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羊血矛线虫病诊治

2024-10-08

山羊血矛线虫病诊治(精选6篇)

山羊血矛线虫病诊治 篇1

羊血矛线虫病是由毛圆线科血矛属中的捻转血矛线虫 (Haemomchus contortus) 寄生在羊或牛等反刍动物的真胃和小肠内的一种常见寄生虫病, 又称捻转胃虫病。2013年8月, 笔者诊治过一例该病, 现简要介绍如下。

1 发病情况

上杭县中都镇一山羊养殖户共饲养大小山羊36只, 养羊3年来一直很顺利, 未发生重大疫病。但2013年8月12日开始, 有2只羔羊出现腹泻、消瘦, 尚有几只山羊放牧时落群, 不愿走动, 甚至卧地不起, 畜主使用多种治腹泻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无明显疗效。

2 临床症状

羊群整体较消瘦, 被毛粗乱, 不活泼。有几只羔羊和小羊的尾根较污秽, 表现腹泻, 行动迟缓。患羊的眼结膜苍白, 似瓷白色, 呈高度贫血状, 下颌部或下腹部水肿, 左肷瘤胃部位臌胀, 反刍无力或停止, 体温正常。

3 剖检病变

剖解病死羊见血液稀薄, 呈明显的贫血状。腹部皮下水肿, 肠系膜水肿, 瘤胃黏膜易脱落, 第四胃胃壁增厚, 呈水肿样, 有指甲大小的红斑, 呈胃炎病变。真胃内有大量的粉红色大头针粗细的虫体, 剖开小肠可见粪便稀、腥臭, 也可见大量的粉红色虫体。

4 诊断

4.1 虫体镜检

挑选粉红色虫体进行镜检, 可见虫体表皮上有横纹和纵嵴, 颈乳突显著, 头端尖细。口囊小, 内有一背矛状的角质齿。雄虫长15~19 mm, 交合伞有由细长的肋支持着的侧叶和由一个“Y”形背肋支持着的小背叶;雌虫长27~30 mm, 白色的生殖器官环绕于红色含血的肠道周围, 形成了红白相间的外观。阴门位于虫体后半部, 有一个显著的瓣状阴门盖。

4.2 虫卵检查

使用饱和盐水漂浮法, 即取粪便1 g、饱和盐水10 m L混合, 60目铜筛过滤, 滤液倒入试管中, 补加饱和盐水溶液使试管充满, 上覆以盖玻片, 并使液体与盖玻片接触, 其间不留气泡, 直立30 min后, 取下盖玻片, 覆于载玻片上检查。镜检可见:虫卵卵壳薄、光滑, 其中几乎为胚细胞所充满, 但两端有空隙, 胚细胞为16~32个。

根据发病情况、病理剖检和虫体 (卵) 检查, 可诊断该病为羊血矛线虫病。

5 治疗

1) 阿苯达唑按每千克体重15 mg一次灌服, 7 d后同样剂量再驱虫一次。

2) 每只羊肌肉注射维生素B122 m L。

3) 清扫栏舍, 粪便集中偏僻处堆积进行生物热处理。

经采取以上防治措施, 一周后回访, 羊群基本恢复正常。

6 小结

1) 引起该病的血矛线虫不需要中间宿主就能直接发育, 虫卵随粪便排到外界, 在适宜的条件下经7 d可发育为第3期感染性幼虫。感染性幼虫被羊、牛等反刍兽摄食后在瘤胃内脱囊, 之后进入真胃, 钻入黏膜, 经18~21 d发育为成虫, 成虫游离于真胃和小肠中。该虫对牛、羊、猪等均有致病性, 对幼羊的致病性很强, 常导致幼羊死亡。但常常被养殖户忽视, 疑为其他疾病, 导致临床上常使用抗生素无效。由于2013年夏季气候尤为炎热, 特别适合虫卵的发育、孵化, 也是导致2013年寄生虫病多于往年的一个原因。预防该病的一个措施是做好计划性驱虫, 药物可选用阿苯达唑、左旋咪唑、伊维菌素等, 每年进行3~4次。

2) 加强饲养管理, 避免在低洼的地点放牧, 给羊群饮用干净的流动水或井水, 建立相对固定的清洁饮水地点, 合理补充精料, 增强羊群的抗病力。种植一些优质的牧草如杂交狼尾草、黑麦草等, 有条件的地区还可进行草山、草坡的轮牧, 以减少寄生虫病的感染机会。

3) 加强粪便处理, 定期清扫栏舍, 清扫出的粪便尤其是对每次驱虫后羊群的粪便更应规范处理, 通过堆积发酵处理, 以消灭虫卵和幼虫。

一起山羊血矛线虫病的诊治与体会 篇2

1发病情况

2015年10月,该羊场出现病情,陆续出现幼羊腹泻、衰竭死亡,成羊消瘦、被毛粗乱。发病后使用氟苯尼考、长效土霉素等药物进行治疗,病情未见好转。剖检病死羊,初诊为羊血矛线虫病,并使用丙硫咪唑进行驱虫治疗,略有好转,但还是有山羊发病、死亡。用药后剖检,有的仍可见少量活虫体,前后持续20多天,羔羊死亡27头,造成较大经济损失。

2临床症状

急性病例见于羔羊,有些膘情尚好,突然死亡;多数患羊日渐消瘦、被毛粗乱、精神萎靡,下颌间和胸下部水肿,随着病情的发展,结膜苍白、高度贫血;羔羊腹泻、尾根污秽,不愿起立、走动,甚至卧地不起,短期内衰竭死亡。

3病理剖检

剖检病死羔羊,病变基本一致,可见血液稀薄、淡红色,呈明显贫血状,尸僵不全,胸腹腔有积液,肠系膜水肿,真胃内可见大量长15~30 mm、红白相间、外观着色特别、毛发状的虫体,有的吸附在胃壁黏膜上,更多的大量虫体搅成黏液团状,游离在真胃内容物中,还会慢慢蠕动,真胃黏膜严重充血、出血。小肠偶见少量虫体。

4诊断

采用饱和盐水漂浮法进行粪检。取新鲜羊粪5 g置于烧杯中,并加入饱和盐水约50 m L,捣碎、搅拌,将过滤后的粪液转移并加满至试管口,用盖坡片盖住,使液体与盖玻片直接接触,不留气泡,静置30 min后,取下盖玻片,镜检。可见大量椭圆形虫卵,呈灰白色,内含卵细胞。确定为血矛线虫虫卵。

5防治

1)对全群羊进行驱虫,按每千克体重使用左旋咪唑10~15mg拌料喂服,羔羊灌服,间隔7 d后再驱虫一次。

2)补充营养,增加精料供应,补充维生素B12等。

3)做好羊舍及周边环境卫生与消毒。加强粪便管理,及时清扫干净,堆积发酵。消灭虫卵和幼虫,避免未被杀死的寄生虫虫卵导致二次感染。

该场羊群经上述综合防治、调养后,逐渐康复。

6体会

1)血矛线虫在外界不需要中间宿主就能直接发育,在适宜的条件下发育成第三期感染幼虫,附着于草叶或积水中,羊采食含感染性幼虫的草或积水后,可直接感染发病。因此,在饲养密度高和寄生虫病高发地区,要特别注意放牧场地和饮水的卫生,避免采食露水草;牧场应尽量干燥,排去积水;采用分区轮牧(间隔25 d以上)方式。

2)羔羊和青年羊发病率、病死率最高,成年羊抵抗力较强。发病多在4~10月份,尤以5~6月份和8~10月份多发,冬季较少发病。故在该病多发季节开展羊群的预防性驱虫,一般春夏秋各一次,每次驱虫后间隔10 d再驱虫一次。寄生虫病严重的地区,增加对羔羊驱虫次数。驱虫时使用丙硫咪唑、左旋咪唑、阿维菌素等药物,减少该病发生。

3)血矛线虫主要寄生于羊的真胃,虫体吸血,引起贫血;分泌毒素,破坏消化系统与神经系统的正常调节,导致羊消化紊乱、消瘦。因此,在治疗时除驱虫外,还应补充营养和调节神经机能。

山羊捻转血矛线虫的诊治 篇3

1 发病经过

镇江农科所养殖场共饲养白山羊76只。2009年7月24日1只2岁母羊发病, 表现为精神不振, 不吃草, 卧地不起, 体温稍高, 肌注氟苯尼考, 第2天病情无好转, 且下腹肿胀, 继续注射氟苯尼考, 并对羊胃进行按摩, 但病羊很快死亡。另有2只羊有相似症状, 但较轻, 其他羊普遍被毛无光泽、蓬乱。经诊断为捻转血矛线虫。使用左旋咪唑 (10 mg/kg体重) 、丙硫苯咪唑 (15 mg/kg体重) , 2种药混合给羊内服, 进行紧急防治, 同时用百毒杀对饮水进行消毒。将疑似症状羊进行隔离;清理羊舍内全部粪便, 集中消毒;使用百毒杀对羊场进行整体消毒;增加精料的供应量。采取以上综合措施后, 没有羊发病, 有疑似症状的羊2 d后好转, 采食量逐渐恢复正常, 15 d后羊群被毛普遍恢复光泽。

2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病羊眼结膜苍白, 高度贫血, 下颌间和下腹部水肿, 精神沉郁, 被毛蓬乱, 卧地不起, 下痢。尸体消瘦。真胃内有大量的捻转血矛线虫。附着在胃黏膜上1层白色虫体, 有的堆积在一起, 有的还会慢慢蠕动, 有的游离于胃内容物中。血液稀薄, 呈淡红色不易凝固。胸、腹腔内有积水, 肝、肾、脾等实质脏器质地松软, 色较淡[4]。

3 实验室诊断

对症状可疑的羊无菌采集粪便, 用直接涂片法检查, 发现粪便中有捻转血矛线虫卵。

4 预防措施

用药物进行预防性驱虫是重要和有效的措施, 药物预防必须是策略性的, 应有计划地进行。可用以下程序:每年对羊群要做2次预防性驱虫, 一次在晚冬或早春, 另一次在秋季。在本病严重的地区, 应在春季增加1次驱虫, 或者每季度进行1次驱虫。断奶后羔羊以及羔羊在当年的8—9月应进行首次驱虫。新购入的羊应驱虫1~2次[5]。

5 治疗措施

可用左旋咪唑8~10 mg/kg体重, 混精料喂服或个体灌服。左旋咪唑除对捻转血矛线虫有良好的驱除效果外, 对肠道其他线虫也有很好的效果。本品应在羊屠宰前7 d停止使用。还可与丙硫苯咪唑联合使用治疗混合寄生虫感染。丙硫苯咪唑应在羊屠宰前14 d停止使用。阿维菌素 (虫克星、阿福丁) 或伊维菌素 (灭虫丁、伊福丁) 是强力、广谱的驱肠道线虫药, 对体外寄生虫也有杀灭作用。这类药物商品名较多, 选购时应注意名称、浓度及质量。通常有注射剂和粉剂2种, 注射可用1%针剂, 按0.02 m L/kg体重计算, 用短针头注射于皮下, 不要注入肌肉或静脉。喂服用1%预混剂按0.03 g/kg体重计算。但是由于牛、羊等反刍动物的胃内容物影响药物疗效, 因此对羊、牛等一般不口服投药, 应以注射剂为首选。在用药后35 d内不得屠宰食用。以上各种药物, 如果用于第1次治疗时, 应在第1次投药后的15 d和30 d按第1次用药量再各投药1次, 以驱除残存的虫体或虫卵又孵化出的成年虫体。

6 体会

本病例出现羊下痢就使用抗菌素治疗却不见效果, 是由于没有找准病因, 延误了治疗最佳时机, 造成损失。捻转血矛线虫病是同属线虫中致病力最强的, 因此应对羊发病的疫点、疫区的羊进行紧急预防,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及时监测, 掌握免疫最佳时机。加强饲养管理, 改善卫生条件, 及时清理粪便, 保证草料饮水清洁。早晨的草以及雨后的草不宜收割, 因为草上的水珠很有可能含有虫卵。草收割后需晾晒一段时间, 待草充分干燥后方可喂羊。低洼地潮气重, 细菌虫卵多;雨后的土壤潮湿, 因此雨后需太阳晒上一段时间, 待土壤稍干燥后方可放牧。南方地区长时间的降水会引起羊舍潮湿, 易于虫子的生长, 雨水来临前多做准备, 保证羊舍干燥。平时要加强羊群营养的补充, 增强其抗病能力。药品的购买药从正规渠道, 避免买到假药。同时, 要对各种药品有一定的了解, 增加辨别能力。

参考文献

[1]丁伯良, 王英珍, 李秀丽, 等.羊的常见病诊断图谱及用药指南[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

[2]王建辰.羊病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

[3]田树军, 王宗仪, 胡万川, 等.养羊与羊病防治[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8.

[4]陈怀涛.羊病诊断与防治原色图谱[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

羊捻转血矛线虫病的诊治 篇4

捻转血矛线虫寄生于羊等反刍兽的真胃及小肠内, 虫体呈毛发状, 因吸血而显现淡红色, 生殖器官呈白色, 吸饱血的消化器官呈红色, 白色的生殖器官环绕于红色含血的肠道周围, 形成红白线条相间的外观, 似“麻花状”故称捻转血矛线虫。

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 当外界环境中的湿度、温度和氧气适宜时, 经过蜕化, 形成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幼虫。第三期幼虫具有感染宿主的能力, 故又称感染性幼虫。感染性幼虫被宿主摄食后, 经过一系列的移行、发育成为成虫, 并在真胃和小肠内寄生, 成虫寿命不超过1年。

2 流行特点

宿主的感染, 主要是在温暖潮湿季节, 早晚阳光较弱和阴天的情况下, 在草地上放牧时发生, 但也可以由饮水感染。感染性幼虫对外界抵抗力较强, 幼虫对弱光有趋向性, 但畏强光, 所以早晨、傍晚和阴天爬到草上, 在夜间和晴朗的白天爬向地面;一定的湿度有利于幼虫的移行, 在温暖潮湿的季节, 羊感染率最高。本病流行较广, 普遍存在, 据对我市16个乡镇羊养殖户的调查, 本病的发生一般始于春季5月份, 6~9月份为高发季节, 进入10月份以后为低潮期, 当年产羔羊的发病高潮一般在7~8月间, 冬季亦进入低潮期。

3 致病作用

大量的虫体在真胃内, 以头端刺入胃粘膜, 可引起粘膜的严重损伤。由于虫体的吸血, 所以最重要的特征是发生进行性贫血、衰弱和消瘦。虫体分泌毒素, 被宿主吸收后, 扰乱新陈代谢, 妨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危害中枢神经系统以及抑制造血器官, 加重了羊体的贫血和营养不良, 由于失血和血液再生能力被破坏, 代谢紊乱, 所以引起一系列的症状。

4 临床症状

本病常表现为慢性经过, 病羊日渐消瘦, 精神萎靡, 放牧时离群落后, 严重者卧地不起、贫血、下颌间和胸下部水肿, 体重减轻, 育肥不良, 幼羊生长受阻, 食欲减退, 被毛粗乱。随体内寄生虫数量的增加及病情发展, 病羊眼结膜苍白、高度贫血、极度衰弱, 个别下痢, 甚至卧地不起, 最后, 极度贫血, 衰弱而死亡。

5 诊 断

可根据本病的地方流行情况, 虫卵检查, 发病症状及剖检结果作综合判断。

虫卵检查可用漂浮法进行虫卵计数, 如果虫卵甚多 (每1 g粪便100个以上) , 结合本病流行特点及临床症状, 即可判断为本病。

临床上可根据病羊贫血、消瘦、下颌间水肿, 精神不振, 食欲减退, 被毛枯干无光泽, 眼结膜苍白等症状判断。死后尸体剖检是最可靠的诊断办法, 以剖检羊的真胃内有血矛线虫为依据。

6 防 治

(1) 丙硫咪唑:

按10~15 mg/kg体重直接投服或配成悬浮液灌服, 也可混料1次喂服。

(2) 阿维菌素或伊维菌素:

按0.2 mg/kg体重肌肉注射, 亦可间隔7 d再注射1次。

7 预防措施

由于羊血矛线虫病普遍流行, 危害严重, 因而须实行综合性防治措施, 应从流行病学入手, 充分了解本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 特别是掌握其发病的季节性, 在此基础上, 制订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

(1) 实行科学放牧和饮水卫生, 草场全面规划, 分区轮牧, 夏秋季节应避免在低湿草地放牧, 不要在清晨有露水时或傍晚、雨后放牧, 以避开幼虫活动期, 减少感染。禁止让小尾寒羊饮低洼地点的积水、死水, 换饮干净的井水和流水, 并建立固定的清洁饮水地点。

(2) 加强粪便处理, 将羊圈内粪便及时清扫干净, 并将粪便集中在适当地点堆积进行生物热处理, 消灭虫卵及幼虫, 而且可以提高肥效。

山羊血矛线虫病诊治 篇5

1 发病情况及诊断

1.1 临床症状

患病羊身体瘦弱、贫血、四肢无力, 精神萎靡不振, 食欲降低或废绝;腹围增大, 触诊瘤胃充满液体;瘤胃蠕动音减弱甚至消失;大多数羊体温正常, 仅少数羊体温偏低。眼结膜、口腔黏膜苍白;粪便稀软, 有些羊出现带血稀粪, 表现出感染寄生虫的典型症状。

1.2 实验室诊断结果

1.2.1 粪样检查

抽样采集羊的粪便, 用虫卵计数法检查寄生虫感染强度。笔者分别采集了不同年龄段羊 (3~4月龄羔羊和1岁以上成年羊) 的粪便用饱和盐水漂浮法进行检查。结果见表1和表2。

从表1可以看出: 10只羔羊粪便中均有捻转血矛线虫卵和球虫卵囊, 其中1, 4, 5, 8号羊的粪便中有1 000个以上的捻转血矛线虫卵。实践证明, 凡粪便中有1 000个以上虫卵的羊均有临床症状;同时1, 8号羊粪便中球虫卵囊数达1 000个以上。

从表2可以看出:10只成年羊粪便中均有捻转血矛丝线虫卵和球虫卵囊, 其中3, 5, 7, 10号羊粪便中捻转血矛线虫卵达1 000个以上;另有3, 8号羊球虫卵囊达1 000个以上。

1.2.2 病理剖检计数羊体内的成虫

死亡羊尸僵不全, 机体消瘦, 血液稀薄, 血凝时间延长。剖检可见肝脏、脾脏、肾脏等实质性器官质地松软, 小肠浆膜层有灰白色的结节 (典型球虫表现) , 瘤胃内有大量粥样内容物 (草料未消化部分) , 还发现肝脂肪变性、胆汁外渗等, 以上病变符合寄生虫病理变化。同时收集剖检羊第4 (真) 胃内容物, 用水洗沉淀法反复漂洗, 直至内容物清亮为止, 最后计数捻转血矛线虫的数量。此外, 还采集剖检羊盲肠内的粪便, 采用饱和盐水漂浮法计数每克粪中所含球虫卵囊数, 结果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死亡羊真胃内有大量捻转血矛线虫, 盲肠内也有大量球虫卵囊, 说明该羊群被捻转血矛线虫和球虫混合感染。

2 防治措施

2.1 羊捻转血矛线虫病的流行特点和防治措施

捻转血矛线虫属于直接发育型的寄生虫, 不需要中间宿主, 因此对羊群感染率高。成虫寄生在羊的真胃内产卵, 每天每条雌虫排卵5 000~10 000个, 虫卵随粪便排到外界环境, 在适宜的温度 (12~31 ℃) 和湿度 (60%~70%) 下, 经1~2 d从卵内孵化出第一期幼虫, 营自由生活, 再经1周左右蜕皮2次, 变为具有感染性的第3期幼虫。第3期幼虫的活动受湿度、温度和光线的影响, 温和的季节、草叶上有较多的露水、微弱的光照是促使幼虫向草叶上爬行的良好条件。因此, 在早晚和小雨后的初晴天, 草叶湿润, 日光不十分强烈, 这时幼虫大量向草叶上爬行, 牛、羊放牧时吞食第3期幼虫而感染。幼虫进入真胃后经30~36 h完成第3次蜕皮, 变成第4期幼虫, 在感染后的第2~3周经过生长发育而成熟产卵, 成虫寿命1年左右[1]。

预防措施:不在低洼潮湿牧地放牧, 早晚不放牧, 不饮死坑水;有条件的地方可采取一定的分区轮牧制度;加强粪便管理, 尽可能收集粪便进行堆积发酵, 这样不但可以杀灭寄生虫卵, 还可减少粪便对环境的污染;每年春秋两季进行预防性驱虫;加强饲养管理, 提高营养水平, 增强羊的抵抗力。

治疗措施:可选用左旋咪唑, 按体重6~10 mg/kg一次口服;丙硫咪唑, 按体重10~15 mg/kg一次口服;甲苯咪唑, 按体重10~15 mg/kg一次口服;伊维菌素, 按体重0.2 mg/kg一次口服。

2.2 羊球虫病的流行特点和防治措施

羊球虫病的发育均为直接发育型, 不需要中间宿主, 因此感染率高, 球虫在体内发育过程有裂殖生殖和孢子生殖, 体外发育过程为孢子生殖, 只有在体外发育为孢子化卵囊时才具有感染能力。球虫病的感染源是患病或带虫羊, 卵囊存在于粪便中, 感染途径为经口感染, 各品种、年龄的羊均易感, 而羔羊最易感, 且发病较重, 成年羊发病较轻。该病多发生于春、夏、秋较温暖的季节, 在潮湿、多沼泽的牧场上放牧时易感染此病。处于哺乳期的羊乳房被粪便污染时容易引起羔羊发病。突然更换饲料、应激反应、肠道性疾病及消化道线虫病均易诱发该病。

预防措施:幼龄羊与成年羊分开饲养;及时清理粪便并进行堆积发酵;哺乳期母羊的乳房要经常擦洗, 保持清洁;饲草和饮水避免被粪便污染;更换饲料时要逐渐过渡;在发病季节应进行药物预防[2]。

治疗措施:可选用氨丙啉, 按体重25 mg/kg口服, 每天1次, 连用5 d;莫能菌素或盐霉素, 按每千克饲料添加20~30 mg。也可选用磺胺喹啉等其他一些抗球虫药物, 还需要配合抗菌消炎、止泻、强心、补液等对症疗法, 并要注意更换药物, 以免产生抗药性。

参考文献

[1]孔繁瑶.家畜寄生虫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1997.

山羊血矛线虫病诊治 篇6

关键词:山羊,捻转血矛线虫,驱虫药物,对比试验,虫卵减少率

捻转血矛线虫是放牧山羊的常见寄生虫, 主要危害2~12月龄段山羊, 可导致感染山羊出现严重贫血、衰竭, 甚至死亡[1], 该病是福建省放牧山羊中最常见的寄生蠕虫[2], 危害面广, 危害程度大。目前用于线虫的驱虫药种类较多, 常用的有阿苯达唑、盐酸左旋咪唑、伊维菌素等[3], 为了筛选出适合我省放牧山羊捻转血矛线虫的理想驱虫药物, 对8组检出有捻转血矛线虫感染的山羊群分别采用不同剂量的阿苯达唑、盐酸左旋咪唑、伊维菌素注射液以及阿苯达唑-伊维菌素预混剂进行驱虫效果对比试验, 以期为山羊捻转血矛线虫的驱虫方案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选用福建省农科院畜禽疾病诊疗中心门诊病例中主要感染捻转血矛线虫的8个放牧羊群进行驱虫试验。

1.2 试验药物

1.2.1 阿苯达唑片 每片含量有效成分500 mg, 汉中市天源动物药品有限公司生产, 批号20150201。

1.2.2 盐酸左旋咪唑

每100 g含有效成分10 g, 广州市广畜动物药物有限公司生产, 批号20150101。

1.2.3 伊维菌素注射液 每5 m L含有效成分0.2 g, 安庆市柯旷动物药业有限公司, 批号20150321。

1.2.4 阿苯达唑-伊维菌素预混剂 (虫力黑)

每50 g含阿苯达唑3 g、伊维菌素0.125 g, 佛山市正典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 批号15010301。

1.3 试验方法

8个试验组采用不同剂量、不同驱线虫药物进行驱虫。每组驱虫前以及驱虫后7 d, 随机抽取羊群的5份新鲜粪样采用麦克马斯特法进行捻转血矛线虫的虫卵计数 (EPG) 。试验1组采用阿苯达唑片, 按每千克体重10 mg有效剂量, 1次研碎后掺水灌服;试验2组采用阿苯达唑, 按每千克体重20 mg有效剂量, 1次研碎后掺水灌服;试验3组采用盐酸左旋咪唑, 按每千克体重7.5mg有效剂量, 1次掺水灌服;试验4组采用盐酸左旋咪唑, 按每千克体重15 mg有效剂量, 1次掺水灌服;试验5组采用伊维菌素注射液, 按每千克体重0.2 mg有效剂量, 1次皮下注射;试验6组采用伊维菌素注射液, 按每千克体重0.4 mg有效剂量, 1次皮下注射;试验7组采用阿苯达唑-伊维菌素预混剂 (虫力黑) , 按每千克体重阿苯达唑5 mg、伊维菌素0.2 mg, 1次掺水灌服;试验8组采用阿苯达唑-伊维菌素预混剂 (虫力黑) , 按每千克体重阿苯达唑10 mg、伊维菌素0.4 mg, 1次掺水灌服。

1.4 驱虫效果判定标准

根据各组驱虫前后EPG变化, 按照下列公式计算出各组的虫卵减少率。虫卵减少率= (驱虫前平均EPG值-驱虫后平均EPG值) /驱虫前平均EPG值×100%[4]。

2 结果

从表1可以看出, 试验1、2组采用阿苯达唑片驱虫, 使用剂量分别为每千克体重10 mg和20 mg进行研磨后掺水灌服, 结果驱虫7 d后山羊捻转血矛线虫虫卵减少率分别为84.2%和92.9%;试验3、4组采用盐酸左旋咪唑口服驱虫, 使用剂量分别为每千克体重7.5 mg和15 mg, 驱虫7 d后山羊捻转血矛线虫的虫卵减少率分别为95.7%和100%;试验5、6组采用伊维菌素注射液皮下注射驱虫, 使用剂量分别为每千克体重0.2 mg和0.4 mg, 结果驱虫7 d后山羊捻转血矛线虫的虫卵减少率分别为97.8%和100%;试验7、8组采用阿苯达唑和伊维菌素预混剂 (虫力黑) 进行口服驱虫, 使用剂量分别为每千克体重阿苯达唑5 mg、伊维菌素0.2 mg和阿苯达唑10 mg、伊维菌素0.4 mg进行口服驱虫, 结果驱虫7 d后山羊捻转血矛线虫的虫卵减少率分别为89.2%和100%。上述8个试验组中第3、4、5、6、8组的驱虫效果较好, 虫卵减少率分别为97.7%、100%、97.8%、100%、100%, 均超过良好驱虫药虫卵减少率≥95%的标准, 而第1、2、7组的虫卵减少率分别为84.2%、92.9%、89.2%, 均低于95%, 对山羊捻转血矛线虫驱虫效果不太理想。

3 小结与讨论

通过8组对比试验, 盐酸左旋咪唑 (每千克体重7.5~15 mg) , 伊维菌素注射液 (每千克体重0.2~0.4 mg) 以及阿苯达唑-伊维菌素预混剂 (每千克体重阿苯达唑10 mg、伊维菌素0.4 mg) 对山羊捻转血矛线虫均有很好的驱虫效果, 而单纯阿苯达唑 (每千克体重10~20 mg) 对我省山羊捻转血矛线虫的驱虫效果不理想, 表明我省山羊捻转血矛线虫对该药有一定的耐药性。该现象在国内不少文献均有类似报道[5,6,7]。造成阿苯达唑抗药虫株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目前在生产实践中阿苯达唑被广泛应用于山羊寄生虫的预防性驱虫, 羊群经常接触到该药品;另一方面是目前在使用阿苯达唑驱虫时, 使用剂量普遍偏大 (一般为每千克体重30~40 mg) , 结果易造成山羊捻转血矛线虫对该药物产生抗药性。试验5组和7组都采用每千克体重0.2 mg伊维菌素驱虫药, 其中第5组采用皮下注射, 虫卵减少率为97.8%, 而第7组采用口服, 虫卵减少率只有89.2%, 表明伊维菌素通过皮下注射的驱虫效果要好于口服, 这可能与口服后吸收利用率降低有关。

在生产实践中, 为了减少山羊捻转血矛线虫对驱虫药物产生耐药性问题, 可以采用多种驱虫药物轮换使用或采用复合驱虫药物 (如阿苯达唑和伊维菌素) 进行驱虫, 以提高驱虫效果。

参考文献

[1]孔繁瑶.家畜寄生虫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1997:178-190.

[2]江斌, 林琳, 吴胜会, 等.福建省部分地区山羊寄生蠕虫粪检调查报告[J].中国兽医杂志, 2016, 52 (4) :64-66.

[3]曾振灵.兽药手册[M].2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2:150-184.

[4]秦建华, 李国清.动物寄生虫病学实验教程[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5:163-169.

[5]徐全武, 巴音查汗.阜康市羊消化道线虫驱虫药物筛选[J].新疆畜牧业, 2012 (11) :44-47.

[6]吴国涛.绵羊胃肠道线虫驱除效果对比试验[J].山东畜牧兽医, 2015, 36 (7) :12-13.

上一篇:企业如何实施绩效考核下一篇:文秘专业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