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益性文化

2024-09-29

农村公益性文化(精选12篇)

农村公益性文化 篇1

实施农村公益性电影放映工程, 是党中央、国务院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一项重点工程。是我国新时期文化惠民的一项重大举措, 是大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 是丰富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为深入推进农村电影公益性放映工程, 国家出台了扶持政策, 重点是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为农村电影公益性放映进行专项资金补贴。农村电影公益场次补贴专项资金是国家财政为保障农民群众观看公益电影, 对放映活动进行补贴的专项资金。2008年, 国家广电总局、财政部相继出台了《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场次补贴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场次补贴管理实施细则》, 各地相应出台了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 由国家和地方财政共同保障农村电影公益性放映补贴资金。

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场次补贴制度实施以来, 使农村电影放映由市场运行转变为公益性放映, 使电影这一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重新回到了群众中间。较好地解决了农村电影放映工作面临的重大困难, 也使农村电影事业工作走上了良性发展的道路。

虽然近几年农村电影公益性放映工程的连续实施, 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和做法, 但由于该项工作涉及的政策性强、覆盖面广、组织程度难、实施困难大, 在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存在集中放映的现象。由于个别村干部对农村公益性电影放映工作重视不够, 配合不力, 或者是边远山区, 交通不便。总之, 有的电影队为尽快完成全年下达的放映场次, 存在集中放映现象。由于集中放映, 影片单一, 针对农村需求科技致富的片子较少, 影响放映效果。

二是未做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通过对部分行政村的抽查发现, 对于边远山区, 由于天气变化等因素, 未能完全执行一村一月一场电影的规定。有的放映员未按时或按场次到村放映电影, 有的一个行政村几个地点几台放映机同时放映。部分行政村放映场次、放映计划、放映员姓名未向当地群众公布。

三是存在虚报放映场次的现象。有的放映队由于未能及时完成电影放映场次, 或纯粹是为了套取农村电影公益性放映补助资金, 有意虚报放映场次。由于对电影放映场次回执单制度未严格执行, 导致放映队员存在侥幸过关的心理, 造成国家出了钱, 农民群众未受益的现象。

本文拟就推进农村电影公益性放映工程提出以下意见建议。

一、提高认识, 加强领导, 切实维护和保障农民群众的文化权益

农村电影公益性放映项目涉及到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党的惠民政策的贯彻落实。农村电影放映工作作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和惠民工程, 要切实加强领导, 周密制订方案, 完善配套政策, 落实扶持资金, 确保此项工作扎实推进。另外, 需进一步完善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监督考评机制和补贴专项资金管理机制, 确保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有效实施。只有高度重视、明确认识、做细工作、协调配合, 才能把党中央的惠民政策兑现到位, 使农村电影公益性放映工作长效开展, 确保人民群众受益。

二、落实资金, 加强监管, 认真落实农村电影公益性放映惠民政策

首先, 农村电影公益性放映补助资金的使用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制度。做到专款专用, 并及时将资金拨付承担公益性放映任务的放映单位, 不得截留、挪用和挤占, 不得擅自变更使用用途, 放映单位还要接受财政、审计、广电等部门的监督和检查。其次, 明确电影放映补贴资金的具体用途和放映员场次补贴标准。加强对农村公益性电影放映公示制度、放映场次回执单制度和“先映后补”管理制度的跟踪问效和监督检查, 确保项目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 以提高农村电影公益放映经费的使用效益。再次, 积极探索运用技术手段, 利用GPS、GPRS和放映信息回传技术, 加强对农村电影放映情况的监管。探索与当地通讯部门的联合, 利用手机定位的方式, 对农村电影放映员的位置进行定位监管。利用中影新农村广告运营平台实施对放映场次监管, 保证农村电影放映场次落到实处。

三、加强培训, 爱岗敬业, 不断提高农村电影公益性放映水平

一是要进行岗前培训。要加强放映队伍的建设, 提高放映人员的思想素质, 做到爱岗敬业。由县级电影放映服务机构划定放映片区, 落实电影放映队, 并与各放映队签订目标责任书, 逐月按照任务进行验收考核。农村电影放映队要按照人员精干、工作高效、爱岗敬业的要求组建, 不但要提高放映技术, 而且要提高思想认识。二是要做好监督管理。要建立各项管理制度, 明确工作职责;聘请监督员, 做好放映监督工作;放映前公示张贴海报、发布信息;落实放映登记, 有观众代表签字并加盖村委会公章。另外, 要明确补助资金的支出范围和标准, 不能挤占挪用。三是严格考核。县对乡镇、局对乡镇文化站、电影服务中心对放映员都应有明确的责任考核办法, 明确各自职责, 年终要认真总结, 奖优罚劣, 督促目标任务的实现。

四、积极创新, 完善机制, 建立农村电影公益性放映的长效机制

一是积极争取社会赞助, 把有偿放映与公益性放映适度有机的相结合, 但需杜绝以节庆婚嫁包场放映的经济场来抵顶政府购买的公益场次的现象。同时, 要积极动员社会义务放映员充实队伍, 动员全社会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 确保该项工作全面落实, 使广大群众受益。二是创造条件, 推行露天放映与室内放映相结合, 晚上放映与白天放映相结合。完善“一村一月一场”电影放映制度, 结合农村实际情况, 冬季及农忙季节少放映, 春秋及农闲季节多放映, 提高电影放映效果。三是挖掘资源, 加强农村题材影片创作生产, 完善片源保障机制。

发展农村电影事业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 需要国家政策和资金的大力支持, 也需要地方各级党政组织的高度重视和有力推动, 更需要广大电影从业人员的自我超越和不懈努力。我们只有进一步转变观念, 加强体制机制改革和科技创新, 努力推进农村电影公益性放映这一惠民工程的深入实施, 才能把农村电影这一块蛋糕做大做好, 让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得到真正的保障。

农村公益性文化 篇2

动听的越剧,村民自导自演的模特秀,优美的歌曲串烧,有趣的福彩知识有奖问答。3月24日,虽然春雨绵绵连日不开,浙江湖州市吴兴区八里店潞村文化礼堂却充满欢声笑语,由湖州市福彩中心主办、湖州电视台承办的2017年“公益福彩·与你同行”系列公益活动在这里正式拉开序幕。浙江省福彩中心副主任陈健,湖州市民政局副调研员张帆,湖州市福彩中心主任吴昌饶,湖州电视台工作人员,当地村民共80多人参加活动。

活动现场,还有15名困难群众得到福彩公益资助,资助金为每人2000元。

据了解,这样轻松欢快的福彩公益活动,今年将在湖州全市推出,至少举行14场。特别邀请湖州市电视台主持人担任福彩爱心大使,一同走进农村礼堂、企业文化车间、社区广场,活动现场引入福彩公益宣传片、文艺表演、现场慰问、福彩知识竞答、宣传展板、赠送彩票等环节,多元展示福彩文化,把公益、快乐福彩带到基层。湖州电视台还将制作《福彩有爱》专栏节目,在新闻频道播出,进一步增进社会公众对公益福彩的认识。

农村职业教育公益性及其实现途径 篇3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公益性内涵特征实现途径

[作者简介]黄晓赟(1978-),女,江苏江阴人,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农村职业教育研究所,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农村职业教育。(江苏常州21300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0年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苏南地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实证研究”(课题编号:2010SJB880010)的研究成果之一、2011年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研究”(课题编号:2011SJD88004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7-0008-0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把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全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平”“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为推进职业教育公益性作出了战略规划。农村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薄弱环节,农村职业教育公益性的实现对整个职业教育公益性的实现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农村职业教育具有公益性

关于职业教育的公益性有诸多争论。传统的教育公益性可以从教育提供的角度来理解,学者杨晓霞通过比较归纳得出教育公益性的五大特征:符合社會公共利益;不以营利为目的;由国家举办;追求平等;强调非经济价值取向。①我国《教育法》第八条明确规定“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第二十五条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因此,当大量的民办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时,教育的公益性受到了严峻挑战。在市场经济下教育是否具有公益性?教育的公益性与教育的产业化是否冲突?这些问题成为争论的焦点。对此,杨卫安、邬志辉两位学者指出,以往对教育公益性的理解是遵循两种完全不同的逻辑,一种是从教育提供角度去理解,关注公共产品的特点;另一种是从教育外部性角度去理解,关注教育结果。②从这一意义上来讲,教育公益性与教育市场化并不存在冲突。教育的市场化没有弱化教育的公益性,而使之成为“市场化公益行为”,即“办学主体通过某种市场化的方式来获得社会的教育资源,以一种与公共途径相平行的市场途径向社会提供教育服务,为此享受教育服务的人必须交纳一定的学费,而投入教育资源的人则必须获得一定的经济回报”③。

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类型,同样具有公益性,对于这个问题一直存在着不同认识。教育部职业教育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王继平认为,原因就在于有人认为企业是职业教育的直接受益者,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主要在企业,主张把职业教育推向市场,淡化甚至否定政府责任。④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关于职业教育公益性的研究报告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具有公益性。职业教育是一项公共产品、一项公共服务,符合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可以使国家、社会、企业和个人四个主体共同受益。⑤而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公益性是由农村职业教育的特点所决定的。

1.农村职业教育功能的社会性。农村职业教育是面向“三农”的教育,能够培养新型农民,落实科教兴农政策,加快新农村建设,同时对提升我国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和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也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农村职业教育具有发展社会公共价值的功能。

2.农村职业教育投入与收益的不平衡性。农村职业教育能进行农民工转移培训和择业培训,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推进农村的城镇化进程,符合国家与社会的公共利益。但是,农村职业教育地区和受益城市之间成本与收益的不平衡,导致农村职业教育供给不足,需要由政府负责农村职业教育经费的供给。

3.农村职业教育结果的政治性。农村职业教育能够满足广大农民的教育需求,提高农民群体的职业技能,缩小城乡差距,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与社会和谐,从而维护社会稳定,因此,农村职业教育的结果惠及全体社会成员。

4.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地区差异性。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平衡现象十分突出,欠发达地区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缓慢,影响了教育的平等性和普惠性,需要政府的财政投入与统筹规划,以保障欠发达地区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经费。

5.农村职业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农村职业教育的对象是广大农村劳动力,包括农村未成年劳动力和成年劳动力,也包括农村低收入群体和弱势群体。由此产生了农村职业教育对象的低支付能力与职业教育的高成本之间的矛盾,很多农村劳动力无力或者不愿意接受农村职业教育培训,严重影响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要依靠政府的教育经费支出来解决这一矛盾。

二、农村职业教育公益性的内涵及其特征

农村职业教育是指在城市以外的乡村地域内进行的,以农村社区人口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以促进农村人口职业素质提升、就业能力提高和生活质量提高,以及促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与发展为宗旨的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⑥农村职业教育是整个社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个人生存发展和整个社会的竞争力,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具有公共产品性质,并产生积极的外部效应。

基于以上农村职业教育的内涵与特征,笔者认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公益性应当具有以下内涵:(1)是由政府主导,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一项公共服务;(2)是广大农村劳动力都需要的社会公共产品,且这种需要越来越迫切;(3)能使农村与城市的发展共同受益,符合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4)是实现教育平等性和社会公平性的有效途径。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也显现了经济价值取向,存在“市场化公益行为”,但鉴于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与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农村职业教育公益性虽然不排斥市场化公益性的参与,但更应强调传统意义上的教育公益性。也就是说,对于农村职业教育,我们不仅仅要关注教育结果所体现的公益性,更要关注基于教育提供视角的教育公益性,由政府通过公共财政资金的投入来解决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通过立法和颁布政策法规的方式规定其发展方向。在此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公益性形成了自身的特征,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实施对象的普遍性。农村职业教育面向所有农村劳动力,包括在中等职业学校接受职前教育的农村未成年人、留守农村创业的农民和向城市转移的农民工,特别是无力支付学习费用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和弱势群体。因此,农村职业教育的公益性能满足所有农村劳动力的教育需求,具有普遍性。

2.实现形式的多样性。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复杂性决定了农村教育公益性实现形式的多样性。一方面,我国农村范围广、地区差异大,职业教育发展极不平衡,政府在办学机制、经费投入等方面应有所侧重,形成多种办学机制与融资渠道,如在发达地区可采用政府主导、社会团体和企业实体共同参与的办学机制;另一方面,农村职业教育具有教育对象的广泛性、教育内容的复杂性等特点,农村职业教育的公益性也应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展开,如推行免费教育培训制度、建立远程职业教育网络等。

3.实施过程的长期性。农村职业教育公益性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方面,“三农”问题长期存在,农村城镇化进程需要一段漫长的时间,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政府的长期扶持;另一方面,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不同的区域特征,经济发展程度与水平、主导产业、文化、民族和习俗等存在较大的差异,相应地,农村职业教育的重点与发展程度也各不相同,这种区域性的差别也将长期存在。

4.实施结果的普惠性。农村职业教育是面向“三农”的一种教育类型,具有提高广大农民的整体素质、培养新型农民、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高民族素质和开发人力资源、促进农村经济转型和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功能,因此农村职业教育公益性的实施结果可以惠及全体社会成员,具有很强的普惠性。

三、农村职业教育公益性的实现途径

1.加强法制建设,健全面向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法规。完备的法律体系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保障。在现行的政策法规中,有不少涉及农村职业教育的,如《职业教育法》《关于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农业技术推广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等。这些政策法规与条例等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发展方向、领导主体、财政支出安排等作出明确的规定,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农村职业教育法规体系。但由于缺少配套政策和可操作性的监督机制,这些政策法规不能很好地落实,特别是在经费投入、企业对于农村职业教育的责任等方面更显不足。因此,强化法制建设首先要制定相应法律的实施细则,提高职业教育法律的完整性和可操作性,从而落实已有政策法规中关于农村职业教育、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相关规定。

实现农村职业教育的公益性,还需要从法律层面对我国农村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免费培训制度的实施以及社会各个层面(包括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社会团体等)对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所应承担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作出明确的规定,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制定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标准、校企一体化办学准则等法律法规,从法律层面保障农村职业教育公益性的实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更应通过完善立法和加强政策法规的执行力度,保障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资金投入,协调农村职业教育的层次和区域发展,形成良好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氛围,保障农村职业教育公益性的实现。

2.创新办学机制,凸显政府在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面规划了未来10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的蓝图,明确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努力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此,政府必须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坚持职业教育的公益性。

农村职业教育一直以来都是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因此,政府对农村及农业的保护与特别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坚持农村职业教育的公益性,促进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坚持政府在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中的主导作用。这在许多国家都已形成共识,多国政府先后出台各项针对农村的教育与培训计划,如美国的“农村学校运动”、韩国的“新农村建设运动”、泰国的“村民参与研究和发展”计划等。因此,针对我国当前的国情,政府需要切实承担起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责任,“只有国家作为教育投资的主体,才能体现教育的公益性,才能保证教育健康发展、持续发展”⑦。

首先,政府應面向农村创新办学机制。一是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未成年人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机制。二是建立由政府办学为主的,行业、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创业培训的办学机制。三是建立由政府鼓励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举办的由职业教育提供的终身教育的办学机制。对农村职业教育应逐步推广免费政策,对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和创业培训应确立奖励制度,以提高广大农民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有效保障农村职业教育的公益性。

其次,强化政府的统筹规划作用。一方面,政府要统筹规划区域内职业学校的发展,避免农村职业学校的重复建设,追求办学的特色化,合理建设公共实训基地,力求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另一方面,政府要通过统筹管理不断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增值,合理规划和建设面向农村的终身教育体系,构建能够满足人们终身学习和教育需要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从而为农民提供全面及时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使农村劳动力由无序流动转向有序劳动,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职业教育理念。

3.增加财政投入,落实对农村职业教育的经费支出。根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的统计,截至2010年,我国农村人口71288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53.4%,其中,高中及以上教育程度的劳动力只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6.71%。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指出:“51.1%的外出农民工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技能培训。”这些数据表明农村职业教育培训远没有发挥其服务社会的作用,而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强化农村职业教育的公益性,特别是政府在经费投入上的保障。

农村公益性文化 篇4

1 坚持图书馆的公益性原则

所谓图书馆的公益性是指它所提供的知识产品或信息服务只能由人们共同占有和享用, 它具有明显的不可分割性和非排他性, 就利益而言, 此种利益具有公共性、社会性、整体性;利益主体是公众、社会、国家、民族、以至于整个人类, 而决不是社会成员中的某一个体。图书馆公益性所蕴含的这种公共利益, 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通常讲, 包括社会层次上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个人层次上的物质利益、精神利益等。换言之, 这种公共利益是一种知识信息利益。即利益主体从图书馆实施教育职能和信息传播过程中获得的知识信息, 以及随之而产生的各种好处。我国公共图书馆是国家举办的社会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 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 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结果。因此, 图书馆有义务为广大社会成员提供优质服务和无偿服务, 而不应当再索取报酬。我们应弄清楚公共图书馆的性质, 处理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公共图书馆的关系, 理清社会公益性事业与一般信息产业或企业之间的区别。端正办馆思想, 坚持以社会效益、社会公益性为最高原则。这一原则与国际图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公共图书馆宣言》所提倡的“公共图书馆原则上应该无偿提供服务”的精神是相一致。

2 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

建立与扶持公共图书馆的持续发展, 国家和地方政府责无旁贷。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公共图书馆宣言》中指出:“建立公共图书馆是地方政府和国家的责任, 公共图书馆必须受到专门立法的支持, 并由国家和地方政府财政拨款资助。”由国家原则上对公益性的图书馆实行全额拨款制度, 是当今世界上多数国家的惯例,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发展公共图书馆事业放在重要位置, 重视对公共图书馆的经费投人。在日本《公共图书馆的任务和目标》法规中明确规定:“公共图书馆的预算与其他完成的任务相比差距很大。图书馆应以居民的需求和支持为基础, 努力扩大和充实预算。经费不足会降低居民对图书馆服务的满意程度。政府要在预算中列支保持基本水准以上的足够经费。只有这样, 图书馆服务才能满足居民的需求。”韩国政府也明确了在整个国家财政预算及地方自治体财政预算中对文化领域的支出比例, 以确保公共图书馆发挥其服务职能, 满足居民的需求。《俄罗斯图书馆事业联邦法》规定:“国家通过拨款和实行相应的税务政策、信贷政策以及价格政策来支持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目前, 我国仍没有一部全国性的图书馆专门法来确保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公共图书馆的财政投入。北京市在2002年7月18日发布了《北京市图书馆条例》, 并于2002年11月1日起开始实施。《北京市图书馆条例》是一部地方性的图书馆专门法, 《条例》第二章“发展与保障”之第七条规定:“本市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公共图书馆的经费列入本级财政年度预算, 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投入。其他各类图书馆的举办者应当保障图书馆的正常业务经费。图书馆经费应当专款专用, 不得挪作他用。”《条例》保障了北京市公共图书馆的健康持续发展。我国各省、自治区已制定了公共图书馆条例有《深圳经济特区公共图书馆条例》 (1997.10.1) 、《内蒙古自治区公共图书馆管理条例》 (2000.8.6) 、《湖北省公共图书馆条例》 (2001.10.1) 和《北京市图书馆条例》 (2002.11.1) , 制定地区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的有四个:《上海市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 (1997.1.1) 、《广西壮族自治区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 (2000.4) 、《河南省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 (2002.9.1) 和《浙江省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 (2003.10.1) 。江苏、辽宁、河北和江西的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或条例正在酝酿。在国家图书馆法未颁布以前, 省可以从我省的实际情况出发, 参照兄弟省市的有关条例, 各省可先行制订自己的地方性图书馆法规。地方图书馆法规的制定将建立省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保障机制, 规范图书馆建设的原则、标准、布局和管理体制以及图书馆业务的技术和服务标准, 明确读者的权利和义务。使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有可靠的法律依据和保障。此外, 图书馆法规还可以促进省内各系统图书馆之间的沟通交流, 加快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 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资助、兴办图书馆。

3 争取社会捐助, 多渠道筹集资金

随着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迅速发展, 社会对公益事业的需求日益增强, 社会和个人资助的潜力逐步增大。除了以政府投入为主外, 应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对公共图书馆的投入。在鼓励民间资助方面, 国外有许多作法值得我们学习。有的国家政府通过减免税的优惠政策, 鼓励企业、财团向公共图书馆等社会公益事业捐款;有的公共图书馆还设立了由政府主管人员和社会各界人士共同组成的委员会, 以筹集社会资助基金。一些国家在税法中对捐赠公益事业的企业、财团做出税收相应减免的明确规定, 以示鼓励。在我国, 为促进文化事业健康发展, 拓宽文化事业资金投入渠道, 逐步形成筹资机制和多渠道投入体制。1996年9月5日, 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文化经济政策的若干规定》。明确规定:为鼓励社会力量资助文化事业, 纳税人通过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或批准成立的非营利性的公益性组织对公益性的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革命历史纪念馆等文化事业单位的捐赠, 在年度应纳税所得额3%以内的部分, 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后, 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予以扣除。1999年9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规定了捐赠公益性事业单位的境内外团体、个人在所得税方面、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的增值税方面的优惠措施。建立多渠道的筹集资金体制是缓解图书馆经费紧张局面的有效选径。图书馆应大力宣传自已, 宣传有关捐赠优惠政策、法规, 让社会各阶层更多了解, 呼唤人们对图书馆事业的支持, 谋取社会捐助。图书馆建设必须有持续的经费投入, 不是建好一个新馆舍, 购买一批新设备就能解决问题的, 这主要是指购书经费。图书馆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文献信息资源, 文献信息资源有个老化过程, 文献信息资源如果不能持续更新, 再好的馆舍也无异于一口枯井。只有保证图书馆稳定的长期的投入, 图书馆的功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才能更好地发挥图书馆自身的公益性服务性, 吸引更多的群众利用图书馆, 并从中获益。

4 丰富服务内容, 提高服务水平

4.1 广布农村服务网点, 扩大服务层面。

现在图书馆四级网络已经基本铺开, 但是其服务效果、发挥的作用依然差强人意, 还需要政府的不断支持、推动。单个的图书馆所能服务的地域总是有限的, 要更多地在区县、乡镇、社区、农村建立图书馆 (室) , 采用建分馆、联合图书馆或建立馆外服务点的办法, 多种途径发展基层图书馆服务网点, 使馆藏实体文献信息资源向馆外延伸, 扩大服务范围和服务层面。目前, 各公共图书馆都拥有一定数量的馆外服务点, 但限于公共图书馆自身条件, 这些网点大多集中在社区, 农村网点相对要少得多。农村服务网点由于基础设施较弱, 在管理上、服务上不很到位, 效果不理想。这种情况更需要各级公共馆发挥龙头作用, 把工作做细。在布点前, 对潜在服务网点的各方面多进行考察, 对条件好的才设点, 否则让图书服务点成为摆设, 反而在群众中造成不好影响。

4.2 树立农民的图书馆意识, 加强读者教育。

农村人口众多, 整体文化、教育、科技水平不高。许多农民不知图书馆为何物, 更谈不上了解和利用了。心中没有图书馆, 自然不会有图书馆意识。这就需要图书馆工作者走向农村宣传图书馆。可以通过广播、电视、墙报专栏和报刊杂志等多种舆论宣传工具作公益性广告宣传;在农村中小学普及图书馆知识教育;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展览会、学术报告会、公益讲座, 用趣味性、知识性的形式来宣传图书馆。在农村中营造崇尚知识、崇尚文化、崇尚科学的浓郁氛围, 在农民中树立起图书馆意识, 教会他们使用图书馆。

4.3 开展各种形式的图书馆读者活动。

(1) “文化下乡”是一种不错的活动形式, 图书馆可以精选、组织一些农村实用技术、家庭保健等图书送到农民手中。让科技真正扎根到每个农户家中。抓住重点, 服务农村专业户, 建立科技示范户, 让这种服务产生一定的辐射作用, 起到带头作用, 带动周围农民发家致富。 (2) 办科技信息简报。可以定期、不定期刊印, 主要收编那些农民所关心的实用、简便、可行的致富信息、科技信息为主。 (3) 利用网络手段, 科技服务农民。知识经济时代, 信息的作用更加举足轻重, 图书馆可以利用投影仪等设备, 放映诸如介绍信息技术和网络知识, 法律知识讲座, 疾病防治、卫生保健等等内容的视频影像。随着计算机网络、通信网络在农村的全面铺开和普及, 图书馆可以开展电话、传真和电子邮件服务, 突破传统服务手段, 依靠网络面向农民提供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这方面必将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 图书馆一定要抓住时机, 最大地发挥“共享工程”的作用。S

参考文献

[1]韩汝英.必须坚持公共图书馆的公益性[J].图书馆学刊, 2001 (3) :19-23.

[2]宋立娟.公共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服务的思考[J].图书馆建设, 2004 (3) :13-14.

[3]王新利.公共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服务的探索[J].图书馆杂志, 2003 (10) :48-50.

[4]高俊书.图书馆与农村文化扶贫[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5 (7) :83-85.

[5]徐金法.关于图书馆公益性原则的思考[J].图书馆, 2002 (1) :22-25.

农村公益性骨灰堂 篇5

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

总论1.1项目名称与建设单位 1.1.1项目名称

上街区通航社区武庄农村公益性骨灰堂(公墓)建设项目 1.1.2 承办单位、法人代表及项目负责人 项目承办单位:上街区民政局

法人代表: 1.1.3项目拟建设地点 上街区通航社区武庄村 1.1.4可行性研究编制单位 编制单位: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 1.2可行性研究工作的组成

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接受,上街区通航社区武庄农村公益性骨灰堂(公墓)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的委托后,即邀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和技术人员,进行了现场勘察,收集相关资料,并依据国家及省市有关文件、规范、协议,对该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论证后,形成此报告。

1.3研究的依据与范围 1.3.1研究依据

1、承办单位对此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的委托书

2、《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中发[1997]11号

4、《河南省殡葬管理办法》

5、《郑州市殡葬管理办法》商发[2008] 号

6、有关设计标准与规范

7、项目承办单位提供的相关资料与基础数据 1.3.2研究的范围

根据国家对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工作范围和深度规定,本报告在对项目的建设条件进行了实地查勘,对项目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建设条件、建设内容与规模、建设方案、环境保护消防安全与节能、项目管理与实施、组织机构和定员、招投标方案、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效益评价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和分析,重点研究和论述项目

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建设的内容、方案、投资、资金筹措和效益评价,为项目的决策和建设提供可靠依据。

1.4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县殡葬改革工作的逐步深化,全区火化率居商丘市前列。尤其是解决好占总火化总量80%以上的农村死亡人口的骨灰安葬和处置问题,则是殡葬改革目标最终能否实现的关键。解决好农村骨灰安葬和处理问题,不仅对深化殡葬改革有着深远意义,也是建设“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解决这一问题,不能单纯靠行政手段,也不能单靠说服教育,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切实解决群众安葬和处置骨灰的实际问题。建设农村公益性骨灰堂(公墓)是国家政策所鼓励的,有着占地小,对土地的需求有限,维护费用较低(不需要大量的水、电和采暖),可循环使用,且距离群众较近,方便群众祭祀等优点。建设农村公益性骨灰堂(公墓)不仅可以解决长期以来农村骨灰安葬和处置的问题,也可使群众逐步形成一种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起到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彻底解决农村骨灰寄存

难问题,有效遏制农村骨灰二次土葬,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全区实际情况看,城居民死亡人口的骨灰基本都寄存在县殡仪馆和公墓,而农村死亡人口骨灰95%以上是被丧属带回农村进行安葬。将骨灰带回农村安葬的主要原因是,一是群众“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还根深蒂固,认为人死后即便是火化了也应该将骨灰埋葬起来;二是农村没有骨灰寄存设施,而大多数群众居住地距离殡仪馆(公墓)较远,把骨灰寄存到殡仪馆(公墓),祭祀不方便,往返时间长,上街区通航社区武庄农村公益性骨灰堂(公墓)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花费也较高。因此,全区农村每年有近3000具骨灰用或大或小的棺材进行“二次土葬”,使耕地里出现大量坟头。这不但没能节约土地和木材,反而使群众经济负担加重,也使充满封建迷信色彩的丧葬习俗死灰复燃,与殡葬改革的本义背道而驰。“二次土葬”成为伴随殡葬改革的老大难问题。建设农村公益性骨灰堂(公墓),不但减轻了区殡仪馆或公墓骨灰寄存的压力,解决了农村群众骨灰寄存难的问题,方便了群众祭祀,从根本上也解决了散埋乱葬和骨灰装棺二次土葬问题。对破除封建迷信陋习,节约土地,引导群众树立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发挥了积极作用,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的建设是切实必要的。

1.5建设内容与规模

根据上街区通航社区武庄农村公益性骨灰堂(公墓)建设规划,全区共建设80座公益性骨灰堂(公墓)。一般2-3个连片的行政村,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较集中的地址建有一所公益性骨灰堂(公墓),骨灰堂(公墓)

占地面积控制在10000平方米折合15亩),其中骨灰堂建筑面积为200平方米,2000个格位。公益性公墓占地面积为9200平方米,安葬骨灰的单人墓穴占地不超过1平方米,双人合葬墓穴占地不超过1.2平方米,墓碑要小型化,尺寸不大于40CM×60CM。具体到每座公益性骨灰堂(公墓),其主要建设内容为:

1、骨灰堂占地800平方米,骨灰堂主体建筑面积200平方米

2、大门:主入口设计为一座仿古牌楼,牌楼高 3.5m宽4m。

2、祭祀炉2个

3、门卫室,面积8平方米

3、绿化工程:绿化率大于40%。

4、服务设施:设置消防和电子防盗等配套设施,以保障寄存骨灰安全。

5、供电及给排水配套建设工程 村级公墓(骨灰堂)要按“五个一” 的建设标准建设,即一个大门、一条道路、一个醒目的标志或标志性建筑、一个规范的名称、一个明晰的界线(四边)。四边可以建砖石围墙,也可以栽种花椒树、冬青树、槐树等组成篱笆墙。公墓应当保持整洁肃穆,墓区规划人行道和绿化带,墓穴排列整齐,标准统一,做到墓区规划合理,环境园林化;骨灰堂外观上要区别于居民住房,设置祭奠台,骨灰存放架要摆放整齐,院内要美化绿化。选用废荒瘠地及村庄改造废弃地统筹安排、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原则上在瘠地和不宜耕种的土地选址,不得在河流堤坝、铁路、公路两侧和开发区、风景名胜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内选址。,提倡以卧碑为主。

1.6环境影响

项目建设期间和运营期间对环境会产生一定影响,建设期间应加强管理,对物料堆放点进行必要的防护措施,多余土方及时清运,要采取设标牌等多种方式加强对人群环保意识的宣传教育。

1.7项目管理与实施本项目承办单位为区民政局。为做好建设项目的各项工作,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各项手续的办理、设计、报批与实施等工作。项目建设期3年。

附件:

郑州市殡葬管理条例

(2003年8月29日郑州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次会议通过 2003年11月28日河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批准)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殡葬管理,推动殡葬改革,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和《河南省殡葬管理办法》,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殡葬活动及其管理应当遵循实行火葬、节约殡葬用地、革除丧葬陋俗、文明节俭办丧事的原则。

第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殡葬管理工作的领导,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单位及时研究处理殡葬管理工作的有关事宜。

市、县(市)、区民政部门是本行政区域内殡葬管理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其所属的殡葬管理机构具体负责殡葬管理的日常工作。

公安、卫生、土地、民族事务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配合民政部门做好殡葬管理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应当指定人员负责殡葬管理工作,指导村(居)民委员会做好殡葬管理工作。

第四条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村(居)民委员会及其他组织应当积极开展殡葬改革的宣传工作,教育和引导公民破除丧葬陋俗。

公民从事殡葬活动应当自觉遵守有关法律、法规,不得妨碍公共秩序、危害公共安全,不得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

第五条 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本条例。

第二章 殡葬设施管理

第六条 市民政部门应当拟定殡仪馆、殡仪服务站、骨灰堂、公墓等殡葬设施的建设规划,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新建和改造殡仪馆、骨灰堂等殡葬设施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由民政部门建设的,纳入基本建设计划,所需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七条 建设殡葬设施,按下列规定审批:

(一)农村为本村村民设置的公益性公墓,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报县(市)、区民政部门批准;(二)殡仪馆,由市、县(市)民政部门提出方案,报本级人民政府审批和省民政部门备案;(三)殡仪服务站、骨灰堂,由市、县(市)民政部门审批;

(四)新建、扩建的经营性公墓,经县(市)、区人民政府和市民政部门审核同意后,报省民政部门审批;

(五)利用外资建设的殡葬设施,按国家有关规定报批。建设殡葬设施应当依法办理征地、用地等有关手续。

第八条 乡(镇)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建设骨灰堂应当符合规划要求。

有条件的村民委员会可以利用荒山、瘠地、沙丘地建设公益性公墓。公益性公墓安葬骨灰的单人或双人合葬的每个墓穴的占地面积不得超过一平方米。禁止利用公益性公墓对外从事经营性活动和埋葬遗体。

经营性公墓的建设与管理,按国家、省、市有关规定执行。第九条 禁止恢复、建立宗族墓地;禁止为活人建墓。第三章 火葬管理

第十条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死亡的人,除有土葬习俗的少数民族的人以外,遗体必须就近火化。

户籍在本市的人在异地死亡的,应当就地火化。

第十一条 在医院死亡的人,遗体由殡仪馆统一接运。对私自转运遗体的,医院应当制止;制止不听的,及时报告民政部门。

在医院外死亡的人,遗体由殡仪馆或者殡仪服务站接运,也可由丧事承办人运送。第十二条 殡仪馆、殡仪服务站或者丧事承办人接运遗体,应当对遗体进行必要的技术处理,确保卫生,防止污染环境。

对于患烈性传染病死亡的人,应当将遗体立即消毒,就近火化。第十三条 办理遗体火化手续,应当持下列证明:

(一)正常死亡的,持医疗机构或者死者单位、街道办事处、村民委员会出具的死亡证明;(二)非正常死亡的,持死亡地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出具的证明;(三)无名、无主遗体,持当地县级以上公安机关的确认证明;(四)被依法处决的,持有关人民法院出具的证明。遗体火化后,殡仪馆应当向丧事承办人出具火化证明。

第十四条 运至殡仪馆的遗体应当在七日内火化。丧事承办人在七日内未办理火化手续的,殡仪馆应当书面通知其限期办理。因特殊情况需延期火化的,丧事承办人应当报经市、县(市)殡葬管理机构批准;延期时间不得超过三个月。丧事承办人逾期未办理或者延期期满后未办理火化手续的,殡仪馆报经市、县(市)殡葬管理机构批准,可以火化遗体。

遗体存放费、火化费由丧事承办人承担。

第十五条 经公安机关确认的无名、无主遗体,属正常死亡的,由公安机关通知县(市)、区民政部门送殡仪馆火化;属非正常死亡的,由公安机关通知县(市)、区民政部门送殡仪馆存放。除因办理案件特殊需要外,公安机关应当在三个月内出具允许火化证明。

在医院正常死亡的被遗弃的遗体,自运至殡仪馆之日起三个月内无人认领的,殡仪馆凭医院出具的死亡证明火化遗体。

遗体存放费、火化费由民政部门承担或先行垫付。

第十六条 遗体火化后,殡仪馆应当通知丧事承办人领取骨灰;超过三个月不领取的,可以自行处理。无名、无主死者的骨灰,有人认领的,由认领者承担相应费用;超过六个月无人认领的,由殡仪馆自行处理。

第十七条 骨灰的处理方式包括:(一)平地深埋,不留坟头,不设墓碑;(二)存放于骨灰堂;(三)安葬于公墓;

(四)树葬、花葬等其他方式。禁止将骨灰装棺土葬。

第十八条 对应当火化的遗体进行土葬或者将骨灰装棺土葬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村(居)民委员会及死者生前所在单位应予制止;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民政部门举报。

第十九条 殡仪馆、殡仪服务站、骨灰堂、公墓等殡葬服务单位应当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服务质量,严格执行物价部门核定的收费标准。

殡葬工作人员应当严格遵守规章制度,不得利用工作之便刁难丧主,索取或者收受财物。

第四章 土葬管理

第二十条 有土葬习俗的少数民族的人死亡的,允许土葬。死者遗嘱或者遗属要求火葬的,他人不得干预。

第二十一条 有土葬习俗的少数民族的人死亡后进行土葬的,丧事承办人应当持死者户口簿、身份证和医疗单位出具的死亡证明或者当地公安派出所出具的证明,到市、县(市)殡葬管理机构办理自运证明,凭此证明接运遗体和土葬。

第二十二条 有土葬习俗的少数民族埋葬遗体的墓穴,不得超过四平方米,双人合葬墓穴不得超过六平方米。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地区,可以建立少数民族公墓。第二十三条 禁止占用耕地、林地建造墓地。已建造的墓地,除国家规定保护的外,应当迁出或者就地深埋。

禁止在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区和水库、水渠、河流堤坝附近以及铁路、公路主干线两侧各一千米范围内建墓。已建造的坟墓,除国家和省另有规定的外,应当迁出或者平毁。

第二十四条 因建设需要迁移坟墓的,由用地单位在当地媒体刊发迁坟启事,并在建设用地处张贴迁坟通告,通知墓主在两个月内迁移;逾期不迁移的,由用地单位起葬,送殡仪馆火化,由殡仪馆编号入册,骨灰保留两年;期满后墓主仍不认领的,由殡仪馆自行处理。无墓碑又无人认领的坟墓,由用地单位按无主坟墓处理。

合法建造的坟墓的迁移费用由用地单位承担。

第五章 改革丧葬习俗

第二十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丧葬习俗改革。

城乡基层组织应当把改革丧葬习俗纳入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或者居民守则;建立群众性的丧事活动管理组织,为村(居)民提供殡葬服务。

提倡丧事简办,反对铺张浪费。

第二十六条 禁止生产、经营冥币、纸扎实物等丧葬迷信用品和木(石)棺等土葬用品。第二十七条 禁止在城市街道、居民住宅区等公共场所停放遗体、搭设灵棚、摆设花圈、播放或者吹奏哀乐、抛撒或者焚烧冥币纸钱等。

第二十八条 禁止在丧葬活动中从事定阴阳、看风水、扎纸活等封建迷信活动。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九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民政部门处以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一)为应当火葬而进行土葬的行为出具假证明或者涂改、伪造证明的;(二)为应当火葬而进行土葬的行为提供车辆、土地等便利条件的;(三)医院、殡仪馆擅自允许或者因管理不善造成遗体被运走土葬的。

第三十条 对应当火葬的遗体进行土葬的,由民政部门责令限期火葬;拒不火葬的,可以强行火葬,所需费用由责任人承担。

强行火葬时,当地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和死者生前所在单位应当配合。第三十一条 生产、经营冥币、纸扎实物等丧葬迷信用品或者棺材等土葬用品的,由民政部门会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予以没收,可以并处生产、经营金额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罚款。第三十二条 未经批准,擅自兴建殡葬设施的,由民政部门会同建设、土地行政管理部门予以取缔,责令恢复原状,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罚款。

墓穴占地面积超过规定标准的,由民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罚款。

第三十三条 建立、恢复宗族墓地或者将骨灰装棺土葬的,由民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强制迁出或平毁,所需费用由责任人承担。

第三十四条 殡葬管理工作人员徇私舞弊、敲诈勒索、滥用职权、失职渎职的,由其主管部门或者监察部门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农村公益性文化 篇6

一、通山县建立“以钱养事”机制的实践

近年来,通山县推行撤销“七站八所”乡镇综合配套改革,采取“四三制”措施,逐步完善农村公益性服务“以钱养事”新机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突出“三个转变”。一是在服务主体上由政府向市场主导转变。除农村中小学校、卫生院、财政所(加挂经管站牌子)以及规定的延伸派驻机构外,对在民政部门或工商部门注册登记、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转制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服务中心,进一步明确政府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在农村公共服务中的任务,使农村公共服务由政府包办转变为以社会组织为主的市场化运作。二是由过去的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事业单位转制后,所有人员退出事业编制管理序列,单位与政府脱钩,人员供养关系与财政脱离,其个人档案资料移交县人才交流服务机构或劳动保障机构代管,所有改制人员转变为自谋职业人员。各乡镇服务中心重新聘用工作人员,使公共服务人员做到能者上庸者下,更好地推动农村公益性服务事业健康发展。三是由行政任命关系向聘用关系转变。对事业单位置换身份的人员按政策买断解除劳动合同,并发放一定的身份置换补偿金。转制后的服务中心重新聘任服务工作人员上岗,使公共服务队伍精简、优化了。全县“以钱养事”机制改革的乡镇直属事业单位有农技站、农机站、水利站、渔政站、畜牧兽医站、广播站、文化站、计生服务指导站、城建站等9个,单位改制后转为民办非企业服务中心。乡镇站所数由92个减少为72个。人数由1084人减少为373人。

(二)严把“三个关口”。 一是严把劳务合同签订关。由政府承担的公益性职能,按照“财政出钱,购买服务,合同管理,农民认可,考核兑现”的要求,实行规范的一、二级合同管理,即一级合同由乡镇政府、业务主管部门及服务中心共同参与签订,二级合同由服务中心与服务人员签订,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二是严把日常考核关。乡镇建立合同考评制度,一级合同考核由乡镇“以钱养事”考核领导小组组织对服务中心的服务项目进行考核,二级合同考核由服务中心对服务人员的服务项目进行考核。考核工作将乡镇政府、业务主管部门和服务对象的意见结合起来,将服务人员的工作量和进村入户进行服务的实绩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将农民群众对服务人员的评价作为重要考核依据。三是严格兑现合同。严格按照事项和考核结果兑现“以钱养事”资金,对不认真履行服务合同,考核结果达不到要求的服务单位和个人,按合同约定扣减其服务经费。对服务效果好、超额完成合同规定服务指标的,给予了一定的奖励。

(三)搭建“三个平台”。一是有组织平台。建立农村公益性服务“以钱养事”领导工作小组,明确成员单位责任,形成县级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重点抓,综改办具体抓,业务主管部门和财政、劳动、编制、人事等部门各负其责的管理体系,加强督导,确保各项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二是有制度平台。建立下乡服务工作日志制度、服务人员工作职责、工作考核制度、“以钱养事”资金管理制度等相关规章制度,使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三是有办公平台。目前,该县通羊、大畈等乡镇为“以钱养事”运行的农技、农机、畜牧3家服务组织提供办公用房,设立乡镇综合服务中心,初步形成了统一加强管理、人员相对固定、工作相对独立、开展综合服务的格局。

(四)力求“三个到位”。 一是“以钱养事”经费核定和保障到位。县级财政部门将常规性、常年性的服务经费按规定纳入财政预算。县综改办按照各行业服务岗位承担服务任务的多少、工作量的大小和完成服务质量的高低,综合考虑服务工作所需劳务、物化投入、预算公益服务经费,并逐年增加,按主管部门和乡镇政府联合考核结果,由财政部门拨付至服务主体。据调查,服务人员月收入在2600元以上。政府为农村公益服务提供经费保障,有效防止了服务人员向农民伸手收费的行为,减轻了农民负担。二是服务运行管理机制到位。政府采取社会招标制、委托服务制、定岗服务招聘制和县级行政主管部门派出制等形式购买服务,目前按“以钱养事”机制运行向社会购买服务的有农技、农机、畜牧兽医、文化、广播等5家服务中心,体制变动有水利、水产等5家服务中心。农村公益性服务由政府出钱向社会购买,由乡镇政府或业务主管部门组织实施,为农民生产、生活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三是转制人员保险建立到位。签订合同的服务人员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缴费,在“以钱养事”经费中代缴,由财政直接划拨给地税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2014年,全县现有在岗公益性服务199人,解决了在岗人员的养老、工伤、医疗、生育、失业五项保险。全县仅农技、农机、畜牧三家“五险资金”就增加44.74万元。

二、“以钱养事”机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主体责任不到位。一是管理主体不明。转制后的服务中心成为民办非企业单位,湖北省有关文件明确规定由县(市、区)、乡镇政府负责。但在实际操作中,服务人员聘任由业务主管部门安排,服务中心聘用,造成了乡镇政府和业务主管部门在主管单位问题上存在认识上的偏差。二是业务指导缺位。由于单位改制,服务中心的主管隶属关系发生了变化,乡镇政府和业务主管部门对服务中心主管意识难以转变,致使服务中心工作行政管理、业务指导缺位。三是合同履行虚化。尽管每年年初与服务中心签订“以钱养事”服务合同,但由于合同约定的服务事项大多不确定、不具体,加之“稳定”与“照顾”因素,年终考核有时走过场,致使多数人员“不劳而获”或“少劳多获”。

(二)供养体制不统一。同属“以钱养事”公共服务,“养事”体制多样不一、劳务报酬与实际工作的强度和责任不同,造成服务人员人心浮动。一是收入不同。文化、水产、村镇建设中心人员的待遇与事业单位一样,畜牧、农业、农机3个服务中心人员每年实际收入比其他“以钱养事”单位少1—2万元左右,要求恢复行政执法等行政职能,比照水利、水产等站所回归乡镇事业单位序列,并由主管部门统筹“以钱养事”经费,参照机关事业单位公务员的待遇提高劳务费。二是身份不同。水产、村镇建设中心直接或间接退出“以钱养事”体制,90%以上的人员没有买断身份,致使买断身份的人员要求恢复国家工作人员身份。三是编制性质不同,原“以钱养事”的计生服务中心并入乡镇卫生院,收入与卫生院职工享受同等,但人员由于没有事业编制,他们强烈要求恢复事业编制。

nlc202309021550

(三)服务能力不强。一是服务意识淡薄。事业单位转变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后,服务人员还是原来站所的一批工作人员,他们认为上级政府对乡镇事业单位改革政策不够完善,对单位转制和自己置换身份的事实难以接受,淡化了对农村公益性事业的服务意识。二是服务责任不强。个别服务人员责任心不强,认为做公益性服务劳务报酬少,兼做一些为自己家庭经济创收的副业,无精力投入公益性服务,使农民群众不满意。三是服务投入不足。每年服务中心的“以钱养事”经费,除了给服务人员交纳养老、工伤、医疗、生育、失业五险和支付劳务费外,无财力支付必要的物化投入,使公共服务投入严重不足,发展无后劲。四是服务条件较差。改制时不少服务中心将房屋、设施等固定资产都进行了处置,少数服务中心工作无固定办公场所和办公设施,硬件发展资金欠缺,有的服务工作处于停滞状态。

(四)管理机制缺陷。一是后续相关配套政策少。改革运行至今,对“以钱养事”单位管理的后续相关配套政策出台得相对较少,使改制单位运作方式不清晰,缺乏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有效途径。二是自身定位不准确。大多数服务人员对自己的身份、报酬、用工性质认识模糊,认为改不改制都一样,仍把自己当作是乡镇单位干部职工,所得收入是工资不是劳务费,要求调资,发放增资;工作是终身制不应是签订聘用合同;有的难以接受身份及单位性质的转制,“等、靠、要”思想严重,自我提高服务水平的意识不强。三是市场主体地位没有独立性和自主性。服务中心名义上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实际上有些地方依旧将其视为乡镇政府的下属单位,强行安排驻村、计划生育、护林防火等其他工作任务,难以成为合格的市场主体,自身发展空间不大。四是农村公共服务缺乏竞争力。农村公益性服务供给主体相对缺乏,多数地方政府将服务项目交给服务中心管理,没有竞争主体,外地服务主体难以参与到本地农村公共服务竞争领域,以致公共服务质量不高和效率低。

三、完善“以钱养事”机制的建议

(一)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一是明确责任主体。县(市、区)、乡镇政府是提供农村社会公益服务的责任主体,负责确定项目、提供经费、组织实施、兑现合同。应建立和健全“县政府主管,县业务主管部门负责技术指导、乡镇政府监管”的管理体制。要进一步强化责任主体意识,切实落实好主体责任,推进农村公益性服务“以钱养事”工作。二是实行市场运作。要加强对单位转制后的引导,大力推行项目招标、服务承包,按照事项多少定支出,考核结果定报酬,依据质量定奖惩,实行钱随事走,以钱养事。三是加强工作领导。建立以县级政府主管的农村公共服务管理中心代行农村公共服务项目规划、工作协调、信息发布、质量监管等相关工作。切实加强对乡镇“以钱养事”服务单位日常工作的检查和监管,确保农村公益性服务事业工作稳步推进。

(二)进一步健全改制单位运作机制。一是完善服务中心管理机制。加强人员组织纪律、服务便民管理、工作事项管理等,为农村公益性事业提供优质服务。建议县政府不定期对乡镇“以钱养事”单位的运行情况进行督办检查。二是细化服务项目内容。为了明确企业服务内容,应根据上级“三农”政策和法律法规,从本地社会经济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需要出发,因地制宜制定详细的服务清单。三是规范聘用管理。加强对服务人员的聘用管理,对有专业资格且工作成绩突出的服务人员要择优聘用,服务合同期限一般为两年。对工作态度不好,服务不热情,群众不满意的服务人员一律不得聘用,谁聘用谁负责辞退。四是创新集中办公模式。乡镇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调剂闲置的办公用房,建立乡镇综合服务中心,为服务中心提供办公场所,实行集中服务。

(三)进一步严格服务项目考核机制。各乡镇政府要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要求服务人员明确服务责任,加大落实力度,及时完成合同规定的工作事项,更好地推动农村公益性服务事业健康发展。一是规范服务合同管理。要根据服务项目不同特点,明确合同内容,体现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服务合同要有量化项目,科学、具体的考核指标。二是建立服务工作台账。工作人员要深入农户服务,将服务内容和时间、农户签字认可等有关事项记入工作日志,作为服务人员年终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据。三是建立严格考评机制。对企业服务项目要进行认真规划,严格进行考核考评,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彻底改变乡镇过去考核做“好人”的思想。四是建立绩效考核机制。建立“以钱养事”经费绩效考核机制,县综改办要定期对乡镇“以钱养事”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和审计,对乡镇考评走过场的,限其整改,确保资金按政策规定标准使用。

(四)进一步建立经费保障机制。一是界定支出范围。“以钱养事”经费主要用于服务人员的劳务报酬和养老保险、物化投入,不得列支招待费等其他支出。任何乡镇不得扩大使用范围,不得用于项目建设,不得用于机关工作经费。二是规范劳务报酬。服务合同明确规定了劳务报酬,要按照事项多少定支出,考核结果定报酬,依据质量定奖惩。要明确服务人员身份置换后,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性质不同,实行企业管理模式,干事按劳分配,按照“以钱养事”政策考核后兑现劳务报酬。三是保障经费增长。确保以前用于公益事业的经费,一律不得减少,要形成农村公共服务经费与本县社会发展和物价上涨的挂钩机制。有条件的乡镇政府,要根据财力和服务需要,统筹安排农村公益性服务资金。

(五)进一步落实配套管理措施。一是严格组织纪律。各地要从讲政治的高度,重视“以钱养事”工作。县级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加强督导,确保相关配套政策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到位。同时,乡镇也要加强“以钱养事”工作的日常管理和考核工作,不定期地开展服务活动进行回访。二是加强宣传工作。要加强对“以钱养事”工作机制的宣传,引起各级领导重视和支持,尤其是群众对“以钱养事”工作的了解,政府要注意收集群众对“以钱养事”工作的建议和意见。三是加强技术培训。业务主管部门要定期组织各乡镇“以钱养事”单位服务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每年不少于两次。“以钱养事”单位也要组织服务人员进行各类培训,努力提高公益性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作者单位:湖北省通山县财政局、通山县燕厦乡财政所)

责任编辑:欣闻

浅谈文化馆的公益性 篇7

一、坚守文化馆的公益性质, 适应市场经济环境。

首先, 我们要从全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回顾和思考。由于自身历史条件和区域的不同, 带来的思想、文化、经济等多方面的差异, 所以就存在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 因此要从实际出发, 分析各文化馆的情况, 并且客观地、具体地、设身处地讨论文化馆的公益性问题, 从而才能从中找出共性与个性的差异, 取长补短, 共同提高。

我们必须强调的是, 公益性是文化馆成为国家事业单位的特征, 只有充分发挥其公益性功能, 才能更好地体现政府对其职能部门的基本要求。因此要不分地域, 不分大小, 不分贫富, 无论差异有多大, 都应该尽力发挥并不断强化公益性功能, 很好地建立起符合当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环境下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这是一个大原则。

坚守群众文化的公益性, 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保障群众文化职能部门 (文化馆、站) 的全民公益事业性质。二是大力加强公益文化建设。

文化馆是公益文化事业, 它属于社会公共服务范畴, 是以公共经费作保障, 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社会文化事业。核心是政府统筹规划和经费投入。在当今商品经济社会中, 一部分文化产品可以是商品, 也可以是市场经营, 这只是文化传播的手段和途径之一。如果让群众文化生活全面走入市场, 既不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也不符合文化价值的全面体现和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其次, 文化本身的历史性、民族性、大众性、本质上所体现出的也是“公益性特征”。文化的起始和发展是源于人类的智慧和生活, 它是国家、民族的精神支撑, 绝不是能用一般的商品属性和市场手段将其包容和引领的。人类文化活动的公共性和群众性才是文化存在的基本形式。文化的权利是人的基本权利之一。坚守群众文化的公益性, 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文化的客观要求所决定的, 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多年的艰辛探索所得出的结论。发展公益文化事业, 并不是某一定特定历史时期或某一特定意识形态下所独有的, 只是其目的、内容、方式和效果不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是全民的文化建设, 其公益性特征更加明显。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市场经济条件下, 群众文化事业必然会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因此我们在坚守群众文化公益性质的前提下, 还要积极适应市场经济环境, 有效利用各种有利因素, 争取广泛的社会支持, 正确引导文化消费。努力争取让社会人力、财力成为政府公益文化事业的重要补充, 实现政府主导、全民共建的和谐局面。文化馆、文化站要把靠商业经营、以营利为目的的文化活动项目投放到社会和市场;在管理机制上, 要实现经营体制与公益事业完全剥离, 使经济效益服务于社会效益。多年的工作实践证明:群众文化事业坚决不能靠市场的运作或者社会的资助作为主要生存和发展手段, 这样做会使其公益性扭曲、变形, 人民享有的文化权利就会受到破坏和侵害, 群众文化工作以及群众文化工作者就会脱离群众, 不受群众的信赖和尊重。

二、加强自身队伍建设, 保障文化馆公益性功能

文化馆、文化站作为政府职能部门, 它是处于群众文化建设的最基层、最前沿, 是政府和群众之间的桥梁, 是组织和实施群众文化活动的枢纽, 并同时肩负着专业研究、创作、普及和提高群众文化活动规模和活动水平的职能和作用。文化馆、文化站是和谐文化构建的重要阵地, 群众文化工作者是和谐文化构建的主力军。但是目前文化馆、文化站却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与不足, 如专业群众文化干部年龄普遍偏高;文化馆内部管理松散, 创新能力不够;有些文化馆有牌无人, 形同虚设等。群众文化活动的需求增加与文化馆职能作用的逐渐薄弱形成强大反差。因此要改变这种局面, 就首先要改革用人机制, 要真正落实实施馆长负责下的岗位聘用制, 并进行年终考核制, 激发群众文化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其次文化馆的工作人员要由文化部门配合当地政府选拔任用, 并做到站站有人、专职专用。文化馆、文化站是专业性较强、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的业务单位, 在人员调入上一定要尊重本单位的实际需求情况和专业部门的考察意见, 并要强化文化馆的内部管理, 加大群众文化人才的培养和业务工作的提高, 提倡敬业、奉献, 提高服务水平。无论干什么事业, 人的因素总是首要的。文化馆人被人尊称为老师, 虽不在《教师法》保护之列, 但并非誉美之词, 确也都乐于接受。文化馆人身处基层, 苦乐甘为, 凭心而论, 凡还在岗位且能称职者, 无一不是在“甘为孺子牛”。有众多执着群众文化事业默默奉献的同志, 在各自岗位上发挥热能, 用辛勤的劳动体现自身的价值。更有甚者, 为能有用武之地而苦苦地期待着、拼搏着, 有条件在干,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在干。没有这样一支队伍, 我们的事业不会有今天, 这也正是文化馆的老师们值得引以自豪的。

加强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的对策 篇8

关键词: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策研究

一、加强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的现实意义

精神文明建设是我国新形势下关乎社会主义建设, 极大丰富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保障。在现阶段, 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 我国的综合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 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在经济繁荣的局面下, 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却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脚步而出现了滞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指出要加强发展社会主义公益文化事业, 加强群众性公益文化设施建设, 把群众文化放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的具体层面上。

大力加强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 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和条件,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必要的手段和方式, 是提高我国国民综合素质和文化教育水平的一个重要阵地, 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个桥头堡, 也是关乎国家稳定的一件大事。因此, 推进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 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价值和现实意义。[1]

二、当前我国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的现状分析

由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 综合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各地方政府都把经济发展的速度作为主要政绩, 在文化事业的建设和投入上出现不足。许多地方的文化馆场地被挤占, 工人文化宫已逐渐消失, 图书馆、艺术馆也不能经常性地开展工作。文化单位待遇福利低, 因为不产生经济效益, 往往被一些地方政府视为财政包袱。所有这些都严重地制约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广大群众没有足够的活动场所去开展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 一些不健康的娱乐活动就应运而生。失去了文化发展的方向, 社会主义建设就会迷失方向, 各种问题和矛盾就会接踵而来, 各种错误思潮就会应运而生。因此, 构建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利、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 人民群众享受了物质成果, 而文化生活却没有得到满足。特别是在当前这个经济社会, 一些文化设施被当做赚钱的工具, 把本来应该无偿为人民群众提供的休闲场所变成了有偿, 甚至建一个文化设施就要收一部分钱。有些地方是经济挂帅赚钱至上, 还美其名曰“文化产业, 以文养文”。众所周知, 公益性文化设施是政府财政投入的正常支出, 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最好体现。政府在制定当地经济文化发展政策时应把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作为一个必不可少的建设项目。政府每年要在资金上保障这些文化设施的运转, 使广大人民群众能真正得到精神食粮、文化食粮。

当前我国各地的文化设施有高档影剧院、大型体育馆、高级歌剧院、大型KTV等。这些设施的建设是为了拉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引导人们进行文化消费, 是文化产业的一部分, 与公益性文化设施毫不相干。文化产业的发展是经济建设的必需, 但是在积极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也要大力发展群众文化事业和公益性文化事业。政府要在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上转变观念。公益性文化事业虽然不能产生经济效益, 但从长远来看, 它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在思想战线统一全民意识的重要手段, 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观、价值观、民主观的重要阵地。大力加强社会主义公益文化设施建设, 从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国计民生来看都是势在必行的。

三、构建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的措施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根”与“魂”, 抓文化就是抓方向、抓发展、抓未来。[2]大力加强社会主义公益文化设施建设对国家的长治久安, 国计民生都是势在必行的。政府建设公益性文化设施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加大财政投入

公益性文化设施是人民群众开展文化生活、休闲娱乐的平台和阵地, 要有必要的资金支持, 如设备的添置、维护、更新换代等, 工作人员的福利、工资等。政府每年要从财政预算中拿出一部分专项资金进行此项工作。我国在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上的投入明显不足。中央财政2010年的文化事业费预算支出为15.89亿元, 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而用于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的专项资金更是少得可怜。因此, 要想搞好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就必须在财政支出上加大投入力度, 不要考虑收回成本的问题, 更不能考虑其经济效益。

(二) 合理规划, 纳入市政建设

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要解决好布局问题。要把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市政建设规划中去, 要根据市区面积、人口分布、城乡结合等方面综合考虑, 切不可一哄而上造成浪费。各县市区应以人口比例为依据设立公共文化娱乐场所, 制定群众文化发展的中长期战略布局和规划, 在市区建设规划和城区、社区建设中应把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并纳入市区建设的统一规划中。在省级直辖市中每个城市至少应有两到三个以上文化场所, 随区建设, 至少一区一个。在各县市居住社区中应有简易的群众文化设施, 在各乡镇应设立农民文化辅导站, 在各大型企业中应有固定的职工之家或职工文化活动室。只有这样才能以点带面, 形成网络, 使人民群众就近活动。加强公益性文化设施的布局, 使各县市区的文化场馆进入社区, 免费为广大居民提供先进的文化服务, 建立健全社区文化站, 把对社区居民的文化艺术教育放在第一位。各地应该全面开放公共文化设施和体育设施, 杜绝这些场馆的盈利功能, 把它们变成免费的公益设施。

(三) 加强管理与引导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首先应该有组织上的保障, 有全民的参与, 有足够的专项资金进行支持并可吸纳一部分捐款或民间资金共同打造。政府文化部门要对公益性文化设施的建设、使用、保障、维护进行有效的管理。各社区要有至少一名懂文艺的工作人员

对对本本社社区区群群众众文文化化活活动动进进行行专专业业辅辅导导, , 或或利利用用社社会会上上的的一一些些文文艺艺骨骨干干或或艺艺术术院院校校、、团团体体的的专专业业人人士士进进行行业业余余辅辅导导, , 建建立立长长期期的的群群众众文文化化文文艺艺团团体体, , 免免费费为为广广大大居居民民提提供供艺艺术术教教育育和和教教学学帮帮助助, , 鼓鼓励励社社区区居居民民成成立立各各种种各各样样的的文文艺艺社社团团, , 如如合合唱唱团团、、舞舞蹈蹈队队、、盘盘鼓鼓队队, , 充充分分调调动动广广大大居居民民的的积积极极性性, , 丰丰富富广广大大群群众众的的业业余余文文化化生生活活, , 让让群群众众有有地地方方学学习习, , 有有地地方方娱娱乐乐。另另外外, 应应鼓鼓励励以以社社区区为为主主建立各种群众性文化协会, 民觉自发地到公益性文化设施中去开展健康文娱活动, 丰富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

(五) 加强文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公益性文化设施的建设离不开文化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如果没有干事创业的优秀的文艺人才在基层, 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得再好, 也起不到提高和促进群众文化活动的作用, 只能成为一种摆设。所以, 在大力建设公益性文化设施的过程中, 政府有关部门要着重文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引进与交流工作。[3]改革现有的用人用工制度, 鼓励吸收一批优秀的、年轻有为的文艺专业人才到基层文化单位去工作, 更好地带领群众搞好文体活动, 从而达到提高群众文化素质、繁荣基层文化生活的目的。

四、结语

加强文化设施建设, 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水平是政府应尽的职责, 同时也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繁荣稳定

的一个重要举措。各级政府府部部门门要要高高度度重重视视公公益益性性文文化化设设施施的的建建设设, , 把把群群众众的的文文化化活活动动当当做做大大事事来来抓抓。。人人民民群群众众的的文文化化生生活活关关乎乎国国家家的的长长治治久久安安、、关关乎乎国国计计民民生生, , 加加强强公公益益性性文文化化设设施施建建设设, , 给给广广大大人人民民群群众众提提供供优优越越的的文文化化活活动动场场所所, , 也也是是对对人人民民群群众众进进行行教教育育的的一一个个手手段段和和方方式式。。要要寓寓教教于于乐乐, , 通通过过文文明明健健康康的的文文化化娱娱乐活动, 把党的方针、政

福建南安市“文化低保”工程公益电影常驻村活动启动仪式。

政、文化、体育部门要降低注册门槛并予以大力支持, 使群众的文化生活得到满足、得到丰富。同时, 也要有组织地开展群众的文化生活, 把群众的业余时间利用起来, 引导到唱红歌、学艺术、受教育上来。各社区居委会有责任把本社区的居民组织起来定期开展文化艺术活动。各县市区的文化主管部门应把群众文化活动、文化进社区活动当做一项长期的、重要的日常工作常抓不懈, 最终形成自己的群众文化品牌, 利用文化品牌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促进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 促进当地软环境的改善, 为当地的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四) 加强对公益性文化活动的报道和宣传

公益性文化设施的建设应该是一件事关民生的大事, 政府宣传机构要对公益性文化建设和群众健康的文化活动主动进行宣传和报道。在公益性文化建设上应该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进行广泛的参与, 可以用优惠的政策和调节税收来鼓励私营企业或个体经济出资兴建一些公益性的文化设施。对一些私营企业和个体出资兴建的公益性文化设施, 要利用电视台、报纸、电台、网络等传播机构大力宣传。另外, 政府相关部门对积极参与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的单位和个人及民间组织, 要进行奖励, 表彰他们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特殊贡献。同时, 电视台及一些新闻机构要广泛报道和宣传群众文化活动, 把文化触角伸入社区中去, 把一些好的群众文化活动、一些公益性的文化设施介绍给群众, 让群众自策传达给群众, 从思想上去教育群众, 把人民群众的思想纳入党的政治思想体系, 纳入社会主义文化方面上来, 这对于维护社会的稳定, 提高党在群众中的威信, 树立党的形象, 使人民群众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具有积极作用。

公益性文化设施是社会主义的思想文化阵地, 一定要切实把它建设好、维护好、使用好, 把这个阵地当做教育群众、引导群众的重要平台。加大对公益性文化设施的投入是政府的职责, 各级政府要从战略高度去看待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要求, 真正做到像抓经济建设一样去抓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只有这样才能切实解决我国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滞后的问题, 使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

参考文献

[1]丁勇.江苏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问题分析与对策[J].成都大学学报, 2010 (5) :54-55.[1]丁勇.江苏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问题分析与对策[J].成都大学学报, 2010 (5) :54-55.

[2]牟永泉.构建天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策研究[J].天津经济, 2011 (3) :38.[2]牟永泉.构建天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策研究[J].天津经济, 2011 (3) :38.

公益性是文化馆发展的动力 篇9

一、公益性是文化馆的发展基石

公益性不仅使文化馆的存在成为不可替代、无可辩驳的必然, 同时也对文化馆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文化馆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定位, 则因此而明晰。

一是必须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群众文化干部队伍。群众文化事业, 是极其光荣的事业, 群众文化干部和学校老师一样, 也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所从事的也是阳光下最灿烂的事业。文化馆公益性的本质特征, 要求我们的干部队伍, 必须对群文事业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要勇于拼搏、乐于奉献、熟悉业务, 要精于做组织和宣传工作。从某种意义说, 群众文化干部的形象就是文化馆的形象, 群众文化干部水平的高低, 决定着群众文化活动水平的高低。很难设想, 一个文化馆的群众文化干部队伍, 整天围绕着个人利益得失打转转, 这个文化馆的公益性还会坚持得好。群众文化干部要时刻注意抵御各种错误思想, 特别是拜金主义对群众文化干部队伍的侵蚀。同时, 群众文化干部还必须具有较高的一专多能的专业水平, 较强的组织能力和辅导能力, 而不是躺在公益性保障上的庸才和惰夫, 文化馆更不能成为闲人骚客混迹的处所。

二是要建设一批高性能的文化阵地。文化馆的场馆, 是群众文化活动的物质依托和重要载体, 这些年来, 各地政府部门都在不断加大对群众文化事业的投入, 很多文化馆的场地设施得到扩大和改善, 还有不少文化馆的扩建工作也已列入政府计划。这种喜人的局面, 给发展群文事业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文化馆的公益性, 要求我们的场地大门永远朝着广大群众敞开, 要把文化馆建成群众的文化艺术殿堂, 使群众一进来, 就能受到各种高雅文化艺术的熏陶。搞好文化阵地建设, 始终是群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彻底改变文化馆过去那种阵地窄小破烂、设备陈旧、简陋, 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相适应, 门庭冷落的局面, 注意在社会和广大群众中, 树起文化馆良好的公益性形象。高性能的文化阵地, 可以满足不同阶层对象的文化需求, 使之真正成为紧跟时代发展脚步的群众文化娱乐中心。

三是要组织高水平群众文化活动。文化馆的公益性, 决定了文化馆组织的群众文化活动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以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为落脚点, 以服务群众生活为工作出发点, 以坚持先进文化发展方向为目标, 通过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 吸引群众广泛参加, 使群众在活动中娱悦身心、陶冶情操、加强修养、提高素质。同时, 文化馆组织活动的意义, 还不仅仅在于活动的本身, 受益的也不仅仅是直接参与活动的群众, 文化馆组织的文化活动, 在当地要有一定的示范性、导向性和辐射性, 通过打造高水平的精品文化活动, 引领社会文化整体发展。

二、公益性公共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 是在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提出的, 它是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一项重要举措。文化馆以其特有的公益性特征和社会影响力, 依托多年积淀珠物质基础和工作格局, 理所当然地应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公共文化为核心内容, 其根本任务就是为社会所有成员提供丰富、优质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首先, 文化馆可以充分挖掘公共文化服务的体现形式, 努力开展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家庭文化、老年文化、少儿文化等活动, 形成公共文化服务的多样性。第二, 文化馆可以在创新中广泛开展公共文化服务。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消费方式、审美观、价值观和文化参与意识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一些传统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 已经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创新求变已经成为新时期公共文化服务所面临的新课题。只有实现公共文化内容、表现形式、组织形式的创新, 才有可能开展出具有趣味性、知识性、娱乐性、竞技性、休闲性等形式多样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第三, 文化馆可以结合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 努力挖掘民间文化资源, 根据地域特点, 形成独特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形式, 不断完善丰富公共文化体系内涵。

三、公益性是文化馆的立身之本

文化馆的公益性, 主要是指广大群众的公共文化利益, 要在这里得到有效的保障和实现。前些年也有人曾对此提出过质疑, 认为文化馆的公益性, 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提出来的, 目前是否还要坚持?坚持公益性文化馆如何生存和发展?坚持公益性文化馆是否会成为国家无为的负担?

在经过了几年的波澜起伏、坎坎坷坷的实践和探索之后, 文化馆的公益性最终被毫无疑问地确立, 并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 并得到社会的认同, 受到广大群众的追崇。实践证明,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舅, 要求人们的观念必须更新, 很多作法也要随之改变。但是对待过去的东西, 要客观分析、科学处理, 而不应全盘否定。对于那些过时的、丧失了存在基础的、对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起阻碍的, 要坚决废除;而对于那些仍然有生命力的、对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的, 要给予坚决的支持和发展。坚持文化馆的公益性, 正是坚持文化馆的优良传统, 而丢掉了这一点, 就会把文化馆同一般的文化娱乐场所等同起来, 就会丧失文化馆存在的基础。

如何做好文化馆、站公益性服务 篇10

一、道循公益文化服务原则

规范有效地开展公益文化服务, 必须明确和遵守公益文化服务健康有益、丰富多彩、普遍提供、就近方便、公益服务、量力而行、与时俱进的原则, 用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来提高公益文化服务的质量。文化馆、站是开展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龙头, 必须不断地在提高公益文化服务的质量上下功夫。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有益于人的发展, 也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 更有益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人民群众在精神上的需要是多方面的, 这也就决定了现在群众文化需求也是多方面的。公益文化生活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要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全民的参与性, 活动形式本身的多样性以及活动对象的广阔性, 另外还必须与时代同步, 被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 这样才能发挥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引导人、影响人、感染人和教育人。

用丰富的社会资源培养公益文化服务骨干。开展基层群众文化活动, 需要一大批具有较高素质的文艺骨干和各类人才, 但是由于公益文化服务的特殊性, 无偿服务于社会, 使得培养公益文化服务骨干成了一个难题。文化馆、站历来都是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中心, 受众面广, 场地便利, 是非常适合用于组织与培训公益文化服务骨干的。

二、以团队建设为载体, 招展文化馆、站功能

建设基层文化团队, 是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要的重要手段, 是学习文化、交流信息、扩大交往、增长知识和促进人际、群际关系和谐的重要载体, 是人民群众自我价值和文化权益的体现。

正确引导和服务社会文化团队。基层文化团队是社会转型和社区兴起的产物, 具有平民化、草根化的特点, 文化馆、站要充分利用人才优势, 提供专业化、职能化的功能性服务, 提升团队的组织化程度。具体表现在:第一, 要注重规范化管理, 目前多数文化团队是健康的, 但文化馆、站要积极配合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加强规范化管理。同时要加大对团队建设的培育力度, 提出合理化建设, 统筹规划整合团队设施资源, 激活文化团队建设运行机制。积极扶持, 充分发挥各类团队的凝聚作用、示范作用和引领作用, 第二, 要帮助解决团队建设缺乏深度, 内容单一的问题, 注意品牌化打造, 充分发掘传统的资源优势, 打造文化活动品牌, 第三, 文化馆、站要针对基层文化团队存在着现有基层文化资源和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的矛盾, 充分考虑基层文化团队的需要, 尊重和满足其自身发展的合理需求, 提供专门化服务, 进行专业化培训, 加强业务指导。

另外, 文化馆、站要在拥有资源和人才优势的基础上, 配合社区, 有针对性地打造和培养品牌团队, 文化馆、站可以帮助这些团队设定目标、安排专人挂钩、辅导, 定期举办各种汇报活众服务, 为基层服务。提高服务不仅仅是免费开放。除了进一步完善服务设施、改善服务条件, 文化体系应把心用在文化活动的策划和制作上。全面推行深化文化单位内部干部制度等, 整合资源, 激发活力。

综上所述, 免费开放后的群艺馆、文化馆、文化站还面临着新的任务和挑战以及老百姓的更多的参与和更多的期待。当然, 这些措施的建立和实施, 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全动, 推荐参加级别较高的比赛活动等等。

三、加强文化馆、站专业化建设

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为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服务是文化馆、站义不容辞的职责。但是, 从目前的现状看, 一些文化馆、站的公共服务水平还很低, 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公众的需求。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加强文化馆、站专业化建设, 为公众提供更多的公益文化服务, 尤为重要。随着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推进, 广大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大。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提出更要求让人人享受文化。特别是基层文化建设的加强和向社区、村落延伸, 要求文化馆、站不断扩大文化服务的覆盖面, 为公众提供更多的文化服务, 而提供公益文化服务的主体不是物而是人, 这就要求文化馆、站的专业队伍兵强马壮, 有一定规模。

加强文化馆、站专业化建设, 充分发挥文化馆、站在公益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主导作用。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国办文化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占有主导地位。文化馆、站拥有广泛、完整、系统的群众文化工作网络, 与乡镇、街道文化站以及乡村、社区文化室纵横交错, 紧密相连, 覆盖整个社会, 构成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馆、站在其中起着“龙头”和“腰腹”作用。因此, 要加强专业化建设, 使其发挥它在体系中的示范作用和主导作用。

四、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首先要健全保障机制, 把公益文化服务工作的实绩纳入各级政府的考核内容。年度工作考评时要把公益文化服务的能力和实绩当作重要的指标之一。其次是抓责任落实。增强文化服务部门的责任意识, 大力营造“人人都是文化力量”的发展氛围。挖掘本地特色, 充分发挥农村适用性文化人才的作用

要体现实效性, 优化基层公益文化服务的功能。借助于网络的力量, 缩短农村基层与城市和发达地区的空间差距, 以最便捷的方式更新基层公益文化服务的内容, 满足基层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通过图书、小品、戏曲、快板、山歌等形式, 把科技、市场信息、卫生、法律、文明创建等内容紧紧融合在一起, 增强公益文化服务的功效。

要体现服务性, 强化对基层公益文化服务的指导和督促。立足于经常化、制度化, 涉农及科技、文化部门及人员要把指导基层公益服务当作重要任务, 多探索、多研究、多督促和多指导, 并主动为基层公益文化建设献计献策、排忧解难, 推动基层公益文化服务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要体现社会性, 拓展文化馆、站公益文化服务的辐射作用。要遵循尊重当地的民俗民风和生活习惯, 有意识地引导基层群众接受先进文化的价值取向, 慎重而大胆地引导基层文化活动骨干, 因地制宜创新文化活动形式, 逐步抛弃带有封建色彩、落后愚昧的文化活动形式, 形成有自己特点和地方特色的艺术。使新的文化活动形式得到基层群众的认同。总之, 要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 唱响主旋律, 在娱乐中得到启发, 在娱乐中得到教育和鼓舞, 为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馆和全站工作人员的管理和配合, 并且要不断地拓展服务项目, 提升管理能力。

农村公益设施管护问题及对策 篇11

关键词:农村公益设施;管护机制

近年来,浙江省丽水市庆元县为加快农村经济建设、改善农村交通、用水、用电和农业生态环境,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美化,县财政部门给予了资金支持和政策优惠。

一、庆元县农村公益设施建设现状

(一)村级公共事业设施基本建成。庆元县辖3街道6镇10乡,共345个行政村,总人口20万,其中农业人口17万,截至2015年底,建成的便民服务中心有345个,居家养老照料中心126个,农家书屋345个,文化礼堂32个,另外还有村民休闲场所、村级办公场所、体育活动中心等公共场所,基本的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已经具备,村民的生活条件得到提升。

(二)垃圾污水处理设施极大完善。实施洁净乡村行动,全县328个行政村开展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垃圾集中收集率达98.3%。污水治理方面,全面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2015年实施的143个村全部开工,建设终端180处,铺设主管29950米,支管61460米,受益农户16480户,实施农村农户改厕5873户,共完成投资1.33亿元,被评为“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优胜县”。

(三)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入喜人。2015年,水利固定资产投资1.61亿元,完成年度任务的134%,比2014年增长2100万元。全年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完成投资4760万元;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完成投资4364万元;水电站工程完成投资4517万元。

(四)农村公路运输网建设全面提升。2015年,全县计划完成投资4.62亿元,实际完成投资5.1亿元,项目投资任务超额完成。如今该县农村通达率98%,彻底改变了以往农民群众出行难和农产品及农业生产物资运输难的旧面貌。

二、农村公益设施建后存在的问题

(一)产权所属不明。农村公益设施建设基本由政府投入,但是使用者却是村级基层组织和村民。两权分离导致公益设施的产权不明确,使得双方对项目建设管理工作都不够重视。如便民服务中心,建设资金是各方筹措的,主要的管理者是地方政府和基层组织,但是受益的是地方群众,产权的不明晰,导致管护工作难以开展。

(二)资金投入不足。一是政府资金投入不足,农村公益设施的后期管护需要资金的投入,但政府在建设的初期已经投入了大量资金,对后期管理的资金往往没有做预算安排;二是村级集体资金投入不足。大多数村没有集体企业、没有集体收入、没有集体财产,村级集体经济力量薄弱,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主要依靠上级转移支付补助资金,无闲置资金用于建后管护建设。以荷地镇为例,管理公益设施管护涉及到计生、保洁、农家书屋等19个项目、331人,管护的人员很多,但年待遇只有几百到几千元不等,较低的报酬使这些人投入管护的精力不足,很多破损现象不能及时发现、及时维修。

(三)保护意识不强。一是基层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一些地方的基层干部把公益设施建设当成一项政绩工程抓,一旦考核后便不愿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监管;二是少数村民保护意识薄弱。受传统理念的影响,一些村民认为设施的建设者是国家,所有者既是国家,建后管护就应该是政府、集体的事情,不愿意出资出劳,出现“谁同意,谁拿钱维修”的情况,对于一些力所能及的小破损也视而不见。

(四)考核机制不全。很多部门在建设项目完工后并没有出台相关的后续管护办法,导致项目有人建设没人管、前面建设后面坏、环境卫生边治理边污染现象。或者即使是有相应的建后管理考核机制,由于我县多数农村地处偏远,山路崎岖,很多年终的考核不能实地开展,很多工作的考核是根据乡镇有关部门的汇报进行,很多乡镇干部存在做“老好人”的现象,汇报往往是虚实结合,并不能如实反映,这就造成干好干坏一个样,考核机制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村级公益设施建后管护的建议

(一)明确责任主体。政府要充分发挥原有农村综合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的组织协调作用,加强对公益设施建后管护的领导,要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公益设施建设管护的长效机制。明确国家、地方政府以及村民在村级公益设施建设与管理的事权,建立事权与责任相统一,责权利相结合分级负责制。在产权问题上,可以根据投入的比例来明确。属于国有资产的,由乡镇人民政府管理;属于集体的,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属于农户家庭资产的,由农户自行管理。

(二)拓宽筹资渠道。可以实行“民办公助”办法筹集,主要有:一是财政资金补助:县财政预算安排一定的配套资金,如按照财政资金的1%专门用于后期管护。二是村集体经济投入:有收入的村集体,每年要从村集体收入中安排一定数额的公益设施管护资金,财政将补助项目工程建成后通过承包、租赁、拍卖方式筹入的收入优先保证用于项目后期管护;三是投工投劳:村委会按村民一事一议的有关要求,组织收益农户投工投劳,参与修复公益性工程管护。

(三)创新管护模式。结合庆元县实际情况可采取:一是专业管护模式:如对于一些管护难度较大的通村、通乡公路,可以由乡镇和县主管部门纳入农村公共服务范围,落实专项资金,明确管护主体,并将公共设施管护事项纳入全县农村公益服务项目,给予一定资金补助。二是市场化管护:对于垃圾处理等项目可以采取该种模式,村级组织或政府部门通过公开招标、定向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服务,委托专业公司或者个人进行管理,实行企业化管理和商业化运作。三是自行管护:充分发挥村民或村级组织力量,对村级公共设施进行就近就地管护。

(四)运用考核结果。乡镇(街道)人民政府要做好本行政区域内村级公共设施管护运行的指导和监管,负责本辖区内管护资源、管护人员、管护经费、管护模式的整合与落实,制定运行维护管理的日常工作制度与绩效考核办法。县相关部门要组成突击小组,经常对各个村实行检查,如一年检查三次,三次都出现违规情况的,应采取双倍扣分机制。年终根据各管护人员的管护工作情况、考核分数,将考核结果与个人奖惩相挂钩。对工作开展好、程序规范、成效明显的村镇,加大奖励力度,在后续项目的安排上给予优先;对工作开展不力、程序不规范的乡镇,减少安排或者不安排项目;对弄虚作假骗取项目资金的行为,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作者单位:浙江省丽水市庆元县财政局基层财政科)

责任编辑:胡宇新

农村公益性文化 篇12

一、群众文化

群众文化是指人们在工作之外的娱乐, 参与和自我开发的大众性文化。它是以人民群众为基础, 采用自娱自教的形式, 以达到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通常多以文化娱乐活动为主要的内容。公益性群众文化的一个最基础的特征是大众的自我参与, 自我娱乐以及自我的发展, 以此来满足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群众文化的过程以及所产生的作用与目的都是为了人们的精神生活的丰富。自娱自乐的本质就是一种对精神的追求, 这也是公益性群众文化的基本动力, 也是能够让人们积极参加的内在的动力, 正因为它的自娱自乐的本身与人们的精神需求形成统一, 才使得广大的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群众文化所具有的教育功能, 通过对一些美的事物的欣赏以及鉴定来达到教育的目的。群众文化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和专业的艺术教育截然不同, 无论是形式还是对象。专业的艺术文化通常以作品为核心和媒介, 主要通过作品来发现和挖掘人的本质, 而群众文化的核心是人, 主要是对人加以教育和培养。另外, 二者在实施的范围及对象上也是有所区别的, 公益群众文化的教育是面向社会的全体成员, 有很高的全民性和普遍性。能否开展好群众文化工作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

二、社会教育

说到教育, 我国的教育分两种, 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学校教育是我国的基础教育, 正在逐步完善, 逐步普及当中。学校教育虽然承担着知识的传播, 但由于系统的不完善, 对于个人的道德观、价值观的教育尚未形成良好的循环, 因此, 光有学校教育是不够的。人们最终都将迈进社会, 如果对社会的脱节, 道德观与价值观同社会不相适应, 就会别淘汰。所以, 社会的教育才是伴随人们一生的教育。它承担着对道德观和价值观的把握, 因此, 公益群众文化就此孕育而生了。它的意义非常的重大, 它不光传播着社会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还是对人民群众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它所倡导的文化对整个社会的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

文化是一个人民族的创造力、凝聚力的源泉, 支撑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公益性群众文化是一个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 有着群众的基础, 扎根与群众, 面向与群众, 服务于群众。它的作用决不是全民参与这么简单。它有着厚厚的社会基础, 文化的建设和改革的步伐都离不开群众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公益性群众文化具有基本性、便利性、公共性的原则, 因此, 面对如今快速发展的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只有对经济、政治、文化统一发展, 不断的提高大众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程度, 才能为经济的繁荣, 社会的发展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

群众文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现在化的进程, 已经逐步形成了体系, 在社会上的低位越来越重要。公益性的机构也成为了社会教育的重要载体。不光我国, 现在各国都非常重视群众文化的构建体系。像我国的艺术馆, 日本的公民馆, 新加坡的民众联谊所等都体现了各个国家现在对群众文化的重视程度。

三、群众文化的开展

要想发展好群众文化就必须坚持公益性, 积极迎合市场经济环境, 坚守群众文化的公益性的核心是公益文化的建设和规划。群众文化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 应服务于社会公众。主要以公共经费做基础, 避免以盈利为目的的社会文化事业。群众文化的公益性, 符合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化建设, 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多年形成的经验和不断的探索所得出的结论。对和谐社会、和谐文化的建设起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腾飞, 在商品经济社会中, 有的文化产业可以是商品, 可以用于营销, 这也是传播文化的一种手段和途径。但有些文化则不能用商业化代替, 如果群众文化迈向了市场化, 即违背了我国本身的社会主义的本质, 又不利于文化价值的传播与发展。

文化的起源于发展就是人类的智慧与生活的体现。它是承接着历史长河的前进, 是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 决不可以用商品的形式, 市场经济的手段来引领。文化权益是人们的基本权益之一。发展群众文化建设, 并不是不成熟的想法, 更不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下所衍生出来的。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普及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 满足大众的精神生活所建立的。但在我国坚持走社会主义的道路下,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条件下, 实施群众文化的建设在多个反面必然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和制约。因此群众文化在坚持公益性的同时, 还要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 利用有利的资源, 有利的因素, 争取得到社会的肯定, 以及正确的引导。

开展好群众文化应打造一只精良的文化专业队伍, 以达到群众的文化建设有着可持续的发展。群众的文化工作及建设需要一只精良的文化专业队伍。因此在文化的建设对象上, 必须要坚持优化文化团队与培养文化骨干、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相结合, 高度重视文化专业性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应把一批政治思想先进, 对文化工作有着极高的热情, 即懂文化又爱文化的优秀人才选拔到文化工作岗位中去。不断壮大专业队伍, 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 提高工作人员的文化素质和业务水准。逐步提高工作人员的待遇问题, 解决实际情况, 改善工作的条件, 用合理的待遇留住人才, 以推动公益性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

总结:

我国正是一个高度发展正在腾飞的国家, 在经济提高的同时, 也要注重文化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强国强民。而公益性群众文化正是为此产生的, 群众文化的开展的好与坏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对公益性群众文化的工作要认真地开展, 人民群众要积极参与。

参考文献

[1]白沙阳.关于农村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思考[J].农技服务, 2007, (11) .

[2]汪敏.油田基层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浅谈[J].工会论坛 (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 2007, (04) .

上一篇:经济复苏期下一篇:频率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