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肿瘤

2024-06-08

淋巴肿瘤(共8篇)

淋巴肿瘤 篇1

淋巴转移是恶性肿瘤扩散、转移的主要途径, 是诊断、治疗的重要依据, 其在女性生殖系统肿瘤中尤具特殊性, 值得重视的是淋巴转移在2009年国际妇产科联盟 (FIGO) 分期中的左右与权重作用, 以及近年关于前哨淋巴结的研究, 盆腹腔系统淋巴结切除术是妇科肿瘤医生的高水平外科技术, 亦应有一叙。

1 淋巴转移是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重要转移途径

侵袭、转移和复发是恶性肿瘤的基本生物学和临床特征, 侵袭是转移、扩散的基础, 复发是转移、扩散的结果。转移、扩散有直接浸润或局部转移或广泛种植, 血行及淋巴转移, 可以是局部或区域性的转移, 也可以是远处或全身性的转移。

淋巴转移是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转移的重要途径, 除滋养细胞肿瘤 (GTT) 及肉瘤以外, 其他恶性肿瘤均有很高的淋巴转移率。GTT很早就可以有血行肺转移, 进而播散全身多种器官、系统, 肉瘤亦主要是血行转移。

外阴癌的淋巴转移自腹股沟浅淋巴结到腹股沟深淋巴结、股淋巴结 (包括Cloquet淋巴结) , 再到盆腔淋巴结, 平均发生率为22%~39%, 与病灶大小、浸润深度和期别等有密切关系。阴道癌亦有很高的淋巴转移率, 阴道下段癌瘤所引起的腹股沟淋巴结转移可达30%以上。

宫颈癌有很高的淋巴侵犯趋向性, 宫旁的淋巴结、淋巴间隙的浸润高达70%以上, 这也是对宫颈浸润癌施行根治性宫颈切除, 并要求宫旁切除、宽度或范围的原因之一。宫颈癌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都可达30%左右, 且有13%的远处锁骨淋巴结转移及8%的腹股沟淋巴结转移。子宫是盆腔的“核心”器官、血运及淋巴系均很丰富, 宫体癌总的淋巴转移率大致在50%。卵巢癌的淋巴转移更有其特点, 其规律已被阐明:①总的淋巴转移率高达50%~60%;②卵巢癌几乎有相等的机会向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③原发于左侧的卵巢癌, 其盆腔淋巴转移率远比原发于右侧者高 (约为10∶1) 。输卵管癌较少见, 就其部位及淋巴引流, 淋巴转移与卵巢癌相近。

由此可见, 淋巴引流及癌瘤转移的实验及临床研究对妇科癌瘤的诊断与治疗有重要意义。

2 淋巴转移的检测与诊断

淋巴转移的检测或评估包括术前的物理学检查 (触诊) 、影像学检查、细针穿刺活检 (fine needle aspiration, FNA) , 影像学检查又包括B超、CT、磁共振成像 (MRI) 、淋巴造影、放射免疫显像、正电子发射体层显像 (PET) 等;术中的检查包括术中探查、B超扫描、术中冰冻病理检查以及淋巴结切除术后的病理学检查, 该病理检查结果为淋巴转移的最后诊断。

术前身体检查区域淋巴结, 如双侧腹股沟、锁骨上、腋窝等的徒手触诊是常规检查步骤, 但阳性发现并不多, 增大的、固定的区域结节应予重视, 也是FNA或诊断性切除活检的基础。在炎症等情况下, 区域淋巴结也会增大而被触摸到。影像学检查中以淋巴造影较有意义, 通过淋巴管注入造影剂, 显示淋巴管及淋巴结。淋巴管的扩张、迂曲、绕行和滞留;淋巴结的增大、缺损、破坏减少或消失等被认为是阳性征象。研究表明, 卵巢癌术前淋巴造影与系统淋巴结切除病理对照, 符合率达83.3%, 可以做为术前评估、术中淋巴结切除手术的参考与指引。也可用抗体标记的核素做放射免疫显像, 且有免疫导向治疗的前景。常规的影像学检查中除PET外, 很难将2 cm以下的淋巴结显示清楚, 虽然PET检查昂贵, 但在某些不易确定的可疑复发中, 却值得考虑应用。而实施全身弥散加权成像技术 (WB-DWI) , 准确性可达88.7%。

进而, 人们期待或有赖于术中淋巴结冰冻病理切片的价值。淋巴结冰冻病理切片的准确性当然取决于术者标本的采集, 术者的“可疑”未必阳性, 而术者的“疏忽”也漏掉了阳性。直径≤2 cm的淋巴结, 亦有37%的转移。术前的影像学检查提示可以增加阳性检出率。可见, 术中的冰冻病理切片结果尚不足以作为决定扩大淋巴结切除或扩大 (缩小) 手术范围的指征, 只是一种参考指标。

总之, 术前各种方法对于淋巴转移的评估都有一定参考意义, 又都难尽完善和准确, 所以才有妇科癌瘤系统淋巴结切除的指征和必要性。

3 前哨淋巴结的意义和检测

肿瘤的淋巴转移常常发生于特定或局部区域淋巴结, 并较少“跳跃”而呈现“梯队”现象, 前哨淋巴结 (sentinel lymph nodes, SLN) 即是恶性肿瘤转移的最先发生者, 或一级转移淋巴结, 在癌瘤的转移中具有重要地位。近年, SLN的研究主要在乳腺癌、恶性黑色素瘤等的治疗中, 用于制定手术策略及预后判定, 甚至开始纳入诊治规范。

对于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SLN研究也引起了广泛关注, 多集中于外阴癌、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 因为这些癌瘤易于发现, 常规广泛淋巴结切除似嫌不妥, 故探寻确定及选择性切除SLN有前瞻性意义。而卵巢癌、输卵管癌发现时多为晚期, 已有广泛转移, 淋巴结切除是分期手术或肿瘤细胞减灭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SLN的意义则大为逊色。

外阴癌的SLN研究最早, 其淋巴引流为腹股沟浅淋巴结上、下群内侧, 进而是腹股沟深淋巴结及Cloquet 淋巴结, 随后进入髂外及闭孔区淋巴结。定位的SLN能较准确反映上述区域淋巴结状况, 提高淋巴结切除检出率, 避免不必要的根治性手术, 降低术后病率, 提高生存质量。

宫颈癌的SLN研究始于近年, 是否成功, 是否可行, 尚难称诺。SLN定位成败与锥切手术史、肿瘤分期无关, 受肿瘤大小的影响, 故结果不一。宫颈癌的SLN位置不恒定, 可位于宫旁、闭孔窝、髂内外, 有时甚至转移至二级梯队淋巴结 (echelon nodes) ——髂总及腹主动脉旁区域。因此, 现今虽然SLN阴性, 也要根据期别做淋巴结切除术, 将其作为术前检查及评估的常规步骤亦为时过早。

对于子宫内膜癌的SLN研究很局限, 只有少数仅为3级证据的报道。不同部位浆膜下注射染料、分布较为弥散, 使其转移状况复杂难辨。

近年, 已经出现了术中淋巴图 (interoperative lymphatic mapping, ILM) , 术前或术中淋巴系闪烁造影 (lymphoscintigraphy, LSG) 等SLN定位方法, 技术方法及标准未臻统一, 但均可试行。前者平均检出率为82%, 后者为核素锝 (99mTc) 显像, 使术中摄像定位成为可能。

虽然, SLN的确定和治疗意义尚待探讨, 但可以认为这一研究是对癌瘤转移的理念深化, 对治疗, 特别是淋巴结切除术有理论指导意义。 判定识别与准确切除SLN是关键和难点, 也是多学科综合诊治技术, 值得进一步研究与开发。

4 淋巴转移对分期与治疗的影响

癌瘤的分期对病变范围的描述、治疗方法的选择、预后的评估以及学术交流与合作至关重要。主要有两大分类系统分期:国际妇产科联盟 (FIGO) 妇科肿瘤委员会 (IGCS) 的分期和国际抗癌协会 (UICC) 的TNM分期。无论哪种分期, 淋巴转移都是一项重要的指标, 特别是TNM分期系统, “N”更居特殊地位, 是描述的不可或缺的内容。

这两个分期系统可以套用, 并无伯仲之分, 但妇科医生更多用FIGO分期。无论是FIGO“老”的分期, 还是2009年“新”的分期, 尽管有所变化, 都可以看到淋巴转移在其中的地位。

4.1 淋巴转移对FIGO分期的影响

2009年FIGO分期变化最大的是外阴癌, 又主要集中在肿瘤大小和淋巴转移情况:Ⅱ期和Ⅲ期的基本区别是有无区域淋巴结转移, 甚至肿瘤直径>8 cm, 若无淋巴结转移, 仍有较好预后。而在Ⅲ期中, 更强调淋巴结转移个数对亚分期的影响。即使在Ⅳ期, 也将“腹股沟淋巴结固定或溃疡”定为ⅣA期, 任何远处转移包括盆腔淋巴结转移定为ⅣB期。

子宫内膜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 伴有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者预后更差。因此, 将原ⅢC期分为ⅢC1期 (盆腔淋巴结阳性) 和ⅢC2期 (腹主动脉旁淋巴结阳性, 无论盆腔淋巴结是否阳性) 。

在1988年FIGO分期中无独立的子宫肉瘤分期, 而“借”用于子宫内膜癌的分期。2010 年分期则将子宫肉瘤独立出来, 盆腔和 (或) 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 都定为ⅢC期。

4.2 淋巴转移对治疗的影响

依据新的女性生殖系统癌瘤分期, 根据循证医学原则制定出治疗对策 (也应该说, 新的分期是尽可能依托于循证结果制定的) 。如美国国立全面癌症网 (NCCN) 2010年推出新的治疗指南, 也显示了对淋巴结切除的明确要求。

对于宫颈癌ⅠA1期通常做筋膜外子宫切除, 亦可做改良根治性子宫切除及盆腔淋巴结切除 (如淋巴血管浸润则视为ⅡB期) 。ⅠA2期后均应行盆腔淋巴结切除±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

对于子宫内膜癌的手术治疗, NCCN的“新指南”十分激进, 凡病变局限于子宫 (Ⅰ期) 能行手术者, 均应行全子宫切除术+双侧附件切除术及盆腔淋巴结切除术+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中国学者虽然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但都应以循证为根据。至少可以显示淋巴结转移在分期和治疗中的地位。

对于外阴癌和卵巢癌的淋巴结切除的意义已非常明确。也许人们不怀疑卵巢癌切除淋巴结的初衷, 但对其改善预后的价值存在质疑。应该认为, 系统性盆

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是卵巢癌肿瘤细胞减灭术的组成部分, 如果能够达到理想的肿瘤细胞减灭术, 包括淋巴结切除, 当然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改善预后;但未能达到理想的肿瘤细胞减灭术, 残留较多或较大的癌瘤, 腹膜后淋巴结切除不仅困难, 而且改善预后的价值也就失去了。

淋巴转移的确定和淋巴结切除的意义在于对病变范围的估价, 以及对转归及复发的预测与防治。也许仅仅淋巴转移并不危及生命, 但其表明的癌瘤进展扩散状态则是极其重要的。

5 淋巴结切除术及淋巴转移的放射治疗与化疗

淋巴转移的主要对策是淋巴结切除, 放射治疗及化疗都在其次。淋巴结的外科处理包括活检、选择性切除及系统淋巴结切除。活检的目的是诊断是否有转移, 选择性切除实质也是诊断, 因为活检和选择都取决于术者的识别和检出技巧, 而作为手术治疗规范应是系统淋巴结切除术。淋巴结活检和选择性切除常用于SLN检查, 系术式的决策步骤。典型的例子是Dargent手术, 即保留子宫的根治性宫颈切除 (radical trachelectomy) , 其手术的第一步即是腹腔镜下淋巴结切除术, 冰冻病理检查淋巴结阴性, 方可继续完成根治性宫颈切除, 若淋巴结阳性则应行放射治疗。

5.1 淋巴结切除术

妇科癌瘤的淋巴结切除术包括盆腔淋巴结切除、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及腹股沟淋巴结切除等。盆腔淋巴结切除术包括左右髂总、髂内外、闭孔、腹股沟深淋巴结以及骶前各区域的淋巴结切除。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包括腹主动脉旁、下腔静脉旁及动静脉间隙, 可以分腹主动脉分叉至肠系膜下动脉, 及之上到肠系膜上动脉 (或肾动脉) 两个水平 (亦有更细分者) 的淋巴结切除。腹股沟淋巴结切除实为股三角解剖, 即暴露腹股沟韧带、缝匠肌内缘及内收长肌之间的三角区域, 切除股动静脉、大隐静脉的区域淋巴结, 现今更强调血管浅部的淋巴脂肪切除。

淋巴结切除术是个需要有熟练技巧及丰富经验的医生施行的较高难度的手术。所谓要能识别解剖、精巧切除及随机应变, 亦如“走钢丝”般惊险或如履薄冰般谨慎!

淋巴结的切除可以用推剪法、剔脱法、撕脱法、抠探法等, 均可结合灵活掌握。近年在腹腔镜下施行淋巴结切除术, 术野 (放大) 清晰、出血少, 是目前最佳的淋巴结切除方法, 但对术者的技术要求更高。

淋巴结切除术中的血管损伤及出血是主要危险, 气定神宁、小心止血当可化险为夷。术后的淋巴囊肿不少见, 结扎断端及引流可减少其发生。明确、孤立而又不能切除的转移淋巴结, 特别是复发者, 可以行局部放射治疗。

5.2 淋巴转移的化疗

淋巴转移的化疗效果不佳, 即使是腹腔化疗亦难达到治疗淋巴转移的目的。改变用药方式, 即直接的淋巴管灌注是可试之途径, 特别是以特殊载体输送, 如以脂质体多柔比星施行淋巴管灌注, 有提高淋巴化疗的靶向性、缓释持久、降低毒副反应的优点。亦有将化疗药物直接注射于淋巴结区域者, 但淋巴化疗仍处在探索阶段。

恶性肿瘤的淋巴转移是普遍的问题, 在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诊治中, 淋巴转移更居特殊重要地位。但诸多临床与基础问题并没有得到细致研究、深刻认识和完善解决, 期冀有识之士关注淋巴问题的研究, 转换为临床肿瘤防治之推动力。

淋巴肿瘤 篇2

【关键词】热灌注化疗;肿瘤;腹腔淋巴结转移;深部射频热疗

【中图分类号】R7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3)10-0094-02

腹腔淋巴结转移是消化道恶性肿瘤发展到晚期时的常见并发症。例如食管癌、胃癌、结肠癌、大肠癌、胆囊癌、胆管癌等常因淋巴结转移而失去手术治疗的机会,这些肿瘤手术后又因腹腔淋巴结转移而出现一系列不适症状。肿瘤腹腔淋巴结转移常表现为腹痛、腹胀、纳少等症状,并发肠梗阻、腹水、阻塞性黄疸等并发症,病人因此降低生活质量,缩短生存期。目前临床多为全身化疗为主,少有局部放疗,亦有热治疗及中药治疗的报道,但临床有效率均较低。我科采用腹腔热生理盐水43℃加入小剂量顺铂注射液及地塞米松腹腔内灌注,后行局部热疗,使热疗与抗肿瘤药物联合而增加血药浓度,增强灭活肿瘤细胞的效果,从而使腹腔淋巴结得到有效治疗,且毒副作用多可耐受,能有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9月至2013年2月期间在我院肿瘤科收治的32例肿瘤伴腹腔淋巴结转移患者,均经病理或/和细胞学确诊。其中男性12例,女性20例;年龄29-75岁。CT检查提示均有腹腔淋巴结明显转移;Karnofsky评分350分,预计生存≥2个月。32例病例随机分为热灌注化疗联合深部射频热疗组(治疗组)、单纯热灌注化疗组(对照组),治疗组16例,对照组16例。两组病例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治疗方法 确定穿刺部位,常规消毒,用无菌穿刺针行腹腔穿刺术,穿刺成功后固定穿刺针;将500m10.9%氯化钠溶液在恒温浴箱中加热至43℃;将顺铂注射液20-40mg、地塞米松10mg加入43℃的生理盐水中,然后连接穿刺针将药物输入腹腔内;输入后嘱患者变换体位以使药物在腹腔内分布均匀。热灌注化疗30min后开始进行深部射频热疗;选择腹部加热,将射频热疗机调至41%~43%。加热30min~40min,每周3次,连续4周。

1.3 疗效判断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的标准将疗效分为:完全缓解(CR):腹腔淋巴结转移消失,症状缓解并持续1个月以上;部分缓解(PR):腹腔淋巴结转移显著减少(50%以上),症状缓解并持续1个月以上;稳定(SD):腹腔淋巴结转移减少(不足50%),无增加趋势,症状部分缓解;无效(PD):腹腔淋巴结转移无减少或增加,症状加重。CR+PR为总有效率。

生活质量评价用治疗前后患者一般状况Karnasofsky(KPS)评分的变化反应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增高:治疗后KPS评分较治疗前增加10分以上者;稳定:治疗后KPS评分增减均不足10分者;下降:治疗后KPS评分较治疗前减少超过10分者;生活质量的评价以生活质量改善率来反应。生活质量改善率=治疗后KPS评分增高者总例数/总病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对有效率采用X2检验;KPS评分用两组资料的t检验。

2、结果

2.1 疗效观察 治疗组对肿瘤腹腔淋巴结转移的有效率为87.5%,对照组为56.3%,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见表2。

2.2 生活质量 治疗组治疗后KPS评分为73.08±4.58。对照组为69.88±2.36。二组比较统计学有显著差异性(P<0.05)。见表3。

2.3 毒副反应 治疗前后二组病人在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轻微,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及骨髓抑制,经对症处理,全部消失,無相关死亡。二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见表4。

3、讨论

腹腔淋巴结转移是晚期恶性肿瘤常见的一种临床表现,临床上一旦出现肿瘤腹腔淋巴结转移,就意味着病变已局部转移或全身播散,这种情况下病势发展较为迅速,极大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甚至危及生命。因此,积极治疗肿瘤腹腔淋巴结转移是延长患者生存期和提高生存质量的有效措施之一。

热灌注化疗具有独特的药代动力学优势,可明显增强药物诱导细胞凋亡,提高化疗药物的效果。加热破坏了细胞膜的稳定性,使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有利于药物的渗透和吸收,能增加化疗药物与肿瘤细胞的交联,提高了药物对肿瘤细胞的敏感性,使细胞内环境酸化,促进了化疗药物引起细胞凋亡。肿瘤细胞致死温度的临界点在42.0℃,正常组织高温的安全极限是45.0℃。43%热灌注可改变毛细血管的血液灌注,从而改变化疗药物在组织中的分布,影响化疗药物的吸收和代谢;同时能抑制肿瘤细胞DNA修复酶活性,能抑制肿瘤细胞表面多药耐药标志物的表达,降低肿瘤细胞耐药性,增强化疗药物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力。

深部射频热疗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已有大量临床基础及临床研究报道,能利用热动力学效应,有利于药物的吸收,从而明显提高腹腔内药物的浓度以及对腹盆腔内弥散性病灶的杀伤作用。

淋巴肿瘤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妇科肿瘤患者109例, 均实施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全部患者109例中术后有淋巴囊肿形成的患者70例, 无淋巴囊肿形成的患者39例。患者年龄40~54岁, 平均年龄 (52.34±8.54) 岁。

1.2 方法

按照患者的年龄情况、手术方式、是否行腹腔化疗、采用的引流方式等进行分组比较研究, 同时比较有无淋巴囊肿患者的盆腔淋巴结数量、引流时间、血清白蛋白含量。对患者术后淋巴囊肿形成相关因素进行分析[2]。

1.3 统计学方法

本研所有数据采用统计软件SPSS 18.0软件包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的χ2检验, 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妇科肿瘤患者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后淋巴囊肿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

妇科肿瘤患者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后淋巴囊肿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结果如下:经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患者采用手术的方式、是否行腹腔化疗、采用的引流方式以及血清白蛋白含量等四个因素与妇科肿瘤患者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后淋巴囊肿形成有关 (P均<0.05) , 见表1。

2.2 妇科肿瘤患者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后淋巴囊肿形成的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白蛋白含量、采用的引流方式、是否行腹腔化疗等三项因素是妇科肿瘤患者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后淋巴囊肿形成的独立因素, (P均<0.05) , 见表2。

3 讨论

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 淋巴囊肿实际上属于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后最为常见近期并发症之一[3]。相关临床报道和病例资料上显示:一般情况下, 患者囊肿较小时, 往往在临床上无明显不适症状;但是当患者囊肿较大时, 其主要症状可表现为下肢水肿、泌尿系梗阻, 甚至可出现下肢静脉血栓等等,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生活质量[4]。因此, 临床上针对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淋巴囊肿形成的相关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既往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5,6,7,8]:导致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后淋巴囊肿形成的因素有很多。本研究数据结果显示:血清白蛋白含量、采用的引流方式、是否行腹腔化疗等三项因素是妇科肿瘤患者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后淋巴囊肿形成的独立因素, 与国内外同类报道结果一致。

针对上述研究结果, 我们认为, 在针对妇科肿瘤患者实施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的过程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淋巴囊肿形成的预防措施: (1) 手术后要对患者的血清白蛋白含量进行实施监测, 及时对低蛋白血症进行纠正; (2) 在选择引流方式时, 要尽量选择经腹壁引流的方式, 同时结合患者的个体差异适当延长引流时间; (3) 在实施手术的过程中, 要最大限度的术中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腹腔化疗, 如何必须实施腹腔化疗也要确保化疗药物的低浓度[8]。

综上所述, 低血清白蛋白含量、经阴道引流、行腹腔化疗是导致妇科肿瘤患者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后淋巴囊肿形成的危险因素, 在临床手术的过程中应针对上述危险因素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和手段。

摘要:目的 探究临床导致妇科肿瘤患者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后淋巴囊肿形成的威胁因素, 从而为术后淋巴囊肿形成的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妇科肿瘤患者, 均实施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全部患者109例, 对患者术后淋巴囊肿形成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患者采用手术的方式、是否行腹腔化疗、采用的引流方式以及血清白蛋白含量等四个因素与妇科肿瘤患者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后淋巴囊肿形成有关 (P均<0.05) ;2血清白蛋白含量、采用的引流方式、是否行腹腔化疗等三项因素是妇科肿瘤患者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后淋巴囊肿形成的独立因素, (P均<0.05) 。结论 低血清白蛋白含量、经阴道引流、行腹腔化疗是导致妇科肿瘤患者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后淋巴囊肿形成的危险因素, 在临床手术的过程中应针对上述危险因素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和手段。

关键词:妇科肿瘤,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淋巴囊肿,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1]徐律, 柯晓慧, 黄一统.妇科肿瘤手术患者化疗后淋巴囊肿感染预防及治疗[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 (23) :5744-5745, 5750.

[2]姚远洋, 李云, 王悦, 等.妇科肿瘤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后淋巴囊肿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J].现代妇产科进展, 2013, 22 (1) :32-35.

[3]梁志清.妇科肿瘤腹腔镜诊治存在的若干问题及争论[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 (电子版) , 2010, 6 (3) :153-155.

[4]倪千喜, 唐迪红, 张九堂.妇科肿瘤后装逆向调强放疗的初步临床研究[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4, 34 (4) :286-288.

[5]陈兰英, 许秀梅.妇科肿瘤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3, 19 (17) :2106-2108.

[6]徐晓燕.妇科肿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16例临床观察[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0, 24 (2) :208.

[7]徐从蕊.综合护理干预提高妇科肿瘤术后化疗患者生存质量的效果观察[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3, 19 (11) :1309-1312.

淋巴肿瘤 篇4

关键词:头颈肿瘤,双侧颈部淋巴清扫术,效果

头颈肿瘤属于常见肿瘤,在全身恶性肿瘤中约占据5%~8%的比例,在全身肿瘤中则占到30%[1]。淋巴结清扫术作为一种有效治疗方式,在目前头颈肿瘤、颌面肿瘤、口腔肿瘤中的治疗价值得到认同。江西省肿瘤医院分别采用同期清扫及分期清扫手术为患者施治,对比两组患者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选入研究的35例头颈肿瘤患者,男19例,女16例,于2006年1月~2008年6月在本院救治,年龄在24~76岁之间。经病理检查,甲状腺癌22例、黑色素瘤1例,口腔鳞及喉鳞状细胞癌各3例、9例,术前淋巴结肿大为单侧者25例,为双侧者10例。其中,22例甲状腺癌患者包括未分化癌以及滤泡状癌各1例、髓样癌2例、乳头状腺癌31例。随机分组,I组18例,II组17例,比较组间年龄、性别、肿瘤病型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Ⅰ组患者行同期清扫治疗,Ⅱ组患者行分期清扫治疗。气管切开之后插管或者经气管内插管,实施静脉复合麻醉;以双乳凸尖为起点,沿着斜方肌前缘曲线下行,于锁骨上部2 cm位置,制作U字形横向切口;以淋巴结直径、累及区域个数作为依据,选择手术方式,若直径>2.5 cm、累及个数>2个或淋巴结固定,则在保留迷走神经以及颈总动脉的前提下,开展根治性清扫术治疗;若直径<2.5 cm、累及个数≤2个,则在保留迷走神经、颈总动脉、颈内外静脉、副神经、胸锁乳突肌的基础上,开展功能性清扫术治疗;若患者累及仅为1个区域,同时直径不足2.5 cm,则行区域性清扫术治疗。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的统计学处理采用软件SPSS 13.0,χ2法检验数据相关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完成后,I组中有1例呼吸困难、1例乳糜漏症,发生率11.11%;II组中有1例呼吸困难、1例乳糜漏症、1例创口出血,发生率17.65%。I组发生率稍低于II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年内随访,I组3例复发率16.67%,II组复发6例,复发率35.29%。I组复发率明显低于II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就头颈肿瘤而言,它以淋巴结转移为主要转移方式,在出现淋巴结转移后,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会出现50%降低的现象,严重破坏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效果[2]。因此,行淋巴结清扫治疗,是此疾病治疗切入点。以往时期,临床研究者普遍为减少手术创伤,而开展分期手术,但面临二期手术痛苦,之后,同期手术逐步发展起来,但由于可能造成颅内高压及脑水肿现象,使患者死亡,应用不够广泛[3]。目前,同期手术技术不断进步,受到人们推崇。

本院采用同期清扫术为18例患者施治,同时以分期清扫术为17例患者施治,对比两组疗效,结果显示,二者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在术后5年两组的复发率方面,同期手术者明显低于分期手术者,可知,行同期手术,更有助于提高患者预后效果。所以,临床医师严格把握患者手术适应证,做好术前准备,优化手术方式,可保证同期手术患者生存率,此方法为当前临床研究者所认同是必然现象。此外,在本次治疗中,两组均有呼吸困难及乳糜漏症出现,需要临床医师给予妥善治疗,才能够切实提高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临床医师采用双侧颈部淋巴清扫手术为患者实施治疗时,行同期手术,可使患者实现及时治疗,减轻患者分期手术痛苦,且安全可靠,远期生存率较高,具有显著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尹京淑.头颈部肿瘤患者同步放、化疗期间的观察与护理.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30):270-271.

[2]宿伟鹏,赵化荣.头颈部肿瘤治疗进展.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3,1(2):259-265.

淋巴肿瘤 篇5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只SPF雄性Balb/c裸鼠[广西医科大学实验中心,许可证号:SYXK-(桂)2014-0002,实验动物合格证编号:No.45000300000546]。周龄4~5周,平均(5.0±1.0)周;平均体重(16.5±0.5)g。在广西医科大学实验动物房饲养,将环境温度调节在22~25℃,相对湿度调节在50%~60%。实验细胞为人Burkitt's淋巴瘤细胞株Raji细胞,由广西医科大学医学科学实验中心提供。本实验经广西医科大学动物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并按照动物伦理委员会的要求实施实验。

1.2 仪器与试剂

磁共振动物专用线圈直径5 cm(江阴万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GE discovery 750W 3.0T磁共振扫描仪(日本GE healthcare公司);RPMI-1640培养基(上海博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胎牛血清(上海恪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3 方法

1.3.1 细胞培养和处理及淋巴瘤动物模型制备

采用含10%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在37℃、5%CO2培养箱中培养Raji淋巴瘤细胞。取对数期生长的Raji细胞,调整细胞浓度为5×107/m L,将0.2 m L细胞悬液接种在每只Balb/c鼠右下肢皮下。每天对小鼠进行检查,观察小鼠肿瘤的生长情况。严格依据淋巴瘤细胞接种后时间将其分为接种后第3、5周两个阶段。

1.3.2磁共振检查和图像处理

分别于开始移植瘤接种后第3周及第5周对小鼠进行磁共振扫描,扫描前用10%水合氯醛(3.5 m L/kg)腹腔注射麻醉小鼠。麻醉满意后在磁共振动物专用线圈内放置荷瘤小鼠,取仰卧位并固定于线圈中央。首先行TSE T2WI轴位、矢状位扫描定位肿瘤,后行DWI轴位扫描,扫描参数:TSE T2WI:TR/TE 4000 ms/85 ms,翻转角150°,FOV56 mm×90 mm,矩阵200×320,层厚/层距7 mm/1 mm,回波链长度(echo train length):10;DWI采用单次激发SE-EPI序列TR/TE 3000 ms/58.5 ms、翻转角150°,FOV76 mm×80 mm,矩阵128×125,层厚/层距7 mm/1 mm,b值分别为0、800 s/mm2,在X、Y、Z轴方向施加弥散敏感梯度。磁共振扫描仪所获取的DWI数据采用GE Medical Systems Functool 9.4.05软件重建ADC图。在病灶最大层面避开囊变、坏死、出血区及邻近区域,选择信号较均匀区域为感兴趣区(ROI),获取病灶的ADC值。每1个病灶层面进行3次测量后取平均值。

1.3.3 细胞密度分析

测量ADC后取得BALB/c裸鼠移植瘤病理组织标本,将标本用福尔马林固定后送病理科,包埋、切片、常规HE染色。每张组织切片(HE染色,200倍)随机选取5个视野,选取视野尽量避开,坏死、炎症及血管等区域,图片经电子显微照相机(奥林巴斯DP22)拍摄保存后导入计算机。所有照片用Image J 2.1.4软件分析处理,将彩色病理照片转换为8位灰阶黑白图片,再选择合适阈值,计算机自动统计出每个视野中细胞核面积占照片面积百分比即为肿瘤细胞密度,用百分率表示,每个淋巴瘤标本的细胞密度为5个视野的平均值。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语言软件包(R version 3.3.1,www.r-project.org)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分别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淋巴瘤ADC值与细胞密度、淋巴瘤进展计数的相关性;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荷瘤小鼠病理切片及磁共振图像的表现

肿瘤接种后第3周的荷瘤小鼠病理切片可见,瘤细胞较稀疏,间质成分较多;肿瘤接种后第5周的荷瘤小鼠病理切片可见,细胞较致密,间质成分较少。肿瘤接种后第5周的小鼠瘤细胞排列较接种后第3周的致密,间质成分也较少,见图1。小鼠磁共振瘤体DWI图像呈高信号,而ADC图像信号减低。肿瘤接种后第5周的小鼠瘤体DWI信号较接种后第3周的增强,而ADC信号较接种后第3周的减弱,见图2。

2.2 不同发展阶段淋巴瘤ADC值和淋巴瘤细胞密度的差异

肿瘤接种后第3周淋巴瘤ADC值显著高于接种后5周的淋巴瘤(t=4.722,P<0.01),肿瘤接种后3周的淋巴瘤细胞密度显著低于接种后第5周的淋巴瘤(t=6.561,P<0.01)。见表1。

2.3 淋巴瘤细胞密度、淋巴瘤进展与ADC值的相关性分析

淋巴瘤ADC值与淋巴瘤细胞密度及淋巴瘤进展均呈显著负相关(r=-0.97、-0.97,均P<0.01)。见图3。

注:ADC:表观弥散系数

a:肿瘤接种后第3周的荷瘤小鼠病理切片,可见瘤细胞较稀疏,间质成分较多;b:肿瘤接种后第5周的荷瘤小鼠病理切片,可见细胞较致密,间质成分较少

a:肿瘤接种后第3周的荷瘤小鼠磁共振图像;a1:其轴位T2WI图像,移植瘤体边界清晰,瘤体为均匀高信号;a2:对应层面的DWI图像,瘤体成不均的高信号;a3为相应层面的ADC图,瘤体信号呈不均匀减低。b:肿瘤接种后第5周的荷瘤小鼠磁共振图像;b1:其轴位T2WI图像移植瘤体边界清晰,MR呈不均匀高信号;b2对应层面的DWI图像瘤体成不均的高信号;b3:相应层面的ADC图,瘤体信号呈不均匀减低

3 讨论

磁共振成像技术因可直接显示任意角度的切面像、无电离辐射、拥有高于CT数倍的软组织分辨能力及不用造影剂就可得到很好的软组织对比度等优势,在恶性肿瘤的诊断及疗效评估方面日益得到广泛的应用,但传统的磁共振成像及其扫描序列难以提供肿瘤病理学及增殖程度的信息,而DWI为磁共振的一种功能成像技术,不仅能够反映肿瘤形态学的变化,还能够直接反映活体内水分子的微观运动。与传统的结构性磁共振成像技术比较,它能提供如细胞膜完整性、组织结构等更多的分子生物学信息,从而间接反映肿瘤细胞的增殖活性[4,5]。

DWI技术通过对组织施加弥散敏感的梯度脉冲后测定组织中水扩散受限的方向及程度来间接反映组织的微观结构变化。DWI信号衰减参数称为ADC,ADC值可以反映肿瘤细胞密度并能够对水分子在活体组织内的弥散运动状况进行定量评价[6],理论上能更早地预测肿瘤进展及判断治疗效果。相关医学研究表明[7],DWI一方面对水分子在细胞内外间隙的弥散运动变化敏感,另一方面还对细胞水肿敏感,钠钾泵功能障碍可能是诱发因素之一,ADC值可有效地在组织微观水平上反映出这些变化,ADC值将可能成为一种分析细胞功能的有效参数。

一般来说,恶性增殖的肿瘤细胞密度要远高于良性肿瘤,大量的细胞实验[8,9,10]及动物实验[11,12,13]证实,恶性肿瘤分化程度越差、细胞增殖越活跃,其肿瘤组织内水分子扩散受限效应越显著。Lyng等[8]研究发现,细胞密度高的同一种类的肿瘤细胞,有更低通透性的半透明细胞膜、相对更高的细胞内水含量、相对更小的细胞外间隙与细胞密度可使其内自由水分子的弥散受限,与其磁共振的ADC值呈正相关。此外,肿瘤细胞的异形性、病理类型、细胞核浆比例、肿瘤间质成分、血流灌注情况等亦是导致ADC值改变的因素[14,15]。

尽管已有较多的研究证实多数各类恶性肿瘤的细胞密度与其ADC值呈负相关,但淋巴瘤的细胞密度、进展与ADC值的关系研究较少[16],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淋巴瘤小鼠模型中,淋巴瘤细胞的密度及肿瘤进展均与淋巴瘤的ADC值呈显著负相关,与既往多数研究相符[17]。其机制可能为淋巴瘤细胞密度随着肿瘤的生长增殖而增加,细胞外的空间将受到压缩,细胞外间质水的流动性减少,进而引起细胞内的水分子扩散受限。细胞内外两种因素综合作用使得水分子的扩散运动受到极大程度的限制,其相应区域的肿瘤的ADC值也随之降低[18,19,20]。相反如果在肿瘤坏死区域,由于细胞间成分增多,水分子扩散障碍减少,其ADC值升高[21]。

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淋巴瘤ADC与肿瘤细胞密度及淋巴瘤进展呈显著负相关。这可能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对淋巴瘤进展进行分析和评价,进而对预后进行判断,对治疗进行指导,对疗效进行监测,亦可为DWI技术在淋巴瘤诊断相关的临床试验提供参考依据,值得临床充分重视。但ADC值大小变化与近期疗效的相关性以及是否能对淋巴瘤远期疗效进行预测等诸多问题还需更多的研究进一步探讨。

摘要: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的淋巴瘤表观弥散系数(ADC)值与肿瘤细胞密度及淋巴瘤进展的相关性。方法 制备20只Raji淋巴瘤Balb/c荷瘤裸鼠,对其不同生长阶段的淋巴瘤进行MR扫描,运用Image J软件进行病理学分析及肿瘤细胞密度测量。统计分析ADC值和肿瘤细胞密度的相关性及与肿瘤细胞不同生长阶段之间的关系。结果 肿瘤接种后第5周淋巴瘤ADC值[(0.58±0.07)×10~(-3) mm~2/s]显著低于接种后第3周[(0.74±0.08)×10~(-3)mm~2/s],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4.722,P<0.01);肿瘤接种后第3周的肿瘤细胞密度[(45.84±3.57)%]显著低于接种后第5周[(55.51±2.98)%],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6.561,P<0.01);淋巴瘤ADC值与淋巴瘤细胞密度及淋巴瘤进展均呈显著负相关(r=-0.97、-0.97,均P<0.01)。结论 淋巴瘤ADC值可用于分析和评价淋巴瘤的进展,进而判断预后,指导治疗,监测疗效。

淋巴肿瘤 篇6

1 淋巴管的结构、功能特点

淋巴管的生成和血管有着相似的过程, 对刺激物也发生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 胞外基质的降解和管状结构的形成。在维持血浆的容积, 阻止组织压升高和免疫系统的功能中起重要作用[2]。

Joukov等[3]利用受体和色谱法从人类前列腺癌细胞株的c-DNA文库中克隆并分离出VEGF-C。VEGF-C的m-RNA包括2.4kb和2.0kb两种片断[4]。VEGF-C前蛋白包括一个N端信号肽, 随后为VEGF同源区和一个C端前肽, VEGF家族成员的特有的8个半胱氨酸残基及一些其他的残基也在VEGF-C中存在[5], 因此VEGF-C经蛋白酶水解后产生截短的成熟形式促进了淋巴管的生成[6]。

2 淋巴管生成的分子调节

VEGF家族包括VEGF (也称作VEGF-A) 、VEGF-B、VEGF-C、VEGF-D和PIGF (placenta growth factor) , 均有VEGF同源结构或VEGF同源区 (VEGF homology domain, VHD) 保守序列, 但VEGF-C/VEGF-D在结构上与其他成员有时不同, 其N、C末端分别有一段前肽序列, 前肽的蛋白酶解过程影响着VEGF-C/VEGF-D的生物活化。Karkkainen等[7]发现完全缺乏VEGF-C的鼠在出生前即死亡, 而VEGF-C呈不同形式缺陷的鼠出生后常产生腹腔乳糜液集聚, 提示VEGF-C的单一功能不全即影响淋巴管的发育。VEGF-C/VEGF-D诱导淋巴管生成的作用已在转基因鼠或其他动物模型上得到证实, Jeltsch等[8]将VEGF-C的c-DNA插入细胞角蛋白14 (k14) 启动了靶向表达于鳞状上皮的基底细胞, 然后转入小鼠体内, 在转基因小鼠皮肤的表皮与内皮细胞层之间观察至较大的扩张的管状结构, 经电镜和免疫组化染色证实为新生的淋巴管, 淋巴内皮细胞增生活跃, 淋巴管宽度2倍于对照组, 表明VEGF-C高表达可诱导淋巴管生成。Skobe等[9]在人类乳腺癌MDA-MB-435细胞自发性乳腺癌转移模型中证实, VEGF-C基因的高表达又促进该肿瘤组织中新生淋巴管的生成。Karpanen等[10]应用腺病毒重组VEGF-C转染人乳腺癌细胞MCF-7, 并在SCID小鼠原位移植瘤模型中观察到瘤周淋巴管的增生及瘤细胞的淋巴管侵润。

总之, VEGF-C主要通过增加侵润肿瘤细胞的表面积, 促进淋巴内皮的增生, 增加通透性或改变淋巴内皮细胞间的黏着力或改变淋巴内皮的某些化学因子、细胞因子表达, 改变组织间高压力。血管间隙增加、组织淋巴液增加是肿瘤细胞进入脉管循环的决定因素。

3 肿瘤淋巴管生成与淋巴道转移

恶性肿瘤细胞局部淋巴道转移为许多实体肿瘤进展的一种早期事件, 而淋巴管又是癌播散的主要途径, 恶性肿瘤细胞通过黏附、迁移等过程侵入毛细淋巴管, 然后聚集形成病栓进入下一级淋巴管和局部淋巴结, 形成淋巴道转移。Amioka等[11]在139例黏膜下侵润性胃癌的研究中发现, 肿瘤组织VEGF-C表达与肿瘤侵润深度、淋巴管受侵以及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同时在12例胃癌与正常胃黏膜配对研究中发现, 胃癌组织中VEGF-C mRNA明显高于对照组, 免疫组化染色和原位杂交结果均显示, VEGF-C在胃癌组织中有较高表达, 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发现VEGF-C的阳性表达, 淋巴管侵润与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 VEGF-C阳性组微血管明显高于阳性组。其研究结果提示VEGF-C高表达又促进胃癌的淋巴道转移。Stacker等[12]采用一株高转移表型并具有同源性VEGF-C高水平表达的人肺癌细胞系LNM35细胞, 通过腺病毒载体稳定转染VEGFR-3-Ig过度表达, 当细胞在免疫缺陷小鼠中生长形成肿瘤时, 将抑制肿瘤淋巴管生成和淋巴结转移, 随后对免疫活性小鼠采用相同方法复制的乳腺肿瘤中也同样显示淋巴结转移被抑制, 但先前存在的淋巴管并不受VEGF-3-Ig的影响。提示对淋巴管转移来说, 新形成的淋巴管可能更重要。所以, 肿瘤淋巴管内皮可能有独特的分子决定簇, 又成为进一步抗肿瘤淋巴管生成治疗的靶点[13]。

4 抗肿瘤淋巴管治疗性调控

肿瘤淋巴管治疗可分为2种途径, 抑制肿瘤新生淋巴管和阻止已形成的肿瘤淋巴管。目前, 治疗方法主要集中在前者, 而且主要针对VEGF-C/VEGF-D与VEGFR-3信号通道。Achen等[14]应用一种阻断与VEGFR-2及VEGFR-3结合的中和性VEGF-D单克隆抗体成功抑制了血管和淋巴管生成及淋巴道转移。VEGFR-3酪氨酸激酶催化后的小分子抑制剂也可永远阻断这个信号通道。Jain等[15]通过用阻断VEGF-C与VEGFR-3结合的VEGFR-3抗体, 成功地抑制了肿瘤的淋巴管生成与转移, 抗肿瘤新生淋巴管治疗有望成为继抗肿瘤新生血管治疗之后的又一个肿瘤生物治疗新模式。但值得注意的是, 若VEGFR-3信号对于成熟淋巴管的完整性和功能是必要的, 针对肿瘤中VEGFR-3信号通道的靶向治疗的同时, 正常组织中的淋巴管功能受到伤害, VEGFR-3在成熟淋巴管中的作用目前尚不清楚。Perand等[16]在人VEGFR-3的噬菌体文库筛选过程中得到HF4-3C5, 其与VEGF-C亲和力远远超过了VEGFR-3, 它强有力的抑制活性VEGFR-3与固定的VEGF-C结合, 阻断了VEGF-C介导的细胞有丝分裂, 抗淋巴管生成治疗肿瘤的优越性在于不易引起耐药性, 药物易于到达靶细胞, 全身不良反应小以及适用性广, 几乎可以针对所有的实体瘤, 甚至非实体瘤。因此将传统的化疗、放疗、手术及免疫治疗与肿瘤的淋巴管基因治疗相结合, 这将给肿瘤治疗带来希望。

综上所述, 淋巴管系统肿瘤参与肿瘤生长与转移的各个环节, 肿瘤转移的早期诊断有赖于应用特异敏感的淋巴管标记分子, 以早期对淋巴道转移为主的肿瘤为切入点, 深入探讨肿瘤淋巴管生成的调控机制, 与淋巴道转移的研究, 将成为血管生成机制研究之后的另一前沿领域。针对该机制开发靶向药物有望成为肿瘤生物治疗的希望。若对所表达的融合蛋白进行分离纯化, 同时进行动物免疫保护性实验, 可用于抗VEGF-C疫苗的研制, 为肿瘤淋巴管转移治疗开辟新途径。

淋巴肿瘤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健康体检者和肿瘤患者,总共98例。其中,健康体检者(健康组)42例,男24例,女18例;年龄45~64岁,平均53.2岁。肿瘤患者(肿瘤组)56例,均经过病理或细胞学确诊且临床分期为Ⅳ期;其中,男30例,女26例;年龄43~67岁,平均54.5岁;肺癌22例,大肠癌18例,乳腺癌14例,其他2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试剂和仪器

美国Beckman Coulter公司四色数字化流式细胞仪及其相应配套试剂。

1.3 标记和检测

采集肿瘤患者及健康体检者血标本,取标记抗体各10μ分别加入Tru COUNT试管管底,然后加入乙二胺四乙酸(EDTA)抗凝血100μl,充分混匀,室温避光染色20 min,再加入溶血素500μl,充分混匀,室温避光15 min,再加500μl的磷酸盐缓冲液(PBS),室温避光10 min,后进行流式细胞术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用SPSS 11.5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T淋巴细胞亚群表达水平比较

肿瘤组与健康组比较,T淋巴细胞亚群中CD3+比值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8+比值上升,CD4+、CD4+CD8+比值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2.2 两组B细胞亚群与NK细胞表达水平比较

肿瘤组与健康组比较,B细胞亚群比值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K细胞活性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研究表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与机体免疫功能具有密切的关系,免疫力低下的人群肿瘤发生率高,而肿瘤发生后又能产生免疫抑制因子抑制宿主的免疫功能[3]。肿瘤发生后机体抗肿瘤免疫的效应机制以由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为主,根据是否表达CD4或CD8分子,T细胞可分为CD4+T细胞或CD8+T细胞,CD4+T淋巴细胞具有细胞毒性作用及辅助B细胞产生抗体等作用,CD8+T淋巴细胞可特异性杀伤靶细胞。本实验晚期肿瘤患者T细胞亚群中CD8+比值上升,CD4+、CD4+/CD8+比值下降,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失调,可以说明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细胞免疫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抑制,与相关报道一致[4],机体通过T淋巴细胞调节蛋白质抗原引起的免疫应答及清除细胞表面抗原或细胞内微生物的效应作用减弱。

近年来,关于肿瘤患者的体液免疫实验报道不一,对B淋巴细胞亚群的研究也较少[5],肿瘤的体液免疫是B细胞及抗体依赖的杀伤作用,同时诱导T细胞对肿瘤的应答,发挥抗肿瘤作用。本实验通过肿瘤患者及健康体检者比较可以看出肿瘤患者B细胞亚群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提示晚期肿瘤患者的体液免疫功能受到抑制,使其通过激活补体系统溶解肿瘤细胞,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抗体的调理作用等减弱,从而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同时,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在免疫过程中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但B细胞亚群有可能较T细胞亚群更加灵敏地反映机体的免疫功能状况。

NK细胞是正常机体中对肿瘤细胞具有高度细胞毒性作用的淋巴样细胞,主要通过穿孔素依赖和穿孔素非依赖的机制控制肿瘤生长及其转移。NK细胞又是不同于T、B淋巴细胞的淋巴细胞群。它们在体内相对较少,来源于骨髓的大颗粒细胞。它们不需预先致敏即能分泌细胞毒因子,从而杀伤肿瘤细胞[6],在抗肿瘤免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大量研究工作已证实,宿主对机体内发生的肿瘤组织有自发性抵抗现象[7],而生物应答调节剂可逆转肿瘤诱导的对NK细胞的抑制作用。但在本实验结果中,NK活性没有统计学意义,尚不能体现晚期肿瘤患者机体NK细胞发挥杀伤肿瘤细胞作用。

结合本研究,晚期肿瘤患者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与相关报道结果一致[8],体液免疫较细胞免疫下降明显,提示B细胞亚群有可能较T细胞亚群更早地反映机体的免疫功能状况,晚期肿瘤患者体液免疫可能优于细胞免疫显示患者的免疫功能状况。同时,恶性肿瘤患者免疫功能如果能够提高,可能有利于肿瘤的控制,这也给临床医生应用提高免疫力药物提供了依据。由于本研究病例数少,笔者将增加样本进一步深入研究。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晚期肿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特点,探讨其免疫功能状况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56例晚期肿瘤患者(肿瘤组)及42例健康体检者(健康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计数,并对其作比较。结果:肿瘤组较健康组T细胞亚群CD8+比值上升,CD4+、CD4+/CD8+比值下降,差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CD3+比值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细胞亚群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K比值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晚期肿瘤患者的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功能均低于健康人,其中体液免疫下降较明显,对临床应用提高免疫力药物也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淋巴细胞亚群,免疫功能,流式细胞术

参考文献

[1]王润洁,胡红,黄芳,等.胃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临床医学工程,2009,16(9):26-28.

[2]王桂芝,秦文华.化疗对肿瘤患者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J].中华全科医学,2009,7(12):1307-1308.

[3]Yo Koyama WM.Natural kill cell receptors specific for major histocom-patibilty complex.Class I moleculesproc[J].Natl Acad Sci USA,1995,(92):3081.

[4]齐红,石虹,刘玉侠,等.253例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9,13(11):1589-1590.

[5]Geunwoong N,Jae HL.Regulatory B cells and allergic diseases[J].AllergyAsthma Immunol Res,2011,3(3):168-177.

[6]肖刚,赵则.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中CD4+、CD45、RA+和CD4+、CD43、RO+T细胞的变化意义[J].中华肿瘤杂志,2003,25(4):362-364.

[7]Maehara Y,Tomisaki S,Oda S,et al.Lymph node metastasis and rela-tion to tumor growth potential and local immune response in advancedgastric cancer[J].Cancer,1997,74(2):224.

淋巴肿瘤 篇8

资料与方法

实验材料:BALB/c小鼠购自广西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 H22肝癌细胞株购自中国典藏中心。Percoll、Ficoll淋巴细胞分离液购自北京索莱宝。RPMI1640、胰酶、胎牛血清购自GIBCO公司。PE标记的CD3+抗体 (PE-CD3+) 、PE-cy7标记的CD8+抗体 (PE-cy7-CD8+) 、FITC标记的CD4+抗体 (FITC-CD4+) 单克隆抗体及CFSE购自e Bioscience公司。

实验方法:①细胞悬液制备BALB/c小鼠腋下接种肝癌H22, 待肿瘤直径在1.8~2.0 cm时处死小鼠, 无菌操作下剥取肿瘤组织, PBS洗去组织上的血细胞, 将组织放在200目细胞滤器上研磨, PBS缓冲液冲洗, 离心收集细胞, 4m L无血清RPMI1640培养基重悬, 每个标本平均分成两份待用。②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TIL:先用9份Percoll与1份8.5%Nacl混合达到100%, 然后用0.85%Na Cl将100%Percoll稀释至55%、30%两种浓度, 其比重分别为1.075、1.031。用小牛血清浸润15 m L离心管内壁后, 自下而上依次滴加浓度为100%、55%、30%的Percoll各2 m L。上述①中制备的一份细胞悬液缓慢加入含Percoll液试管的液面上, 室温离心 (2 600 r/min, 30 min) 。小心将白色的单核淋巴细胞层吸出, PBS洗涤2次, RPMI1640培养基重悬。③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TIL:取①中制备所得细胞悬液用PBS重悬至4 m L, 缓慢加入含4 m L Ficoll液试管的液面上, 室温离心 (2 000 r/min, 20min) , 细胞悬液分成3层, 小心将白色的单核淋巴第2层细胞 (即TIL) 吸出, PBS洗涤2次后, RPMI1640培养基重悬TIL。④细胞计数及活力鉴定:将上述两种方法分离的TIL悬液分别做适当稀释 (约1×106个细胞/m L) , 将细胞悬液与0.4%台盼蓝溶液以9:1混匀, 取20μL加至含盖玻片的血细胞计数板上, 于3 min内完成镜下观察, 分别计数活细胞和死细胞。⑤CFSE标记TIL检测细胞增殖的方法:离心收集TIL, 取1×107个细胞, PBS洗涤2次, 将CFSE加入细胞悬液中 (5μmol/L) , 37℃避光孵育10 min。加入10倍体积的冷RPMI1640完全培养液, 洗涤3次。RPMI1640完全培养液重悬, 置37℃、5%CO2培养箱中培养。分别在第3、5、7天收集细胞, 100 m L PBS重悬细胞,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增殖情况。⑥流式细胞术检测CD3+T、CD4+T及CD8+T细胞所占比例:100μL PBS重悬TIL, 加入anti-CD3+抗体 (2μL) , anti-CD4+抗体 (0.5μL) , anti-CD8+抗体 (1.25μL) , 混匀后4℃避光孵育30 min, PBS洗涤, 加入100 m L缓冲液重悬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型细胞比例。

结果

两种方法分离的淋巴细胞数量、存活率: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的TIL数为 (3.28±0.78) ×107, 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的TIL数为 (2.02±0.76) ×10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两者细胞存活率均>9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IL的分裂和增殖能力:对用两种方法分离的TIL取相同的数量, 用CFSE标记 (标记前如图1a, 标记后如图1b, 图中结果表明CFSE对两种方法分离的TIL标记率均可达99%以上) , 加入含IL-2的完全培养基, 在37℃、5%CO2培养箱中培养, 分别在培养的3、5、7 d收集细胞, 上流式仪检测TIL的分裂、增殖。Percoll法分离得到的TIL增殖能力较Ficoll法强 (P<0.05) , 见表1。

注:与Ficoll组相比, *P<0.05, **P<0.001。

各型淋巴细胞所占比例:Percoll法分离得到的TIL中的CD3+T、CD4+T、CD8+T细胞纯度都较Ficoll法较高 (P<0.05) , 见表2。

讨论

现在有多种常用淋巴细胞分离的方法, 包括梯度离心法、免疫磁珠分选法以及流式分选法。在获取淋巴细胞纯度要求不高的情况下, 从综合费用以及可操作性上考虑, 常用梯度离心法来获得淋巴细胞。梯度离心法主要有Percoll和Ficoll两种方法。

Percoll是一种包有乙烯吡咯烷酮的硅胶颗粒, 渗透压低黏度小且扩散常数低, 所形成的梯度十分稳定, 因此分离获得的淋巴细胞百分率较高并且其分离得到的T淋巴细胞纯度较高。Percoll不穿透生物膜, 对细胞无毒害作用, 分离得的淋巴细胞存活时间较久, 且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 细胞增殖迅速。

Ficoll是由葡聚糖和泛影酸钠组成比重在 (1.077±0.001) 的分层液, 能分离得到的细胞比重固定, 但淋巴细胞大小与比重也不完全一致, 因此分离得到的淋巴细胞较少且不完全。这解释了本实验中分离得的淋巴细胞纯度不高的实验结果。因泛影酸钠对细胞有一定的毒害[7], 在分离过程中细胞受损, 分离得的淋巴细胞纯度不高且存活时间相对较短, 增殖速度缓慢。

有报道认为, 肿瘤组织内浸润的CD8+T细胞数量与患者预后呈正相关, 其数量越多, 预后越好。CD8+T细胞比例增加能够增强TIL杀伤黑色素瘤细胞的能力。本研究结果显示, 同等条件下Percoll法分离所得TIL中的CD8+T纯度都较Ficoll法高。这提示采用Percoll法分离的TIL能更好地应用于抗肿瘤活性研究。不仅如此, 考虑到Percoll法所得TIL中CD3+T、CD4+T细胞比例均高于Ficoll法, 因此将更有利于后续研究的开展。

本研究表明在移植瘤淋巴细胞的分离过程中, Percoll分离所得淋巴细胞率较高, 且分离的T淋巴细胞纯度较高, 与即时分离的淋巴细胞二者存活率相近, 但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 Percoll分离的淋巴细胞分裂及增殖能力较强。因此, Percoll较Ficoll在对移植瘤淋巴细胞的分离上效果好且对淋巴细胞的毒害作用较小, 且Percoll可以根据实验需要特定密度, 用途广泛得多。但Ficoll的经济成本较Percoll要低, 且操作较简单, 因此可根据实验目的权衡。

摘要:目的:比较Percoll和Ficoll两种淋巴细胞分离液对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纯度及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用Percoll及Ficoll两种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H22肝癌小鼠皮下移植瘤内淋巴细胞, 对细胞首先行锥虫蓝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计算细胞总数和存活率, 最后用流式细胞仪分析淋巴细胞纯度及分裂、增殖能力。结果:Percoll及Ficoll分离所得TIL总数分别为 (3.28±0.78) ×107和 (2.02±0.76) ×107;Percoll分离所得第3、5、7天的TIL增殖率分别为 (22.8±2.31) %、 (39.1±1.94) %、 (69.85±1.68) %;Ficoll分离所得第3、5、7天的TIL增殖率分别为 (13.25±1.68) %、 (23.7±5.31) %、 (41.5±1.56) %。Percoll分离所得TIL中CD3+T、CD4+T、CD8+T细胞分别为 (73.2±6.8) %、 (49.1±10.2) %、 (22.0±1.4) %;Ficoll分离所得TIL中CD3+T、CD4+T、CD8+T淋巴细胞分别为 (47.9±5.0) %、 (29.1±8.4) %、 (19.7±5.0) %。结论:与Ficoll相比, Percoll分离所得H22肝癌小鼠皮下移植瘤TIL的细胞得率和纯度更高、增殖力较强, 将更有利于后续研究。

关键词: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分离液,密度梯度分离,肝癌移植瘤

参考文献

[1]江珊珊, 唐艳, 潘科, 等.肝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 (TIL) 体外扩增及特性研究[J].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2014, 36 (7) :970-975.

[2]蒋就喜, 康伟芳, 王雪雯, 等.人肠道组织中CD3+T CD4+T淋巴细胞分选方法的建立[J].重庆医学, 2014, 43 (2) :206-210.

[3]杨芳, 伍菲凡, 王晓燕, 等.Ficoll和Percoll法分离结直肠癌相关巨噬细胞的比较[J].实用医学杂志, 2015, 31 (9) :1394-1398.

[4]李彩霞, 苏秀兰, 李国华, 等.肺癌胸腔积液树突状细胞培养与鉴定及抗肿瘤作用的观察[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12, 19 (21) :1640-1642.

[5]廖云梅, 姜南雁, 张梦洁, 等.黑色素瘤小鼠体内CD8+记忆T细胞亚群特性研究[J].免疫学杂志, 2013, 29 (11) :921-926.

[6]韩曼, 朱晓云, 刘喜明.Ficoll及Percoll分离、纯化金黄地鼠肝细胞方法比较研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7 (10) :843-845.

上一篇:构建PACS系统下一篇:郑州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