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流行特征(共7篇)
疫情:流行特征 篇1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传染病, 早期梅毒主要侵犯皮肤黏膜, 晚期可侵犯心血管及中枢神经系统等器官[1]。梅毒可通过胎盘传染胎儿, 导致自发性流产、死产或先天梅毒等。感染梅毒可促进艾滋病的传播[2], 是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性传播疾病。近年来, 沈阳市梅毒流行形势严峻, 2012年报告病例数较2011年上涨了21.06%, 位于法定传染病中第3位。为掌握沈阳市梅毒的流行特征, 我们对沈阳市2004年传染病实行网络直报以来至2012年梅毒报告病例进行分析, 以为制定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梅毒病例资料来源于全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 人口资料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1.2 方法
梅毒病例按照国家卫生部制定的《性病诊断标准与治疗方案》的规定诊断。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χ2检验的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流行概况
2004—2012年沈阳市共报告梅毒病例19 006例, 年均报告发病率28.29/10万;死亡2例, 报告死亡率为0.003/10万。各年度报告发病率总体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 034.23, P<0.01) , 年病例报告数及发病率见表1。
2.2 病例分期
2004—2012年沈阳市梅毒各分期均有病例报告, 但各分期之间病例报告差异明显, 其中隐性梅毒报告病例最多, 共9 078例, 占病例总数的47.76%。见表2。
2.3 人口学特征
2.3.1 地区分布
2004—2012年沈阳市各区、县 (市) 均有病例报告, 在地区分布上显示城区 (40.05/10万) 高于郊区 (26.71/10万) , 郊区高于农村 (7.76/10万) 。
2.3.2 性别分布
2004—2012年沈阳市报告的梅毒病例中男性9 811例, 报告发病率为28.86/10万;女性9 195例, 报告发病率为27.69/10万。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16, P<0.01) 。见表3。
2.3.3 年龄分布
各年龄段均有病例报告, 报病最多在20~49岁之间, 共报告12 004例, 占63.16%;60岁以上3 767例, 占19.82%;15岁以下187例, 占0.98%。
2.3.4 职业分布
在病例职业分布中, 除7 444例患者未明确提供职业性质及“其他”类 (39.17%) , 各种职业中, 以家务及待业居多, 计6 522例 (占34.32%) , 其次为离退休人员1 629例 (8.57%) , 农民1 133例 (占5.96%) 。
2.4 时间分布
梅毒病例报告在时间分布上无明显差别。
3 讨论
2004—2012年沈阳市梅毒流行状况分析结果显示, 2004-2012年沈阳市梅毒分布总体为逐年上升趋势, 各年度报告发病率总体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04年传染病实行网络直报管理, 梅毒病例实行分型报告, 报告发病率也开始上升, 上升最多的是隐性梅毒, 近年来, 60岁以上人群梅毒报告发病率增长较快, 所占比例较高[3]。本研究结果表明, 沈阳市梅毒报告病例中60岁以上人群所占比例达19.82%, 这除了与老年人健康状况逐年改善、婚外性行为增加有关外, 也与医疗机构术前检测阳性报告数增多有关[6]。
潜伏 (隐性) 梅毒没有任何症状、体征, 易被忽视, 多在各种健康检查或诊治其他疾病时被查出, 但仍可通过性接触、血液途径、母婴等方式传播, 对健康人群危害较大, 且隐蔽性高, 具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5]。近年来, 在住院患者中潜伏梅毒的患病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6]。潜伏梅毒孕妇可致胎传梅毒, 多项研究显示, 妊娠梅毒90%以上为潜伏梅毒[7]。本次调查分析显示, 梅毒病例分期以隐性梅毒为主, 占全部病例的47.76%, 男女比例为0.89∶1, 女性高于男性, 与赵宏[8]的分析结果一致, 原因: (1) 男女生理结构的不同, 女性I期梅毒生殖器损伤不易发现, 病情迁延至隐性病程; (2) 由于机体免疫力提高和抗生素滥用, 导致临床症状不明显; (3) 由于血清学检测技术不断进步, 发现力度增加, 使更多的隐性梅毒被检测出来[9]。
梅毒螺旋体 (TP) 的感染与HIV感染具有相互促进、彼此协同的关系[10]。梅毒患者感染艾滋病的危险比正常人增加四五倍[11]。梅毒已经给各国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12]。本研究结果显示, 沈阳市的梅毒疫情仍呈逐年上升趋势, 提示我们:在今后的梅毒预防控制工作中应进一步加强医疗干预和行为干预, 提高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和防控知识, 提倡健康的行为方式。梅毒的防治包括医疗干预和行为干预两大策略。医疗筛查与健康检查是发现隐性梅毒的重要途径, 做好孕前、孕期、献血、受血及手术前等梅毒血清学筛查, 以及时发现隐性梅毒病例, 规范梅毒治疗, 控制传播, 减少胎传梅毒及晚期梅毒的发生。
摘要:目的 分析2004—2012年间沈阳市梅毒疫情流行特征, 为预防控制梅毒提供数据参考。方法 通过《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收集2004—2012年上报的沈阳市梅毒病例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4—2012年沈阳市共报告梅毒病例19 006例, 死亡2例。年报告发病率范围为14.27/10万47.77/10万;除2005年略有下降外, 其余各年均呈逐年上升趋势, 各年度报告发病率总体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男性病例多于女性 (P<0.01) , 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2049岁年龄段, 占报告病例总数的63.16%。地区分布上显示城区 (40.05/10万) 高于郊区 (26.71/10万) , 郊区高于农村 (7.76/10万) 。结论 沈阳市梅毒疫情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 2012年位列于法定报告传染病的第3位, 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关键词:梅毒,流行病学,预防
参考文献
[1]赵辨, 临床皮肤病学[M].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17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预防与控制梅毒规划 (2010—2020年) [S].2010
[3]王成科, 杨晓玲, 王晓丽, 等.2005—2011年绵阳市涪城区梅毒流行状况及防控策略[J].中国艾滋病性病, 2012, 18 (8) :569-570.
[4]叶兴东, 刘颖, 戴向农, 等.2000-2011年广州地区梅毒疫情报告结果分析[J].中国艾滋病性病, 2013, 19 (3) :198-200.
[5]张晓东, 赵玉铭.梅毒的诊断与治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5:143.
[6]刘爱英, 张文静, 袁玲玲, 等.1999—2007年住院潜伏梅毒病人的调查与分析.中国艾滋病性病, 2009, 85 (8) :436.
[7]张荣莲, 陈烈平, 陈起燕, 等.45 529例孕产妇妊娠期梅毒流行病学调查研究[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 2007, 9 (4) :289.
[8]赵宏.乌鲁木齐市2007—2012年梅毒流行特征[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3, 19 (10) , 765-766.
[9]付志智, 吴秀玲, 邓革红, 等.1997—200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梅毒流行病学回顾性分析[J].疾病监测, 2008, 23 (10) :616-618.
[10]常晓, 张海萍, 连石, 等.HIV合并梅毒螺旋体感染的研究进展.中国艾滋病性病, 2009, 86 (10) :553-555.
[11]ChenXS, Gong XD, Liang GL, et al.Epidemiology trends of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 in china[J].Sex Transm, 2000, 27:138-142.
[12]杨芳, 邢文革.梅毒检测策略的应用现状[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9, 15 (5) :549-552, 555.
疫情:流行特征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疫情资料来源于南昌县2005~2011年《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中的梅毒资料。人口资料来源于南昌县统计局《统计年鉴》。
1.2 方法
采用EXCEL统计软件对疫情数据进行统计, 对2005~2011年南昌县梅毒疫情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2005~2011年南昌县梅毒疫情流行趋势
2005~2011年南昌县累计人口7013665人, 累计报告梅毒777人, 无死亡病例报告, 年平均发病率为11.08/10万, 各年度发病依次为9.13/10万、7.97/10万、9.34/10万、9.09/10万、13.21/10万、13.62/10万、15.2/10万。2005~2008年趋势较平缓, 2009年呈较快增长趋势, 至2011年达到最高值15.2/10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2.67, P<0.01) 。见图1。
2.2 梅毒分类情况
2005~2011年南昌县报告的777例梅毒病例中, 以隐性梅毒为主, 占53.93% (419例) , 经过2005~2008年缓慢上升期后, 2009年和2010年呈现快速上升趋势, 2011年达到最高峰91例;其次为Ⅰ期梅毒, 占30.63% (238例) , 最高值在2009年 (53例) , 总体呈波动状态;Ⅱ期梅毒占11.2% (87例) , 2006年出现下降趋势, 2006~2009年较平稳, 2010年又开始出现快速上升, 2011年呈持续上升趋势;其余两类梅毒发病数较少, III期梅毒占0.64% (5例) , 胎传梅毒占3.6% (28例) , 2009年后无III期梅毒病例报告。见图2。
2.3 人群分布
2.3.1 年龄分布
2005~2011年南昌县梅毒病例主要集中在20~59岁年龄组, 占78.51% (610例) , 其中2010年40~岁年龄组呈明显上升, 占当年23.91% (33例) 。见图3。
2.3.2 性别分布
2005~2011年南昌县梅毒报告777例病例中, 男性发病率低于女性, 男女性别比为0.90:1 (男性368例、女性409例)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16, P<0.01) 。7年来, 男女性别比依次为1.05∶1、0.65∶1、0.75∶1、0.72∶1、1.11∶1、0.86∶1和1.07∶1, 2006年男女比率最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33, P<0.05) , 2005、2007~2011男性与女性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 (χ2=0.002, 2.67, 3.80, 0.002, 2.14, 0.057, P>0.05) ) 。
2.2.3 职业分布
777例病例中, 以农民为主, 占57.92% (311例) , 其余依次为:家务及待业者占17.89% (139例) , 其他占11.58% (90例) , 工人占6.56% (51例) , 不详占5.53% (43例) , 离退人员占4.76% (37例) , 散居儿童占3.86% (30例) , 商业服务占3.22% (25例) , 民工占2.70% (21例) , 干部职员占1.42% (11例) , 学生占0.90% (7例) , 教师占0.64% (5例) , 餐饮食品业占0.39% (3例) , 海员及长途驾驶员占0.26% (2例) , 医务人员0.13% (1例) 和公共场所服务员占0.13% (1例) 。
2.4 时间分布
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为直接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等, 其主要行为危险因素为输血、卖淫和吸毒等, 不受气候季节等条件影响[1], 故不做时间分布分析。
2.5 地区分布
2005~2011年南昌县所辖18个乡/镇, 其中有16个乡/镇有病例发生, 报病数前三位依次为:莲塘镇占24.32% (189例) 、向塘镇13.26% (103例) 和蒋巷镇7.08% (55例) 。
3 讨论
7年来, 南昌县梅毒疫情呈快速增长趋势, 发病率由2005年的9.13/10万增至2011年15.2/10万, 增幅达到+66.48%;其中隐性梅毒增速最大, 发病数由2005年的37例增至2011年的91例, 增幅达到+145.94%, 这与隐性梅毒没有任何症状但仍具有传染性, 不易被人们发现, 不能及时治疗及控制传播有关。年龄分布上以20~59岁为主, 这一年龄组为社会劳动主体, 人口流动性大, 处于性活跃期, 大大增加了感染和传播的几率。性别分布女性多于男性, 其主要原因可能与我县各医疗单位普及孕产妇产前”三病” (艾滋病、梅毒、乙肝) 免费检测, 提高了女性检测比例有关。从职业分布上来看以农民为主, 南昌县是农业大县, 农村人口多, 进城务工人员增多, 文化程度偏低, 对安全性知识缺乏了解等诸多因素, 导致了农村的近几年的发病率大幅提高。地区分布广泛, 三个高发地区莲塘镇、向塘镇、蒋巷镇占全部报告病例的44.66%, 与其人口数较多有关 (三镇2005~2011年总人口数2468109, 占总人口35.19%) 。
通过对2005~2011年南昌县梅毒疫情流行病学分析发现, 南昌县梅毒疫情形势严峻, 梅毒防控不应局限对现症患者的治疗和日常监测上, 应及时调整防控策略。笔者建议:加大早期梅毒 (特别是隐性梅毒) 的发现力度, 力争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尽早消除传染源;提高人民群众防病意识, 做好健康教育, 针对流动人口普及安全性知识, 提高安全套的普及率;开展流行病学治疗, 加强对高危人群, 商业性服务者和性病接触者筛查和积极干预。梅毒是一种可以治愈的传染病, 可防可控, 依托卫生部《中国预防与控制梅毒规划2010-2020年》的落实, 南昌县梅毒疫情将可以有效得到遏制。
参考文献
疫情:流行特征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资料
病例信息资料来源于国家疾病监测信息直报管理系统,人口资料来源于佛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掌握的全市人口数据。按发病日期收集疾病监测信息直报管理系统中2011年1月—2015年12月佛山市禅城区全区登革热的发病数、发病率、构成比等数据,进而描绘禅城地区登革热的时间分布、地区分布和人群分布等流行特征。
1.2 诊断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卫生部制定的《登革热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分为实验室诊断和临床诊断。
1.3 相关定义
本地感染病例[7]:发病前15 d内未离开过居住所在地市,或未到过有登革热疫情报告的地区,其感染地点属于本地。输人性病例[8]:是指本市居民或外来人员在发病前15 d内来自或到过其他登革热流行的国家和地区被感染登革热后在本地发病的病例。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6.0软件对各变量进行描述性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值或者构成比表示,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2011—2015年禅城区登革热的性别、年龄、时间和地区分布进行分析,并描绘发病曲线图;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疫情概况
佛山市禅城区2011年1月—2015年12月共报告登革热病例873例,其中本地病例858例,输入性病例15例,无死亡病例。2011年无报告病例;2012年报告发病250例,均为本地病例;2013年报告发病76例,其中本地病例68例,输入性病例8例;2014年报告发病542例,其中本地病例539例,输入性病例3例;2015年报告发病5例,其中本地病例1例,输入性病例4例。年报告发病最多的是2014年,占所有病例的62.1%。
2.2 性别分布
2012年1月—2015年12月报告的873例登革热患者中,男性447例(51.2%),女性426例(48.8%),男女性别比为1.05∶1。2012—2015年禅城区登革热发病情况的性别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03,P=0.475)。见表1。
2.3 年龄分布
发病年龄5月龄~85岁,平均年龄(40.2±17.0)岁;发病主要发生在20~49岁年龄段,合计550例,占63.0%。见表2。
2.4 职业分布
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设定的20种职业中,有15种职业有登革热病例报告,报告病例数居前5位的职业依次为商业服务(415例,47.5%)、家务及待业(135例,15.5%)、离退人员(128例,14.7%)、工人(52例,6.0%)、学生(38例,4.4%)。其中2012年报告前5位的职业依次为:商业服务(98例)、家务及待业(46例)、离退人员(38例)、学生(18例)、工人(17例),分别占总报告例数的39.2%、18.4%、15.2%、7.2%、6.8%;2013年报告前5位的依次为商业服务(35例)、家务及待业(13例)、学生(6例)、离退人员(5例)、干部职员(4例),分别占总报告例数的46.1%、17.1%、7.9%、6.6%、5.3%;2014年报告前5位的依次为:商业服务(281例)、离退人员(85例)、家务及待业(75例)、工人(32例)、学生(14例),分别占总报告例数的51.8%、15.7%、13.8%、5.9%、2.6%。
2.5 时间分布
佛山市禅城区4—11月各月均有发病,存在明显的发病高峰月份,报告病例主要集中在9—11月,合计占全部发病的98.1%,4—8月处于偶发状态,其中又以10月份的发病人数最多,占55.8%。见表3。
2.5输入地情况分析
15例输入性病例中,境外输入7例(46.7%),分别为菲律宾2例、马来西亚2例、印度尼西亚1例;境内输入8例(53.3%),分别为广州5例、云南省2例、海南省3例。
3 讨论
佛山市禅城区位于广东省中部,珠江三角洲经济区西北端,毗邻广州、深圳,是中国最大的商品集散中心,人口密度大,城市中聚集着大量的外来人口和外籍人士,亚热带气候、天气潮湿、蚊媒活动频繁,这些都有利于登革热的传播流行[9]。广东省是我国乃至全球登革热的高发省份[10],而佛山市则是广东省内较为高发地区,佛山市登革热发病的特点表现为[6]:病例主要集中在8—11月份,不同年份间报告病例数波动较大,男女性别比为1.01∶1,各年龄组均有报告病例,主要集中在20~49岁青壮年,占全部病例的62.88%。本研究通过分析佛山市禅城区最近5年的登革热疫情资料,了解我区登革热的流行病学特征和趋势,从而为制定有针对性的登革热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禅城区2012年1月—2015年12月报告的873例登革热患者中,男性447例(51.2%),女性426例(48.8%),登革热的发病未显示出明显的性别差异。登革热各个年龄段均有发病,发病年龄5月龄~85岁,平均年龄(40.2±17.0)岁,发病主要发生在20~49岁青壮年,占全部发病的63.0%。20~49岁青壮年出差、商业活动、外出旅游等活动较其他年龄段更为频繁,这样导致了感染暴露机会增大,是感染登革热的高危人群,应当加强对20~49岁青壮年的早发现、早诊断和规范化治疗[11]。职业分布显示,报告病例数居前5位的职业依次为商业服务、家务及待业、离退人员、工人、学生。其中,商业服务占近1/2的发病数。商业服务人员国际交流频繁,经常往返于东南亚高发地区,增加了感染风险,也说明商业服务往来是登革热发病的最主要原因,而其他工人、学生、家务及待业等则与留学、旅游等原因有关[12]。登革热病例的时间分布显示,发病主要集中在9—11月,以9、10月为高发月份,这可能与气候因素有关,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经蚊媒进行传播的传染病,以往的登革热暴发疫情现场调查发现[13,14],疫情暴发点大多数存在卫生条件差、蚊虫滋生多、蚊媒密度高等特点,因此,9—11月的湿热季节也成为登革热暴发流行的重要危险因素。我区报告病例主要以本地病例为主,有15例为输入性病例,境外输入7例,菲律宾2例、马来西亚2例、印度尼西亚1例;境内输入8例,广州5例、云南省2例、海南省3例。东南亚国家一直是我国境外输人的主要来源地区[15],而云南、海南则是国内的主要高发区,提示相关部门要重点加强从东南亚国家人境旅客的查验检疫工作,而国内高发地区也应加强本地病例的管理工作,做好高危地区的防控准备,尽量减少国内其他高发地区病例输入引起暴发流行。
综上所述,佛山市禅城区登革热病例具有明显人群、时间分布特征,登革热病例以本地病例为主,其中,20~49岁青壮年为登革热高发人群,商业服务为发病高危职业,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9—11月。因此,相关部门应当根据我区登革热的人群、时间、病例来源分布等特征并结合相关危险因素,继续加强登革热的防控工作,防治登革热的暴发流行。
作者声明
疫情:流行特征 篇4
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是流行的主要形式之一, 处置不当将引 发疫情扩 散[3]。本研究拟 对南昌市2010—2013年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进行分析, 旨在探讨聚集性手足口病的发病分布和流行病学特征, 为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 1资料来源聚集性疫情发现和报告来源于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传染病预警信息系统, 托幼机构及学校、辖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聚集性疫情相关信息 ( 包括发生疫情的月份、场所和地区等疫情报告信息, 疫情累计病例数、各类场所病例数等病例信息) 进行核实和现场调查处置。资料统计时间为2010—2013年。
1. 2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定义根据卫生部下发的《手足口病诊断治疗指南 ( 2008版) 》[4]的诊疗标准进行手足口病病例诊断, 按照《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 ( 2009版) 》[5]定义聚集性病例: 1周内, 同一幼托机构或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 或同一班级 ( 或宿舍) 发生2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 或同一家庭发生2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标准为1周内, 同一幼托机构或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
1. 3样本采集及实验室检测由南昌市各县 ( 区)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对聚集性手足口病病例各类样本 ( 咽拭子、粪便或肛拭子) 的采集工作; 由南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采集到样本, 按照《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 ( 2009版》进行肠道病毒、肠道病毒71型 ( EV71型) 和柯萨奇病毒A16型 ( Cox A16型) 核酸检测。
1. 4统计方法采用Excel 2007版对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相关信息进行统计分析, 对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及病原学监测情况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 统计学检验水平为P < 0. 05。
2 结果
2. 1聚集性疫情概况
南昌市2010—2013年手足口病发病数分别为5 524, 4 638, 8 809和4 102例, 发病率分别为116. 87 /10万、86. 68 /10万、174. 18 /10万和80. 02 /10万。
2010—2013年南昌市发生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195起, 累计发病人数586人, 占同期该病发病总数的2. 54% ( 586 /23 073 ) 。其中2010—2013年分别报告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66, 27, 89和13起, 报告聚集性病例总数分别为217, 75, 258和36例。
2. 2聚集性疫情流行病学特征
2. 2. 1地区分布2010—2013年南昌市9个县 ( 区) 均报告了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 195起聚集性疫情主要集中在西 湖区 ( 20. 51% , 40 /195 ) 、青云谱区 ( 17. 44% , 34 /195) 和青山湖区 ( 16. 92% , 33 /195) 等3个区, 疫情病例总数前3位依次为 青山湖区 ( 19.97% , 117 /586) 、西湖区 ( 18. 77% , 110 /586 ) 、青云谱区 ( 18. 43% , 108 /586) 。2010—2013年5个城区报告的聚集性疫情数 ( 137起) 较4个县 ( 58起) 多, 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χ2= 9. 085, P = 0. 028) 。见表1。
2. 2. 2时间分布2010—2013年南昌市手足口病发病报告集中在3—7月和9—10月。2010—2013年南昌市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在各月份均有报告, 3—6月为高峰期, 9月为小高峰期, 分别占总数的75. 90% ( 148 /195) 和6. 67% ( 13 /195) 。其中2010年、2012年高峰期分别为3—6月和9月, 2011年、2013年高峰期分别为5—8月和11—12月。见图1。
2. 2. 3场所分布2010—2013年南昌市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幼托机构共发生133起, 占总数的68. 2% ( 133 /195) 。幼托机构发生疫情起数以2010, 2012年较多, 分别占幼托机构总数的42. 11% ( 56 /133) 和36. 84% ( 49 /133 ) 。家庭内疫情起数以2012年报告的较多, 占家庭内发生聚集性疫情总数的64. 52% ( 40 /62) 。2010—2013年聚集性疫情在幼托机构、家庭内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 ( χ2= 20. 636, P =0. 000) 。见表2。
2. 3病原学分析
2010—2013年针对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及处置, 共采集病例标本367份 ( 包括咽拭子、肛拭子及粪便等) , 病毒阳性标本217份, 阳性率59. 13% ( 217 /367) , 其中EV71型阳性118份, Cox A16型阳性56份, 其他肠道病毒阳性43份, 分别占阳性样本的54. 38% , 25. 81% , 19. 82% 。2010—2013年间聚集性疫情的手足口病病毒型别分布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 ( χ2= 36. 673, P = 0. 000 ) , 2011—2013年以EV71型肠道病毒为主。见表3。
注: ( ) 内数字为构成比 /% 。
注: ( ) 内数字为构成比 /% 。
3 讨论
自2008年国家将手足口病纳入丙类传染病管理以来, 各级卫生部门对该病的防治工作有所加强, 手足口病监测敏感性也大幅度提升, 因此能够及时发现聚集性疫情并采取措施, 有利于控制疫情蔓延。
本调查结果显示, 南昌市不同地区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发生的强度也不相同。总体来说, 疫情数和病例数均集中在城区 ( 东湖区、西湖区、青云谱区、青山湖区、湾里区) , 可能是城区人口集中, 幼托机构的集体单位密集, 易发生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
南昌市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2010年和2012年相较2011和2013年严重, 呈现出间隔式高峰年和低峰年的发病趋势, 低峰年一定程度上可能是因为手足口病发病高峰年后, 较多儿童由于感染病毒形成免疫屏障, 使得疫情趋于平稳。2010—2013年南昌市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发病呈现2个高峰期, 上半年高峰强于下半年高峰, 且每年高峰期不一致。聚集性疫情发病高峰可能与气温、气压、光照甚至雨量等气象因素有关[6]。此外, 手足口病发病高峰一般为5—7月[7], 与2010年、2112年南昌市均是进入3月后即为手足口病聚集性发病高峰期, 这可能与当年南昌市3—4月多为雨季, 空气潮湿、温度较高适于病毒繁殖, 加之室内空气流通性较差, 易于疾病传播等因素有关[6]。
病原学监测结果显示, 不同年份肠道病毒流行优势毒株不同, 2010年以Cox A16型为主, 而2011—2013年则以EV71型病毒为优势毒株, 两种常见病毒可能交替和此长彼伏。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Cox A16为主, 1989年从成年手足口病患者中分离出EV71型[8]。
目前手足口病治疗无特异性药物, 也无疫苗预防, 尽早发现病人、及时住院治疗、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出现、尽量避免死亡是防治的关键[7]。本调查显示, 南昌市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主要发生在幼托机构, 幼托机构内的学龄前儿童是感染的高危人群。这类人群自身对外界致病微生物抵抗力弱, 没有形成良好卫生习惯。加强对幼托机构的管理, 包括晨午检、物品消毒、被褥晾晒、增加保育人员等, 对减少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的发生尤为重要。按照《手足口病聚集性和暴发疫情处置工作规范 ( 2012版) 》[9]要求, 幼托机构发生聚集性疫情后, 应对发病班级采取停课措施, 虽降低了疾病在班级或园内传播的风险, 但增加了患儿或隐性感染者作为传染源在家庭内传播疾病的风险。因此, 做好幼托机构手足口病聚集性病例管理, 对于防止手足口病在家庭内蔓延也有着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
参考文献
[1]朱连开, 陈纯, 陈宗道, 等.广州市幼托机构手足口病流行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 2012, 33 (10) :1214-1216.
[2]陈晟, 周祖木, 林丹, 等.温州市2009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1, 19 (2) :180-182.
[3]孙立梅, 邓爱萍, 康敏, 等.2009年广东省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流行特征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 2010, 36 (2) :1-4.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诊断治疗指南 (2008版) [EB/OL].[2008-12-12].http://www.gov.cn/gzdt/2008-12/12/content_1176057.htm.
[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 (2009版) [EB/OL].[2009-06-04].http://www.gov.cn/gzdt/2009-06/04/content_1332078.htm.
[6]李辉, 胡茂红, 吴景文.南昌市2009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1, 15 (2) :129-130.
[7]戚京城, 李辉, 吴景文, 等.2008-2010年南昌市手足口病疫情分析[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11, 6 (10) :765-766.
[8]ILII YL, ROCKLOV J, NG N.Short term effects of weather on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J].PLo S One, 2011, 6 (2) :el6796.
疫情:流行特征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研究资料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同期的人口学资料来自张家口市统计局。
1.2 方法
对收集到的2005—2010年张家口市的疫情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时间、地区和人群分布进行流行病学分析。
2 结 果
2.1 时间分布
2.1.1 年份分布
2005—2010年张家口市共报告15 367例肺结核病例,死亡22例,平均每年发病2 561例,年平均发病率55.82/10万,年平均死亡率0.08/10万;2005年发病最低,2009年发病最高,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2006年死亡数最高,2009年死亡数最低,死亡率总体呈下降趋势。见表1。
2.1.2 月份分布
2005—2010年张家口市累计发病数12月份最多,为1 569例,占总病例数的10.21%;其次是3、4、6、11月,分别为1 449、1 545、1 409、1 453例。见表2。
2.2 地区分布
从6年的发病情况看,该市17个县(市、区)均有病例发生,其中蔚县发病数最多,占全市的11.53%。发病数居前3位的县(区)为蔚县、宣化县、张北县,这3个县共报告发病4 355例,占全市的28.34%。见表3。
2.3 人群分布
2.3.1 年龄与性别分布
各年龄组均有发病,35岁以上发病明显增高,发病率最高为45岁年龄组(19.66%),最低为0岁年龄组(0.71%)。男性发病10 828例,占总发病率的70.46%;最高为45岁年龄组(20.44%)。女性发病4 539例,占总发病率的29.54%;最高为35岁年龄组(19.63%)。病例以男性为主,男女之比为2.39 ∶1。见表4。
2.3.2 职业分布
从2005—2010年累计病例的职业分布来看,该市各种职业人员均有病例发生,主要发病人群是农民12 363例,占总发病人数80.45%;其次是工人842例和学生570例,分别占总发病人数5.48%和3.71%。见表5。
(例)
(例)
3 讨 论
分析结果显示,2005—2010年张家口市肺结核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发病率波动在40.88/10万~64.55/10万之间,平均每年发病2 561例,年平均发病率55.82/10万。造成发病率总体上升的原因,笔者认为有3个方面:一是随着结核病防治和疫情网络直报管理质量的提高,疫情漏报、不报现象明显减少;二是由于结核病防治机构开展了结核病健康知识的宣传,结核病防治知识相对较高的患者,发病后就会根据自身情况及时就诊[2];三是近几年来政府把结核病作为重点控制的疾病之一,加大经费投人,保证了直接督导短程化疗(DOTS)策略的贯彻落实,病人发现水平和治疗效果不断提高。
张家口市肺结核病例男女性别比为2.39 ∶1,男性明显多于女性,以青壮年农民为主;发病率最高的为45岁年龄组(19.66%),这可能与这些人社会活动多、家庭负担沉重、流动打工、劳累等因素有关[3],这也与该地区农村人口众多、农民生活水平和经济收入较低、缺乏卫生保健意识、农村环境卫生相对较差有关。工人、学生、家政服务和离退休人员在内近20个职业均有发病,提示张家口市肺结核病防治任务的艰巨性。14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较低,仅为0.71%;可能与卡介苗预防接种工作比较扎实有关,也证实了文献关于卡介苗能预防儿童结核病,其保护率达80.80%~93.19%[4]的报道。
综上所述,根据张家口市肺结核病的流行病学特点,笔者认为,采取综合性控制措施,加强结核病防治工作尤其是农村地区工作仍为当前卫生防疫工作重点之一。建议:继续落实政府承诺,体现政府行为,以扩展和保证高质量的DOST策略的实施;继续加强宣传教育工作,通过不同层次、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提高群众对结核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以提高就诊率和发现率;进一步实行严格的结核病患者的归口管理,规范患者的转诊与追踪工作,确保患者得到规范化治疗;应加强全程督导管理,重视治疗过程的宣教工作,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信心,增加患者服药依从性,以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率与耐药病例的发生;应进一步健全三级防结核网络,提高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以促进肺结核病可疑患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将结核病的诊断和治疗纳入初级卫生保健,落实好相关减免政策,为肺结核病患者提供均等化卫生服务,满足贫困和脆弱人群的服务需求。
摘要:目的 分析张家口市2005—2010年肺结核病流行特征,为其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下载该市2005—2010年肺结核病疫情资料,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时间分布、地区分布、人群分布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5—2010年张家口市肺结核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发病率波动在40.88/10万~64.55/10万之间,年平均发病率55.82/10万;一年四季均有发病,以12月最多;各县(区)均有病例发生,其中蔚县发病数最多,占全市的11.53%;发病数居前3位的县(区)为蔚县、宣化县、张北县,这3个县共报告发病4 355例,占全市的28.34%;男女病例比例为2.39:1,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发病率最高为45岁年龄组(19.66%),农民占总发病人数80.45%。结论 张家口市是肺结核病的历史疫区,6年来每个县(区)均有发病,应针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采取综合措施予以预防控制。
关键词:肺结核,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参考文献
[1]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技术指导组.2000年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报告[J].中国防痨杂志,2002,24(2):65-127.
[2]王陇德.结核病防治[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527-555.
[3]王文兰.炎陵县1997—2004年肺结核流行特征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05,12(6):1382-1384.
疫情:流行特征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2014年11、12月,学校通过晨午检发现集中发热疫情和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上报至地段保健科,地段保健科核实情况后上报辖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控中心)。
1.2病例定义发热病例:体温≥37.5 ℃。集中发热疫情指学校及托幼机构在同一班级2天内出现集中发热患者5例及以上,或同一宿舍超过3例及以上[3]。
流感样病例:发热(腋下体温≥38 ℃),伴咳嗽或咽痛之一,缺乏实验室确定诊断为某种疾病的依据。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指1周内,在同一学校、幼托机构或其他集体单位出现10例及以上流感样病例[4]。
1.3实验室检测采集病例咽拭子样本进行流感病毒核酸检测。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3.0和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率的比较采用 χ2检,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流行概况2014年11、12月西城(南)区共报告学校发热疫情34起,其中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3起; 共涉及11所学校、37个班级,共有322例发热病例,总罹患率为24.03%,班级罹患率在12.20%~52.94%之间。
2.2流行特征
2.2.1报告时间分布西城(南)区2014年学校集中发热疫情报告时间集中在11月下旬—12月底,较2013年同期有明显提前和增多,与同时期一级以上医疗机构流感样病例报告情况相符,见图1。疫情报告时间多在每周一、四、五,患者病程为3~5 d,每起集中发热平均持续3 d左右 。 在34起集中发 热中 ,79.41% (27/34)在1周内结案。
2.2.2疫情规模和地区分布在34起集中发热中,发病人数<10人的有22起,10~30人的有11起,>30人的有1起。辖区内43所中小学中有11所学校报告了集中发热疫情,占25.58%。疫情呈现内部聚集性,其中2所学校只有1个班级报告疫情,9所学校2个或多个班级发生疫情;发病班级最多的学校2天内8个班报告发热疫情,共报告发热病例83例。
34起疫情中有21起发生在小学,占61.76%;13起发生在中学,占38.24%。除椿树街道外,其余7个街道均有疫情报告,其中以广内街道最多,占47.06%。见表1。
2.2.3人群分布发病人群以9、10岁(小学四年级)、 12、13岁 (初一年级) 学生为主,分别占全部病例的38.82%和22.67%,见图2。男性病例171例,女性151例,男女比为1.13∶1。
2.2.4病原学检测情况共采集病例咽拭子样本125份,核酸检测阳性90份,阳性率为72.00%,均为甲型H3N2亚型。
2.2.5病例就诊情况及临床表现322名发热学生中147人患病后曾到医院就诊,就诊率为45.65%。体温以中、高热为主,达到38 ℃以上的占80.75%(260/322), 70.81%(228/322)的发热学生符合流感样病例定义 。 临床表现以咳嗽、咽痛和头痛为主,分别占82.92%、 46.58%和34.47%。中学和小学发病学生头痛和四肢酸痛症状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流感疫苗接种情况34起疫情共涉及37个班级1 340名学生,其中462人在本流行季接种了季节性流感疫苗,接种率为34.48%。发病学生中有100人接种了流感疫苗,但其中有22人在发生疫情时接种疫苗时间不足2周。接种疫苗≥2周而接种时间<2周的学生362人中有78人发病,发病率为21.55%。未接种疫苗学生978人中有244人发病,发病率为24.95%。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75,P>0.05)。
2.4疫情上报情况34起疫情均由校医报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再由保健科上报到辖区疾控中心,上报时间与首例病例发病时间间隔:当天的1起,1天的16起,2天的11起,3天的3起,4天的3起。所有疫情均未接到病例就诊医院症状监测疫情报告。
3讨论
2014年流感流行高峰较上一年度有明显提前, 11、12月以来辖区共接到34起由流感病毒引起的集中发热疫情的报告,其中符合流感暴发疫情的3起,均由甲型H3N2亚型流感病毒引起,而2013年同期仅接报1起。全部疫情均在接报当天由地段保健科和区疾控中心介入处置,采取相应措施,有效缩短了疫情持续时间,绝大部分疫情都在较短时间内结案,继续做好流感样病例及病原学监测工作,及时了解、掌握流感活动状况及变化规律可以对学校发热疫情的监测和预警提供参考;信息报告渠道畅通,及时合理处置是疫情控制的关键。
34起疫情多发生在小学,广内地区报告疫情最多, 与其疫情发生学校多为寄宿制有关。发病人群以四年级和初一学生为主,疫情呈现内部聚集的特点。提示人员密集的环境是疫情防控重点[8]。
从发病学生的症状特征分析,流感病毒感染以发热、咳嗽、咽痛和头痛症状为主,体温多在38~39 ℃之间,70.81%的发热学生符合流感样病例定义。中学和小学发病学生头痛和四肢酸痛症状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不同年龄人群对流感病毒感染后的反应程度和描述能力不同有关。
2014年辖区内学生免费流感疫苗接种率较往年有所降低,同时本流行季流感流行起始周较上一流行季有所提前,而学生流感疫苗免费接种时间并无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流感疫苗接种时机相对滞后,造成中小学生接种流感疫苗后尚未产生保护性抗体即已暴露于流感流行季节。在34起疫情中,接种疫苗和未接种疫苗学生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甲型H3N2亚型病毒抗原漂移速率快、疫苗株与流行株匹配程度不佳有关,人群既往免疫屏障针对甲型H3N2亚型流行株的保护效果可能会相对较弱,从而导致本流行季疫苗保护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6]。但仅凭部分疫情数据不能否定流感疫苗的作用,多项研究表明,即使在疫苗匹配度不佳的情况下,流感疫苗亦可产生一定的交叉保护效果,接种疫苗仍然是预防流感的最好方法。
学校—社区—疾控中心三级传染病监测报告系统在疫情发现和报告过程中发挥了主要作用,82.35%的疫情在首发病例出现48 h内报出。2008年建立开始运行的《北京市传染病症状监测信息系统》,通过发病学生就诊和医生有意识的询问,也可能发现聚集性疫情。 在34起学校集中发热疫情中,发病学生就诊率不足半数,且学生居住在不同区县、在不同的医院就诊,对同学情况不了解或描述不清和接诊医生对症状监测询问报告意识不强,都是导致《北京市传染病症状监测信息系统》在发现学校疫情和及时报告方面难以发挥作用的原因。
目前,学校在硬件环境难以改善情况下,以下综合防控措施是学校疫情控制的关键:完善学校传染病报告和应急处置制度[7];做好晨午检和因病缺勤监测,及时发现发热学生并进行居家隔离、治疗;保持环境清洁,做好消毒工作,教室、宿舍经常开窗通风,注意形成对流;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健康教育,提高个人的防病意识和健康素养;提高学生免费流感疫苗的接种率,形成有效的人群免疫屏障;进一步完善学校疫情报告系统, 切实发挥 《北京市中小学校晨午检报告管理系统》和 《北京市传染病症状监测信息系统》的作用,确保集中发热疫情的早发现,早识别,早控制和早处理[8,9,10]。
疫情:流行特征 篇7
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根据自然年份的顺序, 从1991-2014年临泽县法定传染病人工报表、网络报表、卫生县志资料进行数据整理。
方法:1991-2014年全县报告的各类传染病监测资料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统计软件SPSS 16.0和Excel。
结果
时间及发病率统计:1991-2014年临泽县传染病共报告22 770例, 年平均发病率654.64/10万, 24年时间形成两次不规则流行高峰, 第1次1996年983.6/10万、第2次2008年1 284.73/10万, 10年呈现1次流行高峰, 符合传染病流行规律和趋势, 见图1。
类别及发病率统计:22 770例传染病中, 发病数居前第3位的为肝炎、肺结核、痢疾, 合计22 020例, 分别占254.9/10万、209.3/10万、169/10万。其他传染病合计750例, 分别为伤寒0.1/10万、淋病3.5/10万、梅毒8/10万、麻疹5.7/10万、百日咳0.06/10万、脊灰0.03/10万、流脑0.03/10万、猩红热3.7/10万、布病4.3/10万、艾滋病1.2/10万、包虫病0.06/10万。
主要传染病发病率统计:22 770例传染病中, 肝炎254.9/10万 (见图2) 、肺结核209.3/10万 (见图3) 、痢疾169/10万 (见图4) 、梅毒发病277例, 发病率8/10万 (见图5) , 淋病122例, 发病率3.5/10万 (见图6) , 艾滋病10例发病率1.2/10万 (见图7) , 梅毒、淋病、艾滋病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 病例虽然较少, 但是呈现井喷式的发病, 几何形势蔓延, 要引起足够重视。
讨论
本文通过1991-2014年临泽县传染病报告资料进行了系统的统计和分析, 24年共计发生乙、丙类传染病14种, 227 700例, 发病率654.64/10万, 发病前3位是乙、丙类传染病, 肝炎、肺结核、痢疾。24年时间形成两次大的流行高峰, 第1次1996年983.6/10万、第2次2008年1 284.73/10万, 24年出现4次马鞍型流行小峰, 呈现10年1次大流行, 5年1次小流行传染病流行规律。
肝炎发病率254.9/10万, 根据《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报道, 我国2004~2007年各省市乙型肝炎的年平均发病率进行聚类分析。按乙型肝炎发病率高低将我国各省市分为3类。高发地区为西北两省 (甘肃、青海) , 年平均发病率213.5~218.4/10万。临泽县直接高出41.4/10万点, 肺结核发病率209.3/10万, 据中国知网查询, 河北张家界市2007-2012年肺结核病年均98.42/10万, 甘肃临泽远高于张家界的2.12倍。
痢疾发病率169/10万, 据中国知网查询, 安徽省疾控中心对2005-2011年细菌性痢疾发病资料进行分析。发病率波动15.08~27.14/10万, 年均发病率20.50/10万。而甘肃临泽是安徽的11倍。梅毒277例, 淋病122例, 艾滋病10例, 这些病例都是2000年以后发病, 3种传染病平均发病率依次分别5.41/10万、12.45/10万、0.46/10万, 在此之前临泽县的历史上空白报告, 十几年来发病呈井喷式急剧上升, 几何形式增长, 形势不容乐观。
临泽县前3位传染病发病率, 高于全国平均发病水平, 差距较大。居高不下主要原因可能是:甘肃省临泽县农村农民的经济条件落后, 农民人均收入比较低, 应用于医疗卫生投资, 传染病防治, 健康保健方面的经济支撑力度不足;农民经济收入低下导致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生活环境、身体素质下降, 各种疾病发病高;由于健康教育, 健康促进滞后, 农村农民卫生知识缺乏和卫生习惯形成落后等陈规陋习综合因素, 造成传染病高发。建议国家加大对西部地区公共卫生和传染病防治的重视程度, 在制定卫生政策和卫生规划, 侧重传染病防治的支持力度, 在防治经费, 人才建设, 设施建设, 向西部地区倾斜;积极推广成人乙肝疫苗注射, 尤其对特定的人群如儿童、学生、外出劳务开展疫苗注射, 做好新生儿童免疫规划工作, 肝炎防治从孩子抓起;开展全民健康促进行动, 健康教育进家庭、进社区、进学校广泛宣传传染病卫生防治常识, 提高广大农村地区和农民的卫生健康保健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