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使用方面问题之我见

2024-11-12

农村土地使用方面问题之我见(通用9篇)

农村土地使用方面问题之我见 篇1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农村土地使用方面问题之我见

农村土地使用方面问题之我见

摘要: 土地是农民的生存之源、发展之本,农民获得稳定的土地权利是实现其他权利的重要基础。妥善解决好农村土地问题直接关系到构建和谐农村以及农村的改革发展稳定。文章分析了新形势下农村土地使用的重要意义,指出了当前农村土地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规范农村土地管理使用的对策和建议。关键词:农村;土地使用;合理使用

Abstract: Land is the survival of the source, development, farmers obtain stable land rights is an important basis for the realization of other rights.To solve the problem of rural land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rural and the rural reform development and stability.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use of rural land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pointed out that the current rural land use in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further standardize the use of rural land management.Keywords: rural area;land use;rational use

中图分类号:F301.2 1充分认识农村土地合理使用的必要性

1.1保护耕地是发展农业的重要基础

社会的稳定在于经济的稳定,而经济的稳定,有赖于农业的持续发展,保护耕地则是发展农业的重要前提。为此,党中央、国务院一再强调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重要性,并把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作为我们经济工作的出发点。“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坚持把发展现代化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严格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可以说,农业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对任何国家都是不可忽视的重大问题。在我国目前农业科技水平和粮食单产没有重大突破的情况下,稳定粮食产量,稳定农业,首先必须稳定耕地面积,只有这样,才能较好的解决我国人口的吃饭问题。1.2合理使用农村土地是经济持续发展的保证

国家管理土地的目的是使全社会合理利用土地,保证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农村土地能否得到合理使用,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能否持续协调发展。农业一直是工业特别是轻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而且未来尖端技术工业也离不开农业。这就要求在为经济建设项目分配农村土地时,既要考虑土地资源分配方案给有关农业生产单位和农民带来的经济损失,又要考虑占用耕地对整个国民经济造成的影响;寻求既能满足农业发展要求,又能促进经济建设,同时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满足人们各种效用的土地资源分配方案。1.3农村土地使用问题事关社会稳定

有限的农村土地资源,不但要承载城镇居民的吃饭问题及全国工业化所需的原料,还必须负荷栖息在它上面的农民的生活来源,这就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对60%的农村劳动力来讲,经营土地是一种福利和社会保障。在我国整个国民经济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城市待业人员逐年增加,乡镇企业尚未充分发展之时,农村劳动力不可能大量转移。国家建设年年征用和批租土地,乡镇企业也要占用耕地,部分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就必然要以离土退田为代价,特别是国家建设占用城乡结合部的大量耕地,把大量农民从土地上排斥出来,而有限的征地补偿总归有用完之日,他们由此而失去了生活的根基。为此,党和政府必须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同时要重视和扶持农村经济的发展,吸纳因耕地减少而出现的剩余劳动力。如果这些问题不列入国民经济计划,不受到应有的重视和合理的解决,其后潜伏的将是不安定的因素。2农村土地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2.1保护耕地意识弱化

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错误地认为种粮食不如种工厂,打着招商引资的旗号,肆意圈占、破坏耕地。2.2土地流转不够规范 土地流转存在无序性和无偿性,操作程序不规范、流转中介不健全、流转中政府定位不当等问题较为突出,没有有效地建立起适应市场发展要求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的流转机制。2.3违规征占矛盾突出,闲置土地问题严重

土地征占存在强迫命令和不当行政干预问题,土地征占补偿价格偏低,有的甚至无偿占用集体土地,失地农民的生活和就业问题难以保障。个别单位受利益驱使,多征少用、早征迟用或征而不用,造成了大量的土地闲置浪费。2.4宅基地的流转无章可循 存在未批先建、少批多建、非法圈地、私搭乱建、协议出让、私自买卖、破坏耕地等问题。3农村土地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3.1要健全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坚决守住1.2×108hm2耕地红线,应进一步强化用途管制,进一步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一是层层落实责任,增强保护耕地的法定性和强制性。地方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应对本行政区域内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负总责;二是完善占补平衡等制度。耕地实行先补后占,坚决杜绝只占不补、先占后补、占多补少、占优补劣的现象发生;三是要划定永久基本农田。要在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的前提下,对承担耕地保护任务重、基本农田保护数量多的粮食主产区,由国家探索建立补偿机制,注重采用经济手段调动地方政府特别是广大农民保护耕地的积极性。3.2要强化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 要认真做好延长土地承包期工作,着重抓好落实土地承包期不变政策的完善工作,确保承包期限、地块、合同、经营权证书“四到户”。积极推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政策,严格土地小调整程序,除依法进行必要的调整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调整农户承包地。同时,切实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监督管理。3.3要创新土地流转机制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支持、服务土地流转。同时,要逐步创新土地流转机制。①坚持原则,引导流转。在长期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逐步实现“三个转变”。在流转的方向上从自发、零星、无序、无偿流转向连片、集中、有序、有偿流转转变。在流转推进上从行政手段配置土地资源到行政引导、市场机制配置土地资源为主转变。在流转目的上,从主要解决人地矛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盾,用于粮、棉、油生产,向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集约经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转变;②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流转。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政策措施,为农村土地流转提供信息、技术、资金等服务,全力搞好土地流转指导、合同签订及跟踪服务工作;③完善机制,规范流转。要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介机构,建立农村信息储备库和土地流转市场,推进土地流转市场化。依法规范流转合同,严禁强迫农户流转土地或截留、挪用农户流转收益。3.4要改革征地制度,切实保障失地农民权益

要严格区分公益性用地和经营性用地,明确界定政府土地征用权和征用范围,只有公益性用地才能采用征用的办法。3.5要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建立统一的农民不动产登记制度

要严格执行农村一户一宅政策,控制超标准建房。应在坚持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权益的原则下,合理引导农民住宅相对集中建设,加强对“空心村”用地的改造,盘活用好农村现有宅基地。农村宅基地和村庄整理所节约的土地首先要复垦为耕地,调剂为建设用地的必须符合土地利用规划、纳入建设用地计划,并优先安排满足集体建设用地需要。3.6要进一步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

农村土地开发整理是一项反哺农业、反哺农村、反哺农民的“民心工程”,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催化剂”。多年的实践已经证明,通过对农田特别是基本农田整理,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田生产能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可以有效改变传统的农用地利用格局,扩大经营规模,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通过改造旧村庄,归并农村居民点,可以有效改变农村面貌,提高农民居住水平和生活质量。3.7要进一步加大土地执法监察力度,严肃查处违法占地行为

要认真贯彻对违法用地以预防为主、预防和查处相结合的方针,制订国土资源动态巡查实施方案,建立县、乡、村三级动态巡查机制,形成三级国土资源监察网络,将违法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对那种经审批获得土地使用权的,要搞好跟踪管理工作,对不按出让合同约定开发利用土地的,要依法收回其土地使用权,避免土地被闲置。就现阶段的土地违法形势而言,必须要求充分调动农村基层组织和广大群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众的积极性,设立农村土地执法监督员,使农村基层组织的负责人成为土地执法的“第一”责任人,构建起法制宣传、举报监督、调查处理的协调联动执法体系。

------------最新【精品】范文

农村土地使用方面问题之我见 篇2

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是指凡是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 在遵守土地所有权的基础上, 可以将土地的使用权转让给农户或者经济组织。但是作为新生事物的土地使用权流转, 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 由于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 在很多方面都难以有效的发挥其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收入增加等方面的作用。对此, 我们有必要积极去探析制约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决定因素, 在此基础上去探析如何更好的发挥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策略。

1 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决定因素

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 不仅仅关系到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现代化发展, 还关系到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收益增加, 更加关系到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发展和国家安全的维护。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问题, 积极探析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决定因素, 在此基础上去实现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的改善和调整, 以保证其朝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发展和进步。

任何事物的发展和进步, 都受到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制约, 对于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来讲, 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可以从内部制约因素和外部制约因素两个角度去探析农村土地使用权的决定因素。具体来讲:

1.1 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内部制约因素

从本质上来讲, 实现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是为了实现农村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以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但是实际上对此出发点, 我国立法体系并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如在《物权法》中, 将土地使用权流转纳入到用益物权范畴, 这显然与土地流转的相关规定存在逻辑上的不吻合。其更多的关注的是农民生产保障问题, 而不是农村土地资源的最大化使用。

简单来讲, 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自身就存在双重的矛盾, 制度完善之初就捉襟见肘, 制度运行效果自然不理想。而农业的调整, 农村经济体制的改善, 不仅仅是化解城乡结构矛盾的关键, 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在此过程中, 农村土地的保障性否定了农村土地使用权的物权性质, 这给与土地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从而使得农业生产效率难以提高。如果深究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 我们可以从土地使用权制度长期存在的二元价值体系的角度出发。也就是说, 作为承包土地使用权制度的组成部分, 流转制度需要在承包土地使用权制度的基础上运行。

其一, 从历史角度来看, 农村土地使用权制度的使命是促进生存保障功能, 无论是人民公社时期, 还是改革开放时期, 所执行的承包土地使用权制度的出发点就是实现农民的生存和发展, 从深层次来讲, 其原因并不在于制度本身能够给予农民生存提供保障, 而是在这样的制度下, 可以实现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 农业产出相继增加, 物质资料也得以丰富, 为农民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但是随着城乡二元结构的不断突破, 土地资源不再是农民维系生存和发展的唯一方式, 由此导致承包土地制度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 很多的政策都难以继续执行下去, 在这样的情况下, 执行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制度, 顺应了时代的潮流, 也是农业发展和进步的现实需求。其二, 效率价值目标是承包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授意所在。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的缘起是为了实现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这是促进我国土地制度不断改革的原始动力。在经过多年改革开放之后, 我国社会物质条件不断变化, 农村人口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在不断完善, 也就是说农业要想在这样的背景下实现更好更快更稳的发展, 就要引入更加有效率的资源配置机制。而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将在促进农业生产效率提高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这充分体现出了农村承包土地使用权制度的效率价值目标体系。

1.2 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外部制约因素

综上所说, 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内部制约因素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制度逻辑体系问题, 而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外部制约因素涉及面更加广泛, 牵涉的利益群体更多, 具体来讲, 其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其一, 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有利于保证我国粮食安全, 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从本质上来讲, 粮食安全是社会稳定的前提, 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途径, 这不仅仅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也关系到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从这个角度来看, 我国农村土地利用制度的设计, 是以保障粮食安全的目标为前提的基础的。在这样的情况下, 积极促进我国农村承包土地使用权流转, 健全以市场为基础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配置机制, 需要在保障不影响粮食安全的基础上进行。

其二, 粮食种植的经济收益性影响。相对于制造业和服务业来讲, 农业种植业获取的附加值比较低, 由此获取的经济收益也不是很理想。尤其是粮食和蔬菜效益之间的比重差距比较大, 在各种条件满足的基础上, 农民势必会选择以种植经济作物为主, 而不是种植粮食。即使国家政府采取了很多的措施去减轻农民负担, 尽量在避免粮食种植效益的下降。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二:经济不发达的农业社会发展阶段, 农民追求的是实现自身的温饱;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 严重束缚了农民。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 效率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 我国农业社会的现状也慢慢转型, 在这样的情况下, 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能够促进农业土地利用制度的市场化发展, 使得农村土地利用效率不断提高, 将在未来农业现代化发展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其具体表现为:农业产业发展, 农民收益不断增加, 初步建立起来了二元结构的市场定价体系;粮食价格不断上涨, 并且慢慢恢复到市场机制下的应有价位。

其三, 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对于农村土地流转造成的影响。在将农村土地流转制度融入土地资源管理体系之后, 尤其是在将其融入市场机制的时候, 其在效率不断提高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简单看来, 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执行, 不涉及到我国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 但是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还牵涉了更加全面, 更加多层的改革。也就是说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不能仅仅局限于集体土地所有权单元的基层内部, 将重点放在促进城乡资源整合, 隔离龙头企业发展, 建立城乡合作组织体系等方面, 更应该将其纳入到一个更大的市场机制中, 以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市场的建立, 并且最终实现农村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或者说, 现在的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将会不断突破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范围的背景下, 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 是以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为基本前提的。如何处理好集体土地所有权和独立物权的承包土地使用权之间的关系, 将成为农村土地流转制度调整和改善的重要途径。

其四, 不同土地用途将获得土地收益差异性很大, 对于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造成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从本质上来讲, 土地所创造的利益首先需要取决于法律政策对土地用途的划定, 而建设用地的利润远远高于农业用地, 而不同永不的土地, 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对于农业生产而讲, 土地资源很容易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 很多情况下连科技也难以改变, 尤其在我国土地资源的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很大, 存在很不均衡的情况。制度作为尺度, 不会对于将地区的自然条件也考虑进去, 这样势必会造成土地利润的差别化。在这样的情况下, 市场机制将引导农业朝着利润更大的方向发展, 这就有可能导致土地资源市场配置机制的失衡。在这样的情况下, 就需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作用, 以实现种粮收益的提高, 土地用途利益的差距性, 保证粮食安全, 不断增加土地流转的动力和源泉, 实现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的健全发展。

2 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现状

结合上述对于农村使用权流转决定因素的探析, 我们可以去反观目前我国农村实用权流转的现状, 在此基础上对于各个情况进行归纳和总结, 并以此为出发点去实现各种问题的解决。通过大量的调查发现, 目前我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的执行在很多方面都存在问题和不足。具体来讲,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析:

2.1 土地产权不明确

产权清晰, 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也是农村土地流转的前提条件。但是实际上, 农地产权制度中并没有对于所有权主体, 法人代表进行明确的规定, 在土地占有权, 使用权, 转让权等方面也含糊不清, 难以形成统一明确的规范和标准。从制度意义上来讲, 农户并不是土地使用权的主体, 难以形成健全选择机制。对于这样的问题, 虽然部分法律法规存在一些原则性的规定, 但是从实际运行的过程来看, 农民难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土地使用权的行为主体, 很多情况下都是不自由的土地流动。这样的自由局限性, 对于土地流转活动造成的很大的负面影响, 再加上农户对于土地流转的认识不清, 存在很多方面的产权误区, 难以保证土地流转活动的正常开展。

2.2 流转制度不健全

流转制度是从相关法律法规出发的, 但是很多情况下法律的规定仅仅局限于原则性的条款, 对于转让的范围如何, 形式怎样, 程序过程, 价格规定, 管理控制都没有详细的规定, 从而使得土地流转过程中缺乏相应的依据。具体来讲, 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 土地私有权的虚置, 也就是说农村土地所有权归集体所有, 这个集体的身份是乡镇, 还是村级都没有明确指出, 很多的规定都不够明确, 缺乏实际的可操作性, 使得土地管理陷入混乱的局面;其二, 宏观政策难以提供支撑, 在集体土地所有权缺乏法律保障的前提下, 国家部门常常强制征用土地资源, 对于农民的利益造成巨大的伤害, 在迫于无奈的情况下, 农业人口参与到第二三产业, 而国家对此并没有切实的保护政策;其三, 在实际的土地流转过程中, 难以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和现实的要求, 切实的做好土地资源的管理和控制工作, 常常出现土地纠纷, 侵权行为, 而在司法程序上却又缺乏相应的条款进行管理和控制。

2.3 农地保障不稳定

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 城市化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 土地的农村社会保障功能已经难以与市场经济规则相互吻合了, 这使得农地的保障功能不断弱化;另外, 农民积极涌入到城市, 不仅仅难以得到城市的社会保障, 也难以得到农村社会保障机制的庇护, 从而使得农户出现不愿意参与种植, 也不愿意将其转让给他人的做法。

2.4 流转市场很滞后

我国各地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发育严重滞后于土地流转的需要.规范的农村土地市场是土地健康流转的前提。由于市场中介组织匮乏、流转机制不完善, 土地不易流转。当前。具有一定规模的种植大户数目甚少, 影响了土地流转的速度、规模和效益。不利于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流转机制看, 绝大部分地方尚未建立农用地有偿流转制度和土地投资补偿制度。流转程序不规范, 土地流转的自发性、随意性、盲目性大。土地流转不规范, 农户间自行协商, 自行流转。流转关系入之间的矛盾诸多, 造成投资者经营成本增加。这些问题都严重地影响了土地流转的速度、规模和效益。

3 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优化的策略

土地流转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但各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 自然条件也各不相同, 各地所具备的土地流转条件的程度和范围也差异较大。因此.在土地流转时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在推进土地流转的过程中, 要明确界定土地产权, 做到“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使用权”。具体操作土地流转过程, 要以法律为依据, 充分尊重农民的利益和意愿, 坚持“自愿、有偿、依法、规范”的原则问;提高土地和其他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原则。因为资源配置的空间越开放, 范围越大, 效率提升的幅度就可能越大。因此。要坚持土地流转的空间开放性原则。在此基础上, 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去实现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的优化调整。具体来讲, 我们需要才能够以下五个角度入手, 以实现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的优化。

3.1 注重农民利益权益体系的构建

构建农民利益权益体系, 是指在土地流转过程中, 以保护农民基本利益权益为基本原则, 切实的发挥其在土地使用权流转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具体来讲, 其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一, 奠定夯实的农民法律主体地位, 以发挥其相应的作用。也就是说, 在实际土地流转的过程中, 给予农民切实的土地权利, 以农民的利益为出发点, 不断发挥其在农民主体方面的作用。目前, 很多地区都存在违背民意, 损害农民权益, 强制实行土地流转的事情, 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对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其二, 不断提高农民的权利意识。正是由于目前很多地区农民维权意识的薄弱, 使得其在土地流转的方面陷入被动的局面。因此我们应该不断强化农村的普法教育, 不断强化法律教育工作, 实现农民维权意识的提高, 另外, 需要积极发挥司法执法部门的作用, 一旦发现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农民权益被损害的情况, 应该积极的做好维权工作, 以保证农民的权益和利益不受到损害。

3.2 不断建立健全农村土地产权制度

首先, 积极做好农村土地权利登记, 办证工作, 为农民维护土地权益提供有力的法律凭证, 在此过程中也实现对于农民维权意识的培养, 使得其意识到自己才是土地资源使用权的所有者。在此过程中, 土地调查工作将成为各项土地管理和控制的前提和基础;其次, 不断明确农村土地产权制度, 明确提出集体所有的主体, 为开展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最后, 不断完善农村土地使用权全能和承包经营全能, 以法律的形式去确定下来, 为开展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打造良好的环境。

3.3 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现阶段来看,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对于农村家庭造成的压力很大。一方面, 需要保证家庭保障;另外一方面还要担负其生产经营单位和生产消费单位的重任, 无论是生存和发展, 还是社会保障, 农民无疑面对着越来越大的生存压力。对于这样的问题, 我们应该积极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为农民进行土地流转免除后顾之忧。具体来讲, 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 建立健全符合农村实际和农民需要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将农民纳入社会保障的范围之内, 扩大农村社会保障的覆盖面, 弱化农村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其次, 积极建立低保制度,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为建立更加有效的农村保障体系打下夯实的基础。最后, 强化对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工作的监督和管理, 保证各项工作执行到位, 以便营造良好的土地流转社会环境。

3.4 做好农地流转中介服务工作

在农村工业化, 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 二级市场交易农地使用权数量将不断增加, 农户在不了解相关市场动向的前提下, 在市场中盲目的去寻找相关的交易对象, 势必使得农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发育受到打击。也就是说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是一项专业化的工作, 需要开展切实的农地流转中介服务, 以保证联通农户和转入户之间渠道, 保证土地流转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具体来讲, 我们需要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其一, 不断培养市场中介服务组织机构, 健全机构类型, 为土地流转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信息服务体系;其二, 不断提高中介服务组织机构人员的综合素质, 以热情的服务去参与到土地流转过程中去, 以保证土地流转质量的提高;其三, 做好土地流转的过程管理和控制工作, 流转前做好登记, 流转时做好协调和签证共组, 流转后做好跟踪和纠纷处理工作, 以充分发挥农地流转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

3.5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职权作用

首先, 推行有限政府和责任政府。为此, 我们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做到依法行政, 强化宣传和教育工作, 实现农民权利意识的提高的同时, 使得基层政府真正做到服务三农, 将农民的利益作为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推行有限政府和责任政府, 改变工作人员不负责的情况。其次, 积极营造良好的政府形象, 切实做好服务工作。具体来讲, 其主要涉及到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内容:首先, 强化对于农业的支持, 营造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 设立专门的资金支持, 为农村土地流转的开展创造物质条件;其次, 注重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建设工作, 结合当地实际情况, 切实对于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细节进行明确, 以保证各项土地使用权流转工作的切实开展;再者, 流转后的农地利用检查、监督和事后管理, 保障流转合同中权利及义务的顺利履行, 防止破坏耕地, 杜绝土地违法经营的现象发生。当地政府可以制定有关农村土地流转的合同模板, 以供村民使用最后, 积极编制村级规划, 合理划分土地的使用突进, 避免出现滥用或者破坏土地的行为, 在此基础上做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为农业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4 结语

综上所述, 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决定因素是多方面, 能够对其造成影响的主客观原因也是不一样的。对此, 我们应该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积极探析出现各种现象的原因, 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实际困境的改善和调整。具体来讲, 我们需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 积极探析目前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问题, 尤其是自身工作中存在的缺陷, 积极探析其原因, 以采取对应的措施进行解决;另外一方面, 不断学习先进地区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优化经验, 查缺补漏, 为开展革新各种土地流转工作改革打下夯实的理论基础。我相信, 随着实践工作的开展, 在土地流转方面的经验将不断积累, 其将会成为我国农业结构调整, 农村经济发展, 农民受益增加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陈锡文, 韩俊.如何推进农民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J].中国改革 (农村版) , 2002, (3) :37-39.

[2]李小群, 许跃辉.安徽省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问题及政策建议[J].乡镇经济, 2006, (2) :5-10.

[3]王志利, 曹军, 陈兴霞.加强农村土地流转推动农村经营体制创新[J].农业经济, 2007, (1) :48-49.

[4]浙江大学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浙江省农业厅联合调查组.农村土地流转:新情况、新思考——浙江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调查[J].冲国农村经济, 2001, (10) :11-18.

[5]张照.新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发展及其方式[J].中国农村经济, 2002, (2) :19-32.

[6]张光宏, 杨明杏.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创新[J].管理世界, 2001, (4) :207-208.

[7]郑景翼.中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方略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6.

[8]彭建涛.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及对策建议——以临泉县范兴集乡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 2012, (18) :3-5.

[9]余鹏翼, 李善民.中国发达地区农地使用权流转性问题探讨——以广东省南海市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 2004, (12) :22-26.

[10]冯玲玲.影响农户农地流转意愿因素的调查与思考——以重庆市璧山县农户调查为例[J].调研世界, 2008, (2) :45-46.

[11]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6.

农村初中英语导学案使用之我见 篇3

【摘 要】文章从英语教学中运用英语导学案进行教学的优点和自己的一些困惑两方面方面进行了阐述。特别具体地叙述了,在农村中学英语运用导学案进行英语教学方面取得的新的成果,开辟的新的天地。

【关键词】初中英语;导学案

自我校推行“一二四”课堂教学模式即以一个主体,即以学生为主体;二个抓手,即以导学案和小组合作评价为抓手;四个环节,即预习交流,合作探究,展示分享和当堂检测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以来,为了适应课改的需要,我校全面推行使用导学案。导学案的设计汇集了备课组成员的集体智慧,各科备课组老师在使用导学案之初就制定了详细的计划,每一课时都有主备人,同时经过同课头成员的修改,然后通过集体备课来加以补充。可以说,每一份导学案都是老师们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也最大化的实现了教学资源共享。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认为导学案的使用真正促进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下面我先就导学案在英语教学中的优点作以阐述:

一、导学案的使用让学生学习时间更多

使用导学案,学生在学习时有章可循,减少了学习活动中的很多无效环节,节约了时间。

原来没有使用导学案,学生的学习变得不知所措。而有了导学案,同学们依照导学案中的要求、内容展开课前预习,课内交流、展示,学习效率大大增强,本来一节课一课时也学不完,现在时间却绰绰有余,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

二、集体设计导学案,让老师们在备课时减少了很多无效劳动

集体设计导学案比老师们一课时一时课地写教案在劳动量上要少得多。导学案减轻了老师在备课上的压力,虽然,导学案的设计对教师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的要求更为严格,但不管怎样,都比一课时一课时把教案详详细细写出来用时要少,也更为有效。所以,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导学案,确实是明智之举。让老师们在导学案的设计上下功夫,在学生如何进行有效学习上下功夫,等于教给学生一把钥匙,让他自己去探索知识,自己去挖掘知识。

三、导学案的使用让原本沉静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

原先的英语教学,虽然上课前我都让学生预习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可由于目标不明确,学生学习不得法,不知如何下手,预习总起不到预期的效果,课堂上发言的同学不多,课堂气氛不活跃,本来好心情的老师变得暴躁,学生也越来越不愿意上英语课。

导学案的使用,使学生有章可循,提高了学习效率。预习时,依据导学案展开学习,学生有了方向,知道预习哪些方面的内容;交流汇报时,也知道怎样谈,谈什么。

四、导学案的使用给学生建立了展示的平台,激发了学生学英语的热情

导学案的使用,在我校的确属于一项创举,大大推动了我校课改的进程,提高了教学质量。但万事开头难,在导学案的使用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令我们感到困惑:

(1)集体备课的问题还不够细化、优化。在集体备课的操作过程,我们看到,老师们所备内容还多是着眼于教材的重点、难点及内容的理解把握方面,而对于教学方案的形成方面还商讨交流较少,课堂上细节问题还未考虑,如设计什么样的预习题能够促进学生充分阅读文本,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如学生可能解决哪些问题,教师可能要对那些问题进行点拨,怎么点拨等等。

(2)使用统一导学案,可能会抑制了教师个性发展。编写使用导学案,标准、要求、进度是统一的。教师稍不注意,容易千篇一律。这样长期下去,学生不欢迎,老师自己也厌烦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同是一份导学案,一位老师运用得当,左右逢源,效果显著,可另一位老师运用起来却很不适应,奏效甚微。所以,如何在使用导学案的同时提倡个性化的教学,让教师在全面掌握教材的基础上根据自身与学生的知识结构等实际情况,通过补充、拓展、延伸,使教学内容既符合教师个性又能够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是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3)因材施教难以落实,需我们加以解决。在每个班集体中,因学生的智力水平和学习能力存在着差异,学习程度自然有好坏之分,教师在编写使用导学案时,就要求都要兼顾,设计出可供不同水平和不同能力学生回答的不同层次、不同难度的问题,使不同基础的学生明确自己应达到的目标。人人都处于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参与讨论问题的积极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而目前编写的英语导学案,在这方面仍有缺陷。

(4)教给学生进行质疑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个难题。孔子曰:“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也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导学案上虽设有质疑释疑环节,但在课堂教学中未必能够落实到位。这就给我们师生双方设置了一个难题,需我们今后积极探索。

创造性使用教材之我见 篇4

汪清县第三中学冯宪春

教材是老师教学的根本和载体,一节课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形式都要以教材为基准,不能偏离教材的主线。要提高教学效率,认真研究教材、读懂教材、吃透教材是必要的环节,也是教师的基本功。合理的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增减,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和理解,反映出对课程标准的落实。我觉得,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针对不同年段的学生和教材应该采取不同的方法,既要尊重教材,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这样才能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以下从如何增加材料研究如何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一、注重选择生活化的素材

新的课程标准把思想品的课定义为,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具有较强的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在这里特别强调了初中学生生活这条主线,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基于学生的认知,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不能理论性过强,即便是涉及到一些理论的内容,也应该达到理解的程度即可,且不能加深、加难。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的强调知识性逻辑思维,追求时尚、热点,不仅不能达到教学效果,脱离学生实际,让学生学起来云山雾罩,不知所踪。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主要内容是法律部分的内容,其中要涉及到很多的法律术语,教师再补充材料的过程中要注意尺度,把握不好尺度,就会增加难度,即便是花费了很大的力气,也达不到教学的效果。有位教师每一节课都给学生准备了很多的材料,费了很大的力气,结果呢,学生依然掌握的不好,事后,她大发感概。分析其原因,就是材料过多,难度过大,超出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

二、注重学生原有的知识再现

思想品德课实现教学目标是通过引导和促进的方式,这就需要我们唤醒学生内心的感知,在基于原有的认知的基础上提升能力。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学习,通过其他的途径对某些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如果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充分的利用学生的原有的知识和感受,就有利于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例如: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有情绪的体验,获奖了开心,亲人离去悲伤等等,如果我们把这些设定为一些问题,学生回答后我们进行归纳总结,学生自然就会加深对情绪的理解。再如,九年级在学习党的基本路线这一内容时,我们通过回忆中国历史知识,就会加深对四项基本原则的理解,自然也就得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使历史赋予的,明确我们为什么要走社会主义道路。

三、注重材料的时效性

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是思想品德课的重要特点,教者在选材时也要与时俱进,与时代同步,特别是九年级的教学内容,与时代的发展息息相关。我们在使用教材时要尊重教材的观点和理论,在此基础上应该增加我国社会发展中的最新成果。九年级教材的一些选材,距离现在较远,不能与时代同步,所以我们要做有心人,适当的增加新内容。但是这种增加不是改变教材的知识结构,而是为加深理解知识增添一些新的内容。例如科教兴国一课,我们可以增加近三年我国科技取得的成绩,环境问题中可以加上雾霾现象等等。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思想品德课不是说教,是在切实的研究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加深对我国制定的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的理解和掌握。

农村小学校长之我见 篇5

本人2006担任高楼小学校长,工作几年来,我深深的体会到,当一名农村小学校长并不难,但要当好这名小学校长却并不是很容易的。实践中,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应该尤其值得重视:

一、要当好农村小学校长,首先要全面了解学校当地农村基础教育的基本情况,使学校教育能够主动适应本地社区经济与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好小学教育在社区内的作用。同时,校长要有较强的协调沟通能力,要能够与社区内的办学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我校是07年启动危改工程的,工程实施以来,学校始终注意积极与高楼村委领导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协调各方力量争取建设资金,使得学校建设健康顺利的取得了成功。学校又协调村委筹措资金完成了校内所有功能教室及活动场地的教学设施配备工作。村委机构的大力支持,有力的推动了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这一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二、要当好农村小学校长,校长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业务素质,以掌握教学的主动权,形成自己的威信。校长具有较高的威信,对于调动教工的工作积极性,稳定教师队伍,培养良好的校风,有着巨大的作用。那么校长的威信应当如何建立呢?长期以来,很多校长们也想了不少的办法, 反复修订学校的规章制度,再三强调纪律,但效果总是不好;经常出现领导与老师之间闹对立情绪,工作极不和谐,极不愉快。我认为,校长的威信不能靠制度,关键靠自身的榜样力量,只有当好了榜样,老师们从内心信服了,才能够自然的形成校长的威信力量。

三、一名好的农村小学校长要有敬业精神和治校能力。

首先,带好一所学校,敬业精神是当好校长的思想基石。作为一名农村小学校长,首先要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要热爱学校,热爱学生,热爱老师,有把自己的一切献给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有了这颗心,就能保持清醒的头脑,端正办学方向,不断增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自觉性;就能在顺境中经受住考验,自强不息,勇于创新;就会襟怀坦白,任人唯贤,在学校一切活动中克己奉公,敬业奉献。

第二,校长不但要有敬业精神,还必须要有治校能力。一是校长在管理上要有决策、指挥、协调等诸种能力,二是校长要有领导教育、教学的能力。校长要加强多方面的管理能力的锻炼,包括做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计划组织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协调沟通能力,评价能力,文字及口头表达能力等。我觉得口头表达和讲演这种工作方式应该重视;这种方式在鼓舞士气,提高集体荣誉感,激发师生

实现工作任务等各个方面,有时会起很大的作用。

四、校长要深入教学第一线。

学校中, 第一线的教学工作是最具体的,也是最重要的。因此,一名好校长应该经常深入第一线,这样才能取得对教学工作的发言权和指挥权。首先,校长要深入课堂听课,听课是校长检查指导教学工作、掌握教学状况第一手材料的有效途径,也是向教师学习和共同研究改进教学最为直接的方法。听课,还有助于密切领导和师生的关系,发现和积累本校教师教学的经验,适时地加以总结或传播。有助于及时了解学校工作其它有关的情况,改进各项工作。其次,校长应积极参与评课,苏霍姆林斯基说:“听课、分析课,是校长最主要的工作。”但要做好这项工作并非轻而易举,而要下一番功夫,抱有正确的态度。要始终本着指导教师、改进课堂这一主旨去做这项工作。

五、校长要善于下放权力。校长不能事事亲临,这是学校工作的大忌。要经常注意培养教师中的骨干力量,大胆授予他们适当的权力。这样校长便能更多地得到下属的支持,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全局性的工作。否则,校长一人顾了东顾不了西,结果是什么工作也抓不好,形式上权力很大,实际却大大降低了校长的威信。

六、校长要学会人文管理。

作为校长,不能将师生的过错看成是与自己过不去,而是要实事求是地去分析看待;不要只是简单地用纪律、制度去约束下属,应多用说服教育的方法,要多加鼓励和鞭策。校长言行举止要沉着冷静,有分寸,做到不急不躁。只有这样,师生才会和校长心心相通,校长的管理工作也才会得心应手。

七、校长要勇于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是一所学校前进的动力。我们要求教师要有创新方法,要求学生要有创新思维,那么我们校长更要有创新技能。校长的创新素质是校长素质最集中的体现。校长如果缺乏创新精神,没有创新力,墨守陈规,就会影响到学校的发展方向,也会影响到管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因此作为一名校长要有科学的探索和创新精神,善于从教育理念的不断改革中寻找创新机会,不断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几年的工作实践中我体会到,要当一名好的小学校长还要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正确运用权力。校长的权力是群众给予的,如果权与威混在一起或滥用权力,校长的工作就不可能有什么好的效果。

2、做事要坚持原则。有的校长认为,要有威信,就要人缘好,于是放弃原则,做“老好人”。依靠这种办法取得的“威信”,只能给工作带来负效应。

3、要树立集体威信。一名好的校长,遇事不能只树校长个人的威信,否则,不利于发扬民主作风,不利于领导层的团结合作;时间一久,学校的整体工作必然会受到影响。

4、要时刻清正廉洁。廉洁奉公是当一名好校长的重要条件,这一点上出现问题就会严重影响校长的形象,也会影响到学校的形象,校长的工作效益也就无从谈起了。

总之,一个好的农村小学的校长应该是一个品德高尚,处以公心,廉洁自律的校长;应该是一个具有奉献精神和人文关怀的校长;应该是一个珍惜学校的名誉的校长;应该是一个不断追求自己人生理想和办学理念,具有独特风格的校长;应该是一个善于沟通协调关系,能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以促进学校发展的校长。要想当一名好的小学校长, 要想管理好一所学校,就应该身先士卒,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努力作好榜样,用榜样的力量赢得师生良好的信赖。我想,这应该是我们这些校长们必须应该做到的事情。

农村小学校长工作的几点感悟:农村小学校长工作的几点感悟大家

都知道,农村的普通小学与乡镇场中心小学及城市小学从教学条件、师资配备、办学水平等诸多方面是没法比的。但是,作为学生,不管是生活在城市还是农村,享受优质教育的权利是一样的。全区的多数小学是普通农村小学,所以,普通小学办学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全区义务教育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那么,作为农村小学的校长,如何在艰苦的条件下,走出一条适应农村学校特点的发展之路,从而让当地的孩子享受更好的教育呢?现结合自己在工作中的几点感悟发表以下意见,观点不正确之处,敬请同行批评指正。端正思想,有强烈的使命感。我认为,作为一所农村普通小学的校长,他面对着的是最基层的农民朋友,他的办学理念、工作思路从一定程度上说是一个地区义务教育实施水平的客观反映,他的工作作风将影响学校乃至乡镇场教育干部的整体形象,所以他肩负的责任是重大的,不能因为学校规模小,位置偏远,条件艰苦,学生家长文化层次不高等客观原因而降低工作的标准和对自己的要求,老百姓的孩子也是孩子,要尽最大努力、立足实际开展好工作,做到不舍弃,不放弃,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学校管理,以感情引领为主。在学校管理方面,我认为,学校制度的制定要立足发展教师,而不是限制教师,既要靠制度去规范,还需要用感情去引领,作为校长要根据学校实际,更多的去关心、关注教师们的工作和生活,特别是学校规模小的学校,要少讲大道理,多投入感情。学校有十多个教师,如果校长凡事搬制度、讲原则,有些时候是根本行不通的,尤其是对那些年龄大的老教师,弄不好还会影响干群关系。所以,在处理一些事情上,要讲究方法,因地制宜,不能千篇一律、死搬硬套。比如在请假问题上,作为农村,风俗习惯是非常多的,原来有些老教师因农忙或是亲戚、街坊、朋友家里红白喜事需要请假是非常多的,我记得曾和有些老师针对这些问题谈过,作为学校,从人性化角度出发在没有特殊工作要求的情况下,可以批准教师们请假,但是,我们也要明白,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不是农民,我们的首要工作是教书育人。老师们非常理解和支持我的观点,一学年来,因为上述原因请

假的老师非常少,教师们变得越来越自觉,我认为要比对他们说“你请一天假,我扣你考核积分”等等的话效果要好。关心教师,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入手。对待教师少一点强制,多一份尊重;少一点限制,多一份人性。在工作上做到,对待老教师要爱中又严,对待年轻教师要严中有爱,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特别是农村小学,年轻教师少,年龄大的老教师占比例比较大,要经常走到教师们中去,多倾听他们的呼声,关心他们的生活,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入手解决他们在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特色办学,使普通小学不普通。所谓办学特色是指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的、稳定的教育风格。它是学校特性的体现,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其它学校的显著标志;同时,也是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的个性体现。作为农村小学,要充分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自然资源和地理环境等条件,立足学生、教师、学校的实际走特色办学之路。

当好农村小学校长之我见 篇6

千阳县张家塬镇中心小学孟宏伟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小学校长“官不大,但管得事不少”,尤其是农村小学校长,对教育的成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作为一个农村小学校长,要怎样充分利用好有限的教育资源,从而搞好学校管理工作呢?通过近几年的工作实际,我认为,做好一名小学校长,在平时的工作中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断学习,提高素质。

作为校长要不断学习,用自身的能力、水平去感染和熏陶教师,使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并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学会倾听,要在别人说话时,善于时时处处事事去伸展自己的思维触角,通过各种媒体去了解当前国内外在教育理念上有哪些新有提法,新的变化,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引发自己的思维活动,要在善于借助别人的经验去进行类推和迁移,使之提升为自己的经验。

二、上情下达,搞好团结。

校长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是连结上级领导和本校师生的纽带,他既传达上级教育部门的精神,又要带领老师和学生去完成教育教学的目的。这就要求校长善于团结人,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一个良好的校集体,不独断专横。

三、用好权利,展现魅力。

校长是主持学校全面工作的权力人物,要管好用好校长的权力。首先要做到谦虚谨慎,甘为人下,学习他人的丰富教学经验和管理技巧。其次,对学校的一切重大决策,如评先进、经费开支等,要主动召集教师共同商量,不能固步自封搞家长制,更不要嫉贤妨能,要尊重教职工的人格,尽可能发挥教职工的智慧和良策。第三,要关心教师,用情感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对工作、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教师,要伸出友爱之手拉一把,受到挫折多鼓励。最后,要做到严于律己、自觉执行各项规范和制度。即使在上下班、备课、上课、改作业、搞卫生等细小的地方也不能搞特殊化。

四、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学校班子是校长左膀右臂,校长必须与学校班子团结相处,要放权给班子一定的权力,属于他们职责的事,相信他们,让他们独立自主地行使职权,施展他们的才能,发挥他们的特长,不要乱加干涉,乱插手,使他们从内心感到自己的职位不是空的,权力是真的,责任是重的。校长主要抓领导班子,领导班子各司其职,各行其事,这样学校就会良性循环。

五、推功揽过,激励教师。

在荣誉面前,校长要善于推功揽过。虽然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校长做了许多工作,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但是大量的工作还要老师们的有效工作、学生的认真学习换来。如果他们的工作得不到肯定,就难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因此校长对待名利要谦让,用荣誉来鼓励老师,激励老师。把荣誉让给老师,这是激发老师激情的有力武器。

六、立足 “早”字,统筹安排。

作为学校主要管理者的校长,要想把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管理得井井有条,营造一个人心所向的教学氛围,除了要在自身的文化水平、能力素养等方面加强修养外,各项工作还应该立足于一个“早”字。做到每天早到校、教师思想早统一、学校工作早安排、各类信息早索取、各种经验早总结。

七、优化改革,提升质量。

学校办学质量的好坏,其最直接的标准就是学校的教学水平。一所学校的教学水平是在先进的办学理念指导下,通过学校科学合理的教学规划指导,最终获得的教学成果。作为小学校长而言,提高教学质量,增加学校教学水平是学校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校长在教学上应当紧跟时代步伐,通过对新课程改革的学习与实践、在教师队伍结构上的优化,最终规范完善学校的教育体系,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发展。

土地变更调查之我见 篇7

1、土地变更调查不仅保持了地籍资料的现势性, 而且使实地界址点位逐步得到认真地检查、补置、更正, 使地籍数据中的文字部分逐步得到核实、更正和补充, 还使初始地籍中可能存在的差错逐步得以消除。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要逐步用高精度的变更成果代替原有精度较低的成果, 使地籍资料跟上社会经济的发展, 使它满足新的需求, 使地籍成果的质量逐步提高。

2、变更调查充分发挥了土地管理参与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闸门”作用, 为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制定规划、计划提供科学的基础数据, 为第二次土地调查提供准确的农业用地基础数据, 为今后确定各年度实际耕地面积和新增建设用地面积提供依据, 为核定各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缴纳情况提供重要依据。

二、土地变更调查存在的问题

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的连续性和多样性, 及土地利用变更调查需要各部门和各基层的配合, 使土地利用变更调查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

1、开展变更调查工作的投入有限

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包括外业调查和内业数据成果整理, 技术性强, 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支持才能完成。由于投入有限, 没有专项经费, 不能聘请专业技术人员, 不能购置较先进的测绘定位工具, 不能及时对变更进行调查, 这就制约了工作的进度和质量。

2、从事土地变更调查人员的专业知识较为贫乏

一方面, 投入的专业技术力量不足, 与繁重的土地变更调查工作任务不适应;另一方面, 从事土地变更调查的人员大多缺乏专业方面的知识, 对有关的基础知识、技术手段和方法不大了解。在以往的调查中, 将变更地块的位置在图上标注错误。

3、技术手段落后, 工作效率不高

首先, 土地利用现状变更是经常发生的, 变更的内容情况不同, 各种数据都处在动态变化之中, 因此要分时分段地及时做好变更的相关登记、统计工作和年度报表工作, 避免调查工作的长时间累积。而实际上每年只是在要求上报资料的时候才搞一次, 一项经常性的业务工作成为了时间紧、任务重的突击工作。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全年的变更调查任务量, 这就难免有丢落的现象发生。

其次, 野外采集工具的限制。由于技术条件所限, 县级一般都是采用钢尺进行野外的调查作业, 由于钢尺的局限性, 变更图斑的形状、位置等不能准确体现。此外由于工作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不高, 使他们在完成一些常规的统计工作时效率很低。

4、人为因素的干扰

为保证进度和质量, 每年的变更调查都需要乡镇基层土地所的配合。在变更调查的过程中, 上至领导, 下至配合外业调查的普通人员, 对每年的变更调查有着不同的认知, 隐瞒和多报现象时有发生;同时变更登记地类时存在有虚假现象, 如明明是耕地被占用而登记上报的资料中却填写的其它情况, 造成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库的真实性较差。

5、变更登记档案资料的管理欠规范

变更调查结束后, 有的基层人员对土地变更调查成果资料的意义不大了解, 以为这项工作完成了, 与以后工作没有什么关联。同时, 有些单位对初始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档案资料管理不重视, 存放和保管随意, 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资料丢失现象, 这些情况都严重影响了变更调查成果的有序管理。

三、做好土地变更调查方法的探究

土地变更调查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 如何才能使这项工作做得更好, 使我们实时地掌握国土资源的基本情况和动态变化情况, 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通过从事土地变更调查工作, 对如何做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 认为应加强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1、全面提高对土地变更调查工作的认识, 解决经费问题

科学的决策必须建立在准确把握现状情况的基础上, 各部门应加强对土地变更调查这项基础工作的领导, 提高其工作地位。同时, 增加土地变更调查的投入。

2、充实技术力量

结合实际情况, 对各县国土资源局从事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的技术人员进行业务学习的培训, 负责此项工作的组织、部署, 承担基础数据的收集、统计、整理和分析。研究制定土地变更调查的工作和技术方案, 并定期考核所做的工作, 逐步使土地变更调查工作真正得到落实。

3、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已运用到地籍管理的具体实践中, 要逐步建立土地利用现状管理信息系统, 及时变更土地利用数据库, 这样可以使土地变更调查的实施走上规范化、科学化发展的轨道, 从而真正做到实时地提供土地变更调查的文字和图件成果。同时应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在土地变更调查工作中的优势, 提高工作效率。

4、分时段、分年度把工作做好

土地利用现状变更是经常发生的, 变更的内容情况不同, 各种数据都处在动态变化之中, 因此要结合上级的要求和部署, 分时分段地及时做好变更的相关登记、统计工作和年度报表工作, 避免调查工作的长时间累积。

农村土地使用方面问题之我见 篇8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存在问题;个人见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024-01

体育教学过程是一种系统运行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通过确定目标、激发动机、理解内容、进行身体反复练习、反馈控制与评价等环节组成的。体育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活动,它本身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体育课堂教学是以学生身体练习为主要学习形式,以身体健康知识获得、运动技术技能传授、心理健康水平增进为主要学习内容,为增强学生身体健康和运动能力而进行的师生多边互动的教学活动。目前,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和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出现了“健康第一”、 “快乐体育”、“终身体育”、“创意体育”等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以前我们把体育课上成了体育知识技能为主的运动技术技能训练课而现在又上成了以学生高兴为主线的“玩”课,因此在实践操作中各地出现了不同的误区。

一、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几种上课模式

1、体育教学中传统的体育教学是以增强学生体质为名,但在长期的实际教学中,花相当多的时间传授运动技术和技能。所偏重的是一个技术,忽略了对学生健身知识技能的传授,限制了学生目标追求的广度,约束了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以单一化确定不同个体的努力方向,束缚了个性的发挥,不利于个性的培养。一味生硬机械地照目标做,为完成固定的教案目标而上体育课,整堂课进行着一些重复而单调的体育活动,而不去考虑学生自身对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需求。特别到了初三,体育课都是按中考要求项目不是跑就是跳,结果大家可想而知,对体育课一点兴趣都没有了。与此相反的是很多老师在新课改的大潮中有点迷失方向,“快乐体育”似乎成了体育教学的主渠道。更有甚者,误认为健康第一就是快乐第一,在课堂教学实施中出现了“放羊式”的体育教学现象,上课一味的以学生为中心,安排内容也很随意,大家在体育活动课上,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只有少数男生在打篮球, 而大多数女生和一些男生不是在从事其它体育活动而是在旁观或无所事事, 俨然他们被排除在体育课堂之外。老师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度过,但却不能完成我们的学科教学任务,淡化或放弃了体育课的“三基”教学。

二、现状及现象

近几年,山东省内各级各类的体育优质课开展的如火如荼,本人每年每次基本上都会去虚心学习,但每次都是一个现象:在小学体育课堂上,体育教师带领着大家在做游戏,或者变着花样在给学生上课,大部分学生围着教师在兴高采烈地活动着,即使是自由活动课,同学们也会自由组合地做各种游戏活动,大家都在活动着,而且兴趣浓厚。然而初中的某些体育课上,学生不是兴趣浓厚地投入到体育活动中,而是在进行着各种枯燥地竞技性体育活动,其中一些较有活动价值的游戏很少出现,体育课的娱乐性被大大削弱,记得有一次毛振宁教授来济南作报告听了一堂篮球课,最后他点评说“一堂篮球课学生能够一直在练一个动作,学生没有相互交流、合作,更没有一次投篮,这怎么能算一堂篮球课?”可以看出初中体育课突出了技能的学习,到了高中的课那就跟没法看了,每个学校的女生在体育课上表现都不行,所以在省级优质课上你会发现一现象,很多球类课上没有女生。

三、原因分析

首先就是教学态度,很多体育同仁在刚参加工作时都有极大的工作热情,但经过几年的平淡无奇,再加上体育学科的特点,慢慢的就有了职业倦怠,没有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其次是教师缺乏有效的组织方式。

上课之前教师没有对课做出合理的安排,更没有充分考虑到现有的场地、器材对学生的适用度;同时也没有立足本学校的实际情况,灵活的创设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课,进行有效组织既能使课堂井然有序,又能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再者,有些同仁在教学方法上缺少灵活性,意识中还是“我教你学”的授课形式,而没有充分考虑学生主体地位,通过合理、恰当的形式,让学生自主地参加活动。只是根据教材要求,开展有限的,参加人数较少的一些体育活动。另外,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也很重要,尤其是合理搭配、适时选择,很多内容应与学校正在搞的大活动相依存。

四、解决问题的几点思考: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之我见 篇9

我在本校六年级做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发现:不怕习作的同学仅占8%,喜欢作文者的比例只有6%。我又询问了同校的语文老师,比较多的老师认为学生对作文表现出畏惧心理。那么,该如何让我们农村的学生喜欢上作文,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呢?

我思考总结如下几点自己的见解:

一、兴趣是老师。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训练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训练。它既是语言文字的训练,也是认识水平的训练。在这个训练过程中体现着听、说、读、思、写诸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很大一部分学生写作时无话可写,其实学生并非缺乏生活素材,也不是不会遣词造句,关键在于我们语文教师应调动一切有利因素以多样化、综合性的训练形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写作空间和氛围,激发他们作文的积极性,从而能动地去反映他们多彩的生活。

我们应从学生自身需要、兴趣、情感出发,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水平出发,体现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强调多样化可以体现在训练体材的多样,训练内容的多样、训练时机的多样、训练途径的多样,也可以把作文与其它学科结合起来,作文与学校、家庭、社会的结合,作文与生活的结合,作文与做事、做人的结合。这多方面因素结合起来的综合性训练方式,避免了过去单调、枯燥、缺乏情趣的写作套路,显示了一定的开放性,帮助学生拓展思路,积累生活和学习的经验,让学生乐于表达,乐于写作。

作文还可以与活动结合起来:新年快到了,鼓励学生为联欢会编写话剧、小品的剧本,也可以设计贺年卡,编写新年祝词;建议每个学生为少先队活动设计活动计划和方案;运动会上,让学生以“小记者”身份写采访稿,写新闻报导;还可以让学生自创游戏,制定编写游戏规则;在“我的拿手菜”活动中,让学生总结烹调方法和劳动心得„„

这多种多样、别致、有趣的训练形式,不仅使学生在兴趣中写作,在写作中尽兴,而且把作文与生活,作文与活动,作文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提高了作文的综合能力。

二、文章还是“真”的好。

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卡夫卡说:“什么叫写作?写作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开,直到不能再敞开为止。写作也就是绝对的坦白,没有丝毫的隐瞒,也就是把整个身心都贯注在里面。”

我们中国的语文教育老前辈也都是强调学生作文“要说自己想说的话”的。学生作文创作是否有发自内心的真情,是衡量创作的一个重要尺度。作文创作应以敞开心灵,表现个性,真实坦白地抒写自己为创作原则。真诚是一切文学之本,尤其是初学写作者——学生所必须遵从的。

作文可以通过写日记来积累。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是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途径,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可写听到的、可写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总之,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能够写真实的事情。比如:每组织学生看完一场电影,搞完一次大扫除,都可让学生把当时的情景和感受用日记的形式写出来。

要写出“真”的作文,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仔细观察。我们每一个活生生的“人”,其中就有很多可取作写作的材料。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写作的源泉一定是汩汩滔滔,长流不息。我们不一定写《公园的一角》,我们可以写我们的茶,果,山,水,我们处在一个茶果飘香的山村,难道不该写一写我们美丽的家乡风景吗?

三、培养想象力。

想象是很重要的一种写作能力。那么什么是想象?想象是通过原有表象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活动。这种把原有表象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能力就是想象力。所以说,创造性是想象的突出特点。由此可见,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必须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我在一次学生写作时:根据下列的事物的提示,进行合理想象,写一篇议论文。例如,扫帚:辛勤劳动,却躲在门后默默无闻。

斗笠:牺牲自己,幸福别人。

在这一原形的启发下,学生立即打开了想象的大门,结果不少同学超越常规的思维模式,写出了不少蕴涵哲理的文章。也使学生认识到观察事物这种感性形象,通过想象,就会成为生活的哲理。

有些课文故事性强,结尾意犹未尽,耐人寻味。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像、延伸课文内容、进行续写。如学完本学期《穷人》一课后写《桑娜拉开帐子„„》。

四、养成多阅读的良好习惯。

我们每一个人,凭直接经验,对社会的了解总是有限,要积累素材,也不可能样样亲历,这就必须学会多积累间接经验。而获取间接经验的最有效途径便是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和阅读密切相关,相辅相成。从阅读对写作的作用方面看,阅读是写作的借鉴,是读者间接认识生活的途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所了解的生活,所产生的情感共鸣,所获得的思想认同等等,这些对于提高读者的写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不仅可以获得对生活的感性体验,也可以获得对生活的理性认识。

上一篇:心满意足成语意思解析下一篇:重庆市农村建设用地复垦项目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