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火山爆发》(精选11篇)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火山爆发》 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感受火山爆发的现象。
2、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3、初步了解其特性。
4、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实验材料每人一份:粘土做的小火山模型、操作盘、小苏打粉、一个塑料杯、红色颜料、白醋、小勺子;火山爆发的录像资料、操作步骤图。
活动过程:
一、教师演示小火山爆发。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给你们表演一个神奇的魔术。
二、播放“火山爆发”的录像,观察火山爆发时的景象。
教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段录像,上面发生了一件事,请仔细看一看。你看到什么了?为什么山会喷出红色的`液体?从哪里喷出来的?像这样喷出红色液体的山我们通常叫什么?
三、鼓励幼儿做“火山爆发”的实验。
1、看一看。
教师演示
2、问一问
教师提问幼儿教师的操作步骤。
3、做一做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小结活动情况
个别不成功幼儿的情况。
活动延伸:
了解一些真的火山爆发的情况。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火山爆发》 篇2
一、科学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可引导幼儿积极探索、发现、思考
学龄前儿童在好奇心和科学兴趣的指引下, 通过感知、操作、思考和交流, 探索、发现和理解周围世界中的事物和现象。在科学活动中他们不是在“听科学”, 不是被动地接受科学, 而是主动地探索科学。所以操作的材料起到了关键的引导作用, 我们不能忽视材料的引导性。如果教师提供的材料五花八门, 对操作没有任何意义, 对幼儿的探究就不能起到好的引导作用。所以在我们班的科学区域里投放的材料都是根据我班幼儿实际能力准备的, 这样才能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其实材料的引导性, 不在教师的语言和帮助, 而是材料给孩子一个指引方向, 所以活动中准备与结果相关的材料可以让孩子在活动中更好地探索、发现、思考。科学活动中, 幼儿可以在教师投放的提示卡中探索、发现、思考。这个提示卡就是教师准备的引导性材料。在整个操作的活动中幼儿自主操作, 基本不需要教师提示, 如果幼儿遇到困难教师可适当提醒。但这些起着重要引导性作用的材料教师要因人而异, 掌握本班幼儿已有的水平, 有针对性地投放, 并考虑怎样让幼儿将这些半成品变成成品。所以说活动中教师准备的提示卡或示意图等操作材料是起着重要的引导性作用的。在区域投放材料时一定要投放和实验或活动相关的提示卡。如《会变得水》中我班提供的提示卡片上, 有几组不同的图案。幼儿根据提示卡片上的图, 知道自己做到了哪一步, 用了哪些材料。教师也可以从提示卡片中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指导操作。有些能力较弱的孩子做不完, 可以下次接着做实验, 从提示卡上就可以清楚地知道做到哪一步。这样可以培养幼儿的耐性, 做事要有头有尾。
二、科学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可激发幼儿的主动探索
在活动中我们发现有趣的, 有可操作性的材料很受孩子们的喜爱, 只有提供有趣的, 并反映该科学知识的直观的教玩具和可操作性的材料才能激发幼儿的主动探索欲。我发现《斜坡上的发现》科学小实验, 孩子们很感兴趣。所以在区域活动中我为他们提供了不同材料, 不同形状的物体, 让他们自由地玩。大家开始动手了, 他们把所有的材料一一放在斜坡上, 结果是圆柱形和球状的物体可以从坡上滚下。我增加了难度, 如果让相同的物体从两个高度不同的斜坡上滚下, 谁快?大家讨论了半天, 开始动手。虽然有的幼儿完成得不是很好, 但是孩子的探索欲很强, 对活动很感兴趣。
三、科学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特点
首先科学区域活动具有层次性。在操作活动中, 投放材料的层次性是指教师在选择和投放材料前先思考后投入的材料。幼儿通过操作该材料, 按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 让活动更具有层次性。如活动《斜坡上的发现》个别能力强的孩子游戏成功后, 教师可层层递进提出另一个问题:如果两个不同高度的斜坡, 用两个一样的物体同时下滑, 哪个球先从斜坡上滑下来?这对孩子又是一次提高, 又是一次挑战。其次, 科学区域活动具有针对性, 可以让复杂的原理简单化。在活动进行的同时他可以弥补集体活动中的不足, 使幼儿更大程度地发挥自主探索的潜能。所以要针对特点投放材料。在活动小实验《发光的电灯》一课上大家都在认真地安装电池, 让电池和线连接灯泡就亮了。大家在一起讨论还有什么要安装电池, 汽车、钟、手电筒, 大家议论着。好我们来说说钟, 钟分为机械钟、电子钟。我第二天带来了手表, 大家观察了几天。一天孩子们问我为什么有手表不动了, 是没有电了吗?是的, 那是电子钟, 它没有电池了。你能帮它安装电池吗?几个孩子开始忙碌起来, 有的表开始动了, 有的还是没有动。我解释了正负极后他们又一次的试验, 终于手表又开始走了。孩子们开心极了, 在游戏的同时学会了区分正负极, 不仅激发了幼儿继续探索的欲望, 把一个高难度的活动通过操作简单明了地表现出来。从这个活动来看幼儿更大程度的发挥自主探索, 教师在选择材料时要把握年龄段幼儿的基本特点, 以班级幼儿的阶段培养目标为主要依据, 并对本班幼儿当前的培养目标有清晰的理解和把握, 并以此为依据, 有针对性地投放对幼儿有促进作用的材料。再次, 科学区域活动具有生活性。班上科学角里的小磁铁是孩子们最喜欢的玩具, 我为他们提供了很多的物品:有木制的, 有铁的, 有塑料的。游戏时大家还会到教室的各个角落里去寻找哪些东西是铁做的。幼儿可以自由探索, 快乐尝试。在为孩子提供的材料上我们也使用了日常的物品。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制作操作的用品, 如:钓鱼的杆子, 是筷子做的。大家搜集来的不同材料的纸张:报纸、卫生纸、油面纸、皱纹纸等。这些都来源于生活, 让我们的科学区域活动更生活化。但在制作一些材料的同时要考虑材料的安全性。如:易拉罐, 钩子, 铁丝等坚硬的物品。制作时, 不但要清洁彻底, 而且要用彩色的绳子或材料将其包裹起来进行装饰, 又安全又美观。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注意、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3
幼儿能够在生活中很好的应用三角形并能够进行创意。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幼儿能够在生活中很好的应用三角形及创意绘画,需要幼儿掌握三角形的特点及其组成部分,平时认真仔细观察生活,并加以想象创作,对幼儿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对幼儿来说都能够认识三角形,但是要能够运用并进行创意绘画,需要幼儿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且具有一定的绘画能力,对幼儿有一定难度。
难点教学方法
1、通过生活照片直观演示引导幼儿观察了解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教师示范创意三角形,引导幼儿边唱边绘画
教学过程
导入
1、游戏导入:教师通过点击游戏直接导入主题,小朋友们好,今天咱们来认识一个新的图形宝宝“三角形”;你们认识三角形吗?让我们玩一个点击小游戏考一考自己吧!
2、提出问题: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想一想,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才是三角形呢?幼儿试着说一说。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2、三角形定义:由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3、线段:一条直直的线有两个端点。
3、首尾相接:一条线段的开头端点与前一条线段的尾点连接重合,叫做首位相接。
4、三角形特点:每个三角形都有三个顶点、三条边和三个角组成。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5、快速判断:请小朋友们看一看下图中哪个是三角形?
6、连一连:图上有四个点,请小朋友任选三个点,画出三角形吧!
7、游戏“小猴过河”:小朋友们,小猴想要过河,可是桥上有很多的图形宝宝,只有踩着三角形宝宝,小猴才能顺利地过河,小猴不认识三角形,这可把小猴难住了。小朋友,请你来帮助小猴找到过河的三角形路线吧!
8、生活应用
①提问:小朋友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常见的三角形宝宝,请你来说一说你都见过什么呢?
②三角形的特点:美观性、稳定性(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看三角形美观、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9、创意绘画:
①提问:小朋友们,通过给三角形添画,你可以把三角形变成什么呢?
②三角形创意演示(边唱边出示图片):三角形,变变变,变个风筝天上飞,变个风筝天上飞,我是三角形好宝宝;三角形,变变变,边条鱼儿水中游,变条鱼儿水中游,我是三角形好宝宝。
③出示三角形创意简笔画:比如说,三角形可以变成一只小鸡,变成一块西瓜,变成一条章鱼,等等。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滚动 篇4
1.乐于探究,初步发现不同形状的物体有不同的滚动路线。2.能清楚地描述物体滚动的路线并用适宜的符号表示。
二、设计思路:
第一个月我们的主题活动设计到一个“滚动的圆”,小朋友对于轮胎和圆形的关系已经了解,而且区角陆续也投入了关于可以滚动的物体。可以滚动的圆,幼儿一般想到的就是球体,这个教学活动希望在原有的知识经验上做一个提升,认识圆台体和圆锥体,更多的了解滚动的不同。
三、准备材料:
1、经验准备: 对生活中能滚动的物体和滚动现象有所了解,具有一定的让物体滚动起来的经验
2、物质准备: 材质、重量基本相同且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圆锥体、圆台体若干套,木制小山洞6个,自制“压路机”,纸盒7只,在黑板上画好代表三种形体的符号,记录表格(集体、个人),铅笔,橡皮,即时贴等。
四、活动流程:引起兴趣—幼儿操作---讨论-----操作 小结
五、活动内容:
(一)、初步感知三种形体的特征1.教师出示“神秘袋”并提出要求: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只“神秘袋”,现在每组请一位小朋友去取一只“神秘袋”和一只纸盒,放在你们面前。2.请每个小朋友把手伸进袋里摸一摸,想一想袋里的东西可能是什么样子的,然后拿出来,看一看和想的是不是一样。可以和伙伴说一说它
是什么,说完后把它放在面前的纸盒里。3.教师引导幼儿逐一观察三种形体的特征:谁手中的物体和我一样,请把它举起来,大家说一说它是什么样子的,叫什么名字。4.教师逐一指着黑板上三种形体符号提问: 这个符号代表哪个物体? 引导幼儿感知形体和符号之间的关系。
(二)、猜想和验证三种形体的滚动路线
1.教师创设“打敌人”的游戏情境,引导幼儿猜想和验证三种“武器”的滚动路线。(1)教师向幼儿介绍游戏玩法及规则。现在,我们要拿这几样物体当武器玩“打敌人”的游戏。这边是营地,这条线是战壕,前方就是
敌人,装武器的小盒子就是我们的弹药库。大家想一想: 如果我们要滚动这三种武器去打击敌人,它们可能会走什么样的路线? 幼: 圆柱形武器可能会走直线。
幼: 圆台形和圆锥形武器可能会走弯线。
(2)大家都说了自己的想法,这三种武器滚动起来到底会走什么样的路线呢? 我们可以轻轻地滚动它们来试一试,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3)教师出示记录表,引导幼儿认识三种形体符号及其在表上的位置,了解记录方法: 这是一张记录表,上面有三种武器的符号。你们
把姓名先写上,然后轻轻滚动武器,仔细观察每种武器的滚动路线,并把看到的路线画在符号旁边。
(幼儿尝试,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如,有的小组急于填写记录表,教师提醒他们:“一定要先试一试,然后把看到的画在表上。”有的小组出现了争议,教师就提议:“没关系,你们可以再试一试。”有的小组任务分配不均,幼儿要么抢着记录,要么抢着试武器,教师就点拨他们:“你们是一个小组,只有特别团结才能打败敌人。我觉得你们可以轮流来做,你们觉得呢? ”有的小组记错了,教师就随
时提供橡皮。
(4)交流实验结果。
教师把每组的记录表贴在展示板上,幼儿自由观察交流。然后师幼一起把几种武器的滚动路线画在黑板上的形体符号下面并作介绍。
幼:我们发现圆柱形武器轻轻一滚就会向前走直线,圆台形武器会拐弯走,圆锥形武器会在原地打转儿,走成一个圆圈。
幼:我们发现圆台形武器开始走弯线,后来还能走成一个大大的圆圈。
2.比较分析: 哪种武器最好用?(1)(教师布置好山洞)敌人就藏在山洞里,我们需要一些轻轻一碰就能滚进山洞的武器。大家说一说,哪种武器最容易滚进山洞? 为什
么? 幼: 圆柱形武器最容易滚进山洞。因为它是走直线的。
(2)请大家试一试、比一比。
(在尝试过程中,幼儿发现虽然圆柱形武器比较好用,但由于山洞较小,他们需要反复尝试并且对准山洞,武器才能滚进去。)
3.讨论尝试: 另外两种武器能打到敌人吗?(1)通过尝试,我们发现圆柱形武器最容易滚进山洞。那么圆台形和圆锥形武器能轻轻滚进山洞吗?为什么? 幼: 圆台形武器大概可以滚进去,因为它是向前拐弯的。圆锥形武器是滚不进的,因为它只会在原地打转儿。
(2)请大家去试一试。如果武器不够,弹药库里还有一些,大家可以来取。
(幼儿尝试,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当幼儿不能将圆台形武器滚进山洞而又想不出好办法时,教师引导幼儿大胆尝试:“武器的形状变了,它走的路线一样吗? 试试从战壕的其他地方滚过去,能不能钻进山洞。”当幼儿终于将圆台形武器滚进山洞时,教师提示幼儿关注滚动路线:“你用了什么办法?武器走的是什么样的路线?” “你为什么要调整战壕的位置? 你的武器走的是什么样的路线? ”当幼儿尝试让圆锥形武器滚进山洞而未获成功时,教师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它进不去? 它走的是什么样的路线? ”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火山爆发》 篇5
设计背景:
上学期,我班新增了一些幼儿喜欢的管子玩具。有一天,我发现几个孩子这样玩管子:一个孩子用嘴透过管子往另一个孩子的头上吹,另一个孩子的头发被吹飘起来了;一个孩子把好几个管子连接在一起,把一个弹珠放进管子,弹珠从另一头滚出来了:一个孩子把一块积木也放进了管子,可是积木落下去一半,却出不来了„„《纲要》强调,要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孩子们的这些行为不正是在进行“哪些东西能穿过弯管”的探索吗?于是我决定利用管子玩具,让幼儿在假设猜测、不断探索中,了解事物的相关特性。
活动目标:
1.能结合已有经验提出假设,乐意通过实验加以验证,感受科学探索的乐趣。2.通过实验获得物体穿越弯管需要具备的特性,学习记录实验结果。3.喜欢操作,大胆交流,懂得实验是验证猜想的方法之一。
活动准备:
1.操作材料:弯管玩具,螺帽(直径小于弯管的直径)、毛线、较长的硬钢丝、沙子、手电筒。
2.教学材料:大记录表一张(图一),小记录表(图二)人手一张,笑脸、哭脸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1.弯管拼搭
教师:看,这是小朋友们平时常玩的管子玩具,请你们用两分钟的时间赶紧搭一根弯管,比比谁搭得又快又有创意。(幼儿拼搭,教师计时。)教师:举出你的弯管让所有的小朋友看到,说说你搭的是什么。(幼儿自由回答,教师给予回应。)
2.预测假设(1)寻找弯管共同点
教师:你们搭的弯管各不相同,真有趣呀,可仔细观察一下你们的弯管,它们有一个什么共
同的地方?(幼儿仔细观察,允许和同伴小声交流。)小结:弯管的造型无论怎么变化,中间都是空的。(2)预测
教师:弯管的中间都是空的,像一条弯弯的隧道,今天来了许多的小东西,它们想钻到弯管的身体里去旅行!看看,有哪些小东西?(出示统计表,表上有空气、沙、毛线、电筒、硬铅丝的图片。)教师:这些东西能穿越弯管隧道吗,它们想请我们小朋友先来猜一猜!老师给你们每个人都准备了一些笑脸和一些哭脸,笑脸表示能够穿越,哭脸呢?(不能够穿越)(3)统计
教师:请你们想一想,猜一猜,哪些东西能穿过弯管,哪些东西不能穿过弯管,把笑脸和哭脸贴到相应的表格里。(幼儿把自己的猜想结果贴到前面的大记录表上,笑脸表示能穿过,哭脸表示不能穿过。)教师:我们看一下小朋友的猜测结果,你从表格上看懂了什么?(点数表格上笑脸和哭脸的数量,把总数写在最后一栏,初步学习用统计的方法分析表格。)
3.验证、记录
(1)教师:小朋友有不同的意见,那它们到底能不能穿越弯管呢?让我们一起来做个试验验证一下。
教师: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些实验材料,请你们去做个实验.然后把实验的结果记录到统计图上,能穿越的打√,不能穿越的打×。不要忘了每一样东西都要试一试哦!(2)教师巡回观察、指导,了解幼儿的实验过程及问题,提醒幼儿及时记录自己的实验结果。
4.交流实验结果
(1)空气:空气是流动的,所以能在弯管子里通过。还有哪些东西是流动的,也能穿越弯管呢?(风、水、声音、气味等)(2)沙子:颗粒比较小,能在管子里滚动、穿过。在生活中,还有哪些这样的东西呢?(米、小豆等)教师:怎样可以快速地穿过弯管呢?(个别幼儿试验后教师小结:放入沙子后,晃动弯管,更容易快速穿过。)(3)毛线:线在穿越的时候还需要一点技巧呢!要抖一抖才能够顺利穿越。为什么线能穿越弯
管呢? 教师小结:因为线是细细的,软软的,那为什么老师还要在线上面绑一个螺帽呢?(因为可以增加它的重力,使它能够更加方便地穿越弯管。)(4)光:它只能到哪里啊? 教师:手电筒照出来的光是直射的,所以不能穿越弯管。
(5)钢丝:因为长钢丝是直直的、硬硬的,不能拐弯,所以不能穿越弯管。教师:有什么办法让它穿越弯管吗?(幼儿自由讨论)教师:人们动了很多脑筋帮助它们穿过弯管。老师带来了一个神奇的宝贝(出示钢丝弹簧),钢丝变成螺旋形的样子后,可以伸到长长的弯管里帮助清理堵塞在弯管里的垃圾了!小结:通过实验,小朋友发现流动的、小颗粒的物体可以比较容易穿过弯管,但是一些不能一下子就穿过弯管的东西,想想办法,可能也会穿过弯管。感兴趣的小朋友可以在科学角试一试,怎样让光穿越弯管。(来源:屈老师教案网)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火山爆发》 篇6
一、活动题目
物体间的空隙
二、活动目标
幼儿通过操作,感知物体的内部是有间隙的;同一容器内的物体与物体间也是有间隙的。培养幼儿科学、有序、合理安排空间的思维方式。
三、适用对象
大班
四、活动所需资源
每组一个托盘,盘内有一个空广口玻璃瓶、一碗石头(10块左右)、2/3碗小石子、l/3碗沙子、1/3碗水(矿泉水瓶也可)、一把小勺、一根筷子、画有玻璃瓶轮廓的记录纸和笔、指偶小兔。
五、活动过程
让幼儿观察桌上摆放的实验用品:石头、小右子、沙子和水、一把小勺、一根筷子、画有玻璃瓶轮廓的纸和笔。说一说,石头、小石子、沙子和水有什么不同。
(1)沙子和水能流动,石头、小石子的形状是各种各样的,摸起来比沙子更扎手,而且石头比小石子儿大,也比小石子重。
(2)小石子比沙子大而重,水是无味的,而石头、小石子和沙子闻起来有泥巴的味道。
(3)水是透明的,抓不住的,而石头、小石子和沙子是能用手拿起来的。
探究的问题:你能把石头、小石子儿、沙子和水都装到一个瓶子里吗?(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试一试。幼儿用两种方法把石头、小石子儿、沙子和水装到一个瓶子里。
(1)先装大石头,再依次装小石子儿、沙子和水。
(2)先装水,再依次装沙子、小石子和大石头。
记录实验过程。说一说我的发现。
(1)先装了大石头,因为大石头占的地方大,然后又放了些小石子,这样小石子就把一些空隙给填上了。后来又放了一些沙子,沙子又把石子间的缝隙填上了。最后倒水,水把更小的缝也给填上了。
(2)先倒水,再装沙子、小石头和大石头,没有成功。
六、注意事项
1.实验前教师要掌握好材料提供的量,以装满瓶口为准,课前应预先操作几遍。
2.本实验先装大石头,再装小石子、沙子和水,这样装得较多。
3.实验前教师应讲明注意事项:拿石头时要轻拿轻放,舀沙子时应小心,以防散落一地。
4.提示幼儿应边做实验边记录。
5.实验前应让幼儿知道,应把物品都装进瓶子里面,堆高至瓶口以上就算失败了。
6.为幼儿多准备几份相同的材料,以备幼儿再次探索时使用。
教学反思
这次活动主要是引导孩子们探索规则的物体之间,在量都比较多的情况下,怎样把它们都装进去的方法,也就是哪种方法装的更多。在接下来,我们还要和孩子们进一步的探索不规则的物体之间的间隙,比如:核桃、花生、小米,还有石头、石子、沙子、水等物体之间的间隙,以及不同物体量的增多和减少后,还有哪些方法也是可以成功的等。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火山爆发》 篇7
活动目标
1.愿意探索什么材料能让鸡蛋浮起来,感知加入材料量越多鸡蛋浮得越高。
2.在操作中学会观察现象并学会用符号记录。
3.体验鸡蛋浮起来实验成功的乐趣。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愿意探索什么材料能让鸡蛋浮起来,初步感知加入材料量越多鸡蛋浮得越高。
活动难点:学会用符号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活动准备
1.盐、味精、糖,生鸡蛋、筷子、勺子、水彩笔、透明杯、抹布、记录纸。
2.盐、味精、糖标志,课件PPT。
活动过程
一、直接引入主题,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
1.教师引导:出示一杯清水、一个鸡蛋。问幼儿,老师把鸡蛋放进水杯里,猜猜,鸡蛋是沉下去还是浮上来?幼儿猜想后,老师轻轻地将鸡蛋放进水杯里,请幼儿观察。
2.引导幼儿说出鸡蛋在清水里沉下去的。
3.引出探究问题:清水里的鸡蛋是沉下去的,我们能不能想办法让蛋宝宝浮起来?
二、探索什么材料能让鸡蛋浮起来。
1.教师导入:我给大家提供了一些东西,你们能不能往水里加入其中的一样东西让鸡蛋浮起来。(教师介绍材料:盐、糖、味精)
2.猜一猜:加什么东西能让鸡蛋浮起来?请猜加盐的小朋友请站在这边来,带上盐的.标志,猜其他的依次类推。
3.分组,探索什么材料加在水里能让鸡蛋浮起来。
(1)按猜想分组,人数多的多分几组,人数少的少分几组完成。
(2)师:请你们试一试,看看你的想法对不对呢?
提出要求:铃声响起开始操作,使用勺子一勺一勺的加材料。加入材料后要用筷子轻轻地搅拌,搅拌完把筷子放入盘里,注意观察鸡蛋在水中的变化。听到铃声把材料放到展示台。
(3)幼儿实验,教师巡回指导。(观察幼儿使用的材料,激励幼儿大胆想象,用自己的想法进行操作。)
4.幼儿回忆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分享。
5.教师进行实验小结:小朋友们都进行了实验,那么哪种材料加在水里能让鸡蛋浮起来呢。幼儿回答:盐。
6.课件展示实验结果。
三、感知加入材料量越多鸡蛋能浮的越高。
1.教师:请观察老师这里的两杯盐水,为什么有的鸡蛋浮得高,有的鸡蛋浮得低,是怎么回事呢?(如果幼儿的实验不明显,可事先准备两杯同样多盐水不同高度的鸡蛋)
2.幼儿讨论。
3.实验验证,提出实验要求:
(1)每桌有两个杯子,一个杯子加3勺,一个杯子加5勺,需要在杯子上注明“3”“5”。
(2)提出观察、记录的要求。
要一勺、一勺加材料。实验完及时把结果记录在纸上,看哪一组的小朋友记得清楚。
(3)商量协作:谁做记录;谁加材料盐;谁进行搅拌;谁观察。
2.幼儿实验,教师随机指导幼儿。(提醒幼儿注意观察鸡蛋浮起来的过程、真实记录)
3.分享交流:幼儿分组交流实验结果,肯定幼儿分工和记录的方法。
4.实验小结:同样多的水,加入的盐越多鸡蛋在水中就浮得越高。
5.课件展示实验结果。
四、经验提升
1.现在我们实验都成功了,心情怎么样?
2.现在我们知道鸡蛋浮起来的秘密是加入盐才可以的,我们做完实验了,那桌子上的东西需要收拾吗?我们一起来整理吧。
活动总结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火山爆发》 篇8
科学活动:
身体部位的转动活动的生成:这些天,孩子们一直在讨论生活中的转动,电风扇、车轮、时钟、地球仪……答案声此起彼伏,突然有个小朋友告诉我:“老师,我的眼睛也会转!”
活动目标:
1、身体不同部位的转动感兴趣,了解身体哪些部位会转动,并能大胆地用语言、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2、能利用水笔在图片的相应的位置作标记。
3、体验转动的快乐。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5、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活动准备:
人体图片、水笔、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由风车的转动引出身体部位的转动
二、探索身体部位的转动
1、请幼儿在人体图上将会转动的地方画上标记。
2、鼓励幼儿与周围同伴进行交流。
3、集体交流。鼓励幼儿大胆说说并进行演示。
三、讨论:为什么这些可以转动,为什么要转动?
四、游戏“闯关”请幼儿根据标记一下子说出4个能转动的部位,若闯关成功将得到一件小礼物。
五、随音乐放松地做身体转动动作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火山爆发》 篇9
2.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3.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初步了解其特性。
物质准备:
1.教具:一块展示板(图一),电池、电线、灯泡、杯子的图片各一。
2.学具:电池、电线、灯泡、杯子、积木、钥匙、晨检牌、纸片等若干。
经验准备:通过PPT对电池有了初步的认识。
活动过程:
1.导入:以问题的形式,激趣引题。
(1)教师打开没有插上电源的录音机,咦,今天录音机出了什么问题?(“录音机没有电”、磁带坏了……。)
(2)教师插上电源,验证幼儿猜测的结果。
(3)师:电能让录音机转动起来,电还有什么用呢?(电能让电动玩具动起来,电能使灯泡亮起来,电可以让电风扇转动……。)
2.尝试:选择材料,探索灯泡发亮的电路。
(1)师:老师这儿准备了一些材料,出示图一,在这么多的材料中,有二样材料可以让小灯泡亮起来,请你仔细看一看、想一想,你认为是那二样?最好能说出理由。
(2)师:这二样材料是不是真能让灯泡亮呢?请小朋友自己动手试一试。
(3)幼儿尽情地操作,教师观察、鼓励、引导(图二)。
(4)师:请告诉我们,你是怎样让灯泡亮起来的?用这个图片在黑板上把它表示出来(图三)。
(5)师:你们用电线的一头与灯泡接上,另一头与电池的顶部或底部接上,只要灯泡触到和电池的另一头,灯泡就亮了。
(6)师:是不是这样?这样连接真的能让灯泡亮起来吗?让我也来试一试?
(7)教师有意选择金属丝不露的电线操作。咦!怎么不亮?
3.发现:创设情景,操作中发现金属的导电性。
(1)师:你们的灯泡都亮了,我的为什么不亮呢?
(2)师:“小朋友,你们都认为是电线的问题,同样是电线,为什么这根电线可以,而这根电线不可以呢?”
(3)比较二根电线的不同处。
(4)幼儿比较操作,描述操作结果,大胆表述材料与灯泡是否亮的因果关系。
(5)教师对幼儿的结论进行描述:“小朋友,你们都认为,电线露出金属丝接在电池上灯泡就能发亮,有塑料包着的电线头接在电池上不能使灯泡发亮。是不是这样?(6)教师再次设疑,让幼儿在操作中进一步感知金属的导电性。
师:出示杯子,这是什么材料做的?(金属)如果把它接在电池上,灯泡会不会亮?
(7)幼儿操作,发现金属的任何部位都能导电。(图四)
师:请小朋友试一试,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8)猜想验证:再次探索
①明确操作要求。
师:“今天老师还为小朋友准备了许多不同的材料,有晨检牌、积木、纸片、钥匙,先等请小朋友猜一猜哪些材料接上电路后灯泡着?哪些不亮?然后把你的猜想记录在表格里。”
②幼儿操作记录猜想结果,教师进行观察指导(图一)。
③师**流猜想结果。
教师对幼儿的猜测结果以不同的切入方式以提问,进行统计:(图五)
提问语1:“晨检牌接在电路上有几个孩子认为亮的,几个孩子认为不亮,(教师与幼儿一起统计)说明一共有几个孩子在活动?(16个)
提问语2:“纸片接在电路上有8个孩子认为亮的,有几个孩子认为不亮?”
提问语3:“钥匙接在电路上有1个孩子认为不亮,有几个孩子认为亮?
④幼儿操作,验证猜想结果,交流发现结果。(图六)
4.拓展:提供电工用具,观察把手的材料,理解导电与安全的关系。
明确操作要求。
师提供电工用的钢丝钳、尖嘴钳、起子、活动扳手、.电工刀、电工小锤、电钻、电烙铁等:“接下来我们来找一找他们的把手在哪里,看一看是用什么材料做的,为什么?能不能改成金属材料?“
5.活动延伸:
师:那我们的周围还有许多材料,今天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再做一做这个实验,找找什么材料能导电,什么材料不能导电?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火山爆发》 篇10
1.青蛙的外形特征和成长过程。
2.了解养成观察事物细微变化的习惯,培养幼儿对动物生长的探究欲望。
3.激发幼儿保护青蛙的情感,知道它是对人类有益的动物。
活动准备:
青蛙图片、课件。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位动物朋友,咱们听一听它是谁吧!对,就是小青蛙。(出示课件青蛙图)
二、说一说(观察青蛙的外形特征)
师:“你们见过青蛙吗?”谁能说说它的样子吧!请大家从上往下来说一说。
(青蛙穿得什么颜色的外衣的? 眼睛、嘴巴怎么样的? 肚皮是什么颜色的?有几条腿?)
——幼儿说,教师贴上所说的外形特征局部图。对语言完整的幼儿给予表扬。
重点讲解脚蹼——引导幼儿观察。
师:“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青蛙,它的样子很可爱,那它生下来就是这个样子的吗?(qulaoshi.com)(不是)对,它生下来可不是这个样子的,它的长大经历了很神奇的过程,让我们一起看一看吧!
三、看一看(观看课件图片,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
1、播放课件,提问:
(1)青蛙妈妈生下的小宝宝是什么样子的?(许许多多圆圆的卵)
(2)天气暖和了,卵是怎样变成小蝌蚪的?(脱下了外衣)小蝌蚪长得是什么样子的?(圆圆的大脑袋,一条细细的小尾巴)小蝌蚪是怎样游动的?(请幼儿模仿动作)
(3)小蝌蚪身体发生了什么变化?(长出了后腿)
(4)小蝌蚪身体又发生了什么变化?(长出了前腿)
(5)小蝌蚪身体的哪部分消失了?(尾巴,慢慢变短)
(6)现在,小青蛙的身体变成了什么颜色?(脱掉了黑衣服,换上了绿衣服)
2、教师出示青蛙生长过程图,引导幼儿回忆。
师:“小宝宝是一下子就变成青蛙的吗?(不是,慢慢长大,身体在不断的发生变化)现在请大家想一想它是怎样变化的?
(教师引导提问:青蛙妈妈先在池塘里产下了什么?接着卵又变成了什么?小蝌蚪先长出了什么腿?又长出了?身体的哪部分消失了?最后变成了?)
——幼儿回答教师连线过程图片
青蛙卵—小蝌蚪—长出后腿—长出前腿—尾巴消失--青蛙。
问:“青蛙从卵变成青蛙经历了几个变化?
四、画一画(初步了解蝌蚪和青蛙简笔画的画法)
课件演示画法,幼儿初步感知。
五、唱一唱
音乐游戏《小青蛙找家》,引导幼儿用身体动作来表现青蛙。
六、了解青蛙是人类有益的动物,引导幼儿保护青蛙。
师:“小青蛙真可爱,青蛙有什么本领?那小青蛙喜欢吃什么呢?
——提醒幼儿大胆回答
青蛙对我们人类有这么大的用处,我们应该怎样保护青蛙呢?
小结:青蛙不光吃蚊子、苍蝇,还大量捕食蛾子、稻飞虱等农业害虫,它们一年吃害虫的数量大约是五万多只。所以人们称它为“庄稼的保护神”。青蛙对我们人类的益处很大,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不能捕杀青蛙,好好的保护它。
七、延伸活动:
科学区:在自然角饲养小蝌蚪,幼儿做成长记录表。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火山爆发》 篇11
目标预设
1.通过实验,萌发探索纸绳承受力的兴趣。
2.大胆尝试,学习制作有力量的纸绳。
3.积极合作,体验团结起来力量大的快乐。
重点、难点
本活动重点是探索、感受纸绳的承重力。
难点是学习制作有力量的纸绳。
设计理念
在玩纸时,一个孩子偶然做成的纸绳拉不断,引起了同伴的关注和模仿。我把握契机,生成了科学活动《纸绳力量大》,鼓励幼儿学习做有力量的纸绳,并进行拎水桶的尝试,在游戏操作中感受纸绳力量大。
设计思路
对孩子而言,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在最直接的体验中学习,在动手中发现。活动中,我选择了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材料“卫生纸”和“水桶”,让孩子进行操作实验,把有关力的科学知识转化为孩子可亲自操作的游戏(如撕面条比赛、制作有力量的纸绳、纸绳拎一个水桶、纸绳拎两个水桶、合作用纸绳拎水桶等),依托幼儿熟悉的、直观的材料,让孩子在富有挑战的活动中感受生活中有趣的科学现象。
活动准备
正方形卫生纸若干,篮子若干,装满水的小油桶16个。
活动过程
1.玩“撕面条”的游戏,激发幼儿兴趣。
(1)小朋友们看,这是什么?(卫生纸)卫生纸可以干什么?
(2)今天,我们用卫生纸来玩“撕面条”的游戏,比一比,在规定的时间里谁撕的面条又快又多。快行动起来吧!(幼儿操作)
(3)听好哦,时间马上就到了:5、4、3、2、1,停!互相看看,谁撕的面条又快又多!
(4)小结:有的小朋友撕的面条很多,有的小朋友撕的却很少。这是为什么呢?
让我们一起来找找卫生纸上藏着的小秘密吧。
2.观察卫生纸的纹路,再次尝试玩“撕面条”。
(1)请你们拿一张卫生纸看一看、找一找,发现了吗?这一条一条线就是卫生纸的纹路。试着用手摸一摸它的纹路,然后放回篮子里。(教师巡视检查)
(2)好,谁来帮我找到这张卫生纸的纹路?画一画,按照这个方向撕一撕。撕成又细又长的面条了吗?换个方向再试试,把上面的纹路撕断。
(3)出示两张画好纹路的纸,让幼儿明白竖线方向不容易撕,横线方向容易撕。
(4)幼儿重新拿一张卫生纸“撕面条”。
3.玩“纸绳拎水桶”的游戏,初步体验纸绳力量大。
(1)刚才我们用卫生纸玩了撕面条游戏,我还想把它变成纸绳来玩游戏呢,你们会把它变成纸绳吗?谁来试试?(请一幼儿示范)
(2)他用了什么方法把卫生纸变成了纸绳的?(先卷后拧)
鼓励幼儿做纸绳,尝试提水桶。
(3)(出示油桶)卫生纸做成的纸绳能拎起这桶水吗?
(4)有人说可以,有人说不可以,到底怎样,我们来试试吧!
(5)请小朋友用刚才的方法将卫生
纸做成纸绳,然后来到这里拎起水桶。
注意,手不能碰到桶。做好了就可以上
来试一试了!将两边的水桶拎到中间。
4.讨论纸绳的秘密。
(1)请拎起水桶纸绳没有断的小朋友站这边,纸绳断了的小朋友站那边。
(2)我给你们准备的是同样的卫生纸,为什么有的纸绳没有断,有的纸绳却断了呢?
拿两根松紧不同的纸绳引导幼儿观察,寻找原因。
(3)什么原因呢?大家讨论一下。谁来说说?
(4)究竟什么原因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从两组幼儿手中各拿一个纸绳)
(5)你们发现了它们有什么不同?出示两根纸绳(一根没有断,一根断的)。
(6)我们试着按卷的方向撕一撕。
断的纸绳撕一撕,怎样?这样做成的纸绳,看,1、2、3,纸绳断了。
没有断的纸绳撕一撕,没有断。这样做成的纸绳怎样?不容易断。
原来,容易撕的拧成纸绳就容易断,不容易撕的拧成纸绳就不容易断。
(7)现在你们会做有力量的纸绳了吗?谁来告诉大家。(再次巩固)
(8)知道了这个秘密,我们再来试一试。记住,找准方向,拧得越紧纸绳力量就越大。
(9)和好朋友拉一拉,看你的纸绳是不是够力量。如果纸绳断了,赶快找出原因,重新做一个有力量的纸绳。(请幼儿用有力量的纸绳把水桶拎到活动室的两边。)
5.尝试拎两桶水。
(1)小小纸绳可神气啦!它说还能拎起两桶水呢!行不行?谁来试试?
(2)一幼儿用一根纸绳拎两桶水。(如果没断,说明纸绳力量大;如果断了,说明什么?)
小结:是啊,一根纸绳的力量有限,团结起来的纸绳力量会更大!
6.经验拓展,玩“运水桶”比赛。
教师介绍游戏规则:将幼儿分成两队,运水桶接力比赛。
可以增加难度——合作运水桶。(找一个好朋友,把两根纸绳变成一根,两人合作运两桶水。)
7.活动延伸。
师:纸绳虽小,它的力量却很大!我们带它到外面去试一试,看看能不能拎起比水桶更重的东西,好吗?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火山爆发》】推荐阅读: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认识调料11-25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移栽青菜》教案11-29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怎么保存蘑菇》教案07-03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放大镜》08-09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不滚的鸡蛋08-23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猩猩玩倒立》活动反思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