会挤压企业的利润空间。二是价格上升是压力也是动力,可以促进以原油为原料的企业加大节能减排力度,继而提高企业效益。至于是否需要提高成品油价格,我认为这主要取决于四个因素:一是原油本身的价格,二是整个市场的供求状况,三是企业生产成本的变动,四是社会的承受能力。

记者:现在,我国各地存在一个普遍事实,那就是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政府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朱之鑫:确实,我国城乡收入之间差距的拉大是不容忽视的事实,并且这一差距当前呈扩大的趋势,这个问题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将影响生产力的发展,严重的话还会影响社会的稳定。政府高度重视目前存在的收入差距扩大趋势,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很多。象城乡差距是历史的原因,城乡的二元结构造成成城乡收入的差距比较大。另外,也有体制方面的原因,比如收入分配的体制还不完善。同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国际经验表明,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的某一个历史阶段,往往也会出现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我认为,从性质上来说,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是在共同富裕道路上的差距,是前进中的问题,是在长中的烦恼。所以,我们应该客观地对待这一事实。

记者:政府将如何解决收入分配的问题?

形势与政策 当前经济形势分析 篇4

刘康2010-06-0

1摘 要: 目前,世界经济在政策刺激等短期因素的作用下开始走出衰退。总体而言,2010年整个世界经济整

体上要好于2009年,但是在世界范围内没有完全结束的金融危机,再加上没有完全释放出来的潜在的金融风险,将是世界经济向前发展的障碍。预计2010年的世界经济增速在3-3.5%之间,实现低水平的缓慢复苏。这种背景下,中国不能对今年世界经济增长寄予过高的期望。而是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国内市场的拓展上,积极培育新战略性新型产业。

关键词: 实体经济,经济复苏,大宗商品,贸易保护,货币政策,金融危机

2009年12 月2 日联合国发布了《2010 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第一章。报告的作者之一洪平凡博士在接受专访时表示,自去年3 月以来,实体经济和世界金融市场都显露出反弹的趋势,因此世界经济正在逐步走出金融危机,但展望今年,整个世界经济的复苏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在世界经济复苏得到巩固和加强的情况下,各个国家的经济政策能够发生一些相应的转变,那也就表明我们能够平稳的撤出一些激励的政策了。

一、2009年的经济形势与特点

如果要分析当前世界经济形势,还要先分析一下2009年的经济形势与特点。在力度空前的经济刺激措施作用下,2009年世界经济从急跌到企稳回升,开始由衰退走向复苏。其中,以中印为首的亚洲地区的步伐明显加快了,中美发达经济体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复苏的主要动力。整个2009年是世界经济从“二战”以来所遇到的最困难的一年,同前年相对比,世界经济的萎缩率超过2%,为防止今后世界经济再出现危机前失衡的状况,我们今后将面临更大的政策挑战是怎样加强国际和国内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控,来改变世界各国的一些经济结构,从而促使经济能够更加平稳地增长。

二、影响未来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

目前,世界经济在政策刺激等短期因素的作用下开始走出衰退,缓慢复苏,但经济复苏路径和复苏前景仍面临着宽松政策调整、通胀预期、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贸易保护主义、失业率上升、美元贬值预期加深等不确定因素。

(一)政府干预政策的退出可能性及其影响

2008年9月以来,各主要经济体纷纷出台巨额经济刺激方案,大幅降息至历史最低水平,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还实施了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些大规模救助政策对推动全球经济复苏、稳定金融市场起到了重要作用。2010年,经济刺激政策对世界经济持续复苏仍然具有重大意义。如何继续维持强大的政策支持,来确保经济进一步复苏;如何随着经济复苏的逐步巩固,使应对危机的政策措施平稳有序地退出,将是2010年世界各国政府所必须面对的挑战。

(二)通胀预期及货币政策进退两难的影响

目前美国、日本等国的货币供应增速均快于名义GDP增速,全球基础货币持续上升。根据货币和经济景气决定通胀高低的一般规律,经济低谷时期的过剩货币供给往往不会形成通胀压力,而在后期宏观景气回升的时候就释放为通胀压力。因此,2011年下半年全球通胀风险加剧的可能性非常大,宽松货币政策作用不确定。各国央行为缓解信贷紧缩而向市场注入的大量流动性,缺乏退出机制和有效的工具,很难通过紧缩的货币政策来回收过剩的流动性。依赖于政府的大量支出与央行的货币刺激,经济复苏将不可持续,反而会埋下通胀隐患,如果不通过结构改革来改变困境,世界经济有可能再现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

(三)美国金融生态与房地产动向及其影响

为了应对这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美国政府对于金融企业的干预程度也达到了空前规模。美国政府的干预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金融危机对全球金融体系的冲击。而美国房价企稳是判断本轮金融危机见底时机的重要依据。2009年下半年以来,美国居民住房市场复苏的迹象较为明显。9月份,美国房地产建筑商信心指数攀升至19%,但此后两个月连续下滑至17%,主要原因是美国政府的购房免税和信贷优惠的政策将在11月30日结束。美国国会通过投票决定将该政策延长至2010年4月份,明年该政策退出后会怎么样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四)国际货币体系调整可能性及其影响

金融危机以来,美国救市所迅速积累的财政赤字与美联储实施的“定量宽松政策”影响到市场主体对于美元的信心。随着美元的贬值预期加深,东亚经济体尤其是中国的巨额外汇储备随时会面临缩水风险。而且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无法提供对美国经济政策的制衡机制,美国仍然可以按照“我的美元、你的问题”的逻辑我行我素,让全世界分摊其救市成本。同时,美元的霸权地位,使得全球流动性的松紧,基本操持在反映一个主权国利益的美联储手中,因而存在着极大的风险。

三、2010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

(一)我们对今年的世界经济增长前景的预测

预估今年的世界经济增速在3-3.5%之间,实现低水平的缓慢复苏。但是,估计今年世界经济恢复的速度没有人们所想象的那么高、那么快,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一是高失业率的影响。我们从去年失业率预测数据分析可以看出,那些欧美国家是相当高的,像去年1月份美国有7.6%的失业率,到去年10月份的时候已经超过了10.2%。这不仅超过了10%这一重要的心里关口,而且也超过了以前专家们的预计,使人们对今后经济复苏前景更加担忧。去年10月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世界经济复苏前景做了一番预测,预计今年一些主要发达国家的失业率都要高于去年,像美国、欧元区、日本等,特别是欧元区要达到11.7%。

二是主要由政府的政策刺激等短期的因素推动了当前经济复苏的缘故,并不是由企业和市场推动的结果。去年第三季度美国的GDP大约有3%的增速,在补库存方面就贡献了2个百分点,贡献率超过了60%,这表明企业投资和企业投资居民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还是很小。另外近几个月增加失业保险福利等等政策也刺激了居民消费支出增长。因此,虽然美国的经济已见底了,但是今年出现较快增长的可能性还是很小。

三是不断积累的通胀风险是由公共债务规模和财政赤字规模扩大所导致的。从去年10月份IMF的预测数据可以看出,所有国家去年的财政赤字占世界GDP的百分比平均为6.7%,比前年增加了4.7%,其中发达国家平均为8.9%,高于前年5.4个百分点;公共债务占GDP的百分比也非常大,去年世界各国平均为68.1个百分点,其中发达国家平均高达91.9%。如此高的公共债务和财政赤字不仅使下一步的财政支出和减税等政策面临资金不足的硬性限制,而且使潜在的通胀风险不断积累。

(二)对国际贸易走势的预测

从去年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国际贸易的复苏从年中开始出现的,但是全年减少的贸易额还是很大,整年减少了11.9%。我们预估今年的贸易额会有所增加,预估的增加量将在2.5%左右。在国际贸易状况相对改善的状况下,去年一些主要发达国家连续几个月的出口降幅远远低于进口降幅,是在国际贸易状况相对好转的状况下,因此我们说贸易状况正在不断改善。

国际贸易好转主要表现为:

一是大宗商品贸易慢慢恢复。从路透社商品价格指数来看,去年7月份到去年11月份的商品价格由2000美元增加到2250美元,4个月的时间已经增加了12.5%的幅度;波罗的海的综合运价指数也是从去年年初开始一直增加,但是总不能稳定下来,起起伏伏的,到去年6月份开始回落,但是到去年10月份的时候又再次上升,从2000美元增加到4000美元,从去年10月份到去年11月底,短短的两个月的时间增加到两倍。

二是外需持续萎缩局面出现了改观,去年5-8月短短的四个月的时间美国经济持续下滑的趋势,被美国出口环比给扭转了,去年6月份和去年7月份欧元区环比的增长幅度分别是0.9%和4.1%连续增长了两个月,主要的新兴市场国家出口也从去年年初的下降趋势转而开始回升。

三是对大宗商品市场行情的预测。估计今年整个经济复苏将会促使大宗商品价格继续保持波动向上。但是在美元持续疲软的强烈预期下更为关键的原因是,国际资金追逐大宗商品,这大大地推动了本轮大宗商品价格上升。从指标数据分析来看,国际原油价格总体向上增长的趋势不变,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分析来看,去年国际原油平均价格是每桶61.5美元,今年将增加到每桶76.5美元,增加24.4个百分点。黄金价格也将不断上升,虽然前年发生了金融危机,黄金价格有所下降,但价格下降幅度不是很大,黄金价格在去年10月份就已经冲破了1000美元大关,在去年11月底又创了历史新高,达到了1165美元。

四是对国际直接投资趋势的预测。去年下降的国际直接投资是非常多的,下降率也是相当大的,由前年14%的下降率到去年又继续下降30-40%,今年将会有缓慢的增加,估计会增加16%,到明年的时候直接投资将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总之,今年整个世界经济整体上要好于去年,但是在世界范围内那些没有完全结束的金融危机,再加上没有完全释放出来的潜在的金融风险,将是世界经济向前发展的障碍。因此,我们不能对今年世界经济增长

由负转正寄予过高的期望。而是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国内市场的拓展上,积极培育新战略性新型产业。

作者:刘康

出处:中国经贸导刊

经济类别:国际形势

当前经济形势述评 篇5

当前经济形势述评

证券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去年以来,中国资本市场在经历长达4年的持续低迷之后,实现了转折性变化,与宏观经济同步,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与此同时,今年也是资本市场继续夯实基础、不断创新发展的一年,市场品种与交易方式、投资者结构、市场规模和环境等都在发生较大变化,法律法规体系日趋健全,市场监管体系逐步完善,上市公司质量稳步提高,投资者队伍日益壮大,资本市场具有的各项功能得到有效发挥。这些新情况、新态势对促进证券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既带来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证券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今年上半年,中国证券市场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股票市场交易活跃,股指总体出现震荡上扬走势。

中国证监会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家数1477家,总市值达166232.8亿元。上半年沪深两市共计筹资1879.57亿元。沪深两市股票日均成交2027.18亿元,比去年日均增加440%。

据折算,截至6月30日,沪深股市总市值占GDP的比重已超过77.8%。目前,股市市值占GDP的比重已接近100%。

与此同时,沪深两市开户数不断增加。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统计数据显示,截至8月6日,沪深股市帐户总数达11124.62万。其中,A股帐户9441.37万,比年初增加2000多万户。

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企业直接融资能力提高,居民理财品种增多,使我国直接融资比重较低的局面有所改变,证券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步提升。

加强法律体系建设是证券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保障

今年以来,证券市场的发展变化,对加强资本市场法制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市场的创新发展迫切需要法律制度的规制与支持;另一方面,市场变化又要求监管部门加大对市场的监管力度,规范市场行为,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提供有效的权利保障,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为此,国务院有关部门全面部署了2007年的立法工作。重点包括: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证券公司监管条例等行政法规的审查工作,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法律制度,健全市场主体约束机制,拓展融资方式,保障金融创新,全面清理、科学规划期货市场法规体系等。《证券法》和《公司法》修订实施后一年半来,证监会对证券市场法律制度体系做了全面的梳理与完善。截至6月30日,陆续出台了87件规章及规范性文件,包括《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等;还包括4月15日正式实施的《期货交易管理条例》,与此相配套的规章和文件有《期货公司管理办法》、《期货交易所管理办法》等。

证监会主席尚福林说,这次配套立法工作,对资本市场法律规则体系进行了一次全方位清理和重构,涉及数量多、变动大、速度快,使法律规则体系覆盖到资本市场发行、交易、结算的各个方面和领域,促进了证券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此外,《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证券公司风险处置条例》、《上市公司监督管理条例》和《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条例》目前均已进入审查程序,《期货法》的起草工作也在进行当中。

根据有关部门的立法计划,通过出台《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办法》,非上市公众公司将在年内被纳入监管,使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法律制度进一步完善。

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是证券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环节

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的基石,其整体质量直接关系到资本市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也是

资本市场实现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今年上半年,证监部门开展了加强上市公司治理的专项活动,目的是增强上市公司的独立性,规范日常运作,提高透明度。

尚福林要求,各上市公司必须增强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投资者权益的责任意识,自觉规范自身及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行为,真实、准确和完整地披露信息。在全流通的市场环境下,上市公司应进一步规范并购重组行为,切实运用各种创新方式提高并购重组效率,推进行业整合,提高上市公司整体质量。还应在发展中不断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尽快完善内控机制,提升资本市场运作水平;主动培育股权文化,牢固树立为投资者负责、为全体股东谋利益的理念,引导投资者进行理性投资。

加强教育 强化监管 坚决打击违法违规活动

今年以来,我国资本市场投资者信心明显增强,沪深两市开户数增长迅速。随着市场的活跃,不少缺乏风险意识和风险承担能力的新投资者入市,市场违规行为也有所增加。针对这种情况,必须继续深入做好投资者教育,进一步强化新形势下的市场监管工作,切实防范市场风险,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上半年,证监会发出通知,要求证券期货经营机构认真担负起风险提示的职责,增强开展投资者教育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求上市公司认真做好信息披露,提高市场透明度,不断增强投资者对市场风险的认识、警惕、防范,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严厉查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维护资本市场健康稳定运行。与此同时,加大了监管和处罚力度:

--加大对虚假信息披露和内幕交易违法犯罪案件的打击力度,重点查处了一批违规信息披露和股价异动案件;

--强化信息披露监管,严格上市公司重组的审核程序,防范各种违规资金进入二级市场;--继续加强对证券中介机构的监管,对证券公司借壳上市采取更加严格的审批制度;--协调配合地方政府建立打击非法证券活动的联合执法机制,基本遏制了非法证券活动的多发势头;

--会同公安部门严厉打击了一批利用互联网的新型证券违法违规活动;

--公司自查与监管部门查处相结合,坚决打击利用“老鼠仓”等手段非法牟利活动。

中国证券市场是一个新兴的市场、转轨的市场。在监管部门不断强化监管的同时,投资者也应加强风险意识,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防止非理性投资行为。

拓宽投资渠道 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

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日益扩大和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多元化投融资需求日益显现。一方面,不同形式、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蓬勃发展,提出了不同的融资要求;另一方面,广大居民财富的迅速增长,也提出了多样化的投资需求。

今年以来,证监会出台多项举措,拓宽融资渠道,增加投资品种。6月20日公布的《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境外证券投资管理试行办法》,允许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等为境内居民提供境外理财服务。南方基金和华夏基金成为首批获得QDII业务资格的基金公司。上半年,证监会还就公司债权发行试点办法公开征求意见,拟在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及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的境内股份有限公司中开展公司债发行试点。同时,商品期货产品创新速度明显加快,线性低密度聚乙烯等3个期货新品种陆续上市,股指期货推出的条件也已具备。

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是当前我国资本市场的重要任务。为此,证监会提出以下几个方面措施:

一是积极培育蓝筹股市场,继续推动大型优质企业上市,鼓励现有主板公司利用各种方式做优做强;

二是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板,支持更多中小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发展壮大;

三是适时推出创业板市场;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浅析 篇6

一、全球经济维持异常低迷的复苏状态。

全球经济活动减弱并进一步失衡,市场信心近期大幅下降,下行风险逐渐增大。在结构脆弱性尚未得到解决的背景下,国际经济在这一年中遭受了一连串的冲击。发达经济体的前景,虽然增长仍将继续,但路途坎坷多舛。新兴市场经济体前景的不确定性再次增加。

二、中国“硬着陆”可能性不大

市场普遍认为,中国经济没有硬着陆的风险,但从工业增速以及PMI数据等种种迹象显示,经济下行风险仍存在。预计2011年中国经济增幅将达到9%以上,经济增长适度放慢。从增长态势来看,中国经济只是温和回调而非硬着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表明,如果加大改革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新的增长动力,未来5年平均经济增速仍会相当高(8%以上)。

三、通胀将从高位持续缓慢回落

当前中国经济物价总水平从高位逐步回落。三季度三个月份CPI分别为6.5%、6.2%、6.1%,呈高位运行缓慢回落状态。受经济增长速度适度回调、流动性不断收紧、粮食取得丰收、翘尾因素不断减弱以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下行等因素影响,物价继续下行的可能性比较大。但影响物价上涨的一些长期的因素没有根本消除,对此不可忽视。预计四季度CPI和PPI同比分别为5.2%和5.5%,均较三季度的6.3%和7.2%回落。预计今年全年的通胀水平在5.5%左右,明年全年的通胀水平在3.5%左右。

四、技术推动型经济增长初见端倪

技术推动型经济增长已经在某些行业显现出来,如设备制造领域,在价格上升远远低于总体价格水平上升的情况下,其产量增长、盈利和投资增速均大幅超越产业平均水平,体现出明显的技术推动特征。工业盈利拐点初现,预计全年工业盈利增长23%,装备制造业盈利继续超越行业水平。

五、货币政策不会出现全面松动

当前中国经济形势面面观 篇7

第二,中国目前从总体上看,上游产品还没有改变下降的局面,PPI工业品出厂价格已经连续49个月处于下降,一季度下降为4%多一点,3月份当月下降为4.3%,未来要由降转为增还要一定的时间,来自上游涨价的压力眼下也还不大。

第三,外部世界虽然变化了,一些大宗商品价格短期有些波动,但总体上看,相对于过去来自国际的涨价压力,应当说还不是很大,输入性的通胀压力不是很大,美元属于相对的强势,所以大宗商品的价格还是受到强势美元的压制。

第四,中国目前的通胀从性质上看属于成本推进型,而不是需求拉动型,两者对通胀释放的机理不一样的。成本推进型是渐进释放,需求拉动型是急剧释放,性质上看也不会短期快速地释放出来。

怎么看当前经济形势 篇8

“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前不久,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武汉市就经济运行情况进行调研时说的这句话,引起广泛关注。因为让经济保持一定速度的增长,本是今年经济发展主基调“稳中求进”的题中应有之义,但在今年宏观经济运行近半年之后,温总理再次强调,说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更加错综复杂,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压力加大。

早在今年3月份的全国两会期间,中央就已经将今年中国GDP增速目标调降至7.5%的水平,希望以更持续性的稳定增长来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同时也缓解因高增长而带来的某些突出问题。但由于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之快之大超出了早先的预期,因此,温总理作出这样的强调,就是要在不确定性的形势变化中首先确保年度经济增速的稳定。当然,这一稳定不是说非得要保持8%或更高的水平,而是要使年度经济增速不低于7.5%。

就以上两层意思而言,稳增长是不希望经济增速下跌过快,尤其是在外部经济形势恶化之时避免出现像2008年大幅快速下跌的情形。现有的数据表明,今年一季度GDP增速为8.1%,4月份的GDP增速低于8%。

从这些现象看,当前的稳增长的确处于一个相对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不是要如何将经济增速平稳降到7.5%的水平,而是要在内外部经济形势可能急剧下滑的同时如何以适当的增速保持经济平稳增长,从而避免经济增速的大起大落。这也就是说,在预料到经济形势可能超预期下滑前提前启动适当的稳增长措施,而在经济形势相对稳定时继续平衡回落高增长。

“稳增长”的深意

“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增速全面放缓,许多数据超出了年初的预计。当前经济运行有偏冷趋势,宏观调控又到了一个关键时刻。”谈及当前的经济形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表示,“如果没有一个平稳较快的经济增长环境作基础,无论是调结构、控物价,还是保民生、促发展,都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余斌则从经济长期增长趋势角度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把宏观调控的着力点主要放在如何制止经济增速继续下滑上,既是应对当前经济形势的重要措施,也将有利于更好地实现转方式、调结构的经济发展目标。”

“更不容忽视的是,当前中国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期,也恰恰是各种矛盾冲突的突发期。一个稳定发展的经济,有利于缓解各种矛盾与问题,并为解决这些问题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也能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型创造有利的条件。”采访中,上述权威人士如此表示。

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发酵、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不确定性增加,导致我国对外贸易增速明显放缓。“尤其是作为我国最大出口市场的欧盟,由于遭受欧债危机的冲击。导致其与中国前4个月的双边贸易额仅仅增长了0.3%,远远低于正常水平。”郑新立表示。

除了因全球经济低迷导致的市场萎缩,我国的对外出口,还面临着发展中国家要素成本低以及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等因素的影响。根据商务部公布的数据,今年1-4月,我国进出口总值为11.671.8亿美元,同比增长只有6%。其中。出口5932.4亿美元,同比增长仅为6.9%,这一数据比过去正常年份下降了15-20个百分点。

在外需萎缩的同时,被寄予厚望的内需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同样趋弱。

消费需求方面,由于部分刺激消费政策退出,1-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4.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9%,增幅比往年低4-5个百分点:在投资需求方面,当前企业投资能力和意愿减弱,固定资产投资主要以在建和续建项目为主,新开工项目偏少。基础设施投资特别是铁路建设因资金紧张已持续下降。今年前4个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0.2%,增速比正常年份下降了4-5个百分点。尤其是房地产投资,虽然同比增长了18.7%,但与去年同期34.4%的增速相比,下降幅度颇大。

“投资的增长应该说还在正常幅度之内,但由于出口增速下降幅度过大,导致投资的增长不足以弥补出口增速下降对总需求的影响。”郑新立表示,更值得关注的是,1-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仅增长11%,“按照过去的惯例,工业增加值的增速要比GDP的增速高5~6个百分点。一旦工业增加值增幅下降到11%,那意味着二季度的GDP增速将会降到7%左右,甚至更低。”他说道。

“从GDP季度同比增长指标来看,本轮经济的回调实际上从2010年二季度就已经开始,这是自1992年有关部门发布该项指标以来回调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甚至超过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连续6个季度回调时的情况。”因此,余斌认为,维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的增长趋势,应该成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重点。

“稳增长”:不能异化为新一轮“投资依赖”

近期,一批事关全局、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启动。鼓励民间资本投资的文件相继出台,包括投资额超千亿元“两广”钢铁在内的一批投资项目接连获批,支持节能家电消费的财政补贴下发……

为何在全行业亏损的形势下,还要再上钢铁项目?“稳增长”是否会走上“投资拉动”的老路?面对近期一系列“组合拳”,市场抱以积极响应的同时,也存在一些疑虑。

“这一轮投资的方向和力度,与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时的政策有区别,强调更有动力的增长。”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说,当前经济形势比2008年实际上要好得多。特别是就业形势还比较乐观,我国没有必要启动像“4万亿”那样的投资计划,但要防止投资冲动,防止部分落后产能死灰复燃。

稳增长的关键,是提振内需与培育消费,寻找经济发展新“引擎”。刘元春认为,目前出台的政策突出了三个特点:一是保持原有在建项目的连续性;二是落实“十二五”规划中一批重大、事关全局的项目;三是对民间资本开放,为民营经济和民间资本创造投资新机会。

提振经济的着力点在哪里?其一,绿色及高端导向。此次中央财政投入1700亿元推进节能减排,在以增加投资助力“稳增长”的同时,更凸显“绿色投资”倾向,投资主体也向多元化推进。近期核准的广东湛江、广西防城港钢铁基地项目建设均以压缩钢铁产能为前提:广东累计压缩粗钢产能1614万吨,广西和武钢累计压缩粗钢产能1070万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钢铁产业“大路货”过剩,但“精品”不足,这些项目的产品主打高端产品。

其二,消费导向。此次财政补贴推广高效节能平板电视和节能空调,每台家电补贴资金100元至400元不等。初步预计,推广高效节能平板电视和节能空调将拉动消费1350多亿元,这对国内消费市场是雪中送炭。

其三,市场导向。针对企业面临的实际困难。国家正通过结构性减税、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功能等。减轻企业成本负担。“从鼓励民间投资参与铁路、市政、电信等领域建设已经显现出,国家正在从依靠政府投资转向市场投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说。

要追求更有质量、更可持续的增长

“经济减速一政策刺激一投资过热一宏观调控一经济减速”,这一怪圈是否会在此次“稳增长”周期中出现?

“长远看,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速度问题,而是结构问题。仅靠投资拉动,解决不了产能过剩和结构调整。”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王小广说,中国经济已到了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关键时期。

经过多年发展,北京中关村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创新经济体。2011年,在东部发达地区经济增速普遍放缓的情况下,中关村示范区经济增加值完成3062.6亿元,同比增长17.1%,高新技术企业同比增长超两成。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常修泽说,未来国家和地方的投资方向将更为侧重“转型”,将科技创新摆到核心位置,实现更有质量的增长。

根据相关部署,国家在继续支持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的同时,更多财政投入将用于培育发展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和节能环保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从长远考虑打造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刘元春说:“适度放开投资是有必要的,但是度的把握和方向同样重要。必须坚持‘稳调’结合,追求有效益、讲质量的增长,追求物价稳定、民生改善的增长。”

“转型发展需要注入新活力。”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认为,在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增大的情况下,更应致力于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要打破‘玻璃门’,为民间投资‘松绑减负’,形成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作者系新华社记者)

如何看当前经济形势 篇9

一、我国经济的运行情况

(一)2009–2010年的中国经济

2009年是最困难的一年。受金融危机冲击,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大批外向型中小企业关门倒闭,失业农民工被迫纷纷返乡。

2009年,任务非常明确––应对危机的冲击,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2008年底中央出台两年4万亿元的刺激经济方案,经济增长逐步恢复到正常轨道,并对世界经济复苏起到重要作用。

2010年是国内外环境最复杂的一年。上半年希腊遭遇主权债务危机,接着国内房地产价格非常不正常地快速上涨,再就是夏末秋初物价明显上涨,最后是美国第二次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但是,2010年我国经济企稳回升,不仅有效巩固和扩大了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果,而且基本上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为进入新一轮上升周期奠定了基础。

(二)做好经济工作的有利条件

1、我国经济处于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我国上一轮经济周期是从2000年至2009年,走出了一个“8+2”的良好轨迹,即8年的上升期,2年的回落期。从上升期看,2000–2007年,GDP增长率连续8年处于8%~14%的上升通道内。从回落期看,2008年,在国内经济调整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叠加作用下,GDP增长率从200714.2%下降到9.6%,回落势头较猛。2009年下降到9.1%,2010年回升到10.3%,从而进入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

2、“十一五”为“十二五”奠定了良好基础。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粮食连续七年增产,农业农村经济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3、内需驱动增长的模式得到进一步强化,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持续增强。我国投资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内资主导作用进一步加强,民间投资渐趋活跃。课后阅读资料:民间资本游资化,反映民间投资创业环境存在问题,也说明社会浮躁,寻求一夜暴富的心理相当普遍。炒作一旦成为经济活动的主要形态,任何产品的价格都可能上涨。

对付价格上涨,仅仅靠紧缩货币恐怕行不通了。如何将民间游资引导到实体经济领域去,遏制民间资金游资化的倾向,这是更为根本的问题。–––刘尚希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公报中,强调2011年的宏观政策基调是:积极稳健,灵活审慎。仅从字面看似有矛盾之处,既然要稳健,为何还要积极呢?既然基调是审慎,为何还强调灵活?这表明对2011年的宏观政策基调,在年内还可能有明显变化的可能性。–––巴曙松 紧缩过度带来滞涨是不可能的。经济增长10%,怎么能说滞涨呢?全世界都没有过这样的滞涨。–––吴晓求

如果货币政策不出现大的失误,我国不会出现长期通胀。–––诸建芳

4、从外需看,2011年世界经济继续缓慢回升,出口将保持一定增长,外需有可能实现对经济增长的正拉动。中国-东盟自贸区成立一周年来,云南对东盟的贸易额不断攀升。

5、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积累了在复杂环境中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宝贵经验,增强了驾驭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加深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社会主义制度政治优势的认识。

(三)当前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1、从国际看,世界经济虽然有望继续恢复增长,但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如欧洲国家主权债务危机还在蔓延;美国再次推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必然会给世界经济带来通货膨胀等负面影响;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在复苏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通货膨胀问题。

2、从国内看,经济结构升级的约束增多,前进中存在不少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强化,节能减排任务艰巨。两难的问题增多,如调房价稳民心与影响经济增速,提高劳动报酬比重与削弱企业竞争力,改革资源能源价格与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等。

3、世界经济呈现新的特点:世界经济结构处于调整期,世界经济治理机制处于变革期,创新和产业转型处于孕育期,新兴市场国家力量处于上升期。

二、如何开好局起好步

(一)深入贯彻落实区域规划和政策性文件,加强督查和评估

继续贯彻落实《国务院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等区域规划和政策文件,全面落实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各地要按照国家的总体部署,建立落实机制,明确责任和分工;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加强区域规划和政策文件的督促检查以及评估工作,完善政策配套支持体系。

加快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贯彻落实工作,研究制定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财政、产业、人口、投资等政策,明确不同类型主体功能区国家支持的重点投资领域和产业准入标准。各省要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加快制定本省的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实施方案和进度安排,研究制定分类配套政策,推进省域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

(二)加快调整投资结构,积极引导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坚持中央确定的“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的战略方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在促进区域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投资对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导向作用。继续加大政府投资向中西部地区倾斜的力度,加快民间投资跟进的步伐,着力扩大中小企业投资意愿和规模。正确处理扩大投资用于在建项目和新建项目的关系,确保一批重大在建项目继续推进尽快完工,严格控制低水平、产能过剩、重复建设的新建项目开工建设。东部地区要围绕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重点培育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整体竞争能力。中部地区要扎实推进“三个基地、一个枢纽”重大项目建设,加快“三农”、保障性住房、卫生教育、基础设施、节能环保、自主创新与技术改造等重大项目的实施。西部地区应继续加大民生领域、基础设施和生态环保建设的投资力度,积极淘汰落后产能,推进技术改造。东北地区应加快重点产业振兴,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并购重组,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三)进一步促进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

紧紧抓住国际国内产业分工调整的重大机遇,推进中西部地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完善各项配套措施,有序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支持中西部地区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的载体和平台,吸引产业链整体转移和关联产业协同转移,在中西部地区着力培育和壮大一批承载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经济实力雄厚的重点经济区(带),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中西部各地要完善基础设施保障,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打破地区封锁,消除地方保护,为承接产业转移营造良好的环境。鼓励中西部地区通过委托管理、投资合作等多种形式与东部沿海地区合作共建产业园区,支持中西部毗邻城市之间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加快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在中西部条件较好的地方设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

(四)加快解决城乡统筹突出矛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针对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的客观实际和特有国情,未雨绸缪,超前研究解决人口红利逐步消失、过亿农民工进城、农村空心凋敝等城乡统筹的重大问题,分步制定综合配套政策措施加以应对防范。重点解决目前我国城镇化的盲目发展和不协调发展问题,抓住城镇发展的“贪大求快求新求洋”、农民工市民化进展缓慢、劳动力转移不畅等突出矛盾,加快研究解决办法,促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加快出台相关政策,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和城市规划管理,促进城镇化集约、特色发展。加快推进农民工市民化,以优先解决中小城市和县城的农民工落户定居为切入点,由点及面,逐步推进,出台有关促进农民工进城就业、工资增长、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子女就学、落户等相关政策,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和失业救济制度,建立工资保证金制度,推进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险异地接续问题,将农民工住房纳入城市住房保障体系,继续落实国务院相关文件推进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得到切实解决,实行更加宽松的落户政策,等等。整合资源,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建立区域联网的农民工就业信息收集和发布机制,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

(五)完善国家扶贫战略,健全政策体系,提高扶贫开发效益

继续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和财政性投资力度,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完善扶贫机制。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加强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着力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整合政府扶贫资金,扩大以工代赈规模。创新扶贫工作方式,提高扶贫效率。积极探索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新机制,继续鼓励引导对口扶贫和援助。积极组织实施贫困地区人才援助计划,支持贫困县(市)培养产业发展急需的实用人才,鼓励各类人才到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创业发展。

对具备生存条件的贫困地区,继续实行开发式扶贫,改善贫困人口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开辟增收途径;对生存条件恶劣的贫困地区,实行易地扶贫,加快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库区、行滞洪区经济社会发展。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行培训扶贫、技术扶贫和劳务输出扶贫,增强劳动技术和增收能力。对不具备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实行救济扶贫。加强对贫困人口下一代的教育扶助,防止贫困代际传递。采取社会救助、设立专项贷款和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措施,防止因灾因病因学返贫。

三、热点问题如何看

A 经济增速

全年增长8%不成问题 上行风险大于下行风险

吴晓求:具体季度同比增速目前不好预测,全年来看经济增长达到8%是不成问题的,这也是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

巴曙松:2011年宏观经济将进入平稳、温和的趋势性增长。与2010年不同季度的环比波动过大相比,2011年GDP增速波幅将比较温和。总体上,前三季度温和上升,三季度可能是全年同比的高点,略超10%,四季度呈现小幅回落,市场预期GDP增速都将保持在9%-10%左右的窄幅区间内波动。

但需要注意的是,从目前的趋势看,2011年的经济增长上行风险大于下行风险。基于2010年四季度强劲的增长态势,2011年经济在特定季度过热的可能性不容忽视。其中一个动力就是因为2011年是“十一五”和“十二五”的衔接之年,从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看,通常存在很强的政治周期扩张冲动;其次是外部经济如美国的复苏可能会超乎当前的预期,这对国内经济有一定带动作用;第三则是到目前为止的紧缩措施力度有限,实际上滞后于物价走势,紧缩力度和节奏都稍显滞后,宏观政策在进行紧缩时持十分谨慎的态度。

刘尚希:国家发改委提出2011年的经济增速在8%左右,这代表了政府对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综合各种因素进行判断,实际增速落在7%-9%区间的概率较大,按此增速的话,2011年就根本不存在“保”增长的问题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来“稳增长”,而不是延续2009年以来的“保增长”,就意味着经济增速不是明年宏观政策的核心目标,甚至可以说只是实现核心目标的一个条件。

诸建芳:2011年控制通胀会牺牲部分经济增长,预计全年经济增速将从2010年的10.2%回落至9.5%左右。在反通胀的压力下,上半年经济增长将受到一定抑制,GDP增长将呈现前低后高走势。分季度看,预计2011年一至四季度,GDP同比增速分别为8.7%、9.1%、9.8%和10.02%。

2011年经济增长的动力将主要来自内需增长。由于2011年全球经济增长将比2010年有所降低,中国出口增速将有所下降,故出口对经济的贡献也将下降,尽管还存在较大规模顺差,但增长的贡献将转为负的。由于通胀压力比较大,货币信贷政策将有所收紧,因此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将下降。由于鼓励消费的政策和消费潜能释放,消费增长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相对稳定。B 通胀总体可控 CPI预计略高于4%

巴曙松:中央给出的这一目标数字是4%。虽然各种预测表明,2011年的CPI会略高于4%,中位数可能在4.5%左右,但决策者为什么还把2011年的CPI目标定在4%?站在政策研究的角度换位思考,将有助于理解2011年的宏观政策导向。

首先,如果把目标定在5%或者更高的水平,本身也没有太大问题,毕竟在过去5年中,政策制定的通胀目标有三年是3%、一年4%、一年5%,即使定在5%,也没有超过过去5年的最高值;其次,从市场角度分析,一个十分重要的政策意图,在于合理引导通胀预期。客观评价,2010年下半年物价短期内迅速冲高的一个重要机制就在于通胀预期及其推动的物价上扬。

再者,实现2011年4%的CPI目标,政策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腾挪空间。大致测算,今年的翘尾因素约为2个百分点,如果新涨价因素能够控制在1.5个点,尚可能预留0.5个增长空间用于资源价格调整以及外部可能带来的输入型通胀压力。

吴晓求:现在一般的看法认为全年CPI在4%左右,应该不会超过4%。同比的增速跟基数有关系,去年基数比较低,环比增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诸建芳:短期看,通胀压力依然较大,但是在政策加强调控的情况下,物价上升的压力在春节后将有所减缓。我们预计2010年全年CPI上升3.3%,2011年CPI上升3.8%,其中上半年CPI在4%以上,下半年通胀压力将有转折性变化,年底回落至3%左右。2011年各季度CPI预测分别为4.5%、4.2%、3.8%和2.9%。PPI方面,2010年为5.5%,2011年预计为4.6%。

“十二五”期间通胀上升可能涉及的主要因素包括:工资上升带来的成本推动因素,资源环境成本推动的物价上升以及公共产品调价带来的通胀上升。有些观点据此认为“十二五”我国将经历高通胀,我们认为,如果货币政策不出现大的失误,我国不会出现长期通胀。

巴曙松:2011年的通胀仍然处于可控范围。

通过与历史经验进行对比,本轮物价上涨的直接导火索是2010年10月、11月份蔬菜价格的大幅上涨,但从中国的粮食和蔬菜价格波动历史看,蔬菜和食品价格带动的CPI上涨及其供应的回复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因此,这轮物价上涨将逐步在供应恢复之后稳定下来。

所以,整体上判断,2011年的通胀仍然处于大致可控的范围。目前通胀在很大程度体现的是一种可能性的风险、尚未形成全面的高通胀的现实,且当前的通胀主要集中在农产品、蔬菜和粮食领域,尚未全面扩散,只要及时采取紧缩措施并加大供应,且2011年上半年不再出现大规模的农业灾害,则通胀压力应当不会高于2007-2008年的水平。C 货币政策 年内可能加息两次 一季度或将“三率齐发”

巴曙松:今年一季度或将成为“三率齐发”的政策密集出台期。首先,4%的CPI既定目标意味着一季度的调整压力会非常大,上半年的部分月份CPI很容易会达到5%,甚至会接近6%,这种物价走势会形成较强的政策调整压力。其次,基于今年物价“前高后低”的基本判断,一季度也会是政策调整与出台的密集时期。政策出台节奏会呈现一个标准式的动作,我们称之为“三率齐发”: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利率与汇率。不仅如此,对部分投机性较强的产品的物价行政管制,以及适度的资本管制(特别是在加息和升值时配套使用)也将成为辅助性工具。实际上,从2010年年底的宏观政策紧缩节奏看,与实体经济的强劲复苏以及较强的物价上升压力看,实际紧缩力度是偏松的。这使得市场可能会猜测,宏观紧缩力度会滞后于实体经济的波动以及物价的走势。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在上半年的物价高点接连出现之后,开始全面启动严厉的政策紧缩。采取两种不同的政策操作节奏,对资本市场的冲击存在很大差异。吴晓求:通胀与经济增长之间要取得相对平衡,因此货币政策要相对有节奏,不能节奏太快。去年四季度以来货币政策的调整节奏就偏快了一点。但是说紧缩过度带来滞涨是不可能的。经济增长10%,怎么能说滞涨呢?全世界都没有过这样的滞涨。2010年GDP季度同比增速递减是正常的,递减与基数有关,因为2009年12月份的GDP比2009年1月份的GDP高得多。

巴曙松:整体上外部的低利率水平一直是制约国内政策工具选择的核心因素之一,而且这种因素短期内也难以改变。在低利率条件尚未改变的情形下,政策组合的备选工具中,优先使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性最高,央票的运用以及贷款投放的窗口指导等都是常用的数量型工具。相应的,利率工具的使用仍会非常谨慎,即使加息,次数也会相对有限。

刘尚希:未来继续加息的可能性,与决策者对经济的形势判断密切相关。如果货币当局认为主要矛盾是国内因素引起的货币供应量,持续加息是必然的。如果认为只是当前这种宏观环境下不能让流动性过分宽松,为控制物价创造条件,那加息的次数很有限,不会一直加下去,更不存在所谓的“加息通道”。

诸建芳:今年政策组合变化最明显的是货币政策由原来适度宽松转向稳健,数量型和价格型政策工具都将作出调整。首先未来货币增速将有所回落,我们预期广义货币(M2)增长为15-16%,信贷增长15-16%,即新增贷款7万-7.5万亿。其次,预计利率需要继续上调2次。D 汇率

人民币或升值5%

巴曙松: 把扩大进口当做平衡国际收支、平抑物价的一大措施,这预计是2011年国际贸易领域的一个值得关注的亮点。为了更好地平衡国际收支,在原材料等尽快加大、物价压力增强的上半年,人民币升值会成为一个重要的政策变量,总体升值幅度会超出2010年。一方面,人民币升值可以使铁矿砂和原油等原材料的进口价格降低,有助于减少输入性通胀,其次可以迫使纺织品等行业进一步提高附加值。

总体上,在内部物价压力上升、外部贸易平衡压力也比较大、利率在外部低利率环境约束下难以大幅调整的时期,汇率调整的回旋余地较大,预计调整的力度会比市场预期的要大。

吴晓求:人民币升值趋势还是存在的,但是2011年的升值不会像2010年那么大。如果加息持续,人民币有保持升值趋势,无疑吸引更多热钱入境,这是一对矛盾。要平衡的话比较麻烦,需要加强跨境资本的管制。加息要慎重,加息与跨境资本的管制同时进行,热钱就进不来了。诸建芳:未来人民币升值速度主要考虑国内的产业承受能力,以及生产要素从出口部门转向内需部门的速度,因此,人民币汇率不会出现大幅度的调整,预计2011年仍将升值5%左右,即到2011年底,美元兑人民币达到6.30的水平。刘尚希:从中长期角度讲,随着一国经济实力增强货币升值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升值趋势不代表币值一直是上升的,这里面也有升升降降的波动,跟股市是一个道理。所以,虽然升值是一种趋势,但币值的具体变动情况并非客观的,这里与相关经济政策及其他方面的经济活动有关,也与国内外的心理预期有关。从政策预期的角度来讲,2011年不应让人民币有过多的升值预期,而应保持币值稳定,甚至不排除在某种情况下让人民币贬值一下,否则在美国货币“放水”、其他经济体不乐观的大背景下,全世界的热钱都要跑到中国来了,这意味着我们在替他国分担风险成本,有损国家利益。E 房地产调控

见不到效果多少轮调控都没用

刘尚希:国家一而再再而三地调控房价,但房价还是不停地在涨,甚至继续出现“日光盘”。这是为什么?这里关键问题不在于政策调控,而在于房价的社会心理预期管理。

第一轮调控的时候,百姓对调控抱有很大希望,但调控结果下来房价还是在涨,于是国家再调控,但房价依然继续涨,这样政策的可信度就越来越低,政策对社会心理预期的影响就越来越小。所以调控不能只是试着看,必须立马见到一些效果才行,见不到效果就无法改变预期,再来多少轮调控都没用。

上一篇:像蚂蚁一样工作读后感下一篇:高二英语假期自主学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