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益性公墓管理暂行办法

2024-11-05

农村公益性公墓管理暂行办法(精选11篇)

农村公益性公墓管理暂行办法 篇1

农村公益性公墓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为规范我县农村公益性公墓的建设和管理,节约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根据国务院、省、市《殡葬管理条例》、民政部《公墓管理暂行办法》、《。*省公墓管理规定》、**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民政厅关于规范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管理实施意见的通知(*s。[*。]s s*号),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农村公益性公墓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为划定为火化区的村民供骨灰安葬和非火化区提供遗体安葬服务的公共墓地。建立农村公益公墓必须本着节约土地、维护生态环境、园林化、公益性的厚则,坚持科学规划、依法建设、因地制宜、规范管理。除城镇低保对象死亡后可就近葬入户口所在地乡镇境内的公益性公墓外,农村公益性公墓不得对村民以外的其他人员提供墓穴用地。

第三条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要符合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全县殡葬设施总体规划。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要与治理乱埋乱葬,旧坟搬迂结合起来。

第四条农村公益性公墓选址要与自然环境相协调,不得 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要尽可能地选择荒山荒坡建设。

禁止在下列区域建农村公益性公墓:(一)耕地、森林较为密集的有林地:

(二)水源保护区、文物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封山育林 区和居民区;

(三)县城面山和乡镇集镇面山;

(四)距水库、河流、堤坝1 000米以内和己探清的矿产 资源区、已确定为开发区的地区及公路主干线两测5 00米以内;

(五)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建设城区及村镇规划’区 范围内。

第五条农村公益性公墓是面向农村、服务于农民的社会公益性设施,由乡(镇)人民政府和村民委员会负责建设和管理。在火化区建立骨灰公益性公墓,非火化区建立遗体公益性公墓。对人口较为集中、土地少的地区可由乡镇和若干相邻的村委会共同联建一个公墓,非火化区的公益性公墓原则上以村民委员会为单位设置。多个村委会联建的公墓占地规模不得少于2 00亩。以村民委员会为单位设置的公益性公墓占地规模不得少于2 O亩。

第六条农村公益性公基建设资金,由县、乡(镇)、村三级共同承担。对涵盖火化区多个村委会辖区的公益性公墓,每建成一个县财政补助建设资金**万元。以村委会为单位建设的公益性公墓,每建成一个县财政补助建设资金。万元。不足部分由乡@)人民政府和村民委员会负责等资解决。

第七条农村公益性公墓不得从事任何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性收费活动,其收费项目及价格由县价格主管部门综合 市场建材、人工、绿化、管护等因素合理地确定,所有收取 的费用应设立银行专户,全部用于公墓的管理、维护和建设,严禁挪作他用。资金的使用由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监管,县民 政、价格主管部门负责监督检查。禁止巧立名目乱计价、乱 收费,禁止炒买炒卖墓穴格位。

禁止个人承包经营公益性公墓。

第八条申报农村公益性公墓价格,由各乡镇人民政府向物价主管部门提交下列材料:(一)基本价格及相关收费标准的申请(二)建设费用及来源情况表:

(三)日常管理成本费用预算及其他资料(四)公墓建设验收合格相关资料。

第九条农村『低保户安葬,可酌情减免墓穴费。第十条农村公益性公墓安葬骨灰单人墓或双人合葬墓 占地面积不得超过1平方米:非火化区遗体人土安葬的坟墓 占地面积,单人墓不得超过6平方米,双人合葬墓不得超过 8平方米。墓碑高不得超过8 O公分、宽不得超过6 O公分,遗体安葬坟高不得超过8 O公分,不准建围栏;墓穴周边必 须进行植树绿化,公墓绿化面积不得低于总面积的4 0%。要在视野范围内形成绿色屏障,达到见树不见墓的要求。在火化区禁止骨灰装棺下葬。

提倡和鼓励花葬、树葬、草坪葬等绿色生态安葬方式,或少占地多占天的骨灰堂安放格位。

第十一条农村公益性公墓由=乡镇人民政府和村民委员会统一建设。由公益性公墓所在地村民委员会提出申请,经 乡镇人民政府初审后,报县民政局,再由县民政局商县城建、规划、环保、林业、国土资源、民族等部门同意后予以批准。

申请建设公盖性公墓(或骨灰堂)应向县民政部门提交 以下材料:(一)申报报告;

(二)建设、规划、国土、林业、环保等部门的审查意见;(三)建设公墓的可行性报告;(四)其他有关材料。

第十二条县民政部门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30个工怍 日内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其他相关部门在接到征求意见书 后,1 5个工作日内作出回复,对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项目用地、规划选址等,各相关部门要简化审批手续、减免相关费用,为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提供必要条件。

第十三条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手己成后,由县民政部门

会同发改、建设、环保、土地、林业、水利等相关部门,对已建好的农村公益性公墓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由县民政部门发绐合格证,取得合格证后方能使用。

第十四条农村公益性公墓应严格按物价部门核定的收费项目及价格向划定范围以内的人员提址墓穴用地,并在醒 目位置设立价格公示牌,公开收费项目及价格。

第十五条农村公益性公墓的管理由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并按照有关规定建立内部管理制度进行规范管理,要根据墓区的建设规模、范围、大小设置管理机构,聘用专门管理人员,负责墓地的管理和维护,切实做好墓区的日常管理和绿化美化工作。

农村公盖性公墓管理机构要建立严格的墓穴出售档案登记管理制度,坟墓要进行编号、登记、造册、建立档案和建立财务账册,加强财务管理与监督。

第十六条禁止在公墓内搞封建迷信活动,禁止修建活 人墓、家族墓、宗族墓和骨灰装棺土葬。

第十七条农村公益性公墓实行年检制度,年检由县民政部门组织实施。年检合格的核发年检合格证,不合格的限期整改,并按有关规定处理。

第十八条未经批准,擅自建设公益性公墓的,由县民政部门会同公安、城建、国土、林业部门根据《殡葬管理条例》的规定予以取缔,责令恢复原状,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可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

农村公益性公墓管理暂行办法 篇2

办法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按照新闻出版广电部门规定的条(次),在每套节目每日播出公益广告。其中,广播电台在6:00至8:00之间、11:00至13:00之间,电视台在19:00至21:00之间,播出数量不得少于主管部门规定的条(次)。

中央主要报纸平均每日出版16版(含)以上的,每月刊登公益广告总量不少于8个整版;平均每日出版少于16版多于8版的,每月刊登公益广告总量不少于6个整版;平均每日出版8版(含)以下的,每月刊登公益广告总量不少于4个整版。省(区、市)和省会、副省级城市党报平均每日出版12版(含)以上的,平均每月刊登公益廣告总量不少于6个整版;平均每日出版12版以下的,平均每月刊登公益广告总量不少于4个整版。其他各级党报、晚报、都市报和行业报,平均每月刊登公益广告总量不少于2个整版。

中央主要时政类期刊以及各省(区、市)和省会、副省级城市时政类期刊平均每期至少刊登1个页面的公益广告;其他大众生活、文摘类期刊,平均每两期至少刊登1个页面的公益广告。

办法明确,政府网站、新闻网站、经营性网站等应每天在网站、客户端以及核心产品的显著位置宣传展示公益广告。

公益性公墓管理办法 篇3

第一条 为规范管理公益性公墓,节约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根据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殡葬管理办法》和《***殡葬管理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县公益性公墓的管理。

第三条 县民政局是本公墓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贯彻执行国家公墓管理法律法规和政策,对本公墓建设和发展进行具体指导和管理。县宗教局及道教协会做好丧葬宣传,负责本区域内丧葬风俗习惯的引导,引导城乡居民在公墓区域内安葬。

第四条 县城城区内的城乡居民,禁止在公墓以外的其他任何地方埋葬遗体、建造坟墓。

第五条 公墓墓穴及骨灰存放格位设施不得预售、传销和 炒买炒卖。公墓管理单位应当凭医院、公安、司法机关出具的死亡证明出售墓穴位,并向认购墓穴位者签订安葬协议书和发放墓地使用证;墓穴位和骨灰格位的使用权不得自行转让。

第六条 严格限制公墓墓穴占地面积,埋葬骨灰的单穴墓占地面积不得超过1平方米,双穴墓不得超过1.5平方米;埋葬遗体的单穴墓占地面积不得超过6平方米,双穴墓不得超过8平方米。

第七条 严格限制公墓穴位和骨灰格位使用年限,墓穴和骨灰格位的使用时间为20年,期限届满需继续使用的应在期限届满前30日内向公墓单位办理续用手续。公墓单位必须提前30天公告已到服务年限的墓位,能查找到墓主的,应书面告知墓主,墓位购买者(墓主)继续使用或自愿迁走的应办理相关手续;已无主或未按期办理手续的,必须在服务年限到期后保留30天,再无人办理相关手续,视为无主墓位,由公墓单位作好登记手续后清除该墓位。

第八条 公益性公墓要设立管理组织,完善规章制度,安排专人负责日常的维护和管理。每年可按墓穴和格位收取管理费,用于墓穴位和格位维护和管理。购买者连续3年不交纳管理费的,可按无主墓穴或格位处理。第九条 凡安葬在公益性公墓内的遗体和骨灰,丧户应按规定交纳墓穴穴位或骨灰格位费、护墓管理费等费用,建墓工料费、墓碑制作费等其它费用按合同约定收取,未经丧户同意,不得强行提供其它服务和收费。公墓各项收费标准以县物价部门核定为准,县物价部门应根据市场建材、人工、绿化、管理等成本费用综合核定墓穴价格,实行明码标价合理收费,不得任意提高收费标准。民政、物价部门一般每三年商定一次基本指导价。

第十条 公益性公墓应对当地特殊群体给予适当优惠,烈属、特困户、低保户购买墓地,可凭当地民政部门出具的有关证件或证明,享受一定的优惠,具体标准由民政局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对属于城市三无对象、农村五保户、重点优抚对象丧户免收穴位费管理费;属于城市低保对象、特困户丧户,墓穴穴位费和管理费减半收取。

第十一条 公益性公墓不得从事经营性活动牟利。严禁在墓区修建宗族墓和预留活人墓地。严禁建造大墓、豪华墓、高档墓以及照壁等附属物。严禁炒买炒卖墓穴。

第十二条 公益性公墓区土地所有权依法归集体所有,丧主不得转让或买卖。第十三条 各丧户禁止在公墓内搞封建迷信活动,禁止修建活人墓、家族墓、宗族墓和骨灰装棺安葬。

第十四条 公墓墓碑要小型化,各丧户要严格按公墓管理单位的要求制作统一的墓碑。

第十五条 公墓单位在开展业务时应当查核服务对象的有效证件(服务范围内户口簿、遗体和骨灰来源证明)等,应当详细记录遗体和骨灰存放的各项资料,确保证明、材料齐全,并按照档案管理有关规定妥善保管。第十六条 公墓管理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做到文明规范优质服务。因公墓管理不善造成丧户损失的,由公墓经营单位依法赔偿;因不可抗力的原因造成丧户损失的,公墓不作赔偿。

第十七条 在公益性公墓内修建豪华墓、高档墓的,由殡葬管理执法机构责令纠正,拒不纠正的,由民政部门会同建设、公安、国土、乡镇等部门和执法机构强制拆除,所产生的费用由当事人承担,并处以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第十八条 阻碍民政、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依法执行公务的,由公安部门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九条 民政部门、殡葬管理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殡葬管理中徇私舞弊、索贿受贿、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的,由有关部门按管理权限对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公益林管护管理暂行办法 篇4

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厅 财政厅 关于印发《内蒙古自治区公益林

管护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各盟市林业局、财政局:

为规范和加强公益林管护,提高公益林生态效益,促进公益林建设事业健康发展,维护公益林所有者、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根据•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等法律规定,特制定•内蒙古自治区公益林管护管理暂行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有关该•暂行办法‣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修订建议等,请各地及时上报自治区林业厅。

二 ○ ○ 五 年 八 月十二日

主题词:林业 管理 办法 通知

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厅办公室 2005年9月6日印发

共印100份

内蒙古自治区公益林管护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切实加强公益林的保护、培育和管理,充分发挥其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我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维护公益林经营者、所有者的合法权益,根据•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办法‣和•内蒙古自治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公益林是指以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满足人类社会的生态、社会需求和可持续发展为主体功能,是按照国家、自治区有关规定区划界定的,主要提供公益性、社会性产品或服务的森林、林木和林地。分为国家重点公益林和自治区地方公益林。

第三条 凡在自治区境内从事与公益林保护管理、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单位、集体和个人,都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四条 自治区、盟市、旗县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编制•公益林发展总体规划‣和•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实施方案‣,盟市、旗县的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报自治区林业厅、财政厅组织审查通过后实施。

第五条 各级政府要做好公益林保护的宣传工作,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和其他有效方式进行广泛宣传。管护人员要深入农牧户,结合本职工作加强宣传,营造人人爱林、护林的氛围。

第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对公益林管护实行目标责任制,将公益林管护纳入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落实公益林管护责任。第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公益林的义务,对破坏公益林资源及其管护设施的违法行为有权制止、检举和报告。

第二章 组织机构

第八条 自治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工作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公益林建设、保护管理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审定公益林建设总体规划;监督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使用;协调和解决公益林保护管理相关部门之间的工作。

第九条 自治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公益林管理的日常工作。主要负责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有关森林分类经营工作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组织和指导全区重点公益林、地方公益林的区划界定、培育、保护管理和检查验收等项工作。负责上下级工作的衔接和部门间的协调,协助财政部门对补偿资金的管理及使用进行监督和检查。

第十条 盟市、旗县要成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公益林管护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公益林区划界定和保护管理工作。

第三章 公益林管护

第十一条 公益林管护责任单位全面负责公益林的管护工作。

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及其它国有森林经营单位是国有公益林管护的责任单位;行政村是集体公益林管护的责任单位;个人所有或经营的公益林其管护责任由个人承担。

第十二条 旗县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村集体、集体林场及其它国有森林经营单位,根据公益林的分布特点、保护等级、管护难易程度,并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等因素,按一定面积划定管护责任区,由远至近编号,绘制管护责任区分布图。管护责任区要保持小班完整,要有明显界线。

第十三条 公益林管护方式可以因地制宜地采用专职护林员、联户管护、管护队和管护站等多种形式。个人所有或经营的公益林,可以个人管护或联户管护。

第十四条 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与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村集体和集体林场等管护责任单位签订公益林管护合同。公益林管护责任单位与管护责任人签订管护合同。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内个人所有或经营的公益林,管护合同由其个人与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签订;村集体内个人所有或经营的公益林,管护合同由其个人与村委会签订;其它行业和个人与所在行政区域旗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签订管护合同。

管护合同按日历一年一签。第一年管护期满后,经考核符合管护合同要求且本人同意继续从事管护工作,可续签下一管护合同;考核不合格或本人不同意从事管护工作,由管护责任单位收回管护责任区,另行落实管护责任人。管护合同期内管护责任人不得自行转让变更管护责任。

第十五条 专职管护人员包括专职护林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管护人员必须按管护合同规定履行管护义务,承担管护责任。盟市、旗县要制定管护人员考核办法,对管护人员进行考核,定期对优秀管护人员进行表彰。乡(镇)林工站和各有关公益林管护责任单位负责对护林员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

第十六条 护林员的主要职责是:在管护责任区进行日常巡护;有效预防和及时发现、报告和扑救管护责任区内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等森林灾害;制止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并及时报告;协助做好毁林案件的查处;培育管护责任区的公益林资源;管护合同规定的其它工作。第十七条 专职护林员应具备的条件:遵守国家法律,热爱林业,有敬业精神,掌握一定的林业专业知识和技能,责任心强,能履行管护责任,了解当地情况;勇于吃苦,不怕困难,坚持原则;具有初中以上文化,身体健康,年龄在55周岁以下的成年人。

第十八条 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在乡(镇)林工站、国有林场等国有林经营单位、旗县林业技术服务单位和村委会人员中选聘,由上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专职护林员的选聘,要本着“公开、公正、公平、择优”的原则,按照专职护林员条件,通过考试、考核、推选等录用程序确定。村集体所聘用的专职护林员由全体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推选,乡(镇、苏木)政府审核,旗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等国有林业单位所聘用的专职护林员原则上应为国有林场或自然保护区的正式职工。林场、村委会领导不得担任专职护林员。

第十九条 护林员必须进行岗位培训,实行持证上岗,管护证由自治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制定,以旗县为单位统一编号,由旗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核发。

第二十条 公益林管护责任单位、乡镇林工站和旗县林业主管部门要建立管护人员名册档案。内容包括管护人员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照片、证件类型和号码、管护责任区编号、公益林类型、林种、管护面积、管护形式等。

第二十一条 专职管护人员要填写出勤表,做好巡护记录。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对公益林管护责任单位、管护责任单位对管护责任人的管理,实行例会制。管护责任单位每月召开一次管护责任人会议,听取汇报,交流经验,学习有关政策、技术等;管护责任单位的上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每季度召开一次管护责任单位负责人会议,听取管护情况汇报,总结经验教训,研究对策措施,提高管护水平。管护责任单位和管护责任人都要有会议记录和笔记。

第二十二条 管护责任人不按管护合同规定履行义务和权力,发生违约,限期内仍不改正的,管护责任单位可解除管护合同。

第二十三条 管护责任人要加强责任区内森林防火的巡查、管理工作,在防火期内,对责任区内的野外用火进行全面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报告责任区内的森林火情,并采取措施迅速扑救。

第二十四条 管护责任人要及时发现、报告责任区内的森林病虫害发生情况,并按照有关规定进行预防和治理。第二十五条 在公益林区的主要公路设立宣传牌;在乡镇、林场驻地设臵公示碑;在管护责任区主要沟口、道路等明显处设臵管护责任牌;在相邻责任区的交会处设臵管护界桩。碑、牌要绘制责任区平面图,注明管护的相关内容。

第二十六条 管护责任人要加强管护责任区内碑、牌、界桩、围栏等管护设施的保护和管理,发现移动、丢失、人为破坏的要及时报告处理。

第四章 公益林培育

第二十七条 旗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公益林培育规划和作业设计。公益林培育规划每三年编制一次,报自治区林业厅和财政厅审批后组织实施。公益林培育作业设计由具有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资质的单位编制,盟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后组织实施。

第二十八条 旗县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要组织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和乡镇林工站,对管护责任区内的宜林地和林中空地等按规划和作业设计完成造林任务;对公益林中的疏林、残次林、低效林分,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补植和改造,栽针保阔,栽乔补灌,形成复层异龄林,提高公益林质量和生态功能等级。第二十九条 公益林抚育以提高林分质量和生态功能为目的,严禁单纯取材。抚育强度取下限,抚育前郁闭度不得低于0.8,抚育后郁闭度不得低于0.6。

第三十条 护林员每年应承担管护责任区内一定数量的植树造林和抚育任务。

第五章 公益林管理

第三十一条 区划界定为公益林的森林、林木、林地,应由有法定权限的机关限期核发林权证,并明确其为重点公益林或地方公益林。在核发林权证的同时,必须取消原有的其他权属证明,杜绝“一地多证”。

不取得林权证,不得支付或领取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

第三十二条 加强公益林林地管理,严格控制各类工程建设项目使用公益林林地,确需使用的,必须依法办理征占用林地手续,并在划定的公益林区域内的宜林地上营造不少于被征占用林地面积的公益林。

第三十三条 禁止在公益林区内移植活立木、挖掘、采集野生植物、放牧、开垦、采石、挖沙、取土、筑坟等行为。

第三十四条 严格公益林采伐管理。旗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要与获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公益林林权权利人,签订限制或禁止采伐协议。公益林禁止商业性采伐,只能进行更新、低效林改造以及低强度抚育(包括卫生伐)等性质的采伐。防护林更新采伐年龄应大于相同树种用材林主伐年龄一个龄级。实验林、母树林可根据需要,采取适宜的采伐方式和强度。遭受病虫害、火灾及雪压、风折等自然灾害的公益林,根据受灾情况进行更新或抚育。

公益林需要采伐的,由林权权利人提出申请,由有资质的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单位编制采伐作业设计。更新采伐和国有林抚育采伐作业设计,经旗县、盟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自治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集体、个体林抚育采伐,经旗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盟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第三十五条 公益林所有者和经营者在其经营范围内,开展生态旅游及其他不影响森林景观和生态功能的经营开发,由所有者或经营者提出申请,经旗县、盟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报自治区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三十六条 自治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建立公益林监测体系,通过设臵固定样地、小班调查,对公益林资源消长及其保护、管理、经营、利用等情况进行监测,掌握公益林现状及其变化动态。盟市、旗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公益林的监测工作,每年的1月底前逐级上报上一的公益林资源变化情况。

按照不同生态区位建立公益林生态定位观测站。配备必要的设施、设备和人员。通过定期、定点监测,及时获取公益林区的生态环境现状及其变化趋势。

第三十七条 建立旗县、盟市和自治区三级公益林信息管理网络系统,实现对公益林管理的信息化、科学化。

第三十八条 管护责任单位、乡镇林工站和旗县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都要建立公益林管理档案,包括公益林申报、实施、财务、资源监测等相关资料。配备必要的档案设备,设专职人员管理,并及时进行档案更新。

第三十九条 实行公益林资源统计年报制度。乡(镇、苏木)、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及其它公益林经营单位应在每年年底前完成本单位公益林统计年报数据更新,并报上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旗县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定期逐级上报本地区的公益林资源情况。

第四十条 旗县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每年对所辖行政区域内公益林的保护管理及补偿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检查工作实行旗县自查、盟市复查、自治区核查制度。

第四十一条 旗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公益林保护管理情况进行全面自查,每年12月底前将自查结果上报盟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

第四十二条 盟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复查,每个旗县复查乡镇和国有林场数量不少于30%,复查面积不少于公益林面积的5%,于下年2月底前将复查结果报至自治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

第四十三条 自治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全区公益林管护情况核查,核查旗县数不少于30%,核查面积为公益林面积的0.5-1%。

第六章 奖

第四十四条 对认真履行合同,管护成效显著的管护责任单位和管护责任人,应给予表彰奖励。

第四十五条 对不认真履行合同,有以下行为之一的管护责任单位和管护责任人,应根据有关规定追究经济、行政责任,违反国家法律的要追究法律责任。

(—)检查验收不合格的;

(二)在检查中弄虚作假或干扰检查的;

(三)对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防治措施不力、对盗伐滥伐和乱占林地打击不力以及经营管理不善等人为因素造成公益林资源减少、质量下降的;

(四)未执行本办法规定,造成各项保护管理指标达不到标准的;

第四十六条 擅自移动、损毁和盗窃公益林管护标志的,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恢复原状,并依据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农村公益性公墓管理暂行办法 篇5

《成都市公益性幼儿园管理暂行办法》昨日开始实施,其内容明确规定公益性幼儿园不得以考试作为招生条件。

成都市教育局日前印发《成都市公益性幼儿园管理暂行办法》(下称《办法》),并从昨日开始实施。根据《办法》,公益性幼儿园招收幼儿园所在社区、街道本区(市)县户籍的适龄幼儿,优先满足当年8月31日前(含8月31日)年满3周岁的幼儿。若有空余学位,可考虑接收其他幼儿入园。每年秋季招生,不得以任何形式的考试作为招生、编班的条件。

根据《办法》,各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每年6月上旬需发布招生公告,公益性幼儿园按规定时间进行招生登记,于每年7月上旬张榜公布新生名单。

农村公益性公墓管理暂行办法 篇6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财政部、科技部关于《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试行办法》(财教〔2006〕219号)和《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财教〔2011〕434号)的要求,为规范测绘地理信息公益性科研专项(下称“专项”)的项目管理,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专项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下称《国家规划纲要》)、《全国基础测绘中长期规划纲要》(下称《测绘规划纲要》)和《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紧密围绕“构建智慧中国、监测地理国情、壮大地信产业、建设测绘强国”的总体战略,组织开展应急性、培育性、基础性科研工作。主要包括:

(一)行业应用基础研究;

(二)行业重大公益性技术前期预研;

(三)行业实用技术研究开发;

(四)国家标准和行业重要技术标准研究;

(五)计量、检验检测技术研究。

第三条 专项项目管理遵循以下原则:

(一)明确目标,突出应用。专项主要针对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的系统性、结构性科技需求,围绕行业特点和科技创新的急需遴选项目,明确研究方向和技术支撑点,且与国家科技计划支持的项目合理区分、有效衔接。专项只设项目层次,项目不分解。

(二)顶层设计,系统工程。要做好专项项目的顶层设计,遵循产、学、研、用一体化原则,持续支持测绘地理信息领域的自主创新、集成创新以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推进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科技资源的统筹管理、有效整合和广泛共享。

(三)科学决策,规范管理。专项管理坚持政府决策与专家咨询相结合,注重吸收各方面的意见建议。专项实行公开、公平、公正、透明化管理,建立决策、咨询、实施、监督相互独立、相互制约的管理机制,并接受社会监督。

第四条 专项项目管理包括项目建议、评审、立项、实施和监督、验收、成果推广与后评估等环节。

第五条 专项经费管理执行《测绘地理信息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暂行办法》(国测财发〔2013〕22号)有关规定。

第二章 组织管理体系

第六条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下称“测绘地信局”)是专项的行业主管部门,在专项业务管理方面的主要职责为:

(一)制订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科技发展规划,并报科技部、财政部备案;

(二)制定专项项目管理相关办法;

(三)负责管理咨询委员会(下称“咨询委”)、监督评估专家组的组建和管理工作;

(四)审定项目建议,确定项目承担单位;

(五)组织项目论证和评审;

(六)下达项目批复;

(七)与项目承担单位签订项目任务书,组织项目开展协作攻关;

(八)监督检查项目执行情况,协调处理出现的重大业务问题;

(九)组织项目业务验收,开展成果管理和推广工作;

(十)负责项目绩效考评和后评估。

第七条 咨询委由科技、管理、经济等领域专家组成,一般不少于11人,其中测绘地信局及直属单位以外的人员应占40%以上。咨询委主任由测绘地信局领导担任。咨询委成员名单报送财政部、科技部备案。其主要职责是:

(一)根据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和科技发展规划,对专项的项目设置提出咨询建议;

(二)对项目承担单位选择方式提出咨询建议;

(三)对项目执行的全过程发挥咨询评议作用。

第八条 监督评估专家组根据需要从专家库中遴选,主要职责是参与项目论证、评审、监督检查、项目验收和绩效考评等工作。

第九条 咨询委和监督评估专家组的成员不得相互兼任。

第十条 项目承担单位在项目管理方面的主要职责是:

(一)按要求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和项目任务书;

(二)实施项目任务,组织协作单位开展相关科技活动;

(三)接受并配合对项目的监督检查和验收考评工作;

(四)按要求进行成果登记和项目相关资料归档工作;

(五)宣传推广项目成果;

(六)接受并配合对项目进行后评估。

第三章 项目建议

第十一条 测绘地信局根据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科技发展规划确定的重点领域和优先主题,结合测绘地理信息行业发展的急需,开展备选项目征集工作,并组织行业内有关专家对项目进行遴选,遴选结果提请咨询委审议,并根据审议结果确定项目建议,根据财政部、科技部要求完成报送。

第十二条 项目建议(参见附件1)的要求是:

(一)具有明确的目标和考核指标;

(二)完成后能够直接投入应用或具有较强应用前景;

(三)与国家科技计划及测绘地理信息专项等项目层次区分清楚,避免重复交叉。

第十三条 测绘地信局根据科技部反馈意见对项目进行调整并列入项目库,选定专项项目。

第四章 项目评审和立项

第十四条 由测绘地信局根据项目类型特点和咨询委建议采取择优委托或者招投标等方式确定项目承担单位,并组织项目承担单位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和项目预算。

第十五条 项目承担单位的条件如下:

(一)一般为中国大陆境内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测绘地理信息生产单位、内资或内资控股企业等;

(二)具有项目实施必须的科研设施条件,优先支持国家和局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建设依托单位;

(三)具有较强的研发优势,拥有相关领域国内知名的学科带头人和稳定的学术团队;

(四)具有丰富的项目组织管理经验,优先支持承担过国家级重大科技项目的单位。

第十六条 项目负责人应符合如下条件:

(一)必须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年龄原则上不超过60周岁,院士不超过70岁,具有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有固定工作单位(原则上应在项目承担单位工作),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开拓创新能力,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诚信记录良好,主持或参加过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优先支持测绘地信局领军人才、学术技术带头人、创新人才、创新人才团队以及年龄在40岁以下的青年科技骨干;

(二)专项项目负责人同期只能主持1项,最多可另参加1项。

第十七条 项目实施方案(详见附件2)主要内容包括:

(一)项目总体目标、目标;

(二)研究任务、技术路线和组织实施方式;

(三)项目分实施方案;

(四)项目承担单位已有科研条件。

第十八条 测绘地信局建立专家库,完善专家的遴选、回避、问责制度。有下列情形的专家,应当回避:

(一)项目承担单位是专家所在工作单位;

(二)项目承担单位与专家所在单位有利益关系;

(三)在两年内与项目承担单位有合作;

(四)与项目负责人或主要研究人员在研究生或博士后阶段存在师生关系;

(五)与项目负责人或主要研究人员存在直系亲属关系;

(六)与项目承担单位有其他可能影响公正的关系。

第十九条 测绘地信局组织专家对项目实施方案进行评审,按程序将其中未涉密的项目向社会公示。

第二十条 公示期满后,测绘地信局根据评审结果,提出专项项目预算安排建议,按照优先顺序排序后,及时报送财政部。

第二十一条 测绘地信局根据财政部批复的项目总预算,下达项目批复,并与项目承担单位签订项目任务书。

第二十二条 实行招标投标管理的项目,按照国家招投标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三条 测绘地信局对涉及国家安全和重大国家利益的项目做好保密工作,与项目承担单位签订科技保密协议并监督实施。

第五章 项目实施和监督管理

第二十四条 项目承担单位根据测绘地信局下达的项目批复及项目任务书开展项目研究工作,并接受咨询委评议。

第二十五条 项目实行定期报告制度。项目承担单位应每半年按要求向测绘地信局报告项目执行情况。

第二十六条 项目实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和负责人变更、项目计划调整的审批制度。在项目实施期间出现项目计划任务调整、项目负责人变更或调动单位、项目承担单位变更等重大事项,项目负责人和项目承担单位须及时书面报告测绘地信局,审批后按批复意见执行。

第二十七条 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下列情况的,应及时调整或撤销:

(一)需求、技术等情况发生重大变动,造成项目原定目标及技术路线需要修改;

(二)项目负责人调动、变更,项目承担单位、协作单位变更,项目研发技术骨干发生调动、变更等,致使研究工作无法正常进行;

(三)其他不可抗拒因素,致使研究工作无法正常进行。

第二十八条 对撤销的项目,项目承担单位应及时清理账目与资产,编制财务报告及资产清单,对已开展工作、阶段性成果、知识产权等情况向测绘地信局做出书面报告。

第二十九条 测绘地信局建立信用管理和问责制度,对项目承担单位、项目负责人、评审和监督专家等在专项中的信用情况进行客观记录,并作为其参加国家科技活动的重要依据。对弄虚作假,剽窃他人科技成果的项目承担单位和项目负责人,一经查出,立即撤销立项,追回已拨付项目经费,取消项目负责人承担或参与专项的资格,停止其所在单位申报专项项目资格1年,并向社会公示。构成犯罪的,交由司法机关处理。对于信用不良的评审或监督专家,一经查出,立即解聘并进行公示,停止其担任专项专家资格5年。

第三十条 项目实行公示制度。除有保密要求外,项目承担单位、项目负责人、研究内容、项目进展等相关信息应及时向社会公示,项目成果应尽可能向社会公开。

第三十一条 根据项目评议和绩效考评相关结果,测绘地信局可酌情采取通报批评、责令整改、核减经费额度、终止部分任务、终止项目等措施加强对项目执行的监督管理。

第六章 项目验收

第三十二条 项目执行期间及完成后,测绘地信局负责组织专家开展项目业务验收。

第三十三条 实行公开制度。除有保密要求外,项目承担单位、项目负责人、研究内容、项目进展及项目成果等相关信息应及时向社会公开。

第三十四条 项目验收分为财务验收和业务验收两个阶段,财务验收是进行业务验收的前提。

第三十五条 项目完成后,承担单位应及时向测绘地信局提交验收申请。项目因故不能按规定执行期完成的,应提前3个月申请延期验收;未获批准的项目仍按原定期限进行验收。在规定的执行期结束后3个月既未提出验收申请又未申请延期验收的,对承担单位和项目负责人进行通报批评。

第三十六条 项目业务验收申请材料包括:业务验收申请表、项目任务书、项目验收自评估报告、项目财务审计报告、项目财务验收意见和有关部门出具的成果应用报告。

第三十七条 存在下列行为之一的,不得通过业务验收:

(一)项目目标任务完成不足85%;

(二)所提供的验收文件、资料、数据不真实,存在弄虚作假现象;

(三)未经申请或批准,项目承担单位、项目负责人、项目目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等发生变更;

(四)超过下达的项目任务执行期半年以上未完成,并且事先未做出说明。

第三十八条 项目未通过验收的,项目承担单位应按原渠道归还全部或部分项目经费。测绘地信局对有关单位和责任人进行通报,并取消该单位或个人今后3年内申请专项项目的资格。

第七章 项目成果推广与后评估

第三十九条 项目承担单位应在验收完成半年内按要求编报成果推广材料,并将项目成果录入成果数据库,由测绘地信局发布到测绘地理信息成果推荐与共享平台,以促进项目成果的转化、应用与推广。

第四十条 测绘地信局负责跟踪项目成果使用与升级研发情况。探索建立项目后评估机制。在项目验收一年或更长时间后,由测绘地信局组织对成果应用状况、经济和社会效益进行综合评价。对于在成果转化、转让中成效突出的单位,测绘地信局在后续项目申报中予以优先支持,或经成果认定后采取后补助的方式予以资助。

第八章 项目资产与知识产权管理

第四十一条 专项项目取得的成果按照《科技成果登记办法》等有关规定进行登记和管理。涉及国家机密的,执行《科学技术保密规定》。

第四十二条 专项项目形成的知识产权,其归属和管理按照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文件的规定执行。项目承担单位应当加强知识产权产生、管理和保护工作。项目形成的专利权归属与实施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的规定执行。论文及专著须标注“测绘地理信息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资助”字样。著作权的归属和使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规定或约定的方式执行。

第四十三条 专项鼓励科研成果的转让和转化。成果转让和转化过程中涉及的知识产权及相应权益等问题,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与科技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执行。

第四十四条 对于合作研究的项目,在项目启动前,项目承担单位应与协作单位约定成果和知识产权的权益分配,不得有恶意垄断成果和知识产权等行为。

第四十五条 项目执行过程中购置或试制形成的固定资产,由项目承担单位代表国家负责管理和使用,资产的处置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执行,其维护运转费用由使用人承担。

第九章 附 则

第四十六条 本办法由测绘地信局负责解释。

农村公益性公墓管理暂行办法 篇7

有力推进殡葬制度改革

田口乡辖17个行政村,3.2万口人,4.7万亩耕地,县殡葬改革动员会召开后,我们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和要求,在民政局的具体指导、支持下,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精心组织,把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作为推进殡葬改革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公墓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截止目前,全乡17座农村公益性公墓已全部完成选址、规划,建成8座,在建中9座。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强化领导。乡成立了殡葬改革领导小组,制订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殡葬改革的实施意见》先后召开了班子会、支部书记、党员和群众代表会,学习传达县殡葬改革动员会精神和有关政策法规。班子成员包村,认真解决工作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确保了殡葬改革工作稳步推进。

二、科学选址。科学选址是推进公墓建设的重要条件。我们在充分尊重农村习俗,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之上,运用“4+2”工作法,让群众代表自主选择公墓建设地址。

三、资金倾斜。政府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挤出30000余元,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用于公墓建设,对在今年7月底前建成的公益性公墓,经验收合格,建成一个奖励现金2000元,有效解决了村公墓建设资金不足问题。

四、严格标准。为确保公墓建设质量,我们制定了公墓建设规范,所有公墓必须达到四有标准,即:“有标志、有界限、有道路、有墓穴”同时抓好施工等环节,保证了工程质量。

农村公益性公墓管理暂行办法 篇8

城市公益建设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第一条 为加强政府投资公益建设(以下简称公建)项目资金管理及财务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有关规定,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县级财政性城市建设资金、主城区基建项目建设资金、主城区城市规划专项资金,以及国家、省、市安排公建项目资金的监督管理。国家、省、市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 财政性城市公益建设项目资金包括:(一)财政预算内安排的城市公建项目资金;(二)政府性基金安排的城市公建项目资金;(三)纳入财政专户管理的非税收入安排的城市公建项目资金;(四)国债、政府担保融资安排的城市公建项目资金;(五)城市资产经营收入安排的城市公建项目资金;(六)其他财政性资金安排的城市公建项目资金。

第四条 城市公益项目建设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逐步实行政府采购,提高市场化运作水平。项目建设实行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财务审计制和竣工验收制,严格履行有关程序,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第五条 发展改革部门负责财政性公建项目的审批、稽察等工作;财政部门负责财政性公建项目资金的筹集、分配和财务管理监督,负责政府投资工程概、预、决(结)算的审查管理,监督执行工程取费标准,参与项目可行性研究、方案论证、初步设计、招投标、工程验收等工作;审计部门负责对工程项目实施过程及竣工财务决算进行审计监督。

第二章 项目预(概)算管理

第六条 城市公建项目严格实行项目计划管理,按照“量入为出”的原则安排建设资金。凡下需建设的城市公建项目,由项目建设主管部门于每年9月底前,根据县委、县政府工作部署和社会各界建议编制项目建议书,经财政投资审核管理中心对投资项目概算进行评审后,及时向县发展改革部门提交,纳入政府投资项目储备库。县发展改革部门于每年10月份会同财政、建设、规划、国土、环保、审计、监察等有关部门,对项目建议书进行评审,报经县政府同意后,12月15日前批复项目建议书。县财政局根据批复的项目建议书和财力状况提出下城市公建项目投资预算。

第七条 城市公建项目建设资金编入本级预算,经县政府同意后,按法定程序,报市人代会审查批准。财政部门根据财政收入情况和建设项目进度,在批准的预算范围内拨付资金。项目建设单位应按照批准的项目资金计划和内容建设。未经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县财政局审核同意,并报经县政府批准通过的建设项目,一律不得列入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和资金使用计划,工程项目不得开工建设。

第八条 城市公建项目的工程预算严格按照《建设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标准编制。财政部门负责对政府投资招投标项目的工程量清单或预算投资额进行审核。

第九条 具有编制招标文件能力的招标人或社会中介机构编制工程预算,报送发展改革部门、项目建设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财政部门对工程预算的下列内容进行审查:(一)工程预算的编制范围及内容与原批准概算的范围及内容是否相符;(二)有无擅自扩大投资、建设规模;(三)有无变动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和主要设备选型;(四)工程预算的编制是否合规、准确。

第十条 未列入城市公建项目计划的应急工程,经市政府同意,按照法定程序,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追加预算或在下安排支出预算。

第十一条 项目建设工程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变更设计和调整概算的, 项目建设单位应当组织设计单位、财政评审、工程造价以及监理等机构研究确定,形成工程变更意见并附相关资料,报发展改革部门按原审批程序报批。单项工程100万元以上的重大设计变更,必须报市政府审批。

第三章 竣工财务决算管理

第十二条 政府投资项目实行竣工财务决算审核制度。财政部门对市级财政性投资项目竣工财务决算实行“先审核、后审批”的办法,即先由财政投资评审机构对项目单位编制的竣工财务决算进行审核,再按规定批复。项目建设单位按财政部门批复意见,进行工程价款结算,办理转增资产。审核费用列入当年财政预算,由财政部门按规定支付。

第十三条 建设单位应当在工程竣工后3个月内完成工程竣工财务决算的编制工作。在竣工财务决算批复之前,原机构不得撤销,项目负责人及财务主管人员不得调离。

第十四条 工程竣工财务决算应当对公建项目概况、甩项工程及造成工程量调整的主要因素和原因做出详细说明,经项目建设主管部门初审后报财政部门审查。建设单位管理费按照《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实行总额控制,经财政部门核定后分据实列支。

第十五条 财政性资金用于公建项目的勘查、设计、施工、监理以及购置与工程建设有关的重要设备、材料等实行

政府采购或公开招标,择优选定材料设备和服务供应商,并积极推进工程代建制。项目建设主管部门或委托项目建设单位按照《招标投标法》和《政府采购法》的有关规定组织实施,发改、财政、审计、监察、建设等部门参与监督。

第十六条 对于重点公建项目,财政部门根据需要可向建设单位派驻财政监督员,负责对项目资金使用的全过程管理监督。财政监督员须具有注册造价师或注册会计师资格,面向社会中介机构招聘。发展改革部门采取经常性稽察和专项稽察形式,加强对项目建设的稽察力度,严禁违法违规行为发生。

第十七条 有关单位应当对施工现场实施监督管理。隐蔽工程的签证和验收应当做到情况清楚、数据真实、图纸完整、责任明确,项目建设主管部门、监理单位和财政监督员应当在签证单上签字确认方为有效。对引起工程造价增减的工程签证要说明原因,按月报送财政部门备案。

第十八条 财政部门对项目投资额在100万元以下的零星工程,审核工程预算后将资金拨付项目建设主管部门或建设单位包干使用,财政部门参与工程验收。

第十九条 对建设周期长、投资大的公建项目竣工结算的审核,按下列规定办理:(一)依法招标工程,审查工程施工后的变更项目和有争议的内容,招标合同部分按原约定执行;

(二)单项工程的某一单位工程有争议,或单位工程的某一部分有争议,其他单位或部分工程按原约定执行;(三)特殊工程在部分项目(子目)的预算定额、费用定额运用上有争议的,其他单位或部分工程按合同约定执行。

第二十条 工程竣工财政务决算经财政部门批复后,要连同其他工程资料及时送交城市建设档案馆保存。建设工期较长的项目,工程资料要分阶段送交城市建设档案馆保存。

第四章 资金核算管理

第二十一条 财政性公建项目资金实行项目预算管理。财政和建设主管部门根据投资计划及确定的单项工程预算,建立项目台帐,分项目控制资金拨付进度,按支出内容确定拨付方式。

第二十二条 县级财政性公建项目资金实行专户管理。财政性投资项目实行出资承诺制,拼盘项目的各出资方必须经严密论证后作出出资承诺,建设资金必须按比例同步到位,并及时缴存县本级财政公益项目基建专户统一核算。非财政性配套资金不落实或到位不及时的,财政部门可停止拨付财政性建设资金。每月15日前,项目建设单位根据下个月公建项目支出需要,提出下月用款计划,报财政部门审核。每月25日前,财政部门根据项目建设进度和资金支出计划及时拨付项目资金,工程建设资金的拨付逐步实行财政国库集中支付。

第二十三条 拆迁补偿要全部实行货币补偿。对需要现金补偿的,要按程序运作,逐级审核,财政部门按审定的金额,一次性及时足额将补偿金逐户拨入被拆迁人个人账户;对实行产权置换的,要由拆迁单位按程序运作,经财政审定后,按照合同约定,将补偿金拨付相关房地产开发商或卖房单位。

第二十四条 项目工程款和材料设备采购款按工程进度及监理单位签定的工程报表,按月填报工程用款计划,项目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根据施工合同和工程预算及进度审核确认后,按月逐笔拨付。

第二十五条 工程完工后,预留的工程价款不得低于投资总额的30%;工程竣工决算后,扣除不低于5%的质量保证金外,按合同约定足额支付。

第二十六条 对财政投资公建项目拖欠的工程款,在财政和审计部门审核确认的基础上,由财政和项目建设主管部门根据财力情况确定还款数额,制定还款计划,报县政府批准后,从每年用于建设的财政资金(包括预算内资金、土地出让收入等)中安排专项资金清偿。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七条 财政部门按照职责权限依法对财政性公建项目资金的使用和财务管理进行监督检查,对建设工程概算、预算和竣工决(结)算进行审核监督。审计部门对财政性

投资的公建项目工程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依法进行审计监督。对本级人民政府确定的重点建设项目和国有资产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建设项目有计划地跟踪审计,未经审计的,财政部门不得办理竣工决算批复。发展改革部门依照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有关制度,对项目建设的全过程或主要环节、主要方面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十八条 财政投资评审机构对公建工程的审核结果负法律责任。

第二十九条 建设单位管理人员、监理稽核人员和财政监督员在现场签证过程中玩忽职守、徇私舞弊造成工程质量问题或给国家造成经济损失的,依法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三十条 项目建设单位不得将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化整为零或者以其他任何方式规避招标。达到下列标准之一的,必须进行招标:

(一)施工单项合同估算价在200万元以上的;

(二)重要设备、材料等货物的采购,单项合同估算价在50万元以上的;

(三)勘察、设计、监理等服务的采购,单项合同估算价在100万元以上的;

(四)单项合同估算价低于上述三项规定的标准,但项目总投资额在3000万元以上的;

(五)单项合同估算未达到上述限额,但高于30万元的都要履行政府采购程序。

第三十一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追究违规建设单位负责人及相关责任人的责任,财政部门可采用暂缓或停止资金拨付等措施责成其予以纠正:(一)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财经纪律的;(二)擅自改变项目建设内容、扩大建设规模、提高建设标准的;(三)擅自突破批复概算(调整概算)的;(四)资金未按规定专款专用,发生挤占、挪用、截留城建资金的;(五)发生重大工程质量问题和安全事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不良社会影响的;(六)财会机构不健全、会计核算不规范、财务管理混乱的;(七)依法必须招标项目,未按照审批部门核准的招标方案进行招标的;

(八)未按规定报送用款计划或报送资料内容不全、严重失真的。

(九)工程财务决算及其他工程资料未及时送交城市建设档案馆保存的。

第三十二条 建立公建项目后评价制度。财政投资评审机构要对重点公建项目进行后评价,全面评价项目实施产生的综合经济和社会效益。

第六章 附 则

泾川镇古坝村公益性公墓管理制度 篇9

为了保护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进一步加强农村公益性墓地建设和管理,社区制定了农村公墓管理制度。

一、社区公益性墓地由社区负责管理,不得以经营形式联营、转让或承包。

二、社区公益性墓地的墓穴使用,墓主不得擅自转让和买卖墓穴。

三、社区公益性墓地的收费,由墓穴用材成本和墓穴管理费用两项构成,不得收取墓地建设和土地使用等费用。

四、社区公益性墓地禁止对外开展墓穴的经营活动,不得向村民以外的死亡热暖提供墓穴,不得接纳遗体土葬。

五、墓地聘用专职管理人员,负责墓区的管理土地和维护,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满足群众的丧葬需求。

六、墓地建立健全墓穴用地登记,财务管理等制度,财务收支情况纳入政务公开内容,定期向社区公布。

七、农村公益性墓地所占用的土地为集体所有,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

泾川镇古坝村委会

农村公益性公墓管理暂行办法 篇10

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金、资产、资源(以下简称 “三资”)监督管理,切实维护农村集体和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促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省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

村集体经济组织“三资”管理实行村级委托代理服务制,即村集体经济组织将集体所有的资金、资产、资源管理业务以书面形式委托给乡(镇)“三资”代理服务中心,由乡(镇)“三资”代理服务中心按照一定原则、方法和程序,对村集体经济组织“三资”进行代理服务,统一组织、指导、监督资金使用、资产处置和资源管理。

第三条

“三资”代理服务必须坚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三资”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收益权及债权债务关系不变的基本原则。

第四条

乡(镇)以农经站为基础,充分利用原便民服务中心的场所,成立由乡(镇)长为主任,党委副书记、分管农业副乡(镇)长为副主任,纪检、农经、农业、林业、水利、水

—1—

产、财政、司法等相关人员参加的“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中心,服务中心办公室设在乡(镇)农经站,办公室主任由农经站长兼任,具体负责本乡(镇)“三资”委托代理服务的日常工作。

第五条

县农村经济管理部门设置“三资”代理服务监管组织,配齐配强工作人员,具体负责全县“三资”代理服务的指导、协调和监督工作。

第二章 三资管理

第六条

资金管理

(一)实行村集体经济组织资金委托代管制度。村集体经济组织资金委托乡(镇)“三资”代理服务中心代管,以村为单位,由乡(镇)“三资”代理服务中心设置账户进行核算管理。

(二)村集体经济财务收支实行账、权、钱分管制度。乡(镇)“三资”代理服务中心代管村级资金、代记账,资金使用由村审批,村民主理财小组负责审核和监督,村会计负责收入上报、现金支取、结算和报账。

(三)村级财务实行预算审批制度。村级开支必须严格执行预算,严禁超预算列支。超预算开支必须经过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报乡(镇)“三资”代理服务中心审核批准。开支在500元以下的,先由民主理财小组监督审核,再由村财务负责人签批;开支在500元至1000元的须经村“两委”集体研究

—2—

同意,民主理财小组审核同意,再由村财务负责人签批;开支在1000元以上的,须经村“两委”和民主理财小组审核同意,报乡(镇)“三资”代理服务中心复审。

(四)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资金必须全部纳入“三资”代理范围,包括村集体的经营、发包、租赁、投资、资产处置等集体收入;土地占用补偿费;“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资金;扶贫救济款;各项专项资金;各种代收、代管和借贷资金;上级转移支付资金;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其它资金。

(五)村集体资金采取收支两条线管理办法。村级发生的一切收入必须在3日内上交乡(镇)“三资”代理服务中心,支出实行预算审批报账制,量入为出,严禁坐收坐支,公款私存,白条抵库,严禁私设账外账、“小金库”,做到日清月结。

(六)实行重大项目立项投资报告制度。大额工程必须经村“两委”集体研究同意,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按照“三资”代理服务工作流程进行审核,实行公开招标投标。

(七)杜绝村集体经济组织抬款,定期清理村集体经济组织债权、债务,及时结算,控制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债发生。(严格控制举债。村集体经济组织要按照量入为出的原则,严格按年初计划执行,严格控制举债兴办各种福利及形象工程等。要建立债权债务清查制度,乡镇“三资”代理服务中心要定期组织村委会开展对债权、债务的清查、界定,及时向村委会、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通报债权、债务情况,要建立村集体经济组织债权、—3—

债务责任追究制度。)

(八)实行财务公开制度,坚持及时、定期公开,确保公开内容真实、完整、准确。

第七条

资产管理

(一)实行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统一监管制度。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在乡(镇)“三资”代理服务中心设置台账,乡(镇)“三资”代理服务中心按照统一的标准、程序,对其经营、处置、收益进行指导、监督,规范管理。

(二)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和基本建设设施等,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300元以上的列为固定资产。

(三)固定资产管理必须达到账实相符,在发生增加或减少需查明原因,并报乡(镇)“三资”代理服务中心核查。

(四)新购建资产要坚持量入为出的原则,经乡(镇)“三资”代理服务中心审核,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后方可购建,不准举债购建固定资产。

(五)村集体经济组织产品物资每年都要进行全面盘点清查,发现亏损要查明原因,属于人为的要追究当事人的经济责任,确保产品物资不受损失。

(六)对生产用具、厂房等集体资产可以采取承包、租赁、股份经营、拍卖等方式进行管理,对闲置的生产性固定资产一律采取整体竞价出卖方式,以此盘活存量资产,确保集体资产保值

—4—

增值。

第八条

资源管理

(一)实行村集体经济组织资源联合协管制度。各乡(镇)“三资”代理服务中心对村集体经济组织资源逐一建立台账,实行动态管理。村集体经济组织资源承包、出售、租赁、转让等,由村制定方案,报乡(镇)“三资”代理服务中心审核、县“三资”代理服务监管组织复核,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实行县、乡(镇)、村三级联合协管。

(二)村集体经济组织资源发包必须严格执行“三资”代理服务工作流程,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竞价发包,并签订规范的书面承包合同,归档管理。

(三)村集体经济组织资源发包期限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及有关法律、法规为准。

第九条 村级重大事项民主决策实行“四议一审”制度,即村干部动议、村“两委”合议、乡镇党委、政府审核、党员大会复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大会决议。

第十条

资金、资产、资源监管工作流程

(一)村集体经济组织资金、资产和资源的使用、出售、转让、承包、租赁等,由村“两委”制定方案,向乡(镇)“三资”代理服务中心提出申请。

(二)乡(镇)“三资”代理服务中心在接到村集体经济组织申请5个工作日内,对需要评估的资产和资源,组织专家和村民

—5—

代表评估作价,并对村级申请做出批复,交由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并及时公示,公示期为7天。

(三)公示期满,按照同等条件村民优先的原则,村集体经济组织采取竞价方式进行公开招标。标的额1万元以上的,由乡(镇)“三资”代理服务中心报县“三资”代理服务监管组织复审,县“三资”代理服务监管组织到招标现场指导、监督;标的额1万元以下的,由乡(镇)“三资”代理服务中心到招标现场指导、监督。

(四)乡(镇)“三资”代理服务中心具体指导村集体经济组织与承包方签订规范的专业承包合同,并将相关的会议记录、影像资料及合同文本输入电脑进行归档管理,同时在乡、村两级公示。

第十一条

“三资”会计核算必须坚持乡(镇)委托代理服务制,实行电算化记账。会计科目及会计账簿按国家财政部、农业部制定的会计制度和省农村经营管理总站的要求设置。

第十二条

乡(镇)“三资”代理服务中心设置专职或兼职会计1—2名(每5—7个村设1名记账会计),负责监督和管理各村账目记载,财会人员要保持相对稳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随意解聘,财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设置专职或兼职出纳员1名,负责监督和办理各村现金收支业务。各村报账员协助乡(镇)“三资”代理服务中心管理本村财务,承担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工作。

—6—

第三章 监 督

第十三条

村成立由村民民主选举产生的村民主理财小组和村务监督委员会(原纪检小组),对村集体经济组织“三资”管理实行民主监督。

(一)检查监督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计划制定及执行情况。

(二)检查监督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各项收入和支出情况。

(三)检查监督村集体经济组织各项资金、资产和资源的使用、出售、转让、承包、租赁情况。

(四)审议村集体基建工程的立项、招投标、验收以及土地流转等重大事项。

(五)协助村报账员搞好财务公开工作。

第十四条

县农村经济局依据《辽宁省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办法》的有关规定,对集体经济组织“三资”进行审计监督。

(一)每两年至少进行一次农村“三资”专项审计。

(二)对“三资”管理中存在突出问题和村民反映强烈的村要进行重点审计。

(三)对审计中发现的违规、违纪现象要予以纠正,并及时向县纪检部门报告,避免集体经济遭受损失。

第十五条

乡(镇)成立由人大、纪检、司法等相关领导组成的“三资”代理服务监督委员会,对乡(镇)“三资”代理服务中

—7—

心履行职责情况进行监督。各纪检部门对辖区乡(镇)“三资”代理服务工作实施全程监督,发现问题,严肃处理。

第四章 责任和处罚

第十六条

对在处置“三资”过程中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偏亲向友,违反“三资”管理制度,使集体“三资”严重流失的,要追究相关人员责任,追回损失,并依照《辽宁省农村集体资产条例》、《辽宁省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办法》等有关规定,对有关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给予处罚。

第十七条

对乡(镇)“三资”代理服务中心和县级“三资”代理服务监管组织由于工作不认真、不及时、不公正、不公平、不公开等原因,使村集体经济组织“三资”遭受损失或加重村集体和农民负担的,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并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

第十八条

任何单位和部门不得侵占、平调、挪用、截留村集体经济组织“三资”,严禁向村集体经济组织乱收费、乱罚款、乱集资、乱摊派。一经发现,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对于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8—

第十九条

本办法由XXXX农村经济局负责解释。第二十条

本办法如与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相抵触,以国家法律、法规、政策为准。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自2010年8月1日起施行。

北京市农村建房用地管理暂行办法 篇11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颁布单位)19841129(颁布时间)19850301(实施时间)19910601(失效时间)北京市农村建房用地管理暂行办法

(1984年11月29日北京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村镇建设规划 第三章 住宅用地

第四章 乡镇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用地 第五章 管理机构 第六章 奖励与惩罚 第七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的批复,适应郊区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强农村建房用地的管理,防止乱占滥用耕地,根据国务院《村镇建房用地管理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郊区农村建房。

农村建房系指住宅建筑、生产建筑、公共建筑和公用设施等。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规定的市区范围内和郊区的城镇、工矿区、文物保护区、风景游览区、水源保护区等规划范围内,以及其它特定地区内的农村的乡镇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新农村、新集镇的建设工程用地的审批,按《北京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暂行办法》办理。

第三条 农村建房必须节约用地,充分利用原有的宅基地和空闲地,不占或少占耕地。

第四条 郊区农村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村民对宅基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本办法公布实施前由当地人民政府发给村民的各种私有的地照或土地证自然失效。宅基地及乡镇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建设用地,由区、县人民政府颁发使用证。使用权受法律保护,除国家依法征用和村镇建设规划需要外,长期不变。

农村建房用地不得买卖、出租,也不得变相买卖、出租和非法转让。第五条 农村建房用地应按本办法规定办理申请、审批手续。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土地。非法批准的占地一律无效。第二章 村镇建设规划

第六条 村镇建设必须统筹安排、配套建设。应按因地制宜、节约用地、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合乎卫生、绿化环境的要求,确定村镇建设用地范围,合理安排宅基地和生产建筑、公共建筑、乡镇企业事业、公用设施、绿化、场院、道路等用地,各项用地的比例由市人民政府另行规定。

第七条 村镇建设必须坚持先规划后建设。规划可先粗后细,首先解决合理布局、控制用地问题,然后进行详细规划。村镇建设一般应在原址改建,易址新建的,须经区、县人民政府同意,经市农村土地管理机关审核,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八条 村庄规划在乡人民政府领导下由村民委员会会同具有土地所有权的集

体组织(以下简称集体组织)制订,集镇规划由乡人民政府制订,分别由村民大会或有各方代表参加的会议和乡人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经区、县规划管理部门会同农村土地管理部门审查,报区、县人民政府批准。批准后的规划,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确需修改的,应报原批准机关审批。第三章 住宅用地

第九条 村民可按本办法申请宅基地。村民住宅用地每户不得超过零点三亩(三分)。具体标准由区、县人民政府根据当地情况,分别作出规定,报市农村土地管理部门备案。

1982年2月清理乱占滥用耕地以前的老宅基地,可按当地情况另行规定用地标准,超出标准部分应根据村镇建设规划,逐步进行调整。老宅基地用地标准由区、县人民政府制定,报市农村土地管理部门备案。

第十条 申请划拨宅基地应由本人提出,经村民委员会和集体组织审核,不动用耕地的,由乡人民政府批准;动用耕地的,由区、县人民政府审批,报市农村土地管理部门备案。有房出租的村民,不得再申请划拨宅基地。

第十一条 村民因买卖房屋等原因转移宅基地使用权的,买方应按本办法第十条规定的程序,申请办理转移宅基地使用权的手续。村民迁居拆除房屋腾出的宅基地,由集体组织收回。全家转为城镇居民的农业户腾出的宅基地,由集体组织收回。

第十二条 国家干部、职工在农村的家属申请住宅用地的,应与其它村民同等对待。

长期在远郊农村工作的教职员、医务人员、科技人员等,愿在农村落户,所在单位无力解决住房的,本人可以按本办法第十条规定申请在当地划拨宅基地。

第十三条 回乡落户的离休退休干部、工人、退伍军人,回乡定居的华侨、港澳同胞和台湾同胞申请宅基地的,应按本办法第十条规定划拨。

第十四条 宅基地使用权发生争执的,由乡人民政府组织有关各方协商解决。达不成协议的,当事人可向区、县农村土地管理部门申诉,由区、县农村土地管理部门决定。对决定不服的,当事人可在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也可以不经以上程序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纠纷解决前,应维持现状,任何一方不得抢占。第四章 乡镇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用地

第十五条 乡镇机关和企业事业单位建房用地应严格控制。不同行业不同生产规模的用地数量,参照国家建设用地定额指标审批。砖瓦窑和挖砂石用地视同乡镇企业用地。

第十六条 乡镇机关和企业事业单位建房占用集体土地,必须给被占地单位以补偿。补偿办法由市人民政府另定。

第十七条 乡镇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建房用地,申报时必须

持有县级或县级以上业务主管部门批准的建设项目文件和建设项目占地平面图,以及土地补偿协议书。一个建设项目所需土地,应当根据总体设计一次报批,不得化整为零;分期建设工程应分期占地,不得早占迟用。每项占用耕地五亩以下或占用非耕地十五亩以下的,经乡人民政府同意,区、县农村土地管理部门审核,由区、县人民政府批准,报市农村土地管理部门备案。每项占用耕地五亩以上或占用非耕地十五亩以上的,经区、县人民政府同意,市农村土地管理部门审核,报市人民政府批准。批准使用的建房用地由区、县农村土地管理部门划拨。

乡镇企业事业单位与外商、华侨、港澳同胞和台湾同胞合营、合作的企业,建设用地按国营企业的申报手续办理。

第十八条 国营农场、林场所属集体经济组织的建房用地,由建房单位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按本办法第十七条有关规定办理批准手续。

第十九条 农村专业户生产性建房用地应充分利用本户宅基地。确有专长、善于经营、生产规模较大的专业户,可提出用地申请,经所在集体组织同意,占用非耕地五亩以下的报乡人民政府批准,占用耕地或五亩以上非耕地的按本办法第十七条有关审批权限的规定办理。被批准使用土地的专业户应与集体组织签订合同,土地有偿使用。补偿办法由合同双方议定。

专业户停业后,应将土地退还集体。地上附着物可作价收归集体,或转让他人使用,或由专业户自行拆除,恢复地貌。

第二十条 集体和集体之间的土地所有权、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土地使用权发生争执的,由当地乡人民政府组织有关各方面协商解决。达不成协议的,当事人可向区、县农村土地管理部门申诉,由区、县农村土地管理部门决定。对决定不服的,当事人可在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也可以不经以上程序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纠纷解决前,应维持现状,任何一方不得抢占。第五章 管理机构

第二十一条 北京市农业局是全市农村土地管理机关,负责本市农村建房用地管理工作。各区、县农村土地管理机关,负责本区、县农村建房用地的管理工作,受市农业局的业务指导。乡人民政府应配备农村建房用地管理人员,在各级土地管理机关的指导下进行工作。各级农村土地管理机关,必须在各级人民政府领导下,与同级规划管理部门加强协作,协调执行本办法和《北京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暂行办法》。

第二十二条 市、区、县农村土地管理机关在建房用地管理中的职责:

(一)宣传、贯彻执行国务院《村镇建房用地管理条例》和本办法;

(二)配合有

关部门做好村镇建设规划工作;

(三)按规定权限办理农村建房用地审批手续,并受人民政府委托核发土地使用证;

(四)调处土地纠纷;

(五)调查研究、总结推广农村建房中合理用地和节约用地等先进经验;

(六)依照本办法第二十三条、第二十四条的规定办理奖惩事项。第六章 奖励与惩罚

第二十三条 具有下列条件之一的单位和个人,由各级人民政府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

(一)模范执行国务院《村镇建房用地管理条例》和本办法,合理用地、节约用地有显著成绩的;

(二)同违反国务院《村镇建房用地管理条例》和本办法的行为进行斗争,成绩显著的。

第二十四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单位和个人,农村土地管理机关可给予以下行政处罚:

(一)对擅自占地进行建设的,除限期拆除其建筑物、将土地退回,或给予适当补偿将建筑物收归集体另作安排外,并处以罚款,赔偿经济损失;

(二)对超过批准用地数额建房的,除限期拆除超额占地所建的建筑物,将土地退回,或给予适当补偿将建筑物收归集体另作安排外,并处以罚款;

(三)对买卖、出租或变相买卖、出租、非法转让土地进行建房的,除没收或限期拆除建筑物、退还土地外,没收非法所得财物,并对买卖或租赁双方直接负责人,酌情给予处罚;

(四)干部利用职权占地建房的,除责令限期拆除房屋退回土地并处以罚款外,应根据情节给予行政处分;

(五)干部越权批准占地的,根据情节可给予行政处分。

对单位或集体的罚款数额,每亩土地为五千元至一万五千元。对个人的罚款数额,每零点一亩土地为五十元至二百元。处理农村建房违章占地的罚没收入,均上缴区、县财政。

第二十五条 对违章个人给予罚款、没收、赔偿等处罚和限期拆除建筑物的,由乡人民政府决定,发出通知书;当事人不服,可于收到通知书之日起十日内向区、县农村土地管理机关申请复议。对违章单位的处罚由区、县农村土地管理机关决定,发出通知书。违章单位和个人不服,可于收到处罚通知书或复议决定通知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期满不申请复议,不起诉,又不履行决定的,由区、县农村土地管理机关提请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诉讼程序强制执行。对违章单位直接责任人或违章干部给予行政处分的,由土地主管部门按干部管理权限提请行政主管部门处理。

第二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情节恶劣,后果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所说的以下连本数在内。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

北京市人民政府解释。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1985年3月1日起施行。本市过去有关规定凡与本办法有抵触的,均按本办法执行。

上一篇:学习第二季度工作计划下一篇:经典事迹报告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