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松树和大松树》课本剧

2024-05-15

《小松树和大松树》课本剧(精选11篇)

《小松树和大松树》课本剧 篇1

人物表:小松树、大松树、风伯伯、大山爷爷

第一幕

时间:一个阳光很好的早晨

地点:一座山的山坡。

场景布置:教室中,画板上画了一座山坡,在山坡上有一棵小松树,在山坡下有一棵大松树。要画出小松树骄傲的神情。学生戴上可爱的“小松树、大松树”头饰。矮个的小朋友站在板凳上扮演小松树,个高的小朋友站在地面上扮演大松树。

小松树:喂,小朋友,大松树:(看着小松树)

小松树:你看我长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山下的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多高”、“很远很远”要读出感情)

大松树:(显得平静,仍看着小松树)

小松树:你呢?

(小松树此时非常得意。小松树说话的语气和神态要能显示出它非常骄傲)

大松树:(仍显得非常平静,仍看着小松树)

第二幕

场景布置:教室中,画板上画了一座山坡,在山坡上有一棵小松树和风伯伯。学生戴上的“小松树、风伯伯”头饰。小松树的话被风伯伯听到了。

风伯伯:孩子,山下的松树比你高多了。

(风伯伯摸着小松树的头,用和蔼、慈祥的语气)

小松树:(小松树看着风伯伯,感到有点不好意思)

风伯伯:你能看的很远,那是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呀!

小松树:(小松树看着风伯伯,惭愧地低下了头)

第三幕

场景布置:教室中,画板上画了一座山坡,在山坡上有一棵小松树,在山坡下有一棵大松树。要画出小松树谦虚的神情。学生戴上可爱的“小松树、大松树”头饰。

小松树:大哥哥,刚才都是我的错。

大松树:(以一种友好的神情看着小松树)

小松树:我是长在高处,我才能看到很远地方。

(小松树鼓起勇气。“高”、“很远”要读出小松树认错感情)

大松树:我们应做一个懂礼貌、谦虚好学、知错就改的孩子。

(大松树、小松树都非常开心。)

小松树、大松树、风伯伯退下,全剧终

我教《小松树和大松树》 篇2

声音一:“老师,我知道,我要说!”

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我出示了小松树说的话:“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让学生边读边想:这是一棵怎样的树?从哪些词语能看出来?学生很专心地去读,读完后,学生们纷纷举起小手说:“我知道,我要说。”机灵的江辰晨迫不及待地说:“从‘喂’看出小松树对大松树很没礼貌。”急性子的杨曹伟见他的好朋友说得这么好,赶紧不服输地说:“我从句中的‘多高’‘很远很远’看出小松树在夸耀自己,自以为了不起呢!”“老师,还有呢!从‘你呢’也可以看出小松树很得意呢!”刘清帮着补充。同学们说完后,我让大家站起来齐读小松树的话,去体会一下小松树当时的感觉。读完后我又让学生针对句中最后的“你呢”,把小松树的话补充完整,然后再读这句话,学生的感受就更加深刻了。

我继续带着学生学习第三自然段,在学生明白风伯伯话的意思后,我趁热打铁问:“大松树明白这一切吗?他当时会想些什么?”随后让学生去观察那棵大松树,走进大松树的内心世界(学生小组交流了起来)——“小松树你还是个孩子,我还是让着你吧,不跟你争辩了!”“小松树呀,你太骄傲了,总有一天你会明白的,我不跟你一般见识!”……学生们你一句我一句发表着自己的想法。

声音二:“老师。我有个建议!”

本节课我注重学生的表演读,演好文中的角色。有一个学生自告奋勇地当起了小松树,很大方,声音响亮,表演得也不错。我还没来得及发话,曹北溢一边举手一边说:“老师,我有个建议。”“好,你说。”他站起来,用手指着书上的话说:“这个‘很远很远’应该读,导慢点长一点,就像这样——”她拿起书,姿势美美地、表情美美地读起来。我问:“为什么要这样读呢?”“因为小松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这样读才觉得他看得远。”曹北溢振振有词。我问全班学生:“你们同意吗?”大家都点点头。“那就读读吧!”全班同学有感情地朗读了起来。

“老师,我还有个建议。小松树说话的时候很得意,应该这样读。”杜海容自个儿走上了讲台,双手叉腰,昂着头开始边演边说,还有点得意的味儿。我忍不住鼓起掌来,他注视着我,随即一点头一声“谢谢”就回座位了。“还真是个有礼貌的孩子。”我忍不住又夸了他一句。

“老师,我还有一个跟他们不一样的建议。”马冬妮说,“小松树对大松树说话的时候,头是低着的。”我很诧异:“为什么?”“因为小松树在山上,大松树在山下,小松树要低着头对大松树说话,大松树才能听见。”我恍然大悟,不禁佩服:“你真会读书。”

我真佩服这些学生,他们会读书,会思考,会表达。虽然只有七八岁,但是他们的阅读潜力令人吃惊。学生的思维是没有束缚的,是最活跃的。只要得到一个小小的思维空间他们就会发挥想象,开始创新。如何让只有七八岁的孩子在课堂上活跃起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如何充分挖掘孩子的阅读潜力,听到孩子那与众不同、富有创新的声音?经历了这次教学,我对此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研究与反思

一、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本节课我注重了以读为本,注重了学生的个性化感悟,读评结合,读思结合,读说结合。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情感的激发,适时的点拨、引导上,以促进学生思考的深化,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联想、比较,在阅读中随时有感而发,积淀语感,激活学生的阅读情趣,充分释放学生的阅读潜力。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达到语文教育目的的最好途径。这节课,我试着给了学生更多的发言权,甚至是可以完全没有老师的生生直接交流,渐渐地,课堂像被注入了活力,自己动了起来。这种学习方式不再是被动、封闭、接受性地学习的一种补充,更不可能是传统课堂教学的“调料”和“兴奋剂”,而是一种学习的革命,一种学习理念的根本转变。

二、珍惜时机,在乎学生

课堂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的,和谐的课堂氛围呼唤教学民主。只有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才会有利于他们的发展。在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经常会有各种情况发生。面对这些临时出现的情况,教师要把握时机,加以引导,切不可置之不理。对于他们这种敢于表现自我、积极思考的行为要加以认可,甚至鼓励,从而使他们敢说、会说、乐说,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不再是孤独的演奏者,才能听到动听的、深刻的交响乐。

小松树和大松树 教案 篇3

一年级班12班 闫珠峰

一、复习导入

1.复习字词

师:同学们,上节课的生字宝宝你还认识吗?现在,请你自己读一读!生自由读,开火车读。

2.师:上节课学习后,我们知道了大松树和小松树的位置,谁来把他们的位置贴到黑板上?

过渡语:小松树和大松树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呢?

二、新授第二段

1.自由读

过渡语:现在请你打开课本,找到课文第二段自己读一读,边读边用_____划出小松树说的话。

师:谁来把小松树的话读给大家听?

找生回答,核对答案。并留出时间让生修改答案。

2.师范读

师:现在,我也想当一当这颗小松树了。你听我这颗小松树来读一读。

师范读,要注意“喂

多高哇 很远很远 你呢”这几个词的变化。3.找出重点字词,体会情感 师:你喜欢这样的小松树吗? 生:不喜欢

师:为什么呢?

师举生活中的例子,引导生回答小松树没有礼貌 师:那你从哪些字或者词语看出来的呢?

生回答,师相机出示答案

师:除了不懂礼貌,你还能看出这是一课怎样的小松树呢? 预设 生:得意

师:你真会读书!谁能读出小松树的得意呢?

找生读 男女赛读 再读的过程当中,引导学生加上自己的动作

师作适当点评如:我听出来了,你就是想炫耀自己长得高,看得远。

4.大松树听了小松树的话,他是怎么做的呢?请你在课本上找一找。

指生回答。

过渡语:虽然大松树没有说话,可是这些话却被风伯伯听到了,风伯伯是怎么说的呢?请你打开课本找到第三段,自己读一读!

三、新授第三段

1.出示第三段

生自由读

指名读

师:你看,风伯伯来了,风伯伯和小松树说话的时候呀,是摸着他的头,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风伯伯? 预设 生:善良

2.抓重点字词,体会情感

师:你说的也对,但通常我们形容年纪大的人,用和蔼、慈祥。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呢?

指生回答 相机出示“摸着小松树的头 孩子” 师:你想一想,在家里面谁才会摸着你的头来说话呢?那他爱不爱你呢? 那你愿不愿意当一当这位关爱小松树的风伯伯呢?请你自己读一读 生自由读

找生读

师:现在我也想当这样和蔼、慈祥的风伯伯,请你竖起小耳朵仔细听。师范读,并走到学生中间去并做抚摸学生头的动作。师:你能不能像我这样再读一读呢? 指生读 3.学习“比”

师:我们现在知道了,其实······出示幻灯片补充句子。师:在这儿,用了个“比”,他表示两者之间进行比较。你能不能照着第一句话,也说一句话呢?

生回答,若是回答不出来先进行小组讨论,再回答。4.展开想象

师:通过风伯伯的话,我们知道了小松树能看得远是因为——出示幻灯片补充句子。预设 生:是大山爷爷把他托起来的!师:那你能不能做个“托”的动作呢?

师:你觉得小松树听了风伯伯的话,他会怎么想呢? 指生回答

师:他会对大松树、大山爷爷和风伯伯说些什么呢? 小组讨论后选代表回答

5.小组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师作适当评价。6.小结:

学完了这篇课文,你们明白了什么道理呢?

四、讲解课后习题——语气助词的使用

出示课后习题的句子

师:这几个句子都是小松树和风伯伯说的话。你看闫老师标红的字,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呢? 生回答

师:是的,带口字旁的字通常跟语言、语气有关系,小松树的得意和骄傲,风伯伯的和蔼和慈祥之所以写的这么有趣,这几个字的功劳很大!但是句尾的标点符号也帮了很大的忙。这几个语气词你更喜欢哪一个呢?能不能用上它说一句完整的话呢? 生尝试练习说话,师及时纠正 指导

五、学习新字——被

1.组词

2.汉子起源——由“被子”引入 3.讲解新偏旁——衣旁

引导生观察衣旁,总结:点横分离,点竖对齐,夹角适度,中部紧凑

4.引导生记住字形:衣旁+皮,书空笔顺并观察写好这个字的关键笔顺和部位。

被:左窄右宽,点横分离,点竖对齐,夹角适度,中部紧凑 5.师范写,生描红,仿写 6.展评

六、作业

小松树和大松树评课 篇4

首先很感谢学校给我机会让我到白蒲小学听课学习,本次活动中我有幸了听了由马建红老师执教的三年级的《七颗钻石》和陈锦林老师执教的一年级的《小松树和大松树》。

下面我主要谈谈《小松树和大松树》听课感受:《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高,看不起山下的大松树,经过风伯伯的教育,感到了惭愧,转变了态度。陈老师将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形象,明白其中的道理,同时学习三个生字。

陈老师让学生通过朗读人物的对话、动作,来理解课文,体会人物形象,明白其中的道理。她重点抓住三处:小松树的话、风伯伯的话和最后的“惭愧”。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陈老师在开头通过说一说、指一指那里是山下,那里是山上,哪一棵是大松树,哪一棵是小松树,然后以简贴画的形式让学生把小松树和大松树送回家。让孩子迅速掌握大小松树的位置,并设置问题“小松树站在高高的山顶上可以看到什么?让孩子领会小松树的得意,为后文的理解作出铺垫。在突出小松树的骄傲自大时陈老师紧紧抓住关键词语“喂”“多高哇”“很远很远”“你呢”,把这些词语放进具体语境中去朗读和感悟,并能讲究一定方法。如在理解“很远很远”时,我故意读成“我能看到很远的地方,你呢?”,让学生去体会“你觉得这两个词语放在课文中哪一个更好呢,自己读读试试看?”让孩子在读中体会,在比较中感悟。例如,在讲解感叹号时,陈老师引导孩子理解感叹号就是可以让小松树变得更得意。然后再让孩子们加上表情和动作把小松树的骄傲读给同桌听。在理解风伯伯说的话,陈老师先出示语句,然后让孩子自己运用第二节老师交给的读书小窍门自己读。让孩子自己找关键字词,让孩子学以致用。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 篇5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1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课文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从三维目标出发,教者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感情诵读小松树和风伯伯说的话,在教师导读中习得读书方法,学会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思维。

2、在诵读中体会小松树的盲目自大,感受风伯伯的和蔼可亲,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

3、在诵读中享受阅读的乐趣。为了完成这三维目标,教师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的教学策略:

1、搭建对话平台,使学生融入课文情境。

如何让孩子在阅读中认识到小松树盲目自大的错误,这是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教学中如何使思想教育不露痕迹、潜移默化地调动学生的内心感受。我在教学中采用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环境为学生搭建一个生本对话、师生对话的平台,使思想教育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创设了孩子与小松树交朋友的情景,孩子与大山爷爷对话的场景,融入课文情境,教师稍作点拨和引导,即达到了教育的效果。

2、注重阅读兴趣的激发,培养学生读书感悟的能力。

“以读为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绝不是一遍接着一遍的傻读、呆读。而是让孩子一遍读有一遍读的任务、一遍读有一遍读的方法,一遍读有一遍读的乐趣。对低年级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如果读书不能激起其内心渴求读的需要,一切外在的强加力都是徒劳的。要培养孩子“口诵心惟”的最好办法就是激发孩子主动读书、积极探究的兴趣。在这一课的教学中,首先,让孩子参与到童话中来。新课伊始,老师出示小松树画片(可以用水彩笔画简笔画)。并进行情境描述:嗨,小朋友们好!我是小松树,我今年七岁了。我今天来到我们班,想和小朋友们交个朋友,小朋友们愿意吗?在孩子们进入情境,激起兴趣后,老师顺势提出问题,激发其读书兴趣“愿意和小松树交朋友,首先对小松树有所了解。小松树是怎样一个孩子?下面请小朋友们读读课文。”

其次是巧用表情图,加深情感体验。小松树说话时,会是怎样的表情?老师在黑板上三幅简笔画表情图:一幅得意洋洋、轻视看不起,一幅后悔、懊丧、要哭,一幅高兴。让孩子在读了小松树的话后,想象小松树说话时会是怎样的神情,并试着表演一下,然后带着表情读。在孩子读了“小松树听了,惭愧地低下了头”后,让学生想象“惭愧”会是怎样的表情,并试着表演一下,然后带着表情读。在孩子学完课文后,当孩子愿意与小松树交朋友时,再让孩子想象此时的小松树又会是怎样的情形。孩子可能不知道也说不出来什么叫“得意洋洋、轻视”或“后悔、懊丧”之类的词语。但并不意味着在孩子读书时就不需要引导孩子去体会,当然孩子体会不到,也就读不出“情”来。一年级孩子思维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寥寥几笔的表情图再现了对孩子们来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文本包含的情感,有助于帮助孩子进行感情朗读。另外,大松树与小松树的简笔画形象直观,很好地帮助了学生读懂了课文。

3、联系生活,实现情感迁移。

建构主义认为,孩子总是带着一定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参与阅读。在此基础上构建新的对文本的解读。因此,阅读教学中,孩子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基于基本语义层面,结合指导学生感情朗读,适时点拨,将文本与孩子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链结”起来,实现更深语义层面的解读。

1、“喂”字的解读——小松树说的话中有这么一句“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一个“喂”传神的刻画了小松树骄傲自大的嘴脸。如何紧扣“喂”字,激活学生经验,加深体验,进而提高感情;朗读的指导效率。实际教学中,老师创设了这样一个简单易行且有效的情境:师指着一个孩子说“喂,请把你的橡皮借给我使一下!”再让学生体会一下,老师这样的语气借东西,愿不愿意借,为什么?然后让孩子读小松树的话体会小松树对对大松树的傲慢无理。

2、“摸着头“的解读——风伯伯和小松树说话时是这样的“风伯伯摸着小松树的头说”,“摸着头”一词表现了风伯伯对小松树的关心爱护。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孩子联系孩子的生活说说生活中谁摸过你自己的头,感受长辈对自己的关爱。然后再让学生体验风伯伯对小松树的关爱。

整堂课很好地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的点拨者和引导者这一新的教学思想。课堂教学能以人为本,能注重情趣的激发,充分以教材为例子,对学生进行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进行思想价值观的教育。成功地体现了新课标的新理念。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2

本课是一篇生动、浅显的童话故事,语言活泼,讲的是山上的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通过小松树和风伯伯的对话,让学生明白做人不要盲目自大的道理,课文融情于理,充满童贞童趣。而理解风伯伯对小松树说的话是本课的难点,因此,我首先给本课定下这两点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诵读小松树和风伯伯说的话。

2、在品读中体会小松树的骄傲自大,感受风伯伯的和蔼可亲,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确定了教学目标,我便在教学中采用了多种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内容,效果较好。

首先读懂“小松树”的话,我采用课文插图,让学生观察,说说图上小松树的表情、神态、动作等,让学生读读“喂”这个这个语气词,很多学生就轻轻地“喂”了一下,没有读出小松树的趾高气扬,面对这种情况,为了能让学生加深体验,提高朗读效果,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我指着一个孩子说:“喂,把你的铅笔借给我用一下!”学生听后便笑了起来,但是很快便安静下来,他们知道我的用意,于是纷纷举手:“老师,你平常教育我们不能和人家没礼貌的说话,你这种说话的态度,如果是问我借,我肯定是不会借给你的。”又有一个学生说:“是呀,借东西要有礼貌,说话的语气不能这么说,所以我也不借。”……看着学生们的精彩回答,我一看时机已到,便乘热打铁,说:“那读小松树说‘喂’的时候,该怎么读,知道了吗?”这下学生们个个举起小手,小脸发光,说:“知道”。接下来的朗读便水到渠成,不仅能读出小松树说话的语气,体会出了小松树对大松树的傲慢无礼,个别学生还能加上动作自演自说,课堂顿时推向高潮。

接着就是理解风伯伯说的话了,用同样方法,我创设情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说说平时谁会摸着你的头,什么时候,并和你说了什么,让学生在实际的情况下理解长辈对自己的关爱与亲切,体会到其中的温暖,之后我便让学生也来体验体验风伯伯对小松树的关爱,并让学生用朗读表现出来,学生也能有模有样的学着风伯伯的语气读了出来,加上我及时的鼓励与肯定,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了学习语文的快乐,对文本的理解再次等到了升华。

我想,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的课堂引导一定要联系学生的已有经验,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以情悟理,这样他们才能真正体会到文字中的情感。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3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高,看不起山下的大松树,经过风伯伯的教育,感到了惭愧,转变了态度。

我将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形象,明白其中的道理,同时学习四个生字。

在设计教学时,我试图让学生通过朗读人物的对话、动作,来理解课文,体会人物形象,明白其中的道理。重点抓住三处:小松树的话、风伯伯的话和最后的“惭愧”。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我在开头设计了贴图的环节,通过贴图,调动学习兴趣,让孩子迅速掌握大小松树的位置,为后文的理解作出铺垫。

在教学过程中,我感觉总的思路还是比较清晰的,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在读中感悟的过程中,朗读训练不够到位,评价语言不够丰富,所以虽然自己心中有了重点,但在课堂上没有很好地突显出来,反而在两棵松树的高矮问题上浪费了时间,显得有些拖沓。

课后结合专家的点评,我也进行了思考,觉得自己对教材的钻研还不到位,正如高万同老师所说:“读懂课文不等于读懂教材。”自己已经抓了文章中的三处重点句,如果能够紧扣三个重点词

“喂”“托起”“惭愧”进行教学,教学重点不就更突出了吗?

虽然这节课还留有遗憾,但通过这个过程,自己也学到了很多东西,自己以后要多钻研、多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4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课文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

为了让学生们分清楚小松树与大松树与大山的位置,我课前在黑板上画好大山、小松树和大松树的简笔画,上课时让学生先“读”后“说”再“演”。“读”就是在文中找出它们的方位,“说”就是用自己的话来复述课文内容,“演”就是到角色表演读。这样,这节课既调动学习兴趣,让孩子迅速掌握大小松树的位置,又为课文的理解作出了铺垫。

总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是比较轻松的。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5

本课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山上的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指导学生朗读和表演时,让学生想象人物说话时的动作、表情、语气,尽可能地想象当时的情境。

小松树说的话中有这么一句“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一个“喂”传神的刻画了小松树骄傲自大的嘴脸。我创设了这样一个简单易行且有效的情境:指着一个孩子说:“喂,把你的语文书借给我用一下!”再让学生体会一下,老师这样的语气借东西,愿不愿意借,为什么?然后让孩子说一说你觉得小松树是怎样一棵松树?完成填空“ 的小松树”,再读小松树的话,体会小松树对大松树的傲慢无理。学生体会就自然了很多。

小松树骄傲自大,而大松树没有回答。大松树为什么没有回答呢?他在想什么呢?我首先在黑板上简笔画板画三个人物表情图:第一幅图的眼睛瞪得大大的,嘴巴张大了,很生气!第二幅图咧开嘴笑了,一定很高兴。第三幅图嘴巴往下耷拉,表示很难受。这三幅图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提供了想像的空间。从中可以体会大松树的大度,谦虚,和小松树进行比较。

风伯伯摸着小松树的头说……“摸着头”一词表现了风伯伯对小松树的关心爱护。教学中,引导孩子联系孩子的生活说说生活中谁摸过你自己的头,你感觉怎样,感受长辈对自己的关爱。然后再让学生体验风伯伯对小松树的关爱。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6

教学理念:

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读书和心灵交汇为主要教学形式,让学生在盎然趣味中产生阅读的激情;使学生在角色朗读中流露真情;帮助学生在想、述、演、说中内化语言的深情,从而全面提高每位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能读出不同的语气。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来理解课文,读好课文。

难点:理解风伯伯对小松树说的话,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大松树、小松树和风伯伯的贴图以及头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上节课所学词语。

2、在黑板上画大山的简笔画,让学生送小松树和大松树“回家”。

3、小松树和大松树,他们一个住山上,一个住山下,今天,他俩又聊上了,想不想听听他们聊的什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寓言故事《小松树和大松树》。

二、细读课文,感悟体验。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划出小松树说的话。

(2)指名朗读小松树说的话。

课件出示小松树说的话:“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

(3)读完之后,你觉得这是一棵怎样的小松树?(指生回答)追问:你从哪看出来的?(重点体会“喂”“多高哇”“很远很远”“你呢”)

(4)指导感情朗读。

(5)分不同形式朗读。(指名读、加动作读、男女赛读)

(6)想象:如果你就是那棵大松树,小松树如此这般,你会怎么办?

(7)大松树听了小松树的话说什么了吗?那他生气了吗?你怎么知道?

课件出示:大松树没有回答。(观察表情)

(8)想象:大松树此时会想些什么呢?你觉得大松树怎样? 面对小松树的骄傲无礼,大松树什么都没说,可这话被风伯伯听到了,他摸着小松树的头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

3、学习三自然段。

(1)自读第三自然段,划出风伯伯说的话。指名读。

课件出示:“孩子,山下的松树比你高多了。你能看得远,那是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呀!”

(2)出示课件动画,比较小松树与大松树的高矮。

相机出示:“孩子,山下的松树比你高多了。”

(3)指导用“比”说一句话。

(4)对于小松树夸自己看得远,风伯伯又是怎么说的?

指名回答。

课件出示:“你能看得远,那是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呀!”

(5)联系生活,让学生谈谈站在高处看景色与站在平地看景色的区别。体会“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6)小结小松树能看得远的`原因。

4、学习第四自然段。

(1)听了风伯伯的话,小松树怎样了?

课件出示:小松树听了,惭愧地低下了头。

(2)小松树为什么低下了头呢?理解“惭愧”的意思。

(3)想象:假如你是小松树,这时,你想对大松树或风伯伯、大山爷爷说些什么?(同桌交流后指导学生说话)

(7)师:看来,小松树已经改正了错误,变成一个既懂事又谦虚礼貌的孩子了。

三、课文小结,明白道理。

1、小松树在风伯伯的引导、教育下,知道了自己的错误,懂得了做人要谦虚、有礼貌,不能骄傲、自满。希望小朋友们也能像小松树一样知错就改,做个谦虚、有礼貌的孩子。

2、送名言: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四、角色表演,升华体验。

1、分小组合作练习分角色读课文。

2、指名一组成员戴上头饰,分角色表演。

五、律动:《小松树》

六、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指生读,组词。“爷”“托”

2、指导书写 “爷”“托”。

(1)认识新偏旁 “父字头”

(2)指生分析生字,“爷”上下结构,“托”左右结构。用好方法识记字形。

(3)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师范写,生随师书空。

(4)生描红,仿写。

(5)师巡回指导,注意纠正学生写字的坐姿和执笔姿势。

3、展示评析。

七、布置作业:

把《小松树和大松树》这篇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给家长听,或者同家人一同表演该课本剧。

板书小松树和大松树

大松树贴图

教学反思: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课文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的教学策略: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趣”字洋溢于课堂,是每个老师都要动的脑筋。比如在复习导入阶段,我在黑板上画了一座山,然后让学生把小松树和大松树贴到相应的位置,学生们个个情绪高涨。在孩子们进入情境,激起兴趣后,老师顺势提出问题,激发其听故事,学故事的兴趣。

二、以“读”为主,读品结合。

如何让孩子在阅读中认识到小松树盲目自大的错误,这是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个问题“读了小松树的话你感觉这个小松树怎样?从哪儿看出来的?”让学生抓住小松树话中的“多高哇”、“你呢”、“喂”等重点词语来理解小松树的骄傲和没有礼貌,培养学生读书感悟的能力。然后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读出小松树的骄傲自大没礼貌。让学生在以“读”为本的基础上有所“思”、有所“悟”,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感受语言的魅力”、“明白朴实的道理”、“提升阅读的乐趣”。“以读为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绝不是一遍接着一遍的傻读、呆读,而是让孩子一遍读有一遍读的任务、一遍读有一遍读的方法,一遍读有一遍读的乐趣。对低年级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在教学中,我无时无刻都在营造着一种“我想读、我来读、我要读”的氛围;或通过精心设置的导语;或用激励性、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7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课文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从三维目标出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感情诵读小松树和风伯伯说的话,在教师导读中习得读书方法,学会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思维。

2、在诵读中体会小松树的盲目自大,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

3、在诵读中享受阅读的乐趣。为了完成这三维目标,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的教学策略:

一、“趣”字先行,调动学生学的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趣”字洋溢于课堂,是每个老师都要动的脑筋。在导入阶段,我在黑板上画了一座山,问学生黑板上画的是什么。然后告诉学生在这座大山里住着一棵小松树和一棵大松树,我出示小松树和大松树图片,用图画和故事作为课文的导入,学生们各个情绪高涨。让孩子说说图上画了什么,然后板书课题,在板书时,老师有意把“小松树”的小写得很小,把“大松树”的大写得很大,让学生体会到汉字的趣味,在孩子们进入情境,激起兴趣后,老师顺势提出问题,激发其听故事,学故事的兴趣。

二、以“读”为主,使学生融入课文情境。

如何让孩子在阅读中认识到小松树盲目自大的错误,这是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个问题“你从小松树的话中知道了什么?从哪儿知道的?”让学生抓住小松树话中的“多高哇”、“你呢”、“喂”等重点词语来理解小松树的骄傲和没有礼貌,培养学生读书感悟的能力。然后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读出小松树的骄傲自大没礼貌。让学生在以“读”为本的基础上有所“思”、有所“悟”,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感受语言的魅力”、“明白朴实的道理”、“提升阅读的乐趣”。“以读为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绝不是一遍接着一遍的傻读、呆读。而是让孩子一遍读有一遍读的任务、一遍读有一遍读的方法,一遍读有一遍读的乐趣。对低年级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在教学中,我无时无刻都在营造着一种“我想读、我来读、我要读”的氛围;或通过精心设置的导语;或用激励性、挑战性的话语;或在学生朗读之后,给予其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这样,学生在整堂课中就始终保持着那份“读”的热情与渴望。

三、联系生活,实现情感迁移。

建构主义认为,孩子总是带着一定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参与阅读。在此基础上构建新的对文本的解读。因此,阅读教学中,孩子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在教学第二自然段之前,老师设计了一个问题:小松树站在高高的山上,他会看到什么呢?这一设计,说的是小松树,实际上调动的是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基于文本,体会到小松树的骄傲之情的由来。教师要基于基本语义层面,结合指导学生感情朗读,适时点拨,将文本与孩子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链结”起来,这对理解文本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8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课文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的教学策略:

1、注重阅读兴趣的激发,培养学生读书感悟的能力。

“以读为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不是一遍接着一遍的傻读、呆读。而是让孩子一遍读有一遍读的任务、一遍读有一遍读的方法,一遍读有一遍读的乐趣。对低年级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如果读书不能激起其内心渴求读的需要,一切外在的强加力都是徒劳的。要培养孩子“口诵心惟”的最好办法就是激发孩子主动读书、积极探究的兴趣。我在这一课的教学中,首先,让孩子参与到童话中来。新课伊始,我出示小松树和大松树贴图,画片(可以用水彩笔画简笔画)。在孩子们进入情境,激起兴趣后,老师顺势提出问题,激发其听故事,学故事的兴趣。

2、联系生活,实现情感迁移。

建构主义认为,孩子总是带着一定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参与阅读。在此基础上构建新的对文本的解读。因此,阅读教学中,孩子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基于基本语义层面,结合指导学生感情朗读,适时点拨,将文本与孩子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链结”起来,实现更深语义层面的解读。风伯伯和小松树说话时是这样的“风伯伯摸着小松树的头说”,“摸着头”一词表现了风伯伯对小松树的关心爱护。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孩子联系孩子的生活说说风伯伯是个怎样的人,通过朗读孩子们感受到长辈对自己的关爱。然后再让学生体验风伯伯对小松树的关爱。

整堂课较好地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的点拨者和引导者这一新的教学思想。课堂教学能以人为本,能注重情趣的激发,充分以教材为例子,对学生进行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成功地体现了新课标的新理念。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9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课文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

在导入阶段,我在黑板上画了一座山,问学生黑板上画的是什么。然后告诉学生在这座大山里住着一棵小松树和一棵大松树,用图画和故事作为课文的导入,学生们各个情绪高涨。

在学生进入情境之后,我又让学生观看有关课文的动画,让他们自己朗读课文,对课文有个总体的印象。接着请出生字词语,先放手让学生自己认读,再请小老师读,开火车读,全班齐读。学好生字词是学好课文的基础,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在字词学习这快内容上花的时间偏少,最后发现学生们在朗读的时候经常卡壳。这学期开始,我强化了词语认读,让学生们夯实基础,运用多种方式让他们多读多练。

为了让学生们分清楚小松树与大松树与大山的位置,我提前做了小松树和大松树的贴画,课前在黑板上画好大山的简笔画,上课时让学生先“读”后“说”再“找”。“读”就是在文中找出它们的方位,“说”就是用自己的话来复述课文内容,“找”就是到黑板上来贴图,给两棵松树找到家。这样,通过贴图,调动学习兴趣,让孩子迅速掌握大小松树的位置,为后文的理解作出了铺垫。

在教学过程中,我的总体思路比较清晰,通过师傅的精心指导与评讲,我意识到仍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我让学生读完第二自然段就问你觉得小松树怎么样?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的时间,可能有的学生还没有找准小松树的话。在这儿,可以先让学生找出小松树的话,让他们说一说,还可以画一画,再让学生回答你觉得小松树怎么样,这实际上就是给学生一个思考的时间。学生发表完自己的观点后,我再问是从哪看出来的。孩子们给出的答案是句子,而没有具体落实到字词,这时我没有及时引导,而是用讲授的方法代替学生分析文本,这些这点是我这堂课中欠缺的地方,以后在教学中要学会从引到放,通过引导,让孩子们自己去探究,受之以渔。

虽然这节课还留有遗憾,但教学本身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一次授课都是一次历练,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在过程中我看到了不足,总结了优势,一点点进步,一次次蜕变,在过程中,我磨练着,并享受着。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10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课文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从三维目标出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1、感情诵读小松树和风伯伯说的话,在教师导读中习得读书方法,学会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思维。2、在诵读中体会小松树的盲目自大,感受风伯伯的和蔼可亲,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3、在诵读中享受阅读的乐趣。为了完成这三维目标,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的教学策略:

1、搭建对话平台,使学生融入课文情境。

如何让孩子在阅读中认识到小松树盲目自大的错误,这是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教学中如何使思想教育不露痕迹、潜移默化地调动学生的内心感受。我在教学中采用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环境为学生搭建一个生本对话、师生对话的平台,使思想教育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创设了孩子表演童话故事的情景,融入课文情境,教师稍作点拨和引导,即达到了教育的效果。

2、注重阅读兴趣的激发,培养学生读书感悟的能力。

“以读为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绝不是一遍接着一遍的傻读、呆读。而是让孩子一遍读有一遍读的任务、一遍读有一遍读的方法,一遍读有一遍读的乐趣。对低年级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如果读书不能激起其内心渴求读的需要,一切外在的强加力都是徒劳的。要培养孩子“口诵心惟”的最好办法就是激发孩子主动读书、积极探究的兴趣。我在这一课的教学中,首先,让孩子参与到童话中来。新课伊始,我出示小松树和大松树贴图,画片(可以用水彩笔画简笔画)。在孩子们进入情境,激起兴趣后,老师顺势提出问题,激发其听故事,学故事的兴趣。

3、联系生活,实现情感迁移。

建构主义认为,孩子总是带着一定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参与阅读。在此基础上构建新的对文本的解读。因此,阅读教学中,孩子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基于基本语义层面,结合指导学生感情朗读,适时点拨,将文本与孩子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链结”起来,实现更深语义层面的解读。风伯伯和小松树说话时是这样的“风伯伯摸着小松树的头说”,“摸着头”一词表现了风伯伯对小松树的关心爱护。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孩子联系孩子的生活说说风伯伯是个怎样的人,通过朗读孩子们感受到长辈对自己的关爱。然后再让学生体验风伯伯对小松树的关爱。

整堂课很好地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的点拨者和引导者这一新的教学思想。课堂教学能以人为本,能注重情趣的激发,充分以教材为例子,对学生进行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进行思想价值观的教育。成功地体现了新课标的新理念。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11

《小松树和大松树》这篇课文通过一个童话故事告诉孩子们一个道理:做人要谦虚,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这个道理教师不能简单的说教,怎样让学生自己体会明白呢?我主要做了以下几个工作。

一、想像小松树的得意、骄傲

我先利用简笔画,让学生找找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家,学生亲手贴图,很直观地就能比较出两棵松树的大小,以及他们所在的位置。然后我让学生想像小松树站在山上看到了哪些美景,学生想像得很丰富,为体会小松树的得意、骄傲埋下了伏笔。

二、和风伯伯一起劝说小松树

指导完第二自然段,学生已经能感受到小松树的得意、骄傲、无礼了,这时我再次让学生观察比较两棵松树的大小以及他们所处的位置,然后我让学生和风伯伯一起来劝说小松树,在劝说的过程中,学生也慢慢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三、做小松树知错就改

在课的最后,我让学生来做小松树,这时你的心里是怎么想的,你会对大松树、风伯伯、大山爷爷以及小朋友们说些什么。这次的说话,更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学生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教育。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12

这篇课文是一篇拟人的寓言故事。课文讲的是长在山上的小松树非常的骄傲自大得意忘形,就瞧不起嘲笑山下的大松树,而和蔼的风伯伯告诉了小松树不能过分的骄傲,要学会谦虚的做人道理。本文主要通过语言的描写,来突出每个人物的特点。这篇课文我已经讲过几遍,但是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收获,对课文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想法。

为了能够更好的把握教材,理解文本。我精心的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认真听取同事们的意见,与教研组长多次讨论本课教学中对各个人物语言以及性格特点深度挖掘,并积极贯彻学校以生命化的人文教学为主的理念,认真的修改教案,制作课件。通过了这次的上课,我进行了总结,要发扬优势,并重视自己的不足。

一、解读文本

一样的文字在不同的环境里和不同的学生面前有着它独特的意义。通过对语言及动作的描写,更能理解每个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次通过对小松树语言的描写,我更透彻了解了一开始这是一个骄傲自大得意忘形,且没有礼貌的小松树。一个“喂”字,在平时我们的生活中打电话的时候,不能说明是没有礼貌,但对于一个年纪稍大于自己的人来讲,确实显得不够礼貌。“你呢?”更能说明小松树不把大松树放到眼里,有嘲笑讥讽的意思。这些孩子们说的非常的好,课堂上生成的部分越来越多,以后在课堂上更应该注意每个小细节,加深对文字的解读。

二、问题设计

同样的问题,语言设计要贴近孩子们的内心。“谁愿意来说说?你知道了些什么?你从哪看出来的?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小松树?谁试着读一读?谁再来读读?”引导孩子的时候要亲切温和。把问题真正的抛给孩子,让孩子以自己的想法去理解课文,充分的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孩子。上课时,精心的设计每一个问题,换多种方法耐心的去引导,相信孩子们更回答的更好。

三、教学设计

一年级的低段孩子以生字词的教学为主,上课初,我带领孩子们读生字卡片,去拼音读词语,由易到难的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并通过开火车读,指名读,齐读的方式开展。在一些问题的教学设计上,采用设问,追问的方式来达到教学目标。对于大松树的默默无闻,不予争锋。我深入的挖掘大松树身上的品质,引申到社会上那些默默付出平凡普通,却为祖国的建设发展及我们的幸福生活贡献力量的这些可爱的人们。告诉学生要学会尊重每一个人,尊重每一个生命。

四、教学改进

通过课下的评课,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优势,也看到了不足。生字词的复习巩固,要更加的的重视,做到真正的扎实牢固。课上一些重点的生字词的理解不够透彻,一年级以说一到几句通顺完成话为主,多创设环境让学生充分的进行说话练习的同时,也充分的理解课文内容。课文最后的引申升华部分,出示的图片不具鲜明色彩,不能更加直观的使学生明白理解,以后在制作课件时要更加的留心图片的应用。课尾的练习背诵课文,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梯度稍高,应降低难度,使更多的孩子们想要去展示,多给予一些自信。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13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课文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教师本节课的重点是帮助学生认识小松树的盲目自大,感受风伯伯的和蔼可亲,懂得做人要谦虚、有礼貌是文本价值所在。设计本课时我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和心灵交汇为主要教学形式,让学生在盎然趣味中产生阅读的激情,使学生在分角色朗读中流露真情;帮助学生在想、演、说中内化语言的深情。

在教学过程中,我本着“高效课堂”的理念,意识到仍有很多不足的地方.1.学好生字词是学好课文的基础,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在字词的复习上花的时间偏少,让学生们夯实基础,运用多种方式让他们多读多练.2.小学低年级孩子重要的是“读“,但是在高效课堂中读的很少,课堂上听不到读书声。

3.在小组学习探究方面,对小组长的训练还要下功夫,听、说、读、写各个方面的养成习惯重在培养。另外在问题的设置上也需要精密。

4.教师的语言也需要多加罗列和整和。课堂上的放和收也要把握到位。这些都是我这堂课中欠缺的地方,以后在教学中要学会从引到放,通过引导,让孩子们自己去探究,受之以渔。

这次的教学虽然还留有遗憾,但每一次授课都是一次历练,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我看到了不足,总结了优势,一点点进步,一次次蜕变,在过程中,我磨练着,并享受着,也期待着自己更大的进步。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14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生动、浅显的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风伯伯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的行为,全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述了山上有棵小松树,山下有棵大松树。第二自然段讲小松树向大松树夸耀自己长得高、看得远。第三自然段讲风伯伯批评了小松树的盲目自大的行为。第四自然段讲小松树听了风伯伯的话很惭愧。课文配有插图,形象地描绘出课文中的大松树、小松树、风伯伯的样子,可以帮助孩子们理解课文内容。这一课主要是让学生明白做人不要盲目自大的道理,课文融情于理,充满童真童趣。整堂课教学下来,我个人认为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有如下几点:

1、带领孩子入情入境的技巧不够,没有能够很好地让他们走进大松树和小松树的内心世界。虽然有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图片,但是没有很好的运用。我出示了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图片,意在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到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区别。在教学中,我只是让孩子们一遍一遍地读课文,基本上没有什么效果,平时的范读,也没有起到作用,我的读书变成了刻意地诵读,这个环节做成这个样子,可以省掉,在课堂的尾声部分,我试着让孩子们进行换位思考“假如你是小松树,你想对大松树或风伯伯说些什么呢?在走进小松树内心的同时也使他们获得文本的教育意义。家庭作业布置的是“用小松树的口吻给爸爸妈妈将这个故事。”可惜没有进行完整。整个教学效果不是很好。

2、指导朗读方法欠缺,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在读中悟。特别是在指导第二自然段朗读时,在突出小松树的骄傲自大时知道要紧紧抓住关键词语“喂”“多高哇”“很远很远”“你呢”,但是没能够运用一定方法把这些词语放进具体语境中去朗读和感悟。如在理解“很远很远”时,我故意读成“我能看到很远的地方,你呢?”,让学生去体会“你觉得这两个词语放在课文中哪一个更好呢,自己读读试试看?”让孩子在读中体会,在比较中感悟,有些孩子做的不是很好,我没有及时的制止,有些语言运用的不恰当。

3、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有点单一。老师的语言对学生有着激励作用,对回答好的学生,老师应该大加赞赏,促使孩子积极的思考,大胆的发言。要多查资料,灵活运用。

4、对课文没有吃透,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解读,有偏离课文的意思,这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翻阅大量资料,来补充我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这一次的讲课,让我更深入的知道自己哪些地方做的不好,需要怎么改正。感谢魏老师、宋老师、刘老师、于老师给我的指导帮助,让我更好的认识到了自己存在的不足,为我今后的的努力指明了方向。希望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丰富教学经验,获得进步。教学本身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扬长避短,争取做得更好!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15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寓言童话,全文只有四个自然段,语言非常简单,讲的是一棵山上的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风伯伯批评小松树自以为是,骄傲自满的行为。课文还配有2幅插图,形象地描绘出课文中的小松树、大松树、风伯伯的样子。本堂课,我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的训练,在朗读的基础上,通过体验人物心理来走进文本,领会课文蕴涵的深刻的道理。

通过对课文的把握,我抓住了课文中关键的三句话来进行教学:

(1)小松树说:“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

(2)风伯伯摸着小松树的头说:“孩子,山下的松树比你高多了。你能看得远,那是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呀!”

(3)小松树听了,惭愧地低下了头。通过对这三句话的朗读体验,架起走进课文的桥梁,以达到理解的课文的目的。

处理句子

(1)小松树说:“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

《小松树和大松树》的教案 篇6

近来,一直在想第一课时的巩固复习环节该怎样来设计,于是模仿王老师《雨点》的巩固复习,东施效颦,设计了《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巩固复习,如下:

先把生字卡片排成一排,编上序号,依次为:

伯愧托摸回低棵松呢多喂答孩惭爷

1、猜字谜:①树公公——松

几号字?怎么解释?请你领读。

②不讲卫生,一口喝了泥水——呢

几号字?怎么解释?请你领读。(提醒下面“匕”的撇不出头)

③果子长在树边上——棵

几号字?怎么解释?

可以说“一棵”?(口头说,注意和上学期学的“颗”区别)

2、找找反义词:①“少”的反义词是什么?几号字?

怎么记?(两个“夕”)领读。

②“高”的反义词?几号字?领读。

3、课文中有一个字,表示小松树对大松树很不礼貌的称呼?(喂)是几号字?请你领着大家读一读。

4、课文中表示大松树气量很大,不和小松树计较的句子是哪一句?(大松树没有回答。)

“回答”是几号字和几号字?(教学新偏旁“方框”)

5、课文中风伯伯疼爱小松树的一个动作。

“摸”几号字?你来做做动作。

6、课文中风伯伯对小松树亲切的称呼是什么?

“孩子”的.“孩”几号字?(教学新偏旁“子字旁”)

口头扩词。

7、小松树能看得比大松树远,是因为什么呀?(大山爷爷把它托起来的)

“托”几号字?你怎么记?(右边“毛”少一横)领读。

8、小松树明白了风伯伯的话,它心里觉得怎么样?一个词。

“惭愧”几号字和几号字?

这个“愧”右边一个鬼,心里有鬼,表示做错了事。领读。

9、考考你生活中的知识:①你爸爸的爸爸,你称呼他什么?

“爷”几号字?(教学新偏旁“父字头”)

怎么记?(“节”的“草字头”换成“父字头”)

②你爸爸的哥哥,你称呼他什么?

“伯”几号字?怎么记?

我把猜字谜放在了第一,因为几次试验下来,孩子对猜谜是比较感兴趣的,往往能吸引住几乎所有孩子的注意力。巩固复习是在下半节课,这时孩子的注意力开始不能集中了,此时一说猜谜语,孩子一下就“醒”过来了,兴致很高,而且反应还挺快,我刚一说完谜面,下面孩子的手“哗”地就举起了一大片。我说:“小朋友们现在的状态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在《骑牛比赛》中学到的,兴——”孩子马上接口“兴致勃勃”,嘿,脑子转的挺快。

小松树和大松树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二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是一篇寓言故事,全文一共四个自然段,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在风伯伯语重心长的劝说下,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课文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

根据教材和我班学生在课堂上较为活跃的特点和增强他们的朗读水平,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会写本课的一类生字,认识二类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意思。

(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分角色表演。

(3)情感目标: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2、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表演。

(2)理解课文中大松树的谦虚,小松树的骄傲到惭愧的心理转变,风伯伯的慈祥和语重心长。

3、教学难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二、说教法学法

阅读教学是学生个性化的教学活动,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对课文的感悟有深有浅,于是我放手让学生自由选择段落,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悟读,特别把重点放在了小松树说的话,风伯伯的话,朗读时要注意掌握用什么样的语气,并合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三、说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首先是复习上节课所学习的生字词。并引导读出两棵松树的大小,然后复习本课词语,接着我出示两棵松树的图片,并让学生把两棵松树送回家。用文中的话来说一说,这样也达到了复习第一自然段的目的。

2、学习课文,理解文意

首先,创设情景。引出小松树对大松树所说的话。让学生自己读,先自己体会,然后来交流读后的感觉。在理解小松树的话时,我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喂、多高、很远很远”,因为只有读好了这几个字词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松树的话,从而达到理解小松树是一得意忘形,骄傲自大,没有礼貌的人。与之相反,大松树的没有回答,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或许有点困难,但我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让他们体会,原来大松树没有生气,他只是比较谦虚,不愿意和小孩子生气,计较。理解风伯伯的话也是一个难点,我在制作课件时特地作了一个风伯伯抚摸小松树头的图片,和现实生活中长辈摸着我的头时,我的感觉,引导学生从“摸”入手,体会风伯伯是一个长者,很慈爱的形象,他是一个正直,站在旁观者角度看的人,他的意见更客观。在听了风伯伯的话后,我让学生自己找找,此时的小松树是怎么想的,学生都能说出“惭愧”这个词,接着我用熟词法让学生体会这个词,从而更真切地体会到了此时小松树的心境,这也让我顺利地实现了我预期的目标。让孩子作为课文中的主人翁出现,如果你是小松树,你会怎么样?帮大小松树移动一下位置,大松树看到的会比小松树少吗?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又让学生客观地说说自己的喜欢的形象,并说出原因,这在无形中也让学生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的道理。

其次,在对课文中出现的一些新的知识,如,几个语气词,每段中有几句话,“很远很远”的运用有什么好处,模仿ABAB模式创造新词,在第三段中风伯伯的话,“

。”的句式造句练习。及时的练习巩固,3、总结课文,角色表演

(1)总结课文,客观地评判文中的三个形象。

(2)指导学生分角色表演。

(3)解释像这样通过一个故事说明一个道理的文章,把它叫做“寓言故事”,联系学校正在热烈盛行的读书节活动向同学们推荐一本专门写寓言的书,出示封面。

4、教学生字

在上节课生字学习后的作业批改中我发现学生对如下几个字写的不是很规范,特地拿出来重新讲解书写,写出几个不规范的字做示范,让学生自己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多,孩,托”三个字的书写。

四、说教学板书

我这节课的板书力求简洁美观,采用师生画图的方式完成,此板书图文并茂,色彩鲜明,有助于学生记忆。

小松树和大松树

风伯伯——慈祥

小松树——骄傲——惭愧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设计 篇8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巧妙激趣

1、 师:小朋友们爱猜谜语吗?老师今天带来一个谜语,想猜吗? 猜一种树。

“一年四季穿绿衣,风雪再大全不怕。头上青丝如针刺,皮肤厚裂像龟甲。”(谜底:松树)

2、师:今天老师请来了两棵松树,比比看这两棵松树有什么不同?(出示松树贴图,一棵为大松树,一棵为小松树,大小对比明显。)

师:让我们来亲切地叫叫它们的名字。瞧,这一大一小的松树该怎么读?指名读。

3、师: 你们把它们的名字叫的这么亲切,它们一定爱和你们交朋友。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习第八课。板书:8小松树和大松树。生齐读课题。

4、过渡:上节课x老师带小朋友们读过这篇课文了,你能帮小松树和大松树找到他们的家吗? (画大山的图),瞧,这是大山爷爷,谁来把小松树和大松树送回家呢?指名上台来摆两棵松树的位置。

二、朗读感悟

1、小朋友们真棒,都能帮小松树和大松树找到家,那你们是从课文哪里知道的呢?(第一自然段)(学生回答后要评价:你真会读书啊!)

师:让我们一起捧起书本,读一读第一自然段吧。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谁长在什么地方?个儿长得怎么样?

练习句式:_____长在______,个儿长得________。(电脑出示)

2、长在大山顶上的这棵小松树从高处向下放眼看去,会看到些什么呢?(教师出示图片引导。)

3、小松树站的这么高,看到的东西可真多呀!这天,小松树看到了山下的大松树,它会对大松树说些什么呢?请小朋友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4、谁来说说,小松树说了什么?(指名说)请你再来读读小松树的话,想想这是一棵什么样的小松树?(骄傲 得意自满)

5、假如你就是这棵小松树,你会怎么去说这几句话呢?谁来试一试?

(1)“喂、朋友,”

小朋友,小松树在山上,离山下的大松树很远,他会怎么喊山下的大松树呢?

(你能再喊得响一些、长一些吗?还可以再远一点。大松树可听不见呀!

这声音一定飘到大松树的耳朵里了。)

我们一起来试试。

(2)你看我长得多高哇!

a、是啊,你看,小松树多骄傲啊,它觉得自己长的是——很高、最高了,你从哪里看出来了?

b、你能骄傲的读读这句话吗?

c、指名读 评价(才这么高,还可以再高点。真高啊!还加上动作读了呢!)

一起来骄傲的读读

(3)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再远点好吗?多远啊!远的看不见了)

a、老师从“很远很远”听出来了,小松树看的真远啊!两个很远在一起就表示非常远,你能照样子说说吗?

电脑出示:小松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这座山真的很 很 呀。

西瓜真是很 很 呀。

长江真是很 很 呀。

天空真的是很 很 呀。

(很高很大,你说了大山的两个特点,又高又大,要是我只说大山的高,该怎么填呢?)

b哎呀,这棵小松树长的真高啊,它觉得自己能看到非常远的地方,他认为大松树呢?(看得远吗?)于是他暗暗得意,对大松树说,我能—— 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小松树多瞧不起人啊)你能读出瞧不起大松树的样子来吗?谁来试一试?

谁再来读读这句话?(真有点瞧不起别人了,要是加上了表情就更好了)

c(真不把大松树放在眼里,真是一个比一个得意)

6、小朋友,你能加上动作表情读好这句话吗??自己试着读好这两句话

(1)指名读 评价 真不把大松树放在眼里

(2)谁也来和他比一比,把你眼中的小松树读出来。

(这棵小松树真是非常骄傲 连脚尖都踮起来了 小胸脯挺得直直的,真像在比高矮呢? 真是一棵活灵活现的小松树)

《小松树和大松树》优秀教案设计 篇9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小松树和大松树》这篇课文。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课文中的主人公是谁和谁?

2、这两棵松树,一棵大,一棵小,谁来读读课题?——指名学生读课题。

读后教师做相应的评价。再齐读课题。

3、课题读得很不错,那下面的这些词语你们能读好吗?(出示词语)

学生自读,再指名读–一行一行地来读。

一棵松树 回答 惭愧

风伯伯 大山爷爷 孩子

摸着 低下了头 托起来

(1)谁来读第一行?(注意平翘舌音)

(2)谁来读第二行?(注意轻声音节)

(3)谁来读读第三行?——读了这一行你发现了什么?(前面一个字是表示动作的动词,读时可以加上动作来读)

二、充分诵读,巧破难点,指导朗读。

1、导读第一自然段。

(1)出示图片:大家看,大松树和小松树都长在哪里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小松树写在上面,写小点;大松树写在下面,写大点)

小松树

大松树

(2)书上是怎么写的呢?——出示文字:山上有一棵小松树,山下有一棵大松树。

a 谁能通过朗读来告诉老师呢?(指名读)

b我们大家一起学刚才小朋友的样子来读。——齐读。

(3)小朋友看看图上的山,你觉得这座山怎么样?

(4)如果你就是这样的一棵小松树,你站在这么高的山上能看到什么?(5)是啊,小松树站在高高的`山顶上,看到太阳公公从东方升起,白云姐姐在天空中自由自在散步,还看见了远处连绵起伏的群山……如果你是这样一棵小松树,看到这些,心里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展开想象练习说话)

过渡:小朋友说得都很有道理,小松树看到了这么美丽的景象,心里就想着:我是世界上长得最高最高的松树了。当它向山下望去的时候,看到了山下有一棵大松树。这时他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请小朋友自己读第二自然段,读完想一想:这是一棵什么样的小松树?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读后交流:你觉得这是一棵什么样的小松树呢?(骄傲、得意、神气……)

(2)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

“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

(3)看,这就是小松树对大松树说的话,小朋友先自己读读,读完想一想,这两句话里的哪些词语最能看出小松树非常骄傲、非常得意?——学生回答:喂、多高哇、很远很远、你呢。

(4)小朋友一起读读小松树的话。假如你就是这一棵小松树,你再来读读,可以加上动作。

(5)小松树觉得自己比大松树长得高,看得远,觉得很骄傲,瞧不起大松树。听了小松树的话,大松树怎么样?(没有回答)

《小松树和大松树》课本剧 篇10

1、教学生字要有重点。

每一个生字的教学都有其侧重点,有的是音,有的是形,有的是笔顺。如:“松”主要是音,要求学生读准平舌音。“多”主要是结构。“回”主要是结构及笔顺。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泛泛而谈。

2、根据字的特点进行归类教学。

结构:如教学:“多”,根据字的结构特点进行归类,多是“两个夕”。所以教师可以引导问:“两个夕,就是啥?”学生回答:两个夕,就是多。老师可以继续问:“你也会说出这样的一类字吗?学生说了很多:双、羽、朋、林、吕、二……,当学生说到两个口就是“回”时,老师直接引到生字“回”的教学,教了回之后直接教“答”。

表示称呼的词语:伯伯、爷爷都表示称呼的词语,而且是叠词,第二个读轻声。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引出“爷爷”,在教学字形时,问:爸爸的父亲是谁?“爸爸的父亲是爷爷”“所以爷的部首是父字头。”爸爸的哥哥是谁?引出“伯伯”的教学。而后进行归类教学。你还能说出这样的词语吗?学生会说到:“爸爸、妈妈、姐姐、妹妹、哥哥……”。

感想:学生进行了这样的生字教学,教活了学生,也会潜移默化地进行字的归类的学习,教给了学生识字的方法。

这篇课文生字的教学方法是严老师想出来的,真是一位智慧型的老师。

小松树和大松树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11

一、视听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一边播放松树的图片一边播放歌曲《小松树》。2.提问:这首歌赞美得是谁?(指名说)(教师板书:小松树)谁能念好她的名字?(指名读)

3.小朋友们见过松树吗?瞧,这是老师搜集到的松树的照片。(播放松树照片)

提问:你知道关于松树的哪些知识?(预设:松树的叶子是尖的,松树长青)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小松树的寓言故事——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师补充课题)

5.写:请小朋友伸出你的“金手指”一起跟老师写一写课题。6.读: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视觉和听觉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读课题、写课题使学生加深对课题的印象。)

二、学习生字

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提问:这则寓言出现了几个事物?(预设:三个,小松树、大松树、风伯伯)2.通过预习,老师相信大家一定能够把课文中的生字读正确了。谁有信心来读读这些生字呢?

出示:棵、喂、摸、惭、愧、低。

提问:这些生字都有什么特点?(预设: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提问: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们?(指名说)

3.(1)下面这些字词要求可高了,请大家分组自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词语,互相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些词语的,有些字在书写时应注意什么。(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出示:一棵 回答 伯伯 摸着 孩子 爷爷 托起来 惭愧 低头 喂 你呢 多高哇

(2)交流:哪个小组愿意向大家汇报一下你们的自学成果?(评选读得最好的小组)

(3)同学们的自学能力越来越棒了,让我们一起把这些词语读给小松树和大松树听好吗?(齐读词语)

4.解决了这些“拦路虎”之后大家读课文就顺畅多了,下面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注意读之前要标小节号,通过刚才已经理解的词语读懂句子。

[设计意图:以上设计,使学生在实践中强化自学能力、合作能力,不仅为了达到生字词学习的目标,还为了了解学情,生成目标。]

三、初读课文

1.(1)指导读第一自然段

(2)小朋友们读得真认真,下面我们就一起去看看这两棵松树吧。(出示图片:一座大山)谁来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小朋友听一听,告诉我哪棵树长在哪里。(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3)提问:小松树长在哪里?大松树长在哪里?(一起答)(4)齐读第一自然段。

(5)你能找出其中的反义词吗?(上下 大小)

2.读第二自然段

学生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学生评价。(指导:喂和很远很远)3读第三自然段

学生读第三自然段,指导“摸” 4.读第四自然段

指导惭愧,说说自己惭愧地时候。

齐读课文

四、指导写字

1.出示:回 答 孩 爷 托,学生认读。

2.出示新部首:□ 父 孑(教师范读,学生跟读。)3.小组讨论:你怎样记住这些字? 4.交流:教师写“托”,请你们举起右手,和老师一起写。托起东西要用手,左边有个提手旁,东西放在高处要小心不要让它掉下来,下面的竖弯钩要托住上面。5.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临写。

6.教师评价

板书

小松树和大松树

小松树

山上

大松树

上下

上——下

风伯伯

上一篇:食物的英文单词有哪些带下一篇:2022年上半年中小企业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