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社非信贷资产风险管理暂行办法(共4篇)
农村信用社非信贷资产风险管理暂行办法 篇1
XXX省农村信用社非信贷资产风险管理暂行办法
(XXX农信办发〔2007〕52号 2007年4月17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全面加强XXX省农村信用社非信贷资产风险管理,明确部门职责、理顺工作关系、规范经营管理、监控风险状况、提高资产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及有关规定,结合XXX省农村信用社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非信贷资产是指资产负债表内除信贷资产以外的各类资产。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非信贷不良资产是指按风险分类为次级、可疑、损失类的非信贷资产。
第四条 XXX省农村信用社按照“统一管理、分工负责、规范操作、科学分类、审慎经营”的原则,加强非信贷资产管理,防范经营风险。
统一管理是指XXX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以下简称省联社)统一制定非信贷资产经营管理的各项内控管理制度,实行省联社和县(市、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农村合作银行(以下统称县联社)分别对所辖非信贷资产的统一管理;
分工负责是指各相关职能部门在规定的职责范围内对非信贷资产经营和管理负责; 规范操作是指非信贷资产的经营管理严格执行省联社制定的各项制度;
科学分类是指根据资产风险状况和损失程度对非信贷资产进行风险分类,确保非信贷资产风险得到充分揭示;
审慎经营是指非信贷资产的经营要体现风险与效益原则,并及时足额计提减值准备。第五条 本办法适用于省联社(含清算中心、办事处)以及所辖县联社。
第二章 非信贷资产归口管理部门
第六条 会计财务部门负责现金、业务周转金、准备金存款、存放联行款项、专项央行票据、存放其他同业款项、存放联社款项、应收利息、其他应收款、待处理财产损溢、固定资产、固定资产清理、在建工程、无形资产、递延资产、未弥补历年亏损。
第七条 县联社业务发展部门、省联社清算中心负责调出调剂资金、拆放银行业、拆放金融性公司、买入返售债券、委托及代理资产业务、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入股联社资金。
第八条 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待处理抵债资产。
第九条 涉及多个部门的非信贷资产由牵头经营管理部门统一负责经营管理,相关部门协助配合。牵头经营管理部门牵头负责相关管理制度制订;初步分析非信贷资产的风险状况,对非信贷资产的正常与否作出初步判断;风险分类初分结果的统计、资产质量分析的汇总等管理工作,并统一对口风险管理部门。
各项非信贷资产管理详细分工见《非信贷资产归口经营管理对照表》。
第三章 非信贷资产风险管理职责
第十条 省联社和各县联社的风险管理委员会是非信贷资产风险管理的决策与协调机构,风险管理部门、会计财务部门、业务发展部门、科技信息部门、稽核审计部门、监察部门、法律部门等相关职能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十一条 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辖内非信贷资产风险管理的决策与协调,审议重大方针、政策、管理制度、发展规划,负责对权限内非信贷资产的风险分类认定工作和责任认定追究工作,负责决定非信贷资产风险管理的其他重大事项等。
第十二条 业务经营部门(业务发展等部门)职责:
业务经营部门是职责范围内的非信贷资产规范经营和管理的归口责任部门。
(一)负责起草和完善职责范围内的非信贷资产经营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及具体操作管理规程,对制度的有效性、合规性、合理性负责。
(二)负责根据职责范围内非信贷资产种类的特点、性质和风险状况,配合风险管理部门起草具体的风险分类标准、操作管理流程。
(三)负责起草或配合起草归口管理的非信贷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标准和管理办法。
(四)负责按风险分类标准和程序收集真实、准确、完整的分类基础材料,进行初步风险分类,提交风险管理部门审查,并按最终审批结果及时更新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统计信息。
(五)对所辖信用社的非信贷资产经营管理进行业务指导、检查和监督。
(六)对本级职责范围内的非信贷资产按规定的格式建立专项台帐,准确、及时、真实地记录非信贷资产现状,并与会计部门及时核对帐目,确保台帐数据与会计核算数据准确一致。
(七)负责按季填制非信贷资产有关报表,并对质量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向本级风险管理部门提交报表和质量分析报告。
(八)对职责范围内的非信贷资产建立专项档案的保管、查阅等管理制度,收集、保管有关的基础材料、重要的法律文件、交易和会计凭证复印件以及分类材料,按有关规定归档、装订、保管、查阅、移交和销毁等,并对档案资料的完整性、真实性负责。
(九)负责本部门业务管理范围内有交易对手类非信贷资产重大风险事项的调查核实;撰写并向同级风险管理部门报送重大风险预警报告;指定专人落实重大风险中有关风险防范的措施,并将落实情况及时反馈风险管理部门。
(十)对内、外部门检查发现的职责范围内的非信贷资产经营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并将整改结果报送风险管理部门。
第十三条 风险管理部门职责:
风险管理部门是辖内非信贷资产风险管理的牵头管理部门。
(一)牵头起草全省农村信用社非信贷资产风险管理制度,组织督促相关部门起草职责范围内非信贷资产种类的经营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二)牵头组织相关部门根据职责范围内非信贷资产种类的特点、性质和风险状况,根据银监部门要求,拟订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标准、操作管理流程。
(三)研究拟订非信贷不良资产下降计划及其考核办法,有计划、有步骤、有目标的提高非信贷资产质量。
(四)负责定期组织非信贷资产的风险分类工作,并对初分结果进行认定,超权限的需组织材料提交风险管理委员会认定审批。
(五)负责牵头起草损失类非信贷资产核销的有关制度、操作规程,明确报批程序和报批条件。
(六)负责对权限内的损失类非信贷资产核销进行审批,对超权限的按有关规定负责组织上报有关机构。
(七)负责损失类非信贷资产的台帐和专项档案的建立合管理,确保数据准确、及时,材料完整、有效。
(八)负责对辖内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的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进行监督和检查,分析其风险状况,研究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
(九)负责收集、核查非信贷资产有关数据和资料,建立非信贷资产风险监测、分析、预警和报告制度,并负责向监管部门报送非信贷资产风险变动情况及分析报告。
(十)组织辖内非信贷资产风险管理的业务培训和交流。
(十一)负责督促辖内信用社对内、外部门检查发现的违规行为进行认真整改,并追踪检查。
(十二)负责指导、督促和检查相关部门有交易对手类非信贷资产重大风险预警的管理工作;组织上报重大风险预警报告,并及时发送相关部门落实有关要求。
(十三)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的非信贷资产的经营和管理职责适用本办法第十二条的规定。
第十四条 会计财务部门职责:
会计财务部门是非信贷资产的综合会计财务管理部门。
(一)负责按照财政部、人民银行和银监会有关规定,合理、科学设置各类非信贷资产会计科目,及时、准确进行帐务处理,真实、全面、准确地反映非信贷资产科目核算情况。
(二)负责制定非信贷资产会计核算制度,组织会计核算,实施会计监督。
(三)负责起草坏帐准备计提标准和管理办法;参与制定损失类非信贷资产核销的有关制度、操作规程。
(四)负责对非信贷资产会计核算真实性与准确性的监督、检查。
(五)负责配合各业务部门进行资产管理,根据需要向业务部门提供相关明细账页,协助业务部门查阅相关会计凭证。
(六)负责研究、制定未弥补历年亏损的消化措施。
(七)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的非信贷资产的经营和管理职责适用本办法第十二条的规定。第十五条 科技部门职责:
科技部门是非信贷资产管理的科技技术支持部门。负责非信贷管理相关软件的开发、培训、优化升级等技术性工作和系统维护、管理和技术支持;
第十六条 稽核审计部门职责:
负责对非信贷资产内控管理的规范性、风险分类的真实性、减值准备计提的合理性进行稽核审计检查并督促整改。
第十七条 监察部门职责:
对责任认定部门的责任认定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监督,并按照责任认定部门的责任认定意见牵头进行责任追究工作。
第十八条 法律部门职责:
负责对非信贷资产管理、处置和消化提供法律支持,归口管理非信贷资产诉讼工作。
第四章 非信贷资产监督与管理
第十九条 建立非信贷资产定期风险分类制度。每季后5日之前,各职能部门完成所经营管理的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初分工作,登记台账,并将风险分类初分结果及相应资料移送上级或同级风险管理部门;每季后10日之前,风险管理部门完成权限内的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认定审批和超权限的非信贷资产报送至有权审批认定的风险管理委员会或上级部门认定审批工作,并将最终认定审批结果及时向上报单位反馈;每季后13日前,各联社完成对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认定工作,并负责按有关规定向办事处报送汇总报表和资料;15日前,各办事处和省联社各业务经营管理部门向省联社风险管理部门报送辖内各联社和省联社本级的汇总报表。
第二十条 对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形态为正常或损失类,如基本情况未发生变化的,原则上半年进行一次风险分类审批认定;非信贷资产如遇重大风险事项,应实时分类,并按有关分类流程按季重新进行审批认定。
第二十一条 建立非信贷资产预警监测制度。风险管理部门在非信贷资产出现质量下降、损失扩大等现象或发生重大风险事项时,应及时出具预警通知书,要求经营部门采取必要措施,防止资产质量进一步恶化或损失扩大。对有额度控制的非信贷资产,还应提出调整有关授权意见,从额度控制上规避非信贷资产风险。第二十二条 建立非信贷资产风险分析报告制度。业务经营部门应按季分析职责范围内非信贷资产客户(有交易对手)的基本情况、市场及业务经营的变化情况等风险现状,并向风险管理部门提交非信贷资产风险状况季度分析报告;风险管理部门按季撰写非信贷资产总体风险状况分析报告,及时提出防范化解风险的措施和建议,统一对内对外报送。
第二十三条 建立和完善非信贷资产现场检查和稽核审计制度。风险管理部门对非信贷类资产风险分类的真实性、准确性进行现场检查;业务经营部门应根据相关制度对非信贷资产的经营管理进行日常检查和指导;稽核审计部门对非信贷资产进行专项审计。对现场检查和审计中发现的违规操作、管理不善、高估或低估风险等问题,检查部门应及时对被检查单位提出整改措施,责成其限时整改,并进行后续追踪。
第二十四条 风险管理部门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对非信贷不良资产进行责任认定工作。业务经营部门负责提供职责范围内需进行责任认定的项目名单,组织责任认定所需的有关资料并提出初步认定意见;风险管理部门审核并提出认定意见,报风险管理委员会最终审批;监察部门对责任认定的过程进行监督,并牵头进行责任追究工作。
第二十五条 省联社设立非信贷不良资产额下降考核指标,将非信贷不良资产的清收管理工作纳入不良资产考核中。具体考核指标为:
实际下降额=上年末非信贷不良资产余额-本年末非信贷不良资产余额-当年已在财务中消化了的非信贷不良资产(含核销和营业外支出消化两部分)-当年在联社内部账务转出的非信贷不良资产(含应收利息转催收利息)非信贷不良资产额下降实际完成率=实际下降额/计划下降额×100%(非信贷不良不降反升,则非信贷不良资产下降实际完成率统一规定为0%)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由XXX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负责解释、补充和修改。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实行。
农村信用社非信贷资产风险管理暂行办法 篇2
第一部分
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实施方案
根据省行《转发总行关于印发〈中国农业银行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农银鲁发[2005]53号)以及省行4月13日关于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会议要求,市行决定在全行范围内开展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为确保首次分类工作顺利进行,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的意义和目的
实施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是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全面加强非信贷资产管理的重大举措,也是适应外部监管的需要。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是非信贷资产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对于真实、全面、动态地揭示非信贷资产风险程度,引导非信贷资产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银行业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农业银行的综合改革已经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而要搞好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造,首要的和最基础性的工作就是要摸清家底。如果底数不清,就没有办法制定改革方案,也无法争取国家的政策支持,更谈不上取得市场的信任,农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就只能是纸上谈兵。根据总行、省行部署,我们这次在全行开展的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就是为了摸清家底,核实资产,澄清历史遗留问题,为股份制改造做好前期工作准备。同时,在同业竞争日趋激 烈的情况下,非信贷资金运用收益将成为农业银行至关重要的利润来源。加强非信贷资产的分类管理,将有助于实现全行收入的多元化。因此,不管是从农业银行改革的大局来看,还是从长远发展来看,实施非信贷资产分类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农业银行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管理办法》的核心是按照规定的风险分类标准,衡量非信贷资产的内在风险和真实价值,将非信贷资产按质量划分为不同档次。通过风险分类达到以下目标:
(一)真实、全面、动态地反映非信贷资产的质量,充分揭示非信贷资产的实际价值和风险程度。
(二)发现非信贷资产管理各环节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加强风险管理,压降非信贷不良资产,化解金融风险。
(三)为判断全行资产减值准备、呆账准备是否充足以及认定、核销非信贷资产的损失提供依据。
二、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的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的领导,确保分类工作的顺利进行,市行成立了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组成如下:
组 长:李长波 副组长:赵传敬
成员单位:资产经营部、公司业务部、机构业务部、个人业务部、房地产信贷部、农业信贷部、银行卡部、国际业务部、计算机管理部、计划财务部、信贷管理部、法律事务部、办公室、审计部、监察部、保卫部。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行资产风险经营管理部,办公室主任由资产经营部经理担任,办公室成员由各成员单位熟悉非信贷资产的业务骨干组成,专职负责非信贷资产的风险分类工作,成员 组成如下:李珺、张广春、陈秀和、刘金娥、韩朝晖、王 军(公司业务部)、任雷、王建国、范斌、万六宝、孔小勇、李强、王刚、王伟、张万宏、王真、王运才、孙东岳、齐明华、胡寿辰、王永山、洪兵。
三、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的部门分工
为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保证分类工作正常运行,现将部门分工明确如下:
(一)市行部门分工
1、资产经营部
(1)、负责牵头组织、指导、监督、检查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管理工作,负责对所辖和本级分类申报部门报送的非信贷资产的初分结果提出审查认定意见并组织提交资产风险管理委员会审议;负责对超权限的非信贷资产组织上报上级行资产风险管理部门审查认定;负责对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结果进行指导、监测、考核及检查。
(2)、负责报表汇总、审查、上报省行非信贷类资产风险分类相关资料。
2、计划财务部
(1)、负责市行本部银行存款、现金、贵金属、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存放同业款项、拆放同业、人民币存放联行款项、债券投资、委托贷款及委托投资、委托及代理资产业务和兑付国家债券本息款项、长期投资中正常性股权投资、买入返售证券、应收账款、待处理流动资产损失、固定资产净值、固定资产清理、在建工程、待处理固定资产损失、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应付福利费垫款、待处理房改资产等项目的初分、汇总。
(2)、负责向办公室、科技科、保卫科、审计部、监察部、各支 行等有关部门提供有关数据资料。
(3)、负责本职责范围内的对下指导。
3、国际业务部
负责全行外汇资金、存放同业款项(外币)、外汇交易及外币债券投资、外币存放联行款项、委托贷款或委托投资垫款等外币非信贷资产项目的初分、汇总。
4、办公室
(1)、协助计划财务部对市行本部及城区直管营业机构范围内待处理流动资产损失、固定资产净值、固定资产清理、在建工程、待处理固定资产损失、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待处理房改资产等项目的初分。
(2)、负责车辆等固定资产的初分。
5、法律事务部
(1)、负责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的授权审查。(2)、负责对权属不清的项目提供法律指导。
(3)、负责待处理经济纠纷案件垫款、垫付诉讼费的初分、汇总。
6、监察部
(1)、负责对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中违规责任的处理。(2)、负责本部门职责范围内待处理案件垫款的初分。
7、保卫部
(1)、负责本部门职责范围内待处理案件垫款的初分。(2)、协助计划财务部对市行本部及城区直管营业机构监控设备的初分。
8、计算机管理部(1)、负责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的技术系统支持及维护。(2)、协助计划财务部对市行本部及城区直管营业机构相关固定资产项目(电子设备等)的初分。
9、审计部
(1)、负责对全行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的真实性、合规性进行审计。
(2)、负责对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中损失类非信贷资产进行责任认定。
(3)、对损失类非信贷资产作出审计结论。
(4)、负责对《中国农业银行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认定表》签署(出具)审计意见,并签字盖章。
10、信贷管理部、机构业务部、公司业务部、个人业务部、银行卡部负责各职责范围内的对下指导。
(二)支行部门分工
1、计划财务部
(1)、负责牵头组织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管理工作。
(2)、负责支行辖属银行存款、现金、贵金属、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存放同业款项、拆放同业、人民币存放联行款项、债券投资、委托贷款及委托投资、委托及代理资产业务和兑付国家债券本息款项、长期投资中正常性股权投资、买入返售证券、应收账款、待处理流动资产损失、固定资产净值、固定资产清理、在建工程、待处理固定资产损失、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应付福利费垫款、待处理房改资产等项目的初分、汇总。
(3)、负责向办公室等有关部门提供有关数据资料。
2、资产经营部
(1)、负责指导、监督、检查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管理工作,负责对所辖和本级分类申报部门报送的非信贷资产的初分结果提出审查认定意见并组织提交资产风险管理委员会审议;负责对超权限的非信贷资产组织上报上级行资产风险管理部门审查认定;负责对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结果进行指导、监测、考核及检查。
(2)、负责报表汇总、审查、上报市行非信贷类资产风险分类相关资料。
3、办公室
(1)、协助计划财务部对支行及营业机构范围内待处理流动资产损失、固定资产净值、固定资产清理、在建工程、待处理固定资产损失、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待处理房改资产等项目的初分。
(2)、负责车辆等固定资产的初分。
4、信贷管理部
负责待处理以前担保及信用证垫款的初分、汇总。
5、机构业务部
负责本部所辖客户应收利息的初分工作。
6、公司业务部
负责本部所辖客户应收利息的初分。
7、个人业务部
负责本单位所辖客户应收利息的初分。
四、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的对象、范围、方法及有关说明
(一)分类工作的对象及范围
非信贷分类工作的对象是全辖各级经营单位,范围是2004年12 月31日时点的全口径非信贷资产项目。
(二)分类方法
对照《中国农业银行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管理办法》,将非信贷资产划分为三大类,一是可直接认定为“正常”类的资产,如现金、存放中央银行款项等科目。
二是可直接认定为“损失”类的资产,如待核销呆账利息、待处理流动资产损失、待处理固定资产损失、待处理抵债资产损失、未弥补亏损和应付福利费垫款等科目。
对以上两类直接按科目抄列清单,直接认定,无须有关背景资料。三是存在多个风险类别的资产,须逐笔抄列清单,重点认定,并须相关背景资料。
(三)有关说明
1、清理核对。对非信贷资产按会计科目进行逐项清理,检查业务处理的合规性。即资产项目是否有对应的会计科目进行反映和记录,有无在账外记录未并入账内现象;是否按规定对非信贷资产进行核算和反映,有无故意违反会计制度、隐瞒资产性质乱用会计科目的现象;有无未经审批随意列账或进行违规处臵等现象;各类非信贷资产账账、账表、账款、账实、账据是否相符。
2、收集整理档案资料,检查手续的完备性。按照相关资产项目的管理规定,检查要素是否齐全,手续是否完备,档案是否完整。对应实行风险分类的资产全面收集整理、补充完善档案资料,并按项目或户建档,撰写背景资料。对缺少证明资产合法性和形成不良的文件资料的,要查明原因,并做出特别说明。
3、对需要确定可变现净值的实物资产完成尽职调查,在市场调查、交易管理机构咨询等方式中选取最优途径确定资产的可变现净值,确定损失率。
4、按照《中国农业银行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管理办法》规定的分类方法进行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认真填制工作底稿、分类认定表,按户逐笔进行认定。要注意对损失类资产逐笔研究审定,分析损失原因,坚持标准,真实反映。
5、背景资料的填写。要分不同资产类别填写资产基本情况、风险分析及初分结论。对某些资产,如“存放同业款项”和“拆放同业”中的“待处理同业拆借垫款”,“应收及预付账款”中的“(表内)应收利息”、“其他应收款”、“待处理案件纠纷垫款”,“长期投资”中的“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清理”,“其他非信贷资产”中的“待处理抵债资产”、“待清理信托资产”、“待清理接收资产”等各种大类项目,在逐笔分类的同时,还要有总体评价和处臵建议。
五、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的工作步骤及时间安排
全行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分为动员与学习、初分认定、审查审批、台帐报表汇总、总结上报五个阶段进行,实施时间为4月21日至5月15日。
(一)动员与学习。
4月21日,市行召开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动员实施大会,由市行领导作重要讲话,4月21日至22日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学习总行分类办法、市行分类工作实施方案,参会人员:市行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人及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各支行分管财务的副行长,计财部、资产经营部经理。
(二)初分认定。
1、归集整理档案资料。各部门、各支行及各城区直管营业机构要按照本办法的规定,收集、整理业务档案资料,做好初分准备工作。
2、核对会计核算科目。分类人员要会同会计人员核对每笔业务的实际核算科目,核对总账与分户账、账账、账表等,并经财务会计部门盖章确认(在工作底稿上盖章)。对需要确定可变现净值的实物类资产进行调查,对背景资料进行分析。
3、初分。在归集整理档案资料和核对会计核算科目的基础上,进行风险分析,估算预计损失率,撰写背景资料,填写分类工作底稿,确定初分结果,同时填写《风险分类认定表》,明确分类理由和依据。
各部室以资产项目管辖确定具体分管部门,实行条条管理,按科目汇总核对数据,搜集整理初分资料和认定表,分资产项目按部门分科目汇总后,报资产经营部(支行)初审。
4、初分时间为4月23日至4月28日。
(三)支行初审、审查、审议、审批、上报。
1、初审。各分工部门分别资产项目将分类认定表、背景资料和附件材料送资产经营部初审。资产经营部对资料分类准确性进行审查并签署意见,报资产风险管理委员会审议。
初审不同意,资产经营部签署意见后将申报材料退回申报部门。申报部门应按照初审意见,对不符合分类要求的分类资料和信息进行补充完善。
初审时间为4月29日至4月31日。
2、支行审议。审批权限内的分类认定,由资产风险管理委员会按照议事规则及时对资产经营部提交的审查意见进行审议。审议未通过的项目,发回审查部门、申报部门补充资料后复议。
审议时间为5月1日至5月3日。
3、支行审批。对权限内的分类认定,由行长或经授权的主管副行长在分类认定表上签署审批意见。
审批时间为5月4日至5月5日。
4、上报上级行。对超本行权限的上报上级行审查、审批。上报时间为5月7日。
(四)审计
审计部门进行真实性、合规性审计,出具审计结论、责任认定及处理意见,审计时间为5月8日至5月11日。
(五)市行审查、审议、审批
市行资产经营部对市行本部及超支行权限的进行审查,审查时间为5月8日至5月11日。5月12日市行资产风险管理委员会审议,审批。经有权审批人审批后,下达批复。
(六)台帐、报表汇总(5月13日-15日)。
各级行非信贷资产经营管理部门要根据审批结果和上级行的批复,确定分类结果,及时登记台账。并将《中国农业银行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汇总表》及本单位的总结分析一并上报市行非信贷类资产风险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七)总结上报。
5月16日至20日,市行风险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全行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进行汇总整理,撰写总结分析,上报省行。同时,针对分类中发现的问题,拟定措施,加强管理,化解风险,全面提高非信贷资产管理水平。
六、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权限
1、风险类别为正常、关注类的资产,由经营行直接认定。
2、风险类别为次级、可疑类的资产和损失金额在500万元(含)以下的损失类资产,由市分行认定。
3、损失超过500万元的上报省行审批。
七、工作要求
(一)严格按照《中国农业银行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管理办法(试行)》的有关标准及操作规程规范操作、稳步实施,不得违规或逆程序操作,不可自定标准、自定办法。
(二)及时将分类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出现的情况向市行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领导小组办公室反映。
(三)如实反映分类结果,不得瞒报或随意调整分类结果。
(四)加强分类档案资料管理,做好分类数据的保密工作。
第二部分
理顺对非信贷资产管理的认识
要做好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必须首先弄清非信贷资产的概念,统一对非信贷资产的认识,理顺非信贷资产的管理。
一、统一对非信贷资产的认识
(一)找准问题,认清差距。长期以来,由于历史、管理和习惯等原因,银行对信贷资产以外总量巨大、性质各异、内容繁杂的一大块资产一直未形成一个统一的称谓,也未实现统一的管理,非信贷资产管理状况既明显落后于信贷管理,也不符合我行改革发展的需要。从我行非信贷资产的管理现状看,目前认识上的主要问题是突出表现为 “乱、散、差”三方面:首先,认识比较“乱”。①概念乱,提法多,称谓不统一。信贷资产之外,“其它资产”、“待清理资产”、“待处理资产”、“非生息资产”、“接收资产”、“投资性资产”、“抵债资产”等各种概念和提法都有,难以区分,容易混淆;②内容乱,项目多,种类杂。非信贷资产犹如一个大筐,数量巨大、种类繁多、内容复杂,我行全口径统计项目有18类,高风险统计项目有12类;③资产形态乱。现金、贵金属、银行存款、存放款项、应收账款、投资、买入返售证券、抵债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待清理资产等各种形态均有,且有形和无形、实有和递延兼备。其次,管理比较“散”。①业务散。存放类、拆借类、应收类、投资类、回购类、以资抵债类、接收类、待清理类等各种业务均有,且涉及多个部门;②科目散。业务散必导致科目散,如按2004年银监会要求核查统计,非信贷全口径18类及高风险12类所归属之一、二级会计科目分别多达百个以上,业务散乱及科目零乱可见一斑;③信息“散”。业务散、资产散、科目散必带来信息散,因为无统一、规范的会计科目体系,无科学、合理的信息管理系统,必缺少强有力的电子化支撑,必造成信息采集方式差、处理成本高、使用效益低的不利局面;④管理散。职责散则必带来业务散,必导致“群龙戏水、各司其务”的局面,必带来“资产散”的结果。非信贷资产既有认识上的“迷点”、“乱点”,必存管理上的“盲点”、“盲区”。一是从管理现状看,缺乏集中、统一。非信贷资产管理的确是目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和急需加强的内控部位;二是从操作方式看,需要严格、规范。第三,质量比较“差”。①全行非信贷资产中,不良资产主要集 中在“应收账款”及诸多“待清理资产”、“待处理资产”、“抵债资产”等项目。且损失比较大。需要指出的是:近年来,我行为提高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加快向现代商业银行转轨,逐步注重和加强对非信贷资产的管理,努力压缩无效资金占用,优化资产结构,降低经营风险,减少资产损失。2003年初,总行(资产负债管理部)下发《中国农业银行非生息资产管理试行办法》(农银发[2003]149号),将资产负债表中信贷资产以外“不直接产生收益,在业务经营活动中占用资金的资产”明确为“非生息资产”,基本涵盖了除投资类生息资产以外的其它非信贷资产,对管理对象、管理原则、职责分工、核算科目、分类指导、组织实施及检查考核等方面做出规定,对“合理非生息资产”和“不合理非生息资产”分别确定“总量控制,优化结构”和“清降压缩,实时消化”的管理原则,并开展了系统清理并制定了压降计划。虽然我行对非信贷资产管理的有关措施,与银监会监管要求及目标还存在较大差距,但该办法的出台标志着我行在非信贷资产管理方面向前迈进了一步。(二)明确概念,统一认识。
以2003年银监会成立后对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非信贷资产管理的专项核查及现场检查为标志,对商业银行非信贷资产的认识真正得到统一。去年以来,各行高度重视非信贷资产管理,极为关注非信贷不良资产的清理处臵,特别是为了加快股份制改革及上市步伐,纷纷加大对损失类非信贷资产的拨备核销力度,加快非信贷不良资产的清理处臵步伐,提升非信贷业务的整体管理水平。
目前,银监会的规范提法是:按照资产的性质,将银行全部表内资产 划分为信贷资产和非信贷资产。即资产负债表中,除了信贷资产以外,其余资产全部归入非信贷资产范畴,一律统称为“非信贷资产”。据此,非信贷资产是商业银行总资产的有机组成部分,非信贷资产管理及风险监控成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
二、目前全行非信贷资产管理现状及主要存在问题(一)全行非信贷类资产管理的规章制度建设情况。
2004年2月之前,全行非信贷资产管理基本上处于“分散管理,各自为政”的局面,资产负债管理部、财务会计部、国际业务部、信贷管理部、资产风险管理部、法律事务部、审计局、保卫部等有关部门在认真执行国家和监管部门有关政策规定的同时,根据各自管理需要,先后制定了非信贷资产有关项目的规章制度,据去年核查时不完全统计,累计有80多项,内容涵盖了非信贷资产的大多数项目。主要制度概述如下:
1、在非信贷资产的集中管理方面:总行(资产负债管理部)制定《中国农业银行非生息资产管理试行办法》,将资产负债表中信贷资产以外“不直接产生收益,在业务经营活动中占用资金的资产”明确为“非生息资产”(基本涵盖了除投资类生息资产以外的其它非信贷资产),并对“非生息资产”的管理对象、管理原则、职责分工、核算科目、分类指导、组织实施及检查考核等方面做出了规定。近期,总行资产负债管理部建议:将《中国农业银行非生息资产管理试行办法》与我部积极制定下发的《中国农业银行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管理试行办法》合并,将非生息资产管理移交资产风险管理部管理,为实现全行非信贷资产的统一管理创造条件,也使全面加强非信贷资产风险管理成为 可能。
2、在非信贷资产的财务管理方面:总行(财务会计部)制定《中国农业银行财务管理制度》,对资本金、现金资产、证券资产及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递延资产)、资产多缺处理等非信贷资产作出明确规定;制定《中国农业银行现金业务操作规程》、《中国农业银行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中国农业银行车辆管理暂行规定》及《中国农业银行基建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现金、固定资产及在建工程管理等操作程序;下发《关于金融企业住房改革若干财务问题的补充通知》,对待处理房改资产作出补充规定。
3、在资金营运管理(含现金和银行存款、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存放同业、存放联行款项、拆放同业等)方面:总行(资产负债管理部)制定《中国农业银行资金营运管理制度》、《中国农业银行(人民币)资金营运计划管理办法》、《中国农业银行资金调度调剂管理办法》,对全行资金营运管理(含存放同业、拆放同业等)作出规定。此外,总行(国际业务部)制定《中国农业银行外汇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及《中国农业银行外汇交易操作规程》,加强对外汇资金及外汇交易的管理。
4、在应收账款管理方面:除了认真执行《财政部关于调整金融企业应收利息核算办法的通知》和《财政部关于缩短金融企业应收利息核算期限的通知》,总行(财务会计部)制定《中国农业银行应收账款融资业务管理办法》、《中国农业银行应收利息核算办法》、,规范了应收利息的管理;总行(法律事务部)制定《中国农业银行经济纠纷案件管理制度》,加强经济纠纷及案件管理诉讼案件管理,严格执行经济纠纷案件报告制度,对垫付的诉讼费实行台帐管理并加强检查。
5、在投资管理方面:总行制定《中国农业银行财务管理制度》、《中国农业银行外币债券投资管理暂行规定》及《中国农业银行准备金管理办法》,规范对资本金、证券资产及投资、投资收益、外币债券投资及准备金等管理。
6、在担保及信用证业务管理方面:总行(信贷管理部和国际业务部)制定《中国农业银行国内担保业务操作规程》、《中国农业银行对外提供外汇担保管理办法》、《国内信用证结算办法》,加强境内外担保和信用证业务管理。
7、在抵债资产管理方面:总行(资产风险管理部)制定《中国农业银行抵债资产管理办法》,规范了抵债资产的接收、管理和处臵工作程序。
8、在委托贷款及委托投资管理方面:总行制定《中国农业银行委托贷款管理办法》,总行(财务会计部)制定《中国农业银行代理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销售业务会计核算办法》、《中国农业银行代理银行间债券市场买卖会计核算暂行办法》及《中国农业银行代理黄金交易资金清算业务会计核算办法》等,加强对委托贷款及委托投资业务的核算管理。
9、在非信贷资产的内部控制方面:总行(审计局)制定《中国农业银行内部控制综合评价办法》、《中国农业银行稽核审计工作暂行办法》、《中国农业银行审计处罚处理暂行规定》,总行(法律事务部)制定《中国农业银行员工违反规章制度处理暂行办法》,总行(监察部)制定《中国农业银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施办法》,总行(保卫部)制定《中国农业银行安全保卫责任制暂行规定》,规范内部控制工作 程序,加强内控管理成效。
10、在非信贷资产损失核销方面:总行(资产风险管理部)制定《中国农业银行呆账准备提取及呆账核销管理办法(试行)》,总行(财务会计部)制定《中国农业银行经济损失核销管理办法》。(二)目前全行非信贷资产的管理分工。
1、资产负债管理部门:负责全行(人民币)资金营运管理(含现金、贵金属、银行存款、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存放同业款项、拆放同业、买入返售证券等)及投资管理(负责全部债券投资管理和正常类股权投资管理)等项目管理;参与未弥补亏损的消化。
2、财务会计部门:负责现金、银行存款、存放联行款项、待处理流动资产净损失、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递延资产管理、待处理房改资产、应付福利费垫款等项目管理;参与未弥补亏损的消化及应收账款管理;参与非信贷资产损失的核销。
3、国际业务部门:负责外汇资金、外汇交易及外币债券投资的管理;负责世行、亚行等委托贷款的管理;负责世行、亚行等委托贷款垫款及外汇担保、信用证垫款的清收保全;负责对境外机构非信贷资产风险管理的管理和指导。
4、信贷管理部门:负责待处理担保及信用证垫款管理,参与应收账款中应收利息等管理。
5、农业信贷部门:负责对人行及农发行划转的专项贷款本息的管理。
6、机构业务部门:负责代理类业务的管理。
7、资产风险管理部门:负责风险性股权投资、地方企业债券投资(职 责有,目前暂为正式接管)及自办实体投资的清理处臵;负责待处理抵债资产的接收、管理及处臵;参与应收账款中应收利息等清收处臵;负责非信贷不良资产形态认定及办理损失核销。
8、法律事务部:负责应收账款中待处理案件纠纷垫款项下的“垫付诉讼费”项目的管理;负责涉及非信贷资产的经济纠纷案件管理及提供必要的法律支持。
9、监察部门和保卫部门:负责待处理案件纠纷垫款中“待处理案件损失”的项目管理;负责 经济案件中抓追逃、抓结案、抓挽回损失的工作。
10、审计部门:负责对全行非信贷资产管理的真实性、合规性、有效性及执行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情况进行审计。(三)我行非信贷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概括起来,我行非信贷资产管理中目前存在“重信贷资产管理,轻非信贷资产管理;重部门分散负责,轻全行统一管理;重正常资产的常规管理,轻风险资产的清理处臵等现象。
1、去年自查时发现、总结的问题。在去年上报银监会的《自查报告》中,归纳、总结了以下问题:①缺乏明确的政策、制度及统一管理。由于监管部门及我行非信贷资产管理政策制度的缺失及管理不到位,我行对非信贷资产的认识水平、清理摸底、监测分析、有效处臵及评价考核方面存在不足。②风险管理薄弱。全行的非信贷资产风险预警及化解意识急需加强,缺乏对非信贷资产风险管理的系统研究,缺乏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标准及风险形态认定、调整的申报、审批机制,非信贷不良资产的系统清理和清收处臵明显滞后。③会计核算问题。尽管总行对非信贷资产有关项目的会计科目及核算有明确规定,但境内一些分支机构中较多存在会计科目使用不准确、不统一等现象;境外机构会计科目设臵及核算尚未统一,境内外并表尚有困难。④电子化建设问题。非信贷资产管理与信贷管理的电子化建设相比差距较大,风险分类及电子化建设的基础工作有待加强。⑤内控机制还很薄弱,责任未落实,处罚不到位。主要是缺乏规范的制度约束和内控机制的薄弱,也集中反映了非信贷资产的审计制度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非信贷资产的专项审计的密度、频率和质量有待提高。
2、银监会现场检查查出的问题。银监会在去年对我行进行了现场检查,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问题:①损失较大。②内控制度和管理不完善。③违规问题较多。④抵债资产问题较大。⑤对历史遗留问题不重视,清收不落实。⑥固定资产管理不严,账实不符,账外资产未及时清理。⑦待处理房改资产反映不真实。
三、非信贷资产风险成因分析
(一)宏观层面分析。从国家政策、市场环境及农行体制改革看:我行非信贷资产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受历史原因和国家宏观调控等政策的影响形成的风险。随着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农行作为一家对新中国经济发展有深远影响并做出重要贡献的老牌国有商业银行,经历重大的角色转变,即从国家计划经济的政策调控枢纽之一,逐渐转化为以市场机制为导向、按现代企业制度规范运作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国家每一次经济政策的调整,都在农行留下一道又一道深刻的历史痕迹,形成越来越沉重的历史包袱,多年积淀下来各种政策性风险必然在农行的非信贷资产中得到集中反映。如农行在改革开放前及作为国家专 业银行时期发放的不少政策性支农贷款形成不良,农发行及人行划转的专项贷款几乎全额形成不良,人行资金市场及融资中心撤销后未归还的会员基金及未偿还的农行拆借款形成一些风险,因国家整顿金融秩序而关闭的大量非银行金融机构给农行造成较多不良,职工住房分配体制改革后承担了待处理房改损失,上述因素不仅严重影响了农行信贷资产质量,也衍生了大量的非信贷资产风险,形成了较多挂账待处理资产,给农行带来较大损失。
二是受市场竞争和自身财力限制的双重挤压形成的风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逐步实施改革开放政策,金融业务逐年放开并逐步以市场化运作,使农行日益感到金融竞争的严重压力,农行必须加大必要的投入才能改变形象(如门面装潢、微机、电子网络的投入),与轻装上阵的股份制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全面展开激烈竞争。但由于农行处于国家银行向专业银行、商业银行的转轨阶段,国家的宏观监管和农行自身财务管理都不可能很快与金融市场竞争的要求相适应。在双重挤压下,农行要生存和发展,必然要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必然会形成相应的财务包袱。随农行的管理不断规范和逐年消化,这种财务包袱形成的非信贷资产需经过多年的发展才能逐步加以消化。
三是由于自身不规范经营、帐外经营、违规违法经营形成的风险。伴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农行也经历了一个从幼稚到成熟、从弱到强的成长过程。特别是改革之初~宏观调控前的一段时期,由于对改革政策的理解偏差,受社会不正常经济现象的误导及盲目跟风,对自身经营效益的过分追求,或片面顾及农行及信用社职工的收入,不少基层分支机构通过大办自办经济实体、大兴高息融资拆借、大搞违规 及账外经营形成了大量呆账,转化为非信贷资产风险。同时,还有少数农行员工经不住市场经济的考验,道德沦丧,腐败变质,为谋取个人私利,臵农行利益于不顾,大搞违法违规经营,发生了不少经济案件,给农行造成了较大损失。
四是由于社会信用环境劣化及信贷资产质量下降衍生的风险。由于农行历史上一直扮演国家政策性银行角色,也承因此接了大量的老企业的贷款,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社会公众的信用意识及诚信建设未能与社会经济结构的改变协调发展,加之目前诚信机制及监管主体的缺失,致使当前的社会信用环境处于一个相对劣化状态。尤其表现在一些企业借改制之机悬空、脱壳,逃废银行债务,不少地方政府甚至包庇、纵容及支持企业的逃废债行为。农行为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必须通过依法诉讼清收保全信贷资产,或通过采取以资抵债等变通的方法清收贷款本息。由于种种原因,“执行难”已成为困扰社会的一大顽症,赢官司不赢钱已司空见惯,银行被迫垫付大量诉讼费,以及通过以资抵债方式接收不少欠贷企业的劣质资产,衍生出新的非信贷资产风险,也潜在着更大的处臵损失。
五是由于农行历次体制变革形成的风险。①农行历史上经过多次与人行的分合变换,由于管理和交接衔接的原因,一些原始资料不尽齐全,形成非信贷资产的风险,最早的可追溯到改革开放前。如委托放款由于经过多次分合,委托款项来源、定向、全权委托性质均难以查考,尤其是人农两行分家,从人行划入的老委托放款部分借据不全等。②1994-1999年的经历的“分、撤、脱、剥”改革(指农发行分设,系统信托公司撤销,信用社与农行脱钩及向长城资产管理公司剥 离不良资产),衍生出新的非信贷资产风险。如农发行划回的专项贷款,几乎全额转为不良;系统信托公司撤销,形成的“待清理信托资产”全额为可疑类以上;信用社与农行脱钩,形成为数较多的“待处理同业拆借垫款”及“诉讼费垫款”;剥离不良资产过程中及行司之间的经济纠纷,又衍生“未剥离表内利息”、“有问题”剥离项目、“投资划转退回项目”及“已剥离债权的诉讼费垫款”等新的非信贷资产风险。
(二)微观层面分析。从业务操作情况看:除了一些纯粹的非信贷资产项目风险由自身形成外,还有不少非信贷资产则是由于信贷资产发生风险及表外业务发生事实垫款风险后转移而来。
1、内生性风险。一些纯粹的非信贷资产项目风险均属自身形成。
2、转移性风险。一些与信贷资产及表外业务有关的项目则是由信贷资产及表外业务的风险转移而来。①信贷资产风险转移项目:应收账款中的“表内应收利息”、“待处理案件纠纷垫款”;其他非信贷资产中的“待处理抵债资产”、“待清理接收资产”。②表外业务风险转移项目:“待处理以前担保及信用证垫款”、应收账款中的“待处理案件纠纷垫款”。
第三部分 银监会的主要监管要求
一、监管目的。全面掌握国有独资商业银行非信贷资产的总量、结构和风险状况,摸清底数,进行监测考核提供依据,督促各行加强 对非信贷资产的内部控制和管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二、监管内容。按照《银监会关于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非信贷资产及其损失情况进行检查的通知》(银监通[2003]1号)及《银监会关于报送2004年有关统计报表的通知》(银监发[2004]2号)要求,主要监管以下内容:
(一)非信贷资产总量、结构和预计损失情况。
1、非信贷资产总量、结构和地区分布情况。
2、评估非信贷资产的风险状况及预计损失。
(二)非信贷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情况。监管各行非信贷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审慎性以及执行情况。
1、是否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要求,制定了涵盖境外机构的非信贷资产尤其是非信贷风险资产的管理规章、制度和办法;
2、各行总行的非信贷风险资产监测是否涵盖了境内外分支机构,并明确划分了内部管理部门承担的非信贷资产管理职责;
3、是否制定了新增非信贷风险资产进账审批办法;
4、是否制定了对垫款、其他应收款项等各类挂账、待清理资产进行检查、清理、处臵的办法和措施;是否制定了有关非信贷资产损失消化计划,执行情况如何;
5、内部审计对非信贷资产的审计范围和充足性如何;
6、是否存在内部控制关键环节上的漏洞;
7、各项内部控制制度在操作上是否得以有效执行;
8、对因违法、违规、违纪行为造成非信贷资产损失相关责任人是否追究责任。(三)非信贷资产相关业务处理的合规性。
1、是否所有的非信贷资产项目均有明确的对应账户进行反映和记录,有无仅在账外记录未并入账内现象;
2、是否按规定对非信贷风险资产进行核算和反映,有无故意违反会计制度、隐瞒资产性质乱用会计科目、账外核算的现象,有无未经审批随意列账或进行违规处臵等现象;
3、各类非信贷资产账账、账表、账款、账实、账据是否相符。
三、统计要求
(一)报表内容。根据《银监会关于报送2004年有关统计报表的通知》(银监发[2004]2号)规定,今年起,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非信贷资产情况统一按“[542]表”填报。
总行在《关于执行2004年银监会统计制度等有关事项的通知》(农银办发[2004]81号)中,明确了“报表形式、报表内容、指标说明及填报部门”。
(二)数据来源。来源于基础的业务状况表,并于资产负债表保持高度一致。
(三)会计科目。按照财政部及各行总行规定的会计制度和会计科目核算。
四、分析方法
银监会在2003年《国有独资商业银行非信贷资产检查实施方案》中,对非信贷风险资产质量提供了具体分析方法。
(一)分析方法。按照非信贷风险资产的特性不同,对十二类高风险非信贷资产质量可采取以下不同分析方法:
1、直接认定法:指对已经发生且确认无法收回,应计入而未计入当年损益,仍以资产形式存在的部分,直接认定为损失的分类方法。
2、权益法:根据投资方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变动情况,对投资损失进行估算的方法。主要用于投资类资产,在无法及时获得投资单位有关经营信息时,结合使用风险分类法。
3、风险分类法:以风险为基础,同时参照高风险非信贷资产账龄及其他相关信息进行分类的方法。主要是对有交易对手、存在信用风险的非信贷资产,根据交易对手的财务状况、现金流量等相关指标进行量化分析,结合其履约意愿、信用记录、偿还的法律责任和银行资产管理等非财务因素,分析其履约能力和意愿及其他信息,从定量和定性方面综合评价其风险状况和预计损失程度,合理划分风险类别。
十二类高风险非信贷资产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其中正常类垫款预计损失率为0,关注类垫款预计损失率为2%,次级类垫款预计损失率为25%,可疑类垫款预计损失率为50%,损失类垫款预计损失率为100%。其中后三类合称为不良非信贷资产。
正常:在可预见的将来,没有足够理由怀疑资产会发生损失。
关注:尽管资产目前没有发生损失,但存在一些可能造成损失的不利因素。
次级:资产可能形成一定损失,但损失较小,预计损失率小于30%。
可疑:即使采取措施,资产也肯定要形成较大损失,预计损失率为30%(含)-90%(含)。
损失: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资产 或权益仍然全部损失或只能收回极少一部分,预计损失率90%以上。
4、可变现净值法:指以高风险非信贷资产账面价值,扣除其可变现净值后的差额部分作为预计损失的分类方法。可变现净值大于账面价值时预计损失为0。可变现净值是指以高风险非信贷资产估计售价减去估计的处臵费用以及相关税金后的金额。
5、专家判定法:是指以高风险非信贷资产实际情况为基础,经过综合研判确定预计损失的方法。(二)各种分析方法的适用范围。
1、采用直接认定法的项目:包括已批准或确认为损失但尚未核销的非信贷损失挂账项目,如2000年以前存量表内应收利息、待处理房改损失、未分配利润亏损挂账、应付福利费红字垫款、待处理以前并账亏损挂账、待处理城信社资产与负债差额等各类损失。这类项目均按账面余额的100%确认预计损失。
2、采用权益法的项目:包括待清理长期投资、委托持股(非剥离债转股)等有关股权投资项目或委托投资垫款等。
3、采用风险分类法的项目:包括待处理案件纠纷垫款、待处理其他应收款、待清理拆放同业、待处理以前担保及信用证等业务垫款、待清理债券投资、委托贷款垫款,以及待清理城信社信贷资产和人行转来企业贷款本金等有交易对手的项目。
4、待清理城信社信贷资产、待清理信托资产和待清理自办公司资产或其他非信贷资产项目中,涉及贷款、借款、股权投资、债券投资等不同性质的资产,分别采取对应分析方法,按对应前述有关分类标准确定预计损失。
5、采用可变现净值法的项目:主要涉及抵债资产中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计算机软件等)和其他实物资产。
6、上述1至5以外的某些项目,若情况复杂、资料不全、信息有限,不能直接认定或采用权益法、风险分类法等确认损失的,采用专家判定法,经过综合分析研判确认预计损失。
五、监测考核
根据《银监会关于加强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不良资产监测和考核的通知》(银监发[2004]7号)中《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监测和考核暂行办法》,作如下监测考核。(一)主要内容。包括不良资产的监测、分析、考核,数据、资料来源及分析、考核报告的上报时间,不良资产管理及监管责任等。(二)考核评价。主要指标是“商业银行非信贷资产质量进步度”,且既有“进步度横比”,也有“进步度纵比”。
第四部分
中国农业银行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管理办法
(见文件)
第五部分
全行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需要统一的几个问题
一、部分项目的界定或认定。
1、帐外固定资产;除781、782科目外,在其它科目列支购臵的固定资产。包括递延资产中未经批准列支购臵的固定资产。认定时一 律按实物现状或帐内固定资产认定标准认定。
2、房改资金和买断工龄垫款;房改资金垫款主要指交房改办未返还的部分;买断工龄指未消化的部分。认定标准统一按帐龄划分,凡超过181天至360划分为可疑。
3、递延资产。总行办法第二十三条第三项规定:递延资产中应摊未摊的部分,至少划分为可凝。但未规定摊销期是否满,在认定中难以把握,因此统一规定:应摊未摊的部分全部认定为可凝。
二、扎差科目的认定。
扎差科目主要涉及存放联行、委托投资及委托贷款、应付福利费垫款、亏损挂帐、其它非信贷资产。认定时按资产方余额全额认定。
三、统计口经。
汇总表帐面余额以2004年底本外币合计会计报表数为准,凡涉及扎差科目汇总时,只统计后三类,正常和关注不作统计。如后三类大于报表数的另附说明。
四、关于错用科目问题
此次分类前暂不作调整,待分类结束后按规定该调整的调整,对超权限或规定的不能调整的,以二级分行为单位写出专题报告,报省分行会计处集并研究答复。
五、关于长期国债投资科目中存的问题
对长期国债科目中,已到期国债,本息省分行已全额下划,仍有垫付的,必需组织力量彻底查清。
六、建立台帐问题。
分类结束后,经营行和管理部门都要按规定建立台帐。要求:可参 照信贷五级分类台帐的建立。
七、需上报材料、报表及要求
1、汇总表(总行格式)。要求本外币合并数据。另外需上报一份扎差前汇总表(即基础表)。
2、分类报告。内容;①分类前后非信贷资产状况,包括总量、结构、占比。②对照分析,具体到每类或每个项目,说明其升降原因。
3、损失类报告。(附认定材料、风险委员会投票结果、会议纪要及其它有关附件材料)要求:对形成损失的原因要认真分析,一是要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进行宏观分析;二是要从管理和操作风险进行深刻剖析;三是要从能力风险和道德风险两方面进行分析。
农村信用社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 篇3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全省农村信用社个人贷款业务管理行为,加强个人贷款业务审慎经营管理,促进个人贷款业务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国银监会《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各县(区、市)农村信用联社、农村合作银行。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个人贷款,是指农村信用社向符合条件的自然人发放的用于个人消费、生产经营等贷款。个消费贷款主要包括房屋装修、购买各类大额耐用消费品、子女婚嫁、个人按揭住房、个人自用车等个人生活消费贷款。个人生产经营贷款主要包括个人商用房贷款、个人商用车贷款、农户生产资料、个体工商户等贷款。
第四条 本办法所指借款人是指在中国境内有固定住所,具有当地常住户口,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
第五条 各县行社要根据每一种个人贷款品种,制订贷款管理制度,制定相应操作规程,明确相应贷款对象和范围,实施差别风险管理,实现贷款全流程管理机制。
第六条
个人贷款用途应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和国家有关政策,各行社不得发放无指定用途的个人贷款。各行社应加强贷款资金支付管理,有效防范个人贷款业务风险。
第七条 各行社应建立借款人合理的收入偿债比例控制机制,结 合借款人收入、负债、支出、贷款用途、担保情况等因素,合理确定贷款金额和期限,控制借款人每期还款额不超过其还款能力。
第二章 贷款条件
第八条 申请个人贷款的借款人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借款人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二)贷款用途明确合法;
(三)贷款申请数额、期限和币种合理;
(四)借款人具备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
(五)借款人信用状况良好,道德品质良好,遵纪守法,无重大不良信用记录;
(六)具有稳定的经济收入,具有按期偿还贷款本息的能力;
(七)在农村信用社开立活期存款账户,能提供农村信用社认可的有效保证、抵(质)押担保。
(八)贷款人要求的其他条件。
个人生产经营贷款,除符合上述条件外,不得用于以下用途:
(一)不符合国家产业和环保政策的生产经营活动;
(二)已列入我行社限制类、淘汰类客户的经营;
(三)资本市场投资;
(四)清偿不良金融债务。
第三章 受理与调查
第九条 农村信用社受理客户申请后,应于不超过三个工作日 内对客户进行尽职调查。借款人提出贷款申请并提供以下资料:
(一)借款人如实填写的个人贷款申请表;
(二)借款人有效身份证件(指居民身份证、户口簿等);
(三)农户贷款要求提供家庭财产情况说明;城镇居民的借款人及其配偶所在工作单位或居民委员会出具的合法稳定收入证明或收入说明;
(四)财产共有人的有效身份证件及复印件;
(五)以保证形式担保的应提供保证人资信证明和保证人同意担保的证明文件;
(六)以抵押、质押形式担保的,应提交抵(质)押物清单和有处分权人同意抵(质)押的证明、抵押物所有权或使用权证书、质物权利凭证、资产评估报告、必要的保险证明;
(七)需要提供的其它材料。
第十条 贷款调查。各行社受理借款人贷款申请后,应履行尽职调查职责,对个人贷款申请内容和相关情况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进行调查核实,形成调查评价报告。
第十一条 贷款调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一)借款人基本情况;
(二)借款人收入情况;
(三)借款用途;
(四)借款人还款来源、还款能力及还款方式;
(五)保证人担保意愿、担保能力或抵(质)押物价值及变现能 力。
第十二条 贷款调查应以实地调查为主、间接调查为辅,采取现场核实、电话查问以及信息咨询等途径和方法。
第十三条
在不损害借款人合法权益和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可将贷款调查中的部分特定事项审慎委托第三方代为办理,但必须明确第三方的资质条件。贷款人不得将贷款调查的全部事项委托第三方完成。
第十四条 应建立并严格执行贷款面谈制度。通过电子银行渠道发放低风险质押贷款的,贷款人至少应当采取有效措施确定借款人真实身份。
第四章 贷款风险审查与审批
第十五条 贷款审查应对贷款调查内容的合法性、合理性、准确性进行全面审查,重点审查贷款资料是否齐全。借款用途、金额、期限是否符合相应贷款种类的管理规定;
审查贷款内部办理流程是否符合规定。主要包括贷款的申请、调查等环节是否符合规定,尤其是贷款调查是否尽职,责任是否明确,调查是否全面,结论是否客观。重点关注调查人的尽职情况和借款人的偿还能力、诚信状况、担保情况、抵(质)押比率、风险程度等。
第十六条 贷款风险审查评价应以分析借款人现金收入为基础,采取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全面、动态地进行贷款审查和风险评估。
第十七条 各行社应根据审慎性原则,完善授权管理制度,规 范审批操作流程,明确贷款审批权限,实行审贷分离和授权审批,确保贷款审批人员按照授权独立审批贷款。对各基层信用社(支行)发放超权限大额贷款,继续执行《农村信用社县(区、市)联社审贷委员会议事规则》、《农村信用社县(区、市)信用联社风险管理委员会议事规则》,实行分权审批。
第十八条 对未获批准的个人贷款申请,贷款人应及时告知借款人。
第十九条 应根据重大经济形势变化、违约率明显上升等异常情况,对贷款审批环节进行评价分析,及时、有针对性地调整审批政策,加强相关贷款的管理。
第五章 合同签定与发放
第二十条 贷款人应与借款人签订书面借款合同,需担保的应同时签订担保合同。贷款人应要求借款人当面签订借款合同及其他相关文件。
第二十一条 借款合同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明确约定各方当事人的诚信承诺和贷款资金的用途、支付对象(范围)、支付金额、支付条件、支付方式等。
第二十二条 各行社应建立健全合同管理制度,有效防范个人贷款法律风险。借款合同采用格式条款的,应当维护借款人的合法权益,并予以公示。
第二十三条 个人借款合同按主从合同合一形式使用,但要区别借贷条款和担保条款的分别注意事项。第二十四条 各行社应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等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规范担保流程与操作。按合同约定办理抵押物登记的,贷款人应当参与。贷款人委托第三方办理的,应对抵押物登记情况予以核实。
第二十五条 各行社应加强对贷款的发放管理,遵循审贷与放贷分离的原则,设立独立的放款岗位,负责落实放款条件、发放满足约定条件的个人贷款。
第二十六条 贷款发放程序。个人贷款审批同意后,客户经理应及时向客户通知放款条件,借款人准备好相关资料及证明后,经办客户经理将贷款资料、批复、客户提款申请书,一并提交给专门岗位审核人员。经专门岗位人员审核后,达到放款与支付条件的,将资料交由专柜复核人员复核。
第二十七条
个人贷款发放审核的主要内容:
(一)审核个人贷款审批资料的合法性、合规性、完整性和有效性。主要审核贷款审批流程是否合规,贷款手续及资料是否完整、齐全;有权审批人员的签字是否齐全,各种资料要素是否一致;
(二)审核放款条件是否达要求。主要内容包括:
1、审核相关合规性要求的落实情况。
2、审核限制性条款的落实情况。主要包括:客户账户的开立情况,对外担保的限制;自有资金的到位情况;贷款支付金额、支付对象方面的要求;
3、审核贷款担保落实情况;
4、审核审批日至放款核准日期间借款人重大风险变化情况。
第六章 支付管理
第二十八条 借款合同生效后,贷款人应按合同约定及时发放贷款。
第二十九条 经专门岗位放款人员审核后,达到放款与支付条件的,将资料交由专柜复核人员复核。经专柜人员复核可以放款的,复核专柜人员签注复核意见,并通知经办客户经理在信贷管理系统中办理放款,同时专柜柜员在综合业务系统记账放款。
各行社应按照借款合同约定,通过各行社受托支付或借款人自主支付的方式对贷款资金的支付进行管理与控制。
受托支付是指各行社根据借款人的提款申请和支付委托,将贷款资金支付给符合合同约定用途的借款人交易对象。
借款人自主支付是指各行社根据借款人的提款申请将贷款资金直接发放至借款人账户,并由借款人自主支付给符合合同约定用途的借款人交易对象。
第三十条 借款人申请贷款支付,应提交以下材料:
(一)提款申请书。提款申请书的主要内容应包括:申请提款人的名称、日期、金额、用途,申请受托支付对象的名称、开户行名称、帐号;
(二)采用自主支付方式的,应提交贷款资金使用计划;
(三)借款凭证;
(四)贷款用途证明材料,如交易合同、货物单据、付款协议文 件,共同签证单等。
第三十一条 个人贷款支付审核的主要内容:
(一)审核借款人提交的贷款用途证明材料是否与借款合同约定的用途、金额等要素相符;提款申请书中所列金额、支付对象是否与贷款用途证明材料相符;采用自主支付方式的,要审查用款计划或用款清单所列用款事项是否符合约定的贷款用途;
(二)采用自主支付方式的,审核用款金额是否在规定的金额以内。
第三十二条
放款专柜人员对贷款发放及支付条件的复核,要严格按照各环节审查内容进行,对经复核不符合或未达到放款条件的,不得办理支付。
第三十三条 个人贷款资金应当采用贷款人受托支付方式向借款人交易对象支付, 对借款人事先能够确定交易对象且金额超过三十万元或贷款用于生产经营超过五十万元的必须采取委托支付。
第三十四条 采用贷款人受托支付的,各行社应要求借款人在使用贷款时提出支付申请,并授权贷款人按合同约定方式支付贷款资金。各行社应在贷款资金发放前审核借款人相关交易资料和凭证是否符合合同约定条件,支付后做好有关细节的认定记录。受托支付完成后,应详细记录资金流向,归集保存相关凭证。
第三十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个人贷款,经贷款人同意可以采取借款人自主支付方式:
(一)借款人无法事先确定具体交易对象且金额不超过三十万 元人民币的;
(二)借款人交易对象不具备条件有效使用非现金结算方式的;
(三)贷款资金用于生产经营且金额不超过五十万元人民币的;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的。
第三十六条 采用借款人自主支付的,各行社应与借款人在借款合同中事先约定,要求借款人定期报告或告知贷款人贷款资金支付情况。贷款人应当通过账户分析、凭证查验或现场调查等方式,核查贷款支付是否符合约定用途。
第七章 贷后管理
第三十七条 个人贷款支付后,各行社应采取有效方式对贷款资金使用、借款人的信用及担保情况变化等进行跟踪检查和监控分析;对借款人采取受托支付的贷款,记录贷款资金流向,归集保存相关凭证。对借款人采取自主支付的贷款,通过账户分析、凭证查验或现场调查等方式,定期核查贷款支付是否符合约定用途。
第三十八条 贷款人应定期跟踪分析评估借款人履行借款合同约定内容的情况,并作为与借款人后续合作的信用评价基础。对经营性的个人贷款每季至少进行一次检查;对个人消费性贷款每半年进行一次检查,并要求客户经理做好贷后检查记录;对逾期贷款必须进行上门催收。并应区分个人贷款的品种、对象、金额等,确定贷款检查的相应方式、内容和频度。各行社内部稽核审计等部门应为贷款检查职能部门,由其对工作质量进行抽查和评价,监测贷款资金用途。
第三十九条 严格个人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管理。各行社要按照 《农村信用社贷款五级分类实施细则》等相关规定及时进行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真实、动态地揭示贷款质量和潜在风险。
第四十条 各行社应当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和借款合同的约定,对借款人未按合同承诺提供真实、完整信息和未按合同约定用途使用、支付贷款等行为追究违约责任。
第四十一条 经各行社同意,个人贷款可以展期。一年以内(含)的个人贷款,展期期限累计不得超过原贷款期限;一年以上的个人贷款,展期期限累计与原贷款期限相加,不得超过该贷款品种规定的最长贷款期限。
第四十二条
各行社应按照借款合同约定,收回贷款本息。对于未按照借款合同约定偿还的贷款,应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清收。
第八章 责任追究
第四十三条 对于违反该办法规定,不按规定发放个人贷款的,依照《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责任追究办法》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第九章 附 则
第四十四条 本办法由农村信用社联合社负责制定、解释和修改。
农村信用社非信贷资产风险管理暂行办法 篇4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农户信用评价机制,合理“量化”信用指标,实现适度授信,促进农户提高诚实守信意识,优化农村信用环境,有效提高信贷支农工作质量,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农户是指长期(一年以上)居住在乡镇(不包括城关镇)和城关镇所辖行政村的住户和国有农场、林场的职工和农村个体工商户。
对于非本地户口居住一年以上、能够提供村委会或公安机关相关证明的,属于本机构信贷服务范畴的农户。对于乡镇和城关镇所辖行政村范围内的国有经济的机关、团体、学校、企事业单位的集体户以及有本地户口但举家外出谋生一年以上的住户,无论是否保留承包的耕地均不属于本机构信贷服务范畴的农户。
第三条 信用评级级次。由高到低分为:AAA级、AA级、A级、B级四个信用等级。B级农户只评级,不授信。
(一)集中评级授信:制定评级授信工作方案(成立各级评级授信领导组织及评级授信工作小组)→市地联社(含办事处,下同)方案审核→评级授信工作动员→基础信息采集→信用等级评定→初步评级结果公示→相关信息录入信贷业务管理系统→评级授信结果审批。
(二)随时评级授信。县级联社制定随时评级授信工作方案,并成立若干评级授信工作小组→信用社负责受理和统计有意愿建立信贷关系农户→评级授信小组入户采集信息→信用等级评定→初步评级结果公示→信管系统内建立经济档案及评级信息→向风险管理部报送《基础信息采集表》、《信用等级评定表》→风险管理部负责审查资料及完成评级授信结果审批。
(三)按年修正评级授信。县级联社制定按年修正评级授信工作方案,并成立若干评级授信工作小组→信用社调查统计需按年修正评级授信农户→评级授信工作小组入户采集信息→信用等级评定→修正后信用等级公示→信管系统内修正评级授信信息→风险管理部负责按年修正评级授信审批。
第八条 农户授信。分为基础授信和专项授信。
(一)基础授信。是根据农户信用等级与农户家庭资产、负债等经济档案数据信息,由客户经理操作在信贷业务管理系统中生成,主要用于农户家庭基本生产、消费需求。
(二)专项授信。是农户通过提供有效的担保向信用社申请的贷款额度,主要用于农户规模化经营等资金需求量大的生产经营活动。
第三章 集中评级授信
第九条 评级授信工作方案。重点包括计划目的、组织结构、评级授信时间、评级授信人员、阶段步骤、目标要求及督导检查等有关内容。
(一)市地联社成立农户评级授信领导小组,组长由理事长(董事长)或主任(行长)担任,副组长由其他班子成员担任,成员由市地联社机关部室人员组成,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在信贷业务管理部。
市联社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
1、审查县级联社农户评级授信实施方案;
2、研究制定评级授信工作指导、检查及督导方案;
3、负责评级授信期间的通知、报表和总结工作;
4、负责组织检查验收农户评级授信成果;
5、其它与农户评级授信有关工作等。
(二)县级联社成立农户评级授信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理事长(董事长)或主任(行长)担任,副组长由其他班子成员担任,成员由各部室负责人及有关人员组成,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在信贷业务管理部,办公室主任由主管主任
第十条 实施方案审核。县级联社制定具体信用等级评定及授信工作实施方案报市地审核,审核通过后方可操作。
第十一条 评级授信工作动员。要充分调动全体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在农村地区广泛宣传,积极争取地方党政和广大农户的支持和配合,保障农户评级授信工作的有效开展。
第十二条 基础信息采集。要全面细致完成对农户家庭基础信息的采集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对已经建立或有意愿建立信贷关系农户按照本办法第二十一条有关规定,逐户入户填制《农户基础信息采集表》;
(二)随机或向村屯内有威望守信用的多户农户(非本户及近亲属)发放《农户综合素质调查问卷》。
第十三条 信用等级初评。评级授信小组按照本办法第二十二条和二十三条相关规定,充分收集农户家庭基础信息及其他信用评级所需信息,评级授信小组成员共同对照农户信用等级评定指标,客观公正的逐户完成农户初步评级,评级授信小组对分值增减变化具有解释权,并对评级授信结果负责。
第十四条 初步评级结果公示。农户信用等级初评结果出来后,要统一在村屯和信用社进行公示,公示期限不得少于3天,接受广大农户的监督。公示的重点内容主要有信用评级指标、信用评级时间、户主姓名及农户初评等级等。
级授信调查工作,组织成立调查小组,调查组中客户经理负责参加随时评级授信农户需求统计、相关信息和依据的收集以及信用评级准确性的认定;信用社主任承担审查岗责任,主要负责随时评级授信资料的完整性和合规性审查;县联社机关人员负责随时评级授信真实性把关;县级联社风险管理部承担审批责任,主要负责随时评级授信工作执行程序的把关。
第十八条 随时评级授信方法。
(一)调查与受理。信用社信贷客户经理负责管片区域内未参加集中评级授信农户的受理与调查工作。
客户经理要主动进入村屯走访未评级授信农户,掌握需求情况。结合农户主动申请对有意愿与信用社建立信贷关系农户按村屯进行统计。
(二)基础信息采集。随时评级授信工作小组根据客户经理统计情况,制定入户评级工作计划,原则上入户评级应在客户申请的5个工作日内,初步评级结果在信用社与村屯内公示3天以上。旺季期间对新增客户要在2个工作日内完成评级授信工作。
(三)评级授信审批。随时评级授信小组审查同意后,信用社将《农户基础信息采集表》、《信用等级评定表》报送县级联社风险管理部(距县级联社较远的信用社,可采用传真、扫描件上传等方式),县级联社风险管理部对上报资料
关。
第二十条 按年修正评级授信方法
(一)信用等级修正。评级授信工作小组在调查时,对老客户信用记录已经发生变化的,应按照《农户信用等级评定表》中各项评分标准重新打分,按照分值区间确定新的信用等级。
(二)授信额度修正。农户主动申请或评级授信小组在调查时发现老客户家庭资产、负债及收入较上年或基础信息采集时变化较大的,要在实地调查时根据变化情况填制《农户基础信息采集表》,需重新测算基础授信额度。
(三)信用等级公示。评级授信小组讨论通过的信用等级修正结果,要在信用社与村屯内进行集中公示,公示期限要在3天以上。
(四)信管信息修正。公示期满后,信贷客户经理要及时在信管系统内建立或修改农户信用等级评定及经济档案信息,在通过额度测算后,逐级提交审批。
(五)修正结果审批。评级授信小组成员按规定在《农户信用等级评定表》和《农户基础信息采集表》签字确认后,报送到县级联社风险管理部进行审查与审批。
(六)评级授信结果的应用。评级授信结果审批结束后,信用社可根据农户贷款申请,结合《黑龙江省农村信用社农户贷款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以修正后的评级授信结果为依
0
场价值测算。
4、承包田:农户享受国家粮食直接补贴的耕地(外包的除外),包括自有承包耕地和通过土地流转取得的土地。以发放粮食直补补贴证、折、卡(流水)为准。价值评估:测算价值=当年土地亩年租金×承包或流转剩余年限。
5、外包地:农户租赁他人(农户、林场、农场等)耕地,以承包合同为准(需对耕地来源真实性与发包方核实)。价值评估:测算价值=当年亩年租金×(剩余年限-1)。
6、其它资产:以产权证明及实物为准。如五荒(统计过的除外)、林地、水面、未变现产品及易变现其他物资等。价值评估:以易变现价值测算。
7、货币资金:以存单、保单、折、卡(流水)金额为准。
8、信用社入股:以内部查询农户股金余额为准。
(五)负债情况。
1、其他银行借款:以征信记录查询借款余额为准(剔除农信社贷款余额)。
2、民间借款:以农户间“借条”(或欠条)金额为准。
3、对外担保、对外房屋抵押:以征信记录查询(剔除农信社担保)以及房屋产权证核验为准。
(六)家庭收支。
1、种植业收入:以内种植作物种类、面积、产量
信时:主调查人由随时评级小组组长签字,经办调查人由其他成员签字。
第七章 信用等级评定
第二十二条 农户信用评级采用百分制主要考察农户信用、农户素质、农村信用环境等三项内容。下设十一项具体指标计算分值,确定农户信用等级。信用等级评价主要指标及分值标准如下:
(一)农户信用总体情况(总分70分)。其中:
1、个人信用(30分)。
(1)近三年在金融机构无不良信用记录,得30分。(2)近二年在金融机构无不良信用记录,得25分。(3)近一年在金融机构无不良信用记录,且在农信社贷款逾期90天以内本息已结清,得20分。
(4)一年以内有不良信用记录,但贷款本息已结清,得15分。
(5)在金融机构有不良贷款本息未结清,得0分。(6)首次与信用社建立信贷关系,在金融机构从未有过不良记录,得20分。
评分依据: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和信用社历年贷款记录查询结论为依据。
注释:本项指标中“首次与信用社建立信贷关系”是指
(3)近二年内无顶冒名、垒大户且没有违反合同约定事项,得9分;
(4)近二年内无顶冒名、垒大户但有违反合同约定事项,得7分;
(5)近一年内无顶冒名、垒大户但有违反合同约定事项,得5分;
(6)近一年内有顶冒名、垒大户贷款行为,得0分。评分依据:结合信贷业务调查、专项检查以及稽核检查案件查处工作中发现的农户顶冒名、垒大户、多户贷一户用、擅自改变借款用途等违约挪用贷款行为以及未按合同其它约定事项履约或尽义务的,应按贷款结清时间对照填制农户应得分值。未结清贷款应得分值为0分。
(二)农户综合素质(25分)。其中:
1、邻里关系(2分)。
(1)邻里关系融洽,有益于生产生活,得2分;(2)邻里不融洽,不利于生产生活的,得1分。评分依据:邻里关系、家庭关系及遵纪守法三个指标,信用评级工作小组应采用《农户综合素质调查问卷》的方式,每个参评农户要有3—5张调查问卷,在村屯内随机抽取农户或评级授信工作小组确定的农户,以填表评价方式进行抽样调查,通过汇总抽样调查结果对此三项指标评分。
2、家庭关系(2分)。
66、家庭资产(7分)。
(1)家庭资产处于本地区综合平均值以上,得7分;(2)家庭资产处于本地区综合平均值区间,得4分;(3)家庭资产处于本地区综合平均值以下,得1分。评分依据:以乡镇或行政村为单位,综合测算本地区内家庭资产平均值,平均值区间设定在家庭资产平均值上下浮动30%以内,例:本地区家庭资产平均值为10万元,平均值区间即为7—13万元,家庭资产高于13万元(不含)得7分,7—13万元之间的得4分,低于7万元(不含)得1分。
7、金融活动(2分)。
(1)家庭金融业务以农村信用社为主,得2分;(2)家庭金融业务不以农村信用社为主,得1分。评分依据:《农户基本信息采集表》。
(三)信用环境(5分)。其中: 环境建设(5分)。
1、本村贷款农户在上一个正常年景90%以上能按期还本付息,得5分;
2、本村贷款农户在上一个正常年景80%以上能按期还本付息,得3分;
3、本村贷款农户在上一个正常年景70%以上能按期还本付息,得1分;
4、本村贷款农户在上一个正常年景70%以下按期还本付
第二十五条 授信额度模型。由省联社负责授信额度模型的系数和公式设计与实施。授信额度模型按客户类型分为农户授信额度模型和农工授信额度模型两类。
(一)农户授信主要依据。
1、农户的资产情况,包括:房屋、耕地、车辆、收入、定(活)期存款、其他资产等;
2、农户的负债情况,包括:固定支出、其他支出、银行贷款、民间借款等;
3、农户的担保情况,包括:保证担保、房屋抵押等;
4、农户信用等级情况。
(二)农户授信公式。
授信额度=[∑(资产分项×系数)-∑(负债分项×系数)-∑(担保分项×系数)+(净利润×系数)]×各信用等级权重系数。
第九章 评级授信督导检查
第二十六条 建立督导检查制度。市地联社(办事处)、县级联社要建立农户评级授信事后督导检查机制,每年都要组织对农户评级授信工作抽样检查,每年抽检信用社在30%以上,三年内抽查面达到100%。对检查发现评级授信结果严重失真情况,要及时研究制定评级授信结果失真的补救措施,并对有关评级授信责任人进行问责,要将问责结果报上
【农村信用社非信贷资产风险管理暂行办法】推荐阅读:
陕西省农村信用社贷款管理暂行办法11-27
吉林省农村信用社农户养殖贷款管理暂行办法10-15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清收管理暂行办法07-27
农村信用社律师聘用工作管理办法07-03
内蒙古农村信用社金牛借记卡管理办法11-27
县农村信用社人民币贷款利率定价管理办法12-03
黑龙江省农村信用社集体或非公有制林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08-02
三个办法一个指引对农村信用社的影响及建议08-27
某农村信用社审计科员岗位责任制及考核办法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