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宏观经济形势要点(精选12篇)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要点 篇1
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 建筑企业所面对的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建筑行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 就必须调整自己的经营战略, 提升自己的市场竞争力。在这样的背景下, “低成本战略”这一名词应运而生。在建筑工程中, 降低工程成本、控制工程造价是一个全面的系统工程, 往往与建筑企业的核心市场竞争力息息相关。因此, 政府需要在工程造价的控制和管理方面秉承发展与创新相结合的基本原则, 抓住当前形势下工程成本控制的要点, 最终达到降低工程成本的目的, 从而进一步提高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
1 工程成本控制的必要性
建筑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具体内容是指一个合格的管理企业或公司通过相应的法律文件接受相关建设单位或项目法定责任人的相关委托, 在预定的投资和建设管理方法范围内对实现总体目标的工程资金采取初步管理的措施。控制工程造价可以有效确保工程项目的正常进行, 并达到工程成本调控的宏观目的。除此以外, 建筑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也是政府与项目法人之间相互联系的桥梁, 其涉及到的内容包括工程前期资金计划研究、计划初期资金成本管理和与不同单位之间的协商管理等, 从投资估算、质量监督、工程建设管理到招标承包合同价估算, 再到最终竣工阶段时相应的工程结算, 整个工程的造价控制过程对工程的成本控制有着重要意义。但纵观我国大部分的工程项目, 其工程造价的控制体系仅仅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 相关的法律制度和相关政策还有待健全。因此, 虽然国家的法律法规还亟待进一步的完善与改革, 但建设单位应加强监督和管理的力度, 进一步明确工程造价的控制内容, 在合同中明确各方的相关责任, 才能真正有效控制工程造价。
2 当前工程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2.1 招标文件编制质量不高
招标阶段过程中工程项目成本的管理和控制被认为是建设单位投资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阶段, 在招标阶段如果能对工程项目进行有效的控制, 往往能够起到降低建设单位投资风险、提高市场经济效益等重要作用。除此以外, 工程招标阶段进行成本控制和管理的效果往往也会影响到工程款支付阶段、工程结算阶段和最终的竣工结算。而招标文件作为工程招标立足的根本, 在造价控制工作中有着重要地位。一份高质量的招标文件会详细规定招标的具体要求, 约定各种材料的分类和构成, 明确工程工期、质量保障要求、施工合同具体条款等诸多内容。但纵观我国现阶段工程招标阶段的招标文件编写过程, 不难发现仍存在编制质量偏低的情况, 例如在对工程工期的明确上较为模糊, 往往会随意压缩工程工期, 导致工程措施费和施工费用的增加, 对合同条款解释顺序、发包人委托工作、承包人承包工作、材料供应、违约责任、工程分包约定也不够明确, 使得双方责任划分不清。
2.2 招标阶段造价控制工作定位不明确
招标阶段对于造价控制的定位不明确, 相应的造价控制部门对施工单位的干涉程度和监管部分过多, 通过不合理使用合同上规定的相应手段, 对施工单位实施过于严格的资金控制, 让施工单位不得不服从命令。在这种情况下, 造价管理工作中所要求的舆论监督的作用将不能充分发挥。除此以外, 在实际情况中, 在当今社会上的工程项目建设中, “重建设轻设计”的工程造价监管理念仍然非常普遍, 一些业主和施工单位没有对工程造价控制的相关责任形成明确的认识, 也正是由于招标阶段的造价控制工作不够被重视, 使造价控制工作的责任和分工仍然存在大量的问题, 这样会使得招标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和后续阶段的造价管理工作相分离, 使得后续的造价控制难以顺利进行。
2.3 施工人员质量成本控制意识薄弱
施工阶段对于工程造价的控制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相关工程人员在施工阶段通过对整个工程进行分析和初步动工, 能够初步掌握工程所需的资金数额。同时, 通过对施工方案的全面审核, 能够及时纠正成本控制在施工阶段的不合理之处, 进而更好地落实项目成本控制。但在现阶段的施工过程当中, 由于缺乏详尽的质量控制方案, 部分建设单位为了追求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 并不考虑实际的工程成本压力, 往往一味地采用昂贵的材料设备或是增加大量的人力资源, 使得工程项目的成本大大增加。
3 工程造价成本控制的方法与策略
3.1 创建合理、有效的工程造价控制模式
工程项目的决策阶段是整个工程成本管理工作的开始, 建设项目投资决策阶段主要内容包括:资金使用的可行性研究、确定投资项目初步资金, 最终再编制相关的造价控制初步任务书。对处于项目决策阶段的施工项目, 有关的建筑工程部门需要创建合理、有效并且具有针对性的造价管理模式, 制订出可量化的可行目标, 比如从开始的设计阶段到最终的施工阶段, 完善相关建设资金的使用计划, 并对此进行量化考核。同时, 还应当对建筑行业的相关市场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 充分规划好所建设项目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进而避免项目决策的盲目性, 避免工程资金遭受损失。
3.2 确定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有关责任
相关建设单位应当确定落实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相关责任人员, 把工作重点放在施工现场的工程项目成本控制责任制的落实上, 比如要求某工程的项目经理对其管辖范围内的成本控制工作和工程管理负直接责任。同时, 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经理和实际操作人员需要进一步具体贯彻上级有关工程管理政策的具体实施, 可考虑将每个人的工作绩效和所得利益联系在一起, 激发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4 结束语
建筑工程的造价控制作为建筑行业中重要的管理活动, 在提高施工企业效益、促进社会市场经济体系发展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 对如何进一步降低成本作出了简要的分析。无论是施工企业还是政府, 都应重视造价控制和管理, 从而使工程造价的控制工作能够得到有效落实, 并稳步提高。希望每一位工程造价控制的管理人员, 都能多一份严谨和认真, 让工程项目的成本真正得到降低, 为祖国的建筑事业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蔡天雪, 戴世民, 殷有根.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重点和对策[J].建筑管理现代化, 2007 (06) .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要点 篇2
进入2010年,宏观经济由刺激政策作用下的快速回升、逐步转向自主稳定增长,经济增长出现预料之内的减速,符合宏观调控的基本方向。从8月份数据看,工业增加值出现反弹、PMI(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在连续3个月回落后出现回升、三大需求平稳运行,说明当前经济减速的趋势有所放缓,宏观经济运行不断趋于稳定。
(一)工业增加值增速有所反弹
现阶段,工业在我国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特别是在月度经济形势分析中,工业经济的走向基本代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走向。2010年以来,我国工业增速一路回落,从年初的20.7%回落到7月份的13.4%。虽然这种回落主要是主动调控(如加强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的结果,但却引起了经济可能出现大幅减速甚至“二次探底”的担忧。8月份的经济数据显示,工业增速出现了今年以来的首次回升,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9%,增速比上月加快了0.5个百分点。这是今年以来规模以上工业增速连续下滑后第一次出现反弹。工业增速的回升主要由两大行业带动:一是装备制造业,二是轻工行业。具体而言,受汽车销售好于预期的带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增速从7月份的15.9%回升到8月份的16.6%;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速从13.8%回升到14.9%;纺织业增速从11.1%回升至11.6%。
总体而言,从连续3个月的情况来看,工业增速基本是在13%到14%之间波动,工业由年初的较快增长向平稳增长过渡的态势比较明显。
(二)三大需求表现出平稳运行的态势
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宏观环境研究 篇3
关键词:经济发展;宏观环境;变化
一、国际宏观环境
世界经济环境仍然比较复杂,机遇和挑战相互交织,和平、发展、合作仍是主流,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并存。
国际经济“十三五”时期将从低速调整进入到温和增长期,先进新兴市场国家,可能会有一批经济体先后进入到中上等或者高收入国家,包括巴西、阿根廷以及中东欧一些国家,都有可能进入到高收入国家;三是后起新兴市场国家有可能进入到中等收入国家。这三类国家都会成长出新的供给和需求,带来机遇。
然而,全球经济复苏进程缓慢,全面复苏基础不牢固,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美国再工业化战略,欧盟的新工业革命概念,德国的工业4.0战略,将吸引高端制造不断回流;一批中低收入国家利用劳动、土地、环境资源和汇率,进一步强化对中国的供给替代效应;人民币汇率升值影响竞争力;贸易保护抬头等均带来挑战。
二、国内宏观环境
从国内来看,改革力度加大、新的增长带培育以及新常态下的走出去战略等重大举措正逐步形成促进内部发展的有利条件,改革红利将继续释放。但同时也面临劳动成本上涨、全要素生产率下降、金融风险增加等不利因素。
改革步伐加大,改革力度加强,可释放一些改革红利,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做出全面深化改革总体部署,正在全面推进深化改革,改革将减轻企业负担;国资委将大力推进深化中央企业内部改革工作。改革后国有企业定位更明确,进一步激发企业活力和竞争力。
国家重大战略与经济发展政策的实施带来新的机遇和发展红利。以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型城市化、长江经济带等区域联动发展为重点的经济发展战略在未来一段时间将对促进经济发展起到很大的带动作用。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例,会让区域差距缩小,北京周边城市向北京看齐,带来巨大的市场机遇,同时三方的内部协同不仅能够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也有利于推动各地的产业升级换代,加强良性合作,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作为新常态下实施新的走出去战略,一带一路旨在将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联动起来。“一带一路”会在“十三五”时期开始全面部署实施,有专家预测,2015年“一带一路”可能会产生3000亿到4000亿元投资,拉动GDP0.2到0.3个百分点。“十三五”期间,“一带一路”带来的增长可能是巨量的。
从不利方面看,我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拉动力下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带来诸多不利。主要包括:劳动成本继续上升,年轻和廉价的劳动力在不断减少;全要素生产率将会出现下降,依靠技术进步获取增长的难度在不断增加;与“十二五”时期相比,“十三五”时期我国产能过剩矛盾可能还会进一步加剧等。
三、未来经济发展变化分析
综合以上国际国内宏观环境分析,预测未来几年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水平都将再上一个新台阶,与发达的高收入国家距离将进一步拉近。与前段周期相比,经济发展出现新的变化。
一是经济增长趋势由高增长转向中位增长。在经济周期和宏观调控作用下,本周期内经济增长下行阶段将接近结束,“十三五”期间经济回升,但平均增长率将低于前几个五年规划。
二是由主要依靠传统产业促进经济发展的模式向主要依靠创新驱动促进经济发展的模式转变。随着我国劳动力、资金、环境的成本压力的不断持续上升,依靠简单的要素投入型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正逐步由要素投入重点转向依靠科技进步,加快促进创新型经济的发展。
三是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向依靠消费等内需型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应对外部国际环境变化,实现我国从经济大国到经济强国、消费强国变化,消费主导型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必然选择。
四是从四大板块到区域协调发展的转变。“十三五”期间,区域协调发展将成为重头戏,在一系列举措的推动下,完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切实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四、结束语
经济是国家发展之根本,我国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与走势保持良好,但在国际市场竞争背景下,必然会遇到更多的挑战与矛盾。我们必须更为深入的去进行改革,保持更好的状态去迎接挑战,为我国经济稳步发展提供保障,为国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提供条件。
参考文献:
[1]王树华,范玮,孙克强. 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分析与未来走势预测[J]. 江苏纺织,2010,08:1-8.
[2]杨发琼. 对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与走势的相关分析[J]. 现代经济信息,2015,06:9.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解读 篇4
但是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我国的消费内需还不足。近10 年来,我国的投资率由35% 上升到40% 以上,消费率由62% 下降到48% ,投资增加,消费下行,消费内需不足。投资快速增加的同时,投资效益明显下降,过去投1 块钱产出3 块钱,而现在投1 块钱只产出1 块5。第二个问题是产能过剩。过剩到什么程度? 我国35 个行业有21 个行业产能利用率低于75% 。我国的太阳能产品产量占世界的80% ; 多晶硅的世界产能是20 万吨,我国就占9 万吨; 我国的钢铁产能是9. 7 亿吨,市场的需求是6. 7 亿吨,过剩3 亿吨; 水泥全世界的产量我国占了60% ,30 亿吨。世界的警戒线是人均1 吨,我国是人均2. 3 吨。总体而言,我国产能严重过剩。三是政府债务严重。债务总量现在还有争议,有的说20 万亿元,专家研究说28 万亿元,不管20 万亿还是28 万亿,有一个数字是可靠的,有3 个省、99 个市、145 个县、3400 个镇债务已经达到甚至超过100% 。这些问题怎么解决? 小打小闹不行,必须得改革,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我国长期发展积累的这些问题。
谈到改革,这是全世界比较热的一个话题,国外的大智库、政府组织专门的专家来研究我国的三中全会决定。我国三中全会的决定在全世界产生了强大的冲击波。那么怎么来理解? 我觉得和我国蓬勃向上的发展、欣欣向荣的国力有直接联系。因为国外研究和我们的不一样,它是研究你怎么垮台,而不是研究你怎么有活力。美国、日本不是研究你怎么有活力,而是研究你这个决定最后产生什么负面作用。我们研究这个决定,是研究怎么产生正能量。为什么说这个决定很重要? 就是因为全世界的改革就中国成功了。邓小平说社会主义不改革就死路一条,事实证明这句话是正确的。但是你改错了是死路一条,不改革也是死路一条,所以必须得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
那么对三中全会决定怎么概括和理解? 第一个是三中全会决定主题鲜明。全面改革是主题,层次清楚,六个紧紧围绕。另外保障有力,一是组织保障,成立中央改革领导小组; 二是安全保障,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国际国内要有一个安全的环境; 三是时间保证,2020 年在重要领域、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另外,外国认为决定体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总目标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明确。不仅要实现四个现代化,还要实现第五个现代化,即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二个是方向明确。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不动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的专利,坚持这个方向不动摇。第三个是出发点、落脚点明确。增强人民福祉,体现了以民为本,这个外国予以高度评价。
第一,经济改革。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我国经济方面的改革取得重大成功,要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公有制和非公有制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两个都重要,一个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两个毫不动摇,对公有制经济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壮大,对非公有制经济要毫不动摇地鼓励、引导。两个神圣不可侵犯,公有制经济神圣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也神圣不可侵犯。那么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要打破垄断,鼓励形成混合所有制。过去讲,国家控股的混合所有制是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十八届三中全会有了突破,无论是国有企业控股的混合所有制,还是民营企业控股的混合所有制,都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实现形式,这是理论上的重大突破。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到国有企业的发展中,互相参股,可以国有企业控股,也可以民营企业控股,这为多种所有制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这是基本经济制度。
第二,金融改革。我国金融改革是相当重的一个任务,上海自贸区提出可以把资本项目放开,可以办民营银行,所以金融改革力度很大。我国金融体系、金融市场是在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来的,它的重大缺陷就是剥夺了企业和居民的金融权利。企业和居民有什么金融权利?企业和居民形成的金融买方市场,这种权利在计划经济下被剥夺了。居民存款要选择利率最高的银行,那么我们利率都是一致的,没有高低,是固定的。企业贷款要选择贷款利率最低的银行,我们贷款利率也是固定的,贷款利率、存款利率不是随着市场信号而浮动的。市场信号不发挥作用,银行之间的竞争不是说市场信号利率的变化而是在存款规模的总量、贷款规模的总量变化,国有银行之间的竞争不是买方市场说了算而是卖方市场说了算,你爱存不存,爱贷不贷。改革就是要恢复居民和企业的金融权利,要打破国有银行的垄断,允许民间资本办银行。利率要随市场浮动,居民和企业有选择的权利。那么你经营不好,国有银行利率不发生变化,利率低,储户不去你那儿存款,你没有存款就没有贷款,就没有存贷差,就没有效益,那你就破产。改革要允许银行经营不善,要有破产退出机制,银行破产后居民存款怎么办? 要建立存款保险机制。经营不善的银行要破产,要形成买方金融市场。我国金融改革要朝这个方向努力。
股票不是圈钱的,要变成投资者盈利的平台,现在的股票都赔钱,87% 是赔钱的,赚钱的只是13% 。所以说要改变股市成为圈钱的机器,要变成投资者盈利的平台,特别是社会的散户,对违规的、披露虚假信息、搞老鼠仓的要严厉打击。另外将审批制改为备案注册制。
要发展债券市场,我国债券总量占GDP的比重是45% ,美国是174% ,英国是114% ,所以说我国债券市场发展很落后,要鼓励其发展。
也要发展保险,我国保险金额占GDP比重是3. 7% ,美国是14% ,要发展各类的保险机构,推出更多的保险产品。
还要发展期货,我国GDP总量相当于美国1993 年的水平,美国1993 年有78 个期货品种,我国现在才26个,相当于美国1958 年的水平,印度还有60 个期货品种,因此应鼓励发展期货。
另外要推出更多的金融衍生工具、金融产品,美国大量印钞票,为什么不通货膨胀? 它有2000 个金融衍生品,把印的钞票除了转移到国外的部分,国内的金融衍生品给吸收了,给居民的投资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可见,我国的金融市场、资本市场上的金融衍生工具和产品过少。
进一步推进资本项目利率、汇率的市场化。美国是先利率、汇率市场化,然后资本项目放开; 日本是先资本项目放开,然后利率、汇率市场化; 英国是先汇率放开,然后是资本项目放开,最后是利率放开; 法国是先利率放开,然后资本项目放开,最后是汇率放开。这四种模式完全不一样,没有可比性和借鉴性,所以说资本项目放开、利率放开、汇率放开,完全根据自己的国情来决定,没有先后顺序,不像我们国内有些专家还讲出个顺序来。所以利率、汇率市场化,资本项目放开、人民币国际化和金融改革要紧密结合。
第三,收入分配体制改革。要拉动内需、扩大消费,若手中没有货币,有效需求不足怎么能够消费? 扩大消费要解决收入的问题。收入的增长要跟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的提高要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改革开放35 年,我国人均收入增长7. 4% ,GDP年均增长9. 8% ,GDP的增长高于人均收入增长2. 4 个百分点。近10 年来,城市居民收入增长1. 8 倍,GDP增长3. 6 倍,财政收入增长4. 5 倍,就是说居民收入的增长低于GDP增长,低于财政收入增长。可见,国富、民富不同步,增长幅度不协调。前10 年城乡收入的差距是1: 2. 2,现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1: 3. 3。邓小平同志讲如果不能控制收入分配差距扩大,改革就是失败,所以说收入分配差距要缩小。一是提高初次分配劳动收入的比重,在初次分配中我国劳动收入的比重占40% ,国外占60% 。二是在二次分配中,通过税收,然后交给财政,财政转移支付提供公共服务,增加居民的福利,间接增加居民收入。我国工薪所得税收入最高个税税率是45% ,财产收入最高税率是20% ,说明那些富翁、土豪财产收入的税率太低,要提高。三是收入要透明化,要建立收入透明的社会信息网,官员财产要申报。四是要有财产收入,不仅富豪有财产收入,普通的居民也要增加财产收入。在我国有财产收入的人群只占10% ,财产收入占个人收入的比重仅为2% ,而国外财产收入占个人收入的比重是40% ,有财产收入的人群比重高达90% ,所以要鼓励居民有财产性收入,包括股票、债券、理财、存款。要增加财产收入,包括农民也应有财产收入,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房产贷款抵押、入股分红等。那么当农民有财产收入时再进城就不是无产者,而是以有产者身份进入城市的。社会主义要研究怎么把无产者变成有产者,实现邓小平提出的共同富裕。邓小平有个经典论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什么叫共同富裕? 既有劳动收入,又有财产收入,都变成有产者,在共同富裕的大道上向新社会目标前进,社会主义得到巩固,共产主义得到实现。
除了居民的收入,还有城乡一体化。当前,世界有两大亮点,一个是美国的高科技,一个是中国的城镇化。他说中国经济出现问题,他没有看到城镇化,而西方国家就说,世界两大亮点,中国城镇化还没有完成。我国城镇化率为52. 57% ,离70% ~ 80% 的目标还很远,所以说要大力推进中国的城镇化。那么中国城镇化的目标是什么?归根结底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关于城镇化会议,公安部有一个解释,户籍制度改革要和三中全会决定吻合。为什么要吻合? 三中全会决定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包括什么?包括生产资料、货币资本、劳动力流动,户籍制度改革本身没有体现这个精神,还是那套老话,小城镇放开、中等城市适度放开、大城市限制、特大城市禁止。现在还这么讲,说明没有跟上形势,城镇化不是让户籍制度搞得越来越神秘、越来越严格,根据市场配置资源发挥决定性作用,户籍制度的改革目标是取消户籍制度,要市场还要户籍制度干什么? 户籍制度越严格,市场就不能发挥作用。市场要发挥决定性作用,户籍制度就要取消,要实行身份证制度,身份证制度就是在城市工作这段时间内要享受这个城市改革发展的成果,享受这个城市的福利待遇,不是根据户口而是根据工作的时间长短。现在改革户籍制度方案和三中全会之前的说法没什么两样,其实是在三中全会决定之前就已形成的文件,所以没有解放思想。
劳动力流动还有一个新的说法,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就是根据你的身份证,你在这儿工作半年以上时间,就应该享受这个城市的福利,而不是根据有没有户籍制度。户籍制度出现不是根据市场经济发展产生的,户籍制度本身就阻碍了劳动力流动,把人分成三六九等,没有体现以人为本,没有体现社会公平。外国的城镇化没有户籍制度,就是身份证。那么在身份证制度下,怎么做好城市的管理,这是要研究的内容。李克强总理和中央领导都讲了,我国的城镇化是要搞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所以说要根据三中全会的要求调整,不能停留在原来的想法上。劳动力的流动要根据市场配置资源发挥决定性作用来设定改革方案,不能脱离三中全会的决定。
另一个,农民要进城,要有住房,保障性住房怎么解决? 工作怎么安排? 子女上学,学校能不能容纳? 生病之后,医院能不能给安排? 这是一连串的问题,这些问题正是要考虑的,不是说小城市放开、中等城市适度放开、大城市禁止、特大城市不允许,这几句话太旧了,没有跟上形势。
再就是房价问题。我国房价在70 个城市中有69 个价格往上涨,一个往下降,就是温州。房价上涨什么原因? 要找到原因。商品房价格应该谁管? 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应该由市场管。政府管什么?政府要管公益性住房,包括保障性住房、廉租房。商品的价格由市场决定,政府非要在那儿限价,那能行吗? 市场价格政府是限制不住的。政府应该把公益性的廉租房、保障性住房管好,带有政府补贴性质。商品房要按市场价格,政府要管可以,但不是通过行政命令,而要通过经济手段,通过税收,比如给你规定两套房子,你说消费不够,要扩大消费,买第三套,收你消费税。你买完之后,一看房价上涨,你说我要发财,可以,你可以卖,收你增值税。你买了第三套房子,也不消费,也不出售,在那儿闲置,收你浪费资源税,三种税就解决了。很简单的问题,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就解决了。那么政府管什么? 就是管廉租房、保障性住房。廉租房、保障性住房要保证收入分配透明化,收入多少钱、什么标准,收入低的住廉租房,收入提高后要把房子退出来还给政府,给下一个排队的。但这种廉租房的退出机制、收入分配的透明机制,收入提高以后不退房的检查机制目前我国仍不完善。我国自有产权房比重是80% ,美国自有产权房的比重是69% ,德国、法国是60% ,日本是55% 。一个奇怪的现象,我国人均收入比发达国家低,为什么自有产权房的比重又比发达国家高,这就是我国房价为什么上涨的主要原因。为什么? 就是因为虽然年轻人大学毕业后收入低,但是为什么能够买得起房? 就是因为双方父母老人的支持。老张家能够买商品房结婚,老王家绝不示弱,双方老人倾尽终生积蓄,支持子女买商品房。个人收入低,是整个家族来买这个房子,这就产生了刚需。所以这种刚需的出现,以四个老人的全部积蓄支持子女购房,这种特有的形式在外国不具备。中国就一个子女,双方老人支持,所以收入低没有影响购房。所以我国自有产权房的比重超过美国。所以有一个导向,不鼓励年轻人买新房,可以买二手房、租房子,收入提高以后,再买商品房,不要啃老,把老人啃光。我国房地产的发展,还有一个怎么发展二手房市场、怎么合理导向的问题。
当前经济形势 篇5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运行,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主要表现在:投资、消费、出口稳定增长,内需支撑作用增强;工业平稳增长,农业生产形势向好;财政收支增长较快,货币信贷平稳回调,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逐步从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就业和居民收入继续增加,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这些情况说明,中央关于今年经济工作的决策和部署是正确的、有成效的。我们要正确认识取得的成绩,看到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进一步坚定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
当前国内外环境仍然极为复杂,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还不少。从国际看,主要经济体经济恢复增长,但失业率仍然处于高位,一些国家财政赤字高企,一些国家主权债务危机隐患仍然没有消除;主要货币汇率波动加剧,国际市场粮食、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不断上涨;通胀压力正在从新兴经济体扩大到发达经济体。世界经济还没有走上正常增长的轨道,目前又出现了两个变数。一是西亚、北非政局动荡,推动能源价格持续攀升,对世界经济增长和通胀形成双重冲击;二是日本地震、海啸和核辐射灾害,短期内将严重影响日本经济,不可避免要影响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从国内看,虽然发展的有利条件较多,各方面发展的积极性很高,但面临的挑战也不少,除了一些体制性、结构性等长期存在的问题外,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突出矛盾没有明显缓解,主要是物价上涨比较快、通胀预期增强,房地产市场成交量萎缩、多数城市房价还在上涨,宏观调控仍然面临较大压力。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充分估计面临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冷静观察,沉着应对,未雨绸缪,做好应对各种困难和风险的准备,坚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进一步巩固经济发展的好势头,确保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为“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
二、切实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
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是中央综合分析国内外形势作出的重要决策,是宏观调控必须坚持的方向,关键是要把握好调控的力度和节奏。今年以来,我们已经3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2次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目前广义货币增速趋近调控目标,但成果需要巩固和加强,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大环境没有改变。一是银行间市场利率保持在低位,银行体系流动性与正常水平和合理需求相比仍然充裕。二是结售汇顺差处于较高水平,造成基础货币大量被动投放,加上二季度到期央票和回购规模较大,仍存在对冲流动性压力。三是输入性通胀压力和通胀预期仍然较强。因此,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提高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一是处理好控制货币总量和改善结构的关系。把好流动性总闸门,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和节奏,综合运用好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等多种价格和数量工具,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消除通货膨胀的货币条件。同时,要着力优化结构,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特别是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合理调节中长期贷款和短期贷款的比例,防止短贷长用、挤占流动资金,造成企业营运资金紧张。要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发挥好股票、债券、产业基金等融资工具的作用,加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更好地满足多样化的投融资需求。二是处理好促进经济增长和抑制通货膨胀的关系。当前,增长速度和就业都处在合理水平,稳定物价和管好通胀预期是关键,是第一位的。当然要充分估计货币政策的滞后效应,提高政策的前瞻性,避免政策叠加对下一阶段实体经济产生过大的负面影响。
三、千方百计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这是今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也是最为紧迫的任务。去年以来,我国通胀预期压力一直在加大,特别是四季度后物价上涨较快,已经成为经济运行中最突出的矛盾。对通胀问题,中央一直高度重视,早在2009年第四季度,我们就提出把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作为宏观调控的核心。去年我们及时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把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3%,在经济较快增长的基础上,保持了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这是很不容易的。从一季度情况看,物价上涨压力仍然较大。
这一轮物价上涨原因比较复杂,许多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还有加剧趋势,我们决不可掉以轻心。一是输入性通胀压力还在加大。受全球流动性充裕、美元走软、西亚北非局势动荡、日本地震灾害的影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升,目前国际大宗商品期货价格指数已超过国际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原油期货价格攀升至两年半以来的最高点。特别是在全球流动性宽松、投机活跃的背景下,大宗商品金融化特性增强,价格并不完全由供求关系决定。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的影响,我国能源、原材料价格“水涨船高”,向下游传导的压力加大。二是食品和住房等结构性物价上涨压力仍然很大。三是要素成本涨幅加大。今年劳动工资持续上涨,加上利率上调,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对物价总水平的影响不可低估。
目前我国物价总水平仍然处于可控区间。今年以来的物价上涨,翘尾因素比新涨价因素影响要大一些,新涨价因素中也主要是食品和居住类价格,总的来说还是一种结构性上涨。我国粮食连续7年增产、库存充裕,当前小麦苗情长势较好,夏粮有望获得丰收,主要工业品总体供大于求,进口增速较快,稳定物价具备不少有利条件,我们要增强做好价格工作的信心。
国务院从控制货币、发展生产、保障供应、搞活流通、加强监管等方面入手,对稳定物价总水平做出了全面部署,各地各有关部门务必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不能有丝毫懈怠。要密切关注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对价格走势的影响,及时发现导致价格波动的异常因素,采取多种措施,把物价涨幅控制在可承受的限度内,坚决防止物价过快上涨。当前最重要的是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毫不放松地抓好农业和粮食生产。要全力抓好春季农业生产,强化小麦中后期田间管理,加强春播科技指导和服务,引导农民种足种好春播作物,突出抓好早稻等粮食生产,搞好防灾减灾和病虫害防控,加强春季农业生产的各项保障,做好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调运、供应,保障春耕备耕物资充足供应,努力夺取夏季粮油丰收。全面加强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把中央扶持农业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尽快落到实处。继续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确保市场供应。二是继续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不给物价上涨提供货币条件。三是全面加强价格调控和监管。要加大价格监督检查力度,严肃查处恶意炒作、串通涨价、哄抬价格等不法行为,维护正常市场秩序。要重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降低流通环节成本,促进产供销良性循环,避免对生产和供应形成抑制。同时加强舆论引导,努力稳定市场预期。[!--empirenews.page--]
四、巩固和扩大房地产市场调控成效
当前,社会各方面十分关注房地产价格走势。这是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问题。中央加强房地产调控的目标是明确的,决心是坚定的。应该看到,随着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深入推进,市场供求矛盾有所缓解,不合理需求得到一定抑制,市场出现了一些降温迹象。这说明,中央关于房地产调控的政策是正确的。也要看到,当前市场仍处于相持阶段,普通商品住房价格与调控目标和群众期待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有的城市房价过高、上涨过快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有的地方落实中央调控政策的措施也不够有力,总的调控效果还有待巩固和加强。
房地产市场调控,除了抑制不合理需求外,还要努力增加市场供应。一方面,要切实抓好保障性住房建设。今年全国要开工建设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中央财政为此拿出1030亿元,但光靠中央财政是不够的。各级政府都要切实负起责任,多渠道筹措资金,切实加大投入,并优先保证用地供应。要抓紧建立保障性住房建设、配置、运营、退出等管理制度,避免寻租和暗箱操作,促进这一制度长期健康运行。另一方面,要努力增加普通商品住房的供应,加快普通商品住房的土地投放,督促开发商严格按照国家规定,保证住房建设进度,如期推出全部房源并明码标价上市销售,对违反规定的要严肃查处。房地产市场调控目标,是保持市场供求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和价格基本合理,并始终严格控制投机投资性购房需求。要切实做到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合理衔接,保障性住房和商品住房统筹兼顾,避免顾此失彼。
房地产调控要真正见到成效,关键要抓落实。目前市场正在观望,如果政策不能真正得到贯彻,流于形式,就很难合理引导市场预期,很难引导开发商合理定价,老百姓也很难建立起信心,我们的调控就会功亏一篑,最终,政府就会失信于民。各级政府都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中央确定的各项政策,强化责任,确保调控措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要将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分解落实情况,以及项目开工建设、竣工计划等安排公之于众,以便群众监督。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督察。要坚持调控方向不动摇、调控力度不放松。
五、促进对外贸易平稳健康发展
今年以来,进出口贸易保持快速增长势头,表明我国对外贸易已经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步入正常发展轨道。一季度对外贸易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进口增速比出口快,出现10.2亿美元的逆差。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大宗商品进口价格飙升,导致进口金额大幅增加。当然,这种因贸易条件恶化所带来的顺差减少,也不是我们所希望的。
从目前情况看,随着世界经济持续复苏,外部市场总体上趋于好转,企业订单有所增加。但是进出口形势依然复杂,影响出口增长的不确定因素还很多,特别是原材料价格、劳动力工资持续大幅上涨,将不同程度挤占外贸企业利润,中小企业面临的成本压力更大。
在进出口趋于平衡的情况下,我们的工作着力点要放在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和优化进出口结构上来。一方面,要保持外贸政策的基本稳定,继续用好出口信用保险、出口退税、出口信贷等行之有效的政策,充分发挥“引进来”和“走出去”对扩大出口的带动作用,特别注重改善中小外贸企业的融资条件,为对外贸易稳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另一方面,要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坚持科技兴贸、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积极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鼓励企业发展研发设计、自主品牌和境外营销渠道,争创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的新优势,全面提升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走出去”是一项长期战略,要继续积极推进,同时要注重防范风险、提高效益。
六、积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要点 篇6
在国民经济持续平稳快速发展的态势下,我们更须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认识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日前,《中关村》杂志总编辑卫汉青同志在探望病休的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教授时,提起了时下国人热议的话题——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是否“过热”?殊不料竟然引起萧灼基教授的高度重视。萧老不顾身体欠安,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要善于用科学发展的眼光正确认识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过热论’,是看不到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兹刊发《萧灼基教授访谈录——用发展的眼光看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以飨读者。
为中国宏观经济发展形势“把脉”,应当高屋建瓴,全面地分析,切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防止以偏概全。简言之,不仅要看经济增长速度,还要看劳动力就业、通货膨胀和国内外收支等方方面面的实际状况。
《中关村》:如何正确认识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是广大读者十分关心的问题。时下有些经济工作者放言经济“过热论”,是这样吗?请萧老谈谈您的看法。
萧灼基:说“中国经济发展过热”,实际上是看不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事实胜于雄辩,我们可以用事实说话。其一,“十一五”规划期间,我国经济增长10%是完全可能的。这意味着人均GDP又将翻两番,到2010年将达到人均收入3000-4000美元,我国的财力和经济实力就会大大增强;其二,每年将新增1000万劳动力,每两年增加1000万大学毕业生,这不是“包袱”,而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其三,继续开拓国际贸易,国外市场是每年1000亿美元的大市场,而且还在以年均10%的速度继续增加;其四,国内13亿人的大市场,目前还处于低消费阶段。坚定不移、有计划地开发西部6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还可以开发若干个经济开发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后续力量;其五,在资金方面,我国外汇储备约10200亿美元,位居世界前列。我国银行贷款额达10万亿元,这些都是发展经济非常有利的条件;其六,资本市场空前活跃,企业筹资、融资渠道进一步畅通,为企业发展带来活力。沪深两个交易所筹资能力增强,2006年的筹资额已累计高达2204亿元。外商直接投资每年约600亿美元。许多跨国公司看好中国投资环境和市场潜力,国外资金来源呈增长趋势。充足的资金是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
倘若对这些潜在条件看不到,一个劲儿攻击中国经济“过热”,好像慢一些就高兴,快一点赶上发达国家反而是罪恶,这是不相信人们在“奔小康生活中激起来的加快经济发展的热情和干劲”。
经济“过热论”有“出口转内销”之嫌,虽然流行,却没有权威的评价标准。但我们可以分析其发生的基本条件。经济是否“过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就是最令人信服的答案。
《中关村》:经济“过热论”,并非今日才面世,谁是始作俑者也难说清楚了。不过,近几年来,每当我国GDP增长率超过人们的预想时,国内外总有一些知名人士站出来,一唱一和,用西方经济学理论宣传中国经济“过热论”,似乎有“拾洋人牙慧”之嫌。衡量中国经济“过热”与否,有什么科学评价标准吗?
萧灼基:是这样。每当我国经济增速较高,GDP增长率达到9-10%时,社会上就会出现“经济过热”的议论。这种议论有时是由国内到国外,有时又“出口转内销”,甚至传递到基层,影响政策的制定和宏观调控的方向。2003年末到2004年上半年,2005年末到2006年上半年,今年上半年,“经济过热论”十分流行。
什么是“经济过热”?“冷与热”的标准是什么?据我所知,似乎没有权威的标准。也许有人以每年年初宏观管理部门提出的经济预计增长率为标准,凡超过的就是“过热”,未达到的就是“过冷”。如果这样看,从2002年以来,预计指标与实际完成指标都有较大的差距。每年预计指标都是7-8%,但实际增长都在10%左右。那么,是预计指标正确呢,还是实际增长的结果正确?这就涉及到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是坚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呢,还是把预计指标看成是检验真理的惟一尺度?答案是毋需争辩的。
如果把所谓“经济过热”看作是非正常的不合理的增长,至少要有几个条件:第一,经济波动幅度是否适当,有没有出现大起大落;第二,主要经济指标是否互相匹配,有没有出现严重的失衡;第三,金融形势是否稳定正常,有没有出现重大波动或支付危机;第四,市场和企业活动是否合理,有没有出现异常或紧张现象;第五,国际收支情况是否良好,有没有出现外债增加、支付困难或支付危机。
综观2006年发展状态,经济运行基本正常,没有出现上述情况。一是经济增长与市场需求相适应。投资、消费、出口需求增加,“三驾马车”共同拉动经济增长;二是经济效益提高,国有企业1—9月全国财政收入6634亿元,同比增长18%;三是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1—9月全国财政收入29622亿元,同比增长25%,全年财政收入近4万亿元;四是国际收支情况良好,继续呈现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外汇储备大幅增长;五是煤、电、油、运力等紧张状况大大缓解,投资品价格平稳;六是社会稳定,市场稳定,企业信心指数继续上升。
当然,在经济运行中,每月每年增长幅度有升有降,有快有慢,都是正常的。不能把正常或基本正常的情况看成是异常情况,也不能把增高一点就认为“过热”而采取不适当的处置措施。更不能以宏观调控为借口,用行政手段干预经济发展。
我国经济发展不断出现“亮点”:资金相对充裕,重要产品产能日益提高,消费出现新增长点,新兴城市群涌现,国际贸易趋势平稳……。面对如此喜人的经济发展形势,惟有抓住这难得的机遇,才能跃上新的台阶。
《中关村》:如此看来,“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字和权威分析来看,今年上半年的经济发展形势应当说是保持了平稳快速发展的势头。根据8月4日国家信息中心最新消息,中国经济全年预增11.3%。如何抓住这难得的机遇,推动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当是国人最关心的事。萧老有何建言?
萧灼基:根据国内外一些权威机构预测,我国2007年经济增长势头很好。中国人民银行预测为9.5%;中国社科院预测为10.1%;中国人民大学预测为9.25%;世界银行预测为9.6%;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为10%;亚洲开发银行预测为9.5%;德意志银行预测为8.9%;渣打银行预测为9.7%;高盛公司预测为9.8%。这就是说,除德意志银行外,9家机构的预测都在9%以上。国家信息中心的最新数字是全年预增11.3%,看来比我们年初的预测还要高些,可是并没有出现“过热”啊!
其实,不仅是2007年我国经济增长率会保持较高水平,而且整个“十一五”期间都会保持较高水平。主要原因是我国存在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一是发展资金相对充裕。我国原是资金紧缺的国家,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稳步发展,政府、社会与个人财富大大增加,统筹融资能力大大增强。全国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超过30万亿元。仅2006年1-11月份,本外币存款余额达35万亿元,同比增长142%;存差超过10万亿元,企业资金相对宽松。全国私营企业注册资本金达7万亿元,每年增加投资平均为26%,大约新增投资2万亿元。2006年资本市场交易活跃,沪深两个交易所筹资能力增强,筹资额累计2204亿元。外商直接投资每年约600亿美元。目前沪深股市总市值突破20万亿元。许多跨国公司看好中国投资环境和市场潜力,国外资金有增长趋势。充裕的资金是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
二是投资生产能力提高。煤、电产能和运输能力明显增强。这几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巨大,建成投产大批项目,生产能力大大增强。钢材产量已超过4亿顿,居世界第一。2005年煤矿投资增长65%,电力投资增长34%。现在,不少投资品产能过剩,如果经济增长放慢,产能过剩情况将更严重。从再生产角度看,一定时期某些部门和产品的供给与需求情况是变动的,长线部门、长线产品,短线部门、短线产品,都是相对的,动态和可变的,不能认为“短边”永远是短边,更不能单纯用短边制约经济发展。事实上,需求的增加,需求超过供给的市场压力,也是“短边”部门和产品的发展动力。长与短,供给不足与需求不足,都是相对的。我们制定计划,调整经济,都要从发展的角度看新变化,不能用静态的眼光看老问题。
三是出现一系列消费新增长点,带动了经济增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过去以低档和中档商品为代表的“老三件”和“新三件”,已经被高档商品、高值商品、高价服务所代替。居民恩格尔系数逐渐降低,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已降至35%以下,高收入人群的恩格尔系数更低。新的消费热包括住房、汽车、信息、通讯、教育、中介、旅游、休闲、医疗、保健等。现在国内旅游和境外旅游已经成为新的消费热点,每年出国旅游高达3000万人以上;购买住房、汽车已成为中等以上收入阶层新时尚生活的消费热点,这不仅带动新一轮经济增长,而且对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产业结构的调整、单位产值耗能的降低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四是一批新兴城市群的出现,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城市群和以深圳为中心的珠三角城市群,多年来年均增长速度都达两位数。2006年深圳人均GDP已达10000美元。除了原来的城市群外,近年新兴的以天津为中心的环渤海湾城市群、东北老工业基地城市群以及正在形成的中原城市群,各有优势,各具特色,利用城市的集聚功能、示范功能和辐射功能,对周边地区起着有力的带动作用。
五是国际经济趋势平稳,利用国外市场和国外资源环境良好。2006年世界各国经济增长较好,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数字,是年世界各国GDP增长5.5%,其中美国增长3.4%,欧元地区增长2.4%,日本增长2.7%;2007年预测世界GDP增长4.9%,其中美国增长2.9%,欧元地区增长2.0%。相应地,世界贸易也有所增长,预计2007年增长7.5%。当然,这些预测与实际情况会有差距。但总的来说,世界主要国家经济发展比较平稳,国际经济技术交流有所扩大,这是可以肯定的。
从我国情况来说,加入WTO已经5年多,对国际游戏规则已经比较熟悉;外汇储备较充裕,国际收支情况良好;企业素质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能力有所增强;一些大型企业走出国门,别开生面,与国外企业共同开发资源,开发市场,这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所有这些,都有利于继续利用国外市场和国外资源,加快我国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
我们必须看到,上述条件为我国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我们要敢于和善于利用这难得的机遇,把我国经济发展推上一个新的台阶。如果“十一五”规划期间,能够保持在9—10%的发展速度,到2010年,我国人均GDP将达到3000多美元。那时,我国国力将进一步提高,全面小康社会将提前实现。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及政策分析 篇7
一、当前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态势
(一) 经济回落的速度放缓
我国经济增速在一季度达到反危机政策刺激下快速回升的短期高点 (11.9%) 之后, 二季度出现预料之中的回调, GDP当季同比增长10.3%, 比上季下降1.6个百分点, 季节调整后的环比增速也下降;7月份多数指标回落速度放缓。
工业增加值增速6月份比5月份回落2.8个百分点, 7月比6月回落0.3个百分点, 回落速度是放缓的。1-7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比上半年回落0.6个百分点, 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比6月份回落了0.4个百分点, 回落都不大。
(二) 回升向好转向稳定增长的关键时期同比增长率一季度二季度7月份
GDP11.9%10.3%上半年11.1%
工业增加值19.6%15.9%13.4%
全社会投资25.6%24.8%1-7月份24.9%
消费品零售17.9%18.5%17.9%
出口28.7%40.9%38.1%
进口64.6%44.2%22.7%
CPI 2.2%2.9%3.3%
我国今年前高后低的运行态势, 不仅仅是去年基数逐季抬高的滞后影响, 也是我国政府主动把握总量刺激政策力度和加强结构调整政策力度, 促使我国经济从危机应急状态尽快向运行正常化方向发展的结果。我国开始进入由政策刺激的快速回升期逐步向自主增长主导的稳定增长期过渡。
初步分析, 当前增速回落大体有三分之二是去年基数的影响, 三分之一是政府主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政策的预期结果。针对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能耗强度一季度的不正常反弹和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不规范运作等短期突出问题和经济回升中粗放型增长势头卷土重来的结构性矛盾, 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具体政策, 这些宏观调控政策在4-7月份得到较好落实并取得积极成效。
二、当前经济运行中的几个两难选择
我国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仍然错综复杂, 制约经济平稳运行的矛盾和问题不少, 在未来宏观调控政策选择方面, 两难选择问题增多。
(一) 节能减排形势异常严峻, 对“十二五”的发展格局影响较大
2006—2009年累计单位GDP能耗降幅达15.69%。今年一季度高耗能行业生产加快导致万元GDP能耗反弹3.2%, 4-5月份工业用电量增幅分别高于工业增加值增幅7.8和5个百分点。
今年是执行“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 也是完成“十一五”规划万元GDP能耗下降20%左右的约束性目标的决战之年。要如期完成目标, 下半年的节能任务相当艰巨。
1. 节能减排形势异常严峻
当前, 部分地方对高耗能行业的投资热情居高不下, 前6个月有色金属等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仍然很高, 有些地方“十二五”时期仍然规划建设许多高耗能投资项目。从高耗能行业的生产和投资动向看, 未来我国二氧化碳减排任务非常艰巨。
2009年9月, 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提出, 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15%左右。同年12月, 温家宝总理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向全世界宣布, 到2020年, 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任务压力也很大。
2. 节能减排工作力度加大
针对一季度情况, 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一是加大力度淘汰落后产能。今年计划关停小火电机组1000万千瓦, 淘汰落后炼铁产能2500万吨、炼钢600万吨、水泥5000万吨、电解铝33万吨、平板玻璃600万重箱、造纸53万吨。国务院5月通知指出, 要确保落后产能在今年第三季度前全部关停。二是“国十条”给房地产降温带动产业链下游相关产业降温。三是取消406种产品出口退税, 发出高载能产品限制出口的重要政策信息导向。四是取消对高耗能行业优惠电价。五是停止部分行业新增产能投资项目审批、核准。
3. 高载能行业6-7月份减速已经扭转节能形势
5、6月份, 六大高耗能行业生产增速明显放缓, 分别比上月减缓2.1和4个百分点, 并带动工业用电量增速放缓。5月份, 全国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23.3%, 增速比上月回落2.2个百分点。6月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14.14%, 增速较上月下降6个百分点。重工业用电量为2223亿千瓦时, 环比5月份下滑了0.8%。6月份, 钢铁、有色、化工等生产增速连续放缓, 带动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 (13.6%) 比上月回落2.8个百分点。
2010年上半年, 能源消费同比增长11.2%, 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1.1%。以此测算, 单位GDP能耗同比上升0.09%, 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
(二) 下半年价格趋势
1. 连续出现各种极端天气, 上半年农产品价格上涨明显
目前, 我国几乎所有工业制成品供过于求, 唯有农产品处于供求紧平衡状态, 自然灾害对个别农产品的影响会导致其价格大幅波动。
今年以来, 我国先后出现了西南大旱、北方低温、南方暴雨等极端异常天气, 直接影响农业生产, 粮食稳产难度加大。农产品价格呈现出结构性上涨。近期棉花、小麦、大蒜、绿豆等价格涨幅较大, 给农产品价格稳定带来了负面影响。
2.7月份可能是全年CPI的最高点
7月份, CPI同比增长3.3%, 环比上涨0.4%。在7月份同比增长3.3个百分点中, 2.2个百分点是由翘尾因素形成的, 新涨价因素1.1个百分点。食品价格上涨对新涨价因素的贡献在70%左右。国际小麦等粮食的减产, 国际粮价上涨对国内市场会产生一定的刺激, 工资成本和生产资料价格上涨, 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传导到居民消费价格。但8月份翘尾因素1.7个百分点, 9月份1.3个百分点, 下半年翘尾影响逐步减弱。
3. 影响居民消费价格下行的因素很多
第一, 经济增长速度适当的回调。上半年重工业增长19.4%, 轻工业增长13.6%。7月份, 重工业增长13.3%, 轻工业增长13.5%, 预示工业还会减速。第二, 非常重视从货币源头管理通胀预期, 7月末M2增长17.6%, 比上个月末回落0.9个百分点, 接近全年目标。第三, 先行指标:工业品出厂价格7月份比6月份回落了1.6个百分点,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类价格回落了2.3个百分点, 它们对CPI的传导压力明显缓解。第四, 6月份, 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环比首次出现下降, 7月份环比持平。部分城市房地产价格上涨的势头得到了初步遏制。
4. 国际上对价格趋势分歧很大
国际避险资金持两种态度:一种是通缩派, 选择美国国债;一种是通胀派, 选择黄金等投资品种。目前通缩与通胀尚难定论。这是现在股市、期货市场趋向不明的主要原因之一, 无方向可选择。既没有大牛市的基础, 也没有大熊市的基础, 小幅震荡是年内特征。
最近, 俄罗斯停止出口粮食使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出现波动, 但国际粮食库存处于高位, 不支持粮食价格大幅持续上涨。
(三) 货币政策乃至宏观经济政策方向选择两难
1. 国内外环境不确定因素较多, 必须警惕预料之外的减速因素
下半年, 刺激政策边际效应递减、基数抬高、库存回补趋于结束等因素会导致经济增速出现预料之中的放缓。同时, 当前国内外环境中不确定因素增多, 必须警惕预料之外的减速因素。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 世界各国政府积极出台经济刺激政策, 并积极开展国际经济政策协调与合作, 这次国际联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行动已经取得明显成效。各国政府经济刺激政策和企业出于通货膨胀预期而回补库存是推动世界经济大幅回升的两大动力。
政策刺激和库存回补能带来经济回升, 但经济复苏的物质基础使企业又开始新一轮大规模固定设备更新投资, 世界经济不会在旧的产业结构基础上实现复苏, 要真正出现实质性的经济复苏必须有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产业来带动。
目前经济学界根据统计规律归纳总结的周期性波动主要有以下四种长、中、短期波动。
第一种是以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兴替为主要波动机理的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目前, 世界上多数经济学家的共识是上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对经济增长的刺激“红利”已经退潮, 新一轮科技革命还没有取得重大突破, 世界经济正处于康德拉季耶夫周期下降阶段。
第二种是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提出的一种与房屋建筑、房地产业发展相关的经济周期, 这种周期平均长度为20年, 被称为“库兹涅茨”周期, 也称建筑业周期。众所周知, 各国刚刚经历了一轮房地产泡沫破灭带来的金融危机, 我国房地产从1999年房改后也经历了连续11年的建筑周期上升期, 今年下半年和明年可能要经历“库兹涅茨”周期的调整期。
第三种是以企业固定设备更新投资和投资收益率波动为主要机理的为期约10年的朱格拉周期。目前, 世界上传统产业的产能严重过剩, 新兴战略性产业没有取得重大科技成果的突破, 大规模产业化应用的新兴产业设备投资机会还没有出现, 世界经济正处于朱格拉周期下降阶段, 今年上半年和明年还不会出现世界性企业新一轮固定设备更新投资高潮。
第四种最短的周期是以存货调整为主要机理的一种40个月 (3—4年) 左右的基钦周期。“去库存化”和“库存回补”往往会造成市场需求 (特别是投机性需求) 的大幅波动, 从而引起经济增速的大幅波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后已经经历了一轮“去库存化”和“库存回补”的短周期波动, 去年下半年开始“库存回补”基钦周期的上升期也已经结束。
从以上四种周期规模看, 世界经济正在结束各国政府联手救市政策带来的经济快速回升“药效期”, 今年下半年和明年可能处于四种周期下降期的重叠阶段。
2. 外需在四季度可能明显减弱
大规模财政刺激政策导致部分发达国家主权债务规模急剧上升。希腊等部分国家主权债务违约风险凸显, 对国际金融市场造成严重冲击, 公共债务危机可能会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困扰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
欧洲债务危机给欧洲乃至全球经济复苏带来了较大不确定性, 全球各经济体大都面临着巨额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压力, 被迫执行紧缩财政的计划, 将导致下半年世界经济增速放缓, 从而影响到我国外需回升势头。
3. 转方式、调结构的政策效果的不确定性
节能减排、房地产市场调控、规范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等有利于促进经济长期向好、优化结构的政策, 短期内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需求。
如何兼顾解决短期突出矛盾和推进中长期结构优化问题, 给宏观调控决策提出许多两难选择的难题。
(四) 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前高后低
在外部环境复杂多变、政策边际效应递减、库存回补阶段基本结束、上年同期基数抬高等因素作用下, 我国经济增速继续稳步回调。初步预测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有望保持在9.5%左右;四个季度分别为11.9%、10.3%、9.2%、8.3%。
任何一个国家危机后刺激政策退出或者不再加码都会有短期的“阵痛”, 出现一定程度的同比、环比减速很正常, 反而是刺激政策依赖症带来的高速增长不利于长期可持续发展。我国在一揽子计划总体力度不减的同时, 对房地产、产能过剩行业和地方投融资平台的局部政策微调是与加大对民间投资鼓励政策和新兴战略性产业支持政策同时推出, 中央对短期突出问题和长期结构性矛盾的解决都是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前提下进行的。我国不存在部分发达国家财政政策被迫过早退出的经济风险, 因此, 对今年四季度和明年一季度真正的“后低”出现要有心理准备。
(五) 适当降低对经济增长速度的预期值
考虑到危机后低碳化发展的世界投资潮流和二氧化碳排放的硬约束, 大家必须适当降低对经济增长速度的预期值, 我国主动将经济增速减缓到一个可承受的适当水平, 比依靠产能过剩行业盲目投资推动的高增长更有利于平稳健康发展, 更有利于掌握经济主动权。要防止出现西方国家“碳关税”制度推出前我国“十二五”前期经济大起, 一旦西方国家推出“碳关税”制度就出现“十二五”后期大落的被动局面。
(六) 利用市场倒逼机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这一时期, 硬要与经济周期性规律对抗去追求经济增长高速度, 政策代价过大, 顺势减速并利用市场倒逼机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才是明智之举。对经济增长速度的把握, 可考虑当前以稳定政策为主基调, 不要急于退出刺激政策以守住速度底线, 今年下半年增长速度略低于上半年, 明年略低于今年但不低于8%是应该可以接受的。
三、稳定总量政策和优化调结构政策是当前宏观调控政策的最佳组合
2010年中国经济不冷不热, 没有通货膨胀, 也没有通货紧缩, 总量政策没有必要做大的调整, 稳定政策是下半年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
(一) 政策稳定要求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基本取向不能变, 一揽子计划落实的力度不能减, 调结构转方式的工作不能松。
稳定政策要求落实政策必须全面、平衡。宏观政策要加强协调, 区分轻重缓急, 防止政策效应过度叠加;防止各行其是, 自觉维护调控政策的统一性。货币政策既要保持金融对经济平衡较快增长的支持力度, 又不能为物价上涨提供货币条件。价格走势决定负利率水平将逐步缩小, 近期没有必要加息, 完全可以通过数量型工具实现M2增长17%和新增贷款7.5万亿的目标。稳速度必须在有保有控的加减法中才能实现。
(二) 下半年做好三个加法
一是要对保障性住房、普通商品住房的建设从土地、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 增加合理供给, 为未来房地产市场供求平衡和价格稳定奠定基础。增加供给和抑制不合理需要是房地产调控的两个方面, 要全面落实。2010年4月15日, 国土资源部发布2010年度全国住房用地供应计划。全国拟供应住房用地18.5亿平米, 其中保障性住房用地2.4亿平米, 占比13.2%, 棚户区改造住房用地3.7亿平米, 占比19.8%, 中小套型商品房用地8亿平米, 三类住房用地合计占比76.6%。
2010年5月19日, 住房与城乡建设部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主管部门在北京签定保障房建设“责任书”, 以确保完成2010年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目标。根据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0年计划建设保障性住房300万套, 各类棚户区改造住房280万套。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范围。
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和支持政策要加快出台。“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不仅包含了先进核电、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这些新的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 传统能源的升级变革也将成为重头, 还包括洁净煤、智能电网、分布式能源、车用新能源等技术的产业化应用的具体实施路径、发展规模和重大政策举措。
统计显示, 虽然近年来可再生能源总量绝对规模保持逐年上升, 但是在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比例却开始呈现下降趋势。2008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7.9%, 而2009年则只占7.8%。而压住目前不断升高的能源消费总量, 可行的方法主要还是淘汰落后产能, 优化现有的技术, 提高产能利用率, 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高用能产业。按照初步测算, 新兴能源产业规划实施以后, 到2015年, 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消费比重将有望达到11%左右。由于清洁能源和非化石能源的快速增长, 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可能会从2009年的70%以上下降到63%左右。到2020年将大大减缓对煤炭需求的过度依赖, 能使当年的二氧化硫排放减少约780万吨, 当年的二氧化碳排放减少约12亿吨。规划期累计直接增加投资5万亿元, 每年增加产值1.5万亿元, 增加社会就业岗位1500万个。
把节能增效和生态环保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节能环保产业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 可以发展成一个大产业。我国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和技术已经具有一定基础, 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方兴未艾, 显示出蓬勃生机。据估算, 未来5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可达4万亿元。比如, 我国高效电机技术水平已经较高, 但绝大多数用于出口, 如果对国内低效电机进行全面改造, 每年可以节约1500亿度电, 得到750亿元的节电效益, 还可以形成1000亿元左右的增加值。
两高一资行业要定性为内需产业, 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从附加值由低到高逐步收紧出口政策, 产能与内需规模相近, 不能将能耗污染留在中国, 企业不管环境和能耗到国际市场挣钱。资源价格政策、资源税政策、出口关税政策调整, 不给国外“碳关税”借口。
三是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1.民间投资的鼓励政策要出台细则来落实到各行业和各方面。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发文, 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门在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方面的分工和任务。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财政部等20多个部门分别承担相关任务。为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等九大领域,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重点工作分工的通知》明确了40项工作任务, 每项具体任务少则有一到数个部门负责, 多则十几个部门。2.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通知》明确指出, 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 允许民间资本兴办金融机构。在加强有效监管、促进规范经营、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 放宽对金融机构的股比限制。支持民间资本以入股方式参与商业银行的增资扩股, 参与农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的改制工作。鼓励民间资本发起或参与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金融机构, 放宽村镇银行或社区银行中法人银行最低出资比例的限制。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调控建议 篇8
(一) 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上升
世界经济虽然有望保持温和的复苏势头, 但世界经济增长中的一些风险性因素也不可忽视。美国虽然在最后时刻达成了提高政府债务上限的协议, 避免了债务直接违约, 但经历此波折后, 市场对美国国债的信心下降, 美国国债被评级机构历史性地降低信用等级, 对全球金融市场造成冲击, 美国债务问题将更加复杂。欧盟主权债务危机仍在发展。日本全年的经济增长则仍受地震困扰, 如果应对不好仍会影响日本的经济复苏进程。
全球经济失衡的背景正在转变, 工业和出口增长难以恢复以往速度.长期以来, 尤其是美国逐步经历“去工业化”转向“金融服务化”的产业演变过程中, 伴随着其长期低利率的宽松政策, 导致以负债方式进行过度消费的问题日益严重。但美国并未因此而出现经济崩溃, 这主要是由于存在愿意出口给它并愿意为其融资的国家。只不过近几十年来, 这些国家由原来的德国和日本, 逐步转变为中国。在此基础上, 就形成并维系了“一方是消费的积累, 一方是生产和出口的积累”这一“山峰之顶”的危险平衡。这一平衡本质上却是全球经济失衡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这一全球经济失衡的背景下, 我国逐步明确了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 以参与“国际大循环”的方式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和赶超。效果是明显的, 出口贸易量以20%~30%的年均增速增长, 由于工业的产业布局更多地瞄准外需, 有近一半的工业品服务于出口, 工业化进程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推动。
然而, 全球经济失衡的格局正在改变。在经历了2008年“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之后, 经济失衡的矛盾被越来越充分地暴露出来。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 也意识到了调整经济失衡的格局对其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这是危机对失衡进行的强制性调整, 具体表现为:美国因个人“去债务化”必须要缩减消费, 因提高就业水平必须要重拾“再工业化”战略并提出了一轮又一轮形式各异的贸易保护政策。这一背景的变化无疑是深刻的。我国近几十年, 工业品生产能力之所以能够急速扩张, 并非国内消费力量使然, 而主要是建立在全球经济失衡格局下, 产品被庞大外需所消化, 在全球经济失衡逐步调整的大背景下, 我国出口将难以继续高速增长, 而相应的生产能力则会出现过剩。因此, 从这一意义上, 我国经济必须要经历一个“去产能化”的过程, 而与这一过程相伴的是, 工业和经济发展的减速。
(二) 世界经济有望继续保持温和复苏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 虽然经历了一些起伏, 但全球经济温和复苏的态势已基本确立。2013年一季度美国国内生产总值按年率增长0.4%, 企业效益指标表现良好, 这预示下半年美国经济上行仍有现实基础。欧元区经济复苏整体强于市场预期, 一季度, 欧元区经济环比增长0.8%, 同比增长2.5%, 创2008年第三季度以来的最高水平。其中德、法经济增长态势尤其强劲, 同比分别增长4.8%和2.2%。总体判断世界经济复苏势头尽管低于预期, 复苏的过程也会出现反复, 但出现剧烈波动仍属于小概率事件。
这将在总体上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较为稳定的外部环境。
二、我国宏观经济的内部条件分析
(一) 我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依然较为强劲
虽然上半年我国经济出现温和放缓的趋势, 但工业化、城镇化、消费结构升级、收入增长等经济增长的支撑力量并没有发生变化, 企业发展经济的能动性较强。目前, 农业生产形势良好, 价格调控总体有效, 市场供应得到较好保障, 社会需求基本稳定, 结构调整积极推进, 重点改革继续深化,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 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二) 信贷质量总体风险可控
在刺激经济复苏的过程中, 我国经济也存在一些风险性因素, 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信贷风险。经济增速放缓过程中, 这些风险是否会集中显现, 导致经济“硬着陆”, 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综合现有各方面的情况看, 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风险是可控的。根据国家审计署的报告,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与国内生产总额和地方政府财力的比率均在国际公认的安全线以内, 采取适当的政策措施是完全可以化解的。
(三) 房地产“非理性繁荣”的背景正在转变
相关产能面临过剩风险.为了遏制房价过快上涨, 促进我国房地产市场以及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并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住房需求。近年来我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 尽管前几轮调控效果并不明显, 但自实施“限购”和大规模保障性住房建设以来, 房地产市场的“非理性繁荣”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遏制, 投机性需求正在逐步被“赶出市场”。而且, 近期多地出现的“微调”、“放松”政策, 均被叫停。在这一背景下,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近年来采矿、钢铁、有色、建材等诸多与房地产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是建立在房地产市场“非理性繁荣”的基础上, 为了适应这一“繁荣”而形成的巨大产能。这些生产能力, 在房地产市场回归理性的过程中, 显然存在着大量过剩的风险。目前, 这些行业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去库存化”特点, 然而, 未来面临的将是更加痛苦的“去产能化”过程。从这一意义上, 房地产业及其相关行业工业生产部门增长的放缓并非短期现象。
(四) 土地收入快速膨胀的背景正在转变
地方政府融资能力不足将导致投资整体减速或财政风险, 固定资产投资是决定经济增长的最核心部分, 同时也是引发经济波动的重要原因。从行业的角度看, 投资占比最大的行业主要有三大类, 即制造业投资、房地产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 近年来三大行业合计占比持续保持在81%左右。
(五) 影响通胀的不利因素仍然较多
下半年, 我国通胀形势仍面临着国际局势和国际流动性过剩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还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 这给宏观政策的操作带来一定难度。
(六) 一些地区中小企业经营压力较大
今年上半年, 主要能源、原材料价格高位波动并向下游传导, 企业融资、用工成本增加, 部分地区劳动力工资上涨, 给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生产经营造成一定困难。
(七) 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任务依然很重
从统计数据看, 2013年完成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和遏制产能过剩行业盲目扩张、推进企业兼并重组等结构调整任务, 仍任重而道远。
(八) 劳动力和资源成本长期处于低水平的背景正在转变, 经济发展将面临高成本阻碍风险
长期以来, 我国经济实现高速增长主要依托于低廉而充裕的劳动力和人为压低的资源要素价格。在这一背景下, 形成了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两高一资”产业, 这一方面使得我国产业结构长期处于低端链条, 另一方面极大地透支了资源环境的承载力。
随着人口结构的逐步变化, 劳动力市场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 2004年、2010年、2011年一直到当前, 接连出现劳动力供给紧张的现象, 而且出现的频率提高程度扩大。这就意味着廉价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时代可能已经过去, “刘易斯拐点”即将到来。劳动力出现短缺的原因很复杂, 但解决办法恐怕有一条是必须的, 即增加工资。劳动力成本在近年来也出现了明显提升, 导致了原来布局在东部沿海地区的传统产业, 不得不向中部进行转移, 这也是我国产业空间布局调整过程中难以避免的过程。
三、对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建议
(一) 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一方面, 要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另一方面, 针对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一些新问题、新情况, 考虑到政策的滞后效应及全球复苏进程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宏观经济政策要更有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要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
(二) 综合治理物价过快上涨
物价上涨较快仍是当前经济运行中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之一, 必须多管齐下综合治理。要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 消除通胀的货币条件。要通过扩大财政支出、提高补贴、结构性减税等措施, 降低生产流通成本、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提高对低收入群体的转移支付力度, 从而保障供给、缓解物价上涨压力并把通胀的负面影响降至最小。
(三) 继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要点 篇9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总体判断
上半年广东经济总体上保持平稳增长的态势, 经济增速回落比较温和, 通货膨胀基本可控。上半年, 广东GDP增长10.2%, 比全国高0.6个百分点, CPI上涨5.1%, 比全国低0.3个百分点。显然, 经济回落是政策调控成效显现, 物价指数被过分关注了。1997-2008年广东GDP实际增长了234%, CPI仅增长了9%, 这种高增长、低物价是通过压低要素价格实现的, 现在CPI上涨是恢复性的。
尽管受消费刺激政策退出和宏观调控政策作用, 今年以来, 部分经济指标有所回落, 如固定资产投资以及汽车类、家电类和家具类商品销售增幅有所回落, 但支撑经济增长的需求动力依然强劲。从投资来看, 2001-2010年广东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7.4%。今年1-5月增长18.9%, 尽管比去年同期增速 (22.6%) 回落3.7个百分点, 但仍比近10年平均增速高1.5个百分点, 比今年1-4月提高2.0个百分点, 5月单月增长24%, 增幅比上月提高6.9个百分点。从消费来看, 2001-2010年广东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年均增长为14.8%, 今年1-5月增长15.7%, 仍保持与去年同期一样的增速, 比近10年平均增速高0.9个百分点。从进出口来看, 2001-2010年广东外贸进出口年均增长16.5%, 今年1-5月增长是27.7%, 虽然比去年同期增速 (39.5%) 低11.8个百分点, 但仍在近10年的平均水平以上。考虑到十二五规划开局, 保障房建设,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全面启动将带来一大批产业升级投资项目的开工, 东西两翼和北部山区加快发展, 支撑投资保持一定增速。由此, 短期内经济增速大幅下滑的可能性不大, 不会发生所谓的停滞或硬着陆。
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隐忧
(一) 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缓慢
今年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增长31%, 1-5月源于广东的财政总收入增长21.2%, 广东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4.3%, 但广东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增长6.4%, 比近十年平均增长速度低1.65个百分点, 比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低1.2个百分点。数据显示, 2001-2010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长9.7%, 2006-2009年年均增长达10.2%。而广东同期仅分别增长了8.05%和7.7%, 分别比全国低1.6和2.5个百分点。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缓慢, 影响了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扩大。今年以来主要消费品增幅回落, 一季度, 广东汽车类零售同比增长21.5%, 增幅比上年同期大幅回落16.5个百分点, 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家具类实现零售分别增长13.7%和24.1%, 增幅分别比上年同期回落24.3个和10.4个百分点。
(二) 通胀压力仍然较大
上半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达5.4%, 超过调控目标1.4个百分点, 6月份CPI创出了新高, 达6.4%。上半年广东CPI低于全国0.3个百分点, 主要由于广东市场化程度高, 市场机制更好地发挥了作用, 以及广东投入5000多万元价格调节基金建立了平抑物价机制等。目前, 从通货膨胀的形成因素来看, 通胀压力仍然较大。
首先, 从货币因素来看, 虽然在适度从紧货币政策下, 广义货币增速已回到预定目标之内, 6月末为15.9%, 但流动性总体过剩的情况并没改变。到6月底, M2占GDP比重达191%, 考虑到美国经济复苏无力, 美联储继续其宽松货币政策, 全球流动性过剩的情况并没有太大变化。2008年底至今, 我国外汇储备增加了1.2515万亿USD, 外汇占款达8.1万亿人民币, 到今年6月底我国广义货币M2达78万亿, 实际增加30.5万亿人民币。商品市场的投机炒作, 房地产在严厉调控下, 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商品房销售面积依然高速增长, 今年1-5月广东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31%, 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12.7%, 销售额同比增长18.4%, 商品房价格虽然增速有所回落, 但仍然在上涨, 政策性的保障房尚未能起平抑房价作用, 资产市场存在泡沫化风险隐患。
其次, 从输入性通胀因素来看, 尽管5月份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有所回落, 但原油价格近日又回到100美元左右, 在全球流动性过剩和美元继续走弱的情况下, 对进出口大国特别是外贸依存度最大的广东来说, 输入性通胀的压力依然存在。
再次, 广东经济发展的土地、人工等成本上升已经成为一种长期趋势, 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压力有长期化可能。
此外, 灾害性气候频繁, 农产品价格上涨仍然存在。
(三) 中小企业经营环境恶化
在税收高速增长, 土地、人工成本不断提高的情况下, 各地热衷于大项目、大平台, 推动了国有经济和垄断企业的不断扩张, 而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空间越来越小。在货币政策调控下, 近来出现了新情况, 总体流动性过剩与结构性资金困难并存, 房地产沉淀大量信贷资金, 保“8%”新开工的“铁公基”项目需要持续资金, 在信贷政策不断紧缩情况, 中小企业融资变得越来越困难, 40%中小企业出现资金紧张, 出口加工企业受到成本上升和人民币升值的双重挤压, 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开始恶化。成本持续上升不断侵蚀实体经济利润, 在市场环境恶化情况下, 产业资本更倾向于转向房地产领域, 表现为房地产行业自身趋于谨慎的同时, 其他行业却大举进入房地产行业, 经济虚拟化和泡沫化的现象值得重视。
(四) 结构调整需要时间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弥补外需急剧收缩, 政府投资加剧了重化产能过剩, 造成结构性复归。地方政府为了保增长、保财政和保就业对淘汰落后产生隐性抗拒。从技术、资金、人才、市场和产业选择来看,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条件储备并不充足, 经济结构调整过程将需要花更长时间。从房地产调控来看, “三限” (限购、限贷、限价) 政策, 已经使房地产市场完全成为了一个扭曲的市场, 现在企业政策不是去研究市场, 而是猜测政府政策走向, 企业考虑的主要不是供求关系, 更多是政府政策走向, 偏离市场机制、供求关系、价值规律、企业自主越来越远了。
几点对策建议
(一) 重新审视下半年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宏观经济目标包括充分就业、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四个方面, 要放弃“保增长”的惯性思维, 把保就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当前, 宏观调控要在“经济发展、调整结构、控制通胀”中寻找平衡点, 在宏观政策设计中要更加突出“调结构、保实体、控通胀、稳民生”, 在利益格局调整中突出“让利减压”。
(二) 继续加强流动性管理
结合经济增长和长期物价水平来审视物价调控目标, 建立和完善核心CPI指标和货币政策调控指标, 增强流动性管理的科学性。继续坚持适度从紧货币政策, 综合运用数量工具、价格工具和汇率政策, 加强流动性管理, 继续完善和改进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措施, 巩固和强化对物价和房价调控的成效, 坚决抑制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化。同时, 要注意货币政策的时滞效应, 把握好政策出台的时机和节奏, 综合运用差别存在准备金率、差别利率和窗口指导等政策措施, 增加对中小企业发展和创业、就业的资金扶持, 缓解结构性资金困难。
(三) 完善财政政策, 推进供给端的结构化改革
长期以来, 积极的财政政策大多是通过支出导向来实现保增长和调结构的目标。要坚持结构调整不动摇, 坚决压缩和淘汰过剩的和落后的产能, 大力推进供给端的结构化改革, 增加有效供给。财政政策需要从财政支出政策导向朝结构化减税转变, 要加快税制改革, 全面减轻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税收负担, 改善微观经营环境, 拓宽企业的盈利空间, 扶持就业和创业, 增强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扶持农村合作组织, 稳定农业生产和流通成本, 保障农产品销售, 增加农产品供给。加快资源、环境等要素价格改革, 完善房地产税收体系, 加强对资产领域的财税政策调节, 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实体经济。
(四) 加快调整收入分配, 培育内生增长机制
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着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关系, 切实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通过收入分配结构调整推动需求结构调整, 结合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消费需求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加快推进垄断行业的市场化改革, 进一步完善促进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和政策支持体系, 放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的市场准入, 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和“走出去”, 建立可持续的内生增长机制。
(五)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完善宏观调控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要点 篇10
2013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但在第三季度增速明显, 达到了7.7%。通常来讲, 7%~8%的经济增长率是高增长率, 增速过快容易超出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范围, 不利于可持续发展。5%左右的经济增长率则被认为偏慢, 加之我国经济总体上还处于发展中阶段, 增速过慢有碍宏观战略的实现。好比骑自行车, 骑得过快容易发生事故, 骑得过慢车会晃且容易倒。因此, 我国保持7%~8%的经济增长率是科学且符合实际的。
二、把调整结构放在首要位置
经济总量固然重要, 但经济结构重要性更甚。关于这点, 从1840年鸦片战争时中国与英国在GDP结构及人力资源结构的对比上就可看出。在GDP结构方面, 英国在进行了长达70年的工业革命后, 工业已经取代农业成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机器生产逐渐替代了手工劳动。而中国尽管国民经济总量大, 但在结构上主要是农产品和手工制品, 手工劳动仍然是最主要的生产方式。在人力资源结构方面, 英国当时已普及了小学教育, 并建立了大量中学, 兴办了许多大学, 每年都会培养大量的技术人员、科学研究人员、工程师、经济金融专业人员。中国人口虽多, 但绝大多数是农民, 少数的读书人读的是四书五经, 懂得近代科学技术及经济金融知识的人更是凤毛麟角。因此, 尽管当时中国的GDP总量及劳动力数量都比英国多很多, 但由于结构不同, 经济发展水平大大落后于英国。
笔者认为,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应是调整结构, 而不是通过大规模投资拉动经济, 原因主要有两点:首先, 若经济结构不改变, 仍有可能造成产能过剩, 甚至引发更加严重的后果。其次, 目前我国扩大内需主要依靠投资需求而不是消费需求, 资源配置不合理, 而调整结构正是为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目前, 我们应加大三方面的投资:一是与技术创新有关的投资。二是降低准入门槛, 大量引入民营资本, 使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三是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 为长远发展做好准备。当投资与消费可共同拉动经济增长并持续一段时间以后, 才有可能过渡到以消费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
三、技术创新是提升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基本途径
当前西方国家的技术创新有两个趋势:一是工业化与信息化相融合。二是制造业与服务业相融合, 特别是与现代服务业相融合。我们一定要跟上这两个新的发展变化趋势, 否则就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并最终被淘汰。制造业在一国产业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现在我国的制造业缺乏世界知名品牌。我们应加大力度发展制造业, 特别是应重视民营企业在振兴我国制造业发展、创造世界知名品牌中的重要作用。
四、国企改革和民企转型的成果将是双赢、共盈
对国有企业而言, 目前重在体制改革。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分两个层次:较高层次是指国有资本体制改革, 较低层次才是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就国有资本体制改革而言,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作为中央所属企业的监管机关, 应优化国有资本的配置效率。20世纪30年代以前, “效率”主要是指生产效率, 即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在同等投入条件下, 产出越多, 则效率越高。20世纪30年代以后, “效率”有了新的内涵——资本配置效率, 在同等投入条件下, 以A方式配置资源产出为N, 以B方式配置资源产出为N+1, 这即是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这一概念对经济生活至少有以下两方面重要影响:一是资产兼并重组受到重视, 因为这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有效方式。二是过去经常把从事人事、宣传、行政工作的人看作非生产人员, 理由是他们不在生产第一线, 与生产效率没有直接关系。“资源配置效率”概念提出来后, 情况发生了改变。因为人事工作可使人力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宣传工作可调动人的积极性, 行政工作可把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更好地结合起来, 这些工作都有利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笔者认为, 可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之下设立综合性或行业性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哪个领域缺少资金支持, 可加大投资;哪个领域产能过剩, 可减少或撤出投资。总之, 应把国有资本投资到最有价值的领域, 优化国有资本配置效率。就国有企业体制改革而言, 现在大多数国有企业都是股份有限公司, 不少还是上市公司, 表面上看拥有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 但很多名不副实。要使国有企业成为真正独立自主的经营主体, 就应该严格按照法人治理结构对国有企业进行治理, 并通过股东大会对其进行制约。只有这样, 国企与民企才能谈得上公平竞争与互助合作。
对民营企业而言, 目前重在转型。转型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发展方式的转型, 既应重视生产数量, 也应重视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 并树立品牌意识。二是营销方式的转型, 不仅应重视生产环节, 还应重视产前产后服务环节, 这样才能真正赢得消费者与市场。三是管理体制的转型, 家长制、家族制管理在民营企业发展初期往往具有积极作用, 但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 这种管理方式却会阻碍生产效率的提高。应按照现代企业管理体制, 把家族成员持有的股权与企业经营权区分开。同时完善用人制度, 用人唯才而不是唯亲。四是管理理念的转型。民营企业的传统管理观念往往是“肥水不流外人田”。但在实际经营过程中, 与其他企业开展互助合作, “肥水流入外人田”, 有利于实现双赢, 也有利于企业做大做强。
五、社会和谐红利是最大的制度红利和改革红利
社会和谐红利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而显现出来的, 它是我国体制优越性的体现。通过转变发展方式来提高红利, 其他国家同样可以做到, 但社会和谐的红利却是我国独有的。进一步提高社会和谐红利, 需要一些必要的改革措施。为此, 我们应扫清改革路上的障碍、扫清阻碍社会和谐的障碍。社会的和谐要靠每个人从自身做起, 从每个家庭做起。
六、收入分配改革的重点是初次分配改革
收入分配分为初次分配与二次分配, 收入分配改革的重点应是初次分配改革。初次分配改革可从四个方面入手。
第一, 赋予农民产权。十八大以后, 笔者曾于2012年11月, 同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调研组到浙江考察, 适逢嘉兴土地确权取得了很大进展。我们看到当地农民情绪很高涨, 因为土地确权使农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宅基地上的使用权、宅基地房子的房产权实现了三权三证。这使得种植业、养殖业可以得到进一步发展, 外出务工的农民可以进行土地流转或把宅基地上的房子租出去, 这些都增加了农民收入。嘉兴市在土地确权以前城市人均收入与农村人均收入比是3.1:1, 土地确权以后变成了1.9:1。
第二, 促进劳动力市场上供求双方力量对等化。目前的劳动力市场, 供求双方地位不平等, 劳动者作为供方处于弱势地位, 企业作为需求方处于强势地位。再加上我国的工会对企业的约束作用十分有限, 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而农民工没有加入任何工会, 权益更易受到侵害。所以应改革完善我国的工会制度, 推动劳动力市场供求双方地位平等。
第三, 实现农产品销售市场上供求双方力量对等化。当前的农产品销售市场上, 农户作为供方处于弱势地位, 采购商作为需方处于强势地位。为调节供需双方的不平等地位, 国外有势力较大的农业合作社及联社。笔者在丹麦、荷兰考察之时, 看到一些联社有自己的车队、船队、仓库、冷藏库和码头。而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尚在兴起阶段, 规模较小, 今后应努力朝国外的联社方向发展。
第四, 改革教育制度。当前教育资源分配不平等, 城市与农村人均教育经费相差悬殊。农村学校校舍差、教学设备差、师资差, 受此影响, 农村学生读高中的比例较低, 读大学的比例更低, 这就导致一种怪像——“职业世袭化”, 农民工的子女还是农民工。所以在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资源配置方面还应下大功夫。
当然, 二次分配同样不容忽视。西方国家有句俗话:“一次分配不足, 二次分配来补。”意为初次分配形成了收入差距, 二次分配就进行弥补。而在我国情况却大有不同, 初次分配本就形成了差距, 二次分配反而扩大了差距。比如城市职工经初次分配所取得的收入本就比农民工高, 而城市职工的社会保障机制比农民工要健全得多, 这就通过二次分配扩大了城市职工与农民工的收入差距。因此, 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应着重推动社会保障的城乡一体化。至于其他方面的调整, 笔者认为倒不是特别紧迫。比如遗产税的征收, 它应以完善的个人财产登记制度为前提, 不然就没有明确的纳税主体及征税对象。同时, 征税门槛应适度, 税率应合理, 以防止为少缴或不缴遗产税而挥霍或转移财产的现象发生。
七、坚持走符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道路
有关统计显示, 当前中国的城镇化率已达到50%以上, 超过很多人的预期, 主要是因为这个统计把在城市居住了半年以上的农民工都算做了城市人口。如果按拥有城市户口的人数计算, 中国的城镇化率只有30%多, 与欧美发达国家80%左右的城镇化率相去甚远。按照发达国家这个比例计算, 假定再过一二十年中国人口达到15亿, 就需要有12亿人住在城镇, 即在当前6亿多人口生活在城市的基础上还需增加5亿多人进城, 届时城市恐将不堪重负, 城市生活水平恐将大幅下降。因此中国不能照搬西方城镇化模式, 一定要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道路。
笔者认为, 中国的城镇化模式应该是“老城区+新城区+新社区”。其中新社区是中国城镇化的最大特色。老城区应进行改造, 如改造棚户区、城中村等, 变成商业区、文化区、服务区以及宜居区。在试验区、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等新城区, 应大力发展商业, 吸引民众定居, 不能到了夜晚就成空城。新社区建设作为中国城镇化建设的重点, 首先应建设新农村, 这需要将村的建制改为社区自治, 还需要到位的公共服务以及城乡社会保障趋向一体化, 这又涉及到户籍制度。将城市户口与农村户口合二为一, 并非一朝一夕的事, “积分制”与“分区推进制”可双管齐下。大城市实行“积分制” (例如上海) 。将教育背景、专业技术职称和技能等级等作为积分项, 积分达到要求即可解决户口。在新社区 (包括部分新城区) , 条件成熟时可实行“分区推进”, 即一个地区一个地区地解决户口问题。
八、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
美国《华盛顿邮报》曾于2011年9月刊登一则长篇通讯, 标题是“美国究竟应该害怕中国什么?”文章指出, 美国应真正害怕的, 不是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 也不是中美不断缩小的GDP差距, 而是中国不断涌现的创新人才。该报记者在北京中关村一家咖啡店调查后发现, 该咖啡店几乎每天都坐满了来自名牌大学的博士、博士后, 还有一些研究机构的年轻研究人员以及民营企业家。他们整天在那里谈创意、创新、创业等问题。这恰如30年前, 比尔·盖茨和乔布斯等都是美国大学城咖啡店的座上客。或许再过二三十年, 中国大量的创新人才就会从这些人里出现。在我国当前鼓励创新的政策环境下, 各市场主体应有敬业精神和创业精神;并通过产权激励等各种制度鼓励创新, 这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方法, 也是国家增强竞争力的途径。
在鼓励创新的同时, 西方福利国家出现的“福利病”是我们应当吸取的经验教训。关于“福利病”, 比较有名的事件是英国取消为中学生免费供牛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被封锁, 处于孤岛状态, 食物供给有限, 一律实行配给制度。二战结束后, 英国政府考虑到战争时期青年人营养不良, 实施了一项福利措施, 给中学生课间免费供应一杯牛奶。而到了1967年, 英国家庭营养情况早已改观, 所以政府取消了这一福利, 结果导致游行示威、罢工, 甚至迫使政府改组;南欧一些国家也遇到了类似问题。所以, 中国在社会福利方面应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摘要:2013年我国第三季度经济增速明显, 稳中有升。建议今后应把调整结构放在首要位置, 提出技术创新是提升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基本途径。对国有企业而言, 目前重在体制改革;对民营企业而言, 目前重在转型。认为社会和谐红利是最大的制度红利和改革红利, 收入分配改革的重点应是初次分配改革, 应坚持走符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道路, 激发全民族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调整结构,技术创新,体制改革,社会和谐红利,收入分配改革,城镇化道路
参考文献
[1]厉以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国有企业的发展战略[J].中国市场, 2011 (3) .
美国经济当前形势及全年走势 篇11
文■杨长湧
去年以来,美国经济复苏态势进一步稳固,失业率接近正常水平,通胀压力显著下降,货币政策逐步回归常态。今年美国经济面临的有利因素较多,增速预计进一步提高,美联储启动加息的可能性较大。对我国而言,美国加息和美元升值是今年外部环境最重要的变化之一,带来的挑战总体大于机遇。应将短期措施和长期政策结合起来积极应对,保持经济持续平稳发展。
一、美国经济当前形势
(一)去年经济增速创近年新高,但今年1季度增长势头有所放缓
去年1季度,主要受极端寒冷天气影响,美国实际GDP萎缩,环比折年率下降2.1个百分点。此后经济强劲反弹,2、3季度按年率分别增长4.6%和5.0%,4季度增速回调至2.2%,全年实现2.4%的增长,为2011年以来最快水平。今年前两个月,受美元加快升值、国际需求不振和西部港口劳资纠纷等因素影响,工业生产连续下滑,2月新屋开工量环比大幅下降17%,1季度经济增长势头将有所放缓。
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去年,美国私人部门消费支出和国内投资分别增长2.5%和5.9%,均高于2013年增速约1个百分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分别为1.72%和0.93%。耐用品消费增长较快,特别是汽车及其零部件消费拉动经济增长0.19个百分点。非住宅类建筑物投资增长8.1%,在2013年萎缩0.5%的基础上强劲反弹;企业设备投资增长6.5%,较2013年增速提高1.9个百分点。但住宅投资仅增长1.6%,较2013年增速下降10.3个百分点。
(二)失业率接近正常水平,通胀压力显著下降
随着经济复苏渐趋稳固,美国就业状况稳步改善。今年2月失业率降至5.5%,已接近正常年份水平;长期失业人数大幅降至270.9万人,同比减少28.8%。1—2月非农就业月均增长27.75万人,超过去年26万人的月均增速。
国际油价剧烈下跌导致美国通胀压力显著下降。去年11月至今年1月,美国整体通胀率环比连续下降。1月城市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下降0.1%,其中能源消费指数同比下降19.6%;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通胀率为1.6%,处于去年5月以来的低点。
(三)美元步入加速升值期,国际贸易逆差扩大
2012年2月起美元进入新一轮升值周期。去年7月后,美元升值步伐明显加快。去年7月至今年2月,美元广义名义指数上涨近12%,对七种主要货币的名义指数上涨近17%。其中,美元兑欧元、日元、澳元、加元等发达经济体货币的即期汇率升值皆超过16%,兑印尼盾、墨西哥比索、南非兰特等新兴经济体货币升值均超过10%,兑巴西雷亚尔升值高达27%。
美国经济复苏和美元升值助推进口明显提速。去年,美国进口增长4.0%,高于2013年增速2.9个百分点,而出口仅增长3.1%,国际贸易逆差额扩大至5398亿美元,同比上升6.2%。其中,美国对我国货物贸易出现3426.3亿美元逆差,占其货物贸易逆差的比重达47.5%,二者均创新世纪以来最高。随着美国新一届总统大选临近,中美贸易逆差或再次成为美政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四)财政紧缩程度减轻,货币政策逐步回归常态
随着财政状况改善和结构性刺激政策实施,美国财政支出紧缩程度减轻,对经济增长的拖累作用减少。去年财政支出削减0.2%,明显低于2013年2%的降幅。州和地方支出甚至实现1.0%的正增长,拉动经济增长0.11个百分点。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美联储于2008年12月将联邦基金目标利率大幅降至0%—0.25%并维持至今,期间执行了四轮量化宽松操作。随着美国经济复苏企稳,美联储去年1月启动量化宽松退出进程,9月公布货币政策正常化计划,10月结束量化宽松措施。目前,国际社会对美国加息的预期逐步强化。综合判断,美联储今年年中启动加息的可能性较大。
二、今年美国经济走势展望
(一)美国经济面临的有利因素
1、居民消费有望持续增长
一是居民收入状况继续改善。去年,美国月均私人可支配收入达10822亿美元,较2013年上升3.9%,今年1月进一步升至11050亿美元。随着就业状况继续好转,美国居民收入将稳步提高,对未来收入的预期趋于乐观,加之能源价格保持低位使实际购买力增强,有利于消费水平提升。
二是财富效应将进一步显现。2013年以来美国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繁荣促使居民财富快速增长,净财富已超过危机前水平,对消费的带动作用将逐渐显现。
三是银行借贷意愿有所上升。美国家庭去杠杆化成效显著,家庭债务负担率已低于危机前水平,偿债能力显著提升;加之去年美国消费者金融保护局出台新规,加强对银行合格抵押贷款的保护,银行发放消费者信贷的意愿有所上升。美联储今年1月的调查显示,去年4季度以来一些大银行放松了住房抵押贷款审核标准,这有利于居民将更多收入用于消费,推动消费水平提升。
2、企业投资动力将继续增强
一是企业家预期比较乐观。去年4季度,美国CEO信心指数达60,明显超过50荣枯线。大型企业联合会今年1月的调查显示,49%的商业领袖预期未来六个月美国经济状况会进一步改善。这将一定程度增强企业投资信心。
二是企业投资能力提升。去年3季度,美国企业税后利润按年率达18946亿美元,同比上升5.1%,创历史最高;美联储今年1季度的调查显示,银行发放工商贷款的意愿增强、条件逐步放松,加之美国股市繁荣,企业通过自有和外部资金扩大投资的能力明显提升。
3、对外国资本吸引力上升
美国经济复苏趋于稳固和货币政策逐步回归常态,对外国资本流入产生吸引力。去年前三季度,美国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项下资本流入达8357.6亿美元,已远超2013年全年的7227亿美元。今年,美国经济预计保持平稳复苏态势,美联储可能启动新一轮加息进程;而欧元区、日本经济难改疲态,将持续实施量化宽松措施,主要新兴经济体也在相继采取降息降准等宽松政策,美国与其它经济体经济复苏和货币政策分化态势进一步明显,将对国际资本产生持续吸引力。
4、财政对经济增长将发挥积极作用
2015年美国联邦预算支出37586亿美元,较2014年增加7.2%;预算赤字为5825.1亿美元,较2014年增加2524.9亿美元。财政对经济增长将发挥更加积极的支持作用。
(二)美国经济面临的风险因素
1、美联储启动加息将带来一定紧缩效应
随着美国经济继续向好,失业率进一步降至正常水平,美联储将启动加息以推动货币政策回归常态。一方面,美国市场利率可能上升,导致居民信贷消费和企业投资成本有所增加;另一方面美国加息将吸引更多资本流入,促使美元加速升值,对美国出口形成抑制作用。
不过,美国本轮加息在力度、节奏和方式等方面将比较审慎。美联储主席耶伦最近宣称,即便就业和通胀都达到政策目标,金融危机尾部风险仍可能给美国经济带来挑战,联邦基金利率仍应在一定时期内低于长期正常水平。因此,加息对美国经济复苏的干扰预计有限且可控。
2、美国出口面临较为疲弱的需求环境
目前,欧元区经济增长乏力,失业率依然高企,希腊政局变化导致欧债危机再起波澜,给欧元区经济前景增添更多不确定性。日本经济疲态难改,安倍经济政策的刺激作用逐渐弱化。主要新兴经济体增速明显放缓,俄罗斯等能源资源出口国在衰退边缘徘徊。今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2015年全球及欧元区、日本和主要新兴经济体的增长率进行了下调,美国出口预计面临较为疲弱的需求环境。
(三)美国经济全年走势
综合判断,美国经济今年面临的有利因素较多,复苏态势将进一步稳固。今年2月,美国制造业和非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分别为52.9和56.9,显示未来一段时间经济前景较好。目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将2015年美国经济增长率预测值上调至3.6%。美联储3月预测,今年美国经济增长率在2.3%—2.7%。
三、政策建议
美联储启动加息和美元升值,是今年影响我国乃至全球经济最重要的外部因素之一。总体看,美国加息和美元升值使我国所处的国际市场环境总体趋紧,经济持续平稳发展面临更多挑战和风险,应将短期措施和长期政策结合起来,积极加以应对。
(一)构建汇率政策、货币政策和资本账户开放政策的适当组合
允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温和贬值。基于我国出口市场格局和人民币国际化战略考虑,既要防止人民币与美元同步升值过度抑制出口,又要避免加入竞争性贬值行列动摇国际市场对人民币的信心。为此,继续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市场在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生成中的作用,扩大汇率浮动区间,允许人民币兑美元温和贬值,减轻欧元、日元和其他新兴经济体货币大幅贬值对我国出口带来的压力,保障出口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同时缓解输入性通缩压力。
保持货币政策松紧适度。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适时采取降息、降准、扩大公开市场购买等方式适度放松货币政策,为经济持续平稳增长创造更加有利的货币环境,对冲美联储加息和美元升值带来的紧缩效应。
加强跨境资本流动监管,防止资本大规模外逃。资本账户开放以便利直接投资和拓宽人民币回流渠道为重点,支持“走出去”和人民币国际化。提高证券投资和其它投资的管制效率,加强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监管。通过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增强中国经济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稳定外商投资的规模和速度。
(二)抓住时机调整外汇储备资产结构
减持美国国债,增持黄金储备,降低美国国债在外汇储备中的比重。利用美元升值、大宗商品价格处于低位的有利时机,适当增加石油、铁、铬、锰、铜、钾盐等战略性资源储备。推动外汇储备多元化运用,支持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降低储备资产在国家对外金融资产中的比重。
(三)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继续以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促成离岸人民币清算中心的模式为主导推进人民币境外使用。逐步加大人民币对外借贷和直接投资规模,特别是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和地区可着重考虑以人民币替代美元信贷和投资。推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尽快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SDR)一篮子货币中。■
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和思考 篇12
(一) 全球经济复苏态势形成,但结构不平衡
全球经济复苏的方向基本上不会发生变化。从图1来看,世界经济,包括各主要经济体都告别了2009年的经济谷底,经济增长率逐步回升。但是,全球经济复苏的结构不平衡。从图1来看,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地区的经济复苏程度明显好于发达经济体。美国的复苏进程缓慢,失业率仍然维持在9%以上的高位(见图2);欧元区整体的复苏态势并不平稳,边缘区域债务危机不断,复苏程度偏低;日本在遭遇这一次大地震和大海啸之后,复苏进程是否会被打断有待进一步观察。因此,本轮的经济复苏是由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地区的强劲增长所主导的,但是发达经济体相对缓慢、低效的复苏进程导致全球经济复苏缺乏坚实的基础。
(二)大宗商品趋势性上涨,新兴经济体的通胀压力陡升。
从图3可见,能源、金属、农产品等各类大宗商品基本上从2009年2月触底以来持续攀升,黄金价格和铜价均创出历史新高,基本形成了趋势性上涨的态势。这一趋势在未来可能继续保持,原因是:首先,美国高失业率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的,美联储在2011年可能仍将继续保持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弱势美元格局难以发生根本改变,从而间接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高构成重要的支撑因素;其次,全球经济复苏态势基本形成,尤其是新兴经济强劲的经济复苏,导致需求稳定回升,从而进一步推动商品市场行情的看涨;第三,中东地区的动荡局面、近两年偏多的自然灾害等限制了大宗商品供给的增长。
而对于新兴经济体而言,国内强劲的经济复苏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导致对大宗商品需求持续扩张,输入性通胀的影响不断扩大,逐步扩散到国内下游产业,通胀压力快速上升,如图4所示,亚洲发展中国家的CPI增长率自2009年触底之后迅速反弹,目前处于6%左右的相对高位,新兴经济体的代表中国,通胀率也在危机之后持续攀升,处于5%左右的高位。而发达国家因为国内经济复苏力度偏弱,通胀压力目前并没有完全显现,如图4所示,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经济体的通胀率处于2%以下,但是,大宗商品价格如果持续上涨,可能会导致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比如美国最近的CPI增长率已经突破2%。
(三)日本大地震带来的可能影响
这次突如其来的日本大地震势必将对全球经济形成冲击,而具体的影响程度可能要取决于核电危机的解决情况。如果日本能够较为顺利的解决当前核危机,我们认为,这一次地震对世界经济的负面冲击并不会很大。本次地震影响最大的东北地区并不是日本主要制造业和出口产业的分布区域,这不同于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即使后者,重灾区生产能力的复苏也只用了半年。因此,这次地震可能在短期内因为生产线破坏、电力不足等原因造成实体经济的停滞,也因为核辐射等问题引发各种心理危机,不利于实体经济恢复。但是在中长期内,因为震后重建等投入将促进就业问题的解决,为本国企业带来新的商业机会。尽管地震初期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一定程度下滑,但是,我们认为,日本大量救市资金的投入和能源、食品等重要商品短缺的相互作用,将进一步拉升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升,并导致在日本出现通胀水平提高的情况。此外,本次地震爆发的核泄露危机引发人们对核电站的质疑,从而在新能源发展水平短期内难以大幅度提高的情形下,传统能源产品的需求可能进一步扩张,从而在近期内对石油、煤炭的价格上升起到推动作用。
数据来源:IMF。
数据来源:IFS。
(四)小结
综上所述,世界经济复苏态势已经形成,但是复苏的基础依然薄弱。从世界经济危机史来看,在每一次重大经济危机之后,往往会崛起新的战略性产业主导全球经济的增长,而这一次由发展中国家主导的复苏似乎难以完成这一任务。如果发达国家不能进一步增强其复苏力度,那么,在高企的大宗商品价格冲击下,形成滞胀的风险较大,而这对率先复苏的新兴市场经济体而言,也不是一个好消息!
数据来源:World Bank。
二、中国的宏观经济问题
(一)经济增长
中国经济在2009年第一季度触底后,迅速实现V型反转,如图5所示。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快速有力的经济回升是世界经济复苏的有力支撑。具体而言,从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来看,根据图6,固定资产投资在危机期间的增速很高,依然是推动中国经济回升的主导力量,但在2010年逐步下滑并趋于平稳;消费和出口的增速则于2009年底逐步回升,并成为稳定中国经济复苏的重要力量。
数据来源:IMF and World Bank。
对于中国而言,无论是近期的表现和出于中长期内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的考虑,保持相对高速的经济增长的前景是比较明朗的。实际上,现在的经济增长目标并不是10%以上的高速增长,而是重在调整经济发展方式,改变过去过度依赖投资、出口拉动的模式,实现国内消费与投资、出口并重的发展模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因此,为了实现这种转型的目标,牺牲一点经济增长率也是可行的,经济增长率只要保持在7~8%即可,因为,从已有的经验来看,中国的就业问题就凸显的阀值大约在经济增长率6%。
(二)中国的通胀问题
通货膨胀问题是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最为关注的焦点。
第一,中国的通胀水平较高,但还处于可控水平。从图7来看,8大类商品中,除了衣着、交通和通讯两大类商品之外,其他各大类商品价格均上涨,而且所有商品的同比价格指数均处于上升趋势,因此,本轮通胀呈现出物价普遍上涨的局面。相对而言,食品和居住的上涨幅度最为明显,这两类商品往往是生活成本的主要构成,从而导致居民对本轮通胀的更为敏感。而且,作为CPI的先行指标,依然高企的PPI意味着较高的通胀水平在短期内仍将延续。从通胀幅度来看,CPI整体水平并没有超过前期2008的高点,亦低于1990年代中期的通胀水平;中国目前的通胀水平虽然高于发达国家,但是,根据图8,仍低于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处于可控水平。
第二,中国当前的通胀是多种因素造成的。造成通货膨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类:需求拉动、成本推动和国际输入。中国的通胀三种因素兼而有之,且相互强化。
首先,就需求拉动而言,面临突如其来的全球经济危机,2009年实行了非常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如图9所示,2009年金融机构贷款、M1发行量的同比增速很高,即使在2010年明显下降,但仍处于较高水平。货币供给过快增长的需求扩张政策在拉动经济的同时,也给物价水平的上涨提供了拉力。
其次,成本推动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不容小觑,这也是本轮通胀区别于以往通胀的主要特征之一。近年来中国“民工荒”现象非常突出,中国各地政府的最低工资标准不断提高,从而推进工资成本上升;普遍的物价上涨导致生活成本上升明显,这将进一步推动工资成本的上升;根据图10,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也在2009年12月终结价格下滑的过程,出现较大幅度的提升。上述生产成本的上升将传导到消费产品价格上,引起一般物价的上涨。
第三,国际输入型通胀问题需要重视。国际输入型通胀主要有两个渠道。一个是资本流动渠道,国际热钱涌入加上我国的贸易顺差,导致大量外汇流入。从图9来看,我国外汇储备同比增速尽管在2010年中期开始有所下降,但仍基本上保持16%以上的增速。外汇储备额的不断上升意味着基础货币投放量不断上扬,从而形成流动性过剩的局面,进一步恶化需求拉动型的通胀。另一个是商品流通渠道,这主要是来自于国际能源、资源、粮食等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如图3所示),特别是我国对外依赖程度较高的石油、铁矿石等大宗商品,在我国需求拉动下,价格飙升,将通过进口渠道推动国内相关原材料、燃料和动力的涨价,从而加剧成本推进型的通胀。
数据来源: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数据来源:国研网统计数据库;利用X12做季节性调整。
根据上述分析,如何治理通胀成为目前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焦点。自2010年以来,央行频繁提升存款准备率,到最近一次的调整,大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已达到20.50%;自2010年10月份以来,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连续加息4次,每次幅度为0.25个百分点。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央行的货币政策从非常宽松的形态回归到常态格局,亦表现出央行治理本轮通胀的决心。
不过,中国本轮通胀的成因是多方面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单纯的央行货币紧缩政策未必能够起作用,尤其是对于成本推进型和国际输入型的通胀问题。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是供给层面造成的,那么货币政策层面的紧缩,利率的提升和信贷额度的缩减,都将增加企业的负担,反而会进一步恶化供给。一旦国际经济复苏进程曲折,那么,中国进入滞胀的风险也不是没有的。
三、中国应对之策
从当前的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来看,经济复苏的态势已经形成,但是基础依然薄弱,所以,对于中国而言,虽然经济回升幅度较大,但是面临的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依然较大,如果为了治理通货膨胀而采取货币、财政双紧政策,并不可取,要综合使用需求管理、供给管理政策。
数据来源: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数据来源:中经网统计数据库和IMF。
数据来源: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一)需求管理政策
在需求管理政策方面,在目前的情况下,财政不宜实行紧缩政策。财政支出直接影响实体经济,特别是影响我国的就业。虽然接连出现民工荒,但当前的民工荒主要是一种结构性的问题,即熟练工和高级技工的短缺,另外也是长期低工资水平造成的,因此,在城镇化进程继续推进的背景下,就业问题依然是我国当前最重要的问题。从2008年底、2009年初的情况来看,经济增长率一旦低于7%,失业问题就凸显。因此,考虑到中国经济“刹车容易启动难”的特点,以及当前的通胀仍处于可控水平,特别是当前国际经济复苏态势的复杂性,我们仍应该采取相对宽松的财政政策。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同时,虽然不能绝对得把将物价现象等于货币现象,但是,对于当前仍为缓解的通胀问题而言,结束2009年以来极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将货币政策回归常态是很有必要的。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央行“数量型”和“价格型”政策工具并重。存款准备金率已达到20.50%,也接连四次加息。与发达市场经济体不同,我国利率是管制的,没有市场化,因此货币供给和利率调整之间没有明确的内生关系。单纯提高利率,并不能减少货币供给,而只会导致企业减少投资,形成负向的供给冲击;同时,利率的提升将引发逆向激励,导致企业和个人将多余的货币会流向高风险的资产市场,追求高回报率的投机利润;而且我国的利率水平高于发达国家,继续提升可能会进一步吸引国际热钱涌入,在当前的外汇管理体制下,反而导致国内货币供应上升。因此,利率工具可能不是当前货币紧缩政策首选。对于量化工具而言,目前准备金率调整、公开市场操作的空间已经不大,M1、金融机构信贷的同比增长率目前已经回落到2004-2010年间的平均水平之下。在偏紧货币政策下,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往往是中小企业,而他们恰恰是解决中国主要就业问题的群体,失业可能会引发比通胀更为严重的社会稳定问题。所以,为了避免实体经济受到损害和稳定就业的需要,货币政策的紧缩空间也并不大。
(二)供给管理政策
扩张性的供给管理政策可能是应对当前复杂国内外经济形式的最佳宏观经济管理政策,尤其是对于治理成本推进型的通胀和避免滞胀的出现。与需求管理政策比较而言,供给管理的政策工具更为灵活,通过在产业、区域、人群层面的细化,可以对宏观经济进行精细化管理。
首先,考虑实施减税政策。实际上,分税制改革以后,我国税收收入的增长率基本上高于GDP增长率,政府税收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在当前企业人力、原料、能源成本不断攀升的情形下,通过减税来抵消成本上升对企业增加的负担,增加总供给。其次,要进一步深化改革,这包括行政、金融、劳动力等市场体系的改革和完善。通过改进政府服务质量和效率、降低企业融资交易成本、促进劳动力要素的自由流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第三,考虑建立各主要大宗商品和农产品的商业化储备,以应对通胀预期,打击恶性价格炒作。第四,积极制定各项政策鼓励企业技术升级和改造,推动自主创新,实现生产率的提高,从根本上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第五,考虑适度稳步推进人民币升值,这将有助于降低我国对外依赖程度较高的能源、原材料的价格,从而降低企业生产成本。虽然,人民币上升也会对企业出口形成负向冲击,但是通过利弊权衡,小步升值更为有利。最后,积极鼓励企业走出去、对外投资,特别是我国对外依赖程度偏高的资源部门,保障国内能源、原材料供应安全,同时也能消化当前巨额外汇储备,从而降低货币供给扩张压力。上述政策都将使得中国的总供给曲线右移,从而在增加供给的同时抑制通胀,避免滞胀。
此外,需要指出的是,每一轮世界性经济危机都是由重要的新兴产业的发展来终结的,中国要抓住这一机遇,重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从而真正承担起主导世界经济复苏进程的角色。
参考文献
[1]United Nations:World Economic Stiuation and Prospects2011, 2010.
[2]厉以宁.非均衡的中国经济[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9.
[3]厉以宁.厉以宁论文选 (2008-2010) [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11年。
[4]苏剑.中国目前的通货膨胀:特点、成因及对策[J].经济学动态, 2011 (1) .
[5]孙立坚.日本经济不会轻易沉没.中国经营网http://opinion.cb.com.cn/12714523/20110317/192209.html.2011-3-17.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要点】推荐阅读:
当前的宏观金融形势10-20
当前宏观经济10-29
当前的宏观经济态势10-11
当前经济形势08-30
当前经济形势06-02
当前经济金融形势思考08-05
怎么看当前经济形势06-17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特点08-17
当前世界经济总体形势05-26
如何看我国当前经济形势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