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肿瘤

2024-09-17

上消化道肿瘤(精选10篇)

上消化道肿瘤 篇1

近些年我国的消化道肿瘤的发病率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如何有效的对消化道肿瘤进行治疗已经引起越来越多临床工作者的关注[1],对于早期肿瘤的患者,手术根除术为其首选的临床治疗方法,但是传统的手术方法具有手术切口较大、术后患者恢复缓慢等缺点,因而对一些老年患者并不适用。目前,国内外关于微创手术方法治疗消化道肿瘤的临床报告越来越多[2]。本人即对2008至2011年来我院接受消化道肿瘤治疗的患者的临床治疗信息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8年至2011年来我院接受右半结肠癌治疗治疗的患者19例,其中男性患者10名,最高年龄66岁,最低年龄31岁,平均年龄(45±5.8)岁;女性患者9例,最高年龄59岁,最低年龄32岁,平均年龄(47±5.9)岁。这19例患者中,其中10例患者接受腹腔镜手术根除术进行治疗,作为观察组;剩下的9例患者接受传统的手术根除法进行治疗,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见表1。P>0.05,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均没有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用腹腔镜手术根除术进行治疗,具体治疗方法如下:术前使用气管插管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手术时患者取仰卧位,呈大字状,于患者脐下方将气腹针刺入,并维持压力气腹为12mmHg,同时留置10mm套管作为观察孔;于患者左侧锁骨中线脐上5cm处留置12mm套管,作为主操作孔;分别于患者左锁骨中线平脐上2cm处及右侧对应部位、右侧腋前线肋缘下2cm留置5mm套管,均作为牵引孔,使患者肝脏暴露。手术时先处理血管,游离结扎回结肠动脉,结肠右动脉及结肠中动脉右支,然后使用超声刀将患者大网膜及肠系膜游离。将患者横结肠粘连切断后,自右往左、自下而上,进行钝性推开,并扫除相应的淋巴结。淋巴结清扫完毕后,术者将患者升结肠外侧腹膜切开直至盲肠外侧部,与内侧融合筋膜间隙贯通,完成结肠的游离过程。腹腔镜下操作完成后,解除患者气腹,于患者右上腹做一长约5cm旁腹直肌切口,使用塑料套进行切口保护。将患者游离出的肠段提出腹腔外,切除右半结肠,再行回肠、横结肠端侧吻合。用蒸馏水冲洗腹腔,关闭患者腹腔。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手术根除法进行治疗[3]。

1.3 临床观察指标

分别以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创口长度、术后住院天数、术后感染人数、治愈率作为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将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观察指标结果进行汇总统计,并将统计结果使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其中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以P<0.05作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基本检测标准。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各观察指标的详细结果见表2、表3。

3 讨论

目前,对于早期肿瘤的患者,手术根除术为其首选的临床治疗方法,但是传统的手术方法由于手术创伤较大、术后患者恢复缓慢等缺点,因而限制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临床上越来越多的疾病开始使用微创方法进行治疗,早期的消化道肿瘤,其粘膜内的癌淋巴转移率一般较低,为微创手术治疗提供了条件,目前国内外有越来越多微创手术方法治疗消化道肿瘤的报告。较之传统的手术根除法,微创手术方法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1) 手术时操作平面多,可克服血管处理困难的情况[4]。 (2) 可极大的减少术中患者的出血量。 (3) 手术视野较广,手术操作灵活。 (4) 手术后的并发症较少。

本人通过临床研究发现,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治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从而说明了微创方法对于消化道肿瘤治疗的可行性;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创口长度、术后住院天数及术后感染人数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从而说明了较之传统的手术根除术,微创方法具有安全性高、对患者损伤小的优点。

总之,微创手术方法对于消化道肿瘤的治疗具有着重要的临床治疗意义,值得进行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1]陆秋云, 戈之铮.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早期胃肠道肿瘤中的应用[J].国际消化病杂志, 2009, 28 (2) :133-135.

[2]余娜, 韦红, 吴克利, 等.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肿瘤8例报告[J].现代预防医学, 2010, 37 (15) :2994-2995.

[3]池畔, 林惠铭, 徐宗斌.腹腔镜与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06, 9 (3) :221-224.

[4]张再重.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的临床研究现状[J].腹腔镜外科杂志, 2007, 12 (5) :443-446.

上消化道肿瘤 篇2

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消化道肿瘤患者的化疗资料及护理体会。

结果:通过实施心理干预、饮食护理等措施,并针对患者出现的化疗反应,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以减轻患者的不良反应,效果满意。

关键词:消华道肿瘤 化疗 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313-0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男32例,女18例,最高年龄68岁,最低年龄35岁,平均55.3岁。其中胃癌24例,肝癌12例,直肠癌6例,结肠癌5例,胰腺癌3例,所有患者均经内镜、B超、X线、CT和病理证实确诊。

1.2 方法。患者常用化疗药物为5-氟尿嘧啶(5-Fu)、顺铂(DDP)、丝裂霉素(MMC)联合化疗。化疗前口服格拉斯琼胶囊或静脉滴注格拉斯琼,预防反胃呕吐反应。生理盐水150ml+MMC0.8g,生理盐水250ml+5-Fu0.75g,生理盐水500ml+DDP20mg静脉滴注,并给予水化。2个疗程间隔时间为4周,平均5个疗程。

2 结果

2.1 疗效判定标准。CR即完全缓解:肿瘤完全消失,并超过4周;NC即无变化或SD,病灶两径乘积缩小不足50%或增大不超过25%,持续超过4周;PR即部分缓解:病灶最大直径及最大垂直直径的乘积缩小50%,持续超过4周;PD即进展,病灶两径乘积增大超过25%。其中CR和PR为有效。

2.2 结果。患者经治疗1月后行B超、CT或胃、结肠镜检查CR15例,PR20例,NC8例,PD7例,大部分患者经过治疗后病情得到了控制,有效率达81.3%。

3 护理

3.1 心理护理。肿瘤患者多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轻者表现出孤独、抑郁、沮丧等情绪,重者会出现愤怒、恐惧。这些负面情绪会影响患者对疼痛的感知及正常思考能力,进而影响对患者的治疗。因此对消化道肿瘤患者要在心理上、感情上和精神上予以支持、疏导和安慰,采取有针对性的宣教方式,建立良好的相互信任,多倾听他们的要求,并尽量予以满足。对患者的负性情绪给予充分的理解,要求患者家属、亲人多迁就配合病患,尽量给他们更多的关怀。

3.2 毒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

3.2.1 骨髓抑制护理。化疗过程中严密监测患者外周血细胞各成份的变化情况。由于白细胞降至最低点的时间约为15d,一般情况下从第10d时即采取保护性隔离,以降低感染的几率,并加强各项基础护理。肿瘤患者在化疗后,免疫功能受到影响,极易并发感染。应强调卫生习惯的重要性,例如便后清洗肛门,以防肛周感染等。确保各项操作的无菌化,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在输液结束拔针后护士压迫血管时间要适当延长,并观察患者皮肤有无淤点,若发现出血倾向,应及时告知医师并处理。遵医嘱应用有效抗生素及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观察有无发热、过敏等副反应。

3.2.2 消化道护理。胃肠道反应是化疗期间最常见的毒性反应之一,DDP一般在用药前30min开始溶药,过早溶药会由于时间过长而破坏其稳定性,影响药物疗效。溶药过晚则不易充分溶解,滴注时间一般应在2h以上,可减少胃肠道反应。化疗前遵医嘱静脉滴注格拉斯琼50m,11h左右滴完,若口服胶囊,应间隔12h服用两次。

3.2.3 预防肾功能损害。充分水化是预防肾脏毒性的重要环节。补液充足与否直接关系到胃肠道反应的轻重。对呕吐明显者,可遵医嘱给予止吐剂,同时增加水化输液量。高氯离子能减轻顺铂对肾小管的损伤,盐水能减轻顺铂的肾毒性,应让患者尽可能的多饮用盐水,尤其对于呕吐患者更要及时补充,以保证肾脏的持续灌注。

3.2.4 口腔护理。嘱咐患者饭后用生理盐水漱口,刷牙时要选用软毛牙刷,以免损伤口腔粘膜。若患者有口腔溃疡应的发生,应改用棉签沾生理盐水擦拭牙齿或口腔护理,2次/d;及时清除脱落的粘膜、粘液和腐败物质,促使粘膜再生与修复。

3.2.5 静脉血管的保护。化疗药物有强烈的局部刺激性,故选择血管要以直、粗、軟、有弹性的部位为宜,避免在手腕或手背部穿刺,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注射过程中应定时巡视,一旦发现患者有皮肤潮红的情况,应立即停止输注。取0.2%普鲁卡因加地塞米松局部封闭。局部肿胀明显者,可用50%硫酸镁外敷,促使局部血管收缩,减缓药物的扩散。另外,医护人员应加强自身安全防范意识,在操作时牢记保护措施,如戴防护手套和口罩等。一旦接触药物,则用肥皂水反复清洗。条件许可下应配备空气净化装置,在专用层流室内完成药物的准备。

3.3 饮食护理。由于长期慢性消耗,不完全性肠梗阻、消化酶分泌不足等相关并发症导致进食困难及消化功能障碍,加之情绪因素影响进食,致使消化道肿瘤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障碍,如不进行必要的营养支持,很快会进入恶性循环。对于无吞咽功能障碍能进食的患者,应调整饮食结构,刺激食欲,说服患者自愿进食,根据患者的饮食习惯,进食一些高热量、优质蛋白质、丰富维生素且易消化的食物,鼓励患者少食多餐,必要时可给予患者助消化药来提高患者食欲。同时可适当配食安素、蛋白粉等营养要素。对于无法吞咽的患者可采用胃管注入,注入药物或食物前后应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胃管,并用无菌纱布包扎反折末端并固定。同时可根据医嘱给予静脉营养补充,如蛋白质、脂肪乳、氨基酸等以改善患者的营养不良。必要时,采用全胃肠外营养,给予足够热量支持。

4 讨论

化疗能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其生活质量,减少或延缓术后复发率。但化疗药物除对肿瘤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外,还可出现胃肠道和血液毒性反应,使患者不能耐受化疗,影响化疗效果,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护士应该了解两种药物的主要毒性反应,使用时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和观察,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各种消毒隔离制度,做好口腔护理和静脉血管的保护等基础护理,避免副作用的发生,从而提高化疗效果,减轻患者痛苦。

参考文献

[1] 魏娟,曹凤军.大剂量顺铂化疗患者的护理[J].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3.3

上消化道肿瘤切除术护理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36例上消化道肿瘤切除术患者, 男23例, 女13例, 年龄35~79岁, 平均年龄 (48.7±10.1) 岁;食管癌7例, 贲门癌9例, 胃癌20例。均可耐受手术, 对本次实验知情同意, 并排除心、肝、肾功能衰竭患者。

1.2方法

1.2.1术前护理干预①术前准备:完善术前CT、B超等检查, 掌握患者手术指征及病灶大小。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排除手术禁忌证者。术前指导正确咳痰和呼吸练习, 术日晨灌肠清洁, 留置尿管和胃管。②心理干预:术前患者通常有严重焦虑和恐惧心理, 可干扰手术正常进行, 护理人员需积极与其交流, 掌握心理特征, 讲解手术基本过程、治疗目的、需配合要点, 以化解负性情绪, 增强信心, 提高遵医依从。③饮食指导:为增强患者手术过程中耐受性, 术前需依据其机体状况制定膳食计划, 注意各类维生素、蛋白质的补给, 多摄取高维生素、高蛋白、高热量食物, 确保深静脉营养供给充足。体质虚弱者, 术时还需输白蛋白、血浆、血液等, 改善患者营养状况。伴贫血者, 需纠正贫血。进食差者, 可取脂肪乳剂和长链氨基酸治疗。

1.2.2术中护理干预重视营造温馨、整洁、安静的手术室环境, 做好保暖和隐私保护工作。控制手术室人员, 调低各仪器警示音量, 增强患者安全感。正确摆放手术体位, 注意肢体受压部位, 保持各种管道通畅, 器械准备完善, 认真审查吻合器等材料, 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1.2.3术后护理干预①手术交接:术后麻醉医师需与病房护士做好交接, 使护士掌握手术方法、过程和麻醉方式, 了解术中有无意外情况, 协助患者头偏向一侧, 为去枕平卧位, 确保呼吸道保持通畅。②安全干预: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重点对心电、意识、血压等进行监测, 依据血压变化调整输液量, 并观察尿量。对引流管合理设置, 避免运动过程中有压折、牵拉情况。术后嘱患者卧床休息, 指导其简单活动四肢, 协助叩背、翻身、肢体按摩等动作, 鼓励恢复较好者尽早开始活动。另外, 完善机械通气护理, 观察呼吸机运转情况, 确保呼吸通畅。患者有烦躁、呼吸不畅时, 需及时向医生汇报处理。引流过程中, 需定时观察引流液颜色、质、量, 检查出异常并处理。③并发症防范:a.吻合口瘘:通常在术后2~7 d发生, 以发热、腹痛等为主要表现。患者有腹胀、腹痛及上述情况时, 需及时告知医生。b.出血:多由结扎线过松脱落、手术创面渗血引发。护理人员需在术后1~2 d密切观察伤口渗血状况, 完善预防措施, 降低术后出血率。术后重视监测血压、脉搏等体征, 脉搏减少、血压下降或面色苍白时, 需及时抢救, 积极补血, 避免休克, 提高临床安全性。c.胃肠道功能障碍:包括肠梗阻和胃排空延迟。胃排空延迟多为术后10 d患者仍未恢复规律进食, 或需胃肠减压。针对此种情况, 应祛除病因, 行营养支持, 并给予促胃动力药物。护理过程中, 重视对胃肠减压的观察, 行肠内营养支持时, 重视控制营养液输注速度、温度和浓度。另外, 密切观察有无腹胀及恶心、呕吐的情况。d.腹腔内脓胀、感染:以发热及白细胞计数增加为表现。若未及时处理, 可引发脓毒症, 严重者易并发肺部感染, 进而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威胁。故需协助患者取半卧位, 行完善的引流操作, 严格执行无菌要求, 确保伤口敷料保持干燥, 以降低感染风险[2]。

1.3观察指标记录住院时间、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并采用自制问卷, 调查护理满意度, 总分为100分, >80分为满意。

2结果

患者均好转出院, 平均住院时间为 (12.6±2.4) d, 肛门恢复排气时间为 (5.3±1.3) d。吻合口瘘1例, 胃排空延迟1例。护理满意度为97.2% (35/36) 。

3讨论

临床腹部外科上消化道肿瘤切除术为难度较大术式, 清除各组织淋巴结操作复杂, 术后有较高并发症发生风险, 且死亡率也居较高水平[3]。为保障预后, 除要求术者手术技术精湛, 临床经验丰富外, 术前充分准备、术中密切配合、术后整体全面的安全防护均为关键环节。在常规护理基础上, 护理人员需重视引流管的观察及护理, 对营养支持提供, 维持机体水、电解质平衡, 并加强针对性心理疏导、健康宣教, 提高患者遵医依从[4]。同时, 重视防范并发症, 可加快机体康复进程。本次研究患者均好转出院, 平均住院时间为 (12.6±2.4) d, 肛门恢复排气时间为 (5.3±1.3) d。吻合口瘘1例, 胃排空延迟1例。护理满意度为97.2%。

综上所述, 针对上消化道肿瘤切除术患者行围术期系统、全面护理干预, 可防范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护理满意度, 加快康复进程, 对保障预后意义显著。

参考文献

[1]叶婉华, 欧燕妮, 谢路萍, 等.超声内镜辅助下上消化道粘膜下肿瘤切除术的护理配合.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2, 33 (23) :3292-3294.

[2]黄丽春, 孙帆, 陈宏, 等.上消化道肿瘤切除术后呼吸道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西南国防医药, 2014, 24 (3) :313-314.

[3]叶婉华, 欧燕妮, 谢路萍, 等.超声内镜辅助下上消化道粘膜下肿瘤切除术的护理配合.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2, 33 (23) :3292-3294.

上消化道肿瘤 篇4

关键词 化疗相关性腹泻 洛哌丁胺 奥曲肽 培菲康

中图分类号:R735;R5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533(2007)11-0523-03

化疗相关性腹泻(chemotherapy-induced diarrhea,CID) 是肿瘤患者化疗中常见的并发症。CID可引起机体血容量减少,导致电解质失衡,增加感染的发生率,影响患者的体质和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并且增加住院费用,加重患者心理负担,降低肿瘤的治疗效果。CID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缺乏统一的治疗方案[1,2]。笔者应用奥曲肽和三联活菌制剂培菲康治疗CID,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5年1月至2007年6月在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住院行辅助化疗并发生CID的胃癌和大肠癌患者62例,随机分成3组,3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构成、病理组织学类型、肿瘤分期、手术方式、入院时KPS评分、化疗方案、腹泻分级、营养支持治疗等方面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A组18例,B组23例,C组21例。全部患者均经手术治疗并经病理组织学证实。其中胃癌患者24例,均为进展期胃癌和病理类型高度恶性,有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胃癌;大肠癌38例,均为Dukes B、C期的患者。化疗前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并做Karnofsky体力状态(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评分,严格控制化疗的适应证[3]。

1.2 腹泻的诊断标准及分级

腹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3次/d,或每日总量>200 g,粪质稀薄,含水量>80%,或带有黏液、脓血便或未消化的食物。CID的典型临床表现为:化疗期间出现无痛性腹泻或伴轻度腹痛,喷射性水样便,一天数次或数十次,持续5~7 d;可出现在化疗当天或化疗后。

CID患者的大便标本用无菌容器盛放,进行革兰染色,对菌群分布情况进行百分比测定,革兰染色阳性球菌≥50%界定为菌群失调。

腹泻的分级标准按照NCI CTC V3.0关于CID的分级[4]:1级——大便次数增加<4次/d,排出物量轻度增加;2级——大便次数增加4~6次/d,排出物量中度增加,不影响日常生活;3级——大便次数增加≥7次/d,失禁,需24 h静脉补液,并需住院治疗,排出物量重度增加,影响日常生活;4级——危及生命(如血液动力学衰竭);5级——死亡。

1.3 治疗方法

胃癌患者接受FAM方案化疗,大肠癌患者接受5-Fu+CF方案化疗,4 wk重复[5]。3组患者均给予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和预防感染等基础治疗。A组口服洛哌丁胺(易蒙停),首次4 mg,其后每4 h口服2 mg,每日总量不超过16 mg,5 d为一疗程。B组皮下注射奥曲肽(善宁),0.1 mg/次,3次/d,5 d为一疗程。C组皮下注射奥曲肽(用法、用量与B组相同)的同时口服培菲康(上海医药集团信谊制药总厂生产),2粒/次,2次/d,2 wk为一疗程。

1.4 治疗效果判定标准

显效:治疗72 h内粪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有效:治疗72 h粪便性状及次数明显好转,全身症状明显改善。无效:治疗72 h粪便性状、次数及全身症状均无好转甚至恶化[6]。

1.5 统计学处理

观察患者治疗前后KPS评分并作治疗效果的比较。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统计方法为χ2检验和均数之间比较的t检验,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菌群情况

62例患者中有43例发生菌群失调,发生率为70.5%。

2.2 KPS评分

3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的KPS评分见表1。治疗前3组患者的KP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A组患者治疗前后KP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B组和C组患者KPS评分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后的KPS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治疗后B组KPS评分高于A组,低于C组,说明奥曲肽对CID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奥曲肽和培菲康共同应用时的治疗效果更加明显。

2.3 腹泻的治疗效果

3组患者腹泻的治疗效果见表2。B组与A组的治疗效果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奥曲肽对CID有较好的治疗效果。B组与C组的治疗效果也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奥曲肽和培菲康对CID的治疗效果更加明显。

3 讨论

CID是化疗的常见并发症,可限制化疗方案的顺利实施,最终影响临床治疗效果[7]。常规化疗患者的CID发生率为20%~30%[8],依立替康方案化疗的CID发生率甚至高达82%[9]。探索新的CID治疗方法,将会为肿瘤化疗患者提供更广阔的治疗空间。

CID的发病机理尚不完全清楚。目前,化疗相关性黏膜炎的理论占主导地位[10,11]。化疗相关性黏膜炎可以影响整个胃肠道的微生物系统[12,13],引起菌群失调,导致胃肠道黏膜层破坏和肠上皮脱落,杯状细胞和隐窝细胞不成比例增加和非典型增生,破坏微绒毛细胞的重吸收功能,导致肠腔液体增加。有关研究表明,化疗相关性黏膜炎是由环氧化酶2(COX-2)介导的炎症反应, COX-2抑制剂在动物模型中能够减轻化疗药物导致的肠道黏膜损伤,缓解化疗引起的腹泻、体重减轻,降低致死率[14]。

CID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控制症状,减轻痛苦,加速黏膜修复并预防继发性感染;一般治疗包括应用止泻药物、黏膜保护药物和抗菌药物[15],必要时可大剂量使用洛哌丁胺[16]。本研究通过大量临床及基础研究,制定了CID的治疗方案:洛哌丁胺作为CID急性期治疗的一线用药;皮下注射奥曲肽治疗顽固性的2级腹泻,或者大剂量洛哌丁胺治疗不能缓解的1级腹泻;3级和4级腹泻需要住院治疗,包括补充水分、预防感染和奥曲肽治疗。既往发生3级和4级腹泻的患者再次化疗时要求减少药物剂量;如果减少剂量后效果仍不理想,可以考虑使用长效奥曲肽肌内注射[17]。

奥曲肽是人工合成的天然生长抑素的八肽衍生物,可以减少肠系膜血管的血流,抑制胰腺和胃肠激素分泌,延长大肠排空时间,并直接作用于黏膜上皮细胞,促进电解质吸收和减少液体分泌,对CID有比较明显的治疗效果[18],这在本研究中也得到证实。微囊包裹的长效奥曲肽制剂是肌肉内注射,每月1次,不但可以治疗严重的CID,还能够预防CID的发生,可减轻患者痛苦,保证化疗顺利进行[19]。

正常大便菌谱中,常住菌占90%以上,主要是大肠杆菌和肠球菌,过路菌(如产气杆菌、变形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等)不超过10%。各菌群间按一定比例组合,互相制约,互相依存,在质和量上形成一定的生态平衡。正常肠道菌群不仅有消化和营养作用,而且对肠道的渗透作用有明显影响。若机体的内外环境发生变化,则会出现菌群失调症状,临床上表现为腹泻。研究表明,CID患者大部分存在菌群失调的情况。培菲康是由双歧杆菌、嗜乳酸杆菌、肠球菌三联活菌组成的生物制剂,对人体具有营养、免疫、调整和生物拮抗等生理活性,直接补充肠道正常生理性细菌,促进机体对营养物的分解、吸收,合成机体所需维生素;通过黏附肠黏膜和刺激局部免疫应答来激活机体免疫功能,提高肠道免疫力,与其它厌氧菌一起在肠黏膜表面形成具有保护作用的生物学屏障,抑制致病菌的生长,减少肠源性毒素的产生和吸收,改善腹泻及肠功能紊乱症状[20]。

奥曲肽是普遍认可的治疗CID的常用药物。奥曲肽抑制胃酸分泌药,有利于提高培菲康的稳定性;抑制肠道平滑肌收缩,减少肠蠕动,有利于培菲康充分发挥作用。奥曲肽与培菲康共同应用时,两种药物相互促进和补充,做到标本兼治、作用持久,能够取得更加满意的治疗效果,是一种疗效满意、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Saltz LB. Managing chemotherapy-induced diarrhea[J]. Clin Adv Hematol Oncol, 2006, 4(3): 203-204.

2 Gibson RJ, Keefe DM. Cancer chemotherapy-induced diarrhoea and constipation: mechanisms of damage and prevention strategies[J]. Support Care Cancer, 2006, 14(9): 890-900.

3 Zhang Y, Dang C, Ma Q, et al. Predictors of systemic chemotherapy contraindication in pancreatic cancer patients with distant metastasis[J]. Hepatogastroenterology, 2007, 54(73): 254-259.

4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U.S.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Common terminology criteria for adverse events [online]. Ver. 3.0. December 12, 2003.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criteria for severity of chemotherapy-induced diarrhea.

5 周际昌. 实用肿瘤内科学(第二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71-486.

6 1998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组委会. 1998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J]. 中华儿科杂志,1999,37(4):239.

7 Arnold RJ, Gabrail N, Raut M, et al. Clinical implications of chemotherapy-induced diarrhea in patients with cancer[J]. J Support Oncol, 2005, 3(3): 227-232.

8 Dranitsaris G, Maroun J, Shah A. Estimating the cost of illness in colorectal cancer patients who were hospitalized for severe chemotherapy-induced diarrhea[J]. Can J Gastroenterol, 2005, 19(2): 83-87.

9 Saliba F, Hagipantelli R, Misset JL, et al. Pathophysiology and therapy of irinotecan-induced delayed-onset diarrhea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colorectal cancer: a prospective assessment[J]. J Clin Oncol, 1998, 16(8): 2745-2751.

10 Derikx JP, van Waardenburg DA, Granzen B, et al. Detection of chemotherapy-induced enterocyte toxicity with circulating intestinal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J]. J Pediatr Hematol Oncol, 2006, 28(4): 267-269.

11 de Koning BA, Philipsen-Geerling B, Hoijer M, et al. Protection against chemotherapy induced mucositis by TGF-beta(2) in childhood cancer patients: results from a randomized cross-over study[J]. Pediatr Blood Cancer, 2007, 48(5): 532-539.

12 Wisinski K, Benson A. Chemotherapy-induced mucositis: focusing on diarrhea[J]. J Support Oncol, 2007, 5(6): 270-271.

13 Stringer AM, Gibson RJ, Bowen JM, et al. Chemotherapy-induced mucositis: the role of gastrointestinal microflora and mucins in the luminal environment[J]. J Support Oncol, 2007, 5(6): 259-267.

14 Javle MM, Cao S, Durrani FA, et al. Celecoxib and mucosal protection: translation from an animal model to a phase I clinical trial of celecoxib, irinotecan, and 5-fluorouracil[J]. Clin Cancer Res, 2007, 13(3): 965-971.

15 Kandabashi K, Sasaki T. Management of chemotherapy-induced mucositis and diarrhea[J]. Gan To Kagaku Ryoho, 2006, 33(1): 24-28.

16 Sharma R, Tobin P, Clarke SJ. Management of chemotherapy-induced nausea, vomiting, oral mucositis, and diarrhoea[J]. Lancet Oncol, 2005, 6(2): 93-102.

17 Maroun JA, Anthony LB, Blais N, et al.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chemotherapy-induced diarrhea in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cancer: a consensus statement by the Canadian Working Group on Chemotherapy-Induced Diarrhea[J]. Curr Oncol, 2007, 14(1): 13-20.

18 Rosenoff SH, Gabrail NY, Conklin R, et al. 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trial of long-acting octreotide for the optimum prevention of chemotherapy-induced diarrhea: results of the STOP trial[J]. J Support Oncol, 2006, 4(6): 289-294.

19 Rosenoff S. Resolution of refractory chemotherapy-induced diarrhea (CID) with octreotide long-acting formulation in cancer patients: 11 case studies[J]. Support Care Cancer, 2004, 12(8): 561-570.

20 Cui HH, Chen CL, Wang JD, et al. Effects of probiotic on intestinal mucosa of patients with ulcerative colitis[J].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04, 10(10): 1521-1525.

消化道肿瘤的诊断日新月异 篇5

消化道肿瘤是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起病隐匿,很多患者确诊时已处于进展期,部分患者由于缺乏准确的临床评估,失去了有效的治疗机会,其5年生存率不理想。 随着消化道肿瘤新的诊断设备和技术不断涌现,尤其是新型内镜、影像学检查和肿瘤标志物的应用,在高危人群的筛查、早期诊断和术前分期等方面都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1内镜检查

内镜检查可直观显示消化道病变,获得病理诊断。然而禁忌证、并发症较多,操作较复杂,仅能显示黏膜及黏膜下病变,管腔狭窄者无法通过,检查有一定痛苦。目前普通内镜主要起筛查的作用,发现早期可疑病变,新型内镜可进一步观察, 大大提高了早期肿瘤发现和确诊的可能性。下面介绍几种用于诊断早期消化道肿瘤的内镜。

1. 1放大内镜具有分辨率高的特点,可以把黏膜放大几十甚至上百倍,对于那些微小和浅表的早期肿瘤的 诊断具有 很高的价 值。 Fukui等[1]在放大内镜下使用肾上腺素喷洒于可疑黏膜,观察微血管的变化辅助 鉴别肿瘤 分化程度。 Yagi等[2]喷洒醋酸观察黏膜变白的程度以辅助鉴别诊断肿瘤。

1. 2色素内镜是在常规内镜或放大内镜下,通过黏膜染色,辅助目视诊断及活检定位。对鉴别肿瘤与肿瘤相似病变、确定肿瘤病变范围, 特别是对诊断扁平和凹陷型恶性病变有帮助。目前胃和肠黏膜染色比较常用的有靛胭脂、甲酚紫和美蓝。

1. 3窄带内镜利用光的传导和吸收特性,将传统宽光谱的红、绿、 蓝三色滤色镜的光谱缩窄,形成窄光谱光源,照射至黏膜,得到相应的黏膜图像。根据胃黏膜下血管网的形态可辅助判断早期胃癌的分化程度,可分为: A型: 纤细网状 ( fine network) ; B型: “瓶塞钻”样 ( corkscrew) ;C型:未分类型( unclassified pattern) 。66. 1% 分化良好的腺癌为A型;85. 7% 的未分化腺癌表现为B型[3]。窄带内镜的临床使用正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1. 4荧光内镜根据良、恶性病变对应的荧光光谱存在特异性,可进行鉴别诊断。文献报道,抗CEA抗体和抗MUC1抗体用含有增敏剂的靛青绿衍生物标记后,与肿瘤细胞结合,在红外线荧光内镜下产生足够强的荧光信号,可据此诊断微小肿瘤[4]。荧光内镜具有极大潜能, 随着高特异性和高亮度的荧光剂的研究、使用,将为内镜诊断带入“分子内镜时代”。

1. 5超声内镜既可通过内镜观察黏膜表面形态,也可行超声扫描, 对病变浸润深度精确判定,有助于术前评估。超声内镜有助于判定胃癌浸润深度、胃周淋巴结转移情况, 对T1 ~ T3和N1期病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好,但对于T4和N2期以上病例,CT明显优于超声内镜。 超声内镜是目前评价直肠病变浸润深度最准确的方法,对肠旁淋巴结转移情 况也能做 出较准确 地判断[5]。在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用于消化道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作用,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9%、88%和89%[7]。

1. 6共聚焦内镜是在内镜末端加上一个极小的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可使图像放大1000倍,清晰显示细胞以及亚细胞水平的显微结构,并能对250 μm深度黏膜层进行观察,对断面影像进行重建显示其三维结构。检查时需局部使用吖啶橙或静脉使用荧光素钠等荧光染色,以提高分辨率。目前共聚焦内镜在消化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还不是很广泛。

2影像学检查

内镜检查及消化道造影只能显示消化道腔内肿瘤的大小和形态, 无法显示肿瘤侵犯程度以及转移情况,对术前分期不能提供足够的信息。随着电子 计算机断 层扫描 (CT)、核磁共振成像( MRI)、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 PET-CT) 等新技术在肿瘤的早期诊断、分期分级、疗效评价等方面的开展,消化道肿瘤的影像诊断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2. 1CT检查螺旋CT三维成像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能清楚显示整个胃肠道,明确肿瘤的部位、浸润深度以及转移情况等。患者无痛苦,尤其适合高龄体弱患者,有较好的敏感性、特异性、安全性和耐受性。临床普遍沿用CT对胃癌的淋巴结转移及肝、肺以及腹膜等转移灶的诊断标准[8]。德国已于2002年10月开展CT结肠成像技术用于结肠癌的早期筛查。美国及新加坡等国均将其列入结直肠癌筛查指南。随着CT仿真内镜及多平面重建等重建技术的发展,能直观、立体地观察胃癌的形态、范围。

2. 2MRI检查MRI胃肠道造影具有多角度、多方位及多参数成像方式和高软组织分辨率及无辐射损伤等优势。但含磁性植入物的患者无法检查,且检查时间较长,患者难以保持平稳呼吸,影响阅片效果等。

MRI在胃癌诊断和分期中的应用日趋增多。MRI胃癌T分期准确率可达76% ~ 88%[9]。随着肿瘤侵犯深度的增加,其灵敏度也不断提高。但对胃癌N、M分期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MRI对直肠肿瘤术前分期、治疗方案制定等能提供客观依据。一项98例患者的研究中,MRI的T分期与病理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 = 0. 67)[10]。 直肠腔内超声(ERUS)与MRI诊断直肠肿瘤T分期的准确性分别为69. 0%~ 97. 0% 和63. 0%~ 87. 0%[11]。应用MRI观察淋巴结,敏感性达85% ,特异性达97%[12]。 研究结果显示,ERUS诊断早期直肠癌的准确性高于MRI,而MRI对晚期直肠癌诊断可能更具优势。

2. 3PET-CTPET-CT将PET和CT融为一体,由PET提供病灶的功能与代谢等分子信息,CT提供病灶的精确定位,可获得全身的断层图像,对胃肠道肿瘤的术前评估、复发的监测、再分期等较为理想,尤其对远处转移 的评价有 很高价值。 PET-CT可以反映病灶局部的代谢状况,对于淋巴结转移,其诊断准确率高于传统影像学手段[13]。但对胃、肠道肿瘤显示尚存在盲区,尚不能取代其他常规检查。

3肿瘤标记物

肿瘤标记物是伴随肿瘤发生而产生的分子,存在于肿瘤组织或宿主体液中,而在健康宿主中没有或含量很少。与放射检查、内镜检查相比,检测费用和患者的不便都最少,在临床诊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消化道肿瘤的标记物主要包括癌胚 抗原 ( CEA )、糖类抗原CA50、糖类抗原CA19-9、糖类抗原CA72-4等。

3. 1CEA主要诊断肠癌、胰腺癌、胃癌、乳腺癌等肿瘤。研究显示CEA可以作为肿瘤转移的标记物。 还可用作判断疗效的指标,成功的治疗会显著地降低CEA的表达水平。2007年欧洲肿瘤标志物组织 (EGTM)再次对肠癌患者临床如何应用肿瘤标记物进行了规范:(1) 确定诊断期,CEA可以与标准诊断因子一起参与诊断;(2) 治疗性切除后监控期,Ⅱ或Ⅲ期肠癌患者和可能复发 的患者都 应定期检 测CEA;(3) 重症监控治疗期,应在开始治疗前和治疗中每隔2 ~ 3月检测CEA[14]。

3. 2糖类抗原CA19-9在21% ~ 42% 的胃癌患者、20% ~ 40% 的结肠癌患者中有发现。研究发现,除了CEA,CA19-9是肠癌患者最重要的标记物[15]。肠癌患者的早期和转移期都有明显差异。研究者推荐肠癌患者术前调查期应联合检测CEA和CA19-9。

3. 3糖类抗原CA50早在2002年就有研究 者指出良 性疾病者CA50阳性率只有6. 3% ,肠癌患者达到52. 8% ,癌症转移者阳性率高达82. 8% 。但它是一个非特异性广谱肿瘤标记物,肝癌、胃癌、结直肠癌、胰腺癌、胆囊癌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表达。所以,CA50一般不作为诊断性标记物。

3. 4糖类抗原CA72-4胃癌时, CA72-4有显著升高。大量的研究表明,胃癌中CA72-4敏感度高于或等于CEA,结肠癌中CA72-4敏感度低于或等于CEA。因此,目前CA72-4通常作为消化道肿瘤的重要标记物[16]。有研究表明胃癌血清标记物中CA72-4是最敏感的。 因此,胃癌患者应联合应用CEA和CA72-4。

至今为止,临床诊断没有一种肿瘤标记物具备足够的特异性和灵敏度。没有一种肿瘤标记物是针对某一特定的肿瘤,同一种肿瘤也可以检测到几种肿瘤标记物。这就为肿瘤标记物的联合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国内外学者建议联合应用CEA、CA19-9和CA72-4进行消化道肿瘤筛查,这样可以提高灵敏度, 对肿瘤的 早期诊断 具有重要 意义[17]。

老年晚期消化道肿瘤的护理体会 篇6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23例, 女2例;年龄最大90岁, 最小55岁, 平均年龄68岁。其中结肠癌8例, 直肠癌6例, 胃癌3例, 胰腺癌2例, 原发性肝癌3例, 食管癌3例。直肠癌患者中2例是行根治术后复发;1例行化疗后因消化道反应强烈, 拒绝化疗;2例行姑息切除术, 术后并发不完全性肠梗阻;1例行根治术后多次行化疗手术。3例胃癌患者均未行手术及放化疗且均并发肝转移。2例胰腺癌患者中, 1例行手术切除后复发, 1例入院时即已出现意识模糊, 全身重度水肿。3例肝癌患者均未行手术治疗及放化疗。3例食管癌患者1例入院时食管腔完全闭塞, 经短暂化疗后, 能进少量流质饮食。

1.2 治疗

以姑息治疗为主。

2 结果

25例病例中, 1例直肠癌患者至今仍存活;1例结肠癌患者存活 (病程已达4个月余, 已并发双肺转移、全身多处骨转移) , 其他结肠癌患者均死亡, 病程多在2个月~3个月左右;3例胃癌患者中2例入院后1周即死亡, 1例为胃腺癌 (Ⅲ型) 存活11个月左右;1例肝癌患者入院时情况尚可, 后因得知病情后精神崩溃, 长期卧床, 饮食量急剧减少, 病情迅速恶化死亡。2例胰腺癌患者, 1例行手术切除后复发, 病程较长, 入院后约6个月后死亡, 另1例入院后1周左右即死亡。

3 护理体会

3.1 基础护理

基础护理的质量决定晚期癌症临终患者是否能够舒适地走完人生最后时光。老年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 多病情危重, 并发症较多。应加强病情监测, 及时巡视患者, 定时翻身、叩背、吸痰, 特别是并发肺部感染及肺部转移的患者, 因为痰多, 而患者往往因身体虚弱排痰困难, 易发生窒息, 定时及时吸痰非常重要。保持病房整洁、舒适、安静, 阳光充足, 空气新鲜, 色调和谐, 保持床铺干净、整洁;及时清理大小便, 定期为患者擦身、洗头、修剪指甲等, 早晚护理应认真、细致;在护理过程中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对患者关心体贴;各项操作尽量照顾患者的自尊, 维护其尊严, 保持其良好形象, 使其处于舒适、安静的状态, 减少家属的后顾之忧。

3.2 心理护理

肿瘤患者多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 轻者可产生孤独、抑郁、沮丧和焦虑, 重者会出现愤怒、恐惧、绝望。这些负面情绪影响患者对疼痛的感知、处理问题的能力及患者的治疗。因此对老年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要在心理上、感情上和精神上予以支持、疏导和安慰, 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问题及表现采取有针对性的宣教方式, 在建立良好的相互信任关系的基础上, 认真解答患者提出的各种问题, 定期看望患者, 倾听他们的要求, 并尽量予以满足。纠正关于疾病及治疗的错误观念, 真诚坦率地告诉其病情, 使他们对治疗抱有希望。对患者的负性情绪给予充分的理解, 要求患者家属、亲人配合, 尽量给他们更多的关怀。

3.3 饮食护理

由于长期慢性消耗, 不完全性肠梗阻、消化酶分泌不足等相关并发症导致进食困难及消化功能障碍, 加之情绪因素影响进食, 致使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障碍, 常伴腹胀、纳差, 每天仅能进少量的饮食, 以致出现恶病质。如不进行必要的营养支持, 很快会进入恶性循环, 衰竭死亡。因此对于老年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给予营养支持对延长终末期的生存尤为重要。对于无吞咽功能障碍能进食的患者, 应调整饮食结构, 刺激食欲, 说服患者自愿进食, 根据患者的饮食习惯, 进食一些高热量、优质蛋白质、丰富维生素且易消化的食物, 鼓励患者少食多餐, 并为患者创造良好的进食环境, 可配合助消化药等提高患者食欲。可适当配食安素、蛋白粉等营养要素, 由于老年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多存在低钠、低钾等情况, 可于要素营养替代物中适当加入食盐、补达秀等防止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对不能从口进食者可采用胃管注入, 注入药物或食物前后应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胃管, 并用无菌纱布包扎反折末端并固定。同时可根据医嘱给予静脉营养补充, 如蛋白质、脂肪乳、氨基酸等以改善患者的营养不良。必要时, 采用全胃肠外营养, 给予足够热量支持。

3.4 口腔及皮肤护理

晚期肿瘤患者因机体抵抗力下降, 有出血倾向, 加之长期卧床, 极易发生感染, 因此应加强口腔及皮肤护理, 预防感染及压疮发生。每日应用生理盐水清洁口腔, 饭后、睡前漱口, 并观察口腔内有无异常改变;做好空气消毒, 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对长期卧床, 不能行动者应定时翻身, 用气垫床及配合按摩促进血液循环等防止压疮的发生。

3.5 疼痛护理

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多存在疼痛, 如肝癌患者及消化道肿瘤并发骨转移患者往往疼痛剧烈、持久,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早期充分地控制疼痛是对晚期癌症患者最好的关怀, 首先要态度亲切和蔼, 举止稳重自信, 操作敏捷娴熟地去稳定患者情绪, 增加其安全感和希望感;同时通过与患者交谈、鼓励、听音乐等分散其注意力以减轻患者痛苦;再者要配合医生认真执行“三阶梯止痛方案”, 认真做到按需给药, 按时给药。

摘要:目的 探讨晚期消化道肿瘤的护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的诊治资料及护理体会。结果 通过实施心理干预、饮食护理等措施, 24例患者提高了生活质量, 延长了生命;1例患者精神崩溃, 虽经积极心理干预, 但病情迅速恶化最终死亡。结论 在临床积极治疗前提下, 配合心理干预、饮食调护等对策, 对提高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身心健康水平具有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消化道肿瘤,老年,护理,经验

参考文献

[1]王玉梅, 冯国和, 肖适崎.老年病人临终关怀的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医学杂志, 2007, 27 (10) :2041-2046.

40例消化道肿瘤老年病人的护理 篇7

1 临床资料

本组40例病人, 男31例, 女9例;胃癌19例, 肠癌21例;年龄62岁~78岁, 平均70岁;焦虑2例, 癌痛10例, 腹胀8例, 腹腔积液6例, 失眠3例, 视力减退1例, 听力下降1例, 记忆力减退1例, 高血压3例, 食欲减退20例, 腹泻2例, 口腔炎3例, 手足综合征1例。

2 护理

2.1 基础护理

(1) 为病人创造良好的休养环境, 注意开窗通风,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老年人的体温调节能力降低, 室温应以22℃~24℃较为适宜, 室内合适的湿度为50%~60%。 (2) 老年人的皮肤干燥、多屑和粗糙, 触觉、痛觉功能减弱, 对长期卧床病人, 睡气垫床或骶尾部受压部位床上加用海绵垫, 减轻局部皮肤的压迫, 受压部位皮肤可喷涂赛肤润, 以预防发生压疮。告知病人及家属翻身的目的及意义, 定时给病人翻身、叩背, 注意给病人保暖, 保护病人的隐私, 并做好床边交接班, 检查皮肤完好情况。 (3) 随着年龄的增长, 老年病人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逐渐减退, 开始出现记忆力、视力、听力下降, 严重者语言辨别能力减低, 各种相关的检查、用药项目的费用、清单根据具体情况与病人及其家属沟通, 并告知与之相关的注意事项, 指导病人正确用药, 避免不良反应, 做每项护理操作前向病人说明此项操作的目的、注意事项及风险, 如遇到特殊的治疗、护理检查时除了需要征得病人的同意以外, 还要与其家属沟通, 在其双方都同意的情况下仍需履行签字手续。这既是尊重病人的权利, 也是护士自我保护的需要。 (4) 护理技术操作首先要熟练, 才能取得病人的信任, 其次是动作轻柔, 尽量减少刺激。由于老年病人在输液、治疗等方面要求高, 应先主动征求病人的意见,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共同制订护理计划, 提高病人的配合程度。 (5) 由于年龄大、反应迟缓、体质差等各种原因, 应做好护理安全评估, 避免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2.2 心理护理

大多数老年病人不同程度地患有慢性病, 或多种疾病同时存在, 在他们患病住院后普遍存在焦虑、恐惧心理, 顾虑重重、心神不安, 情绪不稳定[2]。这些消极的心理会影响护患间的沟通, 尤其是遇到缺乏沟通技巧的护士时易使护患之间陷入交流困境。护士在接待老年病人入院时一言一行应给病人留下良好而深刻的印象, 为今后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给病人介绍病区的环境、主治医生、护士长、责任护士及物品的放置位置;嘱病人保管好贵重物品, 以防被盗;特殊治疗、检查、病情需要时允许陪伴一人, 家属只陪不护, 如有生活不能自理护士会帮忙协助, 请病人放心住院治疗等。告诉病人住院治疗过程中如有疑问可先问分管的责任护士或护士长, 分管责任护士对病人的病情治疗等比较熟悉, 告知病人呼唤器的使用。在与老年病人沟通中首先要具有高度的同情心, 说话时的态度要平和、说话语速和缓清楚。对听力下降的病人可稍增加音量但不要变成喊叫, 会被误认为生气或躁怒, 引起不必要的护患争执。老年病人思维反应比较慢, 交流时耐心倾听和观察老年人的需求。尽量避免使用医学术语, 使用通俗易懂、简明扼要的语言与病人交谈, 使病人理解。给病人一种亲人、朋友的感觉, 除了发药、治疗时呼点床号、姓名外, 日常交流中应当多用敬语, 把老年人当成自己的长辈, 多些鼓励与理解。比如有职务的要尽量称呼其官职, 有职称的要称呼其职称, 对普通工人、农民可称呼大伯、阿姨等与其进行交流, 使其感到亲切、舒服, 在护理工作中坚持微笑服务, 从而减少老年病人的心理压力,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当老年人对治疗或护理工作不满意时耐心给予解释, 及时消除误会, 使老年人从护士的语言中得到心理上的满足。本组2例焦虑老年病人在接待入院时经过热情、详细介绍后积极配合治疗。

2.3 营养支持

老年人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功能下降, 咀嚼能力也因为牙齿松动和脱落而受到一定的影响, 导致老年人所摄取的食物不能有效地被机体利用, 特别是摄取大量的蛋白质和脂肪时容易引起腹泻。老年人易发生便秘, 而便秘又可引起腹部饱胀感、食欲不振等, 对其饮食摄取造成影响。根据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及病情做好饮食指导, 给予优质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适量的含钙、铁的食物, 少量多餐。对不能进食者或食欲差病人, 遵医嘱从静脉补给足够能量, 必要时实施全胃肠外营养。高血压病病人每天钠盐的摄入量由每天10.5g降低到4.7g~5.8g, 可使收缩压降低0.5kPa~0.8kPa, 每天食盐量应少于6g。腹腔积液、水肿者给予低盐饮食。对需要帮忙订餐的病人给予订餐, 并落实进餐情况。

2.4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做好疼痛护理

护士值班期间认真掌握所有病人的病情, 勤巡视病房, 做到一级危重病人1h、二级病人2h及病情变化时随时巡视, 及时处理病人出现的问题。本组10例病人出现癌痛。应观察疼痛发生的原因和性质, 遵医嘱使用止痛药, 评价止痛疗效, 由于老年人记忆力、听力下降, 反复、认真、详细做好癌痛指导和教育, 提高病人及家属良好的治疗依从性, 必要时家属24h监护, 避免病人由于癌痛引起自杀轻生念头, 10例癌痛病人使用止痛药后数字疼痛评分法 (NRS) 评分为0分~2分。老年人由于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能力低下造成睡眠减少、睡眠浅、多梦、早醒、失眠等睡眠障碍。本组3例病人出现失眠。指导病人的休息与活动, 了解病人的睡眠、体温、进食、排便情况, 对失眠的病人应帮助病人制订良好的作息时间和保暖措施, 白天多与病人沟通, 避免病人昼睡夜醒, 条件允许可安排住单人间或病人少的房间, 使病人顺利入睡, 需要时遵医嘱口服艾司唑仑或氯硝西泮, 使病人顺利入睡。随年龄增长老年人的反应迟缓、视力下降, 跌倒的危险性明显上升。本组1例病人出现视力减退, 予跌倒警示标识, 做好交接班, 病区浴室设有防滑垫, 外出检查、治疗应有专车护送, 保证老年人的安全, 做好病人及家属对跌倒安全健康宣教, 取得配合, 无跌倒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对高血压病病人指导其正确服药, 监测血压, 如有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 并遵医嘱及时处理。

2.5 化疗期间的护理

2.5.1 胃肠道反应

老年人由于唾液腺萎缩、牙齿松动脱落、胃肠蠕动减弱及化疗药的毒副反应, 容易发生食欲下降、腹胀、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本组20例化疗后引起食欲减退病人遵医嘱予甲地孕酮分散片160mg口服, 每日1次, 2d后食欲改善, 同时给予营养补液, 防止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的发生, 有呕吐时协助病人做好呕吐护理。

2.5.2 肾毒性

老年人肾实质逐渐萎缩, 肾功能下降, 易发生药物蓄积中毒, 会影响给药的安全性。因此用药前检查肾功能, 用药后多饮水, 每日饮水量2 000 mL~3 000 mL, 并在用药过程中采取大剂量的水化和利尿剂辅助治疗, 以加快排泄减少毒性反应。

2.5.3 骨髓抑制

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 对疾病的抵抗力弱, 应注意预防感染, 用药期间应监测血常规。对出现骨髓抑制白细胞下降的病人嘱其注意休息, 避免去人多公共场所。注意给病人保暖, 避免受凉, 预防感冒, 减少探视, 严密监测体温, 遵医嘱给予升白细胞针, 必要时预防性给予抗生素。侵入性操作时严格无菌操作, 在护理中做好环境的消毒和保护性隔离。对血小板明显下降的病人应少活动、慢活动, 避免磕碰, 告知病人避免吃辛辣、刺激性、带刺及坚硬的食物, 用软毛刷刷牙, 防止口腔黏膜和牙龈出血, 注意口腔卫生, 用温盐水勤漱口。

2.5.4 肝脏毒性

老年人肝脏实质细胞减少、变性, 肝脏萎缩, 肝功能减退, 化疗易引起肝功能受损, 应遵医嘱保肝治疗, 用药期间监测肝功能。

2.5.5 化疗药的毒副反应及注意事项

由于病人年龄大、体质差, 临床常使用单药治疗。应用盐酸伊立替康静脉输注时间为60min~90min, 本组4例应用盐酸伊立替康化疗病人出现急性胆碱能综合征, 表现为出汗、流涎, 遵医嘱阿托品0.5mg~1.0mg皮下注射, 并协助其擦干汗液及更换衣裤, 30 min后症状缓解。由于老年人记忆力下降, 应用盐酸伊立替康化疗一定要反复强调该药的副反应迟发性腹泻的持续时间及严重性, 注意饮食卫生, 避免由于饮食不当引起腹泻而影响对病情的判断。本组2例应用盐酸伊立替康化疗病人12h内出现排淡黄色稀便, 立即通知医生, 遵嘱予洛哌丁胺口服治疗, 首次4 mg, 用药后每隔2h口服2mg, 中途不更改剂量, 持续到最后1次稀便结束后12h, 用药不超过48h后腹泻停止。应用紫杉醇时应观察病人有无变态反应, 用药前遵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如异丙嗪25mg肌肉注射或苯海拉明20 mg肌肉注射, 选用非聚乙烯专用输液器, 紫杉醇静脉输注期间遵医嘱监测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的变化。若为首次用药, 应与医生一起床边严密观察10min, 开始时滴速应缓慢, 并备好抗过敏等抢救物品, 如0.1%盐酸肾上腺素。老年人的运动和感觉神经纤维传导速度减慢, 以及老年人的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均发生老化, 全身血流缓慢, 使用奥沙利铂化疗时更容易引起周围神经毒性, 化疗前应做好健康宣教, 嘱其应避免冷刺激, 刷牙、漱口、洗脸、洗手均使用温水, 注意保暖, 勿吹冷风, 冬天戴手套、帽子, 勿进食冷饮, 回家勿开冰箱, 至少3d, 以免引起喉头水肿、四肢刺痛、麻木等周围神经毒性。奥沙利铂使用5%葡萄糖250mL溶解, 静脉输注时间为2h, 前后用5%葡萄糖冲管, 应用奥沙利铂前静脉输注5%葡萄糖+维生素B6可以减轻周围神经毒性反应。本组2例使用奥沙利铂化疗后第3天诉手指麻木的病人, 嘱其戴手套, 做好保暖措施后症状缓解。老年人牙齿咬合面的釉质和牙本质逐渐磨损, 牙龈萎缩, 使牙根、牙髓暴露, 应用氟尿嘧啶与亚叶酸钙联合治疗易引起口腔炎, 要注意口腔卫生, 嘱病人每次饭后、睡前、早起用软毛刷刷牙, 用温盐水勤漱口。本组3例应用氟尿嘧啶与亚叶酸钙联合治疗病人出现口腔散在点状破溃、轻微疼痛, 遵嘱予生理盐水+2%利多卡因+维生素B12分次含漱, 3d后口腔黏膜正常。卡培他滨口服靶向治疗, 每日总剂量分早晚2次于饭后半小时用水吞服。本组1例病人口服卡培他滨治疗出现手足综合征, 表现为麻木、感觉迟钝、皮肤皲裂、破溃, 遵医嘱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喷涂破溃处每日3次及局部涂抹茶油, 并告知病人及家属避免手部及足部的摩擦及接触高温物品, 避免在阳光下暴晒, 勿用手撕脱皮, 7d后手足综合征缓解, 皮肤正常。

3 体会

通过对40例病人实施有效的护理, 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认为在护理过程中应针对老年病人的特点, 基础护理、疼痛护理、心理护理在老年治疗、护理及康复中起重要的作用。

摘要:从基础护理、营养支持、疼痛护理、护患沟通、病情观察等方面对40例消化道肿瘤老年病人进行护理。

关键词:消化道肿瘤,老年护理,护理

参考文献

[1]徐峰, 付庆红, 薛玲珑, 等.晚期消化道肿瘤疼痛病人心理护理的疗效观察[J].护理研究, 2011, 25 (11C) :3065-3066.

上消化道肿瘤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2008年6月—2010年7月行上消化道肿瘤手术46例, 其中食管癌手术21例, 胃癌手术25例;男27例, 女19例;年龄35岁~72岁, 中位年龄61岁;留置空肠营养管时间最短8 d, 最长32 d.

1.2 肠内营养方法

(1) 复尔凯螺旋型空肠营养管应用:此管由完全不透射线的聚氨酯制成, 长度140 cm, 头部有4个侧孔, 营养管头部和引导钢丝外包有特殊材料, 经水激活后使营养管头部更加圆滑柔韧, 不易损伤黏膜。置管后, 在胃动力正常时, 空肠营养管能以理想的状态停留在小肠肠腔内。 (2) 置管方法:术前将空肠营养管和胃管在患者的一侧鼻腔同时置入胃内, 同时检测胃管是否在胃内, 两管留置长度相等。术中医生将胃管与空肠营养管分开, 胃管留置在胃内, 空肠营养管置于最后一个吻合口远端20 cm处。

2 结果

3 例出现腹胀、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1例患者因无法耐受胃管的刺激, 自行连同胃管一并拔除, 未发生护理并发症。大多数患者术后恢复顺利, 1例患者因发生胃瘫留置空肠营养管32 d后, 患者顺利出院。全部患者的营养治疗效果满意。

3 护理体会

3.1 心理护理

空肠营养管一般留置时间比较长, 大多数患者对放置空肠营养管进行肠内营养治疗有畏惧心理, 有的患者对肠内营养治疗持怀疑态度, 不愿接受此项治疗。针对患者的这种心态, 术前的心理护理非常重要, 告诉患者及家属空肠营养管留置的必要性、重要性, 使患者及家属理解肠内营养治疗的重要性, 同时促进患者之间的相互交流, 消除患者的畏惧, 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使其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及护理。

3.2 空肠营养管的固定及护理

营养管的固定对肠内营养的实施是至关重要的, 针对营养管的固定, 结合以前固定方法的利与弊, 我们选用系带法, 即将空肠营养管和胃管用一根鞋带分开固定, 然后鞋带的两端绕过患者的枕部相系, 这样既美观又舒适, 且固定牢固。传统的胶布固定于鼻翼两侧, 常因汗液浸湿而失去作用或长期使用造成皮肤损伤, 且影响通气, 导致患者呼吸不畅。每日护理时应保持营养管体外部分的清洁和消毒, 记录体外部分的长度, 观察有无脱出, 输注营养液前后应用温水冲洗, 输注期间每4 h~6 h冲洗1次, 防止营养液结块堵塞营养管。

3.3 肠内营养液的配制及输注方法

本组患者均选用荷兰纽迪希亚公司生产的能全力营养液, 其营养均衡、使用方便、无需配制。能全力以连续滴注方法给予, 连续滴注是将能全力通过营养泵持续鼻饲12 h~24 h, 输注速度开始40~60 m L/h, 渐增到120 m L/h直至全量。采用外置加热器加热到40℃左右。

3.4 肠内营养的用法及用量

术后第1天常规通过营养泵输注0.9%生理盐水500 m L, 以20 m L/h加热至40℃左右持续输注。术后第2天给予能全力500 m L加0.9%生理盐水500 m L稀释, 以40 m L/h加热持续输注, 以后根据患者耐受情况逐渐增加营养液的输入量直至全量, 待患者能经口进食后, 根据进食量逐渐减量, 在本组患者中常规应用肠内营养10 d.

3.5 并发症的观察护理

3.5.1 消化道症状

腹胀、腹泻、泛酸、嗳气等消化道症状是肠内营养应用最常见的并发症, 在输注过程中, 应密切观察, 随时询问患者的不适症状, 排气排便情况。本组大多数患者耐受良好, 3例患者出现腹胀、腹泻等症状, 通过调整滴数和加热温度、经空肠营养管给予促胃肠动力药等处理逐渐耐受肠内营养。

3.5.2 营养状况

在术后第3天、第5天、第7天检查患者肝功、肾功、离子等来评价患者营养状况, 本组患者营养状况改善明显, 未出现营养不良、影响切口愈合等现象, 电解质紊乱少见。本组1例患者在术后第7天出现胃瘫症状, 在禁食条件下, 完全通过肠内营养供给, 患者营养状况改善明显, 在术后第30天胃瘫完全恢复。

3.5.3 护理并发症

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 未出现营养液配制过程污染、营养管脱落等现象, 除1例患者自行拔除外, 未出现吸入性肺炎、压疮等并发症, 在输注过程中, 如果患者病情允许, 常规使患者床头抬高30°, 嘱患者在床上适当活动, 以促进肠蠕动及血液循环。

4 讨论

营养支持是上消化道肿瘤治疗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肿瘤患者由于机体处于高分解代谢状态, 且术后长期禁食, 容易出现严重的营养不良, 明显影响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早期实施肠内营养能促进肠蠕动, 增加门静脉的血流量, 改善肝功能, 增加自身蛋白质的合成, 从而防止黏膜萎缩, 降低血液中内毒素水平, 防止细菌移位[2], 对提高危重患者的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肠内营养是经胃肠道用口服或鼻饲来提供代谢需要的营养基质及其他各种营养素的营养支持方式[3], 有费用低、安全、实施方便和并发症少等优点。

在通过空肠营养管实施肠内营养的过程中, 护理尤为重要, 术前应给予患者足够的心理护理, 以便使患者配合, 保证肠内营养的顺利实施, 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倾听患者的主诉, 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 在输注过程中, 保持管道的通畅, 准确及时记录输入量, 严格无菌操作, 这样才能有效提高肠内营养支持的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 探讨通过空肠营养管在上消化道肿瘤术后实施肠内营养的护理经验。方法 46例上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 通过空肠营养管实施肠内营养, 同时给予肠内营养的科学护理。结果 实施肠内营养后, 患者均术后恢复顺利, 并发症发生率少, 营养状况明显改善。结论 上消化道肿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安全、简便、经济, 具有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上消化道,肿瘤,空肠营养管,护理

参考文献

[1]Kirby DF, Teran JC.Enteral feeding in critical care, gastroi-n testinaldisease, and cancer[J].Gastrointest Endosc Clin N Am, 1998, 8 (3) :623-643.

[2]黄海球, 许建新.肠内营养的研究进展[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5, 22 (1) :147-149.

上消化道肿瘤 篇9

关键词:消化道肿瘤 生脉注射液 中医药治疗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362-02

恶性肿瘤是目前严重危害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常见病,恶性肿瘤患者普遍存在着免疫功能低下,加之手术创伤、麻醉、感染等因素,均会不同程度地加重对身体免疫系统的损害,是导致患者术后感染、肿瘤复发扩散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对于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肿瘤对机体的损耗巨大,早期免疫力降低,往往出现疲乏、汗多、咽干、气短等症状,中医称之为”阴虚”。这类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相对较低,术后恢复缓慢,常因无法耐受手术或严重的术后并发症而延误病情甚至出现死亡。生脉注射液的配方取自《医学启源》中的生脉散,有益气生津,提高机体免疫力,加强手术耐受,减少并发症等功效[2]。生脉注射液对提高机体对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的手术耐受性和围手术期机体机能有较好疗效,在化疗中生脉注射液对抗白细胞降低亦有显著效果。

1 生脉注射液对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机体的免疫系统尤其是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在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后的恢复、创伤愈合、预防感染及其并发症、多器官功能衰竭、抗肿瘤等多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外常用于对抗恶性消化肿瘤的有免疫抑制剂,如:干扰素、胸腺肽、IL-2、肿瘤坏死因子(TNF)以及抗肿瘤的单克隆抗体、基因治疗、免疫过继疗法等都存在不良反应重、疗效不稳定、价格昂贵等弊端。由此可见,寻求出一种价廉、有效、不良反应轻的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方法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生脉注射液源于著名古方剂生脉散,由人参、麦冬、北五味子组成,现代医学研究证实,生脉注射液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可改善休克时微循环障碍,调节血压,能降低血液黏稠度和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形成改善血液流变性,增强机体对缺氧的耐受力,具有非特异性抗炎作用,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促进糖皮质激素分泌等。生脉注射液有兴奋网状内皮系统、增强单核巨噬细胞功能及增强非特异性抗感染作用,对特异性细胞免疫有双向调节作用。

2 生脈注射液对消化道恶性肿瘤细胞生长、增殖功能的影响

生脉注射液中的主要成分红参中含有大量皂甙Rg3,它对胃癌细胞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VEC)的增殖有抑制作用。新生血管形成是肿瘤生长和转移的主要步骤,而VEC的增殖是新生血管形成的基础,所以,生脉注射液对抑制消化道恶性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有较好作用。

3 生脉注射液对化疗药物所致恶心、呕吐的影响

化疗药物所致恶心呕吐,是临床上普遍存在的问题,常常影响患者进食及日常生活,致使患者生活质量下降,严重者使患者失去生存的信心而拒绝治疗。解决好这一难题,对肿瘤患者的治疗有积极的作用。而其他止吐药物虽能预防化疗过程中的恶心呕吐,但有个体差异,不尽人意,生脉注射液是古方“生脉散”衍变制成的静脉用药,由人参、五味子、麦冬提炼制成,具有益气养阴、生津固脱与元气大补之功效。经临床验证,能减轻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并可增强其他止吐药物的作用。

4 生脉注射液对化疗药物所致骨髓抑制的影响

生脉注射液来自《内外伤辨惑论》之生脉散,成分为人参、麦冬、五味子,含人参皂甙等,经现代科学加工提取而成静脉注射液。中医认为,该方能益气养阴、敛汗生津,主治气阴两虚、疲乏无力、久咳肺虚、干咳少痰、心悸气短等病症。化疗药物多为细胞毒药物,可以通过诱导胸腺细胞凋亡而抑制免疫。从中医方面来说,恶性肿瘤本虚标实贯穿于疾病的全过程,化疗药物以肿瘤细胞为攻击对象,以治标实为主,往往造成患者虚者更虚的局面。化疗后患者常表现为脏俯气血阴阳俱损,且以阳气虚损为主,故扶正固本为防治化疗毒副反应的大法。治疗组的消化道毒性反应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减轻;同时治疗组中Ⅱ-Ⅲ度骨髓抑制率占28.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6.1%,说明生脉注射液有一定减轻化疗副作用、降低胃肠道反应和骨髓抑制的功效。现代科学研究发现,人参主要成分是人参皂甙Rg3,除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之外,还能促进骨髓增殖、细胞分化和成熟,促进蛋白质合成,纠正低蛋白血症,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麦冬具有润肺养阴、清热的功效;五味子则能敛汗生津、补益心气。

5 生脉注射液对蒽环类化疗药物心脏毒性反应的影响

蒽环类化疗药物在肿瘤治疗中占重要地位,但其心脏毒性使应用受到限制,而心脏毒性与蒽环类累积量成正相关。心脏毒性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期发现是避免致死性心肌损害的关键。所以临床治疗早期心脏损害尤为重要。

生脉注射液源于生脉饮,出自《内外伤辨惑论》。主要用于治疗体倦气短懒言、脉虚等症;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临床主要表现为乏力、气短、心慌,归属于中医心悸、胸痹等范畴。其病机主要是心之气阴不足或心阳受损,而肿瘤病人有多卧床,活动减少,多卧则气滞,其中又以气虚气滞夹瘀为主。采用生脉注射液治疗取得了良好疗效,改善心肌供血供氧,保护心脏免受化疗药损伤。

综上所述,生脉注射液在消化道恶性肿瘤的治疗中有加强手术耐受,减少恢复时间的作用。同时,在化疗减毒方面,生脉注射液亦有显著效果,特别是在对抗白细胞降低的抗骨髓抑制治疗中效果明显。从而肯定了生脉注射液在恶性肿瘤支持治疗上的效果。

参考文献

上消化道肿瘤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选自2010年3月至2013年7月在我院救治的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84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为42例。研究组中男27例,女15例;年龄27~84岁,平均年龄(61±9.34)岁;21例为大肠癌,13例为肝癌,7例为胆管癌,1例为胃癌。对照组中男29例,女13例;年龄28~86岁,平均年龄(60±9.14)岁;19例为大肠癌,11例为肝癌,9例为胆管癌,3例为胰腺癌。所选取患者均属于晚期存在转移或复发、无法手术、化疗或常规治疗失败的患者,并且大多患者均存在远端的脏器转移,并且所选取患者均通过影像学和病理学证实。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主要采用氟尿嘧啶进行治疗。给予患者氟尿嘧啶0.5 g,外加5%的葡萄糖液500 m L,采用静脉注射的方式进行,每隔1 d用1次药,每个疗程为10 d,并将整个疗程的用量控制在8~10 g。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替吉奥进行治疗,采用口服替吉奥的方式,每次用量为80 mg/(m2·d),持续服用2周,停1周之后再继续服用,疗程为1个月。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进行分析。

1.3 疗效评定标准:

疗效评定标准参照WHO制定的关于实体瘤的相应疗效评定标准。该标准主要分为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稳定和进展四个等级,分别表示为CR、PR、SD、PD[2,3,4]。而临床治疗的有效率=(CR+PR)/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用SPSS 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处理,一般资料用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疗效情况:

分析两组患者的疗效情况,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45.2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0.95%,两组数据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所有患者都最少完成2个疗程的治疗,其中研究组C R 6例(14.29%),PR 13例(30.95%),SD 18例(42.86%),P D 5例(1 1.9 0%),总有效率(C R+P R)4 5.2 4%,肿瘤控制率(CR+PR+SD)88.10%;对照组CR 4例(9.52%),PR 9例(21.42%),SD 17例(40.48%),PD 12例(28.57%),总有效率(CR+PR)30.76%,肿瘤控制率(CR+PR+SD)71.24%;研究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分析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研究中5例为白细胞减少,3例中性粒细胞减少,7例为呕吐恶心,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35.71%;对照组中7例为白细胞减少,4例为中性粒细胞减少,9例为呕吐恶心,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47.62%,两组数据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替吉奥是抗肿瘤药替加氟的一种新型的胶囊制剂,它于1999年在日本被批准使用于晚期胃癌,2001年批准使用于复发性或是进行性头颈部肿瘤,2002年获准使用与转移性或是进行性结肠直肠癌,2004年被批准使用与进行性的非小细胞肺癌,2005年被批准使用于转移性胰腺癌以及转移性乳腺癌等治疗,目前替吉奥是治疗晚期胃癌最常用的药物。

中国国产替吉奥胶囊在我国于2009年3月上市,由山东鲁南制药集团新时代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用量用法为80 mg/m2,每天2次分早晚餐后服用,连续使用药物28 d,休息14 d为1个疗程,使用2周后评估疗效。根据患者的情况程度调节药量,每次服用的药量按75、60、50、40 mg四个药量等级按顺序逐量增加或是逐量减少,同时根据患者患病第8天的具体程度加或是不加奥沙利铂(100 mg/m2)。

消化道肿瘤尽管在临床中较为常见,但通常被发现时已经为中晚期。在其治疗中,主要采用化疗的方式,旨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而将其生存期延长。但因为晚期消化道肿瘤的治疗预后较差,特别是对于常规化疗治疗和手术治疗失败的患者。因此,在临床治疗当中,除采用积极的支持治疗外,还需结合药物治疗。在目前用于治疗肠胃道肿瘤的主要方案通常为5-Fu及其衍生物[5]。

替吉奥胶囊属于一类口服药剂,药物主体为替加氟,并配有生化调节剂奥替拉西钾和吉美嘧啶。给药之后,替加氟能够在患者体内逐渐的转化为5-FU,进而发挥抗肿瘤的作用,并且能够在患者的肿瘤组织当中保持较高的浓度,具有较高的化疗指数,相对于5-FU,其毒性较小[6]。同时结合另两种药物的应用,能够将其毒性降低,并提升其治疗效果。另外,替吉奥胶囊的应用优势还在于其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较少,并且采用口服给药的方式,较为方便。该类药物已在国内外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在日本已被用作治疗多种肿瘤的一线药物,并且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7,8]。在我国也被用作多种肿瘤的治疗,并被临床证实为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同时因为可对剂量进行调整,确保其能够与患者的耐受剂量相符合,所以能够被患者广泛的接受。

在本次研究中,分析两组患者的疗效情况,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45.2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0.95%,两组数据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结果显示采用替吉奥联合常规治疗的研究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采用常规治疗的对照组;析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9],研究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35.71%;对照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47.62%,两组数据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结果表明,结合替吉奥治疗,可有效的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10]。

综上所述,对于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结合替吉奥胶囊的应用,可有效的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并且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效果[11],对于促进患者的健康,提升其生活质量,以及延长其生存期具有重要的作用。基于其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广泛应用。

摘要:目的 对替吉奥治疗晚期消化道肿瘤的临床应用进行探究。方法 资料选自2010年3月至2013年7月在我院救治的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84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替吉奥胶囊治疗。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分析两组患者的疗效情况,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45.2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0.95%,两组数据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研究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35.71%;对照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47.62%,两组数据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替吉奥治疗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疗效显著,可有效的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广泛应用。

【上消化道肿瘤】推荐阅读:

消化道肿瘤性病变07-09

下咽肿瘤05-19

肿瘤模型06-02

胰腺肿瘤06-06

淋巴肿瘤06-08

肿瘤标志06-26

治疗肿瘤07-11

肋骨肿瘤07-25

肿瘤形成08-05

小儿肿瘤08-09

上一篇:型号教学论文下一篇:信用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