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的现状与评价

2024-06-29

土地利用的现状与评价(精选10篇)

土地利用的现状与评价 篇1

0 引言

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是对研究区域现时土地资源的特点、利用结构与布局、利用程度、利用效果及存在问题的分析评价[1], 是在土地资源调查、土地类型划分完成以后, 在对土地各构成因素及综合体特征认识的基础上, 以土地合理利用为目标, 根据特定的目的或针对一定的土地用途来对土地的属性进行质量鉴定和数量统计, 从而阐明土地的适宜性程度、生产潜力、经济效益和对环境有利或不利的后果, 确定土地价值的过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类的某种目的或需求。评价的实质是对土地生产力高低或土地质量好坏的鉴定, 根据各指标分值和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现状评价分值, 对研究区域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评价, 评价的结果受到社会、经济、自然、生态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是一项多因素、多指标、多层次的复杂且规模较大工作, 其核心是比较土地用途要求和土地性质。

1 权的最小平方法基本原理

此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 建立目标函数, 对其一致性判断矩阵A求得最小值, 即一致性判断矩阵排序向量的最优解[2,3], 由权的最小平方法构成的最优化问题用向量形式可表示为:

通过求解此辅助线性规划模型而得到最佳排序向量如下:

则称A为一致性判断矩阵, 否则称A为非一致性判断矩阵;

2 地利用现状

2.1 济南市土地利用概况

全市土地总面积803013hm2, 土地利用率为88.38%。在已利用的土地中, 农业用地564437.8hm2, 占土地总面积的70.29%, 建设用地145265hm2, 占土地总面积的18.09%;其他未利用土地93310.1hm2, 占土地总面积的11.62%, 如表1。

2.2 建立土地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济南市实际土地现状情况, 通过计算济南市土地利用率、人口密度等十四个指标, 将这十四个指标分为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等三个指标体系, 建立济南市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指标体系。如表2。

2.3 确定指标权重

利用权的最小平方法原理计算济南市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指标的权重, 计算步骤如下:

(1) 依据这十四个评价指标的重要程度, 并对其进行两两比较得出判断矩阵A:

(2) 由式A可计算出矩阵B, 再通过借助数学软件MAT-LAB, 可求得B-1:

(3) 求出济南市土地现状分析土地指标排序权向量W*:

2.4 综合评价

利用综合评价系数法对济南市土地指标进行系数加权计算得出总评价系数, 土地利用评价系数的计算公式为:济南市土地利用现状指标值/山东省土地利用现状平均值, 通过计算得出如表3。

土地利用综合评价系数为:土地开发强度评价系数+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系数+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系数, 为0.5306+0.2939+0.4114=1.2359

2.5 评价结果

山东省土地开发强度评价系数、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系数、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系数、土地利用综合评价系数分别为:0.2178、0.1346、0.6476、1[4], 评价结果显示济南市土地开发强度评价系数为0.5306, 远高于山东省平均水平;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系数为0.2939, 远高于山东省平均水平;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系数为0.4114, 低于山东省平均水平;土地利用综合评价系数为1.2359, 高于山东省平均水平。

3 结论

通过对济南土地利用率、垦殖率等十四个土地利用指标的调查, 并通过权的最小平方法计算, 其结果与调查基本相符。济南市由于山地较多, 未开发利用的土地较多, 造成全市土地综合效益偏低, 进而影响全市土地利用综合评价系数。下一步要加强对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 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 加大补充耕地力度;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 稳定数量, 提高质量。要从严控制建设用地总规模, 特别是城乡建设用地规模, 科学配置城镇工矿用地, 合理调控城镇工矿用地增长规模和时序, 整合规范农村建设用地, 保障必要的基础设施用地。因为权的最小平方法研究尚不多, 所以, 评价指标的选择、判断矩阵的得出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讨论和研究。

参考文献

[1]蔡文.物元模型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4.

[2]李玲, 张振文, 孙强.基于权的最小平方法的土地利用现状评价[J].中国土地科学, 2009 (1) :29-32.

[3]王应明, 傅国伟.关于层次分析法中权的最小平方法的理论证明[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1995 (1) :3-8.

[4]徐建华.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5]张虹波, 刘黎明, 张军连, 朱战强.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的物元模型构建及应用[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07, 33 (2) :222-229.

土地利用的现状与评价 篇2

摘 要:通过分析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现状,指出我国目前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中的主要矛盾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其应对措施,并指出土地整理是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有效方法,强调只有做到在保证经济建设必须用地的同时,实现耕地的总量动态平衡,才能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镇化进程、耕地保护、土地整理

一、对城镇化的基本认识

城镇化是随着社会经济进步而产生的农村和城镇聚集,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城乡生产要素、产业结构互动和重组的过程。城镇化意味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人口的增多,意味着社会投资向工商业的比重加大。土地作为一种必要的生产要素,由于其本身的稀缺性,也会由农用地向建设用地转化。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城市化的发展必然会使城市数量增加和用地规模的扩大。

二、城镇化的发展现状

二十一世纪,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乡结合也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作为城市与农村结合的过渡,城乡结合是城市的边缘区,也是农村的边缘区,市城乡用地的焦点区域和城市扩增的前沿阵地,也是城乡用地矛盾最为激烈的集中区。城乡二元制土地管理制度造成部分地区无管制,部分地方双管制等矛盾普遍存在。由此引发土地利用无序现象十分严重,主要表现有:违法占地、乱占乱用、黑市交易、规划失控、管理混乱、污染严重等等,对城市经济发展、社会和谐都产生了严重影响。

三、我国城镇化发展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我国小城镇建设土地利用的问题人口多、人均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是我 国的基本国情。我国城镇建设进程中土地利用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方面人 口不断增加,为确保粮食安全,解决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现有耕地数量不能再减少 ;

另一方面,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中期,随着经济建设 的发展及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不可避免地还要 占用部分土地,而宜耕后备土地资源的开发又受到数量少、质量差、开垦难度大和生态环境等诸多 因素的限制,潜力十分有限。土地利用问题是小城镇建设的核心问题之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加快,小城镇数量猛增,伴随而来的土地利用矛盾和问题越来越突出,并逐渐成为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不可忽视的制约因素 城镇化发展带给土地利用的问题具体表现:

1、耕地数量减少耕快。随着人口的增加,耕地减少,人地矛盾突出,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提高,使建设用地、工矿企业用地、交通拓展用地、农村私房建设不断增加,不仅占用了一定数量的耕地,且多数用地为优质 良田。

2、土地浪费严重。土地利用不合理现象严重,土地利用方式单一,经营管理粗放,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农民在强大的负担面前,面对经济效益低下,弃耕、抛荒现象时有发生。

3、耕地质量下降。重用轻养,短期行为明显,对农用地的投入减少,加之局部地区的水土流失,部分灾毁耕地难以得到及时恢复,进一步加剧了耕地总体质量恶化。

4、土地利用规划相对滞后,我国小城镇 的大发展早,而我国的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与实施工作则相对较慢国家土地管理局成立之后,且长期缺乏严密科学规范,与城市规划脱节,土地利用规划缺乏应有的权威性、指导性和实效性。土地利用规划的滞后是目前我国小城镇建设 中缺乏统筹和长远考虑,遍地开花,盲目贪大求全,追求高标准,造成小城镇用地规模失控的重要原因之一

5、偏重规模扩张导致土地资源粗放利用严重。在小城镇建设中,各地一窝蜂建开发区、新区 但囿于当地经济实力,许多开发区资金、项 目不到位,致使大量土地“ 圈而不用”,土地长期闲置。部分地区虽然开发项 目得到落实,但由于地价低廉,因而建设用地大手大脚。在城镇规划中对于工业、商业、住宅等各功能区分布不合理,混杂现象很普遍。对生态和环境保护重视不够,生活环境反而较大城市差。

6、建设用地利用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大多数小城镇在用地结构方面普遍存在居住用地比重过大、公共设施用地和绿化比重偏少、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完善等问题。在小城镇用地 布局方 面,存 在着乡镇企业、村庄和小城镇布局过于分散、城镇内部道路建设不规范、功能分区不明显、建筑密度和容积率低、建筑物布局零乱等问题,导致小城镇土地用地结构不合理、土地利用率低下、城市集聚效益降低、生态环境较差、城市的自然人文景观缺少特色。

7、城镇建设占用影响了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随着城镇建设占用耕地越来越严重,依赖耕地的粮食生产及其引发的粮食安全再次受到国人关注。1996—2005年间全国粮食总产量除在1998年达到历史最高的51 229.53万吨后,一直处于下降态势,并于2003年达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最低谷(43 069.53万吨),2004年后开始缓慢恢复,但总体上来说,1996~2005年间全国粮食总产仍以下降为主。虽然粮食生产影响因素很多,但在粮食生产技术未出现较大革新之前,耕地面积减少毫无疑问是引起粮食产量下降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四、我国城乡化土地利用的对策

作为民生之本、发展之基和财富之母,土地利用所产生的社会财富应该为相关当事人所公平分享,否则将有损持续发展之土地基础,也有违和谐社会建设初衷。

1、建立完善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体系。

地资源是有限的,如何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是有关国计民生的大事。尤其足我圈这样疆土广大的国家,更应该重视有计划地开发利用土地,结合各地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整治和资源环境保护的要求、土地供给能力以及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求,进行总体规划,避免重复建设,浪费土地资源。小城镇建设不仅关系到自身发展,而且事关 区域乃至全国人 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全局。小城镇发展战略不仅要因地制宜、科学选择以充分发挥地方优势,而且要始终坚持法定的规划原则。以小城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 田保护规划为龙头,以区域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科学、合理地确定小城镇用地规模 和布局。这就需要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小城镇发展 的引导和调控作用,坚持用途管制制度,在节约、集约用地 的同时,加大土地整理力度,努力促进农村人 口向小城镇集 中,乡镇企业向工业小区集 中,耕地向规模经营集 中,使原来分散的小企业经过搬迁,旧村庄经过撤并复垦出一定数量的耕地。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的规定,在我 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按照原则编制 : ①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控制非农业建设 占用农用地; ②提高土地利用率; ③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 ; ④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⑤占用耕地与开发复垦耕地相平衡。此外,下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依据上一

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编制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建设用地总量不得超过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控制指标,耕地保有量不得低于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控制指标,而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应 当符合 国家规定 的标准,充分利用现有建设用地,不 占或者尽量少 占农用地。城市的总体规划和村庄、集镇 的规划,应 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规划中建设用地规模不得超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 的建设用地规模。依据以供给确定需求和用途管制制度,自上而下、层层控制,有选择、有重点、合理有序地渐进发展小城镇。在城乡用地总量的调控上必须做到农村居 民点整理补充耕地大于城镇建设 占用耕地。过去虽也这样强调,但完成的并不好。建议新规划应大力开展农村居民点整治工作,在农村居民点整理上要引人激励机制,一是允许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用于农村居 民点整治(不应再过于强调出耕地 比率),二是城镇用地指标与农村居民点整理指标应直接挂钩,农村居民点整理新增耕地,经批准后可直接转换为城镇发展 占用耕地指标。在编制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同时,树立城乡用地规划一体化的观念,将小城镇规划纳入村镇居民点体系规划之中,并充分考虑村镇体系规划和小城镇的城镇规划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建立起统一协调的小城镇区域规划体系,避免小城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其他相关规划脱节,防止小城镇建设片面追求外延式发展规模,用地粗放、浪费土地和乱 占、滥用耕地的现象,使小城镇建设步入有序的可持续发展轨道

2、坚持注重土地数量增加和质量提高并重。

在有利于生态环境优化的前提下,应力争耕地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并重,保证补充的耕地质量不下降并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使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不是数量的平衡,而是数量和质量的双平衡。首先,国家有关部门应能制定出相应的可操作 的土地整理质量标准,使土地整理质量的提高有章可循 ; 其次,应对整理增加的耕地进行地力鉴定。凡是对整理对象的土地其适宜性评价为不宜用作耕地的土地,政府部门不应投资对其进行整理 ; 凡是通过土地整理,用作补充耕地的地力或耕地的总生产能力与已占用的耕地是不相对等的,政府部 门在验收时坚决不予验收合格。

3、实施土地用途之间的置换。

农用地之间置换。通过土地开发整理,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分区实施土地用途管制的要求,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农用地资源,对开发整理出的土地能作为耕地的不得用于其他用途,通过土地置换,应把 园地、林地、渔池和建设用地按土地用途分区重新配置,采取园地、林地上山,渔池下滩等措施。

建设用地之间的置换。将零星分散于耕地中的农村居民点用地、乡镇村工矿用地,通过土地置换,调整到旧村改造和乡镇工业小区闲置土地内,提高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建设用地与农用地之间的置换。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确保项 目区内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耕地面积不减少,并力争有所增加,质量有所提高的前提下,鼓励农 民在中心村、集镇集 中建房,乡镇企业搬迁入工业小区,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村庄建设用地圈内选址建设。新址 占地面积应少于旧址面积,不得 占用基本农 田,确需占用耕地的,经县级以上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调查核实和批准,可以与腾出采的旧址(如旧宅、旧地)整理后增加的耕地进行置换,其建设用地可以不 占用建设占用耕地计划指标

因地制宜,科学地选择区域小城镇发展模式和用地模式小城镇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小城镇的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在空间上的综合体现。在小城镇发展过程 中,由于小城镇所处的 自然条件和地理区位条件的优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小城镇的发展存在着明显的阶段性、区域差异性和等级体系特征。从 区位因素分析,目前我国城镇可以归纳为位于大中城市郊区的“ 城郊型”,位于重要交通干线或重要交通干线

交叉部位的“ 交通型”,位于边境线附近的“ 边界型”,以及若干类型兼而有之的“ 复合型” 4 种类型。从形成的动因分析,有通过乡镇企业倔起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乡镇企业型”,有通过外来加工发展起来 的“ 加工贸易型”,有商业贸易集散地发展起来 的“ 商贸集散地型”,还有依托发达的工业或支柱产业发展起来 的“ 支柱产业型” 等。不同类型的小城镇遵循不同的客观发展规律,对应不同的土地政策和土地利用模式; 不同类型的小城镇用地指标,应根据小城镇发展的用地需求特征区别对待

结语

土地利用的现状与评价 篇3

关键词 城乡土地利用协调度;模糊AHP法;山东省; 德国巴伐利亚州

中图分类号 F301;F2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2)10—0118—05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10.017

城市化过程中涉及到的一个重要议题就是城乡土地利用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公平问题。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在研究土地利用与城乡发展协调度评价方法取得一定成果,但多限于在界定城乡协调发展内涵基础上[1—4]或单纯对土地利用协调度[5—6]进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和评价方法应用,尚缺少将城乡协调发展与土地利用综合在一起定量评价协调度的分析和研究。2010年山东省城市化率为40.52%左右,其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土地要素作为农村和城市发展的主要要素,其在城市化过程的相对于城市和农村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综合效益表现并不清楚。对此,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山东省城乡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也并不清晰。为此本研究借鉴已有研究成果,构建一套城乡土地利用协调度指标体系,并运用模糊AHP法评价中国山东省与德国巴伐利亚州的土地利用状况是否符合城乡关系协调发展及其符合程度,找出山东省乃至中国城乡用地问题和未来调整方向,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选择该州对比除了因为它地处发达国家,并在经贸、文化、科技、教育、交通等领域和山东省有密切的合作外,还因为该州资料有可获得性。

1 城乡土地利用协调度的界定及评价方法1.1 内涵界定

城乡协调发展理念的关键是在地理空间上落实、实化,如果把城乡经济、产业结构的变化用相对静态的因素来描述的话,这个因素则是土地资源,经济、产业结构变化的实质是土地利用结构的动态变化。土地资源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城市和乡村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把土地按不同职能划分开来,又从社会、经济和生态三个方面把三者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构成了城乡土地利用系统。在城乡社会转型的机制影响和作用下,通过土地资源要素在城乡空间社会、经济及生态层面上的双向流动与优化配置,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协调度是指系统内各要素之间在发展过程中相互和谐融合的程度,体现的是系统由无序走向有序的趋势程度[6]。城乡土地利用系统是一个复杂系统,包含经济、社会、生态等各个子系统,系统内部的自组织活动随时发生。同时影响土地利用的因素很多并相互关系复杂,这就导致各个子系统之间有很强的关联性。因此,本研究选取社会公平性、经济可行性和生态安全性作为评价城乡土地利用协调度的3个准则层,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城乡土地利用协调度指数综合评价城乡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方面的协调性状况。

张骞之等:中德城乡土地利用协调度评价与比较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2年 第10期1.2 城乡土地利用协调度评价方法:模糊AHP法

模糊AHP法是模糊综合评判法与层次分析法(AHP)结合的一种组合分析方法,主要体现在将评价指标体系分成递阶层次结构,采用Delphi法和AHP法综合确定指标体系权重,然后分层次进行模糊综合评判,最后综合出评价结果。

使用AHP法综合确定指标体系权重的过程中,为了避免初步量化得到的指标表现值不同计量单位产生的影响,本研究首先利用SPSS18.0分析软件将原始数据标准化(无量纲化)处理,即统一到同一量度下以具备可比性,并将所有的指标原始数据都转化为区间[0,1]的一个数,按隶属度评价标准计算模糊评判矩阵X=(X1,X2,X3…X13)。

在此基础上,城乡土地利用协调度函数用线性加权和表示为:

其中Y为评价单元也即评价对象的最终表现值,Wi为n项评价指标各自的权重,Xi为评价单元在评价指标i上的隶属度。

上述方法解决了各个指标权重比较的问题。除此之外,还需要确定协调度划分标准。目前,关于协调度的研究己有很多[3—6],但关于协调性高低或协调阶段的划分却一直没有定论。本文参考已有研究结果,基于模糊数学得出的隶属度作为城乡土地利用系统的协调系数,即本文研究评价的城乡土地利用协调度,将协调程度界定如表1。

表1 协调度标准划分

2 城乡土地利用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城乡土地利用协调度评价指标选择应遵循的原则为:①综合性与层次性原则。城乡协调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自然—经济—社会系统,要对土地利用状况是否符合并在多大程度上符合城乡协调发展理念的要求进行总体评价,需从多层次多角度考虑并选择指标。②代表性与独立性原则。在涵盖层面尽量综合的情况下,应考虑使每一层面下的指标最能代表此方面要求的关键性指标,抓住主要矛盾以实现指标体系的浓缩。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不存在包含和因果关系,必须具有相对独立性。③指导性与可行性原则。本研究尽量选取可比的密度、人均、增长及减少率等指标变量,避免差异显著的绝对量指标,以保证指标变量之间的可比性。④可操作性与可量测性原则。选取的评价因子要有相对稳定和可靠的数据来源渠道,应能在相关权威机关提供的资料或通过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直接获取这些指标可量化的数据,以便开展定量化分析与评价,增强评价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和可量測性[7]。

2.2 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城乡互动发展与土地利用的内涵和作用机理以及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在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选取社会公平性、经济可行性和生态安全性作为评价城乡土地利用协调度的3个准则层。选取城乡人地资源配置协调、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土地产出率高效协调、城乡用地结构合理、城乡生态用地保护以及地均环保投入6个子准则,选取城乡地均人口负荷、城乡人口与建设用地增长弹性系数、城乡人均居住面积对比指数等21个指标,构建了一套旨在全面衡量城乡土地利用协调度的综合评价指标群。考虑到有些指标之间因存在相关性而产生信息重叠,因此有必要对所选指标群进行筛选。

根据Delphi法获得25位中德两国专家的评价数据,其中德国专家12位,并采用多元统计分析中随机变量协方差矩阵变换方法对21个指标群变换进行处理,基本消除了指标间的线性相关性,实现指标筛选与降维,鉴于指标的可量化性和数据可获得性,筛选后的指标体系仅包含13个(见表2)。在此基础上采用AHP法进行分析,得出表2中13个指标的权重系数。

3 中德城乡土地利用协调度实证的比较3.1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主要来自笔者2008年在德国巴伐利亞州搜集的论文资料及调研数据。巴伐利亚州位于德国东南部,人口1 200余万,居全德16个州的第二位。面积70 551 km2,是德国面积最大的州。巴伐利亚划分为7个行政区,区下设25个县级市、71个县,县下设乡镇,共计205个乡镇。巴伐利亚是欧洲经济实力最强劲的州之一,以其高度发达的制造业、高新技术和服务业在国际上享有盛誉。2010年,巴伐利亚的国内生产总值达4 424亿欧元,超过欧盟25国中的20个国家发展水平。本研究的主要数据来源于一些统计资料和实地调研,德国巴伐利亚州数据主要来源于《Statistisches Jahrbuch Bayern》(德国巴伐利亚统计年鉴)及实地调研资料。

山东省人口有9 417万,其中城市人口4 483万,乡村人口4 934万,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225.45亿元增长到2008年31 072.1亿元,30年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近140倍,年均递增率为12.3%,其中1991—1995年间以平均每年16.7%的高速度增长。山东省数据主要来源于《山东省统计年鉴》和《山东省国土资源年鉴》及实地调研材料。

3.2 中德土地利用协调度评价结果比较

山东省城乡土地利用协调度在三个准则层面上的变化趋势相对德国巴伐利亚更为活跃(见表3),在总体协调度等级偏低的水平内,2001—2003年生态安全性的协调度

表2 城乡土地利用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

机一致性指标RI=0.615 6,层次总排序的随机一致性指标CR=CI/RI=0.035 413<0.1,通过一致性检验。

高于社会公平性和经济可行性,从2003年到2005年,经济可行性的协调度超过生态安全性协调度。这是因为山东省取得国土资源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资格,将农村建设用地的撤并复垦与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作为一个系统来考虑,通过农村建设用地的减少可以相应地增加等量的城镇建设用地指标,利用土地资本化带来的增值收益加大乡村环境治理和公共服务建设,促使山东省城乡生态安全性及社会公平性协调度从2006年开始超过经济可行性协调度水平。德国巴伐利亚州城乡土地利用协调度三个准则层在2001—2008年期间社会公平性准则层面的协调度最高,接近于0.9,达到高级协调等级(协调度Y>0.8),山东的在0.2—0.3之间,协调度处在非协调阶段;经济可行性准则层面协调度水平,巴伐利亚州保持在0.78左右,临近高级协调等级,山东为0.2—0.3之间,协调度处在非协调阶段;生态安全性协调度,巴伐利亚州为0.6—0.9之间,协调度位于中级和高级阶段,山东的为0.2—0.3之间,处在低级阶段,其中巴伐利亚州生态安全性协调度在2001、2002年出现小幅波动,2003年大幅增加并超过经济可行性协调度水平。2003年至2008年巴伐利亚州始终保持社会公平性协调度高于环境保护高于经济可行性协调度。

最终评价结果显示(见图1),德国巴伐利亚州自2001年以来城乡土地利用协调度已进入高级协调水平(协调度Y>0.8),协调度等级逐年增长,从2004年开始增长缓慢,截止2008年达到最大值,协调度为0.863 6;而在此期间山东省城乡土地利用协调度始终处于非协调阶段(协调度Y<0.4),总体保持在0.2—0.3的协调度等级之间。但从发展态势上看,山东省土地利用整体协调水平呈现上升趋势,尤其是2005年在社会公平性准则和生态安全性准则层面协调度的增加,带动了山东城乡土地利用总协调度的提高。

4 结论与启示

本文结合山东省和巴伐利亚近十年城乡发展历程,从社会公平性、经济可行性和生态安全性三个层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Delphi法和模糊AHP法对山东省和德国巴伐利亚州城乡土地利用协调度进行定量评价及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德国巴伐利亚州土地利用协调度达到高级协调水平,土地利用高度符合城乡协调发展理念,而山东省城乡土地利用协调度处于非协调阶段,是城市偏向型的土地利用政策。比较山东省和巴伐利亚州城乡土地利用协调度综合指数发现,两省州差距逐渐缩小,其中生态安全性准则层差异最小,平均2.9倍左右,社会公平性差异最大,但其降幅也最多,即从1991年的4.38倍缩减到2008年3.4倍。

基于上述评价及分析,为提高山东省城乡土地利用协调度水平,笔者将德国巴伐利亚州土地利用协调度高的启示归纳如下:①更加关注社会公平性。德国巴伐利亚州没有一味追求GDP增长速度,而是在确保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借助城乡空间发展规划均衡配置城乡土地资源,促进人地关系协调,保障城乡居民个人基本的居住、生活和发展权利,确保其拥有相同的机会获取公共资源与服务。②与城乡土地利用效率相比,更注重对城乡用地结构的调整。排除德国拥有与中国不可比的城乡统一土地市场的制度优势不谈,山东省应结合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政策,在生态用地保护基础上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有效整合布局分散、结构松散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增加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形成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带动城乡关系协调发展。③充分发挥财政金融杠杆作用。在文中选取的评价指标中,城乡人均基本公共服务投资偏向系数和城乡地均环保投入指标权重影响较大,这是因为德国巴伐利亚州充分发挥财政金融杠杆作用,积极运用财政贴息、风险担保等手段,增加公共财政对乡村公共服务和环境保护投入,吸附、引导和动员社会各类资金流向农村。

以下问题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①本文尝试构建一套具有一定普适性的用以评价城乡发展与土地利用的指标体系,来评价中国山东省与德国巴伐利亚的土地利用状况是否符合城乡关系协调发展及其符合程度。由于中德数据统计口径的不一致及部分数据的不可获得性,在某些指标选取上影响了分析研究的准确性,限制了本文创新的空间和自由度。②城乡发展与土地利用研究涉及方方面面,其影响要素也是多方面的,由于篇幅的关系,本研究只选择本人认为重要的一些影响要素来分析,可能从某些角度来说会失之全面。

(编辑:王爱萍)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段娟,文余源,鲁奇. 中国城乡互动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及变动趋势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6,(9):88—90 [Duan Juan,Wen Yuyuan, Lu Qi. Research on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and its Changing Tendency of the UrbanRural Interaction Development Level in China [J]. China Soft Science, 2006,(9): 88—90.]

[2]高新才,魏麗莉.中国区域城乡发展评价模型与案例分析[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7(2):91—95.[Gao Xincai, Wei Lili. Evaluation Model for Regional Urban and Rural Coodinated Development with Case Analysis[J].Journal of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2010,47(2):91—95.]

[3]张竟竟,陈正江,杨德刚.城乡协调度评价模型构建及应用[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21(2):6—7. [Zhang Jingjing, Chen Zhengjiang, Yang Degang.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Assessment Model of Urbanrural Coordination Degree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Assessment Model of Urbanrural Coordination Degree[J].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7,21(2):6—7.]

[4]薛红霞,刘菊鲜,罗伟玲.广州市城乡发展协调度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10,(8):40—45. [Xue Hongxia, Liu Juxian, Luo Weiling. Research on Coordination Degree of UrbanRural Development in Guangzhou City[J]. China Land Science. 2010,(8):40—45.]

[5]程绍铂,魏娜,杨桂山.南京市土地利用协调发展度分区评价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3).[Cheng Shaobo,Wei Na,Yang Guishan. Evaluation of Land Us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Degree of Districts and Counties in Nanjing City[J]. 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1,21(3).]

[6]谭峻,苏红友.北京城市功能区土地利用协调度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29(4):118—120.[Tan Jun, Su Hongyou. Analysis of Landuse Coordination Degree in Beijing Urban Functional Zone[J].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10,29(4):118—120.]

[7]杜栋,庞庆华.现代综合评价方法与案例精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9.[Du Dong, Pang Qinghua. Modern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Method and Case Selection[M]. Beijing: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2005:9.]

[8]Kapfer M. Oekonomische Auswirkung ausgewaehlter Verfahren der Flurneuordnung[D].Technische Universitaet Muenchen,Muenchen,2005.

[9]Holger M. Laendliche Entwicklung in Bayern[M]. Bayerisches Staatsministerium fuer Landwirtschaft und Forsten,2007.

The Comparative Study and Evaluation on the Balanced Utilization Degree of

Urban and Rural Land Between China and Germany:A Case Study on

Shandong Province and the State of Bavaria

ZHANG Qianzhi1 HU Xinping2 GOU Tianlai2 BI Yuzhu2

(1.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2. Urban & Rural Development College, Beijing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Beijing 102206)

Abstract Based on the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Shandong Province and the State of Bavaria in the last decade, this paper, from social fairness, economic feasibility and ecological security, attempts to establish a universal indicator system for evaluating balanced utilization degree of land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with which balanced utilization degree is compared between Shandong Province in China and the State of Bavaria in Germany with fuzzy AHP method.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balanced utilization degree of Bavaria is over 0.8, which is at a balanced level; it is less than 0.4 in Shandong Province, which is at an imbalanced level, but overall, the balanced level is on the increase. The comparison shows that the gap of the balanced utilization indicator between the two is reducing. The smallest is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gap—2.9 times on average, and the largest is the social fairness gap whose extent of decrease is the greatest—from 4.38 times in 1991 to 3.4 times in 2008. Based on the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to raise the balanced utilization degree of urban and rural land in Shandong Province, the paper suggests: (1) Pay more attention to social fairness. (2)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adjustment of urban and rural land utilization structure over efficiency. (3) Fully employ the financial lever.

土地利用的现状与评价 篇4

商城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地区, 地处大别山北麓, 有大小山峰300余座, 属于低山丘陵区。全县总面积为14207.1km2, 其中:耕地308.8km2, 山场1480.7km2, 水面12.7km2。该县水稻种植面积48万亩, 为河南省超级杂交水稻推广区。

商城县现辖13个乡, 6个镇, 2个街道。2012年, 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92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6750元, 综合经济实力位居河南省县 (市) 第82位, 经济发展比较落后。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土地集约利用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内容, 也是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一项重点工作[1,2]。作为河南省最主要的低山丘陵区, 商城县正处于中原经济隆起的重点突破时期, 对建设用地的需求量逐年增加, 集约利用土地已成为商城县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3]。如何实现土地集约化, 增加建设用地加快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对进一步促进河南的崛起和发展, 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3 评价指标与方法

3.1 评价指标选取

本文从土地集约内涵出发, 以商城县作为评价对象, 坚持遵循整体性、区域性、以人为本、指标收集便利性等指标原则, 建立如下指标体系 (表1) 。

3.2 评价方法

3.2.1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层次分析法是确定指标权重的一种常用方法[4]。从表1中建立的指标体系可以对指标层进行比较分析, 构建以准则层子目标为判断准则的判断矩阵, 利用方根法计算指标层权重, 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其次, 准则层按照相同方法得到相应的权重, 并进行一致性检验。最后, 对准则层和指标层权重进行计算, 权重结果见表2。

3.2.2 标准化处理

为使数据具有可比性, 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本文采用极差正规化方法使其标准化, 利用下面公式进行计算:

式中:为第i个乡镇第j个评价指标的标准化值;Cij为第i个乡镇第j个评价指标的现状数据;Cijmax和Cijmin分别为第j个评价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3.2.3 综合评价

参照不同地区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标准, 结合商城县土地利用特点, 将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划分为4个级别:集约度≥0.60为第Ⅰ级;集约度为0.50~0.60时为第Ⅱ级;集约度为0.35~0.50为第Ⅲ级;集约度≤0.35为第Ⅳ级。

4 评价结果及分析

4.1 评价结果

根据上述原理和方法, 针对商城县所辖乡镇的具体情况, 分别计算出商城县各乡镇的土地综合集约度 (见表3) 。

4.2 结果分析

4.2.1 总体水平分析

从表3的数据分析可以得出:商城县各乡镇土地利用集约程度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其中商城县中心城区所在城关镇、综合集约度较高, F城关镇=0.795, 但F上石桥镇=0.751, 这说明作为县域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的地区用地相对比较集约;长竹园乡综合集约度最小 (F长竹园乡=0.119) , 不到城关镇的20%。总体来看, 商城县各乡镇之间集约利用水平差异较大。

4.2.2 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梯度分析

商城县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呈现一定的空间分布特征:北部乡镇集约水平总体高于南部乡镇。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商城县各乡镇土地利用集约状况, 把其乡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划分为4个级别:

Ⅰ级区为集约利用区, 包括城关镇、上石桥镇, 集约度高于0.6。此类区域经济较为发达, 人口密度较大, 交通便利, 土地投入水平和利用水平相对较高, 土地利用相对集约。这两城镇位于中心城区, 资金、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投入较大, 土地产出水平也相对较高。今后的土地利用中还应加大经济投入, 提高规模效益, 注重土地的适度与可持续利用。

Ⅱ级区为较集约利用区, 包括鲇鱼山乡、鄢岗镇、双铺镇、汪桥镇, 集约度为0.50~0.60。这些乡镇与城关镇和上石桥镇相邻, 受中心城区辐射作用,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人口相对密集, 土地投入水平和利用水平仅低于Ⅰ类区, 但土地产出水平和可持续利用水平整体较低。今后的土地利用中应注重土地利用产出效益, 提高土地利用的投入产出比。

Ⅲ级区为较粗放利用区, 包括丰集乡、汪岗乡、河凤桥乡、苏仙石乡、冯店乡、金刚台乡, 集约度为0.35~0.50。这些乡镇远离中心城区, 经济发展水平和交通通达度均较差, 农用土地较为分散, 土地投入强度整体偏低, 同时利用效益也不高。今后的土地利用应该加强农用地等土地投入, 充分利用存量建设用地。

Ⅳ级区为粗放利用区, 包括长竹园乡和余集乡, 集约度低于0.35。这两个乡镇位于低山丘陵区, 耕地少、林地多, 用地布局散乱, 没有铁路, 公路偏少, 地形地貌、土壤质地等因素制约经济发展, 导致土地投入强度和产出效率较低。今后的土地利用中应该根据当地情况, 开辟多种渠道发展经济, 适当发展林业、果木产业, 同时根据其特殊的自然景观发展观光旅游等第三产业。

摘要:以河南省商城县土地为评价对象, 从土地投入强度、土地产出率、土地可持续利用度等方面构建了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 并进行了指标标准化。结果表明:商城县各个乡镇土地可以划分为集约利用区、较集约利用区、较粗放利用区、粗放利用区4个等级, 各个乡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差异显著, 进而提出相应的合理建议, 以期对河南省土地集约利用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商城县,土地集约利用,建议

参考文献

[1]王绍艳, 陈银蓉.武汉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初探[J].城市规划, 2004, 10 (4) :66~69.

[2]杨东郎, 安晓丽.西安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J].经济地理, 2007 (5) :470~475.

[3]李淑英, 付梅臣.城镇土地定级因素选择研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07 (6) :12~15.

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 篇5

关键词:天津市,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

中图分类号:F301.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9138-(2016)08-0021-31收稿日期:2016-07-10

1 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基本理论

1.1 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基本概念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1993)认为,土地可持续利用是将技术、政策和旨在同时关心社会经济原理与环境的活动结合在一起,即同时考虑保持和提高生产力(生产性),降低生产风险(安全性),保护自然资源和潜力及防止土坡和水质的退化(保持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性。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土地可持续利用就是协调人类当前与后代之间在经济、社会与环境方面的需求,同时维持与加强土地资源质量。本文将土地可持续利用定义为:以最终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土地利用方式。

1.2 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的理论基础

1.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是伴随着一系列环境问题而出现的。从罗马俱乐部的《增长的极限》、朱利安·西蒙的《没有极限的增长》,到世界自然保护同盟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我们共同的未来》,再到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全球21世纪议程》,“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理论应运而生,并成为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和理想。

可持续发展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核心内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为土地资源利用提出了新的命题,为协调人地关系提出了新的思路。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要求土地资源配置在数量上具有均衡性、在质量上具有级差性、在时间上具有长期性、在空间上具有全局性,从而实现自然持续性、经济持续性和社会持续性的统一。

1.2.2 生态经济学理论

生态经济学理论从整体上来研究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相互结合而形成的复合系统的各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运动规律。生态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是实现资源、人口、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探讨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合理配置和协调发展的规律性,以提高整体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土地资源本身是一个自然生态系统,其为社会、经济活动的载体,不是一个孤立封闭的静态系统,而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人类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则是通过向土地投入一定量的人类劳动,与土地进行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换,从而使土地生态系统与经济社会系统在时空上相互结合,形成一个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复合系统。在这一系统内,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生态环境系统向经济系统与社会系统提供物质基础,而经济与社会系统又反作用于生态环境系统。只有当土地生态经济系统中上述各子系统协调有序时,土地利用才能同时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能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2.3 协同论

协同论认为,一个系统内各子系统及各要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相互作用,产生协同现象和相干现象,使系统保持有序状态是系统内各要素之间处于和谐并形成一种自我调适自组织的动态变化关系(罗可,2001)。因此,城市土地利用中的人口、资源环境及经济的协调是一种针对系统内众多要素的综合协调及整体协调,同时也是动态的长远的协调,要素之间的关系在不断变化,但必须相互适应和促进,形成良性循环。这种协调还是一种最优化的协调,不仅使各个要素之间达到平衡,更为重要的是优化组合要素,使系统整体效益最大化。

2 天津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2.1 土地资源的特点

2.1.1 土地利用现状结构

由表1可见,天津市土地利用类型齐全,基本包括土地利用的所有类型。在现有土地资源中,农用地所占比重最大,达58.7%,建设用地所占比重较小为30.2%,后备土地资源较为丰富,目前尚有11.1%的未开发利用土地面积。

2.1.2 水域面积辽阔,排灌调蓄能力强

河流、水库、水塘面积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1.39%,这对于农业灌溉和排涝、调蓄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用于放养的水面少,仅占水域面积的20.39%。

2.1.3 海岸线长,水域滩涂广阔,海洋资源丰富

天津市有133.4公里的海岸线,3000多平方公里的浅海水域和3万公顷的滩涂,开发潜力大,而且海洋矿产资源、海水资源、海洋生物资源十分丰富。

2.1.4 以盐碱地为主的未利用土地集中分布在全市东部地区

全市57.8%的盐碱地分布在滨海地区,与天津市城市工业发展向东部地区转移的城市总体规划布局一致。

2.1.5 后备土地资源丰富

天津市共有土地面积11919.70平方公里,其中尚未有效利用的土地资源约占本地区土地面积的11.1%,后备土地资源非常丰富,为今后天津市经济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基础。

2.2 土地利用现状存在的问题

2.2.1 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

农用地比例偏高,生态用地比例较低,交通用地比重偏低,只占全市土地总面积2.76%;林地比重小。道路广场用地是反映一个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重要的用地指标,如香港是一个拥挤程度非常高的城市,但其道路广场用地面积也达12.4%,东京为13.5%,巴黎和纽约分别达到25%和35%。目前天津市道路广场用地比重仅为10%左右,低于国家规定的15%左右的标准。另外,绿化用地面积较少,仅占建成区大约6%,低于8%-15%的国家标准。

2.2.2 土地利用率较低

农业生产经营还比较粗放,中低产田占全部耕地的60%;工业仓储用地指标偏高,尚有部分空闲场地;村镇用地偏大;土地闲置现象明显。土地生产潜力尚需发挥。

2.2.3 部分土地用养矛盾突出

北部山区部分土地水土流失,造成岩石裸露,土层变薄,地力减退;一些地区对土地重用轻养或长期单一种植,导致土壤中氮、磷、钾的比例失调,土壤肥力综合水平下降;有的工业企业任意排放废气、废水、废渣,造成土壤中有毒难降解物质的积累,使土质砂化、碱化、恶化,土地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影响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2.2.4 地面沉降严重

天津市最早于上世纪20年代发现地面沉降现象以来,随着地下水开采量的逐年增加,破坏了地下水平衡,地面沉降也随之加剧。地下水过量开采还会造成海水入侵,造成耕地盐碱化,影响农业发展。

3 天津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

3.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1.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是对土地利用系统进行的一项综合性评价,因而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系统性原则、地域性原则、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原则、主导性原则。

3.1.2 指标体系的组成

根据天津市城市土地利用的实际情况,参照国内外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从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三个方面选择了20个因素为参评因子,建立了天津市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

3.1.2.1 生态环境指标

主要选取了土地利用率、城区绿化覆盖率、有效灌溉面积比例、人均耕地、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工业废水处理率和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7个指标作为评价天津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生态指标。

3.1.2.2 经济指标

土地开发利用的根本目的是取得经济效益,土地可持续利用是能够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土地利用方式。主要包括以下指标:人均GDP、第三产业比重、职工人均收入、港口货物吞吐量、人均外贸出口额、土地生产率、单位耕地面积粮食产量。

3.1.2.3 社会指标

采用人口密度、人均道路面积、人均居住面积、非农业人口比重、道路交通噪声、居民恩格尔系数6个指标作为评价天津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社会指标。

3.2 评价过程

由于以上20个单项指标对于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贡献程度不一,因此要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对于指标权重的确定,常用的方法是层次分析法(AHP)。

3.2.1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层次分析法是在结构模型的基础上,通过矩阵形式的演算,使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一种评价和决策的方法。此法是通过系统分析把复杂问题分解成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常将综合评价指标分为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三层,并对各层的相关因素进行两两比较,判断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给定量,进行一致性检验,以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3.2.2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第一步:按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的形式排列起来,建立层次结构。

第二步:构造各评价指标相对重要性判断矩阵。

在确定指标相对于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比值bij时,AHP采用的是1-9标度法。如表3所示。

在确定bij和bji值后,得到下面的判断矩阵

第三步: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首先,计算判断矩阵每一行的几何平均值:

其次,对向量进行正规化处理,即:

为所求的单层次排序向量;

再次,计算最大特征值,其计算式为:

最后,求出一致性指标CI和随机一致性比例CR。当CR<0.10时,判断矩阵具有令人满意的一致性,否则就需调整矩阵,以消除过高的不一致性,直到满意为止。计算式

式中,RI为对于不同阶比较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指标,如表4所示。

3.2.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不同地区,由于其自然条件或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因此各指标对区域土地利用是否可持续的影响程度不同,所以比较结果是在对天津市自然、经济、社会各因素及土地利用特点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并借鉴有关对其他大城市土地评价指标权重的比较以及部分研究成果及征求专家意见得出的。

对目标层A构建判断矩阵及一致性检验如表5所示。

WB1=0.163 WB2=0.540 WB3=0.297

一致性检验:=3.008 CI=0.004 RI=0.58 CR=0.007<0.1

对分类指标层B构建判断矩阵及一致性检验如表6所示。

WC1=0.054 WC2=0.085 WC3=0.209 WC4=0.403 WC5=0.137 WC6=0.085 WC7=0.027

一致性检验:=7.213 CI=0.0355 RI=1.32 CR=0.027<0.1,如表7所示。

WC8=0.045 WC9=0.352 WC10=0.104 WC11=0.031 WC12=0.068 WC13=0.240 WC14=0.160

一致性检验:=7.197 CI=0.033 RI=1.32 CR=0.025<0.1,如表8所示。

W15=0.112 W16=0.300 W17=0.048 W18=0.169 W19=0.071 W20=0.300

一致性检验:=6.014 CI=0.0028 RI=1.24 CR=0.002<0.1

根据上述判断矩阵计算结果及一致性检验,综合整理并得出结论,如表9所示。

3.2.4 评价标准及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

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涉及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各因素度量单位不一致,不便于参加评价。因此,在评价比较前,必须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将绝对的有量纲的指标转化为无量纲的指标,如比例或百分数等,以便于多方面指标值的综合评价。

为简化计算,本研究假定指标与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间为线形关系,有以下三种形式:一是对可持续性起正作用的指标,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二是对可持续性起负作用的指标,如人口密度。三是适度性指标,即指标值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如人均道路面积。

当x为正向指标时

当x为负向指标时

对于适度性指标即指标值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采用下式进行计算。

式中:为某一指标作用分值,xj和tj分别为该指标的实测值和目标值通过计算得到各单项指标的量化值。可以看出,通过线性变换把各指标统一到无量纲的0和l之间,便于用统一的方法进行综合评价。经计算得出表10。

3.2.5 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评价

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状况是指标体系中所有指标作用的综合表现,每一单项指标都从不同侧面来反映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因此可持续利用水平可用多目标加权函数计算,进行综合评价:

式中:Wi是第i个子目标的权重,rj是第j个单项因素的权重,aj是第j个单项指标的量化指标值,P为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综合水平指数。通过对单项指标逐一进行计算,得到天津市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评价结果,如表11所示。

参照不同学者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标准的划分,将天津市城市土地持续利用评价划分为四个阶段,其具体意义如表12所示。

3.2.6 协调度计算

协调指数:衡量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状态。根据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内涵可以看出,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一个基本特征为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三者的协调。为了定量地研究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可持续性,通过协调指数来评价城市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三者的协调发展,即城市的经济增长和资源利用及环境保护相协调,同时最终促进社会进步,它的数学内涵为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资源环境保护三者为三维空间的坐标轴,即X轴表示经济变化,Y轴表示资源环境变化,Z轴表示社会变化。如图1所示。

协调度是度量系统之间协调状况好坏的重要指标,城市土地利用系统是城市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三个子系统的协调,协调度是三个子系统之间协调状况好坏的程度。

协调度指数公式为:

式中CI为协调度;x、y、z为资源环境合理性、经济可行性、社会可接受性指数。该指数是指城市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变化速率应相互协调,即城市的经济增长应和环境保护相协调,同时最终促进社会进步。它的数学内涵为经济变化、社会变化和环境变化速率应相互均衡,任何一方面的偏颇将使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降低。

-1.732≤CI≤1.732

即它的最大值为1.732,它的最小值为-1.732。

当1≤CI≤1.732时,城市土地在利用的过程中,环境保护、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都朝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协调情况很好。

当0≤CI≤1时,表明城市土地在利用过程中,环境保护,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中某一要素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发生恶化,但这些情况可以被其他要素的发展所弥补,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状况较好。

当-1.732≤C≤0时,表明城市土地在利用过程中,环境保护,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中某些要素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发生恶化,但这些情况不可以被其他要素的发展所弥补,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差。

通过计算得出天津市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协调度指数值为1.730,说明天津市城市土地在利用的过程中,环境保护、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都朝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协调情况很好。

3.3 评价结果分析

通过以上的计算可以看出天津市城市土地利用处于基本可持续利用阶段。通过进行协调度的计算说明天津市城市土地利用的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三个子系统的协调状况很好,原因是经济增长的同时,注意加强环境保护和社会效益,资源环境合理性指数和经济可行性指数同步增长。

4 天津市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建议与对策

4.1 更新土地利用价值取向,实现发展模式转变

土地作为一种受人类深刻影响的生态系统,人们对土地利用所持的价值观念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至为重要。由于人类开发利用自然和影响自然能力的迅速增强,用掠夺式的方式开发土地资源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可持续的生态经济价值观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出了重要的价值导向。可持续的生态经济价值观就是要求人们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过程中,在不危及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寻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发展途径。

4.2 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保护城市土地生态利用

加强环境污染治理,重点加强河流沿岸废水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加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倡导绿色工业,控制和消除工矿企业“三废”的排放量,有效制止污水、污染物大量排放到土壤和河流中;还要防止大气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在新的城市建设中加强土地生态环境建设,努力向“生态城市”方向发展。

4.3 合理调整城市用地结构,充分挖掘土地潜力

加快城市内部用地置换制度,在综合考虑各方面利益的前提下,一方面尽快降低中心城区居住用地、工业用地的比例,另一方面按照地租地价规律合理组织城市内部用地空间布局。适当扩大城市基础设施的用地比例,减少城市重工业的用地。把污染严重、经济效益低下的工矿企业从城市搬迁出去,腾出土地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实现城市内部用地置换制度,使置换出的土地发挥更大的效益。

4.4 加强城市更新改造,提高城市用地立体化水平

城市用地主要是利用土地的承载功能,其单位面积建筑物立体化程度越高,即建筑物所占地上和地下空间越多,则建设相同建筑面积所占的土地越少。因此,增加城市楼房、道路等建(构)筑物的层数,扩大空间立体利用,是节约、集约和高效利用土地的重要途径。

4.5 严格执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减轻土地承载压力

人口规模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密切相关,人口压力导致人地矛盾尖锐是造成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人地系统中,人口总量呈上升趋势,而可利用土地资源难以增加,人增地减、实物短缺的矛盾已成为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首要问题。积极的办法是挖掘土地生产潜力,扩大可利用土地面积,但前者由于受技术发展的制约是有限的,而后者又受土地总面积和可利用后备土地资源面积的限制,因而控制人口增长,减轻土地承载压力是实现人地平衡的根本措施。

参考文献:

1.王宝铭.城乡土地评价.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11

2.曲福田 谭仲春,土地可持续利用决策模式及基本原则初探.经济地理.2002.22

3.谢经荣 林培.论土地持续利用.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6.4

4.迟维韵.生态经济理论与方法.中国环境出版社.1990

5.谭书紊 曲福田.经济发达地区土地可持续利用主要矛盾及其成因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l.11

6.尹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国土地科学.2001.15

7.程建权.城市系统工程.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

8.周建春.小城镇土地制度与政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

9.但承龙.土地可持续利用规划理论与方法.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12

10.蒙吉军.土地评价与管理.科学出版社.2005.9

作者简介:

土地利用的现状与评价 篇6

1 评价对象基本情况与评价方法

1.1 评价对象基本情况

吉林靖宇经济开发区经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复成立于2002年5月30日, 是以发展矿泉饮品为支柱性产业, 同时发展长白山特产业及红色旅游业的生态环保型省级经济开发区。开发区位于中国长白山靖宇矿泉城西南3km处, 规划总面积11.8km2。

本次评价范围为经国土资源部公告界线范围内的开发区土地, 总面积为56.50公顷, 共分两大区块。第一区块面积为24.82公顷, 四至范围为东至恶河, 南至西洋参集团鹿场, 西至鹿鸣村, 北至保安村;第二区块面积为31.68公顷, 四至范围为东至靖宇陵园, 南至恶河, 西至娃哈哈水厂, 北至新建村。

1.2 评价方法

1) 评价方法以定量评价为主, 同时结合定性分析, 采用实地调查的方法对整体进行评价, 并重点分析典型情况, 调查结果以统计学数据进行分析评价;

2) 用地调查利用第二次土地调查地籍调查图作为工作底图, 结合遥感影像图, 采用全野外实地调查的方式, 对基础工作底图进行实地核对, 对底图没有标注的地块进行补测与落位;

3) 程度评价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其中, 评价指标的权重值和理想值的确定采用专家咨询法;

4) 潜力测算采用趋势分析法、目标逼近法。

2 开发区土地开发利用状况

2.1 土地利用结构情况

吉林靖宇经济开发区总占地面积为56.5020公顷, 其中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13.03公顷, 占开发区土地总面积的23.06%;未建成城镇建设用地11.77公顷, 占开发区土地总面积的20.83%;不可建设土地31.70公顷, 占开发区土地总面积的56.11%。

在开发区评价范围内, 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面积为13.03公顷。其中, 工矿仓储用地和交通运输用地面积最多, 4.98公顷用于工矿仓储用地, 4.05公顷用于交通运输用地, 分别占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的38.22%、31.08%;剩余3.16公顷用于住宅用地, 0.84公顷划分为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分别占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的24.25%、6.45%;无商服用地和其他城镇建设用地。

在开发区评价范围内, 未建城城镇建设用地面积为11.77公顷。其中, 44.4%已建成农村集体建设用地, 共计5.23公顷;其他未建成城镇建设用地面积6.54公顷, 占未建成土地面积的55.56%。

在开发区评价范围内, 靖宇经济开发区不可建设土地为31.70公顷, 其中31.64公顷 (占99.81%) 属于自然、生态保护区土地, 剩余0.06公顷 (占0.19%) 属于江河湖泊泄洪、滞洪区土地。

2.2 开发区土地供应情况

在开发区评价范围内, 开发区已供应国有建设用地16.70公顷, 尚可供应土地8.10公顷, 不可供应土地31.70公顷, 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29.56%、14.34%、56.11%。

在开发区已供应国有建设用地中, 8.05公顷 (占48.20%) 是通过划拨方式供应土地;有偿方式供应土地8.65公顷, 占已供应国有建设用地的51.80%。有偿使用土地中有偿使用且未到期土地8.65公顷, 占有偿使用土地面积的100%, 不存在有偿使用且已到期但未处置土地。

3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结果分析

3.1 土地利用集约度较高

吉林靖宇经济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度综合分值为86.12。其中, 土地利用状况、用地效益、管理绩效目标分值分别为76.17、92.36、100。从靖宇经济开发区各项指标的分值来看, 指标分值都较高, 达到了开发区规划建设的各项目标。

3.2 土地利用状况较好

土地利用状况评价目标分值为76.17, 在三个评价目标中分值最大。其中, 三个子目标土地利用程度、用地结构状况和土地利用强度的分值分别为98.05、63.70、70.80。

3.3 用地效益结构较佳

用地效益评价目标分值为92.36%, 其中工业用地固定资产投入强度分值92.32, 工业用地产出强度分值92.40, 指标值较高。可见用地效益状况好。

3.4 管理绩效较优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 吉林靖宇经济开发区目前无到期项目用地和闲置土地, 这充分表明, 靖宇经济开发区的土地利用监督管理成效显著。开发区土地有偿使用率和土地招拍挂率处于较高水平, 工业用地项目都以有偿使用方式供应, 2007年以来工业项目用地的供应均按国家规定以招拍挂方式供应。从调查和测算的结果分析, 目前吉林靖宇经济开发区评价范围内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较高, 可挖潜力较小。

4 评价的几点结论与措施

4.1 结论

4.1.1 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程度较高

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结果分析, 土地利用集约度综合分值为86.12%。其中, 土地利用状况、用地效益、管理绩效目标分值分别为76.17、92.36、100, 达到了开发区规划建设的目标, 土地利用集约程度较高。

4.1.2 开发区用地结构合理

在开发区评价范围内, 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面积为13.03公顷。其中, 工矿仓储用地4.98公顷, 占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的38.22%;交通运输用地4.05公顷, 占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的31.08%;住宅用地3.16公顷, 占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的24.25%;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0.84公顷, 占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的6.45%;无商服用地和其他城镇建设用地。这一比例关系与吉林靖宇经济开发区规划布局总体上协调的, 各种功能用地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目前开发区在建设的和未供应拟建的全部是工矿仓储用地, 未来工矿仓储用地比例会上升, 用地结构符合经济开发区的产业政策和发展方向。

4.1.3 开发区土地利用强度的整体效率较高

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内的总建筑面积为3.11公顷, 综合容积率为0.24;工矿仓储用地上的总建筑面积为2.70公顷, 工矿仓储用地容积率为0.54;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内的建筑基底面积为2.97公顷, 综合建筑密度为22.79%;工矿仓储用地内的建筑基底、露天堆场和露天操作场面积为2.79公顷, 工矿仓储用地建筑密度为56.02%。开发区工矿仓储用地的容积率和建筑系数均符合国家规定的控制指标, 说明靖宇经济开发区在项目用地管理上, 认真执行国家相关产业政策, 促进项目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

4.1.4 开发区土地利用监督管理成效显著

吉林靖宇经济开发区已供应国有土地16.70公顷, 其中以有偿方式供应土地8.65公顷, 土地有偿使用率为51.80%;以划拨方式供应8.05公顷, 分别为原城镇居民用地和交通运输用地及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以招拍挂方式供应土地6.07公顷, 全部为工矿仓储用地, 占有偿供应面积的71.17%。经调查, 吉林靖宇经济开发区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土地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政策, 供地方式符合国家政策, 2007年以来供应的工矿仓储用地全部通过以招拍挂方式出让土地。截止到评价时点, 开发区范围内不存在有偿使用已到期和闲置土地。这充分表明, 靖宇经济开发区的土地利用监督管理成效显著。

4.1.5 开发区未来用地面临紧张

从开发区几年来的开发建设和用地情况来看, 开发区用地量逐年在增加, 在国土资源部公告的靖宇经济开发区界址范围内已基本完成项目空间布局。

从开发区未来发展战略来看:开发区按照“构建靖宇工业经济发展重心, 建设现代化新城区”的战略定位, 及打造“三大基地”和“两大中心”的未来发展方向, 开发区产业定位为:矿泉饮品产业、现代中药科技产业、生态农特产品加工产业、现代服务业。根据开发区产业定位, 结合开发区区位特点, 开发区具体布局为:矿泉饮品产业园区、现代中药科技园区、生态农特食品加工园区、商贸物流园区、科技文化商务园区。靖宇经济开发区产业功能区域现已基本形成, 杭州娃哈哈、农夫山泉、康师傅、吴太等著名品牌企业已落户开发区 (均在公告范围之外) 因此, 从开发区的未来发展来分析, 现国土资源部公告的用地范围无法满足开发区发无法满足开发区未来发展的需要。

4.2 土地集约利用的几点措施

4.2.1 更新用地理念, 实现土地资源科学利用

转变传统的粗放式的土地利用观念, 提高对土地集约利用的意识。当前, 土地资源越来越紧缺, 为改善供求矛盾, 在土地有限的情况下, 必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充分挖掘土地利用潜力, 通过改善经营管理、增加经济投入等方式提高土地经济效益, 建立集约高效的用地模式。

4.2.2 加强规划控制, 严格限定发展空间

开发区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发展, 原先的规划已不适应发展的需要, 大部分开发区都在重新编制新的区域规划。在修编规划时必须统筹兼顾, 本着高起点规划, 高水平设计, 高质量建设, 高效能管理的原则, 经过系统科学严格规范的考察论证, 报省、市两级审批。规划一经批准, 就必须严格执行, 不得随意变动、更改, 必须严格禁止随意扩大开发范围的行为。

4.2.3 以产出效益最大化为目标, 坚持供地与项目投入挂钩

集约高效利用土地, 提高单位面积产出, 因此, 严把土地招商关至关重要, 在土地招商引资过程中, 要吸引占地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项目。对入区企业的单位土地投资密度、投入产出率和上缴税收等, 制定科学严格合理的入园标准。对已征用而尚未开发的土地, 督促有关单位抓紧开发建设;对没有能力开发或不准备开发的土地必须收回;对征用后用作抵押的, 应以妥善处理, 坚决杜绝“征而不用, 多征少用, 征作他用”等违法违规现象的发生。

4.2.4 充分运用市场机制, 促进集约用地

严格执行我国土地利用等相关政策规定, 充分运用地价杠杆等市场机制调控土地市场, 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同时, 建立健全土地预警机制, 防范不良行为发生, 引导和规范土地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4.2.5 建立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在目前土地有限的情况下, 必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要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 严格执行有关制度, 通过充分发挥税收的杠杆作用等经济手段, 做到企业效益要同土地利用效率相挂钩, 形成鼓励和支持企业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相关政策。在土地利用项目中对于建筑密度、容积率、单位面积产出、利润额等方面要制定相应的集约用地标准, 对用地单位在项目完成时间期限内土地利用效率好、单位面积产出高的企业进行鼓励, 必要时可以实施奖励措施, 从而极大地调动社会全体成员积极性;对那些没有在期限内完成的项目的用地单位可以适当予以处罚, 督促其改善经营管理, 建立集约高效的用地模式。

4.2.6 强化低效土地处置, 实现存量用地效益化

要强化低效土地的处置利用, 通过利益吸引、服务促进、政策限制、氛围逼迫、处罚问责等各种经济、行政、法律措施提高用地单位积极性, 引导用地单位盘活闲置地;建立健全用地单位退出机制, 通过土地补偿等途径促进土地流转, 把闲置、半闲置和低效利用土地向优质项目转移, 实现存量用地效益化。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快速增长, 土地资源越来越紧缺, 在这种形势下,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作为一种新的开发经营模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土地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是转变传统的粗放式的土地利用观念, 提高对土地集约利用的意识, 建立集约高效的用地模式。为了全面掌握土地利用情况, 为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以及制定进一步的政策提供依据, 采用实地调查的方法对土地整体利用情况进行评价, 并重点分析典型情况, 根据调查结果对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测算。本文分析调查当地实际情况, 结合吉林靖宇经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 阐述评价过程、结论及建议。

关键词:吉林靖宇经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效益评价

参考文献

[1]高晋, 张萍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的评价[J].安徽农学通报, 2009 (7) .

[2]周玉.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影响因素分析[J].广东土地科学, 2011 (3) .

[3]吴启蒙, 朱志玲, 吴咏梅, 梁晓磊.宁夏贺兰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J].国土资源情报, 2012 (2) .

土地利用的现状与评价 篇7

关键词:新建山区公路,土地利用,环境保护,效果评价

前言

笔者根据在安徽黄山地区从事公路施工和项目管理的经历, 对近年来当地公路行业为实现“生态优美”所做出的努力及成果, 深有体会, 故习文探求。

1 我国山区土地现状以及土地利用的相关概念

土地利用指的是土地的众多特点, 人类依据特定的经济和社会目的, 利用洗鞋技术和生物手段经营土地所进行的周期性或者长期性的活动, 通过土地利用可以将土地的自然生态系统转换为人工生态系统。

在土地利用过程当中一定会提到土地利用管理这个概念, 土地利用管理指的是国家通过相关的法规以及政策等, 利用经济的、行政的以及计划规划等手段, 对土地利用的方式、结构以及布局等进行调整以及确定, 它的主要作用是确保土地资源进行充分合理以及有效的利用, 进而实现对生态环境的良好维护。而不同技术级别的公路建设占用土地指标见表1。

2 山区土地利用环境保护效果评价内容

2.1 对自然环境影响的评价

在山区建设公路的时候, 在施工现场常常会有采石场、施工现场尘土飞扬、材料厂出现粉尘等众多破坏环境的现象出现, 而且在公路的运营过程当中, 会有大量的汽车尾气、NO2、SO2等的产生, 同时, 在高速公路的运输过程当中, 运输的物品常常会包含含尘量比较大的产品, 这些都会在一定的程度上破坏公路所在区域的环境。所以, 在山区建设公路的时候, 一定要加强对这个区域的检测力度, 加大对公路施工的评价力度, 在评价公路建设对这个区域在自然环境的影响的时候, 一定要注意对风速、地形条件、空气湿度、温度以及风向等的测定, 充分的注意大气运动的无界特点。在山区建设公路的时候, 常常会涉及水污染问题, 这是因为我国的山区会包含很多的沿水系, 所以, 在山区建设公路的时候, 相关部门和相关的工作人员一定要加强石、土等进入到河道等这些方面的重视程度, 要在运输石、土的过程当中, 一定要利用专门的通道对其进行运输, 施工的生产过程当中, 还要做好污水处理工作, 避免其对饮水源、地表水的污染。

2.2 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

在某些方面来说, 山区的公路建设项目是一种规模比较大的线型工程, 它会穿越具有很多种地质、水文以及气候条件的区域, 所以, 在建设的时候一定会对其所在区域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但是公路建设项目经过的区域的生态环境同以及地理环境是不同的, 所以, 公路建设对这个区域所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在评价公路建设对所经过区域的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的时候, 一般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1) 对所在区域的植物种类的丰度以及种类产生影响的评价, 在建设公路的时候常常会经过很多生态敏感地带, 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这些区域的生态环境, 所以, 在建设公路项目的时候, 一定要充分的重视其在所经过区域的动物和植物种类的丰度以及分度上引起的影响, 所以在建设公路项目的时候一定要注重对野生动物以及珍重植物的保护。

(2) 对所在区域的土地平衡系统产生的影响的评价。通常在公路沿途建设的收费站、服务区以及线路基地等所在的区域的耕地面积都比较少, 这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其所在区域的植被覆盖率的下降以及农林产品的减产, 而且, 在建设高速公路的时候会存在大量的路堑挖土、路基填土等, 其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公路所在区域的土地的平衡系统的失衡, 所以, 在公路建设项目的施工过程中, 相关部门以及相关的施工人员一定要注重在土地平衡系统上造成的影响, 这就需要在建设公路的时候, 一定要避免开辟山体, 要尽可能的利用在山区修高架来修建公路。

(3) 对地下水以及地表水平衡系统产生的影响的评价。在山区公路建设的施工过程中, 在进行隧道开挖的时候常常会破坏地下水以及地表水的自然埋藏以及运动的条件, 进而破坏了公路建设项目的正常的开采规律, 导致地下水水位的降低, 在某些公路建设项目当中, 有时候还需要对山体进行开采, 这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河道的形状。

所以, 在公路建设项目当中, 要尽可能的维护建设公路所在区域的地下水、地表水等的结构, 要尽量绕开公路沿线的湖泊或者充分利用山区沟堑修高架等, 进而减少其对其对地下水、地表水平衡系统产生的影响。

2.3 对环保管理和智力水平的评价

山区公路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以及土地利用效果的评价一般是在所建设项目完成之后对其进行评价的时候, 检验其对生态环境、自然环境等的影响以及环保治理效果和环保管理水平;在这个环节中常常会对各个相关单位的环保管理工作的效果进行评价, 一般是从环境治理效果、环保制度建立以及执行情况、后续的环境检测以及环保设施的落实以及运转情况等方面进行的。

3 新建山区公路建设的环境保护措施

公路需要建设, 环境也需要保护, 所以在公路建设项目当中的重中之重是应该怎样减少其在环境方面的影响, 保证公路建设和环境保护两者的协调发展。山区公路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措施主要包含充分的利用有利的影响以及防治、控制不利的影响两个方面;但是在现如今的我国山区公路建设当中, 重视的是后者。

3.1 防治和控制的基本措施

在防治和控制公路建设对环境的影响的时候, 一定要遵循“合理布局、全面规划、强化管理、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基本方针, 同时, 还要遵守“谁破坏谁恢复, 谁污染谁治理”的基本原则, 要尽可能的采取有效的措施, 比如:尽力减少开山、减少征用农林地, 充分利用山区沟堑修高架, 设置野生动物通道, 还绿防护、修建观光小区等, 减少公路建设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程度, 一般来说, 防治和控制的基本措施包含技术措施、经济措施以及行政措施。

(1) 技术措施。需要首先对污染物的产生、转化等作比较全面的调查, 详细的分析山区公路建设项目对环境造成影响的原因, 从而帮助相关的工作人员在公路建设的设计、施工以及运行阶段, 制定高效的防治和控制环境影响的相关措施。

(2) 经济措施。在山区公路建设项目当中, 一定要健全用水收费和排污收费制度, 采用相对比较经济的手段, 制止不合理排污方式的使用, 减少排污量和污染浓度, 同时, 还要采取一定的措施, 尽可能的节约各种资源。

(3) 行政措施。一定要制定相关的公路建设环境保护条例、法规等, 建立健全各个环境监测和管理机构, 同时保证工作人员依法行政。另外, 对山区公路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管理程序进行完善, 同时在正常的工作管理程序当中纳入环境保护评价。

3.2 提高环境保护评价管理的工作水平

在现在的山区公路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评价工作当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而现在的首要任务时提高环境保护评价工作的工作水平, 具体的措施是: (1) 建立健全山区公路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评价制度, 同时要严格执行这些制度。 (2) 采用公路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 真正将责任落实到人。

4 总结

在当今的社会和国家的发展过程当中, 山区公路建设是重要的基础设施, 其在社会经济活动当中所占的作用也越来越高, 但是在山区的公路建设项目当中, 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其周边的环境。所以, 在山区公路建设项目当中, 一定要采取有效的措施维护公路沿线的环境, 同时还要提高环境保护评价工作的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曹智伟, 马友鑫, 李红梅.正向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及其应用一以西双版纳公路对土地利用的影响为例.云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6, 28 (51) :224~232.

[2]张华, 张勃.国际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模型研究综述[J].自然资源学报, 2003, 20 (3) :422~431.

[3]张镜铿, 阎建忠, 刘林山, 等.青藏公路对区域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的影响——以格尔木至唐古拉山段为例[J].地理学报, 2002, 57 (3) :253~256.

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研究现状与展望 篇8

1 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研究现状

由于国家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的差异, 国外暂时无明确的土地利用规划研究。国外多以小尺度为标准进行研究, 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操作性, 值得国内关于土地利用规划研究参考。在此, 对国外土地利用规划研究不做描述。国内的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研究现阶段主要有理论研究和实践两个方面。

1.1 理论研究

在新农村建设和土地利用规划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 不少学者提出了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理论, 旨在协调农村产业发展, 新农村建设, 各项规划之间的关系。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可以促进农业生产, 农村经营管理, 协调和促进上述两者与土地利用管理的关系, 使新农村建设具有更加牢靠可依的理论依据。也有学者从当前土地利用规划的特点和不足的研究中得出土地利用规划编制这一理论的必要性和价值。他们认为该编制能够丰富和完善目前的土地利用管理体系, 促进相关管理部门职能分工和加强总体上的土地管理。基于不同的出发点和研究视角, 提出土地利用规划的不同观点, 并结合当前中国农村的具体国情形成了不同理论内容和理论特色。

1.2 具体实践

大多数研究结果表明, 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主要分为四个阶段进行实施:认识分析阶段, 统筹控制阶段, 安排落实阶段, 归纳形成阶段。 (1) 认识分析阶段:即对当前村级土地利用现状进行数据采样, 分析, 明确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弊端和值得继续持续下去的优点, 为下一阶段做好科学性的准备; (2) 统筹控制阶段:根据上一阶段得出的数据和分析的结果, 制定一套较为完备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土地利用规划编制) , 充分照顾到各方的情况, 以实际为主, 理论为牵引; (3) 安排落实阶段:将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中划出的具体方案落到实处, 分层分级地施行下去, 同时注意收集落实阶段产生的矛盾和阻力; (4) 归纳形成阶段:分析实施阶段的规划体系, 成果反馈, 数据整理。及时处理并总结出现的问题, 对于好的方法继续沿用下去。

2 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研究的不足

由于复杂的国情和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农村土地问题较为深重, 我国在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研究中存在诸多不足, 例如研究相对滞后, 起步过慢, 发展动力不足等。其中主要的不足在于: (1) 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的意见和分歧较大, 意见不统一, 主要受限于农村长久以来的环境和人文意识, 使得当前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刚性过渡, 弹性不足; (2) 相关规划之间的协调研究不足。当前的五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仍然在实施, 新的土地利用规划是否与之冲突, 部分正在进行的农村规划是否能够和村级土地利用规划共存, 这些问题都没有足够的法律和政策给予支持; (3) 研究实例不足。当前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研究的理论尚且处于起步阶段, 具体实例的采集无从谈起。土地利用规划研究是实践性极强的研究, 需要大量的实证来证实理论的可靠性和可行性, 因此我国在研究实例上还存在很多很严重的滞后问题, 大多停留于书面。

3 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研究的展望

未来的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研究的目的主要是促进农村土地管理与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土地整理规划、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以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等协调发展。其方法主要是着力构建并完善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理论体系、注重开展时间序列的跟踪研究和实证研究、搞好相关政策间的配套并协调好各类规划。国内多数学者研究土地利用规划已经有了很长时间, 但是由于当前中国农村形势较为复杂, 历史遗留问题较多, 农民自理意识较为薄弱, 因此在土地利用规划的研究方面应着重注意以下几点:

3.1 理论体系的构建

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研究需要完备的体系, 也是一个尚未开发得充分的领域, 土地利用规划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方向, 还没有足够的政策和理论的支撑。研究者在进行新的理论体系的构建的同时, 协调好总体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和新理论的关系, 做到相互支撑, 不冲突, 不排斥。

3.2 土地利用规划与相关政策的协调

土地利用规划自古以来与国家政策密切相关, 离开了国家政策,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得不到长足的发展。因此, 在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研究中, 应该配合当前国家的主流政策, 如新农村建设, 新型城镇化, 农村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的保护等。只有在协调配合相关政策的同时对农村土地利用研究深入开展, 才能使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研究对我国土地规划管理发挥更大的作用。

3.3 研究的连续性和持续性

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研究不是在短时间、短周期内可以完成的。这是一个新型的课题, 尚在研究起步阶段, 未来的长时间内仍然是关于农村土地问题研究的主要方向。因此在研究中要讲求连续性和持续性, 加强对研究的整体局势的把控。从农村土地利用变化的动态过程中抓住研究的切入点和重点, 使整个研究过程成为一个动态的链接系统。

4 结束语

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研究目前在我国还属于比较新的研究领域, 发展周期较短。由于各种历史或自然的原因, 存在诸多的不足, 整体发展态势缓慢。但由于其实践性较强, 操作可行性明显。所以在未来的农村土地研究中应当大力结合实际, 结合国情与相关政策, 统筹多方发展,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促进新农村建设。

摘要:当前农村土地利用规划依然是多年前的五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这个规划在逐渐发展的新农村建设中已经不适合当前的农村状态。在土地利用规划的研究中, 需要根据现状和不足, 提出新的农村土地利用规划方案, 形成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即小尺度研究将成为未来很长时间内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研究的主流。这样才能尽快适应城镇化建设的速度, 有效缓解人地资源日益突出的矛盾。

关键词:村级土地利用,现状,不足,展望

参考文献

[1]熊建华, 韩书成, 林嘉蕾.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研究进展与展望[J].国土资源情报, 2016, (3) :35-40.

[2]黄俊, 郭熙.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研究综述[J].广东土地科学, 2012, (5) :45-48.

土地利用的现状与评价 篇9

一、农村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的基本结构

农村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主要是以土地利用现状图及各种不同类型土地面积汇总的数据为基础,进而构建的专业化的土地利用数据库。数据收集的方式主要采取土地现状调查及更新调查等方式,所构建的数据库能够较为直观地反馈出土地资源的位置信息、分布情况、类型、归属、质量、规模及其利用现状。相较一般地图化的数据库而言,农村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有其专业化的特点,能够将与土地资源要素相关的参数表示出来,同时将不同属性的数据内容布满整个数据库空间。不仅能够较好地体现土地归属关系,同样能够为土地管理提供有效的指导,满足地籍管理的需求,同时能够为正常开展土地业务管理奠定一定的数据基础。

农村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主要分为四级,由县级农村土地利用数据库汇交至市级、省级、国家级数据库,并通过集成整合构成整个农村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体系。它由主体数据库与元数据库构成,其中主体数据库是由空间与非空间数据库组成,元数据库则是数字正射影像、高程模型、矢量数据元数据等构成。其中空间数据又包括基础地理数据、土地利用及权属数据、基本农田数据等。非空间数据则包括统计表格、报告文本、扫描文件及其他数据。

二、农村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构建

1. 基本要求

首先需要对整理归纳的图形数据实施矢量化。依照专题性质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图层。进行分层矢量化时必须依照整体统一的分层方案,选取统一性的图例。通常可以分作行政辖区层、各类界线层、地类图斑层等。其次,针对每幅图必须实施拓扑检查,进一步保障其关系的稳定性。在确保拓扑检查无误后再对其进行接边处理。第三,要保障描述属性数据的完整性与正确性。另外,还需保障农村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中的属性数据与其图形数据之间具备字段间隔,以便将两者对应起来,保障描述的一致性。

2. 调查方法

构建农村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必须具备一定的数据支撑。因此,首先需要对农村土地的实际利用情况展开调查,并获取相关图形、数据资料。一般常用的调查方法包括综合调绘法与全野外调绘法。

(1)综合调查绘制法。综合调绘法主要是指将野外调查与室内影像评价相结合的一种调查方案。首先按照传统的成果资料对图形影像进行分析、解译,并将其中已经确定的无法解译的土地类型及分割界限在影像图中标示,并配置考察人员进行实地勘探、野外调查,确认无法解译的土地类型,予以后期补充,并在室内影像中标示,然后实施矢量化、属性的录入,并建立数据库。

(2)野外调查绘制法。野外调绘法主要是指直接安排相关作业人员按照底图要求进行实地勘察,将底图与实地情况实施一一对照的编排,并将地类编码与界线详细标示出,将属性数据填写于调查手册上。由于此种调查方法全程在野外进行,因此将其定义为野外调查绘制方法。

(3)优缺点分析。对比两种调查作业方法,使用野外调查法,虽然能够保障调查绘制工作能够一步到位,且调查的范围相对比较完整,但实施全过程的野外调查、勘探,成本较高、周期长、工作强度比较大,且与作业人员素质有较大联系,精确性较低。仅仅能够适用于分辨率较低的影像解译。而采用综合法虽然能够将两种调查方法的优势充分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工作效率。但同样与图像质量、解译人员的素质有较大的联系。若解译标准得不到统一,则会造成野外调绘工作量增大,同时也会对调查结果的精确性、真实性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4)改进后的综合调查绘制方法。为在降低成本、减少作业人员工作强度的前提下保障调查绘制数据的真实性与精确性,结合两种调查方法的优缺点分析,将其调绘程序进行改编,形成了一种效率较高的调绘方案。其具体流程图如图下所示。

首先在室内解译流程,将地类与各界限进行逐步解译,并对尚不明确的图斑、线状物设置编号,制造野外调查的底图,然后实施实地核实,确认后进行图形录入。将属性数据与图形连接起来,建立完整的数据库信息。

3. 数据库建设的主要步骤

农村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的建设主要分为五个阶段,包括前期准备、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入库与维护及数据输出。准备阶段的主要工作包括方案的确定、作业人员的配套准备、相关管理制度的构建、配套设施的筹备及源数据的处理等。数据采集软件包括苍穹国土数据处理系统、ARC GIS软件、办公软件及网络管理软件、质检软件等。数据采集阶段则包括土地图形数据的收集、土地属性数据的采集等。数据采集属于建设农村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的重要环节。针对图形数据的采集,必须将往年的调查结果作为参考的基础,进行遥感图像标示,并以村落为具体单位组织野外调查,对室内遥感图像进行核实、纠错与补充。在数据采集过程中需保障明显分界线的位移不得超过图纸的0.2毫米,相对比较不明显的界限则不过超过0.1毫米。属性数据采集的方式则可主要分为人工录入、计算分析、直接导入等方式。数据处理阶段则包括对数据的接边处理、属性与图形的对应处理等。首先调查底图,然后进行数据矢量化,确定“主键”,同时调查手册,将数据输入excel表格中,确认“主键”,然后进行图形与属性的挂接,构建出具备相关属性的图形数据信息。数据入库阶段,即将农村土地利用现状的属性数据、矢量数据、元数据等实施检查后入库。首先进行数据检查,按照国家颁布的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条例,确定出检查的相关项目,规划检查的具体内容,实施参数配置,采取人机交互的自动化检查方式对定制的检查内容实施自检、专检。若发现问题,则立即纠正,经质检合格后入库,然后进行数据安全设置,实施系统运行测试,确认正常提交检查验收。最终便是成果输出阶段,包括图件成果、表格成果。

三、农村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的相关应用

农村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主要具备查询、统计、土地管理等方面的功能。因此,可将其应用于基本农田保护、生态退耕、土地变更调查与统计等常规的土地管理工作中,进而提升其管理效率。以下主要分析农村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在土地变更调查及数据统计汇总类工作中的具体应用。

原始的土地变更调查方法主要以人工调查作为支撑,对作业人员的要求较高,调查时间较长,且精确性低,不能适应当代调查工作的需求。将农村土地现状数据库应用于土地变更调查中,利用现代化、分辨率较高的数字影像代替原始的纸质、精确度较低的图件,通过全程智能化、数据化的处理模式,能够实现全过程的图形自动化处理、数据汇总请求与报表的生成,将传统冗杂的工作简单化,能够快速发现土地变更、利用的相关信息,及时反馈问题、处理问题,同时减少了现场勘探的工作强度,在抑制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面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四、结语

总之,构建现代化的农村土地利用数据库能够为土地管理部分的工作奠定有力的数据支持,同时能够为国家掌握土地变更、利用等信息提供一定的技术基础。同样农村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的建设属于一个较为繁杂的工程,对作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要求较高,为保障数据库信息的真实与准确,还需提升作业队伍的整体素质。

云南芒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研究 篇10

关键词: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效益:效益评价:云南芒市

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如何高效利用土地资源是当下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和研究的重点。

一、研究区概括

芒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其经纬位置介于东经98~05-98~44、北纬24~05-24039之间。东部和东北部与保山市龙陵县接壤,西南部与瑞丽市、畹町经济开发区相连,西、西北部与芒市、陇川县隔龙江(陇川江)相望,南部与缅甸毗邻,国境线长68.3千米。截至2009年底,全市在行政区划上辖5个镇(即芒市镇、风平镇、遮放镇、勐戛镇和芒海镇),6个乡(即轩岗乡、江东乡、五岔路乡、三台山乡、西山乡和中山乡)。

二、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

(一)评价指标体系

芒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当切实针对山区生态环境与土地利用特点,以及土地利用的目标一土地利用的方式一影响土地利用的要素一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的指标一评价标准(范围和阀值)为主线,突出土地利用对生态一经济一社会过程的影响。因此,在评价指标设置上,应当在充分了解区域土地利用系统的结构、功能、特点以及可持续利用目标的基础上,选取相互独立且能反映各方面特征的典型敏感指标,构建了芒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框架。

(二)评价方法

1.指标权重确定

一般,各指标对系统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因此,在对系统进行综合评价时,通常需要确定各指标的不同权重值。这是土地利用效益评价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权重的确定方法主要有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或专家咨询法)等。其中。德尔菲法(专家咨询法)是较为常用的确定权重系数的方法,它通过组织专家对各因子权重进行赋值或打分,并通过反馈概率估算结果后,由专家对各因子权重进行第二轮、第三轮打分,使分散的赋值逐渐收敛。最后得到较为协调一致的各因子权重值。

按照德尔菲法(专家咨询法),本研究邀请了20位专家和科技人员对上述土地利用效益评价各指标的权重进行赋值,经过相应处理后,得到了各层次指标的权重值(见表2)。

2.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模型

本文选取综合指数模型对芒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进行评价,其计算公式为:

y(hj)=∑(hn)W(hi)x(hij)i=1。

式中,Y(hj)为评价分值,w(hi)。为评价指标x(hij)“相对应的权重值,强为评价指标的标准化值。i=1,2,3,---,n;j=1,2,3,---,m。

三、芒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

对芒市土地利用效益指标运用极差法进行标准化处理后,按照表2所得到的权重值,最后运用综合指数模型对芒市土地利用效益进行运算,得到芒市分乡镇2000年和2009年土地利用效益表(见表2、表3)。

通过对芒市各乡镇2000年和2009年土地利用功效系数的比较可以得出,芒市2000年和2009年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基本持平,有少量增长;其中芒市镇、芒海镇、轩岗镇、中山乡、五岔路乡综合效益降低,西山乡两年综合效益基本持平,其他乡镇综合效益提高。对于经济效益除芒市镇、三台山乡、中山乡外其他乡镇经济效益呈明显上升趋势。对于生态效益除了勐戛镇、轩岗乡之外。其他乡镇生态效益功效系数明显降低,这说明了芒市绝大部分乡镇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对于社会效益来说除了芒市镇、遮放镇、西山乡、三台山乡、五岔路乡以外,其他乡镇社会效益呈降低趋势。

四、结论与讨论

通过2000年与2009年数据的对比芒市各乡镇土地利用综合效益不高,经济效益的变化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紧密相关。而且芒市各乡镇土地利用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处于较低水平,经济效益上升趋势明显。最后芒市进行的2次行政区划的调整使得芒市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降低,在这过程中政府应不断加强引导和调控,使其经济和社会效益在今后几年逐渐恢复增长。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芒市土地利用效益,促进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优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要适当提高投入强度和投入结构并重,提升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要大力加强土地利用生态建设。注重对各类生态用地的保护。

参考文献:

1.史京文,土地利用规划效益实质的探讨[J],湖北农业科学,1992(11).

2.黄玉兰,武汉市土地资源利用效益研究[d],辽宁大学,2007.

3.杨子生,中国山区生态友好型土地利用研究[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4.孙兴辉,张裕凤,原伟,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8(7).

上一篇:通货膨胀理论下一篇:专项维修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