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精选8篇)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 篇1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是一种病毒性人畜共患传染病。猪表现为流产、死胎和睾丸炎, 其他畜禽多呈隐性感染, 蚊子是该病的传播媒介, 流行有明显季节性。
1 流行特点
该病在本地较为流行, 是一种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人、猪都易感染。主要是通过蚊虫叮咬而传播, 有明显的季节性, 夏秋季7~9月份是主要流行季节。
2 临床症状
猪突然发病, 体温升高至40~41℃, 并持续数天或更长;病猪精神萎顿, 食欲减少, 口渴, 粪干, 尿黄, 结膜发红, 心跳加快, 可达100~120次/min, 个别猪后肢麻痹, 运步踉跄;妊娠母猪表现为突然发生流产或早产, 胎儿多为死胎, 大小不均或木乃伊;患病公猪除一般症状外, 常发生睾丸肿胀, 多呈单侧性, 有时双侧性, 病后期缩小变硬, 直到完全萎缩, 丧失配种能力。
3 病理剖检
脑脊髓膜充血, 脑脊髓液增多。肿胀的睾丸实质充血、出血和有坏死灶。流产的胎儿常有脑水肿、腹水增多、皮下有血样浸润、胎儿大小不均, 有的呈木乃伊。
4 诊断
根据发病有严格的季节性, 散发, 有脑炎表现, 妊娠母猪流产, 公猪睾丸炎, 可作初步诊断。确诊取濒死期脑组织或发热期血液进行鸡胚卵黄囊接种或1~5日龄乳鼠脑内接种;分离病毒, 进行血清中和试验鉴定。血清学检验, 血凝抑制试验以发病初期和康复期双份血清效价升高4倍以上, 判为阳性。
5 防治
5.1 以防疫为主, 在蚊虫季节到来之前, 一般在3~4月份, 进行免疫。要做好防蚊和灭蚊工作, 尤其要铲除蚊虫滋生地, 消灭越冬蚊, 减少病毒感染机会。
5.2 治疗用20%的磺胺嘧啶钠注射液5~10mL, 静脉注射, 1次/d, 连用3~5d。
5.3 中药治疗:大青叶30g生石膏120g、芒硝6g、黄芩12g、栀子、丹皮、紫草各10g、生地60g、黄连30g、水煎至60~100mL灌服。或用生石膏、板蓝根各120g、大青叶60g、生地60g、连翘、紫草各30g、黄芩18g水煎灌服。3~5d后病情明显好转。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 篇2
b.浆液性炎
c.纤维素性炎来源:
d.化脓性炎
e.增生性炎
答案及解析:本题选a。
乙脑病毒属虫媒病毒乙组的黄病毒科,为嗜神经病毒,在细胞质内繁殖,病毒进入人体后,先在单核吞噬细胞内繁殖,后可侵入中枢神经系统(是否发病取决于机体免疫力)。来源:
乙脑病毒直接损伤神经组织,致神经组织变性、坏死,更与免疫损伤有关,免疫病理被认为是主要的发病机制。病毒的抗原和抗体结合后,激活了免疫反应和补体系统,导致脑组织免疫性损伤和坏死。血管壁破坏,附壁血栓形成,致脑组织供血障碍和坏死。
肉眼可见软脑膜充血、水肿、出血,镜下可见神经细胞呈不同程度的变性、肿胀、坏死,重者脑实质会有大小不大小不等的坏死软化灶。坏死灶中可见大量淋巴细胞和大单核细胞浸润,这些细胞聚集在血管周围,形成“血管套”;胶质细胞增生,在炎症的脑实质中起吞噬医学教 育网原创和修复作用;若小胶质细胞、中性粒细胞侵入神经细胞内,形成嗜神经细胞现象;脑实质和脑膜血管扩张、充血、渗出、形成脑水肿;血管内皮细胞坏死、脱落,造成栓塞,致血循环障碍,神经细胞坏死。 perivascular cuffing
neuronophagia相关名词
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b
乙脑病毒:encephalitis b virus
虫媒病毒:arborvirus
黄病毒科:flaviviridae
血管套:perivascular cuffing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及免疫预防 篇3
由于我国养殖业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很多地区养殖户没有引起对乙脑病的足够认识,特别是养猪场,对乙脑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和防治措施等没有建立完整的科学理念,因此,在很多地区因乙脑病毒引起猪的繁殖障碍和新生仔猪的死亡屡见不鲜,给养猪业造成极其严重的经济损失。
1 病原
乙脑病毒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呈球型,直径20~30 nm,核心含单股RNA,有衣壳。在脂蛋白囊膜表面有血凝素刺突,能凝集鸡、鹅、羊等动物红细胞。本病毒在外界环境中抵抗力不强,56℃30 min或100℃2 min即可灭活。常用消毒药如碘酊、来苏水、甲醛等都有迅速灭活作用。病毒对酸和胰酶敏感。但对低温和干燥的抵抗力很强,10%脑组织生理盐水悬液在-70℃可保存1年,毒力不降,在-20℃虽然可保存1年,但毒价下降。
2 流行现状
乙型脑炎为人兽共患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目前该病分布区北起俄罗斯西伯利亚、日本北海道,南到澳大利亚,东到美国关岛,西到印度西海岸。我国是乙脑高发区之一,近年来由于对儿童开展计划免疫,人的发病率明显减少,但我国发病人数仍占全世界发病人数的80%。猪在集结、扩增病毒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猪感染乙脑时间的早晚和感染率高低与人乙脑的流行密切相关。猪的自然感染高峰比人乙脑流行高峰早3~4周。因而猪乙脑流行情况与人类乙脑流行情况大致相当。
我国除新疆、青海、西藏外,其他各省市均有流行。该病有明显的季节性,我国一般流行高峰在7、8、9三个月,海南地区流行在5~6月,华南地区在6~7月,华中地区在7~8月,华北、东北则在8~9月,均与气温和蚊虫的季节性分布相一致。而在12月至次年4月很少发生本病
3 临床症状
成年猪感染乙脑时,临诊上几乎没有脑炎症状的病例;猪常突然发病,体温升高至40~41℃,呈稽留热,病猪精神萎顿,嗜眠喜卧,食欲减少,眼结膜充血潮红,粪便干燥呈球形,表面常附有灰黄色或灰白色的粘液。尿呈深黄色。有的病猪后肢呈轻度麻痹,步行踉跄,关节肿大。有的猪表现兴奋,视力障碍;最后麻痹死亡。
妊娠母猪突然发生流产,流产前除有轻度减食或发热外,常不被人们所注意。流产多在妊娠后期发生,流产后临床症状减轻,体温、食欲恢复正常。少数母猪流产后从阴道流出红褐色乃至灰褐色粘液,胎衣不下,母猪流产后对继续繁殖无影响。
流产胎儿多为死胎或木乃伊胎,或濒于死亡,部分存活仔猪虽然外表正常,但衰弱不能站立,不会吮乳;有的仔猪出生后表现神经症状,全身痉挛、倒地不起,1~3 d死亡,有些仔猪哺乳期生长良莠不齐。
公猪不育与JEV感染有关,从患睾丸炎的公猪睾丸中分离到JEV,易感公猪感染后JEV侵入性器官而障碍精子发生。这种公猪的睾丸水肿和充血,副睾硬化,性欲降低,病毒自精液中排出,精子总数活力明显下降,并含无数畸形精子。在大多数公猪中,损伤是暂时的,随后完全康复,但偶尔感染严重的公猪成为永久性不育。乙脑多造成单侧睾丸肿大。
4 病理变化
患病猪脑和脊髓膜充血,脑室和脊髓腔液增多。公猪睾丸不同程度肿大,睾丸实质充血、出血和出现坏死灶。子宫内膜充血、出血和有粘液。流产或早产胎儿脑水肿,皮下血样浸润,肌肉似水煮样,腹水增多,胸腔积液,浆膜出血。木乃伊胎儿从拇指大到正常大小,肝、脾、肾有坏死灶。
5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发病症状、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进一步确诊需要作病毒分离 (小白鼠脑内或鸡胚卵黄囊内接种) 和血清学诊断 (中和试验、血凝抑制试验) 。当母猪发生繁殖障碍时,须与布氏杆菌病、伪狂犬病、猪细小病毒病等进行鉴别诊断。
6 乙型脑炎的免疫预防
6.1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发展史
目前预防乙脑疫苗有灭活苗和弱毒活疫苗两种。灭活苗有鼠脑灭活苗、鸡胚灭活苗、地鼠肾细胞灭活苗。灭活苗制造工艺简单,易保存,安全性好,但注射剂量大,需多次重复注射,价格昂贵。目前弱毒活疫苗的使用已替代灭活苗。因其免疫剂量小,价格低,免疫效果好受到普遍欢迎。
6.1.1 鼠脑及鸡胚组织乙脑疫苗:
我国于1952—1956年推广使用鼠脑灭活疫苗,该疫苗可降低发病率80%,但由于含有动物脑组织,接种后反应严重,因此1957年被停止使用。1960年后开始使用鸡胚细胞组织培养乙脑疫苗,该疫苗接种反应虽然轻微,但病毒滴度和免疫效价均低,免疫效果不理想,于1968年停止使用。
6.1.2 原代地鼠肾细胞乙脑灭活疫苗:
1968年开始生产并应用地鼠肾细胞培养灭活疫苗,以后生产量逐年增多并在全国大面积应用。该疫苗基础免疫后中和抗体阳转率为60%~85%,加强免疫后抗体阳转率可达90%以上。但随着接种针次的增加,副反应发生率随着增加,该疫苗于2007年后停止生产使用。
6.1.3 SPF原代地鼠肾细胞乙脑减毒活疫苗:
1988年,我国开始生产原代地鼠肾细胞乙脑减毒活疫苗(SA14-14-2株),与地鼠肾乙脑灭活疫苗相比,抗体阳转率较高,接种针次少,副反应明显降低。目前,该疫苗是我国广泛使用的乙脑疫苗,累积接种人数超过1.5亿。另外该乙脑减毒活疫苗已成功出口到尼泊尔、韩国、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斯里兰卡等国家,并取得了很好的免疫效果。湖南中岸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原湖南亚华生物药厂)在国内最早引进人用乙型脑炎弱毒SA14-14-2株为母种,开展猪乙型脑炎活疫苗研究,采用SPF原代地鼠肾细胞传代技术、乳猪皮下传代技术和蚀斑纯化技术相结合的选育模式,获得了最适合猪用的乙型脑炎减毒株,于2005年获得国家一类新兽药证书(证书号:2005新兽药证字32号,一类新兽药指世界首创,国际国内第一个)。产品批准生产至今,质量稳定、安全高效,目前每年市场供应量超过3 000万头份,且逐年增加,覆盖了全国30多个省市的数万家规模化猪场,有效保护率达98%以上,为猪乙型脑炎的防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6.2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免疫
怎样预防猪乙型脑炎 篇4
1 病原学
乙脑病毒是动物和人共患的蚊媒病毒, 属于黄病毒属, 是有囊膜的单股RNA病毒, 多种哺乳动物和鸟类均可感染。蚊子是该病毒的贮存宿主。病毒在蚊体内繁殖, 通过蚊虫叮咬侵入猪体后, 经血液循环分布于各脏器, 最后到达中枢神经系统及肿胀的睾丸内大量增殖, 猪是重要的宿主和传播源。该病毒在外界环境中的抵抗力差, 在它们的活的宿主体外将迅速衰失感染性。
2 流行病学特点
2.1 主要是由蚊子叮咬传染
乙脑不能通过猪与猪之间的接触而传播。乙脑病毒在自然情况下, 维持蚊子-鸟-蚊子的循环, 带毒的野鸟在传播本病方面起重要作用;蚊子感染乙脑病毒后可终生带毒。病毒能在蚊体内繁殖和越冬, 并可经卵传代, 带毒越冬蚊子能成为翌年感染鸟类和哺乳动物 (包括人) 的传染源, 因此蚊子不仅是传染媒介, 也是病毒的贮存宿主。带有乙脑病毒的蚊子叮咬易感染的猪后, 病毒在猪体内大量增殖, 并且猪发生病毒血症又成为危险的传染源。猪成为乙脑病毒的重要保毒动物、传播宿主和传染源, 经蚊子再传播给终末宿主人类。由于规模化猪场的猪多, 更新快, 新生仔猪经一个夏季几乎全部被感染。在人群流行乙脑前, 乙脑已在猪群中传播。蚊子叮咬患病毒血症的病猪后又反过来被病毒感染, 再去叮咬感染人, 如此反复循环。所以, 预防猪乙脑和消灭蚊子对保护人类健康有至关重要的公共卫生方面的意义。
2.2 本病有严格的季节性
多发生于蚊子大量孳生和活动猖獗的夏秋季节, 特别是7至9月份 (10月底分娩的初产母猪仍有发生乙脑的) 。本病呈散发, 有时呈地方性流行。
2.3 各种品种、年龄、性别猪均易感
可呈显性感染或隐性感染, 但以6月龄左右猪发病较多, 这是因为被感染的母猪, 其母源抗体可持续到5月龄 (所以注射疫苗要选在5月龄以后首免) 。尤其是秋季选留的后备猪至翌年春季配种怀孕后, 在乙脑流行季节易被蚊子叮咬感染病毒而危害胎儿, 母猪发生流产、死胎, 而青年公猪发生睾丸炎。
2.4 易感染动物极广
多种哺乳动物 (包括人、猪等) 、家禽和野鸟都可感染本病, 多数呈隐性感染, 但不论有无症状, 在感染初期 (病毒血症阶段) 均有传染性, 成为传染源。
3 临床症状
3.1 怀孕母猪流产、早产或延时分娩
怀孕母猪, 特别是头胎母猪感染后, 没有显示明显的临床症状, 而是出现一时的厌食和温和的发热反应。主要症状是以流产和生产异常为特征的繁殖障碍。同窝仔猪有死胎、畸形胎、木乃伊胎、有脑腔积水和皮下水肿的弱仔 (部分弱仔出生后几天痉挛死亡) 。也有发育正常的胎儿。母猪流产后, 一般不影响下一次配种。本病有别于其他繁殖障碍病引起的流产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同一窝流产胎儿, 其大小、形态、病变有显著差别, 并常混合存在;既有小如人拇指的木乃伊, 还有与正常胎儿一样大小的死胎, 也有发育正常的健仔。这是因为繁殖障碍是在非免疫母猪怀孕后40~97天之前已经感染, 在这个时间后感染对小猪没有明显影响。在感染病毒后1~2天内, 猪发生病毒血症, 病毒血症持续1~4天, 怀孕母猪发生胎盘感染, 并且在感染后第7天病毒能到达胎儿。胎儿感染后造成产出一窝小猪中有不同大小的正常仔猪、弱仔、死胎和木乃伊胎, 表明在子宫内不断发生胎儿连续感染。此外也有个别母猪超过预产期而不分娩, 胎儿长期滞留, 特别是初产母猪, 多为死胎和木乃伊胎, 或整窝胎儿木乃伊化。
3.2 公猪发生睾丸炎
公猪感染后, 初期出现高热, 且常在高热后发生一侧性睾丸肿大, 肿胀程度约为正常的0.5~1倍, 也有两侧性的。患病睾丸阴囊皱壁消失、发亮、有热痛感 (此时很容易被忽视而未被发现) , 约3~5天后, 肿胀消退, 睾丸实质结缔组织化, 与阴囊黏连, 睾丸萎缩变小变硬 (此时才往往被发现) , 性欲减退、精液品质下降, 且通过精液排毒并传给母猪。大多数单侧睾丸炎能恢复功能, 但发生两侧性睾丸炎, 有时也造成永久性不育。有些公猪夏秋季节配种怀胎率不高与本病有关。
3.3 仔猪和育肥猪的临床表现
人工感染的潜伏期为3~4天。感染猪几乎见不到前躯症状而突然发病, 体温升高 (40℃~41℃) , 稽留约1周, 病猪精神沉郁、喜卧、嗜睡、食欲减退或不食、粪便干硬、尿色深黄, 少数猪后肢震颤或呈轻度麻痹, 行走不稳, 有的后肢关节肿胀疼痛而跛行。仔猪感染还可出现磨牙、口吐泡沫、视力障碍、摆头、转圈、盲目冲撞、震颤、痉挛、共济失调和后肢瘫痪等神经症状, 重者倒地死亡。
4 剖检病变
流产胎儿、死胎和弱仔表现最明显的是脑腔积水 (脑组织液化) , 俗称“空脑”。打开脑腔只见“一湾水”而无脑组织, 这点具有极重要的诊断意义, 但往往许多人不知道。此外, 胎儿可能脑膜充血、皮下水肿、胸腹腔积液, 淋巴结充血, 有的肝脾有坏死点;胎盘水肿或见出血。
5 诊断要点
依据流行病学特点 (有明显的季节性, 7~9月份多发) 、临床症状 (母猪分娩时可见大小不等的死胎、木乃伊胎, 有时也有发育良好的仔猪, 公猪有睾丸炎) 、剖检变化 (空脑) 可建立初步诊断, 确诊要经实验室进行病毒分离或血清学诊断。
6 鉴别诊断
怀孕母猪发生流产与早流、产死胎、木乃伊胎时, 应与下列疾病相区别。
6.1 猪细小病毒病
本病无季节性, 流产几乎只发生于头胎, 多为木乃伊胎, 大小常不一致, 且无乙脑的“空脑”现象, 母猪除流产外无任何症状。
6.2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俗称“蓝耳病”, 本病无季节性, 母猪发热、厌食、多怀孕后期流产, 患病哺乳仔猪高度呼吸困难, 2周龄内的新生仔猪死亡率很高。
6.3 伪狂犬病
本病无季节性, 流产胎儿的大小无显著差别, 公猪无睾丸肿大现象。在母猪流产的同时, 常有较多的哺乳仔猪患病, 表现体温升高、呼吸困难、流涎、呕吐、下痢及眼球震颤、后躯麻痹、偏瘫、转圈等特征性神经症状, 常伴有癫痫样发作, 死亡率极高。
6.4 繁殖障碍型猪瘟
母猪一般不表现明显的临床症状, 食欲和精神较好。但部分母猪出现流产、早产、死胎或产出弱小仔猪的症状, 活下来的仔猪被毛无光泽, 皮肤色淡, 发育不良, 出现腹泻, 有的甚至出现肌肉震颤或呈犬坐姿势。其存活的时间长短不一, 有些很快死亡。并有相应的病理变化。
6.5 布氏杆菌病
本病无季节性, 体温正常, 无神经症状, 无木乃伊胎, 公猪可发生睾丸炎。
6.6 猪衣原体病
本病无季节性, 母猪流产前大多数没有任何先兆, 公猪呈现睾丸炎, 常见小猪呈现慢性肺炎、角膜结膜炎 (俗称红眼病) , 多发性关节炎等症状。
7 防制
7.1 做好预防接种
乙型脑炎是由蚊子叮咬而引起的, 我们无法完全消灭蚊子也无法阻止猪只不被蚊子咬, 因此, 注射疫苗成为预防乙型脑炎的首选。
即将临近乙脑流行期, 当务之急是做好免疫。从3~4月初开始及整个蚊虫活动期间, 6~7月龄的后备种公、母猪必须于配种前4周及1周进行2次猪乙型脑炎活疫苗接种 (不要使用灭活苗) , 千万不能漏防。该疫苗种毒为人用弱毒疫苗株经猪体适应、克隆筛选获得, 安全性能高。因注射后3周才可产生坚强的免疫力, 所以要在蚊虫出现前1个月打疫苗, 南方每6个月免疫一次。
使用疫苗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 首免必须在150日龄以上, 以防母源抗体干扰。
(2) 以间隔2~3周注射两次为佳。
(3) 2周岁以内的种公猪、初产母猪产后都要免疫一次, 2胎以上的母猪可不免疫。
(4) 疫苗必须用专用稀释液, 内含免疫增强成分, 不要随意用生理盐水替代专用稀释液, 并保证在稀释之后2小时内用完。
(5) 疫苗要严格按照规定在低温条件运输、贮存, 在2℃~8℃保存, 有效期为6个月, 在-15℃下保存, 有效期为18个月。使用疫苗前应仔细检查, 不要使用过期、失真空及接近失效期的疫苗。使用过程中应防高温、消毒剂和阳光照射。其他使用注意事项参见兽用生物制品一般注意事项。
(6) 乙脑活疫苗经安全性试验证实, 1头份剂量接种早期怀孕母猪, 接种后虽可能出现短时 (2~4天) 的病毒血症, 但不影响母猪的繁殖性能, 不能通过怀孕母猪的胎盘屏障引起胎儿发病, 对胎儿的发育也未出现不良影响, 因此, 后备母猪漏免而已怀孕的, 可在怀孕早期补免一次。这是一种“亡羊补牢”、不得已而求其次的办法, 在配种前做好免疫是最佳选择。
7.2 防蚊灭蚊
本病主要是由蚊虫传播。蚊子叮咬不仅传播乙脑, 还能引起皮炎, 严重干扰猪休息, 影响生长与增重, 防蚊灭蚊成为重中之重。为此, 要采取措施减少蚊虫孳生与灭蚊, 要通沟渠, 填平洼地, 排除积水, 清除杂草, 不让蚊子孳生。天黑后喷洒灭蚊药剂, 如菊酯类、敌敌畏等, 有条件的可装纱窗, 防蚊进入。
7.3 将死胎、木乃伊胎、胎衣等深埋, 消毒污染场地
8 病猪治疗
猪乙型脑炎的防治 篇5
1 流行病学
传染源为带毒动物, 其中猪和马是最重要的动物宿主和传染源。猪是最主要的扩散宿主。由于猪的饲养数量大, 分布广, 更新快, 每年都能生产出大量易感性高的仔猪, 猪感染乙脑病毒后, 产生病毒血症, 血液中病毒量较多, 通过“蚊—猪—蚊”循环, 使乙脑病毒不断扩散。猪是乙型脑炎病毒的最主要宿主和传染源。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猪还可以通过胎盘直接传播给胎儿。猪不分品种、性别、年龄均易感染, 人也易感。
本病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 多发于7~9月份蚊虫生长繁殖较快和猖狂活动季节。在热带地区, 长年均可发生。本病在猪群中流行特点为感染率高, 发病率低。绝大多数在病愈后不再复发, 成为带毒猪。
2 临床症状
人工感染潜伏期一般为3~4天, 体温升高到41.5℃左右, 最高可达42℃, 呈高热稽留, 精神沉郁, 食欲减少, 饮欲增加, 结膜潮红, 有视力障碍, 猪后肢呈轻度麻痹, 神经症状, 关节肿胀, 流言, 有攻击人、畜现象, 转圈, 最后后肢麻痹, 倒地不起死亡。妊娠母猪患病时, 常突发流产, 产死胎或木乃伊, 流产后发生在妊娠后期, 流产时乳房胀大, 流出乳汁, 常见胎衣停滞, 自阴道流出;有的仔猪生出后几天内发生痉挛症状而死亡。公猪发病后表现为睾丸炎, 高热后一侧或双侧睾丸肿胀, 阴囊发热, 指压睾丸有痛感, 数日后睾丸肿胀消退, 逐渐萎缩变硬, 丧失生育能力。
3 病理变化
脑膜和脊髓膜充血, 脑膜脊髓液增量。睾丸肿大, 有许多小颗粒状坏死灶, 睾丸肿胀变硬。流产或早产胎儿脑水肿, 皮下血样浸润, 肌肉似水煮样, 腹水增多, 胸腔积液, 浆膜出血。木乃伊胎儿从拇指大到正常大小, 肝、肾肿大, 有坏死灶, 后躯皮下水肿, 全身肌肉退色, 胸腔、心包积液, 有小出血点。出生后不久小猪死亡, 常伴有脑水肿或积水, 脑萎缩。组织学检查为非化脓性脑炎。
4 诊断
(1) 根据流行病学、发病症状、病理变化, 可以做出初步诊断。
(2) 实验室诊断、病原分离与鉴定, 采集病程不超过2~3天死亡或濒死病例的血液或脑脊髓液或脑组织, 接种于鸡胚胎或敏感细胞进行病毒分离。
5 防治措施
(1) 本病主要是由蚊虫传播, 因此要采取措施减少蚊虫孽生与灭蚊, 猪圈经常喷洒消毒药和灭蚊药。掌握好配种季节, 尽量避免在天热和蚊虫多时产仔。
(2) 对病猪药隔离治疗。猪圈及用具、被污染的场地要彻底消毒。死胎、胎盘和阴道分泌物都必须无害化处理。
(3) 本病到目前为止没有特效疗法;治疗一般常用大剂量青霉素钠盐, 高渗葡萄糖静脉滴注。
(4) 中草药治疗:黄芩20ɡ, 生地、连翘、紫草各30ɡ, 生石膏120ɡ, 板蓝根120ɡ, 大青叶60ɡ, 黄芪120ɡ。
猪乙型脑炎综合防制 篇6
1 流行病学
乙型脑炎的流行有其特征性, 除人、马和猪外, 多数感染动物无临床症状。
该病的流行与蚊虫的繁殖和活动有很大的关系。本病的发生与猪的年龄有一定关系, 其与性成熟的时期基本吻合, 多在出生后6个月或更早一些发生。
乙脑具有高度散发的特点, 常在低洼地区呈散在性发生或地方性流行。
2 症状
猪常突然发病, 体温升高至40~41℃, 呈稽留热, 发热持续几天至十几天。病猪精神萎顿, 嗜眠、喜卧, 食欲减退, 口渴, 眼结膜充血潮红, 粪便干燥, 呈球形, 表面常附有灰黄色或灰白色的黏液, 尿呈深黄色, 有的病猪后肢轻度麻痹, 其步态蹒跚, 关节肿大, 有的病猪兴奋, 出现神经症状, 横冲乱撞。
妊娠母猪患病主要表现为流产或早产, 胎儿多是死胎 (大小不等) 或木乃伊胎, 有的胎儿死亡不久, 全身水肿, 有的生后几天内发生痉挛、死亡。流产后母猪症状很快减轻, 其体温和食欲逐渐恢复正常, 但到达预产期常不见腹部和乳房膨大, 也不见分泌乳汁。
患病公猪除出现一般症状外, 发热后一侧睾丸常发生肿胀, 也有两侧睾丸同时肿胀的。肿胀程度不一, 一般比正常情况大0.5~1倍左右。肿胀数日后消退, 睾丸逐渐萎缩变硬。如一侧睾丸萎缩, 病猪仍有配种能力, 不仔细观察, 不易发现。
3 病理变化
患病猪脑和脊髓膜充血, 脑室和脊髓腔液增多。公猪睾丸不同程度肿大, 睾丸实质充血、出血并出现坏死灶, 睾丸鞘膜腔内有大量黏液, 副睾边缘纤维性增厚, 母猪子宫内膜充血、出血, 有黏液。早产仔猪多为死胎, 死胎大小不一, 呈黑褐色, 小的干缩而硬固, 中等大的呈茶褐色、暗褐色。死胎和弱仔的主要病变是脑水肿、皮下水肿、胸腔积液、腹水、浆膜有出血点、淋巴结充血、肝和脾有坏死灶、脑膜和脊髓膜充血。出生后存活的仔猪高度衰弱, 并有震颤、抽搐、癫痫等神经症状, 剖检多见脑内水肿, 颅腔和脑室内脑脊液增量, 大脑皮层受压变薄, 皮下水肿, 体腔积液, 肝脏、脾脏、肾脏等器官见多发性坏死灶。
4 诊断
根据该病的发生季节及母猪流产, 产死胎、木乃伊, 公猪睾丸一侧肿大等特征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必须依据实验室诊断, 其主要诊断方法有病毒分离、荧光抗体试验、补体结合试验、中和试验和血凝抑制试验等。
鉴别诊断应注意其与布鲁氏杆菌病、猪繁殖呼吸综合征、伪狂犬病、细小病毒病和弓形体病的区别。
5 综合防制
对乙型脑炎应根据病理、生理变化进行综合治疗, 以抓紧高热期的治疗为主。
5.1 一般治疗
做好病猪隔离, 保障畜舍通风良好, 避免不必要的刺激, 同时提供全价饲料, 并用5%的葡萄糖200~500 mL、维生素C 10 mL静脉注射。
5.2 对症治疗
5.2.1 为防止继发感染, 可应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 如增效磺胺嘧啶钠注射液, 按0.7 mg/kg体重/次肌肉注射, 8~12 h 1次。
5.2.2 兴奋不安者用安定0.1~0.3 mg/kg体重/次肌肉注射, 必要时静脉缓注, 每天用量不超过10 mg。
5.2.3 出现神经症状者为脑水肿或脑疝, 对此应立即采用脱水剂治疗。一般可用20%甘露醇或25%山梨醇静脉注射, 10~20 mg/kg体重/次, 15~30 min推完, 6h后再注射一次或用异戊巴比妥钠 (阿米妥钠) , 2~5mg/次, 稀释后静脉缓注 (1 mL/min) 至惊厥缓解。
5.2.4 高热不退者及时降温退热, 可用消炎痛肌肉注射, 12.5~25 mg/头/次, 每4~6 h一次。物理降温可用30%酒精擦洗腹股沟、腋下、颈部, 也可采用在圈舍内放置冰块、电扇吹等办法降温。
5.3 搞好卫生
定期打扫饲养场, 每周消毒2~3次。蛇、蛙、蟾蜍能携带病毒, 应避免小动物进入场区。及时清除饲养场内的粪便和污水, 粪便要作堆积发酵处理, 排粪沟和化粪池要加盖水泥板。
小型猪场应将粪便运到场外发酵处理, 散养户也应及时打扫圈舍, 清理粪便, 防止积粪、积尿时间过长。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护理 篇7
1.3结果除1例并发支气管炎, 住院25 d外, 其余均在8 d~20 d内出院。
2护理要点
2.1病情观察危重患儿安排专人护理, 密切观察意识改变, 及时记录体温、脉搏、呼吸次数及节律、血压、瞳孔变化, 惊厥发作的次数和持续时间, 呕吐情况, 记录24 h出入量, 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协助医生处理。
2.2一般护理
2.2.1隔离患儿安置在有防蚊设备的空调室内, 室温控制在28℃以下, 尽量集中检查和治疗, 使患儿得到充分休息。危重儿安排在抢救室, 专人护理, 室内备有急救药品及器械, 如氧气、吸痰器、气管切开包、气管插管和应急简易呼吸器等, 并保持物品处于完善状态。
2.2.2饮食意识清醒者予清淡流质饮食, 如:西瓜水、绿豆汤、豆浆、米汤、牛奶等。昏迷者予鼻饲流质饮食。恢复期给予牛奶、肉汤、鸡蛋、各种蔬菜水果等富有营养的半流质、软食或普食。
2.3对症护理高热、惊厥、呼吸衰竭是乙脑的三个主要症状, 可互为因果, 形成恶性循环, 威胁患儿生命。因此积极降温、控制惊厥、防止呼吸衰竭是抢救乙脑的关键。
2.3.1降温发热的特点是热度高, 持续时间长, 降温困难, 采取物理和药物降温相结合的办法。温水擦浴 (水的温度比体温低2~3℃) , 30%~50%酒精擦浴, 头部冰帽, 冰袋敷大血管处或冷盐水灌肠等。物理降温时要避免引起寒战。物理降温效果不佳时, 予安乃近5 mg/kg, 6 h~8 h肌内注射1次[2], 或亚冬眠疗法, 但剂量不宜过大, 以免抑制呼吸中枢。
2.3.2控制惊厥抽搐可进一步加重脑缺氧和脑损伤, 应采用针刺人中、合谷、百会、涌泉、足三里等穴位, 不能止痉时, 应迅速分析惊厥原因, 由高热引起者, 迅速降温;由脑实质炎症脑水肿引起者, 迅速给予激素、脱水剂应用;由呼吸道分泌物堵塞、换气功能不足导致者, 迅速解除呼吸道阻塞, 予氧气吸入。应用止痉药物时, 地西泮0.3~0.5 mg/kg, 缓慢静脉注射, 10%水合氯醛0.5 m L/kg保留灌肠, 苯巴比妥5~8 mg/kg肌内注射[2], 切勿剂量过大, 防止抑制呼吸及咳嗽中枢, 使痰液增多, 加重呼吸道梗阻。
2.3.3防止呼吸衰竭呼吸衰竭是本病的主要死因, 应密切观察, 及早发现呼吸衰竭早期症状。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 保持呼吸道通畅, 予鼻导管持续吸氧, 氧流量1~2 L/min[2], 氧气要经过湿化后吸入。应用呼吸兴奋剂时, 观察用药效果。备好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用物, 如呼吸仍不见改善, 及时行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吸痰、加压给氧, 术后加强护理。
2.4预防并发症重型乙脑患儿常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和肢体运动障碍。因此要勤翻身、勤叩背, 促进呼吸道分泌物排出, 预防吸入性肺炎;受压部位及骨突出处放气垫, 局部用30%~50%酒精轻轻按摩, 每天温水擦身,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防止发生压疮;昏迷患儿予眼药膏涂眼或消毒凡士林纱布覆盖眼部, 防止暴露性角膜炎;每日用淡盐水、3%双氧水擦洗口腔黏膜2次, 预防口腔感染。
2.5心理护理意识清醒者, 由于疾病给身体带来的痛苦, 患儿心理负担较重, 应向患儿及家长进行卫生宣教, 使他们了解乙脑的病程、治疗、护理要点、注意事项等, 并掌握一定的防蚊、灭蚊常识及消毒隔离措施, 消除恐惧、焦虑、急躁等不良情绪, 以积极的态度配合治疗和护理, 促进身体早日康复。
摘要:目的探讨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情观察及临床护理,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总结我院2002年—2006年期间的7月—9月8例患儿的护理体会。包括:一般护理、对症护理、并发症护理、心理护理等。结果其中1例发生并发症, 7例均抢救成功。结论认真细致的观察, 实施及时有效的治疗, 护理措施得力, 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有利于患儿康复。
关键词:流行性乙型脑炎,高热症,惊厥,呼吸衰竭
参考文献
[1]张澍, 吕善根, 胡仪吉, 等.现代儿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8:1043.
1例猪乙型脑炎的诊治 篇8
1发病情况
2007年8月24日,本县牛山镇养猪户蔡某饲养的15头母猪、2头公猪和168头仔猪中有5头妊娠母猪、1头公猪和54头仔猪突然发病。
2症状
病猪表现为体温突然升高40℃~41℃,呈稽留热,精神沉郁,食欲减少,饮欲增加,眼结膜潮红,脉搏每分钟109~120次,母猪、公猪和大多数仔猪呼吸正常,但有少数仔猪呼吸增数,且有咳嗽。肠音减弱,粪便干燥,有的表面附着灰黄色或灰白色的粘液,尿呈深黄色。有的病猪呈现明显的神经症状,主要表现为磨牙、虚嚼、口流白沫、往前冲、转圈。有的病猪后肢轻度麻痹,步行踉跄,关节肿大。有的病猪视力障碍,摆头和乱冲乱撞,最后后肢麻痹,倒地不起而死亡。妊娠后期母猪突然发生流产。流产前轻度发热,流产时乳房膨大,乳汁流出。流产后,胎衣停滞,从阴道内流出红褐色或灰褐色的粘液。流产胎儿,有的早已死亡,呈木乃伊化;有的胎儿死亡不久,全身水肿;有的仔猪生后几天内发生痉挛症状而死亡;有的仔猪生命力很强,生长发育较好,同一胎仔猪,在大小及病变上都有很大差别,混合存在。公猪除上述仔猪的一般症状外,高热后发生一侧睾丸肿大。肿胀的程度为正常的1倍左右。患病阴囊发热、发亮,有痛感,触压稍硬。
3病理变化
肉眼可见病变主要在脑、脊髓、睾丸和子宫。脑和脊髓膜充血,脑室和脊髓腔液体增多。睾丸肿大,睾丸实质有充血、出血和坏死灶。子宫内膜显著充血,粘膜上覆有粘稠的分泌物,粘膜上有小点出血,在发高热或流产病例中,可见到粘膜下组织水肿,胎盘呈炎性浸润。流产或早产胎儿有脑水肿,腹水增多以及皮下血样浸润。胎儿呈木乃伊化,从拇指大小到正常大小不等。病理组织学检查成年母猪脑组织有轻度非化脓性脑炎变化。
4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初步诊断为乙型脑炎。理由是:
4.1本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在天气炎热、蚊虫等吸血昆虫较多的8月份发病。
4.2妊娠母猪发生流产死胎,特别是木乃伊胎。
4.3公猪睾丸一侧性肿胀。
5类症鉴别
注意与猪布氏菌病、猪流感和猪伪狂犬病相区别。
5.1与猪布氏杆菌病的区别猪布氏菌病的流行无明显季节性,体温正常,流产多发生于妊娠的第三个月,多为死胎,胎盘布满出血点,极少有木乃伊胎。公猪睾丸多为两侧肿胀,副睾也肿。有的病例还发生关节炎,特别是后肢。淋巴结肿胀。
5.2与猪流感的区别猪流感妊娠母猪少见流产。
5.3与猪伪狂犬病的区别猪伪狂犬病无季节性,流产胎儿无明显差异,且哺乳仔猪发病较多,呈现神经症状,公猪无睾丸肿大现象。
6治疗
6.1立即将病猪隔离治疗,并做好护理工作。利用杂草等堆积燃烧,烟熏,驱除猪舍周围蚊虫。同时往猪体上喷洒天稻虫不咬药水,防止蚊虫叮咬。
6.2在治疗上,中草药有较好的疗效。大猪我们选用了如下处方:
大青叶30克,生石膏120克,芒硝6克(冲),黄芩12克,栀子、丹皮、紫草各10克,鲜生地60克,黄连3克,加水煎至60~100毫升,一次灌服,每天1次,连服3天。
6.3小猪我们则选用:生石膏、板蓝根各120克,大青叶60克,生地、连翘、紫草各30克,黄芩18克。水煎后分两次服,连服3天。
6.4为了防止继发感染,应用20%磺胺嘧啶钠液,仔猪5m L,大猪10mL,静脉注射。
6.5 5%葡萄糖溶液小猪200mL,大猪500mL,维生素C小猪5mL,大猪10mL,静脉注射。
6.6针疗:
主穴天门、脑俞、血印、大椎、太阳。
配穴鼻梁、山根、涌泉、滴水。
经采取上述综合措施后,除2头病重仔猪和1头母猪死亡外,其余182头治愈,治愈率为98.38%。
7对畜主的下步要求
7.1在蚊虫开始活动前一个月,即5~6月份对易感猪进行预防接种,4个月以上幼猪每头每次皮下或肌注2毫升。流行季节前,即每年5月份前进行后备母猪乙脑苗注射,可选用地鼠肾细胞培养弱毒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