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承包关系

2024-06-16

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精选12篇)

农村土地承包关系 篇1

改革开放36年, 我们的改革是从农村土地制度开始的, 也就是说改革一直是沿着深化农村土地制度的主线来进行的。改革进行这么多年, 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特别是2007年随着《物权法》的颁布,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被明确为用益物权以后, 怎么样建立健全相关的登记制度, 强化对农户承包经营权益的保护, 一直成为中央关注的问题, 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2008年以后的中央“一号”文件都一直强调要求建立健全相关的登记制度, 开展相关的试点工作。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 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是实现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的保障, 要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实, 真正让农民吃上“定心丸”。

2014年底, 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又下发《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 明确提出要把稳定承包关系、推进确权登记颁证作为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重要基础, 摆在首要位置。为落实中央要求, 农业部从2009年开始组织开展试点, 经过四个阶段, 发展到今天。去年在试点的基础上, 又选择了山东、安徽、四川3个省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选择27县开展相关工作, 到目前为止, 全国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县有1988个, 涉及1.3万个乡镇、19.5万个村, 3.3亿亩承包耕地。应该说这项工作一直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从试点的情况看, 各个地方反映是积极的, 工作是深入的, 采取了很好的做法, 也取得了很多好的经验, 化解了大量过去沉淀下来的相关矛盾, 为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和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建立了很坚实的基础, 得到了基层农民群众和基层干部的广泛欢迎和认同, 为进一步扩大相关试点工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为确保试点工作的质量, 农业部制定出台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调查规程》等3项行业标准, 联合国家档案局下发了档案管理办法。因为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 必要的经费是必不可少的, 所以中央财政设立了确权登记颁证试点的专项资金, 并及时拨付了2014年试点经费。同时农业部也举办了多期培训班, 充实人员力量, 强化人才队伍保障, 有序推进了相关工作。

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要按照保持稳定、依法规范、民主协商、因地制宜的原则, 采取中央统一部署、地方全面负责的办法, 积极稳妥地推进相关工作。在总体部署上, 中央要求在稳定扩大试点的基础上, 用5年左右时间完成这项工作。在试点安排上, 各地要结合当地的实际, 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 不求齐步走, 不搞“一刀切”。这项工作政策性强、专业性强, 既要解决问题, 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又要防止引发矛盾, 真正做到群众认可, 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给农民“确实权、颁铁证”, 要始终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 坚持依法办事, 坚持走群众路线, 坚持从当地的实际出发, 坚持进度服从质量。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 核心是确权, 重点是登记, 关键在权属调查, 各地要从实际出发, 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做好工作。要在扎实做好承包档案资料清查、权属调查的基础之上, 完善承包合同、建立健全登记簿、颁发权属证书、推进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

2015年工作的重点就是抓好《意见》的落实, 把工作做细做实做好, 确保抓铁留痕、抓住实效。农业部将会同有关部门着重抓好三件事。一是加强督导检查。督促新增的9个省, 也就是湖南、湖北、江西、江苏、甘肃、宁夏、吉林、河南、贵州。这9个省整省试点和其他非整省试点地区抓紧制订工作方案, 并及时报农业部备案, 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确保完成工作质量, 确保资金安全使用。二是要加强配套制度建设。抓紧修订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管理办法, 尽快出台成果检查验收办法, 加快建设信息应用平台。三是加强调查研究。因为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是一项根本性和基础性的工作, 实践中有很多的新情况、新问题, 政策性也非常强。

所以, 怎么样解决实际问题, 制定和完善好相关的政策和法律, 需要通过调查研究获得第一手资料。对确权确股不确地、与长久不变如何衔接等共性问题进行深度的研究, 及时提出政策性建议, 为下一步完善政策和修改相关法律奠定坚实的基础。

(据农业部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新闻发布会整理)

农村土地承包关系 篇2

关于进一步做好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

加强土地承包管理工作的意见

各市、县(市、区)农业局(农办):

去年以来,全省各级农业部门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完善二轮土地承包的有关规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妥善处理了一大批历史遗留问题,进一步落实了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保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为巩固二轮土地承包完善成果,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根据农业部农经发„2005‟2号、4号文件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现就进一步做好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加强土地承包管理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对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加强土地承包管理,保护农民合法权益,是稳定农村、发展农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工作,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平安浙江”的具体体现,也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各级农业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将土地承包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进一步做好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工作,持之以恒地切实抓好土地承包日常管理,建立健全土地承包长效管理机制。

二、抓紧抓好农村二轮土地承包后续完善工作

(一)抓紧完成二轮土地承包完善扫尾工作。对个别尚未完成二轮土地承包完善工作的村组,各级农业部门要派出工作组和乡镇、村干部一起,依法采取有效措施,妥善处理好遗留问题,确保完善工作全面完成。对完善工作不够规范的地方,要严格对照省定的考核验收标准,做好完善补课工作,做到程序合法、工作规范、手续完备。

(二)依法及时做好“暂缓村”的完善工作。经县(市、区)人民政府批准列入暂缓完善工作的村组,要加强动态管理和监督,不能一“缓”了之,条件成熟后,要及时告知、指导乡(镇)、村依法开展完善工作,并颁发、变更、换发、收回(注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

(三)继续做好原“责任田”确权到户工作。对原“责任田”流转收益尚未到户的,要抓紧做好落实工作。对原“责任田”流转合同到期的,在面积确权到户的基础上,重点抓好“四至”到户工作,并做好变更土地承包合同和承包经营权证工作。对农民自愿将部分“责任田”的使用权有偿转让或交给集体实行适度规模经营的,按土地流转的办法处理,签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

三、加强土地承包日常规范化管理

(一)加强农村土地承包合同和承包经营权证管理。各地要按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管理办法》的规定,切实抓好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管理。农户承包土地被征用、征收、大面积土地整理等原因导致地证不符、有证无地的,要督促被征地农民及时办理土地承包合同的变更、解除等手续,并办理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变更、注销。有条件的地方,要采取多种方式把已经确认到户的基本农田数量和地块逐步在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中注明。确有困难的地方,各县(市、区)

农业主管部门可先组织建立确认到户、到地块的基本农田台账。与此同时,要充分发挥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作用,建立健全承包土地被征用后承包经营权证与农户领取补偿费、参加社会保障相挂钩的补偿机制。

(二)进一步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各地在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前提下,要按照农业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的规定,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对手续规范或已书面委托村集体进行转包的,在流转期内,承包农户、村集体经济组织不能单方面终止流转合同,不得擅自收回大户接包的土地;对部分内容不明确或不完善的,可经双方协商予以补充或修改完善。农户间自发流转且流转期限在一年以上的,要积极引导农户签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书面合同。在土地流转中,要十分注意种粮大户的稳定,农业部门和乡镇、村要及时做好协调和服务工作。要积极开展土地流转中介服务,建立和完善土地流转机制,促进土地健康有序地流转。

(三)加强农村土地承包档案管理。要按照省农业厅、省档案局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土地承包档案管理的通知》(浙农经发„2004‟9号)要求,做好农村土地承包档案的分类整理、归档保管工作。对土地承包方案、合同、权证、登记簿等档案材料进行一次梳理核准,确保记载内容一致。各地要加大投入,加快土地承包管理数字化建设步伐,建立健全农户土地承包信息台账,为实现县、乡(镇)、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土地承包合同、土地流转及其他相关信息的网络化系统管理创造条件。

(四)着力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处工作。一是要贯彻浙政办发明电„2004‟75号文件精神,继续将土地承包信访作为农业部门信访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处工作。对群众反映的土地承包纠纷,要及时调处解决,做到不推诿,不拖延,敢于并善于解决各种矛盾,切实做到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对土地承包纠纷重点村组,要统筹力量,集中治理,及时妥善解决存在的问题。对一些带有普遍性、倾向性或者存在产生群体性事件征兆的土地承包纠纷问题,要向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努力做到早发现、快处理。二是要积极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试点,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机构。加强与司法机关、审判机关、行政监察和纪律检查机关及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合力调处土地承包纠纷,努力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三是要建立农村土地承包信访问题定期上报制度,实行农村土地信访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凡中央、省领导和厅领导的信访批示件及上级交办、督办的信访案件,各地均要立案督办,限时办理,按时报结。

四、做好土地承包法律政策落实情况的自查

根据农业部《关于开展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政策贯彻落实情况专项检查的通知》(农经发„2005‟4号)要求,2005年农业部将组织开展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政策贯彻落实情况专项检查,重点检查《农村土地承包法》宣传贯彻情况、延长土地承包期后续完善工作、妥善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动地预留和管理情况、征地补偿费分配使用管理等。为此,各地要组织力量,认真做好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政策贯彻落实情况的专项检查,并于今年7月底前全面完成自查工作,执法检查情况由各市农业局汇总形成书面材料,于8月15日前报我厅。

五、加强对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的领导

各级农业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的领导,认真履行职责,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克服麻痹松懈思想和畏难情绪。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大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法规与政策的宣传力度。要加强对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干部、农村基层干部的业务培训,准确掌握法律政策规定,克服工作简单化带来的矛盾和纠纷。要加强部门协调与配合,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对这项工作的支持。充实土地承包管理工作力量,改善土地承包管理手段。及时总结工作经验,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完善工作规程,切实把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工作落到实处。

二○○五年四月十八日

农村土地承包关系 篇3

【关键词】 农村 土地流转 现状 问题 对策

1.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

伊通满族自治县位于吉林省中部,是吉林省粮食主产区。现有15个乡镇,37万农业人口,18万个农村劳动力。拥有耕地面积97749公顷,其中家庭承包地94956公顷,预留地3329公顷。伊通县在1997年末至1998年初完成了农村土地第二轮承包工作,签订延包合同99175份。到2009年初,全县共实现土地流转面积8328公顷,流转户数10531户。

伊通滿足自治县土地流转呈现如下特点:

1.1流转总量少 流转户数占全县总户数的1/10,流转面积仅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8.5%。

1.2流转方式以转包为主 在全部土地流转中,转包方式流转的7234户、6803公顷,分别占流转总量的69%和82%;出租方式流转的1871户、1052公顷,占流转总量的17.8%和13%;互换方式流转的49户、52公顷,占流转总量的0.5%和0.5%;转让方式流转的293户、207公顷,占流转总量的2.7%和2.5%;其他方式流转的1084户、214公顷,占流转总量的10%和2%。

1.3流转期限以短期为主 流转期限为1年的2763户、2346公顷,占流转总量的26%和28%;流转期限为2~5年的5869户、4785公顷,占流转总量的56%和57%;流转期限为6~10年的661户、569公顷,占流转总量的6%和7%;流转期限为10年以上的1238户、628公顷,占流转总量的12%和8%。

1.4流转数量逐年增加 据统计,《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颁布实施以来全县土地流转数量是2003年1050户、1204公顷;2004年1600户、2512公顷;2005年4975户、2970公顷;2006年4480户、3881公顷;2007年4791户、4050公顷;2008年10531户、8328公顷。2008年流转户数是2003年的10倍,流转面积是2003年的6.9倍。

2.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

2.1市场服务体系不健全 表现为没有土地流转服务机构、供求信息不畅。土地流转基本处于自发状态,流转的对象基本为农户之间或亲戚、朋友。

2.2农户土地流转意愿薄弱 由于经济发展和收入来源的限制,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较高,在目前仍然缺乏有效生存保障的前提下,农民难以舍弃土地,不愿将土地流转出去;近年来,中央粮食直补等惠农政策的实施和粮食市场价格的上涨,很大程序上提高了经营土地的收益,土地更显珍贵;由于科技的进步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发展,经营土地的劳动时间大大减少,农户更容易实现对土地的家庭经营。

2.3缺少流转主体 目前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业大户数量少、实力弱,对土地流转的牵动作用小,极大地限制了土地流转进程。

2.4劳动力转移困难 项目经济少、二三产业不发达和农村劳动力就业门路窄、不稳定等因素,使农村劳动力难以从农业生产中大量转移出去,客观上限制了土地的流转。

2.5流转程序不规范 近几年全县土地流转的形式主要是户间协商,土地流转的随意性较大。突出表现为流转合同内容不全面、手续不完备、没有通过村组同意或备案,甚至只有口头协议。从而使得土地流转纠纷的不断增加。

3.做好土地流转工作的对策

伴随农业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生产的推进,实现土地较大规模集中是未来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综合分析全县土地流转现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政府部门和村委会应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土地流转工作。

3.1做好土地流转的宣传和引导 在目前总体推进条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全县的土地流转应采取渐进式的发展思路。当前最重要的是做好宣传和引导,让农民了解与土地流转和农民权益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促进农民由传统思想向现代思想转变,积极参与到土地流转中来。

3.2建立服务中心和信息库 以县、乡农经部门为依托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和信息库,为农民提供流转市场信息、咨询、预测和评估等各项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流转市场,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快速发展。

3.3积极为土地流转创造条件尽可能的为农民提供进城务工定居服务;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率和就业稳定性;教育农民,努力把传统农民改造成现代农民,为土地流转实行规模经营创造充分必备的条件。

3.4积极培育流转主体 加大对农机专业队和农机大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能人和返乡创业者的扶持力度,使其在土地流转中发挥突出作用。

农村土地承包关系 篇4

一、对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具体含义的理解

目前,中央政策层面尚未就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做出具体政策规定,但社会各界从不同角度作出了多种解释。我们认为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的内涵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土地家庭经营形式“长久不变”

“家庭承包经营、统分结合”,是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改革开放以来,家庭经营一直是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基本经营形式。宪法第8条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党中央提出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意味着我国将一直坚持农村土地由家庭经营的这种经营形式长久不变,集体直接经营、公司直接经营、农民合作社直接经营等经营方式将始终是非主导性、补充性经营形式。

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地位的合理性基于农业生产中的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统一及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这种合理性也被我国改革开放前后的实践所证实。但是,近年来社会各界对农户家庭直接经营合理性的质疑声越来越多,主要理由是:经营规模小、经营粗放乃至撂荒、与市场对接困难等等。但是,通过组织创新完全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以我国农业和粮食大省河南省为例,近年来大力探索依托农民合作社等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土地托管模式,扩大生产环节的技术和装备规模化应用,实现农户小规模经营条件下的适度规模经营。托管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半托管,服务对象是不愿意流转土地的半务工农民。通常的做法是,农户将小麦、玉米和大豆等农作物生产中的某些作业委托给合作社,合作社按服务项目收取作业报酬。例如,商水县天华种植专业合作社托管土地12000亩,开展小麦生产托管,辐射带动了3000多农户。二是全托管。服务对象是劳动力长期外出务工、留守人员没能力种地的农户。通常的做法是,农户把土地交给合作社,合作社为农户提供覆盖一年两季粮食生产的全程式服务,按照本村同等级地块上中等纯收益的平均值确定农户的保底收益。合作社收取耕种、肥料、打药、收割等全部环节的服务费用,粮食收成全部归农户。荥阳市新田地种植专业合作社托管耕地6000多亩,农户每年缴纳665元服务费,合作社负责将夏秋粮送到家门口。除了土地托管创新,河南省的代耕代种也有很大规模。所谓代耕代种,指农民专业合作社完成小麦、玉米、水稻等农作物“耕、种、收”主要生产环节,田间日常管理仍然由家庭成员承担。据统计,河南省土地代耕面积达1750万亩。浚县聚喜来农机合作社每年机械作业面积62000目,其中代耕代种作业面积42000目,服务8000多农户。

2. 合同期限内农户与集体之间的承包关系长久不变

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内在地包含在合同期内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长久不变”,不受侵害。现有政策和法律规定已经就此做了明确规定。农村土地承包法第26条规定:“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收回承包地”。第27条规定:“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调整承包地”。第35条规定:“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单方面解除承包合同,不得假借少数服从多数强迫承包方放弃或者变更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得以划分‘口粮田’和‘责任田’等为由收回承包地搞招标承包,不得将承包地收回抵顶欠款”。但在实践中,这些法律规定并不能很好落实,基层政府及村集体会以各种理由收回或频繁调整农民承包地,损害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近年来,中央提出实行农村土地实行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和土地经营权“三权分置”。一些地方割裂农村土地三权之间的关系,以发展集体经济和落实土地集体所有权名义,把农民承包地收回来,建立集体农场,农场内部实行以场核算、统收统支、承包到人、以产定酬、工资包底的制度;有的把农民承包地收回后,以集体的名义再进行转租或重新发包,进而再分片、分块承包给农户经营。这些做法不符合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不利于保护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主体地位,不利于保护农民的土地经营权。

概而言之,在中央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已经对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做出明确规定的情况下,中央仍然一再强调“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就是试图纠正基层各种侵害农民权利的行为。因此,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关系长久不变的内涵,就内在地包含在合同期内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受侵害。

3.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权能更加完整

目前,通过《农村土地承包法》和《物权法》,国家已经赋予了农民对承包土地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流转的权利以及承包地被依法征收获得补偿的权利。其中,流转权利包括承包期内农户可以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采取转包、出租、转让、互换等形式流转,也可以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从事农业合作生产。这些权利构成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权能结构,这是法定权利,是设立在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上的用益物权。但是,在现行法律下,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权力内容仍不完整,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和处置权能仍然受到一定限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定承包期短,而流转的期限又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年限;集体承包土地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抵押没有得到法律许可;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继承在法律上没有得到明确表述,法律只是规定继承人可以继承承包人应得的承包收益和继续承包。

2008年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这一表述表明,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的前提条件是,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充分的”、“有保障的”。相应地,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的内涵就应包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权能完整。贯彻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就理应赋予农民土地承包权更加完整的权能,正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的,“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在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前提下,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二、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的挑战

1. 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成员权意识

农民较为普遍地认为集体土地和其他资产的权益是成员权。从权利属性上看,成员权是一种个人财产权利。只要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他们就有取得农村土地承包权和分享因集体土地所产生利益的权力;随着成员的离开或去世,这种权利就相应消失。一些在二轮承包期内新增人口较多的家庭,往往以成员权为理由要求调整土地分配关系。

二轮承包后至今的社会经济条件变化及家庭人口结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成员权意识。第一,在二轮承包时一些农民有意放弃了土地承包权,其主要原因是当时的承包权是一种仅有30年期限的债权,而且土地税负重。在农民土地承包权已经被法律确定为用益物权、承包期限被“长久化”而且土地税赋已经被取消的背景下,那些当时主动放弃承包地的农民有要回承包地的意愿。例如,江苏省太仓市的干部介绍说:1998年确权的土地面积为36万亩,老百姓放弃的地有4万多亩,2003年取消农业税后农民都来要地。第二,在第二轮土地承包时,许多地区发包土地时是依据土地肥瘦程度而决定的产量面积而不是地理面积。随着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单位土地产量面积的差异性越来越小。相应地,农民有了依据土地真实数量进行分配的要求。第三,一些地方在二轮延包时没有再根据家庭人口的多少重新调地,几十年过来之后,不同家庭之间的人均土地占有量有很大差距,再加上土地承包权物权化和土地收益提升,那些人多地少家庭调整土地分配的意愿较强。

2. 具体的政策规定缺乏

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是党和政府农村土地政策上一以贯之的政策取向。1984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十五年以上”。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指出,“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经济的一项基本制度,要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为了稳定土地承包关系,鼓励农民增加投入,提高土地的生产率,在原定的耕地承包期到期之后,再延长三十年不变”。2003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法》进一步以法的形式规定,“耕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2008年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在通常情况下,中央及中央有关部门应紧接着出台具体的政策解释和指导意见,并着手启动相关法律的修改工作。但实际上,这些早该进行的工作因种种原因而一再拖延,一直没有出台具有具体政策内涵和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和规范性文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延续了十七届三中全会的提法。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快制定具体办法,确保农村现有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的提法仍然是,“抓紧修改有关法律,落实中央关于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的重大决策,适时就二轮承包期满后耕地延包办法、新的承包期限等内容提出具体方案”。中央没有出台具体的可供操作的政策解释和指导意见,与农民土地承包权问题的复杂性和敏感性有直接关系,但也由此导致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政策迟迟得不到真正落实。

3. 法律滞后及法律规定之间的不一致

一方面,《农村土地承包法》第5条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有权依法承包由本集体经济组织发包的农村土地。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剥夺和非法限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承包土地的权利”,从而提出了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概念。《物权法》第59条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不动产和动产,属于本集体成员集体所有”。上述法律规定所涉及的是农民对农地的成员权,其中隐含着“天赋地权”的思想,这是一种个人权利,随着成员的离开或去世,这种权利就消亡。另一方面,《农村土地承包法》第26条规定:“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收回承包地”;第27条规定:“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调整承包地”;第32条规定:“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上述政策和法规所涉及的是农民对农地的用益物权,其中隐含着“生不增、死不减”的财产权利原则。在实践中,上述个人权利与财产权利必然会出现冲突,两种权利的诉求都可以找到法律依据。

我国一些地方尝试结合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探索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跨越二轮承包期的“长久不变”。但因为上述障碍因素,这种探索的效果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四川省成都市的实践探索,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证实了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面临的困境。成都市是较早开展并完成了全域农村土地确权工作的先行试点地区。其土地确权的特点包括:一是在承包期限一栏里明确将过去二轮承包时的“30年”变成了“长久”。二是在农业部核发的统一格式的农村土地经营承包权页上明确标注了每块土地的四至等信息。三是在各家各户家庭承包经营权证的基础上制作了村镇的土地鱼鳞图。四是规定发包之后新增人口不再是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五是确权之后的征地按照“征谁补谁”的原则进行,且不再进行新一轮的土地调整。六是以村民代表会议和村民大会的形式对确权的方案和结果给予确认,履行法律程序。可以看出,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成都市的确权方案更加激进和彻底,其相当于依靠地方政府的权威终止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包权和农民基于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取得的承包权,取而代之是农户对农地的用益物权。但是,由于缺乏中央更加权威的意见,确权后土地调整现象仍然存在,根据多宗调查发现,一旦遇到牵涉到征地补偿等土地利益陡升的情况,虽然当初确权颁证的工作比较扎实、可靠,且政府三令五申,以红头文件的形式明确新征地执行“征谁补谁”的政策,但农民往往仍然会依据宪法、土地承包法和村委会组织法赋予的权力,通过召开村民会议和投票表决的方式,要求征地补偿在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全体成员中均分,再重新分配剩余土地的所谓“血战到底”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此时,地方政府颁给的四至清晰的土地证倍显苍白。

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的期限设定

贯彻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政策的关键是“长久不变”的期限设定,具体包括“长久不变”是否应有一个明确的期限、有效期限的长短和实行“长久不变”的起点三个问题。

1. 是否有必要设置具体的承包期

我国第一轮农村土地承包期为15年,第二轮农村土地承包期为30年。党和政府的有关文件历来强调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2008年中央将维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期不变”修改为“长久不变”。在如何落实“长久不变”这一问题上,一种观点认为,“长久不变”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就是没有承包期的承包关系,只要承包者履行承包合同中所规定的责任和义务,农民与集体的土地承包关系就永不变化,即“生不增,死不减”,家庭承包土地的数量和位置不因人口变化而变化。

我们倾向于采取有期限的“长久不变”,主要理由:一是中央提出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的目的,仅仅是表明党和政府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坚定决心,给农民以稳定的预期,而不是采取无期限的永久承包。二是如果不设承包期限,土地承包经营权则逼近集体土地所有权,容易误读为推行土地私有。三是有了明确的承包期,可以更方便地确定土地流转费、土地征收款等方面的问题。四是有利于保持现有土地承包政策的稳定和延续。

2. 延长农民土地承包期的理由及理想期限

稳定和长期的承包关系对促进农户增加农业投资有正向影响,这一因素是国家规定土地承包期限和延长土地承包期限的重要理由。在二轮30年承包期到期后,有必要继续延长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期限。

(1)有利于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近年来,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规模呈现加速扩大的趋势。有关资料显示,已经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承包土地流转了出去,每年新增流转面积4000多万亩。但是,经实地调研发现,土地流转的势头有放缓的特征。例如,河南省济源市的土地流转率从前几年高峰期的70%,下降到目前的50%左右。由于流入土地可以得到政府财政补贴,现在补贴没有了,农业生产又有较大的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一些先前流入土地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出现了毁约行为。可以预计,随着二轮承包期越来越近,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势头会随着二轮承包期限的日益临近而呈现停滞甚至萎缩的趋势。延长承包期,可以稳定那些流入土地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预期。

(2)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权能。目前,国家政策层面已经明确要求赋予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更加完整的权能,并积极推动地方试点,探索可供大范围推广的经验。2015年12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提出拟在北京市大兴区等232个试点县(市、区),暂时调整实施物权法、担保法中关于集体所有的耕地使用权不得抵押的规定,允许以农村承包土地(耕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农地承包经营权贷款的基础是其未来的收益权。收益权不是具体或具有实物形态的财产,而是依存于未来的可得收益,需要以稳定、持续的集体收益为前提。承包期限越长,越有利于得到更大数额的贷款。同时,一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其农业设施进行抵押融资。但这些设施附着在土地上,承包期短,银行对农业设施价值评估价就低。从一些地方的实践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仅仅能得到农业设施评估价一半的贷款。从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的角度看,延长承包经营权期限也有合理性。

(3)农民对更长承包期的承受能力提高了。我国大多数村庄二轮承包后对承包地分配没有再做过较大的调整,一些地方还明确实行“生不增、死不减”的模式,即土地承包期内农户的土地不因人口的增减而变动,贵州省委1997年下发文件规定,从1994年起,耕地承包期再延长50年,林地承包期再延长60年,在承包期内,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经实地调研发现,这种以户为单位的“生不增、死不减”固化模式,并没有对农民的生活状况形成大的冲击。从全国总的情况看,农民来自土地的农业收入在农户总收入中的比重持续下降,土地对农村劳动力的生活保障功能逐渐弱化,人们已经逐渐接受了“生不增、死不减”。在这一背景下,实现土地承包经营权跨越承包期限的“长久不变”已具备了一定的条件,有可能将土地从发挥“公平”功能转为发挥“效率”功能。

至于农村土地承包期的期限,可以参照现行有关法律关于城镇居住用地使用权、林地承包权都为70年的年限规定,将“长久不变”的承包期限定为70年。有学者认为,将“长久不变”定为70年有以下几点好处:第一,这个时限涵盖了劳动力的整个生命周期,对生产决策的稳定性足够产生影响。第二,将农村土地使用权定为70年有利于城乡土地平权。第三,为“永久不变”规定年限,可以将其与真正“永久不变”的土地私有制区分开来。第四,可以在70年后统筹开展再次分配,顺应农民对土地权利长期均等化的期待。

3. 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的时间起点

对于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的起点设定问题,第一种主张是以二轮30年承包期生效的时点为起点。第二种主张是以土地确权登记颁证的时点为起点。第三种主张是以二轮30年承包期到期后的试点为起点。我们倾向于选择第三种方案,即以二轮30年承包期生效的时点作为“长久不变”的起始点。其主要理由是:

(1)有利于维持政策和法律的权威和严肃性。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应“于法有据”。二轮延包的概念已经在广大农民和基层干部中深入人心。若二轮延包尚未期满,就宣布执行“长久不变”,就会导致公众质疑国家政策和法律的稳定性和严肃性。

(2)有利于“长久不变”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有一个较为公平的起点。农村土地制度是农村最基础的制度安排,直接影响到农民的基本经济利益,公平是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价值取向和内在要求,“长久不变”时间起点的设置应考虑初始公平。以农村土地二轮承包关系确立的时点和以土地确权登记颁证的时点作为“长久不变”的起始点都存在着公平性不足的问题。

前已述及,在二轮承包时一些农民有意放弃了土地承包权,如果以二轮承包关系为基础的土地确权结果作为“长久不变”起点,对这些当初自愿放弃部分或全部土地承包权的农民来说是有失公允的。在第二轮土地承包时“以产量折面积”的土地分配方式,也随着农业技术变化而引起农户之间享有土地权利的不公平。

把确权登记颁证的时点作为长久不变的起始点的好处是,可以调动农民参与确权的积极性,并使确权工作产生直接的经济价值。但很多地方的确权工作已经完成,而确权的质量偏低。实地调查发现,各地普遍采取的办法是对当前农地承包经营格局直接“认定确权”的办法,即以现有承包台账、合同、证书为依据确认承包地归属,原土地承包关系不变,承包户承包地块、面积不变,二轮土地承包合同的起止年限不变。以土地确权颁证为“长久不变”的时间起点显然不能实现起点公平。

在二轮承包期结束后实行“长久不变”的新一轮承包,也无法解决起点公平问题,但这是没有更好办法的办法。通过把矛盾和问题后移,可以有更充裕的时间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并以“大稳定、小调整”的方式重新农户人均占用土地数量的差异,从而“长久不变”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有一个较为公平的起点。

四、贯彻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的政策建议与法律修订

1. 进一步明确“长久不变”承包关系的期限设定

在农村土地二轮承包期到期之前,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将土地是否调整、如何调整等交由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讨论解决,群众有调整土地要求的,可以本着‘大稳定,小调整’的原则,经过充分商量,由集体统一调整。在农村土地二轮承包到期后,再延长70年不变,实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以户为单位实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长久不变,外嫁女、入赘婿、新生儿等家庭成员变动所引起的土地余缺问题在户内自己解决。

为了促进上述方案的顺利实施,有必要适时出台相关的政策和启动相关法律修订。

(1)适时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条例。以确定“集体成员”为突破口,解决集体土地资源和经营性资产量化的成员边界问题。可以借鉴各地的条例和办法,以国务院的名义尽快出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条例。主要明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人地位、经济类型,成员资格的界定、成员的权利责任和义务以及成员的进入和退出的相关制度安排。

(2)加快进行农村土地承包法的修订工作。农村土地承包法的修改要与物权法一致,将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集体所有的概念具体化;明确界定农地所有者、承包经营者、经营者各自的责权利。修改现有法律中涉及农民对集体土地和其他资产收益成员权的相关条款,使得农村集体组织内部新增成员不能通过国家法律规定来实现其经济利益诉求。将村民自治组织的功能和农民集体经济组织的功能区分开来,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将第八条第2段话“村民委员会依照法律规定,管理本村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其他财产,引导村民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改为“村民委员会依照法律规定,引导村民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3)建立由政府主导、面向失地少地农民的土地保障制度。完善对农村土地整理开发形成的新增土地、未发包地、预留机动地等的管理政策,将土地整理开发形成的新增土地、未发包的可利用土地、预留的机动地、交回和收回的承包地等优先安排给新增人口和失地少地的农民,建立有政府主导而不是由农民集体内部决策主导的新增人口、无地少地农民的土地保障制度。

(4)农村社会保障向失地少地农户倾斜。对于个别却因确地、少地导致生活困难的个体,将其优先纳入农村社会保障烦人覆盖范围。伴随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提高对属于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无地农民的收益分红。

2. 赋予农民承包权更完整的权能

(1)赋予农民土地承包权抵押、担保权能。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2014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在落实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基础上,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允许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向金融机构抵押融资”。但现行法律对承包地的抵押和担保有严格限制。《担保法》第34条、《农村土地承包法》第32条以及《物权法》第184条都规定,只有通过家庭承包以外方式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才可以抵押,而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不能抵押。建议在总结地方实践探索尤其是试点地区经验的基础上,修改《农村土地承包法》,明确赋予土地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为完善土地经营权权能提高法律依据,同时对《担保法》、《物权法》中有关禁止性条款进行修改,使三部法律的规定保持一致。

(2)赋予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权。《农村土地承包法》、《物权法》规定,通过非家庭承包方式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入股,但没有做出家庭承包经营土地也可以入股的规定。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农业部发布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的规定,当前入股形式的土地流转严格限定在承包土地的农户之间。应修订《农村土地承包法》、《物权法》,赋予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权。

(3)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为解决城镇化进程中人口迁移导致的人地分离问题,需要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越来越多的农民举家进城务工,很多地方正在试点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的探索,在自愿的基础上,将承包的土地、草地、林地全部或部分在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内有偿退出。《土地承包法》第二十六条规定,“承包方全家迁入小城镇落户的,应当按照承包方的意愿,保留其土地承包经营权或者允许其依法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承包期内,承包方全家迁入城市,转为非农业户口的,应当将承包的耕地草地交回发包方。承包方不交回的,发包方可以收回承包的耕地和草地”。该条款要求收回承包地的规定,既有失公允,同时,在执行中也由于涉及户籍登记等问题而难以操作。建议进行相关法律的修改。对于农民进城后的承包地处置,无论是全家进入小城镇还是迁入大城市,应允许、鼓励进城农户在一定期限内先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出,但不再强制收回。

3. 修改国家征地补偿标准和办法

(1)按照“占谁补谁”的原则来分配征地补偿费。以往一些村组在发生土地征收、征用时,惯用的方式是政府把征收、征用的补偿费拨给村集体,集体再在内部按户进行分配。同时,村集体给这些被征占土地的农户分配相等数额的机动地;如果村集体没有预留机动地,村组内部的其他农户就从自己的承包地中调出一部分给被征占土地的农户。实行“长久不变”后,应按照“占谁补谁”的原则来分配征地补偿费。

(2)修订征地补偿费的确定办法。现行《土地管理法》规定的农村土地补偿费标准,是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期“三十年不变”确定的,即最高土地补偿标准依据30年的土地承包收益而设定。实行土地承包期“长久不变”后,应变按30年补偿为按70年补偿。

摘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的内涵应同时包括土地家庭经营形式长久不变、合同期限内农户与集体之间的承包关系长久不变、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权能更加完整三个方面的内容。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主要面临着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成员权意识、具体的可供操作的政策规定缺失、法律滞后及法律规定之间的不一致等方面的挑战。相关的政策建议是:第一,在以二轮承包到期后继续延长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承包期为70年,承包期内实行以户为单位,“生不增、死不减”。与此相关的支撑性政策设计和法律法规修订包括,适时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条例,主要明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人地位、经济类型,成员资格的界定、成员的权利责任和义务以及成员的进入和退出的相关制度安排;围绕农民承包地用益物权的性质,进行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其他法律的修订工作;建立由政府主导、面向失地少地农民的土地保障制度;实行农村社会保障向失地少地农户倾斜。第二,赋予农民土地承包权更完整的权能。主要包括,赋予农民土地承包权抵押、担保权能;赋予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权;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第三,修改国家征地补偿标准和办法。按照“占谁补谁”的原则来分配征地补偿费。实行土地承包期“长久不变”后,应变按30年补偿为按70年补偿。

农村土地承包关系 篇5

甲方(出租方):邳州市邹庄镇邹埠村民委员会

乙方(承租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和《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办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政策的规定,甲、乙双方本着平等、自愿、有偿的原则,经双方协商一致,就土地承包经营权出租事宜,订立合同。

一、出租土地基本情况及用途

甲方将位于邹庄镇邹埠村组地长

.宽亩(以实际丈量为准)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出租给乙方种植,用于设施农业钢架大棚建设。今年秋天一定要建钢架大棚。

二、出租期限

出租期限为年,即自年月日起至年月日止。

三、租金支付时间与方式

租金为每亩每年人民币元;在国家调整粮食价格时,以调整的比例及土地市场价调整,采取现金支付,第一年的土地租金于合同签订之日一次性付清给甲方,以后的土地租金乙方应于每年的十月一日之前一次性付清给甲方。先交款后使用。

四、甲方的权利和义务

本合同共5页 第1页

1、甲方有权按照合同规定收取土地租金;有权按照合同约定的期限到期收回流转出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2、甲方有权监督乙方合理利用、保护出租地用于设施农业的钢架大棚建设,制止乙方损坏承包土地和其他农业资源的行为,甲方有权要求在规定时限内由乙方赔偿由此造成的损失,3、甲方应为乙方提供良好的生产环境和社会环境,积极保护乙方合法收益权。

4、甲方应协助乙方按合同约定行使土地使用权,不干预乙方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

5、甲方应及时兑现本地发展设施农业方面优惠政策。

五、乙方的权利和义务

1、乙方必须在承包和开发的土地上建造钢架大棚,用于农业生产,并有权享受甲方出台的关于发展设施农业方面的优惠政策。在开发的水面中,用于特种水产养殖。

2、乙方在承租地块上享有经营自主权、产品处置权和收益权,在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允许范围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3、乙方在承包土地期间被依法征收、征用、占用时,有权依法获得相应的土地补偿权利。

4、乙方在承包土地期间被依法征用、占用时,有权获得相应的青苗补偿费和投入建设的地面附着物补偿费。

5、依照合同约定按时足额支付土地租金。

6、承租期满,及时向甲方交还承租的土地;需要继续租赁的,同等条件下,乙方享有先承租权。

7、乙方在承包期限内将承包合同约定其享有的部分可以对外出租部分钢架大棚或水面,乙方享有收益权。

8、乙方无需向原承包户承担任何支付租金的义务,原承包户直接和甲方结算租金等相关费用,原承包户和当地农户与乙方无任何经济和物质上的牵扯,如有牵扯全部由甲方负责承担。

六、承包合同到期后乙方新增加的地上附着物及相关设施由乙方自行处理。

七、合同的变更和解除

(一)有下列情况之一者,本合同可以变更和解除:

1、经当事人双方协商一致,又不损坏国家、集体和第三人利益的;

2、订立合同所依据的国家政策发生重大变化的;

3、乙方丧失经营能力使合同无法履行的;

4、因不可抗力(重大自然灾害)使合同无法履行的。

(二)乙方有下列情况之一者,甲方有权收回土地承包经营权。

1、不按合同约定用途使用新开发出来土地的,未用甲方规定建设标准钢架大棚或温室大棚的。

2、荒芜土地的,破坏水利等基础设施的。

3、每年在规定时间内不按时限交纳土地租金的。

4、不守法经营损坏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的。

5、在租期内违反甲方规定种植其它作物的,土地租用金拒退。

八、违约责任

1、如需变更或解除合同,需双方协商达成一致方可变更或解除

合同。

2、甲方干预乙方生产经营,给乙方造成损失的,甲方赔偿乙方全部损失。

3、乙方逾期支付租金,每延迟一天,按应支付费用的1 %承担违约金。

4、甲方逾期交付土地,每延迟一天,按租金的1%承担违约金。

5、乙方改变土地用途、破坏水利等基本设施或给土地造成永久性损害的,甲方有权解除合同,乙方应恢复原状或向甲方支付赔偿金。

6、乙方在承包期内,中途拆除钢架大棚的视为违约。甲方有权追回已享受的政府补贴,乙方应向甲方支付违约金。

九、争议解决方式

本合同发生争议,甲、乙双方可以通过协商解决,也可以提请村民委员会、乡镇人民政府农村土地承包管理机关调解解决。

不愿协商、调解或协商、调解不成的,可以向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申请仲裁,也可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十、其他约定

1、甲、乙双方可以向市、镇两级人民政府的农村土地承包管理部门申请合同鉴证。

2、国家提供的支农惠农政策性补贴由甲方或发包方享有。

3、本合同中未尽事宜,可经甲、乙双方共同协商一致后签订补充协议。补充协议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4、本合同一式四份,有甲、乙双方和发包方各执一份,分别报

村委会和乡镇人民政府农村土地承包管理机构各备案一份(如有鉴证,相应增加一份)。

5、在生产经营中,如发生安全事故均由乙方自己承担。

6、为弥补自然灾害造成损失乙方可自愿参加农业保险。

7、本合同自双方签字或盖章之日起生效。

甲方代表人(签章)

身份证号:

住址:

联系电话:

签约日期:

签证意见:

鉴证人:

负责人:

鉴证单位:(签章)

农村土地承包关系 篇6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是什么时间颁布和实施的?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于2002年8月29日经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自2003年3月1日起施行。此前实行的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符合政策的继续有效并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的保护。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哪些土地要实行承包,承包的方式有哪几种?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农民集体所有和国家所有依法由农民集体使用的耕地、园地、林地、畜牧用地、养殖水面以及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土地资源都要实行承包。

(一)耕地是指种植农作物并经常进行耕种的土地,包括熟地、当年新开垦地、连续撂荒未满三年的土地及休闲地、轮歇地等,通常分水田、旱地、水浇地等;

(二)园地是指常年种植的茶、桑、果及苗圃用地,包括原有的、复垦的和本年新植定栽的园地;

(三)林地是指生长乔木、竹类、灌木的土地,包括有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未成林地以及迹地等;

(四)畜牧用地是指用于畜禽养殖和收割牧草的土地;

(五)养殖水面是指用于养殖水产品并经常进行管理的水面,包括湖泊、水库、河沟和池塘等;

(六)“四荒”是指荒山、荒沟、荒丘、荒滩,包括荒地、荒沙、荒草和荒水等。

对上述农村土地的承包,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家庭承包,二是其他方式的承包。

农村土地家庭承包,是以家庭为经营单位的、人人有份的土地承包。《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承包方限于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其他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以及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和个人都不能作为承包方,只能通过依法流转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承包以农户家庭为单位,而不是以农民个人为单位进行承包。当然,在计算每户农户应当承包的土地面积时,通常要考虑农户家庭的人口数量和年龄结构、劳动力数量等因素,即“按户承包,按人分地”。凡是为农民提供主要经济来源,承担其基本生活保障的土地,应当实行人人有份的家庭承包方式。主要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及其他农业用地,如养殖水面、果园等。这些土地之所以实行公平为主、人人有份的家庭承包,是由于目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就是不发达阶段,农村尤其不发达,我国农村尚未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而且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很难使就业、住房、医疗、养老和最低生活保障等现代社会的保障制度覆盖到农村。因而,每个农户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承包地,实际上就是农民的“命根子”,不仅仅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和农民的基本生产资料,而且也具有社会保障和福利性质,是农民最主要、最可靠的生活保障。

除了以上实行家庭承包的农业用地外,主要还有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几种农业用地。对于这几种农业用地,法律规定实行其他方式承包。之所以对“四荒”地等采取其他承包方式,主要是因为“四荒”资源开发利用难度大,需要的投入相对较多,总体上说依靠单家独户的农户难以很好地开发利用。为了鼓励和吸引社会上有农业经营能力和资本技术实力的组织和个人到农村开发利用“四荒”资源,《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采取区别于家庭承包的方式对其进行开发利用。

其他方式承包与家庭承包有以下明显区别:

一是承包方不同。作为家庭承包的承包方只能是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成员,并且以户为单位进行承包,发包方不能随便选择确定承包方。其他方式承包的承包方可以是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农户、联户和个人,也可以不是,而且往往更多的是外来的经济组织(城市企业)和个人。发包方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选择确定承包方。

二是承包的对象和功能不同。家庭承包的对象是耕地、林地、草地或果园、水面等常用农业地;其他方式承包的对象主要是“四荒”地,包括不适宜家庭承包的其他一些零星土地。家庭承包的对象具有很强的福利和社会保障功能,是承包户最可靠的生活保障;而“四荒”地通常不具备这种功能。

三是承包的方式和原则不同。家庭承包采用的是人人有份的平均分配方式,遵循公平原则;其他方式承包采用的是招标、拍卖和公开协商等市场化运作方式,选择最有经营能力的人承包,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四是确定双方当事人权利与义务的方式不同。家庭承包的权利与义务主要是依法确定,法律有明确、具体的规定;其他方式承包则主要通过双方平等协商达成一致,以确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等具体内容。

五是权利的保护方式不同。家庭承包方式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按物权方式保护,法律规定在承包期内,发包方原则上不得调整、收回承包地,承包方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其他方式承包取得的承包经营权则按债权方式保护,承包方通常只享有债权请求权,请求损害赔偿。

如何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纠纷 篇7

一是外出务工人员返乡要地引发的纠纷。前些年, 由于农民种田效益比较低, 负担重, 农业生产条件差及部分农民外出务工等原因, 农民弃田撂荒现象比较普遍。但2005年初, 外出的农户返乡后, 就要求收回原承包地, 得不到解决, 就开始越级上访。

二是土地流转不规范导致的纠纷。随着国家“三农”优惠政策的出台, 农村土地越来越俏。以前农村土地流转政策不完备、不配套, 土地流转行为不规范而引发的土地承包纠纷逐渐浮出水面。以转包、转让、出租、互换、委托代理为主要形式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为数不少, 因此私下转包, 甚至三方、四方连环转包、互换引发的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也就大量存在。

三是以结构调整为名违法收回承包地发包给第三者经营引起的纠纷。部分乡镇村以结构调整为名, 在退耕还林、开发渔池、板块建设等方面, 违法收回承包地, 发给第三者经营。

四是因土地被征用引发的纠纷。农民土地被征占后, 不能按照有关政策和协议及时得到足额补偿和妥善安置, 这些农民处于“上班无岗、种地无田、创业无钱、社保无份、生活无着”的困境。不少被占用耕地农户纷纷提出重新调整土地的要求, 不能如愿以偿就上访告状。

五是少数地方二轮承包走了过场, 遗留问题较多。在二轮承包时, 部分村承袭首轮承包的耕地未动, 对土地变动、人口变化等情况未作调整;少数村发放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存在面积不准、填证不规范等问题;相当一部分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保管不善, 被丢失或遗弃。

由于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具有群发性、复杂性、紧迫性和长期性的特点, 同时也是农民种田积极性高涨时期的矛盾。因此, 必须采取积极的措施, 及时化解此类纠纷。我们应做到:

一要妥善解决户口在、人不在的农民承包地问题。有地源的地方, 应补给这部分农民承包地。与村集体经济组织有协议自愿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的, 维持原协议不变。要切实保障外出务工经商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同时要做好农民工的疏导教育工作, 防止已转移的农民工回流。

二要妥善解决新增人口和劳力的承包地问题。对新增人口和劳力。依据"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规定, 原则上不给补地。有条件的地方, 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 也可以给没有取得土地或取得少量土地的新增人口和劳力适当补地, 但不得超过二轮承包时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承包地的平均标准。

三要妥善解决婚出婚入人口的承包地问题。

农村妇女与男子享有平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已婚妇女户口已迁入现居住地, 现居住地有地源的应予补地;在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 原居住地不得收回承包地。已婚妇女不能同时在两地占有承包地。二轮土地承包时, 已婚妇女已取得承包地, 因离异到外村再婚, 外村未分给承包地的.原村应保留承包地。

四要妥善解决征用农村土地补偿问题。对拖欠农民的征地补偿费, 要限期足额偿还。对补偿标准偏低或违规征占农民土地的, 要进行纠正。今后, 征占农村土地必须严格按政策办事, 规范审批程序和补偿标准。凡征占农村土地, 必须征得被征地的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同意。征地补偿不到位或不符合补偿规定的, 一律不予征地;手续不完备的, 一律不准开工建设。

五要妥善解决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问题。保护并鼓励农户依法、自愿、有偿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坚决制止和纠正侵害承包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做法。

浅析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工作 篇8

1 产生纠纷的主要原因

(1) 承包政策落实不到位。目前, 在广大农村中, 还存在有土地承包经营权落实不够的情况, 甚至有些地方至今仍没有开展延包工作的, 此外, 还有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发放不到户、机动地问题混乱、因妇女婚嫁以及农民进城务工等问题导致的经营权、承包权等纠纷。

(2) 农村耕地流转不规范。个别农村基层部门不尊重村民的想法, 强制流转村中耕地, 从而引发矛盾。还有就是村组擅自改变土地农业用途、截留和侵占农民土地流转收益。农民之间的土地流转也存在着合同不规范, 口头协议等现象。

(3) 因土地被征用引发的纠纷。农村耕地因国家建设需要或商业开发等原因被征用时, 补偿问题常常会成为引发纠纷的重要焦点。主要包括不及时和不合理的补偿两个方面的原因。

(4) 农村耕地收回与调整产生的纠纷。部分农村因地方发展需要而发生行政隶属变更, 乡、村组织并撤等情况, 个别地方会以此为由, 对农村耕地承包和经营权进行变更, 其中难免产生不公平合理之处, 从而导致纠纷。

2 土地仲裁应遵循的规律和原则

(1) 由于我国的土地承包具有其特殊性, 所以在解决土地承包纠纷时, 仲裁工作必须符合目前我国国情、乡情、民情, 从乡村实际情况出发, 以保障农民利益为出发点, 在原则范围内最大限度地为农民解决纠纷。

(2) 坚持政府的指导。政策性和专业性是解决复杂的农村土地承包纠纷问题的重要基础, 所以要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功能, 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工作, 维护农民权益、保证仲裁质量。

(3) 以化解纠纷为目的。要尽量通过调解来解决和化解矛盾纠纷, 争取在进入仲裁程序之前解决问题。首先应发挥基层政府和村民委员会的作用, 准确找出当事双方的矛盾焦点和难点来解决纠纷, 一切工作要围绕化解纠纷为目的。

3 加强和提高仲裁工作水平的方法

(1)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应该在现有的农村土地承包相关法律法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 以解决与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中存在的难点和死角, 同时也让许多需要因地制宜进行仲裁的案例能够有更加详细和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为依据。

(2) 仲裁机构的独立和中立。仲裁委员会具有准司法性, 为了确保仲裁工作的公正、公平、公开, 应该将仲裁委员会从行政机关的附属中剥离。淡化该仲裁机构的行政性, 突出其契约性、民间性和中立性, 避免行政干预, 充分体现依法治国的原则。

(3) 仲裁人员素质亟待提高。为保障仲裁工作的高效、准确和司法公正, 应在仲裁机构安置高素质人员, 同时也要提高现有仲裁人员的专业水平和道德素质。对仲裁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和考试, 并对合格者颁发专业证书, 要求其持证上岗。

(4) 完善仲裁工作联动机制。采取村、乡、县三级联动的机制进行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工作, 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进行逐级处理, 便于各级仲裁机构及时调解问题。

土地仲裁部门首先要搞好自身的建设, 完善一系列的制度和工作机制, 才能切实有效地落实好国家的农村土地政策, 为农民提供公平、公正和公开的仲裁服务。

参考文献

[1]张俊文, 邬砚.农村土地流转纠纷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不动产法研究, 2009 (00) .

谈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的改善 篇9

1 农村土地承包的现状

从1994年初开始, 农村集体土地家庭承包期30年不变, 实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土地承包办法。1994~2008年, 15年间卢龙县新出生人口69 881人, 平均每年出生4 659人, 这些人成为农村集体的新成员却没有土地可以承包;外县婚嫁迁入的人, 在迁入地的新集体中也没有土地可以承包;而有的人已经去世, 却还在“承包”着集体土地。1994~2004年, 全县农村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有万人左右, 这部分人毕业后大部分在城镇工作, 没有工作的也能享受到政府发放的最低生活保障, 他们早已不是农村集体成员, 却还在承包着农村集体的土地。由于土地承包后家庭人口的变化, 有的户2口人承包着5人份的土地, 有的户4口人只承包着1人份的土地。根据《宪法》《土地管理法》和《农村集体土地承包法》的规定, 农村土地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是一种特殊的所有权, 具有动态性特点, 新增的集体成员, 从成为特定集体成员时起, 就当然享有本集体土地的所有权权益;减少的集体成员, 从这些人不再是特定集体成员时, 就不能再继续享有原集体土地的所有权权益。新生的人口, 应当享有集体土地的收益权;故去的人口, 不应再享有原集体的土地收益权;婚嫁迁入的人口, 应当享有新集体的土地收益权;婚嫁迁出的人口, 不应当再继续享有原集体的土地收益权;从农村考入大中专学校已经毕业不回农村的、农村集体成员已经成为城镇居民的, 也不应再继续享有原农村集体的土地收益权, 否则, 就会导致城镇居民侵占农村居民土地经济利益的结果。

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体制后, 土地的集体所有制具体为集体每个成员对本集体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的每一个成员, 不论其何时成为特定集体的成员, 都当然享有本集体土地的收益权, 而不需要支付任何代价。农村新增人口应当享有本集体土地的收益权, 但由于实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政策, 新成员没有本集体的土地可以承包, 没有享受到土地收益, 更无法享受承包土地而产生的经营收益;已经承包了农村集体土地的人, 转变为城镇居民的或故去的, 却仍享受着原农村集体的土地收益。这种情况, 不论是从法理还是从经济学原理上来说, 都是有失公平的。

2 农村土地承包办法的改善

按照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 法律和政策应当保障农村集体每一位成员对本集体土地收益权的实现。鉴于现行土地承包办法存在不公平的情况, 需要对现行的农村土地承包办法进行改进和完善, 也需要对相关的法律规定进行修改完善。从土地特性考虑, 为了培肥地力和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 减少调整承包土地而产生的交易成本, 可以继续保持土地承包期30年不变的基本政策。需要改进完善的是集体土地收益在集体成员间的分配关系。改进完善的基本内容包括:在保持农村土地承包期30年不变的基础上, 以资金结算的方式调整土地收益在集体成员间的分配关系, 农村集体当年的土地收益, 由当年的集体成员享有。对农村集体土地, 每年计算出土地收益, 随着农村集体成员人数的增减变动, 每年调整各户享有的土地收益额。对减少的人, 要减掉其原来享有的土地收益, 由减人的户交给集体相应的资金;对增加的人, 要以资金补偿的方式让其享受到集体的土地收益。改进完善后, 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土地承包期30年不变, 增人不增地, 减人不减地;资金结算调整土地收益, 增人增收益, 减人减收益。

3 改善意见的可行性

对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相关的法律条款进行修订, 合理调整农村集体土地收益的分配关系, 这是法律制度建设应当关注和解决的。由土地承包合同的双方协商, 修改变更相关的合同条款, 合理调整农村集体土地收益的分配关系, 这从法律程序上来说是可行的。保持农村土地承包期30年不变, 是稳定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体制的需要;以资金结算方式调整土地收益在社会成员间的分配关系, 是对家庭承包经营体制的创新和完善。这种制度上的创新和完善, 突出利益上的公平性, 符合常理, 符合民意, 便于操作, 有利于社会的和谐, 易于被群众所接受。协调建立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和谐利益关系, 是各级政府的职责, 政府应当推进社会和谐利益关系的建立。

摘要:介绍了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的现状, 针对农村集体新成员没有享受到集体的土地收益问题, 提出了改善意见, 并对其可行性进行分析。

关键词:土地承包制度,现状,改善意见,可行性

参考文献

[1]孙晓明.青田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现状及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9 (4) :92-93.

[2]张照贵.农村土地流转问题之我见[J].农业知识:科技与三家, 2009 (6) :22-23.

[3]韩逊, 白宪臣, 刘育宏.关于农村土地承包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7 (2) :27-28, 104.

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举措 篇10

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落实不到位问题。一是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没有全面发放到户, 农民心里不踏实。二是有的地方集体预留机动地超过了耕地面积的5%限额。三是仍有少数地方城郊农村出嫁妇女土地承包经营权不落实。四是外出务工农户的承包地极少数地方甚至强行收回农民承包地搞竞价发包。

土地流转中的问题。一是少数地方的乡村组织违背农民意愿, 强行组织土地流转。二是有的村组织在流转中侵占农民合法流转权益。三是在流转中改变农业用途:有的搞非农建设和开发、有的搞植树造林。四是流转合同不规范、流转程序不合法、流转对象不明确。有的转让方和受让方私自流转, 口头协议, 现在免税补贴转让方要求收回土地;有的转让方和受让方虽有协议, 但由于土地升值, 转让方要求收回土地或提高承包金, 受让方不同意, 有的承包户把土地交给村里, 通过口头协议代为管理, 村里发包几年甚至十几年合同没有到期, 原承包户索要承包地。

承包土地被征用中农民权益得不到应有保护。一是不尊重农民知情权、征地项目、补偿标准不告知农民。二是补偿不及时, 补偿标准低, 特别是国家重点工程项目补偿标准更低。三是克扣截留挪用征地补偿费, 农民反映比较强烈。

“机动地”、“五荒地”和“册外地”发包引起纠纷问题。过去承包金低时, 农民对这几类地谁来承包, 承包金高低并不关注, 现在地价升值, 甚至成倍上涨, 农民纷纷要求承包, 通过多种办法翻旧帐, 找漏洞, 试图推翻原来的发包合同, 与原承包户发生纠纷, 甚至部分农民以种种理由要求现承包户终止合同, 按人口全部平均分掉或按户平均承包这些土地。

缺乏解决土地承包纠纷的有效机制。多数地方土地承包纠纷主要通过信访渠道解决, 而信访部门在处理纠纷时, 由于缺乏依据, 矛盾往往集中到基层政府和基层干部, 问题一时得不到妥善解决时, 直接影响了干群关系, 造成反复上访, 越级上访。

2 解决土地承包纠纷问题应采取的措施

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涉及面广, 表现形式多样, 针对这些问题, 今后确保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期稳定, 切实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基本思路是:继续全面深入贯彻实施《农村土地承包法》, 依法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正确引导农村土地流转, 确保规范有序。

继续全面深入贯彻实施农村土地承包法。一是加强学习宣传。要继续采取贴进农村, 贴进农民的多种方式, 加强《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学习和宣传。通过学习宣传, 一方面提高广大农村干部的法律水平, 增强依法行政, 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另一方面增强广大农民群众维护自身合法土地承包权益的意识和能力。二是加强配套法规制度建设。各地要按土地承包法要求, 修改完善相关地方性法规制度。

规范机动地管理。集体机动地要在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民主商议的基础上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发包, 严禁搞暗箱操作或仗权发包。同等条件下机动地发包优先发包给本集体组织成员。机动地发包合同须经乡镇农村经济管理部门依法鉴证。承包的机动地任何人不得转包、转让他人。机动地原则上一年一发包, 最多不得超过三年。以前合同制定承包期较长, 符合法律和政策规定的, 应保持不变;按最高人民法院有关规定, 需要调整承包合同的, 按规定的承包期进行调整;按规定应解除合同的, 解除后按新的承包期发包。机动地发包收入计入集体积累。

积极引导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对离田从事其他经营或劳务输出的农民, 要支持和鼓励其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要维护他们的土地承包权和收益权, 不得强迫或阻碍农民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不得截留、扣缴农户承包地流转收益。要坚持按程序进行流转。农户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输出方和受让方要签定流转合同。采取转让方式流转的, 要经发包方同意, 采取其他方式流转的, 要报发包方备案, 流转合同必须经乡镇农村经济管理部门鉴证。农村经济管理部门要依法审核合同, 对约定条件不符合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或容易引起纠纷的, 要建议双方做必要的修改。

继续抓好延包后完善工作。一方面一些地方在延长土地承包期中由于工作不细致, 使部分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承包土地或承包经营权证未完全落实到位, 存在着一些遗留问题, 这些问题如得不到彻底解决, 就难以从根本上消除纠纷隐患, 因此要给予高度重视, 根据当地具体情况, 抓紧组织做好有关延包后续工作, 妥善解决遗留问题。另一方面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和土地承包合同没有落实到户的, 必须抓紧落实到户。再一方面, 超限额多留机动地的要将多留的机动地按公平合理原则分包到户。

妥善处理征用征收或占用农民承包地问题。凡征收集体土地的要按规定足额兑付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偿费, 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尚未足额到位的, 限期兑现到位。

保证“户在人不在”农户的土地承包权。土地延包时得到承包地“户在人不在”的农户, 凡是愿意继续承包的, 不得强行收回其承包地;愿意将土地承包权流转的, 应支持鼓励其依法流转;不愿意继续承包后应办理相关手续, 退给集体。土地延包时, 未得到承包地的“户在人不在”农户要求承包的原则上应同意其承包土地。承包地可在机动地、复垦地、退包地中解决, 暂无力解决的, 可通过侯地解决。“户在人不在”农户与集体经济组织签订不要承包地协议的, 从其待定。

依法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农业系统广大干部特别是从事土地承包管理工作干部要认真学习, 深刻领会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法》。依法建立健全调解仲裁工作体系, 开展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员培训。使这部法律尽快运用到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中去, 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 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

摘要:《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实施, 以法律形式赋予了农民长期而稳定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保护和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同时也带来了很多土地纠纷问题, 影响了农村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 妥善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纠纷问题, 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 应引起高度重视。本文论述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存在主要问题及表现及解决土地承包纠纷问题应采取的措施。

农村土地承包关系 篇11

1.成立调解仲裁机构

调解仲裁是妥善解决土地纠纷的重要途径,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仲裁工作,成立农村土地承包糾纷调解仲裁委员会,意义重大,势在必行。

一是妥善处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现实矛盾的需要。从梨树县的情况看,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情况非常复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纠纷的问题普遍,矛盾突出,由于农民珍惜土地意识增强,经营权纠纷、权属纠纷、流转纠纷、承包权纠纷比较普遍;第二,导致纠纷的原因比较复杂,尤其是在第二轮土地发包的过程中,执行政策的偏差、工作中的失误、区划和规划用地的调整等原因,产生了历史遗留问题;第三,在处理纠纷时普遍缺乏统一性和规范性,这些问题通过信访渠道或主管部门依靠行政手段解决难度很大。

二是建立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需要。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标志着我国农村土地政策将进入一个相对稳定期,保证了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严肃性,对促进农村改革和发展,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三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农村土地承包管理部门作为负责农村土地承包工作的政府部门,在以往处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工作中,一直缺乏有效手段和有效机制,处理意见缺乏执行性,很多纠纷案件往往在反复调解的情况下也无法彻底解决,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通过成立仲裁委员会,利用调解仲裁这一法律手段,为主管部门搭建了依法行政的平台。仲裁机构对纠纷当事人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通过仲裁程序给予仲裁裁决,这样就把原来的行政程序转变为法律程序,把原来的行政调解和行政裁决转变为依法调解裁决,从而适应了职能转变的要求,极大地减轻了政府信访压力。

2.加强学习提高素质

仲裁员的业务水平、法律知识、自身素质,直接影响仲裁的效果。没有一支政治素质好、法律知识全、业务水平高的仲裁队伍是不能做好仲裁工作的。土地承包调解仲裁工作政策性强,要求程序规范,如果不坚持学习、加强培训是完成不好本职工作的。仲裁员要具备一定的口语表达能力、法律文书书写能力和准确把握证据能力,在语言上要法律化、行为上文明礼貌。几年来,不断加强仲裁员的培训学习工作,主要采取三种形式:一是参加农业部组织的学习班,同时走出去到经验丰富的省市考察学习;二是组织县乡两级仲裁员举办培训班,定期集中学习,集中讨论,交流经验,传递信息;三是利用公开开庭进行现场观摩,以学代训。通过不同形式的培训学习,仲裁员都能按要求较好的完成本职工作。

3.基础设施至关重要

仲裁效果和基础设施看似没什么联系,但实际效果大不相同,因为这里有一种心理因素在里面,当事人走进威严的仲裁庭时,会自觉不自觉地被法律的威严所震慑,从而增进仲裁的效果。在这方面,县政府免费提供140平方米大厅作为仲裁庭办公场所,仲裁庭配备了仲裁专用车辆、电脑设备、音像设备、测量设备、文件管理设备以及各种制度板,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局出资为仲裁员统一配备了服装,仲裁工作条件得到改善,工作力度也在不断加大。

4.正确使用法律法规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着很强的政策性,既有物权又有债权的特点。因此,处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要适用《农村土地承包法》、《合同法》、《民事诉讼法》、《物权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仲裁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等相关规定,同时还要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正确使用法律法规和政策,既保护了农民的合法权利,又维护了农村的社会稳定。

5.客观认定案件事实

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形成,一般都带有明显的政策调整的印记,有着特定的背景和历史遗留的问题,惠农政策在不断加大,土地的附加值也在不断的上升。因此在认定事实时,不能只看到现时的矛盾,无视历史的原因,要将流转纠纷的现状与流转当时的原因结合起来,对当事人提交的证据进行综合分析认定,不能以点概面,以偏概全。要认真核实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与案件的关联性以及证据相互之间的支持作用,切不可单凭某一证据无视其他证据确定案件事实。忽视证据的证明作用,是不符合民事诉讼证据规则的行为,其结果也必然是不客观、不公正的。因此要慎重认定流转行为的性质和法律效力,切不可因审理认定行为的粗疏和不当,违背了政策,剥夺了当事人的承包经营权。

6.处理纠纷重在调解

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工作贯穿在两个过程中,一个是在双方当事人协商不成的情况下,通过村民委员会或者乡镇土地承包管理部门进行调解,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另一个是在仲裁裁决前进行调解,借助法律的效力。无论采取哪种方式的调解,都会有利于双方当事人,使当事人之间不至于伤了和气。调解是解决纠纷的最佳捷径,减少时间和法律程序、减少不必要的费用和矛盾、减少信访案件和诉讼件数。实践中,在调解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过程中,要注意寻求“情”、“理”、“法”的结合点,不仅要遵循“法”,还要兼顾“理”和“情”,否则就难以达到圆满解决纠纷,得到当事人满意的目的。农村土地承包的情况是千差万别,复杂曲折,单纯用抽象的、理论上的模式套用很可能解决不了问题,甚至事与愿违。“情”是乡情、村情、民情,在调解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历史和现实,既要合情,又要合法;“理”是道理和证据,在调解过程中要深入浅出,讲事实,重证据,力求以理服人,既要合理,又要合法,最后让双方当事人都满意。

7.公正作出裁决结果

坚持正确的司法原则,努力让裁决结果既符合正义标准,尽可能地使当事人服裁息讼;又能符合社会总体对公正的理解和需求。在裁决中必须遵循四个原则:一是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纠纷解决的过程、结果以及解决纠纷依据的事实和理由向当事人公开,向社会公开,允许群众旁听。公平对待纠纷双方当事人,平等保护各方的合法权益,同时做到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二是便民高效原则。纠纷解决应当便于当事人参与,便于其他参与人提供证言以及相关证据材料,在纠纷的化解方式上,调解、和解、仲裁等均可,同时要求纠纷的仲裁应当在法定的期限内终结;三是根据事实,符合法律原则。纠纷的调解和仲裁,应当在全面收集证据,查清事实的基础上,正确适用法律,依法作出调解和裁决;四是尊重社会公德原则。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不得违反社会公共秩序或者善良风俗习惯,在法律不能到达的一些领域,就由道德和一些社会习惯来规范化解纠纷。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初探 篇12

一、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的法律依据

依《土地管理法》第2条3款规定:“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这就在法律上确认了含集体土地使用权在内的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流通转让。这里所指的集体土地使用权, 同时也自然包含通过家庭承包经营而取得的土地使用权, 该法虽没有明确家庭承包经营的土地使用权可以抵押, 但“可以依法转让”则蕴含有对承包经营土地的处分权, 而抵押同转让、出租一样均属于处分的范畴。赋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者对土地的处分权, 则是承包经营权物权化的必然结果。

首部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的是《农村土地承包法》。但该法明确规定可以抵押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为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取得的, 至于通过家庭承包方式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该法第32条规定:“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其他方式流转”。流转方式里并没有明确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抵押, 那么是否意味着禁止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呢?其实不然。首先从民法理论层面考虑, 既然法律没有禁止, 只要不违反公序良俗、损害公共利益, 应是允许的;其次从实践操作上看, 法律既然允许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转让, 而实现抵押权的方式也就是通过拍卖、变卖等方式, 将土地的承包经营权转让, 并就处分的价款优先受偿, 因此, 允许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 并不违背立法的本意, 也没有超过法律规定的允许流转方式的范围。

二、我国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中存在的问题

(一) 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立法存在缺陷

我国《民法通则》明确规定, 土地不得抵押, 但是, 没有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不能抵押。《担保法》规定, 耕地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能抵押, 但是下列两类集体土地使用权可以设定抵押:抵押人依法承包并经发包人同意抵押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荒地的土地使用权, 可以抵押;乡 (镇) 、村企业的土地使用权岁不能单独设定抵押, 但以乡 (镇) 、村企业的厂房等建筑物作抵押的, 其占用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同时抵押。《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 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以其他方式流转。但是, 没有规定可以以抵押等方式流转。

(二) 市场中介组织匮乏

当前, 我国土地流转市场中介组织严重匮乏。尤其缺乏价格评估组织。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过程中, 抵押人想获得贷款, 需要中介组织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提供资产评估, 价格评估, 却往往找不到中介组织提供服务。如果没有中介组织评估而由随便找人估价的话, 则很有可能产生对抵押人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价值严重低估的情形发生。

(三) 农村社会保障缺失

对绝大多数农民来说, 土地目前仍然是最好的保障。土地一方面作为生产资料, 承担着农民的就业功能;另一方面作为作为一项特殊财产, 承担着农村的社会保障功能。土地流转程度与这两大功能密不可分。对大多数农民来说, 只有这两大功能消失了, 才会主动放弃土地的经营权。土地仍然是农民生老病死的保障。我国目前仍然是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 城市和农村在社会保障上存在很大的差距, 国家的保障制度仍然主要是以城市为中心的。涵盖社会救济救助、养老保险、合作医疗三个方面的农村社会保障始终处于社会保障的边缘。由于社会保障的缺失, 在农村, 拥有土地就等于拥有一切, 失去土地就意味着失去一切。因此, 在非农产业发展到可为农民从事第二、三产业提供充分的安全性之前, 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发展到可为农民提供可靠的社会保障之前, 在土地的功能发生重大变化之前, 土地的流转是不会活跃的。

三、完善我国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的立法建议

(一) 明晰土地产权, 物化土地承包经营权

农地的所有权、承包权、使用权、收益权等各项权利共同组成了农地产权。农地产权的首要任务是关于农地权利的设置, 这些权利不是土地自身带来的, 而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的需求决定的。其中每一种权利都可以成为独立的物权, 或可以占有、或可以转让、抵押等。农地能否抵押是农地产权保障程度差异的一个重要内容, 如果农地使用权的抵押受到限制, 承包人获得信贷支持的能力就较低。当前, 由于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的多元化以及主体的虚位, 导致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缺乏明确的利益主体, 以致于农民和村集体并不将所承包的土地权利作为一项特定的财产加以利用, 使土地使用权的市场流转没有内在动力, 有限的土地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因此, 应当物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 具体列举土地承包经营人所享有的各项权利的内容, 包括继承权、转让权、抵押权等。对其承包权的期限、登记等问题加以明确的规定, 从而实现土地承包经营权法定化、明晰化、物权化, 并且能够增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公示、公信效力。

(二) 放宽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的客体范围

放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的客体范围, 不以非家庭承包为必要条件。有人提出如果允许农地使用权转让、抵押, 遇经济困难例如天灾人祸, 势必会重演历史上农村两极分化, 出现大批无地少地的社会问题。实际上这一说法已不具有说服力。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会随着土地在农民收入构成中的重要性的下降或农民人均收入, 尤其是非农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减弱, 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农村居民的绝大部分收入来自非农业, 土地的收入功能降低, 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事实上正在弱化。即使在贫困地区, 农户为了保障土地资源, 可以将土地分割为若干份, 将部分进行抵押以求得资金投入生产, 既获得融资又不失生存之保障。因此, 我们说土地流转与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并行不悖。再者, 从转让和抵押的关系看, 转让较之抵押更具有彻底性, 抵押的目的是融资, 不一定会导致转让。因此, 法律允许转让就不应该限制抵押, 转让与抵押的限制条件应当是相当的。

(三) 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

目前, 农村土地还是农民安身立命的根本。土地抵押人如果到期不能偿还债务, 则有可能因抵押权人行使抵押权而使抵押人丧失土地承包经营权, 农民就会陷入丧失土地的风险, 从而影响农民的生存和基本的生活保障, 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因此必须建立农村的失业保险、养老保险、重大疾病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 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将越来越松散, 农民完全依赖土地而生存的现象将越来越少。农民的收入来源将越来越多样化, 不再限于农产品的收入, 农民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生活保障。同时, 许多地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 使得农民的生老病死基本有了保障。这些措施的建立, 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提供了制度保障。为了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 有学者提出, 只要使土地承包经营权再分离, 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分离出一种直接经营土地的权利 (如农地经营权) , 就可以实现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自由流转。但是, 土地承包经营权与农地经营权关注的都是同一权利客体, 根据一物一权的原则, 它们不可能存在于同一物之上。笔者认为, 要顺利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 就要很好地解决土地承包经营权人获得保障权的问题, 而要解决获得保障权的问题, 可以从分析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内容入手。土地承包经营权实际包含两方面权利内容:财产权和获得保障权。财产权具有资本属性, 可以自由转让;获得保障权具有人身属性, 不能自由转让。因此, 当抵押人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作抵押时, 实际上是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当中的财产权作为抵押, 土地承包经营权当中作为人身权的社会保障权仍然属于抵押人所有。当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 抵押权人行使抵押权时, 抵押权人并不能获得完整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笔者建议, 抵押权实现后, 原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人的社会保障问题, 除了政府和社会投入一部分保障资金以外, 还应当由由抵押权人以货币的形式一次性支付抵押人一定数量的货币, 或者每年给抵押人交纳一笔失业保险金、养老保险金等基本保障资金, 从而获得完整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四) 应当与国际法律规则相接轨

上一篇:床旁血液净化论文下一篇:奶牛腹泻的原因及防控