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恶性淋巴瘤(精选6篇)
小肠恶性淋巴瘤 篇1
小肠恶性淋巴瘤, 是一组起源于肠道黏膜下层的淋巴组织恶性肿瘤。属于淋巴结外淋巴瘤, 发病率很低。本病起病隐袭, 常在病期拖延很长时间之后而突然恶化, 临床诊断甚为困难, 极易漏诊、误诊, 目前较常见的诊断方法为X线和CT, 而关于本病的超声诊断案例较少见。本文将通过介绍超声诊断小肠恶性淋巴瘤1例, 进一步探讨小肠恶性淋巴瘤的超声特点及其诊断价值, 以期能够更好的对本病作出诊断, 尤其是早期诊断。
1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 62岁。因“间断性排黏液血便4个月, 发现下腹部包块1个月”于2012年5月15日入院就诊。患者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泻便血, 间断出现, 并时有黏液便, 无其他不适, 与进食无关。3个月前经超声诊断:示下腹部范围约1.0cm×1.0cm实性占位, 肠镜未有异常发现, 未予重视。1个月前无意间发现下腹部包块, 未治疗, 逐渐自觉下腹痛, 为求进一步诊治入院。查体:贫血貌, 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 心肺检查未见异常, 腹饱满对称, 腹软, 无明显压痛及反跳痛, 下腹部可触及约4.0cm× 4.0cm包块, 质硬韧, 表面光滑, 边界尚清, 活动良好, 移动性浊音阴性, 肠鸣音5次/min。肠镜检查:结肠局部白斑样变。CT检查:下腹部结肠管壁增厚, 肠腔扩张积气。
超声检查所见, 见图1和图2: (1) 下腹腔偏右侧:可见范围约7.7cm×6.2cm不均质中高回声区与上方肠管相连, 上方肠管宽约2.4cm, 边界模糊, 形态不规整。CDFI:周边部可见少许的点状血流信号。平卧位下腹腔扫查, 肠间可见不规则液性暗区, 最大深约2.0cm。 (2) 膀胱充盈欠佳, 膀胱壁厚约1.27cm, 膀胱壁不光滑。 (3) 右肾集体系统光点分离, 宽约1.0cm。超声诊断: (1) 右下腹肠管内实质性肿物; (2) 腹腔积液; (3) 膀胱壁增厚; (4) 右肾盂扩张。
术中示:小肠壁两处分别长约6.0cm和12.0cm, 浸透浆膜, 肠壁僵硬增厚, 与下前腹壁、膀胱后壁、子宫及右输卵管前臂侵犯粘连, 肝脏及肠系膜根未见转移结节, 遂行小肠及对应系膜切除及断端吻合。
病理示:大体所见:肠肿物12cm×6.0cm× 5.0cm灰白质硬。镜下观察:瘤细胞呈弥漫性分布, 细胞小, 有异型, 核大深染。病理诊断:小肠考虑非霍奇金淋巴瘤。免疫组化支持位非霍奇金B细胞淋巴瘤 (生发中心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免疫组化:CK上皮 (+) 、Vimentin (+) 、CD3散在 (+) 、CD20 (+) 、ki67约70% (+) 、CD10 (+) 、Bcl-6 (-) 、Syn (-) 、 Muml部分 (+) 、CD99局灶 (+) 、PAX-5 (+) 。患者贫血, 切口感染, 随着病情发展, 于出院后40余天死亡。
2讨论
淋巴瘤常发生于淋巴结内, 结外不多见。胃肠道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是一种发生于胃肠道黏膜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 占消化道恶性肿瘤的1%~ 4%, 临床上较为少见, 其中以非霍奇金淋巴瘤 (NHL) 占大多数。原发性小肠淋巴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但以中年多见, 一般45岁后发病率上升, 60~70岁较多, 男多于女。病因尚不清楚, 可能与慢性乳糜泻、免疫缺陷病、免疫抑制剂的长期使用及某些病毒感染有关。小肠淋巴瘤的主要症状为间歇性下腹痛、黏液便、血便等。多数患者可有消瘦、乏力、发热、贫血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触及腹部包块, 当肿块压迫肠系膜及淋巴管时可致腹水[1,2,3,4]。
Dawson等诊断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条件: (1) 无病理性浅表淋巴结肿大; (2) 胸片无纵隔淋巴结肿大; (3) 末梢血中无幼稚细胞或异常细胞; (4) 肿瘤主要位于小肠或经淋巴管侵犯附近的淋巴结; (5) 肝、脾无侵犯 (邻近病变的直接扩散除外) 。
小肠恶性淋巴瘤误诊率较高, 考虑其原因总结为以下几点: (1) 发病率低, 医生对此认识不足。 (2) 临床表现没有特异性, 临床医师也常满足于常见病的诊断。 (3) 目前尚无特异性的检查方法, 由于本病大体形态多变, 常有结节隆起和多发溃疡, 影像 (如X线、CT、彩超等) 及内镜肉眼下均无特异性。 (4) 内镜活检取材过浅小或组织挤压变形。 (5) 满足单次检查所见, 没有对可疑者进行多次动态监测。 (6) 一般无淋巴结转移, 不易联想到恶性疾病[5,6,7]。胃肠道原发性淋巴瘤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且缺乏特异性表现, 易误诊误治, 强调提高认识、早期诊断、综合诊断及以外科为主的综合治疗。
回顾于此病例中的超声表现, 如不均质中高回声, 边界不清, 形态不规整, 肿物周边及内部血流信号丰富, 血流频谱表现为高流速低阻力, 周围组织浸润等, 都是恶性占位的表现。另外还有钙化、淋巴结转移等都提示恶性肿瘤的发生。
本病应注意与消化系统良性疾病 (阑尾炎、胆囊炎、胃炎、克罗恩病等) [6,7,8]和其他消化系统肿瘤相鉴别, 而对于中老年女性患者更应重视其与妇科疾病的鉴别诊断。如子宫肌瘤变性、卵巢囊肿、卵巢肿瘤等[9]。
临床医生往往过于依赖肠镜检查来对肠道疾病进行诊断, 而此例中肠管外生型肿物在肠镜较难发现, 所以超声检查等影像检查应引起重视。特别强调一点, 由于原发性小肠淋巴瘤一般起源于黏膜下滤泡组织, 可以向两个方向浸润, 又可以向远处延伸, 肿物可在肠管内也可在肠管外, 肠管可以狭窄亦可增宽, 肿物可以融合形成大肿块, 向表面侵犯黏膜时可形成溃疡。这些都决定其各种内镜所见或影像表现不可能完全一致, 所以不能够把任何一种影像表现当作所谓的“金标准”, 以此完全的否定诊断或确定诊断, 一定要多方结合, 立体考虑, 互补不足。
关键词:超声诊断,非霍奇金淋巴瘤,小肠
参考文献
[1]张晓, 王海波, 刘金海, 等.多层螺旋CT在原发性小肠恶性淋巴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J) .临床外科杂志, 2011, 19 (6) :397-399.
[2]陈键林, 蚁璇.小肠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表现与X线分析 (J) .河北医学, 2008, 14 (9) :1063-1064.
[3]肖雅玲, 周小渔, 尹强, 等.小儿原发性肠道恶性淋巴瘤13例临床分析 (J)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2011, 10 (4) :277-278.
[4]陈岗.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诊疗分析 (J)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10, 17 (8) :629-630.
[5]林天胜, 许林, 张志明.胃肠道原发性恶性淋巴瘤49例临床分析 (J) .福建医药杂志, 2004, 26 (4) :69-70.
[6]赵红艳, 荆宝林.胃及小肠恶性淋巴瘤误诊1例 (J)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2003, 24 (6) :491-492.
[7]贺莉, 陈颖萍.原发性肠道恶性淋巴瘤误诊分析 (J) .临床消化病杂志, 2005, 17 (1) :32-33.
[8]郑梅英, 王承党.克罗恩病与原发性小肠恶性淋巴瘤的鉴别诊断 (J) .医学综述, 2010, 16 (13) :1974-1977.
[9]张立花, 刘敬兰, 刘庆兰.超声诊断小肠恶性淋巴瘤1例 (J) .中国超声诊断杂志, 2003, 4 (8) :613-614.
恶性淋巴瘤的护理对策分析 篇2
【关键词】 剖宫产;术后疼痛;优质护理
恶性淋巴瘤属于免疫细胞肿瘤,其主要来源于淋巴细胞或者组织细胞的恶性病变,目前该病的发病率有提高的趋势。目前临床上一线治疗恶性淋巴瘤的化疗方案是CHOP方案,但是在其治疗的过程中患者会产生不良反应,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我院通过对患者采取会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治疗的恶性淋巴瘤患者56例,均采用CHOP方案进行治疗,将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8例,其中观察组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0例,年龄11~64岁,平均年龄(47.23±6.15)岁,其中非霍奇金淋巴瘤15例,霍奇金淋巴瘤13例;对照组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8例,年龄9~60岁,平均年龄(47.67±6.22)岁,其中非霍奇金淋巴瘤17例,霍奇金淋巴瘤11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情况等一般资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案进行临床护理。
观察组:给予患者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进行临床护理,首先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护士要积极和患者进行沟通,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健康教育指导,让患者了解疾病情况、治疗方案及预后,通过成功病例让患者增强治疗信心,鼓励患者配合临床治疗;其次,对患者实施基础护理,指导患者进食高热量、高蛋白及高纤维素饮食,鼓励患者多饮水,加快毒素排出,同时告知患者化疗期间避免和外界接触,减少感染的发生;第三,有针对性地实施护理措施预防不良反应发生,对患者实施心电监护,密切关注病情变化,防止化疗药物心脏毒性的出现,对患者实施保护性的隔离措施,定期开窗通风并消毒,必要时使用升高白细胞药物,减少骨髓抑制的发生几率,对患者进行输注化疗药物要尽量选择弹性好、粗大血管,穿刺常规后要先输入生理盐水再滴注化疗药物,对于出现渗出的应及时给予硫酸镁湿敷等处理措施。
1.3 观察指标
对患者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采用癌症患者生命质量核心量表进行评分,同时观察两组患者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和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 SPSS l5.0软件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对比采取χ2校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改善情况见表1。
2.2 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护理方案后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和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改善情况见表2。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出现不良反应7例,其中恶心呕吐3例,感染2例,静脉炎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25.00%;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16例,其中恶心呕吐7例,感染5例,静脉炎4例,不良反应发生率57.14%。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经统计学分析,χ2=5.9763,P=0.0145<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CHOP方案目前在治疗恶性淋巴瘤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患者延长生存期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化疗往往给患者带来较为强烈的不良反应,影响患者临床治疗且给患者造成不良的负面心理压力,不利于临床的治疗。恶性淋巴瘤患者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不适、骨髓抑制、静脉炎等[2]。因此在临床中如何通过护理干预的方法让患者释放心理压力,配合临床治疗,同时采取有针对性预见护理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目前的临床护理模式已从以往的以疾病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进行转变,越来越重视临床上患者的需求,并结合护理工作中总结的经验,以实际的问题为出发点,及时地解决患者实际的问题,提高临床的护理质量[3]。恶性淋巴瘤由于相对少见,其预后较差,因此会给患者造成较为严重的心理压力,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我院通过对患者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积极和患者进行交流,让患者释放不良负面情绪,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配合临床的治疗。
同时对于化疗期间的常见不良反应实施有针对性护理,有效地减少了不良反应的发生,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生活质量。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提高较对照组明显,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和焦虑自评量表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明显,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应用于恶性淋巴瘤化疗患者中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焦虑和抑郁状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不良反应发生,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张静,徐敬根.美罗华联合CHOP方案治疗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1,17(10):144-145.
[2] 于晓娟,白云娟,王晓媛等,高龄恶性淋巴瘤患者美罗华加CHOP方案化疗的护理[J].中国医药导刊,2011,15(1):16.
小肠恶性淋巴瘤 篇3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3例, 男性20例, 女性13例;年龄4~63岁, 平均41.7岁。33例患者均有腹痛症状, 并多以急腹症就诊。腹部肿块19例, 消瘦13例, 肠梗阻11例, 腹水6例, 黑便3例, 黄疸2例, 穿孔1例, 除1例十二指肠穿孔在急症手术后证实本病外, 病史均在3月~2年。以十二指肠及回盲部的病史较短, 合并症出现较早。肿瘤部位见于末端回肠24例, 空肠7例, 十二指肠2例。其中2例为多灶性改变。
1.2 影像学检查
本组病例21例行小肠造影检查, 其中16例影像现病变部位小肠肠腔变窄, 肠壁增厚并僵硬、粘膜病变、近端肠管扩张。13例术前诊断为恶性肿瘤, 有2例误诊为阑尾炎。
1.3 病理学检查
本组31例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中B细胞源性30例, T细胞源性2例。全部病例均符合Dawson关于肠道原发性恶性肿瘤的诊断标准。按照Ann Arbor分期:I期8例, II期11例, III期6例, IV期8例。
1.4 治疗方法
本组33例均行手术探查, 根治性手术20例, 姑息性手术6例, 捷径手术5例, 单纯活检2例。33例手术后均行COP或CHOP化疗, 6例辅以放射治疗。
2结果
本组33例随访, 1年内复发1例, 半年内死亡6例, 1年内死亡11例, 1年生存率66.7%, 5年内死亡19例, 生存率42.4%。
3讨论
结外器官发生的原发性消化道恶性淋巴瘤中, 以胃部较多, 约占40%, 其次为小肠, 约占28%[1]。本组33例占本院同期胃肠道肿瘤的3.72%, 占同期小肠恶性肿瘤的21.6%, 高于国内相关报道[2,3]。
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发病年龄较其它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病年龄低, 且以男性居多。病程常在6个月以内, 临床无特异性表现, 常以急腹症就医, 并在急症手术探查后经病理诊断。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部肿块。腹痛多是因进行性肠梗阻、肠梗阻、肠套叠一肠穿孔等合并症所致, 由于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 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误诊率较高[2,4], 但在消化道造影检查中本组16例可以明确小肠肠腔的异常表现。根据临床和X线表现可分为4型: (1) 缩窄型:肿瘤浸润肠管壁全层弥漫增厚、僵硬, 管腔狭窄, 常表现为慢性肠梗阻; (2) 扩张型:肿瘤浸润生长, 肠管壁弥漫性增厚, 肠腔呈阶段性扩张、狭窄; (3) 溃疡型:肿瘤在肠腔内形成慢性溃疡, 并有间断出血, 可造成穿孔; (4) 息肉性:肿瘤呈息肉样生长, 突入肠腔, 多见于回盲部。本组病例以缩窄型为主要特征, 表现为肠管蠕动消失、粘膜紊乱或粘膜层消失, 肠腔扩张狭窄。本病虽累及肠管的范围较广, 肿瘤或粘连所形成的团块较大, 但粘连多为非浸润性粘连, 手术切除的可能性较大, 有报道手术切除率高达93%, 本组手术切除率78.8%。研究表明恶性淋巴瘤为全身疾病, 局部病灶切除后, 均需要辅以化疗和放疗以进一步提高远期疗效。本组病例术后均予以COP或CHOP化疗, 部分病例加以放疗, 虽进展期病例占48.5%, 但5年生存率仍达到42.4%。
关键词: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诊疗分析
参考文献
[1] Henry CA, Berry RE.Primary lymphoma of the large intestine (J) .Am Surg, 1998, 54:262-265.
[2]王靖华, 季洪爱, 陈龙邦, 等.31例胃肠道临床病理学研究 (J) .肿瘤防治研究, 1998, 25 (6) :475-477.
[3]赵雄, 周天敏.为原发性恶性淋巴瘤35例综合治疗 (J) .中国癌症杂志, 2001, 11 (1) :90-91.
小肠恶性淋巴瘤 篇4
关键词:小肠淋巴瘤,小肠腺癌,多层螺旋CT,诊断,鉴别诊断
目前在临床上小肠淋巴瘤和小肠腺癌的发生率正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一直受到广大医师和患者的关注。目前对其诊断的主要方法为多层螺旋CT检查, 二者的鉴别诊断也以此为依据。研究显示小肠的长度约占消化道全长的75%左右。然而该部位发生的肿瘤却相对较少。仅为总胃肠道肿瘤发生率的3%~6%左右。该类疾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一般较为隐匿且不具有特异性, 从而致使早期诊断率显著降低。预后效果受到严重不良影响[1]。本次研究中出于对小肠淋巴瘤与小肠腺癌的多层螺旋CT的诊断以及鉴别诊断情况进行分析探讨的目的, 对我院收治的小肠淋巴瘤和小肠腺癌患者的诊断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现汇报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经病理证实为小肠淋巴瘤患者和小肠腺癌患者病例, 分别抽取21例和19例, 小肠淋巴瘤患者中有男12例, 女9例, 年龄19~78岁, 平均 (57.3±13.2) 岁。小肠腺癌患者中有男11例, 女8例, 年龄38~76岁, 平均 (51.6±13.8) 岁。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均经相关临床病理检查得以证实。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将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以及多层螺旋CT检查结果进行整理, 针对两种疾病的好发部位、范围、强化模式等情况展开回顾性分析。
1.2.2 检查方法
本次研究中所用仪器为16层东芝Aquilion CT机, 实施腹部平扫以及双期增强扫描。有一部分患者实施MPR与3D-CTA技术展开图像后处理。患者在接受扫描前的l天应食用流质饮食。检查前保证患者空腹6 h以上。分3次、间隔15 min饮用l000~l500m L含5%甘露醇的纯净水, 从而保证小肠充分充盈。在检查过程中常规取仰卧位, 扫描区域依照患者的具体病情而定。首先进行平扫而后在实施增强, 增强过程中从肘前静脉给予患者高压注射欧乃派克80-100m L。注射速率控制在2.5-3m L/s。相关扫描参数为:电压120 KV, 电流150m As, 准直为0.5 mm×16/1mm×16 mm, 螺距为1.5, 速度为0.5s/圈, 分别在注射开始后25~30s (动脉期) 、65~80s (门脉期) 进行双期增强螺旋扫描[2]。
1.3 数据处理
研究中所得到的相关数据采用SPSS1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疾病的好发部位和累及范围
经统计得知, 小肠淋巴瘤患者的病灶部位处在十二指肠者3例, 空肠者5例, 回肠13例;小肠腺癌患者的病灶部位处在十二指肠者11例, 空肠者5例, 回肠者3例。显然两种疾病间存在明显差异 (P<0.05) 。
2.2 两种疾病的直接CT征象
经比较分析得知, 本组病例小肠淋巴瘤和小肠腺癌病灶在平扫过程中均呈现出明显的软组织密度, 而在增强后两者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小肠淋巴瘤患者表现出明显的“缓慢上升”模式, 而小肠腺癌患者则表现出显著的“快速上升-平台”模式。并且小肠腺癌动脉期和静脉期强化程度显著高于淋巴瘤, 且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3 讨论
对于小肠恶性淋巴瘤而言其CT表现一般为肠腔变形、肠壁增厚、肠管扩张或者是狭窄、肠腔内以及肠腔内外的软组织出现明显的肿块、肠壁呈现出节段性或者是弥漫性浸润等, 并且肠穿孔以及肠套叠为其最为主要的两种并发症, 增强后会呈现出明显的动脉期无强化或者是轻度强化现象, 静脉期肿瘤强化依旧不是十分的明湿, 肿瘤强化曲线呈现出显著的“缓慢上升”模式[3]。肠腔管壁增厚以及腔内外软组织肿块属于小肠淋巴瘤CT检查最为典型的表现, 合并有肠腔动脉瘤样扩张的肠壁环形增厚、后腹膜、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属于恶性淋巴瘤CT检查的一个特征性表现。若果存在受累增厚的肠段较长或者是呈现为多发节段性病灶。则会对恶性淋巴瘤的诊断给予支持[4]。本次研究中的21例小肠淋巴瘤患者中有18例呈现出明显的肠管管壁增厚征象, 有6例患者存在明显的肠腔变形、肠管扩张或者是狭窄, 存在腹部肿块者12例。
综上所述, 采取多层螺旋CT检查对小肠淋巴瘤和小肠腺癌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 两者各具典型, 区别较大, 值得临床给予关注。
参考文献
[1]陈洋民, 安丰新, 安鹏, 等.原发性十二指肠腺癌的与低张十一二指肠造影表现的比较[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9, 35 (4) :270-272.
[2]钱海峰, 祝跃明, 吴晓, 等.小肠恶性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 16 (33) :5004-5005.
[3]刘续宝, 周总光.十二指肠L皮肿瘤的治疗[J].腹部外科, 2010, 18 (3) :142-143.
原发性小肠淋巴瘤的CT诊断 篇5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搜集本院2007 年5 月~2015 年2 月间行CT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7 例原发性小肠淋巴瘤患者的资料, 其中男12 例, 女5 例, 发病年龄21~86 岁 (平均60.3 岁) 。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 主要包括:腹部不适或腹痛16 例, 恶心呕吐5 例, 便血3 例, 大便性状改变4 例, 腹部包块2 例, 体重下降2 例。病程从急性起病至半年不等。手术后病理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 其中B细胞淋巴瘤15 例, T细胞淋巴瘤2 例。
1.2 影像学检查
采用Siemens双源CT机及GE4 排螺旋CT机进行全腹部扫描, 扫描范围自膈顶至耻骨联合水平。扫描前禁食6h, 扫描前半小时分次口服500m L阴性对比剂 (水) 或阳性对比剂 (稀释泛影葡胺或显影比乐) 以充盈胃肠道。扫描参数如下:管电压120k V, 管电流250m As, 层厚、层距均为5~10mm。其中12 例加做增强扫描, 采用非离子型对比剂碘佛醇80~100m L, 使用高压注射剂以2.5~3m L/s经肘静脉团注后行动脉期扫描 (25s) 和门脉期扫描 (60s) 。
2 结果
2.1 发病部位
15 例发生于回肠, 其中4 例累及回盲部;2 例发生于空肠。
2.2 CT表现
本组13 例为肠壁广泛性浸润型, 其中10 例表现为肠壁较均匀一致性增厚, 3 例表现为不规则增厚, 局部见结节样突起, 病变肠管与正常段分界欠清, 肠腔粘膜面受破坏不光整。该型中8 例伴有肠腔明显扩张, 呈动脉瘤样改变, 肠腔内见内容物及气液平 (见图1、图2) ;本组4 例为软组织肿块型, 表现为肠腔内较大的孤立息肉状或结节状软组织肿块 (见图3) , 其中2 例密度均匀, 2 例不均匀, 病变相应部位肠腔不同程度狭窄。12 例行增强扫描者呈轻至中度强化。17 例中10 例伴有肠道病变周围和 (或)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继发改变包括肠套叠3 例, 肠梗阻2 例, 肠穿孔2 例, 伴有腹盆腔积液5 例。肠管周围脂肪间隙多较清晰。
3 讨论
3.1 概述
PSIL是较少见的消化道肿瘤, 在小肠恶性肿瘤中占19% ~38%, 占所有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20% ~30%[2], 近年来其发病率有所上升, 但病因目前尚未完全阐明。PSIL起源于肠壁粘膜下淋巴组织, 小肠任何部位均可发生, 由于末段回肠淋巴组织丰富, 因此该部位发病率最高。组织病理学上以B细胞来源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多见。PSIL好发于中老年人, 临床表现多样, 缺乏特异性, 主要表现为腹痛、腹部包块、便血或大便性状改变、发热、消瘦等非特异性症状, 亦有因肠梗阻、肠穿孔等急腹症为首发症状, 临床上难以与消化道其他恶性肿瘤或良性病变鉴别[3]。
3.2 CT影像学特征
该病的典型CT表现有肠壁增厚或肠腔内软组织肿块, 病变段肠腔变形 (扩张或狭窄) 。肠壁增厚型主要表现为肠壁弥漫性增厚, 多呈环形广泛性增厚, 该型中有10 例表现为肠壁较均匀一致增厚, 3 例表现为肠壁不规则增厚, 局部呈结节状突起, 最厚肠壁增厚至约3.5cm, 肠壁增厚与正常小肠段分界欠清晰。病变范围常较广泛, 甚至累及整段小肠, 但多期扫描显示肠管形态可变, 表明病变肠管仍能保持一定的柔软度和扩张度。增厚的肠管大多数伴有肠腔的扩张 (肠腔宽度>30mm) , 此特征的病理机制为肿瘤生长过程中浸润、削弱肠壁的固有肌层, 侵犯或破坏肌层的神经丛, 引起肠管的张力减弱及顺应性降低, 导致管壁增厚, 管腔明显扩张[4,5], 和肠梗阻引起的肠扩张机制不同。由此可见肠壁弥漫性增厚伴有“动脉瘤样扩张”为PSIL的较特征性的表现。肠腔内软组织肿块型主要表现为肠腔内结节状或息肉状软组织肿块, 多发生于回盲部, 轮廓不光整, 呈分叶状、宽基底突向肠腔生长, 引起肠腔不同程度狭窄, 肿块内密度可均匀, 增强扫描后呈轻中度强化, 亦可表现为不均匀, 局部囊性变、坏死[6]。较大的肿块在肠壁浸润时可引起肠管蠕动异常, 继发肠套叠, 本组4 例肿块型中有3例发生肠套叠, 且均发生于回盲部, 其中2 例继发肠梗阻表现, 息肉状肿块伴肠套叠或肠梗阻也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此外, 有文献报道, 肠壁增厚且肠腔明显扩张同时伴发肠系膜多发淋巴结肿大, 则强烈提示淋巴瘤可能[7]。本组有10 例伴有周围和 (或)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PSIL伴发增大的淋巴结范围多较局限, 密度均匀, 增强后均匀强化。其中1 例表现为肠系膜淋巴结明显肿大、融合, 包绕肠系膜及其血管, 呈“夹心面包征”, 尽管文献上认为其较具特征性[8], 但本组发生率低。
另外, 小肠原发性T细胞淋巴瘤病理上主要表现为小肠节段性受累, 伴多发溃疡形成, 可侵犯全层伴穿孔。本组2 例发生肠穿孔均为T细胞型, 这与病理基础相符。但本组搜集病例较少, 肠穿孔在T细胞型淋巴瘤的发生率有待更多病例统计。
3.3 鉴别诊断
本病主要与小肠腺癌、间质瘤、克罗恩病等鉴别[9,10]。 (1) 小肠腺癌好发于近端空肠, 表现为肠壁较局限性增厚, 肠管内缘粘膜明显破坏, 病变管壁形态僵硬, 相应管腔呈向心性狭窄, 常易导致肠梗阻, 增强扫描病变强化较明显, 进展期易出现浆膜外直接侵犯。而PSIL常表现为较广泛的肠壁增厚, 常伴动脉瘤样扩张, 浆膜外脂肪间隙多较清晰, 可资鉴别。 (2) 小肠间质瘤一般表现为类圆形或分叶状肿块, 多向腔外生长, 一般不引起肠腔狭窄或扩张。容易坏死囊变, 增强扫描实质部分强化较PSIL明显, 且静脉期强化程度下降。 (3) 小肠克罗恩病表现为肠壁卵石样增厚, 呈节段性分布, 肠腔偏心性狭窄, 活动期肠壁明显水肿增厚、分层, 系膜脂肪密度增高模糊, 系膜血管呈梳齿样改变, 周围淋巴结稍肿大, 较易与PSIL鉴别。
综上所述, PSIL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 CT检查对该病的检出及进一步治疗具有重要价值。特别是当小肠壁表现为环形广泛增厚且伴有肠腔“动脉瘤样扩张”时, 应考虑到本病的可能, 确诊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查。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小肠淋巴瘤的CT表现, 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小肠淋巴瘤17例, 术前均行CT平扫, 12例加做增强扫描, 通过对CT图像进行观察分析, 总结其特点。结果:发病部位以回肠多见 (包括累及回盲部) (n=15) 。CT表现为肠壁广泛性增厚13例, 其中8例肠腔呈“动脉瘤样扩张”;肠腔内软组织肿块4例, 肠腔不同程度狭窄。增强扫描病变呈轻至中度强化, 坏死少见。该两型中10例伴有周围和 (或)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继发改变主要包括肠梗阻、肠套叠、肠穿孔。结论:原发性小肠淋巴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 能清楚显示肠管壁增厚的程度、浸润范围、周围淋巴结情况及继发改变, 对肿瘤的诊断有较大帮助。
关键词:小肠,淋巴瘤,计算机成像,体层摄影术
参考文献
[1]Tari A1, Asaoku H, Kunihiro M, et al.Usefulness of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in primary intestinal follicular lymphoma[J].World J Gastroenterol, 2013, 19 (12) :1992-1996.
[2]Ghai S, Pattison J, Ghai S, et al.Primary gastrointestinal lymphoma:spectrum of imaging findings with pathologic correlation[J].Radiographics, 2007, 27 (5) :1371-1388.
[3]Huang GT, Zhu GH.Experience of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rimary small intestine lymphoma[J].Zhonghua Wai Ke Za Zhi, 2010, 48 (1) :45-47.
[4]Mustafa UM.Radiologic evaluation and staging of small intestine neoplasms[J].European Journal of Radiology, 2002, 42 (3) :193.
[5]Freeman AH.CT and bowel disease[J].The British Journal of Radiology, 2001, 74 (877) :4.
[6]杨朝武, 何光武, 李征宇, 等.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64排螺旋CT/MRI影像特点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5, 26 (1) :23-26.
[7]尹洪芳, 李挺.应用世界卫生组织淋巴组织肿瘤新分类对304例恶性淋巴瘤的重新评估[J].中华医学杂志, 2003, 83 (18) :1556-1559.
[8]刘林祥.原发性小肠淋巴瘤的放射诊断 (综述) [J].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 1987, 10:1-3.
[9]茹新海, 赵健, 徐新立, 等.老年原发性小肠淋巴瘤螺旋CT的临床特征及诊断价值[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5, 35 (5) :1415-1416.
小肠恶性淋巴瘤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搜集该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小肠淋巴瘤患者资料, 所有患者均符合Dawson标准[2], 共28例, 均来自住院部, 其中男性20例, 女性8例, 年龄31~77岁, 平均 (55.3±12.9) 岁。临床多以腹痛、腹胀、消瘦、消化道出血、腹部肿块就诊。该研究经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 所有纳入研究的病历资料的收集均获患者书面知情同意。
1.2 检查方法
全部28例患者均行CT平扫+增强后双期扫描, 其中8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CT扫描采用飞利浦brilliance 64排螺旋CT扫描, CT平扫扫描参数:120 k V, 90 m A, 层厚5 mm, 进床速度12 mm/s。CT增强扫描对比剂为优维显 (Ultravist, 300 mg I/m L) , 80~100 m L, 3 m L/s, 于注射开始后25 S和50 S后分别行动脉期、静脉期扫描。MRI扫描采用GE 3.0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 MRI平扫及增强采用呼吸门控Asset Cal序列, 扫描参数:层厚5mm, 层间隔1 mm, T2WI:TR/TE/averages:6 000 ms/87.48 ms/L, 矩阵320×320;T1WI:TR/TE/averages:12.98 ms/1.39 ms/L, 矩阵256×256;MRI增强扫描对比剂为钆喷替酸葡甲胺 (Gd-DTPA, 0.1mmol/kg) 。淋巴结横径>10 mm视为淋巴结肿大。
1.3 影像分析
由两名经验丰富的高年资医师对CT及MRI检查结果行双盲法阅片, 分析肿瘤的位置、形态、密度或信号特点、强化特点, 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
1.4 统计方法
使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7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2 结果
2.1 CT表现
该组28例患者中, 肿瘤位于十二指肠4例 (14.3%) , 空肠4例 (14.3%) , 回肠18例 (64.3%) , 其中15例 (53.6%) 位于回肠末端或回盲瓣, 2例 (7.1%) 同时发生于空、回肠。CT可见受累肠壁密度均匀, 局部或弥漫性环形增厚 (15例, 53.6%) , 呈多发节段性分布 (5例, 17.9%) , 或形成肿块者多呈分叶状并向腔内突入 (8例, 28.6%) 。增厚的肠壁内侧缘欠光整, 肠壁具有一定的柔软度, 肠腔呈不同程度狭窄或扩张。28例患者中, 21例 (75.0%) 伴有病变肠管周围肠系膜、腹膜后淋巴结肿大, 9例 (32.1%) 出现肠腔瘤样扩张, 3例 (10.7%) 并发肠套叠, 2例 (7.1%) 并发肠穿孔。增强扫描后病灶轻至中度均匀强化, 平扫CT值约为 (39.8±4.5) Hu, 增强扫描后动脉期CT值约 (71.8±17.5) Hu。图1显示的是原发性小肠淋巴瘤的典型CT图像。
图1原发性小肠淋巴瘤CT图像.A.CT平扫;B.增强动脉期;C.增强静脉期.注:箭头所示处为小肠淋巴瘤
2.2 MRI表现
MRI表现为增厚的肠壁或形成的肿块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 信号较均匀, 增强扫描呈轻度到中度强化。扩散加权成像 (DWI) 检查呈高信号。图2显示的是原发性小肠淋巴瘤的典型MRI图像。
图2原发性小肠淋巴瘤MRI图像.A.T1平扫;B.T1增强动脉期;C.扩散加权成像.注:箭头所示处为小肠淋巴瘤
2.3 病理学表现
大体病理一般表现为增厚的肠段或肠腔内肿块, 镜示:异型淋巴样细胞呈弥漫分布, 浸润性生长, 核大异型, 核仁明显, 核分裂象易见, 多侵及肌层及粘膜层, 病理类型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肿瘤起源于B淋巴细胞25例 (89.3%)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DLBCL) 23例 (82.1%) , 结外粘膜相关边缘带B细胞淋巴瘤 (MALT) 2例 (7.1%) ;NK/T淋巴细胞瘤3例 (10.7%) 。
3 讨论
PSIL较少见, 男性较女性多发, 以中老年男性多见。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 主要为腹痛、腹部包块、发热、消化道出血等, 部分可出现肠套叠、肠梗阻、肠穿孔。病理上通常为非霍奇金淋巴瘤, 最常见亚型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DLBCL) [3]。该组28例患者中, 男女比例2.5:1, 平均年龄 (55.3±12.9) 岁, 10.7%的病例出现肠套叠, 7.1%的病例并发肠穿孔, 与早前的文献报道相一致。
PSIL术前诊断主要依赖于内镜和影像学检查。而PSIL原发于小肠壁黏膜下淋巴组织, 早期肠腔内粘膜变化不明显, 小肠内镜用于观察小肠腔内结构, 不能显示肠壁和肠腔外结构, 不易发现早期PSIL病变, 对PSIL诊断价值有限。CT和MRI能清楚显示粘膜下病变的范围、浸润深度、肿块密度及强化程度, 淋巴结肿大情况和周围脏器受侵情况, 具有一定特异性, 因此认识PSIL的CT和MRI表现特征对提高该疾病的术前诊断准确率有重要价值。
结合文献资料和该组研究病例, 总结PSIL的CT和MRI扫描征象有以下特征: (1) 好发部位依次为:回肠末端、空肠、十二指肠[4], 该组研究中, 53.6%的病例发生于回肠末端或回盲瓣, 14.3%位于空肠, 14.3%位于十二指肠; (2) 受累肠段较长, 肠壁常呈局部或弥漫性环形增厚, 或呈多发节段性分布, 密度或信号较均匀[5], MRI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 DWI呈高信号, 增强扫描多均匀强化; (3) 形成肿块者, 往往肿块大而形态不规则, 呈分叶状, 肿块向腔内突入, 邻近肠壁增厚; (4) 肠腔可狭窄、正常或动脉瘤样扩张[6]; (5) 肠系膜、腹膜后淋巴结常受累增大[7], 淋巴结包绕肠系膜血管及周围脂肪, 形成“三明治”征, 该组研究中, 75.0%的病例伴有肠系膜、腹膜后淋巴结肿大; (6) 较为特征性表现:动脉瘤样扩张和病灶内积气, 该组研究中, 32.1%的病例出现肠腔瘤样扩张。其形成机制为:淋巴瘤侵及固有层内的植物神经丛导致肠壁肌张力下降, 引起管腔的扩张, 表现为动脉瘤样扩张[8]。
PSIL常需要与小肠腺癌、小肠间质瘤、小肠克罗恩病鉴别。 (1) 小肠腺癌:以十二指肠降部及空肠多见, 易造成肠腔狭窄和梗阻, CT表现为局灶性肿块伴相邻肠壁增厚、肠腔狭窄, 容易壁外浸润, 增强扫描呈中等不均匀强化, 有早期淋巴结转移倾向, 易发生肠梗阻和肠套叠; (2) 小肠间质瘤:多单发, 呈肿块样表现, 生长方式以腔外型居多, 呈软组织密度或信号, 增强后中度至明显强化, 邻近肠管受压移位, 肠曲间距增宽。 (3) 小肠克罗恩病:好发回肠, 其次为近端结肠, 肠壁增厚常为多节段、对称、均一性增厚, 并可见分层现象 (黏膜下水肿引起) , 增强时粘膜和浆膜可被强化, 引起的肠系膜周围淋巴结增生一般较小。
综上, PSIL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 CT常表现为肠壁广泛性或节段性浸润增厚, 也可表现为肿块样增厚, 增厚的肠壁密度或信号多均匀, 增强后多呈均匀轻中度强化;多边界清楚, 与邻近结构分界清;肠壁具有一定的柔软度, 梗阻和僵硬少见。MRI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 扩散加权成像 (DWI) 检查呈高信号。CT和MRI在PSIL的诊断与鉴别、观察肿块与周围消化道的关系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对PSIL的定位及定性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 分析原发性小肠淋巴瘤 (Primary small intestinal lymphoma, PSIL) 的CT和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8例PSIL患者的CT和MRI表现, 分析肿瘤的位置、形态、密度或信号、强化方式。结果 该组28例PSIL病例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 好发于回肠末端或回盲瓣 (占53.6%) ;CT显示受累肠壁增厚或形成肿块, 大多数呈局部或弥漫性环形增厚 (占53.6%) , 密度均匀, 增强扫描轻中度均匀强化;75.0%的病例伴有肠管周围肠系膜、腹膜后淋巴结肿大。MRI显示病变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 DWI呈高信号, 增强扫描轻中度均匀强化。结论 PSIL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 在PSIL的诊断与鉴别方面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恶性淋巴瘤,小肠,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参考文献
[1]Ghimire P, Wu GY, Zhu L.Primary gastrointestinal lymphoma[J].World J Gastroenterol, 2011, 17 (6) :697-707.
[2]Zhu QQ, Wu JT, Chen WX, et al.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intestinal tuberculosis and primary small intestinal lymphoma using endoscopy and computerized tomography[J].Zhonghua Wei Chang Wai Ke Za Zhi, 2012, 15 (12) :1247-1251.
[3]Kobayashi H, Nagai T, Omine K, et al.Clinical outcome of non-surgical treatment for primary small intestinal lymphoma diagnosed with doubleballoon endoscopy[J].Leuk Lymphoma, 2013, 54 (4) :731-736.
[4]Kim SJ, Choi CW, Mun YC, et al.Multicenter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581 patients with primary intestinal non-hodgkin lymphoma from the consortium for improving survival of lymphoma (cisl) [J].BMC Cancer, 2011, 11:321.
[5]Mizutani M, Umino A, Taniguchi M, et al.Primary small in testinal burkitt lymphoma treated with rituximab-combined codox-m/ivac therapy without surgical resection[J].Gan To Kagaku Ryoho, 2013, 40 (9) :1229-1232.
[6]Zhang XY, Zhang B, Cai S, et al.Ultrasonographic and general patholog-ic features assessment of small intestinal lymphoma[J].Zhongguo Yi Xue Ke Xue Yuan Xue Bao, 2013, 35 (3) :318-321.
[7]Engin G, Korman U.Gastrointestinal lymphoma:A spectrum of fluoroscopic and ct findings[J].Diagn Interv Radiol, 2011, 17 (3) :255-265.
【小肠恶性淋巴瘤】推荐阅读:
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论文07-15
小肠恶性肿瘤12-02
小肠淋巴瘤05-18
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08-13
《内科学》辅导:良恶性淋巴结肿大鉴别10-08
小肠球虫07-17
小肠肿瘤10-14
小肠运动05-18
小肠坏死08-16
小肠推进功能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