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脑膜炎

2024-08-11

流行性脑膜炎(精选9篇)

流行性脑膜炎 篇1

流行性腮腺炎(mumps epidemic parotitis)简称腮腺炎或流腮,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以唾液腺非化脓性肿胀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1]。多见于冬春两季,主要通过飞沫传播。由口鼻侵入上呼吸道粘膜。并可侵犯各种腺组织或神经系统及肝、肾、心脏、关节等部位。本病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易并发脑膜脑炎及胰腺炎、睾丸炎。我科自2010年9月至2011年6月共收治56例。其中有25例并发脑膜炎。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并发脑膜炎共25例中16例,女的7例。年龄4~13岁。一般就诊于发病后2~5d,临床症状为发热,体温一般在38℃以上,腮腺肿胀,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边缘不清。如梨形,有坚韧感。腮腺管口可见红肿,压迫腮腺导管口无脓性分泌物,并伴有头痛、头晕、呕吐。治愈19例,好转6例。住院天数最长21d,最短7d。

2 护理措施

2.1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预防感染传播

及早隔离患儿,安置于呼吸道隔离病房。卧床休息至热退,防止过度疲劳。一般隔离至腮腺肿大消退后7d。护理人员操作时应注意洗手,切断细菌传播途径,防止交叉感染。其呼吸道的分泌物及其被污染物应进行消毒,按特殊感染处理。加强空气和室内环境的清洁,采取有效消毒措施,每天一次2h紫外线空气消毒机消毒。保持病室清洁,温度、湿度适宜。

2.2 维持正常体温

腮腺炎多数以发热起病。每4h测量体温一次。高热时常采用物理降温,同时可遵医嘱使用退热药物。注意观察降温效果,预防虚脱。发热期间注意营养和液体的补充,高热病人呼吸快,水分蒸发多,应鼓励患儿多饮水。

2.3 饮食护理

因腮腺以耳垂为中心呈弥慢性肿大,张口时疼痛,故进有酸性食物时,会促使唾液分泌而使疼痛加剧。因此患儿拒绝进食。护理人员应耐心说服,劝其进食,以保证充足营养及液量供给,饮食以流质、软食为宜,避免酸、辣、干、硬食物。以免引起唾液分泌过多,排出受阻,疼痛加剧或咀嚼使疼痛加剧。

2.4 减轻疼痛

保持口腔清洁,常用生理盐水漱口,防止继发感染。腮腺局部可予冷敷或中药外敷,紫金锭或青黛散醋调局部外敷;或如意金黄散、芙蓉叶、菊花浸汁加蜜糖适量拌和外涂;或用蒲公英、鸭拓草、水仙花根、马齿苋等捣烂后外敷;减轻局部症状。

2.5 脑膜炎的观察与护理

脑膜炎是儿童流行性腮腺炎常见的并发症。原因是腮腺病毒经血循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脑膜,脑实质的病变[2]。脑膜炎的发生可见于腮腺肿大,一般发生于腮腺肿大后3~10d,体温升高可达40℃,头痛、呕吐为喷射状、嗜睡、脑膜刺激征阳性。 (1) 加强病情观察,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及面色、神志、瞳孔、囟门等变化,及早采取应对措施。如患儿出现意识障碍、囟门及瞳孔改变、躁动不安、频繁呕吐、四肢肌张力增高为惊厥发作先兆;呼吸节律深而慢或不规则,瞳孔忽大忽小或两侧不等大,对光反应;迟钝,血压深高,警惕脑疝及呼吸衰竭的发生;如患儿出现烦躁不安、意识障碍,应警惕是否存在脑水肿。 (2) 脱水剂的应用:应用脱水剂时应注意,在20%甘露醇快速滴入时,要避免短时间内血容量的迅速增加,而增加心脏负荷和耗氧。同时注意保护血管,防止药液外渗。 (3) 腰椎穿刺护理:向患儿及家属解释腰椎穿刺的目的及注意事项。并征得患儿及家属的同意,取得配合。腰椎穿刺后嘱患儿去枕平卧6h。注意观察患儿的生命征及穿刺部位,平卧6h后协助患儿垫枕,并观察患儿有无不良反应,发现异常报告医师。

2.6 健康教育

向患儿及家长介绍病情,减轻其焦虑与不安。提供心理支持,使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介绍减轻疼痛的方法,使患儿配合治疗。介绍保护性看护和日常生活护理有关知识,指导功能锻炼的方法。

3 小结

流行性腮腺炎是小儿常见的传染病,特别是近年来发现其并发症有加重增多的趋势,应引起医务人员的重视。流行性腮腺炎是一种病毒性疾病,人群对其敏感性较高。因此,对幼儿园和学校易感染人群集中场所,要做好流行性腮腺炎的预防接种,以降低小儿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病率,从而防止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流行性腮腺炎,脑膜炎,护理

参考文献

[1]何玉娟.最新儿科临床护理精细化操作与优质护理服务规范化管理及考评指南[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278-281.

[2]刘宝安.小儿流行性腮腺炎880例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00, 2 (2) :117-118.

流行性脑膜炎 篇2

转载自中国科技信息网

分析2007年深圳市福田区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病例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利用来自国家疾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的疫情资料, 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7 年深圳市福田区报告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病例698例,发病率56.09/10万,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 8-9月为发病高峰,占发病总数的89.54%,全区各街道都有病例报告,人群普遍易感,各年龄组均可发病,发病以20~29、30~49岁年龄组最为集中,在商业服务人员、工人和儿童中发病率较高。结论 在AHC的流行季节或发生AHC的暴发时,采取以隔离治疗病人、管理传染源为主,并对学校、托幼机构等重点场所和人群密集的工厂企业和公共场所加强卫生监督,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可有效地预防和控制AHC疫情。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Acute hemorrhagic conjunctivitis,AHC)亦称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 是由 70型肠道病毒(EV70)或柯萨奇病毒A 组24 型(CoxA24)引起的眼部传染病。EV70 在1968-1974 年曾引起过世界性大流行, 由非洲的加纳首发,迅速蔓延至非、欧、亚多个国家。CoxA24 在1985-1987 年间曾在亚洲及我国引起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大流行, 当时称“红眼病” [1,2]。该病传染性强,人群普遍易感,一旦发生易流行扩散,对人民生活、工作和社会生产造成很大影响。现将2007深圳市福田区AHC 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如下。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疫情资料来源国家传染病疫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所报告所有福田区2007年AHC病例,人口资料来源于福田区统计局。

1.2诊断标准依据WS217-2001诊断标准: ①发病前3d内与AHC有过密切接触史; ②临床表现眼内有结膜充血、眼部刺痛或异物感、羞明流泪、眼睑水肿等眼部急性症状。

1.3统计分析 数据资料用Excel和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结果

2.1 流行概况2007年共报告AHC病例698例,无死亡病例,发病率为56.09/10万。其中男性发病369例,占52.87%,女性发病329例,占47.13%,男女性别比为1.12:1。

2.2、时间分布除2月、3月、5月没有病例报告外,其他月份均有病例报告,其中8-9月共报告病例数625例,占发病总数的89.54%。(图1)。

2.4 年龄分布各年龄组均有发病,发病年龄最小2月龄,最大85岁,发病以20~、30~岁年龄组最为集中,合计占总发病数的60.03%,另外5~、10~年龄组(学生年龄段)病例的比例亦占17.34%。(表2)。

2.5职业分布发病最多是商业服务人员132例(19.91%);其次分别是工人115 例(16.47 %);儿童64例(9.17%);干部职员59例(8.45%);学生53例(7.59%);其他为家务待业、离退休人员、教师、保育员、农民、医护人员等275例(39.4%)。讨论

资料显示,AHC的发病与气温和湿度之和呈正相关[3],深圳2007-08/09为AHC发病高峰,病例数占当年总数的89.54%,这跟深圳地区当时正值夏季,气候炎热利于该病原生长有关,因此,在可能发生AHC暴发流行的季节时应特别对公众提出预警报告,积极开展健康教育, 指导公众做好个人预防, 保持良好个人卫生习惯。

深圳2007年AHC的发病年龄以20~、30~岁年龄组最为集中,跟深圳人口结构相对较为年轻,且年轻人群活动范围较大有关。发病人群中5~、10~年龄组(儿童和学生)发病人数亦占相当比例(17.34%),因此,应加强对学校和托幼机构这一重点场所的AHC防控工作,学校和托幼机构要强化晨检制度,一旦发现患儿,应要求患儿脱离学习、工作环境, 居家治疗

休息。

AHC发病人群分布受人群的社会活动和个人卫生习惯影响[4],发病人群中以商业服务人员、工人和干部职员为主,这部分职业人群常常会为了生计带病上班,特别是单眼发病者,而其接触面及活动范围又比较广,往往会引起AHC在工厂企业或公共场所的暴发流行。因此,应加强对这类职业人群AHC预防的健康教育及强调带病上班的弊处,工厂企业要建立健康检视制度,发现患者及时隔离治疗,阻止其在患病期间进入公共场所或参加社交活动,患者接触过的物品应擦拭消毒、煮沸消毒或开水浇烫。同时加强对游泳池、浴池、理发室、旅馆等公共场所的卫生管理与监督。暴发流行期间, 相关管理部门可根据疫情控制需要, 关闭游泳池、浴池等公共场所[5]。

流行性脑膜炎 篇3

【中图分类号】R2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506-02

春季是疾病特别是传染性疾病的多发季节。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麻疹、水痘、腮腺炎、风疹、猩红热、人禽流感、手足口病等。这些传染病大多都是呼吸道传染病,可通过空气、短距离飞沫或接触呼吸道分泌物等途径传播。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春季常见的传染病及其治疗及预防措施有所了解,而中医药对治疗、预防这些传染病有独特效果,现逐一介绍如下:

1 流感(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其发病率占传染病之首位。潜伏期1-3日,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流涕、咽痛、干咳,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不适等,发热一般持续3-4天,也有表现为较重的肺炎或胃肠型流感。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传染期为1周。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

1.1 预防

接种疫苗是流感有效的方法。除了及时接种疫苗预防外,中药的防治也是一种有效的措施。中药预防流感,早在《 黄帝内经》 中就指出:“不治已病治未病。”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与其用药治疗已得的病,不如平素注意调养、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而不得病。 可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轻防重治”的现象。比如在医生方面,往往只注重治疗,忽视预防知识的宣教;在患者方面,常常不注意提高身体抵抗力以预防疾病,只等患病以后才用药治疗等等。因此,很有必要纠正轻视预防的错误倾向,并使人们懂得,药物的作用不仅限于治疗,也可用于预防。

在流感流行时期,除了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与患者接触外,及时应用一些中药亦可达到预防的目的。下面介绍几个常用处方供大家参考使用:

食醋熏蒸:关闭门窗,以食醋按每立方米5 毫升的用量,加等量水,盛于瓦钵内,放在炭火上煎煮,使醋蒸发,熏蒸室内,每日早、晚各1 次。食醋熏蒸,适用于四季感冒的预防‘具体应用时也可用砂锅或搪瓷锅等,煤火及电炉均可,灵活掌握。

防感冒药香:① 香薷苍术香:苍术25 % ,香薷25 % ;福粉30 % ,混合粉20 % ,加适量香料、助燃剂及色粉。适用于夏、秋季感冒的预防。② 苍术艾叶香:苍术30 % ,艾叶10 % ,野菊花30 % ,粘木粉20 % ,木粉4 % ,粘合剂6 %。适用于冬、春季感冒的预防。将以上药物按房间或体积35--45 立方米用一盘香计算,每次点燃60 分钟有效。须注意点香久后,少数人有头晕、恶心、咳嗽等反应。如间歇点燃或打开通气小窗(但应防止对流)通气,则可减少反应。

药物香囊:高良姜1500 克,佩兰、橘皮各500 克,另加冰片165 克。共研成末,均匀调和,将药粉3 克量装入小布袋,挂在胸前,夜間放在枕边,便于经常接触香味,每隔7天换药粉1 次。适用于四时感冒的预防。

1.2 内服中草药:如在夏秋暑湿当令季节,宜清暑祛湿,药用:香薷、苍术各10 克,野菊花30 克,鸭踢草20 克,煎服,每日1 剂,连服3 一5 日。在冬春风热病毒流行季节,宜清热祛风解毒,药用:银花30 克,贯众20 克,大青叶或板蓝根15 克,荆芥穗、苏叶各10 克,煎服,每日1 剂,连服3--5 日。对于平素体弱、易出汗、反复感冒者,宜益气固表,药用:黄芪120 克,白术60 克,防风20 克,共研细末,每日早晚各服5 克,连服一个时期,可增强体质,预防感冒。

2 流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它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较强。流脑发病初期类似感冒,流鼻涕、咳嗽、头痛、发热等。病菌进入脑脊液后,头痛加剧,嗜睡、颈部强直、有喷射样呕吐和昏迷休克等危重症状。传染源主要病人或带菌者,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潜伏期一般为2-3天,最长的为一周。人群普遍易感,好发于小年龄段儿童。中医认为,流脑和流感以及禽流感、非典一样,属于温病的范畴,冬春两季多是温病的高发季节,这些温病一般是病毒和细菌引起,其特点是传染性强、流行性快,专家特别提醒人们要加强预防意识。

2.1 预防

接种疫苗是预防流脑有效的方法。除了及时接种疫苗预防外,中药的防治也是一种有效的措施。一旦感觉有温热的症状,如发热、上火、口干舌燥、咽喉肿痛等温热症状时,及时服用一些清温热解毒类的中药,比如清开灵等,以减轻温病的症状,防止流脑病情的进一步发展,并及时再进行进一步的治疗。

流行性脑膜炎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择2014 年1 月~2015 年1 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70 例小儿流行性腮腺炎合并脑膜炎患儿为研究对象, 所选患儿均确诊为流行性腮腺炎合并脑膜炎 ( 诊断依据为《实用儿科学》中有关诊断标准) ,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35 例。观察组男22 例, 女13 例, 年龄6 个月~10 岁, 平均年龄 (5.0±1.5) 岁;对照组男21 例, 女14 例, 年龄7 个月~10 岁, 平均年龄 (5.2±1.3) 岁。两组患儿的性别, 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患儿均进行临床常规治疗, 包括控制体温, 降低颅内压, 局部中药外敷等, 根据患儿的具体症状进行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儿采用喜炎平 ( 国药准字Z20026249, 江西青峰药业有限公司) 静脉输注[5 mg/ (kg·d) ], 1 次/d, 连续用药5~7 d ;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利巴韦林 ( 国药准字H34023781, 安徽联谊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静脉输注[10 mg/ (kg·d) ], 连续用药5~7 d。

1. 3 观察指标观察分析治疗后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 分析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 4 评定标准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治疗后患儿的神经系统症状明显好转, 腮腺肿大显著消退;有效:治疗后患儿的神经系统症状有所好转, 腮腺肿大有所消退;无效:治疗前后未见变化。总有效率= 显效率+ 有效率。

1. 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 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治疗过程中, 观察组患儿出现不良反应3 例, 包括恶心呕吐1 例, 皮疹2 例,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8.6%, 经过调整输液速率等措施均得以治愈;对照组患儿出现不良反应4 例, 包括皮疹3 例, 肠胃道反应1 例,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1.4%。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 2 治疗后, 观察组患儿显效20 例、显效率为57.1%, 有效15 例、 有效率为42.9%, 无效0 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患儿显效15 例、显效率为42.9%, 有效14 例、有效率为40.0%, 无效6 例、无效率为17.1%, 治疗总有效率为82.9%。观察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流行性腮腺炎是一种由于人体受到腮腺炎病毒感染而出现的病症, 流行性腮腺炎患儿的临床症状主要为患儿出现腮腺肿大, 部分患儿会伴发不同程度的疼痛, 流行性腮腺炎一旦发病, 累及到的器官较多, 包括人体的神经系统、腺组织等, 因此, 会对患儿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以及生活质量均造成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2]。

研究采用利巴韦林和喜炎平进行本组70 例流行性腮腺炎合并脑膜炎患儿的对比治疗,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的临床常规治疗措施完全相同, 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喜炎平进行治疗, 观察组采用利巴韦林进行治疗, 利巴韦林是一种广谱抗病毒药物, 药物进入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后迅速磷酸化, 其产物作为病毒合成酶的竞争性抑制剂, 抑制肌苷单磷酸脱氢酶、流感病毒RNA多聚酶和m RNA鸟苷转移酶, 从而引起细胞内鸟苷三磷酸的减少, 损害病毒RNA和蛋白合成, 使病毒的复制与传播受抑。根据研究结果, 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表明了利巴韦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综上所述, 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流行性腮腺炎合并脑膜炎的疗效显著, 同时能够有效的降低治疗过程中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具有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

摘要:目的 观察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流行性腮腺炎合并脑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70例小儿流行性腮腺炎合并脑膜炎患儿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35例。两组患儿均进行临床常规治疗, 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喜炎平进行治疗, 观察组患儿采用利巴韦林进行治疗, 观察分析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流行性腮腺炎合并脑膜炎的疗效显著, 同时能够有效的降低治疗过程中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具有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

关键词:利巴韦林,小儿,流行性腮腺炎,脑膜炎

参考文献

[1]戴宪国, 莫纯坚, 周宜兰.流行性腮腺炎并发脑膜炎26例临床分析.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16 (2) :210.

流行性脑膜炎 篇5

1 发病情况

山羊场场主自诉养羊有近10年历史了, 没有想到本月19日突然发现场内467只山羊中有3只流泪、减食的现象, 第2天就增加到30余只, 且病情加重。场主摸索用药治疗, 病情未得到有效控制, 已造成150余只山羊失明, 10余只死亡 (以羔羊为多, 占75%) 。场主电话了解周边乡村 (约15km距离内) 的山羊养殖农友, 反馈说近期从场主处订种的山羊也有类似症状。由于担心是烈性传染病而急迫求助于媒体和专家。

2 现场检查

羊舍是顺势建于近南北向的西面斜坡上的全漏缝式砖木结构畜舍 (西窗东门) , 粪便直接落入斜坡上, 可用彩条布封闭羊舍下部以防寒。入羊舍, 舍内未闻到刺鼻气味也未见尘埃飞扬, 羊粪未见异常。

羊群整体上有精神沉郁之象, 呼吸、心跳没有明显改变, 体温有的升高, 且多数羊只脸上有泪痕, 有的闭着眼睛, 有的眼球突出似灰白弹子珠点缀在羊眼眶部, 有的弯偏着头乱窜 (一只眼失明) 或横冲直撞。仔细检查眼睛, 可发现闭眼或睁眼困难的羊眼睑 (包括瞬膜) 肿胀外翻, 结膜潮红, 角膜混浊, 或呈乳白色或灰白色。病初眼分泌物呈浆液性, 随着病情的加重逐渐粘稠甚至转为脓性。个别严重的病羊眼角膜增厚、溃疡甚至形成角膜瘢痕或角膜翳。

3 初步诊断

根据场主自诉、本场的饲养管理状况结合现场调查该病的流行特点和临床表现, 笔者初步诊断为山羊流行性角膜结膜炎。

4 病因浅析

本病发生于今春气温逐渐升高又多变的万物复苏的3月中下旬, 笔者调查认为, 羊粪尿堆积发酵产生大量的氨气、硫化氢等有毒有刺激的气体熏蒸刺激, 以及放牧过程中各种植物花粉、种子甚至飞扬的尘埃包括植腐的植物枝叶等或机械刺伤眼睛或为过敏原等可能是本病的直接病因至少是重要的诱因。同时此时羊群刚刚经过缺草缺水的冬季, 机体衰弱而抗病力较低, 又加上气温回升, 特别是低洼的草地大量微生物增殖且疯狂活动, 可以说遍地是“病原微生物”陷阱。这些致病因素相互作用甚至协同致病, 从而引起羊群严重的角膜结膜发炎甚至化脓, 并可在局部地区呈现流行性发病趋势。但本病的流产胎龄和流产率显著低于衣原体所致的羊滤泡性结膜炎 (怀孕最后1个月发生地方性流产, 流产率为初妊娠羊可达50%, 经产母羊约15%~30%, 即使是老疫区妊娠母羊流产率在初产母羊也可达40%左右, 经产母羊8%~10%) , 故可以排除本病是衣原体等所致的烈性传染病。

5 防制措施

5.1 群控措施

立即清除积粪。密切注意天气变化, 及时采取措施防寒保暖和通风。白天放牧时要精心选择放牧地点, 尽量不到地势低洼地、污水地特别是疫源地放牧。晚上除了补充牧草外, 还要适当补充多种维生素矿物质 (如信得纳维) , 并添加适量的抗生素如阿莫西林钠可湿性粉等, 让羊群自由饮用。

5.2 个体治疗

5.2.1 局部用药笔者建议场主用2%~4%的硼酸水给患羊洗眼, 擦干后用红霉素 (或四环素、强力霉素、氯霉素) 眼膏涂于眼结膜囊内。附近其他养羊户用柏树枝煎水候温后加入2%的明矾洗眼, 擦干后用硼砂、硇砂、朱砂各等份, 研细用竹管吹入患羊眼中。都取得了良好治疗效果。对有角膜混浊或角膜翳的严重患羊, 可涂1%~2%黄降汞软膏。局部用药, 1-2次/d, 直至痊愈。

5.2.2 全身用药对于全身症状明显的患羊取头孢噻呋钠粉针 (剂量:5mg/kgBW) 、2%氧氟沙星 (或蒽诺沙星, 剂量:0.2mL/kgBW) 混合溶解后肌注, 每天2次, 连用3d。个别体温高的非妊娠羊可加注15~20mg地塞米松磷酸钠, 1~2次/d。

5.3 治疗效果

13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误诊分析 篇6

1 临床资料

本组13例,男9例,女4例,年龄最小3岁,最大61岁。误诊疾病;上呼吸道感染7例,消化不良2例,流行性乙型脑炎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伤寒1例,结核性脑膜炎1例。

2 误诊原因分析

2.1 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7例

在冬春季节,因为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病人很常见,如遇上发热、头痛、全身不适或夹杂一些咳嗽、咽部微痛等症状,很容易把其他疾病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其误诊原因为:(1)病史询问不详,草率了事。(2)体格检查不细致,特别是天冷季节,往往只作部分检查,不愿让病人脱去棉衣,简化检查项目,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患者的阳性体征遗漏而未能发现。(3)思想考虑简单,只想着上呼吸道感染,而没有考虑有其他疾病的可能性。(4)虽然对个别病例作血常规检查,但血中的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无明显增高,所以,也没有考虑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可能。(5)患者虽有发热,但不高,神志正常,故也没有考虑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可能。

就误诊的7例来说,如能细致体格检查,考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发病季节在冬春季,流脑患者的阳性体征还是能够发现而确诊。如有的脑脊液符合流脑,有的颈强直,巴宾斯基征阳性;有的在流脑发病区并与该病患者接触后发病,有的血常规中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多等。对每一位患者若能全面分析病情,不片面对待某一症状体征,综合分析判断,正确诊断出流脑还是有依据的。这6例按流脑治疗均痊愈出院。

2.2 误诊为消化不良2例

小儿以轻度呕吐、腹泻为主诉而就诊。轻度发热患者并有脱水表现,精神不佳,只考虑小儿因受凉、饮食不当所致,没有考虑到有流脑的可能性,简单按消化不良处理而误诊。

对误诊的2例消化不良患儿,又进一步详细询问病史,发现按消化不良治疗无效,精神欠佳,呕吐不减轻。通过体格检查,颈强直,巴宾斯基征阳性,腰穿脑脊液微混,白细胞明显增多,蛋白含量增高,符合流脑病例的脑脊液变化,经流脑方案治疗痊愈出院。

2.3 误诊为流行性乙型脑炎1例

患者7月份发病,发热、头痛、呕吐,颈强直,巴宾斯基征阳性,未做脑脊液检查,按流行性乙型脑炎处理,效果欠佳。其后对该病例进一步分析判断,并作腰穿,检查脑脊液,呈混浊状,白细胞数显著增高,蛋白质明显增加,糖含量明显减少,脑脊液沉淀涂片阳性。确诊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经治疗痊愈出院。

2.4 误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

患者男性,46岁,因剧烈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而就诊。因该病例发病在春季,年龄较大,没有详细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拟按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治疗无效后对该病例重新分析,详细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并做腰穿,结果脑脊液呈混浊,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蛋白增高,脑脊液沉淀涂片检查阳性。诊断为流脑,经治疗痊愈出院。

2.5 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1例

患者发热、咳嗽、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有结核病史,拟诊为结核性脑膜炎。按该病治疗效果欠佳。经对该病例再次询问病史,详细体格检查及脑脊液检查,脑脊液混浊,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多,蛋白增加,糖明显减少,脑脊液沉淀涂片阳性,确诊为流脑,按流脑治愈出院。该病例有结核病史,无再考虑为其他疾病,体格检查粗略而误诊。但在流脑季节,考虑流脑也应在诊断之中,当时考虑单纯,诊断思路狭窄而误诊。

2.6 误诊为伤寒1例

患者发热、头痛,无明显呕吐,嗜睡、脑膜刺激征阳性,血白细胞不高,在9月份发病,拟诊为伤寒,按伤寒治疗无效。经再详细询问病史,详细体格检查并作腰穿,检查脑脊液微浊,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多,蛋白增加,糖明显减少,脑脊液沉淀涂片阳性。确诊为流脑,按该病治疗痊愈出院。

3 体会

在临床工作中,减少误诊的根源是:详细询问病史,全面细致体格检查;对可疑疾病应作必要检查,如血液检查、脑脊液检查等,特别是脑脊液检查,对鉴别脑部疾病有特别重要意义。

关键词: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误诊分析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上册)[M].第10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391-395

流行性脑膜炎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河南省1999—2014 年流脑发病资料来源于“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和“流脑监测信息报告系统”,2001 年开始有流脑分地区的资料,2004年开始有流脑分年龄、分月份的资料。

1.2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数据采用excel2003进行分析。

2 结果

2.1基本情况

全省1999—2014 年共报告流脑病例1 289 例,报告发病数最多的是2004 年,报告189 例,报告发病率为0.20/10 万;其次为1999 年,报告174例,报告发病率为0.19/10 万;2013 年报告病例数及发病率达历史新低,报告6 例,报告发病率为0.009/10万。历年流脑报告发病率及发病数见图1。

2.2地区分布

河南省各地市均有流脑病例报告,报告病例数最多的为商丘市,其次为洛阳市,最少的为鹤壁市。各地市报告情况见表1。

2.3年龄分布

从2004—2014 年报告的流脑病例分析,病例主要集中在15 岁以下的人群,占62.98%。不同年份年龄分布情况见表2。

2.4时间分布

2004—2014 年全省流脑病例监测显示,历年第3 季度报告病例数均较少,2007—2008、2010—2011、2013—2014 年第3 季度均无病例报告,第1、4 季度(冬春季)是流脑的高发季节,报告病例数占全年病例数的50%以上,甚至可达80%以上。见表3。

2.5职业分布

2004—2014年全省流脑病例监测显示,流脑发病主要集中在学生、散居儿童、农民。见表4。

2.6 河南省流脑死亡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2.6.1地区分布

1999—2014 年河南省共报告流脑死亡病例44 例,病死率为3.43%(44/1 289)。其中报告最多的是焦作市9 例,其次是新乡市5 例,濮阳、信阳、开封各报告4 例,安阳、许昌各报告3 例,南阳、郑州、商丘、驻马店各报告2 例,鹤壁市、三门峡市、洛阳市、周口市各报告1 例,平顶山市、漯河市、济源市无死亡病例报告。

2.6.2时间分布

1999—2014 年报告的流脑死亡病例最多的为2、3 月,均报告10 例,其次是1 月,报告8 例,4 月报告6 例,11 月、12 月各报告4 例,6 月、9 月各报告1 例。

2.6.3职业分布

1999—2014 年报告的流脑死亡病例,按照不同职业统计,最多的为散居儿童25 例(56.82%),其次是学生12 例(27.27%),幼托儿童4 例(9.09%),农民2 例(4.55%),待业1 例(2.27%)。

3 讨论

流脑是主要的呼吸道传染病之一,主要经咳嗽、打喷嚏借飞沫由呼吸道直接传播,因此冬春季节会出现季节性的发病高峰,但密切接触如同睡、怀抱、亲吻等对2 岁以下的婴幼儿的发病有重要意义。人群对流脑普遍易感,隐性感染率较高,感染后仅有约1%的人群出现典型的临床表现[1,2]。

自1985 年全国各地开始逐步采用A群脑膜炎奈瑟菌荚膜多糖菌苗预防流脑流行以来[3],流脑发病率逐年下,河南省1999—2014 年的年发病率均在1/10 万以下,但流脑流行的威胁仍然存在。2008 年流脑加入扩大免疫规划工作,随着流脑疫苗接种率的逐渐提高,流脑发病率持续下降,至2014 年降至历史新低水平。

从1999—2014 年流脑发病的地区分布可见,流脑发病率较高的是焦作市和开封市,可能与流脑疫苗接种率较低有关[4]。

从年龄分布可见,15 岁以下儿童发病较多,且在近3 年的流脑病例中,发病也多集中在此年龄段。此年龄段儿童多为幼托儿童和学生,这些集体场所人群密度大,卫生设施较差,尤其是农村地区,儿童之间通过玩具、餐具等互相接触,增加了接触、感染流脑细菌的机会,一旦有流脑病例发生,很容易引起流脑局部暴发。提示教学机构内一旦发生流脑病例,要积极处理,对病例进行居家隔离,密切观察密切接触者的情况,一旦发生聚集病例,适时进行停课,对玩具、教学设施、餐具及周围环境进行消毒处理,防止疫情蔓延;同时积极做好适龄儿童的流脑疫苗接种、健康教育、卫生宣传等工作,使其获得免疫力,降低流脑发病的风险[5,6]。

从时间分布可见,冬春季为流脑的高发季节。冬春季开窗通风较少、空气不易流通,易导致致病菌的滞留,增加流脑等呼吸道传染病传播风险。

随着河南省流脑发病率的逐渐下降,流脑的传播水平降低,加之2008 年河南省开始实施对适龄儿童开展免费接种流脑疫苗,人群抗体水平提高,被感染的机会相应减少,但是由于2008 年之前流脑疫苗属自费疫苗,接种率低,局部地区积累了一部分易感儿童,难以有效的阻止新的流脑发生。因此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努力提高流脑疫苗的接种率,加强对流脑疫情的监测和预警,尤其是教学机构内的疫情管理,一旦有疫情发生,应积极争取教育部门的配合,尽快控制疫情发展[7,8]。

作者声明

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1]刘美真,杜志明,陈经雕,等.广东省2002—2003年流脑监测结果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04,30(3):31-32.

[2]范耀春,李澄,闫真.内蒙古自治区1991-2010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监测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1):5527-5531.

[3]龙江,赵寒,李勤,等.重庆市2000—2005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监测结果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9):1652-1655.

[4]李明寅,张玉华,王志斌,等.河南省濮阳市流脑聚集性病例调查[J].河南预防医学,2000,11(1):29-30。

[5]杨绍基,任红.传染病学[M].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6]杨建英,杨枢敏,张广业,等.甘肃省2005年流脑发病高峰季节人群带菌监测结果分析[J].调查报告,2005,23(23):82-83.

[7]李曲文,袁卫华,郑恩惠.福建省2012年健康人群流脑带菌率及抗体水平监测分析[J].2014,24(2):244-246.

流行性脑膜炎 篇8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疫情资料来源于《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 暴发流行资料来源于所有病例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

1.2 病例定义

流行性腮腺炎病例诊断参照《流行性腮腺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GB 17016-1997) 》。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病例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急性出血性结膜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1.3 统计学分析

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该起混合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 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流行病学特征

2.1.1 流行强度

流腮罹患率为17.03%, 结膜炎罹患率为7.69%, 同时患流腮和结膜炎的学生有3例, 均无死亡病例。

2.1.2 时间分布

流腮首发时间9月21日, 高峰为9月24-27日, 高峰期发病44例, 占病例总数的70.97%;结膜炎首例9月22日出现, 高峰为9月26-27日, 高峰期发病16例, 占病例总数的57.14%。见图1。

2.1.3 年龄性别分布

流行性腮腺炎:最小年龄6岁, 最大年龄15岁, 7~10岁发病48例, 占病例总数的77.42%;男性38例, 女性24例, 男女比例为1∶0.63;男性罹患率为19.48%, 女性罹患率为14.21%,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44, P>0.25) 。结膜炎:最小年龄6岁, 最大16岁, 10~12岁发病15例, 占病例总数的53.57%;男性20例, 女性8例, 男女比例1∶0.4;男性罹患率为10.26%, 女性罹患率为4.7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15, P<0.05) 。

2.1.4 班级分布

流腮:每个年级均有病例发生, 以一~二年级病例最多, 有41例, 占病例总数的66.13%。结膜炎:全校7个班中有6个班有病例, 四年级最多, 有11例, 占病例总数的39.29%。见表1。

注: () 内数字为罹患率/%。

2.2 临床表现

62例流腮病例中发热的13例, 占病例总数的20.98%, 双侧腮腺肿大占33.87%, 单侧腮腺肿大占66.13%;28例结膜炎均有眼刺痛、异物感、畏光、流泪、眼红、眼睑球结膜充血、眼部分泌物等症状。

2.3 防控措施

2.3.1 流行性腮腺炎

对现症病人实行居家隔离治疗, 发放抗病毒药物治疗。并要求老师和家长对学生进行监控, 不到人群聚集的地方, 不要走村串户。对学生及家长进行防病知识宣传, 开展健康教育。加强晨检, 早发现、早隔离传染源。对未患病学生及村寨中散居儿童进行腮腺炎疫苗应急接种[1]。

2.3.2 结膜炎

学校对发病学生进行居家隔离治疗, 并给予抗病毒及抗炎眼药水进行治疗。对全校师生进行防病知识宣传, 普及用手卫生和爱眼护眼知识, 教育学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做到勤洗手、严禁共用洗漱工具等。召开家长会, 印制宣传资料发放给学生及家长。 对教室、桌椅、门把手、楼梯扶手、周围环境、患病学生洗漱用品等用84消毒液进行消毒处理。对所有患病学生进行“五个一”发放 (1瓶消毒液、1张宣传单、1套滴眼液、1张毛巾、1个盆) , 对病人接触过的物品进行消毒。

通过上述控制措施, 流腮疫情1周后得到控制, 结膜炎10月2日后无新病例发生。国庆长假结束后学校正常上课, 无新病例发生。

3 讨论

此次疫情暴发流行特点为不同病毒属感染的混合暴发, 腮腺炎是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结膜炎是肠道病毒引起的, 主要通过接触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是兴仁县首起流腮和结膜炎混合暴发疫情。

本次混合暴发疫情中, 流腮疫情从首例发病到接报时间为5 d, 在处理流腮疫情中未及时发现结膜炎疫情, 结膜炎疫情从首例发病到接到报告时间4 d。流腮疫情发生后, 学生不到医疗机构就诊, 传染源不能及时发现, 且学生症状轻, 发病后仍继续到校上课, 学生普遍无腮腺炎免疫史, 导致疫情蔓延。结膜炎疫情中, 由于潜伏期短, 传播迅速, 学生卫生习惯较差, 有共用洗漱用具现象, 学校又是人群聚集的地方, 人群普遍易感, 疫情发生后传染源未能及时隔离治疗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造成流行;本起疫情中男性罹患率明显高于女性, 与男性卫生习惯较女性差有很大关系, 与相关报道一致[2]。说明个人卫生习惯在该病发病和传播中起重要作用, 提示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落实该病防控措施的一个重要环节[3]。

控制流腮最有效的手段是接种腮腺炎疫苗[4], 学生是腮腺炎发病的重点人群, 易感人群的疫苗 接种最为关键[5]。

本次疫情中, 结膜炎是在进行流腮病例调查时才发现的。由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起病急, 潜伏期短, 传播十分迅速, 因而早期发现和及时隔离治疗病例对疫情处置至关重要。

本次混合暴发疫情反映出学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认识不足, 学校虽有晨检制度, 但未严格执行;学校教师由于缺乏传染病相关知识, 对疫情的重视不够, 发现个别学生患病时未主动报告, 往往等到形成暴发趋势后, 才将疫情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通报, 失去了疫情控制的最佳时机, 使学校内传染病防控工作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6]。

做好病例的早期隔离、早治疗, 开展卫生防病知识宣传, 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是预防控制传染病流行的关键。针对教师、校医、家长、学生存在的传染病知识不足的问题,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保健所应该联合就学校常见传染病广泛开展培训, 提高市民尤其是家长防病治病的责任感, 争取他们的支持[7]。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已占各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数的70%~80%, 学校公共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威胁儿童青少年生命与健康主要问题之一[8], 因此, 学校按《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 (试行) 》的要求, 严格实行晨检制度, 对学生缺课原因进行追踪, 加强学校卫生宣传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提高自我防护能力, 减少传染病对学生健康的危害。同时, 学校应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 及时准确地将已发生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向上级教育、卫生主管部门报告, 则是充分调动各方面资源, 迅速采取有效应对措施, 最大限度降低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危害的重要环节[9], 建立学校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预防、预警、预案机制, 为预防和控制学校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提供充分的科学依据[8]。

参考文献

[1]冯利红, 张文生, 杨新明, 等.学校流行性腮腺炎控制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学校卫生, 2007, 28 (4) :343-344.

[2]杨科, 姜永全, 罗永平, 等.一起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9, 30 (1) :93.

[3]朱名树, 孙长喜.竹山县擂鼓镇中学暴发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调查处理报告.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4, 18 (5) :28-29.

[4]迮文远.计划免疫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7:465-474.

[5]骆晓艳, 朱向军, 高志刚, 等.天津市2005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调查.中国疫苗与免疫, 2008, 14 (5) :444-447.

[7]王玲, 梅振华.校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起分析.中国学校卫生, 2008, 29 (8) :758.

[8]沈艳辉, 肖飞, 黎新宇, 等.北京市中小学传染病早期预警监测现况的定性调查.中国学校卫生, 2008, 29 (5) :467-468.

流行性脑膜炎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236例均为我院门诊患者, 共318只眼, 其中女156例, 男80例;年龄最大69岁, 最小5岁。

1.2 药物组成及治疗方法复方利福平眼药水组成:

利福平眼药水10 m L, 地塞米松注射液5 mg, 板蓝根注射液4 m L, 5 m L一次性注射器1支备用。用时将利福平眼药盒内瓶中缓冲液倒掉1/3, 后将利福平药丸倒入缓冲液中, 并将瓶子振摇使其溶解, 再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吸板蓝根注射液4 m L和地塞米松注射液5 mg, 将其注入利福平溶液内摇匀点眼, 4~5次/d, 每次2~3滴。

2 结果

236例经治疗后均痊愈, 除8例重症患者加服抗病毒药外, 其余228例均未服用药物。平均治愈时间为3 d, 后经随访无复发。

3 病案举例

患者, 男, 12岁。2002年6月19日不慎染病, 经当地诊所及县级某医院五官科诊断为“结膜炎”, 服用病毒灵片、维生素C片, 用氯霉素眼药水及利福平眼药水点眼, 效不佳。遂到我院诊治, 予地塞米松注射液5 mg及板蓝根注射液4 m L配到利福平眼药水中点眼, 后访痊愈。

4 体会

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 是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传染性眼病。属中医“天行赤眼”范畴, 认为是肺胃积热, 猝感时气邪毒, 交攻于目所致。复方利福平眼药水中的利福平对病原体核糖核酸的合成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1];地塞米松注射液具有抗炎抗毒素作用;板蓝根注射液为清热解毒之品, 《大明本草》记载:板蓝根“可治天行热毒”, 现药理研究证明板蓝根对病毒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并对顽固性沙眼及病毒性、细菌性、流行性角膜炎亦有效[2]。故将三者配合应用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临床验证复方利福平眼药水治疗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比单纯利福平眼药水效果要好, 有疗程短、效果好、成本低、使用方便、无毒副作用等优点, 值得基层医疗单位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周自永, 王世祥.新编常用药物手册[M].北京:金盾出版社, 1987:502.

上一篇:总体推进下一篇:复苏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