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发流行

2024-07-23

爆发流行(通用8篇)

爆发流行 篇1

2007年3月14-31日, 兴海县龙藏乡寄校发生了一起呼吸道疾病爆发流行, 初步确诊为甲型流感爆发。现将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1 基本情况

龙藏乡寄校是一所寄宿制小学, 距县城70 km, 学生均来自该乡8个自然村的牧民子女, 有学生176名 (其中走读生99名) , 教职工22名。共有学前班至五年级6个班级, 宿舍13间, 每间15 m2, 人均住宿面积1.13 m2, 均为通铺, 无取暖防寒设施, 条件十分简陋。

2 流行情况

此次疾病流行各年级均有发生, 共发病64例, 死亡1例, 罹患率为36.4%, 病死率为1.6%。64例病例中年龄最小9岁, 最大19岁, 其中男生46例, 女生18例, 男、女之比为2.6∶1, 发病主要集中在10~15岁之间, 占发病总数的60.90%。首发病例为二年级某14岁男生 (住校生) , 发病日期为3月14日, 17-18日发病达高峰, 相继有45人发病, 但主要是学前班与一年级的2个班, 占总发病人数的70.5%;死亡1例, 男, 14岁, 系三年级住校生, 该生3月17日出现头痛、咳嗽、咽痛等症状, 无发热;19日8:00症状加重, 9:00左右在送往县医院途中死亡。病程历时17 d, 最后1例病例发生后, 经治疗无临床症状, 体温恢复正常10 d后解除隔离。

3 临床特征

患者主要有不同程度的头痛、咳嗽、咳痰、咽痛、咽部充血、结膜充血等症状及体征。其中3例有明显上呼吸道感染, 3例有肺部感染, 9例体温≥37.5℃。死亡1例, 根据病史, 经疫情处理专家组推断性诊断, 该患者死于流行性感冒合并病毒性心肌炎、心率失常。

4 实验室检验

对症状典型、病例较重的病例现场采样10份, 经流行性感冒快速诊断检测出1份甲型流感病毒阳性, 其余送往青海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一步作细胞学分离及毒株定型工作。

5 讨论

造成该次流感爆发的主要原因是疫情报告不及时, 未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导致了疫情扩大与蔓延;另外乡村医生责任心不强, 对疫情上报程序不清楚, 没有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经验, 也是造成本次疫情爆发与蔓延的重要原因。建议加强《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宣传;加强对卫生系统人员相关知识的培训工作, 特别是对乡村医生的培训, 使他们了解疫情发生时如何向上级行政和有关业务部门报告的程序, 同时掌握控制疫情扩大蔓延的应急措施, 以防类似事件的重演。此外, 还要加强学校卫生管理和监督工作, 建议相关部门改善寄宿学校住宿条件, 确保学生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理性看待下一场流行病的爆发 篇2

戴维·奎曼(David Quammen)是即将出版的新书《溢出效应:动物传染病和下一场人类流行病》(Spillover: Animal Infections and the Next Human Pandemic)的作者。

每时每刻都有大量人口死亡,死因多种多样,从心力衰竭、车祸到贫困的折磨,不一而足;然而,奇怪的新型传染病总是会引起更加紧迫的关注,即便因此死亡的人数较低。为什么?

毫无疑问,原因错综复杂,但是,显而易见的一个原因是:无论何时爆发了传染病,我们心里都会琢磨,它是否可能预示着下一轮传染病的大爆发。

坏消息总是很有趣,尤其是在不起眼的小消息显露出扩大征兆的时候,这时的情形就像远方地平线上腾起了一朵只有“手掌”大的小小云彩,注定要升高成为雷雨云(出自《圣经·列王记》第18章44节)。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们才会如此热衷于阅读乌干达和民主刚果共和国村庄爆发埃博拉(Ebola)病毒,以及达拉斯附近地区爆发西尼罗河热(West Nile fever)的新闻。也是由于这个原因,本月初(本文最初发表于2012年9月23日——编注),当官方宣布最近游览美国约塞米蒂国家公园的游客中出现了第三个汉坦病毒肺综合征(hantavirus pulmonary syndrome)死亡案例之后,众人纷纷把目光投向了那里。

每时每刻都有大量人口死亡,死因多种多样,从心力衰竭、车祸到贫困的折磨,不一而足;然而,奇怪的新型传染病总是会引起更加紧迫的关注,即便因此死亡的人数较低。为什么?

毫无疑问,原因错综复杂,但是,显而易见的一个原因是:无论何时爆发了传染病,我们心里都会琢磨,它是否可能预示着下一轮传染病大爆发。

我说的下一轮大爆发,指的是某种新出现或再度出现的传染病大范围蔓延,指的是导致数百万人死亡的全球性卫生灾难。1918-1919年的流感大流行就是一次大爆发,导致全球约5000万人丧生。1968-1969年香港流感疫情的规模也不小,导致至少100万人丧生。艾滋病已经导致约3000万人丧命,死亡人数还在继续增加。

爆发的根源可能是人畜共感病毒

是的,很可能会出现下一轮大爆发。根源最有可能是某种病毒,而不是细菌或其他类型的有害事物。更具体地说,我们可以预测,它是一种核糖核酸(RNA)病毒(它的基因组由单个分子链构成),与脱氧核糖核酸(DNA)病毒(DNA病毒通过两条可靠的双螺旋体携带信息,不易发生突变,由此拥有较小的易变性和适应能力)不同。最后一点,这种RNA病毒几乎肯定是一种人畜共感病毒,一种源于某种非人类生物、可以传染人类并在人类当中散播的病原体。

流感就是人畜共患病。它们出现在野生水禽的身上,可以传染人类,有时会以猪作为中间宿主。艾滋病也是人畜共患病,艾滋病毒的病毒株于大约一个世纪以前出现在喀麦隆的一只黑猩猩身上。埃博拉出血热也是人畜共患病,埃博拉病毒(有5个已知种类)隐秘地寄住在中非森林里的一种或一些尚未辨明的土生生物身上,偶尔会流传开来,杀死大猩猩、黑猩猩和人类。非典型肺炎(SARS)也是人畜共患病,它出现在中国的一种蝙蝠身上,由香港散播到更广阔的区域,几乎引发了下一轮大爆发,好在反应迅速的精湛医学勉强制止了它。

汉坦病毒有很多已知种类来自啮齿类动物。约塞米蒂国家公园里的汉坦病毒绝大部分是一种叫做“辛诺柏”(Sin Nombre,意为“无名”)的病毒。它和1993年出现在美国福科纳斯的著名致命病毒是同一种。它的原始宿主是鹿鼠,后者是北美大陆上分布最为广泛、数量最大的脊椎动物之一。这种病毒经由干燥的老鼠尿液或粪便进入飞扬的粉尘,然后传播至人类的肺部。要是被它传染上,你可就麻烦了。这种病毒没有治疗方法,患上汉坦病毒肺综合征的重度感染者的死亡率大约是40%。

即便你不去约塞米蒂,不睡在尘土飞扬的小屋里,仍然有可能近距离接触汉坦病毒。这种病毒似乎比较普遍,至少在鹿鼠中是这样。2008年,一项针对约塞米蒂国家公园泰伦恩草地的研究发现,24%的当地鹿鼠携有这种病毒的抗体,表明它们曾经是或现在是这种病毒的感染者。从全美范围来看,抗体在各个鹿鼠群体中的携带几率似乎差异很大,最低是零,最高可达49%,亦即每两只鹿鼠中就有一只携带抗体。

大部分人不会死于那些危险病毒

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没有更多的人死于辛诺柏病毒?答案似乎是,虽然在美国大部分地区,那些老鼠孳生的棚屋、拖车、车库和谷仓里都有这种十分危险的病毒,但人类却不容易感染上。这是因为,这种病毒不会在人类之间传播,只会在老鼠之间传播,再通过老鼠的排泄物传播某个不幸的人身上,每个人类感染者都是病毒的“死胡同”宿主。(这里的“死”可以是一个形象的比喻,也可以按字面意思理解。)辛诺柏病毒不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病毒;它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病毒,只不过据目前所知,它很少感染人类,也不会引发人与人之间的交叉传染。所以,下一轮大爆发的主角不太可能是辛诺柏病毒。

埃博拉病毒也不太可能成为下一轮大爆发的主角。它能通过人体之间直接的体液接触传播,但却可以通过避免此类接触来阻止。而且,埃博拉病毒会在患者体内剧烈发作,让患者迅速丧失行动能力并丧命,所以它几乎不具备造成全球性扩散的条件。据我们所知,只有一名感染了猖獗的埃博拉病毒的人走出了非洲,那是一名瑞士女性,于1994年被转移到巴塞尔的一家医院。如果你今天想对某种情况表示庆幸,不妨庆幸以下这种情况:埃博拉病毒不会飞。

我们应该对这类恩典有所认识,努力把最深的关切集中在真正的全球风险上。埃博拉病毒很能魅惑人心,是人们乐于恐惧的恶魔。其他一些耸人听闻的候选病毒,如汉坦病毒和非典型肺炎病毒,也常常成为新闻报道的宠儿。当你提到新兴的传染病,人们的反应趋于两极化。一些人困于它的恐怖潜力和不具代表性的扎眼个案,其他一些人则嗤之以鼻,对不得不掂量又一类恐怖忠告的前景报以白眼。他们想直截了当地切入正题,如是发问:“我们都会被它害死吗?”或者,他们会说:“好吧,那我们该拿这些病菌怎么办呢?”

是的,我们都会死,不过,大部分人不会死于某种源自老鼠或黑猩猩的新型怪病。

学习留意基本的应对之策

有些事情是我们力所能及的:打一针流感疫苗;对研究呼吁予以支持;不在飞机上冲着别人咳嗽;使用驱蚊剂;打扫古老棚屋时戴上口罩;别去吃死在森林里的黑猩猩的肉。不过,这些具体措施都受限于时间、地点和环境。适用范围更广的是一条更加基本的应对之策:学习、吸收和理解。千万不要不懂装懂。

2012年的夏天还有一些令人不安的疾病新闻,你可能已经看到,其中也提及了流感。这种我们熟知的古老的人畜共患传染病确实拥有独特的破坏力和轰动效应。是的,目前有一种新型流感病毒,它是禽流感病毒H1N2病毒株的可怕变种,疑似会通过各州集市上的猪进行传播。这种流感变化多端,易于爆发。请你多多留意。

渠县一起麻疹爆发的流行病学调查 篇3

1 疫情慨况

首例病人发生于2006年5月18日, 男, 11岁, 义和乡小学四年级。病前10d左右曾外出与出疹患者有密切接触, 外出回家后就上学读书, 与同班学生玩耍, 随后该校就陆续发生麻疹病例。来自不同班级的学生发病后又传给其他同学。该乡地处边远山区, 只有5个村, 12例麻疹分布于5个村。全校1~6年级发病6例, 初中1~2级6例, 年龄分布于7~14岁, 9岁以上为主, 占发病总数的83.33%。时间分布主要集中于5月23日至28日。有麻疹疫苗接种史的只有1例, 无接种史的11例。

大多数患儿出现发热、头痛、咳嗽、眼结膜充血、全身出现点状或斑片状红色皮疹、乏力、食欲差等全身不适症状。采集11例临床诊断病例的血清学, 检测麻疹Ig M抗体, 11例均为阳性。

2 控制措施

此次麻疹爆发报告及时, 收到报告后, 立即采取:隔离治疗管理病人, 凡是疑似病例全部隔离治疗, 不与其他人员接触;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教室消毒;进行卫生防病知识宣传、保护易感人群, 应急接种麻疹疫苗, 密切监视疫情, 措施进行10d后再无新发病例发生。

3 引起爆发的主要原因

麻疹疫苗接种率低, 成为引起爆发流行的主要因素, 学校人群集聚, 易感人数增加, 首发病例未得到及时诊断和隔离, 传染源介入引起爆发。义和乡地处偏远山区, 居住分散, 乡村两级预防接种人员工作由于经费补贴不足, 主动性差。

4 讨论

(1) 按照省上《方案》, 一个集体单位或学校在短时间内发生6例麻疹病例, 应作为爆发疫情处理。该乡在12d内发生12例病人, 我们作为爆发疫情处理。接到报告后, 县疾控中心立即组织应急队到该乡调查处理疫情。对全校学生进行排查, 凡是有发热出疹者, 立即隔离治疗, 同时采血;凡是与出疹者有密切接触的做好登记, 进行医学观察。并在课堂上宣讲了麻疹的预防措施;同时学校停止一切集聚活动, 减少人员互相接触, 上课时开窗通风, 下午放学时教室进行消毒处理;调查全乡预防接种情况, 对全乡开展14岁以下儿童麻疹疫苗强化免疫, 接种一剂次麻疹疫苗, 经及时处理10d后, 全乡无新病例发生, 疫情得到了控制。

(2) 免疫空白的存在是疫情爆发的主要原因。此次麻疹爆发

1 2 例病人, 有11例未接种过麻疹疫苗, 说明引起这次麻疹爆发疫

情的主要原因是麻疹疫苗接种率低, 人群存在免疫空白, 加上人群集聚, 只要有传染源介入, 势必会引起爆发。

(3) 麻疹疫苗初次免疫失败。此次麻疹爆发有1例已接种一剂次麻疹疫苗, 但还是发病了, 说明初次免疫失败。

(4) 要提高麻疹疫苗接种率和接种质量, 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1) 重视常规免疫, 乡级建立预防合格接种门诊, 定期开展接种工作; (2) 有组织地开展查漏补种; (3) 学校要严格执行入托入学儿童查验预防接种证;发现未种儿童及时报告和督促儿童家长到预防接种单位补种; (4) 边远山区适时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 (5) 加强业务培训, 接种操作要严格按照《规范》实施; (6) 完善冷链建设, 保证疫苗质量; (7) 加强预防接种工作经费补贴, 提高接种人员的待遇, 增强积极性, 强化预防接种工作的根基, 以推动计划免疫工作的发展。

摘要:麻疹是我国2012年要消除的传染病, 要实现这一目标, 就要维持高水平接种率。由于我县地处川东山区, 经济发展和人群卫生防病意识发展不平衡, 个别局部存在免疫空白, 导致此次疫情发生, 发病12例, 罹患率为1.69%。采取有力措施后, 及时控制了疫情。这也是我们今后免疫工作应吸取的经验。

爆发流行 篇4

1 基本情况

该校有学前班和1~6年级共18个班, 在校学生836名, 绝大多数学生均为内宿生。学生教室明亮、整洁, 通风良好, 校舍卫生干净清洁, 但学生宿舍居住拥挤, 2名学生合睡一铺, 宿舍通风欠佳。

2 流行病学调查

2.1 病例报告情况

2011年10月25日出现首例病例, 至12月24日, 全校共报告病例68例, 罹患率为8.13%, 11月21日~26日为发病高峰, 发病23例 (占总病例33.82%) 。其中学前班发病4例, 1~6年级病例分别为25、7、7、11、3、11例, 罹患率学前班为5.88%, 1~6年级分别36.76%、10.29%、10.29%、16.18%、4.41%、16.18%。68例患儿中男39例, 女29例, 男女比例为1.34:1。

2.2 临床表现

本次疫情起病急, 大多数患儿头面、躯干先后出现皮疹, 皮疹初起为红色斑丘疹, 数小时后演变为椭圆形的疱疹, 患儿均无耳后及颈部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疱疹均于1~3d后枯萎, 1周内干燥结痂, 痂盖脱落不留瘢痕。其中5例患儿有发热、头痛、乏力等症。所有患儿发病前均无水痘疫苗接种史。

2.3 疫情发生的主要原因

此次疫情发生主要原因有学生宿舍拥挤, 通风不良, 易引起病毒传播;因水痘疫苗属二类苗, 疫苗收费贵, 大多数学生未接种过水痘疫苗;部分患病学生不按要求进行隔离治疗, 隔离期限未满就返校, 成为传染源。

3 主要采取的措施

疫情发生后, 主要采取以下综合性防治措施: (1) 对所有患儿及时隔离诊治, 加强护理, 发热患儿要求卧床休息, 给足够水分和易消化食物。皮肤瘙痒者可用抗组胺药物或涂以炉甘石洗剂, 有感染者可用抗生素或局部用消炎药。 (2) 隔离患儿, 所有患儿要求隔离至疱疹干燥结痂后方可回校上课。 (3) 进一步做好学校环境卫生, 保持教舍清洁、通风, 校舍用百消净喷洒消毒, 学生衣物、被褥暴晒消毒。 (4) 对尚未发病学生进行宣传发动, 动员及时接种水痘疫苗。 (5) 加强体育锻炼, 增强学生体质, 提高抗病能力。 (6) 学校应密切注视疫情动态, 发现新病例要及时向当地卫生院报告, 并要求患儿及时隔离治疗, 防止疫情蔓延扩散。 (7) 开展健康防病知识宣传教育活动, 提高师生自我防病意识。

4 小结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原发感染引起的发热出疹性疾病, 一般经空气飞沫和接触传播[1]。全年皆可发病, 以冬春季节多见, 是托幼园所、学校等集体单位儿童常见的传染病之一[2]。水痘虽不属于法定报告传染病, 但传染性强, 又好发于儿童, 一旦在学校中发生往往涉及面广、危害大, 严重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和正常学习。因此, 控制校内水痘的流行, 要加强对学校疫情报告的管理工作, 发现疫情及早报告, 加强监测尤其是对居民区中一些通风不良学校的监测;加强对水痘防病知识的宣传教育, 使学校、家长充分认识到预防工作的重要性, 自觉做好对患儿的及时治疗和隔离工作;一旦发生病例应及时采取严格、有效的隔离措施保护易感者, 加强对课室、功能室的通风消毒, 防止交叉感染。通过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 疫情很快得到控制, 12月1日后每日仅出现1~2例病例, 12月25日后再无新发病例发生。

关键词:水痘,爆发,流行病学调查

参考文献

[1]张申亮.一起水痘爆发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校医, 2006 (05) :518.

爆发流行 篇5

1 资料与方法

根据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对就诊患者核实诊断, 对确诊病例进行个案调查, 填写统一的流行病学调查表。

2 结果

2.1 流行强度

全站区先后发病70例, 罹患率4.67‰。

2.2 时间分布

首例病人发生于3月19日, 末例病人发生在3月28日, 3月20-22日为流行高峰, 共发病53例, 占总病例数75.71%, 流行持续9天。

2.3 性别、年龄分布

70例患者中男性58例, 女性12例, 男女之比为4.83:1。各年龄组均有发病, 但以10岁组所占比重最大, 其次是30岁组。见表1。

2.4 职业分布

饮用同一水源的各站段职工均有发病, 但以车站职工发病率最高为24.07‰, 家属发病率最低, 为0.8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x2=93.21, P<0.05) 。见表2。

2.5 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70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急性胃肠炎症状和全身不适症状, 频繁腹泻5-10次/天, 本病病程短, 预后好, 无死亡和转为慢性病例, 个别患者有自愈倾向。

实验室检查采集31例患者粪便做细菌学培养, 其中16份检出特性完全一致的同一菌种, 该菌在SS琼脂平板分解乳糖呈粉红色菌落, G染色镜检为阴性无芽孢杆菌, 噬菌体裂解试验被大肠埃希菌属E-4噬菌体裂解, 生化鉴定编码为464453, 检索为大肠埃希菌, 血清定型O127B8, 为致病性大肠埃希菌。

分段采集生活饮用水管网水样15份进行培养, 有4份检出大肠埃希菌。所采集的水样色度25°-31°, 浊度14°23°, 均超标。细菌总数超标1.4-2.6倍, 总大肠菌群值超标1.3-7.6倍, 氨氮超标9倍以上。

3 讨论

经过调查, 铁路地区生活饮用水由市政自来水公司第一供水源供给。由于市区自来水供不应求, 日常分时分区供给。时值枯水期, 饮水供应更加紧张。因此, 开启第二供水源, 该水源为河水, 而与之相连的管路长时间未供水, 供水时将管路中沉积物冲起, 影响了水质。肉眼可见水质混浊。经分别采集上段、中段及末梢水进行水质分析, 证实水源均受到不同程度污染。从而推断水源污染是引起本次感染性腹泻爆发的流行因素[1,2,3]。

由于车站地段位于第一水源与第二水源连接处, 水质污染较其他地段严重, 因此车站职工发病率较高。而家属 (包括学龄前儿童) 一般在家, 有条件喝开水, 所以发病率较低。从年龄分布看10岁组为学生, 30岁组为青壮年, 这两组年龄段人群在外活动量大, 接触污染水的机会多, 所以发病例数多。

本次爆发流行发生后, 我所接到报告后立即赶赴现场, 在迅速查明原因的基础上与当地市卫生部门及市政供水部门及时取得联系, 协调加强水源消毒管理。同时在各站段及铁路居民区开展卫生知识宣传, 提高人们的卫生防病意识, 倡导大家饮用开水, 并为一线职工及家中有发病患者的家属预防性投药, 通过以上防疫措施, 疫情迅速得到控制, 无续发病例。

摘要:目的 探讨引起绥北站区感染性腹泻爆发的流行病学原因, 为传染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70例确诊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对生活饮用水供水管网分段采样检验。结果 经流行病学分析及实验室检查认定为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感染所致。结论 启动肠道传染病疫情应急处理程序, 加强水源消毒管理, 迅速控制疫情, 应加强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

关键词:感染性腹泻,流行,调查

参考文献

[1]杨绍基.传染病学[M].第8版.人民出版社, 2013:69-73.

[2]陈莉, 王德智.一起感染性腹泻爆发流行的调查报告[J].求医问药, 2011, 9 (11) :332.

爆发流行 篇6

关键词:流行性腮腺炎,爆发,调查

2008年5月3日-6月2日, 安徽省寿县八公山乡八公小学发生一起流行性腮腺炎 (以下简称“流腮”) 疫情, 寿县疾控中心组织专业人员到学校进行调查核实, 确认为一起流行性腮腺炎爆发。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病例资料来源寿县传染病信息网络直报系统《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 人口资料来源八公山乡政府。

1.2 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技术监督局、卫生部发布的《流行性腮腺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GB17016-1997) 。

1.3 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将收集的资料采用Exce12003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八公山常住人口30 124人, 辖区共有5个行政村、2个社区、3所小学、1所中学, 其中八公小学共有715人, 6个年级, 13个班, 每班人数为46~66人。

2.2 临床特征

患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体温均在38℃左右、食欲不振、乏力, 部分儿童有呕吐;主要体征表现为双侧或单侧腮腺肿大, 有压痛。

2.3 流行特征

2.3.1 时间分布

全校共报告流腮病例46例, 罹患率为6.43%, 首例病例于5月3日发病, 最后1例病例发病6月2日, 疫情时间27天。5月7日—9日发病达到高峰, 呈单峰型。

2.3.2 地区分布

按病例所在学校分布, 其中八公小学40例, 团结小学3例, 八公中学3例, 按病例家庭住址分布为郝圩村16例、赵台村8例、团结村6例、张管村4例、大泉村5例、珍珠泉社区2例、淝水社区3例, 见表1。

2.3.3 人群分布

病例最小年龄6岁, 最大年龄14岁, 其中6岁1例, 7岁4例, 8岁9例, 9岁9例, 10岁7例, 11岁5例, 12岁7例, 13岁3例, 14岁1例;男32例, 女14例, 男女性别比为2.29∶1。患者全部为在校学生。

2.4 采取措施

疫情发生后, 寿县卫生局、县CDC派人驻点八公山乡, 在完成对所有病人和病学留观儿童流行病学个案调查的同时, 指导配合乡政府、中心校、八公山乡卫生院开展疫情主动搜索和学校及医院消毒、流腮防治知识宣传教育等工作, 并于6月4日开展腮腺炎疫苗应急接种工作, 疫情得到控制。

3 讨论

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 人群集中, 一旦发生传染病容易造成暴发流行。经现场调查, 八公小学学生教室较拥挤、学生个人卫生较差、学校对发病的学生未及时进行隔离治疗 (首例病例于5月3日发病, 5月7日才到医院诊断治疗) , 是此次流腮疫情发生的主要原因。

学校未能按规定建立健全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教育部门与卫生部门未能形成一个长期有效的疫情信息沟通制度, 致使这起流腮疫情蔓延的时间较长。

由于流腮流行速度不如流感等其他呼吸道传染病强烈, 临床表现较轻, 病死率低, 常不引起人们的重视[1], 使得传染源在健康人群中潜在的时间较长, 导致隐性感染者较多。一般情况下, 预防流腮的流行, 采取普通的隔离和预防措施收效不大。由于症状开始前数天患者已开始排出病毒, 因此预防的重点是应用疫苗对易感者进行主动免疫[2]。流腮病毒对外界抵抗力较低, 一般不需终末消毒, 但被污染的饮食用具仍应煮沸消毒, 合理使用口罩, 可以作为切断传播途径的有效方法[3]。在疫情暴发期间, 学校切实落实晨检制度, 做好各项防控措施, 是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和控制疫情蔓延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潘朝阳, 杨国芬.解放军某部一起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J].实用预防医学, 2009, 16 (4) :1109-1111.

[2]彭文伟.传染病学[M].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82-84.

爆发流行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核对报告病例的诊断。发现的19例患儿均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先低热、后全身性或分批出现皮疹,由皮疹迅速发展为水疱、脓包,最后结痂。

1.2 对该人群进行调查并收集有关资料。

2 结果

2.1 时间分布

2008年10月22日2例,10月30日1例,11月2日5例,11月5日2例,11月10日1例,11月13日3例,11月16日2例,11月17日3例。从上面分布可以看出,发病从2008年10月22日起,到11月2日出现一个商峰,以后陆续出现散发病例,直到11月17日止,发病超出水痘的最长潜伏期,说明有二代病例,同时也说明对本病的控制措施不得当。

2.2 性别分布

男性发病10例,发病率3.68%;女性发病9例,发率3.31%。二者构成比为1.1∶1无明显的性别差异。

2.3 相关因素分析

接种过水痘疫苗组总数为74例。发病数为0,发病率为0;未接种水痘疫苗组总数为198例,发病数为19例;发病率为9.6%,经χ2检验,χ2=0.005,查P值表P>0.1,说明接种水痘疫苗组与未接种水痘疫苗组有显著差异,由此可证明接种水痘疫苗是预防水痘的有效途径。

3 讨论

水痘,民间又称“水花”、“水疮”,也是小儿时期常见的急性传染病。它的临床症状是皮肤分批出现斑丘疹、疱疹、结痂、收靥而疱疹腔内,充满明净水液,故称为水痘。若是疱疹破裂后,可流出脂水,使局部皮肤产生继发感染,出现新的疱疹,甚至溃烂如疮,布散在皮肤表面,好像花朵和花辩,所以水花、水疮就成了水痘的别名。

3.1 水痘的特点

水痘的性质,和风疹一样,也是较轻的出疹性传染病。投有特异的预防方法,不论城市或农村,多为散在流行,尤其在儿童集中的地方,如托儿所、幼儿园,只要发现水痘,就可能相互传染。水痘的发病特点,不像天花那样来势凶猛,病情危险。天花这个传染病,在全世界范围之内,已经被消灭了。而水痘至今仍未得到控制,依然在危害小儿的健康。水痘的发病年龄、发病季节和流行特点,与风疹相似。发过1次,也能获得终身免疫。但水痘的出疹形态和风疹不同,病程比风疹长,并发症相对为多,比较起来,本病的全身症状,比风疹要重一些。

对相关因素的分析即接种疫苗组与未按种疫苗组的比较,笔者发现末接种疫苗组发病率为9.6%,占全体发病人数的l00%,而接种疫苗组的发病率为0。经统计学分析,可以判断出二者存在显著差异。

3.2 水痘预防

首先要隔离病人,对正在出水痘的小孩,要隔离到全部皮疹干燥结痂为止。易感儿童接触水痘病人后,应观察3个星期。对身体娇弱的小孩,在接触病人后4d内,可肌肉注射胎盘球蛋白或成人血清。患儿的被服和用具,可放在太阳光下暴晒或者煮沸消毒。

3.3 水痘患儿的治疗与护理

(1)水痘和风疹,都是急性出疹性传染病,一般的护理方法和风疹相同,如卧室要空气流通、阳光充足、患儿要卧床休息或只能在室内活动、避免直接吹风受冻等。但水痘的性质,比风疹为重,对护理的要求,和风疹比较,还有同中之异。

(2)水痘产生并发症的原因之一,是因疱疹搔痒被患儿抓破后,局部皮肤引起继发感染。因此在水痘出疹过程中要严格制止患儿的抓痒。并须勤剪指甲,勤换衣服,以防止痂盖抓破或擦破后,继发感染引起病情的加重。

(3)发热期间,要密切注意体温的变化,每天测试体温3~4次。3岁以内的小儿,如发热很高,可给小儿回春丹5小粒,分2~3次服,每次间隔30min~2h,或用羚珠镇惊散1/3~1/2)支(每支0.6g)口服,每隔2h可以重服1次,以防止高热引起惊厥。并且服羚珠散后,患儿的抓痒症状亦可得到改善。

(4)发热期间要多饮开水,和风疹一样,也可采用芦根、竹叶心等煎汤代茶。饮食方面,宜进清淡和容易消化的食物,如藕粉、稀饭、烂面、酱菜、豆腐之类,少吃荤腥油腻,忌吃生姜、辣椒、海鲜一类的食品,防止加重病情和增加搔痒程度。待疱疹回尽后5、6d,方可逐渐增加营养。

(5)出疹期间,不宜洗澡,防止水湿浸渍后,引起继发感染。如正在使用激素一类药品治病的患儿,如发现出水痘,要立即停用以免产生不良反应。

(6)发热出疹期间,如果发现患儿沉睡不醒,成烦躁哭闹不安,或咳嗽频频,呼吸急促,要当心有抽风昏迷等变化。要密切观察病情,及时送医院治疗。

4 结语

水痘当发现首例病例时一定要及时处理,该园的爆发正说明了“早”的重要,否则就会出现二代病例乃至爆发。水痘的发病无明显的性别差异。未接种疫苗组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接种组。因此笔者建议广大适龄儿童应尽可能地接种水痘疫苗,因为它是预防水痘的最有效途径。

摘要:目的 核实诊断,确定是否爆发,查明病因;描述爆发的分布特征;及时找到应采取的有效措施,以防止本病的蔓延。方法 2008年10月22日到对四川某幼儿园于2008年10月22日至2008年11月17日间发生的水痘疫情进行流行病学现况调查,对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有二代病例出现;患儿中男性发病10例,发病率3.68%;女性发病9例,发率3.31%。接种过水痘疫苗组总数为74例,发病数为0例。未接种水痘疫苗组总数为198例,发病数为19例,发病率为9.6%。结论 未接种疫苗组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接种组,广大适龄儿童应尽可能地接种水痘疫苗。

关键词:水痘,幼儿园,流行病学,调查

参考文献

[1]鲍胜业,艾丽,宋敏.一起小学生水痘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地方病通报,2010(2).

爆发流行 篇8

1 基本情况

该中学位于望都县城东部, 距城区2 km。该校有初一、初二、初三3个年级, 每个年级12个班, 共36个教学班。教职员工176名, 学生2 353名, 其中男生1 355名, 女生998名。学生全部住校, 实行封闭管理。学生居住于3栋宿舍楼, 分别为南宿舍楼、中宿舍楼和北宿舍楼。日常生活用水由生活区内2口水井供给, 其中1号井为无塔供水井, 井深180 m, 专供北宿舍楼4, 5层生活用水。2号井为有塔供水井, 井深180 m, 供食堂、教学楼及其他宿舍楼层生活用水。

2 发病情况

首发病例于3月1日上午发病, 至3月5日, 累计发病206例, 全部为在校学生, 罹患率为8.75%。临床表现以恶心 (74.27%) 、呕吐 (32.04%) 、腹痛 (84.47%) 、腹泻 (81.55%) 为主, 腹泻次数2~8次/d, 粪便性状以稀水样便为主, 少数有发热 (8.74%) 。有3例病例住院治疗, 对3例住院病人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测, 血常规显示均无白细胞升高和/或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粪便为稀便 (稀水便) , 白细胞检测阴性。未发现教职员工病例。

3 流行病学特征

3.1 时间分布

3月1日发病39人, 2日发病78人, 3日发病67人, 4日发病19人, 5日发病3人, 发病高峰在3月2-3日。

3.2 供水分布

1号井供水涉及学生702名, 发生病例112例, 罹患率为15.95%;2号井供水涉及学生1 651名, 发生病例94例, 罹患率为5.69%。饮用1号井水发病明显高于饮用2号井水发病 (χ2=64.92, P<0.01) 。

3.3 性别、年龄分布

206例病例中, 男生153例, 罹患率为12.73%;女生53例, 罹患率为5.61%。男生发病明显高于女生 (χ2=25.74, P<0.01) 。发病年龄在14~19岁之间。

4 危险因素分析

通过调查, 学生日常生活用水来源为生活区内2口水井, 1, 2号井相对独立, 均位于各自的供水地沟内, 井壁高出沟底约10 cm, 未对水源采取保护措施。井水未经消毒直接供学生使用。1号井距排污沟7 m, 距沟底50 cm, 通过供暖、供水管道孔与排污沟相通。2号井距排污沟约60 m, 无相通处。1号井供水管道与2号井供水管道通过一单流阀相连, 单流阀年久失修, 可从1号井供水区向2号井供水区缓慢返流。

学校宿舍楼厕所内生活污水平时通过排污沟排入公路边污水沟内。2月份排污口塌陷, 排污受阻, 学校启用排污泵进行排污。2月29日, 学校负责排污人员出差, 临走前未做安排, 排污泵停止排放污水, 污水排放受阻, 向供水地沟内倒灌, 污染了1号供水井, 通过单流阀又污染了2号井供水管网。疫情爆发前学生普遍反映水有异味。3月3日学校发现污水倒灌, 恢复污水排放。

发病学生都有使用生水史, 其中89%有喝生水习惯。教职工未饮用生水。

5 实验室检验

5.1 水样检测

分别对学校1号井压力罐水、末梢水, 2号井水塔水、末梢水, 开水房热水采样检测。 (1) 1号井压力罐水细菌总数2.3×105 cfu/mL, 总大肠菌群>16 MPN/100 mL, 耐热大肠菌群>16 MPN/100 mL;1号井末梢水细菌总数3.5×105 cfu/mL, 总大肠菌群>16 MPN/100 mL, 耐热大肠菌群>16 MPN/100 mL。 (2) 2号井水塔水细菌总数1.1×102 cfu/mL, 总大肠菌群>16 MPN/100 mL, 耐热大肠菌群>16 MPN/100 mL;2号井末梢水细菌总数2.8×102 cfu/mL, 总大肠菌群>16 MPN/100 mL, 耐热大肠菌群>16 MPN/100 mL。。 (3) 开水房热水检测合格。

5.2 粪便检测

采集病人粪便标本3份, 未检出霍乱弧菌、志贺菌、出血性大肠杆菌。

6 处理措施及效果

结合临床症状、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室检测, 调查小组认定此次疫情发生是由于2月29日至3月3日生活污水污染水源, 学生使用未经消毒处理的生水所致腹泻爆发。查明原因后, 及时采取了控制措施: (1) 早期发现患者, 予以治疗, 直至症状消失。 (2) 对水源严格消毒:3月4日对1, 2号井水、水罐、水塔进行消毒, 对供水管道进行冲洗。对消毒后的末梢水进行采样检测, 合格后使用;及时对宿舍及周围环境进行消毒。 (3) 加强饮用水源的卫生管理, 加高井口, 保护水源, 截断污水沟与供水管道沟的连通。 (4) 开展健康教育, 教育学生注意个人卫生, 不喝生水, 加强自我防护。通过采取综合措施后, 3月5日病例明显减少, 3月6日后无新发病例, 疫情得到控制。

7 建议

该校水源地势低洼, 无保护措施;排污不畅, 排污沟与供水沟互有连通;学校无水消毒设施及技术, 未对生活用水进行消毒;相当一部分学生有饮用生水习惯。以上因素综合在一起造成了本次事件的发生。

要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 首先应彻底改变县城及农村的供水现状, 将分散式供水改为集中式供水, 加强饮水的消毒及水质监测, 保障用水安全。其次学校应加强管理, 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 由专人负责学校的饮食、用水安全及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教育。第三应对学校加强传染病防治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 做到早发现、早报告。

上一篇:WLAN网络的建设下一篇:双折射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