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树线虫病论文

2024-05-20

松树线虫病论文(精选8篇)

松树线虫病论文 篇1

松材线虫病是由松材线虫(Bursphelenchus xylophilus(Steiner&Buhrer)Nickle)引起的世界上最具危险性的检疫性植物病害之一,被誉为松树的“癌症”、松林的“禽流感”,一般松树染病后最快40 d即可死亡,松林从染病到毁灭只需3~5年。松材线虫病的危害是毁灭性的,其防治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因此一旦发生,就将给松林资源、生态环境、经济乃至社会发展等带来巨大损失。重庆自2001年首次在长寿区江南镇发现松材线虫病疫情以来,累计受灾面积逾4000 hm2,被毁松林逾666.67 hm2、松树150多万株,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生态、社会效益损失超过10亿元,严重威胁“森林重庆”建设、三峡库区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多年的实践过程中,重庆市摸索出一套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却未能控制松材线虫病的扩散蔓延,全市现已有1/3的区县感染了疫情,这说明除治工作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未按疫情除治的要求及时清理松材线虫病病树、死树和防治传媒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便是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为此,本文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探讨了严格按疫情除治要求开展松材线虫病病树、死树及时清理和诱杀传媒松褐天牛的重要性。

1 及时清理松材线虫病病树和枯死木的重要性

及时清理松材线虫病病树和死树是松材线虫病防治的重要措施。目前,重庆市松材线虫病病树、枯死木清理工作主要包括山上死亡松树的清理和农户、涉木企业疫木清理两方面。其中,山上死亡松树的除治是松材线虫病防治的基础,采用秋冬季节集中除治和常年除治相结合的方式,其技术要求主要为:限额采伐;伐桩不高于5 cm、剥皮、砍口(需砍破伐桩),并喷施虫线清3次;伐倒木、采伐剩余物和枝桠(直径≥1 cm)清理集中后在安全条件下焚烧干净。疫木清理是保证除治成效、防止疫情反弹和传播的重要措施,是松材线虫病防治的关键环节,要求对清查出的松木、松枝进行登记后当日就地焚烧处理。

1.1 山上死亡松树及时清理的重要性

松树受松材线虫病侵害死亡后,其周围的被压木和亚乔木因养分和空间竞争的减弱,长势比原先稍好,生态系统仍能维持一定的功能,而且在较短的时期便可恢复[1]。石娟等[2]在研究松材线虫病入侵对马尾松林植物群落功能的影响时也发现,伐除受害木后,林分密度下降,周围树种的竞争压力减轻,其生长出现高峰,因而建议通过及时伐除松树受害木等人为措施,加快整个群落向顶级群落方向正向演替。黄开泽等[3]在观察枯死木清理对松褐天牛虫口密度的影响时,发现及时清理被松褐天牛为害或风折等因素致死的松木,3年后松褐天牛虫口密度下降29%。郑永祥等[4]的研究也表明,清理过松枯死木的松林松褐天牛数量很少,仅占未清理过的松林的10.3%~26.9%。

由此可见,及时清理山上死亡松树不仅可以缓解松林内树种间的竞争,促进植物群落演替,还可以减少松材线虫病传媒松褐天牛的虫源,防止疫情的进一步扩散。

1.2 适度采伐受害木的重要性

松材线虫入侵松林后,人为伐除受害木的干扰措施过强或过弱均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林内植物多样性下降,而适度的人为干扰对稀疏马尾松林的自然更新及林下植物种类多样性具有一定的维持或促进作用[5]。因此,建议对未受害且过密及刚受害的马尾松林分进行适度间伐,而对受害严重的松林适当伐除受害木,以保持群落结构和功能的稳定,并增加松林系统的抵抗力[2]。

1.3 秋冬季集中除治与常年除治相结合的重要性

松树感染松材线虫病后,外观上常会出现一系列的变化,然后在当年秋季全株枯死[6]。因此,秋冬季集中清除枯死松树是防治此病的主要措施。然而,冬季时,早期的病死树的侧枝已霉变发脆,伐倒时往往侧枝断碎飞散,在林地条件下很容易遗漏而留隐患[7]。通过对松材线虫病发生区春季枯死枝条感病状况调查,夏永刚等[8]发现十年生左右的枯死枝条带松材线虫比例为15.2%,十五年生左右的为38.5%,二十年生左右的为10.0%。为此,可以通过增加病情调查次数,经常对林间病树、枯死松树进行清理,以提高清理质量,减少松材线虫和松褐天牛的寄生场所。

1.4 严格控制伐桩高度和按技术要求处理伐桩的重要性

1.4.1 严格控制伐桩高度和剥皮。

性成熟的松褐天牛具有趋向衰弱木、濒死木或新死木以及新伐木聚集和产卵的习性。研究表明,在10 cm高的伐桩上,地上部分均有产卵痕、蛀入孔和羽化孔,其中产卵痕个数占总伐桩数93.3%,蛀入孔个数占71.6%,幼虫蛀入木质部率为76.8%,羽化孔个数占47.5%,成虫羽化率为66.3%。伐桩地下部分,蛀入孔个数占总伐桩的8.3%,羽化孔个数占6.7%,成虫羽化率为80%[9]。张世渊等[7]的研究也表明,松褐天牛各虫态均有相当部分分布在高度低于10 cm的树干上。然而,在高度小于5cm的伐桩上,松褐天牛的出现率却较低,且因其林间种群密度的不同有很大差异,为6.7%~36.7%[10]。

另外,在衰弱木上的韧皮部有纵坑切梢小蠢、横坑切梢小蠢、马尾松角胫象等钻蛀性害虫为害,而在枯立木、倒木、伐桩的韧皮部中有大量的黑翅土白蚁、蚂蚁,以及腐生性的朽木甲和缨尾目昆虫[11]。

1.4.2 砍口处理和喷施虫线清。

虫线清具较强的杀幼虫、蛹的作用,而且不污染环境,杀伤天敌少,用药量少,成本低,残效期长,防效较高。研究表明,枯死木长4~6 m,胸径30 cm以下喷施16%虫线清乳油2000 mL,胸径30~40 cm喷药液3000 mL,药后15 d对木质部松褐天牛防治效果可达100%,然而,虫线清对枯死木的渗透性有限,仅可渗入木质部3~4 cm[12]。因此,在喷施时,有必要对伐桩作砍口处理,以增强虫线清渗透能力,提高对松褐天牛的防治效果,达到防治目的。张毅丰等[13]研究发现,防治效果与喷药次数有关,喷药3次的防治效果最好,枯死松树减退率为10.55%,而喷药2次和1次的减退率分别为6.63%和3.85%。因此,在松材线虫病防治中,至少喷药2次,有条件应喷药3次,以保证防治效果。

综上所述,在砍伐松材线虫病树和死树时,应将伐桩高度严格控制在5 cm以下,并对伐桩进行剥皮、砍口和喷施虫线清(2~3次)处理,以杜绝因松褐天牛的存活而带来的隐患。

1.5 及时、彻底清理伐倒木和采伐剩余物的重要性

1.5.1 伐倒木清理。

赵锦年[14]研究发现,松褐天牛3龄幼虫在木质部边材构筑的蛀入孔数量及木质部内的幼虫生息坑道数量与所处区段的材积无相关性。据统计,1 m长的马尾松木段中松褐天牛侵入孔为4162个/m3,而幼虫在生息坑域中完成生理发育,变为成虫,逸出坑道的羽化孔为3284个/m3,约占侵入孔数量的78.9%。因此,伐倒的病死树中存活有大量的松褐天牛幼虫,能为年松材线虫病的传播提供丰富的传媒。

1.5.2 采伐剩余物清理。

有关研究结果表明,直径1.5~2.0cm以上的病木枝条带有大量的松材线虫,直径2 cm以上可以为松褐天牛安全越冬提供条件[15,16,17],直径3 cm以上有松褐天牛幼虫蛀入和成虫逸出[9,18]。来燕学等[19]认为,在松材线虫发生区疫病的扩散和流行与松树的采伐剩余物有着密切的关系。采伐剩余物能吸引带疫松褐天牛产卵、增殖和越冬,松材线虫也随着松褐天牛产卵进入松木质部增殖,成为翌年松材线虫病流行的传染源。如在新鲜采伐的梢、枝、干、桩中,松褐天牛幼虫蛀入孔数分别为1.46、1.41、0.18、0.29个/dm2。翌年,从这些剩余物上出现的松褐天牛羽化孔数分别为0.55、0.84、0.15、0.27个/dm2。经镜检,受松褐天牛为害的采伐剩余物均带有松材线虫。由此可见,在迹地清理时,伐倒木、直径1 cm以上的枝条等采伐剩余物应及时、彻底集中烧毁。

1.6 农户和涉木企业疫木清理的重要性

在松褐天牛1个世代中,生长发育至幼虫蛀入孔后即进入高保存率时期,全树成虫羽化孔与幼虫蛀入孔的比例稳定在0.7∶1.0以上,且不受环境条件和树体部位的影响。同时,室内与露天相比,松褐天牛的羽化率相差很少,只是羽化盛期和末期明显滞后,这说明砍伐下山的松材线虫病死树及其制成品如不经过除害处理,即使在贮存条件下,松褐天牛仍能正常羽化并传播病害[7]。因此,农户和涉木企业擅自使用和藏匿疫木及其制品将会保存大量的松褐天牛幼虫,从而加速松材线虫病的传播蔓延。

2 饵木诱杀松褐天牛的重要性

松褐天牛羽化期间(4—9月),在林间挂设诱捕器和设置诱木的方式诱集天牛成虫,能降低天牛的种群数量。松褐天牛是松材线虫病流行的关键[20],其密度低于1个阈值,松材线虫的侵害不会引起松树的死亡,并且随着天牛种群密度的降低,该病的传播速度将明显下降[21]。因此,利用诱捕器和饵木诱杀松褐天牛成虫已成为目前松材线虫病防治中重要的辅助措施。诱捕器或饵木单独使用时,饵木的诱杀效果优于诱捕器,因为饵木不仅可诱杀补充营养期的松褐天牛成虫,还可使天牛雌成虫在其上产卵(按松段木表面积计算,平均有幼虫5×10-3头/m2),进而杀灭它们所携带的大量松材线虫;而诱捕器仅对怀卵的松褐天牛成虫有较好的诱杀效果[22]。章荣俊等[23]的研究也表明,与诱捕器相比,饵木诱杀松褐天牛见效更快,特别是试验初期更为明显,而且省时、省力、省钱。2种方式结合使用时,效果更好,有助于防治松褐天牛和提高监测准确率[24,25]。根据目前重庆市防治经费投入有限的客观实际,可选择诱杀效果较好、省钱又省力的饵木诱杀松褐天牛,降低松材线虫病扩散流行的传媒种群密度,以延缓松材线虫病的进一步传播。

3 结语

松树是重庆的第一大树种,占全市有林地面积的50%以上,加之97%的区县的松林均有松材线虫病传媒松褐天牛的分布,其防治工作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和挑战。为此,在进行疫情除治时,要充分认识到松材线虫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把除治工作纳入重要政府议事日程,认真、扎实、严格地按照疫情除治的要求开展各项工作;要防止“把松树全部皆伐,重新营造阔叶林”的消极想法和追求短期治理效果的做法,这不仅背离了实施“森林重庆”建设的初衷,也不利于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且难以实现持续控灾目标;要不断地改进防治技术,创新除治机制(如绩效承包防治、将林地流转给具有疫木安全利用资格的木材加工企业等),提高防治质量和成效。此外,还要加强与各地区、各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团结与合作,形成疫情治理齐抓共管的良好社会氛围。

日本松材线虫病发生与防治的事实告诉人们,只要实施科学规划和分类施策,坚持持续的投入和长期不懈地治理,松材线虫病是可防可控的[26]。因此,要坚定信心,继续努力、全面加强对松材线虫病的除治,坚决遏制疫情扩散蔓延的趋势,保护三峡库区生态安全,保障“森林重庆”建设成果,带动和促进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松材线虫病是世界上最具危险性的检疫性植物病害,是松林的毁灭性病害,重庆自2001年发生松材线虫病以来,经过多年的防治,未能控制松材线虫病的扩散蔓延,其主要原因是地方上没有充分认识到严格执行松材线虫病防治措施的必要性。从科学研究的角度,分析严格按疫情除治要求开展松材线虫病病树、死树及时清理和诱杀松褐天牛的重要性研究,以期促进松材线虫病的防控。

关键词:松材线虫病,防治措施,死亡松树,松褐天牛,必要性

松树线虫病论文 篇2

一、指导思想

以《植物检疫条例》和《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为依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以防治松褐天牛为重点,转变预防机制,落实预防责任,加强依法防治,强化政府行为,坚持常年防治,确保预防松材线虫病工作有效开展。

二、组织领导

为确保松材线虫病预防工作顺利开展,县政府成立了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县林业局长为副组长,县财政、水务、农业、交通运输、电信等部门相关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组织协调松材线虫病预防工作。

要充分发挥我县国家标准站测报点专业调查监测作用,最大限度利用2个片区中心站测报点和22个基层测报点,并结合森林管护、基层林业工作站,巩固和完善全县松材线虫病的监测网络,为领导决策和防控提供可靠依据。

县林业、财政、工商、水利、农业、广电、教育、邮政、卫生及其医疗部门、电力、移动、联通、电信、住建、环保、交通运输、质监、经贸等部门要坚决贯彻执行“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森防方针,把松材线虫病的预防工作纳入各类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和政府防灾减灾工作的议事日程,层层落实,加强督促检查、协调解决预防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建立以松材线虫病为主要监测对象的防范林业外来有害生物传入和扑灭预警机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城乡机电产品及其它工农副业产品附带调入的松科木包装材料、压脚木等的监管工作。发现该类材料,应及时做好登记(货主及地址、调入日期、设备及包装材料的名称、产地、数量、停留地点等)报县森防办。县水利、农业、广电、教育、邮政、卫生及其医疗部门、电力、移动、联通、电信等单位和企业,将调入仪器设备、机电产品、光缆电缆盘、邮件等的,应在调入前与对方约定不用松木及其它包装材料的,防止松材线虫病传入我县。若不得不用松木及其包装材料的,应经松木及其包装材料所在地森检部门检疫,并持有检疫部门出具的《植物检疫证书》随货调运,同时报告县森防办,以便监管。县城建、环保、交通、质监、经贸等部门应对其管辖的施工单位及业主宣传松材线虫病预防工作的重点性,监督并禁止从松材线虫病疫区调入和使用松树制品,发现可疑材料要及时进行销毁处理。县林业局要进一步加强对全县松材线虫病预防工作的监督、检查工作,并做好本系统的预防技术和相关行政执法工作。县公安局、森林公安局对故意违反有关规定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单位和个人,及时依法进行查处。

三、工作内容

(一)划分重点预防区和预防区

重点预防区:成乐路、夹峨路等干线沿线乡(镇)。重点预防区所在乡镇要及时组织制定预警应急预案(包括预防方案和治理预案),并在通往我县的所有交通路口依法设置检疫检查哨卡,认真进行检疫检验,严禁一切松材线虫病寄生植物及其制品进入县境内,要本乡镇对松褐天牛进行常年监测和防控,实施封山育林,林木改造,逐步形成天然隔离带。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实行有效举报制度,开展常年普查、监测,发现死亡松树及时取样鉴定、上报、清理,加强复检工作,定期开展检疫大检查,做到防患于未然。

预防区:为华头、麻柳等乡(镇)。预防区内各乡镇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松材线虫病预防监测方案,每年定期开展全面普查。加强对松材线虫病的监测,配合林业局搞好复检和产地检疫及封山育林工作。

(二)普查

县林业森防检疫部门要按照《松材线虫病普查抽样检测办法》的要求开展春秋两季(3~5月和9~10月)松材线虫病普查,形成普查报告并报上级林业主管部门和县防治办备案。普查的范围为松科植物林区,其中水利水电开发区周边、重要交通沿线两侧、重点公益林区、县城和乡镇人口居住地周围的松林区是普查的重点。

(三)监测

各片区中心站和基层林业站要在县林业局森防检疫部门的统一组织和指导下,定期(3~10月份)、定点(各监测点)、定人(每站1名)对松材线虫病传播媒介昆虫松褐天牛和不明原因死亡松树进行野外监测记录、收集标本,再由森防检疫部门对监测结果、标本进行检验、分析,必要时请上级有关专家进行检验和分析,发现病源及时处理。

(四)检疫

1、调入检疫。县林业局木材检查站和森防检疫部门要加大对调入我县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特别是松木制品《植物检疫证书》的查验力度,对无《植物检疫证书》的,按《林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予以处罚,并由森检部门进行补检,对合格的发给《植物检疫证书》,复检时发现检疫对象和危险病虫的,下达《检疫处理通知单》,并及时采取相应的防范疫情扩散措施,监督、指导收货人进行除害处理,并将有关情况及时通告调出地省级森检机构和本省森检机构。复检时做好详细记录,保存抽样样品和标本,必要时请专家鉴定并出具局面鉴定材料。

2、调出检疫。县林业局森防检疫部门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各木材加工厂、点、贮木场的松木进行调出前检疫,对各松科植物种苗生产基地进行产地检疫和调出前检疫,一旦发现可疑情况,立即进行除害处理,无法处理的,立即销毁。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舆论宣传,提高全社会的防范意识。要充分利用会议、广播、电视、报刊等多种宣传工具,广泛宣传松材线虫病的危害严重性和开展预防除治工作的重要性,以及识别、除治松材线虫病的技术知识,进一步提高干部和群众对松材线虫病预防与除治工作的认识,增加紧迫感和预防意识。要通过宣传,使重点监测区的企业和群众支持并参与松材线虫病的预防工作,自觉遵守松材线虫病防治和检疫的各项规定,从而有效遏制松材线虫病的发生、蔓延。

(二)切实加强对松材线虫病预防和除治工作的领导。根据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及根据《乐山市林业局关于认真贯彻全省松材线虫病防控工作现场会精神的通知》(乐市林函[20XX] 14 号)要求,县、乡(镇)两级要成立松材线虫病监测防范领导小组。林业部门要当好政府的参谋和助手,加强调查研究,并严格按照《夹江县松材线虫病预防工作实施方案》扎实开展工作。

(三)抓好目标管理责任制的落实,实行限期除治制度。要实行政府、林业“双线”目标管理,把松材线虫病预防工作列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减灾控灾计划,实行各级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书,明确防治责任,使松材线虫病的预防和除治工作真正纳入各级政府领导的重点议事日程。林业系统内也要层层落实责任,签定责任状,做到领导责任到位,目标任务到位,政策措施到位,规章制度到位,考核奖惩到位。要切实落实“谁经营,谁防治”责任制,一旦发生松材线虫病,严格实行限期除治制度,把除治责任落到实处。

(四)加强基础建设,建立健全松材线虫病预防和除治体系。要加强充实与松材线虫病预防及除治相适应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机构,建立起一支以森检机构专职检疫员为主,基层林业单位及车站、港口、码头等重要场所负责人为辅的森林植物检疫检查站或流动哨卡,依法开展检疫检查;要加快检疫检验实验室、熏蒸场所的建设,配备必要的检疫检验设备,提高检测鉴定能力和疫木的处理能力;要加强检疫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其素质,以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加快建设常年监测与定期普查相结合的测报体系,健全一支技术出色、相对稳定、由专(兼)职测报员组成的测报队伍,建立快速准确的信息处理、传输系统,确保测报结果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尽快建立防治专业队伍、质量监督队伍和技术服务队伍。加快防治药械仓库的建设,购置一批较为先进的防治器械,为提高防治能力、防治水平和防治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五)加大科技投入,提高预防工作水平。松材线虫病预防工作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松材线虫病的检疫检测技术、监测技术、松材线虫病发病规律以及松材线虫病传播媒介昆虫——松褐天牛生活史的发生规律的研究;要加强对松材线虫病防治技术的研究,不断提高预防、防治水平。

(六)建立完善各项制度,推进松材线虫病预防工作。要逐步建立防治目标责任制度、监测普查和报告制度、考核检查验收制度和奖惩制度,不断推进全县松材线虫病预防工作的开展。

雏鸡气管比翼线虫病诊治 篇3

1.临床症状

病鸡羽毛蓬乱, 卧地不动, 食欲减少或废绝, 呼吸困难, 咳嗽, 不停地甩头, 缩颈闭眼, 张嘴喘气, 流出黏液, 贫血, 营养不良, 鸡冠、肉垂暗紫色, 最终窒息而死。

2.剖检变化

对死鸡进行剖检, 皮肤呈青紫色, 肺脏暗红色, 可见淤血、水肿和肺炎等病变。切开气管和支气管, 可见黏膜上有数量不等的虫体附着及出血性卡他性炎症, 气管黏膜潮红, 表面有带血黏液覆盖。

3.实验室检查

在强光下打开病鸡口腔, 发现喉头附近有虫体附着, 棉拭子插入气管能裹出虫体。无菌采集病鸡的心血涂片, 取病死肝、脾、气管黏膜触片, 经瑞氏染色未见细菌。将上述病料分别接种于普通琼脂培养基和血液琼脂培养基, 37℃培养24小时无细菌生长。取肺内虫体常规压片, 置100倍显微镜下观察, 可清晰见到红色虫体, 头圆口宽, 口囊基底有三角形小齿, 雄虫以其交合伞附着于雌虫的阴部, 构成“丫”型带状物, 雌虫长于雄虫, 卵两端有盖。取粪便水洗, 低速离心沉淀和饱和盐水浮集, 置100倍显微镜下观察, 可见椭圆形、两端较厚的虫卵, 卵内有胚细胞。

经临床及实验室检验, 诊断为雏鸡气管比翼线虫病。

4.防治措施

(1) 搞好环境卫生, 圈舍全面消毒, 粪便及时清理, 保持鸡舍清洁干燥。地面土壤可用硫酸亚铁、硫酸铜、五氯酚钠处理, 以杀灭中间宿主。 (2) 全群用丙硫咪唑5~10毫克/公斤, 拌料连喂3天, 同时对病情较重的雏鸡用碘溶液, 1~1.5毫升/只气管注射。

羊肺线虫病的诊治 篇4

1 临床症状

病羊精神沉郁、食欲减退, 被毛干枯, 贫血消瘦。咳嗽, 在夜间休息时特别明显;打喷嚏, 有时喷出白色的线虫。从鼻孔排出粘性分泌物, 有的分泌物很粘稠, 呈绳索状, 拖悬在鼻孔下;有的分泌物中带有血丝。有异食癖, 吞吃土坷垃、小砖头、塑料布等。

2 病理变化

尸体消瘦、贫血, 肺呈灰白色, 有不同程度的肺气肿, 虫体寄生部位的肺表面稍隆起, 切开可见虫体;气管、支气管中有粘性混有血丝的分泌物, 中有白色线虫, 最多有1只死羊气管内有10余条虫体;支气管粘膜混浊、肿胀, 有小豆状出血点。

3 实验室诊断

采集病羊的粪便用漂浮法集虫镜检, 发现有少量虫卵和幼虫, 采病羊咳出的带血丝的粘液压片镜检, 发现有大量幼虫。

4 治疗措施

4.1 驱虫

(1) 左旋咪唑按每千克体重10~15mg1次灌服, 或按每千克体重5~6mg肌肉注射。

(2) 丙硫苯咪唑按每千克体重5~10mg, 1次灌服。

4.2 辅助治疗

对肺部感染严重的病羊采取恩诺沙星、磺胺嘧啶等进行配合治疗。

5 典型病例

5.1 病例一

2012年3月5日, 金鼎镇陈某某饲养的35只山羊有6只发病、死亡1只。检查:病羊精神沉郁, 食欲降低, 咳嗽, 打喷嚏, 鼻孔有粘稠呈绳索状的分泌物排出。死羊剖检见肺胀大, 气管、支气管中有粘性分泌物混有血丝, 有白色线虫, 支气管粘膜肿胀, 有小豆状出血点, 其它器官变化不明显。诊断为羊肺线虫病。对全群山羊用左旋咪唑按每千克体重10mg灌服, 每天1次, 连用7d;发病严重3只羊另用5%葡萄糖100ml、20%的磺胺嘧啶钠注射液20ml, 静注, 1次/d, 连用3d。7d后, 病羊痊愈。

5.2 病例二

2012年4月18日, 金鼎镇张某某饲养的8只山羊发病。主诉:病羊食欲降低, 咳嗽、打喷嚏。临床检查发现病羊鼻孔排出粘性带血丝分泌物, 呈绳索状, 拖悬在鼻孔下, 头、胸及四肢水肿, 被毛粗乱。采集病羊咳出的带血丝的粘液压片镜检, 发现有大量幼虫。确诊为羊肺线虫病。将8只病羊用左旋咪唑, 按每千克体重10mg灌服, 1次/d, 连用7d后痊愈。

6 体会

(1) 羊吞食存在于外界草场、饲料和饮水中和中间宿主体内的肺线虫感染性幼虫后, 由肠系膜淋巴结经淋巴液和血液循环到达肺部发育为成虫造成羊发病。而农村饲养山羊一般管理较为粗放, 造成了羊群发病率较高。

(2) 在山羊肺线虫病流行区域每年春秋两季应对羊群进行预防驱虫, 在驱虫治疗期要注意收集粪便进行生物发酵处理。

鹅裂口线虫病的防治 篇5

鹅裂口线虫病, 是一种裂口线虫寄生于鹅的肌胃中而引起的疾病。不论大小鹅, 夏天高温季节均易感染此病, 都应注重防治。

寄生裂口线虫的病鹅为传播者, 虫卵随其粪便排出, 在30℃左右的温度和适宜的湿度下, 1d内即形成第一期幼虫;再经过4d左右, 变为感染期幼虫, 然后脱离卵壳, 进入外界环境或野菜、野花、水草上, 当鹅吞入带有感染期幼虫的菜和草后即染病。被吞入的幼虫5d内停留在腺胃内, 以后进入肌胃, 经一段时间发育为成虫, 危害鹅只。其症状表现为食欲消失, 精神沉郁, 羽毛暗乱, 体弱、贫血、下痢, 步行摇摆, 严重时可引起死亡, 造成经济损失。

防治方法:一是要经常保持鹅舍和运动场清洁干燥, 常用开水或烧碱水对食槽和饮水用具进行消毒。二是每千克体重用驱虫净45mg, 一次口服或皮下注射, 每天1次, 连用3d。三是每千克体重用左旋咪唑20mg, 容于水中, 让鹅饮用, 疗效显著。四是每千克体重用敌百虫40mg, 一次口服, 每天1次, 连用3d。

猪毛首线虫病的诊治 篇6

1 发病情况

我县某猪场饲养的55头育成猪, 体重25~30kg, 采用发酵床饲养。该批猪于2011年11月初发病, 表现腹泻, 身体发白, 慢性消瘦, 严重的经5~7d死亡。畜主用氟苯尼考、强力霉素拌料治疗5d未见好转反而日渐加重。

2 临床症状

该批猪普遍消瘦, 皮肤及可视粘膜发白, 部分猪腹泻。体温、呼吸基本正常。群体猪精神状态尚可, 采食、饮水基本正常。个别重症猪食欲废绝, 体温下降。

3 剖检变化

对一头病危猪进行剖检。可视粘膜苍白, 心、肝、脾、肺、肾等实质脏器未见明显病理变化。盲肠和结肠内发现大量乳白色虫体, 虫体头端扎入肠粘膜。虫体长约20~50mm, 头部细而长, 尾部粗而短, 有的虫体尾端呈螺旋状卷曲, 有的虫体尾直, 末端呈圆形, 肠粘膜出血性坏死, 水肿和溃疡。

4 实验室检查

4.1 虫体鉴定

将虫体放入生理盐水中洗净后用70%酒精固定, 石碳酸法透明后镜检:虫体呈乳白色、鞭状, 前为食道部, 细长的丝状, 约占全长2/3, 内为一串单细胞围绕着的食道;后为体部, 短粗, 约占全长的1/3, 内含生殖器官及肠管。雄虫长20~55mm, 后端卷曲, 泄殖腔在尾端, 有一根交合刺, 雌虫长34~53mm, 后端钝圆阴门位于粗细部交界处。

4.2 虫卵检查

取粪便3g加入饱和盐水50mL中, 搅拌后静置, 吸取上清夜2滴镜检:见虫卵呈棕黄色, 腰鼓形, 卵壳厚, 光滑, 两端有卵塞, 内含未发育的卵细胞。

5 诊断结果

根据临床症状, 剖检变化以及实验室检查确诊为猪毛首线虫病。

6 治疗

6.1

清除发酵池中垫料, 用0.5%敌百虫溶液彻底涮洗圈舍。将清除的垫料堆积覆塑料膜厌氧发酵处理。

6.2

用5%芬苯达唑500g拌料500kg连喂5~7d, 间隔7d再喂服一次。

7 小结

7.1

经以上治疗7d后猪群逐渐转好, 腹泻症状消失, 身体红润, 采食上升, 无死亡发生。

7.2

猪肺线虫病的诊治 篇7

1 病原学

本病病原体主要是后圆科属的刺猪肺虫 (长刺后圆线虫, Metastrongylus elongatus) 、短阴后圆线虫 (M.pudendotectus) 和萨氏后圆线虫 (M.salmi) 。其中, 危害最大、分布较广、临床常见的是长刺后圆线虫, 该虫体呈乳白色细长丝状, 故曰“肺丝虫”。该病原虫的雄虫体长12~26nun, 尾端具有不发达的交合伞和一对细长的交合刺;雌虫长20~50mm, 阴门靠近肛门, 阴门部有一由角皮形成的球状阴门盖;虫卵呈椭圆形, 淡黄色, 卵壳较厚, 表面不光滑, 卵内含幼虫;其生活史需要经过“蚯蚓”作为中间宿主, 病猪排出的带虫卵的粪便污染养殖环境 (周边环境) 的土壤, 虫卵或刚孵化出的一期幼虫为蚯蚓所吞食, 在蚯蚓体内, 经10~20d蜕皮2次后发育成致病性 (感染性) 幼虫, 健康猪吞食了此种蚯蚓或蚯蚓体内逸出的致病性幼虫, 即会造成循环感染。该病原虫的寄宿部位主要是猪的呼吸道, 如肺实质、支气管、微支气管;自然感染后约经24d发育为成虫, 排卵、成虫寄生寿命约为1年;对外界的生化抵抗力极强, 在粪便中可生存半年以上, 在低温潮湿环境中可生存更长时间;临床上较为敏感的抗虫药包括驱虫净 (四咪唑) 、丙硫咪唑、左旋咪唑。

2 临床症状特点

2.1 视诊检查

症见患猪生长发育明显减慢, 营养水平较高时一般无明显症状, 但在感染虫体较多时, 就会出现明显的呼吸道症状, 如呛咳、喘气等;多数患猪表现为慢性、呼吸性病征, 饮食欲时好时坏, 被毛粗乱、无光泽, 机体逐渐消瘦、贫血, 整体营养状况不良;病程中、后期极易继发或并发其它细菌性、病毒性感染, 此时症状更严重, 多见严重的呼吸困难、全身症状等, 病死率极高。

2.2 剖解病理变化

剖解本病致死病例, 典型病理表现是见该病原虫的幼虫穿过肺泡壁毛细血管, 致使肺组织呈斑点状出血;病原虫一代幼虫逐渐下行至细支气管和支气管内寄居、生长, 其以黏液和细胞屑为食, 于是刺激粘膜分泌量增多, 致使支气管腔内黏膜充血、肿胀、含有大量黏液和虫体, 并造成管腔阻塞及肺泡萎缩等, 这是引起严重呼吸道症状的原因;呼吸道普遍继发细菌性感染, 因此常见炎性、化脓性肺炎病灶以及支气管炎等。

3 流行病学特点

本病的易感、高发对象是育成后猪群 (2~12月龄) , 主要传染源是病猪和感染病原虫的自然宿主 (蚯蚓) , 养殖环境中土壤中带有多量活体病原虫或虫卵时, 被健康猪舔舐摄入, 也会造成食入性传染;本病的流行与蚯蚓的繁殖与分布密切相关, 在蚯蚓大量繁殖的季节最易诱发病变, 因此夏季高温高湿环境条件下, 蚯蚓繁殖旺盛、活动频繁, 本病表现为高发;发病呈地方性流行, 在国内主要分布于华东、华南和东北等地, 主要是其地理环境条件适合于病原虫和中间宿主生存繁衍;主要传播途径是经消化道食入病原体造成传染, 就是猪吞噬了含有感染性幼虫或带虫蚯蚓而引起发病;养殖环境 (猪舍) 卫生治理、消毒工作到位的猪场极少发病;散养猪摄入被污染土壤、水源的机会较多, 发病率较高, 全封闭、舍饲模式下猪群感染率较小。

4 诊断要点

本病诊断依据包括: (1) 视诊症状, 病猪阵发性咳嗽, 呼吸急促、贫血、消瘦。常因幼虫移行带入病原菌, 并发流行性感冒和病毒性肺炎。 (2) 剖检病理, 在肺膈叶后缘, 形成一些灰白色的隆起, 切开后在支气管中找到大量丝状虫体。 (3) 流行特点, 主要是本病的流行多与蚯蚓的分布和活动季节有直接关系, 高发于高温高湿的春夏季、初秋季。 (4) 确诊方法, 常用粪便虫卵检查。以硫酸镁饱和溶液或硫代硫酸钠饱和溶液漂浮法检查粪便虫卵, 镜检可见后圆线虫卵呈椭圆形, 灰白色, 外有一层稍有凹凸不平的蛋白膜, 内含有幼虫, 即可确诊。

5 综合防治

5.1 预防控制

(1) 保护易感群, 猪舍建设要做到科学选址及布局, 力求建于向阳、背风、高燥、利于排湿通风的地点, 舍内铺设水泥地面, 减少猪群误食被虫卵、虫体污染的土壤、水源、中间传播媒介物等, 特别是要严防食入蚯蚓虫体。 (2) 强化猪舍内排泄物的无害化处置, 及时清除粪尿、被污染垫料等, 进行定点生物热发酵或焚烧、掩埋、消毒等无害化处置, 以降低各种历史病感染几率。 (3) 落实驱虫措施, 对于流行地区的猪群, 于春、秋两季至少进行一次预防性驱虫, 或对2~6月龄易感群针对性、预防性驱虫1~2次, 以净化体内病原虫, 减少发病。 (4) 加强日常疫情监测, 及时发现带病个体, 妥善采取隔离治疗及粪便无害化处置, 避免不洁采食而引起发病, 同时还要严防本场 (舍) 外土壤中的蚯蚓被雨水冲刷等进入猪场 (舍) 而被猪误食引起发病。

5.2 治疗方法

本病治疗采用最敏感抗虫剂对症治疗, 常用驱虫净 (粉剂) , 按20~25mg/kg·bw拌料口服;或用本品注射液按10~15mg/kg·bw肌注。本品对各期幼虫治疗有效率达100%, 用药后偶见咳嗽、呕吐、兴奋不安等, 属正常反应, 一般经1~1.5h后即会自动消失。另外, 采用丙硫咪唑、左旋咪唑、阿维菌素、伊维菌素等对症治疗, 也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猪场可结合本场实际, 合理选用驱虫药物, 按具体使用说明进行驱虫即可。

6 体会

6.1

本病治疗中使用的各种驱虫药物, 在达到有效治疗量时, 常对猪的消化道造成不同程度损伤, 尤其是对育成期仔猪伤害较大。建议在驱虫前先行健胃, 可用兽用健胃散 (含山楂、麦芽、神曲、槟榔等) 、消积散 (含焦山楂、麦芽、神曲、炒菜菔子、大黄、玄明粉等) 、胃肠活 (含黄芩、陈皮、青皮、大黄、白术、木通、槟榔、知母、玄明粉、神曲、乌药、石菖蒲、牵牛子) 等, 按0.5%~1%拌料投喂, 连喂3~5d, 之后再进行驱虫, 可大大降低上述驱虫药物毒副作用, 对猪的胃肠机能保护性较好。对于有肠炎症状的病猪, 还可增加日粮中VC的使用量 (常量1.5~3倍量) , 以加速受损胃肠黏膜的修复。

6.2 本病是重要的免疫抑制性疾病之一, 感染本病的患畜继发感染极为普遍, 机体免疫力大幅下降。

红薯腐烂茎线虫病的防治 篇8

切实做好种薯、薯苗的检疫, 严禁病区种薯种苗调入无病区, 对引进的可疑种薯种苗应进行药剂处理, 并加强对商品粮红薯、薯干的调运检疫。

2、彻底处理病残体

腐烂茎线虫主要靠病薯、病蔓、病薯拐传播。在整个病株中, 以病薯块内腐烂茎线虫最多, 且经一冬一春冻晒, 几乎还能全部成活。因此发病区在春季育苗期、移栽期和秋末收刨期, 都要及时清洁田园, 彻底收检病残体进行晒干集中烧毁, 以免腐烂茎线虫进入土壤。

3、药剂防治

药液浸苗可用50%辛硫磷乳剂或40%甲基异柳磷乳剂100~150倍液, 将剪下待栽的幼苗基部10cm左右浸入药液内10min即可栽植。毒土穴施可用5%茎线灵颗粒剂或5%神农丹颗粒剂1~2kg, 加细干土30kg拌匀, 制成毒土, 栽苗时每穴施毒土10g, 然后灌水、栽苗、盖土;也可选用3%米乐尔颗粒剂, 每亩 (1亩=1/15ha) 2kg, 定植前10~15d进行穴施或土壤处理, 如与栽薯同时进行将产生药害。药液灌穴用40%甲基异柳磷乳剂300~500g对水1.5t, 栽种前每穴浇稀释后的药液500g, 然后即可栽苗、盖土。对重病区, 可采用药液浸苗、药液灌穴双管齐下的办法, 防效更好。

4、调整种收时间

上一篇:过程质量管理下一篇:C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