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结结核

2024-09-23

淋巴结结核(通用11篇)

淋巴结结核 篇1

近年来, 肺结核发病率呈逐渐回升趋势, 并以老年人群为主要发病人群。目前, 临床上仍以保守药物法作为肺结核的主要治疗方案。颈部淋巴结结核是肺结核患者常见的一类并发症, 其多因结核杆菌对颈淋巴结造成感染所致[1]。中医学将颈部淋巴结结核称为瘰疬, 在本次调查中, 笔者也将重点分析结核丸联合常规抗结核方案治疗老年肺结核合并颈部淋巴结结核的临床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 1 对象选取2011 年1 月至2013 年12 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肺结核并颈部淋巴结患者120 例, 按照治疗方法的差异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 每组患者30 例。观察组男40 例、女20 例, 患者年龄为60~ 80 岁, 年龄 ( 75. 0 ± 2. 5 ) 岁; 对照组男38 例、女22 例, 患者年龄为60 ~ 79 岁, 年龄 ( 74. 3 ± 2. 4) 岁。两组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2001 年制订的肺结核诊断标准, 又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对于颈部淋巴结结核的诊断标准。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无差异 ( P > 0. 05) ,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对照组患者以常规抗结核方案进行治疗, 具体如下: 治疗药物包括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及对氨基水杨酸。其中异烟肼300 mg/次, 1 次/d; 利福平450 mg / 次, 1 次/ d; 吡嗪酰胺, 口服, 与其他抗结核药联合, 15 ~ 30 mg/kg/d顿服, 或50 ~ 70 mg/kg, 每周2 ~3 次; 对氨基水杨酸1 000 mg / 次, 1 次/ d。连续3 个月。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结核丸进行治疗, 具体情况如下: 结核丸 ( 生产厂家: 甘肃天水岐黄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 国药准字Z20025187) , 其主要成分包括龟甲 ( 醋制) 、百部 ( 蜜炙) 、鳖甲 ( 醋制) 、紫石英 ( 煅) 、地黄、熟地黄、天冬、北沙参、牡蛎、阿胶、龙骨、麦冬, 1 丸/次, 2 次/ d。

1. 3 疗效判定指标 ( 1) 肺结核疗效判定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痰菌转阴率进行对比。 ( 2) 颈部淋巴结结核判定指标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具体划分如下: 治愈: 颈部肿块消除, 临床不适消失; 好转: 颈部肿块减小体积≥1 /3, 临床症状改善; 无效: 颈部肿块无缩小趋势, 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治疗总有效率 ( % ) = 治愈率 ( % ) + 好转率 ( % ) 。

1. 4统计学方法所得数据以SPSS 17. 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计数资料以百分比形式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 ( 均数 ± 标准差) 形式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以P <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痰菌转阴率对比我院对两组患者的痰菌转阴率进行观察比较, 由结果可知, 观察组患者的痰菌转阴率为96. 7 % , 对照组患者的痰菌转阴率为93. 3 % , 组间比较无差异 ( P > 0. 05) , 见表1。

2. 2 颈部淋巴结结核治疗效果由结果可知, 观察组患者颈部淋巴结结核治疗治愈40 例、好转16 例、无效4 例, 治疗有效率为93. 3 % ; 对照组患者颈部淋巴结结核治疗治愈18 例、好转22 例、无效20 例, 治疗有效率为66. 7 % ,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 P <0. 05) , 见表2。

a为与对照组比较χ2=5.42, P<0.05

3 讨论

肺结核发病率近年来逐渐回升, 老年人群因体质虚弱、免疫系统功能减弱而成为肺结核的易感人群[2]。同时因老年患者对于肺结核病症知识不了解, 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进而引发颈部淋巴结结核, 增加了治疗难度。从中医学角度看, 颈部淋巴结结核又称为“瘰疬”, 并以痰多、气虚为主要临床表现。在本次调查中我院重点分析了结核丸联合常规抗结核方案治疗老年肺结核合并颈部淋巴结结核的临床效果。

常规抗结核治疗药物包括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及对氨基水杨酸等, 上述药物可有效抑制或杀灭结核杆菌, 促进肺部病灶吸收, 加速痰菌转阴。结核丸是中药制剂, 其主要分为包括龟甲、百部、鳖甲、紫石英、生地黄、熟地黄、天冬、北沙参、牡蛎、阿胶、龙骨、麦冬等, 其中北沙参、生地黄、龟骨、百部、鳖甲等可滋阴润肺, 阿胶、熟地黄可提高免疫力, 天冬、龙骨、麦冬可止咳镇静。上述药物相配伍, 可止咳化痰、滋阴润肺, 并能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3]。由本次调查结果可知, 两组患者均取得较好的抗结核治疗效果, 其在痰菌转阴率上无差异, 但观察组患者颈部淋巴结结核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 这一结果可有效说明, 结核丸联合常规抗结核方案治疗老年肺结核合并颈部淋巴结结核具有积极作用。

因此, 结核丸联合常规抗结核方案治疗老年肺结核并颈部淋巴结结核效果显著, 可有效改善病症, 促进患者康复。

摘要:目的:评价结核丸联合常规抗结核方案治疗老年肺结核并颈部淋巴结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老年肺结核并颈部淋巴结结核患者120例, 按照治疗方法的差异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 每组患者60例。对照组患者以常规抗结核方案进行治疗, 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取结核丸治疗,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痰菌转阴率为96.7%, 对照组患者的痰菌转阴率为93.3%, 组间比较无差异 (P>0.05) ;观察组患者颈部淋巴结结核治疗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66.7%,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结核丸联合常规抗结核方案治疗老年肺结核并颈部淋巴结结核效果显著, 可有效改善病症, 预防恶化。

关键词:结核丸,常规抗结核方案,老年肺结核,颈部淋巴结结核,效果

参考文献

[1]魏兰, 李玉琢, 贾新转, 等.结核丸联合常规抗结核方案治疗老年肺结核合并颈部淋巴结结核的临床研究[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15, 37 (1) :16-20.

[2]何亚荣, 李凤秋.老年肺结核患者的临床护理探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 6 (1) :122.

[3]王世其.结核丸辅助抗结核药物治疗老年肺结核30例的临床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1, 31 (4) :698-699.

淋巴结结核 篇2

淋巴结结核发病原因有两种:一种是结核杆菌通过上呼吸道或随食物在口腔及鼻咽部尤其是扁桃体腺引起的原发灶上感染。后沿淋巴管到达颈部浅深层淋巴结。各部位多为单侧性淋巴结。受累咽部。重发病以上吸收后受累淋巴结核仍继续发展形成冷脓肿或溃疡。

另一种是原发结核感染后血中结核杆菌随血行进入内侧颈淋巴结,引起颈淋巴结核;还可以从腰腹部淋巴感染,然后汲及深部淋巴结群继发感染,在颈淋巴结结核发病中较为常见。

中医说结核杆菌可通过淋巴或血行途径感染颈部淋巴结,鼻咽部、口腔、喉部结核多通过粘膜下淋巴回流感染到淋巴结,肺部结核则可通过血行或淋巴途径感染淋巴结。而民间医者常说此病发病原因:病人由于常和家人或邻里之生气过多,脾气暴躁引起。

淋巴结结核 篇3

中图分类号:R186 文献标识码:B文献编号:1671-4954(2010)07-486-02

doi:10.3969/j.issn.1671-4954.2010.07.014

一般情况下,婴幼儿卡介苗初种后,患淋巴结结核较少见。我院2001~2008年共收治13例初种卡介苗引起淋巴结结核的患儿,均经手术切除病灶,做病理检验明确诊断,现将其临床特点、诊断治疗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13例,男10例,女3例。年龄1~12个月 12例,2.5岁1例。13例患儿均于出生后第2天接种卡介苗,接种方法均系在左上臂外侧三角肌中部略下处皮内注射0.1ml。其中8例卡介苗为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其余5例产地不详。注射地点分布在南阳市、区级6家医院。

临床表现:13例患儿均以左侧腋窝无痛性肿物就诊,出现症状时年龄1个月~2.5岁,其中1~5个月10例,8~12个月2例,2.5岁1例。13例患儿均为偶然发现左侧腋窝肿物。肿物逐渐增大,无结核中毒症状,生长发育正常。体查:左侧腋窝局部隆起的肿物,局部肤色正常的6例,青紫或红肿的4例,皮肤破溃的2例,均能扪及直径2~4cm的肿物,质地软或中等硬,边界清楚有分叶。6例与皮肤有粘连,2例有波动感及轻压痛。左上臂三角肌下缘均见卡介苗接种后遗留的瘢痕,直径0.2~0.5cm。结素实验呈阳性或强阳性,血常规是WBC平均值12.5×109/L,>10.0×109/L 10例,淋巴细胞比例平均65%,>50%11例,B超检查探及直径1~2cm的混合性包块,部分液化有包膜,包膜厚,血流信号不丰富。胸部X线提示肺部未见明显异常,病理诊断为淋巴结结核,部分病例累及皮下组织及皮肤,镜下见结核性肉芽肿,干酪坏死,灶状钙化。结核结节内见多核巨细胞,均未见结核杆菌,肿物内细菌培养阴性。

2 结果

2例肿物自行破溃形成窦道,3例被误诊为普通脓肿行切开引流,伤口长期不愈合。上述5例在全麻下行窦道及肿物切除,一期缝合切口,余8例术前已考虑为淋巴结结核,于肿物破溃前行肿物切除,一期缝合切口。13例切口均甲级愈合,术后口服抗结核药物3个月,随诊至今无复发及全身其他部位结核。

3 讨论

卡介苗为卡介菌经培养后收集菌体加入稳定剂冻干制成,使用时加入稀释剂,放置约1秒钟,振动溶解并充分摇匀方可使用。正常新生儿常规在出生第2天接种卡介苗,接种部位为左上臂外侧三角肌中部略下处皮内注射0.1ml,接种局部异常反映发生率为5%~20%,一般为皮肤接种处出现化脓、溃疡或化脓性淋巴结炎,而淋巴结结核较少见,我院近7年仅收治13例初种卡介苗引起淋巴结结核的病例。可能由于菌苗稀释不均匀,注射菌量过多,或者超量深部接种,外加患儿自身免疫力不健全,毒力强的细菌可沿淋巴管播散至近端淋巴结中形成淋巴结结核。卡介苗接种后淋巴结结核一般发生于同侧腋窝淋巴结,症状大部分于接种后1~4个月出现。本组病例初始症状均为左侧腋窝无痛性肿物,2例自行破溃,流出豆腐渣样物,伤口长期不愈。因肿物位于皮下,部分病例有红肿及波动感,易误诊为普通脓肿而行切开引流,导致伤口长期不愈形成窦道,增加了患儿的痛苦及手术难度。

综上所述,若患儿同侧上臂有接种卡介苗史,年龄1~12个月腋窝出现无痛性肿物,B超检查探及混合性包块,结素实验阳性或强阳性,以及无结核病密切接触史者应考虑为卡介苗接种后淋巴结结核。

卡介苗腋窝性淋巴结结核,治疗以手术将病灶切除为首选。有报道抗结核治疗加剧部反复清创换药也可治愈,但治疗时间较长,平均为3个月以上。也有报道[1]单纯服用雷米封,每日每千克10mg,持续3个月仍未治愈者。本组13例均在全麻下行病灶及所累及的皮下组织及皮肤切除术,术中破溃流出豆腐渣样物、干酪样物,部分混有脓液,需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后再缝合切口。本组13例手术后均甲级愈合,随诊至今无复发及出现全身其他部位结核。

4 结论

卡介苗腋窝淋巴结结核较少见,深入了解其临床症状及体征,避免误诊误治。治疗时应切除病变淋巴结,及结核浸润的皮肤及皮下组织,并加以抗结核药物治疗,效果好,临床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外科治疗腋窝淋巴结结核的效果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7月~2014年6月于我院住院并经病理确诊的腋窝淋巴结结核患者21例,其中男8例,女13例;年龄16~56岁,平均(32.5±4.2)岁;平均体重(58.2±5.8)kg;发病部位:右侧腋窝10例,左侧腋窝9例,双侧腋窝2例;合并肺结核8例,合并结核性胸膜炎3例,单纯腋窝淋巴结结核10例;外院手术后复发5例。病程从4周到6个月不等,已经内科系统抗结核治疗2个月以上者12例,其余9例均为初治患者,未行抗结核治疗,所有入选患者的合并症均控制稳定。均可于腋窝扪及一枚或多枚质硬肿大淋巴结,直径3~10 cm,边界清晰4例,融合成块3例,脓肿形成9例,破溃5例。临床表现:高热(体温>39.1~41℃)2例(9.5%),低中热(体温37.3~39℃)6例(28.5%),乏力3例(14.3%),盗汗2例(9.5%),消瘦1例(4.8%)。

1.2 诊断标准

所有病例均根据以下标准[5]诊断为腋窝淋巴结结核:(1)淋巴结穿刺经病理诊断为结核性病变。(2)直接或穿刺取得干酪样脓液,涂片镜检未发现化脓性细菌;(3)经B超检查,符合淋巴结结核病改变。

1.3 治疗方法

1.3.1 药物治疗

术前采取以下方法治疗:(1)21例患者均给予正规方案的抗结核治疗,行抗结核治疗2周以上;初治患者2HRZE/9~15HRE,复治患者3HRZES/9~15HRE;18例患者顺利完成12~18个月规范的抗结核治疗,2例因出现药物胃肠道反应,1例出现肝功能异常后调整抗结核治疗方案,疗程延长至24个月。(2)若病变局部液化明显,行B超定位,给予胸穿抽脓液或放置细引流管引流,以避免病变过早破溃。(3)积极治疗其他合并症,对症、支持治疗。(4)如病变已经破溃,予局部换药,谨慎清创。(5)行胸部增强CT,显示淋巴结病变的分布、大小、密度,以及腋鞘结构的关系。(6)术前行B超进行病变体表定位,以利于设计切口。

1.3.2 外科治疗

术前腋窝备皮,患者取平卧位,上臂外展约90°,术野常规消毒,铺无菌巾单。所有病例均采用经口插管静脉复合麻醉方式,行功能性区域性腋窝淋巴结清扫术。

1.4 观察指标

术后继续抗结核治疗,随诊12~18个月,设有专门负责随访工作的人员,完成相应信息的采集录入工作。抗结核治疗12个月后观察临床症状,淋巴结大小变化、脓肿及窦道的变化、局部皮肤红肿、有无新发病灶等;评价淋巴结结核治疗治愈情况,治愈标准:肿块消失、疼痛消失、分泌物消失、溃疡面或窦道完全愈合、淋巴结缩小至1 cm及以下、B超或CT显示无明显积液、体温正常、全身症状消失、化验指标正常。

2 结果

2.1 实验室检查

血沉增快者13例,血常规:白细胞升高(11×109~13.6×109/L)2例,血红蛋白下降(85~105 g/L)4例。所有患者肝肾功能均正常。腋窝超声检查提示:低回声包块6例,多发异常结构肿大淋巴结6例,混合性包块9例,内部回声不均匀,多为融合形态,可液化或钙化,亦可出现强光团并伴有声影。肺部影像学检查:8例示继发性肺结核表现,3例示胸膜炎表现,10例肺部未见明显结核病灶。病理组织学检查:细胞学检查均可见到结核结节、干酪样坏死、朗格罕斯巨细胞等特异性结核改变,均提示淋巴结结核,并多基于炎性肉芽肿而诊断[6],其中抗酸染色阳性2例。

2.2 手术方法

全麻成功后,取平卧位,患侧上肢悬吊。16例患者取腋窝U型切口以避开腋毛棱形分布区域,5例患者因为伤口破溃及窦道行垂直腋窝皮纹的梭形切口。潜行游离皮瓣,悬吊。7例患者多组病变淋巴结结构清晰,无融合,行淋巴结切除术。14例患者病变融合,液化不完全,采用刮勺清除液化、融合形成脓肿病灶,无明显液化的病变淋巴结通过精细的锐性解剖切除。术中避免损伤肋间臂神经和腋窝血管的分支。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放置引流管,连接负压吸引器,缝合伤口,适当加压包扎。

2.3 手术一般情况

21例患者手术过程均顺利,平均手术时间(2.23±0.35)h,术中平均出血量(50.35±12.29)m L,术后引流管平均留置时间(5.36±2.08)d,平均引流量(136.74±29.68)m L,临床治愈21例(100%),平均住院时间(12.74±1.52)d。

2.4 淋巴结受累情况

术后病理检查显示,外侧淋巴结受累2例,其中部分液化1例,未液化1例;胸肌淋巴结受累7例,其中部分液化2例,未液化5例;肩胛淋巴结受累1例,无液化;中央群淋巴结受累21例,其中未液化14例,部分液化5例,完全液化2例;尖淋巴结受累13例,其中未液化12例,部分液化1例。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拆线后出院,未发现伤口感染。全组未发现不良事件及死亡病例。

2.5 术后复发

术后随访12~18个月,未发现腋窝淋巴结结核复发。

3 讨论

临床上,淋巴结结核可分为结节型、浸润型、脓肿型和溃疡型4种类型。由于感染时间和对药物治疗的反应不同,一个患者中可有多种类型同时共存。经过正规抗结核治疗后,本组患者术中未发现明显的炎性浸润性淋巴结。腋窝部位隐秘,患者不容易发现,早期易漏诊、误诊,所以其诊断有赖于对该病的高度的临床警觉性及实验室、病理学检查[7],本组研究患者均经病理检查证实为淋巴结结核。腋窝淋巴结结核为结核分枝杆菌侵入腋窝淋巴结所引起的慢性疾病,发病率低,孤立的淋巴结肿大是最常见的早期表现[8]。常无结核中毒症状,发病以单侧腋窝多见,多表现为一至数枚渐进增大的无痛性肿块,随着病情的进展,腋窝淋巴结可与皮肤和周围组织发生粘连、融合成团,最后形成脓肿、破溃、窦道或慢性溃疡,由于腋窝皮下组织疏松,感染易于蔓延,经久不愈,如果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会增加患者治疗时间及痛苦[9]。

淋巴结结核诊断明确后积极规范抗结核治疗、全身化疗是最基础的治疗。遵循肺外结核治疗原则,治疗总疗程12~18个月[10]。淋巴结结核具有较厚而且相对完整的包膜,使全身抗结核药物难以穿透,很难达到有效的组织杀菌浓度[11,12],淋巴结坏死后也不易排出,同时吸收困难,故经药物治疗后见效缓慢[13]。因此,手术是腋窝淋巴结结核的必要的治疗方式。张蔓娜等[8]对24例腋窝淋巴结结核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其中17例患者在正规抗结核治疗基础上行手术治疗,其余单纯抗结核治疗或联合局部清创换药,结果显示:患者行正规抗结核治疗同时手术切除腋窝原发病灶后恢复良好。但目前腋窝淋巴结结核尚无统一的手术适应证。本研究认为确诊腋窝淋巴结结核患者术前经正规抗结核治疗中可行淋巴结摘除术,特别是淋巴结化脓后形成结核性脓肿,在肿大的淋巴结大部分出现液化,波动感明显时应进行手术切开并彻底清除坏死组织。术后需要至少9个月的正规抗结核药物治疗。因此相对于单纯药物治疗,手术具有收效快、方法简单、复发率低、治愈率高等特点,可以缩短病程,达到早期愈合的目的[14]。

腋窝是菱锥状结构,皮肤薄,皮下组织疏松,血管、神经丰富。其中肋间臂神经分支与腋动脉及其分支、腋静脉及其属支纵横成网状。腋淋巴结位于腋血管及其分支之中,或在其属支周围的结缔组织中,按照其分布位置可分为外侧淋巴结、胸肌淋巴结、肩胛淋巴结、中央群及尖淋巴结[15]。手术术野大致范围是前至胸大小肌,后至背阔肌,上至腋鞘区域,在血管神经网格状结构中切除淋巴结病变。腋窝淋巴结结核常表现为多组受累,中央群最易受累,尖群受累频次也很高,且不易液化,由于该组淋巴结与腋窝血管神经关系密切,手术难度较大。本组患者术后病理结果提示,均为多组淋巴结发病。因此,应仔细探查术野内远隔部位的淋巴结,以免遗漏造成复发。由于淋巴结结核属于感染性病变,因为病变的渗出、粘连、浸润,使手术解剖相对困难。包膜完整的结节型淋巴结结核处理相对容易。通过术前B超定位和术中触诊,定位病变淋巴结,紧贴其包膜将其完整摘除,并沿淋巴结引流方向向上下游探查,以免遗漏导致复发。脓肿型和溃疡型淋巴结结核都伴随着明显的液化,常常伴有窦道形成,区别在于皮肤是否破溃,而淋巴结脓腔壁的处理相似。

由于腋窝皮肤松弛,在腋窝下部沿腋毛棱形分布区域外侧做U型切口并游离全厚皮瓣,通过牵拉皮肤,均可获得手术术野的良好暴露,本组U型切口直线长度均不超过5 cm。对于没有皮肤红肿、溃破的腋窝淋巴结结核患者,可采用此切口。对于红肿的皮肤,要慎重切除。结核脓液浸润侵蚀皮肤导致红肿,大部分情况下仍然有生机。切除皮肤过多,会导致伤口张力过大,缝合困难,需要成形手术或者植皮[16]。对于有明显红肿、破溃的溃疡型病变,则需要做沿皮纹方向的梭形切口,并尽量避开腋毛皮肤区域,以避免术后切口因张力增大而裂开。

为了手术安全,避免手术副损伤,切开引流术和以搔刮为主的病灶清除术都曾被作为脓肿型和溃疡型淋巴结结核的主要术式。随着淋巴结清扫技术的成熟,为了手术彻底,避免术后复发,淋巴结清扫术、区域性淋巴结清扫术和功能性区域性淋巴结清扫术被应用于这两种类型淋巴结结核的外科治疗。但是,这一起源于恶性肿瘤的手术方式,切除范围较大。淋巴结结核作为良性疾病,对于手术安全、术后功能、美观的要求较高,需要在处理病变的同时尽可能保留健康组织,避免切除范围过大,造成腋窝空虚、腋窝畸形,甚至上肢功能受限[17]。

淋巴结结核是炎性病变,淋巴结外膜炎性浸润,外膜外呈类纤维板样改变,周围组织粘连紧密不易钝性分开。而且,淋巴结病变可发生干酪样坏死、液化,形成1个或多个窦道,如果手术不彻底,病变易残留、复发[18]。有报道,在类似手术中,为彻底清除病变组织,术中将病变组织连同疏松组织大块切除[19]。为了减少手术损伤,采用精细性解剖,紧贴病变纤维板样组织外壁锐性解剖。对于结节型淋巴结核,紧贴增厚的淋巴结包膜锐性解剖,将病变淋巴结完整切除。对于脓肿型淋巴结结核,保护好术野,切开脓肿,将稀薄脓液吸除,干酪样物质以刮匙尽量清除,探查有无窦道形成。紧贴残留的脓肿外壁,将其切除。探查窦道,判断窦道的走行,清除病变,避免病变残留复发,必要时将窦道沿安全的间隙切开开放引流。本研究发现,病变与血管外纤维膜粘连紧密,但未发现结核病变侵犯血管。术中注意保护神经,尽可能在健康组织中游离受累神经,根据其走行,沿淋巴结间隙或把融合淋巴结劈开,游离病变内神经,加以保护,常常能够避免神经的损伤。个别病例病变与神经关系密切,解剖困难,为避免伤及神经,可在保证无病灶残留的前提下在类纤维板组织层次内游离。由于腋窝淋巴结多组受累,笔者习惯于自下而上、由简至难分组处理。在结缔组织中将病变淋巴结逐一切除,术野逐渐清晰。手术困难点在于腋鞘的解剖,病变淋巴结和腋鞘的解剖层面依次为淋巴结外膜、炎性纤维组织层、腋鞘纤维膜、腋静脉外膜。在淋巴结外膜、炎性纤维组织层之间锐性解剖较安全。遇细条索样结构,有可能是腋血管的分支,尽量保留,如走行进入病变内,则需要妥善处理,以免引起术中及术后出血。本组病例均未出现血管意外和术中、术后大出血。本组病例切除受累淋巴结,没有将淋巴管网及周围结缔组织切除,腋窝组织缺损不大,变形不明显,并未导致复发。

腋窝淋巴结结核分布较广,手术创面较大,大量的毛细血管和淋巴管被切断,术后渗出较多。为了减少术中出血和术后引流,尽可能把成束的纤维结缔组织妥善处理,可以减少小血管渗血和小淋巴管渗液[19]。术毕需要放置合适的引流管,把术野的渗出液体通畅引流出来,也是保证手术成功、避免复发的一个重要因素[20]。根据术野情况,把病灶淋巴结床沿组织间隙打通,把引流管设计成多孔,以保证整个术野的彻底引流。由于腋窝部位皮肤及皮下组织疏松,对患者进行胸带及棉垫加压包扎,以促进皮肤贴紧胸壁,压迫创面,减少引流。加压不宜过紧,以免影响腋窝血管、神经和皮肤的血运。通常日引流量为5 m L,且至少持续2 d,经B超探查手术区域无积液的情况下拔除引流管,拔管后未发生手术区域积液和引流管口渗液。

淋巴性结核的治疗方法 篇5

【方名】淋巴结核方剂一。

【组成】夏枯草60 克 柴胡6 克 鲜鸡蛋14 枚(煮熟)。

【用法】先以水5 碗,煮草药成汁,去渣,再将熟鸡蛋去壳,放入药汁内同 煮,以汁尽为度。每次吃1 枚,每日服2 次,饭后用温水送下,连服7 日为1 疗程,1~3 个疗程。

【治法】软坚散结。

【主治】颈部淋巴结结核,无论男女、新久皆宜。

【出处】中药方剂大全。 中药处方(二)

淋巴结结核的偏方2

【方名】淋巴结核方剂二。

【组成】夏枯草30 克 玄参20 克 当归20 克 丹皮10 克 红花10 克 金银花 15 克 黄芪15 克 昆布30 克 海藻30 克 牡蛎20 克 地丁20 克。

【用法】上药共为细面,炼蜜为丸,每丸重9 克。早晚各服1 丸,白水送服。

【主治】瘰疬(淋巴结结核)。

【加减】若瘰疬已经溃破,则可用本方再加桔梗、连翘、百部各10 克,以 增解毒祛痰排脓之效。

淋巴结结核的偏方3

【组成】鲜牡蛎肉50 克、鲜大蒜15 克。

【用法】取适量线面,加水煮至半熟,加入牡蛎肉及大蒜再煮数分钟,食盐 调味。

【主治】颈淋巴结核(瘰疠)。

淋巴结结核 篇6

【摘要】目的:研究16层螺旋CT胸腹部增强扫描对纵隔淋巴结核诊断的方法及其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收治的纵隔淋巴结核120例,选用16层螺旋CT进行胸腹部的常规平扫和增强扫描,2种扫描均选择10mm层厚和1.25mm层厚两种方案,比较其影像学结果。结果:120例患者中,纵隔淋巴结核分区 4区最高(101例)。常规平扫层厚1.25mm在密度不均匀、细小钙化等影像表现上均显著优于层厚10mm(p<0.05)。增强扫描层厚1.25mm与层厚10mm在淋巴结破溃、淋巴结分隔显示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6层螺旋CT具有高速、高空间分辨率的扫描特点,从而获得与常规CT相比更高的安全性和诊断准确度,值得重视。

【关键词】16层螺旋CT;胸腹部;扫描;纵隔淋巴结核;诊断

CT检查是当前临床诊断纵隔疾病的最主要的方法,其诊断价值已经在临床应用中得以证实。随着CT设备和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16层螺旋CT的出现和推广为纵隔疾病的影像学诊断带来了更大的突破。16层螺旋CT的空间分辨率极高,视野更加清晰、广阔,能够清晰显示病灶结构,借助增强扫描方式能显著增提高检出率[1]。本文通过比较16层螺旋CT的常规扫描和增强扫描的诊断结果,来探讨16层螺旋CT的更具价值的扫描方法,以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具体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01-2012.03期间确诊并收治的纵隔淋巴结核患者120例,其中男68例,女52例,年龄19-76岁,平均(32.63.8)岁。120例患者均经经抗痨或经病理确诊疾病。

1.2 CT扫描与阅片

设备选用美国通用公司16螺旋CT,参数为120kv、160mAs,螺距1.375:1,准直器宽16*1.25mm,120例患者均使用此仪器进行常规平扫和增强扫描,两者均先后以层厚10mm、层厚1.25mm标准进行扫描,后者需静脉注射碘海醇,扫描范围为整个胸腹部。

所有患者的CT影像资料均由选定的2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生一同阅片并记录和分析数据,阅片时着重观察、记录肿大淋巴结的数量、部位、大小、密度等特性,以AJCC-UICC制定的國际淋巴结分区标准(1996年)为依据进行分区[2]。

1.3数据处理

采用SPSS17.0进行数据分析,应用配对四格表x2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

2.结果

2.1纵隔淋巴结结核分区

120例患者中,淋巴肿大位置分布为:2区43例,3区38例,4区101例,5区、6区各19例,7区93例,其中累计分区≧2个者86例,合并肺结核83例。

2.2 常规平扫结果对比

研究结果显示,常规平扫层厚1.25mm在密度不均匀、细小钙化等影像表现上均显著优于层厚10mm(p<0.05),具体表现为:密度不均匀109例vs886例,(2=5.63,p=0.0293);细小钙化96例vs81例,(X2=6.72,p=0.0253);中心低密度坏死99例vs68例,(X2=7.79,p=0.0138);中心脂肪密度105例vs76例,(X2=6.98,p=0.0216)。

2.3增强扫描结果对比

增强扫描的影像表现主要为不均匀强化、淋巴结分隔等特点。增强扫描层厚1.25mm与层厚10mm在厚壁及薄壁强化(89例vs86例,X2=3.56,p=0.5869)、不均匀强化上(95例vs89例,X2=3.89,p=0.6821)差异不明显(p<0.05),但在淋巴结破溃(109例vs91例,X2=4.89,p=0.0362)、淋巴结分隔显示(108例vs98例,X2=5.69,p=0.0326)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纵隔淋巴结肿大是纵隔淋巴结核的主要表现,其影像学表现与淋巴转移瘤、淋巴结增生、淋巴瘤、淋巴结节等病症相似,因此在CT影像诊断上需要仔细鉴别,存在一定难度。该病流行病学特征为多发于中青年患者,老幼群体则少发,4区淋巴结最为高发,7区次之,且多表现为多个淋巴结并发,本文中120例患者中,累计病发分区≧2个者86例,占比71.7%。

纵隔淋巴结的影像学表现与其病理进程直接相关,淋巴结核灶的常规平扫多表现出结节肿大、密度均匀或不均匀、淋巴结中心坏死、边缘清晰或不清晰、细小钙化灶等特征。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在上述影响特征的表现上,16层螺旋CT1.25mm层厚平扫与常规10mm层厚平扫的影响效果不尽相同,1.25mm薄层平扫能更清晰、准确的呈现出病灶密度、边缘特征、中心脂肪密度等特征,其影像具有更高的辨识性、准确性、及时性等诊断价值。

增强扫描下,纵隔淋巴结核灶能明确显现出厚壁或薄壁强化、淋巴结坏死、结构不完整的薄壁环状强化、纵隔脂肪间隙条索状增强等特征[3]。与常规CT相比,16螺旋CT进行胸腹部增强扫描在细小钙化、淋巴结破溃等病变显影的显示和辨别上更具价值,前者几乎难以发现这些病变[4]。本文中,112例患者(93.3%)的16螺旋CT增强扫描影像明显可见淋巴结融和或破溃、环形强化、中心坏死区分隔等特征,能充分证明此种扫描方法的诊断价值。

综上,笔者认为16层螺旋CT具有无创、患者依从度高、密度分辨率高、快速、扫描范围广等优点,尤其是1.25mm的薄层增强扫描更是能够明显改善和提高CT影像,使得病灶结构更为清晰,并能及早发现病灶周围组织的病变或转移,从而为早期干预治疗提供依据。因此可以说16层螺旋CT胸腹部增强扫描在纵隔淋巴结核的诊断中具有准确度高、安全性高的诊断价值,值得重视。

参考文献

[1]刘雄钦,杨相池,刘劲松等.成人纵隔肺f]淋巴结结核的多层螺旋 CT特点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09,7(3):175-178.

[2]冯会蓉.16层螺旋CT胸腹部增强扫描对纵隔淋巴结核诊断的临床价值[J].河北医学,2010,7(8):195-196.

[3]李雯,李辉,白洪忠等.高分辨率CT在纵隔淋巴结核影像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J].河北医药,2010,32(12):1608-1609.

淋巴结结核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自2011年1月至2013年4月, 对因颈部淋巴结肿大来我院就诊, 并经临床、手术及病理证实为颈部结核性淋巴结或转移性淋巴结的患者进行研究。其中, 颈部结核性淋巴结患者32例, 男22例, 女10例, 年龄19~68岁, 平均 (46.8±12.3) 岁;颈部转移性淋巴结患者61例 (均为肺癌患者, 其中小细胞未分化癌13例, 腺癌35例, 鳞癌13例) , 男43例, 女18例, 年龄25~67岁, 平均 (51.4±10.3) 岁。

1.2 仪器与方法

所用仪器为美国GE LOGIQ S6彩色超声诊断仪, 线阵探头频率7.5~12 MHz。患者取仰卧位, 根据Hajek等[2]1986年的颈部淋巴结超声分组法进行扫查, 避免遗漏。根据灰阶超声特征识别出异常淋巴结, 选择最大长轴切面测量淋巴结纵径 (L) 和横径 (S) , 计算L/S值。观察淋巴结内部回声, 有无液化无回声区及强回声钙化灶。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CDFI) 观察淋巴结血流分布情况, 参照既往研究提出的淋巴结的血管模式[3]标准, 判定血流分型: (1) 淋巴门型, 显示血流信号从淋巴门主干血管发出, 呈树枝状分布; (2) 中央型, 血流信号位于淋巴结中央, 多切面扫查未显示血流信号与淋巴门部血流相连; (3) 边缘型, 血流信号位于淋巴结周边, 多切面扫查该血流信号不与淋巴门部血流相连; (4) 混合型, 同时显示两种或以上血流类型。应用脉冲多普勒 (PWD) 测量淋巴结血流阻力指数 (RI) 。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 所有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非配对t检验, 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声像图表现

结核性淋巴结皮质向心性增宽, 髓质偏心、变薄, 甚至消失;其中19个淋巴结出现液化 (59.38%, 图1) , 17个出现钙化灶 (53.12%) 。转移性淋巴结回声减低, 皮髓质分界不清;其中21个淋巴结出现无回声液化区 (34.43%) , 2个出现强回声钙化灶 (3.28%) 。结核性淋巴结与转移性淋巴结的L/S值及其内部主要回声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而转移性淋巴结无回声液化区和强回声钙化灶的发生率低于结核性淋巴结 (P<0.05或P<0.01) 。见表1。

2.2 血流超声表现

在血流分布上, 转移性淋巴结与结核性淋巴结比较, 无血流的发生率较低, 血流分型中的中央型合并边缘型的发生率及RI值 (图2) 明显高于结核性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见表2。

3 讨论

3.1 颈部结核性淋巴结与转移性淋巴结内部回声的比较

颈部淋巴结结核是最常见的淋巴结疾病, 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 但近年来患者年龄范围在逐渐扩大。患者早期可扪及单个或多个肿大淋巴结, 散在、可推动, 随着病程发展, 淋巴结逐渐增大, 从正常的散在分布变化成粘连融合形成簇状或团块状, 并向相邻淋巴结扩散[4]。其病理改变基础为炎性渗出、结节增生与干酪样坏死, 长期病变可见纤维化、钙化。因此淋巴结内部回声多变, 可有纤维化、钙化、坏死及液化等多种病理改变。有研究[5]认为, 液化、坏死、钙化主要见于结核性淋巴结。在本研究中, 结核性淋巴结中19个出现液化, 17个出现钙化, 此可能与结核性淋巴结内出现干酪性坏死有关。

与结核性淋巴结比较, a P<0.05, b P<0.01

转移性淋巴结内皮质回声较低且较窄, 髓质回声较宽, 后期大量肿瘤浸润, 导致淋巴结形态异常, 皮、髓质结构消失, 肿瘤组织可因肿瘤血管形成相对不足、营养供应不足而并发出血、坏死等继发改变, 在超声中表现为无回声区。在本组中, 转移性淋巴结中21个出现液化, 2个出现钙化。也有文献报道转移性淋巴结内可见液化、坏死, 其内的钙化以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多见[6]。在本研究中, 转移性淋巴结与结核性淋巴结在内部回声上有显著性差异, 可能与该样本病例数较少、患者就诊较早等因素有关。

注:括号内为相应百分数与结核性淋巴结比较, a P<0.01, b P<0.05

3.2 结核性淋巴结与转移性淋巴结的形态比较

有学者[7,8]认为淋巴结L/S值<2多为恶性淋巴结, 而良性淋巴结 (包括反应性与结核性淋巴结) L/S值多≥2。但本研究中, 结核性淋巴结L/S值为2.12±0.73, 转移性淋巴结L/S值为2.06±1.14, 两者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因此认为不能单一根据淋巴结的形态来区分结核性淋巴结与转移性淋巴结, 这与以往的一些研究[9,10]相符合。

3.3 结核性淋巴结与转移性淋巴结血流分布方式的区别

当肿瘤细胞早期侵入淋巴结组织时, 淋巴结内部结构破坏较少, 可表现为淋巴门血流;随着病程的发展, 肿瘤细胞产生血管生成因子, 诱导在肿瘤间隙的边缘、间隙内形成肿瘤血管, 在超声上即表现为边缘型血流;当肿瘤巢取代淋巴结组织在淋巴结中央形成中央血管, 即出现中央型血流。所以, 病变淋巴结可出现淋巴门型、边缘型、中央型和混合型等多种血流分布方式。而结核对淋巴结的破坏方式与肿瘤浸润相似, 但当结核性淋巴结出现干酪样坏死或完全液化时, 则无血流信号出现。本研究中, 转移性淋巴结的中央型合并边缘型血流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结核性, 而无血流的发生率则低于结核性淋巴结。因此根据淋巴结的血流分布方式有助于结核性淋巴结和转移性淋巴结的鉴别诊断。

3.4 结核性淋巴结与转移性淋巴结RI值的差异

结核性淋巴结与转移性淋巴结病变的病理基础不同, 病程长短不一, 造成内部结构多样化, 且病变时血管走行紊乱。本研究两组间的RI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可能由于转移性淋巴结癌细胞的侵入, 结构破坏, 使其血管紊乱, 屈曲狭窄或血管内癌细胞阻塞引起RI值升高 (图2) ;而结核性淋巴结可能由于虽病理上属于破坏性改变, 但不引起狭窄、阻塞, 故RI值尚在正常范围。

4 结论

超声形态学特征具有多变性和重叠性, 而且超声声像图的视觉判断标准有很强的主观性, 对肿大淋巴结的病因诊断较为困难, 这与医生的经验积累、患者的个体差异等有关;但通过多项指标综合分析, 包括病史、体征以及超声所显示的淋巴结内部回声、血流分布及RI值等, 可有助于鉴别诊断颈部结核性淋巴结与转移性淋巴结。

参考文献

[1]张武.现代超声诊断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8:89.

[2]HAJEK P C.Lymph nodes of the neck:Evaluation with US[J].Radiology, 1986, 158 (3) :739-742.

[3]周建桥, 詹维伟.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颈部淋巴结疾病血管模式的探讨[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6, 22 (7) :1031-1034.

[4]张建芬, 陈晓丽.颈淋巴结结核的超声表现[J].临床肺科杂志, 2011, 16 (3) :482.

[5]GUPTA A, RAHMAN K, SHAHID M, et al.Sonographic assessment of cervical lymphadenopathy:role of high-resolution and color Doppler imaging[J].Head Neck, 2011, 33 (3) :297-302.

[6]ROSRIO P W, de FARIA S, BICALHO L, et a1.Ultrasonographic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metastatic and benign lymph nodes in patients with 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J].J Ultrasound Med, 2005, 24 (10) :1385-1389.

[7]YING M, AHUJA A.Sonography of neck lymph nodes.Part I:normal lymph nodes[J].Clin Radiol, 2003, 58 (5) :351-358.

[8]AHUJA A, YING M.Sonography of neck lymph nodes.PartⅡ:abnormal lymph nodes[J].Clin Radiol, 2003, 58 (5) :359-366.

[9]CHOI E C, MOON W J, LIM Y C.Case report.Tuberculous cervical lymphadenitis mimicking metastatic lymph nodes from 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J].Br J Radio1, 2009, 82 (982) :e208-e211.

淋巴结结核 篇8

小儿肺门淋巴结核为临沧地区小儿的常见病、多发病。本病一旦发生, 无论成人或是儿童, 选用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 链霉素或乙胺丁醇, 按结核病“短程督导疗法”治疗, 强化期、巩固期需服药半年。此类抗结核药不良反应较多, 表现在神经系统、肝损害、消化道等方面, 更为严重的是, 其中异烟肼和利福平, 会加重对肝脏损害, 且5岁前小儿不宜服用利福平。因而, 用西医西药治疗小儿肺门淋巴结核, 医生有顾虑, 家长担心。鉴于多方面的原因, 我院以几位老中医为主, 于1999年, 自拟消核散运用于治疗小儿肺门淋巴结核。据我院不完全统计, 从1999年开始使用至今, 治疗小儿患者约有700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700例患儿均为本院中西医门诊病例, 男性多于女性, 患儿1~10岁, 病程为6个月至1年;患儿均为典型的肺门淋巴结核, 患儿体质普遍低于正常标准。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儿科学》 (上海科技出版社, 1979) 关于肺门淋巴结核的诊断标准: (1) 是否与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有密切接触, 对幼小婴儿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2) 如见低热、咳嗽、盗汗、乏力、食欲减退、体重不增或降低等症, 则提示有患结核病的可能; (3) X线检查为“原发综合征”遗留的肺门淋巴结病灶。其浸润型, 见有肺门阴影加宽, 边缘模糊呈弥漫性片状阴影;肿瘤型, 见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状边缘清楚的肿大淋巴结阴影者; (4) 结核菌素试验:对3岁以内未曾接种过卡介苗的婴幼儿, 用结核菌素0.1mL试验, 如系阳性反应则有诊断意义; (5) 血沉:如见血沉增快, 则提示病灶有“活动性”。

1.3 治疗方法

自拟处方:百部、知母、麦冬、百合、地骨皮、甲珠、重楼、僵蚕、牡蛎、白芨、浙贝、桔梗、麦芽、焦楂、太子参、茯苓、山药、枣仁、灯心草、甘草。使用方法:全方研成细末, 每日2~3次, 每次5g, 用蜂蜜水调服。患儿若病情较轻、体质较差, 治疗时可单独运用小儿消核散;患儿病情较重, 则需配合西药抗结核药物治疗。经单独用小儿消核散或配以抗结核药物治愈或病情好转的患儿, 均再服用2~3个月小儿消核散, 以巩固疗效, 恢复体质。

2 治疗标准与结果

2.1 疗效标准

治愈:患儿咳嗽症状消失, 无潮热盗汗, 无颧红, 面色红润, 饮食正常, 大便好, 体力恢复。X线检查示双肺未见异常。好转:患儿咳嗽症状消失, 无潮热盗汗, 无颧红, 面色稍可, 饮食渐增, X线检查显示肺门部有少许阴影, 较服药前阴影明显减少。未愈:以上症状均改变不大, 仍咳嗽, 夜间潮热盗汗, 面色萎黄, 食欲不振, 1月后X片对照原片改变不大。

2.2 治疗结果

700例患儿中, 经单独服用小儿消核散或小儿消核散与抗结核药相配合服用治愈580例, 占83%;好转120例, 占17%;总有效率为100%。 (未对单独使用小儿消核散或两种药物合用结果作对比分析)

3 典型病例

廖XX, 女, 4岁, 于2009年7月17日就诊。主诉咳嗽、纳呆。伴有夜间低热、盗汗。自行服半夏露等止咳药物, 效果不明显。经摄片显示:双肺淋巴结活动期。经服抗结核异烟肼等药物治疗1周后, 因患儿体质较差, 出现乏力、精神萎靡不振、不思饮食、频发呕吐来我院中医门诊就诊。笔者嘱其患儿停服所有抗结核药, 服用我院配制的小儿消核散, 3次/日, 5g/次, 用蜂蜜水调服。经服用1月后, 来复诊, 自诉饮食增加, 精神好, 夜间低热盗明显减少, 基本已无咳嗽, 嘱其患儿继续服用, 改服为3次/日;半年后复查胸片, 双肺未见异常, 面色有光泽, 精神尚可, 食欲增加, 且身体健康状况明显改善。

4 讨论和运用

古代医家认为, 本病系由“瘵虫”传染, 由口鼻而入, 蕴伏肺间。如唐代《千金方》说:“肺虫居肺间, 蚀肺系, 故成瘵疾。”每当小儿正气不足, 营养不良, 睡眠不足, 过于劳累时, 病邪乘机化热, 耗伤肺阴, 出现以阴虚为主的病证。元代朱丹溪也说:“痨瘵主乎阴虚。”因此, 本病之初, 多见潮热、盗汗、干咳、颧红等阴虚内热的表现。年龄幼小的患儿, 因肺脏娇嫩, 气血未充, 邪盛正虚时, 更易化火, 从而导致高热起伏、咳嗽、多汗、呼吸急促、神乏、面唇青紫等肺火炽盛, 肺失清肃, 肺气上逆的证候。若病邪留恋, 日久必致肺气不足, 甚至累及脾脏, 出现气阴两虚, 脾阳不振的病证。

中医治疗肺痨以补虚培元和治痨杀虫为原则, 调补脏器重点在肺, 并应注意脏腑整体关系, 同时补益脾肾, 治疗大法以滋阴降火为主, 同时还应抗痨杀虫, 以绝其根本。即《医学正传·劳极》所说:“一则杀其虫, 以绝其根本, 一则补其虚, 以复其真元。”

小儿消核散方中用百部抗痨杀虫;知母、麦冬、百合、地骨皮用于滋阴降火;甲珠、重楼、僵蚕、牡蛎、白芨、浙贝用于软坚散结;僵蚕、浙贝、桔梗、甘草用于化痰止咳;考虑到小儿“脾常不足”, 用太子参、茯苓、山药健脾补气;易伤食用麦芽、焦楂消食化积;枣仁则养心安神, 敛汗;灯心草利尿通淋, 清心除烦 (用于小儿夜啼) 。从药物选用上看, 既有按照治疗肺痨的治疗法则滋阴降火、抗痨杀虫、补益脾胃的药物, 又有自已独特的用药, 如甲珠、重楼、僵蚕、枣仁、灯心草。

全方组合, 既考虑到中医治疗肺痨的治疗原则, 又考虑到小儿“稚阴稚阳”“纯阳之体”的生理特征, 并兼顾小儿“脾常不足”, 患病易伤脾胃二脏的病理特点, 是一剂因时、因地、因人, 灵活运用中医治疗原则, 经十余年的临床实践证明临床效果显著的院内验方。

在临床上, 小儿消核散不只用于小儿肺门淋巴结核, 对于小儿外感引起的咳嗽及脾胃功能失调而引起的营养不良所致的疳积, 同样也有非常明显的临床效果。同时对成人咳嗽日久难愈, 用此方加减运用, 同样也收到不错的临床效果。这种运用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中“异病同治”思想的精髓。

摘要:我院自拟消核散治疗小儿肺门淋巴结核十余年, 疗效显著, 对治疗小儿肺门淋巴结结核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也对纯中医中药或中西医结合治疗肺门淋巴结核进行了探索, 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关键词:消核散,治疗,小儿肺门淋巴结核

参考文献

[1]马家骥.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

[2]上海中医学院.中医儿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3]赵彩珍, 董国平.药物应用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

淋巴结结核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自收治的82例颈部淋巴结结核患者,均经病理证实及有完整CT检查资料。其中男性35例,女性57例,年龄19~63岁,平均年龄(47.5±3.1)岁。病灶部位:双侧颈部淋巴结结核11例(13.4%),右侧37例(45.1%),左侧34例(41.5%);病灶数目:淋巴结单个者58例(70.7%),淋巴结2个者21例(25.6%),淋巴结≥3个者3例(3.6%);就诊原因:颈部无痛性肿块57例(69.5%);乏力,低热14例(17.1%);颈部不适11例(13.4%)。

1.2 方法与仪器

日立EUB-65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仪,线阵探头频率7~12 MHz,凸阵探头3.5~6 MHz。患者体位取仰卧位或半卧位,充分暴露颈部,探查且记录淋巴结的大小、形态、数目、分布,有无液化及钙化,有无脓肿及窦道,彩色血流分布情况。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超声与c T诊断率

高频超声检测淋巴结结核的阳性率91.5%(75/82),CT检测淋巴结结核的阳性率96.3%(79/82),两组检出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96,P>0.05)。见表1。

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96,P>0.05)。

2.2 淋巴结结核声像图表现

不同类型的淋巴结结核声像图表现不同,主要分为液化脓肿型(图1)、炎症型、愈合钙化型(图2)、干酪坏死型、转移型。各型超声表现,见表2。

3 讨论

颈部淋巴结结核在淋巴结结核中发病率最高,且多发于儿童及青壮年,淋巴结结核时淋巴结内部回声、形态及血流分布均发生改变[2]。淋巴结结核诊断金标准为病理检查,临床常需穿刺检查,临床存在取材不理想,部分漏针及并发症等发生,因此浅表淋巴结的穿刺可配合高频超声检查下操作,有利于准确的诊断。彩色多普勒高频超声,能显示颈部大多淋巴结,显示浅表淋巴结的大小、形态、内部回声和血管分布及血流动力学特点,对于淋巴结病理状态的改变有较好的鉴别作用[3,4]。

该研究中,高频超声检测淋巴结结核的阳性率为91.5%(75/82),CT检测淋巴结结核的阳性率为96.3%(79/82),两组检出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高频超声诊断颈部淋巴结结核,诊断率与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另外该研究中高频彩色多普勒检查可提供不同的临床超声图像,能够反映淋巴结的病理改变及病灶旁组织的改变,在超声下可对颈部淋巴结结核粗略的进行分型。高频彩色多普勒检查显著改善了颈部淋巴结结核的多种复杂声像图表现,有利对于疾病进行分型诊断,这与霍春媛、文萍等报道一致[5,6]。

但是该组研究表明,超声的检测阳性率为91.5%,尚需与相关的生化和实验指标,以及临床症状表现相结合,结合病史、体征,共同进行诊断,以能提高超声检查的特异性及准确性,为临床的临床分型治疗提供支持。

摘要:目的 探讨高频彩超在颈部淋巴结结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方法 分析分别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与CT诊断,同时分析不同类型淋巴结结核声像图表现。结果 高频超声检测淋巴结结核的阳性率91.5%(75/82),CT检测淋巴结结核的阳性率96.3%(79/82),两组检出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96,P>0.05)。不同类型的淋巴结结核声像图表现不同,主要分为液化脓肿型、炎症型、愈合钙化型、干酪坏死型、转移型。结论 高频超声诊断颈部淋巴结结核,诊断率与CT无显著性差异,可提供不同的临床超声图像,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淋巴结结核,高频超声,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1]Morrone Dassoni F,Pajno MC,et al Ulcers of the face and neck in a wonlan with pulmonary tuberculosis:presentation of a clinical case[J].Rural Remote Health,2010,10(4):1485.

[2]Henfiette HW,Alfonsus JMB,Peter FB,et a1.Systematic approach to the treatment of chyloas leakage after neck dissection[J].Head Neck,2010,18(2):347-351.

[3]布玲代,张雨,娜迪热.颈部淋巴结结核的超声声像图表现[J].新疆医学,2008,38(6):62.

[4]金虎日,车成日.脓肿型颈部淋巴结结核诊治[J].当代医学,2013,19(4):56-57.

[5]霍春媛,李艳,刘洋.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部淋巴结结核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应用[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2,16(9):1640-1641.

淋巴结结核 篇10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收集2013年10月—2014年6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双源CT双能量增强扫描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颈部鳞癌转移淋巴结、淋巴结结核患者25例,其中男13例,女12例;年龄13~79岁,平均(46.3±15.7)岁;鳞癌转移淋巴结12例,淋巴结结核13例;共62枚颈部肿大淋巴结,其中鳞癌转移淋巴结32枚(52%),淋巴结结核30枚(48%)。

1.2仪器与方 法采用Siemens双源CT(SomatomDefinition,Siemens Healthcare,Forchheim,Germany)。患者先行常规CT平扫,扫描范围自颅底至主动脉弓水平,管电压120 k V,管电流200 m A,开启智能最佳管电压技术(CARE k V)及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CARE Dose 4D), 准直128×0.6 mm, 转速0.33 s/r,螺距0.85。然后行双能量增强扫描,选择双能量模式,A球管管电压100 kV ,管电流230 m A ;B球管管电压Sn140 k V,管电流178 m A ;螺距0.8,转速0.33,视野512 mm×512 mm。扫描范围与平扫相同,对比剂采用碘普罗胺(320 mg I/ml),剂量为1 ml/kg,生理盐水30 ml,以3.0 ml/s经肘静脉注入,延迟25 s进行动脉期扫描。

1.3图像后处理在MMWP后处理工作站上,将100 k V及Sn 140 k V两组薄层数据一并调入双能量软件,选择“Liver VNC”模式进行碘覆盖值测量,选择“MonoEnergetic”模式进行能谱分析,利用工具软件定义圆形感兴趣区(ROI)(约50 mm2)于病变淋巴结实质组织,若淋巴结较小时适当减小面积,若淋巴结较大则选取2个以上同样大小的ROI,然后合并计算,取其平均值。可分别得到2种不同性质淋巴结碘覆盖值及60~180 ke V下CT值变化的能谱曲线,观察分析每个病灶的能谱衰减曲线特征。同时测量2种淋巴结60~180 ke V的单能量图像CT值,计算其能谱曲线斜率,评估其衰减趋势,取60 ke V及180 ke V两点连线画一条直线以计算直线的斜率,斜率 =60~180 ke VCT值 /100[3],斜率为负值曲线为上升型,斜率为正值曲线为下降型。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软件,增强动脉期2种淋巴结碘覆盖值及2种不同能谱曲线间斜率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碘覆盖值和能谱曲线的斜率对于鉴别2种病变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进行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能谱曲线及碘覆盖值相关结果鳞癌转移淋巴结与淋巴结结核在动脉期60~180 ke V的平均CT值见表1,碘覆盖值及曲线斜率比较见表2及图1、2。在60~180 ke V范围内,随着单能ke V值的升高,两种不同性质淋巴结对应的CT值逐渐递减,且ke V值越高,CT值降低的幅度越小,其能谱曲线在60~180 ke V下均呈下降型。鳞癌转移淋巴结与淋巴结结核的碘覆盖平均值、曲线平均斜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06、3.698,P<0.05)。

图1 男,42岁,下咽鳞癌伴右侧颈部III区淋巴结转移。 动脉期碘图的碘覆盖值为2.5 mg/ml(箭,A);动脉期病变淋巴结能谱曲线图(箭,B);病变淋巴结动脉期能谱曲线显示动脉期能谱曲线呈下降型,能谱曲线的横坐标为X线单能量(ke V),纵坐标为CT值(HU),白线为所选淋巴结对应的能谱曲线,蓝线代表对比噪声比曲线(C);病理镜下可见大量鳞状细胞浸润,不规则的深染的核位于中央,胞质丰富(HE,×400,D)

图2 女,36岁,双侧II区淋巴结结核。动脉期碘图的碘覆盖值为1.9 mg/ml(箭,A);动脉期病变淋巴结能谱曲线图(箭,B);病变淋巴结动脉期能谱曲线显示动脉期能谱曲线呈下降型(C);病理镜下可见大量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浸润及片状干酪样坏死灶(HE,×400,D)

2.2碘覆盖值及能谱曲线斜率诊断效能分析动脉期碘覆盖值及曲线斜率对鳞癌转移淋巴结与淋巴结结核诊断效能分析见图3。碘覆盖值曲线下面积为0.756,对鉴别2种病变的 诊断敏感 度为56%, 特异度为80% ;能谱曲线的斜率曲线下面积为0.898,对鉴别两种病变的诊断敏感度为76%,特异度为85%。

3讨论

双源CT双能量扫描依据物质在高低能量下的衰减特性的不同实现物质成分分离,其对增强后碘成分提取得到的碘物质密度成像即为碘图[4,5]。碘图能有效抑制背景CT值并配以伪彩,可直观反映病变淋巴结内碘浓度的差异,可定量测量病灶内碘覆盖值,也能准确分析轻微强化的病灶。本研究结果显示,所测鳞癌转移淋巴结内的碘覆盖值在动脉期高于淋巴结结核,推测与鳞癌转移淋巴结肿瘤生成因子的刺激、丰富的新生血管、基底膜发育不完善、内皮细胞连接松散[6]有关;另外,鳞癌转移淋巴结为恶性肿瘤细胞所取代,血供比较丰富,动脉期增强后强化程度较结核明显,增强了碘覆盖值的差异。

能谱分析是目前CT发展中的新技术和新趋势。CT的能谱曲线可以获得有关组织化学成分的信息,能够进行定量分析,为疾病诊断提供新的思路[7,8,9,10]。刘金刚等[11]利用能谱CT研究发现不同肿瘤转移性淋巴结的衰减曲线不同,表明淋巴结内肿瘤细胞取代了正常的淋巴细胞及其他免疫细胞,致使其组织结构发生改变。本研究结果显示,鳞癌转移淋巴结与淋巴结结核的淋巴结组织在60~180 ke V内的动脉期能谱曲线斜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两种不同性质淋巴结动脉期能谱曲线斜率不同。其能谱曲线斜率不同的原因可能与两种病变淋巴结的组织成分不同有关[12,13],鳞癌转移淋巴结的正常淋巴组织被大量鳞状上皮细胞覆盖,淋巴结结核的淋巴结实质部分为结核性肉芽组织,所以导致其对X线的衰减程度不一样,因而能谱曲线的斜率存在差异;另外,碘对比剂增强了鳞癌转移淋巴结及淋巴结结核质量吸收系数的差别,特别是在低ke V下差异更明显,因此两种病变所得两条能量衰减曲线不重合,斜率不一致。

淋巴结结核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58例病儿, 女性20例, 男性38例。年龄2~26个月, 平均年龄14个月, 6个月以内的24例, 占41%。患儿均有卡介苗接种史, 均在接种卡介苗数周后接种侧腋窝部出现肿物, 家长在给患儿洗澡、穿衣等接触过程中发现腋窝肿物而就诊。起初肿物小且活动性好, 肿物逐渐增大, 并与周围皮肤和皮下组织粘连, 液化后可有波动感, 但无明显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 触摸时患儿无哭闹不安, 未及时就诊可发生破溃, 溃口经久不愈。病程最长的达20个月。本组10例在外院经内科抗结核药物治疗3个月不愈。PPD试验58例, 其中30例为强阳性, 占51.7%, 10例为阳性反应, 占17.2%, 阴性反应18例, 占31%;所有患儿术前常规拍胸片检查, 均未发现肺内有结核病灶。58病例患儿均无明显发热、盗汗、消瘦等全身结核中毒症状。

1.2 治疗方法

58例患儿均在静脉全麻下行患侧腋窝肿大淋巴结切除术。平卧位, 患肢太高, 取淋巴结周围梭形切口, 沿病灶周围锐性剥离, 应注意紧贴淋巴结表面, 已经液化者勿弄破包膜, 应注意避让腋窝深部神经、血管, 勿损伤。有瘘管形成者须切除整条瘘管、溃烂之皮肤、彻底清除溃烂之创面。彻底冲洗术野, 充分止血后在切口旁另戳口放置一条8号的脑室引流管外接负压吸引球, Ⅰ期间断缝合皮肤。该引流管术后48h内可起到手术创面引流的作用, 每天可引出5~10mL的渗液, 48h后则作为局部抗结核的给药途径。术后48h开始, 用异烟肼溶液 (50mg/2mL) 从预留的引流管注入腋窝创面后夹闭引流管5h, 每天1次, 通常连续使用3d, 注药量随着手术创面逐渐愈合而减少, 10d左右拆除伤口缝线。58例病例病理回报提示:病灶以多核巨细胞为主, 其中30例有干酪样坏死灶改变。

2 结果

手术切除后腋窝肿物消失, 未发生其他手术并发症, 手术难度不大。平均住院时间12d, 58例切口均甲级愈合, 无淋巴液瘘发生, 均痊愈出院。所有患儿住院期间和出院后均未口服或静脉给予抗结核药物。术后患儿随访6个月~5年, 无腋窝局部肿物复发, 切口愈合良好, 亦未发现有肺内、外结核感染征象。

3 讨论

3.1 卡介苗性淋巴结结核的成因。

婴幼儿皮内接种BCG后, BCG在接种处迅速繁殖, 随淋巴回流进入局部淋巴结, 接着随血液系统播散至全身, 在全身各器官形成微小病灶, 并激活免疫系统产生抗体, 随后被免疫系统清除, 这是正常接种后的机体反应[2]。为何少数婴幼儿在接种后会出现腋窝 (和锁骨上) 淋巴结结核, 究其原因, 可能是: (1) 接种时采取深部接种而非规范的皮内接种; (2) 超量接种[3], 包括误种和抽药时菌苗未摇匀, 单位剂量含菌数多 (特别是当菌苗浓聚成团块时) 。 (3) 部分菌苗灭活不彻底, 毒性大; (4) 小儿免疫功能不全, 变态反应过分强烈。充分的论据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3.2 婴幼儿卡介苗性腋窝淋巴结结核的治疗目前尚未统一, 存在争议。

主要有以下三类方法: (1) 全身应用抗结核药物:国内不少学者建议采用此种方法治疗, 但该方法疗程较长, 通常需患儿口服抗结核药6~9个月, 多数家长无法坚持, 而国外学者认为, 全身应用抗结核药物既不能降低寒性脓肿的发生, 也不能缩短脓肿破溃后伤口愈合的时间, 并可带来严重的毒不良反应[4]。 (2) 穿刺抽脓:有学者认为采用局部穿刺抽脓可以得到较高的治愈率和缩短病程;另有学者认为在穿刺后应局部注入抗结核药物。 (3) 手术治疗:系统采用全身抗痨和局部换药的方法[5];外科大多采用手术切除加全身服用抗结核药3~6个月的方法[6,7], 也有主张早期手术治疗而不必用药的[8]。抗结核药的肝肾毒副反应是十分明确的, 特别是在婴幼儿患者更易显现。本组10例在外院经内科抗结核药物治疗3个月, 即出现肝功能损害, 转氨酶明显升高。我们认为, 本病是结核杆菌在局部的一种反应, 与原发结核病有本质的不同, 治疗上应以局部治疗为宜, 不必全身抗结核。手术可以清除患侧腋窝全部肿大的淋巴结, 术野经过冲洗, 术中留置的引流管术后可将创面渗出液充分引流出体外, 降低创面继发感染的风险, 经引流管注入异烟肼溶液充分浸泡创腔, 即可彻底清除腋部残余的结核杆菌, 保证伤口的甲级愈合。实验室抗结核杆菌试验表明, 异烟肼在各种浓度下均能有效杀灭结核杆菌, 是局部治疗的首选用药[9]。

手术切除联合局部抗结核药物化疗治疗婴幼儿接种卡介苗后引发的局部淋巴结结核安全有效, 该手术方式简单, 手术难度低, 在婴幼儿全麻麻醉技术日益成熟的今天, 容易在基层医院推广, 且整个治疗过程时间短, 并发症少, 治疗效果满意, 愈后不复发, 同时无长期服用抗结核药发生肝肾毒性等优点, 容易被患儿及家长所接受。即使对于已经破溃形成窦道的患儿, 切口也得到甲级愈合, 临床上值得推荐。

参考文献

[1]高唯唯, 王丽.卡介苗性淋巴结结核40例临床分析[J].小儿急救医学, 2002, 9 (2) :88.

[2]Ustvedt HJ.Local reactions in BCG vaccination[J].Bull WorldHealth Organ, 1950 (2) :44l-468.

[3]杨善浦.婴幼儿卡介苗超量深部误种的补救[J].温州医学院学报, 2002, 32 (4) :271.

[4]Goraya JS, Vidriv JS.Treatment of BCG-lymphadenitis-a meta-analysis[J].Pediatr Infect Dis J, 2001, 20 (6) :632-634.

[5]冯斌, 鲁艳荣, 薛艳霞, 等.淋巴结结核的结核菌素试验诊断价值[J].实用医技杂志, 2005, 12 (11) :3068.

[6]杨小红.婴幼儿腋窝淋巴结结核22例临床分析[J].遵义医学院学报, 2002, 25 (2) :141.

[7]袁冶, 吴美荣.卡介苗接种引起的淋巴结结核不同治疗方法的对照分析[J].临床内科杂志, 2001, 18 (3) :226.

[8]时保军, 窦志艳, 李索林, 等.婴幼儿结核性腋窝淋巴结炎的外科治疗及病因探讨[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5, 20 (7) :701.

上一篇:理性诉求下一篇:高中信息课堂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