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化信息平台建设

2024-06-29

数据化信息平台建设(共11篇)

数据化信息平台建设 篇1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我国的信息技术处于世界的第一梯队, 对于大数据的收集、处理、分析、流转等方面的解决方案日趋完善, 我国几大互联网公司和信息技术公司都能够提供世界先进的大数据、云计算服务, 国务院2014年8月7日颁布了《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就明确要求推动行政区域内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建设。采用“互联网+”模式, 依托大型互联网企业的大数据服务功能, 建立起衡阳市企业信息平台, 以此扩大社会监督, 促进企业诚信自律, 也是推进政府简政放权、放管结合的重大举措。

关键词:信息公开,数据平台,融资

经济活动的本质其实就是使用价值的交换, 而交换是社会活动的一种, 经济活动在其漫长的演化发展过程中, 是基于“信任”这种社会情感产生的, 经济活动发展到今天, 市场这支“无形的手”在时时刻刻分配着主要的社会资源和服务, 公平、互利、诚信成为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和内涵要求, 作为市场经济活动的“细胞”---企业, 在其健康发展的道路上, 不偏离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和内涵要求, 关键在于行政能力的监督, 因此丰富和发展行政监督手段, 对于规范企业经营活动, 维护市场秩序, 促进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一、企业信息公开大数据平台的定义

基于国家工商总局构建的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 拓展大数据实时巨量收集、智能分类、系统比较、决策分析等功能, 在云计算技术支持下, 实现企业、协会、政府部门和用户的多方实时链接, 在权限的要求下进行申报、填写、查阅、监控等操作, 构建起开放性的企业信息公示平台。运用大数据平台建立企业信息公示平台, 本质要求是建立起数据实时、客观、可查的企业信誉机制, 为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提供信息支撑, 是丰富和发展经济管理的手段创新, 是转变政府服务职能的具体表现。

二、企业信息平台建设的现实紧迫性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我国无论在经济规模还是质量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的发展只能完全衔接于市场这根指挥棒, “做大、做强、走出去”是企业发展的固定模式, 企业信息平台能够很好的服务于企业, 促进企业提高经营管理能力, 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需要。

(一) 企业搏击市场经济的“身份证”

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 商业风险是无处不在的, 经济实体在挑选项目、合作伙伴时必然会建立起防控风险的信用评估政策, 这种对客户的信用政策, 成为企业竞争的有效手段之一, 而要建立这种信用评估体系, 关键在于有足够的客观信息支撑, 而运用大数据技术依托官方的企业信息平台能够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对方企业信息, 能够实现目标群的对比信息, 特别是信用信息, 能够很好的降低商业风险, 这些单个企业相关方面的集成信息, 就是其搏击市场经济的“身份证”。

(二) 企业破解融资困局的“通行证”

国务院颁布《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其中一个主要目的, 就是通过企业信息公示, 特别是信用评级, 来有效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也特别强调推动金融改革, 鼓励中小银行设立, 发展普惠金融,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才能更好的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 而“为什么借”是融资的头号问题, 企业平台的信息公示功能, 特别是信用评级功能是说服他方借钱的重要依据和理由, 是融资的“通行证”。

(三) 融入信息时代浪潮的“荣誉证”

每个时代都有其鲜明的特征,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 “互联网+”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为鲜明的特征, 能够具有时代特征对于企业来讲, 是企业实力的一种体现, 也必然是一份荣誉, 结合大数据平台通过云计算技术进行多方实时链接的企业信息平台, 是典型的“互联网+”模式, 虽然不是服务于某个具体的企业或者产品, 但却是创新运用于经济管理当中, 对于政府和行业协会是一种管理手段的创新, 对于企业来讲是实力展示手段的创新, 是融入信息时代浪潮的“荣誉证”。

三、建设相关要点

企业信息平台因为其“互联网+”模式的时代性和先导性, 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处在探讨和摸索阶段, 开放的平台和层级管理、大数据的需要和细微信息的录入、苛刻的要求和服务的本质, 这些看似矛盾, 却又融合在一起, 相互依存, 相互实现, 因此必须慎重对待, 严格要求。

(一) 信息构建的模式要求

企业信息平台, 在建立企业信誉体系的本质要求下, 关键是运用大数据模式采集、规整各类企业信息, 以国家工商总局构建的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为基本载体, 根据《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的注册信息登记信息公示、企业年度报告公示、政府行政信息公示三大块和政府抽查、企业信用等级为完全开放式公示, 还应将企业季度业务信息、企业季度财务信息进行非完全式公布, 用户经企业允许可以进行查阅, 企业法定代表人和主要高管的个人档案以及诚信记录由政府部门、企业共同进行非完全式公布, 由于涉及个人隐私, 经企业和个人允许可以进行查阅, 特殊条件下经法院同意也可进行查阅。

(二) 建设的主体要求

企业信息平台在建设上的必须明确好两个个方面的内容, 即系统主体几方参与建设, 等级内容区分两个方面, 关键在于各项信息数据的全域、全时、对应生成, 保持信息平台拥有实时的巨量关联数据。

系统主体参与方, 政府、协会 (企业) 、用户三方方参与。由政府部门牵头, 在国家工商总局构建的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的基础上, 依托互联网公司提供大数据技术, 共同建设企业信息系统平台, 日常由互联网公司协助电子政务中心, 进行平台运行维护等方面的技术支持, 各类型的账户口令由电子政务中心负责分发。政府部门端口应根据实际需要, 按照功能管理进行分发, 工商、税务、财政、人社、安监、政法、质检、规划、住建、银监等部门为基本账户, 银行、担保、保险等金融机构账号口令, 也规整我政府端口;协会端口, 按照行业分类统筹的原则进行账户口令分配, 企业账户由行业协会认证, 企业账户与行业协会分类信息链接;用户, 按照利益申请的原则, 向电子政务中心申请和分发账号。

等级内容区分。一级账号为电子政务中心, 即平台技术建设维护方, 按照法规要求可以更改各型数据;二级账户为政府行政部门、协会 (含企业) , 主要申报、生成各种行政类信息 (含企业信用等级评定信息) 、企业信息、金融信息, 无权更改各类信息, 其中协会负责企业信息的分类规整和初审;三级账户为用户方, 只能浏览查阅各类信息, 对于非完全公开内容的信息, 需经对方同意才有权限查阅。

(三) 数据的权威性要求

数据的权威性是企业信息平台的生命, 没有真实客观的数据, 就不能符合企业信息平台建立的初衷, 平台就没有实际意义, 因此必须在法律法规的基础上, 采取多种手段, 确保各种数据是真实的、客观的。

一是加强法规建设。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 明确信息录入申报的要求和标准, 对于虚假信息的录入方和审核者要进行追责, 在法律法规层面保证有法可依, 并严格执行确保有法必依。

二是分类检查监督。根据《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要求, 工商部门按照公平规范的原则, 根据企业注册号等随机摇号, 确定抽查企业, 组织对企业公示信息进行检查。协会作为企业信息采集的组织方, 应该把好信息的初始关, 企业对于政府类行政信息有异议的, 应通过协会与对应政府部门或金融单位进行核实沟通, 经双方同意, 可向电子政务中心申请更改或补录。

三是组织培训教育。任何一项制度要广泛有效实施, 都离不开强有力的培训教育, 平台采用大数据技术规整各类信息, 信息量大、信息端口多, 信息交叉程度高, 而且采用权限等级管理, 因此必须组织相关单位和人员进行教育培训, 强化思想认识, 提高操作水平。

数据化信息平台建设 篇2

采购内容及技术要求

一、现状

我区于2005年开发完成数据共享和交换平台,并于2008年对系统进行更新升级,进一步完善了系统的功能。平台目前运行在区信息中心机房,有公安局、计生局两个节点与之相连,运行正常。

二、建设目标

本项目建设目标是:调研业务部门的数据共享需求,编写《广东省顺德区数据共享规范与接口标准》和《顺德区政府资源目录》;开发和完善数据共享平台系统;建设顺德区数据共享资源体系,推进数据的共享和综合开发利用;实现顺德区各部门信息数据共享和互联互通,使数据共享平台成为电子政务建设的支撑和服务平台。

三、建设内容

本次建设内容分为三部分: 1)对政府重要职能部门开展调研

完成对12个政府重要职能部门数据集成方面的需求调研,完成以数据共享、交换和整合需求的梳理和分析。

2)数据共享规范与标准接口和政府资源目录建设

通过调研业务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需求,编写《广东省顺德区数据共享规范与接口标准》和《顺德区政府资源目录》,并逐步完善。

3)数据共享平台开发和完善

提供数据发布、目录维护、系统配置等界面,增强系统易用性;改善数据传输性能,支持不同级别数据量的应用系统的数据传输;集成数据共享申请、申请审核、数据共享目录编制等业务功能;实现全区、区与市之间的数据共享;增加共享数据分析统计功能,监控共享数据的访问量、数据状态、共享数据业务办理状况等。

第 2 页,共 14 页

四、建设原则

(一)开放性

数据源和目标数据可以是文本文件、Excel文档、Word文档、XML文档。通过JDBC、ODBC支持所有JDBC和ODBC数据库,并为部分主流数据库提供了专用的数据库接口。目前应该满足Sybase、Informix、Oracle、DB2、SQL Server等异构数据库双向数据传输的需求,根据实际情况还可以进行扩展。

整体开发遵循J2EE平台标准和XML交换标准,有良好的平台兼容性。可以应用于Windows、Linux和Unix系统。

(二)安全性

数据中心的安全非常重要,因此必须要做好系统的安全设计,防范各种安全风险,确保数据中心能够安全可靠的运行。同时数据中心必须采用成熟的技术和体系结构,采用高质量的产品,并且要具有一定的容灾功能。

(三)实用性

完善友好的定制开发环境支持不同技术层次使用者的使用要求。安装简易,使用简单,有完善的系统参数配置工具和管理控制台。

(四)可伸缩性

可以合理地定制数据共享交换方式。根据不同类型业务特色和技术要求特点,量身定制相应的数据交换解决方案。

(五)可扩展性

能够方便的加入交换节点以及增加交换共享服务。能够根据需要,通过增加硬件配置的方式对交换平台进行扩容。

(六)相对独立性

根据数据共享平台的目标定位,数据共享平台的建设和运作必须保持业务系统的相对独立性。为此采用松散耦合方式,通过在业务部门统一配置部门端数据共享交换管理系统(代理)实现数据资源整合。

第 3 页,共 14 页

(七)统一建设

数据共享平台必须统一规范建设。通过制定统一的数据共享与交换标准,建设统一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即中心端数据共享交换管理系统和部门端数据共享交换管理系统(代理),可以避免重复投资,降低接口的复杂性,有效实现数据中心与业务部门的数据共享与数据交换,消除 “信息孤岛”,实现数据资源的互联互通。

(八)共建共享

一方面建设数据共享平台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业务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交换。另一方面,数据中心的数据来源于各个业务部门,因此数据共享平台的建设必须依靠各业务部门的积极参与和配合

五、关键技术

数据共享平台的技术路线要点描述如下:

1、采用XML技术统一数据交换格式,使用XML Schema进行数据标准规范的定义和描述。

2、采用SOAP协议进行信息包的封装和数据路由。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考虑对Web服务的支持。

3、采用消息中间件保障数据传输的可靠和完整。

4、安全方面,利用XML实现数字签名和加密,并与CA平台结合。通过并发访问控制、访问代理、数据校验、安全审计等手段保证共享数据的完整性、安全性。

5、管理方面,采用WBEM收集、管理并合并多种来源的管理数据。对数据共享平台的各个组成系统进行有效管理。

6、所有支撑系统基于统一的技术平台上设计开发。

7、采用存储域网络(SAN)架构实现共享数据和备份数据的存储。

8、采用集群技术和负载均衡技术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和可靠性。

六、调研要求

1、调研对象

第 4 页,共 14 页 调研的对象是顺德区政府下属的重要职能部门,主要包括:工商局、公安局、地税局、国税局、社保局、国土局、计划局、技监局、建设局、民政局、经贸局、执法局等。

2、调研结果

通过对调研原始数据的分析,得出如下调研结果: 1)各个部门的数据供需关系 2)各个部门业务系统状况 3)各个部门软硬件设备状况

4)各个部门对数据共享平台的共享数据的需求

七、《顺德区政府资源目录》和《顺德区数据共享规范与接口标准》

政府资源目录建设的目的是编写《顺德区政府资源目录》,通过调研,收集各个业务部门的之间的跨部门共享数据的供需关系,以及各个部门目前对外共享数据的能力,了解各个部门对数据共享平台共享数据的需求,结合国家对四大数据库的要求和顺德的实际情况,抽象出公共数据库模型,为建设四大基础数据库打下基础。

《顺德区数据共享规范与接口标准》是由一系列的规范、机制、制度组成。标准规范体系包含数据标准规范、技术标准规范、管理标准规范、业务标准规范等4大部分。在设计标准规范体系的时候,需要从体系结构的角度全盘考虑,在符合或者兼容国家电子政务标准规范或上级部门的标准规范的基础上进行设计。

以下标准规范体系图为参考方案,投标方如有更完善的标准规范方案可具体说明整体的体系结构。

第 5 页,共 14 页

数据标准规范

数据标准规范包括:公共数据元标准、公共代码标准、公共数据存取规范、数据交换规范。

技术标准规范

通过技术标准规范支持业务部门系统和数据共享平台之间的数据级和应用级整合,并提高业务系统之间的应用集成、互联互通的能力。

管理标准规范

管理标准规范包括:标准管理、安全管理、数据管理、项目管理,用于指导数据中心日常运行管理、数据维护管理。

业务标准规范

独立的业务标准规范由业务部门制定,关联业务标准由数据共享平台统筹,协调各业务部门联合制定。

八、数据共享平台建设

数据共享平台得建设分为以下三大部分:

第 6 页,共 14 页 1)政府资源目录平台

管理《顺德区电子政务资源共享目录》的内容。包括以下功能:目录接口定义和实现;目录管理和维护;目录访问。

2)前置机处理系统

实现对各个业务部门(不少于5个)不同数据库、不同业务数据资源的统一共享和访问。包括以下功能:系统配置;系统安全管理;数据共享接口定义和实现;数据共享规则定义;数据同步复制。

3)资源目录管理平台

实现政府工作人员共享数据、发布数据、监控管理的统一入口和功能。具体内容包括:完善系统现有功能;增加系统统一监控功能;增加数据库自动推送与接收功能;简化部门前置机的安装和配置;将系统配置功能在统一的Web管理端上实现;实现与佛山市数据共享和交换平台的无缝对接。

第 7 页,共 14 页

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应实现如下功能:(1)节点管理

实现与数据共享平台相连的的各个节点(业务部门)的信息管理、配置管理。(2)主题管理

数据采集、数据发布、数据共享、数据交换、公共服务以及决策支持均以主题的方式进行,因此必须实现对主题的管理。主题是元数据的集合。

第 8 页,共 14 页(3)元数据管理

元数据(Metadata)是关于数据的数据。元数据描述了数据的结构和意义,同时也可以描述应用程序和流程的结构和意义。构造数据共享平台数据库的重要步骤之一,就是定义和创建元数据。所有进入数据共享平台的数据,必须在元数据中有所表述。数据共享平台的数据管理系统必须提供储存和管理元数据的方法。

数据共享平台的元数据包括基础数据元和共享数据元,由数据共享平台统一管理。基础数据元由数据共享平台定义,共享数据元由业务部门定义并注册到数据共享平台。业务部门进入数据共享平台的元数据管理中心好比进了一个“超市”,可以方便地知道可以获取和使用哪些数据,并进行数据使用申请的定制。(4)公共代码管理

对公共代码需要有统一的标准规范,数据共享平台必须提供公共代码的管理。基于数据中心的公共代码规范,各部门可以通过数据转换将各种不同含义的编码和标准规范的编码之间进行双向的转换。(5)数据采集

与各业务部门形成数据采集机制,通过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从各业务部门汇总数据,对原始数据进行缓存、存储。(6)数据同步策略管理

系统应能灵活设置和管理数据的同步策略,支持异地、异构、不同组网方式、不同时间间隔等同步策略功能,能结合调研结果和招标方的最终实施方案进行部署,能灵活配置各部门的业务数据库和数据共享平台的公共基础数据库的数据同步,实现数据透明同步和更新,保证数据的一致性。(7)数据整理比对

从各业务部门采集共享数据后,进行数据转换,数据比对、冲突检测处理并入库。(8)数据交换

实现业务部门与数据共享平台之间的数据交换业务,形成高效、安全、可靠、稳定

第 9 页,共 14 页 的数据交换网络。应提供定时批量、实时按需等多种方式的数据交换手段,提供点对点、一对多的数据交换支持,对数据交换进行管理和监控。(9)恢复管理

恢复管理是对数据进行备份、导入导出以及数据库恢复等。数据是数据共享平台核心的资源。全面的容灾方式应该是数据备份+数据复制+远程容灾。对系统中的数据要定期进行系统备份。采用本地备份与异地备份相结合的方式。投标方应具体说明采取何种方式实现该功能。(10)标准管理

进行数据共享平台的标准规范尤其是数据标准的审核制定、升级维护与发布实施等管理功能。在数据中心的建立之初,由于标准规范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应建立标准的版本管理机制,方便业务部门的查询和使用。(11)应用支持

对政务相关业务应用系统、公共服务系统、联合审批系统、业务监管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提供数据、通道和平台等支持。(12)运行管理

运行管理系统主要提供给数据共享平台的系统管理人员使用,用于保证数据共享平台的安全可靠和高效运行。其功能主要包括面向安全性的用户管理、权限管理、密码管理和日志管理等;面向性能优化的性能监控等。面向实用性的节点管理、交换规则管理和状态监控;其中节点管理包括对业务部门的信息管理。

由于各种共享数据由不同的部门提供和使用,为了提高数据的使用效率,必须提供数据统计和分析功能,首先要对共享数据的访问日志进行记录,然后灵活地统计各个部门共享的数据以及访问过的其它部门的共享数据,同时将这些结果汇总,进行各种分析,提高数据的使用效率。

数据共享平台是一个分布式业务处理平台,由多个设备和软件同时运行,为了保证整个平台的高效率运行,必须监控每一台设备上每一种应用程序的运行状态,数据访问流

第 10 页,共 14 页 量,以及共享数据业务的办理状况,一旦发现异常,立即报告管理人员采取有效措施,恢复系统的正常运行。

这些功能的设计,首先是标准的监控状态信息格式定义,然后是被监控设备上软件的技术实现,最后是数据资源管理平台对被监控设备上软件的状态信息的动态查询和显示。

(13)数据共享申请管理

此功能包括以下三个功能点: 1)数据共享申请:提出数据共享申请 2)数据共享申请审核:对共享数据进行审核

3)数据共享目录编制:对于审核通过的数据共享申请,对所共享的数据进行编目和发布

一个业务部门想要其他部门共享数据,首先要向其他部门提出申请,由其它部门对数据共享申请进行审核,如果审核通过,则对共享数据进行编目,其它部门就可以对想要的数据进行访问了,若审核不通过,则数据不共享。(14)数据交换网关

数据共享平台的建设,解决了数据共享和交换的问题,实现了政务信息的互联互通,但是由于UDDI规范比较复杂,而且,开发一个应用系统需要与多个业务部门打交道,因此,开发效率比较低。而数据交换网关,能够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如“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所示,数据交换网关,是一个基于数据共享平台的数据共享和交换服务提供平台,该平台引入了数据服务的概念,在定义数据服务的基础上,屏蔽了UDDI规范的细节,通过数据服务中的业务系统名称,屏蔽了整个数据共享平台中的各个接入部门,使得应用系统的开发人员只需要和数据交换网关打交道,再也不需要和各个业务部门打交道了,大大提高了开发效率。

数据交换网关提供简单的、标准化的数据共享和交换接口,在接受应用系统提交的数据共享和交换请求以后,通过所定义的数据服务,找到所要共享和交换数据的业务系统,第 11 页,共 14 页 然后由数据交换网关从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中获取数据共享和交换接口,向业务部门发出调用请求,最后将调用结果返回给应用系统,实现了数据共享和交换请求的智能路由。

对于公共数据库,共享文件库等,可看作一个特殊的业务部门,也通过数据交换网关实现数据操作。

领导综合社会保障城市综合地理应急指挥决策支安全责任技术交易市其他应电子监察查询系统服务系统信息服务系统系统持系统管理系统场管理系统用系统Web Service接口:XML, SOAP数据交换网关服务管理服务定义服务取消服务检索远程服务注册管理安全管理用户管理权限管理服务安全管理系统安全管理系统监控访问监控流量监控操作监控线程监控请求中转和路由日志管理统计分析数据加密/解密Web Service接口:XML, SOAP部门前置机政务信息资源目录WSDL格式接口信息公共数据库部门前置机部门前置机部门前置机人口数据库法人数据库宏观经济数据库地理信息数据库

九、与CA安全认证平台无缝集成

系统安全可靠性要求

数据共享平台是电子政务的核心系统,如果遇到破坏,或无法正常工作,将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需要保护的资源不仅有物理资源(设备、设施)、数据资源(数据、数据库软件等),而且还有网络资源(通信链路、网络接入等)。投标方应具体阐述这方面的实

第 12 页,共 14 页 现方案。

数据安全保密性要求

满足在数据存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保密性要求。电子政务中涉及大量的敏感数据,在其处理过程中,特别是与各级单位数据交换过程中,要进行数据加密传输和存储,要保证数据的安全保密性。

数据完整性要求

满足在数据存储、传输过程中的完整性要求。在内部要保证数据存储和传输过程中不被篡改和破坏,在与各级单位数据传输的过程中,要保证数据不被篡改和破坏。

实体的可鉴别性要求

满足数据共享平台系统对用户及数据交换服务器的可鉴别性要求。系统要实现监管及其他方面的要求,其必要条件是实现实体的可鉴别性,包括用户及数据交换服务器具有可鉴别性等。

不可抵赖性要求

满足数据共享平台用户行为和系统行为不可抵赖性的要求。用户每天都利用数据中心处理大量的事务,事务处理过程的可管理、效率的可审计、行为的可审计等,需要行为的不可抵赖性来解决。本项目建设中要保证在所有数据处理过程中,办公人员行为和系统行为的不可抵赖,以便审计和监督。

对象和行为的可授权性要求

实现对数据资源的自主授权和访问控制的功能。针对电子政务系统数据交换共享工作的特点,要求数据中心具有对对象灵活授权的功能,包括用户对用户的授权、系统对用户的授权、系统对系统的授权等,以及授权过程的审计监督。

统一信任与授权策略要求

对于涉及30多个业务部门、若干业务系统的数据中心而言,安全性的实现不仅体现在各个部门、各个业务系统中,更重要的是在不同业务部门的不同系统实现互联后。为了保障数据、业务系统在互通后的信任、授权的一致性,必须建立统一的信任策略、授权策

第 13 页,共 14 页 略,实现跨部门、跨系统的信任和授权服务的一致性,杜绝由于不同部门、不同业务系统不同的安全策略、不同的安全等级带来的安全漏洞和安全隐患。

数据共享平台统一安全监管性要求

由于数据共享平台及其部门端系统分布地域广、涉及政府多个部门,因此需要实现数据交换、共享过程的可管理,实现对内部和对各级单位相关的业务处理的可审计性;系统中有大量的数据交换服务器、维护终端、系统软件、网络设备等,为使这些资源协同工作,需要实现对实体(用户或数据交换服务器)进行统一的管理;系统需要对用户行为和系统行为进行记录和统计,对系统日志进行分析和统计,提供对用户和系统行为的审计监督。这种统一的安全监管必须以可靠的技术和严格的管理来保证。

软件及技术资料要求

1)软件要求为模块化结构,保证安全可靠,具有容错能力。

2)投标方提供的软件应能满足确保本系统正常运行所需的管理、运营、维护等有关的全部软件。

3)兼容性及升级。不同时期软件版本应能向下兼容,软件版本易于升级,且在升级的过程中不影响网路的性能与运行。投标方应承诺在供货时提供最新版本的软件, 但该软件必须是经过测试正式推出的, 其可靠性、稳定性经过严格验证的。

4)投标方提供的书面技术资料应能满足确保系统正常运行所需的管理、运营及维护有关的全套文件3套,光盘1套。投标方应提供书面技术资料详细清单,提供的技术文件至少应包括:

- 系统说明文件

- 技术手册(需求分析、详细涉及、安装、测试、使用、维护、故障排除等)- 软件原代码

合同主要条款

1、完工期:合同签订生效后180天内平台建设调试完毕、验收合格并交付使用。

第 14 页,共 14 页

2、付款方式:

1)合同签订生效后15个工作日内付合同总价的30%;

2)无违反合同约定的,软件全部交付使用、验收合格后15个工作日内付合同总价的65%;

3)无违反合同约定的,余款(即合同总价的5%)在免费升级维护期满后30个工作日内付清。

3、售后服务:

1)免费升级维护期:不少于1年,在验收合格后开始计算。

2)响应时间:即时响应;4小时内到达现场(如电话响应无法解决); 3)修复时间:免费升级维护期内24小时内解决。

4、培训:1)培训地点:使用单位内培训,培训人数不少于3人。

2)培训基本内容:确保用户能够对软件有足够的了解和熟悉,能够独立进行应用系统的日常运营、维护和管理。

以上合同主要条款为基本要求,投标人参加投标,则视为接受上述要求。投标人可在此基础上作出优惠承诺,以提高其投标的竞争力。

数据化信息平台建设 篇3

关键词:校务;信息化;大数据;管理变革;协同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21-0063-04

一、前言

在我国,高校校务信息化的发展已有三十年左右的历史,但一直以来,高校信息管理系统应用一般是面向个别业务部门的工作实施,具有业务工作的局限性,更没有共享的技术架构和应用架构,面向单个部门的应用不能从全校整体业务的角度出发,部门级的应用必然存在信息和应用孤岛,无法形成统一的数据标准和统一的数据平台,必然导致无法实现数据的共享共用和大数据平台应用。另外,各部门的业务只考虑了部门内部的工作关系,无法实现部门间的业务处理,难以实现大学管理日趋需求的协同办公。校务信息化不仅仅是变化管理运作手段,更主要的是要优化再造业务流程,从而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要在技术上和组织制度上设计实现协同办公的环境,从而逐步实现大学管理的系统变革。

二、规划与设计

校务信息化项目的复杂性和科学性,不仅涉及到高校的管理和技术因素,也涉及到系统建设必须从校级应用层面如何寻找部门间协同、促进全局业务改进的机会。所以,校务信息化建设需要与业务流程再造有机结合,需要通过数据统一创造一个灵活的应用环境。

校务信息化建设要促进管理变革和创新需要有一个与之对应的科学规划和顶层设计,也需要有一个恰到好处的实施管理框架和目标推进策略(这就是规章制度和组织机构的重要性);而在顶层设计框架的指导下,需要设计建立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技术架构;同时需要有强有力的实施组织管理用以实现项目的更好推进和使用。

1.基于整体协同理念的信息数据分析和规划

信息数据的规划要弄清和解决的问题就是:学校各层面需要什么信息、这些信息从哪里来、谁来管理和维护、在哪些环节需要加工处理、哪些信息数据需要共享、如何共享和共用、如何确保安全性等等。

经过分析研究,将数据的产生和使用者的层次主要分为决策层、管理层和事务层。同时将信息数据的类别大致划分为人、财、物三大部分。信息数据资源和业务系统应用是密不可分的。从业务系统和信息数据的关联性又可把信息数据具体分为本科学生管理、研究生管理、办公自动化、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科研管理、校友管理等几个方面。

理清数据的性质和范围,重点就是保证各业务线上信息流和数据流的贯通;保证各层次间信息整合和协同工作;正确处理好业务流程管理的优化;研究分析流程架构、流程目标、流程之间的接口和所需的信息数据;并配套给定具体可行的规章制度和管理规定。在此基础上,就基本形成了基于信息数据规划的校务系统业务和公共信息服务的需求分析。

2.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基本包括业务和应用架构、信息标准、数据标准、技术框架和用户及权限管控。

(1)业务和应用架构

定义了业务组织结构、业务边界及业务系统功能模块架构。我校将业务系统分为招生系统、数字迎新、宿管系统、学生收发费、教务系统、学工系统、团委系统、数字离校、研究生系统(正在建设)、校友系统、OA系统、人事系统、科研系统、一张表和校情等子系统。

(2)信息和数据标准。

定义了全校信息编码的使用原则。考虑到信息系统的开发建设,不可能总是完全由同一个公司或团队完成,那么如何使得不同的开发实施能得到兼容的结果呢?统一信息标准是可持续建设的前提。

定义数据分类标准、数据集和元数据标准。重点是确保各业务系统间的共享数据不再是调用关系,这既能极大提高业务系统的性能,也能确保数据共享的实时性。在此基础上,不对业务系统做业务功能的切割。同时,要明确数据管理的“谁产生、谁维护、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制度上,要通过制定对应的应用规范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实时性;技术上,要有授权体系控制数据产生维护的范围。

(3)总体技术框架

系统技术架构设计以先进、成熟的J2EE、EJBs、Web Services、XML等技术为基础,以标准化、开放性为准则。采用分层次、组件式、低耦合、高容错等设计思想,保证整个应用系统的可靠性和可扩展性、校务信息管理系统架构的设计,从不同层面满足统一标准、统一数据库、统一用户管理、统一开发平台和统一门户的要求。系统总体技术架构如图1所示。

系统架构分为五层,从下向上为基础服务层、数据资源层、公共服务业务层、资源展现层和用户层。基础服务层主要对应学校规划中的校务管理系统的基础设施。数据资源层是学校各层面整体信息化的基础数据环境。公共服务业务层主要对应学校的应用支撑层和应用层,是系统功能实现、信息资源交互共享和系统集成的核心部分。资源展现层是在上述信息资源建设和系统功能实现基础上的展现平台,通过基础支撑平台的门户来体现和实施。门户是平台的统一服务平台,实现单点登录、统一身份认证,体现平台共享、个性化、交互式的特点。用户层是系统和信息资源的直接使用实体。

(4)建立用户管理和授权机制

身份认证和授权管理是统一用户管理的核心,在认证方面:采用用户名、职工号、校园卡、学号及密码认证方式;授权采用按照角色岗位分级授权、安全策略控制授权、数据分级分类访问控制。需要时将系统的岗位角色与用户及组织机构绑定,通过定义岗位角色的功能权限和之间的关系,满足各种复杂的用户需求对各子系统的功能授权和控制。在访问控制策略上,根据应用的需要,可以定制不同的安全规则,如管理员可以根据具体业务工作需求重新定义岗位角色的功能要求,限定某些角色或帐号对访问内容、访问时限、访问群体及地点的需求。

三、具体应用实例

1.“本科生管理一条线”各子系统全面协同

本科生管理系统包括招生、迎新、学生收发费、教务、学工、团委、就业、离校及校友管理等子系统。实现了从招生新生入校到毕业离校成为校友的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管理。

各子系统基于统一数据模式下进行建设,实现了数据的实时共享。各子系统间无缝对接,不人为切割系统功能,实现了业务流程的联动。

在系统应用的过程中,通过规章制度,明确哪些数据由哪些部门和岗位角色进行数据的产生和维护。如学籍信息由教务处负责、学生奖惩助贷信息由学工部负责。

(1)信息资源实时共享,统计报表灵活全面(以学生信息为例)

在实施校务信息化之前,各部门的系统应用是独立的,信息资源不能共享,而且数据没有统一的标准,通常学生信息在各部门的业务系统中需要重复录入,如果学生资料有误或者发生改变,很难对信息进行及时完全的同步更新。“本科生管理一条线”各系统全面启用后,学生信息的产生、维护的入口统一,各阶段学生的资料所属权限明确,信息更新及时并联动。基于学生信息的统一完整和更新及时,能为学校各层面提供丰富的统计查询功能和个性化的数据报表。

目前,广东医科大学基于人、财、物的三大类信息资源在保障数据安全完成性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实现了数据的集中共享。通过统一标准、统一数据平台和一张表、校情系统的建设应用,实现了数据建设的标准统一,实现了数据的统一管理和共享,实现了资源共享交换,各业务部处、二级单位的业务信息资源和服务在资源调度整合和业务协同联动的基础上,可面向学校各层面用户的个性化需求,通过信息提取、数据整理和报表制定等方法,对信息进行整合、分析并可视化,用户可以基于统一的数据平台灵活的设计统计报表,从而提供形象直观的多维度数据信息,为进一步实现大数据平台下的决策应用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2)教学管理过程的全面贯通

我校在数据的集中、共享的基础上,实现了教学管理各个环节的数据贯通和业务联动。教务管理系统在模块化、组件化设计时大体分为学籍管理、成绩管理、教学教务管理、考试管理和教学评教等五大部分。包括学籍、教学计划、教学安排、课程管理、教学进度安排、排课选课、网上评教、四六级及计算机等级考试报名、成绩管理、毕业管理等功能模块,涵盖教务教学管理的全过程,为学校各层级用户提供了简便快捷的网络化信息服务。教学管理的各个部分完全实时共享信息数据,各业务工作环节之间协同工作,实现了教学过程的一体化管理。

(3)多方面管理工作的全面协同

学工系统与教务系统、学生收发费系统数据共享,业务联动,在服务学生各业务部门间实行协同办公的同时,实现了学生奖、助、惩、贷及评优工作的一体化管理。

学工系统与教务系统联动,使得学生评优与学生成绩直接挂钩;学工系统与财务收发费系统的联动,使得学生的奖助管理与学费抵扣有效挂钩;学工系统与教务系统和收发费系统联动使得学生选课与学习奖惩和欠费管理挂钩。例如,通过在教务系统的选课功能中设置约束条件,使得欠费并没有办理缓交手续的学生不能选课。通过在学工系统中确定奖助学生名单和奖助金额,可以在收发费系统中直接按要求向对应的学生银行卡发放奖助金。通过提取计算教务系统中的学生成绩并结合平时综合成绩,可以在学工系统中形成学生的综合测评名单。业务工作的联动,极大程度的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学生工作的管理质量。

教务系统与人事系统、财务收发费联动,教学工作量根据教学进度和教学任务书自动生成并实时共享,人事系统提供完整的教师详细信息并实时共享,财务收发系统可据此发放授课教师的课酬。

(4)数字迎新、数字离校为学生提供便捷服务

数字迎新系统是协同工作成功体现案例之一。从业务工作本身来看,迎新涉及的部门有教务处(招生办)、学生处、财务处、一卡通管理中心、各二级学院等部门,参与迎新的各个部门使用统一的管理平台,数据实时共享,确保迎新各部门办理各业务工作无缝对接,为新生报到提供了一站式的服务。系统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而且各部门可以实时掌握新生报到情况,为及时做出工作调整提供了实时可靠的数据。另外新生报到后的数据在共享平台下平滑成为其他业务系统的基础数据来源。

我校也成功实施了数字离校系统。从离校工作的反馈结果来看,系统实现了各部门的协同办公和数据共享。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简化了离校学生手续的办理。

2.OA系统优化业务流程,促进协同办公

办公自动化是校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我校办公自动化系统在融合了企业办公自动化普通特点之外也进行了独特的设计和实施。

(1)明确并优化工作流程

高校在没有校务信息管理系统作为工作的工具之前,业务工作的流程往往是不清晰、不合理或是繁琐复杂的,而且各工作岗位和工作职责在这种情况下也并不明确,因而在工作上往往出现踢皮球、互相扯皮的现象,这一方面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却很难定位责任人和责任环节。

为了保证公文处理的规范化,公文处理的工作流程由校长负责,校长办公室和党委办公室牵头,根据业务工作的分类,合理科学安排各类公文处理的工作流程。流程的设计既要满足公文处理的规范性,也要考虑处理过程的灵活性和全面性;既要满足专业公文流程专人处理的要求,也要考虑人员变动所要求系统对应变更的实际情况。同时,系统可根据工作的实际业务需求能自定义新的工作流程。

(2)预先设定与灵活选择

在公文处理的过程中,可预先设置各个环节流程的处理人,也可以实时选择;公文在本部门内部可以任意流转,在特定的环节可灵活传送到其它任何部门进行审批工作。这提高了岗位和公文处理的灵活性。

(3)全程监督公文流转,确保数字化办公效率

公文流转审批的整个过程中。对于各经手岗位人员能做到全程可视可查。这符合国家要求的政务公开政策,能有效督促各环节处理人员尽快办理已到达本岗位的文件;同时为了更好的做到公文流程过程中的高效性,系统提供了统计超时未办理文件的详细信息,公文流转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定时公布这些信息起到更好的督办效果。另外,我校还与电信运行商合作,做到当公文流转到某岗位,该岗位的用户就能收到处理该公文的短信提醒。

(4)各单位公文处理融汇贯通,实现多级协同办公

协同办公是以管理人员协作为核心,强化信息资源的共享,管理工作流程的优化以及管理信息系统应用集成的政务形式。

我校实现协同办公首先是实现了技术层面上的协同,包括资源协同和流程协同,资源协同是对包括人、财、物、信息数据等资源的调配和优化,使这些资源在统一管理和协调下为实现共同的任务而服务。流程协同保证了各相关业务系统间能进行安全快捷的信息交流。二是实现了组织制度层面上的协同。为确保协同办公的实效性,广东医科大学制定了《广东医科大学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委员会章程》和《广东医科大学校务信息管理系统运行使用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明确了系统、数据建设管理的组织机构和相关职责,确保协同办公顺畅实行。

我校有两个校区,直辖管理两家附属医院,下辖多家非直属附属医院,各校区、各附属医院都能使用办公自动化系统为校区间、学校与医院间、医院间的公文审批提供服务,这不但在学校内部各部门间实现了协同办公的目的,还实现了学校各校区、各医院之间的协同办公。极大的节省了沟通协商时间,节省了宝贵的资源,减少了人力、财力的消耗。

四、结束语

广东医科大学校务信息管理系统基于协同工作理念在全校总体业务框架设计,分为本科学生管理一条线、研究生管理一条线(在建)和教工服务管理一条线。所涉及的底层数据充分融合、高度共享;能够有效实现综合查询、统计分析、一张表校情展示和各种一站式服务;基于校务信息系统的管理,对每一向业务工作再造业务流程,使得业务流程最简化最优化,能够有效实现流程联动,有效实施协同工作。我校校务信息化建设很好地促进了管理变革和数据平台建设。

参考文献:

[1]吴汝明,辛小霞.基于协同工作的高校校务管理系统[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112-115.

[2]全力.电子校务对高校行政协同管理的影响与互动[J].江苏高教,2010(1):58-60.

数据化信息平台建设 篇4

关键词:大数据,西部高校,信息化建设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 必须予以高度重视”。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 西部高校更应积极构建校园信息化平台, 提高校园信息化管理质量, 以更好提高自身在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的水平。

一、西部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

1. 信息化建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滞后, 方向不明确, 保障工作不健全

目前, 大多数的西部高校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工作是学校各个相关部门统一成立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小组负责, 管理体系建立起来了, 但相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跟不上, 尤其是对整个校园信息化平台建设缺乏宏观的规划和明确的方向, 突出表现为对平台建设的规模和进度缺乏良好的把控。大部分高校还存在严重的重建设轻维护、重建设轻应用、重建设轻培训、重建设轻人才、重建设轻服务等现象。[1]这些问题造成西部高校的不能很好顺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要求, 学校信息化建设处于落后阶段。

2. 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和标准, 缺乏有效的数据资源共享

目前, 西部高校的信息化平台建设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全局的规划, 导致学校各部门各自使用独立的信息系统。加之技术、人员和资金的限制, 各部门信息系统采用不同的软件系统和标准, 导致各部门信息系统的数据不统一, 无法共享资源, 在学校内人为地形成了一个个的信息孤岛[2]。由于数据和系统的不兼容, 还无形为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学生管理添加了繁琐程序, 导致学校在共有信息挖掘、决策支持等方面无法达到共享。最重要的是学校还需不停投入的资金用于信息化的重复建设, 整体建设现状就是既浪费资金, 还影响学校各个职能部门的工作效率。最突出的例子就是许多高校为了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而推行“一卡通”。“一卡通”就是学生进入校门时起, 使用一卡畅通无阻, 不需要任何现金交易。推行后的现实情况就为了保证“一卡通”业务的信息共享和流动, 所涉及教学、财务、后勤等职能部门开始新一轮信息化大建设, 造成严重的资金和人力浪费。有些学校由于资金限制不愿意继续下去, “一卡通”名存实亡。

3. 信息化建设资源整合不到位, 安全意识薄弱, 专业人才匮乏

目前, 西部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情况是大量资金用于购置设备, 购置的设备又因为种种原因得不到合理利用。剩余资金根本不能保证所需软件服务需求, 很多学校使用软件基本过时, 设备不能很好被利用, 服务不上档次, 满足不了老师和学术的需求。以上因素造成设备和网络利用率低下、资源配置不合理、信息服务粒度过大的现状, 严重影响了学校信息化平台的发展。还有学校校园网存在病毒感染、黑客入侵、系统失控、账号密码被盗、主页替换、通讯中断、信息泄漏、数据篡改、身份攻击、非法操作等不安全因素, 对学校的网络设备和数据的构成极大的威胁, 因此完整的网络安全防御系统也是西部高校信息化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3]

随着大数据时代到来, 西部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水平要跟上形势, 必须建立一支专业信息化人才队伍。现实情况是大多数高校现有的信息化管理人员专业知识严重滞后, 大部分人员少有接受继续教育和培训的机会, 学校层面又缺少有效的信息人才绩效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 专业人才的匮乏和技术人员知识储备陈旧等问题也是制约西部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瓶颈。

二、大数据时代下的西部高校的信息化平台建设的策略

1. 信息化平台建设定位要准确

西部高校要完善自己信息化建设平台, 首先必须有明确的定位, 要了解大数据时代下的高校信息化平台建设的重点:一是高度重视校园网络及软件基础设施建设, 以实现高性能网络服务平台;二是高校信息化管理要与网络“数字化”并轨;三是资金要用于能够提高信息化管理效率的集成应用系统。另外信息化平台建设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1) 信息要实现数字化原则; (2) 数字信息要符合标准化原则, 实现校内所有有效数据的流通与共享。 (3) 应用系统要统一化原则, 以实现不同系统的合理分布与架构。 (4) 数字资源要集成化原则, 以实现全校高校管理者和系统应用者能够便利实现数字资源的存储和数据挖掘; (5) 坚持网络基础服务的为第一的原则。只有在正确的定位指导下, 学校的信息化平台建设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的脚步。

2. 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 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保障

西部高校要完善信息化建设领导体系和管理机制, 领导者要有全局和超前意识, 进行整体规划和布局, 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的最高领导应有副校长以上级别领导担任。要建立严密的管理体系和规范的管理措施, 保证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规范有序的开展, 建设过程要引导职能部门和信息部门积极配合的工作模式, 因为信息系统建设就是管理和技术相互配合和相互支持的过程, 建立职能部门和技术部门有序、规范和协作的运行机制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点。在信息系统建设的各个阶段, 学校信息化建设领导者要引导学校各部门理顺关系, 确定目标才能更好推进学校信息化平台的建设。

3. 建设统一数据平台, 合理配置资源

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前期规划, 建设实施, 推广运用和维护运行是一个一脉相承系统。[4]信息化建设前期规划就要考虑学校人财物等方方面面的数据信息共享和挖掘, 更要解决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等业务部门应用系统的兼容问题。因此要解决以上问题唯一途径就是建设的统一数据平台, 统一的数据平台也是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基础, 更是保证学校整体信息化建设顺利实施运用关键因素。特别要指出的是, 学校在统一的数据平台建设中, 要在重视设备投入的前提, 保证软件建设的投入, 切实保证软件升级和更新, 这是数据平台后期正常运行和维护的基础。在在数据平台建设好后更要重视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建设, 只用这样才能建设成一个一脉相承的信息化建设系统。另外, 统一数据平台的建设, 保证设备等资源统一购置和安排, 这样就保证学校资源能够得到有效利用和分配, 避免了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 使学校用于信息化建设的资金进入良性运行机制。

4. 注重信息化专业管理人才培养, 是高校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 西部高校要注重信息化专业管理人才的培养。信息化专业管理人才是指具备一定的管理水平, 同时又具备相关的专业技术知识的人。他们是高校信息化建设协调和实施者, 是信息化建设的枢纽。他们不仅要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 以保证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还有起到管理者的作用, 处理和协调好职能部门和业务部门关系。因此, 要特别提出是学校要重视他们的继续教育和培训问题, 使他们随时把握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和新趋势, 以保证他们能够提供优质的管理和技术支持。他们是确保学校信息化建设平台的正常运行的中坚力量, 也是学校信息化平台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参考文献

[1]蒋东兴, 宓詠等.高校信息化发展现状与政策建议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09, (15) .

[2]郭加书, 崔然, 李岩等.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 2007, (10) .

[3]姚建斌, 陈俊峰等.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社科版) , 2012, 28 (5) .

数据化信息平台建设 篇5

关键词: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平台数据处理;方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 P20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5-165-2

1 概述

信息化科技的发展促使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的建设工作不断地加快。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的构建是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重要体现,与现代的网络化技术相结合能够更加方便人们的出行。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的建设能够使得巨大的地理信息变得可视化。但是地理信息平台的构建不论是流程还是技术都需要一定的方法。通过实践和研究,找到合适地理信息公共平台数据处理的方法,加快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的建设。

2 地理信息公共平台数据处理方法的研究背景分析

2.1 定义分析

如今社会的发展,影响经济和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信息化,地理信息是人们认知世界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如今传播的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信息是和地理位置紧密相连的,通过信息的发布,成功的揭露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帮助指导了战略决策的制定。

目前我国信息化发展不断地深入化,地理信息资源的基础地位逐渐显现,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党和政府也认识到地理信息资源的重要意义,加大了对其相关建设和应用开发。地理信息资源的利用对于城市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尤其在数字城市的构建上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相关部门必须加强对其的重视。

2.2 研究的价值

根据相关的技术要求,我们可以看到,地理信息数据库是基础,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直接面对的对象是客户,所以作为数字城市建设核心的地理信息公共平台,逐渐以数字城市的主体体现,它所包含的内容是除了详细的数据建库之外的其他所有的内容。

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平台的数据库,它给大众展现出来的信息更利于进行传播,而且充分的体现;集成、可扩充和可视性。

目前我国在数字城市的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数据采集和处理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尤其是针对一些大比例尺的数据的生产处理,笔者希望通过研究之后,针对数据信息的制作方法和流程能够正确地梳理出来,这样可以给更多地方的数据平台构建工作提供指导和帮助。

2.3 数据处理

平台数据集是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设的核心内容,它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更适宜网络化分布式应用,体现集成性、可视化、可扩充性的特征。包括在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上通过数据提取、扩充和重组等加工过程形成的地理实体数据、影像数据、地图数据、地名地址数据和三维景观数据等面向服务的产品数据。

3 地理信息公共平台数据处理的实施

3.1 建立地理实体数据库

3.1.1 数据的处理

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设需要有个存放所有信息的数据库,这些信息都混淆在其中,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数据处理,就如同分门别类一样,将有共性的数据都提取出来,作为最核心的要素数据,将所有的数据都按照这样的分类继续分下去。

3.1.2 水系数据处理

地理信息中不免会遇到江河湖海等水系数据,面对这些数据,要将湖泊、池塘,以及水库的线和面作为提取的要素数据。当遇见完整的河流时,就直接提取河流的边和面,当河流中间被桥梁所中断时,对于数据的提取应该是边线、面以及桥梁。遇到拦水坝的粉笔水库,提取的数据信息除了提取水库的边缘线之外还需要提取堤坝等信息,这样才能保证提取信息的完整性。

3.1.3 交通数据处理

地理信息除了有水之外还会遇见铁路和公路以及城市道路等数据信息,对这些道路的要素数据提取,主要是面、边线以及中心线等。同时还需要按照一定的比例将这些信息规划好,与实际的数据信息相对应。

3.1.4 数据脱密处理

在对数据解密处理的过程中,操作人员需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成果管理条例》的要求,绘制开发出的生产产品涉及利用国家秘密,没有经过高无缘绘制行政管理部门或者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人民政府绘制行政管理部门的保密技术进行处理的,那么绘制出来产品秘密等级要等于甚至高于所使用的秘密等级。所以,必须对平台数据进行解密处理,高精度进行位置定位,确保在不影响国家安全的情况,满足用户的精度要求。在解密处理数据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8个方面。①地图位置的公开精度不可超过50米。等高距大于50米,数字高程模型网需要大于100米。②大众使用的遥感影像空间位置颈部要控制在50米以上,影像地面分辨率要高于0.5米,对于涉密的信息、建筑物以及构筑物等固定设施不可进行标注。③只有满足《基础地理信息公开表示内容的规定(试行)》、《公开地图内容表示若干规定》、《公开地图内容表示补充规定(试行)》三项标注要求,才可在大众使用的遥感影像中注明地名、地质以及其他相关信息。④在编制公开地图时,涉及使用到秘密地理信息,需要按照国家绘制地理信息局规定的统一方法进行加密,并依法送到测绘行政管理部门进行审核。⑤如果公众使用的遥感影像需要使用到国家秘密,那么在公开致歉需要移交省级以上的测绘地理信心行政管理部门进行审核并进行加密保护处理。对于分辨率在0.5米以下的遥感影像,也需要经过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进行审核后才能够公开使用。⑥需要得到省级以上测绘地理信息管理部门审核后,并获取地图审核号,才能够公开出版、传递、刊登遥感影像内容。⑦不论是标注的兴趣点还是新增的兴趣的都需要经过审查,满足国家审核之后,才能够进行公开展示。⑧使用到专业内容地图时,需要获取该专业保密部门的核查的证明文件。

3.2 降低空间精度

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设之后,人们就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查看,对于有些需要隐蔽的信息则需要降低空间的精度来实行保密。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开发了专业的软件,可以对数据信息进行变形处理,使得地理信息的空间坐标无规律地发生偏移。这样,将有利于达到保密的效果。

3.3 过滤敏感信息

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的建设主要目的是能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一些人们日常出行会运用到的地理信息出现在地理信息公共平台上就可以了,对于一些敏感的地理信息应该删除掉。例如部队、监狱和劳改所等就不应该标识出来了。同时对于一些专用公路和专用铁路的信息也应该不予以标识。

3.4 晕渲地图制作

地理信息平台建设呈现出来的地理信息需要一定的视觉效果,给人直观的道路感受。对地理信息中的地势进行晕渲地图的分级切片。在全市范围内,数据采用一比一的方式进行,而其他范围则采用一比五的数据来代替。通过叠加的方式使得数据呈现出直观感受的地势晕渲图。

3.5 三维数据制作

为了使得地理信息平台的建设的地理信息更加逼真,人们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够更快速地理解,三维数据制作也是一种手段。首先需要建立三维模型数据,再根据这个模型,将地理信息有效的定位在其中,最后通过三维模型渲染的方法使得地图更加满足视觉的效果。渲染之后的模型在经过专业的软件到处成平台所接受的文件格式。

4 结束语

通过上述的研究分析我们了解到,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的建设工作需要一定的数据处理方法的支持,这样才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个科学、准确并且及时的地理信息服务共享平台,才能实现给人们生活出行带来便捷的想法。地理信息公共平台数据处理包括的内容很多,需要逐个去研究透彻。地理信息公共平台数据处理方法经过一定的研究之后在更大范围内推广使用,使得更多的地区能够建设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真正迎接信息化的时代。

参 考 文 献

[1] 国家测绘局.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专项规划(2009-2915)[S].2012.

[2] 国家测绘局.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技术指南[S].2012.

数据化信息平台建设 篇6

为进一步为我国科技创新和科技发展提供数据支撑, 全面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 (以下简称《纲要》) 将“科学数据与信息平台建设”作为基础平台领域的重大优先主题之一。要求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建设基于科技条件资源信息化的数字科技平台, 促进科学数据与文献资源的共享, 构建网络科研环境, 面向全社会提供服务, 推动科学研究手段、方式的变革。

2006年以来, 通过相关科技计划的支持和对已有资源的整合、规划, 我国在科学数据和信息平台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科学数据共享资源规模进一步扩大, 数据库和数据资源总存量有了大幅增长, 形成了800多个, 共有160TB存量的科学数据对外开放;科技文献保障体系和标准信息资源整合体系不断完善, 引进国外文献品种逐步增加, 数据产品加工和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网络科技环境平台充分利用网络基础设施, 建成了一批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远程操作系统, 通过对外宣传和参加国际项目合作, 网络实验环境和网络协同环境进一步改善。

一、我国科学数据与信息平台建设的任务落实

《纲要》实施以来, 国家、部委和地方政府在科学数据与信息平台领域部署了相应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设立了国家和部门研究专项, 以推动我国科学数据与文献资源的共享, 构建网络科研环境, 面向全社会提供服务。

1. 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的部署

依据《纲要》中对科学数据与信息平台的要求, 我国在科学数据共享平台方面作出了相关的部署, 完善、建立了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地震科学数据、农业科学数据、林业科学数据、气象科学数据等14个科学数据共享平台, 其中有6个平台在2011年通过了国家基础条件平台的认定。部委和地方政府也对科学数据共享工作作出了部署, 如在《2006-2012年中科院重大项目和重点部署项目》中, 专门设立了“周边国家及全球资源环境科学数据库建设与决策支持研究”项目。

(1) 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

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属于科学数据共享工程规划中的“基础科学与前沿研究”领域, 主要是为地球系统科学的基础研究和学科前沿创新提供科学数据支撑和数据服务, 是目前科学数据共享中唯一以整合、集成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科学家个人通过科研活动所产生的分散科学数据为重点的平台。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承担单位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科院资源、环境领域的研究所, 国内地学领域的知名高校共40多家单位、世界数据中心 (WDC) 和国际山地中心 (ICIMOD) 、美国马里兰大学等国际组织和机构参与本平台建设与运行服务。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的总体目标是整合集成分布在国内外数据中心群、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野外监测台站以及科学家个人手中历史的、现状的和未来的科学研究产生的数据资源, 接收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产生的数据成果及引进国际数据资源, 加工、生产满足人地系统及地球系统各圈层相互关系研究的专题数据集。建立健全运行机制, 形成一个非盈利的“以各运行服务中心”为构架的分布式地球系统科学前沿研究与全球变化研究数据支撑平台。

(2) 国家地震科学数据共享项目

经过3年试点建设和3年正式建设, 国家地震科学数据共享项目于2009年建成并进入试运行阶段, 并于2011年8月通过了科技部组织的平台运行质量绩效考核。2011年11月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发文, 正式认定地震科学数据共享中心为首批23个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之一, 并对首批通过认定的平台给予奖补, 以进一步提高共享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同时要求正式进入运行服务期。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是国内唯一的以研究新构造运动和现今地质作用为主的国家级研究所,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地震地质、活动构造、深浅结构、现今地球动力学、地震、空间对地观测和火山的形成机理及其灾害的预测等。拥有观测、探测、调查、实验、综合等多学科、多门类的基础数据。在已有共享网络平台和拟建的各类共享服务系统的基础上, 融合建成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以“活动构造数据、地球物理数据 (电磁数据和地震台阵数据) 、地震灾情与救灾数据、火山数据, 构造物理实验数据、新构造年代学数据和空间对地观测数据”为主体数据的信息共享分中心。

(3) 国家人口健康科学数据共享平台

该平台由卫生部主管, 依托中国医学科学院, 建立了多部门联合、分层管理、协同工作的运行服务组织管理体系。按照统一标准规范、统一资源规划和统一技术架构, 实行“逻辑上高度统一, 开放共享;物理上合理分布, 分工合作”的运行服务机制。人口健康平台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科技计划、重大公益专项等人口健康领域科学数据汇交、数据加工、数据存储、数据挖掘和共享服务的任务。人口健康平台设立人口与生殖健康、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中医药学和药学6个科学数据中心, 分别依托国家人口计生委科学技术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中医科学院、国家食品药品监管理局信息中心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

(4) 农业科学数据共享中心

该中心是由科技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支持建设的数据中心试点之一。中心建设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主持, 中国农业科学院部分专业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等单位参加。该中心建设是以满足国家和社会对农业科学数据共享服务需求为目的, 立足于农业部门, 以数据源单位为主体, 以数据中心为依托, 通过集成、整合、引进、交换等方式汇集国内外农业科技数据资源, 并进行规范化加工处理, 分类存储, 最终形成覆盖全国, 联结世界, 可提供快速共享服务的网络体系, 并采取边建设, 边完善, 边服务的原则逐步扩大建设范围和共享服务范围。平台的目标是在“国家科学数据共享工程”建设总体框架下, 以国家科学数据共享的总体规划为依据, 形成一套完整的农业科学数据共享标准体系, 集成80%以上的农业科学数据, 建立一支稳定的农业科学数据资源整合、管理与服务队伍, 实现全社会资源的共享和服务, 最终建成覆盖全国、联结世界的农业科学数据中心, 为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科技发展提供数据支撑。

(5) 国家林业科学数据平台

该平台是科技部、财政部于2011年11月正式认定的23家国家级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之一。“林业科学数据中心”网页是林业科学数据平台的网站, 始建于2004年, 并自2009年始开展全时运行。该网站向社会各界提供林业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目标是采集 (收集) 森林资源数据、森林培育与遗传育种数据、木材科学数据、森林灾害数据、林业生态环境本底监测数据、林业重点工程及典型生态区基础数据、林业信息化基础数据、林业科技信息基础数据等各类林业科技数据, 建立林业科技数据库群。建立计算机网络平台上的林业科技数据共享系统和面向科技发展和政府决策需求的林业科技数据应用系统, 形成承担林业科技数据采集和共享工作的专业人才队伍和工作基地, 探索林业科技数据共享机制。

(6)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该中心作为中国气象学科的国家级数据中心, 负责承担全国和全球范围的气象数据及其产品的收集、处理、存储、检索和服务;研究与应用最新数据处理技术;加工和开发各类气象数据产品;承担国家级气象档案馆的任务职责, 负责全国气象记录档案和工作档案的收集、归档、管理和服务;承担数据和档案业务对省级的技术指导。依据中国气象局“气象资料共享管理办法”的规定, 根据不同用户需求, 向国内外提供各类气象数据及其产品的共享服务。

三、实施进展与成效

《纲要》实施以来, 我国科学数据与信息平台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科学数据共享资源规模进一步扩大, 数据库和数据资源总存量有了大幅增长;文献服务体系建设不断优化, 两大文献资源平台稳步发展;网络实验环境和网络协同环境进一步改善。

1. 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的进展

《纲要》实施以来, 我国科技数据共享工作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科学数据共享数据资源规模进一步扩大和丰富, 与2006年相比, 数据库数量有了大幅度的增长, 数据资源总存量已达到2006年的5倍。科学数据共享平台项目积极为863、973、支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科研计划项目和国家重大建设工程提供科学数据, 数据共享服务成效取得了明显进步。

按照《纲要》的要求, 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积极开展跨部门、跨领域的科学数据的整合, 共建立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地震科学数据、农业科学数据、林业科学数据、气象科学数据等14个科学数据共享平台, 形成了3000多个数据库, 共有160TB多的存量科学数据对外开放。初步建立了遍布全国的分布式科学数据资源共享中心和信息网络体系, 为科学数据的整合、汇交、查询、下载提供了畅通的渠道, 已累计为农业、林业、气象、海洋、交通、医药卫生等领域的科研人员和社会公众提供了超过450TB的科学数据共享服务, 盘活了各行各业多年积累的大量宝贵存量数据, 形成了科学数据共建、共享的初步格局, 数据共享服务取得了明显成效。

开通中国科技资源共享网, 以信息共享带动实物共享的信息网络体系基本形成。中国科技资源共享网整合了各类科技资源信息500多万条, 2009年新增数据50多万条, 提供867万份自然科技资源、35.5TB科学数据、21.5万种科技图书、1.7万种西文科技期刊以及1.2万台大型科学仪器的信息共享。开通后服务量迅速增加, 截至2009年12月31日, 访问用户来自58个国家302个城市。2010年8个地方平台加盟共享网, 截止到2010年, 中国科技资源共享网共集成了各类科技资源信息51万条, 形成28类资源信息数据库, 用户范围覆盖69个国家、国内559个城市, 成为国家科技资源信息共享的门户和枢纽。2011年网站设立了专门的运行服务机构及专职服务人员, 搭建了在线客服、电话客服和邮件客服等用户服务系统。从检索性能、资源分类导航等方面优化改造网络功能, 开发平台运行服务跟踪系统。围绕平台服务需求, 持续更新资源信息, 深入挖掘资源, 开展专题化服务。

(1) 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

根据地球系统科学数据资源本身的特点, 以便于资源的利用和管理为原则, 将平台的数据资源分为:地表过程与人地关系、典型区域、日地系统与空间环境、地球系统科学综合集成和国外数据资源五大类。这些数据资源主要分布在中国科学院、研究型重点高校以及各类重大科研项目中。通过调查与测算, 近20多年, 分布在中国科学院、国内研究型重点高校以及各类重大科研项目产生的地球系统科学领域的“研究型科学数据”总量约为26.19TB (每年约1个多TB) 。截止到2008年底, 平台已经整合集成了1436个数据集, 筛选翻译了4000多个国际数据资源网站, 建立了5个国际数据资源镜像站点, 数据总量达到17.49TB, 占应整合数据资源量的66.8%。整合集成的数据资源全部经过规范化处理, 同时, 开展了数据资源的深度加工和数据产品的生产, 形成了多要素、长时间系列的特色数据产品。通过数据产品, 引领和驱动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实名注册用户42, 016, 网站总访问人次5, 815, 901。已向科技界和社会公众提供了22.44TB的数据服务量, 为609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课题, 青藏铁路、载人航天工程等14项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项目, 汶川地震急应决策与灾后规划、北京奥运空间环境保障等22个民生工程提供了数据支撑服务。

(2) 地震科学数据共享平台

建成了由1个国家中心、10个专业分中心组成的共享服务体系。制定了《地震数据共享管理办法》及4个相关实施细则, 12个标准规范。国家地震科学数据共享平台整合了1990-2008年的地震数据, 建设和改造了48个数据库, 每日产出原始观测数据35~40G, 为西气东输、三峡水利工程、杭州湾大桥、青藏铁路等近百个国家重大工程提供了科学数据服务。截至2011年底, 共整合了51个数据集并提供服务, 内容涉及测震、强震、重力、形变、地电、地磁、地下流体等观测数据, 和探测、调查、试验、专题、防震减灾类数据, 在线共享数据12TB以上。

(3) 国家林业科学数据平台

所提供的数据包括, 森林资源数据、森林生态环境数据、森林保护数据、森林培育数据、木材科学技术数据、林业科技文献数据、林业科学研究专题数据和林业行业发展数据等8大类别, 152个数据库 (组) , 数据总量超过800GB。该数据库系统已经成为当前国内最庞大、最系统的林业科学数据体系。林业科学数据平台提供在线和离线数据服务和技术支持。该平台已经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 已经为数百项各类科技计划项目提供了林业科学数据服务, 获得了用户广泛的好评。

为加强环境科研数据的交流与共享,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建设了1个国家级环境空间数据平台, 同时依托非营利性科研机构改革专项启动费专项资金建设了1个部门级流域生态环境信息平台, 两个数据共享平台的建设, 大大提高了科研数据对环境管理决策的支撑能力和服务水平。

(4) 气象科学数据共享中心

作为我国科技创新的支撑平台, 在数据管理与共享服务标准规范体系、全学科海量数据资源整合、网络化共享平台建设和公益性共享服务等方面开展研究和建设, 取得了一批创新性成果, 共享服务效益显著。项目制定了涵盖数据收集、处理加工、存储管理和共享服务全流程的48个行业标准与业务规范, 建立了较完善的数据管理和共享服务标准规范体系与工作机制;通过全国范围和多行业的数据整合集成、历史资料数字化、国外数据资源引进、自主开发研究等多种方式, 研制了599个覆盖大气科学各领域的标准规范的数据集产品, 数据量达到116.42TB, 使可共享的气象数据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获得了空前提高;建立了由1个主节点和若干个专题服务分节点组成的覆盖全国的分布式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络体系, 在线共享服务的数据量超过50TB;大大增强了气象科学数据的共享服务能力。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方式已从建设初期的离线服务与手抄纸质载体数据为主, 逐步转变成以在线数据服务为主。截至2012年底, 气象科学数据中心在线访问800余万人次, 网络注册用户5.7万个, 其中核心会员1, 377个, 累计为551项国家科技攻关、“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和工程建设项目提供了气象数据服务, 为各领域用户提供的服务数据量超过593TB, 为我国科技创新、重大工程建设等做出了重要贡献。气象科学数据共享中心项目实施后, 在社会上特别是科技界产生了极大影响, 带动了一批相关学科和行业的科学数据共享工作, 在科技部历次中期评估和阶段验收中均名列前茅, 被誉为“我国科学数据共享的一面旗帜”和“科学数据共享的先导性节点”。

(5) 中医药学科学数据中心

以中国中医科学院为中心, 以37个分中心为支撑, 完成整合43个数据库的整合与扩充增量;近几年来数据总量从17G增长到120G。建立了共享分级分类的服务制度。完善中医药科学数据管理与共享服务中心的软硬件设备, 建设符合国家科学技术部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要求的数据中心;实现基于国家科学技术部及医药卫生科学数据管理与共享服务网共享平台的中医药科学数据共享。

2. 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影响

(1) 支撑国家科技计划、重大科研活动和重大工程建设

科技平台专项实施以来为国家重大科技创新科研活动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与信息保障, 基于科技平台长期的观测研究和数据积累, 共为三峡工程、青藏铁路、西气东输、南水北调、载人航天、“天宫一号”空间站等近百项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项目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撑。

在青藏铁路建设过程中, 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交通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地震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等提供了包括青藏高原基础地理数据、青藏冻土观测数据、生态环境变化、高原气候变化等大量科学数据, 为青藏铁路在冻土区建设的可行性的论证和运营维护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持。平台还为青藏铁路/公路运营过程中的寒冻灾害预报预警、地震观测和预报提供了大量的基础数据和历史资料, 以确保青藏铁路/公路的安全运营。

在“神舟”系列飞船的各次发射飞行试验期间, 空间科学学科分中心向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环境预报中心提供了空间物理交互数据资源 (SPIDR) 系统镜像库中大量的太阳黑子、地磁活动数据、F10.7cm射电流量和地磁Kp指数数据, 特别是对“神七”提供了系统定义的全部数据资源的7×24小时连续收集和处理, 确保了环境保障任务的顺利完成。

(2) 服务国防建设和政府决策

亚丁湾护航工作是一项保障我国人民根本利益, 弘扬我国国威的工作。基于海洋科学数据共享中心的大量基础数据和图集产品,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建立了亚丁湾区域的海洋实况分析系统, 为亚丁湾护航舰队提供了强有力的海洋军事环境保障。林业科学数据平台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某部“武警森林指挥自动化系统”建设提供了森林分布数据和相应的技术支持服务。气相科学数据共享平台为解放军总装备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等军事部门制作并提供了大量的气相科学数据, 最大限度地满足了重大气象保障和国防科研工程对气象数据的需求。2009年, 气象卫星数据服务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庆气象保障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60周年大庆的飞行安全提供决策依据。

3. 应用案例

针对农村地区医疗卫生科技资源相对匮乏和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突出问题,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整合人口与健康领域优质科技资源, 在国家人口与健康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建设基础上, 充分发挥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阜外医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医科学院等国内顶级医疗卫生机构的海量科技资源优势和专家服务力量, 开展了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科技服务网工作试点, 围绕“聚焦需求、整合资源、创新模式、服务民生”, 探索了优质国家医疗科技资源服务于农村基层民生的新途径, 提高了相关地区医疗卫生水平, 为基层百姓带来实惠。

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科技服务网整合了大量优质医疗卫生科技资源和专家服务力量, 包括传染病预防、病理诊断等35个国家权威数据库, 视频教学课件1200多件, 乡村医生基础知识培训教材60万字。集成了以解放军总医院、北京协和医院等65家顶级医疗科研机构为主的技术支撑体系, 专家服务队伍稳定在550人以上。同时制作了大批适应农村条件的个性化资源产品和专题数据信息产品, 包括医学百科知识库、疾病诊疗路径、诊疗规范、国家处方集、药品不良反应等。

2012年,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在井冈山、大别山、延安地区推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科技服务网工作, 探索一条“科技服务带动农村医疗水平提升、资源共享惠及基层民生福祉”的新路。平台应科技部对口扶贫县魏县和英山县政府要求, 首次在魏县设立服务站6处, 在英山县扩充服务站点14处, 将优质科技资源服务推送到基层。目前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科技服务网已经在全国13个省26个市县区建立试点, 建立市级远程医学服务中心11个, 县级远程医学服务中心23个, 乡镇卫生院、社区远程医学服务站83个, 村卫生室远程医学服务站点1126个;利用远程医学教育系统和平台专家资源, 针对农村常见病、多发病, 直接培训县、乡、村医生5400余人次, 实习生1200余人次, 接受系统专业培训的县乡村医生16000余人次, 显著提升了当地医疗人员业务能力和水平, 为基层百姓带来实惠。

四、我国科学数据与共享平台建设仍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 科学数据有效利用率低, 对于科学数据和信息平台的综合性知识挖掘与利用需要加强

我国科学数据资源十分丰富, 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我国科学数据库总量占到全世界的十分之一。但长期以来, 人们“重论文, 轻数据”的理念使得科学数据的有效利用率很低, 造成国家投资的极大浪费。目前, 我国科学数据共享中仍存在不少问题, 诸如科学数据共享管理缺乏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保障;对科学数据的共享管理投入不足;科学数据的数字化程度不够彻底, 有的是以数据库形式存在的结构化数据;有的是以文档、文字、图片等非结构化形式存在, 等等。

2. 科技资源整合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影响了自然科技资源服务平台的建设和发展

由于各类自然科技资源载体缺乏有效的统筹, 创新基地与科技平台在不同部门、不同区域、不同行业进行建设, 二者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 难以形成集约效应, 大量创新基地内的自然科技资源未能与科技平台对接实现开放共享。创新基地内部开放共享也缺乏有效的统筹协调, 使得有限的科技资源被耗散, 一些创新基地应有的公益性、公共性发生转移, 公共科技能力下降, 自然科技资源配置效率不高, 其整合的广度和深度有待加强。

五、新形势下科学数据与共享平台建设的实施建议

1. 加强公开服务平台的基础条件建设

建立研发公开服务平台, 整合仪器科技文献服务、科学数据共享、仪器设施共用、资源条件保障、试验基地协作、专业技术服务、行业检测服务、技术转移服务、创业孵化服务和管理决策支持等资源。重点应进一步加强科学数据共享, 大力建设各类科学数据资源的管理和共享服务网, 提供国内外科学数据资源导航。

2. 建设一支高水平和稳定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管理与运行的技术支撑人才队伍

以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为主要构成部分的专业化人才队伍支撑体系是平台能够正常运作的必要条件。相比较而言, 我们更缺乏的是大批从事基础科学设施维护、操作和自我创新, 且具有开放共享意识的技工、实验员、观测员、统计员、管理员等等。如同创新的主动因素是创新人才一样, 使平台能够实现共享的能动因素就是这些具有高度服务意识和精巧操作技能的平台自身专业化人才队伍。尤其是服务于科学数据共享, 精通于计算机、网络、数据处理、管理、服务和共享技术开发的高水平工程师和研发队伍。

摘要:科学数据与信息平台是我国科技基础平台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改善我国网络科研环境、推动科学研究方式的变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报道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实施以来, 我国科学数据与信息平台建设领域的政策响应、重大技术进展, 以及领域专家对未来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科学数据,信息平台,共享平台,网络协同环境

注释

数据化信息平台建设 篇7

能源计量是在能源生产、存储、转化、利用、管理和研究中,实现单位统一、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能源计量与节能监测、能源审计、能源统计、能源利用状况分析是企业能源管理和节能工作的基础,而能源计量是基础中的基础。如果企业没有合理配备能源计量器具,能源管理部门就难以获得准确可靠的能源计量数据,对企业的节能监测、能源审计、能源统计、能源利用状况也就难以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统计。从而无法为企业的能源管理和节能工作提供可靠、准确的指导方向,可能造成企业能源严重浪费,增加生产成本。由于企业能源的浪费,随之也会带来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2 国家城市能源计量中心(新疆)简介

为了更好地发挥计量技术机构在地方节能减排工作中的作用,2011年1月,国家质检总局批复同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依托新疆计量测试院建设“国家城市能源计量中心(新疆)”。该中心在业务上接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的指导,主要任务是:开展能源计量数据采集、监测;能源计量技术研究、能效测试、用能产品能效评价和能源计量评价;接受委托开展能源审计、能源平衡测试;积极探索能源计量数据管理和应用的有效途径,向社会提供能源计量技术服务,为节能减排提供计量技术保障。

“国家城市能源计量中心(新疆)”的建设工作以实现能源计量数据服务和技术服务为最终目标。该中心由四个平台组成: (1) 能源计量数据采集管理信息平台; (2) 能源计量评价平台; (3) 能源计量检测技术服务平台; (4) 能源计量技术研究平台。

3 能源计量数据采集管理信息平台建设

3.1 能源计量数据采集管理信息平台的职能和作用

能源计量数据采集管理信息平台是国家城市能源计量中心(新疆)的首要平台,是其他三个平台的基础,是全面落实自治区节能减排领导小组关于“自治区质监系统要完善能源消费总量监控体系”的重要抓手。该平台完成对新疆重点能耗企业能耗数据网络直报、现场能源数据实时采集、传输,并利用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完成新疆自治区政府对工业能源消耗的监控、管理、分析和预测等工作,满足工业企业的设备能效计算和用能系统节能诊断工作,满足对第二、第三产业的能耗数据的监控分析工作。系统设计范围要求覆盖新疆十大重点耗能行业,包括石油石化、冶金、机电、化学、电力、轻工、煤炭、纺织、公用、建材等行业。

3.2 能源计量数据采集管理信息平台功能框架

能源计量数据采集管理信息平台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方法,将整网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用于部署不同的应用,使得整个基础支撑平台的架构具备可伸缩性、灵活性、和高可用性。因此基础支撑平台的系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主要由外联核心区、共享服务区、内网业务区、网络管理区等网络区域相辅相成,共同组成一个可扩展、高可靠、高安全、高性能的IT支撑系统架构。

基础支撑平台基础网络是业务数据的传输通道,将数据的计算和数据存储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能源计量数据采集管理信息平台按作用可分为网络管理区、外联核心区、内网业务区及共享服务区四部分。

3.2.1 网络管理区

提供对共享资源中心的网络管理、资源管理及安全管理,包括对存储设备的管理、对服务器的管理及对流量及用户行为的管理,为共享资源中心提供丰富的管理策略;同时可实现漏洞扫描、IPSIDS、安全介质等管理。

3.2.2 外联核心区

外联核心网络区包括外联接入、外联核心及内外网隔离等能力。外联区主要有核心交换设备,提供多种接入方式,包括Internet接入、VPN接入、无线接入等;同时存储的数据服务集中下挂到核心交换机上,实现高性能的存储数据转发;外联核心区和内网业务区通过实施安全策略进行隔离,对内外网进行安全隔离。

3.2.3 内网业务区

业务区包括数据采集、资料整理及内网办公区。

3.2.4 共享服务区

提供web服务、应用服务及数据库服务,在接入交换机上部署负载均衡等安全策略,保障不同区域安全的同时,将各种应用均衡到各台服务器上去。

4 国家城市能源计量中心对于促进地方节能减排工作的意义

(1) 国家城市能源计量中心(新疆)依托于新疆计量测试院,通过能源计量数据分析运用,对节能降耗工作的实际成效进行量化和分析,从而为政府实施企业能耗统计与监测、制定城市能源规划、落实节能减排措施等提供技术支持。

(2) 国家城市能源计量中心的建立有利于促进企业能源审计和节能监察工作,推动地方政府把能源计量工作纳入节能减排考核体系,建立节能减排量化指标体系。

(3) 国家城市能源计量中心将有重点地建设一批公共能源计量检测项目,构建能源计量与检测的社会公共服务平台,从而促进低碳行动试点项目,推动新疆节能减排工作健康有序发展,确保实现“十二五”节能目标。

(4) 国家城市能源计量中心将建立和完善节能服务中心体系建设,完善节能检测设备,提高节能服务能力;推广应用新能源计量技术,节能产品的宣传及应用;开展企业生产能源效能计量评价、检测和节能监测,实施节能诊断,挖掘节能潜力,为企业提供能效管理和优化改进方案等咨询服务。

参考文献

[1]杨涛.能源管理系统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 (17) :274.

[2]李纯, 孙健等.能源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能源计量和节能量化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计量, 2008, (11) :34-35.

[3]王凡, 袁超, 唐峰.大型公共建筑能耗计量监测体系的关键技术问题研究[J].建筑科学, 2011, 27 (6) :1-5.

数据化信息平台建设 篇8

关键词:大数据,档案共享,信息资源,平台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以及公众对档案信息需求的不断增长, 档案信息资源逐渐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 了解并实时关注、分享更多的档案信息成为公众的迫切需求。

虽然云计算、云存储、移动互联技术等大数据技术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档案数据不断膨胀的问题, 为实现档案文件电子化、档案资源数字化、档案信息大范围共享提供了技术保障, 但还有其本身的制约因素。比如, 我国的档案信息在“电子时代”数量和体积上的积累已经非常之多, 之前的传统存储方案并不能满足当下大数据时代对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需要, 这个问题的存在也已成为限制档案共享事业发展的瓶颈。因此, 如何界定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相关概念、突破共享平台建设方法, 研究出可行策略成为眼下最为紧要的事情。

一、档案信息资源及共享平台

档案信息资源是相关部门在漫长时间中积累的丰富档案信息, 也是共享平台建设最不缺少的元素。自我国开始探索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建设以来, 已经有所收效——山东、上海等几个省市已最先建立了信息化档案共享中心。

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一般为三种, 分别是内部、系统间以及全社会共享模式, 这三种模式具体操作的难度并不一样, 前两种模式的应用比较广泛, 而现下的当务之急便是在大数据时代环境中顺利实现资源共享。而资源共享平台的存在必须具备以下几点才有存在价值:

首先, 满足客户需求是首当其冲的一点, 而为社会各个领域提供丰富有效的信息也是档案资源必备的服务职能。其次, 可对信息进行分类整理, 舍弃糟粕, 留其精华, 为平台以后的长远发展考虑。另外, 还应该对各区域间的档案信息进行共享活动, 通过一些途径——网络社交建立联系, 形成统一的大数据共享平台。最后, 未雨绸缪, 提前做好安全防护和应急措施, 从根本上消除可能出现的隐患。

二、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当务之急

(一) 实现整体设计。若要建设好共享平台, 必须要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譬如共享平台的工作流程、管理模式分析、服务器体系以及数据库方面的选择等, 还要把控整体方案, 尽可能使平台的所有设计有良好的操控性。以免出现第二次返工的情况, 造成不必要的资金浪费。

(二) 管理机制的健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应该专设管理部门, 制定严谨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方案, 统一各方面的部署, 坚决避免“多头管理”的现象, 提升平台管理的整体标准。另一方面, 共享平台的设计、筹建、管理以及运行维护的各个团队应该严格遵守部门的各项规定, 明确团队理念, 理清自身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全身心投入本职工作, 争取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社会效益最大化。

(三) 重视技术研发。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中, 技术研发环节非常重要, 因为它是档案信息资源价值实现的决定性因素。除了加强云计算、数据迁移等技术的创新和升级, 还应该考虑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 并对引进的技术可以选择性地利用并开发。最终, 研究出适合我国整个社会环境的档案信息资源采集、共享等技术, 以便在整个大环境中处在战略主动的地位。

(四) 保证建设投入无后顾之忧。档案的相关主管部门应及时和专设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管理部门结合, 做好财政预算, 设立专项运营资金, 避免整个平台的管理在正常运行和维护上捉襟见肘。另一方面, 平台运营的建设投入资金应该加强管理, 按时审计, 以免公款挪用等问题的出现。在此基础上, 还要重视共享平台在建设过程中的契机, 利用市场, 吸引投资, 为共享平台的建设寻找更有力的支撑。

(五) 做好安防措施。最不可忽视的问题之一就是安防方面, 所以, 相关管理制度的制定必不可少。其次, 还应该注重对相关人员进行“网络安全”方面的教育, 强化他们的安全意识, 提升在职人员对病毒防护、漏洞修复等方面的技术水平, 设立有效的应急预案, 以期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运行能有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

最后, 让我们共同期待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进步和发展吧!

参考文献

[1]魏晓明.关于信息化背景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问题的探讨[J].黑龙江档案, 2011 (2) :66.

[2]谢立宏.政府应主导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以人为本、循序渐进发展智慧城市.赛迪方略[Z].智慧城市研究中心, 2014-03-13.

[3]徐瑜.网络环境下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J].兰台世界, 2010 (2) :57-58.

[4]马海群.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顶层设计[J].档案学通讯, 2008 (3) :38

[5]祝庆轩, 桑毓域, 方昀.基于云计算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模式研究[J].兰台世界, 2011 (7) :8-9.

[6]冯厚娟.1987年-2010年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研究综述[J].档案管理, 2010 (5) :55-58.

[7]赖娜.大数据时代的档案信息资源“云”共享研究[J].机电兵船档案, 2014 (6) .

[8]王烁.信息时代档案编研的趋势与特征研究[J].兰台世界, 2015 (4) :53-54.

[9]诸云强, 徐敏等.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框架研究[J].档案学通讯, 2011 (2) :65-68.

数据化信息平台建设 篇9

●高职院校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 高职院校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现状

不同层次的高职院校, 由于起步时间、投入经费和技术等方面的差别, 在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构建上存在很大差异, 不同学校的教务管理或人事管理系统大多都是不相同的。

同一层次的高职院校, 都建立起了以满足教学和管理需要的平台或系统, 但由于这些系统建立的标准或技术是各不相同的, 各应用系统间不能互联互通, 因此部门间的信息不能共享、流通和访问。另外, 纷繁复杂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对于一些数据可能会出现重复统计, 或统计口径不一, 造成学校领导无法把握这些数据的来源和准确性。由此可见, 各高职院校在构建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部门资源共享的同时, 却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校内部间的一个个“信息孤岛”, 没有实现全校信息资源的共享。

2.高职院校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存在的问题

(1) 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缺乏对信息化建设的统一指导

由于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没有给各高职院校提供信息化建设的标准, 因此各高职院校在建设管理系统时, 都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自行开发或选择市场的软件。因此, 在制作方法和技术手段、管理平台的功能、对资源数据标准的支持等方面都没有形成一个共同的标准。缺乏一套全国统一的教育信息化标准是导致目前校际间信息系统彼此不兼容, 信息孤岛严重的客观原因。

(2) 各高职院校缺乏对信息化建设的长期规划

各高职院校对信息化建设没有制定一个详细的长期规划, 各部门对于本部门所需要使用的管理系统分别进行建设, 学校的教育技术中心或信息中心一般也无法承担这么艰巨的任务, 所以各部门的信息系统也大多都是购买市场上现成的。但购买的系统一般都缺乏后续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开发商也不会对其进行长期的维护, 更不可能对学校提出的新需求进行不断更新和完善软件。这就导致了各部门的资源不能互通和共享, 学校对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了不必要的重复投资, 信息管理系统运行效率日益降低。

●建立统一的高职院校信息管理系统的重要性和意义

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 应包含有教学服务功能、科研服务功能、管理服务功能, 包括办公自动化, 教务、学生、人事、财务、设备等等各种管理子系统, 各伍丹广东省中山市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个系统不是孤立的, 对信息有着共享的要求。首先, 建立高职院校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 在一个系统里就能全方位的了解学校的信息, 有利于领导对学校数据的总体把握和宏观决策, 实现了对学校资源的统一管理, 使信息资源的使用不再局限于各个系统或部门自身, 也减少了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其次, 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 在实现数据共享的同时, 方便了各系领导了解其他系的发展和建设情况, 通过数据对比, 发现本系发展存在的问题, 及时整改, 促进学校快速稳步发展。

●数据采集平台的设计与功能模块

高职评估新方案自开始实施起, 要求所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每学年须按要求填报《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 (以下简称“数据采集平台”) 。数据采集平台从九个大项, 36个子表格对学校全方位的信息进行采集, 落实和体现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号) 文件的精神。同时, 这是高职院校实现科学管理、规范管理和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手段, 也是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各方面了解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的重要途径。

现行的数据采集平台分单机版和网络版两种。单机版由上海行健职业学院开发, 采用了Excel文件和VBA技术, 具有统计汇总、管理监控和分析开发功能。教育部要求各高职院校上报时采用此单机版上报, 但单机版在采集数据时不能实现各部门信息的及时共享。而网络版则是由广东清远职业技术学院自行开发的校内B/S版, 旨在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管理、分析提供友好的平台 (以下所说的数据采集平台均为网络版) , 对某项新产生的数据能及时更新, 实现动态化管理。

数据采集平台分为基本信息、院校领导等 (如图1所示) 九大项内容, 在填完这九大项内容后, 通过“状态数据汇总”按钮, 实现对学校的生均数、师资队伍情况、专业建设情况、办学经费情况、招生与就业情况数据的统计汇总。

数据采集平台操作流程如下:第一, 各高职院校安排一个专门负责数据采集平台填报部门, 填报部门首先要确定全校教师的身份, 把全院教师的教工号、姓名、教师类别、所属教研室等汇总在一张电子表格里, 将其导入数据库完成数据采集平台的教师信息初始化;第二, 进入数据采集平台将所有老师的权限进行设定, 设定不同身份的老师填写和浏览不同表格;第三, 全院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工号和密码进入数据采集平台, 填写相应表格;第四, 各职能部门、系部领导和教研室主任对表格进行初步审核;第五, 填报部门对数据采集平台所有数据进行统一审核;第六, 学院领导对数据进行最后审核把关;最后, 填报部门把网络版数据导出, 再导入单机版数据采集平台里上报。

●数据采集平台的应用与功能

1. 数据采集平台可实现学校内部各部门资源共享

数据采集平台涉及了高职院校的教学、人事、后勤等各方面的数据。各职能部门都会安排一个专门填报数据的信息采集员, 对本部门的数据进行采集填报。各信息采集员和教师通过填报相关信息, 实现了学校内部资源在数据采集平台上共享, 每个部门的信息资源都成为了全校的公共信息资源, 易于全校资源的流通和汇总。

2. 数据采集平台可实现校际的资源共享

数据采集平台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新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按评估新方案的要求, 数据采集平台必须在专家组进校前30天在校园网上对社会公布, 教育部和其他高职院校可从网上迅速了解该高职院校的即时情况。同时, 由于数据采集平台给各高职院校提供了统一的统计口径和标准, 所以数据的可参考性和可对比性都大大增强, 因此, 通过网络实现了各校际资源共享与交流。

3. 数据采集平台可实现不同权限的人浏览不同的信息

初始化教师的教工号和密码后, 再进入数据采集平台的后台管理系统, 对不同类型的老师所属的权限进行设置, 使其所填写和浏览表格不一样。比如:专任教师就只能填写“师资队伍”表格里的6.1“校内专任教师基本情况”、“校内专任教师授课情况”、“校内专任教师其他情况”三个表格;人事处处长如果是校内兼课人员, 可填写“师资队伍”表格里的6.2的“校内兼课人员基本情况”、“校内兼课人员授课情况”、“校内兼课人员其他情况”三个表格, 并可浏览师资队伍的所有信息, 学院领导可浏览学院的全部信息。通过对不同类型的教师权限的设置, 实现了不同职能的老师浏览不同的信息, 各取所需, 易于维护与管理。

4. 数据采集平台提供强有力的数字化分析工具

数据采集平台对每个表格都具有汇总功能, 并在10“状态数据汇总”一栏里, 通过点击状态数据汇总按钮, 就会对学校的生均数、师资队伍情况、专业建设情况、办学经费情况、招生与就业情况的一些关键数据进行统计和计算, 提供了强有力的数字分析功能。通过对学校的各方面信息进行汇总和统计, 使领导能直接而便捷地从数据采集平台中获取学校的主要信息和总体情况, 为学校领导的决策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撑, 从而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及时性。

●数据采集平台对高职院校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的启示

1.转变管理思路, 建立统一的高职院校管理系统

数据采集平台是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 (试行) 》 (教发[2004]2号) 等三个文件进行设计的, 涵盖了反映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质量的主要信息。数据采集平台的建设, 给各高职院校的信息管理系统提供了新思路和参考, 建立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将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信息资源的整合, 使信息资源自发的在各个部门间进行流动, 在改变了传统的学校行政管理模式的同时, 也将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模式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2.及时更新学校数据, 实现动态化管理

数据采集平台汇聚了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队伍情况、专业建设情况、教学管理情况、经费使用情况等各方面的数据, 从平台就能反映了学校的现状。这要求学校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发生的事件、产生的数据都要及时的输进平台, 方便了学院领导和部门领导了解学校当前的信息, 及时发现问题, 找准问题所在点和差距, 进行改进。因此, 各高职院校对所发生的数据要及时进行更新, 真正做到动态化管理。

参考文献

[1]柳军, 李彦武.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校际间共建共享机制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09 (05)

[2]叶汝军, 贾新民, 谢一风.浅谈高校信息资源整合[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09 (05)

数据化信息平台建设 篇10

【关键词】高速公路;数据平台;养护维修

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交通运输行业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由此给高速公路也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多数高速公路已频繁出现超荷载情况,导致高速公路尤其是高速公路上的桥梁,遭到严重损坏,极大了缩短了高速公路寿命,因此在完成高速公路的建设之后更重要的是注重高速公路的养护与维修。

1.高速公路养护与发展概况

第一条高速公路的建设源于1932年的德国,在第一条高速公路的优势逐渐突显后,其他各国如美国、日本、意大利、英国、法国等相继开始建设高速公路。为充分发挥高速公路的作用,加强国际间的公路运输联系,毗邻的国家将主要高速公路相互连接,从而构成了国际高速公路网,促进了高速公路的进一步发展。我国高速公路源于1988年,第一条高速公路为沪嘉高速公路,经30年的发展,我国已建立高速公路规划网,自东部沿海地区至中西部内陆,各省会城市至全国重要交通枢纽,长三角、珠三角及环渤海经济圈已建立了城际高速公路网[1]。高速公路的养护维修是保证高速公路稳定运行的重要手段,随着高速公路的大规模建设,高速公路的养护维修也不断发展,进行高速公路养护维修的信息化及电子化已成为社会共识,有些企业也已建立养护维修系,但就养护维修理念及养护维修方式而言,其还存在一定问题:第一,缺乏足够的重视。上世纪90年代,我国进入高速公路的建设高峰期,大量资金、人力及技术都投入于建设当中,对于养护维修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第二,基础工作尚未做足。受各方面原因的影响,如经济、科技、人员等,现我国高速公路养护维修的基础性工作尚未做足,这在很大程度上给高速公路的日常养护管理工作造成了影响。第三,缺乏科学化的养护维修工程的规划和决策。由于缺乏科学的养护维修规划,现我国很多高速公路的管理机构大多是在病害已对高速公路的正常运行产生影响或病害正发展到对高速公路的正常运行产生影响的时候才开始制定养护维修对策,高速公路的养护维修处被动状态。

2.高速公路养护维修数据平台优势

高速公路的运输速度快、能力强、效率高等特征不但使我国运输结构得以优化,提高了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效率及服务质量,而且还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2]。为使高速公路能够持续发展,就必须重视高速公路的养护维修。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高速公路的养护维修也有必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建立高速公路养护维修数据平台。高速公路养护维修数据平台的建设有利于养护维修工作的信息化和科技化。平台拥有各高速公路网的连接线、匝道图形及相关的属性数据,可实现路面、路基、桥梁、隧道及其关附属性设施、突发事件等信息的电子化,通过数据平台,工作人员可第一时间掌握相关信息,并及时作出治理决策。此外,在电子地图及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上,工作人员可利用此数据平台查询并定位高速公路及其相关附属设施、养护维修病害的相关信息,同时还可对突发事件进行指挥控制。

3.高速公路养护维修数据平台建设

3.1明确养护任务

养护任务是高速公路进行日常养护维修的理论依据,因此高速公路养护维修数据平台的建设必须要对养护任务进行明确,包括日常养护维修的所有内容,将各项任务分配给相关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并对工作内容及要求提出明确规定,将养护维修任务的管理进行量化,以实现数据平台的集成化、标准化和科学化,使高速公路的养护维修工作能更顺利地进行。

3.2养护技术规范化管理

根据参与养护维修工作的技术人员的实际工作情况及技术水平,高速公路养护维修数据平台的建设可借鉴ISO的文档体系架构形式,在平台上纳入跟养护维修工作相关的操作程序及须知,以丰富数据平台的文档架构。建立此类文档架构之后,养护维修工作的相关技术人员就须依照规范填写相应的技术资料,这样一方面有效避免了因程序和须知与实际养护维修工作不一致而使用养护维修任务无法实施的现象出现;另一方面有利于养护维修工作相关工作人员规范化操作习惯的培养,同时还可对技术指标及操作流程进行定义和规范,实现养护维修技术的规范管理。

3.3养护经验积累和利用

高速公路养护维修数据平台需建立病害库,病害库包括病害数据及病害治理对策。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将每次进行检查时所发现的病害归入病害库当中,同时在将病害进行治理之后还应将相关治理办法归入病害库中的治理对策库当中。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病害库当中的数据就会越来越多,在今后的工作当中,养护维修数据平台就可为相关工作人员和技术人员提供大量的病害数据,若发现相同或相似的病害,相关工作人员或技术人员便可在病害对策库当中找到相应的治理办法,再结合病害的实际情况做出科学合理的治理对策。

3.4控制成本的任务管理

高速公路养护维修数据平台应建立完善的检查体系和任务体系,根据检查体系及任务体系的详细数据,高速公路的相关管理人员就可制定更为科学的年度养护维修任务清单,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任务执行的内容和时间等,将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根据已制定的养护维修任务清单对养护维修任务的执行情况及费用支出情况进行全面跟踪,同时掌握每一任务的完成情况。

4.结束语

现我国已进入一个高速公路养护维修的高峰期,为能有效提高高速公路的服务水平,相关部门有必要引进新技术、实施新工艺、使用新材料,同时建立高速公路养护维修数据平台,以为高速公路的养护与维修提供数据依据,提高养护维修决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从而确保高速公路的安全、稳定运行,以免出现恶性事故。

参考文献

[1]王琰.潍莱高速公路养护综合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山东大学,2011

[2]胡兴安,张云涛.北京市高速公路养护信息管理平台建设[J].交通标准化,2010(11),pp.70-73+74

作者简介

企业反馈信息数据平台设计与开发 篇11

据统计有70%以上的职业院校毕业生选择在学校所在地域范围内就业, 那么根据本区域内的产业需求而设定的教学模式, 就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 能够很快胜任企业的工作需求。因此, 如何在企业和职业院校两者之间进行及时、良好地沟通, 使得职业院校能够切实地根据区域内企业的需求而进行专业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调整, 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提高职业院校的就业水平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企业反馈信息数据平台就是为解决这一问题而设计的。

1 企业反馈信息数据平台介绍

企业反馈信息数据平台主要针对两种用户:区域企业和区域职业院校。两种用户通过注册信息之后可以登录平台, 通过不同的身份认证, 两种用户在该平台上拥有不同的授权。企业可以在该平台上发布企业的反馈信息, 包括企业名称、所属地区、主营业务、企业规模、所属行业、各个岗位人员需求数量等相关信息;职业院校在该平台拥有查询的权限, 可以查询与本学校所设置专业相关的企业所需要的相关岗位的人员数量。通过企业反馈信息数据平台, 为区域企业和职业院校之间建立一个良好的沟通桥梁, 从而为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2 关键技术

2.1 平台体系结构设计

该平台采用客户端/服务器层/数据库处理层三层架构, 利用ASP.NET动态网页开发技术实现服务器层业务逻辑处理, 后台数据库采用SQL Server2005作为数据库服务器[1]。具体的流程是:客户端通过浏览器向服务器端发送数据请求, 服务器层根据用户的请求将数据处理任务交给数据库服务层, 服务器层获取数据库服务器层的数据后, 将处理的结果返回给客户端。图1是该平台总的软件体系结构。

2.2 ASP.NET动态网页开发技术

ASP.NET是目前最流行的动态网页开发技术之一, 它实现了表示层HTML代码与业务逻辑层程序代码的完全分开管理[2]。表示层采用ASP.NETWeb服务器控件实现, 不再区分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程序, 可以直接进行数据交换c业务逻辑层采用C#语言编写事件处理代码, 第一次请求时自动编译执行, 以后再次访问时不需要重新编译。平台开发采用的服务器是[IS7.0�

2.3 A s p.N E T应用程序的安全控制该平台需要建立一个用户注册系统。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运用表单来进行验证e这样做的一个好处就是它可以将用户名和密码进行更加灵活地存储1。ASP.NET提供了功能强大的验证控件用于验证用户的输入, 用户只有拥有正确的授权令牌, 才能访问一个启动了表单验证的目录。验证控件不需要开发人员确定窗体数据验证是在客户端还是在服务器上进行, 而是根据所收集的信息来自动决策, 使得验证控件更加智能化, 提高了平台的安全性。2.4 Asp.NET二级下拉联动技术在平台幵发的过程当中用到了二级数据级联技术, 比如在企业登记信息页面, 可以选择相关行业下的对应工作岗位, 以输人某个具体的工作岗位所需要的人数.它实现的基本思想是:行业下拉条设置为单选.工作岗位下拉条设置为可多项选择两个列表框分别使用两个Ust Box控件来实现, 一个用来显示行业, 另一个用来显示工作岗位, 并通过Label控件显示两个列表框的选中项。具体的实现代码如F:proteolod void Button 1_Click (object sender, Event Args e) I Label 1.T ext=“您选择的是:“;Label 1.Text+=List Boxl.Selectedltem.Text�string temp="->“;for (int i=0;i

参考文献

[1]郇矢宇, 董渊.企业信息平台设计与实现[J].内蒙古大学学报, 2007, 38 (2) :229-233.

[2]华夏, 陈新寓.ASP.NET案例实训[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5-18, 132-138, 236.

上一篇:当前猪病防治要点下一篇:非交易性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