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村信用社内控制度风险之我见(通用5篇)
浅析农村信用社内控制度风险之我见 篇1
浅析农村信用社内控制度风险之我见
目前信用社内控制度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信用社的部分领导重业务轻管理的思想,对信用社内控机制的指导思想不明确,内控意识淡薄,对加强内控机制建设的重要性和重要作用认识肤浅,忽视了对员工的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使少数员工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发生了偏向,员工盗用客户资金、挪用库款、以贷谋私等违规违纪案件时有发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信用社信誉和利益。
二、规章制度不健全。按照内部控制的要求,各信用社应建立责任分明、平衡制约、制度健全、运作有序的内控机制。但实际工作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制度不健全,制度建设滞后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规章制度缺乏全面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对一些业务经营存在监控盲区;有些规章制度已不适应业务发展需要,须重新修订,加以完善;在新业务开发推广或新的管理模式推行时,没有及时制订相应配套的规章制度,目前农村信用社在内控制度建设中重此轻彼,各取所需,缺乏系统性和前瞻性,影响了内控制度建设整体作用的发挥。制度未能覆盖所有的重要业务流程和风险点,出现无章可循。
三、制度执行不到位。农村信用社的内控制度,是长期以来人们在总结发展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产生的,起了未雨绸缪、亡羊补牢的作用,在业务运作中必须严格执行。内控制度执行监督不力,责任难落实,处罚力度不够。目前大部分农村信用社未执行事后监督制度,无监控设备,一人临柜的现象时有发生,对内控制度执行的监督流于形式。一些检查往往停留在对业务凭证的审查和账务核对上,并且存在着重录入轻审查、重凭证要素轻资金对转关系、重账表核对轻内部科目对应关系,不能进行全面的检查和对风险的评估,造成内控制度执行中的深层次问题难以发现。
四、检查监督不到位。虽然现在大多数联社都配备了专职稽核员,但还存在稽核检查力量薄弱、功能不全、监控检查不到位等问题,与业务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内部监督机制不完善。主要表现在随着电子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与之相应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尚未建立,对计算机程序的设计、运行以及计算机数据流向过程没有有效监督;由于稽查人员业务知识不全面,致使对计算机、国际业务、中间业务等方面失去有效监控;监察稽查以事后监督为主,往往是亡羊补牢,事后补救,缺少事前、事中的监督;职能部门对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督促检查不力,无法达到内部制衡的目的。
五、缺乏内控激励机制。即使有些地方规章制度健全,执行力度到位,但管理监控性、强制性、约束性的多,缺乏激励性的内控机制。在出资者经营者关系中,要强化激励与约束,就必须对经营者实现责任(利益)的货币化和契约化(法律化),但现实中信用社主任及经营管理层的报酬非货币化和责任非契约化十分明显,出了事故、风险,可以按规定扣工资奖金和无限赔付,但做出业绩、做大规模却不能随之增加收入,没有引进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业绩工资制,因而不能调动经营管理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浅析农村信用社内控制度风险之我见 篇2
2008年经过《案件风险隐患清查》, 平山联社暴露出了很多业务经营中的违规违纪问题, 通过资源整合带来的全员流动对增强系统内部控制机制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但通过各种检查发现联社机关部室、信用社的内部控制还存在着很多的漏洞, 需要弥补完善。
1.1 重业务发展, 轻风险管理的思想在机关部室及信用社一些干部职工身上普遍存在。
由于思想认识上的不到位, 导致经营管理上还没有从粗放式的经营管理模式中走出来, 管理的整体水平不高。从现象上表现为只注重经营指标的完成, 而忽视对内部控制的建设。
1.1.1 从信用社来讲, 缺乏对综合业务网络系统的运行风险分析和控制, 对业务流程中的风险环节没有采取重点监控和防范措施。
1.1.2 从贷款的发放和审批部门来讲, 对贷款“三查”制度执行不力, 放任贷款风险的发生和蔓延的现象比比皆是。
1.2 部门间、岗位间制约机制存在缺失。
从事后监督中心的差错登记薄看, 各信用社上报的会计凭证的差错之多, 一方面说明事后监督中心岗位设置的重要性已经显现出来, 另一方面却暴露出信用社柜员制运行尚未步入健康轨道, 主要表现在信用社委派会计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机制存在缺失, 授权、复核机制流于形式, 信用社主任的检查督促职责丧失。
1.3 人力资源的配置短缺, 劳动组织的不合理安排, 联社对基层行使职能不能统筹兼顾, 对职能部室、信用社的内部控制职能的有效发挥已形成“瓶颈”制约。
1.3.1
从人员配置来讲, 至今有些信用社没有配备委派制会计, 柜员严重缺编, 导致主任、委派会计外出, 无法合理调度人员, 如坚持严格按制度办事, 就不能有效开展工作。
1.3.2 从劳动组合来讲, 一方面一些员工一天之内“超负荷”工作, 员工对此满腹怨言。
而另一方面, 有些柜员每月休假经常达14、15天, 月上岗时间少, 导致日上班人数不符合业务操作流程要求。信用社常常遇到客户来办理业务却因授权员休假拒绝客户的尴尬, 这种内勤两人临柜制, 不仅不符合柜员制内控机制的要求, 也影响了信用社的业务发展。
1.3.3
从各部室之间的配合来讲, 由于联社各部室对信用社安排工作, 不能统筹兼顾, 一些信用社主任、委派会计忙于往返信用社与联社之间, 同时由于主任与会计的工作不能协调, 各顾各的, 造成主任、会计常常都不在信用社“坐班”, 这不仅达不到事前、事中的监督要求, 长此以往, 还会给员工实施不良行为留下可趁之机。更严重的是作为处于信用社内部控制主导地位的主任、委派会计的“错位”对广大职工坚守内部控制防线构成了负面影响。
1.3.4
从联社职能部室来讲, 人员配置短缺, 已经阻碍了一些内控机制的有效发挥, 像业务集中管理中心、事后监督中心、风险监测管理部、稽察部等负责审查、检查、风险监测、再监督职能部门, 由于人员短缺, 使事中、事后控制的时效性大打折扣, 不利于风险的及时化解。
1.4 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到位。
平山联社实现资源整合后, 人员得到了充分交流, 面对新的岗位和业务流程的变化, 每个员工都需要及时“充电”, 才能适应新岗位。整合后新成立的部室人员进行了新的调整, 由于没有及时进行岗前培训及岗前持证上岗考试, 导致部分人员对岗位职责认识模糊, 规章制度不熟悉, 现实不是“无法可依”, 而是“有法不依”、“依法不严”, 致使一些部室职责执行不力。
2 总体评价
平山联社通过资源整合, 在全辖范围内实现了全员流动, 彻底解决了“一个人几十年在一个单位或岗位上工作”的弊端, 这对平山联社的内控建设是一个历史性的贡献, 也为2008年案件风险清查充分暴露问题奠定了体制性基础。但是, 平山联社的内部控制机制还相当薄弱, 还远远不能够实现银监局提出的“不想作案, 想作案, 不敢作案, 做不成案”的目标。省联社将2009年定为案件风险防控“规范年”, 平山联社应借此将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切实加以改进, 使整体风险防控管理水平得到提高。
3 改进内控制度建设的建议
3.1 更新观念, 抓思想认识到位。
内控制度是企业经营中的一种自律机制, 是从严治社, 有效防范风险, 保障业务经营稳健发展的前提。因此, 干部职工必须转变观念, 树立内控优先的思想。从建立现代金融企业运行机制的高度出发, 认识加强内控建设的重要性, 把它作为提高内部管理水平的重要工作来抓, 做到业务经营和内控管理相结合。以抓基础、抓薄弱环节为重点, 强化内控意识和自律意识, 不断提高干部职工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的自觉性。
3.2 认真学习, 抓制度认识到位。
一方面向全员印发《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内部管理手册, 做到人手一册, 各单位定期组织集中系统学习, 使每个人, 下到普通员工, 上到领导班子都能熟知自己在整个内部控制体系中的地位、职责, 掌握内部机构设置、岗位职责、业务流程等情况, 明确权责分配, 正确行使职权。要使每名员工都能认识到自己是整个信合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 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运行依赖于每一位员工的尽职尽责, 要使每一位管理者意识到自己在内控体系建设中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建设立人才培养基制, 首先由各种专家培养各种业务骨干, 再有业务骨干在实际工作中对其他同志进行传、帮、带, 这样人才就不会因个别同志的调动而人才断档。
3.3 完善制度, 抓制度建设到位。
制订内控制度要符合全面性、发展性的要求。一是全面性, 各项制度要全面覆盖业务发展和内部管理各个环节, 确保业务经营行为项项有依据, 内部管理工作事事有规范;二是发展性, 要根据农村信用社业务拓展和创新的实际需要, 及时研究、制订各种新的规章、制度, 做到内控优先, 也就是平常说的“兵马未动, 粮草先行”。如当前急需制定主任、委派会计休假考核制度以及柜员轮休制度。确保“制度建设到哪里、内控措施落实到哪里业务才拓展到哪里”。
3.4 优化“环境”, 促进制度执行到位。
裁撤地处边远山区、业务量小、营业成本高的网点, 将人员分流到缺编信用社, 以缓解网点人员不足的矛盾, 促进规章制度的执行;同时合理布局县城周边的网点, 将业务量小的网点尽量向县城中心靠拢, 增大网点客流量, 从而促进业务的发展。
3.5 强化落实, 抓制度执行到位。
落实规章制度要从观念和意识形态抓起。一要以人为本, 不断强行灌输先进思想和先进文化, 让员工对执行制度逐步形成自觉行为和自然习惯。二是通过系列教育, 让员工明白只有严格执行规章制度, 才有信用社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只有严格执行规章制度, 才有自己体现人生价值的工作岗位。三是要继续加强员工队伍的业务培训和职工道德教育, 使员工掌握足够的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不打折扣的执行制度。
3.6 完善考核, 将内部控制实施情况纳入绩效考评体系。
为了从根本上纠正重业务发展, 轻风险管理的道德倾向, 联社班子应当考虑建立内部控制实施的激励约束机制, 将各责任单位和全体员工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纳入绩效考评体系, 促进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
3.7 加强稽核, 确保制度执行到位。
联社每年对省、市联社出台的各项规章制度、业务流程进行汇编成册, 印发下去, 确保有章可依。稽察部定期对稽核员进行业务培训。在内部审计中加强对各信用社、职能部室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 对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 单独上报, 确保内部控制信息及时向决策层和执行层反馈, 对发现的重大缺陷, 追究责任单位或责任人的责任。
3.8 广纳贤才, 为内控制度执行增添活力。
建立和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人才选拔机制, 选拔吸收专业人员, 组成风险分析团队, 全面、系统、持续地收集相关信息, 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准确及时识别与控制目标相关的内部风险与外部风险, 确定关注重点和优先控制的风险, 并根据风险分析结果, 确定风险承受度和风险应对策略, 运用相应的控制措施, 达到风险可控的目标。
摘要:内控制度是信用社健康发展的内部防线, 加强和完善内控制度, 对于推动农村信用社防范化解风险、提高综合效益、改善运行质量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全面评估平山联社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进一步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指引》等规定, 稽察部组织所辖信用社和各职能部室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情况进行了全面自查, 并在自查的基础上对平山联社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了自我评价。
农村信用社信息宣传工作之我见 篇3
一、当前农村信用社信息宣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信息宣传工作认识片面化,不到位。信息宣传是农村信用社工作的深化,是衡量农村信用社工作做得好不好的一个标准。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绝大部分基层信用社对信息宣传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信息宣传是业务工作之外的任务,可做可不做,忽视了信息宣传举足轻重的地位。殊不知,信息宣传与业务发展同等重要,因为业务发展的各项成果只有通过宣传才能为人所知,宣传既为以后业务的更好发展打造了声势,同时又能间接推动各项业务更好地发展。由于对信息宣传存在片面化的看法,再加之长期以来那种重经营轻宣传的做法,使得信息宣传工作已经滞后于业务的发展。
(二)信息员素质参差不齐,信息宣传质量不高。根据省联社和办事处的要求,联社要定期上报信息,反映本单位的各项工作情况。为了更加全面及时地了解掌握下面基层信用社的工作动态,联社要求各基层社要设置一名信息员,定期将本单位的工作情况进行汇报。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绝大部分基层社对信息员的职责认识不清,也不够重视,没有精心挑选文笔较好的员工担任信息员,而是随意找个人来顶替,结果信息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所上报的信息质量也良莠不齐。当然,这与没有对信息员进行系统的培训有很大的关系,长期以来,针对如何改善信息宣传工作,提高信息宣传质量的各类培训是少之又少,而负责信息宣传工作的很多员工又绝大部分所学专业是金融方面,从来没有接受过写作方面的培训。种种原因导致了我们整体的信息宣传质量不高,即使有时想把一些重要的信息上报,也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稿件的质量差强人意。
(三)没有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一篇好的信息报道,既要保证实效性,又要体现时效性,因此信息源成为最为关键的因素。没有信息来源,信息宣传就成了无源之水。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在信息宣传方面仍未建立起有效的信息宣传沟通机制,信息渠道不畅通,导致了信息宣传工作未能取得新的突破,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
二、如何做好信息宣传工作
(一)转变思想,提高认识。首先,领导要重视,要充分认识到信息宣传工作的重要性,要把它当作和业务发展一样重要的地位来看待。信息宣传就是我们各方面工作进展的直接反映,是一面镜子。从这面镜子里面,我们可以看到业务已经取得哪些进展,还有哪些不足,同样从这面镜子,我们也可以将我们取得的成果展示给别人看,提升我们的知名度,打造自己的品牌。其次,作为一名信息员,也要转变思想,摒弃以往那种消极应付的态度,履行好信息员的工作职责,并且自我增强四种意识,即学习意识、大局意识、创新意识、奉献意识。作为信息员,始终要把学习当作首要任务来看待,既要学习本单位的业务技能,同时也要了解世界的发展潮流,当今的金融发展趋势。既要立足本单位,又要面向世界,开阔自己的眼界,提升自己看问题的高度。吾生有涯,而知无涯。学习是信息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必修课。服务大局是信息宣传工作的根本要求,作为基层的农信社,就是要紧紧围绕国家金融发展方面和省联社的改革发展规划为中心,立足农信社的业务经营大局,找准立足点,选好切入点,把握着力点,要时刻关注农信改革发展大局,准确把握大局,自觉服务大局,坚持在大局下行动。增强创新意识就是要把创新作为一种思维习惯、行为方式和目标追求,使信息宣传工作成为实现农信发展创新的重要工作。要以解放思想和更新观念为先导,以讲求科学、探求真理的务实态度来思考工作,谋划对策,指导实践,使信息宣传工作不断创新、富有成效。信息宣传工作非常辛苦,作为信息员就要有耐得住寂寞、经得起磨练、挡得住诱惑的职业心态,做到淡泊心态、平心静气、勤勉工作,对工作安心、热心、专心。
(二)加强信息宣传工作的培训指导。人力资源部每年都会制订各部门的业务培训计划,信息宣传工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同样也要纳入培训计划当中,不断提高信息员的写作水平,提升信息宣传的质量。办公室作为信息宣传的主管部门,要做好对基层农信社的培训指导,定期举办知识讲座、开展稿件点评,提高整体信息员的写作水平。针对目前基层信用社信息员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定期举行培训是最有效解决这种现象的办法。要邀请新闻媒体一些有份量的通讯员对我们的信息工作进行指导培训,通过一些稿件点评来提高我们的整体水平。
(三)尽快建立健全信息沟通机制。为了增强信息宣传工作的时效性,及时将我们的经营成果展现出来,做到信息跟着工作走,争取有更多的工作成果进入信息渠道,因此在信息沟通机制方面应给予完善。首先,省联社要总体部署,建立起信息沟通机制,各联社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制订有效的信息宣传管理办法,将信息宣传工作进行制度化来加以落实,确保信息宣传工作有章可循。其次,要将信息宣传工作情况纳入个人考核,要对各信息员报送信息的时效、信息质量等方面进行考核,与个人当年的考核相结合,落实考核制度,评选优秀信息员,优秀信息稿件,促进信息宣传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浅析农村学校小班化教育之我见 篇4
摘 要:教学作为一种最基本的方式,必然不仅仅是特殊的认识过程,而是一个特殊的生活过程、一个价值观形成的过程。小班人数的减少,并不是意味着教学压力的减轻。相反,每一个孩子都成为教师不可缺少的关注对象。在小班化教学过程中不要再吝惜赞扬,请多发现、多欣赏孩子们,让每个孩子的心中充满自信、快乐,这样会让师生关系变得民主而和谐。关键词:小班化;农村;教学流程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和学龄儿童的逐步减少,农村教师队伍逐步富余。农村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选择意识和让孩子享受优质教育的需要也日益增加,整个社会大环境都在呼吁让每个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于是“小班化”教育应运而生。“小班”,泛指人数相对较少的班级,一般与大班相对,即20至30人的班级。“小班化”教育人数少了,教师的管理更全面了,似乎这意味着“小班化”教育质量必然提高,其实班额人数减少、教学条件优越,只是实施“小班化”优质教育的一个前提条件,要使小班化教育优质高效,关键在教师,因此,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改进教学策略和方法。
一、转变教育观念 “小班化”教学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强调生命是教育的原点,教育因生命而存在。教学作为一种最基本的方式,必然不仅仅是特殊的认识过程,而是一个特殊的生活过程、一个价值观形成的过程。1.教师是导演,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关注。小班人数的减少,并不是意味着教学压力的减轻。相反,每一个孩子都成为教师不可缺少的关注对象。课堂中,不断观察每个生命体的不同点与共同点,寻找最佳的教育切入点,让学生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开启智慧,启迪思维,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注,从而从心理上喜欢老师、喜欢读书,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教师是长者,让学生获得更多的鼓励。“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对于一个儿童来说,阳光比冬风更有力量。所以在小班化教学过程中请不要再吝惜赞扬,请多发现、多欣赏孩子们,让每个孩子的心中充满自信、快乐,这样会让师生关系变得民主而和谐。在这平等的交往中,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现在的孩子更敢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了。在这里,每一个自由的生命体都在全面地、灵动地、富有个性地成长着。3.教师是合作者,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交流、互动。无论课上、课下,我们都喜欢利用一切机会与孩子多交流、多沟通,不断地研究与反思这些生命体,以保证给他们发展最好的活力,协助他们更好地成长。
二、设计课堂流程 如何使小班课堂做到优质高效呢?就是要研究如何将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要素进行合理科学的安排,使之处于一种和谐的运行状态,这就是要精心设计课堂流程。一篇优美的课文,可以让学生挑出最喜欢的,最想学的段落先读一读,满足他们迫切的好奇心。课外阅读,可以为学生列出参考建议,让他们从中选择自己最需要的去读。在小班课堂教学中,我们就提倡教法的多样化。教师不硬性规定学生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学,而给他们选择的自由,让他们能够以自己熟悉的、喜欢的方式学习。同时让他们自由表达自己观点。研究表明,学习方法因人而异,每个人都有自己偏爱的学习方式。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时,这样学习的效率会大大提高。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点拨、激发。
浅析农村信用社内控制度风险之我见 篇5
当前,农村信用社正在全国风风火火推广以农户为住的贷款发放对象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积极响应中央文件“积极推广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等金融机构都要进一步增加涉农信贷投放”,“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这些支农,惠农的政策,在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充分发挥了农村信用社在支持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同时,也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有效管理,奉贤防范以及应对措施推到了风口浪尖,现就当前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存在的奉贤及如何防范谈一谈看法。
一.开展小额信贷的目的
随着小额贷款的不断发展,其未来走向逐渐显现。首先,低收入客户不仅需要传统的小额贷款,对全面的金融服务也有很大需求,这意味着小额贷款将逐渐过渡到微型金融。其次,传统的小额贷款被称为“福利主义小额信贷”,因其首先关注社会发展,并通过员工激励和严格财务制度等手段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而将会被以商业可持续性为首要目标的“制度主义小额信贷”所取代。第三,关于小额信贷行业监管原则的一致意见将会形成,不断建立和完善小额信贷的监管制度,但对于其的利率管制将会逐步放松。最后,小额贷款通过帮助贫困人口和中低收入人口增加收入,将会发挥越来越多的社会和经济作用。
从2000年起,进入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全面介入和各类项目制度化建设第三阶段。作为正规金融机构的农村信用社,在中国的农村有着最为完善的网络,是农村最重要的转账服务机构。在中国人民银行的推动下,全面试行并推广小额信贷活动,农信社作为农村正规金融机构逐步介入和快速扩展小额信贷试验,并以可能成为主力军的身份出现在小额信贷舞台。
二.农户小额信贷主要存在的问题
1.审查不严格
办理贷款手续时审查失误,造成责任落空的风险。农村信用社在办理农户贷款手续过程中,未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只凭借款人提供的身份证明、印章办理手续。表面上看似乎手续严密、完善,实际上因农户贷款证一旦转借他人、被他人盗取、骗取,就形成冒名顶款。在联户担保贷款中,也存在担保人未到场,其印章、签字、手印全由一人操办,并未真正完善担保手续。这些贷款一旦逾期,极易导致责任落空而形成贷款风险。
2.贷后监管机制不健全
因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联户担保贷款比较容易取得,一些工商企业特别是困难企业在通过正常渠道难以获取贷款的情况下,以企业负责人、会计、内部职工等个人名义,以农户贷款的小额信用贷款,联户担保贷款等方式向农村信用社获取贷款,用于企业开支使用,一旦企业无能力归还贷款或破产,就形成纠纷难断的贷款风险。
贷款检查是贷款“三查”制度的重要环节。为降低贷款风险,农村信用社应加强贷后检查工作。一方面农户贷款额度小、对象广、分布散,行业杂,而信用社信贷工作人员力量不定,削弱了对农户小额贷款的到期清收。另一方面,有的信贷人员存在重企业轻农户的模糊认识,认为农户贷款是人在帐不烂,所以农户贷款逾期也不及时催收,加之管理部门对农户贷款贷后检查不到位,有的信贷员认为农户贷款金额小,形成贷款风险每户不过几千元或万余元,因此造成贷款逾期不闻不问,借款农户下落不明,导致农户贷款不良比率有增无减。
3.信贷人员不负责任
信贷人员在发放贷款时审查不严,有些借款人假借他人之名与金融机构签订借款合同或保证合同,致使贷款最终无法追回。
信贷人员素质低下,形成道德风险。农村信用社有些信贷人员利用人手不足、审查不严、操作上不规范等漏洞,搞人情贷款,自批自用贷款,甚至假冒贷款,使信贷风险有延续和放大的可能。
4.部分农户信用观念不强,容易引发信贷风险。
由于乡镇企业在改制过程中纷纷逃废信用社债务,受社会信用大环境的影响,部分农户信用观念淡薄,总是挖空心思钻法律滞后的空子,千方百计逃废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如有的贷款农户贷款后全家外出打工,致使贷款到期通知单无法按期送签,使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因超过诉讼时效期间而败诉或不得已而申请撤诉。有的农户甚至在信用社上门催收时还以种种方式抵赖,认为农村信用社贷款要人情关系,一旦贷款到手,宁可逾期加息也不愿意到期主动归还贷款。如果对这部分农户的贷款催收措施软弱,将间接地助长农村信用社环境的恶化而造成贷款风险。
三.农户小额信贷的特点及风险
1.自身具有灵活性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以农户信誉作担保,在核定的额度和期限内发放的小额信用贷款,采取“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管理方式,贷款员证实行“一户一证”,信用农户贷款时只需持本人身份证,印章及贷款证直接到柜面签定借款合同和借据办理贷款,不再通过信贷员的贷时审查,既方便了农户,又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担保难,贷款难的问题。
2.农村剩余劳动力造成的流动性
随着国家对山区实施退耕还林政策的不断加强,农民可耕种的土地越来越少,农村剩余劳动力逐年增加,外出务工已成为农民发家致富的重要渠道。作为农户小额信贷承载主题的农民大规模流动,由于务工地区分散且流动性大,经营项目多样,贷款借用地域分离农村信用社对起贷款常常会遇到贷款项目难评估,资金使用难监控,具体效益难掌握,到器贷款难清收,分享贷款难处置等问题。风险: 1.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最大的风险。与抵押担保贷款不同,抵押担保贷款以物的作对价性交易,还本付息在贷款提供之时就有了着落,抵押价值品已将还本付息的不确定性消除。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以个人信用保证贷款本息偿还,信用社凭借款人的契约性承诺提供货币资金。信用即借款人自身的人格信誉,属道德品质范畴,变数很大。由此形成的债务链极为脆弱,一经断裂和遭致破坏就会失去对信贷风险的约束力。当前,在经济商品化比较落后的农村,社会信用制度还不够健全,往往相互影响形成债务连锁反应。加上农村执法难度较大,而且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分散,其执法成本高,因此难以对借款户的行为给予有效的法律约束。2.操作风险
对信用社方面来说,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具有面广、额小、量大的特征,操作必须规范严格。而在实际工作中,信用社人手少压力大,有的习惯于按传统方式办理农户贷款,把一些重要的基础工作依靠村组干部代劳,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偏离信用贷款运行规律和准则;有的风险意识不强,不按规范的操作程序办事,忽视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社会性和群众性,回避村组干部的支持、配合,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在调查核定工作缺乏有效的社会监督。对基层政府和村委会而言,一是存在行政干预的矛盾。二是人为拔高农民的信用等级,抬高信用贷款核定额度,甚至将不符合贷款基本条件的农户推荐为信用户。三是转贷现象时而发生。有的基层组织把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当成落实乡村债务的途径;有的农户因自己不讲信用得不到贷款或者为获取大额贷款,到处找人顶替贷款,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由此成为“三角债”。3.自然灾害风险
小额贷款的对象基本上农民,农民贷款主要是用于种植、养殖业的投入,而种养业又是弱质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受自然及市场影响较大,存在着较大的自然及市场风险。一旦农业受灾,农业减产,产品销售受阻;将直接导致农民减产,还贷能力减弱。这些风险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加上贷款对象点多面广,一旦遇上,农户贷款就难以清收,农业的自然及市场风险将直接转化为贷款风险。4.道德风险
信贷人员素质低下,形成道德风险。农村信用社有些信贷人员利用人手不足、审查不严、操作上不规范等漏洞,搞人情贷款,自批自用贷款,甚至假冒贷款,使信贷风险有延续和放大的可能。5.政策性风险
由于农民在申请贷款时受环境和条件的制约,没有固定的经济收入来源,没有可靠的换款保证,其主要收入来源基本靠外出务工,换宽的主要来源也是务工,难以有效的担保,低压,起还款保证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大多数农民虽然有还款保证物,但是有相关规定。土地使用权不能抵押,一旦逾期,难以实现维权,形成政策性风险。6.承诺风险
由于对农户的评级,授信,放款这三个不同的概念和内涵区分不清,而农户评级是否被社会承认,缺乏明确的饿法律依据,农户信用登记评定的作用十分有限。造成了评上了信用等级,就要无条件授信和放款,评级决定一切,把信用这个基本条件和放款混为一谈,至于农户是否真正有贷款需求,项目是否合理,效益是否良好,收入是否稳定,贷款数额是否恰当。用途是否真实,是否自贷自用等贷款比知情况无法考证,导致农村信用社本末倒置被动放款,被农户牵者鼻子走,从而印发农户小额信贷制度缺陷上的承诺风险。
四.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 五.如何应对及防范措施
1、建立风险补偿机制。
由于农业的投入效益低下,农村信用社只得以高成本、低收入的方式向农户投放贷款,而鉴于农村信用社担负着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国家应从不同角度在政策上给予倾斜支撑,让农村信用社在较为宽松的环境中得以发展。如减免信用社支农贷款利息收入营业税等。对信用社投放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利息实行减免税,既可以减少信用社支出,壮大信用社的支农实力,同时又可以减轻农业负担。再比如建立农户贷款保险机制。农民在贷款生产经营中出现的自然灾害风险和市场风险是无法防范的,农民目前的弱势问题不能完全推向市场和完全由农村信用社承担,应建立农户贷款的风险基金保障制度和农户贷款担保机制。
2、健全信用社内控机制,强化贷前调查工作。
贷前调查是农村信用社贷款管理的一向重要制度,是加强和提高农村信用社贷款质量的关键。农村信用社在发放贷款前必须严把调查关。信用社的信贷人员应对农户的家庭人口、承包面积,劳力、家庭年收入、支出、资信状况等进行认真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对农户评级结果达成一致后,由评信小组成员签名确认,明确责任,并联责清收,对农户评信结果应在村公务栏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在发放贷款证过程中,应由信贷员送证到农户手中,严禁将农户贷款证交由村干部或农户代表代送,以防止丢失、涂改、乱收费等现象
3、落实信贷分级审批责任,严把贷时审查关。
从基层农村信用社到县级联社,必须配备强有力的信贷审批班子,严格实行贷款分级审批制度,提高信贷审批实力,规范信贷审批行为,明确分级审批权限,落实信贷分级审批责任,避免审贷流于形式。继续深化内部机制改革,强化内控建设,消除风险管理的漏洞。在强化信贷员第一责任人制度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基层社主任的责任,严格贷款审批手续,落实借款人,担保人与信贷员三见面制度,核实借款人和担保人的真实性,确保借款手续合规有效。
4、落实责任,强化贷后检查制度。
贷后检查是降低贷款风险的关键。农村信用社要建立科学、完善的农户贷款贷后管理责任制,将贷后管理责任落实到人,对农户贷款的管理和回收制定管理目标,建立健全考核机制,要分清人为与客观因素,合情合理地追究责任,提高对到期贷款的回收率。因为贷款一经发放,其使用权即转移给借款人。因此,贷后必须深入贷款农户进行检查,检查贷款资金是否用于农户生产,是否被挪作他用,一经发现应及时采取收回贷款措施,降低信用社的贷款风险。
5、加强农村信用社员工的素质建设,把不良贷款风险降到最低。
不良资产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农村信用社一些员工自身素质差是造成不良贷款产生的首要原因。因此,农村信用社的第一要务就是要培养一支素质过硬、积极向上的信合队伍,克服信贷投放过程中的道德风险,加强对不良贷款的清收力度。严格规范贷款操作,对贷款“三查”制度落实不到位、贷款手续不完备、信贷人员与贷款户恶意串通骗取贷款、违章贷款、人情贷款等行为,加大处罚力度,对在贷款运营过程中违法违规现象要严加查处,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对造成贷款损失、形成不良资产的,要实行严格的“问责制”,追究贷款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最终使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改观。
6、建立信贷公示制度,加强对农户贷款的社会监督。
【浅析农村信用社内控制度风险之我见】推荐阅读:
农村信用社内控制度的状况及提高其10-26
我国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及相关问题浅析10-21
农村小学管理之我见07-26
农村小学口语交际教学之我见07-10
浅谈农村小学教育之我见09-08
农村土地使用方面问题之我见11-12
浅析信用证的风险和防范08-29
农村教育之我见暑期社会实践报告07-20
多媒体与农村地理教学之我见10-24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骨干教师补助之我见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