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胞囊线虫病

2024-08-20

大豆胞囊线虫病(精选7篇)

大豆胞囊线虫病 篇1

大豆胞囊线虫病 (Heterodera glycies Lchinohe) 又名大豆黄萎病, 俗称“火龙秧子”。一直是世界大豆产区的主要病害。该病于19世纪80年代首先在中国和日本发现。1954年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发现了该病。2002年由于大豆胞囊线虫病危害, 美国大豆产量损失360万kg, 约合7.84亿美元[1]。事实上, 巴西每年有数百万公顷大豆遭受大豆胞囊线虫危害[2]。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重视对该病的研究。大豆胞囊线虫病在黑龙江省发生十分普遍, 其中以西部干旱、风沙、盐碱地区危害较严重, 较重年份减产70%左右, 甚至绝产。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 黑龙江省200万hm2大豆主要集中在西部及北部区域。这些地区由于气候等环境条件限制, 没有适宜的禾本科轮作植物, 导致大豆大面积连作, 缺少适宜的抗病品种, 大豆胞囊线虫病危害加剧, 大豆产量损失严重。该文简要介绍了黑龙江省大豆胞囊线虫病的发生与防治情况。

1 黑龙江省大豆胞囊线虫病的发生及危害

1.1 危害病状

大豆胞囊线虫病第一代发生在大豆幼苗期, 主要危害根部。被害植株明显矮化、叶片变黄早落、花期延迟、花器丛生, 花及嫩荚萎缩, 结荚少而小, 甚至不结荚;病株根系不发达, 支根减少, 细根增多, 根瘤稀少, 发病初期病株根上附有白色或黄褐色如小米粒大小颗粒, 即胞囊线虫的雌性成虫。被害根部表皮龟裂, 极易遭受其它真菌或细菌侵害而引起瘤烂, 使植株提早枯死。

1.2 病原形态

大豆胞囊线虫 (Heterodera glycies Lchinohe) 在分类学上属线虫纲垫刃目异皮科胞囊线虫属。其卵呈长椭圆形、淡黄白色, 大小为75~120μm×37~44μm, 大部分藏于胞囊内, 少部分藏于卵囊内, 幼虫分4个龄期。一龄幼虫在卵内发育;蜕皮后成为二龄幼虫, 呈蠕虫状, 体细长透明, 头部较宽, 尾部较长;三龄幼虫呈豆荚形, 雌雄虫外形无明显差异;四龄幼虫雌雄明显可辨, 雌虫呈烧瓶状, 白色, 体长330~410μm, 雄虫恢复蠕态线形, 体长33~370μm, 尾部有爪状交合刺;雌成虫呈黄白色, 柠檬状, 后期变为深褐色, 大小为340~1 100μm×230~720μm, 雄成虫线形透明, 头尾部较钝圆, 尾部微向腹面弯曲, 尾末有一对交合刺弯向腹面, 大小为1 100~1 400μm×30~40μm[1]。

1.3 发生特点

大豆胞囊线虫是一种土传的定居性内寄生线虫, 其分布广、危害重、寄主范围宽、传播途径多、存活时间久。大豆胞囊线虫在寄主根系分泌物刺激下, 胞囊内卵在卵壳内孵化为第一龄幼虫, 蜕皮后变为二龄幼虫。二龄幼虫侵入根系开始取食细胞, 被取食的细胞之后变为多核的合胞体。幼虫在寄主根部经过三、四龄幼虫期而发育成成虫。雌成虫身体膨大, 最终突破豆根表皮而显露出来。雄虫仍然保持蠕虫状, 其离开寄主根部, 寻找雌虫交尾。卵在雌虫内形成, 部分卵产在卵囊或叫“凝胶状基质”, 其中有时也能发现雄虫。雌虫老熟后身体变成坚硬的胞囊, 以保护卵, 并在土壤中越冬。大豆胞囊线虫除为害大豆外, 还可为害小豆、绿豆、赤豆、金沙草、繁缕、苍耳、决明和胡枝子等。

1.4 大豆胞囊线虫病发生条件及流行因素

1.4.1 发生条件

在田间, 大豆胞囊线虫每年可发生3~5代, 其发育最适宜温度为23~28℃, 低于14℃和高于34℃线虫停止发育[3]。在零下24℃6个月后二龄幼虫仅有少量存活[4]。在没有寄主情况下, 大豆胞囊线虫可以在土壤中存活6~8a[5]。土壤湿度一般以60%~80%最为适宜, 土壤过湿氧气不足, 线虫易窒息死亡。通透性好的沙壤土有利于大豆胞囊线虫发育。

1.4.2 病害流行

大豆胞囊线虫在黑龙江省一年可发生3代左右, 其中第一代在苗期侵染大豆根部, 造成的创伤有利于其它病菌侵染, 如大豆根腐病等经常与大豆胞囊线虫病联合危害大豆。大豆出苗后28d左右为第一代大豆胞囊线虫显囊盛期, 第一代大豆胞囊线虫对大豆的危害最为严重, 常导致大豆根系受损, 植株矮小枯黄, 根瘤减少。大豆胞囊线虫以卵在胞囊内于土壤中越冬。春季温度在16°C以上, 卵发育孵化出2龄雌性幼虫, 从大豆根毛侵入, 寄生于根皮层内, 雌成虫身体膨大后突破大豆根部的表皮, 与土壤中的雄虫进行交尾, 完成第一代的发育过程[1]。大豆胞囊线虫病在黑龙江省发生十分普遍, 其中以大庆、安达和富裕等地区危害较严重。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 黑龙江省200万hm2大豆主要集中在西部和北部区域。这些地区由于气候等环境条件限制, 没有适宜的禾本科轮作植物, 导致大豆大面积连作, 缺少适宜的抗病品种, 大豆胞囊线虫病危害加剧, 大豆产量损失严重。

2 黑龙江省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小种类型及分布

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为黑龙江省大豆胞囊线虫优势小种。但在黑龙江省西部大庆、安达和富裕等风沙盐碱地区, 大豆胞囊线虫病发生比较严重, 种植常规大豆品种严重减产, 甚至绝产。因此, 当地农民普遍应用抗病品种, 但同一抗病品种连续种植若干年后, 由于在抗病基因的选择压力, 生理小种毒力发生了变化, 例如安达个别地块胞囊线虫生理小种由3号小种变为14号小种[6], 使原来抗3号小种的大豆品种对新小种没有抗性, 导致大豆减产。因此, 应该重视监测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小种毒力变异, 从而指导生产, 避免损失。育种者应该从不同抗原获得抗性基因来拓宽大豆品种抗性。

3 大豆胞囊线虫病综合防治技术

以预测预报为前题, 以农业防治为基础, 强化农业技术措施, 合理运用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及物理防治等技术措施, 达到经济、安全有效地防治病害的目的。

3.1 农业防治措施

3.1.1 应用抗病品种

应用抗病品种是防治大豆胞囊线虫最经济有效的途径, 各地应根据实际情况, 选择适宜的抗病品种。此外, 同一地块抗病品种不应连年种植, 应与非寄主植物轮作, 以保证抗病品种抗性可持续。

3.1.2 合理轮作

通过3a轮作即可减轻大豆胞囊线虫危害。麦-杂-豆, 玉-玉-豆等轮作体系均可达到减轻病虫发生的作用。对大豆胞囊线虫病较严重的地块, 至少应进行5年以上轮作方可减轻危害。研究表明, 万寿菊能够显著降低大豆胞囊线虫虫口密度。所以, 种植万寿菊的地区, 应将万寿菊纳入轮作体系, 万寿菊能够有效抑制大豆胞囊线虫病的发生[7], 提高大豆产量。

3.1.3 严格检验种子

泥花脸豆、种子间混有土粒等都可能带有线虫, 因此, 要做好种子的检验。尽可能避免从胞囊线虫病较重地区引调种子。农机具也是胞囊线虫传播载体, 异地作业应做好清理工作。

3.2 药剂防治措施

药剂防治是当前综合防治大豆胞囊线虫病中一个主要手段, 通过药剂拌种或沟施, 抑制胞囊线虫的侵染危害, 保根壮苗, 减少大豆产量损失。可应用适宜的化学药剂或生物制剂对大豆胞囊线虫进行防治, 如菌线克、阿维菌素、菌克毒克和根保菌剂等。

3.3 生育期间增施叶面肥

大豆受胞囊线虫危害后, 根系吸收能力减弱, 苗期出现叶片发黄, 苗弱等现象, 喷施叶面肥能够快速增加营养, 有效缓解症状, 减轻大豆胞囊线虫危害, 降低产量损失。

4 结论

就大豆胞囊线虫病防治而言, 在黑龙江省安达和大庆等西部干旱盐碱土地区, 大豆胞囊线虫较重, 应以抗病品种应用为主, 适当加大播种密度, 能够显著提高大豆产量;其它大豆胞囊线虫病危害相对较轻的地区, 在没有适宜的抗病品种情况下, 应以农艺措施为主要防治手段。选择产量性状优良的品种, 应用杀线剂处理种子, 结合高产栽培技术, 合理配方施肥, 增施叶面肥等, 能够减轻胞囊线虫危害, 保证大豆产量。

参考文献

[1]段玉玺, 陈立杰.大豆胞囊线虫病及其防治[M].北京:金盾出版社, 2006.

[2]Riggs R D.Cyst nematodes in the southern USA[R]//Riggs R D.Nematology in the southern reg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Cooperative Series Research Bulletin, 1982, 276:77-95.

[3]Burrows P R, Stone A R.Heterodera glycines.CIH Descriptions of plant-parasitic nematodes No.118.Wallingford (GB) :CAB International, 1985.

[4]Slack D A, Hamblen M L.The effect of various factors on larvae emergence from cysts of Heterodera glycines[J].Phytopathology, 1961, 51:350-355.

[5]Slack D A, Riggs R D, Hamblen M L.The effect of various factors and moisture on the survival of Heterodera glycines in the absence of a host[J].Journal of Nematology, 1972, 4:263-266.

[6]YU Bai-shuang, DUAN Yu-xi, WANG Jia-jun, et al.Selection of virulent phenotypes from an original race3population of heterodera glycines by resistant cultiv-ars[J].Soybean Science, 2009, 28 (3) :491-494.

[7]于佰双, 段玉玺, 王家军, 等.轮作植物对大豆胞囊线虫抑制作用的研究[J].大豆科学, 2009, 28 (2) :256-259.

大豆胞囊线虫病 篇2

1 轮作、连作对大豆病虫害和土壤的影响

1.1 轮作、连作的概念

同一块地上有计划地按顺序轮种不同类型的作物和不同类型的复种形式称为轮作。同一块地上长期连年种植同种作物或一种复种形式称为连作,又叫重茬[1]。

1.2 连作发生危害原因

大豆是典型的不耐重、迎茬的作物。大豆连作时,大豆的根系吸收养分总是停留在同一水平上,大量吸收某种特需营养元素后就会造成土壤养分的偏耗,使土壤营养元素失去平衡,引起土壤中的营养元素的种类、数量发生变化;大豆根系分泌物、根茎腐解物、根际微生物的变化使土壤环境恶化,土壤中胞囊数量增加,大豆胞囊线虫的危害加重,其他病虫草周而复始地恶性循环式地感染危害大豆;大豆根系分泌氨基酸较多,使土壤噬菌体增多,其分泌的噬菌素也随之增多,从而影响根瘤的形成和固氮能力;在耕作、施肥、灌溉等方式固定不变时,会导致土壤理化性质恶化,肥力降低,有毒物质积累,有机质分解缓慢,有益微生物和数量减少,从而造成大豆减产、品质下降[2]。

1.3 轮作对大豆胞囊线虫病和土壤的影响

大豆胞囊线虫是专性寄生物,而且寄主范围很窄,仅限于少数豆科植物,轮作非寄主植物,使线虫找不到寄主而死亡,这是轮作的重要理论依据。合理轮作不仅能调节土壤养分和培肥地力,改善农田生态条件,改变土壤中的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改善土壤理化特性,而且还能减少寄主范围窄的大豆胞囊线虫的危害并防止蔓延,促进土壤中对胞囊线虫有拮抗作用的微生物的活动,从而抑制胞囊线虫的滋生,明显增加大豆产量,改善品质,降低成本。

2 轮作防治大豆胞囊线虫现状

20世纪以来,国内外的学者就开始在栽培方式如轮作防治大豆胞囊线虫进行研究,迄今为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成果,研究发现采用轮作方式是防治大豆胞囊线虫病的经济有效措施,轮作植物与大豆胞囊线虫间的关系的研究也备受关注。李国祯等的调查数据显示随着大豆轮作年限的减少和连作年限的增加,每株大豆根上的胞囊数是逐渐增加的[3]。董晋明以山西当地大豆农家品种重茬为对照,轮作年限分别为3年、4年、5年3个处理。结果表明,轮作使土壤中的胞囊有减退趋势,但并无规律可循[4]。杨岱伦研究发现大豆胞囊线虫非寄主作物的根系分泌物对大豆胞囊线虫卵的孵化具有一定作用,大豆和稗草根分泌物可促进大豆胞囊线虫孵化,大豆三次试验促进孵化率幅度在11%~140%;高梁、玉米和棉花的根分泌物有抑制孵化的作用,抑制幅度在1.8%~88.1%[5]。Tefft等结果表明,大豆根渗出物能引起大豆胞囊线虫卵孵化,但随着大豆植株衰老,这种对大豆胞囊线虫卵孵化的诱导能力下降[6]。刘维志,远方等研究认为作物的根分泌物是胞囊和卵孵化的一个重要影响因子,寄主根分泌的化学物质对大豆胞囊线虫有抑制或促进作用,非寄主植物蓖麻的根渗出物能促进大豆胞囊线虫卵孵化[7]。孙漫红等发现连作土壤中土壤状况与大豆胞囊线虫的多少有一定关系[8]。Shepherd研究发现,离体试验的线虫与非寄主植物相互作用中,卵可以孵化,但在寄主植物作用下,卵孵化率更高。靳学慧等研究表明,长期轮作使土壤中胞囊数量有减少的趋势,轮作12年后土壤中胞囊数量达到动态平衡[9]。李孱等在绥化研究了不同轮作方式能显著影响大豆根区胞囊线虫的数量[10]。王克安等指出小麦-大麦-大豆的轮作方式对大豆胞囊线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小麦-玉米-大豆的轮作方式对减少大豆胞囊线虫数量有明显效果,而小麦-油菜-大豆的轮作方式防治效果最差[11]。李春林等发现3年轮作发病率较轻,在轮作中种植玉米,高粱等效果很好;种植豆科非寄主作物,能大量减少土壤中孢囊线虫数量,能够抑制幼虫发育,对孢囊线虫有“诱捕”作用[12]。轮作大豆田土壤线虫总数高于连作,主要由于轮作大豆田土壤线虫的优势属和优势营养类群相对高于连作,但大豆胞囊线虫的相对丰度正相反,连作高于轮作[13]。孙晶双等研究的玉米根系分泌物对大豆胞囊线虫休眠卵孵化的影响,不同玉米品种根分泌物对大豆胞囊线虫休眠卵孵化影响是不同的[14]。于佰双等发现合理种植万寿菊、红三叶草以及大麦后复种红三叶草可以减少土壤中胞囊线虫的密度,对大豆胞囊线虫的抑制作用好于常规轮作作物玉米[15]。

Webber等研究发现,在寄主荫草的根浸出液不能刺激卵孵化。在离体试验中,胞囊线虫属于大多数卵可以在水中孵化的一类线虫,但一般情况下,在其寄主根浸出液中的孵化率更高。Schmitt等以4个大豆品种、红三叶草、首蓓、多毛野豌豆、玉米、甜玉米、甘蓝、烟草、棉花、小麦为试材,研究发现种植9d后,栽有豆类的盆中,卵孵化率高于栽有非豆科植物的卵孵化率[16]。Fukuzawa从肾豆及其他豆科植物的根渗出液中得到刺激大豆胞囊线虫孵化的物质—大豆孵化素A(Glycinoeclepin A)。Behm等研究在离体情况下,硫酸锌溶液、氯化锌溶液和硫酸锌肥溶液中大豆胞囊线虫卵孵化率远远高于去离子水中的,但是氯化锌肥溶液比去离子水具有强烈的抑制孵化的作用。在离体条件下,锌化合物可以强烈影响大豆胞囊线虫的孵化,而在自然的土壤中却对孵化无任何影响[17]。Okada研究发现,大豆胞囊线虫孵化前用根分泌物浸泡会增加线虫的孵化率[18]。

由以上众多的研究发现,通过非寄主植物的轮作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豆胞囊线虫对大豆造成的危害,黑龙江省作为我国北方春大豆主要产区,大豆种植面积大,线虫发生也较严重,选择符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经济效益高且种植者易于接受的轮作作物,提高种植大豆的经济效益,对农业大省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3 问题与讨论

3.1 理论与实际生产脱节

国内外通过轮作方式防治大豆胞囊线虫的研究很多,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地减轻土壤中大豆胞囊线虫对大豆的侵染和危害,但目前适合当地生产实际的轮作方式很少,这些很少的轮作方式,或者经济效益低,或者成本过高等,不能广泛的运用到大豆实际生产中,不能实现理论与实际生产的有机结合,这就要求因地制宜地研究出合理的行之有效的轮作方式,应用到大豆生产中。

3.2 轮作防治大豆胞囊线虫的机理和机制不健全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人们就发现通过轮作的方式可以降低大豆胞囊线虫对大豆造成的危害,开始了不同作物与大豆胞囊线虫关系的研究,以及作物的组织器官对胞囊和卵孵化的刺激或者抑制因子的研究,由于植物根分泌出的与孵化有关的因子浓度极低,给分离纯化和生化分析带来一系列困难,因此有关根系分泌物对一些线虫的孵化的影响的作用机理和繁殖机制仍没有彻底弄清楚,有待进一步解决。

同时,胞囊线虫与大豆之间是寄生和被寄生的关系,胞囊线虫的致病性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很大,弄清楚环境、大豆与大豆胞囊线虫间的关系是防治大豆胞囊线虫的关键。因此,研究轮作防治大豆胞囊线虫的机理和机制十分必要。

3.3 采取生物防治方法防治大豆胞囊线虫病

大豆胞囊线虫病 篇3

在大豆植株生长季节里,大豆胞囊线虫可繁殖3~4代,其中大豆苗期如有大量线虫侵入根内,将影响大豆生长发育,此时线虫的侵入量是影响大豆胞囊线虫最终群体量的关键时期[6-7]。胞囊线虫病的发生与土壤环境、土壤内线虫数量等有关。土壤温度高、土壤湿度适中、通气良好、砂质土壤及偏碱土壤均有利于线虫的生长发育与繁殖,发病重[8]。

从世界范围来看,大豆胞囊线虫病的危害和蔓延也有日趋加重的趋势,因此有关防治大豆胞囊线虫病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9]。该文通过在齐齐哈尔市富裕县进行品种、品种混播、耕作方式等几个方面的试验,对大豆胞囊线虫病治理技术进行了研究。总结了研究成果及生产实践经验,提出黑龙江省西部地区大豆胞囊线虫病发生危害的主要原因及防治措施,以供大豆生产和科研工作者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试验设在富裕试验基地大豆重茬3a的地块进行,包括不同大豆品种、品种混播、不同耕作措施3 部分试验。不同品种选择抗线4 号、黑农44、北豆7号、北疆9号、黑农48大豆进行试验,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5 个处理,3 次重复,小区面积26 m2。品种混播选择抗线4 号和黑农44进行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7个处理,2品种播种比例分别为1∶1、1∶2、1∶3、2∶1、3∶1,以抗线4号和黑农44单独播种为对照,3次重复,小区面积26m2,田间管理同生产田。不同耕作方式试验采用平播后起垄、原垄卡种、春季起垄3 种耕作方式进行大区对比试验,面积0.2hm2,供试大豆品种为抗线4号和黑农44。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不同品种、品种混播试验调查项目包括干物重、叶面积、单株根际胞囊数量,收获后进行产量测定。干物重采用烘干称重法,叶面积用打孔称重法测定;单株根际胞囊数量测定:随机选取10株大豆植株,计数根部着生胞囊数量。不同耕作方式试验中调查单株根际胞囊数量和产量。产量测定取样方法:每处理取3点,每点取2 m2收获脱粒称重。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大豆品种抗胞囊线虫病的研究

2.1.1 不同大豆品种干物质积累、叶面积调查结果从表1可以看出,不同大豆品种苗期的干物质积累和叶面积抗线4号和黑农44 高于其它3个品种,这说明不同品种在大豆重茬地块表现不同,抗线品种在苗期就表现了一定的优势,各品种之间干物质积累和叶面积均未达到差异显著水平。

2.1.2 不同大豆品种苗期根际胞囊数量从苗期不同大豆品种单株根际胞囊数量可以看出(见图1),抗线4号相对于其它品种可以更好地抑制胞囊在根际着生。

2.1.3 不同品种产量调查结果产量调查结果表明(见表2),抗线4号田间表现优于其它品种,与黑农48和北豆7号产量差异极显著,与北疆9号和黑农44差异不显著。试验结果说明在抗胞囊线虫病上采用抗线品种是十分有效的。目前已经育成推广的抗线品种有嫩丰14、嫩丰15、嫩丰18、嫩丰19、嫩丰20,抗线1 号至抗线9 号等品种,在生产上起到了很好的防治效果[8]。

2.2 品种混播对大豆胞囊线虫病防治的研究

2.2.1 品种混播对大豆苗期根际胞囊数量的影响利用作物遗传多样性原理,采用抗大豆胞囊线虫品种抗线4号与当地同生育期的优质品种黑农44开展不同混合比例的田间试验。从品种混播单株根际胞囊数量可以看出(见图2),单独播种抗线4号单株根际胞囊数量少于其它处理,得到与2.1.2相同的试验结果。

2.2.2 品种混播对苗期干物质积累和叶面积的影响品种混播试验结果见表3,苗期干物质积累和叶面积处理5和处理6高于其它处理,说明抗线4号与黑农44比例为3∶1和单独播种的抗线4号在苗期的表现优于其它比例的品种混播,但与各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

2.2.3 品种混播对大豆产量的影响从各处理产量的测定结果可以看出(见表4),各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但测产数据显示不同比例混播对产量影响不大,因此根据试验结果初步判定大豆胞囊线虫的抗性品种和非抗性品种混播在该试验地块对于大豆胞囊线虫病的防治没有显著的效果。因此品种混播是否可以控制重茬土壤中的胞囊数量,减轻大豆胞囊线虫危害还需从多方面进一步研究。

2.3 不同耕作方式对大豆胞囊线虫病的影响

2.3.1 不同耕作方式对大豆苗期根系胞囊数量的影响从大豆苗期根系胞囊数量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见图3),在3种耕作方式中抗线4号根系胞囊数量明显低于黑农44,同一品种不同耕作方式间差异不明显。

2.3.2 不同耕作方式对大豆产量的影响3个耕作处理中(见表5),抗线4号产量均高于黑农44,由于试验是在大豆重茬3a地块进行的,2011年试验地干旱,胞囊线虫病害发生较为严重,因此抗线品种表现出了较大的优势,与黑农44产量差异显著。抗线4号的3个耕作处理中,原垄卡种产量高于其它处理,同一品种的不同耕作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

3 结论与讨论

2011年富裕试验基地降水量较往年偏低,全生育期降水量仅为富裕县和哈尔滨地区的63.92%和75.19%,表现为苗期和鼓粒期干旱;播种-出苗阶段降水与富裕县相比少44.3%,大豆在苗期若有大量线虫侵入根内,将影响大豆生长发育,此时线虫的侵入是影响大豆胞囊线虫最终群体量的关键时期[10]。出苗-开花阶段降雨偏少,6月份连续20d未降雨,大豆植株严重缺水,由于土壤温度偏高、湿度偏低,有利大豆胞囊线虫病害发生,因此是该地区高温干旱造成大豆胞囊线虫危害严重的主要原因。

试验基地8月上旬降水仅10.9mm,远低于富裕县和哈尔滨地区,由于结荚鼓粒期是大豆生长最旺盛和需水量最多的时期,要求土壤含水量保持在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70%。此时干旱会影响植株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进而影响光合作用,并加重胞囊线虫病的危害,影响植株营养生长,导致产量下降。

大豆胞囊线虫防治技术新进展 篇4

病原为低等无脊椎动物即线虫中的大豆胞囊线虫。它在种子萌动7h左右即可以2龄幼虫侵入根尖内, 头插入维管束定居, 吸收养分进行生长发育。经3次脱皮, 由线形、豆荚形、瓶形变成3、4、5龄的成虫 (雌的柠檬形, 雄的线形) 。雌成虫由于体躯膨大, 撑破根表皮, 裸露根表 (白色亮晶晶的颗粒状物) , 内含满卵 (1个胞囊内多至500粒左右) , 为白色胞囊;以后颜色加深, 体壁变厚, 由膜质变成革质、老化, 失去生命, 成为褐色胞囊, 以保护其内之卵不undefined受外界侵袭, 逸落土中逐年 (甚至9年) 孵化为害。一季大豆上共发生3~4代, 但只第1代 (种苗至开花期) 危害主根, 能造成死苗, 为毁灭性危害世代。一代32~47d, 因地温而异, 旱年危害重。

大豆胞囊线虫侵染越早危害越严重, 原因是大豆胞囊线虫使大豆幼苗代谢紊乱, 表现为营养不良, 叶发黄。土壤肥沃, 有机质含量高的营养丰富, 大豆胞囊线虫寄生繁殖快, 数量多, 危害轻;反之, 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的瘦地, 胞囊线虫因营养缺乏寄生繁殖数量少, 危害严重。

线虫专家陈品三先生提出大豆胞囊线虫防治效果新的评价方法:①在药剂有效期内评价, 即施药后1个月内调查评价, 不要过1个月后调查对比大豆胞囊线虫绝对数量;②不要以线虫数量作为评价药效的依据, 主要看产量;③看经济效益, 比如在沙土地, 线虫危害严重地试验, 化学药剂处理区公顷产450kg大豆, 对照区公顷产150kg大豆, 增产200%, 显著增产, 这样的产量种大豆严重亏损;④试验设计用简单对比法, 即1个对照, 1个处理, 一目了然, 不要1个对照, 多个处理, 传统调查评价方法是不可取的。

2 大豆胞囊线虫防治措施

2.1 传统防治有效措施

2.1.1 合理轮作

种线麻、亚麻效果最好, 其它作物需间隔9年种大豆。

2.1.2 转基因抗病育种+轮作

大豆通过转基因获得抗线虫能力, 也需轮作, 如美国种植转基因抗线虫品种, 第1年种大豆 (抗病品种) , 第2年种玉米, 第3年种大豆 (抗病品种) , 第4年种玉米, 第5年种不抗线虫品种大豆, 第6年种玉米。

2.1.3 用克百威 (呋喃丹) 防治

20世纪80~90年代科研成果是药剂只能做到推迟侵染, 减轻危害, 用药就比不用强。大豆胞囊线虫用克百威防治效果最好, 克百威对大豆胞囊线虫仅有趋避作用, 有效期10~25d, 有效期过后大豆胞囊线虫继续侵染, 因大豆长势好, 快速繁殖, 大豆寄生线虫数量成倍增长。在大豆胞囊线虫中等偏轻以下的地块, 3%克百威颗粒剂每公顷用45~75kg与大豆种子、肥料混播, 对大豆安全;35%多克福种衣剂仅有10~15d的驱避作用;在中等发生以上的地块使用化学药剂无效;每千克大豆种子用克百威有效成分2.4g即产生药害, 症状为大豆子叶边缘红褐色, 真叶小而呈圆形、叶边缘红色, 有的叶干枯、脱落, 茎细弱, 根弯曲、须根少或不长须根。

随着使用化学药剂年限的延长, 大豆胞囊线虫数量增加, 大豆中等以上危害程度, 化学药剂是无效措施, 不能在使用。

2.1.4 生物防治大豆胞囊线虫

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研制的生物制剂保根菌 (淡紫拟青霉) 液剂用于大豆拌种, 可在大豆胞囊线虫体内寄生, 1个月内的防治效果低于呋喃丹, 1个月后防治效果超过呋喃丹, 大豆胞囊线虫的数量明显减少。把淡紫拟青霉、腐植酸、草炭、病害拮抗菌、生物菌肥等混合加工成大豆保根菌颗粒剂, 随种子、肥料一起施入田间, 对大豆胞囊线虫防治效果好于化学药剂, 增产显著。保根菌颗粒剂用25kg/hm2。

2.1.5 抗线虫育种

传统抗线虫育种存在3个问题:一是用传统育种方法, 选育出抗大豆胞囊线虫的大豆品种, 一般是1年抗线虫, 2年线虫适应, 3年即失去抗线虫能力;二是大豆品种有个适应积温区域问题, 不能跨区种植, 适应范围有限;三是产量性状大多不够好。

2.2 无效防治措施

2.2.1 大豆专用肥不能防治大豆胞囊线虫

大豆胞囊线虫寄生可使大豆新陈代谢紊乱, 抑制生长, 表现为植株矮小, 叶黄, 黑龙江省6月中下旬陆续发病。市场上出现了一些专治大豆胞囊线虫的专用肥、神肥、微量元素肥是解决不了胞囊线虫问题的。

2.2.2 有机磷类杀虫剂不能防治大豆胞囊线虫

有机磷类杀虫剂如甲拌磷、甲基硫环磷、甲基异柳磷、乐果等对大豆安全性差, 对大豆潜根蝇等地下害虫有效期短、药效差, 不能防治大豆胞囊线虫。

3 诱导抗病防治大豆胞囊线虫进展

大豆胞囊线虫防治指导思想是线虫危害使作物代谢紊乱, 营养不良, 抑制生长, 选用功能性植物营养剂, 平衡营养, 促进生长, 控制危害;不要消灭线虫, 那是劳民伤财的措施。

大豆胞囊线虫细胞壁是甲壳素与蛋白质组成, 甲壳素酶可将其破坏, 达到防治目的。近几年研究成果是用甲壳素进行大豆拌种、灌根、喷雾, 甲壳素诱导大豆产生甲壳素酶, 即可有效防治大豆胞囊线虫。甲壳素可诱导植物合成甲壳素酶、壳聚糖酶、植物保护素、木质素、苯丙氨酸解氨酶 (PAL) 、过氧化物酶 (POD) 、多酚氧化酶 (PPO) 、异黄酮、β-1, 3-葡聚糖酶等。甲壳素对细胞壁是甲壳素与糖类结构的真菌病害有诱导抗病作用, 如大豆菌核病、根腐病 (丝核菌、腐霉菌、镰孢菌、褐秆病) 等。大豆褐秆病细胞壁是葡聚糖结构, 需葡聚糖酶来防治。碧护含有10种中微量元素, 8种植物内源激素, 20多种氨基酸, 11种黄酮类物质, 可诱导大豆产生过氧化物酶、PR-蛋白、甲壳素酶、蛋白酶、β-1, 3-葡聚糖酶等。益微代谢产物含内源激素 (如赤霉素、玉米素、吲哚乙酸) 、淀粉酶、蛋白酶、乙醇脱氢酶、过氧化物酶等。

大豆抗胞囊线虫的分子标记研究 篇5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以对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表现为抗性和感性的大豆品种, 即抗线4号 (高抗) 、哈98-4598 (抗病品系) 、合丰25 (高感) 以及3个亲本的杂交后代为供试材料 (见表1) 。于田间采集供试材料的新鲜叶片, 放在冰壶内保存。

利用已经报道的与SCN有关的SSR引物:Satt301、Satt130、Satt309和Satt082作为引物对供试材料进行扩增 (见表2) 。

1.2 方法

试验于2013年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进行。

1.2.1 基因组DNA的提取

利用改良的SDS法提取供试材料的基因组DNA, PCR扩增用Taq DNA聚合酶、10×PCR buffer、MgCl2、dNTP, 这些试剂均购自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SSR引物由北京奥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合成。SSR扩增反应体系为20μL (见表3) 。PCR反应在PCR扩增仪PTC-225 (Peltier Thermal Cycles) 上进行。

1.2.2 数据统计

SSR扩增结果按0/1系统, 即有带记为1, 无带记为0, 进行统计。利用NT-sys聚类软件计算遗传距离, 以非加权类平均法 (UPGMA) 进行聚类分析, 建立树状聚类图。遗传相似性系数 (Similarity) 的计算公式为Sxy=2Nx y/ (Nx+Ny) , Nx代表在材料x中某一引物扩增的条带数, Ny代表在材料y中同一引物扩增出的条带数, Nxy代表在x和y中扩增出片段长度相同的条带数。遗传距离GD (genetic distance) :遗传距离=1-Sxy。当D=0, Sxy=1时, 物种x和物种y的扩增片段完全相同, 二者有高度同一的DNA序列;当D=1, Sxy=0时, 二者扩增片段完全不同, 具有高度相异的遗传性Sxy和GD可定量地反映各种群的遗传分化程度。

2 结果与分析

2.1 利用与大豆胞囊线虫有关的SSR引物对供试材料进行抗病性验证

SSR引物对供试材料的扩增结果表明, Satt130无扩增结果, Satt301没有多态性, Satt309和Satt082表现出多态性 (见图1、图2) 。其中Satt082存在3个等位变异, 供试材料2、3、5、7、8、10在第一个等位变异上有扩增条带, 4、5、6、9、11、12在第二个等位变异上有扩增条带, 1、3、12在第三个等位变异上有扩增条带。在两个等位变异上均有扩增条带的供试材料有3、5、12。其中3号等位变异全部为感病材料, 推测该等位变异与感病基因相关, 3、5、12为杂合基因型, 后代抗病性会产生分离, 2号等位变异纯合基因型的4份材料全部为抗病表型, 推测该等位变异与抗病基因相关。

Satt309有两个等位变异, 1、3、5、9、10、11和12在第一个等位变异上有扩增条带, 2、3、4、7、8、11在第二个等位变异上有扩增条带, 3和11号材料在两个等位变异上均有扩增条带。6号材料未出现扩增条带。其中1号等位变异纯合基因型除9号材料外全部为感病材料, 推测该等位变异与感病基因相关, 2号等位变异纯合基因型全部为抗病材料, 推测该等位变异与抗病基因相关。

2.2 聚类分析

利用NTsys对供试材料进行聚类分析, 结果见图3。

从聚类图可以看出, 所有供试材料被分成3大类, 其中抗病亲本抗线4号与材料7和材料8被聚为一类, 并且7、8号材料田间鉴定表现均为抗病。感病亲本合丰25与感病材料3被聚为一类, 抗病品系哈98-4598与其余的抗感杂交后代材料6、11、9、12、5、10被聚为一类。

3 结论与讨论

以揭示DNA等位区域遗传多态性为基础的分子标记技术已逐渐成为作物遗传育种中对目的基因进行早期辅助选择的重要技术手段, 它对提高育种选择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SSR分子标记技术为大豆胞囊线虫抗病育种提供了有利条件。寻找与抗SCN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 是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基础。该研究利用已报道的与SCN相关的SSR引物Satt301、Satt130、Satt309和Satt082对不同大豆材料进行验证, 其中在合丰25×抗线4号正反交组合中, 抗病亲本抗线4号与 (抗线4号×合丰25) F2、 (合丰25×抗线4号) F3抗病后代抗-221、抗-131聚为一类, 存在相似的变异位点。感病亲本合丰25与感病材料3被聚为一类, 在这个区域将感病材料分开。而其它后代材料则聚为一类, 并没有将抗感材料区分开, 分析原因可能由于该研究采用的引物较少, 未能充分揭示供试材料间的遗传变异, 也有可能是这些杂交后代仍存在对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的抗性分离, 导致后代个体有来自亲本抗感基因的混杂。还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大引物数量, 进行验证, 用以寻找与抗性紧密连锁的遗传标记, 进而利用标记进行育种辅助选择以及控制抗性基因的定位和分离。

随着一些具有更高信息量的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大豆基因组内缺乏大量遗传多态性的限制将被克服, 分子标记技术在大豆种质遗传多样性、系统发育、品种鉴别、遗传图谱构建及目的基因定位等方面研究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从而为拓宽今后育成品种的遗传基础, 进一步为加速大豆的遗传改良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摘要:为了在分子水平验证大豆材料的抗病性, 以对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表现为抗性和感性的大豆为试材, 利用已经报道的与SCN抗病基因连锁的SSR标记引物, 对供试的大豆材料进行指纹图谱鉴定。结果表明:引物Satt130无扩增结果, Satt301没有多态性, Satt309和Satt082表现出多态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所有供试材料被分成3大类, 其中在合丰25×抗线4号正反交组合中, 抗病亲本抗线4号与 (抗线4号×合丰25) F2、 (合丰25×抗线4号) F3抗病后代抗-221、抗-131聚为一类;感病亲本合丰25与感病材料 (合丰25×抗线4号) F2感-121被聚为一类, 在这个区域将感病材料分开。而其它后代材料则聚为一类, 并没有将抗感材料区分开。

关键词:大豆,大豆胞囊线虫,分子标记

参考文献

[1]Matson A L, Willams L F.Evidence of genes for resistance to the soybean cyst nematode[J].Crop Sci., 1965, 22:581-590.

浅谈大豆胞囊线虫病害的防治 篇6

1 大豆胞囊线虫病

大豆胞囊线虫病是大豆种植期重要病害之一, 苗期染病病株子叶和真叶变黄、生育停滞枯萎。被害植株矮小、花芽族生、节间短缩, 开花期延迟, 不能结荚或结荚少, 叶片黄化。重病株花及嫩荚枯萎、整株叶由下向上枯黄似火烧状。根系染病被寄生主根一侧鼓包或破裂, 露出白色亮晶微如面粉粒的胞囊, 被害根很少或不结瘤, 由于胞囊撑破根皮, 根液外渗, 致次生土传根病加重或造成根腐。

1.1 胞囊线虫病病原形态特征

胞囊线虫的雌雄虫形态不同, 老熟雄虫体细长线条状, 毛部多向腹侧弯曲, 体长1.33mm;老熟雌虫体呈柠檬形, 0.85×0.51mm, 初白色后变为黄白色。胞囊鸭梨状, 浅黄色至褐色, 长0.6mm, 表面有班纹。卵长椭圆形, 0.175×0.043mm, 藏于胞囊或卵囊里。幼虫分四期。第一期幼虫在卵壳内发育脱皮一次为仔虫期;第二期幼虫圆筒形, 雌雄形态相似为侵染期;第三期幼虫圆筒形, 雌雄可辨;第四期雌虫体形柠檬状, 雄虫体形线条。

1.2 胞囊线虫侵染循环

胞囊线虫侵染循环, 大豆胞囊线虫以卵在胞囊内于土壤中越冬。春季温度在16°以上, 卵发育孵化出2龄雌性幼虫, 从寄主幼虫根毛侵入, 在幼虫根皮层内营寄生生活, 经4次脱皮发育为雌成虫。雌成虫身体膨大后突破寄主根部的表皮, 虫体大部分露出体外, 仅用口器吸着在大豆根上, 即根上所见小米粒大小的白色球状物。发育成熟并露出体外的雌虫与土壤中的雄虫进行交尾, 完成1代的发育过程。当遇到秋季环境不适合时包被卵的卵囊外膜变硬即线虫胞囊。线虫在土壤中仅能作短距离的移动, 活动范围很小。线虫的传播, 在田间主要是农业机械作业, 如耕翻播种、中耕培土、收割等将病区土壤传入无病区。其次是灌、排水以及大风对土壤风蚀引起沙、尘飞扬等。此外, 黏附在种子上的胞囊 (泥花脸豆) 或种子中混有含线虫胞囊的土粒、土块, 可作远距离传播。

1.3 胞囊线虫发病条件, 胞囊线虫是一种定居型内寄生线虫, 以2龄幼虫在土中活动, 寻根尖侵入。

该线虫寄生豆科、玄参科170余种植物, 有的虽侵入, 但不在根内发育。胞囊线虫以卵、胚胎卵和少量幼虫在胞囊内于土壤中越冬, 有的粘附于种子或农具上越冬, 成为翌年初侵染源, 胞囊角质层厚, 在土壤中可存活10年以上。胞囊线虫自身蠕动距离有限, 主要通过农事耕作、田间水流或借风携带传播, 也可混入未腐熟堆肥或种子携带远距离传播。

2 病害防治方法

2.1 选用适合当地的抗病品种。

2.2 与禾本科植物实行轮作。

2.3 对于无病田, 应严禁经虫的传入。通过种子检验, 严防与杜绝机械作业等传播线虫。

2.4 加强营养, 提高抗病性。施足基肥和种肥, 早施追肥与叶面肥。

2.5 化学药剂防治:

其一是以种衣剂拌种, 一般含有呋喃丹成分。其二是以土壤施药, 3%呋喃丹颗粒处理土壤。一般每公顷呋喃丹颗粒剂150-180千克。

2.6 生物防治

大豆保根菌剂每公顷所需大豆种子用液1500~2250ml拌种, 以高剂量防效更好。也可每公顷1050千克与种肥混施。另外用豆丰1号生防颗粒剂, 每公顷75~150千克, 与种肥混施。

3 措施

应采取合理轮作为基础, 积极选育和利抗线虫品种, 加强病情监测, 重点药剂防治的综合措施。合理轮作是一种较易推广经济有效的方法。

结束语

大豆胞囊线虫病 篇7

线虫的行为是其本身适应环境变化的一种主要手段,大豆胞囊线虫主要表现为生存行为,如取食、侵染和繁衍后代等。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大豆胞囊线虫的行为对环境条件变化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大豆胞囊线虫行为学和环境适应性方面的研究对于深入了解线虫与寄主植物的相互关系和探索新的防治途径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就线虫行为学以及对环境的适应性方面的研究予以概述,以期为寻求新的防治途径提供参考。

1 大豆胞囊线虫的休眠

大豆胞囊线虫的休眠是其度过逆境条件或缺乏寄主时的主要策略[2]。胞囊线虫每条成熟雌虫可产卵200~500个,雌虫生命结束时,表皮变厚、变硬,变为淡褐至深褐色,整个雌虫的躯体变成一个胞囊,由它(度过休眠期和不良环境)来保护卵度过不良环境条件和越冬或休眠[3]。留在胞囊内的卵可以长期存活,在没有任何寄主的土壤可保持生活力10a之久。胞囊线虫的成熟雌虫子宫里充满了卵,体壁变褐鞣化,形成坚硬的保护层,以休眠状态度过不良环境,且因不良环境的恶劣程度,线虫进入不同状态的休眠。休眠使线虫群体成功越冬。研究发现在大豆生长季节部分线虫也存在休眠现象。

有研究报道当土温降至22℃时,北卡罗来纳洲大豆胞囊线虫群体休眠开始,线虫卵休眠时,即使温度适宜,孵化率也较低;群体的休眠是由大豆生长季节末的特定条件诱导产生的[4]。吴海燕等研究发现季节对胞囊内卵的孵化有较大的影响,出苗期孵化率最高,收获期最低,同时沈阳地区大豆胞囊线虫在正常和逆境条件下均有部分卵表现休眠[5]。大豆胞囊线虫白色胞囊和褐色胞囊的滞育期不同,白色胞囊和褐色胞囊的孵化率明显比白色胞囊的低;褐色胞囊内海藻糖含量较高,海藻糖酶活性较高,说明褐色胞囊内卵的滞育率较高[6]。

大豆胞囊线虫因为其特殊的生活史:通过胞囊来休眠越冬,抵御一定强度的环境压力,是对环境适应的一种表现。研究证实在大豆胞囊线虫休眠期可以通过提高温度增加光照时间来诱导卵孵化,以提高孵化数量[7]。

2 大豆胞囊线虫的侵染和取食

大豆胞囊线虫的卵孵化出二龄幼虫,寻找寄主根系,然后进入根内,在感病品种的根系维管束组织建立取食位点,由于线虫背食道腺体的壶腹内的分泌颗粒积累,在寄主根的取食点形成合胞体,合胞体是多核的大细胞,是由于临近的细胞壁融解,最后形成统一的细胞壁,构成一个多核的大细胞[8]。合胞体的细胞质代谢非常旺盛,合胞体是线虫的代谢库,营养物质丰富,原生质浓度高,利于线虫的寄生和继续发育,只有形成合胞体才能建立寄生关系。在感染品种的根系内合胞体可持续20d,在抗病品种的根系内或者不能形成合胞体或者合胞体很快崩溃,抑制线虫发育[9]。线虫的取食是个复杂的过程,秀丽小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取食过程中会对土壤环境中的细菌食物进行分辨,鉴别高品质、低品质或有毒细菌,通过神经递质血清素的释放增加,决定线虫是否选择取食或离开。

3 大豆胞囊线虫的运动

大豆胞囊线虫完成生活史在孵化后需要向寄主植物的运动和取食位点间的运动,因此运动是侵染和取食的必要条件。此外线虫表现出多种运动行为方式,线虫能够向前向后运动,能够左右两侧运动,成熟雄虫寻找雌虫伸出交合刺进行交配,这些行为都是在神经的支配下完成的[1,3]。

随着对环境的适应,线虫的虫体行为也发生变化,一般来说,植物寄生线虫在10~30℃保持生活力,此外还与大豆胞囊线虫的运动与寄主植物的生长发育状况有关。由于自身因素和外界环境条件制约,大豆胞囊线虫在土壤环境下本身的运动距离很有限。总的来说,植物寄生线虫一年运动的距离在1~2m。随着对环境的适应线虫的虫体运动行为会发生变化,在适应的温度下线虫有化学趋性反应的高峰。

4 大豆胞囊线虫的繁殖

大豆胞囊线虫是两性交配繁殖,卵是胚胎卵,雌虫成熟后由雄虫受精,受精卵在雌虫体内发育,逐渐成熟,成熟后卵可以排出体外也可不排除体外,排在虫体末端外边的乱囊可长期存活。胞囊线虫内的卵,孵化出二龄幼虫在第4次蜕皮后雌虫膨大,雄虫变成细长蠕虫。大豆胞囊线虫的性细胞包括雌虫的卵和雄虫的精子,雌虫卵巢的顶端是生殖区,经减数分裂后形成单体的卵母细胞,沿卵巢向前生长,逐渐成熟。在雄虫精巢的顶端也是生殖区,经减数分裂形成单倍体的精原细胞,沿精巢向前生长。大豆胞囊线虫的染色体,n=9,四倍体的个体n=18,还没有区分出性染色体。不同生理小种之间的交配导致后代发生变异[3]。

有些线虫例如根结线虫,其性别分化不是受遗传结构的影响而是受外界环境条件制约的。在胞囊线虫属的各个种中,线虫的雌雄比例总是在变动,在逆境(干旱)条件下,雌幼虫没有能力发育成雄幼虫,雌虫减少导致雄雌比例增加。大豆胞囊线虫的性分化是遗传因素控制,但是性的比例受环境影响。

5 讨论

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关注植物寄生线虫行为学方面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秀丽小杆线虫的行为和行为机制[10]。线虫的许多行为来自外部环境和内部的刺激,外源系统常常包括中枢神经系统调控的,由环境变化刺激产生的快速反应,内部系统控制取食等。线虫的行为是适应环境作出功能调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其在不良或极端环境中得以生存,提高生存力。沈阳农业大学段玉玺等人通过研究环境因素对大豆胞囊线虫的影响,首次提出了大豆胞囊线虫环境适应性的概念。研究结果表明,大豆胞囊线虫可以耐受各种不同的环境压力,如温度、土壤湿度、土壤类型、pH、离子浓度、植物分泌物、化学防治和耕作制度等各种环境因素[11]。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能够影响环境。当环境条件出现较大的变化时,适应就变成了不适应,有时还成为有害的甚至致死的因素,这也是通过大豆胞囊线虫环境适应性研究来控制线虫危害的方向之一[12,13]。

线虫病的防控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线虫行为学方面的研究将通过干扰线虫的行为来控制线虫病的发生。今后对大豆胞囊线虫的行为学和环境适应性领域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以期从生态学角度降低大豆胞囊线虫群体水平,科学指导生产,从而减少其危害造成的经济损失。

摘要:大豆胞囊线虫是我国大豆主产区的主要病害之一,已造成大豆产量严重损失。线虫行为学是深入研究线虫生活史和线虫与寄主植物相互关系的关键。介绍了大豆胞囊线虫的休眠、侵入、运动与迁移、取食和繁殖等方面的行为以及各种行为对环境的适应,以期从行为学和生态学角度为大豆胞囊线虫病的防治提供依据。

上一篇:反贪侦查下一篇:信息收集与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