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性信息

2024-10-06

公益性信息(共12篇)

公益性信息 篇1

1 公益性信息的定义和分类

公益性信息是指在用户不需支付任何费用而获取的、内容针对公众性服务的信息。公益性信息并不等同于免费信息,广告信息、产品信息等以赢利为目的的信息也不属于公益性信息的范畴。而公益性信息服务的主要目的是加强信息使用的普及率、拓展信息的使用范围,提高社会信息化水平。公益性信息的内容涉及面很广,其分类标准也不尽相同。以发布信息的主体划分:公益性信息可分为政府机构发布的信息,公共服务机构提供的信息、信息服务商提供的信息、用户自己提供的信息;以信息内容划分:公益性信息可分为生活信息、娱乐信息、学习信息三种。这两种分类的公益性信息,在理解上可互为交叉,即政府机构以发布战略信息为主,如不同部门实施的法律、政策、最新举措等;公共机构一般提供各具自己特点的信息,如地方科技情报机构主要以发布地域科技动态信息为主;用户的信息则涉及学习、生活、娱乐等各个方面。

2 开发利用公益性信息的重要性

信息、物质、能量是构成客观世界的三大要素,公益性信息作为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门,同样对促进人类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有助于信息的普及和公民素质的提高,同时也助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有助于产业结构更趋向合理,促进传统产业逐步形成智力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公益性信息还有一个更为显著的特点,即更适于实现资源共享。

资源共享是Internet发展的原动力。公益性信息的传播与利用是实现资源共享的一条主要途径,公益性信息特有的广泛性和低成本性促成了信息利用者选择信息的倾向性,有利于缓解我国目前资金匮乏、人们经济能力有限、信息资源地区性分配不平衡的状况。但目前我国在开发利用网络公益信息资源方面仍存在许多不足。如:开发利用公益信息资源工作重复率高,地区分布不均,总体水平低,缺乏信息资源的二次开发和深层次加工,缺乏统一的检索途径和规范化管理等等。因此,明确其重要性,正视不足,不断完善,是有价值地开发利用公益性信息资源的前提。

3 引进创新机制

引进创新机制,加大公益性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搞好公益性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从当前不足入手,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优化信息服务模式。

首先政府要加大对公益性信息的扶持力度及规范化管理,尽快颁布相应的法规,打破部门和地区之间的界限,统一标准,相互协调,避免重复建设,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加速的过程。

其次,要开发、提供适合用户需求的信息,加强用户所需信息的深层次加工力度,同时挖掘用户的潜在信息需求,扩大信息服务范围。

最后,要加快部分公益性信息有偿服务的转换,但在转换过程中,要把握免费公益信息为主、收费公益信息为辅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公益性服务,最终使所有信息用户受益于公益性信息。

2)加强信息服务人员的培养,提高服务质量网络公益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质量,与信息人员的素质高低分不开。随着互联网络的日渐普及,用户对信息服务的需求也逐渐提高,如深加工服务、在线咨询以及导航服务等,这些服务都对信息人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信息工作人员要有基本的网络操作技能,能熟练运用Inte rne t,熟悉网络检索工具的运用,能够针对不同的检索要求灵活运用各种检索工具,快速为用户查寻到特定信息。

其次,具有专门的学科知识和知识评价能力,具有专业的信息工作知识,能对网络信息进行有效的辨识、重组、浓缩和深加工,为用户提供在线咨询服务和导航服务。同时,深厚的英语功底,也是开发利用好网络公益性信息资源的重要保障。

总之,现代信息服务人员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系统掌握和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具有科学的组织和管理技能,这些不仅是开发利用网络公益性信息资源,也是所有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质的重要保证。

摘要:21世纪, 我国已进入了信息飞速发展的阶段。信息化社会的重要特征是“信息资源”的战略性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体现, 对信息的利用已渗到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各个方面。近几年, 随着国际互联网的发展, 网络信息资源以其丰富多彩和快速方便的特征得到广大用户的青睐。与此同时, 对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也成为信息服务机构的又一项重大课题。作为信息资源重要组成部分的公益性信息, 其开发利用的探讨也已成为信息服务机构普遍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公益性信息,资源开发,创新机制

参考文献

[1]张锦等.网络信息资源的搜集与组织[J].情报杂志, 2000.

[2]彭前卫.开发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若干思考[J].图书情报工作, 2000.

[3]李广健.信息资源管理专业人员的职业特征、职责及素质[J].图书情报工作, 2000.

[4]贾君枝.我国网络化公益性信息服务模式的思考[J].图书情报工作, 2000.

公益性信息 篇2

国测科发〔2013〕5号

各有关单位:

为做好测绘地理信息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组织管理工作,根据《财政部关于同意将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纳入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试点范围的函》(财教函〔2013〕47号)有关要求,我局组织编制了《测绘地理信息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现将该办法予以印发,请遵照执行。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

2013年7月4日

测绘地理信息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财政部、科技部关于《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试行办法》(财教〔2006〕219号)和《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财教〔2011〕434号)的要求,为规范测绘地理信息公益性科研专项(下称“专项”)的项目管理,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专项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下称《国家规划纲要》)、《全国基础测绘中长期规划纲要》(下称《测绘规划纲要》)和《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紧密围绕“构建智慧中国、监测地理国情、壮大地信产业、建设测绘强国”的总体战略,组织开展应急性、培育性、基础性科研工作。主要包括:

(一)行业应用基础研究;

(二)行业重大公益性技术前期预研;

(三)行业实用技术研究开发;

(四)国家标准和行业重要技术标准研究;

(五)计量、检验检测技术研究。

第三条 专项项目管理遵循以下原则:

(一)明确目标,突出应用。专项主要针对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的系统性、结构性科技需求,围绕行业特点和科技创新的急需遴选项目,明确研究方向和技术支撑点,且与国家科技计划支持的项目合理区分、有效衔接。专项只设项目层次,项目不分解。

(二)顶层设计,系统工程。要做好专项项目的顶层设计,遵循产、学、研、用一体化原则,持续支持测绘地理信息领域的自主创新、集成创新以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推进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科技资源的统筹管理、有效整合和广泛共享。

(三)科学决策,规范管理。专项管理坚持政府决策与专家咨询相结合,注重吸收各方面的意见建议。专项实行公开、公平、公正、透明化管理,建立决策、咨询、实施、监督相互独立、相互制约的管理机制,并接受社会监督。

第四条 专项项目管理包括项目建议、评审、立项、实施和监督、验收、成果推广与后评估等环节。

第五条 专项经费管理执行《测绘地理信息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暂行办法》(国测财发〔2013〕22号)有关规定。

第二章 组织管理体系

第六条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下称“测绘地信局”)是专项的行业主管部门,在专项业务管理方面的主要职责为:

(一)制订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科技发展规划,并报科技部、财政部备案;

(二)制定专项项目管理相关办法;

(三)负责管理咨询委员会(下称“咨询委”)、监督评估专家组的组建和管理工作;

(四)审定项目建议,确定项目承担单位;

(五)组织项目论证和评审;

(六)下达项目批复;

(七)与项目承担单位签订项目任务书,组织项目开展协作攻关;

(八)监督检查项目执行情况,协调处理出现的重大业务问题;

(九)组织项目业务验收,开展成果管理和推广工作;

(十)负责项目绩效考评和后评估。

第七条 咨询委由科技、管理、经济等领域专家组成,一般不少于11人,其中测绘地信局及直属单位以外的人员应占40%以上。咨询委主任由测绘地信局领导担任。咨询委成员名单报送财政部、科技部备案。其主要职责是:

(一)根据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和科技发展规划,对专项的项目设置提出咨询建议;

(二)对项目承担单位选择方式提出咨询建议;

(三)对项目执行的全过程发挥咨询评议作用。

第八条 监督评估专家组根据需要从专家库中遴选,主要职责是参与项目论证、评审、监督检查、项目验收和绩效考评等工作。

第九条 咨询委和监督评估专家组的成员不得相互兼任。

第十条 项目承担单位在项目管理方面的主要职责是:

(一)按要求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和项目任务书;

(二)实施项目任务,组织协作单位开展相关科技活动;

(三)接受并配合对项目的监督检查和验收考评工作;

(四)按要求进行成果登记和项目相关资料归档工作;

(五)宣传推广项目成果;

(六)接受并配合对项目进行后评估。

第三章 项目建议

第十一条 测绘地信局根据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科技发展规划确定的重点领域和优先主题,结合测绘地理信息行业发展的急需,开展备选项目征集工作,并组织行业内有关专家对项目进行遴选,遴选结果提请咨询委审议,并根据审议结果确定项目建议,根据财政部、科技部要求完成报送。

第十二条 项目建议(参见附件1)的要求是:

(一)具有明确的目标和考核指标;

(二)完成后能够直接投入应用或具有较强应用前景;

(三)与国家科技计划及测绘地理信息专项等项目层次区分清楚,避免重复交叉。

第十三条 测绘地信局根据科技部反馈意见对项目进行调整并列入项目库,选定专项项目。

第四章 项目评审和立项

第十四条 由测绘地信局根据项目类型特点和咨询委建议采取择优委托或者招投标等方式确定项目承担单位,并组织项目承担单位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和项目预算。

第十五条 项目承担单位的条件如下:

(一)一般为中国大陆境内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测绘地理信息生产单位、内资或内资控股企业等;

(二)具有项目实施必须的科研设施条件,优先支持国家和局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建设依托单位;

(三)具有较强的研发优势,拥有相关领域国内知名的学科带头人和稳定的学术团队;

(四)具有丰富的项目组织管理经验,优先支持承担过国家级重大科技项目的单位。

第十六条 项目负责人应符合如下条件:

(一)必须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年龄原则上不超过60周岁,院士不超过70岁,具有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有固定工作单位(原则上应在项目承担单位工作),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开拓创新能力,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诚信记录良好,主持或参加过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优先支持测绘地信局领军人才、学术技术带头人、创新人才、创新人才团队以及年龄在40岁以下的青年科技骨干;

(二)专项项目负责人同期只能主持1项,最多可另参加1项。

第十七条 项目实施方案(详见附件2)主要内容包括:

(一)项目总体目标、目标;

(二)研究任务、技术路线和组织实施方式;

(三)项目分实施方案;

(四)项目承担单位已有科研条件。

第十八条 测绘地信局建立专家库,完善专家的遴选、回避、问责制度。有下列情形的专家,应当回避:

(一)项目承担单位是专家所在工作单位;

(二)项目承担单位与专家所在单位有利益关系;

(三)在两年内与项目承担单位有合作;

(四)与项目负责人或主要研究人员在研究生或博士后阶段存在师生关系;

(五)与项目负责人或主要研究人员存在直系亲属关系;

(六)与项目承担单位有其他可能影响公正的关系。

第十九条 测绘地信局组织专家对项目实施方案进行评审,按程序将其中未涉密的项目向社会公示。

第二十条 公示期满后,测绘地信局根据评审结果,提出专项项目预算安排建议,按照优先顺序排序后,及时报送财政部。

第二十一条 测绘地信局根据财政部批复的项目总预算,下达项目批复,并与项目承担单位签订项目任务书。

第二十二条 实行招标投标管理的项目,按照国家招投标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三条 测绘地信局对涉及国家安全和重大国家利益的项目做好保密工作,与项目承担单位签订科技保密协议并监督实施。

第五章 项目实施和监督管理

第二十四条 项目承担单位根据测绘地信局下达的项目批复及项目任务书开展项目研究工作,并接受咨询委评议。

第二十五条 项目实行定期报告制度。项目承担单位应每半年按要求向测绘地信局报告项目执行情况。

第二十六条 项目实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和负责人变更、项目计划调整的审批制度。在项目实施期间出现项目计划任务调整、项目负责人变更或调动单位、项目承担单位变更等重大事项,项目负责人和项目承担单位须及时书面报告测绘地信局,审批后按批复意见执行。

第二十七条 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下列情况的,应及时调整或撤销:

(一)需求、技术等情况发生重大变动,造成项目原定目标及技术路线需要修改;

(二)项目负责人调动、变更,项目承担单位、协作单位变更,项目研发技术骨干发生调动、变更等,致使研究工作无法正常进行;

(三)其他不可抗拒因素,致使研究工作无法正常进行。

第二十八条 对撤销的项目,项目承担单位应及时清理账目与资产,编制财务报告及资产清单,对已开展工作、阶段性成果、知识产权等情况向测绘地信局做出书面报告。

第二十九条 测绘地信局建立信用管理和问责制度,对项目承担单位、项目负责人、评审和监督专家等在专项中的信用情况进行客观记录,并作为其参加国家科技活动的重要依据。对弄虚作假,剽窃他人科技成果的项目承担单位和项目负责人,一经查出,立即撤销立项,追回已拨付项目经费,取消项目负责人承担或参与专项的资格,停止其所在单位申报专项项目资格1年,并向社会公示。构成犯罪的,交由司法机关处理。对于信用不良的评审或监督专家,一经查出,立即解聘并进行公示,停止其担任专项专家资格5年。

第三十条 项目实行公示制度。除有保密要求外,项目承担单位、项目负责人、研究内容、项目进展等相关信息应及时向社会公示,项目成果应尽可能向社会公开。

第三十一条 根据项目评议和绩效考评相关结果,测绘地信局可酌情采取通报批评、责令整改、核减经费额度、终止部分任务、终止项目等措施加强对项目执行的监督管理。

第六章 项目验收

第三十二条 项目执行期间及完成后,测绘地信局负责组织专家开展项目业务验收。

第三十三条 实行公开制度。除有保密要求外,项目承担单位、项目负责人、研究内容、项目进展及项目成果等相关信息应及时向社会公开。

第三十四条 项目验收分为财务验收和业务验收两个阶段,财务验收是进行业务验收的前提。

第三十五条 项目完成后,承担单位应及时向测绘地信局提交验收申请。项目因故不能按规定执行期完成的,应提前3个月申请延期验收;未获批准的项目仍按原定期限进行验收。在规定的执行期结束后3个月既未提出验收申请又未申请延期验收的,对承担单位和项目负责人进行通报批评。

第三十六条 项目业务验收申请材料包括:业务验收申请表、项目任务书、项目验收自评估报告、项目财务审计报告、项目财务验收意见和有关部门出具的成果应用报告。

第三十七条 存在下列行为之一的,不得通过业务验收:

(一)项目目标任务完成不足85%;

(二)所提供的验收文件、资料、数据不真实,存在弄虚作假现象;

(三)未经申请或批准,项目承担单位、项目负责人、项目目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等发生变更;

(四)超过下达的项目任务执行期半年以上未完成,并且事先未做出说明。

第三十八条 项目未通过验收的,项目承担单位应按原渠道归还全部或部分项目经费。测绘地信局对有关单位和责任人进行通报,并取消该单位或个人今后3年内申请专项项目的资格。

第七章 项目成果推广与后评估

第三十九条 项目承担单位应在验收完成半年内按要求编报成果推广材料,并将项目成果录入成果数据库,由测绘地信局发布到测绘地理信息成果推荐与共享平台,以促进项目成果的转化、应用与推广。

第四十条 测绘地信局负责跟踪项目成果使用与升级研发情况。探索建立项目后评估机制。在项目验收一年或更长时间后,由测绘地信局组织对成果应用状况、经济和社会效益进行综合评价。对于在成果转化、转让中成效突出的单位,测绘地信局在后续项目申报中予以优先支持,或经成果认定后采取后补助的方式予以资助。

第八章 项目资产与知识产权管理

第四十一条 专项项目取得的成果按照《科技成果登记办法》等有关规定进行登记和管理。涉及国家机密的,执行《科学技术保密规定》。

第四十二条 专项项目形成的知识产权,其归属和管理按照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文件的规定执行。项目承担单位应当加强知识产权产生、管理和保护工作。项目形成的专利权归属与实施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的规定执行。论文及专著须标注“测绘地理信息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资助”字样。著作权的归属和使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规定或约定的方式执行。

第四十三条 专项鼓励科研成果的转让和转化。成果转让和转化过程中涉及的知识产权及相应权益等问题,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与科技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执行。

第四十四条 对于合作研究的项目,在项目启动前,项目承担单位应与协作单位约定成果和知识产权的权益分配,不得有恶意垄断成果和知识产权等行为。

第四十五条 项目执行过程中购置或试制形成的固定资产,由项目承担单位代表国家负责管理和使用,资产的处置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执行,其维护运转费用由使用人承担。

第九章 附 则

第四十六条 本办法由测绘地信局负责解释。

公益性信息 篇3

技术创新 为教育行业定制产品

伴随着教育信息化领域的持续火热,相关教育装备产品层出不穷、亮点不断。企业纷纷依据教育发展态势进行产品研发,不断推出优质解决方案,爱普生的投影机产品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据中国教育装备采购网的统计,爱普生投影机成为2013年度教育信息化十大最受关注产品之一。

据业内人士分析,爱普生的成功之处,不仅仅在于紧贴国家教育政策规划,深入发掘教育行业顾客需求,更在于以其技术优势,不断开发创新出符合中国教育市场的优质产品。短焦、超短焦等多媒体投影产品,就是爱普生根据教育行业特殊需求引入新技术的产物。

比如,Epson EB-C1020XN就是专门针对教育行业推出的一款防尘教育投影机,白色时尚的外形设计,却拥有细致的防尘设计。拥有亮度高达3500流明和XGA(1024×768)标准分辨率,可以满足多数初高中教室内的演示要求。该机型采用3LCD投影技术,3500流明亮度,可以有效克服环境光线的影响,为教育演示提供清晰的大屏幕展示效果。

而爱普生最新推出的Epson CB-X25投影机,同样是爱普生面向教育行业定制打造的一款投影产品。该机的一大亮点,就是机身上特别标注了“教育行业版”字样,这是教育类投影机第一次旗帜鲜明地定位自己的产品,更开创了教育行业定制标准的先河。该机为了满足教育行业的应用需求,不仅提升了亮度,还对灯泡寿命、防尘过滤网进行了全新提升,满足了教育行业用户的应用特点。不管是高清图片、视频还是教学课件的投射,投影效果都十分突出,是教育行业的专业之选。

植根西部乡村教育 打造公益平台

除了在教育领域产品上不断创新之外,爱普生对教育信息化作出的更为具体的贡献就是通过“爱普生·多媒体爱心课堂”这一已持续4年的公益项目为西部乡村教育提供实实在在的信息化帮助。

国家“十二五”教育规划指出,“中国的教育体制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向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倾斜……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和教学方法、手段的现代化”, “对教育信息化进行合理有效的部署,使之成为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力量和有力保障。”多年来,爱普生助力西部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可谓不遗余力。据了解,自2009年“爱普生·多媒体爱心课堂”项目启动以来,四年时间,从甘肃、陕西再到青海、云南,“多媒体爱心课堂”的足迹深入西部。在播下希望种子的同时,共为30所学校捐建了多媒体教室,培训了250余名中小学教师。

2013年,爱普生给云南的中小学校带去了业界最先进的超短焦互动投影机Epson EB-CU610Xi及配套的电脑、电子白板、音箱等多媒体教学设备。同时,还招募具备多媒体授课经验的优秀教师作为志愿者,为受助学校的教师们上示范课,并向当地教师分享自己的授课体会。

基础与公益性信息系统评价研究 篇4

系统评价作为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的最后一个阶段, 直接影响着信息系统的命运[1]。通过信息系统构建评价工作可以了解信息系统的工作情况, 从而有针对性地发现系统存在的问题, 提出适宜的改进方案和建议, 以促进各企业、部门、单位的信息化建设工作。目前商业性信息系统评价也已日渐成熟[2,3,4,5,6]。随着网络的普及,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 (National Scientific Fund, NSF) 蓝带委员会 (Blue Ribbon Committee) 提出信息化基础设施概念, 此概念说明了知识传递在社会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地位[7,8]。笔者认为, 作为知识传递有效载体之一, 基础与公益性信息系统建设日益重要, 其评价工作也具有现实意义。

本文根据目前基础与公益性信息系统后期评估的实际需求, 在淡化其经济效益评价的情况下, 拟从系统建设、系统技术水平、系统性能、系统应用等角度尝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此研究中考虑中国实际应用情况, 加入如领导支持度、信息化水平的提高等因素来考虑建立指标体系, 为有别于商业性信息系统的信息系统评价进行了有益尝试。

1 评价指标体系

1.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信息系统评价指标选择原则前人多有研究。闵文杰 (2000) 提出科学性、先进性、系统性、可测性、定性与定量分析结合、层次性及指标间应尽量避免显见的包含关系等原则选择构建指标体系[9]。邱均平 (2004) 开展了信息系统举证分析, 其选择评价指标的原则为实用性、代表性和数据性[10]。笔者认为实用性与科学性、可测性存在一定的共性, 数据性与定量分析具有趋同特点, 所以将选择部分原则予以归并, 提出如下在指标体系选择时应坚持的原则:

(1) 实用性原则。设计评价指标时, 必须考虑指标获取数据的难易度及后期通过评价模型对数据进行处理的可行性[3]。

(2) 层次性原则。现有评价方法注重构建层次性的指标体系, 以便在综合评判中赋予指标科学权值, 达到理想的反映系统内在特质的效果。层次结构一般以二级层次居多。

(3) 定性与定量分析结合。评价指标中某些指标具有可定量化的基础, 同时定性指标又是必须考虑的情况, 在此基础上需实现定性与定量的结合分析。

(4) 指导性原则。评价指标的建立一方面是反映现时的应用情况, 更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指出系统存在的薄弱环节, 指导系统的进一步发展完善, 所以所选择的指标需能对信息系统后期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5) 渐进性原则。系统评价从系统的长期生命周期来看是一个系统工程, 其指标的建立调整必然需要一个过程, 不可能一成不变, 但会逐渐符合系统的价值体现, 评价指标体系在实际应用中不断地调整完善和发展, 其评价效果将会逐步改善。

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在建立指标过程中参考已有信息系统的指标体系, 对现代信息系统应有性能方面的指标未考虑进入本指标体系之中, 如:系统可靠性、效率、可维护性、移植性、界面友好与方便、输入输出标准化、文档完备性等, 因我国信息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企业大多已通过CMMI3级要求, 故按此标准建立的系统中以上指标均会满足。经济效益评价同样未列入指标体系之中, 原因在于此项指标难于操作, 基础性服务系统财政支持较多, 如采用传统成本效益分析方法, 效益方面的经济数据无法收集。

基于以上所述, 将从系统建设评价、系统技术水平评价、系统应用评价、系统性能评价等方面构建基础与公益性信息系统评价的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准则层如图1所示。

(1) 系统建设评价

1) 规划目标科学性

在系统完成后, 可以对规划目标进行科学性验证。

2) 规划目标实现程度

总结系统规划目标在系统验收时完成程度。

规划目标科学性与完成程度均可采用几何数学方式计算, 定量评价程度较好。

3) 高层支持度

阻碍信息系统实施的因素有:规划与管理的支持、组织冲突的协调等, 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高层的支持[11]。高层的支持可充分了解系统的实施, 承诺所需资源的提供和组织协调沟通系统参与者之间的摩擦和冲突。

4) 规范性

规范性在于系统的可追溯性, 文档齐备、流程记录详细, 对应用中遇到的问题及后期完善均具有强借鉴性。现代项目管理非常重视通过流程规范和文档的完备以预防解决人员流动引起的任务交接工作问题, 保障系统进度的有序进行。

(2) 系统技术水平评价

1) 先进性、首创性

基础服务性系统的开发研制具有一定的技术要求, 系统首次建设方或试点建设方风险较高, 探索性强, 对此类系统应给予较高评价, 以鼓励创新。

2) 业务整合能力

应用信息技术整合原有工作流程, 存在对原有工作流程进行再造的需求, 信息系统对原业务的整合能力也是信息系统价值的体现之一。

3) 数据完备性

数据对于信息系统的建设非常重要, 系统最低要求为数据收集的完备性, 数据收集整理工作量大、耗时长, 意义重大。从信息系统建设的各阶段也可以看出解决“信息孤岛”、实现“信息大陆”的构建不是以功能处理为核心, 而是以数据管理为核心[12]。

(3) 系统应用评价

1) 用户满意度

基础性系统的服务对象一般不限于本部门, 其服务性较高, 在进行系统综合评价时, 用户满意度权值较高。用户满意度指的是信息系统建设成功之后使用者的感觉, 包括信息系统的界面友好性、操作方便性以及使用之后是否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是否提升对组织的拥护和信任等[10]。用户满意度评价也可采用问卷方式, 然后进行数据再分析。

2) 系统利用率

业务工作中使用系统完成的工作量的百分比, 系统的高利用率是系统价值的体现。

3) 专业应用效果

各信息系统的应用目的不同, 其系统应用评价指标均动态选择适合特定系统的专业应用效果评价。服务型系统强调对外服务的质量、低出错率;决策支持型系统强调决策支持能力、系统数据挖掘的可视化程度和突发决策的支持度等。

(4) 系统性能评价

1) 易学性

指的是信息系统的设计应该贴近用户的需要, 让人容易学习。系统功能再强大, 最终还是需要人来操作的, 如果难学将会导致使用的人对信息化产生抗拒或是放弃, 信息系统建设也就很难成功。组织 (政府、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 成员不都是高学历且熟悉电脑的人, 所以评价一个好的系统, 易学是个很重要的标准[10]。英国地质调查局 (BGS) 的GSI3D系统亦非常重视系统的可学性, 从而扩大系统的应用面[13]。

2) 防误操作性

避免错误操作指的是信息系统的设计要尽量让使用者少犯错误, 系统的准确性需求度要高, 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设计要精确[10]。

3) 安全保密性

基础与公益性信息系统服务内容涉及部分国家保密数据, 系统需特别考虑安全保密性评价[10]。

2 评价方法

2.1 模糊综合评价

信息系统评价的统计分析说明在评价方法上主要以模糊综合评价为主, 兼有层次分析法等[1]。从易于推广、便于专业人员实施角度考虑, 本文在实际应用中采用了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此方法前人研究较多, 认同度高, 便于实施。以下是对本次所采用的模糊评价简要说明。

模糊综合评价是通过构造等级模糊子集把反映被评事物的模糊指标进行量化 (即确定隶属度) , 然后利用模糊变换原理对各指标综合[2], 其操作步骤如下:

(1) 确定评价对象的因素论域

P个评价指标, u={u1, u2, ……, up}

(2) 确定评语等级论域

v={v1, v2, ……, vp}, 即等级集合, 每一个等级可对应一个模糊子集。

(3) 建立模糊关系矩阵R

在构造了等级模糊子集后, 要逐个对被评事物从每个因素ui (i=1, 2, ……, p) 上进行量化, 即确定从单因素来看被评事物对等级模糊子集的隶属度 (R|ui) , 进而得到模糊关系矩阵:

R=[R|u1R|u2R|up]=[r11r12r1mr21r22r2mrp1rp2rpm]pm

矩阵R中第i行第j列元素rij表示某个被评事物从因素ui来看对vj等级模糊子集的隶属度。

(4) 确定评价因素的权向量

在模糊综合评价中, 确定评价因素的权向量:A= (a1, a2, ……, ap) 。权向量A中的元素ai本质上是因素ui对模糊子集{对被评事物重要的因素}的隶属度。本文使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评价指标间的相对重要性次序, 从而确定权系数, 并且在合成之前归一化, 即i=1pai=1ai0i=12n.

(5) 合成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向量

利用合适的算子将A与各被评事物的R进行合成, 得到各被评事物的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向量B, 即:

AR

= (a1a2ap) [r11r12r1mr21r22r2mrp1rp2rpm]= (b1b2bm) =B

其中:b1是由AR的第j列运算得到的, 它表示被评事物从整体上看对vj等级模糊子集的隶属程度。

(6) 对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向量进行分析

使用加权平均求隶属等级的方法, 对于多个被评事物可以依据其等级位置进行排序。

2.2 指标权值计算

通过层析分析法计算指标权值过程如下:

(1) 确定目标和评价因素

P个评价指标:u={u1, u2, ……, up)

(2) 构造判断矩阵

Μi=j=1puij (i=12p)

(3) 计算判断矩阵

计算Mip次方根:Μi=Μip, 归一化处理向量S= (S1, S2, …, Sp) , 得到标准向量W= (W1, W2, …, Wp) , 在标准向量中Wi=Sij=1pSj, 再计算得到最大特征根λmax=i=1p (GW) inWi;

(4) 一致性检验

计算一致性指标CΙ=λmax-nn-1CR=CΙ/RΙ (Saaty给出了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6]) , 当CR<0.1, 则一致性检验通过。

3 案例分析

对构建的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 本文通过一个实例予以验证。我国城市地质试点工作城市均建立了地质信息系统[4,14,15], 该系统建设是一项基础性、公益性、前瞻性、多目标、多用途的基础工作, 目标是建立城市地质综合数据管理平台、面向专业研究的基础平台、面向政府的三维可视化决策平台及面向社会公众的信息服务平台。现对某城市进行比较全面的综合调查, 对调查结果汇总分析后可以得到各准则层判断矩阵, 通过计算可以得到有关的一致性检验结果 (见表1) 。

由表1中得知, B1、B2、B4准则的等级均为良好, B3等级为一般。这表明, 系统各项准则层指标基本处于一般到良好的水平。表现最好的是B1指标, 这与该市重视系统建设以及全国信息系统建设水平不断提高有很大关系;B3的得分偏低, 暴露了应用能力方面的薄弱环节。在准则层评价基础上, 对目标层的评价结果进行模糊计算, 得到如下表2所示的隶属度矩阵。总体评价为良好水平, 但得分偏低, 说明系统仍需改进, 如系统应用水平方面。

4 结论

本文提出了基础与公益性信息系统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并根据所述原则, 在考虑我国目前信息化建设水平及目标系统弱经济性情况下, 选择了4个准则层13个评价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使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进行系统综合评价;结合实例验证了评价指标的科学合理性, 通过评价发现了系统的潜在问题。同时, 由于基础与公益性信息系统多为财政拨款项目, 评价工作开展还需政府相关部门主导, 此类系统评价才能促进系统的建设工作。

摘要:为建立非商业性的基础与公益性信息系统评价指标体系, 从实际应用角度出发, 在考虑经济效益评价相对弱化情况下, 着重于系统建设、技术、应用、性能等方面开展系统评价研究,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最后通过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对城市地质信息系统实例进行评价, 验证了该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与应用性。

公益慈善捐助信息公开指引 篇5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增强慈善捐助信息的透明度,提高公益慈善组织的社会公信力,引导公益慈善资源的有效使用,推动慈善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基金会管理条例》、《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基金会信息公布办法》、《救灾捐赠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公益慈善捐助信息公开指引》(以下简称本指引)。

第二条 本指引适用于信息公开主体规范公开公益慈善捐助信息。信息公开主体应根据本指引的要求,逐步完善公益慈善捐助信息公开(以下简称信息公开)工作,满足社会捐助管理机关和社会公众对信息公开工作的要求,保障捐赠人和社会公众的知情权、监督权等合法权益。

第三条 本指引中的信息公开主体,是指公益慈善类的社会团体、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其他公益性群众团体、公益性非营利的事业单位等组织和机构,在开展公益慈善捐助活动和实施公益慈善项目时的信息公开,参照本指引执行。

第四条 本指引所指的公益慈善捐助信息,是指信息公开主体与公益慈善活动相关的捐赠款物的募集、接受、使用和审计等信息。

第二章 信息公开基本原则

第五条 及时准确原则。信息公开主体按本指引规定的公开内容及时公开相关信息,并确保信息真实、准确和有效。

第六条 方便获取原则。信息公开方式应尽力保障捐赠人、社会公众及有关单位能够方便、完整地查阅和获取公开的信息。

第七条 规范有序原则。信息公开主体应制定信息公开工作流程和信息公开规范,明确信息公开责任主体,使信息公开工作规范、有序,保持常态性、动态性。

第八条 分类公开原则。信息公开主体可按重大事件和日常性信息分类公开,即发生重大自然灾害、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重大治安灾害事故和举办重大社会活动,由政府部门或公益慈善组织开展的重大社会捐赠活动的信息,按重大事件专项信息公开;一般性公益慈善项目及其活动,按日常性捐助信息公开。重大事件和一般性公益慈善活动的划分,由社会捐助管理机关根据有关规定确定。

第九条 公开为惯例不公开为特例原则。公开信息可能危及国家安全、侵犯他人权益或隐私,以及其他法律法规规定不予公开的信息可不予公开。捐赠人和受益人等当事人不愿意公开的捐助信息,应当事先与信息公开主体进行约定。若无事先约定,相关慈善捐助信息均应公开。不予公开的信息,应当接受公益慈善组织登记管理机关的监督检查。

第三章 信息公开内容

第十条 信息公开的内容,包括:信息公开主体基本信息、募捐活动信息、接受捐赠信息、捐赠款物使用信息、接受捐赠机构财务信息及必要的日常动态信息等。具体公开信息的内容,可根据信息公开的原则和具体目标确定。

第十一条 信息公开主体基本信息,包括:机构基本情况(机构名称、成立时间、机构宗旨和业务范围、办公地址、工作电话等)、年检情况、评估结果、处理投诉的联系人及联系方式等。

第十二条 募捐活动信息,包括:活动名称、活动地域、活动起止时间、捐赠人权利义务、募集款物计划及活动目标、募集款物的用途、募集款物的使用计划、募捐活动的合作伙

伴、募捐活动的方式(义演、义卖或是其他)、募捐款物数额、募捐工作成本及开支情况等。第十三条 接受捐赠信息,包括:接受捐赠款物时间、捐赠来源、接受捐赠款物性质(定向捐赠或非定向捐赠)、接受捐赠款物内容(捐赠类型、捐赠数额),以及是否开具捐赠收据等。

第十四条 捐赠款物使用信息,包括:受益对象、受益地区、捐赠款物拨付和使用的时间和数额、捐赠活动和项目成本、捐助效果(图片、数字、文字说明)等。在捐赠款物使用过程中计划有调整的,要及时公布调整后的计划。

第十五条 接受捐赠机构财务信息,包括:财务会计报告(会计报表、资产负债表、业务活动表、现金流量表、会计报表附注、财务情况说明书)、审计报告等。

第十六条 日常动态信息,包括参与公益投资情况、内部招投标和物资采购情况、主要工作人员变动情况、项目动态情况等。

第四章 信息公开时限及方式

第十七条 日常性捐助信息,应在信息公开主体收到捐赠后的15个工作日内公开捐赠款物接受信息;重大事件专项信息,应在收到捐赠后的72小时内公开捐赠款物接受信息,或按有关重大事件处置部门要求的时限和要求公开。对于银行汇款等方式的捐款信息,应当在结账后及时核对和公开,不能满足上述公开时限的应予以说明。

第十八条 捐赠款物拨付和使用信息,应采取动态方式及时公开,一般应在捐赠款物拨付后一个月内向社会公开,并视情况定期或不定期公开后续信息。项目运行周期大于半年的,信息公开间隔时间不应超过6个月,以使捐赠人和社会公众及时了解捐赠款物使用进展信息。所有项目应当在项目结束后进行全面公开。

第十九条 信息公开主体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于次年1月1日起5个月内(即5月31日前)对外公开,或按公益慈善组织登记管理机关的要求公开。

第二十条 信息公开可采取多种方式实施,包括:机构出版物(如年报、通讯等)及其官方网站、大众媒体(电视、报纸、电台、杂志等)、现场公开(如公开周、新闻发布会等)、定期邮寄或电子邮件、公益慈善项目报告、专项基金的报告,以及其他可行方式。有条件的信息公开主体应尽可能使用门户网站、建立官方网站等方式,提高信息公开的效果。法律法规和规章对信息公开方式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二十一条 按照捐赠人、公益慈善组织登记管理机关、公益慈善组织业务主管单位、财政、税务等部门的要求,信息公开主体应如实提供公益慈善捐助工作的专门信息或专项报告。

第五章 附则

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抉择 篇6

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期间,记者采访王立东委员时,他先给了记者以下几组数字。

2005年,全国有23亿人次到医疗机构看病,7000万人因病住院。但是,优质卫生资源严重不足,是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2%,而卫生总费用仅占世界总费用的2%左右。同时医疗资源过分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社区和农村承担基本医疗的功能不强,卫生发展仍然滞后。由于全国的医疗资源80%在城市,城市的医疗资源80%在大医院,老百姓得了病,在基层得不到有效治疗,只好奔向城市大医院。因此,到大城市大医院看病难;在偏远农村地区看病难现象凸现。

王立东委员说,这个现状应该改变。

公立医院现状

在谈到公立医院的有关问题时,王立东委员忧心如焚。

他说,医药费用上涨过快,个人负担比例过高,这让大众有些措手不及。

从全球范围看,医疗消费具有无限趋高性。随着医学的发展和进步,新技术、新设备、新药品的不断出现,医疗费用上涨是不可避免的。但问题在于,患者就医时医药费用上涨过快,个人负担比例过高。据卫生部统计,近8年来医院人均门诊和住院费用平均每年分别增长13%和11%,大大高于居民人均收入增长幅度。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

王立东委员说,政府卫生投入不足、医疗机构以药补医、公益性淡化是根源。

王立东委员介绍说,国外对卫生事业的投资比例非常高,美国占GDP的14%,加拿大10%。而我国仅4%,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低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国家每年给医院的补贴常不到位,即使到位,也时常被各级政府以各种理由截留。由于政府投入严重不足,医疗机构公益性质淡化,片面追求经济利益。2004年,政府财政拨款仅占医院总收入的7%,其余部分都靠医院自己创收。群众看病不仅要负担医药成本,还要负担医院工资、奖金、买设备、盖病房等支出。政府为了弥补不足,允许医院对购进药品加成15%,这就意味着,药品进价越高,医院收入越多。

目前公立医院的收入由三部分组成,即药品收入、医疗技术服务收入和财政补助。王立东委员举例说,以河南省人民医院为例,政府财政每年对每名正式职工补助6700元,全院每年1200万,这点儿财政拨款尚不足以支付正式职工的1 / 3工资。郑州市级医院,每人每年财政补助4000元左右;河南省部分省辖市医院,财政甚至不投一分钱,更不必说县级医院了。政府补贴不断减少,而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和劳务价值的收费长期偏低。诊查费是医生技术价值的集中体现,以河南省为例,普通医生的诊查费仅2元,主任医师(正教授)诊查费不过5元,由于技术劳务价值得不到体现,又没有合理的制度机制控制,“以药养医”于是泛滥。如果继续采用药费降价的路子,可能使不合理现象更加严重,最终影响医改进程。

王立东委员伤感地说:“有人戏称‘天使’下凡至人间,非人非鬼。的确,人们看到了白衣‘天使’更多的困惑、更多的无奈。多年来,医生在道德与利益之间徘徊,医院在公益与市场之间摇摆。”

药价是个怪胎

2001年以来,全国范围内药品已连续降价20次,全国降价金额高达500多亿元,而降价顺序是从昂贵药物到普通药物逐步进行。今后,这种降价还会持续下去,直到药价不再虚高为止。降价20次尚需继续进行,这虚高药价到底水深几许?此外,政府定价药只占20%,80%是企业自主定价。人们很想知道:有关主管部门核定药价的依据是什么?是否应该制定更科学合理的定价标准?

王立东委员说,我国药品的生产和流通完全按照市场化运作,追求利润最大化,与卫生服务的公益性严重背离。有人说,药品招标,越招越高,这从一个侧面能反映出很多问题。

药价虚高是多年来孕育的一个怪胎,似乎无论采取什么补救办法都无力回天,现在仍在推广的药品集中招标亦未见明显效果。年年招标,药价降不下来,甚至越招越高。王立东分析,原因有二,评标制度自相矛盾,漏洞百出,本应是同类药品中价低者入选,却又声明“不保证最低投标报价中标”,而“单列定价药品”可以直接中标,还要“考虑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用药差异,满足不同人群的用药需求”,结果为高价药品中标大开方便之门;各级“招标办”本身就是一个亦官亦民、政企不分、身份可疑的机构,表面上是打着中介招牌,实际上是一个缺乏监督的、权力寻租的新源头。另一方面,药品制造商和供应商追求利润最大化,利用了医药难于分开的现实,利用医生之手,从大处方中获利。而由于政府投入不足,医疗机构为追求经济利益,也难于抵御大处方的诱惑。

对策在哪里

王立东委员说,医改的最终目标是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有能力去医院看病,能看好病。目前看病难、看病贵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国家投入过低,投入医院的经费太少,但从另一个层面看,短时间内让国家单一投入改变目前医院的生存条件是不现实的,应该拓宽医院的投资渠道。

王立东委员建议,国家应积极加大对公立医院的财政支出力度,帮助公立医院切断靠“药品收入”弥补医务人员收入、维持医院发展的局面,确保公立医院公益性,强化公立医院的公共服务职能。逐步增加医疗技术服务收费标准,降低药品收入、大型医技检查收入在医药总收入比例。或采取公立医院政府全额拨款,药品实行零差价,建立收支两条线制度,医院收入上缴,彻底终结“以药养医”现象。同时,加快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步伐,按照安全、有效、价廉的原则,制订基本药物目录,实行定点生产、政府定价、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的办法,较大幅度降低群众基本用药负担,提高基本药物的可及性。

王立东委员还建议,将医院进行重新定位,分成赢利性、公益性、慈善性三大类。慈善性的医院可以由大企业、大财团、大富豪的捐赠来举办,国家可以对其进行政策引导,比如他们捐钱办医院国家可以对他们实行减税等政策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特别强调慈善性的医院,并不是什么样的人都可以去。要有条件的限制,比如根据收入水平等,符合条件才能去,等收入条件有所改善后再去别的医院。公益性的医院完全由国家投资,主要服务对象为中下层收入人群。赢利性的医院不以国家投资为主,享受国家优惠政策,服务对象主要为高收入阶层。

公益性信息 篇7

1 公益性信息资源共享的含义及意义

公益性信息资源共享是指某一个图书馆的资源经过艺术的包装和宣传, 不以营利为目的, 而为社会提供免费信息资源服务的信息传播和交换活动。推动公益性信息资源共享, 既可以带来社会效益又能提升高校图书馆的品牌形象。因公益性资源共享免费为用户服务, 使得收益较差的企业或团体不用花费一分一厘的信息成本而获得有可能给本部门带来巨大收益的信息, 从而使这些企业或团体得以生存、发展和壮大, 解决一大批人员就业及生计问题;弱势群体可以因此既可获得致富信息, 也可以获得带来精神享受的信息。这些团体或个体用户因使用免费信息而创造的巨大物质财富为社会的共同繁荣做出应有的贡献;高校图书馆通过开展公益性信息资源共享活动, 使图书馆丰富的优质资源在公众面前得以充分展现, 从而提升其品牌形象, 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带来非常明显的间接经济效益。

2 图书馆推行公益性信息资源共享的可行性

2.1 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为公益性信息资源共享提供基本保障

高校图书馆是信息资源密集地之一, 它根据本校的学科和专业的设置, 收集了大量有价值的学术信息资源, 并且学科门类齐全、覆盖面广、权威性强。高校师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从图书馆获得各种信息资源[1]。目前, 高校图书馆除了重视和大量购买传统的文献信息资源外, 还注重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购买了电子型、数字型信息资源。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传统文献资源和数字资源的馆藏比例更为合理。这些资源为图书馆走资源共享的道路, 利用资源来发挥最大的效益奠定了物质基础。

2.2 高素质的馆员为公益性信息资源共享提供关键条件

随着高校对图书馆的逐渐重视, 馆员的综合素质也在不断提高。他们知识广、思维新、能力强, 善于挖掘、发现、组织传播新知识。在信息资源共享过程中, 他们不是单纯依靠传统的馆际互借, 文献传递等服务来满足用户对信息共享的需求, 而是根据用户的信息需求, 推出相应的服务方式来解决, 致使文献信息的开发共享度与使用率得以迅速提高, 引领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事业向纵深方向发展。

2.3 网络环境为公益性信息资源共享提供技术保障

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 电子数据库、电子光盘、网络资源等数字信息正成为主流信息资源。据报道[2], 美国加州大学在2001年提出的研究报告中指出, 全世界每年生产1×1018到2×1018字节的信息, 大约为全世界每人250兆字节。其中, 所有印刷型载体的信息量只占0.003%, 平均年增长率50%~100%;网络交流中也产生大量的数字化信息, 数字信息主流化意味着信息可获得性的极大提高, 而且迅速促成“信息及其存取的民主化”, 越来越多的个人、群体或机构可以方便和低成本地打破专门机构的垄断, 在大范围、大规模和持续地发布、获取、存储信息, 并进一步导致以用户和信息生产者驱动的信息资源与服务市场新格局。2005年7月《图书馆合作与信息资源共享武汉宣言》的签署客观地制定了数字时代图书馆资源共享的目标和行动指南[3]。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 (CALIS) 、上海市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等为各高校间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了一定的技术保障。

3 提高公益性信息资源共享效果的策略

(1) 广告策略。公益性信息资源共享是一种大众性传播活动, 其效果的好与差, 主要看公众的知晓程度和参与程度。要使活动名声大振、家喻户晓, 广为传播, “广告”是最为有效的方法, 如利用网络、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广告媒体进行宣传;到机关、企业、乡镇、学校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发送宣传品等。通过广泛宣传, 激发民众对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产生兴趣, 增进他们对信息的需求。

(2) 资源策略。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物质技术资源的质量是影响资源共享的根本原因。信息资源作为高校图书馆的主体资源, 是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物质基础, 主宰着高校图书馆效益的发挥;人力资源是高校图书馆服务的中介资源, 只有人才的整体结构符合文献信息服务结构的需求, 高校图书馆才能提供优质的文献信息服务;物质技术资源是高校图书馆的基础保障资源, 是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的基本条件和必要手段, 其质量直接影响着高校图书馆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人力资源和物质技术资源是高校图书馆的辅助资源, 对高校图书馆效益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将这些资源经过科学配置、合理组合, 才能产出优质高效的文献信息服务, 取得最佳效益[4]。

(3) 公共关系策略。公共关系是一定社会组织与其相关的社会公众之间的相互关系[5]。利用公共关系策略的目标是为高校图书馆广结良缘, 在社会公众中创造良好的形象和社会声誉;以真诚合作、平等互利、共同发展为基本原则, 通过充分协商, 满足双方需求, 以维护和发展良好的关系;通过信息沟通, 创造图书馆之间以及图书馆与外部社会的和谐统一。正确利用好公共关系, 可以为图书馆搜集信息、提供咨询建议、决策参谋, 有利于舆论宣传、创造气氛等功效。

4 实现公益性信息资源共享有效途径

现在“资源共享”在大众观念上已达到共识, 但是要实现完全共享仍然需要一个过程, 并不是短时间内就能轻易达到的。就目前情况来说, 如果就某一部分资源进行公益性共享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

(1) 有选择性的进行资源共享。高校图书馆的资源要首先满足本校教学和科研的需要, 在满足本校师生正常借阅下, 才能满足社会人士的借阅。因此, 公益性信息资源共享必须根据实际情况, 量力而行。

(2) 设立满足读者需求的信息共享空间 (Information Commons, 简称IC) 。信息共享空间是以用户为中心, 能将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有效的结合。这个空间里, 信息咨询台指示服务项目、功能和资源的基本信息, 提供有关图书馆、学院的一般信息, 引导用户到能满足其需要的功能区域去, 并提供技术支持, 保证其设施和服务的正常运行。同时, 一些多功能区、学习区、图书资料区和休闲区等, 方便广大读者学习讨论。空间配备高性能计算机、打印机、扫描仪、显示器以及各种软件等。概括来说, 信息共享空间的物理空间既有舒适的学习讨论环境、方便快捷的网络查询环境, 又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可以帮助读者解决各种问题的馆员队伍。总的来说, 信息共享空间是为用户提供一种共享式的学习环境。更为重的是, 它为图书馆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使其功能更加多样化, 推动了学习与研究。这不仅是广大读者的迫切需要, 也是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发展方向, 代表着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新潮流[6]。

(3) 选派高素质的馆员提供服务。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后, 要求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能跟上市场的发展, 由于高校图书馆开放后以满足专业人士为先, 故馆员提供的基本上是以专业性见长的服务, 只有高素质的馆员才能达到要求。

(4) 寻求政府、企业或其它部门的支持。从目前各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 只有在政府和企业的支持下, 才能更好地解决图书馆资源不足的问题, 更好地解决教学科研与社会需求的矛盾。

参考文献

[1]洪峰.浅谈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8 (31) :11~14.

[2]蔡敏.论未来图书馆资源共享发展的趋势[J].大众科学 (科学研究与实践) , 2007 (23) :91~92.

[3]郑建明, 陈雅, 陆宝益.数字时代图书馆的合作与资源共享[J].大学书馆学报, 2006 (2) :8~12.

[4]郭布雷.论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与效益发挥[J].教育与职业, 2008 (5) :117~178.

[5]吴健安, 等.市场营销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公益性信息 篇8

关键词:政府公益性信息,资源获取途径,社会化模式探索

0 引言

我国早在20世纪初就已经对公益性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做了明确的规定,并将具体工作内容和标准归入到了《加强公益性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若干意见》中,《意见》中重点规定了政府要做好社会公益性信息的收集和利用。此外,政府是社会信息资源的采集者和利用者,并且采集的信息数量也是非常大的,涉及的领域为科教、农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重要领域,并且这些领域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对于构建和谐型政府,完善政府职能有促进作用。为此,做好政府公益性信息的获取和利用是保障社会健康稳定发展的前提。

1 政府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概述

公益性是指某些事物的一种存在及表现形式,这种事物能够体现出公众利益。政府信息资源开发的目的是实现社会公众利益,并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资源的基础为政府信息,信息获取的方式有很多种,最为常见的是非营利方式,并通过这种方式开展一些服务开发工作。公益性信息资源开发基本含义为:

1.1 开发的目的是实现公益性

对公益性信息进行开发时包含的内容非常多,在政府工作中只要能够体现公众利益就能够体现出公益性。为了更好的体现这种公益性,企业以及社会中的各方面力量可以共同参与到公益性信息资源的开发和服务中。

1.2 开发的方式上具有非营利性

政府在对公益性的信息开发或者是获取过程中,在获取信息的方式上能够体现出公平、合理的原则,但有时也要交付一定的费用。公益性信息的获取区分于其他信息获取方式的主要表现就是收取少量的费用,为此,只要能够体现出经济投入低就可以将其视为公益性的信息开发。

1.3 对政府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

公益性信息资源的开发主体是政府中的信息资源,主要是政府在各项服务过程中开展的采集、加工以及传播工作过程中应用的信息。信息资源划分的主要依据是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发展,政府信息资源除了公益性信息资源以外还有商务性信息、行政事务信息等。

1.4 具有广泛性的开发主体

政府部门中的公益性机构是从事公益性信息资源开发的主体,并且其评价标准为公益性和非营力性,除了政府或者其他一些组织机构以外,个人或者是一些营利性组织也能够参与到公益性信息资源的开发中。

2 政府公益性信息资源获取以及开发面临的困境

浙江省是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地区,依托于政府各项法规政策,使各项事业更加顺利的开展。但是政府在公益性信息资源的获取上依然面临着很多困难。为此,必须构建有效机制,提高政府部门的资源获取效率。通过资源获取,能够使政府各项工作都能更好的体现民生、顺服民意。下表1是公益性信息资源开发项目中的一部分,通过表格可以体现出信息资源开发对社会产生的重要价值。

2.1 政府信息资源不足

在国家相关政策规定中指出了政府要加强对社会公益性信息的收集,并且要能够充分结合自身工作的特点以及群众需求,为相关的企业单位提供必要的公益性信息服务,并为社会中的公益性机构提供需要的信息资源。但政府部门往往对国家出台的方针不能充分理解,政府获取的一些公益性信息资源能够公开的数量非常少。即使政府工作在不断增强其透明度,但是信息公开程度依旧与群众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并且在公开的信息中很多都是政策性非常强的法规或者是条例。由此可见,政府信息公开缺少公益性的体现。

2.2 缺少公益性资金

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很多时候都是利用市场作为资源的主要获取渠道,但是鉴于市场的不确定性和功利性需要有非常多的资金作为保障。我国公益性信息机构融资手段较为单一,很多时候公益性信息的获取都需要政府或者是国家的经济支持。但是,当前有非常多的公益性信息机构不能充分获取到政府或者是国家的经济补助,致使因为缺少费用支持导致公益性开发与服务受到阻碍。在获取公益性信息过程中,资金不足解决的办法有:公益性信息机构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向政府争取需要的经济数额,从而弥补财政不足;如果信息机构不能实现市场化,则就要向经营型的方向转变。比如,接受公众公益性的捐款就是利用非营利手段实现信息资源获取。

2.3 社会在参与公益性信息资源开发方面不足

国家对公益性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很多的政策支持,但是落实到具体的单位,却缺少有效的宣传和鼓励。尤其是社会力量的参与度与支持度不高,认同感也不强。很多公益性或者服务项目的开发或者是利用都是由政府部门负责的,其他一些民间组织参与度就不是非常高,比如,在上表1中,一些公益性项目的开发都是由政府或者是国家投资支持的,还有很多公益项目的开发都是由专门的承包商或者是委托方承担的,真正的开发主体参与度并不高。

2.4 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不完善

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度不高是制约政府公益性信息资源获取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公益性开发没有形成整体的方案,依旧停留在初级阶段,仅依靠国家的政策导向的支持。在国家的相关规范中虽然为公益性信息的获取以及利用提供了一些支持,为相关政府部门提供了思路,但是,如何有效的鼓励和引导社会公众参与到公益性信息的开发,并建立起有效的保障机制却存在一些困难。

3 加强政府公益性信息资源获取与利用的措施

3.1 构建保障机制

政府公益性信息的存在是确保公益性信息开发的前提,同时也是公益性信息开发的基础。鉴于当前公益性信息供给存在严重不足,政府亟待需要构建出一个完善、全面的保障机制,通过有效的途径以及保障机制为政府等相关部门提供需要的公益性信息。在保证了政府信息的供给下,国外一些相关做法值得借鉴。比如,美国联邦政府就开通了“一站式”的政府数据下载平台。该平台能够增强公众对社会信息的认可度,目的是提高政府对信息的利用率。该下载网站能够使政府对收集的数据目录进行公开,并能够将所有的数据或者是信息全部融入到社会中,可以提高企业以及公民对信息资源的利用率。能够提供的目录有原始数据目录、统计分析目录以及空间数据目录。随着政府数据的开放性增强,政府指令在公开了一个月以后,能够集中对有价值的数据信息进行发布。能够及时公开政府工作计划,从而提高了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3.2 提高社会力量的参与度

社会中的营利组织要广泛参与到公益性信息的开发和利用中,因为这些社会组织能够借助自身力量以及强大的专业力量做好信息的开发和利用。但是公益性开发时的经济效益不足,但是社会效益却非常显著,由此很难引入更多社会力量的加入。对此,浙江省政府应出台一些适合的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的参与,尤其是社会中的营利组织要多多参与。比如,浙江省政府部门构建了农业生产事故调处,主要对农业保险、农业生产以及农业补助等方面存在的纠纷和疑惑进行处理和解答,使本市的农民群众在出现不能解决的事情时能够首先找到政府部门,政府部门在获得相关信息后,会帮助农民解决很多问题,体现了群众对政府部门的信任,提高了政府的威慑力。

3.3 构建政策法规保障机制

政府公益性信息的开发和利用要具有专业的政策法规的支持和引导。为此,建立健全必要的政策法规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在国家指导性的文件的基础上对原有的法规进行完善和补充,以此出台出适合政府公益性信息开发和利用政策以及管理办法,引导和促进公益性信息开发。具体方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信息资源的开发目的、提供服务方式、信息公开效果等几个方面界定公益性开发行为。

(2)构建好政府公益性信息资源开发的保障机制,比如,健全信息公开制度,编制好公益性信息资源目录等,从而充分保证公益性信息资源的监管效果和服务效果。

(3)鼓励社会力量对公益性信息的鼓励和扶持。比如,政府可以充分发挥其引导和号召作用,号召社会中的相关机构或者部门参与到公益性信息的开发中来,一些重要的事业单位有:图书档案馆、信息服务中心、政务中心等的参与力度,还要积极争取到财务部门的支持和引导。

(4)对公益性信息资源的开发进行约束和规范

公益性信息资源的开发要想更加的规范和具体,需要一些机制的约束和规范。主要有社会信息服务机构的准入机制;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行为的准入机制;公益性产品的服务机制;确保公众能够获取到公益性信息的保障机制;公益性信息在开发过程中需要做好的产权保护机制,主要涵盖了政府信息的版权保护和使用以及公益性服务的产权保护等;公益性信息开发过程中人身权益的保护机制等。

(5)构建公益性信息开发过程中的奖惩机制

在公益性信息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涉及的领域和部门非常广,为此,对其进行监督显得尤为重要,并要在政府内部构建出一套完善的奖惩机制,并积极鼓励人员对不规范行为进行检举。

4 结束语

公益性信息 篇9

1 什么是环境信息的公开公益诉讼

环境信息公开是政府部门信息公开的领域之一, 同时也是环保主管部门以及有关的政府部门能够依法、准确、及时以及全面地将企业环境信息、政府环境信息以及其他的必要的环境信息进行公开的一个过程。这一过程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公众的管理、公众的参与以及公众的服务, 防止出现由于政府关于环境的决策过于片面而出现制度失衡的现象。在这一过程中, 政府是主导, 各家企业是问题的关键, NGO是问题的媒介, 而公众是这一问题的主力军。把环境信息问题放到公众的视野中, 既能够使公众对政府进行监督, 对企业进行约束, 还可以提升关于环境决策问题的公信力、民主化以及科学化进程[1]。

公益诉讼指的是为了维护社会与国家的公共利益而提起的诉讼。在《民事诉讼法》中规定了关于民事公益诉讼的相关制度, 这也是我国在公益诉讼的制度建设问题上的新起点。然而, 法人、公民或是其他的组织通过诉讼的方式对破坏环境的违法的各种行政行为提起关于环境公益的相关诉讼, 将由法院对其直接追究违法责任。这在我国的法学界中还是一个新的话题[2]。

2 关于环境信息的公开公益诉讼面临的困难

近年来, 由于我国的公民维权意识、环境意识以及法律意识的日益增强以及我国的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 关于环境纠纷的案例开始逐渐增多。我国的公民, 尤其是一部分环保组织都利用相关规定, 申请环境信息的公开, 但是, 有关部门以各种原因推诿甚至拒绝对本地的环境信息进行公开, 由此而引起的关于申请环境信息公开无果转而向法院提起诉讼的案件越来越多。但是, 在国家的立法仍旧缺乏明文规定的情况下, 司法领域在这一问题上的开创性的实践要比滞后的立法更有价值。

2.1 立法阻隔

环境信息的公开是对人民群众所应享有的环境信息的知情权进行的保护, 它是一种新的症行为, 并且具有抽象行政行为以及具体行政行为双重的特性, 同时, 她也不仅仅局限在对财产权以及人身权的保护上[3]。然而, 我国现在实行的《行政诉讼权》中所提到的合法权益只限于财产权以及人身权, 案件的受理范围被限定在具体的行政行为上, 由于我国的宪法以及相关的法律并没有对公民在环境问题上的知情权做出十分明确的规定, 也因为环境信息公开这一新的行政行为所具有的复杂性以及特殊性, 法人、公民或是环境组织以信息知情权为由而提起的关于环境信息的公开诉讼通常都难以获得法院的支持。

2.2 公开申请的实体请求受到阻隔

经了解, 中华联合环保会诉修文县环保局关于公开环境信息的公益诉讼案取得了比较圆满的结局[4]。但是贵州省安顺市的中级人民法院以及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却分别驳回了本案原告以及上诉人的相关请求。虽然其中存在上诉、起诉主体以及环境信息的公开申请等原因, 也包含申请材料存在一定的瑕疵以及申请环境信息的公开对不准确等原因, 然而由于相关法规中对于环境信息的请求权存在的限制性规定过多, 也由于这部分规定原则性过强, 并缺乏对于具体规定的解释, 致使行政机关可以由此提出各种理由来回绝案件申请人的请求[5]。

3 现阶段中关于环境信息的公开公益诉讼的发展现状

在我国, 目前环境公益诉讼仍然属于新的规定, 相关的环保法律法规也没有把这一条纳入其中。我们要积极的、稳步的促进环境公益诉讼的健康发展, 并且要在能够确定诉讼主体的范围时考虑到诉讼主体的社会信誉以及专业能力等因素, 防止出现滥诉现象。但是, 环境问题是与所有人的生存问题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是与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休戚相关的, 在依法治国的今天, 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得到了普遍的提高, 为了维护自身的生存权益以及长远的利益, 拥有合法的公益诉讼权是我国公众的情同期待。从另一方面上看, 环境公益诉讼的主体范围的确定对直接关系到社会中的各方力量以及公众是否能有效的参与到整个环境案件的过程中, 因此, 关于主体的界定问题也就成为了整个社会所关注的焦点。我国颁布的《环境保护法》是我国在环境保护领域中的基本法律, 要认识到当下我国社会正处于环境敏感期以及转型期共存的发展趋势、环境问题的风险高发期以及公众的环境意识正处于升级期的严峻形势, 处理好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与公众的维权意识逐渐增强的新一轮挑战[6]。

4 结语

在我国, 环境的公诉公益是一项新的规定, 相关的环保法律法规也没有把这一条纳入其中。要积极的、稳步的促进环境公益诉讼的健康发展, 并且要在能够确定诉讼主体的范围时考虑到诉讼主体的社会信誉以及专业能力等因素, 防止出现滥诉现象。

摘要:目前, 在我国的法学界中, 关于环境信息的公开公益诉讼仍然是一个崭新的话题。由于经济发展而带来的负面情况, 环境问题开始日益严重, 我国公民的维权意识也在不断地加强, 因此, 环境纠纷的数量也开始日益增多。现阶段, 我国的环境信息的公开公益诉讼仍旧存在着受案的立法阻隔以及环境信息的公开申请实体的请求会受到一定的阻隔等困难, 在这样的情况下, 新环保法的颁布与实施对与环保公益诉讼的主体的有限开放, 将会为处于困顿中的环境公诉公益带来新的动力。

关键词:环境信息,公开公益诉讼,现状考察

参考文献

[1]赵正群, 沈彩亚.环境信息公开公益诉讼现状考察[J].湖南警察学院学报, 2014 (5) :32-38.

[2]杨尚东, 朱秀芸.环境信息公开与行政公益诉讼——由“启东事件”引发的思考[J].绿叶, 2012 (9) :57-63.

[3]龚峋, 赵京慰.“环境信息公开公益诉讼第一案”探析[J].中国环境法治, 2011 (12) :109-115.

[4]郑凯.我国环境信息公开法律制度研究[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 2010.

[5]吴玉萍.中国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探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2012.

公益性信息 篇10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发展, 我国的体制转型、社会结构变动、社会形态变迁等问题, 让我国面临的一些相应社会问题也随之转型。物质文化的不断满足, 人们精神文化需求也不断提升, 自身的素质也随之提高, 公共服务需求也日益增长。在这种背景下, 微公益信息传播应运而生。微公益信息传播在推动公共服务和公共事业方面, 具有重要意义。纵观公益传播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结合当下时代发展背景, 在互联网兴起的新媒体背景下, 微公益信息的传播如何能够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 以及促进公民道德构建、社会文化发展等问题, 这就需要微公益信息传播模式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发挥出其内在的传播实力和深远影响力。

二、微公益概述

微公益是基于WEB2.0为核心信息技术应用, 以大众作为微公益信息传播的主体, 依靠大众的自我组织宣传微公益理念、开展微公益活动, 最终以大众为受益对象的公益模式。微公益是一种新兴的公益模式, 它的产生以及发展是以互联网技术的兴起为根本, 是新媒体背景下的公益传播模式。

在我国, 公益事业具有浓厚的官方色彩, 公益事业的发展和产生都是以官方为背景的公益组织兴办。官方支持的公益组织在社会稳定和发展过程中发挥过巨大的作用, 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 社会结构转型, 这种公益事业显然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公众服务需求。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以及WEB2.0技术的应用, 网络时代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新媒介。新媒体背景下, 微公益充分利用了互联网的及时性、便捷性、互动性等优点, 迅猛地发展起来。

三、微公益信息的传播

微公益信息是微公益活动的组织和参与信息, 它主张广大人民群众将微薄之力凝聚成社会公益的大力量, 号召每个人力所能及地去帮助他人, 倡导全民公益。微公益信息旨在对微公益行为和活动进行宣传、号召、参与以及推广响应。

微公益信息的传播主要以WEB2.0技术为媒介平台, 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进行传播, 向公众发布有关公共利益的新闻, 号召广大人民群众一起参与其中, 共同推广和响应。微公益信息传播主体以社会公益为目标, 激发全民的公益意识, 促进广大人民群众热情投入到公益活动当中, 从而推动整个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和发展。

四、新媒体背景下微公益信息传播模式研究

(一) WEB2.0是微公益信息传播实现的基础

新媒体背景下微公益信息的传播, 所谓的“新”主要体现在WEB2.0这种新型的互联网技术。WEB2.0是从WEB1.0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以XML、AJAX技术以及六度空间理论、长尾理论为理论基础, 在一些交互技术或应用的支持下, 能够分享信息资源, 表达用户个性化思想的新兴网络技术。WEB2.0技术的应用, 为微公益信息传播提供了载体, 公众在WEB2.0网络空间内, 可以自由发表看法和观点。同时, WEB2.0的开放化、透明化等特征, 为用户之间的相互交流提供了方便和可能, 减少信息壁垒, 实现了信息的共享化, 也保证了微公益信息传播的必要基础。

(二) 微公益信息传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来看, 我国微公益信息传播存在着很多问题, 其主要问题有信息把关不足, 缺乏公信力;“线上”和“线下”结合不够, 实际行动转化力不足;传播者素质参差不齐。这三个主要问题是制约微公益信息传播的主要障碍, 也是阻碍我国微公益事业发展的重要问题, 如何解决, 是实现微公益事业发展的关键。

(三) 新媒体背景下微公益信息传播模式的实现

基于WEB2.0的微公益信息传播需要以WEB2.0为基础, 通过网络空间用户来实现微公益信息的发布与传播。在WEB2.0为基础的新媒体时代, 微公益组织以WEB2.0技术手段为基础构建全开放式信息互动平台, 将网路空间的用户联结起来, 实现信息的传播。

WEB2.0的微公益信息具体传播过程为:微公益组织和网络意见领袖对用户和项目提供咨询和支持性服务→微公益潜在受助者自主地发布微公益需求信息→微公益捐助者可以在微公益网络互动平台进行微公益捐助→微公益网络互动平台上的公众根据爱好发起微公益项目, 帮助受助者→微公益组织和网络意见领袖根据相关受助者信息进行资源处理, 帮助相关受助者。

在我国, 微公益信息传播存在诸多问题, 为了确保微公益信息传播的发展, 进行微公益组织活动时, 推行网络实名制, 可以有效防止用户散布谣言、制造恐慌等一系列网络犯罪, 增强信息传播的公信力。其次, 加强网络道德建设, 加强WEB2.0网络互动平台的自律, 对发表的言论进行审查。微公益信息的传播是以WEB2.0技术构建的网络平台为基础的, 平台本身加强言论审核, 屏蔽或是删除一些反动言论, 净化言论氛围, 这对于微公益健康的、向上的信息传播具有重要意义。最后, 完善相关法律和制度保障, 加强微公益信息传播的规范性, 避免微公益信息的负面影响, 以法律制度为保障, 尽最大可能地确保微公益信息的健康向上。

五、结束语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尤其是WEB2.0技术的广泛应用, 让微公益在新媒体背景下, 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微公益信息在传播过程当中, 对于公益活动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基于新媒体背景下的微公益信息传播, 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 确保微公益信息健康向上, 这对于公益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 互联网在传播信息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网络媒体已经深入广大人民群众的内心, 其在传播公益信息方面的影响越来越广泛。互联网在中国的迅猛发展, 加之WEB2.0技术的应用, 新媒体背景下, 微公益信息传播模式也发生着巨大的改变。本文以新媒体背景下的微公益信息传播模式为探究对象, 分析了微公益信息传播的模式和特点, 并针对微公益信息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以期推进符合我国国情的微公益信息传播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微公益,WEB2.0,传播模式

参考文献

[1]曹守婷.微公益时代:公益与网络的联姻[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2012, 11 (02) :121-125.

[2]陈恒.对“微公益”要支持也要监管[N].光明日报, 2012-9-26 (02) .

民办高校要坚持公益性 篇11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在规模、质量、结构、体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民办高校在办学规模急剧扩张、在校人数直线上升的同时,也出现了办学质量良莠不齐、学校品牌鱼龙混杂、虚假招生宣传、内部管理失范等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相比,与国外一流私立大学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部分民办高校暗中营利行为时有发生,导致公众对民办高校产生质疑。中外私立大学一般有着较高的教育质量和良好的社会声誉,而现今我国民办高校成为“高收费、低质量”的代名词,这不由得发人深省。因此,扶持建设一批高水平、有特色、非营利性的民办高校,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改变民办高校“次等教育”的社会形象,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正如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所言,非营利性民办高校联盟的成立,真正代表中国教育人的责任担当与价值追求。

纵观中外私立大学发展实践,恪守教育公益性原则,坚持非营利性办学,是中外著名私立大学产生的基本前提。办大学需要大投入,只有教学支出最大化才可能取得更高的办学质量。

我国近代涌现出许多著名的非营利性私立大学,如燕京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辅仁大学等,有一批怀揣教育理想,投身教育事业的著名民办教育家,如严复、林文庆、马相伯、张寿镐等。私立南开大学之所以能成为近代中国私立大学的典范,超越营利、追求办学质量的办学精神是最重要原因之一。昔日南开大学账上经常是巨大的赤字,大部分年度亏空,而这正是校长张伯苓的选择,因为他要不断扩充建筑与设备,聘请留学美国的博士前来任教,建立科学研究机构。正是由于张伯苓等一批创办者坚持私立非私有,不追求利润回报,而追求学校固定资产的不断增加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所以铸就了当年南开大学的辉煌。

国外著名高水平私立大学无一不是非营利性,虽然近年来营利性私立大学迅速崛起,但是由于其尽量降低办学成本,故质量不高,主要集中于培训领域。美国是世界上私立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形成了以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八所“常春藤盟校”为首的一大批世界著名的私立研究型大学,均为非营利性大学。美国非营利性私立大学必须遵守“剩余约束”,教学、科研或商业活动获得的利润只能用于学校的发展,不能用于个人分配,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公共利益。哈佛大学校长德里克博克说过:“大学不是营业性公司。”哈佛创办300多年,一直保持超越物质的办学精神,收支相抵、没有营利。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具有特殊性,与国外私立大学主要以捐赠兴办不同,国内大多数民办高校都是依靠创办者投资或者滚动发展起来的,投资办学是我国民办教育的基本特征。许多投资者希望既从事公益性事业,又能够获取一定合理回报,即使不求回报也希望至少能够资产保值,对此,应予理解和尊重。民办高校举办者的办学观念和抱负追求对学校发展道路的选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建设非营利性民办高校,一方面需要捐资型民办高校扛起非营利性旗帜,譬如上海杉达学院将每年3000万元的盈余全部用于发展建设,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创办人公开承诺放弃校产所有权,充分展示了民办高校创办者的高尚情怀和公共精神。另一方面,也需要引导大量投资型民办高校合理分流,选择非营利性办学。对转为非营利性的民办高校,应承认贡献,可以给予一定奖励和补偿,采取差异化的扶持政策。浙江省率先出台政策,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登记为事业单位,社会力量举办的非营利性学校在办学有结余的前提下,可按规定比例计提,用于奖励出资人;对于“捐资型”以外的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出资者拥有实际出资额的财产所有权;学校存续期间,出资或投资者对所有者权益可以转让、继承、赠与。这些创新举措解除了投资者的后顾之忧,也比较符合中国国情。

公益性信息 篇12

住宅产业化公益沙龙举办的目的是邀请各界人士与业内人士分享国内外住宅产业最新趋势和发展理念并提供一个深入交流探讨的平台, 为未来政府决策、企业发展提供新思路、新视角。

据了解, 公益沙龙定位于高端交流平台, 参与成员要求为中层以上政府与企业管理人员和专家学者, 确保沙龙的交流讨论更有专业性、权威性和针对性。同时, 沙龙还邀请主流媒体同步直播, 促进住宅产业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未来的沙龙活动将不定期举办, 沙龙主题将围绕住宅产业发展的热点话题展开, 包括住房保障、房地产融资、既有建筑改造、新技术新产品交流、BIM技术应用等。

上一篇:仔猪流行性腹泻下一篇:英语主题式情境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