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消化道线虫病

2024-10-25

羊消化道线虫病(精选4篇)

羊消化道线虫病 篇1

山绵羊的消化道寄生线虫 (Digestive tract parasite nemat) 在我国已查明的有9科 (Family) 21属 (Genns) 124种 (Species) , 对养羊业危害较大的优势虫种有5科10属的50余种。这一大类寄生线虫的多寄生现象 (Polyparasitism) 通常会引起宿主 (Hast) 羊的消化道线虫病 (Gastointestinal tract parasite nemat) 。表现为贫血、消瘦、生产性能下降。对北方放牧羊群的危害尤为严重, 造成的羊死亡数是传染病的2~2.75倍。羊群常出现明显的“秋肥、冬瘦、春死亡”现象, 20世纪80~90年代仅青海省年均春乏死亡成年羊和幼羊150万只左右, 约占年初存栏羊总数的10%[1]。因此, 深入研究羊消化道寄生线虫及其流行病学, 已成为兽医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针对草食家畜春乏大批死亡的难题。我国著名寄生虫病学者许绶泰教授, 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流行病学调查和大量春乏死亡羊只剖检, 首先提出了草原退化衰败、营养不良和消化道寄生线虫严重感染是放牧牛、羊春乏死亡的原因;60年代初, 他又提出了“春季寄生线虫感染严重”和“冬季寄生线虫幼虫发育受阻”的两种可能性。对“寄生线虫的春季高潮”现象作出解释[2、3]。

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40多年时间内, 国内许多学者围绕放牧牛羊“春乏死亡 (Spring rise) ”问题, 逐步将各科、属、种的消化道线虫, 作为一个密切相关的生物学群体, 以及这个群体与宿主的相互动态关系, 开展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并不断改进、完善调查方法和研究技术。到80年代初, 已基本形成了较完整的寄生虫感染季节动态研究方法, 并使消化道线虫的“春季高潮”和草食家畜的“春乏死亡”问题, 从理论上和生产实践上基本得到了解决[4]。由此推动我国寄生虫及寄生虫病防治研究逐渐向生态学, 综合研究分析寄生虫、宿主、气候气象条件、地理环境、饲养方式、防治措施等多种因素的相互关系、寄生虫病预测预报的研究领域发展[5、6], 为建立新的动物寄生虫病防治理论、对策和控制模式创造了条件。

1 寄生虫感染季节动态研究的基本原理

寄生虫感染季节动态研究, 主要以寄生虫在宿主体内的状况为基础进行;寄生虫感染的预测预报则以寄生虫卵、幼虫在外界环境中的状况为基础进行。两项研究结果密切相关, 互为因果。

各种、属寄生虫的感染状况, 受到在宿主体内和在外界环境两个阶段的不同条件制约和影响, 导致宿主体内寄生虫的发育繁殖情况、寄生数量、虫群的种属构成比例、同种幼虫和成虫的构成比例、成熟虫卵的排出量等, 在不同季节都不一样, 经常发生变化, 甚至差异很大。按各地的自然季节和月份, 调查宿主体内寄生虫的各种动态变化情况和规律及其与季节主要气象因素和环境条件的关系, 即为寄生虫的感染季节动态调查。

2 寄生虫感染季节动态调查的方法

据已知报道, 国内外仍主要采用4种有所改进的常规方法进行该项研究。

2.1 寄生虫学完全剖检法

为最常用的一种可靠性和准确性都较高的方法。要点是在一年以上时限内, 选择外界环境气候条件基本相同区域内或畜 (禽) 群中, 按固定的间隔时间, 用寄生虫学完全剖检法剖检数量相同的同种动物, 分部位全量采集各种寄生虫的成虫和幼虫标本, 计数固定后鉴定到种属。累计数据经分类统计, 计算各种属寄生虫的总数、雌雄虫比例、幼虫成虫比例、虫种构成等的变化或消长情况。

2.2 定量粪便虫卵计数法 (EPG)

最常采用的是麦克马斯氏法 (Macmaster’s method) 。在一年或数年内, 按相同间隔时间 (其间不投喂驱虫药) , 固定采集一定数量被检动物粪便, 进行EPG检查, 并根据虫卵特征鉴定到科、属;累积检查结果, 并结合同样本抽样进行漂浮法粪检的各科、属虫卵的比例, 即可得出排卵量的动态变化和推算出宿主体内寄生虫的感染状况[7~8]。该法多用于消化道线虫和肺线虫的感染动态调查。

2.3 粪便虫卵漂浮法全量计数法

取定量粪便作粪便漂浮法检查。在漂浮液面多次取样, 分类计数每次虫卵数, 直至无虫卵检出为止。累计检查结果, 计算克粪便虫卵总数或各种、属虫卵数 (EPG) 。该法多用于消化道线虫感染强度较低的地区或月份、常规EPG法检查虫卵数极少或无虫卵时作复检。

2.4 剖检和粪检EPG同步调查法

对定期剖检畜禽在剖检前直肠采取粪样进行EPG检查, 将两种检查结果进行比对统计分析, 是近20多年来采用的主要方法。一是可验证EPG检查对虫卵科属判定的准确性;二是可计算粪便中虫卵数和宿主体内幼虫、成虫 (♀、♂) 、总荷虫数等, 在不同月份、季节的比率变化动态;三是可按公式推算出各种♀成虫个体24h内的平均排卵量等, 并由此计算出每只或每群动物24h总排卵数, 以衡量牧场被各种虫卵和幼虫的污染程度等[9~11]。系统掌握同一地区的这些数据和相关系数、比率值, 是用EPG法替代剖检法进行寄生虫感染动态调查, 提高EPG调查水平的重要条件。

3 感染季节动态研究的应用进展

季节动态研究, 在预防兽医学水平较高的国家, 20世纪40~50年代已开始应用;我国大多起步于60或80年代初。国内外绝大多数学者集中深入研究的重点仍然是放牧绵羊和肉牛。少数学者对山羊、鹿, 牦牛、猪、奶牛的消化道线虫感染季节动态进行过研究;据所查资料, 放牧水牛和骆驼等草食家畜尚属空白。国内的一些学者还对危害严重的日本分体吸虫 (S.japonicum) 、牛羊肝片形吸虫 (Fasciola) 、牛环形泰勒梨形虫 (Theileria) , 及传播硬蜱 (lxodes) 、马巴贝斯虫 (B.equi) 的传播媒介蜱、猪肾虫 (S.dentatus) 、牛、羊肺线虫 (Dictyocaulus, Protastrongylus) 、姜片吸虫 (F.buski) 、双腔吸虫 (Dicrocoelium) 、阔盘吸虫 (Eurytrema) 、莫尼茨绦虫 (Moniezia) 、马胃蝇蛆 (Gasterophilus) 等寄生虫的感染季节动态也有所研究。这些研究的重要成果和流行病学结论, 用于指导相应地区寄生虫病的防治, 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3.1 北方绵羊消化道线虫感染季节动态研究的主要进展

绵羊的研究是20世纪60~80年代初, 围绕我国北方放牧绵羊“春乏死亡”的严重问题展开。对此, 梁经世 (1963、1980) , 陈义民 (1964) , 魏宝瑛等 (1964) , 王奉先等 (1965、1978) , 杨平 (1978) , 李启荣 (1979) , 吴尚文 (1980) , 胡思超等 (1980) , 中国农科院兰州兽医研究所 (1981) 等, 都作过深入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研究讨论。对消化道线虫和危害严重的优势虫种的消长规律得出了比较一致的结论:“春季高潮显著, 秋季次之, 夏季较低, 冬季最低”;“消化道线虫的春季高潮是造成羊只春乏死亡的直接重要原因”;优势虫种和主要危害虫种为血矛线虫 (Haemonchus) 、食道口线虫 (Oesophagostomum) 仰口线虫 (Bunostomum) 等, 占春季高潮时成虫寄生量的90%以上。但对“春季高潮”成因的认识或解释不尽一致, 提出的有效驱虫时机差异极大, 仍未能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春乏死亡”。

刘文道 (1981~1983) 等学者, 在认真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改进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 在实验排除其它影响因素和条件后, 对放牧绵羊体内寄生线虫成虫与幼虫的季节消长变化的关系, 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实验研究。得出了以下重要结论: (1) 在春季成虫高潮之前, 存在一个显著的冬季幼虫高潮; (2) 放牧羊在秋冬季从牧地上不断吞食进侵袭性幼虫 (卵) , 受多种内外因素的制约, 它们在宿主体内发育迟缓或受阻而逐渐积累, 形成冬季幼虫高潮; (3) 宿主体内的幼虫数从8~12月逐月增高, 10~4月虫群中幼虫数占优势, 达70~80%或以上;1~6月幼虫数逐月下降, 成虫数逐月上升, 5~9月成虫占优势, 也可达70%以上; (4) 冬季幼虫大多数在春季恢复发育, 使宿主体内成虫数迅速升高是形成春季高潮的主要原因[4]。这些研究成果基本上解决了放牧绵羊消化道线虫“春季高潮”和绵羊“春乏死亡”的实验论证和理论问题。并针对体内幼虫高潮提出了冬季一次性大剂量 (常规倍量) 药物驱虫, 取代春秋两季驱虫的防治方案, 在生产实践中获得了较好经济效益[12]。

在20世纪80年代后的20多年中, 季节动态研究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对消化道线虫在绵羊体内生存繁殖和在外界环境中生长发育两个阶段的相关性;两个阶段与气候、环境条件, 饲养管理方式等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获得了一些重要结论和提示。 (1) 在各地不同季节的温度、湿度、雨量等气象条件下, 不同地区各种线虫卵在外界发育至L1、L2、L3期幼虫, 在绵羊体内发育为休眠状态 (Lethargus) 幼虫 (L4) 或成虫 (Adult) , 所需时间有一定差异。由此形成了一些重要参数, 为准确掌握不同地区各种线虫感染动态和有效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数学模型。 (2) 系统统计和计算出绵羊体内各种线虫成虫、幼虫和排卵量, 虫群种、属构成的月份变动数值表;经任何月份EPG检查, 即可推算出体内各种、属线虫寄生状况的近似值。这些结果为深入研究和建立寄生蠕虫危害的预测预报技术创造了条件, 是今后的发展方向[13~15]。

3.2 南方绵羊消化道线虫感染季节动态研究的初步结果

陈守仁等 (1986) , 李松柏等 (1988) , 危碎凡等 (1999) , 钱德兴等 (2000) , 刘毅等 (2003) , 对我国南方的湖北、云南、贵州、湖南山区或高寒山区, Vasudevan (1986) , Gupta (1987) , 对印度中部山区绵羊进行调查。初步结果显示: (1) 消化道线虫经剖检和粪便EPG检查, 未见“春季高潮”出现, 而高潮出现在7~10月, 表现为“夏秋高潮”; (2) 夏秋高潮主要危害当年产冬春羔羊或部份成年羊, 羔羊死亡率可高达26~43.2%, 表现为“盛夏死亡”; (3) 旱季明显地区的降雨和降雨量是消化道线虫感染出现和进入高峰的控制性因素; (4) 感染季节动态与牧场、牧地的类型和放牧方式也有密切关系[16~18]。

3.3 山羊消化道线虫感染季节动态研究状况

对山羊的研究, 在国内外都较薄弱。作者收集的近200篇文献中, 仅有5篇涉及山羊消化道线虫感染季节动态[19~21]。

从仅有文献有以下趋向:在同一地理气候条件下, 山羊消化道线虫感染季节动态与绵羊无明显差异;但感染强度、虫体平均排卵数、雌虫比例明显低于绵羊;山羊冬季被抑制休眠的L4幼虫明显少于绵羊, 山羊“春乏死亡”现象不突出。总之, 山羊对消化道线虫的自然抵抗力优于绵羊。

摘要:60多年来, 消化道寄生线虫感染季节动态研究成果, 在我国各地羊, 特别是绵羊寄生虫的调查上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文献表明:在同一生态环境条件下, 羊体内各科、属、种的消化道线虫, 是一密切相关的生物学群体, 其虫种构成、雌雄比例、幼成虫比例、数量消长等均有规律可循;北方绵羊表现为幼虫“冬季高潮”、成虫“春季高潮”, 羊只“春乏死亡”, 气温是主要制约条件;南方绵羊无幼虫“冬季高潮”, 为成虫“夏季高潮”, 羊只“盛夏死亡”, 降雨量是主要影响因素;山羊在此研究上是一薄弱环节, 但已显示与绵羊有明显差异。该项研究已向动物寄生虫各领域发展, 为综合分析寄生虫、宿主、气候条件、地理环境、饲养方式等多因素相互关系, 建立寄生虫病预测预报理论和模式创造了条件。

关键词:山绵羊,消化道线虫,感染季节动态,研究进展

羊消化道线虫病 篇2

放牧羊多种寄生虫病的发生和流行,严重危害着甘南州畜牧业的健康发展。许多学者的调查研究说明,寄生虫的侵袭和营养缺乏,是导致春乏期羊只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特别是羊消化道线虫病在甘南州流行广泛,它主要由寄生于羊的食道、真胃、小肠、大肠中的多种寄生性线虫引起的以病羊贫血,营养不良为主要特征的疾病。某些线虫也可以单独引起羊只发病,而多数为混合感染而致病。

1 羊消化道线虫的流行病学调查

1.1 调查方法

剖检和粪便虫卵检查。

1.2 羊消化道线虫在甘南州的流行情况

甘南州目前已查出的羊消化道线虫有6科、13属、36种。其中,毛园科毛园属3种、马歇尔属6种、奥斯特属6种、细颈属5种、血矛属2种、古柏属(种名未定)、忠口科食道口属3种,夏伯特属2种,仰口属1种、毛首科毛首属4种、毛细科毛细属1种、筒浅科筒浅属1种、类园科类园属1种。根据各县的动态调查和感染强度以及地区分析,羊消化道线虫在甘南州的危害程度依次为奥斯特线虫、仰口线虫、食道线虫、毛首线虫、夏伯特线虫,其次为细颈线虫、毛团线虫、毛血线虫、马歇尔线虫。季节动态调查结果表明,羊消化道线虫的主要虫种,普遍在春季形成感染高潮,3月开始,4~5月形成高潮,7月后下降,成为甘南州羊春乏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感染率和感染强度见附表。据有关资料记载,1994年碌曲县尕海乡死于冬春季节的成年羊和羔羊,分别占全年死亡数的65.65%和79.57%;1995年,玛曲县木86西合乡的绵羊,因本病在4月份的17d里死亡3486只,占该乡同年死亡羊数的60.90%;1996年春,碌曲县玛艾乡花格村死羊3100余只。

根据对合作、碌曲、玛曲、夏河、临潭、卓尼、迭部、舟曲等八县(市),采取随机抽样调查方式,共抽查羊只935只,感染475只,感染率达50.8%,感染强度1~2260条,详见附表。

1.3 羊消化道线虫的流行特征

(1)流行环节甘南州羊消化道线虫病主要由毛园科、盅口科及毛首科的线虫引起。毛园科和盅口科的线虫虫卵随病羊的粪便排除体外,在外界发育成侵袭性幼虫,羊在采食中受到感染;毛首科线虫的虫卵被排除体外,在外界发育成感染性虫卵,卵内含幼虫,羊经采食或饮水皆可受到感染,幼虫在羊的小肠内逸出,再进入盲肠寄生;仰口线虫的侵袭性幼虫尚可经皮肤感染。

(2)流行特点消化道线虫其自由生活时期,常受气候影响。如血毛线虫和食道口线虫的幼虫对外界干燥和低温气候的抵抗力差,奥斯特线虫和细颈线虫的幼虫对外界环境具有较强的抵抗力。消化道线虫在宿主体内寄生阶段,常受健康宿主免疫力的制约而处于低度感染低数量,一旦宿主的免疫力下降,常常发生高度感染而引起羊只大批死亡。

(3)主要症状消化道线虫在寄生期间,消耗患畜的血液,分泌物及营养物。线虫的种属不同,对病畜的损害也不同。血毛线虫、奥斯特线虫、仰口线虫、古伯线虫等主要引起患畜胃肠出血;毛园线虫、细颈线虫、食道口线虫主要引起患畜的营养不良。线虫寄生部位的不同,临床症状也不同。线虫寄生于真胃或小肠内,主要引起患畜贫血、水肿、羔羊常因大量幼虫的侵袭造成恶性贫血而死亡;线虫寄生于肠道内,主要引起患畜腹泻或下痢、消瘦、幼畜表现为发育不良。

2 防治措施

(1)寄生虫病的防治不仅关系到人畜健康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严重地危害着畜牧业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因此,甘南州对该病的防治十分重视,2012~2013年笔者先后应用左咪唑及丙硫咪唑(牛羊按5~20mg/kg内服,对羊消化道线虫效果好)、甲苯咪唑或伊维菌素等驱虫药物,于每年11月至翌年4月初,进行两次计划性驱虫。冬季用高效驱虫药驱杀黏膜内休眠的幼虫,以消除春季排卵高潮,并辅以对症疗法,补饲富含蛋白质、矿物质(尤其是铁)的精料,获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

(2)对部分农牧民群众和养殖大户开展技术培训,使农牧民群众掌握一些基本的防治技术。在转换牧场时应进行驱虫:如在夏季的早晚,避免让羊采食露水草和在低洼潮湿之地放牧;坚持贮备冬草,实施冬春补饲;充分利用人工围栏草场给弱、幼、母畜补饲等。

(3)大力宣传羊消化道线虫对畜牧业的危害,提高群众的防疫和保健知识,改变旧的生活习惯,自觉遵守有关规章制度,积极配合业务部门开展防疫工作,做好定期驱虫,结合轮流放牧等一些措施,是预防羊消化道线虫发生的最有效的途径。

(4)加强各级兽医站的基本建设,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切实落实并管好、用好防疫经费;各级兽医部门应加强对基层兽医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兽医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认真贯彻《动物防疫法》等有关法规,搞好调查研究,切实加强目标管理,进行定期检查考核。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切实做好羊消化道线虫的驱治工作,使羊的驱治率达到95%以上。

(5)完善疫情监测网络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羊消化道线虫等寄生虫病疫情数据库,搞好疫情测报。应在原来的基础上,继续做好羊消化道线虫的监控工作,全面搞清其流行规律,积累防治经验,以进一步指导全州的羊消化道线虫防治工作。

鸡常见消化道线虫病的诊治 篇3

本病分布很广, 散养条件下易发, 常引起雏鸡进行性消瘦, 下痢, 生长迟缓, 甚至造成大批死亡。

1.1虫体特征与生活史蛔虫寄生于小肠中, 是鸡体内最大的一种线虫, 肉眼可见呈黄白色, 雄虫长26~70mm, 雌虫长65~110mm。蛔虫卵随鸡粪排出体外, 在适宜条件下发育为感染性虫卵。鸡吞食了被感染性虫卵污染的饲料和饮水而遭感染。幼虫在鸡的消化道中由卵内逸出, 钻入十二指肠粘膜, 经过一段发育之后又返回肠腔, 发育为成虫。从感染开始到发育为成虫需35~50d。

1.2临床特征该病对雏鸡危害很大, 大量幼虫进入十二指肠粘膜时, 可引起急性出血性肠炎。常见的慢性症状为消瘦、贫血、精神沉郁、食欲减退、生长发育阻滞、腹泻, 有时可造成肠堵塞。成年鸡一般不呈现症状, 严重感染时呈现腹泻和产蛋减少。

1.3实验室检查可采用饱和盐水浮集法检出粪便中的虫卵来确诊。鸡蛔虫卵呈椭圆形, 深灰色, 大小为70~90μL×47~51μL, 卵壳厚, 表面光滑, 内含1个卵胚细胞。也可根据粪中发现自然排出的虫体或剖检时在小肠内发现大量虫体而确诊。

1.4防治 (1) 药物驱虫:在本病流行鸡场, 对鸡群进行定期驱虫, 每年进行1~2次, 病鸡及时治疗。驱虫可选用左咪唑, 剂量为25mg/kg·bw, 混入饮水或饲料中给药。丙硫苯咪唑, 剂量为10mg/kg·bw, 混入饲料给药。硫苯咪唑, 剂量为5~8mg/kg·bw, 1次口服。氟苯哒唑 (氟甲苯咪唑) , 以30ppm拌入饲料, 连喂7d。枸橼酸哌嗪, 剂量为250mg/kg·bw, 1次口服。 (2) 加强预防工作:4月龄以内的雏鸡应与成年鸡分群饲养。改善环境卫生, 粪便应堆肥发酵。在饲料中添加驱虫性抗生素———越霉素A, 按10ppm拌入饲料 (得利肥素为含2%越霉素A饲料添加剂的商品名, 每吨饲料加得利肥素500g) 。

2鸡盲肠虫病

鸡盲肠虫病又叫鸡异刺线虫病。

2.1虫体特征与生活史鸡异刺线虫寄生于鸡、火鸡、鸭和鹅的盲肠内。虫体呈黄白色。雄虫长7~13mm, 有两根不等长的交合刺;雌虫长10~15mm。虫卵随鸡粪排出, 约经2周发育为感染性虫卵, 被鸡吞食后, 在小肠内孵化, 幼虫移行至盲肠, 钻入肠粘膜发育一段时间后, 重返肠腔, 发育为成虫。从感染开始到发育为成虫需24~30d。有时感染性虫卵或感染性幼虫被蚯蚓吞食, 它们可在蚯蚓体内存活, 当鸡吃了这种蚯蚓后, 亦可感染异刺线虫。

2.2临床特征病鸡食欲不振, 下痢, 消瘦, 贫血, 雏鸡发育停滞, 母鸡产蛋率降低, 严重感染时瘦弱死亡。鸡异刺线虫卵是鸡黑头病病原体———火鸡组织滴虫的传播者, 这种病原体侵入异刺线虫卵后, 随粪便排到外界, 在异刺线虫卵的保护下, 火鸡组织滴虫能存活较长时间, 当鸡吃了组织滴虫虫卵后, 可并发黑头病。

2.3实验室检查与鸡蛔虫病相同。鸡异刺线虫卵和鸡蛔虫卵十分相似, 仅比鸡蛔虫卵略小些, 大小为65~80μL×35~46μL。剖检可见盲肠粘膜肥厚, 有时形成结节或溃疡, 盲肠尖部有大量虫体。

2.4防治可参考鸡蛔虫病的防治方法。

3鸡胃虫病

鸡胃虫病又叫鸡饰带线虫病。能引起鸡胃虫病的线虫种类很多, 主要有扭状胃虫、螺状胃虫及四棱线虫, 分布于全国各地。

3.1虫体特征与生活史 (1) 扭状胃虫又名钩状唇旋线虫、小钩锐形线虫。寄生于鸡、火鸡的肌胃壁内, 呈淡红色, 雄虫长10~14mm, 雌虫长16~29mm, 虫体特征为表皮有4条双双平行的绳索状隆起的饰带, 始于口部, 呈波浪状地向后延伸, 几达后部, 不折回亦不互相吻合。虫卵随鸡粪便排出体外, 被蚱蜢、甲虫、象鼻虫等中间宿主吞食后, 在其体内发育为感染性幼虫, 当鸡啄食含有感染幼虫的中间宿主时而被感染。感染性幼虫先钻入肌胃角质层下, 经35d后移行到肌胃壁内, 再经67d发育成熟。 (2) 螺状胃虫又名长鼻分咽线虫、旋锐形线虫。寄生于鸡、火鸡等腺胃壁、食道壁, 偶见于小肠, 雄虫长7~8.3mm, 雌虫长9~10.2mm。虫体特征为前部背、腹面各有2条波浪形的饰带, 先向后, 再折回, 但不吻合。虫卵被中间宿主等足类节肢动物 (鼠妇, 俗称潮虫) 吞食, 在其体内经26d发育为感染性幼虫, 鸡啄食而被感染, 经27d发育为成虫, 虫体常钻入腺胃粘膜内, 引起胃粘膜发炎、肥厚甚至溃疡。 (3) 美洲四棱线虫。寄生于鸡、火鸡、鸽、鸭等的腺胃、食道等处的粘膜内。雌雄异形, 雄虫长3~6mm, 体表有4列纵向的小棘;雌虫吸血, 呈血红色, 长2.5~6mm, 由于受孕后子宫显著膨大, 雌虫呈亚球形或椭圆形, 其前端和后端有呈圆锥状突起的头和尾, 虫体表面有4条纵沟。美洲四棱线虫的中间宿主为直翅类昆虫 (蚱蜢、蜚蠊等) 。

3.2诊断要点临床特征为患禽消瘦、贫血、衰弱、下痢, 严重时可使幼雏死亡。剖检见虫体即可确诊。

羊消化道线虫病 篇4

1 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症状

该综合养殖场除饲养波尔山羊200多只外, 从4月份开始出现有零星发病, 以后逐渐增多。至笔者接诊时已发病76只, 其中死亡5只。主要症状是拉稀、消瘦、被毛粗乱, 可视粘膜苍白, 个别羊肚胀, 下颌出现水肿。

2 解剖病变

经对一只自然死亡的羊和一只濒死羊解剖, 可见血液稀薄色淡, 粘性消失, 肌肉及粘膜均发白, 下颌皮下可见粘液性水肿, 心、肝、脾、肺、肾等脏器未见异常。病变主要集中在真胃及十二指肠部分, 真胃粘膜上可见有大量叮在胃壁上的毛发状虫体, 长约15mm左右。为便于观察, 经碘酒染色后虫体呈黑色, 寄生量个别地方达10条/cm2以上。

3 实验室虫体鉴定

经对真胃粘膜取下的虫体用体视显微镜观察, 虫体呈长圆柱形, 尾部后五分之一处逐渐变细, 符合消化道圆线虫的虫体形态。

4 治疗

通过以上综合诊断确诊为羊消化道圆线虫病。

使用广谱驱虫药丙硫苯咪唑按每千克体重10mg灌服, 首次灌服后隔一周再以同样剂量灌服。

上一篇:酒店管理激励管理下一篇:入口的角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