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管理

2024-07-09

农村土地管理(共12篇)

农村土地管理 篇1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要素之一。我国的土地实行土地有偿使用, 土地用途管制, 农用地转用, 建设用地统一供应制度, 形成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土地审批、土地执法等一系列具体的管理办法。其目的就是保护好耕地, 保证我国经济平稳、持续性发展。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 因土地纠纷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正影响着稳定与发展的大局。就农村土地管理, 我提出以下粗浅建议。

一、农村土地管理现状

1、农村土地管理出现的问题

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但近年来随着发展的需要, 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在一些地方为发展地方经济, 而使土地使用价值变了味儿, 使得农村土地管理出现了问题。

一是个别村未经国土部门批准, 擅自将集体土地出租或出让用于非农建设, “以租代征”现象普遍存在。同时一些地方出现群众乱占、乱搭、乱建的违法用地行为, 也使得管理出现漏洞, 致使违法用地蔓延。

二是“圈地运动”问题严重, 闲置土地扰乱用地秩序。各级工业园或集中区占用了大量耕地。各级政府为发展地方经济, 学习发达地区先进经验,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每个乡镇都要建立工业集中区, 大的上千亩, 小的几百亩, 受用地指标和地方财力约束, 各类工业区用地不仅面积大, 征地也很不规范, 这样极易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

三是农村集体土地内部用地现状混乱。主要表现在农民建房出现无限制外延现象, 空心村越来越多, 空心面积越来越大;土地转换无人管和不办手续等现象;墓地抢占耕地现象越来越严重。

2、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是现行征地制度、用地补偿制度不合理。征地范围过宽, 补偿标准过低, 使得征用和出让价格上产生了较大的利润空间。因为农用地的价格和建设用地的价格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额, 这一利润空间的分割为土地违法行为的产生提供了土壤。非法圈地、盲目征地及集体土地非法入市等行为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极大地获取这部分利润。

二是领导干部经济发展指导思想不端正。一些基层干部未能正确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耕地的关系, 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盲目圈占土地的短期行为依然存在, 经济发展中存在着急躁冒进情绪。很多土地违法行为往往被冠以“经济发展”、“特事特办”、“绿色通道”的名义受到了不应有的保护。

三是法制观念淡薄, 认识存在偏差。我们并不否认为了公共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需要牺牲部分人或集体的利益, 但国家征用权的滥用和土地所有权的强制转移, 产生了明显的不公平, 政府以低补偿从农民手中征用土地, 又以拍卖出让等形式高价转移给土地开发商。还有一些村民错误地认为农村土地历来就是集体所有, 可以随意处置, 形成了“自家田地自家种, 自家田地自家用”的传统观念。

二、加强农村土地管理的对策和措施

土地是发展农业生产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 是农民安身立命之所在。因此必须完善使用农村土地中的每个环节, 加强队伍建设。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 合理分配税收, 才能使农村土地管理工作趋于正常化、规范化和合法化。

一是加强队伍建设, 提高执行政策的自觉性。土地管理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 规范用地保护耕地是土地系统每个成员神圣职责, 一支拿得出, 打得响的队伍不仅要有较高的业务水平, 还要有较强的责任感。当前必须认真学习土地管理有关法律法规, 提高农村干部的法律意识、政治觉悟和政策水平, 做到令行禁止, 不折不扣, 依法行政, 正确对待和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要坚决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县“五个不准”和“一户一宅”等政策规定, 保证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落实, 积极维护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

二是要加强规划协调, 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耕地的关系。当前国家对土地管理的要求越来越严格, 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因此, 必须切实转变观念, 树立新思路, 真正落实“两保” (保经济、保耕地) , 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 我们面对的社会利益主体更多, 领域更广, 利益关系也更复杂。这就要求我们的发展要更加注重统筹兼顾, 做到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依法按规支持村镇建设, 依法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促进县域协调发展。

三是要加大执法监察力度, 严肃查处违法占地行为。尽快建立土地执法监察巡查制度、联络员制度、批后跟踪监督制度, 结合体制改革, 并建立土地执法监察大队。进一步强化执法力度, 建立与司法、纪检、监察、审计等执法部门的密切合作制度, 发挥监督机制的整体效益。对那些我行我素、顶风作案的单位和个人, 根据《刑法》规定, 严厉打击。大力加强与法院、检察院、公安等部门的配合, 强化土地执法手段。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是经济持续发展的保证, 具有不可再生性。要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实现小康以及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稳定的发展环境, 就必须抓好农村土地管理。抓好农村稳定工作关键在于妥善解决当前农村土地管理存在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 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转化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实际行动。各级政府和执法部门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在发展经济时要金山、银山, 更要绿水青山, 须存一分地留予子孙耕。

农村土地管理 篇2

价格的提升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抑制农民在土地购买上的需求,同时可以提高农民对土地的认识,让他们意识到粮食生产的重要性,使他们更加懂得珍惜土地,合理的利用土地。

从农民的观念和意识上改变他们才是解决土地浪费问题的关键所在。

2. 政府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宏观调控职能

政府应当出台一系列强制性政策措施,例如禁止在亩产高的土地上建造新房,鼓励农民在原有宅基地建造新房;合理规划公路建设,保证在原有居民点有方便的交通,激发农民在原地建造房屋的热情;对工矿企业的占地进行严格的控制,严格控制和治理土地污染等。

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创新研究 篇3

关键词:土地制度;土地流转;产权

一、土地制度变迁回顾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于1950年6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明确规定土地改革是要“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

(一)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阶段

在农业合作化的过程中,首先是建立农业生产互助组,即在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私有和农民家庭分散经营的基础上实行劳动互助,它使农民组织起来,把农民的一部分分散劳动变成了集中劳动。在初级合作社的形式下,农民对土地仍有私有权,土地使用权则转归合作社,由合作社对土地统一经营,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发生了分离。

(二)高级合作社和人民公社化阶段

高级合作社是在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的基础上,实行统一经营、集中劳动和按劳分配。入社农民私有的土地无偿收归合作社集体所有,并取消了土地分红。1958年,中国农村掀起了公社化运动,将其合并升级,建立起规模更大的人民公社,实行土地的公社所有,“一大二公”,“社政合一”,实行高度的集中和高度的平均主义。

(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阶段

1978年11月24日,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签订的土地承包协议,掀开了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新篇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坚持集体土地所有制的前提下,改变了人民公社的集体经营体制,建立起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农村土地制度。

二、贵州省农村土地管理现状

(一)土地利用的基本情况

2007年底,贵州省耕地面积4487.45千公顷,比上年减少416千公顷,其中常用耕地2505.93千公顷,农田水利建设中有效灌溉的面积是779.7千公顷。总人口为3985.0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为3346.09万人,人均常用耕地面积不到0.05公顷,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贵州省耕地不仅面积小,且质量不高,土层较厚、肥力较高、水利条件好的耕地所占比重低。

(二)土地流转现状

一是土地流转的规模逐年扩大。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劳动力转移农户将自己无力耕种的土地通过流转的形式转移出去,这样既可以放心在外打工,也可以获得土地流转的流转收入。二是在贵州省的土地流转形式中,农户利用最多的流转方式还是转包,其中2007年转包就占土地流转总面积的40.52%。出租方式进行流转的土地呈现直线上升趋势,2007年占土地流转总面积的34.46%。互换、转让、入股等流转方式则呈现平缓的变动趋势,其他形式流转的面积是逐渐下降的。三是劳动力转移对土地流转有促进关系。2007年,贵州省的外出劳动力达到570万人,与此同时,全省的土地流转规模也扩大到了历史最高855503亩。

(三)土地投入现状

农民与城镇居民的区别之一在于农民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这也是目前金融危机下,虽然农民的边际消费弹性大于城镇居民,但仍不适合给予大量补贴的重要原因,即农民的收入中有相当部分要用于再生产投入。

2001-2007年贵州省农业生产中各项投入逐年增加,其中,农村固定资产投入由2001年的72.96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99.67亿元,增长173.6%,农村个人固定资产投入也由2001年的58.21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82.32亿元,增长43.13%。每亩耕地农业机械总动力,每亩耕地用电量,每亩耕地化肥施用量等农业生产投入指标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四)土地产出现状

一是土地主要农作物的单产分析。贵州省的主要的农产品的单产都是在逐年增加,除了棉花、甜菜等较为特殊,有下降的趋势,这其中可能有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转移等因素的影响。二是农业产值的分析。从产值上来看,2001-2007年每亩耕地生产的农业增加值从998元增加到1699元,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每亩耕地生产的农业增加值也是递增的,也说明贵州省劳动力生产率在逐年提高。

三、贵州省土地管理制度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土地产权主体不清晰及产权不全。土地作为农民最重要和最主要的财产,由于产权主体不清晰,产权内容不明确,致使农民的土地财产性收入难以确保和增加。因此,要以土地产权清晰为着眼点,增加农民的土地财产性收入。

第二,土地承包经营权缺乏稳定性。农民拥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一种不完整的产权,农民有了土地的收益权、使用权和一定程度的占有权,但土地的处置权并没有真正赋予农民,虽然《农业法》中规定了农地承包权可以在发包方同意的条件下,允许其有偿转让,但在转让过程中的一些具体规定却没有给出,在实际的操作中具有很大的任意性。

第三,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不健全。从贵州省土地的流转规模可以看出,土地的流转数量在纵向的时间上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的,但是横向比较,无论是流转规模还是流转面积比重上都是远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土地流转市场不完善而且土地的流转机制也缺乏一定的创新性,在土地流转市场的发育过程中缺乏激励作用。土地得不到合理的流转,在这个过程中就有可能造成土地的抛荒。

第四,农地的细碎化形成小生产状态。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单个农户的土地经营取代了生产队集体统一经营。一方面,虽然这一制度变迁为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做出了贡献;另一方面,也使得农地划分细碎、使用分散,再次回到了农地的细碎化经营状态,土地不能规模经营,达不到经济效益,制约了农业的发展。

四、对策与建议

第一,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完善和创新。界定农地产权的着力点应放在强化农户自主权上,除了农地规划权、农地农转非权、农地最终所有权及部分收益权外,其余各种权利大都可以交给农户。科学界定产权的根本要求是要在农地的产权关系上做到 “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即在农地财产权利的划分上要“归属清晰”、在财产权利运用过程中要“权责明确”、在维护产权关系上要“保护严格”、在财产权利配置上要“流转顺畅”。

第二,农户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的完善和创新。一是要着力扩大家庭经营规模,以适应现代农业的规模化经营要求。二是要促进农户联产与集约经营的有机融合,以提高农业经营效益。三是要促进家庭经营和统一经营双向互促互动,以保障农业生产经营制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第三,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的完善和创新。一是土地流转必须在土地延包30年不变政策前提下进行,对有些地方搞三五年就调整或打乱重新分配的做法要纠正,以保持家庭承包经营制度长期稳定。二是土地流转必须坚持“依法、自愿、有偿、规范”的原则,不能刮风、不能下指标、不能强制推行,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一切围绕农民发展,一切为了农民增收。三是要坚持土地流转主体是农民。当前,农业生产效益比较低下,农民增收困难,各地在引导农村土地流转中,一定要将流转收益归农户所有,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从中截留、扣缴收益,不许与民争利,确保农村社会稳定。四是土地流转要规范操作与管理,各级农村经营管理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积极做好土地流转合同的签订,即使办理合同变更、解除、签证工作,积极妥善调解和处理土地流转纠纷,促进土地流转规范化发展。

第四,加强农村土地管理制度配套制度的建设。一是要强化法制化建设,制定详尽的市场规则,以规范各类经济主体的行为,保护其合法权益。二是要积极开展土地评定和评估工作,为政府加强土地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三是要积极培育市场化的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四是要加强合同纠纷的调节工作,维护土地所有者、承包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五是要积极建立土地流转的交易信息网络。六是要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将农村的社会保障由依靠承包土地转变为依靠社会保障制度。七是要加速农业的产业化进程和农村城市化过程,有序转移农村劳动力。

参考文献:

1.刘学侠.土地股份制: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J].农业经济问题,2007(7).

2.杨守玉.“三农”视角下的土地流转制度创新[J].农业经济问题,2009(2).

3.戴岳明.中国土地制度变迁概说[J].谈天说地,2010(7).

4.扈映.经济发展与农村土地制度创新——浙江省嘉兴市“两分两换”实验的观察与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10(2).

*本文受贵州大学喀斯特地区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项目资助;贵州大学西南山地生态经济发展研究中心2010年规划项目资助;贵州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资助。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管理学院)

农村土地管理 篇4

一、土地整治在现有农村土地管理中面临的问题

(一) 土地登记多头管理, 土地确权进程缓慢

现行的登记制度分散且不完善, 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等从属于国土、农业、林业等不同的部门登记。土地在流转程序、流转手段、流转档案管理等方面缺乏统一规定。土地整治过程中土地产权的空间布局将发生一定的变化, 但在大多数农村地区还尚未完全确权登记, 农村未在册、未承包的土地大量存在, 不利于土地整治中土地承包经营权分配和宅基地使用权的重新调整。

(二) 土地流转市场有待建设, 土地流转价格体系不完整

通过土地整治, 农地的规模化经营、村庄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促进了农地承包经营权及农村建设用地的大范围流转, 但目前并未建立土地流转水平较高、规范化的农村土地市场。首先, 没有明确的市场主体和客体, 市场准入资格模糊不清。农村土地流转以政府管理为主, 农民无法成为流转的主体。由于受到政策法规的限制, 土地流转局限在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流转, 城市进入障碍较多。其次, 土地流转程序不规范, 土地流转规模较小。相当一部分农民流转土地没有遵循一定的程序和履行必要的手续, 土地流转任意性较大。农民对于土地权利交易的信息较为闭塞, 土地流转较为分散, 难以集中形成规模。再次, 未建立起完善的土地流转价格体系, 缺乏必要的交易中介机构。由于土地承包权的商品性不明确, 缺乏历史价格, 同时由于我国农地集体所有, 不能借鉴国外土地价格, 所以造成土地流转价格比较低, 流转得不到较高的收入。

(三) 收益分配不尽合理, 缺乏配套的社会保障体系

土地整治所获得的剩余收益分配往往是政府通过农村基层社会的政治运转带来利益分配机制的倒置。由政府主导的宅基地置换中, 地方政府、农户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是地方政府占用农民宅基地、获取大量城市和工业建设用地, 赚取巨额土地出让收益的过程。农民被上楼或放弃宅基地到城镇生活, 无形中增加了农民的生活成本, 同时城乡户籍制度的分割阻碍了农民对城市就业机会和保障福利的享有。对于农地整理的规模化经营而言, 无法保障转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民从土地之外获得稳定的收入, 能应对诸如年老、生病、失业、贫困等风险。

(四) 程序上政府主导为主, 公众参与不足

首先, 表现在项目的申报和审批上, 土地整治作为一项惠民工程, 理应首先让农民了解认识并积极主动的争取项目, 但实际上主要由地方政府申报项目, 决定实施范围。其次, 在土地整治的规划上, 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在制度设计上应是参与规划主体间不断协商的过程, 但是以政府意志和规划专家思想为主导整治规划往往忽略了公众参与的必要性, 公众参与土地整治规划信息不畅、参与环节少, 从而出现规划的设计和农民的生活实际脱节的现象。再次, 在工程施工上, 主要有专业监理人员和国土部门的质检人员, 而直接利益相关者农民, 却没有最终表决权, 造成工程随意性较大、后期维护无人管理的现象。

二、农村土地管理改革的建议

(一) 规范农村土地权属管理, 推进农村确权登记进程

1、调解土地权属纠纷, 尽快明晰产权。

为促进农村稳定, 权属纠纷的解决首先以调解为主。由当事人双方自行和解、第三人或者村委会主持调解。加强村委会、村民小组调解组织建设, 必要时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 确保权属调整的规范性和公平性。调解无法处理的提请乡镇土地管理部门解决, 经反复调解仍未向仲裁组织机构申请仲裁, 由县农业、林业、司法、国土、信访等部门成立农村土地权属纠纷仲裁组织机构, 在乡镇处理意见的基础上依法裁定。土地纠纷当事人也可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为防止土地纠纷的再发生, 各级权属纠纷调解组织需制定相应的工作预案, 发生权属纠纷的当时人在纠纷处理后及时登记, 签署权属调解协议。

2、统一土地登记机构, 土地权属登记规范化。

各县村需建立专门的登记机构或由土地管理部门负责, 对土地整治项目区耕地、园地、林地等的土地所有权、使用权、承包经营权等进行统一登记, 统一接受农村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的申报受理工作, 在登记过程中要求复核进行登记的土地使用权的地块大小、四至、利用情况及土地权属等情况, 加强对土地产权登记中的登记收件、勘测绘图、申报资料初审等环节的管理, 同时建立土地登记档案信息管理, 逐步形成土地权属查询资源数据库, 提高土地登记的公示效力。土地权属调整的过程中按照规划进行及时的确权、登记和颁证, 重新签订承包合同, 并及时注销原有宅基地使用权证和房屋所有权证。

(二) 培育农村土地流转市场, 完善土地价格形成机制

1、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市场, 确定市场准入范围。

首先由土地整治规划确定具有流转资格的农户提出流转申请, 县乡人民政府或土地管理部门办理流转审批, 制定并公布流转缴纳有关税费明细, 流转双方必须签订协议或合同明确权利义务、办理产权登记, 由县人民政府发放土地使用权证书等。对于农村土地使用权市场准入资格的确定, 以不改变土地整治规划确定的土地用途为依据, 以产权明晰并办理登记手续为前提, 允许各种组织、企业和个人通过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 从事农业规模经营;允许各种金融资本、工商资本和民间资本参与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但对土地交易的需求方特别是非直接服务于农业的企业在交易规模、经营投入等方面设置限制。

2、建立土地流转中介组织, 制定农村土地流转参考价格。

农村土地市场化流转离不开中介组织, 建立规范有序的中介组织有利于市场型土地流转模式的培育和发展。一是建立土地流转的交易组织机构。必须建立起统一的信息服务网络, 无论是社会机构还是政府相关机构成立的中介组织, 其交易信息须输入到一站式的信息服务平台进行管理, 以免土地交易的重复。二是建立土地价值评估机构。从市到县建立一套农村土地地价评估体系, 对土地权益进行合理估价, 定期公布农村土地流转的参考价格, 为集体农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入市提供符合法律法规的流转价格。三是建立农村土地融资机构。土地的集中经营和建设用地复垦需要大量的资金, 农民作为低收入者难以从金融市场获得贷款, 需要加大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抵押贷款力度, 允许农民将宅基地或宅基地复垦后的指标作为抵押物, 确保在土地流转中具有足够的资金来源。

(三) 建立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 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1、推进市场化的配置方式, 合理使用政府土地收益金。

土地整治中对于宅基地复垦后的建设用地指标所有权可以赋予农民, 农民享有排他性的收益物权, 可以将指标在农村土地市场上进行交易, 政府作为指标交易的辅助管理者, 对交易双方进行审核、对指标进行验收, 由政府单位收取相应的交易税费, 并公布收取费用的标准。同时为促进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及农业的发展, 在明确指标交易的收益后, 按一定的比例建立农民土地收益基金, 主要用于耕地质量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失地农民自身的社会保障。各级政府审计机关对土地收益分配的监督、检查, 并定期向社会公布政府土地收益金的收入支出明细, 保证政府资金专款专用。

2、土地流转参与社会保障, 拓宽失地农民就业渠道。

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社会保障资金的来源, 在土地整治过程中可以利用土地流转的价值收益为农村社会保障建设积累资金。对于将一定期限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以入股的形式加入到农业生产公司、农业合作社等组织的农民, 由这些组织拿出一部分经营收益充实到农民个人养老金账户;对于放弃土地耕作权的农民, 由村集体向承包方收取租金, 土地租金除用于农民基本的生活补贴以外剩余部分注入农村社会保障资金。对于农村建设用地的流转主要利用地方财政土地收益作为缴纳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费用, 或为农民工加入城镇社会保险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

除了建立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外, 还需增强失地农民的谋生能力, 使他们逐渐向二、三产业转移, 才能实现土地的有效流转。通过建立就业培训、教育培训和再就业创新机制, 提高农民的就业技能, 同时成立创业服务中心机构及就业信息服务网络, 拓宽农民的就业渠道, 保障农民充分就业。

(四) 建立公众参与制度, 扩大群众参与范围

1、确保群众有充分的知情权, 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

政府官员不能只将公众参与作为获得政府“合法性”的手段而走形式主义, 而是要走出“公众参与与提高政府行政绩效、减少管理成本相对立”的误区, 把公众参与视为政府职能部门的一种责任和义务。政府职能部门应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广播、政务公示栏等各种宣传途径和信息公开渠道, 使群众充分认识土地整治, 从申报、立项、实施、验收各阶段准备做什么、如何做, 保障农民有充分的知情权。要使群众充分参与到土地整治上来, 让项目所在地群众全程参与、全面谋划, 必须提高公众参与意识变政府倡导下的参与为公众的自觉行动。

2、健全公众参与的程序性制度、建立公众参与的法律保障。

在土地整治程序的各个阶段设置公众参与的环节, 建立公众参与的公示制度、听证制度、政府回应制度。为确保公众对政府决策信息掌握的全面性、利益表达的有效性, 可以成立公众参与组织, 通过组织性参与克服个体参与表达无力的缺陷和不足;通过开展民意调查、建立公众参与网络信息传递平台, 拓宽公众参与的渠道。制度的有效实施必须要有法律的保障, 应在土地管理法、国土资源听证规定、城乡规划法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 对公众参与的程序、权力和方式等制订详细规定, 进一步完善公众参与的相关立法, 为公众参与提供具体、可操作的程序性规定。

三、结束语

土地整治应该在明晰农村土地产权、规范土地流转、合理进行收益分配的基础上合理有序地推进, 时时以农民权益为重, 发挥富有创意、创见、创新、创造精神的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土地整治中除本文所提到的问题外, 还面临着农村耕地保护、宅基地管理、土地征收、土地开发等土地管理问题, 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总结, 不断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法律的建设, 才能有效地带动农村的发展。

摘要:农村土地整治近年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 文章针对在土地整治现有的农村土地管理中所面临的土地产权不清晰、土地流转市场不规范、土地收益分配不合理、公众参与不足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土地整治,农村土地管理,建议

参考文献

[1]、鲍文, 陈国阶.破解四川省富顺县农村土地流转难题[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8 (6) .

[2]、伍振军, 张云华, 孔祥智.宅基地置换增值收益分配——基于J市的案例研究[J].江汉论坛, 2009 (9) .

[3]、朱启臻, 杨汇泉, 朱健楠.“空心村”整治规划中的公众参与[J].理论探索, 2010 (4) .

农村土地管理调研报告 篇5

(一)农民要地的背后是农村土地流转服务滞后

农村土地流转无序、失范现象。一方面有农民自身草率了事,缺乏法律意识。村委会、乡镇越俎代疱替农民签约;另一方面则是缺乏为农民土地承包服务的中介机构。《农村土地承包法》第十条规定“国家保护承包方依法、自愿、有偿地进行土地承包权流转”。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相关条文也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村集体或村委会管理、经营,可由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承包经营”。村委会将弃耕田、农村死亡五保户承包田收回向人多地少户发包,或成片“反租倒包”给企业、种田大户时,无论是出于“好心”,还是为增加集体收入等因素。但土地流转中须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事实上,倘若有个能站在农民立场,以同一个声音为农民服务的土地流转服务中介机构。这样势必公正、公平地维护了广大农民的合法利益。

(二)土地产权不明晰

突破农村土地整治项目管理难点 篇6

当前,社会各界对农村土地整治项目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项目实施管理的要求越来越严,基层管理工作者普遍反映工作难度大、有些难点问题处理比较棘手。笔者从实际管理工作出发,分析农村土地整治项目进度、质量等管理难点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对基层管理的实际工作有所借鉴。

农村土地整治项目施工阶段应重点抓好“三控”——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投资控制,“两管”——合同管理、设计变更管理,“一协调”——协调管理。

优化实施管理程序,提高项目施工效率

当前项目实施中基层工作人员普遍感到压力较大的是项目进度更不上,有些项目到次年年底仍然完成不了验收报备,导致在年终有关考核中被“一票否决”。实际工作中可以通过优化实施管理程序,科学组织,确保在年中完成项目现场施工。

首先,及时进行项目招投标。项目一般在实施的前一年度就进行了立项,年初完成测量和设计。最终设计方案一般于每年3-6月份审查后确定。项目设计方案确定后,财政厅和国土资源厅将会下达项目建设任务和预算。由于行政程序的需要,项目建设任务和预算下达需要一定时间。各建设单位应在项目设计方案评审通过后抓住有利时机提前做好几项工作:一是确定好项目招投标代理机构和项目监理单位;二是及时划分标段,做好招投标准备工作;三是编制招投标方案并按程序进行审批。

部分项目由于建设任务和预算文件下达时间滞后,不利于项目及时进行招投标,湖南省土地综合整治局一般在项目预算财政评审结论确定后下达实施准备的通知。各地可根据实施准备通知、项目立项文件、预拨资金文件等为依据开展招投标等工作,财政预算下达通常只有时间延后而不会有大的变化。

招投标工作一般应于每年7月份开始进行,在9月底前完成施工合同签订。

其次,科学组织施工单位进场施工。有些施工单位中标后以多种借口拖延签订合同和进场施工,部分施工单位甚至拖延时间以期进行非法转包和分包。建议各地在招标文件中明确中标公示期满10个工作日内施工单位必须签订合同;如无影响施工的客观因素,施工单位在签订合同15个工作日内必须进场施工。违反上述规定建设单位有权取消施工单位中标资格。

抓住有利时间在秋收后进场施工,可以避开不利气候因素影响。鼓励施工单位抓住有利天气,多上机械设备和人员,尽早完成施工任务,可以有效节约施工单位建设成本、减少监管工作量、保证工程质量。原则上施工单位应于每年10月份进场施工,在春节前完成所有水下工程,工程进度达到总体进度的80%。

有些项目施工过程中因为变更的原因,导致施工一拖再拖,严重影响项目进度。其主要原因是对变更没有提前预判,导致边建设边变更。项目建设单位应在开工后一周内组织监理单位、施工单位、标段涉及村组负责人和群众代表依据设计文件在实地进行放线,让各利益相关方对项目建设有直观的认知。放线后及时收集各方意见,如是合理的变更要求,应由村组和群众以书面形式确定后及时组织编制方案集中上报审批机关进行审批。90%的变更量可以通过该方式在进场后一个月内完成审批程序,基本可以确保施工进程不因变更而停顿。

严格质量要求,严守质量红线

土地整治项目由于点多面广,质量控制范围广,容易出现管理不到位的环节和部位。近年湖南省土地整治项目因为质量问题被投诉和新闻媒体曝光的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国土部门的形象和土地整治事业的健康发展。纵观暴露出的工程质量问题,无非是出在“偷工减料”上,大多数是因为采用不合格原材料,减少材料使用量,降低建设规格,不按规定工序进行施工等原因造成。应进一步确定质量标准的刚性,多措并举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明确质量标准。万事开头难,开工初始就必须确立严格的质量标准,对一些质量隐患的苗头要坚决制止,不合格的坚决拆除重做。由于参建人员通常对质量要求没有具体的认识,建议开工开始对所有工程类型都按质量要求设定示范工程,组织所有人员以示范工程为标准熟悉质量要求,达不到示范工程质量水准的工程为质量不合格工程。

强化监理的质量管理责任。监理人员和监理单位对工程质量负首要责任。国土资源系统监管人员要通过监理来控制施工质量,项目监管人员有权对监理工作和监理人员进行监管,督促有关人员把好质量关。对巡查过程中发现的质量问题,要及时追究监理人员责任。

杜绝采用不合格原材料。原材料质量问题主要有预制构件的强度和厚度达不到设计要求,水泥标号低于设计要求,河砂含泥量超标,块石强度和粒径不符要求,以机械碎石(粉)代替河砂,砂浆水泥配比低于设计值等。施工中应限制和禁止质量控制难、以往项目中问题暴露多的原材料,不得使用U型槽、水泥空心砖、粒径小于5毫米的机械碎石粉、质量不合格的预制混凝土砖等建筑材料。重点监管施工单位以次充好、偷梁换柱等行为,建筑材料进场应当按照有关标准、规范进行检验。重点加强对预制件(砖)强度和尺寸(厚度)、水泥标号、河砂粒径和含泥量、钢材、块石粒径和结构强度等进行质量控制。

严格按工序进行施工。当前项目质量暴露问题较多的有:湘北环湖区域预制构件安装基础没有按规定夯实,导致预制块脱落;湘中南区域浆砌石工程未按工序满浆满灌,采用干砌或灌浆不满,导致墙体容易垮塌和漏水;现浇底板没有夯实、没有达到设计厚度导致穿孔或漏水;现浇渠壁震捣不够形成蜂窝麻面导致漏水。各地应严格按工序和质量标准进行质量管理,质量合格后才允许进入下一工序施工。

主动接受群众质量监督。各地应在每个标段的显要位置公布质量投诉途径和方式,主动接受项目区群众对质量的监督,便于监管方及时发现并处理相关质量问题,化解质量方面的矛盾隐患。

其他难点问题处理

在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实施过程中,还有可能遇到一些难点问题,需要基层工作人员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处理。

施工环境协调。土地整治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时常发生阻工等行为,各地要分析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各地要争取县区、乡镇政府的积极支持,将当年度施工环境列入有关政府考核范畴。协调有关部门及时依法依规处理无理阻工、强揽工程、强卖材料、不准通行、偷盗材料等行为。对于个别问题特别严重且乡镇、村组协调力量无法处理,导致施工无法进行的村组,可在项目区进行公告,依程序申请进行重大变更,将该区域内的工程取消变更至别的村组。

在土地整治项目实施阶段有可能会突现一些应急事件,比如突发伤亡安全事故、工地打架斗殴、群体性上访与阻工、媒体曝光。在处理此类事件时,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重视信息上报与核实。应急事件发生后要及时上报准确信息和向社会公开信息。发现问题要及时上报,便于有关部门协调处理相关事宜。不要顾忌追究责任瞒报或自行处理,错失危机处理时机,造成负面影响进一步扩大。

合法处理危机。要善于分析危机后面深层次的原因,为上级领导决策提供准确的参考信息。处理手段一定要合法合理。不要一味息事宁人,采取不合理手段,为事件向更坏的方向发展留下隐患。

配合媒体报道。积极主动接受媒体公正的监督,对于一些误解或以点代面的质疑,要从专业的角度向媒体解释事情,不要置之不理,让媒体报道偏离客观事实。媒体采访时可全程录音和录像,对一些借曝光为名进行敲诈或有偿新闻的行为应明确拒绝,保留有关证据,及时向宣传主管行政部门报告。

论农村土地管理现状 篇7

一、“悖论”的现状

土地耕地管理及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规定, 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 充分利用现有建设用地, 不占或者尽量少占农用地。占用耕地与开发复垦耕地相平衡, 即按照“占多少, 垦多少”的原则, 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甚至可以灵活变通, 没有条件开垦的还可以异地“买指标”, 缴纳耕地开垦费, 专款用于开垦新的耕地。

如果真正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实行保护土地耕地, 特别是能够按规定耕地占用与开发复垦耕地相平衡, “占多少, 垦多少”, 那么我国的耕地是不会大幅度减少的 (除退耕还林还草部分外) 。

但是, 与现实对比鲜明的是一组组令我们触目惊心来的数字:从1979年到1997年, 国家从农村征收了2亿7千万亩土地, 用于城区扩容、修路、建工厂和开发区建设。包括退耕还林 (草) 、农业结构调整和灾毁减少内, 全国耕地面积1999年净减少650多万亩;2000年净减少近1900多万亩;2002年, 这个数字已经变成2500多万亩;2003年更高达3800万亩;到2003年底, 全国现有耕地面积比1997年全国农业普查时 (1996年底的数据) 减少了1亿亩。2004年耕地面积再度净减少1400多万亩;2005年度净减少540万亩。现在, 全国耕地面积只剩18.31亿亩, 人均耕地还达不到1.5亩, 离“十一五”规划确定的未来5年耕地保有量18亿亩的约束性指标仅剩3100万亩。

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 从2000年到2005年六年来, 我国耕地净减少面积达一亿一千多万亩 (其中包括1550万亩是非农建设占用耕地, 这是难以置信的, 大家看看现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平原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现状可知事实) , 这与“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及“占多少, 垦多少”的原则形成巨大的反差。

二、“悖论”形成的原因

1、财说体制和政绩考核制度的问题

1994年我国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 从财政包干体制变为分税制, 地方财权上移, 地方政府越往下所掌握的财源越少, 事权则层层下放, 负担越重, 财政压力越来越大, 更有众多的考核指标, 就是所谓的“中央请客, 地方买单”之说。例如在2004年, 中央的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54.9%, 但教育事业费中央财政支出219.64亿元, 而地方财政支出3146.30亿元, 是中央的14倍多;社会保障补助支出是中央的近7倍;支农支出是中央的10倍。

对于乡镇一级政府, 掌控的财源最少, 但直接面对和承担经济与社会管理事权的庞大人员。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 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中央只负担2%, 省地两级负担11%, 县级负担9%, 78%的经费要由乡镇这一级来负担, 最后实际上就是由占大多数的农民负担。2004年,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至少在10000亿元以上, 其中, 地方基层政府 (乡镇政府) 负债总额在2200亿元左右, 乡镇平均负债400万元。地方政府债务还在以每年200亿元的速度递增。很多地方政府特别是欠发达地区乡镇政府成为“吃饭财政”, 甚至连公务员和教师工资的依时发出也成问题, 也是乱收费、乱收费, 加重农民负担的主要原因。

扩大财源途径之一是增值税25%分享部分, 必然激发地方政府加大招商引资、加大投资上项目, 加速经济发展、片面追求GDP增长以增加财政收入的冲动。途径之二是扩大地方可独享的收入来源, 如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等, 这些大部分与土地有关, 导致在连续的工业化城市化、“经营城市”的口号下, 大量征用集体土地, 不断扩张城市规模, 发展城市建筑业和房地产业, 以土地生财。一些地方政府的土地收入占财政收入的70%, 从此可见一斑。

2、法律法规赋予政府的征地权和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权。

“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 可以依法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这里有两个关键词:“国家”和“公共利益”。如开发商建商品房或投资者建工厂需要集体所有的土地, 找地方政府征用土地, 那么, 开发商或投资者和地方政府, 是否就可以代表了“国家”?是否就代表了“公共利益”?这些均没有明确的界定。

这就是有一系列法律法规及政策所设计的“征地、补偿、批租”制度, 明显使农村和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处于被动局面, 是绝对不完整的所有权, 不能有效保护农村和农民的利益, 也为政府滥用“公众利益”之名而损害农民利益在法理上大开方便之门。

3、农村集体所有土地的所有权不完整。

虽然宪法和法律规定集体土地归集体所有, 但集体所有土地的所有权权限还小于国有土地的使用权限范围, 既本人所说的“所有权小于使用权”, 因为国有土地使用权者还可以将使用权抵押、出租、转让, 而集体所有土地所有者却没有这种权限。对于商业性质开发而征用集体所有的土地, 所有者并不能作为转让所有权“价格”的谈判主体, 必须要由政府来“代理”。

三、有关认识

浅谈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土地管理 篇8

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土地管理联系密切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 村容整洁是基本要求。开展村容村貌的综合整治, 强调新村建设和村庄整治, 建设规划新农村, 改善农村环境卫生, 能够顺应农民群众的需求和愿望。因此, 加大农村环境的建设和治理力度,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下的迫切要求。

土地资源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起着最为基础的保障作用。加强农村的土地整治工作, 有利于村容村貌的改善, 而转变土地利用方式, 提高耕地质量, 对农业生产的提高和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能够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进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因此, 应该大力加强农村土地管理, 进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2 农村土地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足

我国农村土地的管理虽然已经逐渐向规范化、法制化迈进, 但是, 在实际对于农村土地的利用和管理上, 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第一, 大多数农村土地规划不能按照有效可行的办法实施, 土地规划比较盲目无序。虽然国家对土地规划出台了一些管理办法, 但是, 对于大多数农村来讲, 大都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随意规划,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容村貌的整治, 不利于农村整体规划的实施。

第二, 由于过分追求经济利益, 导致耕地面积大为缩减。党中央对国家耕地的保护十分重视。但是, 一些农民由于只看到了眼前的经济利益, 而忽视了长远的发展, 将耕地农田发展成鱼塘, 破坏了原有的土地资源。还有的农民将耕地闲置, 影响了耕地的有效利用。

第三, 农村的宅地规划不到位。随着大批新房的建造, 老房的遗留问题越来越突出。许多老房已经不能居住, 但其仍占有较大的土地面积, 房与房之间留的空隙过大, 不能被充分利用。

第四, 在农村土地的管理上也存在一些问题。许多农民对土地的征地程序不知情, 管理者未能准确认真地告知农民, 使得农民在土地利用问题上十分被动, 损害了农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第五, 农民对于地质灾害的认识不够。不能有效地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 如过度垦荒造成的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 未从思想上予以重视。

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加强农村土地管理的措施

由于在农村的土地管理中存在许多问题, 为了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必须重点加强对农村土地的管理。

第一, 完善农村的土地规划, 避免管理的盲目无序状态。制定切实可行的土地规划办法和土地利用规则, 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使用率。将闲置用地集中利用起来, 充分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掌握农村的用地情况, 充分听取和采纳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做到整体有序地规划利用土地资源。制订年度土地利用计划和村容整改计划, 立足现有的土地资源, 对于闲置的房屋或者未经被用的闲置土地进行合理规划, 在征得农民本人同意的前提下进行拆除或改建, 并在符合年度总体用地计划的前提下, 引进一些工程项目, 增加农民的收入。

第二, 对于耕地的不合理利用严加控制。耕地的保护对于提高粮食产量, 保障农业生产, 增加国民收入具有重大的意义, 因此应该大力保护耕地农田, 严格规范政府对土地使用的规划和审批管理, 严格限制盲目圈地划地, 违规挖建鱼塘等破坏耕地的行为。提倡复垦为耕地, 严禁以整治为名, 扩大城镇建设用地规模, 合理确定各项非农业建设用地的规模和布局, 严格审批建设用地程序, 以保证耕地的总体面积掌控在一定范围之内, 提高土地利用率。

第三, 逐渐规范和完善土地的管理。国家启用大量的资金用于对基本农田、主要的粮食生产区和重点土地整理等重大的工程, 鼓励农作物的种植和农田的保护, 充分利用村中的边角空地, 增加有效的土地资源, 推进农村土地的综合整改。

第四, 加强农村土地的管理。严格控制征地数量和范围, 完善征地程序, 规范土地征用行为, 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认真落实群众的知情权与参与权, 公开透明地进行对土地的管理和规划, 并接受群众的监督。严格落实征用地补偿费用, 确保及时到位。严格执行政府统一征地制度和征地费用标准, 如果不能有效保证被征地农民的生活水平, 应该不予报批用地, 确保被征地农民依法获得合理的补偿和安置, 从而做到切实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第五, 预防地质灾害。地质灾害对土地的破坏是极为严重的, 要加快对开矿的整顿工作, 确保科学合理开矿, 保护植被和自然生态环境。加强对地质灾害知识的普及和教育, 使群众增强科学意识, 合理用地。完善地质灾害的检测体系,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效的地质服务。

总之, 加强农村土地管理, 能够促使农民增收、农业增产, 能够切实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摘要:农村的土地管理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间联系密切。本文从二者之间的联系出发, 针对农村土地管理过程中所存在问题, 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措施, 以期对新农村的建设起到推动作用。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土地,管理

参考文献

[1]张慧芳.从系统工程的角度探讨我国的土地征用问题[J].经济问题, 2004 (3) :56-58.

[2]周镕基, 程强然, 陈伟.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4 (2) :23-25.

[3]孙晓婷, 陶宇.当前土地征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理论界, 2005 (8) :208.

农村土地管理 篇9

1 农村土地管理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新农村建设成了农村建设层面及发展层面的1个指标, 依照相应规定, 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给予了奋斗目标, 因此, 我国将农业层面的生产及合作社的建设当作建设核心, 以此实施了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20世纪末期, 我国首先提出小康社会的建设观, 对于小康社会建设观中, 新农村建设内容则是其中1个首要内容, 新农村建设观也不断获得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的高度关注。

2 农村土地管理中的问题

2.1 农村土地管理在工作中产生的欠缺内容

对于我国乡镇级的土地运用而言, 虽然也通过政府的整体规划对农村土地管理运用的规划方案进行设计, 可是, 在大多数的农村土地管理内并没有获得详细、专业的落实, 大部分是通过农民自动组建规划并执行, 欠缺可靠性及科学性, 从而令农村土地管理产生欠缺部分。

2.2 落实困难的基本田及耕地保护措施

我国政府十分关注农村基本田及耕地保护工作, 可是在真正执行当中, 却通常无法获得真正落实, 令农村土地管理的作用无法发挥。所以, 农村产生了许多例如劳动力流失, 农田流失严重的状况, 还产生了为了眼前利益, 而进行有违耕地保护基本国策的违法事件[1]。

2.3 农村灾害防治工作相对落后

我国大部分农村村民都较欠缺防灾意识, 对于地质灾害、环境保护和治理层面的意识还处在十分浅显的状态, 它的具体工作方式相对落后。而在国家和政府层面而言, 我国的相应部门还没有完成地质灾害测防体系的创建及完善, 这就令新农村建设在制度、技术等层面无法获得有力支撑。

2.4 农村土地转用及征收管理层面的问题

农村征地程序太过简单, 缺乏对征地过程的告知、确认及听证程序, 不具备规范性。没有依照国家和政府批准而执行公布实施的征地年产值标准等规定, 对村民执行征地补偿标准等层面的公开解释。在征地中, 没有对农民的征地参与权、知情权等执行良好的维护, 监督体系不够完善。

3 新农村土地管理意见

3.1 坚持杜绝耕地产生违法现象

我国农村土地面积较大, 而土地大多数都用在农业种植, 所以, 关于农村耕地管理工作已经变成农村土地管理工作当中的重点, 只需将农村耕地管理做好, 才可以更加良好的加快我国农业生产建设工作的实施, 进而真正加快我国农村经济发展, 提升农村务农人员收入, 这也成为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对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土地管理工作而言, 需要各级政府提高当地土地审核需求, 不可轻易审批农村耕地的工业圈地申请, 有些区域还将耕地改成池塘, 此类土地使用形式并不被批准[2]。

由于当前农村工业化建设进程的提高, 在许多农村地区都申请工业用地, 政府部门对这类土地审核工作也需提高, 对土地的应用目的、申请审核布局等均需要执行细致的审查, 提高政府对农村土地的管理能力, 保障土地不会超脱政府的管理能力。对农村工业产业建设而言, 需要企业严格依照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法律标准, 严格依照政府土地管理政策执行土地使用及管理权, 产生违规现象应立即收回。

3.2 提高农村宅基地管理

农村土地中应用类型里占面积过大的还包括农村宅基地, 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需要政府提高农村宅基地管理工作, 透过集中管理形式对农村宅基地审批工作执行管理, 不可存在1户人家申请多个宅基地现象, 确保人均占有宅基地面积的平等性及平衡性, 不可产生超标占据宅基地现象。

3.3 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完善

农村土地管理工作不仅要通过政府部门执行工作, 还需要各级政府通过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发展现状对农村土地管理制度进行完善, 透过强化农村土地使用现状进行调查来保障政府, 及时掌控农村土地使用情况, 以保证政府工作可以真正处于保护农民利益的方向进行, 发现具有危害农村人口土地权益的情况应当严格办理, 并通过对农村人口形成的影响建立专门资金补偿制度。

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并非一蹴而就, 对于农村土地管理问题而言, 应当尽快给予解决, 并不断完善农村土地管理, 保障农民利益, 进而改变农村生活水平, 土地资源成为社会群众发展及生存的保障, 所以, 解决土地问题可以提升农民生活水平及生活品质, 提升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

摘要:我国属于农业大国, 所以, 农村问题、农业问题、农民问题在我国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发展方面具有较大的影响。当前, 农村方面正在执行大量建设, 新农村建设也变成了农村经济发展过程里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土地管理

参考文献

[1]隆毅.浅谈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土地管理[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1 (23) :46.

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创新研究 篇10

新中国成立后, 中央人民政府于1950年6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明确规定土地改革是要“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

(一)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阶段

在农业合作化的过程中, 首先是建立农业生产互助组, 即在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私有和农民家庭分散经营的基础上实行劳动互助, 它使农民组织起来, 把农民的一部分分散劳动变成了集中劳动。在初级合作社的形式下, 农民对土地仍有私有权, 土地使用权则转归合作社, 由合作社对土地统一经营, 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发生了分离。

(二) 高级合作社和人民公社化阶段

高级合作社是在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的基础上, 实行统一经营、集中劳动和按劳分配。入社农民私有的土地无偿收归合作社集体所有, 并取消了土地分红。1958年, 中国农村掀起了公社化运动, 将其合并升级, 建立起规模更大的人民公社, 实行土地的公社所有, “一大二公”, “社政合一”, 实行高度的集中和高度的平均主义。

(三)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阶段

1978年11月24日, 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签订的土地承包协议, 掀开了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新篇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坚持集体土地所有制的前提下, 改变了人民公社的集体经营体制, 建立起土地集体所有, 家庭承包经营, 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农村土地制度。

二、贵州省农村土地管理现状

(一) 土地利用的基本情况

2007年底, 贵州省耕地面积4487.45千公顷, 比上年减少416千公顷, 其中常用耕地2505.93千公顷, 农田水利建设中有效灌溉的面积是779.7千公顷。总人口为3985.04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为3346.09万人, 人均常用耕地面积不到0.05公顷, 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贵州省耕地不仅面积小, 且质量不高, 土层较厚、肥力较高、水利条件好的耕地所占比重低。

(二) 土地流转现状

一是土地流转的规模逐年扩大。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劳动力转移农户将自己无力耕种的土地通过流转的形式转移出去, 这样既可以放心在外打工, 也可以获得土地流转的流转收入。二是在贵州省的土地流转形式中, 农户利用最多的流转方式还是转包, 其中2007年转包就占土地流转总面积的40.52%。出租方式进行流转的土地呈现直线上升趋势, 2007年占土地流转总面积的34.46%。互换、转让、入股等流转方式则呈现平缓的变动趋势, 其他形式流转的面积是逐渐下降的。三是劳动力转移对土地流转有促进关系。2007年, 贵州省的外出劳动力达到570万人, 与此同时, 全省的土地流转规模也扩大到了历史最高855503亩。

(三) 土地投入现状

农民与城镇居民的区别之一在于农民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 这也是目前金融危机下, 虽然农民的边际消费弹性大于城镇居民, 但仍不适合给予大量补贴的重要原因, 即农民的收入中有相当部分要用于再生产投入。

2001-2007年贵州省农业生产中各项投入逐年增加, 其中, 农村固定资产投入由2001年的72.96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99.67亿元, 增长173.6%, 农村个人固定资产投入也由2001年的58.21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82.32亿元, 增长43.13%。每亩耕地农业机械总动力, 每亩耕地用电量, 每亩耕地化肥施用量等农业生产投入指标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四) 土地产出现状

一是土地主要农作物的单产分析。贵州省的主要的农产品的单产都是在逐年增加, 除了棉花、甜菜等较为特殊, 有下降的趋势, 这其中可能有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转移等因素的影响。二是农业产值的分析。从产值上来看, 2001-2007年每亩耕地生产的农业增加值从998元增加到1699元,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 每亩耕地生产的农业增加值也是递增的, 也说明贵州省劳动力生产率在逐年提高。

三、贵州省土地管理制度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 土地产权主体不清晰及产权不全。土地作为农民最重要和最主要的财产, 由于产权主体不清晰, 产权内容不明确, 致使农民的土地财产性收入难以确保和增加。因此, 要以土地产权清晰为着眼点, 增加农民的土地财产性收入。

第二, 土地承包经营权缺乏稳定性。农民拥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一种不完整的产权, 农民有了土地的收益权、使用权和一定程度的占有权, 但土地的处置权并没有真正赋予农民, 虽然《农业法》中规定了农地承包权可以在发包方同意的条件下, 允许其有偿转让, 但在转让过程中的一些具体规定却没有给出, 在实际的操作中具有很大的任意性。

第三, 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不健全。从贵州省土地的流转规模可以看出, 土地的流转数量在纵向的时间上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的, 但是横向比较, 无论是流转规模还是流转面积比重上都是远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土地流转市场不完善而且土地的流转机制也缺乏一定的创新性, 在土地流转市场的发育过程中缺乏激励作用。土地得不到合理的流转, 在这个过程中就有可能造成土地的抛荒。

第四, 农地的细碎化形成小生产状态。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单个农户的土地经营取代了生产队集体统一经营。一方面, 虽然这一制度变迁为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做出了贡献;另一方面, 也使得农地划分细碎、使用分散, 再次回到了农地的细碎化经营状态, 土地不能规模经营, 达不到经济效益, 制约了农业的发展。

四、对策与建议

第一,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完善和创新。界定农地产权的着力点应放在强化农户自主权上, 除了农地规划权、农地农转非权、农地最终所有权及部分收益权外, 其余各种权利大都可以交给农户。科学界定产权的根本要求是要在农地的产权关系上做到“归属清晰, 权责明确, 保护严格, 流转顺畅”, 即在农地财产权利的划分上要“归属清晰”、在财产权利运用过程中要“权责明确”、在维护产权关系上要“保护严格”、在财产权利配置上要“流转顺畅”。

第二, 农户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的完善和创新。一是要着力扩大家庭经营规模, 以适应现代农业的规模化经营要求。二是要促进农户联产与集约经营的有机融合, 以提高农业经营效益。三是要促进家庭经营和统一经营双向互促互动, 以保障农业生产经营制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第三, 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的完善和创新。一是土地流转必须在土地延包30年不变政策前提下进行, 对有些地方搞三五年就调整或打乱重新分配的做法要纠正, 以保持家庭承包经营制度长期稳定。二是土地流转必须坚持“依法、自愿、有偿、规范”的原则, 不能刮风、不能下指标、不能强制推行, 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 一切围绕农民发展, 一切为了农民增收。三是要坚持土地流转主体是农民。当前, 农业生产效益比较低下, 农民增收困难, 各地在引导农村土地流转中, 一定要将流转收益归农户所有,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从中截留、扣缴收益, 不许与民争利, 确保农村社会稳定。四是土地流转要规范操作与管理, 各级农村经营管理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 积极做好土地流转合同的签订, 即使办理合同变更、解除、签证工作, 积极妥善调解和处理土地流转纠纷, 促进土地流转规范化发展。

第四, 加强农村土地管理制度配套制度的建设。一是要强化法制化建设, 制定详尽的市场规则, 以规范各类经济主体的行为, 保护其合法权益。二是要积极开展土地评定和评估工作, 为政府加强土地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三是要积极培育市场化的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四是要加强合同纠纷的调节工作, 维护土地所有者、承包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五是要积极建立土地流转的交易信息网络。六是要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逐步将农村的社会保障由依靠承包土地转变为依靠社会保障制度。七是要加速农业的产业化进程和农村城市化过程, 有序转移农村劳动力。

参考文献

[1].刘学侠.土地股份制: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J].农业经济问题, 2007 (7) .

[2].杨守玉.“三农”视角下的土地流转制度创新[J].农业经济问题, 2009 (2) .

[3].戴岳明.中国土地制度变迁概说[J].谈天说地, 2010 (7) .

农村土地管理 篇11

除直接为种植业、畜牧业服务的基础建设用地以外,其他建设用地,都是非农业建设用地。利用农产品和畜产品开办的加工工业也属于非农业建设用地。但农田水利建设、农村田间道路和种植大棚、养殖棚圈等属于农业建设范围。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但是,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依法取得建设用地的企业,因破产、兼并等情况致使土地使用权依法发生转移的除外。

农村村民将原有住房出卖、出租或者赠与他人后,能否再申请新的宅基地?

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面积不得超过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标准。农村村民将原有住房出卖、出租或者赠与他人后,再申请宅基地的,不予批准。

农村村民宅基地是否可以抵押?

农村村民宅基地是指农村村民居住和生活所使用的土地。在我国,农村村民宅基地属于集体所有,村民个人只有宅基地使用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第37条规定,农村村民的宅基地不得抵押。

《土地管理法》关于村民宅基地有何规定?

《土地管理法》规定,农村村民每户只能有一处宅基地,并且面积不能超过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标准。宅基地已达到规定的标准就不能再申请新的宅基地,可在原宅基地改建,或退出原宅基地再申请新宅基地。宅基地达到标准的也不得买住宅。但对由于房产继承等原因形成的多处住宅(包括宅基地),原则上不做处理,但房屋不得翻建。房屋损坏后,退出多余的宅基地。

农村村民建住宅用地,由村民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申请,经村民委员会讨论,并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后,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涉及占用农用地,还应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

村民因住房出卖、出租而使宅基地达不到标准,或没有宅基地的,也不得申请宅基地;但因两户的宅基地都达不到标准而相互之间调剂,经批准可以申请宅基地。严禁利用建住宅为名搞房地产开发和炒房地产的行为。

《土地管理法》如何保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

《土地管理法》规定,农民集体土地一般只能由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承包经营;如果发包给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或个人的,必须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三分之二以上成员同意。《土地管理法》还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期限为三十年,在此期间,任何人不得随意变更承包经营权;确需调整的,必须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三分之二以上成员同意,并报乡(镇)人民政府和县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农村村民修建自用住房的用地面积如何计算?

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不超过规定标准面积的宅基地。其标准面积为:每人20~30平方米,3人以下的户按3人计算,4人的户按4人计算,5人以上的户按5人计算,扩建住宅占地面积应连同原宅基地面积一并计算(5人以上的户最多不超过150平方米)。出卖、出租住房后再申请宅基地的不予批准。

农村村民迁建住宅后,原旧宅基地如何处理?

农村村民迁建住宅后,原旧房必须自行拆除,能复耕的必须复耕,土地收归集体统一安排使用。

城镇居民能否到农村申请集体土地修建住宅?

根据《土地管理法》的有关规定,城镇居民不能到农村申请使用集体土地修建住宅,更不准在农村购置宅基地;凡需使用土地的,必须依法办理土地征收手续后,依法申请使用国有土地。

农村村民修建自用住房如何办理用地手续?

由本人提出用地申请,交村、社讨论同意,并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张榜公布,期满无异议的,送所在片区国土资源站进行实地调查核实后,交乡(镇)人民政府审核;统一由片区国土资源站上报县政务中心转交国土资源局审查,由国土资源局统一转报县人民政府审批。经依法批准后,由国土资源站派员实地定点放线。涉及占用农用地的,由县国土资源局代县人民政府拟定“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转报市人民政府先行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后,再由县人民政府审批。

农村村民建房占地收费标准是多少?

农村村民利用旧宅基地原址改建住宅的,在不超过规定标准面积的情况下,不收任何费用,但必须办理用地手续;新建、扩建、迁建住宅占用未利用土地的,在不超过规定标准面积的情况下,也不交纳费用。确需占用耕地的,必须履行“占一补一”法定义务。没有条件开垦耕地的,可按规定缴纳耕地开垦费,委托国土部门统一开垦。耕地开垦费标准为该耕地的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之和的1~2倍。

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是否可以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

根据《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农民集体所有制的土地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但是,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依法取得建设用地的企业,因破产、兼并等情形致使土地使用权依法发生转移的除外。

农村村民如何申请宅基地及所需材料有哪些?

农村村民申请宅基地的程序:

①本人提出申请并填写《农村村民建房申请表》;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讨论;③国土站实地调查;④乡(镇)人民政府审查;⑤县国土资源局审核;⑥县政府审批;⑦颁发证书。所需材料:①申请;②户籍复印件;③交款凭证复印件;④原土地证书或建设用地批准书;⑤补充耕地委托书;⑥其他材料。农村村民建房占地,只能由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受理,涉及收费的只能由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收取,其他任何组织或个人无权收取。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农村村民到该集体经济组织内建房占地应如何办理手续?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和个人使用该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进行建设的,应当与该集体经济组织协商一致,依法办理土地征收手续,使用国有土地。

浅谈农村建设中土地管理现状 篇12

关键词:农村建设,土地管理,现状分析,对策探讨

1 引言

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 土地资源管理成为了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 在“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目标与要求之下, 土地作为农村最为基础的生产方式和物质资料对于农民生存发展意义重大。然而, 当前农村建设过程中土地管理涌现出的问题却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这不仅关系到弄明的切身利益, 甚至对于新农村建设也产生了一定阻碍。土地管理与新农村建设休戚相关, 只有及时处理好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更好地推动农村建设的发展步伐。

2 当前农村建设中土地管理的现状分析

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基础, 土地资源与农村建设之间的关系不容忽视, 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开展主要从水、田、林、路等方面着手, 在综合整治过程中提升土地管理的质量。有效的土地管理不仅能够促进耕地面积的增加以及耕地排灌能力的提高, 同时对于农业生态环境改善也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当前农村建设已经将土地管理作为其中的核心环节。农村土地资源管理从使用、管理及规划等方面得到体现, 任一环节的实施质量都直接关系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随着农村土地管理事业的日趋规范化与法制化, 针对农村土地的利用与管理问题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强化, 然而这一过程中所涌现出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2.1 农村土地规划存在的问题

尽管针对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的总体目标已然形成, 然而不少农村土地在管理与规划过程中仍旧沿用原有的“自创”规划执行程序, 整个土地利用规划显得并不完善和健全, 甚至并没有针对土地资源的专项管理构建相关的管理执行流程, 大多数农村土地资源的管理与规划缺乏必要的可行性, 法制管理干预显得较为薄弱。

2.2 农田及耕地保护存在的问题

当前国家省市及乡镇尤为重视对农村基本农田的保护, 然而具体落实到实践工作中却并没有发挥真正的管理和保护作用。由于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流失使得不少农田出现了丢荒的问题, 一些农民出于经济因素考虑将责任田变为鱼塘, 这不仅违反了国家耕地保护原则, 同时对于农田及耕地保护问题也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2.3 宅基地管理中的问题

自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发展推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实施, 与此同时农民的经济收入水平也相对提高, 无论是农村基础生活设施还是农田建设都取得了较大进展, 然而这一过程中农村的生活习惯及民众思想观念并没有得到显著更新, 一些农村土地中的历史遗留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巷头巷尾边角地的空出使得不少宅基地空置, 这也是当前农村土地管理中比较棘手的问题。

2.4 土地征收和转用存在的问题

当前农村土地管理中关于土地征收与转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不够规范的征地程序以及宅基地审批程序等, 公开征地补偿标准的模糊化不仅是对农民知情权的保护不力, 同时对于被征地农村的生活水平也难以起到必要的补助作用。

2.5 农村地质灾害防治问题

由于农村地区民众对于环境保护、地质灾害的认识还相对肤浅, 因此针对农村土地资源的综合治理问题也并没有在土地管理中得到有效呈现。此外, 农村技术及经济水平的制约也使得农村地质灾害预防体系的建设并没有在农村土地地质管理中得到落实, 这对于农村地质安全显然不能形成有力的保障。

3 农村建设土地管理的优化对策

3.1 重视对农村用地的规划与管理

农村土地规划与管理需要在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得到有效落实, 通过土地总体规划与年度发展计划的建立来协调农村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 实现对农村用地布局及结构的有效调整。与此同时, 国土资源部门也应当积极协调与乡镇土地规划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 从当前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现状着手, 更好地突出土地规划的公开性, 尊重农民的自主意愿, 更加合理地促进农村土地规划与建设工作的有效展开。此外, 针对农村土地用地总量的控制也应当得到有效落实, 根据年度计划及用地总体规划来处理农村用地的建设发展问题, 针对其中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应处理好村镇建设与总体规划之间的关系。从农村房屋改造出发, 对农村闲置宅基地或是空闲土地经常合理整改与利用, 提高低丘缓坡的利用率, 尽可能不占据耕地面积。最后, 针对农村用地规划与管理问题还应当从土地执法力度方面有所体现, 对于违反农村土地规划私自侵占耕地或是农田的行为予以严肃处理, 杜绝通过以租代征等违法行为对农用地使用功能进行转化。

3.2 加大农村土地流转监督管理力度

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开展主要是针对生产关系及生产力发展需求之间的调整, 在现有农村家庭生产承包制的基础之上突出了土地使用权流转的优化与完善, 这对于延续农村承包合同管理意义重大。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监督与管理力度的加强需要从政策制定和方案落实的角度出发, 实现土地流转管理的规范化开展。在确定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范围和形式的基础之上对其中的流转原则进行细分, 针对其中可能存在的违规和失范行为制定相关的处理办法。此外, 关于农村土地流转合同的制定也不可忽视, 针对土地流转合同的签订问题农经部门应当发挥必要的管理与仲裁职能。从图1农村土地流转开发原则不难分析, 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实施应当在促进农户增收和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基础之上推动农村经济的持续有效发展, 不断提高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开发档次。以农村土地流转为载体, 现阶段农村建设中土地管理工作的展开应当从区域结构调整着手, 将“示范园”和“试验区”等发展成现代化农村建设的新格局。

3.3 重视地质灾害预防在农村土地管理中的体现

农村是地质灾害多发的地区, 因此针对农村建设中土地管理问题还应当从地质灾害预防方面体现土地资源管理的合理化与规范化。从农村地质灾害的控制和预防角度出发, 矿山环境恢复与治理机制的构建显得尤为必要, 采取“谁破坏, 谁治理”的方式来提升综合治理及农村环境保护的有效性。此外, 农村小矿整治问题也不可忽视, 在依法办矿及科学采矿的原则指导下保障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最后, 针对农村地下水资源的污染整治也是对地质灾害预防的有效措施之一, 这对于农村地区产业结构调整、饮水条件改善以及生态农业发展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保障地质条件的安全对于农村土地管理而言至关重要, 这也是当前新农村建设不可忽视的必要环节。

4 结束语

对于当前农村建设中的土地管理而言, 无论是农田耕地保护还是土地征收问题都是当前促进农村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 针对存在的土地管理问题需要积极构建与之相对应的土地管理对策, 切实保障农民的根本利益。农村土地资源是民众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 这对于农民生活质量而言同样至关重要, 因此在管理中促进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率的提高也应当成为现阶段农村土地管理的目标之一。从粮食安全及社会稳定的角度分析, 加强农村土地管理势在必行, 只有解决土地问题才能更好地满足现代化农村建设与发展的根本需求。

参考文献

[1]蒋彦.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创新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 2012 (04) :23~24.

[2]冯德福.浅议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农村土地管理[J].才智, 2009 (22) :13~14.

上一篇:日本研究杂忆下一篇:企业文化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