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集约利用(精选12篇)
农村土地集约利用 篇1
摘要:对农村土地集约利用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由于直接衡量农户集约利用意愿的行为指标难以确定与获取,以“是否愿意耕地集约利用”来反映农户集约利用耕地行为意愿;“是否愿意政府统一规划宅基地”来反映农户集约利用农村宅基地行为意愿。运用Logistic模型,从农民自身特征、农户家庭特征、农户现有居住特征、农户耕地特征和区域社会经济特征5个方面来进行实证分析。
关键词:农户意愿,农村土地,集约利用
0 引言
土地集约利用是当前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一项重点工作[1]。作为城乡建设用地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土地利用效率低已成为了土地资源管理的一个焦点问题[2]。农户作为农村土地的主体,在农村土地集约利用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3]。然而,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传统小农经济和家庭承包经营农村土地的综合影响,使我国农村耕地细碎化耕作[4];另一方面,在中国广大地区的农户习惯于把方便生产、临水沿路作为建房选址时考虑的主要因素,常常是“依田而住、逐水而居、沿路而建” [5]。结果就造成了农村宅基地点布局零乱分散,“满眼新屋却不见新村”的现状[6]。
因此,本次调研通过深入认识农户对耕地集中经营、对建房选址进行入户调研,特别是“是否愿意把耕地流转给大户集中经营和宅基地按统一规划建设”的意愿分析,从而为制定推动农村土地集约利用的对策措施提供依据。为此,本研究在通过对1 236户农户调研的基础上,以农户“是否愿意集体经营耕地”“是否愿意按统一规划来建房”作为衡量农户农村土地集约利用意愿,从农民自身特征、农户家庭特征、农户现有居住特征和区域社会经济特征4个方面来进行实证分析,进而认识当前农户对农村土地集约利用意愿的影响因素。
1 数据来源和样本概况
1.1 数据来源
本课题对农村土地集约利用调查的方法采用的是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的对象为农户、政府和企业3类,利用假期借用在校研究生和本科生假期社会实践的方式进行入户调查,另外还委托重庆市农村工作办公室农村固定观察点组织开展农村土地调查。调研区域分布在全国26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共发放问卷2 700份,涉及农户1 500户,涉及政府人员600人,企业600个,实际回收问卷共2 348份,其中农户为1 236份,政府536份,企业567份。
1.2 样本概况
针对农户共发放问卷1 500份,实际收回问卷达到1 236份,有效回收率为82.40%;向政府工作人员发放调查问卷600份,实际回收536份,有效回收率为89.33%;向企业发放调查问卷600份,实际回收567份,有效回收率为94.50%。调研农户的基本特征如表1所示。
2 影响农户土地集约利用因素分析
2.1变量选择
由于直接衡量农户节约集约利用用地行为的指标难以确定与获取,本文以“是否愿意耕地集约利用”来反映农户集约利用耕地行为意愿,因为当前我国现行的家庭责任承包经营制,已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制约农村的发展;“是否愿意政府统一规划”来反映农户集约利用农村宅基地行为意愿。这是因为,合理农村宅基地体系布局和科学的村庄建设规划,是改善村庄内部环境,引导村民拆旧建新,或者在空闲地、闲置地上建房,避免村庄的急剧外延的主要实现途径,是引导农户节约集约利用的根本蓝图。同时,“是否愿意把承包地交回集体”“是否愿意政府统一规划”也是容易被农户理解且作为明确选择的一个问题。把影响农户集约利用农村土地用地行为意愿的因素分为农民自身特征因素、农户家庭特征因素、农户现有居住特征因素、农户现有耕地特征、区域社会经济因素5大类。其中,农民自身特征因素包括受访农民的年龄和文化程度;农户家庭特征因素包括常年居住在家人口、常住劳动力比例、耕地收入比重、人均年收入;农户现有居住特征因素包括楼层、建筑年代、邻院最近距离、人均宅基地面积、人均居住用地面积;农户现有耕地特征因素包括耕地面积、耕地地块数、耕地与宅基地最远距离;区域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地貌因子、离交通主干道距离、离县城距离。各类因素变量定义如表2所示。
2.2 分析方法
本文中要分析的变量是农户集约用地的意愿性表现,这是一个定性的二分变,即愿意或不愿意集约利用,因而考虑用非线性概率模型来进行分析,Logistic回模型最为合适。Logistic回归是社会科学中应用的最多的回归分析,是指应变量为二级分或二类评定的回归分析[7]。根据因变量取值类别的不同可分为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和Multinomial Logistic回归分析。前者应变量只能取两个值1和0(虚拟因变量),而后者因变量可以取多个值。根据本研究的需要,采用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Logistic型用式(1)来估计事情发生的概率(P),即
undefined (1)
其中,Z是变量X1,X2,…,Xi的线性组合,即
undefined (2)
在笔者的数据统计分析过程中,把农户有意愿统一规划行为的概率设为P(Y=1),而农户不愿意统一规划行为的概率=1-P(Y=0)。在Logistic回归分析时,通常要进行P的Logit 变换,即
Logitundefined
经过Logit变换后,这样就得到了概率的函数与自变量之间的线性表达式,即
Logitundefined (3)
2.3 模型检验及结果
模型检验,利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调查的数据进行了Logistic回归处理,如表3所示。
(1)括号内前一数字为Z统计值,后一数字为概率;(2)*为在1%的水平下显著,**为在5%的水平下显著。
2.4 结果分析
1)从农民自身特征变量来看,文化程度对农户集约用地意愿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农民受教育程度愈高,接受事物的能力和适应能力愈强,追求高层次生活的愿望就越强烈。改革开放以来的家庭承包土地的制度,在解决农民温饱问题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小农经济已经不适应当前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农户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只有发展现代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土地,才会使其取得较好经济效应。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教育对提高人们对土地国情的认识有明显促进作用,将推动农村土地集约水平的提高。但年龄的显著性较弱,年龄的差异不会对农民农村土地集约利用决策有较大影响,这点出乎笔者预料。
2)从农户家庭特征变量来看,常年居住在家的人口和人均年收入这两个变量对农户集约用地意愿有显著影响,分别达到5%和10%的显著水平,而常住劳动力比例、耕地收入比重的影响并不显著。农户家庭中常年居住在家人口的负相关关系,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常住人口越多,越不利于集约用地。在目前外出打工、从事非农产业的收入占农户家庭经济主体的情况下,常年居住在家的人口越多,通常就意味着外出打工赚钱的少,这样经济条件相对较差。同时,由于常年居住在家的人口大多为老人、妇女和小孩,其思想较保守,对统一规划建房、追求现代生活居住环境的愿望也就相对要低,进而影响了他们对农村宅基地用地集约利用的积极性。而人均年收入与农户集约用地意愿表现为正相关,这进一步说明了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农户对集约用地意愿更强,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户,他们有更多接触外面世界的机会,更加了解通过统一规划带来的种种生活便利。
3)在农户现有居住特征变量中,人均宅基地面积和与邻院的最近距离对农户集约用地意愿有较为显著的影响,分别达到5%和10%的显著水平,均为负相关,房屋的楼层、建筑年代、人均居住面积对农户集约用地行为意愿的影响较弱,未达到显著水平。人均宅基地面积越大,农户集约用地行为意愿就越小;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因为,拥有宅基地面积越多的农户,往往是超标准占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农户,他们拥有宽敞的活动空间,享受着占据宽阔资源的种种好处,从自私自利的角度来看,他们并不希望通过规划来减少自己的建房空间或用地面积。而与邻院的最近距离刚好相反,与邻院的最近距离越短,农户受到的外界的冲击影响就越大,农村建房与城市不同,没有严格的房屋间距限制,常常是一栋连着一栋,由此带来了诸多不便,甚至诱导不少邻里矛盾。所以,与邻院的最近距离越短的农户,就越希望能通过规划,引导合理布局[8]。
4)农户耕地特征因素中,农户耕地地块数越少,其集约利用意愿越强。耕地地块少,说明其耕地集中,方便耕种,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高一些,就愿意加大投入,本身条件又好,机械化大规模生产也容易实现。当然,这个也取决于先天的自然因素。
5)在区域社会经济特征因素中,离县城距离对农户集约用地意愿有着极为显著的影响,显著水平达到1%,而离交通主干道距离、地貌没有显著影响。县城是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所在,既是行政中心,更是经济、信息、技术中心,离县城距离越近就意味着农村的社会经济受到县城的各种影响就越大,农户可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取得较好经济效益;农民对城市居民的现代化小区的基础设施配套、生活环境改善等种种便利感触也会更深,他们也就越希望能对农村居住环境统一规划。同时,离县城距离越近,意味着受到城市的土地利用政策辐射越强,建房受土地资源禀赋的制约也越强,从而增强农户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意识。
3 结语
农村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不一样,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受城市功能定位、政策管理和空间分区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而农村土地集约,要考虑两个方面,耕地的集约利用和宅基地的集约利用[9]。承包土地承载着农民生老病死所有的福利,宅基地则是农民生活生产的定居之所。因此,通过对农民耕地集约利用意识来研究耕地的集约利用问题,对农民建房的规划意识来分析研究农村宅基地的集约利用问题,突出了关键所在。
3.1 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和农村教育事业
研究表现经济发展对农户集约利用土地的积极性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经济的发展,农民接触现代文明的机会就多了,农业现代化意识就增强了。不同受教育程度水平有着不同的行为理念和活动准则。在调研中,农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高中水平及以上的比例仅为23.95%,而文化程度对农户集约用地意愿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农民的文化程度越高,集约用地的意愿性越强,农户越懂得珍惜农村居民点用地,因此农村的教育事业不能只满足于国家的九年义务教育,积极鼓励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
3.2提升耕地利用比较收益,采取有效经济激励,增强农户耕地集约利用意识
经济利益是决定农户耕地利用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耕地利用比较效益低下是解决当前耕地粗放利用的重大障碍[10]。因此,应分别采取转让、转租、折价入股等种方式,促进农地向种田能手或土地经营公司集中,并对土地增加资金和技术投入,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集体经营。努力提高土地利用率、产出率和商品生产率;完善利益激励机制,对耕地规模化合集约化利用的农户,应给予政策、精神和经济奖励。针对不同农户,国家对农业生产的价格补贴及其它补助应加以限制或有所区别,提供倾斜性经济扶持,使农户从耕地的被动集约利用转变为积极集约利用。
3.3 积极推进农村宅基地整理,加强中心村建设
县市和乡镇要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规划,结合新农村建设,科学制定和实施村庄改造,散村散户归并计划,积极推进农村宅基地整理。通过村庄改造,消除“空心村”,提高宅基地土地利用率。通过散村散户归并,优化宅基地空间布局,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农村宅基地土地整理,要按照“规划先行、政策引导、村民自愿、多元投入”的原则,按规划、有计划、循序渐进、积极稳妥地推进。为了提高农村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必须加强中心村建设。中心村建设有利于乡村空间整合,有利于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共建共享,有利于农村生活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土地的集约利用。
参考文献
[1]孙文盛.谁给我们土地-节约集约用地一百例(新编)[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5.
[2]姜广辉,张凤荣,颜国强,等.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农村居民点布局调整与整理[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5(4):60-65.
[3]郭文华,郝晋珉,覃丽,等.中国城镇化过程中的建设用地评价指数探讨[J].资源科学,2005,27(3):66-72.
[4]佟香宁.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枣阳市熊集镇为例[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7.
[5]董秀茹,石水莲,王秋兵.土地集约利用问题研究综述[J].党政干部学刊,2006(6):27-28.
[6]范德种.农村宅基地管理探微[J].国土资源,2005(11):25-27.
[7]郭志刚.社会统计学分析方法-SPSS软件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8]陈美球,何维佳,刘桃菊,等.当前农户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意愿的实证分析-以江西省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09(8):63-69.
[9]文枫,杨庆媛.重庆都市圈耕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J].农机化研究,2009,31(6):15-20.
[10]张乐杰.农户耕地利用与耕地保护研究-基于理论的探讨与伊宁市的实证[D].乌鲁木齐:新疆农业大学,2007.
农村土地集约利用 篇2
为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提升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保障项目顺利落地,最大限度的挖掘土地潜力,不断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近年来园区管委会及国土资源分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认真执行国土资源部《土地集约节约利用规定》的同时,针对建设用地指标紧张、土地供需矛盾突出的局面,不断创新思路,深挖土地潜力,争取高效利用,确保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一、土地基本情况。工业园区下辖一个XXX,面积为12734.46公顷,其中耕地面积6338.99公顷,园地面积229.02公顷,林地面积1602.39公顷,草地面积1752.77公顷,城镇村和工矿用地面积1604.02公顷,交通运输用地面积439.23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383.11公顷,其他用地面积384.93公顷。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发布 篇3
《规定》针对当前土地管理面临的新形势,充分借鉴和吸收地方成功经验,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制度进行了归纳和提升,体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进一步加强规划引导。《规定》强调国家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建设用地实行总量控制,确定建设用地的规模、布局、结构和时序安排。
二是进一步强调布局优化。《规定》根据实践中探索出的成功经验,提出城乡土地利用应体现布局优化的原则,引导工业向开发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推动农村人口向中心村、中心镇集聚,产业向功能区集中,耕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鼓励线性基础设施并线规划和建设,集约布局、节约用地。禁止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之外设立各类城市新区、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同时,城市建设用地应因地制宜采取组团式、串联式、卫星城式布局,避免占用优质耕地。
三是强化标准控制作用。国家实行建设项目用地标准控制制度,国土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工程建设项目用地指标、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房地产开发用地宗地规模和容积率等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标准。建设项目用地审查、供应和使用,应符合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标准和供地政策。
四是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作用。《规定》提出各类有偿使用的土地供应应充分贯彻市场配置原则,运用土地租金和价格杠杆,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进一步强调除军事、保障性住房和涉及国家安全和公共秩序的特殊用地可以以划拨方式供应外,国家机关办公和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产业)、城市基础设施及各类社会事业用地中的经营性用地,实行有偿使用。针对实践中创造的工业用地新方式,《规定》明确,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可以采取先出租后出让、在法定最高年期内实行缩短出让年期等方式出让土地。禁止以土地换项目、先征后返、补贴、奖励等形式变相减免土地出让价款。
五是突出了存量土地的盘活利用。《规定》总结近年来土地整治领域多项改革经验,从农用地整治和建设用地整治两方面提炼节约集约用地的创新做法。对农用地整治、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和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工矿废弃地整治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国农村土地集约利用路径探讨 篇4
关键词:农村土地,集约利用,问题,路径
长期以来, 我国农村土地利用存在粗放利用的问题, 大量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不足, 加上不科学的土地利用, 很多地区土地质量出现了下降的问题, 这种情况严重影响到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在这种背景之下, 如何破解目前农村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确保我国土地利用水平的整体提升, 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更多的正能量, 正在不断地考验着政府管理者的智慧。
1 土地集约利用概述
我国的基本国情就是人均土地数量非常有限, 这客观上要求我国土地利用要走集约利用之路, 通过在在单位面积土地上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 实现土地效益的提升。土地集约利用理论的内涵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单位土地面积高投入、高产出, 通过加大单位土地的投入力度, 来获得较高的产出;二是对土地资源进行不同模式的开发利用, 这种集约利用模式, 主要是根据土地的级差地租, 利用市场这一手段来决定土地用途, 实现土地开发利用程度的提升;三是土地集约利用需要遵循最优原则, 而不是最高原则, 土地集约利用并不是单方面地追求土地利用强度的最大化, 产出的最大化, 还要总体考虑土地的整体配置, 合理布局等。
2 农村土地集约利用存在的问题
2.1 土地分散经营普遍
目前我国农村土地利用中分散经营是主流, 农村人口人均耕地不到一亩, 以家庭为单位的土地分散经营模式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是被相悖的。分散经营意味着单位土地需要更多的劳动力, 同时各家劳动力得不到充分的利用, 导致土地生产效率比较低下。
2.2 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我国农村土地利用中存在非常大的土地浪费情况, 土地浪费主要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土地撂荒情况比较普遍, 统计数据显示, 我国土地撂荒面积已经占到了全部耕地总数的5%左右, 而且还有不断上升的趋势;二是住户村庄占地不断扩大, 蚕食了很多的宝贵耕地资源;三是各种不良社会风俗导致的土地占用情况严重, 例如耕地上建坟, 死人与活人争地问题也比较突出。
2.3 土地质量下降明显
目前我国农村土地质量下降明显, 大量土地都出现了沙化、板结等问题, 优质土地比重不断下降, 土地质量下降明显的实质在于地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没有做到科学环保, 没有正确的处理好土地利用以及土地保护之间的关系。
2.4 违法用地普遍存在
我国农村土地利用中各种违法用地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呈现出高发以及频发的态势, 违法用地进一步加剧了本地区的人地之间的紧张关系, 加大了土地供求矛盾。土地违法现象突出表现在工业对于农业用地的挤占、各类砖瓦窑厂存在非法用以及村镇规划建设存在非法用等方面。
3 农村土地集约利用的具体路径
3.1 加快土地规模化经营
针对我国农村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分散经营模式以及这种分散经营模式的种种弊端, 我国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推动土地规模化经营, 充分利用农业规模化种植, 来破解小农种植存在的诸多问题。对于我国来说, 土地规模经营的关键点就是做好农村土地流转工作, 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要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 在国家关于农村土地流转的原则要求之下, 在土地流转方面出台具可操作性的措施, 做好配套服务, 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
3.2 提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提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是我国农村土地利用水平提升的必由之路, 我国要对各种土地撂荒等问题制定针对性的措施, 实现这些土地的充分开发利用。同时政府部门要注重村镇建设的科学规划, 针对当前村站随意建设的情况进行指导纠正, 控制好村镇建设用地, 并根据土地的情况进行不同区域的规划, 此外针对各种影响土地利用的不良社会风气进行宣传纠正
3.3 注重土地使用科学合理
在土地使用方面, 我国要注意推进农业科技, 宣传土地科学使用知识, 注重土地开发, 保护好土地资源。我国要充分利用好当地农业服务站, 充分发挥农技站在土地利用保护方面的作用, 加强农技站队伍建设, 给予其工作更多的支持, 对本地区的农民加大土地利用知识宣贯力度, 普及各类土壤保护知识。
3.4 加强违法用地监督管理
针对各种违法用地情况, 我国要加强违法用地监督管理, 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规范加强监管。在违法用地的监督管理方面, 一方面是要构建一支能力过硬、实践经验丰富的土地执法队伍, 为土地违法用地监督提供坚实的人力基础。另外一方面是要制定各种责任追究制度, 确保执法人员能够按照国家相关法律规定进行公正执法。
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 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我国人地之间矛盾不断凸显, 在这种背景之下, 客观上要求我国在土地集约利用方面不断推进。将土地利用上升到事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层面, 以土地流转为契机, 加快推进土地的规模化经营, 提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切实减少各种土地浪费, 加强对于各种违法用地的监督管理, 完善土地管理体制和模式, 实现土地利用水平的节节攀升。
参考文献
[1]黄艳华.我国农村土地规划管理问题及改革措施[J].安徽农业科学, 2013 (22) .
[2]郭晓丽.农村土地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分析[J].时代金融 (下旬) , 2012 (11) .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解读 篇5
面对日益严重的粗放浪费土地的现象,日前,国土资源部出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以下称“《规定》”),这是我国首部专门就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进行规范和引导的部门规章,共9章38条,于2014年9月1日起实施,主要涉及的内容有:
一、限定特大城市开发边界
《规定》明确要求:“有效控制特大城市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和禁止建设的边界,实行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这是2013年底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的相关要求,即尽快把每个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开发边界限定。但考虑到国内城市数量庞大、地形地貌各异,再加之对城市功能定位千差万别,国土部决定今年先划出5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和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都市圈的发展边界,因涉及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农田占有、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国土部需要与住建部、农业部、环保部等多个部门达成一致意见,才能最终完成规范城市边界的政策制定。
二、扩大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减少用地划拨
《规定》明确要求,“国家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减少非公益性用地划拨。除军事、保障性住房和涉及国家安全和公共秩序的特殊用地可以以划拨方式供应外,国家机关办公和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产业)、城市基础设施以及各类社会事业用地中的经营性用地,实行有偿使用。”
根据2001年《划拨用地目录》,19类建设用地可采用划拨方式供地,而《规定》将19类划拨用地目录中的大部分供地排除在划拨用地的范围之外,这可能会导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设施建设等项目用地成本增加,公众购买相关公共服务的价格会提高,或者是以BOT等方式建设的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回报期会延长。
三、先出租后出让
针对实践中创造的工业用地新方式,《规定》提出,“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可以采取先出租后出让、在法定最高年期内实行缩短出让年期等方式出让土地;采取先出租后出让方式供应工业用地的,应当符合国土资源部规定的行业目录。”
以出让方式拿地,土地成本较高,并且企业拿地后若效益不好,则很难退出。采用“先租后让”的方式,企业可以先租赁土地,等进入稳定期后,再决定是否购买土地,若企业放弃购买,政府可以收回土地,通过市场重新配置土地资源。但不利于的是,企业可能无法利用租赁的土地进行融资贷款。
关于工业用地方式,2013年7月出台的《北京经开区发布加强工业用地管理的实施意见》,提出了三种转变工业用地方式:
1)缩短工业用地使用权出让年限。在法定最高出让年限内,根据产业发展要求和用地单位经营情况确定工业用地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年限。出让年限一般不高于20年。期限届满时,用地单位若达到入区时承诺的经济指标,仍然正常生产并保持增长态势,可以申请延期使用土地。
2)代建厂房用地供应:由建设方通过出让或直接租赁方式取得工业用地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建设标准厂房或者按照产业要求定制厂房,将厂房出租给入区企业。
3)工业用地使用权直接租赁:经开发区管委会批准,开发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将开发区内工业用地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在一定期限内出租给入区的用地单位使用,与用地单位签订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租赁合同,由用地单位支付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租金。租赁年限一般为10年。期限届满时,用地单位若达到入区时承诺的经济指标,可申请续租。
四、禁止变相减免土地出让价款
《规定》明确要求,“经营性用地应当以招标拍卖挂牌的方式确定土地使用者和土地价格。各类有偿使用的土地供应不得低于国家规定的用地最低价标准。禁止以土地换项目、先征后返、补贴、奖励等形式变相减免土地出让价款。”
政府在土地资源配置方面行使的是公权力,如果不受制约很容易出现非理性行为,比如为了招商引资低价出让土地,或者在基础设施建设中贪大求全,浪费土地。绝对禁止抵扣或变相减免土地出让价款,企业和政府都会理性思考土地未来收益的最大化,开发商会考虑尽量少拿土地,政府上项目也不会那么容易,实际上能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五、提高工业用地利用率
长沙市土地集约利用问题浅析 篇6
关键词:土地集约利用;長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利用程度;集约利用评价
从1979年我国首次建立经济开发区开始,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开发区的数量和质量都得到了迅速的提升,对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开发区作为城市的重要部分,其土地的开发与利用更应该向土地集约利用的典范方向发展。事实上,前几年,各地开发区建设存在着盲目的“圈地热”,相继出现了土地闲置、利用率低下等问题,严重制约开发区乃至整个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对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也逐渐提上议事日程。
1 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土地利用现状
至2009年初,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开发区)总规模为1595.98公顷,包括城镇建设用地1589.49公顷,农村建设用地6.49公顷。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1100.3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8.95%,未建成城镇建设用地489.1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0.65%。
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主要包括工矿仓储用地、住宅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商服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以及其他建设用地。开发区以工业发展为主,所以工矿仓储用地面积最大,达658.45公顷,占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的59.84%;其次为交通运输用地,达290.99公顷,占26.45%;住宅用地、商服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和其他城镇建设用地分别为58.80公顷、35.29公顷、28.29公顷、28.52公顷,比重分别为5.34%、3.21%、2.57%、2.59%。
2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
土地利用集约程度评价是在对影响土地集约利用的因素和因子进行全面调查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由总体目标层、子目标层和指标层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根据评价指标现状值和理想值,采用理想值比例推算法对评价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确定指标实现度分值;最后结合指标、子目标、目标的权重值,运用综合指标体系法进行量算,得出土地利用集约度分值。
2.1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主要考虑开发区土地利用状况、用地效益、管理效益等因素。根据《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的要求,结合工业开发区的实际情况,最终选择3个目标层、6个子目标层和14个指标组成本次评价指标综合体系,具体见表1。
2.2 土地集约利用的程度和效益分析
2.2.1开发区的土地集约度分析
通过构建三个层次的指标体系,全面评价了开发区的集约利用状况。通过计算可知,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集约度综合分值为81%,其中:
①土地利用状况
开发区土地开发率为99.93%,土地供应率为97.31%,土地建成率为91.91%。工业用地率为32.65%,高新技术产业用地率为17.27%。综合容积率为0.95,建筑密度为23.19%,工业用地容积率为0.88,工业用地建筑密度为34.45%。
②用地效益
在计算土地利用效益指标时,土地面积采用的是已利用土地面积,反映的是已经利用土地上产生效益的平均能力。在2004—2008年间开发区的用地效益逐年增加。(见表2)
开发区工业固定资产投入强度为2759.33万元/公顷,工业用地产出强度为5241.11万元/公顷。高新技术产业用地产出强度为7245.45万元/公顷。
③管理绩效
到期项目用地处置率为100%,闲置土地处置率为89.15%,土地有偿使用率为64.37%,土地招拍挂率为14.92%。
2.2.2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度对比分析
开发区的土地集约度为81%。在全国范围对比来看,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土地集约度为88%,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土地集约度为91%,广东增城工业开发区的土地集约度为85%,湖北宜昌经济开发区的土地集约度为83%,可以看出长沙开发区的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还是处于偏低水平。
在现今建设“两型”社会、集约用地的背景下,在发展中除了注重经济发展水平,更应考虑其土地利用的相对集约度,要以最低的耕地损失换取开发区建设用地的最大产出。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积极提高本开发区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3 开发区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的对策
3.1 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
开发区要实现集约化开发,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用地规划。根据开发区的产业结构、区位特点和环境保护的要求,搞好开发区建设规划,为开发区长远发展提供依据。开发区规划应遵循近期规划与远期规划相结合的原则。在近期规划中,主要是以现有规划为前提,形成中心工业区、中央商务区及生活居住区等功能分区格局;在远期规划中,根据开发区的区位条件、发展状况、周边经济基础和基础设施状况,确定扩区规划。
3.2 加强土地供应管理,转变供地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首先我们应该改变批地、供地方式。近几年,带项目报批土地已成为一种模式。笔者建议除道路、交通、水利、能源及少数有特殊要求须圈外选址项目实行带项目批地外,其他开发区用地由开发区根据下达的计划指标,分批征用、转用。这样,既能从计划指标上控制开发区用地,又能给开发区机动性和灵活性,结合实际依法供应土地。
3.3 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切实盘活存量土地
开发区国土分局等行政部门必须加强对土地开发利用情况的监督检查,督促土地使用者按照土地有偿使用合同或国有土地划拨决定书的规定实施项目建设,防止土地圈而不用。要加大土地清闲力度,对被纳入闲置用地范围的土地必须依法予以收回,统一纳入政府土地储备库,重新进行市场化配置。
4 结论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产和生存的基本资源和环境,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地少人多的现实国情以及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使得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趋突出。作为一个国家级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如何进一步提高其开发区内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就成为开发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农村土地集约利用 篇7
1 土地集约利用概述
1.1 土地集约利用简述
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在农业土地利用的研究中最早被提出,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斯密、李嘉图、安德森提出的“地租理论”对集约利用进行了最早的研究,针对农村土地利用提出了农业土地集约经营,即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集中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使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以求在较小的土地面积上获得高额产量和收入的一种土地经营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的集约利用是指随着土地价格或地租的上升,要求单位土地面积上的投入和产出不断提高,以实现当边际投入等于边际收入时土地使用价值最大化的土地利用状态。
1.2 土地集约利用方式简述
土地集约利用按照生产要素投入的构成不同,分为资金集约化、劳动集约化和技术集约化,它们分别是指资金、劳动、技术等生产要素集中较多地投在一定的地块上[1]。土地的集约利用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和经济技术基础之上的,资金集约化应该有雄厚的资金做后盾;劳动集约化必须有充足的高素质劳动力;而以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为基础来提高农业生产活动的科技含量才能实现技术集约化的土地利用方式。
2 新农村建设中土地集约利用的必要性
2.1 新农村建设中土地集约利用挖潜能力巨大
目前农村土地利用中普遍存在耕地细碎甚至闲置、村落零散、耕地质量低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用地日益荒芜等现象。从我国耕地资源构成方面来看,在数量上通过土地整理全国可增加耕地0.067亿hm2。在质量方面,中低产田约占耕地总数的2/3。据估计,这些中低产田中,单产水平仍有22%—34%的潜力。在农村村庄建设方面,土地挖潜同样大有文章可做。全国农村居民点人均占地达192m2,远远超过国家规定的150m2人均占地上限,如果按村镇建设用地标准120m2/人计算,现有村镇居民点土地利用潜力就达到38%[2,3]。所以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必须改变这种粗放的土地利用现状,通过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约束和引导村庄建设用地的集约化,开展土地复垦和整理,充分、合理、有序地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业生产中土地利用的集约化水平,更好地满足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发展需要。
2.2 土地集约利用促进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内涵是“五个建设”,即新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以党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目标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农村土地资源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切实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生态综合效益,直接关系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战略措施的实施。通过优化农业生产中的土地利用方式,编制科学合理的村庄建设用地规划才能在土地资源利用方面为新农村建设开源节流,实现土地利用价值的最大化,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
3 农业生产的土地利用集约优化研究
3.1 农业生产的资金集约化土地利用转变
农村经济制约下的土地粗放利用现状:经济学家的研究和资源配置的实践证明,规模经济是一国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发达国家一个劳动力经营管理的土地高达66.67—200hm2,我国平均仅为0.2hm2左右。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意大利的1/20、美国的 1/230、加拿大的1/376,而且地分“三六九等”,农户所拥有的狭小耕地还不在同一地块上,农村“家家包地、人人种田”,分散的土地经营明显制约了农村土地的集约利用。农业生产资金投入方面由于农业收益过低,很多农户将农业作为副业或兼业,而把主要精力放在其它收益较高的生产经营行业上,从而导致土地资金投入过低的粗放经营,甚至出现丢荒或变相撂荒土地的情况。总之,广大农村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业生产规模小,无法形成规模经济,造成农村土地粗放利用的现状。
农业生产资金集约化土地利用的转变途径:我国农村要走资金集约化土地利用的路子需要农村经济发展支持,需要雄厚的资金做保障,研究集约用地的资金融通和运营机制,在微观上完善土地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4,5],利用土地资产自身价值,动态上提高土地流转的效率,形成“投入—开发—再投入—再开发”的良性循环[6,7,8]。首先,在通过乡镇龙头企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农业生产发面要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相应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进行土壤改良和立体种植,提高耕作机械化,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社会化,实现经营管理企业化;其次,鼓励大型工商企业进入农村,在农业中引入现代科学和管理技术,加上大型企业的规模化经营,提升农业的平均利润率和边际效益,使农业向赢利型行业转变,从而招商引资促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产业化;第三,要加大国家对农村土地开发整理的投入,把土地整理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之中,紧紧围绕土地分区用途管制进行,防止发生片面追求增加耕地面积和经济效益而乱开乱垦,造成水土流失、生态恶化的现象[9]。
3.2 农业生产的劳动集约化土地利用转变
农村劳动力素质水平现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定要把提高农民素质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目前,世界上发达国家都把提高国民素质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这些国家农民的文化素质都很高。如受过大学、中学及良好职业技术教育的农民,德国占67%、日本占59%、英国占78%。与之相比,我国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相差甚远。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农村劳动力人口(15—64岁)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33年,比城市低2.87年;15—64岁农村劳动力人口中具有小学及小学以下教育水平的占47.62%,文盲人口占8.74%;农村劳动力中具有高中及高中以上受教育水平的人口比例只有8.46%,比城市低35%;农村劳动力中具有大专以上受教育水平的比例不足1%,比城市低13%。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农村劳动力素质水平普遍偏低是制约我国农业生产中土地利用劳动集约化转变的主要因素。
农业生产的劳动集约化土地利用转变途径:农村劳动力数量过剩,这不仅是人力资源的浪费,更重要的是成为了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瓶颈。有限的耕地与日益膨胀的人口之间产生了尖锐的矛盾,狭窄的土地上无法承载数量越来越庞大的农村就业大军。上述现状必然是新农村建设和土地集约利用的障碍,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大工程。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需要农民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技能;同样,作为农村经济发展主力军的乡镇企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因此我国农村要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大力提高劳动力素质,通过增加国家对农村的教育投资,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教育水平,培养一批懂市场经济规律、善经营、会运用先进科学技术的农民人才,促进土地利用的劳动集约化转变,保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3.3 农业生产的技术集约化土地利用转变
农业生产土地利用技术集约化的必要性:从我国农村人口平均占有耕地少、农村经济底子薄的情况出发,走土地利用的技术集约化之路,对加快农业科技发展,提高土地利用产出率和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显得十分迫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成果产出和推广与农民实际需求脱节是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中长期存在的问题。根据调查,我国每年取得6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50%,而其中的普及率又只占1/3,大部分科技成果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或没有推广普及应用。政府在农业科技创新投入方面不足,占农业GDP比重偏低也是农业科技发展的主要问题。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三者之间缺乏良好的合作机制,条块分割、各自为政,难以形成合力同样对农业科技发展造成了很大阻力。因此,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不断强化全民的科技意识,大力推进农村的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普及率,是促进农业生产土地集约利用和保持农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农业生产的技术集约化土地利用转变途径:加速农业重大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创新,有组织、有计划地把一大批已经成熟的适用科技成果进行大范围、大面积推广应用,是加快发展农业生产力和快速提高农村科技水平的重要途径。新农村建设中,一方面要在农村普及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通过指导农民科学种田,平衡配方,科学施肥,积极开发有机肥源,改善土壤的生态环境和提高土壤自身的解污能力上下功夫;另一方面,要指导农民发展特色农业、高科技农业,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土地利用的技术集约化促进农业生产土地利用的资金集约化。
3.4 新农村村庄建设的土地利用集约优化途径
村庄居民点的土地利用现状:由于我国农村居民点建设长期以来一直处于自发状态,缺乏有效的约束、监督和管理机制,故而农村居民点存在布局差、用地乱和环境差等显著特点。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摒弃村中旧房,在村边或路旁甚至占用耕地建起新房,往往村庄外围新房林立,村内大量旧宅基地闲置破烂不堪,形成所谓的“空心村”或“烂心村”,造成了严重的土地浪费[10]。
村庄建设的土地利用集约优化途径:村庄建设首先要开展村庄土地利用规划设计,通过对村庄选址、用地规模、土地功能、土地利用强度等科学的规划设计来引导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村庄建设的土地利用要防止粗放式利用,对村庄土地利用强度应有指标要求,如人均住宅基地用地面积容积率、建筑密度等指标,严格控制村社建设用地规模,避免出现“空心村”。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是农村村庄建设用地内涵挖潜、开源节流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对改善农村居住条件,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等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村庄建筑布局的合理程度同样也关系到村庄建设土地利用的集约度,村庄建筑布局应传承历史长期形成的建筑文化,不宜进行千篇一律的建筑风貌,更不能大拆大建来模仿大城市。新农村建设中要因地制宜地进行村庄改造,平原地区可把村庄改造与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统筹规划;山地、丘陵地区可把搬迁村庄纳入农村经济综合发展计划,分步实施;经济条件好的地区,可走强企、强村联合弱村,逐步缩并自然村,小村庄向小城镇集中的路子。通过科学的规划,在改善农民生活、生产条件的前提下,鼓励农民连片居住,筹集资金进行高容积率、高土地利用强度的新型村庄建设。
5 小结
综上所述,在促进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生产土地利用的集约化方面,要把筹集资金、大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发展科技农业作为促进土地利用集约优化的有效措施;而通过科学的规划,进行村庄改造和归并则是提高农村居民点用地强度和集约度的有效途径。只有通过促进农业生产中土地集约利用的“三化”转变,提高新型村庄建设的集约化水平,才能进一步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尽快完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系到我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合理科学的土地集约利用将会在新农村建设和发展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从当前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入手,分析了新农村建设土地集约利用所面临的问题,探讨了加快农业生产与村庄建设中土地集约利用方式转变和优化的途径,以便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集约利用,农业生产,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刘成刚,孙翠兰.当前我国农村土地集约利用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河南国土资源,2005,(4)∶10-11.
[2]吴次芳,陈美球.乡村土地整理的若干技术问题探讨[J].中国土地科学,1997,11(4)∶41-45.
[3]陈抗甫.搞好土地集约利用,促进经济持续发展[J].中国土地,1998,(12)∶34-35.
[4]雷爱先.市场化是推进土地集约利用的微观基础[J].中国房地信息,2006,(1)∶6-7.
[5]曲福田,马恒运.土地使用制度改革问题的若干思考[J].中国农村观察,1989,(2)∶55-60.
[6]陈永志,黄丽萍.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动力、条件及路径选择[J].经济学家,2007,(1)∶51-58.
[7]陈美球,吴次芳.耕地资源短缺与耕地利用方式转变[J].国土经济,1998,(2)∶7-9.
[8]王万茂,李俊梅.小城镇建设中的土地利用问题[J].中国土地科学,2000,14(2)∶4-7.
[9]曹建海.我国土地集约利用的基本思路[J].中国土地,2005,(10)∶19-21.
农村土地集约利用 篇8
关键词: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制度
党的 “十八大”报告提出 “新型城镇化”观点后, 土地改革则成为释放其增长动力和活力的关键。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是重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意味着土地利用力避浪费, 实现土地利用强度和综合效益的提高。而要实现土地集约高效利用的关键在于制度供给与创新。
一、我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的历史变迁
我国历来高度重视节约集约用地问题, 建国以来关于我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政策与实践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历程,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 表现出渐进提升的演变特征。
1.建国后, 我国在土地利用政策上首次提出节约的原则
建国后, 在土地利用的理念上, 我国主要强调节约, 集约很少涉及。比如新中国出台的第一部征用土地办法 《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关于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办法》 (1953年12月5日公布) 规定:凡征用土地, 均应本着节约用地的原则。1986年6月25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明确规定了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方针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这就从政策上明确了节约用地的原则。
2.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把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作为一项方针政策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农民从传统的生产模式解放出来, 既提高了农业生产率, 又解放了劳动力, 推动了中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但土地家庭联产承包制由于按农户均田分包, 造成耕地的分割与分散。同时, 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地方的区域经济发展追求集聚经济效益, 于是这一阶段的土地利用方式就呈现出粗放利用—集约利用 (企业追求经济效益, 加大资本技术的投入, 土地利用呈现集约利用) —过度利用 (企业间竞争加大, 城镇环境恶化, 集聚区向乡村扩展, 耕地呈现过度侵占现象) 三个阶段的变化过程。在这一阶段, 我国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政策, 如国家在1997年颁布了 《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 1998年修订的 《土地管理法》, 规定把节约集约政策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国家虽然有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政策导向, 但是由于地方政府过分追求经济GDP, 地方间经济利益的博弈, 有关规划引导用地的要求就成了一纸空文。
3.党的十七大以后贯彻节约优先战略, 我国更加注重土地利用集约化
新时期, 国家充分认识到节约集约用地的战略意义。党的十七大要求, 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要求, 落实节约优先战略。2008年, 国务院出台了 《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要求, 建立节约集约用地的长效机制, 加快土地节约集约化的制度设计, 走出一条建设占地少、利用效率高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土地利用新路子。党的十八大从生态文明的高度, 强调构建土地开发保护制度。这一时期我国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呈现出的特点是:理念上, 节约集约并重;制度安排上, 法律法规, 政策文件比较系统、规范;目标上, 由追求单一经济效益到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
二、我国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制度的困境
从社会科学的角度讲, 制度泛指以规则或运作模式, 规范个体行动的一种社会结构。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节约集约化困境主要表现在于土地制度的供给不足、土地政策制定中的制度模糊、政策执行中的制度异化和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不完善。
1.土地管理制度的供给不足, 节约集约利用缺乏制度支持
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是农村经济的基础, 也是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基础, 但是我国现行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已难以继续为农业现代化、农业国际化和农村非农化提供有效的制度支持。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 农村土地管理体制不规范, 不利于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
我国现行农村土地管理实行 “条块结合, 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 以县级政府管理为主, 上下级土地管理部门之间主要是业务和政策指导关系, 土地管理部门受同级党委政府领导, 并对同级人民政府负责。〔1〕这种管理体制使得土地的管理、监管和经营融为一体, 只要政府或者政府的代理人仍然是经济活动的主体, 在追求其主体利益最大化的动机驱动下, 所谓的政府监管只会是 “左手监管右手”, 土地违法案件就会频繁发生。
(2) 土地法律制度滞后, 立法体系不健全
目前, 随着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推进, 中国农村土地法律制度正面临种种困境。我国现行土地法律制度在所有权、产权、土地征用、承包、经营和农民的权利保障方面都存在制度供给滞后于制度的现实需求。〔2〕以土地征用为例, 现行的 《土地管理法》征地补偿标准缺乏市场配置;征地程序不规范, 体现为单项制度, 缺乏农民的民主参与;对于没有被征收的集体建设用地, 没有相关的法律政策支持和规定等等。
(3) 土地规制乏力导致农地质量和生态环境恶化、村庄治理无章可循
当前,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开放部分农地供非农产业使用是在所难免, 但由于区域规划、土地重划和调整在认识、制度和技术等方面的不到位, 对优良农地缺乏科学的界定和严格的保护, 基本农田“占优补劣”现象普遍。在村庄规划方面, 目前许多乡镇一级规划基本实现全覆盖, 由于规制缺失、人口、资金等的制约, 中西部很多地区村庄没有统一、正式的规划。且由于青壮年人口常年不在家居住, 大量的宅基地及地上房屋常年空置, 有的甚至坍塌废弃, 农村空心化问题严重。以豫南地区某乡镇为例, 该乡居民户为1.12万户, 常年有居住人口的只有1.2千户。农村空心化不仅导致宅基地废弃、空置与低效利用, 而且由于农村主体老弱化, 使得农村耕地大面积撂荒和闲置, 土地浪费十分惊人。
2.土地产权制度设计模糊,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权责主体缺位
我国 《宪法》第10条和 《土地管理法》第8条都规定:“农村和城市效区的土地, 除了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 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 也属于集体所有。”按照文本制度的设计, 法律赋予农民集体对土地拥有所有权, 而从长期的农村土地实践来看, 集体所有制中的集体只是一个虚位主体, 权利束被限制或被分割。以承包关系为例, 集体把耕地发包给农户, 集体监督土地的用途, 保障农户的土地承包权利并为其提供技术等服务。从所有权角度来讲, 承包关系原本可以为集体带来收益, 但是国家却又通过法律对其经营方式和经营期限等进行限制, 土地的经营需要接受政府的指导。集体土地向上要受到国家的限制, 向下对农户土地经营权的干涉却过多, 不利于激发经营主体对土地投资和生产的积极性。对于农民来说, 行政的过度干预使得他们完全与土地要素的工业化和商业化过程隔离, 仅拥有农地的承包经营权和限于集体内部的流转权, 农民的受益权弱化或被侵犯, 那么农民的耕地保护的责任意识也会随之弱化,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强度就会低下。
3.土地政策执行中人为的制度异化, 导致节约集约利用效率低下
政策的制定和制度化层面, 尽管存在许多制度模糊, 但是在制度变迁过程中, 中央已经表现出了高度的价值理性和慎明态度。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上, 中央就提出两个 “严格”政策, 即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 “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两个 “严格”的提出, 标志着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的重心开始从城市土地转向农村土地管理, 为我国建设节约集约型社会、推动农村土地改革指明了方向。〔3〕然而作为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分离的, 所以认识我国现行的土地制度, 仅仅依据制度的文本是绝对不够的, 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在现实生活中实际起作用的制度。〔4〕按照制度的文本设计, 地方政府的权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贯彻中央政府对土地的规划和管理, 履行监管职能;二是在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上有相对独立的权利。在实际政策的执行中, 当执行权和对土地征收公共利益的行政自由裁量权相结合时, 地方政府的权利大大扩张, 并超越了中央政府控制的界限。于是, 农村土地征收中的种种违法形态就开始出现。比如任意解释和扩大 “公共利益”的范围、篡改耕地性质骗取审批、越权审批, 甚至先斩后奏等。〔5〕特别是乡村基层征地违法严重, 农村土地征收补偿公平合理性欠缺, 农民经济、社会等权利得不到切实保障。由于地方政府权利的扩张, 自然就会导致农户承包土地权利束中相关权利的缩小。
4.农业支持和保护水平低, 导致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化程度不高
农业支持和保护作为一个政策体系, 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国际现象。2003年以来, 中央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制定了一系列支持和保护农业的新政策, 但整体而言, 现行农业支持和保护制度还不健全, 存在农业支持和保护水平低, 农业支持和保护政策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据有关数据统计显示, 2006年, 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共计3172.97亿元, 占中央财政收入的比重为7.85%, 而其中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和农业科技三项费用支出分别为504.28亿元和21.42亿元, 农业科研投入只占涉农资金的0.68%。农业支持和保护水平低, 土地补贴和农业保险不到位,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2011年, 国家在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安排的支出方面, 很多项目的决算没有达到预算目标。 其中耕地开发专项支出预算为420.85亿元, 而决算数仅为160.22亿元, 占预算数的38.1%。农田基本建设和保护支出预算为199.49亿元, 决算数为82.57亿元, 占预算数的41.4%。①农业支持和保护力度偏低不但加重农业发展的负担, 更容易加重农民生产性负担, 致使农村中出现大量耕地撂荒和经济作物侵占粮食作物耕地的情况。同时对农业的科技投入比值偏低, 土地的粮食总生产潜力不足, 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低, 也会导致耕地不节约和土地利用不集约的现象。
三、构建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制度的对策措施
工业化和市场化的 “双重转轨”阶段, 加剧了土地资源需求刚性上升和供给刚性约束之间的矛盾。在这一过程中, 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深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和制约, 〔6〕所以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关键在于制度的创新与供给。
1.建立合理的土地管理体制, 夯实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制度基础
我国的土地违法案件屡禁不绝的根源, 有体制漏洞问题, 也有土地规划及其法制化程度低的问题。〔7〕规范农村土地管理体制, 首先要完善土地管理行政体制, 规范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的职能, 明确地方政府的土地管理内容和权限。在农村土地管理上, 探索 “自上而下”的制约和 “从下而上”的反馈的双向约束机制来抑制地方政府权利的扩张。具体来说, 就是中央和省级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均实行垂直领导体制, 设置派驻土地管理分支机构。分派驻支机构一方面履行对国有所属土地的利用、管理和控制;另一方面, 在自下而上充分民主的基础上, 调动公众参与的积极性, 并结合当地法规和环境效益指导、监督地方土地利用规划的制定和执行, 排除地方政府对土地的非理性行政干预。其次, 建立健全立法管理制度。立法管理应是各国国土资源与产业管理的一项基本制度, 也是各项行政管理的基础和依据。当前, 我国的立法体系还很滞后, 无法体现土地利用的效益、平等和市场理念。就目前而言, 农村土地法律体系的建设应着重加强土地使用权、土地确权登记、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和土地征收制度改革的立法工作, 从而保证农村的土地利用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最后, 严格土地利用规划。乡镇、村庄土地规划制定在遵从 《城乡规划法》的基础上, 采用自下而上的民主、公开的原则进行。在制定的过程中采取协商与沟通的方式, 规划一经制定就具有法律权威, 非经法律程序不能随意变动。同时, 土地规划要设立一系列控制指标, 有强制性的, 也有指导性的。此外, 还要规定更加严格的规划编修程序以及对违法的处罚办法等。
2.健全土地产权制度, 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现代产权理论认为, 土地产权关系明晰与否与提高土地资源有效配置呈正相关关系。当前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 一是明确土地所有权主体和所有权的实现方式。既然法律规定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是集体, 那就是说农村集体的每个成员均平等地拥有对集体土地的处置权, 集体土地权利的行使和变更, 均由农民集体共同决定, 而不是农村基层组织擅自处置;在所有权的实现方式上, 积极探索农户农地使用制度, 保证农民土地产权能够在土地价格和收益分配中得以实现。事实上, 自20世纪50年代以后, 世界范围内的土地产权关系就经历了以归属为中心向以利用为中心的发展过程。二是构建农村土地权利体系, 实现同地同权, 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立法上, 在土地所有制度不变的前提下, 赋予和保障农民永久的农村土地使用权。土地承包权方面, 明确集体成员获得承包土地使用权后即享有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由于承包权需经签订承包合同而转化, 承包土地使用权的权利主体是承包合同的当事人———承包户, 而非集体成员个人。农民住宅建设用地方面, 法律应明确规定农民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限届满的, 应该无条件顺延;制度安排上, 以 “还权赋能”为中心, 着眼于农村土地确权登记、流转等制度的完善, 实现重视土地所有制向重视土地使用制的转变。三是健全土地义务体系, 实现土地产权主体之间利益由博弈到共赢的转变。在保障农村集体土地完整财产权利的同时, 国家应该制订和完善相应的土地义务体系, 坚决执行 “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 “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具体则是通过加强土地利用的规划和监管, 加大对违法用地的查处力度。实行土地市场制度, 对没有开发权指标而擅自利用土地的地方政府、单位和个人按市场价赔付。改革和完善土地税收制度, 以土地使用权的保有环节作为重点, 统一征收房地产税, 有效抑制过度占用土地和房产, 维护政府和社会利益。
3.健全土地征收制度, 促进土地的合理利用
土地作为一种资源, 具有公共性和商品性的价值功能。当前土地资源供需矛盾的解决, 急需明确农村土地征收的顶层制度设计。完善农村土地征收制度, 首先通过立法明确界定 “公共利益”范围, 缩小征地范围, 限定地方政府征地的权力。集体土地上房屋的征收也应当参照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的规定, ②通过列举式和概括式相结合的模式, 既能体现 “公共利益”的公共性, 又没有限制 “公共利益”的发展性。其次, 明确集体土地征收补偿的原则。从世界范围看, 很多国家或地区对征地补偿实行的是 “完全补偿”或是 “公平补偿”, 即以客观存在的土地市场价格为补偿的基础。就土地属性体系而言, 它不仅包括自然属性、经济属性, 还有心理属性和社会属性。〔8〕所以, 征用集体土地的补偿方式也要拓宽, 除了一次性货币补偿外, 尝试土地换就业、换社保、换股权等方式, 让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 “有工作、有保障、有股权、有尊严”。再次, 完善征收补偿程序。如何确定公共利益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 就必须确保每一个利益集团都有自己的代表, 有公平的参与权、充分的话语权, 这就需要公平、公开、公正的程序为基础。如果土地征收违背了合理补偿和正当程序原则, 那么土地资源很可能得不到有效配置。〔9〕目前我国 《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规定了征收补偿的公告程序, 但是该程序中只是赋予被征收人补偿受领权, 没有征收决定做出之前的公共利益调查与审查程序, 也没用规定被征收人对征收决定的监督权和异议权。因此, 建议我国征收立法应把公共利益调查与审查程序作为征收决定做出之前的一个独立的前置程序, 并赋予被征收人知情权、参与权、异议权, 由人民法院实施司法监督。同时在法律上赋予农民参与土地征收补偿程序和补偿价格进行谈判的权利。
4.健全农业支持和保护制度, 保障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长效性
现今, 农业正进入高投入、高成本、高风险发展时期, 必须尽快建立符合国情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 通过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保护, 实现土地资源合理高效利用、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健全农业支持和保护制度。一是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 继续贯彻和执行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的 “三个明显高于” (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 , 保证财政支农资金总量在现有水平上逐年增加。二是改进对农业的支持保护方式, 提高农产品生产能力。农村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重点是大幅度增加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 大幅度增加国家对农业科技的投入。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激活科技能量来实现合理配置农业生产要素,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三是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制度, 减轻农民生产性负担。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自然灾害频发、受灾损失严重的国家之一。2011年我国农作物受灾面积合计32470.5千公顷, 其中绝收2891.7千公顷。保证农民稳定的预期收益, 就需要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制度。由于农业自然灾害频发、受灾损失严重的特点, 应建立农业政策性保险为主与积极培育商业性保险相结合的制度体系, 明确政府在农业保险中应履行的职责, 在保费补贴、经营管理费用补贴、再保险支持、农业巨灾风险基金、补贴资金预拨机制、税收优惠等方面给予商业性保险主体和生产者主体一定的支持和保护。
参考文献
[1]黄花.我国现行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主要问题及改革思路[J].科学社会主义, 2010, (01) .
[2]李贤利.中国现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非均衡性分析[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 (05) .
[3]陈美球, 程剑, 刘辉, 罗家斌.我国农村土地管理中两个“严格”政策面临的困境及对策[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02) .
[4]梁东黎.对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理论考察:条款制度转变为实际制度的规律[J].江海学刊, 2007, (03) .
[5]鞠成伟, 陈小福.农村土地征收中的违法形态及其法律规制[J].农业经济, 2007, (01) .
[6]鲁慧勇, 胡秋莉, 胡朝阳, 梁伟.影响我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因素及对策[J].国土资源导刊, 2009, (01) .
[7]党国英.我国土地改革难题的解决方案[N].经济观察报, 2010-08-09.
[8]谢志强, 吕鹏.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政策与路径选择——基于属性与权利的视角[J].人民论坛, 2011, (24) .
农村土地集约利用 篇9
关键词:京津冀一体化,集约化,地均GDP,丰润区
1 研究区域概况
丰润区位于E 117°45′~118°21′,N 39°32′~40°04′之间,东与迁西、滦县、开平区毗邻,南与天津宁河县、唐山市丰南区相连,西与遵化市、玉田县接壤。区辖3个街道、18个镇、5个乡,总人口为92.12万人。
2 数据与研究方法说明
研究采用河北省2010年~2014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引入三个指标,即:农用地面积变化率、农用地集约利用率和农用地地均产值。农用地面积变化率考察的是土地流转情况,农用地集约利用率考察的是土地在农户手中的集中程度,农用地地均产值考察农用地集约化的效果。
2.1 农用地面积变化率
根据空间地理位置的分布,丰润区被长深高速和京哈高速划分成四个地理区域,这里分别对四个区域农用地面积变化进行研究。
设某一区域在2010年~2014年间农用地面积的变化量为K,其中,2010年的农用地面积为K0;整个区域在2010年~2014年间农用地面积的变化量为C,其中,2010年的农用地面积为C0。F表示某个区域相对于整个区域的相对变换率。用公式表达为:
丰润区的相关调查数据计算如表1。
计算结果显示,2010年~2014年间农用地面积变换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西北、东南区域农用地相对变化率分别达到62.705%、63.561%,东北地区农用地相对变化率为17.852%,西南地区次之,为17.635%。这说明,在东北地区农用地减少的同时,西南地区有所增加,且两者幅度相差不大;同样,在东南地区农用地有一定幅度减少的同时,西北地区有近似相同幅度的增加。
2.2 土地集约利用率
本文用耕地面积和农业人数之间的关系来表明丰润区农用地集约利用程度的大小(见表2)。
用Uα表示期初耕地面积占整个农用地的比重,Ub表示期初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数的比重,两者之比体现了耕地面积和农业人口数的相对变化率,即土地集约利用率K。通过计算2010年~2014年丰润区土地集约利用率K从1.21增加至1.27。
2.3 地均GDP
地均GDP,是每一块土地的产出能力及经济效益,反映了土地的集约利用效果。
表3数据显示,丰润区的农用地地均GDP呈逐年上升趋势,这表明丰润区的农用地正在逐步走向集约化,并在集约化中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石诗源.江苏省城乡建设用地动态变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07:2023-2025.
[2]田祖海,苏曼.公路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J].商业研究,2008(4).
零散土地集约利用浅析 篇10
造成土地分散的原因
零散土地按照用途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建设用地和农用地。零散建设用地的成因大致分为两种, 首先, 现行的土地审批制度是按照项目进行“事前审批”, 由于建设周期长, “事后监管”不到位等原因, 项目建成后, 项目周边或其内部往往会形成零散的剩余土地。其次是在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 由于征地拆迁、城市建设等原因造成土地产权主体发生变化, 土地难于集中使用, 从而造成的一些零散建设用地。
零散农用地的形成主要是因为, 我国农业人口存量巨大, 耕地十分有限, 人地矛盾严峻, 过高的人地比例使得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保障功能的农地不得不被细碎化。同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要求分田到户, 为了保障公平, 土地分配时要考虑到土壤质量及地块与居住的距离, 实行好坏搭配和远近搭配, 从而导致了农地的零散化。
零散建设用地的利用办法
(一) 加强用地规模的科学管理
对项目用地规模应科学论证, 严格审核, 将项目规划、设计单位纳入用地规模责任主体, 精确核定用地规模, 对于非经营性用地项目在土地供给合同中增加有关土地利用程度的约束条款。同时, 大力加强“事后监管”力度, 证后监督工作要做到关口前移, 着力于“早发现、早治理”, 加大惩罚力度, 确保土地的高效利用。
(二) 充分运用市场机制
对于其他原因形成的零散建设用地, 应鼓励这些零散土地的产权主体、毗邻土地的产权主体及其他社会机构运用市场机制, 在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的约束下, 利用市场机制, 实现零散建设用地与毗邻土地的整治, 以实现零散土地的规模利用。
零散农用地的利用办法
(一) 建立新型的土地股份制
实践中的土地股份合作制可以解决土地权属调整问题, 但土地价值静态化、土地三权分离不充分等问题制约着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功能, 因此应建立新型的土地股份制。
新型土地股份合作制在土地产权方面应体现3个层面, 即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 (含承包权) 、经营权。具体而言就是, 第一, 在村集体范围内以土地面积份额量化农民的土地使用权, 使农民对土地的实物占有转变为按份共有的股权。第二, 根据区域内的功能分区、农业区划, 组建若干个面向市场的跨村、跨街道的以土地所有权入股的土地股份, 此时的土地股份根据土地分等定级的评价结果, 将各村拥有的土地折算成以一定等级为基础的标准亩及在总计标准亩中的比例, 按该比例计算确定各村集体的土地股份。第三, 将组建好的土地股份面向市场优选资金、技术与管理, 洽商土地要素的分配方式与分配额。土地要素分配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体现土地所有权的绝对地租, 即土地要素的固定分配, 这与土地经营的盈利状况无关;二是体现要素贡献的利润分配, 取决于土地经营状况。土地股份获得收益后, 首先向集体经济组织分配, 再由集体经济组织向土地使用权入股的成员进行分配。
(二) 创新土地经营模式
为了在土地使用过程中不再出现新的零散土地, 在保证农民权益的基础上, 为了保证公益化、专业化的运营, 可以考虑引入第三方作为项目实施的主体单位。第三方主体作为专业性的运营机构, 实际是职业经理人身份, 在完成各方目标的前提下, 根据合同约定, 由投资主体付给其一定比例的代理费用。具体运作方式为:
第一, 规划编制。在征求政府基础设施建设及产业发展要求, 农民安置、保障等方面目标的基础之上, 由第三方主体编制项目区规划, 规划应包括政府与农民的目标要求。
第二, 合约签署。与农民、投资者的意向达成后, 由政府做信用担保, 第三方主体与农民、投资主体签订合作意向书, 明确各方的权利、义务、责任。
第三, 项目实施。第三方主体在政府、农民及投资主体的监督下进行项目实施, 项目实施以政府公益目标及农民权利目标为主导, 按照合同约定完成项目区的基础设施配套以及农民的安置保障事项。
农村土地集约利用 篇11
摘 要:为了更好地探索贵州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发展方向,本文以南明区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现状为基础,从土地利用效率、规划执行情况和土地市场建设3个方面选取5个二级指标和15个三级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特尔斐法、多因素综合评价等方法确定指标权重并构建评价模型,进行南明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定量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南明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总体水平较高,但存量挖潜不足,土地利用强度有待提高。分析提出通过规划引领控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盘活存量、建立长效机制等提高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措施建议,以期为贵州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县域;南明区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6.11.017
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land resources in Guizhou economical and intensive use of development direction better. This paper to Nanming district land resources use and management situation based from the land utilization efficiency, three aspects of the status of land market construction and execution of planning. This paper selected five second level indexes and fifteen three level indicators to establish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used Delphi method and multi factor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to determine the index weight and evaluation model was constructed.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land conservation and intensive used in Nanming distric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Nanming district land saving and intensive use of aggregate level was higher, but insufficient stock of potential, land used intensity needs to be improved. Analysis was put forward through the planning guide control. Improve the land use efficiency. Revitalize the stock. To established a long-term mechanism to improve the land resource conservation and intensive use of measures. In order to provided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balance of land resources in Guizhou.
Key words: land resources; intensive use; county area; Nanming district
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經国土资源部创建办资格审查、综合评审、实地考核、第三方调查测评等工作环节,综合各方测评得分后,南明区作为贵州成功入选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是对南明区过去土地集约利用工作的肯定,标志着南明区土地集约利用即将走上崭新的台阶。土地资源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和生产要素,是新常态下节约集约利用和特殊保护的重要对象,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十三五规划”继续明确要继续推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全面推进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通过更加有效地利用土地支持我国城镇化进一步发展。如今,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成为了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开展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是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的基础性工作,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土地管理工作者,长期以行政辖区、开发区、城市建设用地、农村居民点、矿区、农用地等为评价对象,开展了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与实践[1-3]。但是针对贵州省县域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研究成果还不多。本文以南明区创建节约集约模范县为契机,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系统评价全区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提出节约集约利用的改进途径和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为贵州省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管理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1 研究区概况
1.1 贵州南明区概况
贵州整体地势西高东低,向北部、东部和南部三面倾斜,以丘陵山区地貌为主。全省耕地总面积为17.61万km2,是喀斯特岩溶地貌典型发育地区,由于省内没有平原,可利用面积极为稀缺[4]。
本文以南明区为例,探索土地集约利用新方向。南明区地处云贵高原东北部,是贵州省会贵阳市的中心城区之一,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中心,全省首批建设的经济十强县区,行政辖区面积209.34 km2,下辖19个社区、4个乡,总人口84.76万人。“三、二、一”产业比例调整结构合理、经济发展增速较快。全区平均海拔高度为1 260 m,年平均降雨量1 200 mm,是一个宜聚、宜业、宜居的城区,并于2016年6月成功入选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
1.2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历程
早在李嘉图(David·Ricardo)等[5]古典经济学家的地租理论中就对土地集约利用的最初形态有了涉及,到1826年德国经济学家杜能(Thunen)的城市外围农地利用区位的圈层理论。1909年著名经济学家韦伯(Weber)出版了《工业区位论》,1939年提出“扇形理论”,而海瑞斯和尤曼提出“多中心理论”,明确这些中心都会通过居住的使用方式和城市内部的交通系统而联合成为一个整体的大城区。这些研究城市土地合理利用的理论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加强土地的集约利用,这就是现代土地集约利用的形态来源[6-7]。而我国对于土地利用,早在农书《齐民要术》就提到:“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就已经涉及土地集约利用的思想[8]。明代《沈氏农书》指出:“以二亩之壅力,合并于一亩”,可以“一亩兼二亩之息”,即更加高效地增加单位面积的产值[9]。
土地集约经营可主要分为资金集约型、劳动集约型和技术集约型3种类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伴随着国内城市数量急剧增多,各级城市规模也不断扩大。城市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导致耕地数量的急剧下降,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则成为城市研究者对城市土地关注的一个主要切入点,而土地集约利用的最终实现依赖于对其评价的实现。如何定量评价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度成为该研究领域的重点、热点和难点,我国学者对此展开了积极探索,并在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研究、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技术及应用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2 研究方法
2.1 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贵州省省情,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主要有代表性、全面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可行性4个方面,评价要素主要涉及研究区域经济、人口、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的问题,根据不同区域选取适合该城市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同时利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科学地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才能够得出与研究区域相符合的实际情况[10-11]。
2.2 确定评价分析指标
根据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以及贵州南明区概况,以土地利用效率、规划执行情况、土地市场建设3个指标为目标层指标;土地利用强度、土地供应状况、耕地保护效率、土地规划执行情况、土地供应市场化程度5个指标作为子目标层指标。
2.3 评价案例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是一个相对性概念,并不存在一个绝对的评价标准[12]。因此,为全面测度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需要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不同层面科学设置衡量指标,进而形成具有一定层次结构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评价模型进行综合评价。结合南明区实际情况,从土地利用效率、规划执行情况和土地市场建设3个方面评价南明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现状,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15项指标建立评价体系,采用特尔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结果见表1。
2.4 指标量化与综合评价
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计算南明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评价值,其模型为:
式中,F为南明区土地利用集约度综合分值;Fi为i目标的集约度分值,Wi为i目标的权重值。其中:
式中,Sij为i目标指标标准化值,Wij为i目标j指标权重值。各评价指标的标准化值采用理想值比例推算法:
式中,Xij为i目标指标现状值,Tij為i目标j指标理想值,若Xij>Tij,则Sij取值100。各指标理想值是基于贵州省各县(区)数据平均水平,采用目标值法、经验借鉴法、专家咨询法等方法确定,指标现状值通过南明区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创建工作小组收集的2014年底基础数据获取,结果见表2。
3 小结与展望
3.1 结果与分析
由上述评价模型,对南明区2014年底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进行定量化评价。根据南明区具体情况,选取了15个评价指标、5个子目标和3个目标的综合测算,在综合设定的理想值条件下,计算得出南明区土地利用集约度综合分值为91.18分。参照表3,从南明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划分可以看出南明区的土地利用处于高等集约利用状态。
从南明区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评价结果(表2)看出,南明区土地利用效率(A1)评价分值为91.56分,土地利用强度和土地供应状况2个子目标评价分值均较高。这表明,南明区作为贵州省会中心城区之一,土地开发利用程度较高,土地供应情况良好,地均投资和地均产出强度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是地均产出强度增长率比全省平均水平低4个百分点,要保持产出强度的高增长率,需要转变土地利用方式,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切实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益。
从表2可看出,南明区规划执行情况(A2)评价分值为84.72分,处于中上水平,耕地保护效率和土地规划执行情况均还有提高的空间。一方面,南明区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张,给耕地保护带来了巨大压力,严控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数量质量并重,开展耕作层剥离利用,努力做到经济发展和耕地保护两不误。另一方面,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龙头”地位,产业发展、城乡建设、基础设施布局、生态环境保护等相关规划必须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衔接,规划编制与实施过程中的公众参与程度还需增强。
从表2可看出,南明区土地市场建设(A3)评价分值为100分。南明区于2014年度完成了每3年一度的基准地价定期更新工作,通过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土地,出让地价评估制度落实率高达100%。表明南明区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现状良好,土地利用发展趋势较好。
3.2 发展对策及展望
贵州南明区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发展的特点简而言之是“管好增量、用好存量、提高效率”,用更少的土地资源消耗推动更大规模的经济增长。
做好规划、计划,引领控制。一是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规模、总量强,确保土地资源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空间格局整体协调作为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极为重要;二是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最终达到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三是加强城镇建设用地边界管控,加强城市周边管理,将管理的无形之手覆盖到城市的管理漏洞之中。
切实提高土地利用综合效率。一是规范园区用地管理、严格供地程序。禁止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外设立各类城市新区、产业园区;二是强化工业用地管理。建立调节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合理比价机制,适当提高工业用地价格。实行新增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年期制和退出机制;三是推进土地立体开发利用。要充分利用地下空间,综合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加大土地的流转,提高农业产业化、机械化、规模化与加大植树造林的力度并重。贵州是劳动力输出大省,大量农民涌入城市造成了农村劳动力的缺失,农村弃耕现象层出不穷。因此,在不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前提下,要盡可能地鼓励土地流转,鼓励发展一乡一品的规模化和产业化农业经济。在发展农业经济的同时,对于城区的土地利用,要时刻牢记以保护为主,通过发展城区林业资源既可以减少水土流失,也可以影响小气候,使得城市更适宜人们居住。
贵州省山多地少的现实条件,要求在全省全面开展工业企业单位资源占用产出绩效评价工作,建立低效存量建设用地退出倒逼机制,构建土地利用绩效评价体系,建立健全节约集约用地长效机制。要将“务求节约,勤践于行”真正地落到实处,深入人心才能起到最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何芳,吴正训,HE F,等.国内外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综述与分析[J].国土经济,2002(3):35-37.
[2]王宝铭.城乡土地评价[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102-140.
[3]成舜,白冰冰,李兰维,等.包头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宏观评价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03,32(3):271-277, 280.
[4]高雪.贵州土地资源状况与可持续利用原则[J].贵州农业科学,2002,30(3):74-76.
[5]邓大才.“圈层理论”与社会化小农——小农社会化的路径与动力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8(1):1-7.
[6]李纯英.从韦伯的工业区位论看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与布局[J].调研世界,2004(6):14-15.
[7]赵小风,黄贤金,陈逸,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进展[J].自然资源学报,2010(11):1979-1996.
[8]康传勇.《管子》与《齐民要术》生态农业思想比较[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5(2):76-78, 92.
[9]严清华.《沈氏农书》经营管理思想初探[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6):45-48.
[10]乔陆印,周伟,曹银贵,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生态经济,2010(6):31-34.
[11]姜仁荣,李满春.区域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及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25(4):117-119, 124.
农村土地集约利用 篇12
关键词:加强,土地管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1 概述
土地是珍贵的不可再生资源, 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土地问题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 始终是带有战略性、全局性、根本性的重大问题。面对我国人多地少, 耕地资源稀缺的局面。我们必须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科学合理利用土地, 加强土地管理。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加强土地管理, 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是保障发展用地需求的根本途径, 是缓解我国土地供需矛盾的必然选择, 是严格土地管理的重要环节, 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调整经济结构, 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然结果。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可以提高用地布局和人口分布集聚程度, 减少土地投入。城镇建设应尽量集约利用土地, 集中布局, 以减少管线、道路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和运行费用, 提高城镇建设效益社会和经济效益, 为城镇居民提供更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随着经济建设发展, 人们对土地利用要求也越来越高。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使功能互补、资源共享。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土地优化配置原则, 能有效抑制因随意性、盲目性而造成行为失当, 促进土地市场健康发展。
2 提高土地资源集约化利用水平的对策措施
充分挖掘土地资源潜力的可行方法就是“零土地技改”和“无土地招商”, 这种方法很多县市都在积极推行并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借鉴各地实践情况的成功经验, 我认为, 进一步提高土地资源集约化利用水平的措施主要有:
2.1 加大对闲置低效利用土地的清理力度
迸一步加大对储备未供土地、低效利用土地和闲置土地的清理力度, 排查实际情况, 建立详细的记录档案, 并根据实际情况依法处置开发利用, 从而节约大量土地资源, 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益。全面清理闲置低效利用土地情况。对依法应当无偿收回、闲置满2年的土地, 坚决进行无偿收回;不符合法定收回条件的, 采取改变用途、等价置换、临时使用拍入政府储备等途径及时处理。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征收土地闲置满1年不满2年的土地闲置费。对闲置房地产用地特别是超过2年的, 严格按照国土资源部出台的管理办法征缴增值地价。
2.2 实行优先使用储备土地战略
在各类项目用地、建设用地选址时, 国土、招商、规划等部门及乡镇 (街道、开发区) 引导项目优先使用闲置土地、低效利用土地和储备未供土地。提高储备土地的供地率, 加快批而废弃、未供、闲置土地的盘活工作。对当年储备土地的供地率必须达到80%以上, 往年储备土地的供地率要达到50%以上。依法进行处罚因项目投资不到位造成耕地撂荒的、土地闲置, 坚决收回其土地使用权。
2.3 加大闲置土地挖潜力度
提高土地利用率, 利用迁村并点、建设农村住宅集聚区和旧城改造等形式, 推进城镇一体化建设进程。对供而未用、用而不足的土地应努力盘活, 对闲置企业、乡镇旧址, 撤并学校的存量闲置土地进行复垦挖潜, 盘活闲置土地, 为一般项目落地提供保障。加速旧城改造步伐、推进“城中村”建设, 为新项目建设提供了用地空间。
2.4 加强土地管理, 优化供地结构
对生态环保、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且投入产出率高的节能型项目, 以及拆迁安置和农民小区、重点急需项目, 优先供地;原则上不单独对投资额小于300万元的工业项目供地, 生产经营场所的获得采取租赁标准厂房或租赁土地使用权的形式。强化用地审核监管, 项目的落户、竣工、验收, 实行全过程管理, 新建用地的项目必须充分消化企业现有闲置土地, 在项目立项审批、核准、备案时, 把企业现有闲置土地面积一并核算为用地规模, 坚决核减投资强度与容积率达不到要求的供地面积。
2.5 完善并严格执行土地使用制度
首先, 改革土地的供给与出让方式, 在土地使用制度方面应引入市场机制。进行集约经营, 将以供给决定需求的方式替代以需求决定供给的方式。转变土地利用方式, 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价值, 避免工业用地的低成本无序扩张。
制定严格的土地储备制度来完善土地使用制度, 这个制度是政府调控土地市场的又一有效方式。城市土地的利用要同时考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政府应该对土地市场进行适当的管制, 来保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时实现, 土地储备是管制土地市场与政府调控的有效手段。作为盘活城镇内部存量土地和置换城镇内部低度利用的土地、增加城市建设用地的有效途径的统一土地收购储备制度, 也能够规范土地市场、解决土地无偿使用制度下产生的诸多历史遗留问题。
2.6 整合用地, 挖掘潜力
集中开发研究、中试、推广、生产区域, 整合现有土地。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选择最有利的产业发展集群模式, 降低生产成本, 实现低投入、高产出。挖掘现有存量建设用地潜力, 提高土地利用率。借鉴国内其他园区的经验, 引进区片容积率控制的概念, 即对开发区确定一个合理的容积率, 一部分企业用地可超过区片容积率, 另一部分企业用地可根据实际需要小于区片容积率, 只要整个区片实际建筑容积率不超过规划容积率即可, 这样可满足不同用地者的需求, 促使土地集约利用。
2.7 多维发展, 拓展空间
土地集约利用应该放眼未来, 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地面上的建筑高度, 通过科技技术向地下要空间。借鉴其他立体开发模式。如在一幢多层建筑中安置几个或几十个工厂或车间, 即将平面方向上布置的厂房, 在垂直方向上重叠起来, 形成工业大厦或工业综合体。高新区基本上是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工业企业, 适宜于布置立体化标准工厂。另一方面, 向地下空间拓展, 认真借鉴世界各国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的成功经验。国外的主要做法有:民防工程、地下空间研究中心、地下停车库、立体化双层城市、地下交通网络 (包括地铁、地下高速公路系统) 等。
2.8 确定合理的土地利用规模
严格控制城镇的土地利用规模, 准确定位城镇的发展方向。根据产业优势、特点诸要素, 制定科学的人口发展政策, 确定城镇准确的发展定位。综合考虑产业发展所需的用地、人口聚集所需的用地、城镇公用基础设施所需的建设用地, 从而确定合理的城镇的土地利用规模。对项目用地进行科学规划, 切实控制建设项目的用地数量。在对建设项目的用地进行规划过程中, 不仅应该考虑建设项目的实际需要, 还应该注重节约土地资源。确定合理的建设用地的规模, 设计过程中切勿一味追求大规模、高品位, 应该讲究经济买惠、节约用地、切买可行的原则。
3 结束语
有限的土地资源决定城市建设用地必须集约使用。土地集约化之路不能一蹴而就, 应该是一个任重道远的动态过程。作为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的高新区, 只有加强土地管理, 调整用地结构, 走土地集约化之路, 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才能促进城市健康、有序、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