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及问题

2024-11-30

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及问题(共8篇)

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及问题 篇1

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及问题

(一)土地经营行为的短期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极大地激发了农户对土地的经营热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的发展,农业已成为一种低收入产业。同时由于农村中二、三产业的发展,农民对土地的经济联系和感情日益淡漠,对土地的投资减少,粗放经营乃至弃耕撂 荒等现象在所难免。其最主要的表现和造成的后果有以下几方面:

1、对土地长期投资得不够,导致 土地生产条件恶化,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下降 由于农业投资回收期长、见效慢、效益低,因而缺乏对土地长期投入的动力和信心,即使有一定投入,也只是从关心近期经济效益出发,而不注 重长期的目标。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机械化水平下降;二是土地基础设施老化, 目前全国8万多座水库中1/5是危险库,240万眼机井中大半 已到更新年限,全国每年净减少灌溉面积300万亩左右;三是农业抗御自 然灾害能力下降,全国水、旱、虫灾等受灾面积比重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2、对土地的活劳动投入减少,导致耕地质量下降

对土地活劳动投入减少最直接的 表现是化肥投入量增加而有机肥使用 量减少。据国家统计局统计,目前全国耕地有机质含量仅为1.5%,东北地 区近年来土壤有机质含量由 5~8% 下降到 1~2% 左右,对土地的活劳动投 入在数量减少的同时,质量也在下降,大批年轻的和素质相对较高的农业劳 动力纷纷转向农外就业,导致从业劳 动者素质降低,一些先进科学技术难 以大面积推广应用。

3、粗放经营和浪费耕地的现象严重,导致耕地利用效率偏低 农村改革之后,我国耕地主要实 行的是按人均包的方式,一部分劳弱 户经营不了或经营不好耕地,就只好 走粗放经营的道路。而劳强户在种地 之余涉足他业谋取收入,成为兼业型 农户,而当兼业经营发展到工商收入 成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时,农户逐渐消弱了对土地的投工投资,导致部分地方土地产出出现下降趋势。

(二)土地经营的分散化。实行承包制初期,我国耕地一般采取按人均包、按劳均包、按人劳比例均包三种方式。当时能在较大程度上激励劳动者的热情,但平均承包造成了土地高度分散,资源配置效率较 低等问题。这种超小型平均化经营成为农业降低成本,吸收资金、技术和 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的主要障碍,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首先,造成耕作 不便,一是许多农户共同使用同一水 利设施,因较难管理造成水利设施年 久失修,利用率低;二是地块多,田 埂道路占地多,给耕作、灌溉、植保 带来诸多障碍;三是地块零散,不利 于大型机械化的使用;四是地块分散,各家各户地界相连,农民争界争水纠 纷不断。最后,妨碍了农业科学技术 及时大面积的推广及有效地转化为现 实生产力。

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及问题 篇2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长期处在人口红利期, 在外向型经济的带动下, 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农村劳动力流动方式也由“候鸟式”循环流动向“迁徙式”永久流动过渡, 常年外出和举家外出的比例在增加。目前代表着农村流动劳动力的主流的“农二代”对土地情结更为弱化, 他们更向往城市生活。这群“新生代”劳动力正发生由“亦工亦农”向“全职非农”转变, 由“城乡双向流动”向“融入城市”转变, 由“寻求谋生”向“追求平等”、“寻求机遇”转变。但这些农村劳动力流动仍是“弃农不弃地”、“离土不离乡”, 并以村集体成员资格的权利均分农田。由于种田比较效益下降, 主要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 造成农村大量劳动力流失, 农村开始出现承包土地闲置、抛荒、利用效率不高等现象, 并呈逐年发展趋势。

近几年来, 中央一号文件都始终锁定在“三农”问题上, 充分说明“三农”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基础。在2006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剑阁在“中国土地政策改革国际研讨会”上就指出: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政府日益认识到土地政策对解决好‘三农' 问题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迄今为止中国土地政策的改革是值得称道的”。“十二五”期间, 我国对农民工就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政策调整, 不断加强对农民工劳动权益的保护, 但也使得农用土地更多的被荒废, 转让等, 极大的降低了耕地的利用率。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 农业产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我国本就人多地少, 土地资源十分珍贵, 大批劳动力转移的现象更使得耕地大面积抛荒, 闲置, 土地资源遭到严重浪费。若不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制止, 这将会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 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致命危害。因而如何更加高效、优质、科学地利用我国稀缺的土地资源, 更加科学的规划农村市场和转变农村的生产方式, 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

二、方法与数据说明

(一) 指标选取 (见表 1)

(二) 调查方法

为了更好地达到我们的调研目标, 完成调研任务, 我们采取了科学分析的调研方法, 秉承人文关怀的精神, 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资料查找与实地调研相融合”的原则, 使我们的调研活动更具有科学性、综合性和多样性。我们的调查方法分为: 文案调研法, 典型调查法, 网络调查法等。

1. 文案调研法

利用被调研单位内部和外部现有的各种信息, 到达当地县政府资料室, 统计部门查找当地农村经济和农民经济活动状况的资料, 如当地可耕土地的总面积, 土地抛荒面积, 土地耕种面积, 土地集约化生产水平等情况, 从获得的资料中分析农村经济当下存在的问题和土地流转的真实情况, 为进一步的直接调查奠定基础。

2. 入户面访调查法和观察法相结合

调查时按照抽样方案中的要求, 到确定的调查对象 (农户) 家中, 按照事先规定的方法选取适当的被访者, 依照问卷或调查提纲进行面对面的直接访问。考虑到直接访问的局限性, 可结合观察法进行调查, 比如涉及经济收入状况方面的调查时, 可结合被调查对象的衣着, 住房等予以修正。

3. 典型调查法

根据经济发展水平, 土地流转制度, 外出务工人员等原则选取典型农户作为调查对象, 数量不宜过多, 但选取的调查对象要对本次调查内容比较了解。具体可以采用典型调查方法中的开调查会法以及个别访问法。

( 三 )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地区总体分为两部分:

1. 江西省赣南山区。赣南山区地形闭塞, 下辖的不少村落交通不便, 远离中心城镇, 属于典型边缘农村地带。这里耕地多以山地丘陵为主, 土地利用价值不大, 升值空间不高, 同时, 由于土地的流转制度的不健全, 土地在农民之间流转的可能性较小, 农村中“有田无人种”的现象比较普遍。同时, 我们项目组的成员主要来自于赣南地区, 这一优势方便了我们的问卷发放工作的展开。

2. 江西省各地农村地区。为了使调查样本避免片面性, 更具广泛的代表性, 应使样本采集的点、面、量越广泛越好。在以调查赣南山区农村为主的情况, 我们对南昌、上饶等县市的部分农村地区进行了调查。

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510份, 回收有效问卷444份, 有效率为87. 06%。

三、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一) 土地利用模式

由上述图表可知, 江西省赣南地区及周边农村地区的农户以种植农作物为主, 占总样本的42. 6%, 符合江西以农业为主的产业现状。但是在处置结构中, 种植农作物的比例不到一半, 表明农村土地利用结构呈多元化发展趋势, 这又为农民收入来源的多元化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其次, 有将近23. 1%的农户将土地流转给他人, 近四分之一的农民参与土地的流转活动, 说明当地土地流转取得一定成效, 土地流转在赣南地区存在一定的发展潜力, 如何进一步扩大农民参与土地流转的人数, 提高土地流转的效率就成为我们研究的对象。

再次, 有近五分之一的农民将土地用来建造房屋。这部分土地不增加农民收入, 但是能够有效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

另外, 有4. 6%的农民表示土地被政府征用。说明该地存在政府征地现象, 这又会引发征地补偿, 征地土地如何有效合理地利用等一系列问题。

最后, 有9. 9%的农民认为土地存在抛荒现象, 说明荒废现象还不是很严重。但是如何进一步发挥土地的生产潜能, 使荒废的土地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 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

( 二 ) 各模式下的利用效率探究

1. 土地处置方式———种植

调查发现, 大部分农户还是将土地用于种植, 显然, 其种植收益状况成为衡量土地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据表11所示, 约35. 8%的农户都处于小规模种植阶段, 收益也不多, 结合表8可知, 大约为3000左右, 处于中等水平。而选择“自给自足, 无收益”和“大规模种植, 收益不错”的人数比例分别为18. 9%、3. 4%, 比例较低, 说明处于极端的现象极少, 尤其是大规模种植的农户仅15个样本, 意味着江西省农业产业化现象还未能普遍推广, 深层追究, 人才引进和技术引进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此外, 收益不佳的农户也将近占样本的3成, 情况并不特别乐观。

总体来看, 农作物种植收益状况并不佳。归结原因, 其一江西省农业还是劳动密集型结构, 靠天吃饭, 机械化和生产技术低下, 导致产出率不高; 其二规模种植程度低, 农业产业化普及程度低, 未能形成规模效应; 其三通胀导致生产要素价格上涨, 种植成本增加。因此, 种植土地的利用效率还有待提高。

2. 土地处置方式———建房屋

通过上述分析, 有19. 8%的农户将土地用于房屋建造, 同时农村的小产权房问题一度成为研究热点。在自家土地上建造的房屋法律是否承认, 农户的权益是否能够得到保障也成为我们关心的问题, 在此用是否拥有房产证进行衡量。房产证是房屋所有权证, 上边记载了房屋的所有权人、面积、抵押情况等等信息。根据表3 -3房屋产权证拥有情况频率分析可知, 在建房屋的样本中, 拥有房屋产权证及没有房屋产权证的比例各占一半。房产证制度未能普及, 其缺失是制约土地流转以及保障农户利益的重要因素。

3. 土地处置方式———流转

土地处置方式中, 仅次于种植农作物的便是将土地流转给他人。为了进一步探究其利用效率, 又对土地流转过程中流转形式, 流转价格以及是否有流转土地的打算进行了调查, 其结果如表4, 5, 6所示。

从流转形式上来看, 与前文土地处置方式中种植占比最大相符, 代耕成为最主要的流转方式, 占流转农户的49. 5%, 近一半。其次是出租方式, 约37. 1%的农户将土地出租给他人, 承租人的主要将土地用于大规模种植。真正转让土地的现象极少, 仅占10. 3%。这说明土地流转制度还不够完善发达。

鉴于土地出租成为江西赣南地区及其周边农村流转土地的主要方式之一, 进一步对出租的78个样本的转租价格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 按照市场价格收取租金的比例仅占34. 8%, 表明其流转的市场尚未形成, 有待完善。将近50%的农户选择“象征性的收取少量租金”, 体现了江西农村淳朴的民风以及传统分享文化的保留, 值得庆喜。但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讲, 并不利于资源的配置效率,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土地的利用效率。建立一个完善的土地流转市场, 根据市场配置资源, 有助于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

在调查土地流转现状的基础上, 对农户未来进行土地流转的可能性进行了探究, 结果如表6所示。大多数农户 (58. 8%) 不打算流转土地, 认为自己可以处置土地, 结合表5可知, 即使进行流转, 按照市场价格操作的仅占34. 8%, 因此, 流转土地收益低成为农户不愿意流转的原因之一。潜在土地流转农户占比41. 2%, 只要建立成熟的流转市场和流转制度, 进一步提高土地流转收益率, 原本不打算流转土地的农户也会逐渐进入土地流转市场。

4. 土地处置方式———政府征地

被调查地区中少数农户的土地被政府征用, 在此基础上, 对当地征地现象, 是否给予合理补偿以及征地用途进行调查, 结果如表7, 表8, 表9所示。

上述结果分析可知, 关于政府征地现象可以概括为:

(1 ) 被调查区域存在政府征地现象和不存在政府征地现象几乎各占一半, 大面积征地现象极少, 仅占7. 4% 。

(2 ) 政府征地现象中会给予合理补偿的仅占35. 8% , 比例偏小。政府应该提高农民征地补偿标准, 保障农民基本权益, 扩大农民收入来源。

(3 ) 政府征地用途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 48% ) , 其次是旅游景点建设及其他, 其他包含“建工厂”, “建商品房”。用于退耕还林的比例极小, 仅为4. 7%, 江西环境优美, 需要退耕还林的地区是极少的。

(4 ) 政府征地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以及旅游景点开发, 这些都是政府带动经济发展的举措, 对于加快城镇化进程, 增加农民收入都有重要意义。政府应运用发展战略眼光, 参与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但在配置的过程中要注意保障农户的基本利益, 征地时给予合理的补偿。

5. 土地处置方式———荒废

被调查农户中土地荒废仅占10%, 为了扩大样本范围, 对被调查者周边地区土地荒废状况进行调查。土地荒废现象比例达60. 2%, 荒废现象不容乐观。欣慰的是, 存在荒废现象且荒废土地很多的情况只占其中的9. 5% , 还有50. 7% 比例存在荒废现象但土地荒废不多。这一组数据表明, 荒废现象普遍存在, 但荒废程度并不深, 也警醒我们, 若不立即采取措施, 其荒废程度会越来越严重。提高抛荒土地的利用效率刻不容缓。

综上所述, 通过对江西省赣南地区及周边农村的土地利用模式及利用效率的调查, 得出以下基本结论:

(1 ) 从土地利用现状中可以看出, 农户主要是小规模的, 一家一户地种植农作物, 经营效益并不高。

(2 ) 由于流转制度不完善和流转租金价格确定方式不规范, 农户之间流转土地的情况并不普遍, 即使有土地限制抛荒, 也不打算流转出去。

(3 ) 同时从分析中可以看到, 土地抛荒现象比较严重, 这是由于一方面家中没有多余的精壮劳动力去开垦种植荒地, 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种田的收益低下。

(4 ) 在其他的来源方面, 转租租金的收入不高, 政府征地的补偿款有限, 其他服务业收入比重较低, 这都导致农户收入的有限。

四、总结与政策建议

通过对江西赣南地区及周边农村地区土地利用方式及利用效率状况分析, 我们发现该地区土地利用方式较为单一, 农村用地配套制度不健全以及土地利用效率低下。根据上述分析, 我们得出以下建议:

(一)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发展农村公共服务设施, 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政应该扩大农田水利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保障农民的生产环境; 大力发展农村公共服务设施, 扩大对于医疗、社会保障和教育的支出力度; 对返乡创业的农民工进行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 拓宽他们的就业渠道。

(二) 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转制度, 健全建立土地流转的市场, 规范管理土地流转的价格。公开土地流转的信息, 规范流转各个主体的行为, 建立确保土地使用权的产权制度。

(三) 大力发展教育, 增加教育投入, 提高农户们的知识文化水平和生产技术, 提高农户的劳动生产率, 并将促进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宣传政策力度的加强相结合。

(四) 扩大政府补贴的范围, 加大技术、资金支农的力度, 让广大农民真正收益。坚持粮食收购价格和良种补贴, 并加大农业生产资料, 农业器械和合作社的补贴。大力给予农户们技术支持、土地利用支持和财政资金支持。

摘要:选取江西赣南地区及周边农村地区以土地处置模式及各模式的利用效率指标为代表的土地利用现状调研数据, 通过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汇总、描述统计分析、均值比较检验及简单相关与回归分析。结果发现:该地区土地利用模式主要为种植农作物、建房屋、流转给他人、被政府征用及荒废, 且土地利用效率较低。

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及问题 篇3

关键词:农村土地;集约利用;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S-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9-0034-1

1 农村土地利用存在诸多方面问题

1.1 农户可利用土地资源少

土地是财富之母,我国历年来自称“地大物博“,而耕地面积约为15亿亩(国家统计数字),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正在被一片片的工厂和住宅所占据,再加上历史形成联产承包责任制,造成田埂、沟堰占了不少耕地,而且历年受水土流失的影响,许多农户不得放弃自己的产粮地到农业以外的部门寻求就业。

1.2 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

每年因水土流失的耕地面积有4541万hm2,占全国耕地普查面积的34.6%,今年因水土流失,泥失流等原因造成耕地严重损毁的面积超过了往年,与此同时,人们在农业生产中普遍利用N、P、K肥进行农作物的增产,然而由于农户们不注意科学施肥以及采用大量无机肥代替有机肥,使得耕地质量退化日益严重,造成耕地质量下降,使土地板结等。

1.3 农村非农建设用地现象

由于土地用途管制失灵,造成许多农村非农建设用地现象的发生,因为土地非农建设用地会增加村民财产性收入,从而助长了农业用地的非农化,擅自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如为了有更多的荒地能进行农业用地的非农化建设,往往会把原有的耕地闲置数年,变成荒地后再进行非农化建设。

2 主要对策分析

2.1 完善各项政策,制定行业标准。

为实现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适应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国家应尽快出台关于节约集约用地的有关规定,制定全国性的节地规划和制度安排,加强监管力度,进行全面的动态巡查模式,早发现早治理。严格控制建设项目用地的行政审批,提高土地利用率,建立健全节约集约用地机制,盘活存量土地资源,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

2.1.1 制定耕地保护法和自然资源保护法 随着人均总量的不断增长,而耕地又急剧的下降,为了保护耕地,解决我国农产品增产的问题,应通过立法保護耕地和其他农业自然资源,加强执法力度。严格惩罚乱占、圈地行为,建立土地复垦制度,按照“谁破坏,谁复垦”的原则,保障被征地农民的长远生计;尽可能减少征地和用地,减少农民失地。

2.1.2 依靠科技进步努力提高土地的产出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前由于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耕地资源数量减少,仍然依靠传统耕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不适应当前的农业产业发展,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虫害频发,导致农业生产不稳定性增加,迫切需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立足产业特点,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向高效农业种植方向发展。

2.1.3 大力加强农村土地整理 提高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水平。坚决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切实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加强土地资源需求调控,实行更严格的区域土地供应政策和市场准入标准,制定并实行合理的新建项目土地使用率标准,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加强对存量建设用地的调整和改造,加大对闲置土地行为的处罚力度,积极盘活闲置和空闲土地;积极开展土地复垦,大力加强农村土地整理,适度开发宜耕后备资源;加强围海造地的管理和调控,合理有序开发利用滩涂资源。

3 结术语

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发展的关键阶段。发展和建设必然要用地,而我们的土地尤其耕地又极为稀缺。根本的出路就在于节约集约用地,使有限的土地产生出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而绝不能大手大脚、乱占滥用土地,特别是不能盲目圈占、破坏浪费耕地,因此,必须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全民族的土地安全意识和“惜土”观念;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理念;建立耕地保护法和自然资源保护法;依靠科技进步,努力提高土地产出率;加大农村土地整理的力度等。通过这些措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及问题 篇4

1.概况回顾

1.1我国水资源现状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近年来我国连续遭受严重干旱,旱灾发生的频率和影响范围扩大,持续时间和遭受的损失增加。目前全国 600多个城市中,400多个缺水,其中100多个严重缺水,而北京、天津等大城市目前的供水已经到了最严峻时刻。与此同时,由于人口的增长,到2030 年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将从现在的2200立方米降至1700至1800立方米,需水量接近水资源可开发利用量,缺水问题将更加突出,因此,节约水资源,强化水资源稀缺意识已刻不容缓。此外,我国水资源开发中还存在着其他问题:(1)洪水灾害对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存在潜在威胁;(2)水分利用效率不高;(3)水资源普遍受到污染。2003年,淮河、海河、辽河湖、巢湖、滇池,其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淮河流域仍有一半的支流、太水质污染严重,海河、辽河生态用水严重缺乏,其中内蒙古的西辽河已连续五年断流。太湖、巢湖、滇池均为劣五类水质,总氮和总磷等有机物污染严重。以黄河为例,工业污染是黄河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占废污水排放总量的73%,每年由于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约115亿元至156亿元。同时,令人担忧的是,沿黄地区许多农田被迫用污水灌溉,给区域内居民健康带来危害。据初步测算,区域内每年人体健康损失达22亿至27亿元。黄河水污染同时还带来水资源价值损失、城镇供水损失,并增加了处理污水的市政额外投资,每年总损失近60亿元。居民节水意识不足,对水资源的利用率低下甚至盲目,令人堪忧。

1.2托克托县简介

托克托县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位于自治区中部、大青山南麓、黄河上中游分界处北岸的土默川平原上。地理坐标在东经111°2′30″——111°.32′ 21″、北纬40°5′55″,——40°35′15″,全县平均海拔1132米,总面积1416.8平方公里。黄河流经县境37.5公里。全县地势为东南高而西北和西南低。辖5镇,13个居委会,120个村委会,总人口19.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6.09万人。境内居住着蒙、汉、回、满等24个民族。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亚洲最大火力发电厂内蒙古大唐国际托克托电厂的建成投产,给托克托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托县工业经济异军突起。托克托工业园区成为托县经济发展的最大平台,是依托大唐托克托发电厂、园区自备电厂发展建设的高载能产业新型工业园区,自治区级高科技园区,是全区八大特色产业基地之一——生物制药发酵基地,被自治区列为全区20个重点工业园区之一。

1.3托克托县水资源相关概况

托克托县位于内蒙古中部,地处包头、呼市、鄂尔多斯市的三角腹地。全县气候年际变化大,总的特点是干旱少雨,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多年平均降水量361.7mm,多年平均蒸发量1938.4mmm,年平均日照时间175.9h,年平均气温6.6℃,年平均无霜期175d。

黄河流经托县37.5公里,水利条件得天独厚。境内有华北地区提水能力最大的麻地壕扬水站和扬程最高的毛不拉扬水站,形成了两大黄灌区。引黄入呼工程和引黄入托电工业园区工程已全面建成,为工业生产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水源保证。居民已逐渐开始使用自来水,但仍有一定数量水井存在。然而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依然严峻。

托县多年平均可利用水资源总量为1.008亿m³,介于极端缺水线和绝对缺水线之间,是全区人均拥有水资源量的18%,又是全国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的16%。而且随着人口的增加及周围区域(尤其是上游)用水量的增长,托县的人均拥有量将进一步减少。经估计,近期人口增长率按9‰来预测,2020年托县的总人口将达到22.54万人。2020~ 2050年间人口增长率按8‰来预测,2050年托县总人口将达到26.74万人,人均占有的水资源量将分别为447 m³和377 m³。部分地区的人均占有水量将低于极端缺水线。

地下水是呼和浩特市唯一的供水水源,也是农业灌溉的主要水源。近年来,伴随着工农业和城市的迅速发展,水资源的污染程度日趋严重,已成为一种社会公害。有些企业直接将污水排入黄河,导致了黄河水体的严重污染,无法用于农业灌溉。

2.调查概述

为了能更好地了解托克托县的水资源使用情况,我们小组于2010年7月12日21:00从北京出发,踏上了直达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的列车,并于次日早7时24分抵达呼和浩特市,开始了此次社会实践之旅。

此行我们主要在托克托县进行了走访,从托克托县水保站站长处获得了许多关于黄河水资源利用的知识,并实地参观了毛不拉扬水站。此外我们还参观了内蒙古金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一级水处理厂以及大唐国际托克托发电公司水厂。了解了许多当地针对水资源利用的设施和技术。

首先是我们抵达托克托县后的感受。由于托克托县早已经开始广泛使用自来水供水,因此并不会给人缺水的感觉。实际上从数据上来看托克托县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十分突出,但是我们并没有发现有限时供水的情况(类似于一些缺水城市的做法),因此并未给初来的我们一种直观的缺水的感觉。事实上,由于自来水的供应以及商品饮用水的销售,我们很难通过短期居留直观地感受该地的水资源缺乏情况,这也是此行的一个遗憾。而且整个托克托县给笔者感觉跟一个不缺水的普通县城很像,似乎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也并没有很明显地表现于托克托县居民的日常生活。这是自来水的广泛供应带来的方便,是好事情还是坏事情现在不得而知。

虽然自来水已经很普及了,托克托县还是留有一些水井和抽取地下水的装置。很幸运的是我们在一次吃午饭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闲置不用的抽水泵。(如下图)

这是一个电动抽水泵,构造并不复杂,却曾经是一家水源的来源。地下水是托克托县甚至整个呼和浩特市的饮用水来源。无论是过去直接用水井或水泵抽取地下水还是现在的管道自来水,地下水都是居民用水的最主要来源。据悉由于长时间大量使用地下水,现在呼和浩特市的地下水资源也开始告急,由于地下水位的下降,呼市已经成为地上的一座“悬城”。

之后我们有幸能通过当地水保站站长的介绍参观了毛不拉扬水站,又参观了内蒙古金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一级水处理厂以及大唐国际托克托发电公司水厂,对托克托县水资源利及处理用有了更深的认识。

3具体实践地点

3.1金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关于水质污染

金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我们的第一个调查地点。怀着对之前查到的种种问题资料的好奇我们来到了一级污水处理厂。这个污水处理厂是在污染问题曝光后扩建改造的,即“金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扩建污水处理厂”。

事实上这是个一级污水处理厂,即对本厂的废水进行针对性处理。处理过后的废水依然含有很大有害成分,还有集中运送到二级处理厂进行进一步处理再排放。国家规定,生物制药的污水经过处理后不得用于农业灌溉。因此,二级处理过的水可以用于林业灌溉。但经水保站站长介绍,依旧有直接排放和用于农业灌溉的现象存在。

这套污水处理系统于 09年9月底投入运行,代表了国内业界内较为先进的水平,耗资一亿元,每年的维持费用为七千万人民币,处理能力达8000m³/d。这套系统能在对污水处理的过程中,利用污水产生出的甲烷气体进行发电,既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此套系统可持续的可能性,又发展出了新的能源,对水资源进行了充分的利用。

此外,据说当检查团不在的情况下,也有污水不经处理直接排放的情况存在。

新污水处理系统的原理介绍图

前期处理的厌氧池,可以看到里面的污水,气味十分刺鼻难闻。

在处理厂随处可以发现鸟类的尸体,可见污水废气的毒性之大,如果随意排放处理,后果不堪设想。

完全经过金河生物公司一级污水处理系统处理后的污水,从颜色上看依然有很多化学生物成分,这些污水还要经过二级水厂的处理才可以用于灌溉树木。

3.2毛不拉扬水站 —— 关于农业用水

我们的第二站是毛不拉扬水站。这个水站主要为是用于把黄河水抽取用于农业灌溉而建造的。右边的四根输水管是过去的三级抽水系统的一部分,即从水上浮床抽取水后经过三级水泵的加压输送至高地,上图中的房屋即是其中一级。而左边两个水管即是新建的一级水泵系统的输水管,这套系统利用加能水泵,用一级水泵代替原有三级水泵直接抽取黄河水,利用微机操控,可以直接将黄河水泵至高达绝对高度80米的高度。

类似于毛不拉扬这样的水站还有很多,正式这些水站保证了托克托县的农业灌溉。

新旧一级水站全貌

经过水上浮床抽取来的黄河水,十分浑浊,却是主要的农业用水。

3.3大唐国际托克托发电公司水厂 —— 关于工业用水

大唐国际托克托发电公司水厂主要是对黄河水进行二级处理,从而为托克托发电公司提供工业用水。流程简单,成本较低。水来源为黄河水。

处理过程为:

引黄河水入平流池,通过自然沉降进行第一级水处理——之后经过机械加速沉降使黄河水浊度大幅度降低——汇集各沉降室的过滤后的水集中发往客户。

整个过程全程自动化,水厂实现几乎零排放。

用于二级处理第一步自然沉降处理的平流池

第二步的机械加速沉降室外部

机械沉降室内部

机械沉降室的药剂混合器

经过四个分室沉降处理后得到的清水

4总结

托克托县存在着很大的水资源问题。从曾经被曝光的工业废水乱排放到农业漫灌,浪费资源。而托克托县的水资源问题并不单单是托克托县的问题,相应的,它折射出的是整个呼和浩特市的,乃至整个区域的水资源状况。

呼市的民用水基本取自于地下,但是由于常年的大量使用和一些不负责任的污染行为,地下水水量急剧减少并产生了严重的地下水污染,致使地下水不堪使用。例如托县地下水平均情况就很差,水质恶劣、并且严重缺水。可以说,托县人民使用的,是劣质水。

鉴于地下水资源的殆尽,政府开始考虑使用曾经只被用于农业灌溉的黄河水,即启动了“引黄入呼”工程。其中与托克托县相关联的是名为“引黄入托”的分支工程,该工程已经建成,但还没有供水。因此托县现在的生活用水岁依然是地下水。而维护整个水利系统的费用来源是水费,托县水费偏低,仅能用于水利系统的基础维护,对改造性发展的限制很大。

另外对于农业漫灌,也有了一些对策。政府已斥资一个亿用于建设混泥土水管建设,该项目可以通过减少灌溉水的下渗来减少漫灌造成的水资源浪费。

这次活动我们通过对企业污染、农业用水以及工业用水几个方面的调查大致了解了托克托县水资源的利益概况。发现对于严峻的水资源问题,地方政府和部门的确有一些有效实用的解决方法,在曾经为人诟病的水污染处理上也有了很大改观。但是我们在这些问题上做得仍然有限,水资源的严重问题仍然存在,更可怕的是我们也还存在着诸多难以启齿的问题。

如何改变严重的水资源现状,任重而道远。

5意义

在我国,由于农村人口巨大和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突出地位,使农村用水成为水资源消耗的主要方面。目前我国农村存在水资源短缺和水资源浪费双重问题,工农业水资源供求矛盾突出。诸种因素包括意识、财政、技术、管理和政策等均制约着农村水资源合理有效的利用。目前政府通过颁布法律、制定政策以及为乡村提供财政与技术支持,力图解决这些问题。以后还需要通过宣传去提高各级政府官员和农民合理用水与节水的意识;协调政府间关系,明确政府管理职责;采取上级政府投资、乡镇配套(资金)和农民投入劳力三配合等办法,发展和完善乡村灌溉基础设施,最终实现农村的合理用水和有效节水。活动意义主要在于:

第一,从内蒙古托克托县的水资源利用现状的准确资料以及其采取如何的应对措施的成功经验,加快当地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第二,结合本专业所学的知识,选择一些相关性的地区进行实践考察,使大家很好的掌握和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进而也可以给自己创造就业机会,同时也可以为更多需要就业的大学生服务。

第三,锻炼大家的社会实践能力及其团队意识,培养合作精神,遇到困难解决困难的能力,以及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精神.第四,通过暑期实践活动,提升大家的思想道德素质,认识到以科学发展观对指导经济建设和指导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第五,在当地宣传关于预防自然灾害的知识。根据当地实际,着重讲授地震逃生的知识,提高当地居民的防范意识。

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及问题 篇5

2004年,我国政府的农村土地政策的基本框架没有大的变化,但在局部上作出了较多调整,土地政策的显著特点是强调我国政府要执行世界上“最严格”的土地政策,以保护我国日益紧缺的土地资源,控制乱占和滥用土地。

本发布的一系列文件,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加大了对违反土地法律行为和行政渎

职的处罚力度,体现了实行“世界上最严格的土地管理政策”的精神。第二,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增产。第三,保护耕地,遏止非农建设占用土地日益增长的趋势。第四,在国家征用土地中和农地转移用途中,把农民利益放在重要地位。2004年出台的关于农村土地的政策,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由于我国土地制度本身有内在缺陷,加上近几年城市经济高速增长,土地资源被大量用于非农产业建设,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土地征用的过程中,普通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侵犯,严重地影响我国农村社会的安定。

国家对经济总量平衡和结构协调的控制能力,是影响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因素,而现行土地制度则会影响国家对经济总量平衡和结构协调的控制能力。

按现行政策,农民进入城市工作和生活,其所承包的土地必须交回村集体,不再享有作为集体成员之一的那种抽象的土地所有权。这个制度使农民在进入城市以后得不到放弃土地财产权的任何补偿,农民也不愿意放弃土地,使得农民不得不选择定居农村、做工于城市的生活。这个政策规定显然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也不利于城乡经济的统筹协调发展。这个由政策导向所产生的结果,造成了深刻的国民经济的结构性缺陷,极大地约束了国家对经济总量平衡和结构协调的控制能力。

首先,在现行土地制度及其关联作用的约束下,破坏了劳资关系的某种可能的平衡,给政府调节企业行为增加了困难。从资本方面看,一个国家的城市经济部门中一半左右的劳动力不是居住在就业点附近,而是不稳定地在大的地域范围里流动,无疑会给城市工商企业的发展增加风险。工商企业因此难以制定用工计划,也难以执行定货合同。2004年上半年出现的“民工荒”已经显示出这方面的后果。企业经营本来要面对产品价格变动的风险、资金运用的风险和各种竞争所产生的风险,现在平添劳动力供应的风险,这自然给国家使用传统手段调节经济增加了困难。从劳动力方面看,目前的制度也不利于公正的劳资关系的建立,不利于人力资本的积累。本来,决定劳动力流动方向的主要因素是地区间的平均收益水平,而目前的制度结构使得土地远期收益以及劳动者流动成本也成为决定劳动力流动的因素。后两个因素很难成为政府调节劳动力区域布局的手段,这便增加了政府调节劳动力市场的难度。

其次,现行土地制度给国民经济总量平衡的调节增加了困难。农民工进城就业,本来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占有了城市的就业岗位,同时也带来了消费的市场,从这个意义上说,不存在农民工与城里人“抢饭碗”的问题。但是,我国的农民工往往在城里扮演生产者角色,在乡里扮演消费者的角色。在这里,“萨伊定律”(供应等于需求)的作用被打了折扣。这种情形导致两方面的效率损失。一方面,在宏观上,因为存在收入的转移,城市经济部门的总量均衡状态为总供给大于总需求,而农村经济部门表现为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产生“事后均衡”的途径是物价变动。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县以下的物价水平常常高于大城市的物价水平。另一方面,在微观方面,这种情况又导致农民作为消费者的福利损失,农民是高昂物价的直接承受者,这种状况同样增加了政府对宏观经济实行调控的难度。

再次,土地制度的缺陷及其关联作用还压缩了我国市场,产生了“资本过剩”与“劳动过剩”一并存在的深刻的结构性问题。因为劳动者的利益保护的困难,使得我国廉价加工业品包含了制度性因素产生的成本“节约”,为国外市场保护主义者所诟病。同时,因为我们并不熟悉国际市场,而国内市场在低工资之下变得狭小,这就造成了“资本过剩”(表现为利率低)与“劳动过剩”一并存在的结构性问题。这个结构性问题加深了我国经济的二元结构的矛盾,同样给政府的宏观政策实施带来了困难。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因为土地制度缺陷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政府对宏观经济调控的能力受到削弱,并会对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发生不利影响。

土地制度改革对于农民收入有很大的增收潜力。改革的方向有二:一是进一步确立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给发展适度的农业规模经营创造基础;二是在土地转让中保障农民的利益,给农民合理的补偿,并使这种补偿能够支持失地农民向城市转移。

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及问题 篇6

摘要:通过阐述分析XX县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现状、所做的工作、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土地流转及规模经营的因素,提出抓好土地流转工作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 现状 困难 对策建议近年来,随着我县外出打工人员的逐年增多和二、三产业的不断发展,一部分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再依赖土地,这就造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现象比较普遍。我局组织人员在全县9个乡镇对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工作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县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现状

(一)流转数量面宽量大

我县共有农业户 多户,经调查统计全县有流转农户总户数户,占农业户总数的 %。流转总面积亩,占耕地总面积的%。其中稻田流转面积亩,占稻田面积的%,占流转总面积的%。旱地流转面积亩,占旱地面积的%,占流转总面积的%。从调查数据可看出我县土地流转面宽量

大,流转土地类型以水田为主。造成大量土地流转的主要原因是农村劳动力丧失和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使农户自愿将自己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流转给其他农户,收取一定费用。另一方面原因是传统农业效益差,为防止土地撂荒,农户自愿将承包土地让其他人耕种,不收取转让费。

(二)流转对象涉及广泛

从调查看我县土地流转主要以农户与农户流转为主,面积有亩,占流转总面积的%,其流转范围以本乡本村流转居多。其次农户出租给城镇居民的亩,占流转总面积的%。

(三)流转形式多种多样

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形式多种多样,一是以转包为主,这种形式目前在农村较为普遍;二是转让或互换,流转原因主要为了耕种、开发方便,做到就近开发,这种形式对于提高土地效益有很大作用;三是以出租方式流转,如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农业试验示范的需要等。

(四)用途期限各有不同

我县流转土地中,土地的用途各种各样,一是主要以耕种粮食作物为主,如种田;二是用于开发项目,在我县主要是开发经济林木(如金秋梨、考烟等)。三是用于修

路、建房及其他基础设施建设。由于流转用途的不同,流转期限有1年至永久不一。

(五)流转手续尚未规范

我县土地使用权流转虽然面宽量大,但大多处于自发和无序状态,往往相互之间的转包、转让以口头协议形式进行,无规范的转让手续,这容易造成许多矛盾纠纷。目前我县不存在乡、村和个人强迫代替流转的现象。

二、我县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所做的工作

(一)深入调查,摸清我县土地流转的动态

几年来我县认真开展土地流转调查和清理,平均每年开展一次调查,并针对流转现象、土地撂荒等问题开展了几次专题调查。通过调查基本上澄清了我县土地流转的底子,掌握了一些土地流转的动态。当前我县土地撂荒现象比较多,土地流转现象也比较多,全县有流转土地亩,在2004年国家出台减免农业税、粮食直补、退耕还林一系列政策后,农民对土地使用价值的认识有所提高,土地撂荒现象减少,土地流转的规模缩小了一部分。

(二)大力宣传,从政策上扶持土地流转

《中华人民共和国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出台以后,我县开展广泛宣传,采取各种方式让农民知法、懂法,并结合《承包经营流转管理办法》出台了我县土地流转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我县土地流转管理。

(三)规范管理,促进我县土地流转健康发展 针对我县土地流转的现状,我县从2008年起在部分乡镇开展土地流转管理示范点,以点带面推动我县土地流转规范管理工作,并在全县推广,从操作层面明确了土地流转的程序、方法与步骤。引导农民提高土地流转依法签订合同的自觉性,从根本上消除了土地纠纷的隐患。

三、我县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成效

通过我县对土地流转经营权的管理,使我县土地流转从自发无组织状态逐渐走上了正轨,梳理以往不规范的流转合同,解决流转价格过低等问题,规范流转程序,依法建立合同登记备案制度。土地发包及承包经营权证管理等工作得到明显加强,土地纠纷逐年减少。

四、我县土地使用流转存在的问题

(一)现行自发的土地流转很不规范

部分农户在土地流转上还缺乏法律意识,口头协议较多,一些土地流转虽有合同,但权利和义务不明,有的显失公平,埋下了日后发生纠纷的隐患。有的农户私下转让、出租土地经营权而不经发包方同意,有的甚至改变了土地 的用途等,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土地流转后不能改变农业用途”的规定,长远来看,埋下了发生纠纷的隐患。

(二)土地权属分割,不利于规模集中

由于承包初期,大多数地方承包土地是按照高、中、低产田分类平均发包给农户的,导致面积不大块的地多,难以成片,不利于承包大户规模经营。

(三)农村土地仍存在撂荒现象

一是因为有些地块位臵偏僻,交通不便,土肥条件差,产出不高,农民自己不愿耕作,想流转又无人接受。二是部分农户外出务工、经商,无力经营,又不愿轻易将土地流转给他人,造成土地撂荒。

(四)缺乏土地流转的管理和服务平台

目前我县尚未出台正式的有关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没有成立专门的土地流转管理和服务机构,工作依托县农业局农经站开展,而农经站现属事业编制,却承担着土地承包、农民负担、农村集体财务与资产管理等行政管理职能,机构和职能极不适应。同时,县、乡农经部门均存在人员不稳定的问题,尤其是乡镇农经人员由于人事、工资、工作等受乡镇政府管理,变动随意,在编不在岗、在岗不

在编现象普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地流转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开展。

五、影响土地流转及规模经营的因素

(一)农村劳动力不能有效转移的影响

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农业剩余劳动力必须大量转移到非农产业之中,并且必须具有比较稳定的收入,农民不再以种地作为唯一谋生手段,才可能有土地流转及扩大经营规模的意愿。而目前我县二、三产业的发展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力还不足,影响着劳动力转移,从而影响土地流转及规模经营的速度及规模。

(二)农民“恋土情结”的影响

大部分农民与生俱来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任何时候都舍不得离开土地,一旦离开了土地就觉得不踏实,有着深深的“恋土情结”,而且现在承包土地,不仅不用缴纳农业税,每年还可以获得各种补贴,即使保证较高的土地流转收益,又可以在自己流转出去的土地上打工获得一定的工资性收入,他们也不想轻易流转自己的土地,制约了土地的流转。

(三)农业机械化水平和社会化服务水平低的影响

由于我县坡地多,农业机械化程度低,主要依靠人力、畜力来耕种土地,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加之多层次、多形式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地流转及规模经营。

(五)缺乏产业支撑的影响

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需要一定的产业支撑。我市目前农业产业化水平还不高,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农业产业作为农村土地流转的一种内在动力的作用还很弱。

六、土地流转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监督管理,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

我县是一个人多地少和农业人口比重大的农业县,农村土地不仅是基本的生产资料,也是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因此,政府工作各部门必须对农村土地问题给予高度的重视,要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把党的农村土地承包政策落实到位,维护好农民的根本利益。

加强我县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的管理,重点要从宣传、规范、完善、解决四个方面来抓。一是要宣传《农村土地承包法》,增强干部群众法律意识。《农村土地承包法》正式实施以来,我们就把宣传贯彻这部法律作为农村土地

工作的一件大事,积极组织编印《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法规汇编》,免费发放到千家万户;二是要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搞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三是要完善土地承包流转程序,维护农户的利益。在具体工作中,我们要做到充分尊重农户的意愿,规范土地流转手续,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四是要解决好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积极开展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活动。我县的土地仲裁机构要坚决地维护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政策的严肃性和执法的连续性、稳定性,有效化解各类农村土地承包矛盾和纠纷,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二)多种方式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发展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根据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积极引导农户通过转包、转让、出租、互换、入股、委托流转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鼓励有资金、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种养大户,鼓励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科技人员等单位或个人通过接包、租赁、入股、委托经营等形式连片经营农户流转的土地,开展土地规模经营。探索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鼓励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形式进行农业合作生产。在土地仍是农民收入主要来源,土地流转基本条件不够具备的地区,要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发展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服务载体的经营,达到规模经营的目的。

(三)加大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扶持力度

一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财政部门应在每年的预算中安排一定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专项扶持资金,且逐年增加,对流转出土地且流转期限在3年以上并形成集中连片50亩以上的规模经营户和转出户进行补助;对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连片面积50亩以上,经工商部门登记且运作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补助;扶持县、乡、村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组织。二是实行金融信贷支持。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应加大对土地规模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把规

模经营主体作为信贷支农的重点,每年安排一定额度的农业信贷资金,解决规模经营主体临时性、季节性所需生产经营资金。对于实力强、资信好的规模经营主体给予一定的信贷授信额度,允许规模经营主体以联保等形式办理贷款手续。三是实行用地政策优惠。对规模经营主体因生产需要,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应视作农业生产用地,土地管理部门要简化审批手续,并要加强管理,防止改作非农用地。

(四)通过规范管理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有序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原则,要完善流转手续,规范流转合同。乡镇农经部门要指导流转双方签订规范的流转合同并进行鉴证,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情况登记簿,及时准确地记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情况,及时办理有关承包合同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变更、注销或重发手续。对已经流转的土地,要组织开展全面的清理,对流转手续不全的,要尽快补全;对流转合同条款不完备的,要完善合同,并及时做好备案、登 10

记工作。同时,建立健全土地承包合同纠纷仲裁机构,妥善解决农村土地流转纠纷。

(五)切实加强对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规模经营工作的领导

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及问题 篇7

1农村土地整治的重要性

1.1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长期以来城镇和农村发展缺乏必要的规划形式, 对土地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 能实现对居民点、农村用地规模的有效控制。 此外由于农村土地资源类型比较多, 为了实现资源的规模化发展, 需要保证土地应用形式的有序性, 按照科学有效的结构机制的要求, 适当的整治能满足城市化用地的需求, 促进城乡结构的优化[1]。

1.2扩大耕地面积

近些年来农村经济取得了突出的发展成就, 对农村土地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应用, 能满足已有配套设施建设的需求, 适应农村土地资源整合的要求。 为了实现土地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应用, 在实践过程中必须根据整治形式的要求, 减少压力, 扩大耕地面积, 适应土地资源整合的要求。

1.3提升经济效益

通过系统有效的土地资源开发, 能体现出农民的主体性地位, 为农村建设奠定基础。 土地资源的有效整合, 能适应已有整治机制的要求, 对资源形式进行系统的分析。 当前农村土地资源的应用多是以承包责任制为基础, 能形成规模化发展结构。 根据资源整合机制的要求, 相关责任负责人必须了解土地整治的整体性要求, 结合资源控制机制的趋势, 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化应用。

2当前农村土地整治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土地资源整合的特殊性, 在实践过程中必须落实有效的管理体系, 完善整治措施。 但是由于干扰性比较多, 会存在很多问题, 以下将对当前农村土地整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2.1重视度低

由于农村发展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必须提升重视度, 做好各方面管理工作。 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存在重视度低的情况, 多是由于土地整治部门的协同度不够, 相关责任人对农村经济发展缺少一定的了解。 土地开发整治工作能有效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 由于工程体系比较特殊, 在后续发展过程中必须做好招投标项目的管理工作, 由于认知度比较低, 导致协调工作无法落实到实践中, 甚至出现引导体系不完善的情况, 直接对农村土地发展造成影响[2]。

2.2建设执行力度不够

农村土地呈现出差异性比较大的特点, 其建设执行力度对工程质量有一定的影响, 基于已有建设体系的要求, 在实践过程中必须对执行管理机制进行有效的分析, 做好规划建设工作。 但是在具体管理过程中存在执行力度不够的情况, 部分施工队伍、管理队伍对土地整治工作缺乏必要的认识, 导致建设执行力度不够, 进而无法保证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有效运行。 工程项目本身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 如果协调工作进展不顺利, 必然会造成严重的工程纠纷, 滋生农民的不满情绪, 增加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应用难度。

2.3土地整治管理制度不完善

土地整治制度是土地改革的重要衡量标准, 在实践过程中要将具体制度落实到实处, 做好整治管理工作。 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 绩效评价机制不合理, 甚至存在偷工减料的情况, 严重影响土地整治的一体化管理。 系统有效的绩效考核形式和监督机制作为重要的审核标准, 必须以系统有效的约束机制为基础, 根据绩效考核机制的要求, 保证制度形式的有效性[3]。

2.4资金缺乏保障

基于建设项目的特殊性, 需要结合建设形式的具体化要求, 做好质量选择工作。 在实践过程中存在资金缺乏保障的情况, 项目建设不配套, 导致资本无来源。 在政府主导作用的影响下, 对土地开发、农业综合开发等需要引起重视, 如果存在资金缺乏保障的情况, 必然会对城镇建设造成影响, 进而出现配套设施不完善的情况, 导致乡镇财政困难, 无法及时对资金进行整治, 增加管理难度。 土地资源的应用形式趋于多样性, 缺乏系统有效资金结构, 必必然无法实现土地资源的有效应用, 进而会出现发展控制机制不完善的情况, 增加管理难度。

3农村土地整治措施分析

基于农村土地整治体系的特殊性, 在实践过程中必须落实具体的控制措施, 结合发展体系的需求, 明确整治要点。 以下将对农村土地整治措施进行分析:

3.1制定专项整合计划

农村土地发展体系比较特殊, 在实践过程中需要制定专项整合计划, 从资源应用现状入手, 探究切实可行的发展计划。 首先工作人员需要明确基础操作形式, 对农村土地结构进行有效的调整, 根据村庄建设体系的建设目标, 采取因地制宜的发展对策, 使其适应计划发展机制的整体优化要求。 各个部门必须创新土地资源的发展机制, 根据土地资源的开发现状, 落实项目管理、资金管理和技术管理等工作, 保证综合运行形式的有效性。 工作人员要从土地资源的应用现状入手, 明确控制机制的最大化要求, 完善组织控制形式, 将专项整合发展计划落实到实处, 适应经济发展体系。 此外随着经济发展体系的不断完善, 在土地整治过程中要明确创新发展机制, 制定有效的发展政策, 强化工作责任机制, 进而维护广大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

3.2调整资源配置形式

根据区域性土地资源的应用现状, 需要采取综合整治和建设措施, 按照土地资源的应用现状, 做到土地资源的后需要配置工作, 保证资源配置的有效性。 此外可以将土地整治和新农村建设机制结合在一起, 不断促进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 不断改善农村人的居住环境, 实现城乡发展的一体化。 城乡资源配置流程如图1。

为了带动土地资源的进一步发展, 要对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化配置, 及时调整生产布局, 根据布局形式的要求, 不断改善居住环境, 使其适应农村土地发展的整体化需求。 在土地资源整治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周围环境因素、 区域经济发展因素和社会因素, 对建设机制进行有效的分析, 明确土地控制机制的最大化要求, 明确最佳控制形式, 避免出现损害农民经济效益和土地非法整合的情况[4]。

3.3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由于土地资源的整治和规划工作比较复杂, 在后续控制过程中需要明确参与主体, 结合不同低级发展形势的要求, 做好资源的规划工作, 满足已有发展控制形式的需求。 整治工作的参与主体比较多, 涉及到施工企业、 社会投资及参与单位等, 必须根据土地利用现状的要求, 发挥整治工作的最大化作用, 积极调动各方参与人员的积极性。 在实践过程中要建立系统有效的激励机制, 及时对所属辖区耕地面积进行了解, 掌握红土地整治和专项资金的应用趋势。 在后续整合过程中可以开展招投标的发展形式, 考虑到土地股份制模式的特点, 维护农民自身权益。

3.4优化市场配置机制

由于土地项目类型比较多, 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必须做好资源的配置工作, 从当前市场发展现状入手, 结合控制形式和监督管理体系的具体化要求, 落实具体有效的配置形式。 土地资源整合后, 可以按照土地开发、 整理及耕地面积划分等要求, 做好市场资源的配置工作, 积极推行有效的运作管理制度, 实现土地的有偿使用。 工作人员要对土地整治项目有深入的了解, 使其形成良性循环体系, 进而调动乡镇、村开展土地资源整合的积极性。 项目种类比较多, 需要在市场配置体系的要求下, 根据资源控制体系和资源应用现状, 做好基础性配置工作, 保证土地整治工作的有序进行。

4结束语

近些年来农村经济取得了突出的进步, 在实践过程中要做好土地资源的整合工作, 根据整治工作的具体要求, 落实有效的管理措施。 工作人员需要根据整治形式的具体化要求, 明确控制机制, 发挥土地资源管理的最大化作用, 适应土地整治的后续要求, 进而促进土地资整治工作的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1]高向军, 彭爱华, 彭志宏, 等.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土地科学, 2011, 13 (01) :56~58.

[2]魏庆.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兼论土地流转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J].法制与社会, 2013, 01 (14) :159~160.

[3]黄祖辉, 王朋, 张艾嘉.农村土地流转:现状、问题及对策---兼论土地流转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J].浙江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 01 (01) :69~70.

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及问题 篇8

张振强(1989—),河南濮阳人,河南师范大学商学院。

摘 要:土地流转是解决河南省“三农”问题,确保粮食安全的有效途径。目前,河南省土地流转取得显著成绩,土地流转的规模不断扩大,流转模式多样化,为后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如存在“惜转”现象,流转市场不健全,过程不规范,规模不合理,融资难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以达到推进河南省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的目的,为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增添动力。

关键词:土地流转; 问题; 政策建议

一、河南省农村土地流转的基本情况

(一)流转速度加快,规模逐年扩大

截止到2011年底,河南省土地流转面积总量约达1982万亩,约占家庭承包面积的21%。农村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同期增长50.9%,增速高居全国第二位。其中,规模经营面积在百亩一下的有近5万户,100-500亩的1.5万户,500-1000亩的2900户,千亩以上的有2600多户[1]。河南省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速度的加快,规模的扩大,为农业的高下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流转方式和流向呈现多元化趋势

农村土地流转的形式已经由过去单纯的农户间转包为主,逐渐扩大为转包、转让、互换、参股、出租等多种形式,流转形式也日趋多样化。仅以济源市为例,至2004年5月,转包形式的土地流转占流转面积的37.1%;参股或股份合作占1.1%,村集体收回土地再转包占15.8%[2]。而土地流转最终主要流向土地所有者的亲属、朋友或当地种粮大户等。

(三)流转区域差异显著

由于河南自然状况的差异,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不同县市地区土地流转规模速度不同;同一县市,不同经济水平状况的家庭流转也不同。总体而言,经济困难户比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土地流转量小;经济落后的地方比经济发展快的地方流转量小;山区及边远乡村比平原、城郊及乡镇所在地流转量小。

二、河南省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模式

河南省在土地流转进行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一套模式。从流转方式来看,包括出租、转包(委托代耕)、转让、互换、股田制、入股、重组、兼并等多种形式;从流转组织上看,主要有自发组织、政府组织;从流转关系的确定来看,主要包括签订合同、口头协议、第三方证明等。综合来看,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土地流转方式以转包为主,流转的组织在很大程度上是自发的,流转关系很多靠口头协议确定。

三、影响河南省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因素

(一)农民“惜转”现象严重

从目前土地流转的现状来看,在土地流转过程中部分地区存在着农民流转意愿不强烈,流转立场不坚定的现象。原因主要有:第一,农村土地权属认知混乱。农民对土地权属的认知表现出典型的“非集体化”倾向。第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贫困地区或山区的部分农民还主要依靠土地收入来解决看病、教育、养老等问题,还把土地作为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来对待,对土地流转后生存问题存在后顾之忧。第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与经济周期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农民工就业具有不稳定性,这就需要一份稳定的土地来保障。

(二)土地流转市场不完善

市场的出现是为了节约交易成本,优化资源配置。目前,河南省土地流转市场还不完善,土地流转的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都还没有形成,服务机构欠缺。河南省大部分乡镇未建立土地流转服务机构,土地流转信息未能及时搜集、整理、发布,由于信息不对称,搜寻成本高,土地流转双方难以找到合适的流转对象。

(三)土地流转规模不合理

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一个规模报酬问题。规模报酬涉及的是企业生产规模的变化与所引起的产量变化之间的关系,如果把农户看成一个企业,那么规模报酬也适用于农户的土地流转生产。若土地流转规模过大,就会出现规模报酬递减现象;而规模过小,就不可能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四)融资困难,制约土地流转规模

财政资金对农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存在着资金分散,点多面广,力量薄弱等问题。民间资本却又因市场、技术等问题,无法投入到相应的农业生产规模经济中。而银行门槛又较高,贷款担保机制尚不健全,资金注入困难重重,一定程度上也严重制约了土地规模经营发展。因此,能否探索一条既能让银行、信用部门能够接受,又可方便这些土地流转大户的办法,直接关系着土地流转的规模与发展。

四、完善河南省农村土地流转的建议

(一)明晰农村土地产权

为解决土地的“惜转”现象,需要明确区分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使土地流转双方在意识上知道,在行动上肯定土地的集体所有。这样,土地流出方把自己的土地使用权当做资产,只要大于自己生产所得,就会流转出获取收益。并且,在所有权不变的情况下,不用担心政策变化而丧失土地的使用权。同时,土地流入方把土地的使用权当做资产处理,只要收益大于成本,就可以继续经营,而不会因为生产的规模扩大改变土地的所有权。

(二)健全农村社会保障机制

农村土地流转的顺利推进離不开完善的农村配套保障机制。当前阶段,河南省实施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依然是以土地为基础的社会保障体系。但是,随着我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深入推进,这种保障体系显然已经很难与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相适应。

(三)完善土地流转市场

从本质上来看,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是一种市场行为,因此要建立公平、竞争、开放、有序的土地流转市场。一方面,要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现代化农民,更要重视龙头企业、外来投资商、种粮大户等的引导示范效用。另一方面,应因地制宜的发展各类土地流转交易的中介机构,形成土地流转的信息网络,减少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此外,还要不断完善土地流转市场的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等,以实现流转权的最优配置。

(四)形成合理的流转规模

土地流转的目的是通过土地的流转,实现农业生产的集约化经营,获得规模效益,因而一个合理的规模对流转生产至关重要。

(五)创新农村金融体制

推进土地流转,离不开金融的大力支持,但目前土地流转主体的资金主要来自自有资本、国家财政支持和金融信贷,农业发展受到严格限制,因而振兴农村金融市场已刻不容缓。一方面,政府要牵头组织并完善农村信贷市场,引导服务于“三农”的金融机构,允许农民通过房屋产权、土地使用权抵押贷款。另一方面,应放宽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门槛,允许商业银行进入和民间资本的运行,但同时加强对其监管。最后,还需大力探索土地流转证券化模式。把土地的使用权证券化,在土地流转市场上进行交易,即可使农民获得财产性收入,又可以扩宽融资渠道。

参考文献

[1] 杨丽君.基于河南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土地流转问题研究[J].价值工程,2013,(3):149-150.

上一篇:祝贺妹妹结婚祝福语词下一篇:苏教版四年级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