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脑膜瘤

2024-07-12

恶性脑膜瘤(精选7篇)

恶性脑膜瘤 篇1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 70岁, 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语言表达欠流利, 记忆力下降, 呈进行性加重趋势, 未在意。近半个月出现走路不稳, 近1周右手活动不灵, 偶有手抖, 持续半分钟后自行缓解。现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

MR平扫+增强;左侧中颅窝底见大片状长T1、长T2信号影, 主病灶以左侧颞极为主, 与邻近脑实质分界不清, 邻近脑组织内见大片状水肿带, 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相邻脑膜强化明显。病灶区域邻近脑组织肿胀明显, 脑沟、脑裂消失, 左侧侧脑室明显受压变形, 并向对侧移位, 视交叉及部分垂体组织、左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及左侧大脑脚底均有不同程度受压、受侵, 中线结构向右侧明显移位, 右颞叶近大脑皮质下见小斑片状长T2信号影, FLAIR呈高信号。诊断:左侧中颅窝占位性病变, 恶性可能性大。

手术经过:全麻成功, 仰卧位, 头偏向右侧, 标记左侧扩大翼点入路切口, 常规消毒铺巾, 沿标记切开皮肤、皮下, 颞肌筋膜下分离, 颞肌翻向外侧, 钻孔5枚, 成游离骨瓣取下, 脑压高, 悬吊硬膜后放射状剪开硬膜, 肿瘤为红色, 质地韧, 血管丰富, 与凸面硬膜粘连。取部分肿瘤送速冻病理, 回报:恶性肿瘤。肿瘤基底位于中颅窝底、蝶骨嵴、海绵窦侧壁、颞骨岩部的硬膜, 与脑组织有分界线, 沿肿瘤与其基底硬膜间分离, 可见大量血管进入肿瘤, 电凝后切断此类血管, 分块切成肿瘤。切除完毕, 电凝烧灼肿瘤基底部硬膜, 止血后术野创面铺速即纱, 冲洗无出血, 脑压不高, 生理盐水注满硬膜下腔, 缝合硬膜, 人工硬膜修补。颞肌复位, 留置引流管。

术中诊断:左侧中颅窝底恶性肿瘤。

病理诊断:左颞叶脑膜瘤{恶性}侵入脑组织。

2 讨论

脑膜瘤是颅内最常见非胶质原发性肿瘤, 约占颅内肿瘤15%, 脑膜瘤起源于蛛网膜帽状细胞, 少数可来源于硬膜的成纤维细胞、蛛网膜和脉络膜。为脑外肿瘤。绝大多数为良性, 肿瘤生长缓慢, 出现临床症状前常已存在多年。间变性 (恶性) 脑膜瘤少见, CT、MR有时难以与良性区别。

本例脑膜瘤呈侵袭性生长, 形态不规则, 与周围脑实质分界不清, 且可见大片状水肿带, 不易与脑内肿瘤鉴别, 此时MR氢质子波谱可提供决定性的鉴别诊断依据。脑膜瘤不含神经元, 所以氢质子波谱中检测不到NAA波和Cr波, 而Cho波明显升高。

本病以下几点可提示恶性脑膜瘤: (1) 由于恶性脑膜瘤无包膜, 可侵及脑组织内, 所以肿瘤边界常不清楚。 (2) 肿瘤生长迅速, 形态不规则可呈分叶状。 (3) 肿瘤内可出现坏死与囊变。 (4) 肿瘤周围水肿, 提示部分脑组织已被肿瘤侵犯。

恶性脑膜瘤的临床诊治体会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5例患者,其中男12例,女13例,年龄14~67岁。初发性19例,复发性6例。肿瘤最大径2.2~11.5 cm,平均5.2 cm。单发22例,多发3例(各2个病灶)。发生部位为凸面9例,矢状窦旁6例,镰旁及桥小脑角各3例,中颅凹底、斜坡、蝶骨嵴及脑实质内各1例。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14例、视力下降5例及癫痫4例,其他症状依据肿瘤所在位置表现为肢体无力6例,耳鸣4例,平衡障碍3例,言语不清、头部肿块、耳聋各1例等,有患者存在以上两种以上症状。发病至住院时间5 d~3年不等,平均4.5个月。

1.2 治疗方法

本组19例初治者首选手术全切除治疗,6例复发者均行γ刀治疗。术后其中15例行化疗,3例行放疗。手术中尽量切除肿瘤,并将受累的颅骨、硬膜也一并切除,然后进行适当修补。因肿瘤边界相对清楚,绝大多数肿瘤可以全切除。

2 结果

术中见肿瘤多为暗红色,血供中等丰富,质地较韧。其中肉眼可见包膜、与脑组织界限清楚者9例,肿瘤呈分叶状者5例,侵犯颅骨者4例,侵犯硬膜者6例。随访6~72个月,完全缓解13例,部分缓解4例,无变化3例,进展4例,死亡1例。

3 讨论

3.1 恶性脑膜瘤的临床特征

恶性脑膜瘤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诊断标准,仅是一种临床病理诊断。恶性脑膜瘤是指具有良性脑膜瘤的一般特点,又具有生长快、侵袭性强、易复发和易转移等恶性特征的脑膜瘤。临床特征主要为:病情进展快;术中可见肿瘤穿破包膜,局部浸润脑组织;有病理组织学特征:肿瘤固有组织结构消失,细胞数增多,核多形性,有丝分裂增多(>5/HP),肿瘤坏死,脑侵袭、增生和转移;术后迅速复发;有肿瘤远处转移。

3.2 影像学特点

恶性脑膜瘤在影像学上主要表现为:肿瘤周围严重水肿且无钙化;没有鼠尾征;蘑菇状、扁平状或分叶状且边缘不清;中心局灶性坏死;不均匀性强化;脑血管造影显示动静脉分流[3]。

3.3 恶性脑膜瘤的治疗

恶性脑膜瘤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生存时间与首次切除的程度和术后是否放疗有关,复发率达33%[4],转移可发生在多器官和系统。术后复发与瘤细胞增殖活跃、浸润性强有关。初步定性后,应扩大切除范围,尽可能做到肿瘤全切,可将受累颅骨瓣煮沸以杀死活细胞或将骨瓣弃之。术后还可计算细胞周期时间和肿瘤倍增时间,以预测病程。术后给予放射治疗和残余肿瘤的γ刀治疗可延缓复发。Sheehan等[5]采用回归分析评价了立体定向放疗在复发性恶性脑膜瘤治疗中的有效性和作用;前期治疗包括手术切除、栓塞和常规放疗,肿瘤周边的平均放射剂量为15 Gy,79%的病例获得了局部控制,肿瘤体积缩小。因此,γ刀放射治疗可对复发的恶性脑膜瘤提供良好的局部控制,当发现肿瘤在手术和普通放疗后复发时,尽管不能完全控制远处转移,γ刀仍是一个合适的选择。

综上所述,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恶性脑膜瘤的诊断;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术后配合放、化疗,综合治疗效果理想。

摘要:目的 探讨恶性脑膜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 对25例恶性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颅脑CT、MRI示肿瘤周围明显水肿,多为等密度或高密度块状影,多见囊变或坏死区域;瘤组织呈非均一强化;肿瘤边缘不规则或边界不清。19例初治者首选手术全切除治疗,6例复发者均行γ刀治疗。术后其中15例行化疗,3例行放疗。随访6~72个月,完全缓解13例,部分缓解4例,无变化3例,进展4例,死亡1例。结论 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恶性脑膜瘤的诊断。其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术后配合放、化疗。

关键词:脑膜瘤,恶性脑膜瘤,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王种.恶性脑膜瘤的诊断和治疗新进展.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2003,30(2):159-162.

[2]王忠诚.王忠诚神经外科学.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616-620.

[3]Mattei TA,Mauci JA,Ramina R,et al.Edema and malignancy in cningiomas.Clinics,2005,60(7):201 -206.

[4]周永红,潘恒,符有文.恶性脑膜瘤的CT与MRI诊断和鉴别诊断.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07,8(5):279-281.

脑膜瘤手术的护理 篇3

1 临床资料

2010年1月—2011年1月, 我院收治脑膜瘤患者12例, 男8例, 女4例, 年龄25岁~72岁, 平均年龄40.6岁, 病程最短10 d, 最长8年。肿瘤直径7 cm~11.5 cm, 平均8.8 cm.临床表现:头痛、头晕6例, 呕吐3例, 癫痫3例, 一侧肢体运动障碍5例, 轻度失语3例。本组12例无手术死亡, 4例出现暂时性偏瘫加重, 双下肢瘫2例, 其余均康复出院。术后随访3个月~1年, 未见明显肿瘤复发, 2例双下肢瘫患者肌力恢复至Ⅳ级, 其他病例恢复正常工作。

2 术前准备

2.1 新患者入院按医嘱做常规检查, 肝肾功能, 血尿常规, 出、凝血时间, 配血、备血。

有癫痫病史患者禁用口表测温。有颅内压增高者切忌灌肠, 3 d无大便者可用轻泻药, 如酚酞、番泻叶、开塞露等。患者不能单独外出, 陪同患者做好各项术前检查 (如CT、脑电图、超声波及各种造影) 。皮肤准备:术前1 d剃头, 并仔细检查手术野有无感染及破损处。手术前12 h禁食, 4 h禁水。准备好带进手术室的药物与血单等。术前日晨按医嘱给予术前针。手术当日予患者佩戴腕带, 以利于识别。女性患者行经期停止手术, 有发热或腹泻者通知医生另作决定。

2.2 手术前夜注意患者情绪, 予以心理安慰, 如病情许可, 给予适量的镇静药或安眠药, 让患者安静入睡。

脑膜瘤患者由于肿瘤生长缓慢, 病程长, 长期头痛、头晕及部分患者视力障碍或癫痫发作造成生活不能自理, 再加上得知患脑部肿瘤需进行手术治疗时, 生理、心理要承受双重巨大压力, 以至于出现紧张、焦虑、悲观、自暴自弃等一系列不良心理障碍。处于这种极度紧张状态的患者对手术配合是非常不利的, 因此我们要指导患者对疾病要有正确的认识, 树立信心, 避免因精神因素而引起疾病的变化。

3 术后护理

全麻患者在麻醉未清醒之前取平卧位, 头转向健侧, 麻醉清醒后血压平稳者头部可抬高30°左右。手术日禁食, 第2天可进流质或半流质或遵医嘱。观察意识、瞳孔、脉搏, 血压每30 min 1次, 连续4次, 每1 h 1次, 连续4次, 随后根据医嘱继续观察。注意切口引流液情况, 有异常与值班医师联系。经常保持敷料干燥, 拔除引流管后须注意有无脑脊液漏, 发现漏者及时通知医师。术后当日不用镇静剂或安眠药。手术后6 h~8 h仍不能排尿者, 可给予导尿。如观察过程中有异常发现 (如瞳孔大小, 意识改变, 肢体瘫痪, 血压不稳, 大小便失禁) 应及时与医师联系。

4 体会

脑膜瘤围术期护理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脑膜瘤患者31例, 男11例, 女20例, 年龄26岁~72岁, 平均年龄58.5岁。所有患者均行MRI检查确诊, 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头痛。

1.2 手术方法

均采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 控制呼吸, 使动脉Pa CO2控制在3.33~4 k Pa以下, 手术体位根据肿瘤部位选用侧卧位、仰卧位、俯卧位。各体位头部应略抬高, 依据CT及MRI确定幕上、幕下区域。幕上手术均取马蹄瓣, 切开皮肤至颅骨, 并铣下骨窗行脑膜瘤分块、全切除术, 并对近窦之部分不能全切的患者行电灼。彻底切除肿瘤并行硬脑膜修补, 未侵入骨的骨瓣常规放回。幕下手术取直切口, 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并用血管钳钳夹及电凝止血, 切开中线项韧带向两侧用骨膜剥离附着于枕骨的颈肌及肌腱充分暴露枕骨鳞部、寰椎后弓及枢椎棘突, 钻孔, 扩大骨窗将肿瘤分块切除, 同时注意窦及后组颅神经的保护。缝合硬脑膜, 逐层严密缝合各层, 确保无脑脊液漏。

1.3 结果

31例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减轻和消失, 平均住院天数15.8 d, 未出现护理并发症, 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由于肿瘤长期压迫神经所致头痛, 使患者内心十分痛苦, 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惧心理, 对于手术成功的期望很高, 同时对预后非常担心[2]。所以, 我们要主动与患者交谈, 耐心解释每项护理治疗的目的, 关心他们的生活需要, 说明手术治疗的重要性, 并介绍一些手术成功病例, 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积极配合手术。

2.1.2 饮食护理

为了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需加强饮食管理, 保证营养物质的摄入,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富含纤维的食品, 为手术创造良好条件。

2.1.3 术前常规准备

常规手术区域备皮, 做好药物过敏试验、配血, 术前8 h禁食, 4 h禁水。指导练习深呼吸、咳嗽、咳痰, 利于术后痰液咳出。练习床上排大、小便, 吸烟者术前1周戒烟, 女患者询问月经史, 避免月经期手术。术前15 d停服阿司匹林等药物, 防止术中出血增多, 对术前有癫痫发作的患者应及时给予抗癫痫药。

2.2 术后护理

2.2.1 严密观察病情

警惕脑血肿或脑水肿的发生。值班护士详细了解术中出血情况, 做到心中有数, 每15 min~30 min密切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肢体活动1次, 注意其动态变化并做好详细记录, 术后48 h内观察有无恶心、呕吐, 一旦发现患者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 一侧瞳孔散大及对侧肢体偏瘫, 警惕术区血肿的发生, 应立即配合医师行头颅CT检查, 确诊为血肿者, 做好再次手术的准备。本组1例患者术后12 h发生再出血, 患者表现为烦躁不安, 主诉头痛、呕吐、血压升高等临床表现, 经CT确诊为术野血肿形成, 急诊行血肿清除后好转。注意观察视力、视野变化, 对术前有明显视力障碍的患者术后立即了解患者的视力改善情况, 密切观察病情并询问患者的感受, 重视患者的主诉。一旦有突发视力下降, 应警惕颅内病理改变, 立即汇报医师给予处理。

2.2.2 体位护理

在麻醉未醒时, 去枕平卧, 头偏向健侧, 保持呼吸道通畅, 避免患者患侧卧位。翻身时轴位翻身, 病情稳定后抬高床头15°~30°, 减少颅内静脉回流, 减轻脑水肿。

2.2.3 伤口引流管护理

注意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 保持伤口敷料干燥。挤捏引流管4~6次/d, 保持通畅, 防止受压、扭曲、脱落, 准确记录引流量及颜色。如果引流液量突然增加, 颜色为鲜红色时及时通知医生。

2.2.4 癫痫护理

对术前有癫痫发作的患者, 术后应保持血中抗癫痫药的有效浓度并维持6 h~12 h, 通常给予苯巴比妥钠0.1 g, 3次/d肌注, 直至患者清醒后改为口服抗癫痫[1]601-602。严密观察有无癫痫发作, 如突然意识障碍, 口吐白沫, 牙关紧闭, 四肢抽动, 应保持呼吸道通畅, 持续低流量吸氧, 一旦发生立即解开衣领, 将毛巾垫入上下牙齿之间, 防止舌咬伤, 待病情稳定后口服苯妥英钠0.1 g, 3次/d, 发作后保证休息, 避免单独外出。

2.2.5 肢体运动障碍的护理

术后应早期被动活动肢体, 防止关节废用性僵直和深部静脉血栓的形成, 为防止深部静脉血栓形成, 也可给患者穿弹力袜, 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

2.3 出院指导

保持心情愉快, 加强营养, 增加机体抵抗力, 防止感冒, 有癫痫发作患者按时口服抗癫痫药, 术后3个月复查。

综上所述, 脑膜瘤手术切除效果好, 手术目标是完全切除肿瘤, 而精心细致的护理工作是保证患者顺利度过围术期, 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摘要:目的 探讨脑膜瘤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方法 对31例脑膜瘤患者的围术期护理进行回顾性总结, 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常规术前准备、术前用药指导, 术后严密观察病情, 警惕脑血肿或脑水肿的发生, 做好症状护理, 防治各种并发症, 提高护理质量。结果 31例患者均顺利出院。结论 科学的围术期护理是提高脑膜瘤手术成功率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脑膜瘤,术前,术后,护理

参考文献

[1]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良性脑膜瘤68例术后护理 篇5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68例, 男42例, 女26例;年龄51~70岁。

1.2 临床表现

肿瘤生长缓慢, 病程长, 据文献报道脑膜瘤出现早期症状平均为2.5年, 少数患者可长达6年之久[1]。一般头痛、癫痫发作为首发症状。颅内压增高症状多不明显。部分肿瘤压迫视神经、视交叉引起视神经萎缩, 或因肿瘤侵犯压迫视丘下部及垂体所致内分泌紊乱等。

1.3 治疗转归

均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肿瘤全切术或次全切术。全切除31例, 次全切除37例, 无手术死亡。68例患者无1例发生并发症, 疗效较满意。

2 术后护理

2.1 卧位

术后6~8h平卧位, 拔除气管插管后头偏向健侧, 清醒后可取头高位。

2.2 保持呼吸道通畅

患者未清醒时及时清除口腔及呼吸道分泌物, 有缺氧征象时给予氧气吸入。

2.3 保持引流管通畅

各种引流管要妥善固定好, 防止脱出, 协助患者翻身时注意引流管不要扭曲、打折。根据病情确定头部引流管的位置, 密切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如果管内液体上下波动则证明引流管通畅;同时要观察引流液的颜色和量的变化, 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师处理。

2.4 深静脉插管

术中常规做颈静脉插管以保持输液通畅, 避免术后用药时对于外周血管的刺激, 并避免反复穿刺抽血。随时观察穿刺点处是否有红肿、渗出, 每天更换穿刺部位敷料, 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2.5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

遵医嘱定时观察患者意识、呼吸、脉搏、瞳孔及肢体活动的变化, 如果发现患者意识由清醒转为昏迷、瞳孔不等大、对侧肢体偏瘫、血压升高、脉搏、呼吸减慢等, 提示可能是术后血肿或脑水肿, 及时通知医师, 并详细记录在危重患者记录单上, 同时做好抢救准备工作。

2.6 输液的观察

术后观察患者皮肤温度、颜色的变化, 准确记录出入量, 特别是鞍区手术的患者, 必要时每2小时记录1次, 根据尿量的变化随时调节输液量和速度, 以保持循环系统的稳定。

2.7 饮食护理

术后1~2d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流食, 昏迷及吞咽困难者, 术后3~5d开始给鼻饲饮食, 各种原因导致入量不足者, 根据医嘱给予补液。

2.8 对症护理

患者术后会有不同程度的体温改变, 38℃以下患者未诉不适者可动态观察, 如无继续升高, 便不予处理;如体温过高, 可给予酒精擦浴、带冰帽 (保护脑细胞) 或应用药物治疗。定时定量应用脱水药及抗生素, 预防术后颅内水肿及感染。对于躁动不安或有精神症状者应用约束带或适当应用镇静药控制症状, 以免发生意外。

2.9 心理护理

良好的心理状态能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耐受力, 增强治疗效果, 促进术后康复[2]。术后患者最关心手术是否成功, 护士在患者清醒后尽早告知手术顺利, 现已安全返回病房, 并将监护仪的报警音量调小, 以免因报警使患者更紧张, 让患者理解紧张、悲观的情绪不利于疾病恢复。

3 并发症的观察护理

3.1 癫痫

癫痫是颅脑手术的常见并发症, 术后不能下床活动者加用床档, 以免坠床。下床活动者必须由家属或护士陪护, 以免癫痫发作时发生意外。按医嘱定时服用抗癫痫药, 对已发生癫痫的患者除应用药物外, 还应给予吸氧, 预防脑组织缺氧。

3.2 肢体活动障碍

要保持肢体功能位, 协助患者加强功能锻炼, 必要时采用针灸、理疗等促进恢复。

3.2 术后感染

术后患者由于疼痛、身体管道多导致卧床时间较长, 要协助其翻身叩背、按摩受压部位, 预防坠积性肺炎及压疮的发生。有深静脉穿刺的患者, 定时更换穿刺部位敷料, 预防感染。老年患者要注意活动下肢, 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3.4 注意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的变化

术后一般采用脱水治疗, 容易导致电解质失衡。因此, 术后应及时给予补液, 加强营养[3]。定期检查电解质的变化, 如有异常及时对症处理。

4 出院指导

(1) 如果肿瘤未全切者, 要嘱其在规定时间内补充伽马刀或放射治疗等; (2) 按时按量服药, 如有癫痫发作者, 告知其必须按医嘱服药, 不能随意更改药物及剂量, 保持情绪稳定, 避免不良刺激; (3) 定期复查, 出现异常及时就诊。

5 体 会

近年来随着医学的发展, 传统的护理模式由以疾病为中心逐渐转变到以患者为中心, 并进而转变到以人的健康为中心[1]。目前神经外科发展为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 这就要求神经外科护士不仅要有良好的专业素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 还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及敏锐的观察力, 同时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耐心、细心、爱心, 为每一位患者做好心理护理和生活护理, 真正做到对待患者如自己的亲人, 要时时以“慎独”精神要求自己, 使自己具有高尚的道德和高度的护理责任感, 才能较好地完成临床护理任务。

关键词:良性脑膜瘤,开颅术后,术后护理

参考文献

[1]段杰, 王庆珍, 金颖.神经外科护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1:106.

[2]董会芹.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的心理护理[J].中华临床新医学, 2010, 10 (9) :841-842.

鞍结节脑膜瘤45例临床分析 篇6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1999年12月至2009年4月鞍结节脑膜瘤患者45例, 以上患者病理检查确定为脑膜瘤;肿瘤位于鞍结节或鞍隔;有完整的术前术后临床记录;有术前MRI及术后CT或MRI检查;以上患者均行手术切除。以上患者中, 男13例, 女32例, 其中年龄<55岁的患者28例, 年龄≥55岁患者17例。

1.2 临床表现和肿瘤所在部位

本组所有患者均中有视力缺损, 占100%;有头痛表现的患者32例, 占71.1%;有行为改变患者有3例, 占6.7%;有抽搐的2例, 占4.4%;有半球功能障碍的1例, 占2.2%;有高泌乳素血症的1例, 占22%;有尿崩的1例, 占2.2%。肿瘤部位在鞍结节的23例, 占51.1%;位于鞍隔的22例, 占48.9%%。肿瘤最大直径<4 m的22例, 占48.9%, ≥4 cm的有23例, 占51.1%。

1.3 手术治疗情况

单侧额下入路的为28例, 占62.2%;翼点入路的为16例, 占34.7%;鼻蝶入路的1例, 占2.1%;行全切术的有31例, 占68.8%;次全切的为14例, 占31.2%。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进行数据分析。应用χ2检验分析患者年龄、肿瘤大小、视力下降程度、视力症状持续时间对患者术后视力的影响。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本组病例中, ①年龄<55岁的28例患者中有23例患者术后视力改善, 年龄≥55岁的17例患者中有5例视力改善, 经统计学分析, P<0.05;②肿瘤<4 cm的22例患者中有18例患者视力改善, ≥4 cm的23例患者中有10例患者视力改善, 经统计学分析, P<0.05;③术前视力≥0.2的11例患者中有10例患者视力改善, 术前视力<0.2的33例患者中有17例患者视力改善, 经统计学分析, P<0.05;④术前视力症状持续时间<12个月17例患者中有16例患者视力改善, 术前视力症状持续时间≥12个月的28例患者中有12例患者巧力改善, 经统计学分析, P<0.05。具体情况见表1。

3 讨论

鞍结节脑膜瘤更准确地讲归于鞍上脑膜瘤。鞍上脑膜瘤包括起源于鞍结节、前床突、鞍隔和蝶骨平台的脑膜瘤。因上述解剖结构范围不超过3 cm, 临床对上述区域脑膜瘤习惯统称为鞍结节脑膜瘤。鞍结节脑膜瘤在临床上相对比较少见, 手术治疗非常棘手。鞍结节脑膜瘤的主要症状均为不对称的视力下降及视野缺损[1]。视力障碍为首发症状的约为80%。在本文中45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视力障碍。其表现可为单侧视力障碍, 双侧视力障碍, 双颗侧偏盲或单眼失明, 另一眼颞侧偏盲, 也可有单眼视力基本正常, 另一眼颞侧偏盲。眼底视乳头原发萎缩多见, 还可表现为双眼视乳头萎缩。头痛是本病的另一症状, 患者多以额部疼痛为主, 也可以表现为眼眶、颞部疼痛。少数病例客表现为精神障碍, 如嗜睡、记忆力减退、焦虑等, 可能与肿瘤压迫额叶底面有关。肿瘤压迫不同部位可出现不同的症状, 压迫垂体可出现类似垂体瘤的内分泌功能障碍, 如性欲减退、阳痿和闭经等。

患者术前以及手术情况等诸多因素是否影响到患者术后视力的改善, 这方面的研究很多, 但是观点各有不同, 本文针对年龄、肿瘤大小、视力下降程度、视力症状持续时间等因素是否影响到患者术后视力改善进行研究, 进一步来证明这些因素对术后视力改善的影响。

有研究报道称年龄是影响术后视力改善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并认为年轻的比年老的预后要好。本组病例中年龄>55岁和<55岁的2组在视力预后上差异是具有统计学差异的 (P<0.001) 。年龄对其影响的原因尚无定论, 有人提出这样的假说, 老年人的远期视力预后差是由于其在此区域手术操作过程中对缺血耐受性低造成的, 同时老年人的多病史如高血压, 心脏疾病, 动脉硬化等也会增加视神经病变的风险。关于肿瘤大小是否影响患者术后视力改善, 文献中报道不一[2], 有的认为较大的肿瘤视力预后较差, 另有人认为肿瘤大小对视力预后无影响。本组病例中, 肿瘤大小与视力预后是有相关性的, 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对于视力症状持续时间对术后视力改善的影响, 诸多报道均肯定了这方面对视力预后的影响。本组研究进一步表明, 术前视力症状持续时间长短以及术前视力损害程度影响了术后视力的改善。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于鞍结节脑膜瘤的预后是至关重要的[3]。

所以根据本文研究, 鞍结节脑膜瘤患者术后视力改善与患者的年龄、肿瘤的大小、术前视力障碍程度以及术前视力障碍持续时间有关系, 从而可以看出,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鞍结节脑膜瘤对患者术后视力改善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鞍结节脑膜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术后视力改善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我院1999年12月至2009年4月鞍结节脑膜瘤患者45例, 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肿瘤所在部位、手术治疗情况以及患者术后视力改善的影响因素。结果 ①年龄<55岁的28例患者中有23例患者术后视力改善, 年龄≥55岁的17例患者中有5例视力改善, 经统计学分析, P<0.05;②肿瘤<4cm的22例患者中有18例患者视力改善, ≥4cm的23例患者中有10例患者视力改善, 经统计学分析, P<0.05;③术前视力≥0.2的11例患者中有10例患者视力改善, 术前视力<0.2的33例患者中有17例患者视力改善, 经统计学分析, P<0.05;④术前视力症状持续时间<12月17例患者中有16例患者视力改善, 术前视力症状持续时间≥12月的28例患者中有12例患者巧视力改善, 经统计学分析, P<0.05。结论 鞍结节脑膜瘤患者术后视力改善与患者的年龄、肿瘤的大小、术前视力障碍程度以及术前视力障碍持续时间有关系, 从而可以看出,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鞍结节脑膜瘤对患者术后视力改善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脑膜瘤,鞍结节,视力改善

参考文献

[1]王剑, 童绎, 王宁利.以视力障碍为首发症状的鞍结节脑膜瘤3例临床分析.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6, 22 (6) :408-409.

[2]王绍梁, 范益民, 王宏勤.影响鞍结节脑膜瘤疗效的多因素分析.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 5 (4) :305-306.

少见型脑膜瘤的CT诊断 篇7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15例中,女13例,男2例,年龄35~70岁,平均52.5岁。临床表现:9例头痛、头晕,3例肢体发麻、乏力,2例癫痫或抽搐,1例共济失调。临床症状呈慢性过程,病程从数月到数年不等。

15例有14例先平扫,再增强扫描,1例只做平扫。CT扫描使用日立PRITICO型螺旋CT扫描机,行横断面扫描,层厚层距10 mm,感兴趣区行3~5 mm薄层扫描。增强扫描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入碘的质量浓度为300 g/L的碘海醇50 m L,注射流率为2.2 m L/s。注药后18 s即刻扫描,并作不同时期的延迟扫描。

2 结果

囊性脑膜瘤:8例。肿瘤位于幕上7例,幕下1例。幕上肿瘤发生在大脑凸面4例,上矢状窦、大脑镰旁2例,鞍旁1例。幕下1例发生在左侧桥小脑角区。根据Nauta分型[3]:NautaⅠ型5例,NautaⅡ型2例,NautaⅢ型1例,NautaⅣ型0例。肿瘤内出现小片状钙化2例,肿瘤邻近颅骨增生硬化2例。CT平扫肿瘤为囊实性肿块(见图1A),实质呈低、等或稍高密度,囊腔呈低密度。增强扫描肿瘤实质部分明显强化(见图1B),部分囊壁有强化。肿瘤周围可以见到低密度水肿带,轻至中度多见,呈半环形或片状围绕肿瘤。术前误诊3例。

恶性脑膜瘤:4例。全部位于幕上,其中发生大脑凸面2例,大脑镰旁1例,侧脑室三角区1例。CT平扫呈不规则混杂密度肿块或囊性肿块伴壁结节,肿瘤边缘不规则,有分叶并向周围突出1个或多个结节。增强后肿瘤实质部分明显强化,瘤周水肿广泛(见图2A,2B),且瘤周水肿最大径与肿瘤最大径不在同一层面。术前误诊2例。

多发性脑膜瘤:2例。分别位于大脑凸面和大脑镰旁,大小不等,CT平扫肿瘤可数结节2个。增强扫描肿瘤轻度强化(见图3A),其中1例瘤周有水肿(见图3B),1例瘤周无水肿。

完全钙化性脑膜瘤:1例。肿瘤位于幕上,为多发。CT平扫肿瘤呈钙化团块,邻近颅骨骨质增生硬化,瘤周无水肿(见图4)。

3 讨论

3.1 脑膜瘤的病理病因学

脑膜瘤起自蛛网膜的帽状细胞,蛛网膜粒含该细胞最多,故脑膜瘤多发生于硬膜窦附近,脑室内的脉络丛组织也有蛛网膜细胞,故脑室内亦可发生脑膜瘤。脑膜瘤的发生机制如下:(1)第22号染色体长臂消失或其遗传物丢失,甚至第22号染色体全部缺失,导致脑膜瘤发生;(2)性激素在脑膜瘤发生中亦相当重要,这不仅表现为脑膜瘤女性较好发,而且有人报道妊娠妇女和患乳腺癌的女性脑膜瘤的发病率均较高;(3)放射治疗引起染色体缺失,导致脑膜瘤的发生;(4)外伤亦可引起脑膜瘤的发生。

多数学者将平扫呈高或等密度、广基与硬脑膜相连、灶周无水肿或水肿不明显、增强扫描强化显著、伴有局部颅骨改变等CT表现的脑膜瘤称为典型脑膜瘤。而缺乏典型表现的脑膜瘤包括不同的特殊类型,各具不同的特点,易与其他疾病混淆。

3.2 囊性脑膜瘤

通常情况下,脑膜瘤多为实性,仅少数可发生囊性变。囊性脑膜瘤与典型脑膜瘤一样好发于女性,中老年多见,临床症状和体征与肿瘤部位有关。囊性脑膜瘤根据Nauta分型可分为四型:Ⅰ型:囊腔位于肿瘤的深部或中央,周围完全被肿瘤所包绕;Ⅱ型:囊腔位于瘤内靠近肿瘤边缘(远颅内侧);Ⅲ型:囊腔包绕肿瘤且位于周围脑组织内;Ⅳ型:囊腔包围肿瘤位于肿瘤与脑组织之间。

囊性脑膜瘤的发病机制,一般认为瘤内型主要是由于肿瘤的退行性改变和分泌物形成,包括肿瘤的缺血坏死或出血。囊壁主要是瘤组织、结缔组织、神经胶质形成。瘤周型主要是由于肿瘤与脑组织间的蛛网膜间隙扩大,肿瘤分泌脑脊液形成,或同时伴有蛛网膜囊肿[4]。囊性脑膜瘤手术不仅要切除肿瘤结节,还应彻底切除囊壁以防复发,特别是囊壁强化者,往往意味着囊壁内有肿瘤细胞。另外,“脑膜尾征”的显示可能代表脑膜反应性增生,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的增生,也可为肿瘤细胞的浸润,也应手术切除。因此,术前CT检查,特别是增强扫描,对病灶完整的显示是手术能否完整切除,预防术后复发的关键[5]。

囊性脑膜瘤的CT表现,实质部分具有典型脑膜瘤的CT表现,呈等或稍高密度,多数密度比较均匀,仅少数呈混杂密度,与肿瘤内钙化、坏死、出血等有关。增强扫描实质部分明显强化,坏死区无强化。肿瘤周围可见到半环形或片状轻至中度水肿带。

3.3 恶性脑膜瘤

约占颅内脑膜瘤的1%~2%。恶性脑膜瘤的CT表现与病理改变密切相关,肿瘤的不均匀性生长导致轮廓不规则,多数呈结节状或分叶状,即“蘑菇征”,肿瘤容易坏死呈不均匀强化,瘤周水肿明显,且瘤周水肿最大径与肿瘤最大径不在同一层面[6]。产生瘤周水肿的原因可能是由于邻近静脉窦受压,局部静脉血流障碍所致;也可能是由于肿瘤在生长过程中压迫局部蛛网膜下腔,脑脊液循环受阻;也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出现下列征象常提示恶性:(1)肿瘤密度不均匀,肿瘤出现囊变或出血;(2)肿瘤外形不规则,肿瘤边缘与正常脑组织分界不清,呈浸润性生长;(3)瘤周水肿明显;(4)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5)肿瘤邻近颅骨广泛骨质破坏或伴有转移及术后很快复发。

3.4 多发性脑膜瘤

约占颅内脑膜瘤的1%~3%。发生机制尚不十分确定。Turgut等[7]认为多发性脑膜瘤是多中心来源,各个脑膜瘤之间独立生长。而Stangl等[8]认为多发性脑膜瘤是单克隆来源的,是由一个主要的脑膜瘤通过蛛网膜下腔播散形成。多发性脑膜瘤好发于大脑镰旁和矢状窦,其次是大脑凸面。临床上它不是一种特殊的疾病,也没有不同于良性脑膜瘤的临床、病理和外科特征,仅仅是多发为其特点,其预后与良性孤立性脑膜瘤没有差别。CT表现与良性孤立性脑膜瘤相似。诊断多发性脑膜瘤必须符合以下几点[9]:(1)患者存在1个以上的脑膜瘤;(2)脑膜瘤之间互不相连;(3)排除神经纤维瘤病。本组2例符合以上全部3点。

3.5 完全钙化性脑膜瘤(骨化性脑膜瘤)

脑膜瘤钙化很常见,但完全钙化性脑膜瘤并不多见。CT表现与典型脑膜瘤的表现相似,呈完全钙化团块,无瘤周水肿,邻近可有颅骨增生硬化。本组1例瘤体完全钙化并多发,实属少见。

3.6 误诊原因分析

术前正确诊断10例,误诊5例,分别是胶质瘤3例,转移瘤2例。分析误诊原因,考虑与下列因素有关:(1)对不典型脑膜瘤的CT表现认识不足,忽视了本不很显著的脑膜瘤的特征如肿瘤基底、密度及增强后变化等导致误诊;(2)检查方法不甚完善,如扫描层面不足或未调整体位,因而未显示肿瘤与颅骨或硬膜的关系,增强扫描不规范以致于不能很好地显示肿瘤增强前后的密度特征及变化;(3)当肿瘤表现明显不典型时,CT不能确诊,应选择其他检查方法,如MRI对照。

摘要:目的探讨颅内少见型脑膜瘤的CT表现,并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少见型脑膜瘤,包括Nauta型囊性脑膜瘤8例,恶性脑膜瘤4例,多发性脑膜瘤2例以及完全钙化性脑膜瘤1例,术前均经CT平扫,14例又经对比增强扫描。对所有患者的CT表现结合文献复习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多数脑膜瘤位于幕上。Nauta型囊性脑膜瘤CT平扫呈囊实性肿块,增强扫描示肿瘤实质部分明显强化,部分囊壁有强化。恶性脑膜瘤CT平扫呈不规则形混杂密度肿块,或囊性肿块伴结节,肿瘤边缘不规则,增强后实质部分明显强化,瘤周水肿广泛。多发性脑膜瘤CT平扫示多发结节灶,增强扫描示肿瘤轻度强化。完全钙化性脑膜瘤CT平扫呈钙化团块,邻近颅骨骨质增生硬化,瘤周无水肿。本组CT术前正确诊断10例,误诊5例。结论颅内少见型脑膜瘤术前CT易误诊。综合分析各型的CT特征,有助于作出正确诊断和鉴别诊断。

关键词:脑膜瘤,Nauta分类法,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参考文献

[1]Aniba K,Ghannane H,Attar H,et al.Cystic meningioma.case report and literature review[J].Neurochirurgie,2007,53(5):361-363.

[2]Papacocea T,Rosca T,Badrau A,et al.Cystic meningioma[J].Chirurgia(Bucur),2009,104(1):99-103.

[3]Souei MM,Ben RK,Tlili-Graiess K,et al.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eatures of cystic meningiomas.report of four cases[J].Neu-roradiol,2005,32(1):54-58.

[4]梁宗辉,冯晓源,朱珍,等.囊性脑膜瘤的影像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5,5(39):462-463.

[5]漆军,刘巧俐.几种少见类型脑膜瘤的CT分析[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6,7(25):611-613.

[6]曹丹庆,蔡祖龙.全身CT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64.

[7]Turgut M,Palaoglu S,Ozcan OE,et al.Multiple menningiomas of th central nervous system without the stigmata of neurofibromatosis clinical and therapeutic study[J].Neurosurg Rev,1997,20(1)117-123.

[8]Stangl AP,Wellenreuther R,Lenartz Z,et al.Clonality of multiple menningiomas[J].J Neurosurg,1997,86(6):853-858.

上一篇:自走式果园开沟机设计下一篇:电机控制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