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流行(通用12篇)
社会流行 篇1
网从社会学的视角看, 语言并不纯粹是一种符络种复杂号系统, 的社会现而是一流象传定。播程因和度此使上, 用体语在现言一了的行特征, 社会的是一个特集体心理语□定时韩像。特别是随着代的社会镜的玉花互语发言生联的了网传根的播本出形现式变, 社更化, 多社会成员提网络传媒为会平台, 供了语同时也深言交流的镜刻的文地使拟影用通响形过了式分。析语网言本像络流行语的产和传播特点, 对生
其所透视的社会镜像进行解读。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
网络流行语是指以互联网为载体而广泛传播的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鲜活语言形式。因此,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不仅有技术方面的因素, 也是语言系统对社会现实最直接、最敏感的反应。首先,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催生了虚拟的网络社区, 作为这一社区的主要成员, 年轻人特有的灵感和创造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挥, 表现在语言的使用上, 就是一些新鲜、时尚的词语开始风靡网络, 并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青睐。例如, “雷”一词就被网民别出心裁地对现有词义进行了扩大, 从而造就了网络热词“被雷到”, 用来形容极度震惊和无奈 (1) 。其次, 网络交流的即时性也为一些词语的流行创造了条件。在互联网时代, 生活节奏进一步加快, 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交流信息成为网民热衷的事情, 于是人们开始使用一些简洁、省略的语言形式, 以简单的符号传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内涵。例如, 在英文网络聊天中, 人们通常使用“ASL” (Age、Sex、Location的缩略形式) 询问对方的年龄、性别和处所, 这不仅与使用键盘打字的网络交流习惯有关, 而且也便于信息交流速度的提高。
从语言自身的特点看,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反映了语言演变的自然过程。历史语言学的研究表明, 语言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总是在使用中发生变化。网络语言实际上就是一种特殊的语域, 反映了这一特定语境下语言使用的变化, 其中一些新词新义必然会冲破语言现有的规范。需要指出的是, 语言系统自身拥有一种过滤功能, 并非所有的网络词语都能成为语言词汇系统的一部分。许多网络词语的使用范围仅仅局限于临时性的网络聊天, 脱离了这一语境就无法被人们所理解。例如, 在网络语言中, “天才”可指“天生的蠢材”、“不错”可以表示“长成这样子真的不是你的错”等。这些网络语言极具诙谐意味, 体现了网络环境下人们使用语言的那种无拘无束的心态。不过, 尽管人们在网络聊天时可以借此表达一种轻松幽默的心情, 但却很难真正用于现实的语言交际之中, 如果一味挖空心思追求新奇, 就会违背语言本身的发展规律 (2) 。
网络流行语的传播特点
网络流行语的广泛传播与其所特有的文化内涵是分不开的。首先, 网络是一个公共空间, 其特点是最大限度地为私人提供了话语权, 并由此形成了独特的网络文化。在这种文化中, 虽然网民的身份是虚拟的, 但在信息交流过程中的作用不可忽视。与传统的信息载体不同, 网络具有互动性, 众多网民对同一事件的关注往往会将一个简单的词语在网络上迅速流传, 在这个过程中, 网民一方面是流行语的传播受众, 另一方面也是流行语的广泛传播者, 这与传统媒体中的信息传播有着本质的不同。其次, 流行语的传播也与网络文化中的模因效应有关。所谓模因是指一种可复制的因子, 与生物学的基因有着类似的性质, 基因通过遗传而繁衍, 而模因通过模仿而传播 (3) 。模因的最大特点是可以在短时间内对同一个因子进行大量复制, 表现在语言上就是一些新出现的词语通过网络被迅速模仿和传播, 从而形成网络流行语的独特传播方式。例如, 上海闽行区的楼房倒塌事故发生后, 网络上开始出现“楼倒倒”这一流行语, 随着其他地方建筑质量问题的频发, 人们迅速模制出了“楼歪歪”、“楼脆脆”、“楼断断”、“楼薄薄”等。由此可见, 模因的复制功能不仅有利于信息的记忆和储存, 而且能够引发人们对相关事件的联想, 是网络流行语广泛传播的潜在动力。
网络流行语的社会镜像解读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传播不是偶然的, 而是一个特定时期社会群体心理的反映, 同时折射出了社会生活的一种现实状态。那么, 我们应该如何解读网络流行语这一独特的社会镜像呢?首先, 透过网络流行语的表面含义, 我们可以发现其背后所揭示的某种集体情绪。例如, 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 许多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率出现了下滑, 然而, 2009年7月, 有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在网上发帖称, 自己“被就业”了, 就业协议书上赫然是一个从没听说过的公司名称和该公司的公章 (4) 。原来, 是学校为了提高就业率的统计数字而采取的一种措施, 从此, “被就业”一词开始在网络上流行。实际上, 汉语中的“就业”一词是不能用于被动结构的, 这种调侃的用法恰恰说明了当下人们对许多社会现象的不满。近来, 一些类似的“被”字结构也频频出现在网络上, 如“被全勤”、“被小康”、“被自杀”、“被痊愈”以及“被增长”等, 模因的复制作用进一步放大了人们的不满情绪。不过从另一方面看, 网络流行语也具有社会减压阀的作用, 为公众的情绪提供了表达的方式和渠道。网民通过这种独特的方式对一些社会现象发表自己的意见, 反映了现代社会人们公民意识的觉醒, 与传统社会相比, 显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因此,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 对待网络流行语的态度不能采取一味的否定态度, 而应当予以正面的舆论引导。另外, 虽然许多网络流行语不符合语言的规范和逻辑, 我们也应当对此采取适当的宽容态度, 因为语言本身就是约定俗成的, 随着时代的变迁, 一些曾经流行一时的网络语言可能会被人们遗忘, 而一些记录社会典型事件的流行语则可能会进入语言的词汇系统, 成为我们日常用语的一部分。
注%释:
参考文献
[1]顾源:《社会学视野下的网络流行语分析》, 《理论界》, 2009 (7) 。
[2]彭嘉强:《尊重创新讲究规范》, 《语文建设》, 2001 (8) 。
[3]武小燕:《山西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研究生论文专刊) 。
[4]新华网, 《网语新词“被就业”的背后》,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9-07/19/content_11730687.htm
社会流行 篇2
摘要:在瞬息万变今天,社会高度发展,流行音乐也跟随着社会的脚步不断向前发展。流行音乐越来越成为大众喜爱的艺术形式,因而它的社会作用也越来越凸显。本文通过流行音乐的概述、主要风格与特性的研究分析,探讨流行音乐的社会功能。
关键词:流行音乐特性社会功能利用发展
一、流行音乐概述
流行音乐指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美国黑人的Blues音乐为基础,最初以商业为目的,发展至今有着众多风格及多方面融合的调性音乐体系。
流行音乐源于西方,它是19世纪的产物,在20世纪的前几十年得到迅速发展。西方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的流行音乐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美国是世界上流行音乐最发达的国家,也是流行音乐的主要发源地。如今,世界各国的流行音乐形态基本上都是在美国流行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流行音乐在一百多年的发展中,已逐渐发展成了有别于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的音乐体系,具有很高的学术性,以爵士和声、拉丁音乐节奏、非洲音乐节奏、现代编曲技术为理论依据,其特点为风格多样、节奏相对比较复杂、音色多样。包括所有的民间音乐种类,发展风格也不受局限性。
二、流行音乐主要风格与特性
流行音乐风格包括通俗音乐、叮砰巷歌曲、爵士乐、乡村音乐、说唱乐、摇滚乐、拉丁音乐等。通俗音乐是一种非固定音乐风格流派,它的特点是通俗易懂,与大量风格进行融合。叮砰巷歌曲一般都由白人专业作曲家所创作,内容以爱情为主,充满浪漫情调,或略带怀旧、伤感,或比较欢快、风趣,主要表现生活中阳光的一面,表现形式大都采用“节歌-叠歌”形式,歌唱性的旋律、不复杂的节奏、自然音体系的和声。爵士乐以多种形式呈现出繁荣景象,其乐曲风格极其耀眼,节奏一般以鲜明,强烈为主,从根源布鲁斯、拉格泰姆,经过新奥尔良爵士乐到爵士乐、摇摆乐、主流爵士、比波普、现代爵士到自由爵士及电子爵士。乡村音乐融合了传统民谣音乐、凯尔特音乐、福音音乐及古时音乐。乡村音乐的曲调,一般都很流畅、动听,曲式结构也比较简单。多为歌谣体、二部曲式或三部曲式。说唱乐主要特点是以机械的节奏为背景,快速地念诵一连串押韵的词句。从音乐上看,它的音乐比较简单,有很多重复,多半没有旋律,只有低音线条和有力的节奏。拉丁音乐是从美国与墨西哥交界的格兰德河到最南端的合恩角之间的拉丁美洲地区的流行音乐,是以多种音乐的融合而形成的一种多元化的混合型音乐。
流行音乐具有大众性、时尚性、新奇性、娱乐性、商品性、参与性、即兴性等特性。可以说“大众性”是流行音乐与生俱来最为关键的特点之一,也是流行音乐的社会基础所在。既然流行音乐能适应时代发展的步伐,与最时尚、最流行的物质紧密相连,那么“时尚性”也就可以说是流行音乐具有的一个独特的美学特色。流行音乐作为一种主要以满足消费为目的的商业化的娱乐音乐,新奇性是流行音乐的基础。流行音乐中的通俗音乐注重和强调自身的娱乐消遣性,“娱乐性”是通俗音乐的重要特征与功能。流行音乐的“商品性”体现在流行音乐的传播载体是以作为大众文化消费品的各类录音磁带唱片为主的,在市场经济下,由于生产者面对的是一个巨大的商品市场,他们必然会以赚取利润作为他的最终目标。流行音乐部分风格,有其是通俗音乐,旋律易记易唱,演唱时可以满足自我的情感宣泄,产生自我陶醉感,从而获得一种创造性的满足感。这就使得流行音乐的可参与性大大增强。即兴性是指在流行音乐的表演过程中,经常会根据现场的情况,即兴地进行一些创意性的东西,无论是语言、动作、旋律中的变奏等等。即兴是一次性不可再现的时间光点,是流行音乐中最值得期待和最富创造力的东西。
三、流行音乐的社会功能分析
流行音乐具有认识功能。大众们接触的更多是流行音乐中比较通俗化的声乐曲,也就通俗歌曲。其歌词表达通俗易懂,感情体验单纯直接,可以最大程度的将音乐艺术具体化,使听众得到生动而相当准确的印象。这也是流行音乐之所以接受群体庞大的一个主要原因。流行音乐的传播可以让听众接受歌曲表达的信息,带领听众认识一种新的文化。例如周杰伦的《青花瓷》,旋律向听众传播了中国风的音乐文化,歌词向听众传播了青花瓷的文化,能够使大众通过歌曲得到对文化得到深刻的认识。
流行音乐具有教育功能。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流行音乐作品中所反映的创作者对现实生活作出的政治、道德、伦理等方面的评价,这些评价和认识被听众所认识和接受,就能教育和影响听众。具有教育意义的流行歌曲比较多,例如李宇春的《和你一样》,这首公益性质的流行歌曲能够教育人们坚强与善良;beyond的《真的爱你》和容祖儿的《世上只有》能够使听众感受到母爱的伟大,教育听众亲情无价,要珍惜母爱,“寸草心”要报答“三春晖”;范玮琪的《最初的梦想》和张雨生的《我的未来不是梦》传播的是一种坚持和相信的信念,能够教育和激励听众不断前进,永不放弃;Sister Act的《I will follow him》这首索尔音乐,教育听众要有一颗虔诚的心,坚持永远的梦想。
流行音乐具有审美功能。审美功能主要表现为它可以使欣赏者感到身心愉悦,并达到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的目的。流行音乐中艺术性较强、并受到群众喜爱的流行音乐作品,以及一大批流行音乐创作者在尝试与古典严肃音乐、传统的民族音乐结合来创作的作品,都必将大大提升流行音乐作品的审美品质,增强流行音乐的审美功能。流行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在轻松享受音乐的同时提高人们的音乐审美水平。庾澄庆的音乐就能带给听众美的欣赏,他多样的曲风,例如爵士风格的《老实情歌》、拉丁风格的《我最摇摆》、蓝调风格的《似水年华》、乡村风格《情非得已》等,带给听众美的享受。庾澄庆是个全能性的歌手,他的歌曲能够带给听众美的享受。流行音乐一直向着高品质的方向发展,做得越来越精致,品位越来越高。受到这样的音乐的熏陶,人的审美水平自然而言也就能够得到提高。
流行音乐具有消遣娱乐功能。流行音乐以其通俗易懂而传播广泛,容易接受,因而也能让广大群众用以作为娱乐消遣。卡拉OK的出现,人们由原来被动的文化欣赏者成为文化的参与者、甚至是文化的创作者,流行音乐也恰恰就是借助自己的消遣娱乐功能成为缓解大众紧张心理压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并通过休闲娱乐的方式丰富和充实了大众的闲暇时间,使大众在消费的同时得到快乐和惬意。在社会压力日益增大的今天,流行音乐的消遣娱乐功能更加凸显。人们乐意花费更多资金在音响设备上,人们愿意花费更多时间去精选自己喜爱的流行音乐,人们愿意在休息时间到卡拉ok厅去消遣,这些现象都能够说明,流行音乐的消遣娱乐作用相当强。
流行音乐具有交际功能。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交流十分发达的社会,这种信息交流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人际之间的交流无疑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除了信息交流,人们还有情感交流的需要,而流行音乐因其自身所具有的通俗性、娱乐性、参与性强等文化特征成为人际交往中的一个重要方式。尤其是KTV 等娱乐产业的兴起,更是将流行音乐的交际功能大大加强。人们以流行音乐为中介,交流了感情,拉近了心理距离,在得到审美、娱乐的同时,也获得了改善和增进人际关系的益处。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流行音乐多风格多元素的融合,使得人与人的交流更加的密切。著名的歌手或者乐队的世界巡回演唱会,以及音乐作品通过互联网的广泛传播,使得世界各地的人能够因为共同的音乐爱好而得到很好的交流。不少不同地域的人因为共同的音乐喜欢成了好朋友,甚至有不同地域的青年因为共同的音乐爱好成为了恋人。事实表明,流行音乐具有强大的交际功能。
流行舞特质及其社会功用探析 篇3
关键词:流行舞 特质 社会功能
流行舞作为一种舞蹈的种类,它与其他舞蹈的不同就体现在“流行”一词上,“流行”意味着某种事物、行为或是观念传播较为广泛,被大多数人接受且盛行。这一概念中蕴含着几个信息,一是这种流行的对象是被大众所接受和喜闻乐见的,因此他才能盛行和流行;二是这种流行的对象他能够被大众接受,这就间接说明它并不是一般人难以触及的高级文化,但它也不会是低俗的文化;三是流行的对象流传于大众之间,但实际上这些流行事物往往也是大众所创造的。因此可以说流行舞是一种在世界各地空间内,被广泛接受和认可,大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舞蹈,主要包括拉丁舞、爵士舞、踢踏舞以及街舞等。
一、流行舞的特质
非专业的娱乐性。流行舞既不是民间舞蹈也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艺术舞蹈,因而其才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而流行舞的发展之初也并不要求舞蹈者有多少舞蹈知识素养或是高超的舞蹈技术技巧,他最初的目的也不过为了让舞者自身在舞蹈的过程中获得一种愉悦,并与此同时能够娱乐他人,因而流行舞具有很强的娱乐性质。而且流行舞本身的节奏大都较为明快轻松,节奏感十分强,属于一种外放型的舞蹈,舞者奔放、有力的舞蹈动作伴随着音乐,极易营造出一种渲染他人的热烈气氛,让人感到精神上的愉快和放松,这也与西方的芭蕾或是中国古典的戏曲舞蹈那种优美、含蓄是不同的。
直白的情感表现性。在中国的古典戏曲舞蹈表演之中,对于人物情感的表达是十分含蓄复杂的,例如表达少女的喜欢,大多是通过手部等细节动作以及眼神和身形的变化来表现,而在流行舞之中感情的表达则直白和强烈,它对于大众的吸引力也正在于此,它的情感表达是简单直接和质朴的,并不需要观者花费大量的经历去关注舞者的细节动作,进而推测出舞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而流行舞者也不必去注重通过何种动作才能演绎内心情感,他们往往都是直接通过肢体的动作来表达情感,就像我们听到了节奏感强或是喜爱的音乐,身体会自发的随着音乐节奏而晃动一样。
鲜明的肢体律动性。舞蹈就是通过肢体动作来表达情感、塑造人物形象以及烘托舞蹈主题的一种艺术,但流行舞的舞蹈动作相比其他舞蹈更加注重肢体的律动性,而这种律动性的讲求来自于其与音乐的密切配合,舞蹈者往往是随着音乐节奏的起伏而律动身体各个部位,与音乐表现出强烈的贴合性。
舞蹈形式的自由性。流行舞主要流行在大众之中,大众喜爱流行舞并不是演绎某种作品或是表达某种思考与深刻的情感,而是较为纯粹的追求一种愉悦,因而流行舞较为活泼、愉快,并没有过多的形式上的束缚,而且在发展的过程中流行舞表现出很大的包容性与借鉴性。但流行舞形式表达的自由并不是说毫无章法,它在自由律动之中又有一定的规律性。例如拉丁舞舞步和摆臀动作有着自身的规律特点,爵士舞则在步法和位置上借鉴了芭蕾舞。
二、流行舞的社会功用
高雅的舞蹈艺术自然能给人美的感受,但要想透彻高雅艺术之美,欣赏者必须有着相关的知识储备和一定的欣赏水平,而且艺术舞蹈是由专业的艺术演员来表现,这就使得艺术舞蹈无论是在表演还是观赏上对于大众来说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大众舞蹈则不同,大众舞蹈的直白性、自由性以及娱乐性等特点,使得欣赏者不必去严肃思考舞蹈的内涵,而且很容易被舞蹈者的感情所感染,而流行舞舞者在入门之初也不必学习高深的舞蹈艺术理论,其入门门槛并不高,很适合大众学习。这一切就使得流行舞流行于大众之中,并对现实的社会生活发生一定的作用。
社交功能。舞蹈不像语言那样有着文化以及思维的隔阂,它如同音乐一样,在情感表达上有着人类共通性的优势,就像我们经常听外国流行歌曲,但并不明白歌词说的是什么,但其歌曲旋律还是会打动我们,而流行舞蹈也是如此,即使语言不通,通过肢体动作我们可以感受舞者的感情表达,舞蹈本身就不是倚靠语言的艺术,这也就为舞蹈的社交功能打下了基础。流行舞最初大都起源于民间的一种集体舞,因此流行舞的最初表演形式也是集体舞蹈,在集体舞蹈中,人们需要相互配合和信任,这就加强了人们之间的情感交流,起到了社交的作用。即使后来流行舞发展为双人舞等形式,其社交功能也没有减弱,例如交谊舞就是由男女双方来共同完成,这一舞蹈的配合过程也就是男女情感交流的一个过程。人们在流行舞中能够不受国家、地域以及语言的限制來表达和交流自己的感情,因此流行舞的社交功能是极大的。
娱乐功能。流行舞的非专业娱乐性决定了流行舞的娱乐功能,它并不像传统舞蹈那样有着明确的分类以及遇到要求,而是无拘无束、随心所欲的,以表达自己的情感为主,因此个人可以在流行舞中宣泄自己的情感,达到娱乐放松的目的,而且它是一种较为自娱性的活动,因而人们可以自己决定参与与否。如今不论是在国外还是国内,流行舞都收到普通大众的喜爱,例如街舞因为其时尚性和观赏性极强,就吸引了大批的青少年去学习和表演街舞,并已经成为他们重要的娱乐方式之一。
健康功能。舞蹈是通过肢体动作来完成的艺术,因而在练习和表演舞蹈过程中,必然会起到锻炼身体,提高体能的作用。流行舞可以算一种有氧运动,在舞蹈的过程中,人的肌肉与关节部位会被较多的应用,因而也能得到更多的锻炼,而且舞蹈讲究协调性、平衡性以及灵活性,通过舞蹈练习也可以提高身体的素质。除了生理上对身体能够起到保健功能外,舞蹈对于人的健康还可以通过心理方面体现出来,现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往往每天都面临着各种压力,而通过流行舞的练习和表演,可以缓解人精神上的压力,让人们在舞蹈中宣泄情感压力,获得愉悦,从而保持心情的愉快和心理的健康。
论流行音乐的社会功能 篇4
流行音乐通常是指人们喜闻乐见, 且能自己参与表演的一种音乐形式, 是一种不需要经过严格训练的音乐。在一些专业的权威理论著作如《中国大百科全书》 (音乐舞蹈卷) 中对流行音乐 (通俗音乐) 是这样解释的, “通俗音乐泛指一种通俗易懂、轻松活泼、易于流传、拥有广大听众的音乐。它有别于严肃音乐、古典音乐和传统的民间音乐, 亦称流行音乐。”流行音乐多取材于人民群众日常的生活和感情, 歌词较为口语化, 音域适当, 令人感到自然、亲切, 形式短小、通俗, 易记易唱, 有广泛的参与性, 具有平民化和大众化的特征, 适应广大人民群众的音乐需求。
一、流行音乐的社会地位
流行音乐作为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泛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在当今乐坛, 流行音乐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越来越多的各层次的人群热衷于流行音乐, 这是由流行音乐自身的特点决定的。我们发现, 流行音乐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 流行音乐“借助现代文化工业日臻完善的传播手段和复制技术手段”迅速改变着我国社会音乐文化的格局。流行音乐是以满足社会需要而产生与存在的, 所以人民群众需要什么样的音乐就会出现什么样的作品来让人民群众欣赏和传唱。从出现到现在, 流行音乐自身在不停地随着社会的变迁而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自己。
流行音乐作为音乐学科的一个分支, 它与其他的音乐体裁一样, 都是音乐艺术的一种形式。欣赏交响乐或古典乐等一些严肃音乐, 需要我们必须具备一定的音乐素养与深厚的音乐知识, 才能够真正地听懂大师们所要表达的情感与内容。但是, 聆听流行音乐却没有如此高的要求, 因为流行音乐的旋律简单, 且朗朗上口, 很容易被人记住。正是流行音乐在社会中这种平民化和大众化, 会让听众听起来觉得音乐离自己很近, 似乎就是在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诉说着自己的心声, 是自己心中的独白, 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感情去解读自己喜欢的歌曲。无论是否经历过专门的音乐训练都能够演唱和欣赏流行音乐, 这完全是由于流行音乐通俗易懂、易学易唱、旋律清新优美、风格多样的人民群众性的特征, 同时也注定了流行音乐成为一种潮流与时尚、成为一种众星捧月的艺术形式。由于流行音乐合乎时代发展的规律和迎合人民群众口味的特点, 促使了流行音乐自身不断地变化与发展, 不断地创新和完善, 从而在整个音乐领域牢牢占据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而且成为时尚的宠儿。在流行音乐自身的发展和传播过程中, 它所展现的引导力度和影响范围也同样是不容忽视的。这也从一个方面证明了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即艺术来源于生活, 艺术又能动地反映与影响社会生活。
二、流行音乐的社会作用
流行音乐的社会作用较为突出的表现为其教化功能, 所谓流行音乐的教化功能是指流行音乐对人的内心世界、思想情操、道德品质、人格魅力等精神素质方面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从音乐美学角度来看, 流行音乐的独特性源自审美特征的独特性。它固有的平民性、新潮性和宣泄功能等美学特征, 拉近了演唱者和听众之间的距离、产生互动, 且能引发共鸣。这种互动、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感染人, 具有较强的教化功能。
(一) 陶冶情操, 在轻松享受音乐的同时提高人们的音乐审美水平
流行音乐以平民化的音乐语言, 平白直叙的表达方式, 生动活泼的韵律以及不拘一格的演唱形式, 可以使欣赏者在轻松愉快欣赏、享受音乐的同时, 增强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音乐影响人的思想行为不同于填鸭式等硬性方式, 它是一种软力量。在音乐史上有记载的例子, 如孔子听《韶》后, “月不知肉味”, 并不是某人命令他失去味觉, 不准食肉, 而是音乐特有力量的体现, 也可以说是潜移默化。虽然这是各种音乐形式起作用方式的共同性, 但是流行音乐潜移默化的更为明显。例如现在比较流行的“班得瑞”的乐曲, 大大提高了人们对器乐作品的欣赏和审美能力。一些励志歌曲如《男儿当自强》、《真心英雄》、《铿锵玫瑰》等等, 每当人们听到这些歌曲, 就会被其中的豪情万丈所打动, 充满活力和激情。特别是在心情沉郁、低落的时候, 听到这些歌曲就会为之一振, 充满激情。
(二) 流行音乐为人们提供心理解压方式并能健全个体的人格
音乐欣赏是欣赏者通过聆听音乐, 从中获得音乐美的享受、精神愉悦的一种活动。在这个活动过程中, 欣赏者在听觉感应的基础上, 通过个体的心理感应达到一种共鸣和情感的升华, 从而使消极的情绪情感得以疏导, 心境得以变得平和。欣赏音乐的过程是一个美的享受过程, 也是一个心灵净化、精神升华的一个过程, 欣赏者的个人情操和品格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 且在这个不断接受美的过程中, 完成个体的人格塑造。
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之下, 人们在生活、工作、学习中会遇到各种各样问题, 面对各种各样压力, 特别是青少年学生, 在世界观、人生观没有完全建立的前提下, 他们对具有文化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歌曲、民族歌曲、戏曲等产生抗拒。而流行音乐是一种时尚的娱乐方式, 容易模仿与参与, 使青少年获得感情的共鸣, 为青少年搭建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使青少年能够表达和调节自己积极和消极的情绪。流行音乐满足了青少年在青春期的心理需求, 为青少年放松心情, 缓解学习压力提供了宣泄方式。
百家争鸣的流行音乐作品构成了丰盛的音乐文化宝库, 它既满足了人们追求真、善、美的需求, 又使人们在不断发展和自我完善过程中获得情感的升华。如歌曲《我的中国心》、《红旗飘飘》使人们为祖国的强大而自豪;《让世界充满爱》唱出了人们对世界和平的向往;《常回家看看》充满了温情, 每当唱出这首歌时都会想到自己的父母, 充满了暖意。这就是音乐的心里内化作用, 通过对健康的流行音乐欣赏、演唱, 使人们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和人生观、世界观等等方面得到升华。
(三) 流行音乐在传播中塑造着现代人的综合素质
当今社会中流行音乐的传播、演唱随处可见, 可以说, 只要是有人烟的地方就会有流行音乐的存在, 只要有音乐播放的地方就会有流行音乐的传播, 这就体现出流行音乐的一个较为重要的特征较强的参与性。流行音乐的音域适当, 旋律易记易唱, 结构简单, 聆听每一首歌曲的时候所产生的共鸣都极具有个体性, 每一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诠释歌曲的涵义, 从而能够获得创造的满足感。
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渴望有着较高的综合素质, 他们会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弥补自己综合素质上的不足, 但很多人对于音乐修养上的缺陷却不知从何入手。因此, 弥补音乐修养的缺陷成为了人们重要的追求, 特别是大学生们。而流行音乐的出现, 比如说卡拉OK的演唱可以弥补演唱技巧方面的问题, 吉他、贝司、电钢琴、萨克斯、电吉他等现代乐器, 成为当代大学生们学习乐器的首选, 也成为他们提高自身音乐修养的重要手段。而现今较为流行的网络音乐, 也为大学生们的音乐实践提供了平台。对网络音乐的参与创作, 不仅仅提高了他们在音乐方面的知识, 也相对提高了计算机的应用能力, 流行音乐的广泛传播将影响和塑造着当代人的综合素质。
三、小结
流行音乐的存在和发展不仅仅是因为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也同样是因为它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可以说流行音乐满足了社会大众的音乐需求, 反过来社会又造就了流行音乐的繁荣。流行音乐的特点决定了其具有纾解社会压力、提高人民群众审美水平和提高全民素质的作用, 是社会发展中的一支重要的文化力量。在当今中国现代化加速发展和社会转型日益深化, 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凸显, 生存竞争的压力造成人们精神上日益焦虑和空虚的特殊时代, 充分发挥流行音乐的社会作用对全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浩《刍议流行音乐的教化功能及其异化》【J】.《中国音乐学》2006.03.
[2].杨春景《流行歌曲的文化审视》.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2.
[3].李广《音乐与素质教育》【J】.山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04.
日本动漫流行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篇5
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姓名:邢增果
学号:201424030146
日本动漫(漫画、动画)我想,对我们大到大学生,小到幼儿园的小孩,都是极有诱惑力的作品。就我个人而言,小时候最喜爱的日本动画是《犬夜叉》和《名侦探柯南》,每次放学后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守在电视机前等待着它们的播放,每天都有所期待。日本漫画我是高中才开始看的,但只是零零碎碎的看。上大学后我是看的最疯狂的,基本把视频里能播的全看了一遍,有些甚至看了三四遍。不得不说日本漫画就是有一种魔力,能够在无形中吸引着你。有时候看完了,会让你思考,会让你有所启发、感悟,影响着你的思想。日本动漫对我个人的影响可以说挺大的。所以我想,日本动漫的流行对当代社会的影响也是不小的。所以,接下来我们就探讨日本动漫流行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一、日本动漫的发展史
对于日本动漫的了解,只要是中学生大学生甚至是工作中的人们,大部分人应该都能说出几部日本动画吧!《新世纪福音战士》,《灌篮高手》,《蜡笔小新》,《名侦探柯南》,《哆啦A梦》这些应该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吧!1946年,手冢治虫的《新宝岛》问世,大受欢迎,迈出了成为现代主流映像漫画的第一步。长谷川町子的《海螺》从1946年4月起开始在名古屋、札幌、福冈的三家地方报纸上连载,这些作品揭开了战后日本漫画的帷幕。他们两人在战后昭和漫画史上都是拔尖的高手,地位极为崇高。尤其是手冢治虫对日本之外的漫画界也影响深远,他利用电影运镜手法,使漫画映像有了革命性的变革!手冢的漫画大大超越二战前的故事漫画,其成功的秘密就在于他的漫画画面构成具有显著的特征,即运用电影的拍摄技巧。他制作的画面如同电影镜头拍摄一样,有变焦、广角、俯视……变幻无穷,令读者爱不释手。手冢治虫追求的是漫画与电影艺术的有机结合。
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的作品,不但风靡日本本土,就是越洋过海来到中国大陆也一样受欢迎.他的《再见萤火虫》更是成功登陆欧美,风靡世界,让世界多少人为之落泪。它所重视的不是面相的可爱,服装的漂亮,也不是单纯的逗笑,而是给人更深层次的感受,在小孩眼里,它是一种趣味,给你希望与梦想,告诉你成长的道路,而在成年人眼里,它则是一种回忆,让你拾回失去的童真,想起那被遗忘的过去……而且在画面上对场景的细致刻画,气氛描写,人物动作,内心的感触,表情的讲究,分镜的运用还有配乐等等,都能让你置身于童话世界。
二、日本动漫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一、积极的影响
在动漫迷大军中,青少年的阵容最强大。青少年自然就是漫画读物最忠实也最基础的消费群。那么,赶潮流的青少年喜欢哪些漫画呢?据一次随机调查显示,男生喜欢看战斗科幻类漫画,女生则钟爱少女漫画(一些有暴力倾向的女的比较喜欢看战斗科幻漫画)。对此,问卷调查表明,其中,喜欢《火影忍者》者居多,达65.48%。《网球王子》、《海贼王》、《灌篮高手》次之。另外《犬夜叉》,《浪客剑心》,《名侦探柯南》的受欢迎程度大概在34%-47%之间。最为普遍的一个原因是日本漫画的搞笑,幽默,轻松吸引了青少年的视线。调查显示,平均每20个青少年中便有18个觉得日本漫画搞笑,幽默,使人觉得轻松愉快。由此可见,在沉重的学业压力之下,大部分青少年以轻松搞笑,具有幽默感的漫画和有积极向上意义的漫画作为调节剂。大部分日本漫画营造的是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使人放松心神,调节身心。同时还能起到缓解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压力、有利于青少年的个性的张扬, 增加参与意识。
二、消极的影响
动漫作品深受青少年的喜爱, 但也有网上流行的动画内容参差不齐, 其中不乏充斥了暴力,色情, 迷信, 反动的东西, 有些青少年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受到了精神的毒害。青少年的心理需要是多样的, 其心理特征是动态多变的。在动漫的世界里, 他们出现逃避现实, 游戏人生, 意志消沉等等不良现象。从而也导致了一系列的浮躁化、世俗化甚至庸俗化的言行。首先,容易导致了青少年对人生的认识肤浅。动漫作品轻松诙谐, 很有趣, 动漫的题材本身也很轻松, 再加上在动漫作品里很少涉及严肃的内容, 一切为了观者的享受出发, 在教育性上有着很大的缺失, 这些都让青少年误以为追求享乐是人生的目的, 把世俗的观念当作人生价值的真谛, 在失去了根本方向之后无法区分或者不愿意区分哪些流行文化是社会生活必需、哪些仅仅是休闲娱乐, 只是盲目地跟在流行文化后面跑,更多地关注外表的时尚而忽视文化内涵的提高,追求感官享受而不是美的陶冶。其次,观看动漫过多易导致青少年沉迷于动漫的虚拟性, 行为心理幼稚化从青少年迷恋动漫中还可看出部分青少年脱离现实, 社会情感建立不健全, 迷恋虚幻世界,不愿面对现实世界。他们宁愿沉浸在动漫的虚幻世界里不能自拔, 也不愿意接受现实生活。这反映了青少年的现实生活有很多困扰他们的东西。多疑、害羞、闭锁、社交恐惧使得他们惧怕人际交往。同时沉迷于网络和动漫又加重了他们的人际交往紧张情况, 形成了恶性循环。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动漫对于当代社会尤其是当代青年的影响可谓褒贬皆有,从总体上来看,相比于国产动漫而言日本动漫有其优秀之处。日本动漫额写实风格和原创性无疑是日本动漫走向世界的根本原因。不管是国产动漫还是日本动漫我们都应该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
在动漫如此发达的今天,日本动漫依然以稳健的脚步不断发展着,不断超越着,在各方面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日本动漫在国际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但却从未停下过,一只在寻找进步。现在动漫产业已经成为日本的支柱产业之一,日本动漫也早已充斥着中国市场。在这种形势下,我们要保持清醒,冷静地思考中国的动漫产业为什么一蹶不振。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中华传统文化存在着许多令人津津乐道的佳品。中国人引以为傲的璀璨文化为什么今天会发展成这个样子?我们不仅没有走出中国市场,却被日本动漫抢占了本土市场。
他山之玉,可以攻石。日本的动漫产业在不断地创新发展着,并推动着全球的动漫业,深深影响着世界。中国可以从日本动漫中获取去多有益的借鉴,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一发展壮大本国动漫使其走向世界。
春晚流行语的社会语言学研究 篇6
【Key words】catchwords; rhetorical devices; sociolinguistics
【摘要】春晚是流行词语诞生与使用的一个主要平台,而春晚语言类节目中所体现的流行词语则占据了一席之地,它是春晚流行语的典型代表,同时也是我国当代社会流行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通过对流行语的观察与分析,可以更加有效地掌握语言的变化规律,促进语言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流行语 修辞方式 社会语言学
1. Introduction
Catchword, as a language symbol, is the immediate language phenomenon which can reflect the social changes or the social psychology.
CCTV Spring Festival Gala (hereafter referred to as SFG) is always the best sample for language study.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ur society, the demand for the spirit part of SFG also has been lifted to a new height. People are watching the show with a critical eye. With the increasing adoption of internet catchwords in SFGs, the curious and enthusiastic audience gather online to predict the choices of the catchword in SFGs.
2.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atchword
2.1 Timeliness
Timeliness means that the vitality of catchword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time. From the definitions in the previous chapter, we found that the expressions like “in certain time” and “in certain period” is the main determiner. Therefore, catchword is the product of the time. For instance, catchword like “大字报” would remind us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nd catchword like “特区”,“市场经济”and“小康”would bring us back to Chinas inception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program in 1978.
2.2 Popularity
The catchwords have deeply influenced every aspect of human social life, especially in this information world. The catchwords become popular in masses with the help of TV, advertisements, internet and newspapers. For example, the catchword “cool” became well known in American music in the 1950s, and it appeared not only in daily conversation, films and advertisements of American, but also in many other countries such as China. It was translated into “酷” in Chinese and has been in wide use among the Chinese teenagers.
3. The Sociolinguistic Study of Catchword in SFGs
Language, on the one hand, is the product of society and largely influenced by the society, but on the other hand, language can reflect the change of politics,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es and the progress of technology. In other words,it is the reflection of social culture.
3.1 Borrowed Word from Foreign Languages
Linguistic borrowings take place very often in language. Borrowing is one of the sources of catchwords. We cannot find even one language which is immune from heterogeneous linguistic elements, especially when the whole word is becoming a global village in the present information age. In recent years, owing to the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lots of borrowed words have their Chinese name and some of them become catchwords such as “芬达” and “粉丝” which are directly borrowed from English.
《妈妈的今天》“唐戈儿揍是趟呀趟着走,三步一回头,五步一招手,然后接着趟呀趟着走。”
In the short sketch A Day of Moms “探戈(唐戈儿)”is borrowed from English word Tango which is a kind of dance with ones foot walking without leaving the floor.
3.2 Semantic Shift from Existing Chinese Words
Semantic change plays a very key role in the increase of the vocabulary of a language. Language is kind of symbolic; therefore, each word serves as a symbol in relation to a specific meaning. For example, “下海” has undergone semantic change from its original meaning “go to sea” to “engage in trade”.
《昨天·今天·明天》宋丹丹:“秋波就是秋天的菠菜。”
The meaning of QiuBo should be the bright eyes of beautiful woman, while after the sketch has been broadcasted, people have begun to use its wrong explanation of spinach in autumn as a joke more and more often.
From the above observation it is found out that catchwords can be both regarded as a language phenomenon and a social phenomenon. Its changing characteristic is full of linguistic value and social-cultural value. Catchwords, as a symbol, can best reflect the changing of the society and the changing of peoples mind.
References:
[1]Leech,Geoffrey.Semantics[M].Penguin Books.1951.
[2]Richards,Jack C.,John Platt & Heidi Plat(eds.).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Sapir,Edward,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3]He Ziran[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1.
[4]He Zhaoxiong[何兆熊].语用学概要[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8.
山寨文化的流行根源与社会影响 篇7
一、山寨文化流行的原因探究
(一) 大众传播学视角:精神需求, 娱乐至上
任何文化信息的传递都离不开媒介传播渠道的支持, 都有其大众传播学基础, 乘网络传播之东风的山寨文化也不例外。美国传播学者赖特在《大众传播的社会学观点》一书中提出了“大众传播的四功能说”, 即社会化功能、环境监督、解释与规定、提供娱乐。其中, 提供娱乐是大众传播主要的功能。大众传播中的内容并不都是务实的, 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为了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 例如艺术的、消遣性、游戏性的内容等。生活需要娱乐,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更需要娱乐来抚慰当代人的焦虑和紧张感。“山寨文化”作为一种“草根文化”具有平民性、娱乐性的特点, 正契合了现代社会人们的“浅性阅读”的心理要求, 满足了人们休闲娱乐的文化诉求。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自得其乐, 受众在接受山寨作品的过程中享受娱乐。
另外网络作为山寨文化传播的平台之一, 为公众开辟了崭新的公共领域, 由于网络把关没有传统媒体那么严肃严格, 公众在这片领域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看法, 再加上网络有着快捷迅速传播广泛双向互动等特点, 使得公众创造的新的文化创意也可在第一时间展现于世人, 带有娱乐搞笑色彩的文化作品一经网络传播就可以使其娱乐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二) 哲学视角:颠覆经典, 解构传统
席卷全球的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倡导标新立异、颠覆经典、解构传统、张扬个性、反讽社会的自由精神。利奥塔认为:“后现代是一种精神和价值模式, 它表现为:消解, 去中心, 非同一性, 多元论, 不满现状不屈服于权威和专制, 不对既定制度发出赞叹, 不对已有成规加以沿袭, 鄙视逢迎, 专事反叛, 鄙视一切, 藐视限制冲破旧范式, 不断创新。”这个表征系统的大多数都与山寨不谋而合。
随着中国的开放, 这些思潮也传入我国, 伴随着历史巨变, 一些人对旧有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产生厌倦、怀疑甚至嘲笑。而现代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为他们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压力和心理危机, 他们迫切需要一种途径去发泄他们对现实压力和生存制度的不满, 山寨文化继网络“恶搞”之后成为最佳选择。他们以拼贴戏仿的方式来解构传统思维方式及社会文化观念, 颠覆主流价值观及审美理念, 以此表达对正统和主流的快意反叛。反观这些山寨文化, 我们可以看到大众文化对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反抗, 是“草根”们对不公正的社会现实的批判。同时现代人求新求变求异的个性特征, 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他们能够创作出大量的作品, 以满足个性化的需求。被炒得沸沸扬扬红极一时的山寨版春晚恰能说明这一时期山寨文化缔造者们的心态。
后现代主义哲学观正日益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产生影响发挥作用。由此导致各个领域的“异化”层出不穷, 山寨文化的风行可以说是这种哲学观的典型体现。
(三) 经济学视角:成本低廉, 商业诉求
山寨文化本身发端于对电子科技产品的仿造, 民间小作坊通过模仿名牌产品迅速占领消费市场, 以此获得利润。山寨版产品的模仿范围从以外观和功能模仿为主的制造业领域逐渐蔓延到文娱创意领域, 其最初目的也是很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实现其商业诉求, 获得经济报偿。制造业领域的山寨产品凭借其与知名产品酷似的外形、功能的多样化和低廉的价格可以迅速占领市场份额, 例如, 山寨版的各种品牌手机、电脑、服装等都有不少的市场消费群体。文娱领域的山寨产品与制造业领域在获得利润的途径上可以说是异曲同工。在“注意力经济”时代, 谁能激起广大消费者的兴趣, 谁就有可能开辟到财富源泉。山寨版明星与众多明星大腕一样, 可以通过自己形象上酷似某位知名人物的优势, 获得较高的关注度, 实现其自身价值, 例如山寨版的周杰伦、周华健、刘德华、刘翔等, 他们可以凭借与明星们相似的外貌来聚敛人气, 进行商演活动甚至以此为职业赚取收入。
从另一种社会经济学现象来说, 如今已经进入了消费主义时代, 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极大变化。随着物质资料的丰富人们已不再只看重产品的使用价值, 他们对产品的符号价值有了更高的追求。对于制造业来说, 产品品牌无疑是厂家最大的无形资产, 也是产品符号价值的最佳体现, 而消费者也已有了认牌购买的习惯。但普通大众虽迷恋名牌产品可其高昂的价格往往让人乍舌不已望而却步, 在这种消费趋势下, 外型与名牌相似的山寨产品因其低廉的价格受到普通人的青睐。这样消费主义思潮使得山寨产品有机会借助知名产品的符号价值去占有消费市场增加盈利。
二、山寨文化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
自山寨流行以来, 就受到文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各界学者和专家的关注, 棒喝者有之热捧着也不少。之所以会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声音, 是因为山寨本身对社会生活产生了积极与消极两种不同的影响结果。
首先, 山寨文化对社会生活发展有其积极作用。第一, 山寨文化构成了新的文化消费模式, 它不与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为伍, 而是刻意保持着一种具有娱乐色彩的“我反对”的姿态, 它摆脱了精英文化的“美学”诡计, 利在表达, 功在宣泄, 胜在有趣。人们在创作和欣赏山寨文化的同时宣泄着自己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消费过程中释放着自己的情绪。从这一层面来讲, 山寨文化对缓和社会情绪、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起着润滑剂的作用。第二, 山寨文化作为一种经济行为, 并不是单纯的对名牌科技产品的模仿, 从模仿到创新和超越是山寨产品的一个趋势, 这种经济实体之间的竞争必然会导致科技的创新和进步, 这对于我国社会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反倒起着一种鞭策作用。
然后, 山寨文化对社会发展也存在消极影响。第一, 山寨最为人们所提及的诟病莫过于大量剽窃而引起的侵犯知识产权问题。王冉在博客《山寨文化泛滥是一件丢人的事》中说:“山寨文化的泛滥与其说是对草根创新精神的标榜和昭彰, 不如说是对中国知识产权意识严重缺位的裸露与讽刺”。山寨产品对品牌物品的模仿抄袭对模仿对象来说是种沉重的一击, 盗版和侵权不仅影响了正规品牌厂家的营销市场, 还对其好不容易积累形成的品牌形象形成了破坏性的冲击, 影响了正常的市场秩序, 为经济发展带来消极的阻碍作用。第二, 山寨文化在冲击正牌产品的同时自身也有许多缺陷, 给社会和消费者带来危害。山寨产品虽然价格便宜功能齐全, 但与正规产品相比给人留下的印象则多是粗制滥造、简单模仿, 近来山寨产品因性能低劣给消费者人身安全造成危害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如果厂家只是对品牌产品大量的低劣复制而没有性能上的安全和实用保障, 那么生产山寨产品就是对社会生产资料的极大浪费。
三、对山寨文化的思考
开明的政治文化环境使山寨文化的盛行成为可能, 网络为山寨的盛行提供了最佳平台, 再加上与人们思想的契合和商业的强有力的推动, 让山寨插上了高飞的翅膀, 一路狂飙。山寨文化特有的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与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情愫为普通大众的生活幻想提供了精神载体, 可以说其充当了社会问题的风向标和社会矛盾的润滑剂, 其在文化范围内积极的一面的确为人盛赞。然而, 在经济和法律视野下, 山寨作为一种经济行为给社会发展产生的后果还是利大于弊的, 这给山寨文化未来的发展方向蒙上了一层模糊地云团。
山寨文化在对主流文化产品进行模仿时也应注意度的衡量, 过度模仿缺乏创新必然会沦为媒介经济中的一种时尚表演, 逐渐被抛弃在历史的尘埃里。同样道理, 对商品实体的模仿也即如此, 在遵守社会市场秩序的前提下开拓创新保质保量, 树立起自己的品牌文化才会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吴月红.“山寨文化”兴起的原因与启示[J].载于《云梦学刊》2009年03期
从六十年流行语看社会变迁 篇8
20世纪50年代
对于整个国家而言,上世纪50年代是一个新开端,政治文化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出现了一系列如“同志”“改造”“建设”“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等流行语,记录着一代人焕然一新的精神面貌。
20世纪60年代
以“政治第一,思想挂帅”为指导口号的“文革”时期,流行语更是以口号的形式被广泛传播。诸如“打倒”“横扫”“三忠于四无限”“破四旧、立四新”“红卫兵”“黑五类”之类的革命话语占据人们的生活。这一时期的社会流行语充斥着斗争性和反智性。
20世纪70年代
这个十年注定是风起云涌的十年。“文革”结束,改革开放等政治上的重大转变让人们的生活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同时又对未来怀有强烈的期待。在这两种复杂情绪的交织之下,上世纪70年代的流行词并不像60年代那样,有统一的革命话语范式,而是孕育着变化的气息。
20世纪80年代
在改革开放的影响下,上世纪80年代的人们开始关心如何能够脱贫致富,开始谋求个人的发展,这一时期的流行词大多和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人们开始追求新潮的生活方式,穿着喇叭裤、牛仔裤到舞厅跳迪斯科成为很多年轻人选择的潮流。
20世纪90年代
到了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众文化全面兴起。诸如“腕儿”“老板”“小资”“下岗”“炒股”“因特网”“伊妹儿”等新的流行词开始借助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强势,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此外,“作秀”“酷毙了”“哇塞”等港台流行语也渗入内地。
00年代
和90年代网络刚刚兴起不同,新世纪的网络已经成为很多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甚至颠覆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在思想、意识、文化等各个层面的追新求异,流行语也逐渐从政治、经济相关的严肃词汇,转变为轻松诙谐的娱乐词汇。
10年代
进入10年代,也就完全进入了“娱乐至死”的全民娱乐狂欢之中。网络和手机不仅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网络用语更是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语言习惯和社交方式。近6年来的网络流行语数不胜数,频繁更换。网络流行语中,社会热点类的大幅减少,更多折射出人们的普遍的社会心理。
在过去十年的流行词中,有类似“月光族”“富二代”“屌丝”“单身狗”这类表明某一群体的身份、地位和处境的流行词;有“躲猫猫”“范跑跑”这类集体宣泄减压、自我嘲讽类的流行词;更有今年出现的“蓝瘦香菇”“葛优躺”“感觉身体被掏空”等表达厌倦、疲惫、绝望、难过的流行词。
和上世纪的流行词相比,如今的流行词已经逐渐从宏大的政治话语体系中脱离出来,更多的是寻求个体的情感慰藉,抒发个人对于未来的困惑和面对当下生活的无力感。这些略带戏谑的词汇,看似是日常无所谓的调侃,实则暗暗表达出和他人、社会发生关联的渴求。当网络入侵生活,形成一种重要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结方式,人们需要凭借这些语言,拉近无法见面的双方的距离,同时缓解巨大的生活压力、经济压力和社会竞争压力带来的情绪上的压迫感。
摘自新京报书评周刊
社会流行 篇9
最近,筷子兄弟电影歌曲《小苹果》火爆网络,甚至朋友之间聊天时也会有人不自觉的代入“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这样的字眼。每个流行歌曲大火背后都有其走红的依据,笔者就不妨来解剖下《小苹果》为何能够火爆的主客观的原因。
《小苹果》作为筷子兄弟的电影作品《老男孩之猛龙过江》的主题曲,是片方宣传电影的先行军。《小苹果》的走红自然跟片方的大力宣传有关,这也是客观因素。但是除此之外,当我们研究这首歌曲在社会化媒体的走红的“秘密”时,我们能够找到一些更加重要的线索,或者是关键因素。
关键因素一:《老男孩》的流行基础
《小苹果》的走红,首先最不能忽视的因素应该是筷子兄弟《老男孩》的流行基础。作为筷子兄弟的代表作,那一首广为流传红遍大江南北的《老男孩》及微电影,使得筷子兄弟有了广泛的粉丝基础,这也是《小苹果》一经推出就能得到广泛传播的客观原因。
事实上,在社会化媒体时代,一个拥有众多粉丝或拥趸的明星名人,其言论或作品更容易被传播,这就是在社会化媒体传播当中意见领袖的作用。
关键因素二:筷子兄弟对网络流行歌曲规律的把握
《小苹果》的走红除了有电影宣传带动和老男孩的粉丝基础等客观原因之外,更重要的是筷子兄弟对网络流行歌曲走红规律的钻研。这其中,我们可以对《老男孩》和《小苹果》来找找这个规律到底是什么?首先是朗朗上口的歌词,其次是简单明快的曲风。事实上笔者甚至怀疑筷子兄弟对凤凰传奇的歌曲研究甚多,这从小苹果的歌曲里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如这首歌的歌词里隐约可以看到凤凰传奇歌曲的影子,如“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就像天边最美的云朵”,跟“你是那天边最美的云彩”词义类似等。
事实上,这个关键因素解读的更为专业一些,就是附着力因素。一些网络流行歌手的很多歌曲能够长久霸占排行榜,靠的具有强附着力的接地气,亲民的歌词内容才能达到最大的传播,像大张伟、老猫等网络歌手基本上都是熟稔网络流行歌曲走红规律的高手。
关键因素三:90后是传播链中最关键的人群
另一方面,我们参考近来走红的影视节目或流行歌曲,再观察郭敬明的电影《小时代》和筷子兄弟歌曲《小苹果》的走红,这背后都有共同的力量在推动,那就是90后人群。
事实上,80后已经“老去”,都已经成长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忙于面对工作和生活都诸多现实难题,对社交媒体的依赖在降低。而90后作为在校学生和刚出校门的年轻一代,伴随着微博、微信、QQ空间、人人网等社会化媒体成长起来,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在社交媒体上投入热情,这使得他们对社会化媒体的使用更加频繁,甚至社会化媒体已经融入到他们的生活当中,微博上分享吃喝玩乐,刷朋友圈和朋友们点赞互动,在人人上跟校友联络感情。毫无疑问,无论是郭敬明的《小时代》,还是筷子兄弟的《小苹果》,做社会化媒体传播时,瞄准的都是这一主力人群。
社会流行 篇10
一、研究现状综述
国外对网络语言的研究相对来说起步较早, 早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即已开始。1997年和2003年召开的两次“网络和语言”国际研讨会更是标志着网络语言研究引起了世界语言学界的关注, 在《Language》和《ELT Journal》杂志上频频出现关于网络语言和网络流行语研究的论文或书评, 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研究是带有标记和符号特征的网络语言, 如法国哲学家Jean Baudrillard[1]指出戏谑性的语言符号蕴含意识形态意义;英国著名语言学家David Crystal[2]于2001年出版的著作《Language and the Internet》使其成为英语界网络语言研究的领军人物。国内对于网络语言的文化、传播作用等方面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晚期, 而对网络流行语的研究大致开始于2001年, 郑丹娘[3]的《网络流行语与青少年“自说自话”》, 王旭、李香平[4]的《“网络流行语”的今天与明天》, 彭嘉强[5]的《尊重创新讲究规范———谈谈网络流行语的规范》是其中代表。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逐步普及, 网络语言和流行语逐渐成为受人瞩目的重要社会现象和语言形态, 学者对其关注度逐步提高, 大家分别从语言学、心理学、文化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多学科领域对网络语言和网络流行语进行了研究, 成果颇丰。比如, 刘念[6]、陈一民[7]从语言学的角度研究了网络流行语的类型、特征;杨萍[8]、方毅华[9]则从文化学的角度研究了网络流行语的文化表征与文化特色;安乐天[10]等从心理学的视角考察了网络流行语的影响、成因和规范;于磊[11]、逯彦萃[12]、俞秋萍[13]、房新宁和李川[14]等则从社会学和新闻传播学视域探讨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原因和效应。
国外每个国家流行的网络语都是与其本国内的社会背景和实际情况相联系的, 但各国网友在创造网络流行语的过程中会有些共同的特点、形式和心理因素。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英语国家, 网友们通过缩写与符号缔造新式的网络英语;在日本, 网络流行语多与漫画、动画及游戏紧密相连, 并有警醒世人或质疑的作用;在韩国, 2010年红遍韩国的网络流行语中, 有一大半来自于韩剧的对白或剧情, 等等。这些国家对网络语言传播使用的规范政策并不是一味否定或用法律封杀, 而是采取一种引导和监督的态度, 这对我国网络流行语的研究和规范有一定借鉴作用, 深入挖掘并有效利用网络流行语的社会传播价值将更能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和经济发展, 具有较强的社会现实意义。
二、2008~2013年网络流行语的主题分类及正负效应分析
(一) 语料搜集
考虑到语料收集的科学性, 选取语料的来源主要通过近几年各大主流媒体评出的年度网络流行语排行榜、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历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等方式, 搜集并整理出2008~2013共6年的124个以社会热点、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等体现社情民意、政府管理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网络流行语为研究对象, 如表1所示。
(二) 网络流行语的主题分类
网络流行语反映了某些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 具有特定的主题表现价值。通过对124个网络流行语按表现主题进行分类, 有助于了解哪些类型的流行语所反映的热点事件或现象发生比例较高, 哪些更易引起网民关注和热议, 以便引起足够重视, 扬长避短, 改进工作。网络流行语按主题分类如表2所示, 主要体现在社会文明、政府管理和经济发展三大方面。
(三) 网络流行语的正负效应分析
网络流行语在流行传播的同时产生较大的正面或负面效应, 根据如图1~3所示的网络流行语在三大主题分类上的正负数量对比, 可以分析出哪些方面因为流行语的产生与传播而得到改进和发展。
由图1可知, 在社会文明方面, 2011年之前网络流行语正负面数量相差不大, 数值也不大, 主要源于当时网民整体民主素养较低, 没有充分利用自己的话语权;正面流行语的数量逐年增加, 并从2011年起增加迅猛, 负面词汇2011年和2012年出现较多, 说明从2011年起民众民主意识增强, 通过在网络上充分表达意见争取权利, 民众政治素养在不断提高, 这两年正负面网络流行语都大量产生;随着社会治理的改善, 2013年负面流行语急剧下降为0, 而正面流行语持续攀升, 说明社会道德和网络文化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由图2可知, 在政府管理方面, 负面流行语数量在2008和2009年负面舆情高发时期处于高位, 从2010年起逐渐下降, 到了2013年减为0。逐步下降的数据说明了近几年政府在不断改进工作、创新服务、反贪反腐, 民众对政府的满意度正在逐年提高;正面流行语2008年和2013年各有一个, 也就是说正面流行语的数量始终较少, 催生和传播积极向上的正面流行语将有利于政府形象的维护和提升。
由图3可知, 经济发展方面的流行语数量波动较大, 正面词汇2013年处于最高点, 而负面流行语在后三年全部为0, 这些数据表现与我国近年来经济转型发展的总体形势一致。
三、网络流行语在社会传播中的价值
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具有自身的社会功能、使用主体的社会心理特点及网络媒介的推动要素, 经历触发与产生、复制与模仿、磨蚀与印记等三个阶段的大致发展过程。通过对近6年124个网络流行语的主题分类和正负效应分析, 可得出网络流行语在社会传播中的价值体现为文明、管理、经济三大方面, 如图4所示。
(一) 文明推动价值
1. 民主素养提升价值。
新媒体时代, 网民民主参与力度加大, 参与手段增加, 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集权控制的能力。大家可以自由表达对社会现象或热点事件的看法、意见和诉求, 并随意提炼、创造和传播流行语。比如网民提炼流行语“俯卧撑”、“躲猫猫”等表达对官方言论的质疑和讽刺, 创造“欺实马”督促司法审判的公平, 以“房奴”、“蒜你狠”、“被就业”等流行语对政府工作提出了切实的自身权益要求, 等等。因此, 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提高了公民民主素养, 有助于社会问题被权力方关注和得到解决, 进而推动民主政治建设和生态、幸福的社会生活环境建设。
2. 网络文化传播价值。
网络流行语不仅体现了网民在心理上的认同感和简单实用的需求, 还体现了对文化传承和弘扬。比如, 2009年网友在百度贴吧魔兽世界吧发表一个名为“贾君鹏, 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的帖子, 在出现的五六个小时内被浏览39万多次, 1.7万条的回复, 迅速成为网络流行语, 造就一次奇迹般的贴吧文化狂欢, 并衍生到现实生活中广泛地被遣词造句, 它反映了网络游戏的虚拟社会中寂寞的网民对家庭情感的渴求, 同时隐晦表达了不要沉迷网游, 赶紧从游戏中回来的意思;“囧”, 只有一个字却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简单明了地表达了郁闷、悲伤、无奈等的一种复杂心情或表情;“屌丝”、“高大上”等词因为其影响力和普及率则在众多中文输入法中被创造成了新的词汇;“房奴”、“宅男”等部分流行语甚至编入新版《新华词典》;“躲猫猫”、“山寨版”等收录进新的《英汉大辞典》;“中国大妈”的英文版“DAMA”更是有望进入《牛津英语词典》。
3. 信息技术推进价值。
随着网民在网络上发布传播信息从时间、内容和效果上的要求不断提升, 即发布信息要即时, 呈现方式也要文、图、声并茂等, 跟信息技术有关的网络流行语在不断创造出来的同时, 也推动了顺应民众需求的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和进步。比如, 网民交流从“QQ群里的观音哥”到“博客”、“微博”和“微信”, 一路“围观”;网民文化娱乐也从传统制作迅速过渡到了“微电影”、“微视频”、“微小说”等“微XX”的现代制作。
(二) 管理创新价值
1.网络问政价值。网络流行语为政府工作提供了一面自检的镜子, 通过网络流行语发现其背后隐藏的社会问题, 促进政府倾听民意, 接受百姓监督, 提高政府为民服务能力, 解决群众实际困难, 化解社会深层矛盾。“你幸福吗?”之所以能成为2012年的年度网络流行, 是因为大多民众工作“过劳死”、买房成“房奴”、大学生“被就业”、生活“鸭梨”山大吃的“蒜你狠”等, 很难感觉幸福, 这反映了广大民众对幸福生活的渴求和向往。在众多突发事件中, 新闻发言人或部分官员习惯讲领导“高度重视”, “第一时间”赶赴现场, 调查发现事故是由“临时工”造成, 相关“副职”责任人已经做了撤职处理, 等等, 民众对不重实效、推卸责任的官方常规言论或媒体报道的讽刺心理促成了这类语言的流行, 这些流行的词语促使政府审视和改进工作作风, 以服务型政府的理念不断提升工作绩效, 使负面流行语数量逐渐下降直至为0。再次证明了, 只有重民生、听民意, 真正为民服务的政府才是人民满意的政府。
2.网络司法监督价值。网络司法监督是指网民通过网络对检察机关的检察进行监督和人民法院的宣判进行监督。“欺实马”、“躲猫猫”、“喝水死”、“钓鱼执法”、“临时性强奸”等网络流行语对维护司法的公正、公平和正义有重要的推动和监督作用。比如, 网络流行语“欺实马”, 警方最初认定疑犯在事发时时速为70码, 但引起人们的广泛质疑, 短短几个小时, “70码”成为网络流行语, 并被音译为“欺实马”, 即欺负老实人的意思, 这种带有狡黠的嘲讽表达着人们对当局的不满, 而网民的持续关注最终推动了案件的公平审理和判决。
3.网络官员反腐价值。网络反腐是指网民借互联网人多力量大的特点和举报方便快捷、低成本、低风险的技术优势, 迅速形成舆论热点, 对政府官员的腐败行为进行无所不在的监督和约束。以2012年网络流行语“表哥”为例, 经过了“高速车祸的报道/直播———网民转播和评论———热点产生———网民仔细解读———关键字‘微笑哥’提炼———网络语言‘表叔’产生———多种媒体传播和网民广播———事态升级———新网络语言‘表哥’产生———媒体及网民广播———网络流行语形成”共11个步骤成功惩戒了腐败官员杨达才。十八大后, 中央更是加大了网络反腐力度, 不断处置更多贪腐官员, 重塑党员干部在群众中形象, 极大地提升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和满意度。
(三) 经济营销价值
美国经济学家马尔萨克 (Marschak) 于1965年首次揭示了语言与经济的关系, 认为语言本身是一种人力资本, 语言作为人在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工具, 具有同其他资源一样的经济特性, 即价值、效用、费用和收益。语言技巧同其他技巧一样, 可以看成是个人和社会通过投资能够获利的经济资源[15]。网络流行语也同样具有一定的经济营销价值。
1.营销推广价值。网络流行语因其强大的传播效果和“地球人都知道”的流行特征, 已然成为一种新的强大的营销手段。淘宝体的“亲”一词最初由淘宝店铺的掌柜和客服使用, 因在与买方交流中使双方倍感亲切、轻松、更易接受, 大大拉近了交易双方的心理距离, 提高了交易成交率和客服好评率。比如, “亲, 欢迎光临, 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的?”、“亲, 稍等”、“亲, 满意请打5分哦”、“亲, 包邮哦”等以“卖萌”的方式破解双方冰冷的交易和对立关系, 人性化的缩短双方距离。又如2008年, 南京中央路一处巨幅房产海报上———“房价不会跳水, 只是在做俯卧撑”, 以“俯卧撑”这个网络流行语吸引群众眼球, 使更多的人们关注该楼盘, 甚至去看房和买房, 实现很好的营销目标。
2.影响力经济价值。影响力经济是通过影响力将虚拟资本转化为商业价值, 是从无形的概念到有形的资产。因此, 借助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网络流行语, 最终将实现庞大的社会商业价值。比如, 网络流行语“正能量”也在社会各层面造成积极向上的影响力, 达到“集聚创新驱动正能量, 助推经济社会新发展”的正面效果;2013年元月在杭州,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钱江报系·今日早报及浙江在线还承办了“寻找浙江经济正能量2012浙江经济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又如,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十八大中提出的“中国梦”, 希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其强大的影响力的感召下, 各省市提出以经济转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经济强省、经济强市梦, 而各大中型企业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目标和梦想, 掀起了经济发展的又一轮热潮。网络流行语的影响力已经从无形的语言概念中产生了有形的经济价值。
结语
根据社会语言学理论, 语言的变化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 其真实地折射出社会的发展轨迹。深度分析网络流行语在社会传播中的价值, 对社会主体扬长避短、不断创新发展有着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 也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的一个补充。
摘要:网络流行语因其产生的社会现实背景和流行性呈现特定的传播价值。通过对搜集到的20082013年124个网络流行语进行主题分类和正负效应分析, 提出网络流行语在社会传播中具有文明推动价值、管理创新价值和经济营销价值, 以利于社会主体根据网络流行语的传播价值, 扬长避短, 充分发挥其积极向上的作用, 实现创新发展和绩效提升, 进而推进幸福、和谐、生态社会的建构。
社会流行 篇11
关键词:流行歌曲 传统歌曲 当今社会 后现代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左右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思潮,广泛存在于艺术、美学、文学、语言、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哲学等意识形态的诸多领域。它以否定、超越西方近现代主流文化的理论基础、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为基本特征,是当代西方社会的经济、政治、科学技术状况在观念上的反映。
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伴着工业革命的脚步,后现代主义已不再是一个空洞而枯燥的概念,而是作为一种观念,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价值取向等方面都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后现代主义发展至今,已经在文学、艺术、美学等领域形成为一种“语境”,所有相关的创作、生产以及接受、欣赏活动都已经不可避免的在这个语境下进行。
古典主义音乐、浪漫主义音乐、现代音乐、后现代音乐……音乐在沿着它的历史轨迹前行的过程中被划分出了不同的性格,到了今天,色彩斑斓的音乐语言和缤纷多样的音乐形式使音乐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我们以“后现代主义”来统一它的性格,却难以阐释它丰富的内容。
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在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潮冲击,流行歌曲也不例外,它也正经受着后现代主义的批判和颠覆,后现代音乐的时代来临了,所以研究流行歌曲不能不考虑后现代主义。
我们再从中国流行歌曲的发展上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于政治经济上的改革开放,文化上的禁锢被解除,国门大开,首先是港台流行歌曲一拥而进,形成热潮,同时一大批流行歌手不断涌现,并风格各异,五彩缤纷。这决不仅仅是因为年轻人在经济上的独立,而是由于流行歌曲有青春活力,展示了人们是如何生活的意愿。流行歌曲从此也受到了国家和人民以及音乐界的极大关注和重视。
以下重点从流行歌曲的音乐风格、审美、发音、吐字、歌词、传播途径及出现的新名词来总结流行歌曲的后现代性,揭示了后现代流行歌曲有别于传统歌曲的实质。
从流行歌曲的风格上看,当下的流行歌曲出现百家齐放、百家争鸣的状态,风格各异,各有千秋,有的把京剧等戏曲融入流行歌曲中,如陈升的《北京一夜》,陶喆的《苏三说》。有的融入布鲁斯音乐形成说唱歌曲,有改编前人的歌曲,形成另一种风格等。
从现代人的审美上看,好多“90后”喜欢中性美,例如李宇春、曾轶可等歌手,他们从衣服上、首饰上等表现出与众不同。
从发音上看,其特点是声音自然,近似说话,中声区使用真声,高声区一般使用假声,很少使用共鸣,故音量较小。演唱时必须借助电声扩音器,演出形式以独唱为主,常配以舞蹈动作、追求声音自然甜美。感情细腻真实。
吐字上出现周杰伦式的模糊不清,把歌词表现得让人听不懂,同样却得到好多歌迷的喜欢。
歌词上出现各种各样的样式,不追求平平仄仄,不追求押韵,有书信式、对答式、叙事、抒情等。
科技的进步使得流行音乐的传播手段发生极大的变化,从最初没有影像的磁带、唱片、广播到有影像的电视、卡拉OK、CD、MTV,再到便携式的mp3、mp4等高科技的发明成果,这些科技产品的出现极大地满足了流行音乐的广泛“流行”。而MIDI、多轨录音技术和电子音响合成技术的出现则大大提高了流行音乐制作的效果和音响表现的丰富性。
说起新名词想起一则笑话,周杰伦的《菊花台》正盛之时,一个中学生问爷爷您听过菊花台吗?爷爷说没喝过这个牌子的;这是不同时代的人产生出的文化差距吧,出现的新名词还有“雷人”、“囧”等。
我认为出现这些状况都是因为后现代艺术不再追求永恒的价值,同时反对高雅与通俗、精英与大众之间的区别,这就使得流行歌曲像消费社会的商品一样,具有时尚、流行等特征。艺术界中流行的都是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各种风格的改头换面,但不管何种改头换面的风格都不可能在艺术界中占有持久的位置。
流行歌曲也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当下后现代社会的语境中,流行歌曲的后现代作为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合流的产物应运而生,它往往与消费社会的商业逻辑和高度发达的科技媒介联系在一起,秉承了后现代文化平面化、无深度感、商品化、复制化的特点,模糊了高雅与世俗、艺术与生活经验的界限。
总之,后现代这一社会现象,是文化变迁的过程和结果,后现代主义的关键特征则是:艺术的消解即日常生活的审美化,随之而来的是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差异的抹平,消费和文化的平面化。
参考文献:
[1]管建华.后现代音乐教育学[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河清.现代与后现代[M].北京:中国美术出版社,2004
[3][美]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美]戴维·哈维.后现代的状况[M].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5]王岳川.后现代话语[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
社会流行 篇12
这一新闻的发出引起了人们关于汉语纯洁性与发展性的争论。笔者认为, 严格控制汉语在新时期的快速发展, 如同一次阻挡历史进程的尝试, 无疑会失败。语言能够最直观地反映社会文化, 热门事件、热点话题、当下的价值观都会及时地体现在人们交谈的内容甚至是语言形式中。然而对于如井喷式的网络语言带来的混乱, 笔者认为, 这是语言发展必经的过程。语言自有一套“优胜劣汰”的法则, 可以被疏导, 不可被规定。况且, 四字缩略语无论是在形式上、构词方式上、还是使用情境上都十分类似于汉语中的成语, 因此异于其他形式的网络流行语, 这一现象足以引起研究者们的重视。本文仅以网络语言中常出现的的四字缩略形式为例, 分析其存在的合理性及社会意义、社会价值, 意并不在于大力宣扬使用网络流行语, 只是其时间性与发展性决定了它无法被过早地盖棺定论。
一.网络缩略词汇的合理性
1. 理论基础:符合汉语构词方式———缩略
为了用语的经济而对某些事物称谓中的成分进行有规律的节缩或省略叫缩略, 缩略以后的语言单位叫缩略形式。缩略是现代汉语构词的一个补充, 是快速传递语言的一种手段, 现代汉语的语汇通过缩略而不断地得到充实和丰富。现代汉语缩略方式主要有三种:提取式、共戴式、标数式。提取式指提取固定短语中每个词的一个语素组成缩略形式。构造缩略语要遵循最简化原则、顺序性原则、语义关联性原则和避歧区别性原则, 不能随意编造。 (1)
由此可见, 现代网络四字缩略语并不是凭空出现, 早在其流行以前, 缩略就已经是汉语构词的方法。缩略词随处可见, 有些甚至已经固定下来不再被人们认为是缩略形式, 并且作为一个普通词汇深入我们的日常用语中。网络四字缩略语有其理论基础, 虽然在内容上多有新意, 在形式上却还是沿袭了自古以来的规律。
现代网络四字缩略语多采用提取式的缩略方法。有提取每个词的前一个语素的, 例如“喜大普奔”就是由“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这四个词的头一个字组成。也有从一句话中提取重要语素的, 例如“人艰不拆”就是从“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 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中提取出来的。
这些词语都符合缩略原则。“喜大普奔”是一个二次缩略词汇, 其原义的四个成语本就属于缩略形式, 经过再提取, 将最简化原则做到了淋漓尽致。同时, 这四个词的排列顺序也有讲究, 意思上, 四个词在形容程度上呈递增状态, 并且形成了一种连续的画面感, 在符合顺序性原则的同时, 也符合了语义关联性原则。音韵上, 符合平仄规律, 读起来朗朗上口。另外, “喜大普奔”仅从字面理解也可以得出原意, 若是“喜快普走”之类意义便会有偏差甚至正好相反。因此“喜大普奔”符合避歧区别性原则。
“人艰不拆”由一句话缩略而成, 在顺序上无法变动, 符合顺序性原则。在避歧区别性原则上, 例如“人生”这个词, 若选取“生”语素作为这个缩略形式的主语的话, 就会出现谐音, 产生歧义。“生艰不拆”听起来很像“生煎不拆”, 让听者莫名其妙, 说话者也忍俊不禁。如果对“人艰不拆”和其原句都进行句子成分划分, 我们会发现, 缩略语省略了原句子中的宾语“有些事情”。“有些事情”本可以用“事”代替, 但加入了看起来似乎不可缺少的宾语以后, 缩略形式反而不好理解了。比如按顺序加入“事”变成“人艰事不拆”后, “事”好像成为了“不拆”的主语, 产生歧义。又比如“人艰不拆事”, 虽是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但比起四字词语, 一没有做到最简化原则, 二不符合中国人对词语重偶轻奇的审美。
四字缩略流行语在选择构成缩略形式的语素上十分严谨, 这才有能够流行一段时间的理由。
2.符合成语产生和发展的趋势
现代人总认为成语是古代汉语的专利, 其实不然, 语言在不断地发展, 我们也不可避免地成为影响其变化的因素。前人在归纳成语的时候, 或许就是为了使语言更简洁。经过了时间的检验, 那些精华部分留了下来成为了供后人使用的文化瑰宝, 其他的可能就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再无痕迹, 但这一定不代表它不存在过。因此笔者认为, 因为害怕良莠不齐的新兴词汇中的糟粕而扼杀人们对为语言发展作贡献的强烈欲望是不具有长远意义的。
成语的构造方法除了有直接截取经典著作的原文, 有剪裁、追加、更换字眼外, 还有融化、综合和概括的方法。 (2) 概括, 即把一个故事概括在四字以内, 如“守株待兔”、“邯郸学步”等。现在以四字缩略词概括一个事件的现象就比较类似于成语中的这种构词方法。例如“十动然拒”就是概括自一个新闻, 内容大致是一个男生为喜欢的女生写了一封16万字的情书, 女生看完后很感动, 然后拒绝了他。不过由于缩略的是谓语部分, 这个词语做动词使用, 可以带宾语, 与大多数用作形容词的故事概括型成语不同。
四字词语符合汉语的语感以及重偶轻奇的审美, 在众多形式的网络流行语中最具有保留下来的优势。
二.网络四字缩略词的社会意义、社会价值
1.语言经济, 满足信息时代快速交流的需要
随着网络的发展, 电脑、移动设备的普及, 当今社会中的信息流通量呈指数爆炸般增长。特别是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的出现, 更让人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
“微博”, 本身也是一个缩略词, 顾名思义, 指微型博客, 是一种通过关注机制分享简短实时信息的广播式的社交网络平台。微博的单贴字数控制在140字符以内, 就是注重便捷快速的表现。在140字以内如何使自己发布的内容信息量更充足, 就成为了网民们最关注的事情。“喜大普奔”以四个字概括了四个词的意思, 浓缩了人们以往要用几句话来形容的画面。由于人类思考的速度比阅读的速度快很多, 缩略语见微知著, 非常节约时间。
美国学者Zipf认为, 语言经济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分析:言者的角度和听者的角度。如果言者只顾自己省力, 每句话都只用一词代替, 那么听者将很难正确理解他的交际意图。因此, 省力原则表现的不仅是交际双方在语言使用和理解上的一种平衡, 更是一种默契。 (3) 网络四字缩略语主要是在网络上流行, 说话者在使用的时候, 面向的是众多网民。他们多是一些年轻人, 对新鲜事物接受运用能力极强, 特别是能引起共鸣的事物。一旦被接受, 会在一段时间内迅速风靡起来, 此时的默契度就能达到最高水平。
并且微博微信上的文字并不是严肃的文学作品, 人们大多不会像看书一般认真品读, 而是在休息时间插空消遣。因此在这些平台上使用的语言既不能像书面语一样晦涩枯燥, 又不能像口语一样随意无重点。有新鲜感的缩略语的出现, 正好同时解决了这些问题, 让网络交流更顺畅。
2. 有利于对重大事件的记录和传播, 更能够针砭时弊
语言是社会文化的最直观的反映, 每出现一件轰动的新闻, 便会出现相应的新型词汇。同时, 若不理解某个缩略词汇, 人们便会去主动查询其意思, 这样则有利于对重大事件的广泛传播。
更重要的是, 这些词汇不仅仅反映了事件, 在创作与流传过程中还带上了人们对这些事情的看法, 也就是起到了针砭时弊的作用。例如“故宫强撼”一词。该词源自于一起故宫盗窃案, 为了淡化安保失责, 故宫方面断言为专业匪徒所为, 然而待警方破案, 发现窃贼不过是个业余小偷。随后故宫给北京市公安局送的锦旗:“撼祖国强威, 卫京都泰安”中居然有一个错别字, “撼”应为“捍”。然而故宫方面面对质疑, 不但不认错, 反而强词夺理说“撼字没错, 显得厚重。”这样的连环丑闻, 引起了人们的热烈讨论, 产生了“故宫强撼”这个词, 用来形容一个人屡教不改, 表达了人们对故宫方面的谴责。
3. 反映当代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
现在是一个注重自我的时代, 也是一个反心灵鸡汤的时代。人们经过现实的打击, 不再怀揣泡沫般的梦想, 不愿过苦行僧一般的生活, 敢于承认对金钱的渴望, 对更好的物质生活的向往。同时人们也不再轻易被一些故意煽情的话语感动, 发现自己需要的不是假惺惺的鼓励, 而是赤裸裸的真相。成功人士、和生活悲惨的毕竟只有少数人, 真正占大多数的是普通人。每一个人是个体也是一个宇宙, 剖析自己就是在剖析人类。所以那些敢于说出内心真实想法、敢于自嘲, 敢于揭露现实的人得到众人的追捧。而与之相反的人, 则会被唾骂。
“人艰不拆”的流行就是因为它太符合现代人的生存状态了, 每个人的生活都有各自的不容易, 但若互相体谅, 互不揭穿, 便还能再坚持下去。这也就是为什么成功人士不再成为学习的榜样, 而成为仇视的对象。其实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弱点与不足之处, 只是改变太难。这体现着人们安于当下、及时行乐的人生观。
“喜大普奔”中的“喜闻乐见”也早已不是原来的意义。其原义指喜欢听, 喜欢看, 形容很受欢迎。而网络语言的“喜闻乐见”多半带有幸灾乐祸的意思。这个再正常不过的心理现象, 平时由于受到道德的约束, 人们不敢将之表现出来。但在网络中, 以半开玩笑的形式流行起来, 体现了人们正视黑暗思想、鄙视虚伪行径的价值观。
三.结语
每年春晚, 许多小品相声演员都有意通过重复、怪异腔调的方式创造流行语, 但结果往往是失败的。流行语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顺其自然的过程, 刻意创造、为了一己私欲而形成的流行语不仅没有实际内涵、对人们交流没有起到帮助作用, 也不符合人民群众的社会价值观、人生观, 哈哈一笑过后立刻消散了。而网络四字缩略流行语, 符合造词规律、类似成语形式、内涵丰富、便于交流、作为人们价值观人生观的文字载体极具研究价值, 是汉语在新时期的发展, 不该被遏止, 应该让其接受时间的检验。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 网络语言也应运而生。大量网络语言的使用在给汉语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语言混乱。本文主要以网络四字缩略语为例, 从其存在的合理性和社会意义社会价值方面来对广电总局对网络流行语的禁令进行辩驳, 期以还网络文化的自由成长空间。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缩略形式,社会意义,社会价值
注释
11 《现代汉语》邢福义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2 陈希伦, 刘冬冰.四字网络流行语现象研究[J]语言文学研究2014,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