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肺线虫病防治

2024-05-23

猪肺线虫病防治(精选7篇)

猪肺线虫病防治 篇1

猪肺线虫病在全封闭、舍饲模式下发病较少, 但随着近年原生态规模化养猪的推进, 包括农牧区广大适度规模散养户, 本病仍有较高的发病率。结合本病病原学特点、临床症状特点及流行特点, 经临床实践摸索出一套实用的综合防治方法。本病要争取早期发现与准确诊断, 并采用敏感驱虫剂和对症控制继发感染, 善于应用药物间协同增效作用, 以优势的用药方案取得了理想的防治效果。

1 病原学

本病病原体主要是后圆科属的刺猪肺虫 (长刺后圆线虫, Metastrongylus elongatus) 、短阴后圆线虫 (M.pudendotectus) 和萨氏后圆线虫 (M.salmi) 。其中, 危害最大、分布较广、临床常见的是长刺后圆线虫, 该虫体呈乳白色细长丝状, 故曰“肺丝虫”。该病原虫的雄虫体长12~26nun, 尾端具有不发达的交合伞和一对细长的交合刺;雌虫长20~50mm, 阴门靠近肛门, 阴门部有一由角皮形成的球状阴门盖;虫卵呈椭圆形, 淡黄色, 卵壳较厚, 表面不光滑, 卵内含幼虫;其生活史需要经过“蚯蚓”作为中间宿主, 病猪排出的带虫卵的粪便污染养殖环境 (周边环境) 的土壤, 虫卵或刚孵化出的一期幼虫为蚯蚓所吞食, 在蚯蚓体内, 经10~20d蜕皮2次后发育成致病性 (感染性) 幼虫, 健康猪吞食了此种蚯蚓或蚯蚓体内逸出的致病性幼虫, 即会造成循环感染。该病原虫的寄宿部位主要是猪的呼吸道, 如肺实质、支气管、微支气管;自然感染后约经24d发育为成虫, 排卵、成虫寄生寿命约为1年;对外界的生化抵抗力极强, 在粪便中可生存半年以上, 在低温潮湿环境中可生存更长时间;临床上较为敏感的抗虫药包括驱虫净 (四咪唑) 、丙硫咪唑、左旋咪唑。

2 临床症状特点

2.1 视诊检查

症见患猪生长发育明显减慢, 营养水平较高时一般无明显症状, 但在感染虫体较多时, 就会出现明显的呼吸道症状, 如呛咳、喘气等;多数患猪表现为慢性、呼吸性病征, 饮食欲时好时坏, 被毛粗乱、无光泽, 机体逐渐消瘦、贫血, 整体营养状况不良;病程中、后期极易继发或并发其它细菌性、病毒性感染, 此时症状更严重, 多见严重的呼吸困难、全身症状等, 病死率极高。

2.2 剖解病理变化

剖解本病致死病例, 典型病理表现是见该病原虫的幼虫穿过肺泡壁毛细血管, 致使肺组织呈斑点状出血;病原虫一代幼虫逐渐下行至细支气管和支气管内寄居、生长, 其以黏液和细胞屑为食, 于是刺激粘膜分泌量增多, 致使支气管腔内黏膜充血、肿胀、含有大量黏液和虫体, 并造成管腔阻塞及肺泡萎缩等, 这是引起严重呼吸道症状的原因;呼吸道普遍继发细菌性感染, 因此常见炎性、化脓性肺炎病灶以及支气管炎等。

3 流行病学特点

本病的易感、高发对象是育成后猪群 (2~12月龄) , 主要传染源是病猪和感染病原虫的自然宿主 (蚯蚓) , 养殖环境中土壤中带有多量活体病原虫或虫卵时, 被健康猪舔舐摄入, 也会造成食入性传染;本病的流行与蚯蚓的繁殖与分布密切相关, 在蚯蚓大量繁殖的季节最易诱发病变, 因此夏季高温高湿环境条件下, 蚯蚓繁殖旺盛、活动频繁, 本病表现为高发;发病呈地方性流行, 在国内主要分布于华东、华南和东北等地, 主要是其地理环境条件适合于病原虫和中间宿主生存繁衍;主要传播途径是经消化道食入病原体造成传染, 就是猪吞噬了含有感染性幼虫或带虫蚯蚓而引起发病;养殖环境 (猪舍) 卫生治理、消毒工作到位的猪场极少发病;散养猪摄入被污染土壤、水源的机会较多, 发病率较高, 全封闭、舍饲模式下猪群感染率较小。

4 诊断要点

本病诊断依据包括: (1) 视诊症状, 病猪阵发性咳嗽, 呼吸急促、贫血、消瘦。常因幼虫移行带入病原菌, 并发流行性感冒和病毒性肺炎。 (2) 剖检病理, 在肺膈叶后缘, 形成一些灰白色的隆起, 切开后在支气管中找到大量丝状虫体。 (3) 流行特点, 主要是本病的流行多与蚯蚓的分布和活动季节有直接关系, 高发于高温高湿的春夏季、初秋季。 (4) 确诊方法, 常用粪便虫卵检查。以硫酸镁饱和溶液或硫代硫酸钠饱和溶液漂浮法检查粪便虫卵, 镜检可见后圆线虫卵呈椭圆形, 灰白色, 外有一层稍有凹凸不平的蛋白膜, 内含有幼虫, 即可确诊。

5 综合防治

5.1 预防控制

(1) 保护易感群, 猪舍建设要做到科学选址及布局, 力求建于向阳、背风、高燥、利于排湿通风的地点, 舍内铺设水泥地面, 减少猪群误食被虫卵、虫体污染的土壤、水源、中间传播媒介物等, 特别是要严防食入蚯蚓虫体。 (2) 强化猪舍内排泄物的无害化处置, 及时清除粪尿、被污染垫料等, 进行定点生物热发酵或焚烧、掩埋、消毒等无害化处置, 以降低各种历史病感染几率。 (3) 落实驱虫措施, 对于流行地区的猪群, 于春、秋两季至少进行一次预防性驱虫, 或对2~6月龄易感群针对性、预防性驱虫1~2次, 以净化体内病原虫, 减少发病。 (4) 加强日常疫情监测, 及时发现带病个体, 妥善采取隔离治疗及粪便无害化处置, 避免不洁采食而引起发病, 同时还要严防本场 (舍) 外土壤中的蚯蚓被雨水冲刷等进入猪场 (舍) 而被猪误食引起发病。

5.2 治疗方法

本病治疗采用最敏感抗虫剂对症治疗, 常用驱虫净 (粉剂) , 按20~25mg/kg·bw拌料口服;或用本品注射液按10~15mg/kg·bw肌注。本品对各期幼虫治疗有效率达100%, 用药后偶见咳嗽、呕吐、兴奋不安等, 属正常反应, 一般经1~1.5h后即会自动消失。另外, 采用丙硫咪唑、左旋咪唑、阿维菌素、伊维菌素等对症治疗, 也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猪场可结合本场实际, 合理选用驱虫药物, 按具体使用说明进行驱虫即可。

6 体会

6.1

本病治疗中使用的各种驱虫药物, 在达到有效治疗量时, 常对猪的消化道造成不同程度损伤, 尤其是对育成期仔猪伤害较大。建议在驱虫前先行健胃, 可用兽用健胃散 (含山楂、麦芽、神曲、槟榔等) 、消积散 (含焦山楂、麦芽、神曲、炒菜菔子、大黄、玄明粉等) 、胃肠活 (含黄芩、陈皮、青皮、大黄、白术、木通、槟榔、知母、玄明粉、神曲、乌药、石菖蒲、牵牛子) 等, 按0.5%~1%拌料投喂, 连喂3~5d, 之后再进行驱虫, 可大大降低上述驱虫药物毒副作用, 对猪的胃肠机能保护性较好。对于有肠炎症状的病猪, 还可增加日粮中VC的使用量 (常量1.5~3倍量) , 以加速受损胃肠黏膜的修复。

6.2 本病是重要的免疫抑制性疾病之一, 感染本病的患畜继发感染极为普遍, 机体免疫力大幅下降。

因此, 很有必要及时进行对症控制, 在使用驱虫药物的同时, 笔者推荐再用“高纯黄芪多糖 (抗病毒、强免疫力) +氟苯尼考+多西环素”混饮或拌料口服, 本方协同增效作用显著, 尤其是对于呼吸道症状的控制效果良好, 综合治愈率高达90%以上。

猪肺线虫病防治 篇2

松材线虫形态特征

雌雄虫都呈蠕虫形,虫体细长,长1mm左右。唇区高,缢缩显著。口针细长,其基部微增厚。中食道球卵圆形,占体宽的2/3以上,瓣膜清晰。食道腺细长叶状,覆盖于肠背面。排泄孔的开口大致和食道与肠交接处平行,半月体在排泄孔后约2/3体宽处。卵巢单个,前伸;阴门开口于虫体中后部73%处。上覆以宽的阴门盖。后子宫囊长190μm,约为阴肛距的3/4。雌虫尾亚圆锥形,末端宽圆,少数有微小的尾尖突。雄虫交合刺大,弓状,成对,喙突显著,交合刺远端膨大如盘。雄虫尾似鸟爪,向腹面弯曲,尾端为小的卵状交合伞包裹,退火的交合伞在光学显微镜下不易看见,交合伞(为翼)是尾的角质膜的延伸,在问短呈铲状,由于边缘向内卷曲,从背面观呈卵形,从侧面观呈尖圆形。病材中的幼虫虫体前部和成虫相似,但其后部则因肠内积聚大量颗状内含物,以至呈暗色并接结构模糊。幼虫尾亚圆锥形。松材线虫生物学

该线虫由卵发育为成虫,期间要经过4龄幼虫期。雌、雄虫交尾后产卵,雌虫可保持30d左右的产卵期,1条雌虫产卵约100粒。在生长最适温度(25℃)条件下约4d1代,发育的临界温度为9.5℃,高于33℃则不能繁殖。由卵孵化的幼虫在卵内即脱皮1次,孵出的幼虫为2龄幼虫。松材线虫引发的松树萎蔫病的发生与流行与寄主树种,环境条件,媒介昆虫密切相关。在中国主要发生在黑松、赤松、马尾松上。苗木接种试验,火炬松、海岸松、黄松、云南松、乔松、红松、樟子松也能感病,但在自然界尚未发生成片死亡的现象。低温能限制病害的发展,干旱可加速病害的流行。

在中国传播松材线虫的媒介昆虫主要是松褐天牛,在日本除松褐天牛外还有小灰长角天牛、褐幽天牛、Corymbia succedanea Lewis、短角幽天牛、Acaloculata fraudatrix Bates、Monochamus nitens Bates、双斑泥色天牛等7种。在美国携带松材线虫的几种天牛主要以卡来罗纳黑天牛为主。松材线虫检疫与防治 检疫措施

(1)检疫检验方法

直观检验:此种方法主要在产地调查时使用。在调查时仔细观察树木发育是否正常,注意察看有无树脂分泌减少、停止,针叶变褐、萎蔫,枝干及整株枯死的现象,同时观察树干上有无天牛蛀食的痕迹、产卵孔、羽化孔等,如有再行解剖检查。

解剖检验:用工具将可疑感病的树木锯断劈开,看材质重量是否明显减轻;木质部有无蓝变现象;树干内有无松褐天牛栖居的痕迹。

漏斗分离检验:从罹病木发病部位或天牛栖居处钻取木材组织并粉碎,用双层纱布包好,置于下方带有胶管和截流夹的玻璃漏斗上,加水浸泡12小时,取下部浸泡液离心,取其沉淀液15ml,置于解剖镜下,对照松材线虫的形态特征进行检查鉴定。(2)检疫处理

木材及其产品在使用前或出境、进境前用60℃热处理或杀线虫剂处理。检疫中发现有携带松材线虫的松木及包装箱等制品,应立即用溴甲烷熏蒸处理;或浸泡于水中5个月以上;或立即送工厂切片后用作纤维板、刨花板或纸浆等工业原料以及作为燃料及时烧毁。对利用价值不大的小径木、枝桠等集中烧毁,严防遗漏。林业措施

林地清理,砍除和烧毁病树和垂死树,清除病株残体,这是一种较可靠的对策。特别是在危害区采用此法抑制病原的扩散是切实可行的。伐除后必须烧毁和或进行处理,否则将成为新的感染源。设立隔离带,以切断松材线虫的传播途径,如此,可切断天牛的食物补给,可有效地控制天牛虫媒的扩散,以达到防治松材线虫的目的。化学防治

在线虫侵染前数星期,用丰索磷、乙伴磷、治线磷等内吸性杀虫和杀线剂施于松树根部土壤中,或有丰索磷注射树干,预防线虫侵入和繁殖。采用内吸性杀线剂注射树干,能有效地预防线虫地侵入。生物防治

利用白僵菌防治昆虫介体,也可用捕线虫真菌来防治松材线虫。抗病品种

日本主要利用马尾松、火炬松和日本黑松杂交,选育抗病品种。松材线虫病 原

松材线虫病是由蠕形动物门,线虫纲,垫刃目,滑刃总科,伞刃属的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侵染引起的。线虫成虫虫体细长,体长约1毫米,雌虫尾部近圆锥形,末端圆。雄虫尾部似鸟爪,向腹面弯曲(图2)。在广东罹病的松树中还分离出拟松材线虫(B.mucronatus),它与松材线虫十分相似,主要区别是在雌虫的尾部:拟松材线虫为圆锥形,有明显的指形突,其长度约为3.8-5.0毫微米,而松材线虫尾部为近圆锥形,末端钝圆,无指形突。松材线虫-发生规律

浙江省松材线虫病防治条例 等 篇3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有效防治松材线虫病,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植物检疫条例》和《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松材线虫病的防治工作,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松材线虫病防治应当遵循属地管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预防为主、分类施策、综合防治的原则。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松材线虫病防治工作的领导,开展松材线虫病防治知识和法律、法规的宣传,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制定防控应急预案,落实防治工作责任和防治措施。

乡(镇)人民政府(含街道办事处,下同)应当按照法律、法规和上级人民政府的要求,建立具体监管制度,明确责任人员,履行松材线虫病防治相关职责。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松材线虫病防治工作。

住房和城乡建设(园林)、交通运输、民航、铁路、广播电影电视、工商、出入境检验检疫、电力、通信、邮政等部门和单位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松材线虫病防治与检疫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六条省、市、县(区)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机构(以下简称防治检疫机构)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松材线虫病的检疫、检查、疫情监测、除治方案设计与技术指导以及相关监督管理工作。

第七条松材线虫病发生区及其毗邻地区的人民政府应当建立联防联治制度,共同做好联防区域内的松材线虫病防治工作。

跨市、县(区)范围的松林,其松材线虫病防治工作有争议的,由争议双方所在地的共同上级人民政府确定。

第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下列松材线虫病防治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一)疫情监测、防治、检疫封锁经费;

(二)疫情防治基础设施建设经费;

(三)疫情防治日常工作经费。

省人民政府及其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安排松材线虫病防治经费时,应当向松材线虫病防治任务重、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倾斜。

财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松材线虫病防治资金使用的管理,建立有效的资金使用管理和监督制度。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骗取、截留、挪用防治资金。

第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科技、林业等行政主管部门鼓励和支持相关科研、教学、生产单位开展松材线虫病及其防治研究,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

第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对在松材线虫病防治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

第二章检疫检查

第十一条单位和个人跨县级以上行政区域调运松科植物及其制品的,应当向调出地县级以上防治检疫机构申请检疫,经检疫合格取得植物检疫证书后,方可调运。调出地县级以上防治检疫机构发放植物检疫证书的,应当同时将检疫情况告知调入地县级以上防治检疫机构。

单位和个人跨省级行政区域调运松科植物及其制品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单位和个人调运松科植物及其制品,应当在调运物品到达次日起五日内将植物检疫材料报调入地县级以上防治检疫机构备案。调入地县级以上防治检疫机构可以对调运的松科植物及其制品进行复检;复检不合格的,应当进行除害处理或者予以销毁。

第十二条疫木不得调出松材线虫病发生区。因当地不具备安全利用条件或者其他特殊情形确需向外地调运疫木的,应当报经省级以上防治检疫机构批准。

第十三条市、县(区)人民政府根据疫情防治需要并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在松材线虫病发生区及其毗邻地区、重点预防区的交通要道、车站、码头设立临时森林植物检疫检查点,对松科植物及其制品进行检疫检查。

配备检疫人员的木材运输检查机构在检查(巡查)中,应当加强对松科植物及其制品的检疫检查。

第十四条单位和个人在非林区县(市、区)从事松木经营、加工的。应当在取得营业执照之日起十五日内报所在地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五条经营、加工松科植物及其制品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健全检验检测和内部管理制度,建立购销、加工台账,防止可能染疫的松科植物及其制品进入市场。

第十六条木材加工企业利用疫木加工板材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报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许可;利用疫木造纸、制作人造板的,报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许可。

从事疫木加工的企业应当在每年的安全期内完成对病死松木加工和加工剩余物的集中除害处理工作。安全期为每年的十月一日至次年三月三十一日,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当地媒介昆虫的羽化期作出适当调整,予以公告,并报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除前款规定的疫木加工企业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存放、使用染疫松科植物及其制品。

第十七条电力、广播电影电视、通信等单位采购含有松木材料的物品时,应当将检疫要求列入采购合同条款。

从事电力、广播电影电视、通信等工程的施工单位,架设电力设施、广播电视网络、通信网络涉及使用松木材料的,应当事先将施工时间、地点通报所在地县(市、区)防治检疫机构。

施工单位在施工结束后应当即时清理用毕的松木材料,并按照防治检疫机构的要求进行除害处理或者销毁。

防治检疫机构应当对松木材料的清理、除害处理、销毁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技术指导。

第十八条防治检疫机构的检疫人员有权依法进入车站、机场、港口、码头、市场、风景名胜区、林地、仓库、建设工地、木材经营加工和使用单位等场所进行松材线虫病检疫检查、查看有关材料和采样检验,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

检疫人员执行检疫任务时,应当穿着检疫制服,出示执法证件。

第十九条对进出境的松科植物及其制品的检疫,由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按照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和防治检疫机构应当按规定要求互相通报有关检疫信息。

第二十条经检疫检查,发现染疫松科植物及其制品的,所有人应当按照防治检疫机构的要求,在指定地点进行除害处理;不能进行除害处理或者未按照规定要求进行除害处理的。由防治检疫机构代为除害处理或者予以销毁,除害处理费用由所有人按规定标准承担。

防治检疫机构应当对所有人的除害处理进行现场监督。

第二十一条防治检疫机构在检疫检查时,对涉嫌违法收购、加工、运输、销售、存放、使用的松科植物及其制品,经防治检疫机构负责人批准,可以予以暂扣,暂扣的期限不得超过十五日。暂扣期满,经查实对具有前述违法情形的松科植物及其制品,防治检疫机构应当依照本条例的有关规定作出处理;对不具有前述违法情形的松科植物及其制品,防治检疫机构应当立即予以返还。

第三章预防与除治

第二十二条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松材线虫病疫情的监测工作,建立健全松材线虫病监测网络,

配备监测人员,并对松材线虫病重点预防区域实行常年定点监测。

第二十三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松树有异常情况或者枯死的,应当及时向所在地县(市、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当地监测人员报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按照有关监测技术规程的要求进行采样、鉴定。

第二十四条有关单位应当按照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部署和相关技术规程,根据下列分工,组织进行松材线虫病疫调查,建立疫情调查技术档案,及时向所在地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报告疫情调查情况:

(一)国有林场负责其经营管理的松林、松树的疫情调查;

(二)乡(镇)人民政府负责辖区内集体和个人所有的松林、松树的疫情调查;

(三)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管理机构负责其管理范围内的松林、松树的疫情调查;

(四)住房和城乡建设(园林)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城市公共绿化范围内的松林、松树的疫情调查;

(五)交通运输、铁路部门分别负责公路、铁路用地范围内的松林、松树的疫情调查。

第二十五条松材线虫病发生区的县级人民改府应当根据疫情制定松材线虫病除治方案。

病死松树由本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的单位组织专业队伍按照松材线虫病除治方案和防治技术规程进行统一清理。

第二十六条清理病死松树应当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所有人或者经营管理者应当予以配合,不得拒绝、阻碍。

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协助做好病死松树的统一清理工作。

第二十七条清理病死松树所需的林木采伐许可证,由组织清理的单位按规定办理。

清理病死松树和为预防松材线虫病进行松林更新采伐的,其采伐指标在采伐限额内予以优先安排。

第二十八条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及防治检疫机构应当加强对松材线虫病重点预防区松树的保护,制定具体保护措施,防止松材线虫病传入。

禁止将松科植物及其制品调入松材线虫病重点预防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及防治检疫机构应当加强对进入松材线虫病重点预防区其他植物的检疫检查。

第二十九条县(市、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内松林资源分布和松材线虫病发生情况,制定松林更新改造计划,报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松林更新改造计划,促进森林健康。

对已经发生或者容易发生松材线虫病的公益林,可以采取合理的采伐方式和强度进行更新改造。

第三十条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对古松以及其他有特殊保护意义的珍贵松林、松树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

松林、松树的所有人或者经营管理者,应当及时清除虫害木、衰弱木、雪压木、风倒木、火烧木等。并结合抚育间伐,有计划地更新改造松林。

第四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一条对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植物检疫条例》和《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已有法律责任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二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一条第一款、第二款规定,未办理植物检疫证书的,由防治检疫机构进行补检,补检合格的,补发植物检疫证书,并可以处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补检不合格的,应当按照本条例第二十条的规定进行除害处理,并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十一条第三款规定,未向调入地县级以上防治检疫机构备案的,由防治检疫机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五百元以上二干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三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二条规定,擅自调运疫木的,由防治检疫机构处以一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危害的,处以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对调运的疫木。应当按照本条例第二十条的规定进行除害处理。

第三十四条违反本条例第十四条规定,在非林区县(市、区)从事松木经营、加工,未向所在地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的,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五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五条规定,未建立购销、加工台账的,由防治检疫机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六条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第一款规定,未经许可利用疫木加工的,由防治检疫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疫木、加工剩余物和违法所得,并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第二款规定,未在安全期内完成对病死松木加工和加工余物除害处理的,由防治检疫机构责令限期进行除害处理或者销毁,并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吊销疫木加工许可证。

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第三款规定,存放、使用染疫松科植物及其制品的,由防治检疫机构没收染疫松科植物及其制品,并可以处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七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第三款规定,施工单位未进行清理、除害处理或者销毁松木材料的,由防治检疫机构予以销毁,并可以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八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五条第二款规定,未按照松材线虫病防治技术规程对病死松树进行清理的,由防治检疫机构责令改正,并可以处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九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八条第二款规定,将松科植物及其制品调入松材线虫病重点预防区的,由防治检疫机构处以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并对松科植物及其制品进行检疫。检疫合格的,责令改正;检疫不合格的,予以没收。

第四十条任何单位和个人违反本条例规定,阻碍松材线虫病防治工作,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规定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一条未按照本条例规定办理相关检疫手续、进行除害处理、使用疫木等造成松材线虫病疫情扩散的,除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本条例规定给予行政处罚以外,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四十二条依法承担松材线虫病防治职责的部门和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有管理权限的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按照本条例规定履行松材线虫病防治职责,造成严重后果的;

(二)违反规定的权限、程序核发许可证书和植物检疫证书的;

(三)骗取、截留、挪用松材线虫病防治经费的;

(四)其他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行为的。

第五章附则

第四十三条本条例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松材线虫病发生区,是指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单位,由省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鉴定确认发生松材线虫病的地区。

(二)松材线虫病重点预防区,是指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的易发生松材线虫病,需要特别保护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和有特殊意义的重点生态区域。

(三)疫木,是指染疫的松科植物、松材线虫病发生区内未经除害处理的松科植物及其制品。

第四十四条本条例自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2004年11月12日省人民政府发布的《浙江省松材线虫病防治办法》同时废止。

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3号)

《浙江省松材线虫病防治条例》已于2009年7月31日经浙江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

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散养户发生猪肺线虫病的治疗 篇4

1 发病情况

南平市延平区来舟镇农户吴某, 2015年5月20日, 到外省某养殖场购入后备母猪29头, 2015年6月10日发现有3~5头猪出现干咳、呼吸困难等症状, 随后病猪不断增多, 吴某认为可能是调运过程由于环境改变, 猪得“感冒或肺炎”, 自己用青、链霉素、庆大霉素和卡那霉素等广谱抗菌素进行对症疗法就治, 用了1周, 效果不明显。2015年6月20日前来就诊。经现场了解该场所养的商品猪已先后免疫猪瘟、口蹄疫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疫苗;但猪舍设施简陋, 到处都是污水, 污染极其严重, 猪舍、饲料间内均饲养有猫、犬及鸡群随处走动, 卫生条件差, 平时也疏于管理, 消毒不严, 并且饲养密度过高。至6月20日共发病10头, 死亡1头, 发病率为34%。死亡率为10%。

2 临床症状

病猪主要表现为食欲减少, 消瘦, 贫血, 发育不良, 被毛干燥无光;阵发性咳嗽, 特别时早晚运动后或遇冷空气刺激时尤为剧烈, 鼻孔流出脓性黏稠分泌物, 严重病例呈现呼吸困难, 腹式呼吸, 触诊胸部有明显疼痛;有的病猪害发生呕吐和腹泻 (3/10) ;有的在胸下, 四肢和眼睑部出现浮肿 (5/10) ;有的可视黏膜苍白, 眼结膜见有虫斑 (3/10) 。

3 病理变化

解剖1头病死猪, 病死猪身体消瘦, 全身黏膜、浆膜苍白。肺部明显肿大, 表面有大量灰白色的坏死灶, 切开支气管, 见管腔黏膜充血、肿胀, 含有大量黏液和乳白色的虫体, 虫体长约20~40 mm, 呈细丝状, 整个小支气管完全被虫体堵塞。支气管壁增厚, 周围呈淋巴样组织增生, 肺脏局部发生红色肝变, 并伴发有气管、支气管和肺脏的出血和气肿变化, 支气管扩张, 其中充满黏液和卷曲的成虫, 肺的尖叶和隔叶的后缘有灰白色隆起的气肿小叶。

4 实验室检验

采取肺内的线虫在显微镜下观察, 可见虫体的口囊较小, 口缘有一对三叶侧唇, 交合伞、肋和一对交合刺明显, 虫体的尾部弯向腹侧。

根据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实验室检验可以诊断为猪肺线虫病。

5 防治措施

5.1 隔离消毒

首先将病猪隔离, 病死猪只焚烧深埋;清理污水, 消灭蚯蚓;对圈舍、地面、环境、粪便等用聚维酮碘按1:300稀释后进行消毒, 食槽用抗毒威彻底消毒, 1次/d, 连用5 d。同时加强猪场卫生管理, 注意舍内通风换气, 供给清洁饮水, 增加营养, 以提高猪群抵抗力。

5.2 药物治疗

对已发病猪采用丙硫苯咪唑按15 mg/ (kg体重) 投服, 1次/d, 同时用“依维菌素或阿维菌素”皮下注射1次, 连用3 d。

5.3 药物预防

对其他19头未发病猪采用四咪唑 (按20~25 mg/ (kg体重) ) 混入饲料给药。

采用上述方法, 没有新病例发生, 第二天病情即有好转, 食欲开始增加。持续用药3 d后, 除病情严重的2头死亡外, 大群基本恢复, 治愈8头, 治愈率达88.89% (8/9) 。

6 小结与体会

6.1 猪肺线虫病是猪的一种常见寄生虫病, 但从未引起人们的重视, 近些年来这方面的报道不多。猪一旦出现呼吸系统疾病, 往往只考虑传染病, 仅选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 效果很不理想。

6.2 猪肺线虫病的致死率虽然不高, 但它很容易诱发猪喘气病、猪副嗜血杆菌病、猪蓝耳病、胸膜肺炎、放线菌病、猪肺疫等一系列传染病, 从而导致猪的大批死亡, 因此, 一定要注意对猪进行驱虫。

猕猴桃根结线虫病防治不可忽视 篇5

猕猴桃根结线虫病防治不可忽视

猕猴桃价格看好,各地掀起猕猴桃栽植热.这样大批量栽植苗木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苗木质量不能保证.笔者抽查的结果是,果农购进的苗木100%带有根结线虫病,轻者会造成树体长势弱,产量低,果质差,重者会导致树体死亡.若不及时防治,可能给猕猴桃产业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

作 者:张有平孙春兰  作者单位:张有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果树研究所,710065,西安)

孙春兰(陕西省眉县植保站)

刊 名:西北园艺 英文刊名:NORTHWEST HORTICULTURE 年,卷(期): “”(2) 分类号:S4 关键词: 

猕猴桃根结线虫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篇6

一、发生危害

1.危害情况

猕猴桃根结线虫病主要危害根部,受害根部肿大呈瘤状或根结状,每个根瘤有一至数个线虫。将肿瘤解剖,肉眼可看到线虫。受害初期根瘤表面光滑,后期颜色变深,数个根瘤常常合并成一个大的根瘤物或呈节状,大的根瘤外表粗糙,其色泽与根相近,后期整个瘤状物和病根均变为褐色、腐烂,散入土中,整株萎蔫死亡。

2.传播途径

猕猴桃根结线虫主要依靠病土、带病种苗以及人为农事活动传播。

二、综合防治技术

1.农业防治

培育无病苗木:选择无病苗圃地育苗,不能利用原来种过葡萄、番茄及十字花科的旱地作猕猴桃苗圃地或果园,最好采用水旱轮作地作苗圃地和果园定植地,减少猕猴桃根结线虫的初侵染来源。

配方施肥:有条件的地方实行配方施肥,根据土壤的肥力状况科学施用氮、磷、钾肥,并适当补充钾、硼等微量元素肥料,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严格苗木监管:禁止从发生根结线虫病的病区调运猕猴桃苗木到未发生根结线虫病的区域种植,防止猕猴桃根结线虫病的传播蔓延,病区苗圃起苗后,严格监管检查,发现猕猴桃根结线虫病危害重的病苗或病株,应集中销毁处理,禁止人为造成病苗传播。

2.化学防治

苗圃地防治:病区猕猴桃苗圃培育猕猴桃苗前,每亩用0.1%的克线磷3~5公斤进行土壤处理,以预防根结线虫病的危害。培育(假植)猕猴桃苗圃,可选用20%丁硫克百威乳油1 000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1000倍液按照1:1比例灌根,或用20%呋虫胺可溶剂500倍液灌根,或0.1%克线磷3~5公斤水溶后随水浇施,以减轻根结线虫病的危害。

苗木移栽前防治:苗木移栽前,选用20%丁硫克百威乳油1000倍液+1.8%比例混合灌根,或用20%呋虫胺可溶粒剂500倍液浸根30分钟,沥干水分后栽植,或用0.1%的克线磷水溶液浸根1小时,栽前再用0.136%赤·吲乙·芸苔可湿性粉剂1克兑水5公斤加细泥土调成稀泥状,蘸根处理后定植,可促进根系的生长,防治猕猴桃根结线虫病的扩散蔓延。

发病果园防治:若已移栽的猕猴桃苗发生根结线虫病危害,可选用10%的噻唑膦颗粒剂3~5公斤或5%丁硫克百威颗粒剂1公斤+淡紫拟青霉颗粒剂3公斤与10~15公斤细土混合均匀施入根冠周围的环状沟内,盖土,浇水至土壤湿润即可,或选用20%丁硫克百威乳油1000倍液灌根,或使用20%呋虫胺可溶剂500倍液灌根处理或涂干处理。

番茄根结线虫病的无公害防治技术 篇7

1.1 清洁田园 番茄拉秧应及时,以防止带虫及卵囊的根系残留在土壤内。拉秧时先把残根捡净并带出田,晒干后集中焚烧或深埋。

1.2 合理轮作 与根结线虫寄主范围外的蔬菜作物进行轮作,特别是与粮食作物轮作,有条件的菜田采用水旱轮作,可大大减少潜藏在土壤中的根结线虫,减轻根结线虫病害的发生与为害。如与大蒜、韭菜、辣椒等抗(耐)病蔬菜进行轮作,春茬在蔬菜拉秧后可栽植1茬水稻,效果极好。

另外,轮作还可以平衡土壤养分,促进蔬菜作物的生长发育,提高其抗病能力。

1.3 选用抗病品种 在我国,已引种了一些对南方根结线虫抗性较高甚至免疫品种(系),如华引抗A、B、C、Smallfry、T17-1、T18-1、T19-1等。国内选育的一些品种(系)也表现出对南方根结线虫较高的抗性,如天正早粉系列的个别品种和山东农科院蔬菜所选育的2002-2和2002-6品系。目前种子市场所售抗根结线虫病害的品种,如仙客一号、M158、M6、平方米15等对根结线虫也都有较高抗性。

1.4 嫁接换根 嫁接换根即是选择抗某一种土传病害或同时抗几种土传病害的植物作砧木,以预防栽培作物土传病害的发生。笔者培育的番茄砧木品种线虫绝1号、3号、4号,对根结线虫免疫,同时还具备良好的抗低温和耐高湿性能。经2005年在根结线虫危害较重的日光温室内进行的嫁接栽培试验,嫁接接穗为金棚一号番茄品种,产量分别比金棚一号自根苗提高58.05%、76.96%、75.95%,且亲和性极好,嫁接成活率均在90%以上。

1.5 培育无病壮苗 应选用无根结线虫的土壤进行育苗或进行苗床土消毒,1立方米苗床土可用50%辛硫磷乳油或48%乐斯本乳油150~200毫升,均匀拌入,以杀灭床土内线虫,培育无病壮苗。

1.6 温棚土壤高温消毒 在6~8月份的盛夏,温棚蔬菜作物换茬期间,清除作物残株及杂草,耕翻耙平后作畦灌水,覆盖地膜或旧农膜,膜四周压实,然后密闭温棚,使棚温升至50℃~60℃,20厘米地温在45℃以上,持续15~20天,可杀死大部分根结线虫。若每667平方米用碎稻草或碎麦秸500~1000千克和100~200千克生石灰均匀施入病田,然后灌水、覆膜、闭棚升温,效果更好,同时对土壤中的真菌、细菌及杂草种子亦有较好的杀灭作用。

2 药剂防治措施

2.1 化学药剂防治 用10%福气多颗粒剂2.0千克/667平方米,或5%好年冬颗粒剂3.0千克/667平方米,或10%益舒丰颗粒剂1.67千克/667平方米,或10%克线丹颗粒剂3.0千克/667平方米,或50%棉隆可湿性粉剂5.0千克/667平方米,或10%力满库颗粒剂5.0千克/667平方米,撒垡头,然后耙平,药和土壤均匀后作垄;或2/3的药剂量撒垡头,1/3的药剂量定植时施于定植穴,可有效控制根结线虫的危害。番茄生长期间发现感病,可结合灌水,在根际撒施10%力满库颗粒剂2~3克/株或用“战线”水剂2000~3000倍液灌根。

2.2 生物药剂防治 用线虫必克(微生物厚孢子轮枝菌粉粒剂)1.5~2千克/667平方米,或灭线宁(淡紫拟青霉)1.5~2千克/667平方米,撒垡头,然后耙平,药和土壤掺均匀后作垄;或2/3的药剂量撒垡头,1/3的药剂量定植时施于定植穴,可有效控制根结线虫的危害。番茄生长期间发现感病,可用1.8%齐螨素(阿维菌素)乳油3000~5000倍液灌根,每株灌100~200毫升,间隔10~15天1次,连灌2~3次。

3 其他防治措施

上一篇:英语教育毕业论文下一篇:马克思货币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