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流行性腹泻

2024-10-06

仔猪流行性腹泻(通用11篇)

仔猪流行性腹泻 篇1

猪流行性腹泻是由病毒所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性传染病。仔猪一年四季都易感发病, 多发于冬、春两季, 但北方冬季偏多 (每年10月至次年2月) , 南方春季偏多 (每年12月至次年4月) 。每个日龄阶段都有发生。因仔猪健康状况的不同, 其死亡率有所不同。

1 临床症状

主要表现为腹泻。开始为黄色黏稠粪便, 后期排水样稀便, 被毛凌乱、无光泽, 猪体脏, 肛门红且外凸, 眼睑水肿或凹陷 (严重脱水) , 拱背, 四肢僵硬, 行走摇摆, 动作不协调, 体温升高, 伴随有呕吐症状, 有的呼吸急促, 抑郁, 厌食。

2 致病机理

小肠是大部分营养成分吸收的场所, 大肠段含有众多的菌落, 具有强大的发酵作用。所吸收的大部分是一些挥发性脂肪酸、电解质和水分。仔猪在病原微生物和各种应激因素的刺激下, 肠道内环境发生紊乱, 病原微生物大量增殖, 产生、释放有害气体和毒素, 造成肠绒毛萎缩及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 破坏了肠粘膜完整性, 使消化机能紊乱, 小肠吸收能力降低, 小肠中大量未充分消化的食糜进入大肠, 使大肠微生物发酵产生有害酸的浓度增加, 而引起大肠内渗透压上升, 大量水渗入大肠而引起腹泻, 使营养物质、电解质、体液严重丢失, 影响猪的生长发育, 成僵猪甚至死亡。

4 病理变化

胃内容物无异, 肠道膨大, 胀气, 剪开有恶臭, 充满液体, 肠管壁变薄, 肠系膜淋巴结水肿, 肠系膜充血, 镜检肠绒毛严重萎缩。

5 诊断要点

患病仔猪肠道膨大, 胀气, 剪开有恶臭, 充满液体, 肠管壁变薄, 肠系膜淋巴结水肿, 肠系膜充血, 有严重脱水症状。

6 防治措施

6.1 加强防疫

对外来人、车辆等要严格消毒。严防狗、猫等进场, 定期消毒。

6.2 接种疫苗

母猪产前30d、仔猪20kg体重接种疫苗。周边有发生疫情时, 要紧急接种疫苗。

6.3 加强猪场管理

猪场的技术场长, 要经常考虑场内的生物安全性, 使生物安全体系处于平衡状态。

6.4 治疗

(1) 调制口服溶液:2.5g碳酸氢钠, 3.5g氯化钠, 1.5g氯化钾, 20g葡萄糖, 1000mL (饮用前先停水1h) 。

(2) 初生仔猪口服庆大霉素2~3滴, 患病仔猪口服庆大霉素5滴。

(3) 饲料添加适量的活性炭、矽炭银、氢氧化铝、思密达等肠黏膜保护剂。

(4) 使用穿心莲、青霉素、庆大霉素、乳酸诺氟沙星抗菌类药物, 能有效消炎、止泻, 防止续发感染, 起到重要的作用。

(5) 用口服补液盐补充能量、体液、电解质, 纠正酸中毒, 当患畜腹泻停止后, 应停止使用, 以防止出现高钠和高钾血症。

仔猪腹泻的综合防治探讨 篇2

关键词 仔猪;腹泻;综合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21--02

仔猪腹泻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饲养环境问题,有些养猪场或者农户猪舍的卫生根本达不到一般饲养的环境要求,导致很多细菌的传播,给仔猪的生长带来极大威胁,从而引发腹泻[1]。本来仔猪的体质就比较弱,再加上环境的恶劣就很有可能让它们失去免疫力,最终导致死亡,这是广大养猪户都不愿看到的事情。我们要做的是以防为主,保障仔猪的健康成长[2]。

1 仔猪腹泻原因分析

1.1 非传染性腹泻

举几个常见的仔猪非传染性腹泻问题。首先,是仔猪消化功能不全引起的腹泻,仔猪的肠道在出生前是无菌的,在出生后24 h内,逐步定植了大肠杆菌、乳酸菌、小梭菌、真杆菌和酵母菌等,形成了肠道微生态系统。乳酸杆菌占优势有助于仔猪的健康成长,而乳酸杆菌来源主要靠乳中的乳糖发酵产生,仔猪一旦断奶,就很容易造成肠道菌群的失调,再加上断奶应激反应,降低了消化酶的水平,从而导致腹泻[3]。其次,日粮抗原过敏问题,断奶仔猪在进食固體饲料或变换饲料后需要经历一段过敏时间,即饲料抗原引发仔猪发生细胞介导的超敏反应,导致小肠的损伤,一般3~5 d出现腹泻。再次,就是仔猪营养因子缺乏的问题,仔猪腹泻与其胎儿期的营养状况密切相关,妊娠母猪营养不良,哺乳母猪营养摄入不足,导致仔猪维生素、微量元素等的不足,由于抵抗力降低而出现腹泻。最后,就是由于饲养管理不当而引起的仔猪体温的调节机能问题,刚出生不久的仔猪,体温的调节机能不太健全,气温的突变、空气的污浊、湿度大等都会造成仔猪的免疫力下降,引起仔猪腹泻。仔猪的体温是受到外界环境来调控的,所以必须给仔猪提供一个良好的、干燥的、舒适的环境,让它们吃得好、睡得好,自然也就会长得好了。

1.2 传染性腹泻

传染性腹泻有以下3种:第一种是细菌性腹泻,这主要是由大肠杆菌、魏氏梭菌、猪痢杆菌等引起的仔猪腹泻;第二种是病毒性腹泻,主要是由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猪伪狂犬病毒等引起的;第三种是寄生虫性腹泻,主要是由蛔虫、球虫、鞭虫、结肠小袋纤毛虫等引起的仔猪腹泻。

2 仔猪腹泻的综合防治

2.1 以防为主

解决仔猪腹泻必须坚持以防为主的原则,加强对母猪饲养的管理工作,在此,又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具体方面,第一,夏天防防潮。在夏天的时候,注意防暑,猪舍一般在夏天会都会比较潮湿,一方面是由于天气的原因,地下水分容易跑到地面上来,另一方面是农户都习惯性在夏天为母猪提供很多水,导致了猪舍里的水分过多,所以,夏天一定要多注意防潮。第二,冬天防寒。南方的冬天比较阴冷,鉴于对猪舍条件的考虑,笔者建议,农户可以在猪舍里适当地放一些干稻草,这样有利于仔猪的保温,上面已经谈到体温对于仔猪来说的重要性,相信大多数的养猪专业户都会注意到这个问题。第三,定期消毒,包括对猪舍的消毒和对仔猪、母猪的消毒,这都是为了更好地做好防治工作。在不同的时段,仔猪对环境的要求是不相同的,当然对消毒的频率要求也不完全一样,具体情况要视猪舍清洁度和仔猪的体质为参考进行。

2.2 补充微量元素

仔猪生成过程中需要的微量元素有很多,重点要求补充的就是铁元素,这对于仔猪的成长十分重要。仔猪在母乳中不能获取足够多的铁元素,这就需要饲养者在平时的饲料中应该加入补铁的成分。当然,也可以请兽医来给仔猪注射一些营养针。一般情况下,仔猪出生后3~4 d就要给它们注射营养针。平时,要多注意补充盐水,增强仔猪的抗菌能力,防止腹泻出现。

2.3 做好日常保健工作

这里所说的日常保健工作是指制定合理的驱虫程序。一般来说,仔猪的首次驱虫是在1月龄的时候,这时候是最适合的时间。要杜绝仔猪腹泻的发生,日常保健必不可少。其实不只是仔猪,对母猪也是如此,一般情况下,要每年驱虫2~3次,这是最正常的情况。日常保健措施有很多,希望养猪户在喂养的时候多用一些心思,给仔猪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保障。

3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仔猪腹泻的原因进行分析,找到防治的措施。希望这些建议能够给大多数养猪户带来帮助,通过专业知识的研究可以让农户获得更多的经验,在养猪实践中不会走和少走弯路。对于仔猪腹泻问题的研究应持续进行,随着今后科学技术的发展,相信人们一定能够学习与掌握更多的仔猪疾病防治技术,促进我国养猪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魏志娴,陈秋亭,曾涣钦,等.规模化猪场仔猪腹泻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探索[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5(3):86-87.

[2]姜玲玲,史开志,周思旋,等.我国仔猪腹泻病因的综合性分析及防治[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14(6):64-67.

[3]杨宾,黄群兰.仔猪腹泻的病因及综合防治技术[J].山东畜牧兽医,2015(5):23-25.

一起仔猪流行性腹泻的诊治 篇3

1 发病情况

该猪场存栏生猪980头, 其中母猪180头。2013年3月1-20日, 其中1栋母猪舍的母猪群产仔11窝, 共产仔猪119头。仔猪全群发病, 截至3月20日, 发病率100.0%, 死亡率32.8%。具体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 11头母猪共产仔猪119头, 有2头为木乃伊胎, 死于腹泻的有37头, 腹泻死亡率31.6%。其中:3窝后备母猪 (第1胎) 产仔29头, 死亡1头仔猪, 仔猪死亡率较低 (3.4%) ;经产母猪 (3胎以上) 产仔90头, 死亡38头仔猪, 仔猪死亡率较高 (42.2%) 。

2 临床症状

仔猪出生第2天开始出现水样腹泻, 呕吐, 消瘦, 脱水, 体温升高了1~2℃, 精神沉郁;日龄越小症状越严重, 7日龄内的仔猪常于腹泻2~4d后脱水死亡;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

同场的断奶仔猪、育肥猪以及母猪精神沉郁、厌食、腹泻, 1周后逐渐恢复健康, 很少死亡。

3 剖检病变

小肠膨胀, 黏膜脱落, 肠壁变薄、透明, 肠腔充满淡黄色液体, 肠系膜淋巴结水肿;乳糜管透明、无色;胃空或充满胆汁样的黄色液体;其他实质器官无明显病变。

4 实验室检查

1) pH试纸检测。取产床仔猪倒提, 用pH试纸接其粪便, 结果显示粪便pH值为5~6、呈酸性。

2) 病原学鉴定。取病死仔猪的肠和胃, 冷冻后送青岛流行病学研究所进行病原学鉴定, 确定病原为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和KoBu病毒。

5 诊断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病变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确诊为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和KoBu病毒引起的腹泻。

6 防治

1) 接种疫苗。通过口服、后海穴注射或肌肉注射, 为乳猪接种TGE-PED弱毒疫苗。

2) 辅助治疗。口服补液盐;腹腔注射葡萄糖与抗生素混合液;肌肉注射干扰素 (猪白细胞干扰素效果较好) 。猪白细胞干扰素具体使用方法是:母猪产前每头肌肉注射2支猪白细胞干扰素 (每支含干扰素不低于4万U) , 连续注射3d;仔猪2~4日龄时, 肌肉注射2~10日龄乳猪专用猪白细胞干扰素, 每窝平均2支 (或每支稀释成6mL, 每头乳猪1mL) , 连续注射3d。

3) 强化管理。提高产房温度至22~24℃, 加强饲养管理, 搞好环境卫生。

7 小结

1) 仔猪流行性腹泻具有日龄抵抗性, 所有猪只均能感染本病, 大、中猪抵抗力较强, 日龄越小的猪死亡率越高。

2) 此次流行性腹泻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 用以往的疫苗 (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二联灭活苗) 预防效果不佳, 抗生素、抗病毒药治疗效果不佳。通过提高母猪免疫抗体水平、增强仔猪免疫力, 可以减少发病。母源抗体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仔猪对病毒的抵抗力。哺乳前期仔猪尚没有形成自身的体液免疫系统, 不能产生抗体。高水平的母源抗体通过母乳被仔猪吸收, 能降低仔猪发病的几率。而母源抗体水平的高低又和母猪的健康状况紧密相关, 实际生产中, 部分养殖场 (户) 滥用抗生素为母猪做保健, 使母猪群肠道环境恶化、微生态平衡失调, 导致母猪肠道免疫系统缺乏维护肠道免疫水平的营养物质, 使淋巴细胞的增殖受到抑制, 直接影响疫苗免疫的效果, 造成免疫失败或者抗体水平低下。低水平的母源抗体使仔猪对病毒的侵害毫无防御能力。因此, 加强母猪肠道营养和免疫营养, 是提高免疫成功率和母源抗体水平的基本前提。

浅议仔猪腹泻病的诊治 篇4

浅议仔猪腹泻病的诊治

仔猪腹泻一直是困扰养猪业发展的重大难题.为了做到有的放矢地预防和治疗,建立正确的诊断是最关键的前提.由于导致仔猪腹泻病的因素较多,许多养猪场的管理者只追求饲料中抗生素的预防效果,而对真正的.发病原因并不进行全面地分析,这样可造成饲养管理者忽视许多导致腹泻病的重要环节.

作 者:代平作者单位:重庆市长寿区畜牧局刊 名:畜牧市场英文刊名:STOCKBREEDING MARKET年,卷(期):“”(7)分类号:关键词:

仔猪流行性腹泻 篇5

摘要:本实验通过在不同霉菌污染程度的玉米饲料中添加霉菌素吸附剂“霉可脱”,来研究这种饲料添加剂控制霉菌污染饲料、原料致仔猪腹泻的效果。该实验将24只同样日龄、同样饲料水平和饲喂同样饲料的仔猪分为3组,每组添加不同剂量的“霉可脱”进行对照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霉可脱”的吸附效果是极好的。因而添加“霉可脱”是一个用来防止饲料及原料在高水分情况下贮存而发生霉变的好办法。

关键词:霉可脱仔猪腹泻

1研究内容

本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测试“霉可脱”的性能及解决饲料原料中霉变部分对仔猪腹泻的影响的问题。在实验中我们选用了吸附剂“霉可脱”。由于霉菌毒素是一种带有极性的分子物质,所以需要吸附剂有电极性,可以进行离子交换,可以将霉菌毒素吸附,霉可脱AD就具有这样的特性。它是一种纯化的双极页硅酸盐粘土混合剂。其配方可吸附肠道中的霉菌毒素,效价高,适用范围广,形态稳定,可以被动物完全排泄。它与以往的粘土有很大区别:霉可脱AD是新一代纯化粘土,是新型霉菌毒素粘合剂。它需要经过费用较高的特殊提纯加工。在提纯过程中,所有干扰霉菌毒素吸收的非粘土成分都被分离出来,使粘土得以纯化。通过去除粘土中的非必要物质,吸附层将得到更充分的暴露,具有更多的吸附面使粘土电子与霉菌电子有更大的结合空间。这种加工工艺使霉可脱AD不仅保持了对单极真菌毒素的吸附力,而且提高了对双极真菌毒素的吸附容量。

2实验设计

本实验选用A、B、C三组仔猪,每组8头,其中A组为对照组。分组实验,选用同一种乳猪浓缩饲料,分别于3种不同等级的玉米混合成全价料进行饲喂。记录仔猪采食量,腹泻头数和采食适口性。

3实验结果

三组饲料中玉米的霉变度分别为A组15%、B组15%和C组20%,霉可脱AD添加量分别为A组不添加、B组1%、C组2%,实验结果为腹泻头数A组6头、B组2头、C组无腹泻,饲料的适口性均正常。可见“霉可脱”对霉菌毒素的吸附效果是明显的,能够完全彻底的吸附由饲料霉变所产生的霉菌毒素,可有效的控制仔猪的腹泻。

4讨论

仔猪流行性腹泻的综合防治 篇6

1 流行病学

该病在冬季和早春发生, 每年l2月至次年1月多发。呈地方流行性。不同性别、年龄、品种的猪均可感染发病, 但哺乳仔猪和育成猪易感性强, 发病率为100%, 病死率平均为50%。1周龄内的仔猪死亡率可达100%。成年母猪发病率为15%~90%, 育肥猪死亡为1%~3%, 病猪是主要传染源。病毒在肠绒毛上皮和肠系膜淋巴结构内存在, 随粪便排出体外, 污染饲料、饮水、用具、环境, 健康猪经口接触了含毒的粪便可发生自然感染。所以, 消化道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也可经呼吸系统感染。还可通过运输的病猪及其污染的饲料, 车辆、用具、靴鞋及其他带毒污染物传播本病。

2 发病原因

目前仔猪腹泻在规模化养猪场普遍存在, 其传播迅速, 常出现单独感染或交叉混合感染, 防治较为困难, 经常引起仔猪大量死亡, 成为养猪户的棘手问题。能引起哺乳仔猪腹泻的病因是多方面的, 多病原共同感染现象较为普遍, 简略概括为以下种。

2.1 大肠杆菌

致病大肠杆菌的血清型有O5, O8, O60, O115, O138, O189, O147, O157等;具有荚膜抗原K88, K99, K987, 及F41等感染。

2.2 致猪水肿病溶血性大肠杆菌

包括O318, K81, O139, K82, O141, O149等感染。

2.3 细菌性大肠杆菌

包括沙门氏菌、魏氏梭菌、猪痢疾密螺旋体等。

2.4 病毒性腹泻

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有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 (TGEV) ,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 (PEDV) , 轮状病毒 (BVV) 感染, 梭菌感染, 猪伪狂犬病毒, 球虫侵袭。

2.5 其他因素

球虫及饲养管理不当、营养不全、饲料品质不良、应激反应、低血糖等因素都能引起仔猪腹泻的发生。环境卫生条件差, 饲养管理不善。如气温突然变冷, 饮水、饲料被污染, 或饲料改变过快, 青料饲喂过多, 猪体质差、抗病力减弱以及某些病原微生物感染, 均可导致仔猪腹泻。

3 临床症状

本病的主要病变在小肠。小肠膨胀、肠壁变薄、外观明亮, 肠管内充满黄色液体, 或带有气体。肠系膜呈树枝状充血、出血, 肠系膜淋巴结肿胀。镜检时, 可见小肠绒毛细胞的空泡形成和脱落, 肠绒萎缩, 变短, 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比从正常的7∶1降为3∶1。

根据发病的缓急, 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如果发病急, 往往体温升高、怕冷、喜钻草窝或拥挤打堆, 精神沉郁, 低头耷耳, 不愿活动, 食欲减退或不食, 呼吸困难, 水样拉稀, 粪便呈黄白色或灰白色, 腥臭, 有些粪便中夹杂着未被消化的饲料或凝乳块, 后期脱水、被毛焦躁、眼球下陷;慢性病体温一般不升高甚至低于常温, 精神差, 食欲减退, 行走缓慢或呆立不动, 反复拉稀, 脱水严重, 有异嗜癖, 喜欢啃垫草、喝脏水, 严重贫血, 可视黏膜苍白, 最后衰竭死亡。

4 病理变化

在不同类型的腹泻病中, 其剖检病理变化具有各自的特征。如在蓝耳病中可见到肠系膜淋巴结呈大理石样变, 盲肠、结肠、回肠粘膜表面覆盖一层弥漫性、坏死性腐乳样物质, 剥开后为不规则纽扣状溃疡。在发生肠型猪瘟时, 几乎所有大的脏器 (心、肝、脾、肾等) 及淋巴结发生广泛出血。由病毒引起的几类严重脱水性腹泻病中, 常可见到肠壁变薄、失去弹性、小肠绒毛萎缩、隐窝变浅或消失等病理现象。

5 诊断

5.1根据本病的流行情况, 临床症状, 尤其呕吐, 水样腹泻, 脱水, 消瘦, 可初步确诊。但必须对病原进行检查。

5.2用直接免疫荧光检查本病。取腹泻48 h内的病猪小肠作冰冻切片或小肠粘膜抹片, 风干后丙酮固定, 加荧光标记本病抗体染色, 水洗, 封盖后镜检, 如见各肠段发现荧光阳性细胞, 可确诊。

5.3选2~3日龄未吃初乳, 只喂消毒牛奶的仔猪。将病猪小肠及其内容物制成悬液, 每1 m L加青霉素2 000IU, 链霉素2 mg, 在室温作用1 h, 然后经口接种试验仔猪, 如试验猪发病, 再取小肠作荧光抗体检查, 如果呈阳性可确诊。

5.4 鉴别诊断。本病与传染性胃肠炎在临床上极易混淆, 所以, 必须在试验室检查, 两种病原在抗原性上有明显差别。此外, 还应与猪轮状病毒、仔猪白痢、黄痢、红痢及猪痢疾进行区别诊断。

6 治疗

6.1 大肠杆菌病

(1) 庆大霉素:每头每次2~4 m L, 口服, 连用2~3 d; (2) 痢菌净:5 mg (kg体重) , 内服每日1~2次; (3) 氟哌酸:50 g溶于500 m L生理盐水中, 每头每次20~30m L, 内服每日2次; (4) 脱水仔猪补充水分、葡萄糖、电解质、维生素B、C及氨基酸等, 可采用内服或腹腔注射; (5) 最好经药敏试验, 选用适当的抗菌剂。

6.2 水肿病溶血性大肠杆菌病

(1) 氟哌酸20 mg/kg内服, 每日2次; (2) 链霉素1万U/kg肌注, 每日2次; (3) 地塞米松1~3 mg, 肌注; (4) 0.1%亚硒酸钠-维生素E 1~3 m L肌注, 隔日1次, 注射2次停止; (5) 有水肿症状者可应用脱水剂; (6) 应用维生素B2、C、B12。

6.3 病毒性腹泻

抗菌素对病毒无效, 但可防止继发细菌感染;可应用抗病毒药;可腹腔注射葡萄糖、氯化钠及维生素。

6.4 梭菌性肠炎

用青霉素30万U, 链霉素20万U, 一次内服, 每日2次, 也可采用对症疗法。

6.5 球虫病

采用氨丙啉、磺胺类等药物治疗。

6.6 对原因不明的腹泻可采用综合法治疗

(1) 对哺乳期仔猪:用痢菌净、肌苷、庆大霉素、喹乙醇、胃复安、口服补液盐加葡萄糖、氯化钠制成口服液, 内服, 每日2次; (2) 对断奶后仔猪:用氟哌酸、地塞米松、庆大霉素、痢菌净、口服补液盐加葡萄糖盐水制成口服液, 内服每日2次。以上两种配方如腹泻停止, 减去口服补液盐, 再服1 d。

7 防治措施

仔猪腹泻是兽医临床上的一种综合病症, 必须分清病因, 对症下药, 综合防治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7.1 搞好环境卫生

对于仔猪腹泻要做到“防重于治”。进猪前, 猪舍要彻底打扫并用水冲洗干净, 然后用1%~2%的烧碱溶液泼洒消毒, 周围环境杂草要除尽, 用10%~20%的生石灰乳泼洒消毒。同时, 1~2月龄的仔猪每周用消毒威或5号消毒液带猪消毒1次, 并根据当地疫病流行情况, 做好预防接种工作。

7.2 加强饲养管理

对于仔猪要精心护理, 注意防寒保暖, 垫草要干净、干燥、松软。供给全价料且适口性强, 容易消化, 并在料中加入0.05%的土霉素钙盐, 既可预防胃肠道疾病, 又可促进生长发育。饮水要充足、洁净, 饮水中添加0.6%的漂白粉。哺育母猪料中要同时添加0.05%的土霉素钙盐, 乳头用0.1%的高锰酸钾液消毒, 1 d 2次。

7.3 及时发现和隔离病猪

在日常管理中要做到三看, 即看精神状态, 看饮食情况, 看粪便颜色和形状, 及时发现和隔离有病猪只, 并根据具体情况, 采取相应的治疗和疫病控制措施, 减少死亡, 防止病原微生物的扩散蔓延。

7.4 防治措施

查明病因, 做到对症治疗, 减少盲目用药, 以免延缓治疗时机, 尤其是由传染病引起的腹泻, 更要及时治疗, 消除病因。

7.4.1 补液:腹泻容易引起机体脱水, 尤其是腹泻的后期, 补液可以起到提供能量, 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一般可用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或复方氯化钠注射液300~500 m L、维生素C注射液10 m L、庆大霉素10~15万U混合一次静脉输入, 每天1次, 连用3 d。在饲料中拌入盐酸环丙沙星和恩诺沙星 (用量按说明) , 对于缓解脱水和控制继发感染有较好的作用。

7.4.2 肌肉注射硫酸黄莲素5~10 m L, 或青霉素10~30万U和链霉素15~30万U混合肌肉注射。也可用土霉素、卡那霉素, 日剂量30 mg/ (kg体重) , 连喂4~7 d。

7.4.3 大蒜30 g捣成蒜泥, 加陈醋150 m L、百草霜5 g, 充分搅拌混匀, 一次喂服, 2次/d, 连用2 d;或用陈醋200 m L, 炒焦的高梁250 g (研成粉状) , 混匀一次灌服, 2次/d, 连用2 d;也可用黄连10 g, 陈醋200 m L煎服, 2次/d, 连用3 d, 效果好。

7.4.4 马齿苋、地棉草、车前草、黄苓、黄连、黄柏各500 g, 煎水喂服, 可供100头10~20 kg体重的仔猪1 d饮用, 连用3~5 d;或用马齿苋、车前草、鲜竹叶各500 g、白糖300 g, 煎水拌饲, 1 d用量, 分3次拌饲喂, 连用3~5 d, 效果理想。

7.4.5 15~20 kg体重的仔猪腹腔输入复方氯化钠注射液200~300 m L, 加青霉素40万U和链霉素1~1.5 g, 2次/d, 连用3 d。也可用复方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200~300 m L加硫磺酸黄连素80~120 mg, 每天2次, 连用3 d, 比单独使用抗菌素肌肉注射效果好。

7.4.6 如果是大群发生腹泻, 可用新燃烧完的煤球捣碎过筛放入猪舍, 让其自由采食, 连用2~3 d, 能收到良好效果。煤灰含有钙1%、钾1.8%、磷0.06%、钠0.27%、镁0.16%、铁0.2%, 还含铜、锌、锰等元素, 进入胃肠道后, 不但可以吸收有害气体, 同时这些元素都是猪生长发育所必须的矿物质。

7.4.7 一般细菌引起的腹泻, 可用黄荆籽 (秋季成熟后采摘备用) 20粒捣碎拌饲喂 (10~20 kg体重的仔猪1次用量) , 每天2次, 1~2 d即可痊愈。

7.4.8 用干牛粪烧成灰拌入饲料中饲喂哺乳母猪或在仔猪饲料中添加喹乙醇, 可治疗因仔猪白痢引起的腹泻。给哺乳母猪煎服如下中药:生地15 g、金银花10 g、龙胆草15 g、地骨皮15 g、丹皮1 0 g、蒲公英12 g、黄柏1 0 g、地榆1 0 g、黄芪10 g、当归10 g、甘草8 g。该药方可清热、解毒、净血, 对治疗仔猪黄、白痢有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相关链接

基层兽医适用的高免血清防治仔猪流行性腹泻方法

1制备高免血清用猪经健康检查, 无异常, 即用TGE和PED二联灭活苗2倍剂量 (8 m L) 后海穴注射首免, 间隔15 d后进行4倍剂量二免。再间隔15 d经健康检查, 无任何疾病者, 停料8 h。颈部动脉无菌放血。自然凝固分离血清, 分装于灭菌玻璃瓶中, 加一定量的青霉素与链霉素, 压盖密封, 置4℃冰箱中保存备用。

近期暴发仔猪流行性腹泻的探讨 篇7

1 病原

流行性腹泻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 (PEDV) 是引起的以猪呕吐、腹泻和脱水为主要临床症状特征的猪肠道传染病, 不同年龄和不同品种的猪均易感, 但对哺乳仔猪的危害最为严重, 死亡率最高可达100%。2011年至今中国大面积暴发猪流行性腹泻, 采集的病原采用RT-PCR检测证明该猪群感染了流行性腹泻病毒, 对扩增片段进行测序, 测序结果表明此次检测到的流行性腹泻病毒的S基因发生了变异。目前暴发的仔猪流行性腹泻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变异株引起的。S基因序列分析发现毒株与韩国毒株同源性高。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经典毒株与变异毒株共存。

2 流行情况

病案1猪场规模:500头母猪。全部为产房仔猪发病, 仔猪产后第2 d开始发生腹泻, 5日龄全部死亡, 共死亡800头仔猪, 死亡率90%以上, 几乎是产一窝死一窝。

病案2猪场规模:400头母猪。发病情况: (1) 经产母猪首先发病, 食欲不振、精神沉郁, 约10%母猪有呕吐症状;初产母猪约15% (10/33) 流产, 主要发生在妊娠后期 (妊娠80~95 d) 。 (2) 产房新生2~4日龄乳猪出现严重腹泻并脱水, 50%猪有呕吐症状, 1号产房共有40窝猪发病, 死亡450头左右, 死亡率达86.5% (450/520) , 2、3号产房猪死亡率分别为84.3%、75.6%;持续时间约35 d。 (3) 保育猪出现腹泻并伴约20%死亡 (102/500) , 另有二栋猪死亡率分别为16.8%、13.6%, 持续约30 d; (4) 育成育肥猪受影响小, 只出现腹泻症状, 死亡率低 (不超过2%) 。

实验室检测患猪粪便 (母猪、乳猪样本各5份) , 10份均阳性, 证实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该病。

病案3母猪无明显症状, 但初生仔猪发生严重腹泻, 其中2012年12月份的死亡率达到100%, 使用各种药物无效, 尝试返饲补液等方法, 效果甚微。

病案4沿海某规模猪场:800头母猪。2012年2月份起发病, 母猪无明显症状, 但初生仔猪2~4日龄发生严重腹泻, 死亡600多头, 死亡率达到90%。使用各种药物无效, 尝试返饲补液等方法, 效果甚微。

病案5沿海规模猪场:1 500头母猪。2012年2月, 母猪无明显症状, 但初生仔猪2~4日龄发生严重腹泻, 死亡2 600多头, 死亡率达到100%。3月份发病数、死亡率减少。

病案6沿海规模猪场:1 700头母猪。2012年2月, 母猪产前无明显症状, 产后食欲减退、乳水减少症状明显, 初生仔猪2~5日龄发生严重腹泻, 死亡2 000多头, 死亡率达到90%, 高峰时生产多少死亡多少, 多种方法都无效。3月份发病数逐渐减少。

病案7晋江某猪场:70头母猪。2012年3~10月死亡仔猪700头, 使用多种方法, 效果不明显。采用RT-PCR检测证明是流行性腹泻病毒 (PEDV) 变异株感染, 同一病料检测蓝耳病、传染性胃肠炎、伪狂犬病病原, 均为阴性。后使用猪流行性腹泻疫苗 (变异株) , 母猪产前40 d和产前20 d各免疫1次, 未免疫该母猪所生仔猪, 采取仔猪出生超前免疫, 用疫苗0.5~1头份灌服, 另灌服庆大霉素注射液1支, 1 h后喂乳, 并注意保温和干燥。初生仔猪服用疫苗和庆大霉素4 d、7 d、9 d后电话询问, 没有仔猪腹泻新病例。

病案8沿海规模猪场:900头母猪。2011年12月份开始, 母猪无明显症状, 初生仔猪3~7日龄发生腹泻, 一窝发病3~7头, 一栏50%窝发病, 随疫情发展越来越重, 1~3日龄发生腹泻, 生一窝死一窝。使用各种药物无效, 尝试使用返饲补液等方法, 效果甚微, 疫情一直持续到2012年6月, 后期发病数逐渐减少。疫情流行时间之长, 仔猪死亡之多, 精力和财力花费之大, 经济损失之惨重前所未有。

3 临床症状

患猪精神沉郁、腹胀、呕吐、食欲减退。随后出现水样腹泻, 粪便呈酸性, 黄色、灰色或黑色, 有一股很特别的臭味。症状的轻重与年龄大小有关, 年龄越小, 症状越重, l周龄以内的哺乳仔猪常于腹泻后24 d内因脱水死亡, 每窝平均死亡率90%, 能够存活的小猪因为肠黏膜受损严重, 生长缓慢。

4 病理变化

具有特征性的病理变化主要见于胃肠道。胃肠道黏膜有明显的卡他性炎症, 充血或出血。胃充满内容物, 胃内有多量的黄白色凝乳块。25%病例胃底黏膜潮红、充血, 并有黏液覆盖, 50%病例见有小点状或斑状出血。小肠扩张变薄, 肠系膜充血, 肠系膜淋巴结水肿, 肠黏膜绒毛严重萎缩。

5 实验室诊断

采取发病死亡猪的小肠作为病料, 连同肠道内容物进行研磨, 提取RNA进行RT-PCR检测。实验室采用RT-PCR法检测流行性腹泻病毒, 根据S基因序列设计一对495 bp的引物, 可扩增目的片段, 诊断PEDV, 可在5 h内测出。试验结果见图1。

采用RT-PCR法扩增片段, 进行测序。结果表明检测到的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的S基因发生了变异。S基因序列分析发现与韩国毒株同源性很高的毒株, 同时经典毒株也存在。因此, 临床上常有经典毒株与变异毒株共存或单一的病例。

6 治疗方案

1) 猪舍的保温和消毒。该病的发病日龄较早, 乳猪出生第2 d即发病, 因此, 提高保温箱的温度非常关键, 小猪初生1周内保温箱温度应提高到27~32℃, 较高的温度不利于病毒的繁殖, 对该病的控制有很明显的效果。对发病猪群采取带猪消毒, 一方面可以降低环境中的病毒含量, 另一方面可以切断病毒传播途径。

2) 对病情严重的发病仔猪进行补液, 防止脱水引起酸中毒。补液的方式有3种:口服补液、综合输液、腹腔补液。因为该病发病较急, 发病率高, 因此, 采用腹腔补液的方式最为迅速、实用、省时省力。

3) 使用抗病毒药物。使用干扰素、转移因子肌肉注射发病猪, 长期的实践证明, 抗病毒药物要及时使用才能有效, 一旦发生再行投药, 效果很差。因此, 对于该病应以预防为主。

同时采用以上措施后, 死亡率降低至70%, 说明该病毒致病力太强, 普通方法效果甚微。

7 预防措施

免疫是防控猪流行性腹泻的有效途径, 针对该次疫情, 很多猪场反映使用传统疫苗效果很差, 传统疫苗效果不好的原因主要有以下2点: (1) 大部分猪场的腹泻疫苗是传统猪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二联灭活苗, 该次疫情中的流行性腹泻病毒与传统疫苗所含的毒株基因同源性较低, 实验室的测序结果表明两者S基因发生变异, 童光志、杨汉春等人的检测结果也证实该次流行的病毒与疫苗的基因同源性较低。 (2) 传统猪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二联苗是灭活苗, 灭活苗本身的免疫效果较差, 而且不能产生有效的母源抗体, 达不到保护乳猪的目的。

对于该病的防控, 借鉴外国的经验, 采用活苗口服防疫效果较好。因此, 建议该猪场采用青岛易邦的流行性腹泻病毒变异株冻干苗进行口服免疫。

流行性腹泻病毒冻干苗防疫程序的设计:母猪产前40 d左右口服1次, 产前20 d左右口服第2次, 保证产后母乳中有充足的母源抗体, 保护仔猪至断乳。疫情流行期间, 未防疫过的母猪所产的仔猪出生后采取超前免疫, 即在吃初乳前口服免疫, 免疫完毕0.5 h后再吃初乳, 有较好的免疫保护效果。采用该方案后, 初生乳猪的发病率降低至5%, 死亡率降低至2%, 效果非常明显。

8 小结

仔猪流行性腹泻病的综合防治 篇8

1 发病原因

1.1 饲养管理不善引起的拉稀

冷热不均、通风不良、湿度大、饲料霉变等。其中保温措施不当, 圈舍通风不良, 舍内湿度过大, 致使仔猪受寒腹泻的约占总发病比例50%。尤其今年春节后, 天气比往年寒冷, 加之连续阴雨天气, 空气湿度大, 是猪流行性腹泻发生的主要原因。

1.2 细菌感染引起的拉稀

如大肠杆菌、沙门细菌。

1.3 病毒感染引起的拉稀

如冠状病毒、轮状病毒、圆环病毒。

1.4 寄生虫感染引起的拉稀

如线虫、球虫 (常见于仔猪) 、小袋纤毛虫和鞭虫。

2 预防

2.1 加强饲养管理

规模化猪场严格实行封闭式饲养管理, 建立消毒池, 实行定期消毒制度, 消毒药物定期交换使用, 严禁散杂人员随便进入。做好防寒保暖工作, 保持舍内通风换气, 室内环境干燥, 提供优质营养全价的饲料和清洁的饮水, 饲料要新鲜不发生霉变, 尤其是梅雨季节, 饲料一次性加工不宜太多, 饲料里定期添加脱霉剂。

2.2 按程序常年做好生猪的免疫注射工作

规模化猪场除了做好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的强制免疫工作, 做到应免尽免, 不留空档, 确保免疫密度达到100%, 抗体检测合格率超过85%以上。还要做好伪狂犬病、细小病毒、仔猪副伤寒、猪流行性腹泻二价灭活疫苗、猪圆环病毒疫苗的免疫注射工作。

2.3 仔猪出生后, 及早做好三补一早工作

即补铁、补硒、补料, 早吃初乳。为了减轻仔猪在断奶、转栏、免疫注射、长途运输等过程中的应激反应, 应适时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素、Se—VE等。

2.4 定期做好驱虫工作

仔猪出生后, 定期做好驱虫工作, 一般每两个月驱虫一次, 驱虫后, 及时清理粪便, 堆积发酵, 以杀灭虫卵和虫体。

2.5 新购进的仔猪, 应隔离观察

对于新购进的仔猪, 需隔离饲养观察3周左右, 确认健康后方可混群饲养。为了预防仔猪腹泻病的发生, 定期在饲料里添加适当沙星类、氟苯尼考、土碱粉等预防性药物。

2.6 在饲料里添加微生态制剂

如益生素、大蒜素、乳酶生等, 能提高饲料利用率, 改善肠道菌群, 对预防腹泻大有好处。

3 治疗

3.1 细菌性疾病引起的拉稀

大肠杆菌引起的仔猪黄痢常发生于生后1周以内, 以1~3日龄者居多。仔猪白痢多发于生后10~30d, 以10~20日龄者居多。治疗的药物有土碱粉、庆大+复VB水, 乳酶生、食母生等。沙门细菌引起的拉稀, 治疗药物土霉素、磺胺嘧啶、阿莫西林、阿米卡星粉针、氨苄青等药物。

3.2 病毒性疾病引起的拉稀

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 主要从抗病毒、防止细菌继发感染, 提高机体抵抗力三方面着手。抗病毒药物有黄芪多糖、干扰素、免疫球蛋白、清开灵注射液等。防止细菌继发感染的药物有阿米卡星粉针、氨苄青、头孢曲松钠。对症治疗以减轻脱水、防止酸中毒常用的药物有口服补液盐饮水, 以调节电解质平衡, 用口服补液盐饮水。长期拉稀的仔猪使用收敛止泻药如活性炭、夕碳银等。同时要加强护理, 做好防寒保暖工作。

3.3 寄生虫性疾病引起的拉稀

对于抗生素治疗效果不理想的拉稀, 及时采集拉稀猪的粪便进行检查, 如发现虫卵或有虫体就能确诊。线虫用伊维菌素或者左旋咪唑、丙硫咪唑 (抗蠕敏) , 球虫用磺胺类药物治疗。

3.4 饲养管理不善引起的拉稀

冬季注意防寒保暖, 饲养密度要适宜, 配制日粮营养要全价, 适口性较好, 不使用霉变和劣质饲料;尽量减少猪群转栏和混群的次数, 减少应激反应, 夏天做好灭蚊、灭蝇、灭鼠等工作。

4 体会

(1) 大型规模化猪场由于养殖设施完备, 主要以自繁自养为主, 饲养管理到位, 猪流行性腹泻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低于散养户。部分中小规模场, 设施简陋, 保温保育措施不当, 寒冷季节圈舍相对封闭, 导致舍内通风不良, 湿度过大, 主要以新购进的仔猪发病较为严重, 死亡率较高。

(2) 生猪散养户由于饲养管理不到位或滥用药物现象多见。

仔猪流行性腹泻 篇9

1 母猪营养与饲养管理

加强母猪的营养与饲养管理对仔猪成活率至关重要, 重点考虑如何提高母猪采食量和泌乳量。

1.1 提高日粮营养水平

母猪的营养水平调控不仅需要注意蛋白质水平, 能量和氨基酸水平也不可忽视。

1.2 饲喂适口性好的饲料

饲料原料的选择应以优质和易消化为原则, 避免使用适口性差或影响采食量的饲料, 如含有霉菌毒素的饲料。

1.3 选择适宜的饲喂方式

第一种是实行自由采食, 不限量饲喂, 即从分娩3天后, 逐渐增加采食量的办法, 到7天后实现自由采食;第二种是做到少喂勤添, 实行多餐制, 每天饲喂4-5次。

1.4 供给充足清洁饮水

提高哺乳期母猪的采食量, 一头哺乳期母猪每天需要30-40L清洁饮水, 其饮水器流量控制在1.5-2L/分钟。

1.5 减少环境应激和生产中的噪音

加强哺乳母猪的疾病防御及保证哺乳母猪健康, 从而提高采食量。

2 仔猪的饲养管理

2.1 防寒保暖

新生仔猪组织器官和机能尚未发育完全, 皮下脂肪薄, 被毛稀少, 抗寒能力弱。冬天猪舍要堵塞风洞, 勤换垫草, 保持干燥, 最好在产圈内一角修建保温室, 顶端悬吊150-250W红外线灯泡, 灯泡距床面40-50cm, 随着仔猪长大, 需加高灯泡距床面的距离。

2.2 固定乳头

固定乳头是提高仔猪成活率的主要措施之一。全窝仔猪降生后, 即可训练其固定乳头, 保证每头仔猪及时吃到母乳。固定乳头时, 可先让仔猪自行选择, 再按体重大小强弱适当调整, 使弱小仔猪吃中、前部乳头, 强壮仔猪吃后部乳头。人工辅助2-3天, 便可固定仔猪吃乳位置, 保证仔猪均衡生长。

2.3 早吃初乳

仔猪出生时, 肠道上皮处于原始状态, 具有吸收大分子免疫球蛋白的机能, 6小时后开始下降, 12小时后几乎失去此项功能。早吃初乳, 吃足初乳, 是提高仔猪抗病力的有效措施。

2.4 适时补料

母猪从产后5天开始泌乳量逐渐上升, 20天达到泌乳高峰, 30天后逐渐下降, 而此时仔猪的发育却处于逐渐加快时期, 单吃母乳已不能满足其生长所需养分。早补料能促进消化道和消化腺体的发育, 可避免仔猪乱啃赃物, 减少下痢病患, 减少死亡。仔猪出生6-7天开始诱导补料, 10天后逐渐补充高能量、高蛋白、适口性好、易消化的全价混合料。

2.5 补充铁盐

对新生仔猪补铁, 是一项容易被忽视而又非常重要的措施。初生仔猪每天平均需要7-11mg铁, 但100g猪乳中含铁量不足0.2mg, 不足仔猪需铁量的5%。新生仔猪出生后2-3日龄在仔猪颈部肌注100mg铁复合制剂, 以防止仔猪因贫血引起下痢。

2.6 防止踏压

母猪体大笨重、行动迟缓, 起卧时容易踩伤或压伤仔猪, 特别是仔猪出生1-3天更容易发生。因此应设保护栏或保育间, 采取母仔分开睡觉休息的方法, 防止压死踏伤仔猪。

2.7 科学断奶

仔猪腹泻的病因与综合防治措施 篇10

关键词:仔猪;腹泻病因;防治

中图分类号: S858.2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10-81-1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仔猪腹泻是令养殖场(户)较为头痛的疾病,在1~3月龄的仔猪中较为常见,死亡率达10%~15%。发病后导致仔猪生长速度放缓,饲料报酬降低,体质下降、免疫功能减退、对疫病的抵抗力减弱,并容易继发其他传染病,给养殖场(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1 仔猪腹泻原因

仔猪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仔猪免疫系统肠道粘膜的25%由淋巴样组织构成,抵抗病原微生物的能力较弱。导致仔猪易感染大肠杆菌、C型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密螺旋体、轮状病毒性肠炎等病原菌引起的仔猪红白痢疾病。

1.1 初乳

猪的胚胎构造十分复杂,胎盘属上皮绒毛膜型,母猪血管与仔猪血管之间有6~7层组织,而构成胎盘血液屏障,阻碍了母猪母源抗体通过血液对胎儿进行传输。使初生仔猪的血液中不含有免疫球蛋白,主要从初乳中获得抗体。母猪初乳中的乳蛋白含量7%,占干物质的34%,其大部分是免疫球蛋白,即免疫球蛋白以分娩后60分钟内最高,可达8.2g/100ml,第8小时降到2.9g/100ml,第24小时0.9g/100ml,仔猪出生后的24小时内,肠道上皮细胞具有很高的通透性,可以完全吸收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第14~28天(即常乳)免疫球蛋白仅为0.2~0.5g/100ml,母乳不再能补充母源抗体,但随着仔猪胃肠道的发育,上皮组织渗透性发生变化,对大分子的Y-球蛋白(抗体)的吸收能力也随之改变。在生后的0~3小时内,肠道上皮组织对抗体的吸收能力为100%,3~9小时之间为50%,9~12小时后即下降5%~10%。初乳中免疫球蛋白含量最高在预防肠道感染中有重要意义。新生仔猪虽能从初乳中获得免疫力,但胃内缺乏游离盐酸,胃肠屏障不健全,在寒冷和污染的环境中容易诱发和感染疾病。此时的致病性大肠杆菌,传染性胃肠炎,轮状病毒等感染的发病率也逐渐增多。

1.2 肠道微生态

胃肠道中正常微生物本身以及与猪舍、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称为肠道微生态。正常微生物群中较多的是常在菌或有益菌,有益菌和致病菌在猪只肠道内保持着一定比例的平衡,并与机体的生长发育密切相关。仔猪在出生后24小时内,大肠、回肠、盲肠和直肠就已定殖了双岐杆菌、大肠杆菌、乳酸杆菌、消化球菌、类杆菌等。通常情况下,猪出生后7天,猪只肠道内优势菌为有益菌占99%以上,而有害菌只占1%,其比例为1:100,而大肠内则为1:1000。厌氧菌主要有拟杆菌,双岐杆菌等。仔猪由出生至8日龄胃肠内细菌定殖达到高峰,由需氧菌占优势逐步过度到厌氧菌占优势,形成固定的群落,并保持其相对稳定,至断奶期由于应激和日粮的变更,又需达到一个新的平衡。7日龄内与断奶3周期内的仔猪多发大肠杆菌病多与此有关。

1.3 营养

妊娠母猪料中提高微量元素硒、铁、高硒母猪料,经过试验在怀孕母猪后期料中(产前4周)及哺乳料中添加亚硒酸钠,对提高乳猪的抗病能力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硒从母乳中传到乳猪体内,从而获得对机体有益的营养物质最易被吸收转化和贮存,为日后断奶增强机体的抵抗力打下基础。传统观念认为饲料中添加有机硒达到0.6ppm便是高硒,连续用高硒8周,没有不良临床反应,反而对减少仔猪哺乳期及断奶后的腹泻起到了良好作用。高铁母猪料,仔猪出生后3天内补铁,现已被大多数养猪场(户)接受,但通过提高怀孕后期母猪料铁的含量间接为乳猪补铁就很少被使用,至于把它与防治哺乳期及断奶后仔猪的腹泻联系在一起,更是不能被接受。

2 影响腹泻的日粮因素

此类型的腹泻具有群发性,即采食量一般不下降,症状多表现为粪便呈水样,含不消化颗粒物,腹泻次数多,频率高,个体消瘦等。停止喂食此批饲料后,症状减缓或停止。因营养因素造成仔猪腹泻的主要原因为以下几点:一是蛋白质不易消化,日粮中粗蛋白质含量过高引起大肠内产生腐胺等毒性胺类物质,对肠壁组织造成损伤,使肠道蠕动加快和分泌增加,造成腹泻。一般日粮中粗蛋白质超过20%以上,仔猪即会不同程度地出现腹泻。二是由于饲料混合不均匀、矿物元素的粉碎粒度不够、预混料添加过量等原因引起猪只中毒,造成消化系统损伤,导致肠道菌群平衡失调,均可导致严重腹泻。三是植物蛋白中含有β-大豆聚球蛋白、大豆蛋白等过敏抗原性物质,植物蛋白原料用量过高可以引起消化道上皮通透性发生改变,影响到肠道粘膜上有益微生物的繁殖,致使肠道内有益菌与致病菌比例发生改变。

3 预防及其治疗措施

3.1减少应激

断奶前后饲料要一致,量不要太多,不要突然将不同群的仔猪混养;在保育舍地面要进行铺垫防止猪只肚皮直接接触水泥地受凉,但密度不能过大。

3.2 加强预防免疫

针对乳仔猪的生理特点,做好疾病的预防免疫,保证肠道粘膜功能正常。

3.3 科学喂养

乳清粉、喷雾干燥血浆蛋白粉、优质鱼粉等原料对预防仔猪腹泻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日粮中适量增加纤维和乳糖,可以抑止病原菌的生长,同时可以促进乳酸菌增殖。在饲料中加入酶制剂、酸化剂、益生素等非营养性添加剂及特定的抗生素对预防仔猪腹泻也有良好的效果。

3.4 及时治疗

发病后分析腹泻原因。如果由饲料造成,停止使用饲料,饥饿12小时后饮葡萄糖盐水,换用好的乳仔猪饲料,少量多餐。由疾病造成,应对症下药,及时隔离治疗。

仔猪流行性腹泻 篇11

1 材料

1.1 试验动物

经检测无PEDV、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感染的健康母猪所产3日龄健康杜洛克×(约克夏×长白)三元杂交仔猪50头,由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种猪场提供,采用代乳粉饲喂,受试期间饲养管理条件基本一致。

1.2 药品及病毒

自拟中草药复方,由穿心莲、无花果、大青叶、马齿苋、黄芪等组成,所有中草药均购自辽宁省营口市鲅鱼圈区熊岳中药材有限公司。取中草药复方共1 000 g,浸泡1 h,煎煮2次,2次水煎后合并滤液,将滤液加热浓缩至1 L,即1 m L滤液相当于1 g原药,加入苯甲酸钠3 g,防腐,冷却后分装,备用。以穿心莲为主药,按照其使用剂量确定该复方常规治疗剂量为按体重0.2 m L/kg。

PEDV病毒液(CV777株),由东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惠赠;黄芪多糖口服液,批号为(2012)031245231,购自某公司。

1.3 主要试剂

RNA提取试剂盒、AMV Reverse Transcriptase、RNase Inhibitor、d NTP Mixture、引物、Green Master、Taq酶等,均购自宝生物工程(大连)有限公司。

1.4 主要仪器

超净工作台(型号为SW-CJ-IF),购自苏州泰安空气技术有限公司;梯度PCR仪(型号为S 1 000),购自伯乐生命医学产品有限公司;生化分析仪(型号为迈瑞BS-120),购自迈瑞医疗国际有限公司。

2 方法

2.1 试验分组及处理

将受试仔猪随机分成5组,每组10头。1组为致病不治疗组,2组为常规治疗组,3组为加量治疗组,4组为对照治疗组,5组为空白对照组。除5组外其他4组均在3日龄时灌服病毒液(106.5 TCID50/m L)2.5 m L。1组不采用任何药物治疗。2组在仔猪发病后经口灌服中草药滤液,按体重0.2 m L/kg,每天2次,连用3 d。3组在仔猪发病后经口灌服中草药滤液,按体重0.4 m L/kg,每天2次,连用3 d。4组采用黄芪多糖经口灌服,按体重1 m L/kg,每天2次,连用3 d。

观察并记录仔猪在发病治疗前及发病治疗后的精神状态、食欲、体重、粪便状态等。每组随机选取5头仔猪,在7日龄时通过前腔静脉采集血液,做血液生化指标测定,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总蛋白(TP)、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三酰甘油(TG)、尿酸(UA)、血液尿素氮(BUN)、肌酐(CREA)、葡萄糖(GLU)、γ-谷氨酰转移酶(GGT)、钙(Ga)、镁(Mg)、磷(PHOS)、肌酸激酶(CK)。仔猪发病判断标准:灌服病毒液12 h后出现呕吐,有灰白色或蛋清样腹泻物,同时有精神沉郁、食欲下降等症状。

2.2 疗效判定

治愈:试验期间经治疗后症状消失,精神状态、食欲及粪便恢复正常。有效:除完全治愈者外,凡治疗期间未死亡且症状减轻。无效或死亡:试验期间经治疗仍无好转或死亡,剖检病变明显且RT-PCR呈阳性。

2.3 病死猪PEDV的RT-PCR检测法

对发病期间病死猪随时剖检,观察病变并采集病料,使用RNA提取试剂盒提取RNA。以病毒RNA为模板,按下列体系配制反应液,进行c DNA的合成:1μL AMV Reverse Transcriptase、4μL 5×RT Buffer、0.5μL RNaseInhibitor、2μLd NTPMixture(10 mmol/L)、2.5μL反转录引物、8μL模板RNA、2μL DEPC H2O。总体积为20μL,按室温(25℃)10 min,42℃2 h,0℃2 min进行反应,获得c DNA,将产物置于4℃保存,备用。

PCR反应体系:引物序列,上游引物5'-AAAT-AGACCCCCTCCCTAGT-3',下游引物5'-CT-GAAAACTGACAGAAGCCA-3'。反应体系为25μL:12.5μLGreen Master、1μLd NTP(10 mmol/L)、1μL上游引物、1μL下游引物、1μL模板、0.5μL Taq酶(5 U/μL)、8μL dd H2O。反应条件为:95℃3 min,94℃45 s,55~60℃35 s,72℃60 s,35个循环;72℃10 min。扩增产物用1%的琼脂糖凝胶电泳进行检测。

2.4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结果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SPSS 19.0统计分析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各组间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LSD法,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与分析

3.1 治疗效果

1组至4组仔猪在灌服病毒液后均在12 h后出现呕吐,排黄白色水样粪便,精神沉郁,食欲下降。1组仔猪在发病3 d后出现4头死亡。发病后各组按照既定方案给药,治疗效果见表1,各组患病仔猪治疗3 d后粪便情况见298页彩图1。

试验结果表明:加量治疗组对PEDV感染仔猪治疗效果最佳,有效率达到50%,治愈率为50%,且仔猪精神较好,食欲恢复快,粪便最终干燥成型;而对照治疗组效果较差,有效率仅为40%,且粪便改善效果不佳,仔猪精神状态差,食欲在治疗3 d后仍未得到改善。

3.2 体重变化情况

见表2。

kg

注:同列数据肩标字母相同为差异不显著(P>0.05),字母不同为差异显著(P<0.05)。

1组仔猪平均体重降低0.42 kg,2组治疗3 d后体重仍下降0.01 kg,3组治疗3 d后体重增加0.02 kg,4组治疗3 d后体重下降0.24 kg,5组,即空白对照组,体重增加0.58 kg。结果表明:2,3,4组均比1组体重下降得少,且2,3组发病前后体重变化差异不显著(P>0.05)。4组,即对照治疗组,对仔猪体重下降改善效果最差,3组效果最好。

3.3 血液生化指标变化

见表3。

从表3可见:3组仔猪血清中钙和镁含量最高,4组血清中钙和镁含量最低,说明对照治疗组对发病仔猪体液流失改善效果不佳。磷含量为2组最高,4组最低,说明4组仔猪体液流失最多。血液中CK1组最高,与其他组差异显著(P<0.05),说明1组仔猪肌肉损伤较大。5组血液中CK含量最低,说明5组仔猪肌肉损伤较小。

注:1.同行数据肩标大小写字母均不相同表示差异极显著(P<0.01),大写字母相同小写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P<0.05),字母完全相同表示差异不显著(P>0.05);2.ALT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为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LP为碱性磷酸酶、TP为总蛋白、ALB为白蛋白、T-BIL为总胆红素、TG为三酰甘油、UA为尿酸、BUN为血液尿素氮、CREA为肌酐、GLU为葡萄糖、GGT为γ-谷氨酰转移酶、Ga为钙、Mg为镁、PHOS为磷、CK为肌酸激酶。

3.4 死亡仔猪病理剖检变化及RT-PCR检测结果

死亡仔猪病理剖检变化结果见298页彩图2,病死仔猪RT-PCR检测结果见图3。

M.DL-2 000 Marker;1~4.被检样品;+、-.阳性、阴性对照。

对发病死亡的仔猪进行病理剖检发现,肠壁菲薄,肠内蓄积大量淡黄色液体。采集仔猪病料提取总RNA,并进行PEDV特异性引物RT-PCR扩增,获得特异性条带,说明病死仔猪被PEDV感染。

4 讨论

笔者采用自拟中草药复方中的主药,同时配合具有调脾养胃、涩肠止痢、扶正固本作用的无花果、大青叶、马齿苋、黄芪等其他中草药,在治疗人工感染PEDV发病的仔猪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而且在控制仔猪体重流失、恢复食欲及维持仔猪血液中钙、磷、镁的水平上也较为突出,在使用剂量上为加量治疗组效果最佳。其中穿心莲具有较强的抗病毒、免疫调节及保肝利胆的作用[5,6],在抑制病毒的同时可调节猪只免疫力,改善呕吐、腹泻等症状,尽量延长患病猪只的生存期。

近年来PEDV在全球的大规模爆发也揭示了疫苗防控困难的现实[7,8],由于该病具有引发仔猪呕吐、腹泻从而导致脱水的发病特点,发病越早仔猪死亡率越高。因此,给养猪场生产成绩的提高带来了极大的阻碍。西药治疗该病往往存在抗生素滥用、抗病毒药物品种单一的现象,而且对仔猪机体调节作用不明显。中草药复方作为一种能够把动物免疫系统作为整体来调理治疗的方式,在猪流行性腹泻的治疗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仍然不可忽视[9,10,11]。另外掌握中草药组方的用药时机也非常关键,越早用药越易改善。

此外针对中草药复方对人工感染PEDV仔猪的免疫效果及机体病理变化的研究还应继续深入,以期为开发有效防控该病、减少养殖户经济损失的有效药物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图1各组患病仔猪治疗3 d后粪便情况

图2发病死亡仔猪的胃肠

参考文献

[1]杨汉春.我国新发猪病的流行现状与防控的科学问题[J].兽医导刊,2012(2):22,27.

[2]杨丽梅,马力,徐倩倩,等.我国猪病毒性腹泻的诊断与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概况[J].动物医学进展,2014,35(2):115-119.

[3]余海波.猪流行性腹泻的诊断方法与防控措施[J].兽医导刊,2015(1):62-64.

[4]尹宝英,吴旭锦,张文娟.中草药复方调节猪流行性腹泻免疫效果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14,60(8):32-33.

[5]吕巧莉,涂国刚,王嘉琦,等.穿心莲内酯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53(1):83-86.

[6]于斌.穿心莲内酯体外抗H1N1感染及其对RLH信号通路影响的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11.

[7]张百灵,陈建飞,邢雅玲,等.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与抗病毒天然免疫[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11,27(6):516-523.

[8]徐宏军,杨鹏程,任丽,等.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灭活疫苗的制备及攻毒保护研究[J].动物医学进展,2015,36(1):35-39.

[9]孙文香,蒋争凡.病毒感染引发天然免疫细胞信号转导研究进展[J].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2013,35(5):563-573.

[10]何婷,汤奇,曾南,等.荆芥挥发油及其主要成分抗流感病毒作用与机制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3,38(11):1772-1777.

上一篇:GRNN下一篇:公益性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